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论文

2024-10-01

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论文(共12篇)

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论文 篇1

一、建立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

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 其职业教育体系都是上下衔接、前后贯穿、相对独立而又完善、灵活的运行体系。

澳大利亚将他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同本国国情结合, 创造出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这一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TAFE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承担者, 它设置了六个等级的证书和文凭, 获得文凭和高级文凭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各个大学都承认TAFE学历并对获得文凭和高级文凭的学生按照所学专业情况免修部分课程, 并折算一定的学分。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获取1—4级职业证书为目的的教育, 主要是学习实用知识技能;第二层次是以获取职业文凭为目的的教育;第三层次是以获取高级职业文凭为目的的教育, 这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三个层次的TAFE是相通的, 学生可以从第一层次一直升入第三层次。

德国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视,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德国的职业教育, 包括职业预备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和职业专业教育各个教育阶段。建立在中等教育第二阶段基础上的学校职业教育可分为初级 (徒工培训) 、中级 (职业进修培训) 和高级 (以工程师为主要对象的职业性继续教育) 三个主要层次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在这个教育体系中, 职业学校层次较多, 有为适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校, 也有为在业人员进修提高的学校, 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衔接, 形成了一个初、中、高比例结构合理, 职前与职后教育结合的双元制教育体系。

新加坡已形成完整的“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新加坡中学后教育分大学预科、工艺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大学预科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 工艺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理工学院与技术学院, 直接从高中招生或选拔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毕业生, 属专科层次;第三层次是大学本科教育。在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学生同样可以由第一层次上升到第二层次, 再上升到第三层次, 这种上下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不断深造的道路。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四个部分, 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类型。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 但是由于历史、体制和观念的原因, 这个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各自为政, 缺乏双向沟通, 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 而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职业教育毕业生再接受高一级的普通教育的几率很小。此外,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也不畅。目前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只进行了形式上的衔接, 内部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包括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两部分, 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基准的, 这就造成中高职教育的脱节。

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就应该是一个能为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多样化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是一个与其他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并且完善、灵活、开放的系统。

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完备化是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突出特征。纵观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 许多国家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 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深深受益于职业教育法律的规范与完善。早在1862年, 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以认可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作用。1917年又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育法《史密斯———休士法》。1963年制定了《职业教育法》, 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范围。其后又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0年制定了《职业训练合作法》、《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和《伯金斯职业教育法》。为了进一步推动美国职业教育改革, 克林顿总统于1994年签署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和《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 这些法律使美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举世闻名, 与其完善的法律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1968年, 德国通过《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大学的协定》, 使高职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 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有关教育法规, 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 等等。

日本政府在二战后恢复初期也非常重视职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1947年颁布《技能者培训规程》和《职业安定法》之后, 1951年6月国会又通过了《产业教育振兴法》, 这是战后日本颁布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职业教育立法。1963年的《失业紧急对策法》和1966年的《雇用对策法》也适应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978年5月公布了《部分修改职业教育法的法律》对日本以后的职业教育发展在战略上作了调整。

从以上可以看出, 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其法律体系比较完整, 各类法律的种类、规格都能做到齐全、配套、可操作。相比之下, 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就显得比较薄弱。虽然在1996年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职业教育法》, 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但仅有这样一部基本法而没有一系列与其相配套的地方法、行业法、部门法和单行法, 《职业教育法》的精神很难在具体的职业教育活动中得到贯彻执行。例如《职业教育法》中仅有诸如“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 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实施职业教育”这样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而企业究竟应当如何开展职业教育并对此享有哪些权利、负有什么责任和义务、违者将受到怎样的处罚等, 在基本法中没有做出详细规定。因此, 要尽快制定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规章, 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让职业教育在法治的道路上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他们不仅要求从事高职教育的老师具有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 还特别强调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有实践经验。

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大学以上学历, 要先取得技术员证书, 完成一定教学期限, 通过国家级第一次考试, 合格者方可到职业技术学校实习1~2年, 再接受国家级第二次考试, 通过者才能获得正式教师证书。兼职教师除少部分来自大学外, 绝大多数来自企业。主要由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有经验的工程师或管理人员组成, 所以他们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具有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 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以致用。

美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学历方面的高要求, 还重视工作经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比一般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要求更高:第一, 应在他所教领域取得学士学位, 并对所教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 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经验的可以代替学士学位要求。第二, 负责安排和监督执行教育计划的人, 必须有硕士学位或接受其它高等教育训练, 并有相应领域的工作经验。第三, 教师要有工商业方面的最新经验, 或者有所讲授技术的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此外, 还要求应聘者学过教育学课程, 否则就必须在聘用期限内修完规定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等六门课程。

澳大利亚TAFE学院具有严格的教师聘任和准入制度。TAFE学院明确规定: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 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 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这主要通过教师的招聘标准来实现, 招聘原则之一是任教者必须经过师资培训, 并取得培训行业的四级证书。

目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和技能型教师短缺等问题。职业院校师资的来源, 主要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 但缺乏指导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另外, 我国职业院校师资的来源还有少数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层次学生, 但一方面其数量太小, 另一方面该类院校现行的培养体系使得刚毕业的本科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还难以直接指导职业院校的学生。

面对我国职教事业迅猛崛起的局面, 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 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 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双师型”的职教师资队伍。要形成这样一支队伍, 首先, 要实行教师准入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创建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严格执行教师进修制度, 改变目前主要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引进职教师资的局面;其次, 要制定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质量管理指标和体系, 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 加强对职业院校师资建设工作的监控;再次, 各地要分等级建立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心, 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 或按特殊要求进行强化, 以期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四、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 保障充足的经费

充足的经费是职业教育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 各国政府不仅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还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多渠道筹集职教经费。

政府、行业、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充足经费的保障, 其中主要来源是政府投资。1997年职业教育投入额达到73亿澳元, 1998年增加到84.45亿澳元。除政府投资外, 行业、企业和个人投资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渠道。例如, 1998年工商界和个人分别向职业教育投入约39亿澳元和9亿澳元, 占到当年总投入的45.5%和10.8%。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有两个渠道。企业及跨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经费则由国家及各级政府分担。其中, 企业培训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 德国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大部分费用。据统计, 1980年德国企业支付的职业教育经费达155亿马克。企业的支付额是各级政府的7倍多, 是劳动部门的近3.4倍, 居各提供者之首。

1976年, 韩国政府规定企业所有者必须以给员工提供在职培训或交纳基金的方式, 承担起社会成员培训所需资金的义务。另外, 为确保韩国职业教育长期发展, 1976年12月, 韩国政府决定征收税金建立职业培训基金,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职业教育除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外, 社会各界的捐助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比尔·盖茨经常慷慨解囊捐助国家的职业教育, IBM公司每年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花费就高达6亿美元之多。

在我国, 全日制职业技术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 由此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靠各级政府承担。近几年, 我国一直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中央财政的职教专款规模逐年增加, 从2002年的1.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5亿元, 2006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入20亿元。另外,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政策, 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每年都有所增长。例如, 从2008年起, 宁夏回族自治区决定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经费的投入, 使职业教育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落后, 政府所能提供的职业教育经费十分有限, 加之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较大, 人均教育投入相对较少, 单靠政府开支, 职业教育是难以得到迅速发展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 在保证政府投资的同时, 我们还应积极采取各种方式,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鼓励企业、行业和个人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 多渠道地筹集职教经费, 促进职业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春生, 徐长发主编.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张春玲, 王照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4]高峰.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5]吴剑丽.德澳职业教育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6]郭健, 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9) .

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论文 篇2

江安县政府 副县长李德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必须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一、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上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统观全局,必须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将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江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江安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全县目前有江安县第一职业中学校和江安县职业学校2所职业教育学校,共有学生1687名,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办学设施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大差距。2007年,全县初中毕业生7200名,普高招生2950名,县内职高招生912名,普高与职高学生比例7.6:2.4。从总体上看,全县职业教育发展薄弱,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全社会对职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二是现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普高与职高比例严重失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需要齐抓并举。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不宽松,社会劳动就业的价值观念没有根本转变,尊重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风尚尚未形成,重学历轻技能、轻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还未根本清除。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全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全市缺乏全国性的品牌职业教育学校,江安地处云贵川三省之边,宜宾、泸州、自贡三市之交,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江安及周边地区年毕业的初中、高中学生数以万计,具有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强县的优越条件。三是以宜宾、泸州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强势崛起,以四川省百亿企业工程——宜宾天原江安化工新区、四川省重点工业园区——中国江安阳春工业园区为支撑的“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竹类加

工”三大优势工业产业循环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为江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岗位需求。四是县委、县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已纳入全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推进。

三、江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职业教育发展。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发展先进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推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二)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有江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通过3年努力,将江安县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到2010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达到6000名,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全县普职两教全面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三)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尊重技术、尊重技工的社会风尚。进一步解放思想,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和亲民惠民工作的重点,在全县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工业强县,抓投资环境,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发展意识。大力倡导形成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让广大学生、家长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并通过职业教育走向成功。要在教育系统形成学习、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风尚,对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形成正确的教育导向。

(四)着力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继续加大江安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按照市场需求、依托区域产业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科学设置专业,大力培养、引进专业教师,配齐配好设施设备,加快实训实作大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扩大职高办学规模,力争到2009年职高在校生达到3000名以上,建设成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为江安县职教中心,带动全县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加快江安第一职业中学校(江南职校)建设,依托与其联合办学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重庆江南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尽快解决教学设施、教学用地、教学用房等制约因素,确保从2008年起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名以上,在“宜宾市外派劳务基地”的基础上争创成为“四川省外派劳务基地”。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积极争取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全县新建1所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

导教师。

(五)突出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

职业教育要为江安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以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竹类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六)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批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各职业教育学校要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依托宜宾天原一、二期工程建设,依托阳春工业园区的产业配套发展,依托双赢化工、鸿源化工、华夏酒业等企业的规模扩张,依托即将建设的宜宾纸业、升化集团等企业新上项目,依托宜宾及沿海大中城市各类企业,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可以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八)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学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九)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

各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有责任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各企业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十)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各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十一)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发展广西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农职院校;对策研究

廣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严重滞后,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依靠原始的农耕方式,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随着东盟自贸区的深入发展,东盟国家农产品大量进入区内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广西农业产业升级、走出国门面临的人才短缺,亟需广西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科技兴农,教育先行,通过人才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和现成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才能使广西的农业发展与东盟自贸区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农业职业教育是广西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一环

目前广西农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建立在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户为基础的经营方式,农业的扩大生产主要还是依靠人力的投入增加来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的使用范围更是有限,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虽然广西的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为落后,但是仅就广西的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而言却不弱,甚至有一些科研项目还走在全国前列,真正制约广西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广西无法将这些高精尖的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是因为广西缺少大量的中等农业技术人才,这些农业技术人才不仅包括能够掌握和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并将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的人才,同时也包括掌握现代化农业管理知识和具备浓厚市场意识的人才。由于广西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少中等农业技术人才,从而使广西的高、精、尖农业技术较难在低水平文化的农业生产者中推广和普及,造成了广西农业长期在低科技水平中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广西在农业企业方面缺少能形成产业化链条的集群企业,无法将高科技农业项目实现产业化生产。事实上优质农业企业的稀缺还要归咎于广西缺少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储备,在现有农业人才结构中很难孵化出能够开创优质农业企业的人才,从而使本地优质农业企业稀缺,而外地的优质农业企业从人力资源成本和优化的角度考虑也不愿在广西投产。因此,中等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和结构看,中等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农业职业教育,所谓农业职业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职业教育体系,但由于本文研究范围有限,所指的农业职业教育仅限定在农业职业院校的范畴。

综上两方面的原因,要加速广西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适应农业竞争的国际化趋势,就必须加快广西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者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广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

二、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实现了较快发展,农业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增加,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职业技术培训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在广西先后得到较好的开展,但是由于投入、观念、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1. 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农业类专业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广西农业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由于广西当前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无法消化和解决现有的农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挫伤了农学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愿意选择农学专业的生源又多来自农村地区,亲身目睹了广西农业生产的较低回报率使得这些潜在生源大多不愿选择农学专业,两方面的原因最终造成了广西农业职业院校长期面临招生困难。2. 农业职业教育供给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质量是影响农业职业教育供给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受到农业职业院校招生困难、专业缩减等因素影响,广西农业职业院校农林类专任教师逐年减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较低。一些农业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手段落后,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另外,资金投入不足和具备科研能力人才的匮乏也导致广西农业职业院校科研水平较低。3. 农业职业教育思想观念陈旧。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广大农耕者及其子女对农业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农业类专业生源不足现象严重,一些选择了农业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跳出“农门”的思想。

三、促进广西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走分流化和高度专业化道路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当前教育政策的影响,全国各大院校都在频繁走入一种误区,即认为院校的院系、专业设置越多,学校的综合实力就越强,都希望把自身打造成综合型院校。广西的农业职业院校也不能免俗,设置了越来越多与农业职业教育不相关的专业,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学类专业招收招生困难,学校面临巨大的招生压力而做的妥协。长期以往,农学专业将逐步被边缘化,不利于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困境,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对农业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以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从政策上限制农业职业院校的“不务正业”,否则农学类专业将会逐步被边缘化,生源萎缩,形成恶性循环;其次是通过政策扶持农业职业院校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对此可以借鉴德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包括农业职业学校、农业专科学校、高级农业专科学校和高等农业大学四个层次。农业职业学校培训时间为3年,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学生学习期间一面在农企接受农业师傅的指导,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一面在校学习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业机械操作、农业法规和环境保护等几个大类的理论知识,学生毕业时,经国家考试合格,可取得农民资格。在农业职业学校毕业后,学生可继续上农业专科学校学习3个学期,年龄一般在18-19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农企的经营管理,培养目标由农业生产向农企经营与管理转变。在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工作1年,可直接上高级农业专科学校,学制1年,学生年龄一般在21-22岁,主要学习企业管理和营销知识,培养目标是农业企业管理人才。经国家考试合格,取得农业师傅或农业技术员资格,成为国家认可的“师傅”或企业主,有资格自己经营或帮助别人经营一家农业企业。部分学生还可以继续深造进人高等农业大学。高等农业大学包括专科大学和本科大学,其中农业专科大学学制4年,学生主要学习农业领域应用技术,毕业后可获得农业工程师资格;农业本科大学学制6年,学生主要学习并从事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毕业后可获得农业硕士学位。德国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使不同能力的学生能在各自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岗位上成为素质好、高度专业化、动手能力强的农业专业人才[1]。

这种分流、教育、再教育、再提高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一是可以有效扩大农业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二是通过专业化的资格认证,可以提高公众对农业专业的认可度,破除“学农业就是回家种田”的僵化思想,从而解决农业专业招生难的问题,同时又能最大化储备各层次的农业人才,非常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2.增强农业职业学校自主发展能力 农业职业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笔者认为农业职业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1. 明确农业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农业职业学校应该树立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以农业从业人员自身持续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村以及整个社会进步、公平和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生产技能的培训为主,涉及全面的个人素质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及培养体系[2]。2. 提高农业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增加经费投入,促进科研能力的增强;创造条件促进现有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师待遇,加大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3.建立职业能力型教学体系。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而作为农业职业教育,它的宗旨就是按照农业职业的不同需求,培养多方面的技术型实用人才,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学,尤其是主导专业的教学往往是与农业生产实践接轨的。这就要求农业职业学校应该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办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妹华,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分析与借鉴[J],江苏教育,2010年第1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篇4

一、加大宣传促进职教发展

宣传是职教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职教工作的先导, 宣传工作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职教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张掖市尚有一部分人口对职业教育认识模糊, 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职业教育。这就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还不够细腻, 还不够踏实认真, 还留有一定的空白, 并没有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知道。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 “买卖”双方发生了变化, 职业学校要转变思想, 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加强职教宣传工作, 要将职教宣传工作做到“走出去, 请进来”, 利用各种宣传工具, 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 争取社会的认可和信赖。在宣传的过程中要争取社会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尽可能联合行动, 构建一个立体式的、长久的宣传模式, 使全市人民都知道“上完初中读中职, 学习文化学技术, 生活困难有资助, 升学就业两不误”的职教模式。

二、稳定招生工作

虽然近几年的招生有了一定的起色, 在校学生人数和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我们切不可骄傲。职中学生之所以成为职中生,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主要是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体制唯分数论的情况下, 分数不够导致他们不能上普通高中或是重点高中。而高台县的情况更为特殊:为了确保职业中学的生源, 所有初级中学的学生, 在读到九年级时, 会有一部分基础差、成绩低的学生被分流到职业中学。这部分学生的成绩都达不到普通高中的要求, 最后均成为职业中学的“主力军”。这些学生不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动口、动脑、动手能力不强, 而且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长期下去势必会反过来影响职教的发展和提升。因此, 在招生宣传时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和方法, 可以适当招录一些素质相比较高的学生以提升职教的整体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每个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真正做到“我的职校我的家”, 充分认识巩固就是最大的招生这个最基本的道理。

三、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尚不成熟, 在日常的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招了某专业的学生, 却没有相应的教材和教学计划, 有时还会出现使用大专教材或过时教材的情况, 有些教学计划也不能完全符合本地学生的实际。再加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课程的抽考, 致使很多学校虽然自己制定或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计划, 但为了学生的毕业不得不再次修改教学计划,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应试教育。这种做法不但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而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形成。面对此种情况, 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拿出适合当前经济发展和学生实际的课程设置及教材。职业学校应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解析、优选, 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 积极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实际的校本教材, 还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主动向上争取项目,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进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是彻底改变职业学校办学现状, 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学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校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 要特别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 这就需要职校进一步提高开放性, 主动强化与企业和市场的紧密联系, 逐步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和使用效率。

五、加强就业指导

职业学校应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 进一步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 帮助学生克服行业偏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观, 使其懂得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在平凡的工作中, 只要努力创业, 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只要是人才, 都会得到承认和广泛的赞誉, 使学生爱职校、爱专业。

总之, 在新形势下,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振作精神, 完善自我, 深入社会, 适应市场, 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住冲击, 也才能走出低谷, 踏上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孙琳.社会转型与职业教育政策调整[J].职教论坛, 2006 (11) .

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论文 篇5

出自:职业技术教育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8日作者:蒋留生

摘要:职业教育面临着生源数量急剧减少的严峻考验,为此,应当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从法规层面上确定普职比例;增强职教招生计划性,规范招生行为;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工作;完善职教办学的层次结构,实行普职之间的立交互通;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发挥职教的终身教育功能。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对策

一、生源数量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生源数量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仔细考察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生源数量对职业教育影响的重要程度。众所周知,造成世纪之交的职业教育大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倘若追究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招生热,造成生源向普教“一边流”的现象,职业教育因此受到空前的冲击。从2002年开始,我国职业教育很快走出了困境,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机遇期,其明显标志就是规模逐年扩大,受关注程度提高。2005、2006年连续两年中等职业教育大扩招,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每年增加招生100万人,2007年又继续增招50万人,当年中职招生人数达到801万人,2001年的399万增长101%,在校学生人~ gg2ooo多万人。很多地区的中等教育的职普比基本达到甚至略高于1:1。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6年招:293万人,在校生达到796万人,2007年在校生人数861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已经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

同时,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中职就业率从2001年的85.4%上升到2004年的95%,此后一直保持在95% 以上。f22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是多方面条件作用的结果。其中有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正确政策的引导,有社会认识的转变,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的提高等作用。但是,在确认这些因素的同时,不能否认一个主要的背景— —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及近年初、高中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2007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 的770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同一时期,我国初、高中毕业生数量一直处于高峰期。以江苏省为例,从2002年开始初中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到2005年达到120.33万人,20O6年达到123万人。同期的高中毕业生也是如此,高考人数连续增加,2003年至2008年分别为37万人、40.5万人、47.3万人、49.5万人、52.6万人和50.8万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时期适逢生源数量高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应该承认生源数嚣的讴要作用。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崇教尚学的优良传统,公众普遍具有接受高层次教育是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首选途径的强烈意。

城乡人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广大民众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提供可能。数量庞大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出路,靠普通教育自然无法解决。这为九年义务教育后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中后的高等职业教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充足的生源。

二、职业教育面临生源数量大幅度减少的考验

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初、高中毕业人数现出高峰期和急剧减少期,以江苏省初中毕业生为例。2006年达到123)万人的最高峰,此后一路减少,根据预测 2008年是96万人.20l0年将减少到85万人.2014年就只有60万人,短短几年时间,将减少一半左右。这种形势对整个教育界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对职业教育更是严峻的考验。

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居全国前列,普通高校具有较大的招生空间。一方面,普通高校不愿主动减少招生,而导致自身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另一方面,客观分析公众的心理,在普教和职教之间,绝大多数人不会把职教作为自觉首选的对象。如此看来,学校有招生条件,民众有强烈的需求,所以,有限的生源在职教和普教之间就不可能再次出现因一方的饱和而分流的情况。目前,已有人提出,江苏省必须保持与普通高校相匹配的50万人的高中规模。可见,职教和普教在规模上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生源高峰时,普高饱和了,提倡“大力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很容易做到的。等到生源减少了,甚至连普通高中都满足不了的时候,还能否继续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确实是一个重大问题。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影响。一是职普比再度失衡,造成我国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短缺,制约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二是因为数量不足,缺少选择空间,带来应用型人才质量下降,影响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三是继续加大普通教育的就业压力,使大量学生家长的教育投资难以得到回报;四是职业教育界刚刚树立的信心和产生的热情会随之消失,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难以持续;五是整个教育形象会因其造成的质量、结构及对社会、公众的回报等方面的问题受到巨大影响。

三、生源数量减少后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从法规层面上确定普职比例

要改变职业教育的地位,使就读职业学校的人同样具有成功感,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教育体系,让职教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真正成为与普教平等共存、比肩并行的教育类型,彻底改变职教是普教的拾遗、补缺和调剂,是位居普教之下的次等教育的看法和做法,引导社会用正常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但是仅通过一般倡导是很难改变职业教育所处的“事实劣势”的地位。在一段时期内采用强制性手段,从法规层面对职、普比进行科学的认定,这样才能限制一些人的不理智选择,引导公众接受职业教育,并逐步走向观念的改变,使职教地位得以巩固和提高,避免缺少科学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损职保普”的做法,从法规上保证教育结构的合理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人们通常把人才类型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不同类型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往往各有侧重,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则更多地依靠职业教育。学术型、工程型和技术型、技能型应该呈怎样的比例才科学合理,虽然不能绝对化,但很多研究表明应该是1:4。国务院在2002年、2005年《决定》中都有“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的表述,说明“大体相当”是起码应该做到的,所以,让“大体相当”或1:1的规定进入法规,加以固化,是顺理成章而又容易做到的事。

(二)增强职业教育招生计划性,规范职业学校招生行为

中等职业学校因为饱尝过招生难的酸苦,所以,在招生方面从不敢掉以轻心,以致走向极端,造成许多无序和混乱。一是中职招生计划形同虚设。有计划无限制,导致学校不顾承受能力,不讲办学条件,不谈培养质量,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只图招进来。二是学校之问无序竞争。由于招生无限制,各校争抢生源便不可避免,于是就出现不择手段的非常之举,各校招生成本大幅度增加。三是地方保护越来越严重。各地为了保证本地职业学校的巨大招生规模,不顾学生和家长意愿,也不顾本地职业学校的质量,严令本地初中学校按数向本地职业学校送学生,对外地职业学校实行严密封锁政策。招生和招生计划本是规范社会人才结构、规范教育秩序、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环节,是一件关涉社会稳定、人才质量、企业发展和千家万户未来的大事。目前中职教育招生的混乱无序状况,已经到了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规范的时候。为此,要根据当年初中毕业生人数,按照1:1的比例,确定中职招生计划总数,再根据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将中职计划数分解到各个职业学校,招生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这样,所有混乱无序的现象和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三)要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工作

生源数量减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实际,通过科学地布局调整解决这一问题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工作。其一,认真进行规划设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地域产业特点,既放眼长远,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已有的基础和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学校特色、培养方向、专业面向等方面要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避免短期行为。其二,逐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改变职业学校“遍地开花”的小而散的分布现状,立足做大做强,形成积聚效应、规模效应,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职教资源,确保不流失不闲置。其三,职业学校内部也应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分析社会需求、职业前景、自身条件,明确优势专业、特色主干专业、支撑专业的建设思路,避免冷热不均,切忌大起大落。

(四)要完善职教办学的层次结构,实行普职之间的立交互通

不管是普教还是职教,都应当充分考虑为人的优势潜能发挥提供机会。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公平”,公平的关键在“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公平”。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只有职高到高职(相当于高中到大专),与普教的层次不相对应。这种体系剥夺了职教受教群体享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抑制了其进取的积极性。所以,不管是从教育体系中普职之问的关系,还是从受教育者应得的权利,或是从提高职教的社会地位来考虑,都应当纵向延伸职教的办学层次结构。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普职之间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上都可畅达互通。进入职教系列,如果具备条件,并不影响下一步接受高一级的普教,反之亦然。不仅如此,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李曙光介绍,德国的工科院校招生必须从中专学校里招。设想一下,如果清华能从中专招生,职业教育会是现在这样吗。这种结构,比我国目前的单线定向的做法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针对认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初中毕业生来说,“一次选择定终身”显然不妥。作为教育体系就应当照顾人在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次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业选择,消除一次性选择带来的盲目和被动;同时充分体现普教和职教的平等,避免人为地制造对职教的歧视,也使选择职教的人们消除后顾之忧,使人们轻松选择职业教育。

(五)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发挥职教的终身教育功能

开展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应当履行的重要义务。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

“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并明确“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所以,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大任务,应当改变目前顾此失彼,只重视全日制学校教育的片面做法。从职业教育自身角度看,开展职业培训是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稳定职业教育规模,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职业培训面广量大,涉及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不同类型。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等等,不一而足。可见职业培训是一个蕴含极为丰富的资源。政府应制定政策,将教育与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技能证书与专业证书分别整合起来。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

【参考文献】

【l】周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 在2o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R】.2008—03—3 1.

【2】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06.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6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05—02

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背景下,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都离不开职业教育。为此,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有利于我们立足市场,找准定位,探索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现状与形势

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走过了艰难的历程,发展很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不仅仅表现在区域间的差距上,更是一种纵向比较上,尤其在2000~2004年间,招生人数一直下滑,在校学生逐年减少,部分学校甚至招不到职教学生而停办,部分学校以招收普教学生才维持住了学校的办学局面。就我县而言,职业教育占普通高中教育比重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学生数均处于下降趋势,且差距越来越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条腿短,一条腿长”的现象十分突出。

2005年开始,随着党和国家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高度,农村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

1.政策优势。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随后,教育部等部委多次召开职教专项工作会议落实中央精神,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上明确提出实施“四大工程”、“四项改革”、“四个计划”、“两个100”并建立贫困生助学制度等,这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自身的基础建设还是社会服务功能,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撑。

2.就业优势。目前,在大学生找不到就业岗位的同时,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技工荒”。据有关资料显示: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一些大城市缺口竟高达30%,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工业圈,许多工厂缺乏技术工人的现象到现在依然得不到缓解。近两年,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的职校、企业主动找到西部农村职校开展“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开发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也解决了农村职校学生的就业出路。而与此同时,企业为解决“技工荒”的问题在工资报酬、工作环境、劳动保障、个人发展等多方面形成竞争,更有利于学生谋到更好的工作岗位。所以,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不怕找不到就业单位。

3.生源优势。随着“普九”进程的加快和中学生人口高峰的到来,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比较充足。如我县近三年“两后生”升学率分别为39%、43%、49%,其余50%至少约3000人则是职业教育的生源基础,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或短期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门技术后安排其就业,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当地经济的影响都是深远的,既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举措,又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从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职教规模偏小、总量少,同发达省市相比,我们的职业教育无论规模、效益还是质量都比较低,以“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大体相当”的目标衡量,全省职普比仅是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我县仅为1∶3。

二是观念落后,全社会参与并投入职教的局面和氛围还没有形成,工作还处于政府、教育、学校一头热,群众特别是家长对职教的认识不清、热情不高。

三是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对策与措施

1.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要积极配合、主动适应,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面向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师资培训,强化技能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担负起为当地培养数千万计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建立农村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总结经验,分析差距,解决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省政府决定“十一五”期间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新增1个亿,重点用于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贫困学生资助。县财政也应考虑这方面的投入,实施好各种项目建设。二是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教的政策。即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市县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市县不低于30%。三是要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财政部决定今后每年安排8亿元用来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县级财政也要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行业职能,在农业、扶贫项目等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3.重视和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制订相关政策,引进或招考一些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充实职教师资队伍,担任职校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也可发挥自身优势,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多渠道聘请一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高级技工、个体“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学岗位,承担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学任务,补充师资队伍的不足。

4.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一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宣传职教政策。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宣传,使人们重新认识职教的地位和作用,这对职教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二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宣传。教育部门可开展职教优秀校长、教师的技能竞赛,通过“文明风采”、“征文比赛”等活动展现能手风采,就业单位可举行“优秀员工”、“创业之星”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大力倡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引导、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职业”的概念。三是要重视职业学校升等达标工作,努力提升职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让老百姓了解职教、信任职校。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成果。它对于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就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回顾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 也经历了起步、发展、滑坡的路程。它的起落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整个教育发展现状战略调整、劳动就业市场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以自身的感受, 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谈几点认识。

1 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 人口约1000万。目前,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68所, 其中, 中等技术学校12所, 中等师范学校2所, 成人中专学校5所, 中等职业高中学校49所。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82385人, 其中职业高中学生59690人, 普通中专学生22655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数6059人, 其中专任教师3996人, 职业高中学校教职工总数4100人, 其中专任教师2662人, 成人中专学校教职工总数236人, 其中专任教师172人, 普通中专学学校教职工总数1723人, 其中专任教师1162人。

临沂市中等职业学校大都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 是计划经济体制下, 由一些部门、行业、大中型企业举办并管理的一批面向本部门、本单位培养人才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 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 使全市的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加健康地持续发展。同时, 各个职业学校也积极开展与企业以及区内、外的大学联合办学, 拓宽了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 为社会为企业输送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 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职业教育呈现滑坡趋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是临沂市职业教育的较快发展时期, 当时的新生录取分数线较高。但近年来, 职业教育开始滑坡, 职业学校的平均录取分数线逐年降低。有些职业学校出现了录取“无分数线”的现象, 个别职业学校甚至向老师摊派招生名额。

(2) 办学模式老化。目前的职业学校教育大多着眼于就业, 强调职业定向性, 培养技能型、技艺型人才。而从社会需求方面分析, 要求职业教育不仅兼顾就业和发展, 更注重培养通用职业能力和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 改变过于学历化的办学倾向、固定而不灵活的长学制、改善滞后的专业教学设施以及呆板的教学方式, 以优质的教育供给与服务, 满足社会发展变化了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要。

(3) 专业设置不合理。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一哄而上, “热的过热”、“冷的过冷”, 区域内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重复现象严重, 一些学校“招生难”、“吃不饱”, 导致了职教资源的浪费。相反, 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少, 造成了专业设置扎堆于“热门”、学生上学扎堆于“热门”、学生就业扎堆于“热门”, 最终结果是毕业学生就业困难。

(4) 职业学校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目前临沂市职业学校师资人员较多, 但是“一专多能”的教师不多。许多专业课的教师专业知识不丰富、业务技术不精通, 动手能力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 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

(1) 社会需求减少。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 对经济变化的反应也最敏感。前几年, 我国经济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给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职业教育发展较快。近几年来, 由于我国经济步入稳定发展时期, 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呈现稳定趋势, 加上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造成待岗工人多, 就业压力大, 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教育层次的逐步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也在提高。特别是近年来,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直接拉动了以升学为导向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在初中毕业生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必然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冲击。

(3) 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是职业学校办学的中坚力量, 能否很好地解决教师队伍质量问题, 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市职业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善的状况, 如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失调, 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教师来源渠道单一, 专任教师对口状况差等。

3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

如何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更新观念, 改革创新。职业学校面对危机和挑战, 既要正视危机, 又要抓住机遇, 更新观念, 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的也要遵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原则。因此, 职业教育也要不断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 预见市场需求, 还要创造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站在市场前沿;专业技能和专业设施必须要站在行业前沿。同时, 要增强品牌意识, 重视在管理领域和教学领域的创新。

(2) 明确方向, 搞好定位。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就业教育, 它和普通教育相比,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得更直接、更紧密。因此, 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方向。要重点做好三个定位:

a.培训目标的定位。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就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为目标。打造面向市场的实用技术人才的竞争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就业率。

b.专业设置的定位。各学校要瞄准市场设专业, 突出特色办专业, 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要积极改造老专业, 开发新专业, 打造精品专业。

c.办学层次的定位。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对多方面、多层次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 做好办学层次的定位, 培训社会适应需求的专业人才。

(3) 构建开放的职教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的、开放的、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目标是实现职教与普教相沟通、与高等教育相衔接、与劳动就业密切结合, 给不同人在不同阶段提供成才的机会。

(4) 深化人事改革, 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加快职教师资基地建设、建立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人才流动和与企业的人才沟通交流制度等, 解决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a.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优化教师队伍。做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配备进行调控, 在师资调配上予以适当倾斜, 拓宽职业教师聘用渠道, 千方百计选用优秀人才, 以弥补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水平不高的问题。

b.打破常规, 加快人事改革。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各个学校存在的问题、学校和专业设置情况, 完善各职业学校的功能定位。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到职业教育任教, 并注重名师的培养, 通过名师带动创建名校, 培养名生。

c.强化管理, 保证质量。各职业学校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变被动为主动, 加强管理对职教教师的管理。既要明确职责, 落实待遇, 又要严格考核评估, 强化管理, 确保职业教育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

(5) 实行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都属中等职业教育, 在办学方面具有诸多的共性, 这就使得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实行一体化管理具备了可行性。实行职业教育“一体化”管理, 可以做到:一是使各种职业学校统一认识, 统一行动, 通过有关部门了解市场需求, 及时地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专业设置、培养层次等。二是各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做到师资力量和实习场地等资源的共享, 从而解决前面所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 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三是促进各职业学校的相互学习, 互相促进, 加快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更新。

广州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8

广州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目前, 广州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1、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随着广东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共存的经济阶段中, 如何衔接初级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 构建包括研究生职业教育在内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大多数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学生顶岗实习”、“学生见习参观”和“派公司技术骨干去学校指导”, 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订单培养”和“企业员工去学校接受培训”这种形式所占比例少。双方的合作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合作, 合作的深度仍需加强。

3、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照搬普通教育教学模式, 不能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学校发展定位和符合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 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师资建设等多方面。

4、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重视不够。

职业院校大多片面追求就业率, 仅仅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 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适应岗位需求完成本职工作, 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讲,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自我认同和发展潜能, 社会交往中所体现出的道德修养, 对社会发展能够创造的价值。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对广州地区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进一步提升广州地区的职业教育先锋示范作用, 引领整个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灵活的技能考核招生机制

在“五年一贯, 三二分段”中高职联合培养政策基础上, 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具有实践经验并取得中级以上技能证书的高职毕业生的本科专业班, 同时逐步扩大工程硕士学位, 专门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高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的培养序列和以技能考核为主的招生考试制度。让更多的职校生可以在自我升值和学历提升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通过职业教育成为优秀的人才。

2、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创作校企双赢的深度合作模式

落实广州确立的“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拓宽服务社会新路子”的目标要求, 促进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深度合作的开展。政府应该扮演积极角色, 协调营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环境, 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合作过程中, 双方应该加强沟通, 充分发挥企业在学校办学上的优势作用, 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使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受益。从而让企业出于自身的需求而更加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 达到企业和学校共赢。

3、建立科学发展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职业院校本身应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理念, 在办学方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力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 不断完善自己, 提升职业院校在社会的影响力。职业院校要研究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 重点建立新型紧缺专业, 灵活培养紧缺型人才, 同时注重不能盲目跟风, 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注重品牌效应, 符合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建立产学研培考一条龙式的实训基地, 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和校企合作教材, 协助师资培养, 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职业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 培养学生满足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职业院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 合理安排文化知识课程和职业道德教育类相关课程, 不能仅仅重注知识能力培养, 而减少安排或者不安排这类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课程。只有保证良好教育内容, 才能保证良好的教育成果。职业院校要积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供优质服务。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及对策 篇9

1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1.1 战略机遇

(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工作, 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明显改善。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到各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 充分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 农村职业教育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 形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2) 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 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 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普遍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才能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改造传统农业, 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 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 满足人民群众终生学习需要, 促进教育公平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1.2 主要挑战

(1)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问题长期存在, 并将长期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社会上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根深蒂固, 虽然有所变化, 但还广泛的存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成为今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挑战。

(2) 全球经济增长潜在的不稳定性, 会直接影响到就业的稳定性, 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3)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对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就是对一般劳动力的需要大幅度减少, 而对高素质劳动力和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

(4) 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程, 将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能否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其他教育的关系, 能否进一步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与分工、沟通与衔接机制等, 将受制于国家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5) 社会就业压力异常严峻, 一方面增加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 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职业教育就业的难度。

2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难题

2.1 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

近年来, 虽然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 促进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但相当多的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缺乏热情, 他们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 特别是金钱, 去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

2.2 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难以顺利运行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以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其他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为基地, 但由于人员、经费等原因, 乡镇或村层面上的教育培训难以正常开展。

2.3 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缺乏统筹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经费体制只能是以市县为主。目前, 中国大多数市县财政都比较困难, 仅仅能保证拨付职业教育公用经费, 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根本无能为力。一些市县农村职业教育办公经费甚至靠收取学杂费来维持, 有时收取的学杂费还要被财政统筹。与此同时, 面向农村或农村贫困学生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 有来自教育部门、农业部门、扶贫部门的, 还有来自其他部门的, 这些资金缺乏统筹, 使用比较分散, 各自为战, 效果欠佳。

2.4 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差, 实训基地和师资力量明显不够

近年来, 一些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但是由于规模扩招, 相当一部分农村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生均建设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条件都不达标, 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2.5 农村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课程少, 突出“三农”特色不够

农村职业教育还是应致力于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所需人才, 但是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开设的涉农的专业少, 相关课程不断减少, 缺乏“三农”特色, 服务“三农”不够。

2.6 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难以支付较高的学杂费和食宿费

近年来, 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职业教育资助政策, 为广大农村学生提供了多种补助, 但是仍有很多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不起学杂费, 也难以承担上学期间的食宿等费用。

3 破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对策建议

3.1 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既是一个社会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乃至一个政治问题。其重要意义, 用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刘中慧的话说, 就是“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就约等于搞好了‘三农’问题。”农村职业教育要发展, 要面向市场, 但不能完全推向市场, 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承担应有的责任。

3.2 明确定位, 突出重点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既要立足农村, 又要跳出农村。一方面要坚持以农为本, 为农服务, 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市场办职教, 围绕农村学生的发展需要办职教,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办职教;另一方面又要跳出狭隘的小农意识的束缚,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办职教, 主动适应城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职业能力培训, 结合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统战部门的“温暖工程”、扶贫部门的“两后生培训”的实施工作, 进一步做好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工作, 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

3.3 以基础教育为依托, 实现“职普一体化”

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应以县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为主体, 以农广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其他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为配合, 以农村普通中小学校为依托, 实现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

3.4 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强化资金的统筹使用

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职业能力培训的资金投入应进一步加大, 市县政府也要切实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同时, 市县政府要加强资金统筹, 但不能改变资金的用途, 不能挪作他用。

3.5 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员职业教育问题

尽快贯彻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 继续实施针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包括农民) 的职业教育培训资助、补贴和免费计划, 解决农村贫困人员的职业教育问题。这种资助, 不仅可以来自于政府, 也可以依赖于社会、来自民间。国内第一所全免费职业学校———北京百年农工子弟职业学校, 就是依靠社会资助, 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计划。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肯定了百年职校将职业教育和公益事业结合的创新精神, 认为百年职校模式对国内的职业教育改革可以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应当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

3.6 强化市场意识, 提高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农村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办学理念、培养方式、专业设置等方面要注重与市场衔接, 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保持一致,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 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咏文、段萍、许祥云, 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0) .

[2]赵茜, 农村职业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

[3]高利兵, 新农村建设中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 .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10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但是, 我省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解决农村职业学校发展问题, 应注重培育学校特色, 加大行政协调和资金扶持力度。

一、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 农村职业学校处境艰难。

农村职校远离县城, 地理位置偏僻, 基础设施差、师资水平低, 一直处于招生难、发展难的状态。多数学校都达不到办学要求。

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政府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下降。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 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实验器材与实训设备配备率低。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力, 严重影响了职教的可持续发展。

3. 师资问题突出。

师资问题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专任教师学历达标不够。二是“双师型”教师缺乏, 非专业教师比例偏高。三是教师补充困难, 部分有能力的骨干教师外流。四是教师培训机制滞后, 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专业技能的提高、综合素质的优化受到很大限制, 不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

4. 生源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的问题日趋严峻, 特别是一些基础薄弱, 地点偏远的农村职校不仅招生困难, 新生入学后的流失现象也很严重。一些愿意获得一技之长的学生也迫于观念压力报考普高而压制了自己个性的发展。

二、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路

1. 从面向农村适龄人群到面向农村全部劳动力人口转变。

农村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全部劳动力人口, 而不应只限于服务适龄人群。

首先, 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彻底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这是加快职教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 加强政府统筹力度, 树立大职教观念, 优化配置职教资源, 推进办学体制与机制创新, 以培育品牌为导向, 整合农村职教资源, 使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其次,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 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制度。赋予学校用人自主权, 按照教学模块设岗, 以岗定酬、全员聘用、竞争上岗、人事代理。以便学校建立一支高水平、与时俱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职校师资培训基地, 充分利用当地高校和合作企业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基地, 有计划地培养“双师型”教师。

再次, 降低学生的教育成本。一是政府主导作用要“三到位”。即财政投入到位, 政策措施到位, 设施配备、基础建设到位。二是规范招生市场, 可加大招生咨询宣传力度, 并考虑恢复中职统招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招生办法。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助学制, 积极筹建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基金, 落实对职业教育税收政策, 设立财政专项资金。

2. 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影响职业学校办学吸引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要改进教学计划, 减少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 增加实践课, 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二要改进现行教材, 根据地方特色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富有乡土气息的教材,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开发教学资源。三要改进教学方法, 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产、学、教结合的模式转变, 变教室为车间, 变教师为师傅, 变学生为技术人员, 变作业为产品。四要改进考试方法, 由传统的重理论考试向理论、技能并重的方式转变, 鼓励学生考取技术等级证, 持“双证”实习就业。

3. 妥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论文 篇11

【关 键 词】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78-03

镇赉县职教中心是一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2006年初。几年来为了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作用,我们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进行了积极地实践探索和认真研究,从中得出了一些经验教训和体会。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作为一所农村职业学校,在建校的最初几年里,我们用传统的办学理念指导办学活动,主要从事对口升学的学历教育,同时开展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由于是新组建的学校,教师基本上是从中小学抽调过来的,单从师资上讲,既没有高中教学经历,又没从事过专业教学,其教学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对口升学没有竞争力。

办学初期,在一没有办学基础、二没有办学经验、三没有专业教师、四没有实训设施的条件下,学校根本没有任何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不到专业知识,也学不到专业技能,送出去的学生不受欢迎,企业拿学生当农民工一样看待,学生出去不长时间又纷纷回来了。这种情况对我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受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在农村,人们把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让孩子读高中、考大学一条道上,根本没有让孩子读职校学技术这种想法。少数人甚至把让孩子读职校看作是一种耻辱,即使孩子中考成绩再低,也宁肯自费多花钱,也要让孩子读高中。

诸多不利因素组合在一起,给我们学校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我们刚刚起步的职业教育陷入了困境,路越走越窄。每年招生仅100多人,严峻的现实不得不让我们进行深刻地反思。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出办学发展困难的问题所在

带着问题,我们组织了调查组深入到一些公司、企业、乡镇村屯和群众家庭进行走访调查,发现我们在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我们农村职业教育不应该把办学的着眼点放在对口升学上,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目标方向上的偏离。搞对口升学学历教育有普通高中就已经足够了,并且生源和教学质量都要好于我们。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必要参与这种没有质量和价值的竞争。

2. 没有技能的学生与社会用工需要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劳动用工市场的状况是:普通劳动用工易得,用一技工难求。我们职业学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如果送出去的学生没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自然就不受社会欢迎。

3. 我们学校没有基本的职业技能培养能力。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包括与专业配套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和专业教师。否则就培养不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只在教室和黑板上是学不到专业技能的。没有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师就没有职业技能培养能力,职业教育就有名无实,无法发展。

4. 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过于陈旧。建校初期,我们按照对口升学办学模式,延用应试教育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所培养的学生除应对考试外,没有任何技能。

5. 农村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几年来,我们也积极参与当地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工作做了很多,但是不见效果。此外相关部门也年年搞农村技能人才培训,一样是培训工作做了很多,却看不见农村有技能人才在发挥作用,这些培养工作其实并没有真正起到什么作用。

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寻求破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办法和途径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针对办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了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办学的大学习大讨论。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讨论,我们重新矫正了我们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方向,重新定位了培养目标,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和创新尝试。

1. 放弃对口升学学历教育,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对学生实施就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通用型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像我们这样新组建的职业学校,其资源配置与办学优势不在实施对口升学学历教育,我们必须严格遵循办学目的和办学宗旨,把办学培养目标定位在通过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学生实施以就业为目地的学历教育,在学生完成中等学历教育过程中,学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形成就业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通用型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

2. 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着重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面对着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渴望、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也面对着我们办学条件的简陋,我们急切地认识到,要想把学校办好办活,要让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就必须全力加强学校的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建设,要有与专业教学配套的实训设备,要有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只有这样,学生来校才能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走向社会才能顺利而稳定就业,职业教育才会具有吸引力。

于是,我们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和大批招商引资企业落户本县、政府需要解决企业劳动用工培训问题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政府投入,改善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

2009年,重新选址建设的新校区投入使用。新校区占地面积30000㎡,总建筑面积11100㎡,除建设了一栋教学楼、一栋学生食堂、宿舍楼外,还专门建设了一栋实训楼,楼内装备了机械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装饰等15个实训室。项目建设总投资3160万元。

新校区的建成使用使我校跨入了飞跃式发展阶段,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迅速提高,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招生从每年10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职业教育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nlc202309031944

4. 强化教育培养质量,向社会输送合格学生。

几年的办学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必须注重教育培养质量,没有教育培养质量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

为此我们提出了:“认真调研,科学谋划,加强管理,精心培育,建设品牌专业,培养精品学生,创办优质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按照发展理念,我们实施了精品教育工程,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

我们按照:成才必先成人,扬长避短,德能双修,勤学苦练,打造精品,服务社会,服务就业,服务成才发展的教育培养理念,开展了遵规守纪规范做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和个性品质修养、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诚实守信和责任意识等系列教育活动;组建了琴棋书画与摄影、音乐舞蹈与乐器、创新思想与科技制作、文学创作及各种体育活动等学生社团或沙龙并开展了相应活动;开展了包括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板报画廊、宣传展板等在内的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勤修苦练,奋发向上,德技双修,成人成才的隐性校园文化建设;围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开展了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制作大赛;围绕提高教学培养质量,开展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学分制改革和教学实训评价方式改革等。

精品教育工程和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了学校的教学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外出就业的学生普遍受到欢迎,学校也深受合作企业信赖,委托招生培养的企业越来越多,招生形势日趋看好。

5. 转变办学思想,坚持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服务农业、培养农民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根据农村经济特点,按需培养,创新农村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方向进一步明确以后,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如何更好地面向农村,服务农业,培养农民技能人才问题我们再次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积极的实践探索。

2010年春季,在县委组织部的组织协调下,我们学校实施了“一村一名中专生”培养工程。根据全县农牧业发展需要,为了培养一批种养殖专业技能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村级后备干部,在全县每个行政村定项目、定专业定向培养一名中专生。

实践证明,这种办学培养模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接受职业教育与不接受职业教育大不一样,因此这种办学培养模式受到了学生和广大农民的欢迎和认可。

四、破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对策与措施

几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感到,要进一步破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难题,更好地发挥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功能作用,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必须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协调组织作用。实践证明,农村职业教育功能作用的发挥和农村技能人才的培养光靠职业学校是不行的,要把农村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政府规划,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下,由相关部门联合协作共同完成。

政府涉农部门各自承担着国家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先进科技项目的实施等工作,这些部门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工作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致富农民,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在这不同的工作任务,相同的工作目标中,都有着一个如何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实现科学、技术、项目、政策有效落实的共同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独立运作,农林水牧扶等部门有技术、有项目,但是却找不到落实项目和技术的技能人才,技术推广不开,项目实施不好;财政、人社等部门有资金、有政策,但找不到合适的投放对象和合适的项目;教育、科技搞培训,但培训的人才却看不到资金、看不到项目,看不到政策。所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农村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在政府的协调组织下,由各部门合作运行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作用。

2. 在相关政策上对农村职业教育要予以倾斜和充分考虑。

首先,对农村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创收,在税收政策上应予以照顾。

其次,对农村学校培养的涉农专业学生,在国家助学补助政策上应该适当放宽。

第三,国家应把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更多的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甚至应该把劳动培训资金直接投向农村职业教育。

以上就是我们几年来办学的实践探索和深刻体会,其中有借鉴的经验,有改革创新,也有诸多的失败,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在实践探索和研究中推动我们的职业教育在艰难中发展,在发展中克难,最大限度的发挥服务功能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12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 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国的高职教育才走向真正意义的发展之路。笔者认为, 我国高职教育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 兴起阶段 (1980~1990) ;1980年金陵职业大学、合肥联合大学、江汉大学等是最早创办的职业大学。1986年, 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要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截止到1988年, 全国有119所职业大学, 学生7.5万人。这一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2) 发展阶段 (1991~1997)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994年, 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以“三改一补”的办法发展高职教育。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从法律上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3) 大力发展阶段 (1998~2005) ;随着1998年的高等教育的扩招, 高职教育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1999年1月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宗旨均在积极发展高职教育。从2000年开始, 国家把职业技术学院审批权下放到地方。2002年9月, 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此后, 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交流会, 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 即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2004年6月, 经国务院批准, 七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高职教育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4) 改革、发展、创新的新阶段 (2006~至今)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 我国确立了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时期, 国家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积极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与此同时, 我国高职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拉开帷幕, 2006年6月,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计划”。2010年进一步推进示范性骨干高职院遴选建设计划, 推动了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进一步增强了高职院校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能力。2011年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规划, 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阶段, 我国充分认识到了高技能人才在经济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 管理更加完善, 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办学质量日益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渐趋科学和完善, 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与对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有力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有效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人才需求相适应。

主导专业设置应与主导产业、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产业结构的构成比例, 重点明确主导产业的比重, 以便根据实际确定教育重点和教育内容。高职教育的发展应为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导向, 专业设置注重与产业、行业相协调。产业相关的专业为基本专业, 着重加强对主导产业相关专业群和专业链的设置, 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 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服务, 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为促进社会就业、再就业服务。

(二) 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完善高职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一批为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首先, 以先进理念为指导, 坚持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经济结构调整服务的理念, 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念支持。其次, 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 加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着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使学生真正成为技能型创新人才。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衔接,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以适应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 加强国际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走产学研相

结合的发展道路, 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 为苏州经济转型与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以国际化的视野发展职业教育, 深入推进国际合作, 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已成为苏州高职教育提升品质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 把校企合作引向纵深发展, 选择依托行业、结合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互惠共赢, 开展合作培训, 推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应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大胆创新实践, 加强课程模式的设计和开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改进教育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 从而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 它将有力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的切入点, 阐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即经过的四个发展阶段, 并提出了几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旨在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世收.高职院校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助推作用——以江苏省高职教育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9) .

[2]董迎春,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1, (07) .

[3]屠莲芳.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对策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6, (12) .

[4]李运萍.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及其发展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 (31) .

[5]唐继红.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理论版) .2012, (3) .

[6]吴珊珊.浅析民办高职院校教职工素质的加强和完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1, (05) .

上一篇:新建学院下一篇:景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