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2024-11-03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通用12篇)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篇1

社会发展不仅需要高级的研究管理型人才, 而且更加需要各行各业的技能型人才。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孟源北曾经讲过:“教育不存在好与坏, 只有合不合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 但与教育的层次问题无关, 职业教育并不比普通教育低一等。学术能力强的学生也同样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成为技能能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人。”在当前广州普通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大, 广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下, 有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了进入职业院校进行学习。目前广州市有很多办学条件良好、办校管理水平优秀的职业院校从多元智力理论出发, 注重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 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优秀人才。

广州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目前, 广州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1、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随着广东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共存的经济阶段中, 如何衔接初级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 构建包括研究生职业教育在内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学生见习参观”和“派公司技术骨干去学校指导”, 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订单培养”和“企业员工去学校接受培训”这种形式所占比例少。双方的合作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合作, 合作的深度仍需加强。

3、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照搬普通教育教学模式, 不能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学校发展定位和符合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师资建设等多方面。

4、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重视不够。

职业院校大多片面追求就业率, 仅仅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 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适应岗位需求完成本职工作, 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讲,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自我认同和发展潜能, 社会交往中所体现出的道德修养, 对社会发展能够创造的价值。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对广州地区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进一步提升广州地区的职业教育先锋示范作用, 引领整个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灵活的技能考核招生机制

在“五年一贯, 三二分段”中高职联合培养政策基础上, 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具有实践经验并取得中级以上技能证书的高职毕业生的本科专业班, 同时逐步扩大工程硕士学位, 专门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高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的培养序列和以技能考核为主的招生考试制度。让更多的职校生可以在自我升值和学历提升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通过职业教育成为优秀的人才。

2、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创作校企双赢的深度合作模式

落实广州确立的“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拓宽服务社会新路子”的目标要求, 促进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深度合作的开展。政府应该扮演积极角色, 协调营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环境, 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合作过程中, 双方应该加强沟通, 充分发挥企业在学校办学上的优势作用, 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使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受益。从而让企业出于自身的需求而更加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 达到企业和学校共赢。

3、建立科学发展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职业院校本身应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理念, 在办学方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力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 不断完善自己, 提升职业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职业院校要研究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 重点建立新型紧缺专业, 灵活培养紧缺型人才, 同时注重不能盲目跟风, 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注重品牌效应, 符合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建立产学研培考一条龙式的实训基地, 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和校企合作教材, 协助师资培养, 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职业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 培养学生满足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职业院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 合理安排文化知识课程和职业道德教育类相关课程, 不能仅仅重注知识能力培养, 而减少安排或者不安排这类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课程。只有保证良好教育内容, 才能保证良好的教育成果。职业院校要积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供优质服务。

综上所述, 作为广东省和珠三角地区的教育中心, 广州地区的职业教育遇到了机遇和挑战, 要积极整合现有资源, 发挥各方优势, 开发适应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和学生自身特点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深度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等多种适应于职业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作为与高等教育同等地位的教育形式, 对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广州职业教育应该服务于珠三角现代国际化产业需求, 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根据广东经济发展需要及自身区域文化的特点构建科学的广州特色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篇2

摘要:分析了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劳动力再生产的基础教育与从业衔接的必经环节,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的新兴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全面而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备一些有利条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其前景一片光明。

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增强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并于1996年通过并颂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专门的法律保障。到了新世纪,国家相关部门更是重视,几度颂布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强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农村的职业教育更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的“燎原计划”(即在农村开展的一项经济开发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计划),实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到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职业教育一直都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从1984年到1997年,农林中专学校由406所增至420所,在校生由10.24万人增加到219.47万人。虽然农村职业高中学校由1997年到2001年有所停滞甚至有所下降,但从新世纪以来,其回升状态良好。并且,从国家政策导向和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极具潜力的。整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也有诸多有利条件的存在在推动着它的发展。

一是在当前,许多地区的其他职业类学校近年来也多并入到职业高中,成立了职教中心,农村职业教育已渐成体系。这对于职业教育多为地方举办与管理的背景下,这无疑已成为农村职业发展的管理更加规范更加便捷的一个有利条件。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服务体系已逐渐得到完善,比如其教材体系,师资与教育学等方面。

三是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扩展了空间,农村职业教育由单纯的就业教育转为向又就业又升学的教育发展,路途宽广的职业教育无疑增加了对大众的吸引力。

四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基本使农村职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

五是长期以来的探索使为什么开展职业教育,怎样开展农村职业教育都具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这无疑使其发展更具有指向性,方向与目的都将更为明确。六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越来越多的人从职业教育中获益,使部分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整体上而言,减轻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阻力。①

二、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我们应认识到的是,在有利的发展环境下,呈现出良好发展现状的农村职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一)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饱受歧视,在人们眼中,普通教育方为“正规教育”,只有接受普通教育,完成“龙门一跃”,上了大学的人方可成为“人才”。而职业教育则作为成绩靠后或升学无望的“没有出息”的孩子的选择。在现在的农村,甚至有的人选择上职业中学,甚至还抱着一种混日子的想法,家长们美其名曰:“年龄太小,不宜这样早的进入社会,到职业学校可以让孩子年龄混大点。”尤其是在农村的人们,深受农村二元结构与自身经济状况的制约,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更何况由于信息的闭塞,他们对农村职业教育难以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在西部欠发达发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二)农村职业教育本身缺乏吸引力。

其一,农村职业教育秩序依然混乱。为了认真贯彻中央的职教精神,各地随后便出台了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政策,但都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协调、学校分布零乱。一些农村职业学校也是缺乏培养的长远规划,随意设置专业,盲目地发展自身,根本不从实际出发,同时也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多头管理,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多的情形大多存在,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有的农村职业教育甚至连培养方向都不明确,技能也不过硬,大多培训者都成为了一批批的“打工者”,大大降低了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与诚信度。

其二,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它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与其它普通类型的学校相比需要更多的经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同层次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3%。就办学条件来看,农村职业高中普遍存在资源短缺、设备陈旧、图书匮乏、实践实习基地不足、适应市场能力弱等现象,甚至出现职业教育资源向普通高中、初中大量转移的现象。我国职业高中的生均教育经费长期低于普通高中,最好的职业校投入与一般中学的投入也只能勉强相当。据1995年以来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职业高中的多项办学基本指标(如专任教师人数及学历合格率、实验室建筑面积达标率、理科实验设备达标率、图书达标率、体育馆面积达标率等)仍然没有达致力家规定的办学要求;而且,远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办学的基本指标,增长速度也多数低于普通高中。农村职业高中更是如此。当前职业高中多由地方政府兴办,只有少数为中央出资办理,而对于广大的农村职业教育而言,只有有地方政府出资了。农村职业教育所教出来的学生大部分要去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就业,财政投资的外部性太强,地方政府积极性非常有限,况且县级政府财力自身也极为有限,最终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拮据,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学校缺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与设备,教育教学信息化与现代化对于农村职业教育而言更是天方夜谈了。这种情况下,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办学质量差,办学效益不足的现状则着实不足为怪。而这样的农村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与吸引力更小,它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说是相当之低,为农村和城市经济服务的能力更是弱之又弱。

其三,从师资上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老师专业素质不足;一方面由于资金的原因,农村职业教育就算招到了“双师型”老师,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这种老师流失也极为迅速。所以,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整体上专业素质长期难以提高。农村职业高中教师合格率明显低于普通高中,在一些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占的比例太高,具有一定职业技术素质的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极为短缺。教育部曾多次出台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一方面依托高等院校,建设了52个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3年又新增了两所学校,使基地总数达到了54个;另一方面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了6个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此外,各地还相应建立了125个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并开展了相应的师资培训工作。2003年教育部又将承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攻读硕士学位任务的学校由13所增加到22所,招④③②

生计划增加到1560人。然而,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的局面仍然没有扭转。县级财政薄弱,编制控制很严,农村职业高中没有能力吸引高水平的教师。而在农村职业教育中,教师基本上没有进修培训的机会。教师收入不高,很难自费出去学习。而面对学校专业的不断调整,限于经费紧张,大多数农村职业高中的现有教师也无可奈何。

(三)农村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相分离。首先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相脱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互助的体系。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中,极少有与职业教育内容相关的;而在职培训也几乎与农村职业教育相脱离。其次是与农村相脱节,更与市场相脱节。农村职业教育除了为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人才外,更多的是培养能适应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调,教学方式陈旧,课程设置和教材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教材多数是专科教材的压缩版,偏难、偏全,难以有效发挥为“三农”服务的作用。而在实习和培训方面则不能与企业相沟通,建立一个有效的网络。⑤

三、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宣传,改变观念。事实上,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把握。农村职业教育要真正面向农村和农民,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适当的培训,并从中获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让所有的农民都意识到这一点。全面贯彻中央职教精神,加强领导和舆论宣传,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认识,坚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方针,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宣传不仅要在招生中、在基础教育中进行,还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政府。加强管理与统筹,引导农村职业教育良性快速发展。

首先各地政府在认清形势的同时要注意对自已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与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从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分区制订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办学路子,避免相互攀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面向农村企业,与企业、农场联合办学,发展外向型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应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要注意普及易于接受、层次较低的实用技术,促进经济繁荣,培养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农户科学种田的明白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把着眼点放在初级、初等而不是中等、高等教育上,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不论哪一类地区,其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但无论如何,都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当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职业教育机构自身的努力。

其次,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长。其次,要想方设法落实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经费政策;合理确定生均经费标准,建立办学成本分摊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具有刚性的农业职业教育资金供给机制。这样可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更为师资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增加其内在的实力。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招生制度改革,放开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放宽职业学校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探索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和经验,如:“校企结合”、“校校联合”、“学校、公司+农户”的办学模式和“边学习、边致富”的教学模式;加强职成教在校舍、师资、实验实习基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统筹结合,完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推动农科教结合深入发展。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还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

(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各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合格学历,而且还应该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因此要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定期进行专业教师的培训或聘用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共巧匠为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①李锐 赵茂林 等著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报告 [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 159~160

②杨帆综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 30~37

③ 唐冬生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

版)201018~19

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问题初探 篇3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一般关系,是通过培养劳动力和吸收劳动力而发生的。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是变化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关系。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首先表现为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其次表现为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另外对劳动力结构还有一定的要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决定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劳动力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发展提供的教育资源。

1、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制约。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把经济看作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对职业教育的规模、速度及质量的影响:二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结构的影响:三是经济体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2、职业教育对经济的影响。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把职业教育看作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职业教育能提高劳动力配置的效益:二是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分析

职业教育要有效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必须使职业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承担能力相适应,必须培养出合格的劳动力。当前,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职业学校多头管理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中所有制成分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一的公有制,被公有制为主、其他经济成分并存所替代,单纯的计划经济模式,被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所替代,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就业已经走向市场,然而职业教育的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难以适应经济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中专学校主要由行业主管的部委、厅局举办,教育部门负责一般性的综合管理;技工学校主要由企业举办,劳动部门负责管理;职业高中和各类初级职业学校由教育部门管理;社会职业培训机构,有的属于劳动部门批准的,有的属于教育部门批准的。这种多头、不明晰的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效率低下。其弊端表现在,各类职业教育间很难相互沟通、资源共享,学校重复建设和缺失并存,学校办学的规模效益较差,各类职业学校质量标准和证书发放不统一,学校间难以形成良性竞争。

2、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以陕西省为例,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为7:53:40。“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90%以上来自二、三产业,装备制造、高技术、能源化工、旅游、现代物流等是今后劳动力的主要就业的产业。调查表明:第二产业中能源化工产业相关专业设置过少,能源化工是陕西省的一大支柱产业,而职业教育面向能源化工产业的相关专业和在校生较少。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量最大,如推销展销、保险业务人员需求量大但没有相关专业。部分专业重复设置过多,比如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置过多,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部分专业重复设置过多,必然会导致其他专业的设置减少,不利于有效配置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劳动力有效就业。

3、职业教育规模、培养规格与劳动力结构不相适应。伴随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构成提升和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城市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和转岗工人。由于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任务繁重,而滞留在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一技之长,只有通过职业培训,使他们获得农业以外的生存技能,才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比如陕西省2005年乡村人口2335万人,占总人口的62.77%,其中农村劳动力143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廉价、具有一定工作技能的劳动力,而且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适应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学历教育和特别是资格等级培训和各类非学历培训的规模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适应。

4、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培养合格劳动力的需求。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提高技能水平的主要场所。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许多校内实训基地流于形式、荒于质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虽然大部分职业学校和企业按要求建立了一定的实训实习合作关系,但由于市场中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学生在企业的实训实习多为走马观花,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建立新型、高效适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训基地是当务之急。

三、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1、改善职业教育投入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改善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职业教育具有经济和个人的双重需求主体特征,具有“培养成本高、学生家庭收入低、就业回报率低”的特点。在现有国家、省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规模下,改变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职业教育活动。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网络,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合作教育。而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学校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不足。

2、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它遵循的是所有职业向所有劳动者开放的原则,就业岗位的获得取决于个人劳动能力,不再与户口和身份挂钩。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互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成熟中的必然要求,更是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3、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进而影响不同类型、层次的职业学校专业类别和数量。职业教育应优先发展经济比重大、劳动力密集产业的相关专业,保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目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比重还会继续增加,因此,职业教育应把面向第三产业作为发展切入点,一方面改革专业设置,另一方面扩大第三产业专业规模。例如陕西省职业教育,应在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能源化工、旅游、金融保险、营销服务、采矿冶炼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领域增设相关专业,比如开设推销展销、机械冷加工、工艺美术、饭店服务、保险业务等专业。

4、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型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学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必要条件。根据实训基地投资大、使用效率高的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建议国家、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建立具有区域经济特色、具有较高科技含量、高水准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其优点是避免学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减少资金占用和浪费,实践教学更加接近生产实际。具体措施是采取国家财政支持和地方财政配套的办法共建新型的实训基地:改变过去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职业学校个体财政支持办法,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发挥行业中龙头企业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在大型企业联合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训基地。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 篇4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专业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技能劳动者。同时, 作为劳动力市场供给的重要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亿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进行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大力建设和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对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特点, 只有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才能使人口的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大批各种各样的、不同层次的人才, 特别是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工人, 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就显得特别突出。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还肩负着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素质, 培养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初级管理人员的任务, 因此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等职业教育, 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职业教育学校生源不足

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 原来的“铁饭碗”被打破, 加上大学生毕业生逐渐增多, 同时, 一些用人单位普遍追求使用高学历人才的“拔高”政策, 使得处于较低学历的职中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而, 职业教育学校的吸引力大大减弱。另外, 灵活机动的社会力量办学对职业教育冲击很大, 这些原因都造成普通职业教育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

2. 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高的思想, 即是进入了职业教育, 也被认为是无奈之举。人才价值观的错位, 也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上普高而不上职校, 也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 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干部是人才, 工人只是普通劳动者。所以说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认识不足。

3.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 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办学压力加重, 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 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 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 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 经费投入不足必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所以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也是职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4. 中等职业学校整个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原因其一是前几年“热门”专业一哄而起, 泛滥成灾, 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奇缺, 就业难与人力浪费同时并存。其二, 学校开设的专业跟不上市场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一方面学校对人才市场供求变化难以预测, 另一方面申办新专业需要上报教育部门审批, 加上学校内部师资及教学设备应变能力差, 就很难及时做到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原因, 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型教师流失, 还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探究

1. 必须明确办学方向, 调整培养目标

现代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对人才的要求由过往职业专门化向人才基本素质和智能结构的综合化发展, 即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不单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还要具有一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管理能力;不但要有某一工种的技能, 还要具有转换岗位或职业的能力。因此, 过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职业专门化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 只有据此制定相应的育人目标, 才能适应这种形势, 学校的教学任务, 既要普及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 让学生具备继续深造和终身教育的条件, 又要成为中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既具备职业技能参加就业为社会服务, 又具备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能力。

2. 深化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在教学领域实施各项改革, 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基本保证。人才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 学校只有使专业设置紧跟市场、服务市场,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强化技能训练, 注重提高效能。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 不能唯考试论, 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 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 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另外开设活动课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潜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这样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 强化教学管理, 创造品牌学校

严格务实的管理, 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推进校企合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 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 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 可试行“学分制”, 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 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

4. 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力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 尽快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 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 建立一支能够适应以就业为方向, 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有机衔接。

总之, 中等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更是扩宽就业渠道, 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 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 进一步提高认识, 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篇5

卓玛穷达

摘要:文章在回顾西藏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

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不良的原因,并从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多途径解决办学资金问题、搞好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藏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成功追赶的关键是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先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西藏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落后水平。缺乏人才、智力的支持,使得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不能转化成经济优势,成为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给西藏职业教育事业既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此,深刻认识目前办学不良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对发展西藏地区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不良原因分析

1987年11月国务院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和西藏自治区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西藏教育工作的方针:重点加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巩固提高高等教育。第一次将发展职业教育提到了显著的位置。自治区开始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列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得到逐步发展。截止2004年末,西藏自治区有中等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8549人,教职工总数1155人,其中专任教师774人。

但是,由于受西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教育基础薄弱,大众职业教育意识淡薄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西藏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质量差、教育资源不集中、办学层次脱节、招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具体分析西藏职业教育发展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原因

1、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

和平解放前的西藏,是一个官家、贵族、上层僧侣统治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受印度宗教文化思想的影响,人分等级的意识深刻影响着旧西藏社会生产生活。以铁匠为主的部分手工艺人处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明间流传着像“欺许者为铁匠,乞丐为下等人”,甚至在儿歌中也有“铁匠的儿子娶得妻,石头也能开出花”这样歧视和咒骂五金匠人的言词。公元17世纪,第司·噶玛登雄旺布治理西藏地方政府期间,颁布的第一部封建法典中把一切工匠、屠夫、天葬师、民间艺人视为“下下级人”。在日常生活方面,手工艺人不能与等级比他们高的百姓同餐共饮。

这种封建习俗的影响至今仍然严重束缚着职业教育的普及。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美容美发、酒吧服务、家政服务等行业在西藏陆续落户,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从事这类职业的一般都是外来人员,本地藏族人很少。究其原因,也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藏族人对这类新兴行业还怀有一定的偏见。

2.经济落后严重影响着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是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各方面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地方企业、工业发展不足,社会自我财政积累能力相当差,长期以来西藏建设所需的资金一直靠国家财政的支援。而且,因为西藏建设所需投放资金的地方太多,紧张的财政对于资金要求偏高的职业教育来说无疑是发展不足的瓶颈所在。二是西藏80%以上的人口在农牧区,投资教育就更成为困难,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广大农牧民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三是西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1998年为例,西藏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4.3︰22.3︰43.5。第一产业偏重;第二产业偏轻,现代工业极不发达,机电、化工、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在西藏仍属于空白;第三产业虽然比重较高,但其中的主导行业层次较低,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等新兴行业尚不发达、社会经济发展不足,就业渠道狭窄。

(二)内部原因

1.师资结构不合理

一是教师学历达标率低。西藏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有32.43%的教师学历未达标。二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西藏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占44.44%,专业、实习课教师占48.84。这跟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理比例4︰6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专业课教师少,显示不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并且在专业教师里普遍存在着懂理论而实践能力极差的现象,“双师型”专业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三是职称结构不合理。西藏中等职业学校里,副高职称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9%,中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72%,初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57%。这跟教育部提出的“具有高级专业职务教师的比例,中等专业学校(含成人中专)达到25%”的要求相差很大。

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专业设置是教育与经济的接口,是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由于缺乏周密细致的市场调查和科学的市场预测,西藏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着重复、不切实际的现象,与本地区的特、优产业联系不密切。

3.教材针对性不强

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地,有本民族的语言;西藏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人文等方面与内地有一定的差异,但目前西藏职业学校使用的部分统编教材对这一特点兼顾不够,地方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又很少,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带来不少困难。

二、改革发展西藏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干部认真学习职教法和全国职教会精神,并以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为契机大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大战略作用。地方政府应认真履行办学责任,重点办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典型示范的办法让群众看到接受职业教育带来的实惠,理解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培养科学精神对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解决就业问题,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进而改变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在全社会营造起重视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

2、多种途径解决办学资金问题

国家对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经费预算,应有发展西藏地区职业教育的预算比例或西藏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西藏财政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应通过制定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在西藏办企业的单位通过捐资、提供实习场所和兼职教师以及培训职业学校教师等措施支持职业教育。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对自身及子女教育投入的能力;要完善教育信贷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助学制度,以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资助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3、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西藏职业教育要想摆脱目前办学上的困境,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学校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使他们能更好地胜任职业教育工作。二是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引进一些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以改善自己的师资结构。同时大胆地实施校企联合,聘请兼职教师。西藏不少职业学校办有像卡垫纺织、藏式绘画等具有藏民族地方特色的专业,很有市场。像这类技能、技术性很强的(工种)专业,在西藏民间流传久远,社会上有一些技艺精湛、知名度极高的能工巧匠。职业学校如果能大胆地聘请他们任兼职教师,不仅能广泛吸引学生入学,而且能在这些老师的带领下,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三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援藏援教”等来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1)借助现代化远程教育途径把发达地区的名师和先进课程引进到教学中来,提高我区职业教育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2)借助“援藏援教”措施,通过教师互访等方式提升我区职校师资的整体水平。

4、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西藏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充分考虑区情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应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实施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在乡村,应积极开展农村初等职业教育,在中心城市应重点调整中等职业教育,适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在县、乡建立乡村两级农村技术学校,对农民和当地初中毕业生进行文化水平和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

一、两项致富技术,培养出一批素质高、能致富的新型农民。(2)目前,除了阿里地区以外,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所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畸形竞争生源的现象,极大地影响西藏职业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拉萨作为自治区首府城市,在交通、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因此,如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在拉萨建立一所融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技术学院,将会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起人才培养立交桥。

5、调整专业,加强教材建设

“十五”期间,西藏经济发展确定了“六个特色支柱产业”:旅游业、藏医藏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矿业、建筑建材业。各职业学校应紧紧围绕这些支柱产业并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办出一些既有优势又有特色的专业,比如旅游专业、藏医藏药和民间手工业等。这样不仅在生源上得到保证,而且也将找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办出自己的特色。

应尽快编写适合西藏地区文化背景、适合于本地区特点的职教教材和参考书;开设与西藏经济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应增加一些劳动技能和科学种田、畜牧知识以及当地社会、人文、地理知识。比如,在建筑专业课里,增加一些有关西藏传统建筑风格的教学内容;在职业指导课里,增加一些关于藏族人创业题材的内容;在服装专业课里,增加有关藏族传统服饰的教学内容;在养殖、种植等专业课里,增加有关高原气候条件下,对养殖业、种植业的特殊作业要求的教材内容,等等。教材内容结合藏区实际,不仅学生学起来既实用又易于理解,而且还能提高群众支持孩子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提高职业教育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合度和贡献能力。

参考文献:

⑴王太福,王代远,王清先.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2)西藏社会科学院编.2003西藏经济蓝皮书(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3)李怀宇.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初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宋洪远,谬洪乐.关于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3(1)。

(6)张明,扎噶.西藏的手工业和工艺品(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篇6

关键词:河北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模式;创新;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56-02

一、河北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我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办学规模不断壮大,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紧紧围绕河北主导产业需要,培养了大批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河北经济的振兴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基础。目前,我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58所,在校生达到55万人,年招生18万人,分别占全省高等学院总数、在校生总数和年招生总数的55%、53.4%和58%。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7所,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55门,省级精品课程173门,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5个,省重点建设实训基地63个。建设国家级精品和示范专业20个,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13个,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106个,24个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专业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建设项目。高职院校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

二、河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和数量上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在高等职业教育政府、社会、学校和企业四方面并没有形成和谐统一的共识。因此,要想发展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就应该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支持。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比较晚,近些年政府才重视起来,认真执行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开始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但在政府层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是职业教育政策制定没有上升到地方法律的程度,二是资金投入比起发达省份来还是很不足的,尤其是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配套资金投入上,就尤显不足。作为政府部门要尽力地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在现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国情下,为每个孩子提供一条能够持续发展、持续进取的学习之路。

2.缺乏社会的认可。当今,社会上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办学条件差,主要是培养一线操作工人的,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就业能当上白领,都或多或少地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就应该尽力改善社会环境,使大家走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误区。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学费标准,甚至应该像中等职业教育那样,政府给予一定的学费的减免和补贴。当然,学校也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只有政府和学校共同努力,让社会看到这些人才的成功之路,改变当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才能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

3.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思路的转变。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院校转变而来的,办学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指导思想有些还没有转变过来,还有中等教育的影子。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不能突出实践技能。许多职业院校市场主体意识不强,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没有认识到推行工学结合是大势所趋,思想观念陈旧。工学结合是新领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工学结合的具体模式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问题,需要教育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作深入研究,搞好理论建设。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能否跟得上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工学结合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4.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本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他们只想伸手用人,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培育自己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智能应用型人才。企业没有认识到是自己就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没有看到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设备和设施不仅有生产作用,而且还有教育和培训作用,因而对工学结合教育价值判断错位。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素质、高智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我国企业因为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害怕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承担责任,而且由于一般企业不会提供较多的培训经费,专业的培训师资又比较缺乏等问题和原因,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在校学生这样的人员进行培训。对于这种状况,企业本身应改变以前在培养高素质高智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的观念,勇敢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并应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的信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快捷的人才培养的桥梁。

5.与時俱进的改革。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现阶段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我省的产业和经济服务的,因此在办学方式和专业调整上应该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技术难度与复杂性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始终跟随这种变化,不断地引入新的方法。这种改革的态度是非常值得认可的,这样才能能始终站在世界职业教育的最前端,能成为学习的榜样。

高等职业教育为河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起点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迎来一个新的契机,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迫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因此更应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蕖,司荫贞.中外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夏秀莉,李乃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

[5]隋学圃,颜玉风.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1).

[6]邓红珍.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实践性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7).

[7]陈铁军.德国职业教育拾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01).

[8]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1)0.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1年度基金项目(S2011216)

作者简介:张秀礼(1978-),男,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高校改革,经济新常态

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作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民生工程, 受到国家、社会、家长和大学生的高度关注,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但新常态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新问题、面临新矛盾, 受国内外大环境及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下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就业规模扩大, 用人需求增幅速度逐年下降, 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使人力资源供给增加与就业岗位供给减少的矛盾更加突出;新常态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出现新焦点、面临新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完全匹配, 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 再加上毕业生和家长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偏传统等问题, 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问题凸显, 就业形势愈加复杂严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 用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提升就业能力是其根本的任务。但目前我国的职业发展教育尚处在发展阶段, 受诸多因素影响, 各高校课程开设及发展极不平衡, 有相当多的高校在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再加上一些高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课程建设方面缺乏多方论证, 教材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空泛,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新意和新颖的教学模式, 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和全程性, 缺乏规范的教学机制,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 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工作的指导作用发挥得不完善,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制约学生职业发展的瓶颈, 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因此, 在新常态下用课程教学的方式在高校开展系统规范的职业发展教育就成为必然。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分析

作为一门非传统课程, 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多样化的现实基础, 同时也在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中持续开展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探索, 通过实施改革, 逐步提升课程质量, 力求完善。

(一) 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国内外的理论成果。一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展现民族特质的文化形式,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本课程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本课程的理论支撑点和理论基石。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方式是教育。而本课程就是关注和致力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问题, 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作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科学命题,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为指导, 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个人职业选择中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在学习、成长和职业实践中科学合理的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 通过职业探索、职业体验和职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不断满足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获得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四是西方发达国家系统的就业理论。20世纪初, 美国的弗兰克·帕森斯 (Frank Parsons) 提出“特质因素论”, 奠定西方国家职业辅导理论基础;随后舒伯 (Super.D.E) 把理论由“职业指导”发展成为“职业生涯辅导”完善了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生涯辅导的理论基础, 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成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 实践是课程建设多样化的现实基础

鲜活丰富的国内外实践奠定了课程的现实基础。一是西方国家职业生涯教育的兴起。自20世纪初美国学者帕森斯提出“职业指导”【2】的问题之后, 全球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西方国家开展实践探索和研究,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历经了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在实践中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一套系统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随着我国职业发展课程的开设, 职业生涯教育开始传入我国,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二是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革为就业指导的开设提供了实践基础,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式从有计划的分配转变到市场就业, 高校在就业制度改革初期, 对毕业生开展课程教育与积极引导的有效方法缺乏, 致使高校毕业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配置方式的要求不匹配,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三是“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首先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新挑战。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 2015年大企业岗位需求明显减少、中小民营企业同比没有大量增加的趋势, 加之高校的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 毕业生和家长就业观念就业心态趋向传统等问题, 使得就业形势愈加复杂严峻。其次经济新常态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新机遇。从总体上看,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经济运行仍然处于合理区间, 仍然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势头, 经济运行内在动力仍然比较强劲;随着“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 西部地区企业快速发展, 用人需求增长较快, 东部和中部地区增幅相对平稳。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国务院推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 通过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此, 国家、地方政府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的政策措施, 推动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明显不足, 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这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开展适应新形势的职业发展教育、就业引导和创业扶持等工作。

(三) 我国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暨实践探索

本课程的国内研究最在20世纪初期, 由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教授在1916年首次使用心理测试的手段用在大学生职业选择中, 随即以邹韬奋的《职业指导》、庄泽宣的《职业指导实践》著作为标志, 国内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理论研究的序幕由此拉开。接着又开始尝试教育实践探索, 其标志是1917年黄炎培在上海建立中国职业教育协会, 学习和参考美国先进的生涯教育理论, 先后成立职业教育与咨询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学校等专门机构, 进行职业教育。但在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推崇苏联的教育模式, 职业发展只能服从当时的政治需要, 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取代了大学生的职业指导。

(四) 我国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实施和改革完善

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主要原因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出, 国家和地方的教育部门和高校开始重视此项工作, 以制定政策为抓手, 力图推动课程的发展, 就业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也在促使课程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1. 课程尝试开设阶段

在高校毕业生工作进入到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阶段, 国家教委在1990年、1995年和2003年先后出台专门的文件, 对各高校提出“有条件有计划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建议, 制定“建议高年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政策;对各高校提出开设课程的要求, 在这个时期, 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始进行课程的开设工作。

2. 课程规范开设阶段

从2008年起, 本课程的课程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7年、2009年两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 明确要求全国高校“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就业指导课”, 随后教育部办公厅也下发了课程教学要求, 对高校开设的课程提出明确要求;而且随着人才的评价标准改变、经济的转型、我国人才战略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等都使社会、政府、高校和毕业生本人对此项问题开始高度关注。

3. 课程改革和完善阶段

按照要求, 我国高校普遍以公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本课程, 在帮助高校毕业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方面开展了有效的工作, 基本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就高校来说, 客观认识学校的办学定位, 立足现实, 结合实际, 认真分析新常态下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及实现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和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 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 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和就业形势的新变化, 课程也应顺势而为进行改革, 以规范、科学、专业和应用性强的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辅导,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和教育学生逐步从观念上、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做人与做事统一, 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独立生存能力、全面发展素质、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完善和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发挥主导作用

新常态下提升就业创业工作内涵的新要求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任务, 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有所作为, 从课程建设的政策制定、教学水平的提升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入手, 发挥主导作用。

1. 通过制定政策明确课程的开设和建设情况

制定文件明确规定课程开设的目标、内容和时数, 及时组织对课程开设情况和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督促高校成立就业创业教学机构, 组织实施开展本校的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督促高校选派一批文凭、职称高、教研能力强、热爱本课程的中青年教师专职从事就业创业教学研究工作, 逐步提升课程的教学力量;精选一批在本课程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组建课程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采取多种形式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打造一支“永久牌”的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就业创业骨干师资队伍, 引领课程的发展, 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 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阶梯式培样就业创业不同层次的教师, 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和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2. 通过开展教学质量工程提升课程教学水平

组织实施就业创业课程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教师的教学比赛活动, 引导他们在课程质量提升、满足学生需求、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方面下功夫, 逐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就业创业教师在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改项目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上努力, 使本课程能够以科学化、规范化、多样化和本土化实现协同发展;组织编写一批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的教材, 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 通过开展课程教学评价提升课程质量水平

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办学质量的优劣要与学校的软实力结合、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情况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 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制定合理的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评价政策, 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涵盖应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师资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不同方面, 评价对象要体现学校、教学对象、用人单位和第三方等不同层面, 通过教学评价全面提升课程的质量。

(二) 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发挥组织作用

学校的教务部门和就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在课程建设中的组织作用, 通过多种形式提升课程的质量。

1. 建立招培就联动机制

高校是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所以, 学校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动机制, 主动作为, 深入企业调研, 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 征求他们对于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 增强培养方案的针对性;邀请优秀校友走进课堂, 以朋辈教育的形式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 用鲜活的案例丰富课程内容, 使其更加贴近现实, 贴近社会, 贴近企业需求。

2. 搭建支持课程建设的平台

学校的教务和就业管理部门发挥组织作用, 积极支持课程的建设, 把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课时的保证、师资队伍的配置、培训、教学经费的拨付以及精品课的建设中大力支持, 悉心指导, 倾心帮助;通过搭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 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创业和实现高质量就业。在工作中, 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趋势、社会热点、创业和就业等问题, 建立相应的平台, 积极和用人单位联系, 举办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体验和实习、实践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逐步接触社会, 弄清楚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他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清楚创业的政策、条件、流程和注意事项等知识, 积极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列中去。

3. 组织开展好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工作

本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 需要科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要把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评估归入学校整个教学水平的评估体系之中, 对该课程教学管理的诸多方面进行定期检查、督导和评估, 逐步提高课程质量。一是对本课程评价主体的界定。评价主体为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 注重对学生职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采取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二是评价分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来自于企业和社会, 企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反馈, 修正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体系、授课方式等, 提高授课质量;内部评价是高校在评价中主动采取的自我评估。通过学生座谈会、督导专家听课等形式考察课程内容设置和指导教师的授课效果, 通过集体讨论、走访专家等方式, 集思广益制定改进措施。在对课程评价时, 应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除了定量的书面作业外, 还要分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效果, 多设置一些活动性内容, 布置一些与未来职业探索相关的实践作业, 形成职场体会与经验,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点, 能够积极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关注, 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三是注重发挥学生主体的评价作用, 改变只有教师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增加评价的主体, 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评价, 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职业导师参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使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的结果也比较客观。

(三) 课程教学机构发挥主干作用

课程教学机构要发挥课程建设的主干作用, 注重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 着力进行课程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吸引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找准课程定位

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的要求, 本课程的定位是公共基础课程,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它面向全体学生, 以多层次的教育为目标, 把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在大学教育的整个阶段, 激发学生确立规划职业生涯的自觉意识, 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对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当前实际, 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改革实施意见等, 修订、完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已经成为必然。可考虑将这门课程进一步体系化、前瞻化, 体系化即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 内容贯穿在大学生的入学、大学中期和毕业前三个阶段, 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开展规范教育, 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成长规划和实践规划。前瞻化即本课程向中学生延伸。可考虑在初、高中阶段开设相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推动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 把目前的学习与学生本人的人生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满足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 增强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解决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问题, 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 为大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改革课程模式

虽然我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开设时间不长, 但和西方国家相比, 也有一定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关注点不同。西方国家的生涯教育注重人职匹配, 是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就业市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法制保障体系;职业选择能够以自身特点与职业要求为出发点, 有较高的人职匹配实现程度和较强的可预见性;而我国职业选择的人职匹配实现程度较低, 可预见性比较弱, 高校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更加关注个体如何适应社会, 如何顺利就业, 劳动力市场的价值规律体现不够充分;二是职业价值观不同。西方职业生涯教育注重追求与实现个人价值, 这和西方国家“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是一致。因此西方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个人价值的实现, 而不是首先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而我国则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在保证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在两者发生冲突时, 则应以国家大局为重, 关注集体的长远利益。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 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担当与道义。因此, 必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课程当中。三是导向不同, 西方国家重视公共观念、制度、秩序、法律;而我国则比较看重伦理关系网络、礼俗、情谊、生活习俗。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结合我国国情, 从知识、态度和技能层面设置模块教学, 在知识层面注重职业认知、自我认知和职业抉择;在态度层面注重素质提升、入职能力和求职准备;在技能层面注重职业适应、职业拓展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改革要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针,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 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个人修养, 引导和帮助学生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学环节, 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构建以主流价值观为指导的多层次、全方位、由普及到提高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3. 重视课程建设

本课程应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 大力推进协同育人, 着力构建“三全、四化”的课程体系,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全”即全过程实施、全方位开展和全员协同育人。全过程实施, 从新生入校开始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直至毕业, 甚至在毕业后继续与母校保持互动;全方位开展, 是指课程指导进入课堂、宿舍、校园和社会实践的各个场所;全员协同育人, 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参与、关心学生职业发展, 构成协同育人机制, 全体学生都接受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育。“四化”即分级化、专业化、针对化和渗透化。分级化, 是指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专业化, 是指由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并开展专业化的教学工作;针对化, 是指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发展目标。尤其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一对一”精细化的指导和咨询, 做到处处有服务, 时时有指导;渗透化, 是把课程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多形式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方面面,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4. 改革教学形式

采取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 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把传统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灌输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亲身实践。可以尝试采取国内外采用较多的教学形式, 一是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小组讨论、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等方式, 使大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和阅历, 进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让学生能够“学中做, 做中学”, 不少学校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这种形式;二是采取生涯教练式的教学方式。教练起源美国, 现在国内也把这项培训形式引入课堂, 清华大学通过邀请企业中高管人士担任学生“生涯教练”的方式, 架起校园与职场、学生与职业人的沟通桥梁, 为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和提升职业素质起到良好效果。【4】三是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目标职业体验等职业实践活动, 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 帮助大学生认知职业、认识社会, 提高职业发展意识和规划能力、就业能力, 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让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在就业市场中自主选择职业。

5. 强化双创教育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强调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教育教学部门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 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倒逼改革, 为经济提供新的驱动力, 因此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一是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按照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开设创业基础课, 切实保障学时、学分,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积极和人社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合作, 组织在校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都能够参加GYB、SYB创业公益培训, 帮助大学生挖掘创业潜力, 激发创业热情, 提升创业技能和素质;三是建立健全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机制, 为有创业意愿、项目或进行创业实践的大学生, 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一站式”创业服务, 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 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5】

6. 提升教师素质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教师是关键。教育部曾指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放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 大力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6】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保障高质量课程教学的重要支撑, 也是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大格局、大数据、大区域、大变革的新常态发展时期, 要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有引领力和责任感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在学习提升方面, 让培训学习、教学研讨、观摩听课和参观访谈成为教师学习的四大途径;通过让教师熟悉和掌握通识基础理论知和专业理论, 保障课程教师知识的全面性和专业性;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或者组织内训, 让更多的老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集体备课以及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方式, 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和交流, 到特色企业参观, 到企业兼职锻炼, 了解市场需求, 开阔教师的眼界, 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进而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在科研方面,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鼓励教研结合, 鼓励调查研究;学校可以制定教师科研奖励办法, 鼓励教师关注学科前沿, 探讨研究职业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 开展课程教学调研活动, 分析调研结果找到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科研促教学。

(四) 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程的实施对象, 学习的主体, 他们学习的状况如何会决定课程开设效果的优劣, 所以, 如何激发学生在本课程中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课程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和实践, 主动的走出象牙塔, 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系统地学习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 采取多种形式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实践活动, 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职业能力, 为将来立足社会做准备。

1. 引导和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学习的习惯

本课程在教学活动实施中, 引导和帮助学生转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学习的观念, 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从思想上重视对本课程的学习, 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去, 积极进行职业探索、职业体验和职业实践活动, 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2. 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

本课程在教学活动实施中, 引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质、专业等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 主动进行大学的学业规划、成长规划和实践规划, 通过多种形式认清新常态下的就业形势, 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 鼓励和支持学生多参与职业体验和职业实践活动, 在体验中把握适合自己的机会, 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就业素质能和就业竞争力, 进而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未来的就业岗位的工作质量, 通过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来提升自己的就业质量, 实现高质量就业。

3. 引导和帮助学生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

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批示中指出:大学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既要认真扎实学习, 掌握更多知识, 也要投身创新创业, 提高实践能力。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教学和实践中去, 通过学习创业教育课程和参与专项创业培训, 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激情, 丰富创业基本理论和创业实务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利用创业孵化平台, 通过课内外结合的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 鼓励学生边学边做、学做结合;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勇于创业, 成功创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4〕22号) , 2014.05.09

[2]Frank Parsons[EB/OL].[2015-10-01]http:www.answers.com/topic/frank-parsons

[3]袁贵仁.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的讲话[R].2015.06.02

[4]任占忠, 谢伟.中国特色就业指导理论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06) :8

[5]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5-10-01]www.jyb.cn.

郑州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篇8

一、郑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1. 职业教育的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 郑州已基本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 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 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这种职业教育框架体系的初步确立, 为郑州市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支撑, 也为郑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急需的技能人才储备。

2. 技能人才, 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取得较大进展。

近些年, 郑州市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不断健全和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措施, 使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取得了较大进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选拔表彰机制也逐步建立。2007年全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4.8万人, 当年组织1200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技师培训和考评, 评选出30名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并给予表彰。

3. 技工院校的建设取得新进展。

技工院校是目前郑州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力量, 因此技工院校的发展情况,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郑州市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水平。近些年, 郑州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 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建设。2004年, 投资8000万搬迁了国防科技学校;2006年, 通过资产置换等方式, 投资8000万组建可容纳3000多人的财经商贸类职业学校;2006年, 启动了郑州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计划能够实现4万人的招生规模, 初步建成可以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的实验园区和区域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2008年年底, 郑州共有26所各级各类技工学校, 在校生人数5.39万人, 涉及29个类别117个专业, 当年实现招生1.93万人。

二、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各界对待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有待改变。

一是自愿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人主观意愿并不强烈。目前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 职业教育相对还只是低层次教育, 只有在不被高等教育接纳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职业教育, 这就必然影响职业教育生源的数量和质量, 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社会各界的用人观念还有待调整。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 特别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一些相对好的企业还普遍存在追求高学历、名校生的片面观念, 他们在招考、招聘时所定的门槛都比较高, 基本上把这些接受职业教育的中专生或者大专生挡在了门外。三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 导致大学生就业异常艰难, 这必然影响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学生的竞争力。

2. 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还有待理顺。

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存在着职业教育资源缺乏与资源分散并存、政策缺位与政出多门并存、投入不足与多头领导并存、说起来重要与做起来次要并存等怪现象。郑州也是如此, 目前涉及职业教育问题的部门有教育、劳动、财政、农业、共青团等, 各部门根据各自的目标和任务自行开展培训, 缺少沟通和协商, 往往造成职业培训内容的重复和雷同, 并难以实现教师、培训设备、教学场所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影响职业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

3. 职业教育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办学没有突出特点。具体表现是:无时代特色、无专业特色、无学校特色、无人才特色的“四无”教育。二是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目前的技工学校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专业设置随意性很强, 各职业技校没有自己的评价预测体系, 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 只是凭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市场的短期需求来设置专业, 结果造成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同质竞争, 走向死胡同。三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由于职业教育缺少规划和引导, 使师资储备严重滞后。同时, 由于职业教育地位不高, 校外的优秀教师不愿进来, 校内的优秀教师流向普通教育, 加之部分职业学校人员调动有政策限制, 学校急需的实践教师难以调进, 高学历的“双师型”教师和专业技术带头人严重缺乏。四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滞后。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职业院校大多沿用学科体系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 以课堂教学为主, 以理论讲授为重点, 这样就难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五是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靠实践教学, 而实践教学必须有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基地, 而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由于资金紧缺, 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三、郑州市大力发展多种形式职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 认清形势, 积极转变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旧观念。

当前应该说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形势下, 应该积极转变过去“学而优则仕”、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 正视当前就业的实际状况, 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重视, 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用人单位也应该调整用人思路, 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2. 进一步推进技工院校的发展。

一是整合、优化技工教育资源, 做好技工院校的布局调整。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结合郑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整合现有的技工教育资源, 尽快形成几所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竞争力强的职教品牌学校。二是要继续推进技工学校改革。在总结和推广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 推动技工院校组建一批技工教育集团, 探索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新路子。同时, 要深化教学改革, 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使教学的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实用性。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组织实施好国家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师资示范培训, 启动郑州市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班和一体化教师培训项目, 并举办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班。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在技工院校中开展认定,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 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是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的政策环境。目前要结合郑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快出台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 同时做好政策实施和配套工作。二是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在继续实施“新技师带动计划”的基础上, 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 加大工作力度,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 引导和支持院校与企业开展广范围、深层次合作, 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三是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和激励机制。在吸纳过去一些好的做法的同时, 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 完善评审办法、评审条件、评审程序和评审方式, 推进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的制度化、规范化。

4.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重新构筑职业教育指导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篇9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变农民阶层地位提高缓慢状况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 并成功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体制性改革, 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农民阶层的地位相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而言却提高缓慢。最近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 使得社会生产、生活资源的配置出现了“极化效应”, 在我国社会阶层划分中, 农业劳动者阶层仅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 (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 , 在我国的社会阶层中处于底层, 而先进且有效的资源却向其他阶层和地区聚集。如果农民这一阶层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 极易产生“马太效应”, 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更可能危及国家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的巩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农民阶层掌握的社会资源尤其是文化资源极其有限所致, 文化资源的匮乏不仅直接限制了农民获得其他资源, 还剥夺了他们通过努力获得其他资源的机会。因此, 要提高农民的地位, 首先要改变农民的教育状况。

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变农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状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剔除体制性障碍之后, 市场因素的作用凸显, 农业发展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又遇到了新的障碍, 即市场约束。在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下,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转变农业发展思路, 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刻不容缓。由于信息闭塞, 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引发“卖难”问题;土地制度改革的滞后, 带来“家庭承包责任制”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农产品质量不高, 缺乏深加工, 科技含量低, 价格持续低落, 使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缺少市场认可的支柱产业;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农村就业渠道萎缩等等。这些现象正日益加剧。农业经济增长必须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要素低水平重复扩张”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依靠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果不能在农业科技进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就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农业竞争力, 就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就难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这一问题的解决, 仍然应该从农村职业教育入手。

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变农村发展社会性矛盾状况的需要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 但人才资源却十分缺乏, 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据估计, 农村大概有近1/3的富余劳动力, 如果不进行转移将处于失业状态。同时, 农村现有的劳动力资源水平仅能维持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 依然停留在小农耕作方式和小农经济形态, 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缺少懂科技、懂管理、懂生产的人才。农民的封闭意识较为浓厚, 安于生产生活现状, 安于传统的耕作模式, 信息闭塞, 市场意识淡薄, 更缺乏接受现代教育的意识。目前, 我国低素质劳动力绝大多数留在农村, 形成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状将长期存在。这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资源层面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也是我国农村将长期面对的人才资源的基本态势。21世纪不容回避的紧迫问题是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为人才资源, 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措施是, 要从目标、内容、形式、结构和布局诸方面彻底改革农村教育, 尤其是要建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尚未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发展保障体制农村职业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 同时是非义务教育, 范围不断扩大。虽然近些年在政府引导下发展很快, 但是内部、外部阻力依然存在。农民本身狭隘的思想意识、现实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见, 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狭小, 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力度、资金、生源、学生就业去向以及资格认证等等, 均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 在这个投入产出比例过大、效益转化缓慢的行业和领域, 如果还要承受风险以及其他额外成本的话, 无疑会筑起一道职业教育的“壁垒”, 将会制约职业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仍然停留在引导层面, 对农村职业教育加以保护与培育还缺乏明确的措施。在仍以数字作为绩效考核依据的现阶段, 地方政府关注更多的是能产生显著效益的工业领域, 对农业的发展, 特别是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在国家出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保障措施之前, 地方政府不会在此问题上投入过多精力。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单一, 形式不够灵活考察我国所有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规定, 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办学的思想依然浓重, 从国家到地方, 分级别、分层面、分部门, 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承担着办学的主要任务。虽然《职业教育法》以及国务院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政府、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思路, 但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不甚健全的现阶段, 多元化办学的思路无法真正实现。

职业教育资源难以整合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客观上形成了二元职业教育发展结构, 即农村职业教育与城镇职业教育。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 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绝对离不开城镇职业教育资源的注入。但是, 在我国现行的有关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中, 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一种分割状态。具体表现为比较注意农村内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并提出了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而充分利用城镇的职业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规定较少。由于缺乏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明确政策规范, 这方面的实践也不多, 因此, 很难引导城镇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 城乡职业教育之间仍存在诸多不协调和失衡之处,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跟不上农村经济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步伐。

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专业知识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专业结构、专业知识滞后表现在我国整个教育体制中, 只不过对于需求专业性更强的职业教育而言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趋同, 而且存在“重商轻工”现象。近年来, 虽然开设了现代物流、建筑、施工设计、装饰装潢等一些新兴专业, 但这些专业总供给能力有限, 不能适应一线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增加的新形势。

职业教育投资难以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经费体制只能是以县 (乡) 为主。在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中, 中央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和倾斜政策不够明确, 执行也不到位。长期以来, 中央财政虽然对职业教育有所投入, 但总量偏少, 特别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更少。由于受到经济规模的影响, 以县为主的公共财政基础比较薄弱, 很难满足农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受这种投资经费政策的影响, 各种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 现有的投资经费体制很难为农村职业教育各项政策的执行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缺口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是经费投入体制政策的调整与有效运行的问题。如果不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审视现行的经费投入政策, 明确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范围, 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转移支付和倾斜力度, 而拘泥于“以县为主”的体制政策, 将会严重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进一步扩大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 (2) 企业缺乏投资职业教育的意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既是生产者, 也是需求者。就职业教育而言, 企业需求大量的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 (或技术工人) , 有些企业对技术人员还有特殊要求。但是, 目前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往往只充当需求者的角色。由于受社会整体环境、企业制度、企业产权等方面的限制, 再加上政策不完善, 企业投资或者兴办职业教育机构遇到的障碍较多, 更需要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 在现有条件下企业能够无偿得到素质较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或者从劳动力市场上招聘到所需劳动力和专业人才, 因此, 缺乏投资职业教育的意愿。 (3) 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国家无力全部承担, 必定要分摊到受教育者身上。由于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周期, 而且投入与产出并不是即时兑现, 受教育者的可期待利益是远期不确定利益, 特别对农村受教育者而言, 学费负担较重, 无法在有限的家庭支配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投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力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可以解决农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化解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和社会性矛盾, 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 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 完善保障体制目前, 我国教育相关政策已经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基本建成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引导机制, 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职业教育机构的建立, 还缺少相关的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 用法律规范中央、省、地、县、乡各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降低职业教育发展的门槛, 为其提供相关的工商、税务、卫生、物价等方面的优惠与便利, 设立必要的基金, 以提供足够的支持。

实行开放式与多元化办学应改变政府对各类教育“包得过多”, 对学校“统得过死”的局面, 逐步调整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的配置, 改革现有的办学体制, 促进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共同发展, 使民办学校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真正依靠市场机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独立的事业法人。在政府办学的基础上, 应号召和鼓励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 以实现多元化办学的格局。还要采取合作办学, 包括跨部门合作、跨行业合作、跨区域合作、跨国合作等形式, 争取在开放中谋求发展。

创新教育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农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必须以企业为基点, 延伸产业链条, 以此带动农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会为农业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因此, 应加强企业的参与意识, 促进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密切农民与企业的联系, 以发挥企业的应有作用。 (1) 企业应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 以保障职业教育融资渠道的畅通, 减轻政府的负担。职业教育机构只有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 才能够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才能充分调动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各要素的积极性, 提高办学效率。 (2) 企业应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师资, 将企业的前沿技术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所要从事的职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使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企业的兼职教师应将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带入学校, 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生活, 这对学生适应社会大有帮助。 (3) 企业应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物质条件的帮助, 包括实验实习设备与实习场所。企业的设备种类比较齐全, 资源丰富, 是职业学校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实习场所的提供对职业教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现场实习将理论与实际切实地联系起来, 增强实际动手能力,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质量。 (4) 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有利于树立职业教育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正确看法。

创新投融资体制 (1) 应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各级财政要设立并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 重点用于补助农村和中西部地区,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开发和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以及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建设。地方财政专项经费应为农业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提供支持。 (2) 应设立职业教育启动基金和担保基金。通过政府投入、银行贷款、风险投资与民间集资等形式, 设立职业教育启动基金和担保基金, 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启动资金不足、发展无力、风险较大的状况, 为办学者破解难题并解除后顾之忧。 (3) 应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在政府财政拨付有限的情况下, 要积极争取民间资本的进入, 通过合作、入股等形式打开民间资本进入之门。同时, 要争取并利用教育公益基金发展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方继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推动农村职教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999, (2) .

[2]吴德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报告——改革开放二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

[3]孙百才.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04, (3) .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篇10

然而, 仔细研究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现状就不难发现, 广东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 高职教育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广东其他地区, 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佛山三地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又明显高于其他珠三角城市。在国家当前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 如何使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共同得到均衡发展, 是目前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现状

(一) 高职学院数量区域分布现状

广东共有21个地级市, 其中珠三角地区有9个地级市, 分别是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到2010年为止, 广东全省已拥有76所高职学院;珠三角地区9个地级市就拥有64所高职学院。其中, 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拥有44所高职学院, 珠三角其他的8个地级市拥有20所高职学院;而广东经济落后的12个地级市只拥有12所高职学院。珠三角地区即使在不考虑省会广州市的情况下, 珠三角其他城市平均也拥有2.5所高职学院, 而广东落后地区的12个地级市平均每个城市只拥有1所高职学院。珠三角地区平均每个城市拥有高职学院的数量是广东落后地区的2.5倍, 可见广东高职学院在区域分布上是非常不均衡的。

(二) 高职学院发展水平区域分布现状

到2010年为止, 广东共有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 具体分布为:广州市3所、深圳市1所, 而广东落后地区的12个地级市没有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到2010年为止, 广东共有7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 而这些高职学院也全部分布在珠三角城市, 具体分布为:广州市4所, 深圳市1所, 佛山市1所, 中山市1所。同样, 广东落后地区的12个地级市也没有1所国家骨干高职学院。2007年, 广东35门高职省级精品课程全部分布在珠三角地区;2008年, 广东54门高职省级精品课程中有52门分布在珠三角地区;2009年, 广东49门高职省级精品课程中有46门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广东近三年来高职省级精品课程的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 广东高职省级精品课程分布是极其不均衡的。近三年广东高职省级精品课程共有138门, 珠三角地区的高职学院就占有133门, 广东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仅占有5门, 还不到全省高职精品课程的4%。

(三) 高职学院办学条件区域分布现状

办学条件直接影响高职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珠三角地区的高职学院办学条件明显优于落后地区。笔者选取了珠三角地区的2所高职学院和落后地区的2所高职学院进行比较, 具体情况参见表2。 (说明:下表中的数据截止到2009年底, 所列数据仅供参考)

分析表2数据可知, 珠三角地区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广东落后地区, 特别是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要明显高于广东落后地区。高职教育突出实践性教学, 因此, 衡量高职学院办学条件最为重要的应是生均教学仪器价值。从表2可知, 珠三角地区高职学院生均教学仪器价值可以达到万元水平, 而广东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生均教学仪器价值仅为几千元的水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均教学仪器价值是罗定职业技术学院10倍之多, 两个高职学院的办学条件差距非常巨大。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不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2009年, 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32106亿元, 人均GDP达67321元, 而广东落后地区的生产总值为6976亿元, 人均GDP仅为18000元左右。2009年, 珠三角地区人均GDP是广东落后地区的近4倍,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由于经济落后, 广东的粤西、粤东和粤北地区投入到教育的资金绝对数较少, 投入到职业教育的资金就更有限。这就必将导致广东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非常紧张, 从而影响这些高职学院的发展。

广东高职学院2009年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是6000元, 珠三角地区的很多高职学院都高于这个基本标准, 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均财政拨款为9179元,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均财政拨款为19500元。而到2009年底, 广东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至少有30%以上还没有达到生均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和不到位, 广东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发展明显落后于珠三角地区。

(二) 现行高职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将加剧区域不均衡发展

目前, 广东高职学院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省属高职学院, 一类为地方高职学院, 一类为民办高职学院。省属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由省教育厅或省级主管部门拨付, 因此, 省属高职学院能享受到广东省整体经济发展的优势, 办学经费投入具有较好的保障, 这类学院主要集中在广州。地方高职学院办学经费主要由各地区财政拨付, 这类高职学院不能享受到广东省整体经济发展的优势, 基本上只能依靠本地的财政支持, 所以, 地方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因各地经济的巨大差异而差别很大。对于广东粤西、粤东、粤北经济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来说, 由于目前的属地财政拨款制度, 基本上得不到省级财政的资金投入而面临办学经费不足的窘境。对于珠三角地区经济极为发达的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的高职学院来说, 由于地方财政的富裕而使得办学经费非常充足, 并且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目前财政拨款制度是导致高职教育区域不均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原因, 这也必将长期影响高职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

(三) 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将加剧区域不均衡发展

国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两个大的示范性工程, 即“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工程”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工程”, 广东目前也正在实施“20所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工程”。显然, 这些工程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引起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政策却忽略了对办学条件落后高职学院的扶持。根据选拔条件, 这些示范性、骨干高职学院都将产生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如广东目前所有的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学院全部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这些办学条件本来就非常优越的高职院校, 由于被评审为示范或骨干学院后还能得到国家和省里的大笔额外专项建设资金;而与此相反, 经济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由于办学条件差难以评上示范学院而得不到国家和省里的额外专项建设资金。因此, 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这样势必造成更大的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广东针对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特别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和规划, 如《珠江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等, 这些政策都涉及职业教育发展, 显然对珠三角的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在《珠江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政策的推动下, 广东就拟投百亿建设一个“广东省珠三角职教基地”, 这势必使珠三角地区的高职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相反, 目前广东很少有针对粤西、粤北、粤东等经济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和发展规划, 因此, 这些地区高职学院的发展将会更加落后于珠三角地区。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 多渠道加大落后地区高职学院教育经费投入

办教育需要经费, 办高职教育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因此, 为了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健康发展, 就必须首先保证这些地区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地区经济无法短期实现改变, 因此, 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 省级财政应加大对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投入。广东是一个工业发达、经济势力雄厚的省份, 因此, 广东应该利用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来支持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省级财政应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市财政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 发挥省级财政对广东落后地区高职教育的帮助。 (2) 地方政府应明确职业教育在当地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 确保地方财政对高职教育的稳定投入。今年, 广东省政府提出“各级财政都要逐年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一个百分点, 力争到2012年达到22%以上, 到2015年达到24%左右”, 这对职业教育确实是一个好政策。但是, 由于各地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一致, 地方财政将来对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有可能失衡。为了确保地方财政对职业教育的稳定投入, 应该尽快明确职业教育在当地教育经费中的支出比例。 (3) 落后地区应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 应拓宽高职教育的办学经费来源。落后地区可以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 鼓励一些大的教育集团到当地举办职业教育, 并以此争取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落后地区高职学院也可以主动到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与大中型企业合作举办一些“订单班”, 并因此获得企业资金支持。同时, 高职学院也可以通过行业捐赠、企业捐赠和当地华侨捐赠等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办学资金或教学设备。

(二) 制定扶持落后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政策

广东要从战略高度对待职业教育 (包括高职教育) 不均衡发展的问题, 省政府和省教育厅应制定一系列扶持广东落后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广东可以借鉴中央建设我国西部落后地区的措施“西部大开发政策”, 省政府也可以制定一个类似的“粤西粤东粤北职业教育大发展政策”, 为广东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 (包括高职教育) 发展提供各项政策优惠。省教育厅也可以制定一些专项政策或举办一些专项活动来带动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发展, 如资助落后地区高职学院建设“三十个区域特色专业”、培育“六十门区域特色课程”、创建“三十个区域特色实训基地”等。同时, 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应对这些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教师给予各方面的政策照顾, 如在职称评审、省级教育科研、省级教育成果奖、优秀教学团队、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照顾。

(三) 充分发挥示范、骨干高职学院的帮扶作用

示范、骨干高职学院都是一些办学条件非常好、办学效果非常突出、师资力量非常雄厚的学校, 因此, 这些高职学院必须要承担起帮扶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任务, 在这方面也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目前, 广东有4所国家示范高职学院、7所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和近20所省级示范高职学院, 而广东落后地区目前只有12所高职学院, 因此, 广东完全可以2对1的方式来帮扶落后地区高职学院的发展。示范、骨干高职学院对落后地区高职学院进行帮扶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多种: (1) 加强校际教师交流和培训, 如示范高职学院可以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被帮扶的高职学院上专业课程 (时间可以为一学期或更长) , 而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也可以派一些教师到示范高职学院去学习和观摩;示范、骨干高职学院可以利用假期集中对被帮扶学院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交流。 (2) 加强双方师生共享办学资源, 如共享图书馆资源, 共享教学课件、自编教材等教学资源, 共享就业渠道等资源。 (3) 广泛开展院际联合办学, 更大范围地利用示范高职学院的办学资源, 如合作办学的班级前两年可以安排在落后地区的高职学院学习, 而第三年则可安排在示范、骨干高职学院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

摘要:广东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同时又是一个经济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的省份。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 却聚集着全省84%的高职学院;而广东落后地区占有全省86%的国土面积, 却只拥有不到总数16%的高职学院。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广东教育发展的公平性和平衡性, 并将进一步制约广东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在分析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 并就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不均衡发展,区域差异

参考文献

[1]王风基.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 (4) .

[2]陶济东.从示范院校看我国高职教育投入的四个不平衡及建议[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3]林伦伦.广东高职教育平衡发展论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 , 2009, (2) .

[4]杜安国, 高海燕.广东高职院校财务状况及经费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5]陈泽龙, 罗海丰.高职教育区域发展的特点及路径选择[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6]陈基纯, 王枫.广东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6) .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篇11

关键词:西藏;职业教育;西藏高等职业教育

1 西藏加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分析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坚强柱石。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承担着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数以千万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推动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无可代替的力量。要繁荣西藏的经济,建设西藏,让西藏与全国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藏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在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代替的,是至关重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中承担着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的作用。

1.1 发展西藏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西藏经济的发展

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可以得到国家和兄弟省份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但要形成可持续的自主发展态势,还是需要有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因为他们生活在西藏,工作在西藏,不仅更了解西藏,而且也对西藏充满无限的感情,愿意为西藏的发展贡献力量。

建立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技术人才短缺的根本之路。经过多年的发展,西藏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西藏培养了大量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如人们大都认为西藏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它独特的文化和自然风光使其成为国内外游客国际闻名的旅游胜地。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不可估量的开发经济发展前景。为了开发与利用好西藏的优质,提升西藏旅游服务的品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从本地旅游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设立了旅游系。

旅游系现有全国重点建设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方向和旅行社管理方向)、导游(普通话导游和英语导游)两个大专专业,共设西藏旅游概述、西藏民俗、导游技能实训、模拟导游、西藏景点讲解(藏、汉、英)、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等40余门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程。建有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前厅实训室,模拟中、西、藏餐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民俗实物室等8个校内实训室和拉萨饭店、雅鲁藏布江大酒店、西藏大厦、珠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等10个校外实训基地,另有一座集教学与生产实践于一体的经营性酒店。旅游系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成为西藏旅游服务业的骨干力量,而且也是西藏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重要力量,这在一定程度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1.2 发展西藏高等职业教育有助于西藏地区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众所周知西藏区的教育起点低,加上在西藏80%以上的人口都是农牧民。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城镇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他们的收入,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农牧民的受教育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对此就能给他们提供受教育的平台,让他们受专业教育,获得实际的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着重于专业技术才能的培养,强调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对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差一些,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西藏高中毕业生来说,无疑增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虽然,目前各统一的升学考试对西藏学生都有一些照顾政策,但是农牧民的孩子读大学的人数还是比例相对占少数,选择继续读书的比例也在入学比例中只占相对较少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升学难度,提高了西藏地区人均受教育水平。

2 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1 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认同度不够,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同时也是政府的责任,长期以来,政府都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可是众所周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我们西藏经济发展,提高西藏整个受教育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离不开我们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现在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必然的现实,我们必须转变陈旧错误的观念,在广大群众中宣传正确的观念,让西藏的广大群众正确的认识了解职业教育,西藏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高职教育才能充分发挥高职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2 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师资问题,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

西藏职业教育的师资数量少,学历层次不达标。加强高职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不加强,不增加‘双师型’教师,西藏高职很难适应西藏社会发展需要。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的关系。西藏職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继续联合培养学校,让更多的老师到其他学校去学习、培训。让教师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以更好地教学,将其他地方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带到西藏,一来提高我们教师的水平,同时还能起到丰富教学资源的作用。

2.3 适当的改变就业政策,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近年西藏地区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基本上我们的应届毕业生都能全部实现就业,往届毕业生逐步实现就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深得民心。每年的公务员的招募岗位相对较多,在2012年西藏就业形势超预期。1.7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就业,就业率达到98.36%,基本实现了“西藏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全就业、往届毕业生基本就业”的目标。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就业政策放宽之前学生专业对口的相对较多,但是在就业政策放宽之后,学生专业对口是非常少的,学生都去参加公务员考试了。我们必须去重视这个问题,这个不仅造成我们高职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造成了我们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不高。让职业学校了解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计划的情况下,设置相关专业,让学生学有所用,就业稳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在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都选择放弃从事专业工作的瓶颈。

参考文献:

[1] 周润年.西藏教育五十年[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2] 罗莉,拉灿.西藏50年(经济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 黄健英.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的新思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 牛治富.西藏跨越式发展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5] 吴德刚.中国西藏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研究[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篇12

一、目前我国西藏职业教育中遗留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和经济发展理念难以遏制,直接限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

学而优则仕这类传统观念在全国范围内可谓是根深蒂固,再就是因为传统教学体制束缚,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长年下滑,包括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等都难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此类背景影响下,使得有关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当地职业院校扶持、合作力度上大大削减。如最近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覆盖执行并令西藏经济发生好转,不过经济水准仍旧停留在较低层次之上,一时间令政府不能积极地针对职业教育进行资金投入支持,无奈只得透过国家和对口支援省市进行办学资金筹措。长此以往,令西藏职业教育发展自主性持续下降,发展速率极为缓慢。

(二)专业设置和社会要求存在冲突,不利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科学整改

西藏发展的核心理念便是持续加大社会生产力,令当地民众摆脱贫穷并逐渐走上富裕的道路,想要顺利贯彻上述指标,第一要务便是培养较多技能娴熟的人才。透过调查发现西藏中等职业院校通常设置较多专业,不过门类却过于单一,同时覆盖范围也十分狭窄,保留市场竞争优势的专业屈指可数。县级职教中心设置的专业基本上一致,包括民族绘画、编织缝纫和木工等,对于汽车和机械等现代专业项目涉猎深度明显不够,尽管当地传统工艺得到合理传承,不过职业教学却很难收到与时俱进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功效。在此类背景下,西藏许多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就业,令相关院校社会吸引力持续低迷,影响西藏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化整改发展。

二、应对上述限制西藏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前景的具体对策

(一)利用战略视角重新审视西藏职业教育事业,并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在国家各项福利政策支持下,西藏职业教育事业要尽快落实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改革发展战略性指标,就是说在偏远区域发展初等职业教育,其余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至于实力优越的地区可以考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同步吸纳最新科学技术设施和实践经验,力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够有所提升,为后续具备地方、专业、课程、人才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拓展积存实力,唯独如此,才能持续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在西藏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教育结构上作出科学优化,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之后在国家和其余地区对口支援前提下,发展西藏校企合作的全藏区联动办职业教育项目,保证利用战略眼光对待职业教育,通过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藏区经济实力。

(二)完成既有专业设置调整任务,令出口和需求相互对接

所谓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其核心动机指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和素养同步达标的职业人,同步彰显出深刻的市场和行业特性,保证面向、依靠、服务并满足社会和市场的一切要求。依照社会实际要求进行西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改造,令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互吻合,为今后西藏职业教育主动面向、走向、围绕市场设置专业等前景绽放,奠定基础。相信经过市场所需专业的全面设置之后,藏区经济发展会得到更为科学和人性化的指导服务,涉及以往盲目跟风、不符合实际的热门专业设置现象会得到成功遏制,最终令培养出的人才和出口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对接。

综上所述,关于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战略内容,着实丰富,笔者在此提供的建议十分有限,希望有关工作人员在日后实践中予以持续补充完善。相信不久之后,必然会为西藏地区职业教育和经济事业同步可持续竞争发展,创造极为强劲的辅助动力。

摘要:经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全面支持,西藏职业教育事业获得长效发展,不过和其余区域相比,始终遗留基础薄弱和发展水平过低等隐患,根本无法合理推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因此,在新形势下结合西藏职业教育基础状况,针对当前西藏职业教育中遗留的问题和日后优化改造战略,加以深入性探讨,希望能够借此带动当地经济可持续竞争发展活力。

关键词:西藏,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应对战略

参考文献

[1]洁安娜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藏发展论坛,2010,18(4):111-125.

[2]郭兆利.西藏职业教育研究述评[J].西藏研究,2010,28(3):79-86.

上一篇:日语中的汉字下一篇:负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