职业教育教学创新

2024-08-03

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精选12篇)

职业教育教学创新 篇1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推动着新一轮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从数量发展到质量提高、从外延扩展到内涵提升的新转变。在职业教育发展新时期, 教学在提高质量和提升内涵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 教师如何创新职教教学, 推进和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技工学校教师直面和深思的问题。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什么是教育创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是推动技工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是实现高校历史使命的重大战略要求。

我国教育, 从理论到实践, 从制度到方法, 从规模、质量到效益, 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 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 并起到我们期待的创新效果呢?国际国内的教育事业都有自身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既有世界性, 又有民族性。从世界性来看, 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财富。从民族性来看, 任何教育都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都要为民族的振兴服务。因此, 教育创新的概念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它应当在探求世界教育发展共同规律性, 学习借鉴世界教育改革先进成果, 尽快超越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同时, 总结民族教育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

我们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 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 就不能变成现实。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的!只有保证健康、给人幸福、助人成功、使人高尚、激励人不断创新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 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

二、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教学创新

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 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地凸显现代职教的新理念: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大多停留在以学校为本位的办学模式阶段, “小职教”的狭隘观念和传统的机械的办学体制影响仍根深蒂固, 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结合、教学与实践的对接显得先天不足。职业教育如何迎难而上、办出特色?如何“跳出职教发展职教, 跳出教育发展职教”, 面向市场, 面向社会, 面向未来, 着眼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开发, 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

与此同时, 教育正经历一场新革命, 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都在发生转变。这场教育的革命也给苦苦寻求突变的职业教育和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启示, 职教教学创新的落点应体现以下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 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整合, 以“多元智能”为指导, 构建新的职业学校教学模式, 注重学习过程, 强调自主、合作、探索, 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 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经历、体验和感受, 注重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等等。具体说来, 教师对学生, 应热情鼓励他们成名成家, 进行理想教育, 及时发现、评价、培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表现的突出才干, 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适时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发挥特长, 尤其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让每颗星星都发光, 让每片花瓣都散发芳香。总之, 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开创学校全面育人有特色、学生全面发展有特长的生动局面。

我们的教师一定要爱护每个学生的创新冲动, 呵护学生的创新欲望, 把创新素质的教育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细节中去。实践是人们认识社会, 改造社会的重要武器,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老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 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上好缝纫、电脑、木工、电焊等技能课, 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践中进行创造。作为学校和教师有责任保护、引导、关心和启迪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启悟、创新。大凡一个问题, 一般都有两个以上的解决方法, 方法愈多, 愈能创造出最优方案。培养学生观察, 从不同侧面去观察, 从观察中得到感悟。创新是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民族竞争的关键, 而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靠教育来培养。因此我们要不断革除过去教育中的弊端, 努力优化创新素质的教育, 变包办型为放手型、封闭型为开放型、专制型为民主型、保守型为创造型。

三、职业教育创新的途径

多元、互动、现代社会的变革正引发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革命, 与之相呼应的是, 传统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革命的迫切问题。技工学校教师要采用多元、互动、现代的方式、方法, 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1) 多元。是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构筑教学平台, 如常规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业务探讨相结合, 个人自主教学和群体合作教学相结合,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研究。 (2) 互动。是指在职教教学中注重多向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注重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 让教学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动起来, 由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因此, 职教教学重点要探索诸如互动式、沙龙式、专题式等形式。 (3) 现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现代的职教教学理念, 以创新为核心, 以服务为宗旨,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职业教育教学实践, 着眼于人的成长与发展, 关注职教的“今天”, 同样也关注“明天”和“后天”。二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职教教学, 提高职教教学的科技含量和效率。随着网络优势的凸显, 以网络为载体, 构建“网上虚拟教研中心”, 教师应该建立教育博客, 并以此为平台, 集聚教育资源, 吸引广大社会成员、教研人员和教师参与到“网络虚拟教研中心”中来, 进行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教学教研问题的对话和探讨, 既保留了传统教研的优点, 又突出了时空性、多向性、交互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课程教学应使用投影、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效果。在职教教学中, 要吸收各方面的专家组成教学的“异质团队”, 发挥多元优势, 实现资源整合。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主体作用, 他们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 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能够准确地把握职业学校学生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 要吸引行业专家、领导和技术骨干参与到职教教学中来, 他们具有扎实和先进的专业知识, 能够使职教的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步伐, 能够让学生学有用的知识。这种多元整合、校企合作的教学途径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教学实践, 以跳出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视野和思维进行教学, 大大提升了职教教学的内涵和实效性。

摘要:职业教育发展使职业教育教学创新成为迫切需要。要以服务为宗旨, 创新职教教学观念;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创新的重点;构建多元、互动、现代、开放的职教教学方式和方法;从加强调查、典型辐射、课题牵引、活动推进、多元整合、教师合作等方面创新职教教学途径。

关键词:职教,教学,创新

职业教育教学创新 篇2

机械学科丁善芬

为了建设一支优质的“学习型”师资队伍,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围绕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促进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规范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在二零零一年一月举办校本培训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这次培训活动给我的体会是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却是唯书唯上、规格单一的乖孩子,循规蹈矩、缺乏个性,难以适应未来经济和发展的需要。而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他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智能型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有较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能够根据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判断或思维决策;二是复合型,具有市场经济头脑,既懂技术又懂经营,能够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和取得新的成就;三是社会型,具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执业活动所必备的社会活动能力;四是创业型,具有敢冒险的创业精神及意识,具备多方面的职业转移能力和自谋职业能力。创新教育的教学观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强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的教学情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束缚,通过自身的观念更新和教育去进行。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

2、教学管理的开放性不够

3、重教不重学

二、创新教育思想,树立“以生为本,能力为本”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学校教育应以知识为本转为以生为本能力为本,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要注意对教师、学生实施尊重的教育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对学生的天性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3、创新教育的内容

学校要树立教育产业、教育市场的观念,改革专业设置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确立中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有准确定位,教师才能根据目标的需要、市场的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来培养人才、发展教育。学校要学会经营,利用学校资源,在社会和市场中运作,学会在为社会服务中得到应有的回报,提高办学效益。

4、采取灵活机动的手段

(1)将教师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教学中除应用一些直观、图表、实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外,还应把合作的理念引入教学系统。

(3)注意引用启发式教学,它是一种张扬人性和灵性的教学。

(4)创造手段。

(5)分层渐进式教学是在学生程度参差不起的条件可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

教育呼唤改革,创新教育应运而生。创新教育有三个主要内容:一是面向全体;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要求学生做到“五会”:会做人、会求职、会生活、会适应、会健体。从而使其身心健康发展,走向成熟。

2009—2010学上学期校本培训学习总结

机械学科丁善芬

为了建设一支优质的“学习型”师资队伍,农垦工业学校围绕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促进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规范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在二零零一年一月举办校本培训活动,在此期间,我始终态度端正,积极学习,聆听校领导及各位老师讲座,用心去领悟他们的观点,吸取精华。同时能积极参加学习研讨活动,认真听讲,主动参与,真心探讨。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多。这次培训活动给我的体会是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创新,更新职教观念,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的情商等的理解都有了新的感悟。

一、更新了教育观念

校长冯明勤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专门为我们作了一场《更新观念,促进学校又快又好发展》的报告。冯校长的报告解读了中职教育面临的形势,内外分析中职教育的优势和发展空间,让我获益匪浅。中等职教的发展,要更新职业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职教新观念;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要改革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而最关键的是狠抓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现综合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综合能力;教学体系有“学科知识型”向“能力本位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班级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车间、”教学转变;教学手段由 “口授、黑板加简单化教学”向“多媒体、网络化和现代化教育手段”转变。

对照冯校长的讲话,我觉得我的教育理念有了根本的转变。我深深的感觉到,作为教师只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会“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恪守师德,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尊重学生,具有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一个好的,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中等职业教师。

二、广泛全面学习教育技术理论

针对这次培训学校还安排李宇娇老师和周旭珍老师授课《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是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项技能。为我们的教育技术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通过学习,绝大多数学员都能独立完成制作情景交融的PPT多媒体课件,大家都有一定的成就感。

三、拓展视野把握最新教学理念

孟军副校长针对《如何加强管理提高教学效率》作了讲话,同时督导室徐冰主任、教务处金桂林主任针对《教学常规要求》也作了阐述,为我们更好的规范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为学校又快又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提高技能的机会。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及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推动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我们将更加致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一线教学实践中去。我坚信通过领导及各位同仁的共同勤奋努力相信我们的学校一定会更加美好。

创新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篇3

专业理论的认识偏差

对素质教育认知不清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人文教育,就是对各类人才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学观及世界观的综合教育,更是对建设人才的情志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教育。这和传统观念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特长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幼儿专科学校的部分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文体娱乐活动以及德育特色活动是错误的,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愉悦教育”“快乐教学”是异常肤浅和幼稚的想法,素质教育绝不是学习减负、管理自治、思想放任的自由主义教育。

对实施主体定位不准 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范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很多误区,课程设置无用化、教育时空闲置化、教学手段放任化现象尤其突出,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教育责任缺失,素质教育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现实中,歪曲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的辅导员、系主任、工勤人员或者班主任成为实施主体,领导和其他教育员工被排斥在外,甚而学生家长都成为教育的旁观者。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主体范围被人为的严重缩水。

对实施效果考核不实 现行高专大多都是空喊口号,并没有真正考核到位,甚至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标准,一味追求考核的功利化和表象化与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和其他院校一样,很多教师纷纷走出校门,奔向财门,一窝蜂地追求“外财分肥”和“挂靠分红”,对那种虚设的考核评价嗤之以鼻、视而不见。

专业教师的地位确立

具备基本的教育素养 高专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格素养外,更要具备专业素养。专业教师应该是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学前教育教师肩负着幼儿从家里迈出的第一步,身上的责任重大。

开辟良好的教育渠道 高专专业教师可以凭借学校教育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进行“专业+特长”技能教育,把专业课程和实践培训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得到最大程度的融合,摒弃现实中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空洞说教的低效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更应该面向基层学校,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

提升常态的教育效益 目前的高专教学,按照教学课程设置的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开设30节左右的面授课程,其中专业课居多,学生与专业老师认识、接触的机会大多来自课堂。因此,利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提升高专教育的办学效益应引起重视。

专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强化素养教育,奠定从业基础 根据学生就业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知礼仪守规矩的学生就业成功的机率很高,这就给我们专业老师明晰了教育的一个方向:专业老师不仅需要教学专业知识,更要教授为人处世之道。我们可以把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有机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将应聘礼仪、处事礼仪、餐饮礼仪、幼教礼仪等文明教育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内化为学生行为。学前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可以设置现场观摩、模拟求职、教学演说、基层回访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情境模拟,提升学生的职场经验和应教能力。

借力实践创新,塑造价值思维 我们处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对知识技能和人生观念的认知绝不局限于老师的传授。他们时刻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和信息更替,他们始终了解到专业体系最前沿的知识技能,任何空洞的说教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生命力。学前教育专科学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们深入各类教育机构,参观学习、跟岗锻炼、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自己对本专业的驾驭能力。高专学校专业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注重个性发明。同时要求学生真研实教,通过各类技能竞赛,挑战自我,激发潜能,创造就业、创业机遇。

崇尚分工协作,打造团队精神 无论是厂矿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高度重视人员的分工协作,员工之间的协调意识、大局意识是单位价值创造的坚实基础。因此,高专学校专业老师应高度重视打造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习观摩等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按照个人需求组成互动小组,民主管理各种事务,分工协作研讨方案。老师可以在班级和专业系组织各种论坛、沙龙和专业竞赛,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意识,塑造学员间的团队精神。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可以借校外教育力量,历练学生的团队精神。

强化激励引领,关注心理健康 对于那些需要应对评估验收的高专学校而言,专业老师必须围绕评估标准进行针对性研究,认真落实办学效益测评细则。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奖励考核办法,对学生的生活价值、团队精神、课程学习、活动参与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卫生职业教育创新初探 篇4

我国教育, 从理论到实践, 从制度到方法, 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 而职业教育作为其中一支, 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不断改革创新。从民族教育来看, 任何教育都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都要为民族的振兴服务。因此, 教育创新的概念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职业教育应当在探求世界教育发展共同规律性, 学习借鉴世界教育改革先进成果, 尽快超越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同时, 总结民族教育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

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的。只有不断创新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 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重大贡献。

二、德育创新的前提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职业教育创新的前提, 而思想道德建设则是职业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

职业教育是以面向“蓝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因此, 我们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全国职教大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服务, 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服务的前提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既是国家建设对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 又是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普教中学习文化课方面有可能呈现弱势的学生, 在强调操作能力的专业课上就有可能变为强势。职业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改变把应试教育放在首位的思想, 在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可松懈的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 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 不断提高道德教育质量, 打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德育创新的关键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是职业德育创新的关键。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办学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是现有师资队伍距发展需要却存在着较大差距。根据对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现状的抽样调查, 我们可以看到高学历、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匮乏, 学术梯队尚未形成;教师队伍急需补充, 总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双师型教师比例低;新建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青年教师比例大。

现有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 还是质量, 都不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助推剂, 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德育建设的重要方面。

四、道德教育创新的保障

有效的课程体系是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的保障。

在我国二十年的职业教育 (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中, 呈现出多种办学形式。有“紧密型”的联合办学形式, 即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 学校培养的学生, 企业分配使用;有“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 即学校与企业有联合办学意向, 学生毕业时, 企业选择使用人才;也有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的资源, 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

与此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也呈现着多种多样的风格。“紧密型”联合办学形式, 由企业和学校双方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 协商确定课程设置;“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 由学校征求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意见, 确定课程设置;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 则是依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对市场的估计, 选择课程设置。应该说每一种办学形式与课程设置模式, 都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效应”的产生。然而, 这些课程设置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为此, 我国应大力加强卫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工作、学习条件有所改善, 医疗设备水平有所提高。相比之下, 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凸显出来, 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基层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的问题更为严重, 要实现保证广大学子学到最专业的知识、技能的目标, 学校要全面提高教学水平、质量,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 保障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队伍建设过程中, 不仅要提高质量, 而且要有合理的人才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卫生职业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全面健康发展及人员技能素质的提高。

五、德育创新校园文化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 是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是具备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软实力。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基于校园教育理念之上进行的校园精神建设, 是教育创新改革涉及的重要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要贯彻德育为首、全方位育人的思想观念。学校可以通过增开《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突出课堂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学校通过相关部门开展德育管理和德育研究, 确定研究课题, 制订工作年度计划、学期计划, 促进职业德育工作向专业化发展。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格的塑造, 培养德才兼备的中等技术人才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强烈共识和追求。

1. 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鉴于广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用人单位所反映出的学生在工作态度、敬业品质、劳动纪律、沟通协作和礼貌礼节方面的问题,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者, 必须切实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努力把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成有医德、守纪律、专业强、技术精的优秀卫生人才。

2. 以第二课堂为阵地, 丰富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离不开课堂, 卫生类职业教育又离不开第二课堂———医院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又一个途径。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成为医生的首要条件。而卫生职业教育是培养医生的重要基地, 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方面的重中之重。坚持正面教育和从严管理相结合, 同时对学生采取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方法加以教育,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生规划引导等, 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把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 使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自我保护能力, 树立良好的医风医德放在培养首位。

3. 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不断拓展育人内涵。

卫生职业教育虽然属职业教育的一个分支, 但对于职业教育创新精神的宣传依然肩负着重要任务, 强化宣传是当今社会教育体制下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网络, 则是一个较好的平台, 学校应紧跟时代步伐, 努力做好各方面宣传工作。

通过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 积极正面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帮助广大学生认清形势 (特别是就业形势) , 纠正思想, 统一认识, 自觉抵制不良言论和错误思想的侵害, 充分培养学生们的从医自信, 坚定心中救死扶伤的信念。

校园文化建设, 依托校园宣传是最直观、实际、有效的方法。对于宣传途径和方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法。为了达到宣传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提出了几点方法:一是提高学校宣传栏、板报、广播站等校内宣传阵地的宣传质量, 活跃宣传形式, 通过评比先进, 扩大提升学生参与度, 定期有计划地宣传学生中的正面典型和优秀事迹, 感染学生, 影响学生, 激励鼓舞广大学生端正态度, 调整行为, 学习先进, 鞭策后进。二是强化服务就业、就业工作的宣传, 依附医院的时效信息, 让身处校园的学生们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医疗服务和诊疗技术。发挥宣传第二课堂的阵地作用开展职业指导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报道, 启迪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三是抓住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契机, 开展学校文明网络形象宣传工程, 校团委、学生科、教务处及各科室密切配合, 积极宣传学校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成果。丰富活动主题, 规范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校以全年学生素质活动方案为指导,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更宽的舞台。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又加大学生素质活动的丰富性、延展性, 使素质教育活动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4. 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好的班集体要有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所以应利用班主任例会和学生干部培训班指导班主任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班级干部力量是强大的, 只有做好班干部的培养才能较为直观地引导其他广大同学。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骨干, 骨干的先锋带头作用尤其重要, 因此学生干部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可小觑的力量。

中国的职业教育原本起步就晚, 很多问题有待思考和研究。我们一定要立足现实, 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积极进取, 不断创新。紧抓校园文化建设, 尽早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做一名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实用性人才。

5. 理念与校训、校风建设。

理念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作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我们要培养的是能为社会服务的技能人才, 是踏入社会能救死扶伤的卫生专业人才。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校训是从核心教育理念、教育价值取向的明确及办学历程中提炼概括出来的, 不仅反映一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 对学生人格品行的塑造更有着指向作用。“风”, 风气、风尚也。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 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 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校风的建设, 需要利用一切舆论工具, 调动各种力量, 造成一股强大的声势, 在最佳的时机, 新的集体舆论和教育观念通过心理感染、顺从得到认同之后, 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进行强化, 使之逐步成为群体规范, 成为学校全体成员行为的准则。

在知识经济为特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 没有教育的创新就很难培养出具有较强能力的创新人才, 我们国家科技兴国、强国的目的就很难实现。只有对教育创新进行探讨, 才能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战略转变。

摘要:教育创新, 特别是道德教育创新是涉及教育理念、模式、制度等诸多层面的整体变革。本文仅就其改革和相关因素作探析, 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促成道德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二者结合, 才能为职业教育注入活力。

职业教育创新工作发展思路论文 篇5

【摘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各地区各部门和各行业都在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而培养人才教育要先行,职业技术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毫无疑问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目前职业技术教育是其软肋和短板。本文试就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予以分析。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存在问题;改革创新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早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果颇丰。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样是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相互并存的,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矛盾体中得到创新发展的。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亟待我们创新工作思路,依靠改革,破解难题,推进工作。

一、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职普发展不平衡,比例严重失调。以我市为例: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在全民义务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小,职普比例严重失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导向的双重影响,人们普遍重视基础教育,而轻视职业技术教育;其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够健全,措施办法还不到位,学生对口升学面狭窄;其三,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孩子都希望跳出农门的思想观念根深蹄固,出现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招生难的现象长期存在。

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教师严重匮乏。其一,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大都是由基础课教师通过转岗而来,他们尚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过程,学校一部分教师难以适应目前岗位的教学工作,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其二,学校外聘专业课教师工资费用较高,学校无力长期承受这样的资金压力;其三,外聘适宜的大学生来校任教,人员编制问题往往有无法解决,一些志愿到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学习用人方面又求之不得的人才无法迈进学校的门槛。

第三,实践实训设备不足。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学设备落后和教学设备不足的现实问题,如汽修、数控等等专业对实际技能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实训实践课的严重不足,课堂教学远远多于实践教学,使学生专业技术不精,实际操作能力差,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缺乏,难以满足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

第四,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过低。学生学非所用的现象非常严重,专业对口率不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主要培养从事生产和经营一线的操作技术或经营管理的人员,他们就业的最大优势就是专业技术特长,而从就业的实际情况看,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更换岗位较频繁。毕业生经常更换工作岗位已成为家常便饭,一些毕业生试用期未满就更换了岗位。毕业生工资福利待遇较低。毕业生初次就业工资标准仅仅在全市最低工资线上,就一千五、六百元。

第五,用人单位用工持证上岗不到位。用人企业在招录工人时往往没有依据劳动法办事,部分工人无证上岗。这样势必造成培训不培训一个样,有证无证一个样,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坚实基础,客观上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的大量涌现。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用工的“技工荒”和大量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就业难”。

二、对改革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第一,从实际出发,整合职业技术教育公共资源,创建县区级公共实训基地,切实解决培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对职业技术学校全面进行调查摸底,作出评估。对已经停止招生的或生源非常困难,发展前景并不看好的学校要进行撤并重组整合。600多名在校生、6000余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和实习车间,各式车铣刨床、焊机60余台,学校免除了农村生源的全部学杂费,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年还能获得元助学金,毕业学生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这就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职教中心,靠政策扶持、行业助推、就业通畅。

第二,从体制上深化改革,解决专业课教师匮乏问题。职业技术教育迫切需要教学和技能都过硬的双师型人才,应改进招聘录用办法,千方百计吸引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到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其一,安排教师到生产基地学习充电、进修实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人人争做双师型教师。其二,科研院所要定期为教师进行培训授课,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工作水平。其三,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学校对教师的需求状况,集约优化教师资源,统筹分配各专业教师。其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根据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发展用人需求,设置相应对口专业。

第三,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考评管理,创新考核机制。切实加强对教师的业绩考核管理。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实训。所以对教师的工作考核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是更加注重对实践实训的考核。不妨可以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增加实践实训考核科目,推行理论实践双评制度;职称评定中提高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训课的授课时间的考评权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对毕业生的考试和考评。要改变过去的唯分数考试,可以借鉴交管部门考驾照管理方式。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进行县市区范围内的统一考核,合格后方能获取毕业证书。

第四,多措并举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采取特岗教师待遇;定期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和劳动竞赛等等。

参考文献:

[1]李香钻.让职业教育永远走在春天里[J].中国政协,(15).

职业教育教学创新 篇6

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得到了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受到了全省职业学校广大师生热情欢迎和积极参与,有效地推进了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锻炼了职业学校师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我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活动品牌。

本次大赛共收到作品1107件,经过省市二级的评选,有368件作品参加(其中中职组242件,高职组126件)本次展评,通过现场实物评选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选。本次展出的优秀作品,是职业学校学生技术与智慧的结晶,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省职业学校学生技术创新的能力与水平。

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创新 篇7

当前的农村教育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经济实际, 农村实用型人才缺乏, 影响城乡统筹推进。当前的农村教育机制, 在提高农民教育文化水平, 使他们有“能力”离开农村的同时, 也客观上加剧了农村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态。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 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2.5%。据媒体报道, 中西部一些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更有信息显示, 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竟高达95%。农村劳动力的短缺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 对农业发展来说, 都是致命问题。而这不仅关乎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 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长治久安。有信息表明, 20岁以下的农民工中, 有高达61%的人愿意留在城市发展。同时, 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万亩。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 农业发展不起来, 就会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进一步流失, 从而导致城乡统筹进入困局。

究其原因, 在于现有农村教育不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现行农村教育体制提高的是“脱离”农村的能力, 而不是增进在农村“生根”的能力。打破这种境况, 必须双向着力:一方面, 需要遏制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的趋势, 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相关培训, 同时, 更多引入社会化力量, 以“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走出农村人才荒困境;另一方面, 也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发挥政策、税收的杠杆作用, 推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两方面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为此, 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政策, 强化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 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快改革与发展, 提升服务能力, 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 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培养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能力, 可以将技能型人才留在农村, 建立农村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这是城乡统筹深入推进的关键环节。

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创新, 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体系, 培养撬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以促进农村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为导向, 着眼于能力培养, 孵化撬动农村经济的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农民在农村“生根”的能力, 就是要提高农民在农村的生产效率, 提高收入水平。因此,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己任。根据劳动分工理论, 农村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 农村职业教育要真正撬动农村经济, 必须要以促进农村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为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 着力制度创新。具体而言, 就是要发展农村全程职业教育, 为农民提供各个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使更多的农民进入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行列中, 成为产业链上的一分子,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 培育农民的自我学习意识, 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要根据农业产业链延伸中各个环节的需要, 强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培育农民的专业化意识, 提高专业化经济程度;要培育农民的创新能力, 深化分工与专业化水平, 促进产品专业化链条的延伸, 从而不断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更好地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是要以“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为培养目标, 着眼于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再造, 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要调整办学方向, 充分发挥面向“三农”、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独特功能和优势, 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要从农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出发, 做好专业需求的调研与预判, 科学设置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 改变目前主要是适应城市用工需求的职业培训模式, 更多设置适应农村发展的相关专业;要基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的设置要紧紧围绕专业需要, 同时, 也要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着力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

职业教育教学创新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2020年的战略目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对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只有通过教育管理创新才能达到增强职校的吸引力, 提高职校的竞争力, 推动职校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现状

1. 职校毕业生社会美誉度低。

中职学生主体来自农村弱势群体家庭, 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家长普遍忽视对孩子的养成教育, 大多是被现行普通教育体制无情淘汰下来的弱势群体, 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学生普遍存有关注专业课的学习, 尤其热衷于实习实训教学活动, 但惧怕文化课的情愫, 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自信心、意志力明显不足, 心理落差、诚信意识差异明显, 多数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2. 职校学生升学就业发展空间小。

当前, 学生追求好学校、好专业、高学历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就业的期望, 还没有发展到主要为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而学习的阶段。中职学校还没有取得社会普遍的认可, 既受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 又有中职生确实存在素质不高因素的影响, 所以中职学生走出校门后, 就业率较低、就业坏境较差、就业待遇较低、就业发展空间小、升学空间小等问题较为突出, 形成招生难、教育难、失学率高的局面。

3. 职校学生评价监督体系落后。

中职德育工作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和有效的评价机制;课程及教材亟待创新, 现行德育教材理论性过强, 缺乏适用性、针对性、实践性、趣味性、时代性和鲜活性, 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 不能科学激励学生。

中职德育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班主任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家长重视承担经济责任而轻视教育责任, 在教育上过多地依赖学校, 家庭、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强,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过于依重传统的德育部门, 家长、社会、教师、班主任与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形成教育教学监督管理合力。

4. 职校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缺乏激情。

中职学生课业负担较轻, 没有升学压力, 只重视专业课学习, 所以有相当充裕的课余时间。学校应善于把不利于教学管理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因素, 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校园文化是中职学校的灵魂, 科学管理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按教育部鲁部长讲话精神, 健全办学规范和管理制度, 强化素质教育, 提升中职学校科学管理能力,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改变单调、贫乏的校园文化氛围, 增强校园吸引力。

二、中等职业教育增强吸引力的途径

为改变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现状, 中等职教应创新管理, 提高吸引力, 具体途径如下。

1. 创新思想教育模式, 提升职校学生思想水平。

(1) 学校倡导平等自由对话的模式, 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当前, 社会文化差异显著, 知识传播的网络化、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影响加剧, 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在这样特别的社会文化环境下, 教师面对的是青春期的青年学生, 他们具有特殊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盲从性与叛逆性等矛盾心理, 只有教师坚持平等对话、自由交流沟通、尊重理解的原则, 放弃个人权威的思想与学生共同发现、探讨、解决问题, 共同探寻真理之源, 真理之光才能照耀学生的心灵。只有教师坚持平等谈话、自由交流等原则才能走进学生心灵, 解决学生思想深层问题, 塑造出时代的弄潮儿。

(2) 抓好问题切入点, 开设专题教育讲座。

教育者要学会利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较大的社会事件、焦点问题或校园发生的身边事件等为切入点, 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 定期开设专题讲座, 如以奇装异服整治活动为切入点开设美丑观的专题讲座;以开展文明行为专项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开设素质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以学生之间冲突斗殴事件为切入点开设如何看待、处理矛盾的专题讲座……从理性方面引导思想观念、创建文化氛围, 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思想转化, 达到标本兼治的教育目标。

2. 培养行为能力的创新,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 促进学生文化团体的建立, 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提高社会行为能力。

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保护学生个性发展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前提。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多样性的教育中, 为学生创造条件, 扩大选择的范围, 提高社会行为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推动校园各种文化团体的成立, 引导其向科学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成立各类兴趣小组, 为学生提供思想交锋及活动的舞台, 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2) 加强学生会组织的管理、改革, 提高职校生社会责任心。

学校应明确学生会各部门职能, 加强监督指导学生会职能的行使。使学生会成为学校管理的得力助手, 成为学生行为的导航者、思想上的引路人。

(3) 实训活动增强, 提高技术行为能力。

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水平较差, 动手能力强, 因此应强化学生的技能培训, 增加实习实训课比例, 在技能培训中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 实现教育目标。

3. 丰富校园学习生活。

(1) 关注学生非正式群体, 促进校园和谐关系的建立。

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普遍的现象, 在校园各种关系中的影响非常大, 教育者对其关注研究, 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

(2)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增强学生阳光情怀。

“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 就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对中职生不能采用基础教育评价学生的方法, 否则只会使中职学生丧失人生信心, 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感到前途渺茫。实质上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因此学校要有彰显学生优点的尺子, 让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从而扬起人生风帆, 抬起高傲的头颅。

(3) 开展校园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学校利用自身的力量或社会的力量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让学生在校实现“增值”, 拓展将来就业渠道, 满足社会、家长、学生自身的期望。

(4)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学生的成长是生理、心理、精神、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任何一项缺失的成长都是一种病态的成长, 都是背离教育目的的。

三、对辍学学生进行思考与研究, 降低辍学率, 增强职校的吸引力

职业学生辍学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而且辍学的数量较大。只有对学生辍学问题深入研究, 寻找辍学的根源, 才能降低辍学率。这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 也是完成国家赋予职业教育使命的需要。

我们以以下两位辍学同学为例, 进行教育反思, 思考职业教育该做什么, 欠缺什么。只有思考、探求根源, 才能更好地创新教育管理。

高职中西医结合专业某某。刚到校, 其母找到班主任说, 儿子初中一至二年级成绩都较好, 初三学生由于谈恋爱失恋, 心中负担重, 总认为同学看不起自己, 自己没有别人好, 辍学在家;其父一次生气地训斥他说“你看你那样, 谁能瞧上你”, 其精神负担明显加重, 从此以后总说别人背后议论他, 说他的长相难看, 不愿意走在他人前面, 也到多家医院看过, 医生做过疏导, 加强心理调整, 经过一暑假的说服工作, 最后同意到卫校上学;学生母亲又到校, 同儿子一起找到班主任, 说儿子的精神病又犯了, 不愿和同学一块吃饭, 走路时总走在同学的后面, 说怕同学看到他的样子难看, 走在后面同学就看不到了, 并说这次回家以后就把他送到精神病院, 这样这位同学就离校了。

某新生刚入学不到一周, 家长要带其办理退学手续, 这位家长在孩子面前同老师讲“小孩上课什么都听不懂, 不能再上了, 她的精神有毛病”, 她在家长身后哭着说:“我没有精神病, 我只不过听不懂。”就这样该生退学了。

这两件辍学事例使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以下教育问题:

1. 教育者注意与学生家长沟通, 解决学生家长教育学生的问题。

向家长恰当传播教育知识, 使其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不要让粗暴简单与溺爱的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严重障碍。学生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他们需要鼓励, 需要保护尊严, 如果不注意贬损伤害学生的尊严与人格, 使其找不到生活的自信心与安全感, 他们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2. 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 解决教育管理简单化的问题。

只关心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教育, 只关心学生守规范的教育肯定是不科学的教育。教育活动是心与心沟通的教育, 是育人心灵的教育。

(1)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 教育学生适应社会, 培养健康心理。

(2) 树立育人育己教育观, 提高教育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只有触及到人的灵魂并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 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教育管理者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才能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才能实现教育学生的目的, 同时也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实现育己。只有把育人育己的过程统一起来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 才是有效的教育行为。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分析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流程,发展趋势

0 引言

经过高等教育扩招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政策影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全新发展机遇。

透过国际视角审视, 为了系统化迎合社会多元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 将以往职业教育吸引力低、学生融通性不足等问题消除, 高职教育机构必须快速开拓出全新的教学改革路径。

1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办学状况的客观论述

经过长时期不懈努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已经成功演变出订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基地农户合作等模式, 虽然说不同教育改造模式各有优势。但透过宏观角度观察验证, 我国高职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内仍旧深陷于从属境遇, 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中经常出现办学目标模糊、过分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专业课程设置和预设培养指标相冲突等问题。长此以往, 便无法和特定企业建立互惠共存运行机制, 最终更难以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多层次、多类型人才规范要求。

2 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理念的科学研究

201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上海成功地举办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 会议中深刻强调未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始终在于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具体就是积极响应社会企业不断波动的期待, 赋予高职毕业生劳动力市场所需的一切技能, 同时集合一切技术、经济手段, 扶持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 定期开办培训活动。归结来讲, 此次报告令以往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基础产生动摇迹象, 关于职业教育培训转型诉求得到全面响应, 至此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指导政策纷纷出炉。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早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络论坛上的焦点话题, 相关学术专家更是制定出了适当规模的创新体系架构, 希望借此将职业教育、就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融入其中, 与特定企业之间建立长久化合作交流关系, 全程配合模块化培训技术, 凸显最终劳动力资源的灵活标准特征。教师在整个工序流程中自然会得到持久的专业化发展, 如此一来, 他们才会自觉将职业教育过渡转化为终身学习的一类支撑媒介, 定期到实习基地调查人力、经费的支持力度, 令社区和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发挥到极致状态。

3 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举措内容补充完善

融合国际成功经验, 进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办学模式开放沿用, 需要全程联合我国基础国情和文化传统, 为高职生提供足够完善的教育辅助资源, 使得课程内涵上升到另一个等级层次, 借此强化学生自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 方便日后更加灵活的教学培养方案制定实施, 全面加快高职办学模式的整体改革速率。

具体调试策略内容则如下:

3.1 设定快速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且充满特色的可持续化人才培养目标

长时期以来, 我国高职教育始终面临社会整体认可程度不高的挑战问题, 透过国际视角观察审视, 各国都主张从教育特色、质量方面入手, 快速开辟出一类综合性大学路径, 督促内部学生积极学习最新专业知识, 熟练应用科学技术设施。但是我国这方面起步时间较晚, 经常承受以往专业教育体制限制, 办学思路上不能紧跟本科教育改革步伐, 趋同发展刻板理想至此长久延续。实际上, 因为不同专业学科基础、文化特色、辅助条件、实践经验差异, 高职教育想要在趋同竞争环境中攀登高峰是不现实的, 其有必要尽快制定出一类集合专业、行业特色, 充满实用、就业导向功能的技能训练方案, 在优质教育和就业目标同步贯彻过后, 才能获得更多社会成员的认可。

3.2 积极追赶特定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结合实际规划职业教育前景

结合以往实践经验整理论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革新发展动力, 基本上全部源自于区域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迫程度之上, 同时各类地区产业分布结构、发展重点又不尽相同, 使得职业教育在办学宗旨确立上, 要始终贯彻区域经济人性化支持服务理念。唯独和社会经济、生活有机融合过后, 高职教育职能才能更加清晰地定义, 尽快覆盖落实校企、工学、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办学计划。在此期间, 关于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结果, 要尽量和社会经济、行业产业用人岗位需求定向, 保证快速依照市场需求变化, 制定紧贴区域产业结构的教育转型方案, 使得原有市场需求空间在专业课程指导下得以自由调整, 尤其是服务行业, 要竭尽全力地凸显专业吸引力规划理念, 长此以往, 全方位打造出龙头专业相互支撑协调的特色专业群, 为今后社会多元化产业发展, 提供合理数量、服务质量优越的人才。

3.3 和相关企业、行业之间达成协议, 争取在激烈市场竞争下获得双赢机遇

在市场信息全球化发展大环境下, 高职院校如若想快速培养出迎合国际竞争诉求的技能型人才, 就必须积极调查我国各类行业标准, 掌握国际行业标准革新信息。与此同时, 和行业之间达成标准协议, 共同处理办学事务, 定期带领学生在生产基地实习, 确保该类群体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行业规则, 为今后多元化办学路径开放奠定基础。归结来讲,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始终是现代高职院校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 更是许多地方产业发展的主流支撑动力。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学校内建设工厂, 令学生及时到一线考察, 顺势贯彻产学研、实践实习、技术推广和开发相互结合的教育指标, 使得以往工程师进校当教师、教师进厂当工人的冲突隐患得以系统化消除。事实证明, 唯独实现高职院校、企业之间的深度多元合作, 关于职业教育长期办学水准才能真正上升到另一个等级层次之上。如高职教育集团化, 实质上就是指职业院校和特定企业之间, 凭借契约或是资产连接途径, 进行办学联合体开放, 借助集团、联盟化办学策略, 加大院校人才培养规模、集约化、连锁化控制力度, 可以认定是同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合理服务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载体。该类集团和企业集团有着本质性差异, 其始终利用职业教育、科研作为联合体, 在办学能力、社会信誉程度高的龙头高职院校带领下, 进行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 职教集团内部不同成员都保留独立法人资格, 彼此利用契约章程作为联系纽带, 进行分工合作和相关监管约束, 使得教育科研以及人性化服务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3.4 实时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效

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 就是集合教育、行业素质基础性内涵, 教师行业技术职称外在特征, 拥有较高专业理论、熟练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规则的教育工作人员。高职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 更多强调是要具备丰富的职业能力方面的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 特别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 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最终目的在于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引导其掌握更多的知识, 具备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更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能动口, 也能动手, 善于动脑, 彻底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课堂上造车子”的现象。归根结底, 要保证人才质量就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涉及的因素众多, 包括专业化教师团队建设、校企合作方案制定、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认证等。

这里笔者提供的建议始终有限, 希望日后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多吸纳外国先进理论, 在实践中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进一步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塑造供应更多的优质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敏.“互联网+”时代中国高职教育转型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5, 23 (12) :130-138.

[2]潘尚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及策略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0 (12) :79-84.

[3]本刊讯.“学力补充”新概念将助高职学生“快捷充电”[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34 (32) :164-175.

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实践创新 篇10

一、打破传统观念, 改变教学思想

教育模式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过分强化专业教育, 忽视了人的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 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知识面窄, 缺少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 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暴露出的弊端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需要在更新传统教育理论的基础上, 重新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1、建立全方位, 多层次的职业指导体系

第一, 建立院系两级职业指导体系。职业指导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 它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和支持。第二, 将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通过职业指导, 强化学生自我成才的意识, 促进教学工作;同时在教学中渗透职业指导,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科学习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进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三, 开展职业测评, 科学合理地使用职业测评软件开展职业指导, 进行科学的职业定向, 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第四, 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开展网上职业指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条件, 设立网络在线或启动职业指导师网络博客。通过在线咨询和问答, 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解答疑惑, 探讨职业理想。

2、以市场需求为基础, 以就业为导向

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下, 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全面更新培养理念, 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来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当前形势下, 高校应突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师岗位考核体系的导向机制, 建立起一支专业教学科研能力强、指导学生岗位职业实践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真正形成学术与技术结合、学位与岗位接轨、学校与社会互动的良好办学格局。

3、依托辅导员队伍, 创建多赢的职业指导师队伍

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高校应根据工作需要, 结合学校实际, 选拔一批志愿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 充实到职业指导队伍中来。其人员组成可以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专职人员、辅导员、德育工作者, 也可以是学科专业的骨干、心理学和社会学专职研究人员。从业者还要有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丰富实践阅历和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热情, 拥有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证书或通过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专门培训, 持证上岗。辅导员具备开展职业指导的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 依托辅导员队伍发展高校职业指导, 是实现高校职业指导与辅导员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有助于推进高校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发展, 符合教育部“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依托辅导员开展职业指导, 更易于实现具体工作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 更易于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更易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4、校企合作, 与产业对接, 拓宽职业指导工作的空间

首先, 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其次, 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再次, 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 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近期, 我院与26家合作企业方的代表签字、换文, 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内容, 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 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在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共建实训基地、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职业教学 改革 创新

不断扩大的劳动力缺口反映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等深层次矛盾,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国专业技能教育没能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同步,造成专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因此广阔的市场需求要求职业教育提供足够多的专业技能人才。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困局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推进,没有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的困局,目前职业学校面临较多问题。

1.生源不足

由于大学连年扩招,普高升学率连创新高,2012年普高升学率达75%,北京、上海等地基本达到百分之百,使普高热大为盛行。部分初中毕业生不顾自身条件,争先恐后地挤进普高。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无法保证孩子学有所成,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一些经济条件稍差的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也无法继续在校学习。诸多原因造成了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困难的现象。

2.生源整体质量下降

从近年录取分数线就能明显反映出生源质量问题,由于大学和普高的扩招,普高的分数线一再下降,职教分数线只能更低。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点低,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兴趣较差,同时,大部分学生缺乏合理的人生规划,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主要是来拿毕业证。这种宽进宽出的管理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也没有到达专业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质疑。

3.办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的职业教育还是以填鸭式的课堂书本讲授为主,忽视了职业学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仍然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专业”“技术”的特点。教职队伍也因为机制的僵化而缺乏信心和进取心,干劲不足、消极观望成了教职队伍的主流精神状态。职业学校虽然乘着改革的大好春风,却不能扬帆高歌。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突破与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技术教育为根本,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1.创新办学体制

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密切关联性使其市场化具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职业教育的教研方向和学科设置只有与市场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有“市”可依。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要有深度的沟通与合作。在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针指导下,在政府管理机构的主导下实现校企联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体制是中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采用定向培养的模式,保障学生就业机会,有了就业的保障,就会顺利解决生源问题,也就会解决中职教育的一大危机。另外还要加强企业的岗前培训和职工的定期技能培训。

2.创新教育机制

部分职业教育管理者对事业发展的成就和前景认同感不强,对事业缺乏自豪感和热情。教职发展和教职激励是机制创新的核心。由于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紧密结合性,单纯的职称评定的激励机制已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这就要引入更多的企业模式,加强绩效管理。首先对招生及企事业培训进行必要的物质激励,对创新教学方法、取得科研成果的贡献者给予物质或公费进修的机会等,以物质激励和个人发展激励的方式改变激励模式,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力。

3.创新教育方法

中职生源的知识及经济基础相对较弱。学成一技之长,能有效保障就业,是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中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有自身的特点,结束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以熟练掌握专业技术为方向的实践、体验教育模式。在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有利条件下,把企业的车间作为第一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使中职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更强的技术优势。

4.建设校园文化

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没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再加上青春期的萌动,问题学生较多。加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追求更高的理想。校园运动会、校园歌咏比赛等活动,校园诗歌、书法、围棋等文化团体都可以使学生找到归属感,找到自信心。

相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广大教职人员的辛勤努力,只要中职教育内强素质、外接市场、转变观念,就一定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合格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讨 篇12

近年来, 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取得明显成绩。但是其改革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创新教育的不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1]。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 是当代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近年来, 许多高等职业教育部门、学校、教育研究工作者对改革创新作了积极的探讨和尝试, 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特点, 探讨如何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提高教育质量。

1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明确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 面向职业岗位群, 体现行业特点, 适时开发行业和社会需求度强的新专业[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做到与时俱进。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 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 坚持“发挥优势、注重效益、保证重点”的原则, 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形成办学特色, 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专业建设将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1 服务区域经济原则

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专业建设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外延发展和内涵建设并举, 以内涵建设为主。

1.2 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建设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基本依据, 立足于培养技能型、适用型人才。要打通与市场的联系, 使市场成为专业建设的一个基本要素[3]。

1.3 优势特色原则

充分考虑发展条件和顺序, 优先建设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专业。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主线, 重点支持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积极打造真正的品牌专业。

2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 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要以此为标准, 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 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更加全面,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其内涵是尊重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过程, 沿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主线, 在上岗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 构建以培养“上岗能力、迁移能力、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 以“职业素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为培养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合格的社会公民。高职院校要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 力求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4]。

2.3 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立完整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 积极探索“做中教、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教学策略上, 突破过去理论课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积极采用多向的交互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突出对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与考核力度, 达到实践教学内涵深层化、内容特色化、过程个性化和体系规范化[4]。

2.4 推进内涵式生产性实训

利用各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 逐步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 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 以实现经济效益来补充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所需, 并在生产中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尽而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 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种实训方式。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也是高职院校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

高职院校应从目前师资队伍的现状出发, 注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 (专业) 带头人、加强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进一步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建立健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励制度, 优化内部环境等措施,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且适应学校发展目标要求的教师队伍。

3.1要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在改革发展中锻炼队伍。

3.2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 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3.3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职教师资培训, 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3.4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 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

3.5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 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3.6加强“技术型”教师的引进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企业的生产、科研一线引进具有实践工作经历和技术专长的高素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要求。

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彰显办学特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 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按照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注重效益、持续建设的原则,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资源共享, 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 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基地。

4.1 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中,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实验、实训、生产”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 建立“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

4.2 广泛寻求企业合作, 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广泛寻求企业支持, 把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纳入专业发展规划, 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 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 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 确保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拓展实习基地类型, 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员工培训、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内容, 建立长效的企业培训与用人机制, 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

4.3 加强专业建设,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教材体系, 创新教学方法,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按照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群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以核心技能培养作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 开发相关课程。通过课程设置调整、项目内容开发、组织实施教学等系列行为。以企业需求一线技术员工规格作为专业建设主体, 工学结合, 着实搞好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不断更新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机制。逐步形成“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适应现代教育观念的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

4.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

4.5 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进一步健全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水平。

5 结束语

发展职业教育是为满足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迄今为止, 制约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结合高职教育特点, 探讨如何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提高教育质量, 是每个职教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7) .

[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3]黄丽.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上一篇: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研究下一篇:娱乐场所女性性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