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文

2024-10-06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文(精选12篇)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文 篇1

一、创新事关国民大计及学生的素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面对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国民创新能力提升到事关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

2006年1月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说:“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 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 他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成创新型国家, 是我国中长期的一个战略发展目标。200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我国仅占40%左右, 创新型指数排名世界28位, 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 然而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 科技贡献率必须达60%以上, 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创新素养对个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教育, 它通过传授前人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 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 竞争激烈, 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大有不同。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 进行创新性地学习, 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 创造世界, 创新生活。可以说, 培养学生卓越的创新能力, 使之善于发现问题, 具备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才是高职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高职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大批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我国的现状分析, 造成我国创新落后的原因众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 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我们的高职教育在培育学生创新风格和创新能力方面, 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 能把现成的结论倒背如流不见得是好学生, 能打工而不具创新意识更无创新业绩的也不是合格的就业者, 更非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 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各种岗位往往不能适应竞争的环境, 技能是必须掌握的, 而掌握得好坏就是能否不断创新。

那么在我们的高职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 统一大家对开展创新素质培养的思想认识

其一在于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紧迫性。创新能力是人本身的潜能, 具有可开发性。创新教育并非传授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创新本领, 而是帮助他们开展正确的思维训练, 排除各类有碍思维创新的障碍, 敢想善创, 能作有为, 以适应社会需求。

其二在于创新是产业发展对灰领人才的要求。目前, 世界制造业正向我国快速转移, 现代制造业的高速发展, 急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灰领人才。制造业的技术装备快速现代化, 设备在数控、网络等技术方面的含量不断增加, 要求一线生产岗位的就业者, 观念和技术与时代同步, 上岗便进入角色, 就位即发挥作用, 如果高职生在校期间没接受系统的创新和技术素质培训, 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

其三在于创新是高职生就业形势压力的要求。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2700美金, 当世界各国在处于这一经济发展水平时, 农村与城市人口之比为1比1, 而我国为目前约为6比4, 因此今后10年内仍将有上亿农村劳力向城市转移, 由此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居高不下的人口净增长, 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减员增效和转制改制, 的确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压力;当前毕业生签率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就此意义说, 毕业生在校期间提升自我创新能力, 增强就业竞争实力, 就显得更有必要了。

(二) 创新教育教学实践

近年来, 常州纺院创新办学模式, 强力推进实践性教学, 在创新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是实行2+1的学制, 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 第3年顶岗实习, 以便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 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平滑过渡, 逐渐融入社会, 增强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

其次是投入巨资, 新建、改建、完善各类实训实验室及其设备, 广揽人才, 引进大批来自工矿企业而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训和实验指导, 有意识地更多引入工程背景知识内容, 扬长补短, 引导学生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受到系统规范地技能培训, 并与常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合作, 结合技能实验实训, 广泛开展电工中高级、钳工中高级、车工中级、数控中级等各类考证活动, 使大多数在校生毕业时手持多证, 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三) 创新教学督导工作

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 现有师资中, 青年教师比例已超过50%。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问题, 使得教学督导工作凸显重要。我们创新工作思路, 探索发展模式, 改革工作方法, 从运行机制着手, 建立起院、系二级教学督导体系:设立若干院督导, 其中总督导1名;各系部设立若干系部督导, 其中督导组长1名, 所有督导员都是兼职。由此, 整个教学督导队伍较之单列的院校教学督导室扩大了5~10倍, 而且督导队伍成员的学科、专业比较齐全, 避免了督教、督学过程中的一些尴尬, 这样就从人员配备和力量上保证了教学督导工作的有力展开, 从运行机制上看并无不妥, 从运行成效上看效率较高, 从运行成本上看耗费较低。

(四) 组织和引导广大教师身体力行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实践

一是尽可能带领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如在技能基础课程《工程力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常州纺院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首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创新制作大赛》, 作为首次参加高校大赛的高职院校, 常州纺院与东南、南京理工、解放军理工等国内著名理工院校同台竞技, 选手们凭着贯穿始终的思维创新、艰苦细致的实践创新, 作品《叠云追日》勇夺大赛特等奖, 是省内进入决赛的四所高职院校中唯一获得大奖的院校。其获奖理由有四:一为锐意作品思想内涵创新;二为刻意作品结构创新;三为着意作品造型创新;四为在意作品材料创新。

二是根据国家高职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以行为引导式、目标教育法等进行教学实践, 取得良好实效。以机电工程系为例:教师们创新教学内容, 以必须、够用为度,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教学方案, 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 在最基本的部分细讲、多角度示例, 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理论部分简单介绍并在考核时精减甚至删除该部分内容。

三、结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此魂必须附着在民族的众多成员身上, 即他们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因此,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应该成为我们高职教育的的核心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仅江苏省就有高职院校70余所, 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说, 高职教育的发展本身就要求不断创新。

摘要:21世纪的知识经济, 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 能带来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创造巨大的财富。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职教育,创新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文 篇2

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为了创新基础教育的发展机制,在‚八个单项奖‛的基础上,召开了教育质量提高总结表彰会,启动了‚1、2、3、4工程‛。明确了‚确保一个中心,狠抓两个建设,促进‘三教’结合,实现四个突破‛的发展思路,使基础教育的各项工作生机显露。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1、2、3、4‛工程为载体,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加强学校管理为保障,以争先创优为动力,促进幼儿教育的规范发展、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普高教育的优质发展、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民办教育的依法发展、成人教育的内涵发展、教师教育的务实发展,从而促进我市整体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助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篇3

2006年,笔者所在学校与圣迪奥公司合作,在南京率先创办三年制中专“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圣迪奥公司定向培养专卖店店长。2011年,该专业升格为高职专业,为企业培养“区域经理”等中高级人才。多年的校企合作,让学校也取得了一些创建成果和管理经验,为利于交流,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校企合作背景介绍

南京圣迪奥时装有限公司创立于1994年,2006年已成为南京地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服装加工和销售企业。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职业店长,而传统企业模式制约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学校深入市场调研,主动与企业接洽联系,为企业提供规模化人才培养途径。2006年,圣迪奥公司与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南京率先开设三年制中专“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圣迪奥公司定向培养专卖店职业店长。经过9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尝试,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成为深受考生和家长欢迎的知名品牌专业。

校企合作共建经验

零学费入学,零距离就业,搭建人才成长梯队  服装销售行业是一个富有朝气和挑战的行业。但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学生对服装销售行业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圣迪奥公司与学校联合办学,有效地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为吸引高素质学生入学,公司为每个学生提供三年学费资助,并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2006年以来,“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受企业资助学生学费累计达110万元。“零学费入学”,解决了学生的经济困难,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承诺“零距离就业”,基本消除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设立企业奖学金,让学生刚进校就获得员工待遇;设立从员工到店长再到区域经理的晋升通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为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

校企“双主体”管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严格按照专业建设标准,建构适应“双零”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企业文化。圣迪奥公司投入人力、物力全面参与学校对该专业的教育与管理。“圣迪奥班”的学生,经校企共同面试,参加中考统一录取。“圣迪奥班”的班主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部管理人员共同担任,形成德育团队:学校负责开展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等主流价值观教育,侧重于社会文化的共性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培训师,侧重于宣讲公司的管理文化。校企双方还利用校园艺术节、技能节和企业年会、新产品发布会等大型活动,通过精心打造班级“企业文化墙”、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商学结合,课程共建,实行“5+1”教学模式  学校推行“商学结合”的教学见习制度,实现“两个接轨”,即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与用人单位接轨。校企双方定期研究专业建设,谋划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举措;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合作编写教材,开发了一批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特色教材,提升校企合作共建成效。

学生高品质就业,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就学生培养而言,2006年以来,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圣迪奥班”中专层次人才,共计147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100%。从企业发展来看,正是通过规模化人才培养,大批职业店长和高级员工的加入,为企业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实现专业提升,示范效应显著

专业规模质量不断提升  该专业因我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招生影响力不断扩大,专业录取投档分数线也逐年提高,近两年均超过南京市高职480分的投档线,还有外地考生慕名报考,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突出的社会影响力。

专业规格层次得到提升  2011年,学校应对企业的战略性扩张需求,成功开办高职“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2012年6月,该专业成功申报为江苏省中职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示范效应显著  真正做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找到了校、企、生三赢的发展路径。

校企合作既是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建立长效机制,核心是体现“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物质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持久探索职教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之路。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文 篇4

创新人才的培养, 重在以人为本, 重在创新意识建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特质, 并培养其主动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事业相结合的能力。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走上创业之路的主要前提, 也是制约其能否创业成功关键的内在因素。在一个人的创新创业过程中, 首先需要其具有超越传统的勇气, 也要具有调动自身智力和潜力的能力。创新会有风险, 这需要大学生具有面对风险不退缩的胆量与果敢。创业可能失败, 这需要创业人具有面对失败不气馁的坚毅与勇气。这一切都需要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调整负面心理的能力。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促进心理健康, 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也是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

一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 其重要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调整能力。因此要创新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整能力实施培养。

1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正确认知能力

大学生在年龄上看似已经成熟, 但是因为久居“象牙塔”中, 对社会生活缺少足够的了解与认知。这样就会导致对自我、对环境认知与定位的不完全、不准确, 甚至形成不良的社会价值观。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可对自我能力、特点进行全面合理的认知, 产生相应的自信心。有些大学生创业理想过高, 面对真实的环境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反差。而有些大学生定位较低, 认为创新创业是极其优秀的人才才能完成的事业, 使自己过早地与此事业分离。这些自我认知与定位显然都是不正确的。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要经过对环境和自身的科学分析, 给自我一个合理的定位, 并制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创新创业计划。在这个计划中, 要相信自己是最适合最理想的执行者, 既不盲目地制造风险, 也不惧怕危机。通过合理的自我认知后, 创业的大学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战胜这样的困难。

大学生也要学会对自己的创业伙伴进行认知。创业不是单打独斗就可以赢得胜利的, 团队的支持与付出永远强于个人的孤军奋战。正确认知同伴们的特点, 分析他们的优缺点, 信任队友、包容他人, 发挥各自的优点与才能, 促进事业的成功。

(2) 坚守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开朗乐观情绪

创新创业注重团结与合作。大学生坚守社会高尚道德情操是社会契约关系发展的基石, 是社会人与人互尊互信的前提。在创业过程中, 先做好人再做好事是众多企业人秉承的原则, 也是创业者能否受到团队内部以及同行业对手尊敬的重要因素。创业中会出现胜利的喜悦, 创业人要学会以开朗的心态去接受、去增强自信、去与合作人分享;创业中也会出现困难, 创业人要学会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去总结, 不要怨天尤人, 更不能做损害合作人、客户以及竞争对手的事。

(3) 进行挫折教育, 培养坚定的意志与绝不放弃的品质

挫折教育对创业教育非常重要。目前的高校大学生是“90后”,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和谐社会中, 受到家长与老师的加倍呵护, 缺少面对困难、克服挫折的机会, 这样容易对困难产生理想化的思想, 而当困难真正来临之时又会感到加倍的打击。令大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挫折, 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 使他们切实掌握知识并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 培养坚定的意志和绝不放弃的优秀品质。事实证明, 真正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创业者, 才能更加勇敢地去挑战风险, 更加深刻地理解成功的含义。

(4) 重视自我教育, 调动创新创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创业者通常是具有强烈自主意识、自控能力的人, 这是促使他们成功的优秀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他们创新创业的创造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把创新创业当成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学习生活中的追求。总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是要培养出具有合理的创业目标、健康乐观的创业情感、坚定顽强的创业意志、积极强烈的创业动机的优秀大学生创业者。

2 提升心理调整能力

(1) 提升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学习心理危机排解技巧

从大学校园步入社会职场, 环境的变化会使得创业者处于心理波动状态, 会产生诸如焦虑、抑郁的情绪表现。创业者在压力下产生的这些心理问题, 也会转化为他们的行为表现, 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要学习应对这些心理问题的技巧, 提升心理状态调整能力。首先要仔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当心理问题出现时, 自己可以有效地判断, 不会产生自我恐慌, 也不至于使事态失控。另外, 学习一些专业的心理危机排解技巧, 可以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负面心理问题带来的影响, 使自己迅速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重新面对机遇与挑战。

(2) 加强创业实践教学, 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高校应多联系社会资源, 为大学生提供模拟创业、实践创业的机会。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 高校专业老师、心理老师应及时进行跟踪与辅导, 指导创业者体验创业过程。这样可以使大学生脱离传统学业教育的束缚, 开拓视野, 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强化自强自立能力, 增加大学生对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对其心理影响的免疫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途径

1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创新与挑战的创业文化, 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是高度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心, 培养学生开朗乐观、果断勇敢、坚定顽强的心理素质, 这与社会主流企业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这样的精神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者在面对机遇的时候果断把握, 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不气馁,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百折不挠, 最终成功拓展市场、赢得客户、战胜竞争对手。因此, 融入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高思想素质的大学生, 也可以培养出高心理素质的创业人。

2 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媒体, 如, 广播、电视、报刊、海报等进行创业素质的介绍, 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要研究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积极开发应用受学生欢迎的新媒体, 如, 网站、QQ、微信等, 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宣传中, 除了要普及基本心理健康知识, 还要着重针对具体案例教导学生正确认识与面对创业心理问题, 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创业心理问题, 从而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创业意识的同时, 也培养出优秀的创业素质。

3 做好毕业生心理排查工作

毕业生是特殊群体, 要做好毕业生心理排查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辅导员也要高度关注有创新创业抱负的同学, 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创业伊始, 大学生都会意气风发, 当遇到困难时, 他们可能会出现紧张与焦虑等情绪。辅导员及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帮助并指导他们正确面对困难。辅导方式可采用团体辅导为主、个体咨询和朋辈辅导为辅的策略。“团训”可涉及抗挫折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团队合作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等多方面。通过培训可培养创业大学生积极心态, 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他们成功就业的自信心。

4 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建设, 可以营造出健康、积极、务实的校园创业氛围。这样既有利于培养适合高水平科技创造的研究型大学生, 也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业型大学生。良好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也可使大学生获得舒适的心理生活空间, 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自主性强、精力充沛的特点, 使他们能真正从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找寻到快乐, 在提前感受社会压力的情况下, 学会抗压、减压、排压, 并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品质。

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需做到从上到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领导要在办学理念上融进创新创业的概念, 教师教学中要更多地结合社会的最新创新信息。院系要多组织创业实践、模拟项目运作等校园活动, 使同学们增强创业意识。

国内一些重点高校以及特色学院已经在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上做出了众多有意义的尝试。例如, 中国人民大学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进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养与实践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校园与科技园共融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以及受到李克强同志称赞的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校园文化。这些校园创业文化对国内其他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梅.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06 (2) .

[2]干旭.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增刊, 2005 (5) .

[3]韦光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与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4]王鑫明, 张艳沁.创新创业文化与思政教育对接的综合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7) .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文 篇5

(2015-2018)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精神,加快高教强省建设,服务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以法治的方式和改革的办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化结构、健全体系,创新模式、完善机制,改善条件、提高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和特色发展,为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

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我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定位更加科学。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责使命,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地方、面向地方,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创新点,科学定位,分类发展。

——结构更加合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使高等职业院校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统筹办好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建设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文 篇6

一、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职业教育专章列出,并强调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2010年,除了教育规划纲要外,国家还颁布了科技规划、人才规划。科技规划、人才规划、教育规划三位一体。支撑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划都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这意味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都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优化发展、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可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也是就业、民生和农村等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教育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到优先规划安排、优先保证投入、优先深化改革、优先督导落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应高度重视,切实发挥好职业教育作用。

据统计预测,从2010年到2015年。初中毕业生生源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2015年全省初中毕业生数将从2010年的92.3万人下降到64.5万人。以后稳定在70万人左右。在这一态势下,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部要求,仍要着力巩固职业教育发展成果。未来10年,全国范围内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要比现在有所降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要比现在稳中有升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仍要加强宏观调控,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让所有适合接受职业教育、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和社会青年到中等职业学校读书。大力拓展职业学校招生范围和对象,坚持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既要办好招收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全日制学历教育,也要办好招收就业、待业青年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比例。同时,面向退役士兵、青年农民、生产服务一线人员和下岗职工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各类技能培训总量与全日制学历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积极拓展省外生源,将职业教育作为援藏、援疆、援川的重要内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城市与农村合作、东西部合作。

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推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首先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吸引力涉及教育外部和教育内部两个方面。教育外部关乎整个社会大环境,如“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风尚”等等。教育内部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努力实现。

1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力,首先是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支撑。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确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理念,以省辖市为单位,统筹职业学校布局与经济布局相适应,专业结构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推进职教园区与经济园区相对接,职业学校与骨干企业相对接,职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深化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信息和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与共享。其次是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能力。全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育人为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要求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等,非常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职业教育要进一步遵循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合适有用的教育,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升学不同的发展要求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与支撑。

2扩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职业教育坚持走规模化、优质化发展道路,加快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建设。全省职业学校数由2000年的880所调整到目前的521所,校均规模由900人提高到2650人⑧。全省建成264所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89所),在此基础上,建成100所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17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3940人、占地面积19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1700万元,承担了全省职业教育75%的培养任务。同时,“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了452个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100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重点建设了48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182个省级实训基地,重点建设了264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和97个课程改革实验校。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及其优质资源有力地支撑和引领了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整体提升了职业教育质量水平。今后一段时期,我省要进一步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继续以省辖市为单位整体推进布局调整,取消不合格职业学校及办学(班)点,到2012年,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标准。优先支持在新能源、新材料、医药与生物技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现代农业等领域重点建设一批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装备先进一流、人员配套齐全、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的中等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使所有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我省相关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基地。

3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和总理在讲话中都特别强调了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梁书记和罗省长的讲话对广大教师给予了高度

评价,对于加强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的关键。是重中之重的任务。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其特殊性,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强调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现阶段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还比较艰巨:既要优化教师专业结构,保持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理比例,加快培养和引进紧缺专业相关教师:又要优化教师学历结构,在教师学历全部达标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更要着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建设一支职业教育领域的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此外,兼职教师是承担职业学校专业和实训教学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引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将企业最鲜活的“血液”注入学校的教学过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省、市、县、校都要积极制订并组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创新培养选拔机制,加大培训力度。省教育厅将在“十一五”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职业学校培养培训制度。基本形成高等院校、境外机构、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教师在岗研修与企业实践多元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举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4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省《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各级各类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要高度重视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去年教育部、中宣部等六部门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今年上半年以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也开始着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修订工作。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落实好有关文件要求。切实把立德树人始终作为职业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把德育始终放在职业教育工作的首位。二要重视处理好三个关系:要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关系。职业学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要正确处理学生全体与个体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明显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培养一大批技能标兵、创业典型、创新能手;要正确处理升学和就业的关系,不仅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也要满足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愿望,努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三要全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改进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专业教学法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创新教学环境。重点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创新教材应用。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要努力形成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动态更新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

5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技能型人才需要通过终身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拓宽职校生继续学习途径和渠道,不仅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对于高技能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省将进一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促进职前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支持广大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一是促进五年制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稳定五年制高职教育年招生规模,为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培养急需的高职人才。要规范现有五年制高职校布局,清理校外办学点,对达不到标准的学校取消五年制高职办学资格。积极引导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统筹承担五年制高职、中等职业教育、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类型的办学任务。建立健全由学校和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的规范性、科学性建设。二是建立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制度并逐步扩大规模。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三是稳步扩大对口招生规模和本科计划比例,不断完善五年制高职专升本制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规模。今后有条件,我省还将积极探索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建立学位制度。

6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发展,江苏职业教育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各方发展要求,协调各种发展要素,创新自身发展思路。因此省规划纲要职业教育专章的标题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突出强调改革创新。明确要求在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争取突破。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2011年我省将启动组织评审工作,认定一批市、县(市、区)作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率先在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职教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重点突破。实验区将率先达到《省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为全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新鲜经验。

三、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必须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作风,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依法兴教。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正在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法律、政策制度,增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依法治教的意识和水平,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增强各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作用,完善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把职业能力作为人才使用的重要依据。建立

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和督导制度。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执法检查和督政督教工作。

2加大投入。中央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4%。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省教育规划纲要也要求我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努力确保“三个高于”,突出“两个重点”,即确保财政教育增长支出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大幅度增加生均公用经费,大幅度增加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着力加强示范学校、实训基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大力落实国家和省职教助学金政策。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教育。

3注重统筹。这是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前提和基础。要统筹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国家、省中长期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抓紧制定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规划。要统筹处理好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关系。在2020年总体目标引领下,明确2012年、2015年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统筹处理好教育与其他部门、行业企业的关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加强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对话,增进了解,寻求共识,强化合作。统筹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既要突出提高质量这个工作重点。又要继续抓好招生工作;既要加强建设,又要深化改革;既要积极创新,又要和谐稳定。各方面工作都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4突出重点。一是紧扣关键环节。抓住德育工作、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基础能力建设等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优先保障推进,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能力。二是找准薄弱环节。抓住办学条件、质量保障、管理制度等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三是落实重大项目。着力推进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和师资素质提高计划等的实施。四是推进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要紧紧围绕方案要求,周密部署,有序实施,及时总结经验。努力突破制约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取得改革创新的实际成效。

5落实责任。根据省、市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落实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推进步骤,编制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落实工作分工,明确各个方面的工作职责,形成分工负责、统筹推进的工作局面。落实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强过程管理,加强督导检查,强化评估考核。特别要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和创新发展实验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提高规划实施的效率和效益。

职业规划教育,创新才能发展 篇7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004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 大学生中有超过50%的人毕业后一年内更换工作, 可见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自己, 不了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 从而导致自身定位不准, 学习针对性不强, 缺乏长远规划, 就业竞争力下降。

基于此,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是亟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学校作为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主体, 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 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是将学科教育渗透到职业规划教育。在学科教学中, 以拓展学科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意识等, 如核心课程与德育课、大学语文课、心理辅导课等相关内容的融合。二是建立“全程式”职业规划教育长效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合理的规划指导, 如大一时侧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对职业的需求, 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大二、大三时通过课堂教学、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社会实践等,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 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同时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 便于定期了解学生职业发展情况, 完善相应的就业跟踪机制。三是要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目前, 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多是从西方引进的, 其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高校要从国家、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 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客观规律, 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四是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积极投入, 培养熟悉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并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五是知行统一, 强化大学生职业活动体验。高校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如互动座谈、自我测评、范例引导、模拟职场、辩论会等, 让学生亲自体验职业生活, 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 进而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科学准确决策, 确立自己生涯发展目标, 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文 篇8

一、浅析国发[2014]31号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上的重要思想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其中一项措施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学帮带”思路,全民共建乡村旅游,是《意见》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思路。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人员要学习发展

1、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意见》中提到要实现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达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有机统一。但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周边村民占主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素质培训。另外,一些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旅游从业人员没有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经营单一、低级的农家乐一日游,因此需要加强创业就业能力培训。除此之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不具备计算机、智能手机网络通讯的基本技能,这是制约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一大问题,因此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通讯技能培训。

除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意见》中提到要突出乡村特点,保持传统乡村风貌,规划引导发展乡村旅游。这要求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时,不能搞假大空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因此对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要进行适当的培训。

(二)旅游科研、规划、教育等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帮助发展乡村旅游

1、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当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很显然当前的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没有发挥原生态的乡村特点,没有形成多样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专业的旅游科研和旅游规划部门应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深度挖掘乡村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产品。

2、鼓励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意见》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仅靠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学习培训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提升乡村旅游的目标,可以通过直接为乡村旅游注入鲜血的途径提高效率。因此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包括旅游专家、大学生在校生和毕业生、志愿者及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艺术、生态、建筑、计算机、科技等工作人员,全民共建乡村旅游。

(三)以新型城镇化和创业扶贫带动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意见》还提到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充分借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力,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当然发展乡村旅游与城乡规划建设相互促进,利用乡村旅游能促进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2、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意见》中提到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首先加大力度扶持乡村旅游创业项目,使当地旅游业繁荣起来,树立当地乡村旅游的品牌。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当地大量劳动力,增加人民的收入。并且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明显,可以带动当地农副产品、手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脱贫致富。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举措对旅游职业教育的影响

通过分析《意见》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举措,以及《意见》中提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可以看到《意见》对旅游职业教育有重要影响。

(一)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庞大,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数量众多,将扩大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打破目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对象结构。

(二)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形势下,要考虑培养文化创意策划能力、培养乡村旅游创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旅游职业经理人素质等目标,更要侧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知识和技能与大学生不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也与大学生有较大差距;另外智慧旅游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培训的内容与大学生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探索适合他们的方式,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最有效的方式学习适用的、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四)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

发展乡村旅游是每一个旅游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且乡村旅游空间广阔,将大有作为,因此引导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到乡村旅游就业势在必行。特别是乡村旅游创业和文化创意策划,是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因此旅游职业教育有必要将人才输入乡村旅游就业市场。

三、旅游职业教育应该走创新发展之路

为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实现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规划,旅游职业教育应把握时机,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力求从四个方面,实现立体化创新。创新点包括教育对象、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的手段、就业创业导向,涵盖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一)教育对象立体化

大力拓展旅游职业教育空间,建立立体化培养对象体系。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不能仅局限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还要拓展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更要争取到艺术、科技等专业乡村旅游志愿者,打造一支不同层次、不同知识背景的专业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通过提高乡村旅游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以民俗基本服务和专业化餐旅服务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二)培养目标创新

首先培养目标要将社会责任心作为重点,能够积极主动扎根旅游城镇,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第二,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设计立体化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一线实用技能型、复合型、国际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线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针对目前旅游从业人员和层次稍低的高职高专学生,使其掌握旅游岗位的基本技能,并形成一定的管理能力。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掌握岗位基本技能,根据培养对象的情况,可细化为文化创意策划人才、智慧旅游操作应用人才、创新人才等复合型,成为懂经营、会管理、懂市场的中高级旅游服务人才。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则是针对旅游的跨国性服务,成为能够在国内外提供优质旅游服务的高级人才。

(三)教学手段创新

目前旅游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理论+技能”的教学模式,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手段以多媒体、酒店服务所需实物为主,旅行社教学手段也是以办公用品实物展示为主,与信息化的社会差距较大。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随着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科技进步创新。智慧旅游发展战略已很明确,乡村旅游也要融入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职业教育应强化现代化设备、旅游智能软件、信息化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另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比较特殊,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发相关知识和教学设备的实施方案。因此,旅游职业教育应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智能化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学手段。

(四)就业导向创新

面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对旅游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应正确引导旅游职业教育对象的就业方向,应开拓立体化就业方向。传统的旅游职业教育就业方向有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的基层服务人员和少数管理人员,立体化就业方向还包括旅游创业。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更新换代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创业,来带动其快速转型升级发展。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还有很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需要通过成功的旅游创业,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文 篇9

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的现实依据

(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类的思想向新的领域拓展,使得各类文化的表达有着更广泛的载体。而网络的开放性也严重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学习接受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信息的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导致了大学生们在行为选择上显得无所适从,自主判断与选择的难度增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有效发挥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专业精神、求实态度、科学方法形成的基础作用,通过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与激励,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手段、方式、途径、模式,也必须随着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教育发展空间,创造性地运用社会学、系统学和未来学等学科的知识,将当代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环境伦理、竞争伦理融入到预测教育和超前教育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能够做到思想领先,预警扶正,防范于未然。

(三)市场经济大潮奔涌与价值观念急剧转变带来的深远影响

大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由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他们容易陷于文化传承断裂、信仰权威缺失、理想主义消亡的迷茫中。同时,大学生特别注重以社会、市场竞争的规范、价值来塑造自己,从而形成积极上进、锐意进取的行为与唯我唯利的思想动机的强烈反差。这样,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育手段,建构教育创新格局,拓展教育发展空间,以提高大学生自身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持久影响的主动权。

(四)九五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的群体性变化

九五后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模式代替了以往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呈现动态、曲线型和非线型。在行为上他们既尊从传统道德,又吸收西方许多道德观念,既有对传统道德的基本肯定,又有对传统道德的某些反叛,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应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从增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入手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操作性强的引导和帮助。

(五)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种问题显现出的弊端与后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往的教育形式与教学方法不完善,缺乏从知、情、意、行的角度去深入把握大学生的内心状况,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空洞、强迫等消极体验。同时,由于大学教育教学的时间特点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们交流少,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权利,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缺乏正确的把握。而班主任和辅导员比较注重对学生群体进行道德行为的规范性约束,日常生活中单独与学生交流思想的时间也有限,因此造成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

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必须首先坚持的方针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开拓创新是新时期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上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不断拓展教育发展的空间,才能从容应对网络信息化和理论思潮多元化的带来的严峻挑战。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大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教育切入点,深入挖掘和推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经验,采取寓教育于活动中的方法、疏导的方法、双向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内心的需要,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三)坚持全面性原则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必须充分整合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等主体资源,探索和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衔接、全方位配合的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要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全面优化,从理论创新、理念创新入手,加强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系统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统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建和拓展立体型、多渠道、全方位、广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统筹好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维度,既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与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引导学生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同时,统筹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向互动,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格局的形成,从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空间构建与拓展的现实方案

在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努力构建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空间,方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特色和实效。

(一)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创新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现代教育中的创新理论,通过变换理论分析视角与层面,得出新的结论,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空间,以形成立体的教育创新格局,具体来讲包括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创新空间和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创新空间。

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空间方面,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生产、加工、组合。即可以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进行细化理解并拓展其内涵,用前人没有使用过的资料来提出并论证理论观点,使其更有说服力;可以将其他学科的一些新理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通过学科渗透与科际组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还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叙述方式或表现形态进行重构,将深邃的道理通俗化,将教育理论形态转化为教育艺术形态,将学术言语有效地转化为生活话语。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播的创新空间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传递、扩散与分享现代教育新理论的若干环节及过程所构成的系统,对教育传播方式、教育传播途径、教育传播技术进行大胆创新。

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的创新空间方面我们可以在传统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理论重点,培养大学生掌握信息沟通、矛盾缓解、情调调节的各种技能,使他们逐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所指向的精神世界与道德境界。而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际应用的创新程度要以教育过程与应用结果的统一来作为基本的衡量要素,要把受教育者创造性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及其行为后效作为衡量教育工作成败的黄金标准。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活动结合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变化,努力探索与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活动、社团活动的活动形式、实施手段与现实方案。特别是在培养大学生政治观和道德观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实践活动,应注重多途径、新途径、好途径。在这方面,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不断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依托。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贯通于学校的一切教学课程与教育形式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学校的一切教学课程与教育形式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均可以以多种形式融合贯通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拓宽与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传输、增效、互动和检测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注重传统载体的现代化,对其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大学生时尚流行的最新趋势积极寻求新载体,以新的思路、新的内容和形式、新的技术装备搭建起服务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思想、行为导向的平台,从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打造“校园手机教育平台”,通过手机报、飞信、微信或视频等方式,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发送给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手机通讯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短信或手机上网的方式查阅、接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信息;同时,学生一有困难,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手机发布出来。这样无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丰富教育形式:制作数字化的德育教材开展视频点播;制作隐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络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利用聊天室进行网上辩论和谈心;利用电子邮箱进行网上咨询和问答;利用BBS传播有价值的思想;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鼓励学生用写博客、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见解;开展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有奖知识问答、专题学习,把现实生活中学校、学院、班级的活动映射到网络上去,以此建立相对应的网络集体。

(五)大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资源的交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资源的交融能够为教育者实施教育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素材,从而大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红色、古色、绿色教育资源,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空间。红色、古色、绿色教育资源是集精神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于一体的生动教材,表征着中国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性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适时将这些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宝贵财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有特色的实体性现实版教材,从而建立一个教育内容、手段和载体由虚变实、由隐形变为显性、由枯燥变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校园教育融合国学的创新发展 篇10

我国古代高度重视思想教育, 提出了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的教育理论, 将人的一生, 自觉地规范在道德教化的全过程之中。

而国学中无论是四书、五经等经典名著, 还是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教材, 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倡导着一种嘉言懿行, 对于开拓心胸志趣、提升人格教养、培养敦敏好学精神和开发潜能、启迪智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古而不衰的文化瑰宝, 正是因为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 如“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恕道, “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 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

国学中还包含有一种诚恳的人性, 能够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 提高人作为“人”的内在品德, 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 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 一个开阔的胸怀。它可以涵养性情, 增长智慧, 提升眼界, 增进道德勇气。

时下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国学教育, 不只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则, 它还有助于提高我们思维能力、识字能力、白话水平, 并加强我们对其他知识领域的领悟与旁通, 促进各课学业的进步。同时, 还可以增进脑力开发, 提高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讲, 在校园中开展国学教育, 能提升校园文化的“文化教养”。

“文化教养”正是教育的本质。好的教育是开发孩子“善的心性”。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动力和最大的抗干扰能力, 都来自从小在其身上形成的孟子所说的那一股浩然“正气”。此“正气”就是他们强大而高尚的“人格”。更为可贵的是, 国学中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正”方法, 它帮助人们从小学会做人, 拥有一颗向善的“心灵”, 拥有一身良好的“德行”。

2015年, 成都市教育局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 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制定了《成都市国学经典教育活动实施纲要》。此文件的印发, 为成都国学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垫下基石。国学教育成为推进文化育德的基础工程, 是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当下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负面影响里;在过于单一化、成绩化、缺少个性化的学校教育中, 加入国学文化的史韵哲理, 可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事物的对错、提升学习兴趣。面对国学教育的开展, 小学则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教育学家都知道,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性情”“气质”等等重要的人格养性的因素, 是最难“教”的, 至少不能用一般的知识教育的方式来教。

语言文华是从语言活动入手,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 国学经典内容丰富, 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因此学校应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结合, 通过此来促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 也以此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

物质文化是打造文化名校的重要基础。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 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篆刻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 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感染。除此之外还因多开展国学活动, 传承国学经典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铸造他们“诚信博学·修身立德”的品性。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是学校的灵魂。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 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在教育实践中把国学教育与早间操活动、早晨读、环境创设、校园活动、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 走进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在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 为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培育“诚敬谦和·崇德尚礼”的德行奠定坚实基础。

在为学生营造出国学氛围的环境中, 笔者认为还因培养出他们以下三种能力。这样才真正的将国学教育与现代校园教育融合一体, 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第一是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 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学完所有知识的万分之一, 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使他走向社会之后仍旧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以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

第二是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就是一个群体的生活, 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群体之外。一个人活在世上, 要有与人为善的气度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能够了解别人的心意, 体恤不幸者的遭遇, 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能够和人建立真诚而持久的友谊, 懂得去爱人和被爱;

第三是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都要面对许多不可预知的困境, 都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熟、完善, 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论文 篇11

一、适应产业振兴需求,探索基地建设改革思路

应以主干专业建设为核心,校企双向参与,打造拳头基地,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营机制。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重点采取以下四种形式开展建设:一是学院自建模式;二是校企共建模式;三是引企入校模式;四是拟岗实训模式,努力实现真实企业环境、企业流程的高度仿真。

二、树立职业发展教育理念,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强调人才培养要“知行合一”,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强调人才培养要“德能合一”,强调以“德”为内涵,以“能”为外延,共同构成高素质人才的形成因素。

三、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专业主体实训基地

搭建好新型人才培养平台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需要整合校内校外企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主干专业建设方向为依托,建设辐射整个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四、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实践体系运行机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一是强调教学形式企业化,二是强调教学过程标准化,三是强调教学方法任务化,四是强调考核体系职业化。

(唐子江 《职业技术》2011年第10期)

创新教育是职教发展的需求 篇12

一、新形势下职业结构和内容变化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现代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职业不断涌现。知识经济的兴起, 使传统的职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创造了全新的社会职业结构和职业生活, 这些新兴职业相对于传统职业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较小的组织约束性, 因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 低层次的职业也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和职业内容, 需要较高素质的人才。因此, 随着社会职业结构和职业资格的更新变化, 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使开展创新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目前, 很多企业出现亏损, 与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意识差有直接关系, 因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迈向21世纪的保证, 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拓性的创造人才。”美国于1983年4月发表《国家处在危险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又于1989年发表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 提出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 要实行全面改革。

三、适应就业形势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 总量上供大于求, 在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 集约型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 使更多的劳动力闲置。同时, 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走出职业中学校门, 充实社会生产第一线, 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又相对较弱。面对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 是观望等待, 还是奋力拼搏, 是每一位职校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调查时发现, 60%学生对“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共同创业”持肯定态度。因此, 职业学校只有审时度势地传播创业知识,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才能确保人才质量, 才能体现办学特色, 才能争取主动, 赢得市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当今年代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 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真正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

上一篇:配电网安全性下一篇:商业银行贷款税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