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学院

2024-10-01

新建学院(精选9篇)

新建学院 篇1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颁布实施,厘清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办学者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使得独立学院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新建独立学院如何按照教育部第26号令实行新的机制、模式、管理体制办学,各地办学者做了很多的尝试,实施了众多富有成效的管理举措。本文就2010年5月南京林业大学与淮安市政府共建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淮安校区实践,谈谈独立、安全、规范、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创建经验和体会。

一、主要做法

(一)研读协议文本,提出运行方案

1. 研读协议文本。

财务人员接受筹备任务后,第一时间思考新校区运行方案,并通过研读协议文本,实地调研,多方咨询,思考构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体制和机制架构。

2. 提出运行方案。

根据独立学院特征,尽快起草并提交新校区财务工作方案讨论稿。主要涉及财务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建议内容,包括财务负责人派驻方式、轮换周期、职称、待遇;财务人员配备名额;派驻财会人员业务关系、行政关系;会计制度创建依据;财务机构名称,财务机构必须的岗位设置及岗位内容;财务月度工作计划及工作内容等。工作方案经过多个层面反复讨论,提交筹备组组长及分管财务校领导认可后,立即组织实施。

(二)确定合作对象,构筑运行环境

1. 确定合作对象。

依靠筹备组集体力量,与要求合作的银行谈判,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确定合作对象,签订合作协议。同时,筹备组全体成员反复与通信公司谈判,在平等互利原则下,确定校园有线互联网、无线互联网、固定电话、一卡通系统等信息化合作内容,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签订合作协议。在独立学院院长授权下,财务主管经过多方询价后与财务管理软件公司签订购买软件协议;与银行、软件公司签订银企直联三方协议;与银行签订现金管理服务协议及银行自助服务区房屋使用协议。

2. 构筑运行环境。

主要涉及软硬件方面工作。硬件方面:开设专用银行账户;刻制印鉴章、账号章、票据专用章;考试面试应聘财会人员;确定并装修办公场所;购置双机热备服务器、以太网交换机、稳压电源、计算机、打印机、空调机、保险箱等必备的各种办公设备;租用银行POS机;完成内部网络布线、局域网建设;备足第一年会计凭证、收费收据、结算凭证、捐赠发票(以上凭证拟暂从母体学校领用);设计印制内部往来结算凭证、差旅费、非差旅费报销单;协助并督促银行完成自助服务区选址及建设工作;安装防盗防火监控系统。软件方面:确定并购买财务核算软件、收费管理软件、无现金报账软件(即银校直联电子支付系统);设计学院会计核算系统及食堂、超市等核算子系统;构建科目、项目代码体系;耦合核算系统间、科目项目间勾稽关系;与软件厂家、协议银行、通信公司协调,安装调试核算系统、收费系统、无现金报账系统、圈存系统;获取新生录取信息后,及时与合作银行沟通,迅即制作银行卡;收集各类人员身份证信息,批量办理工资卡;完成收费系统、核算系统初始化,全面试运行各系统。

(三)落实迎新任务,创新管理举措

1. 落实迎新任务。

新生报到前,梳理各项工作要点,请求母体学校、合作银行、软件厂家派员支援,要求各就各位,全力以赴。新生报到时,开通五条收费通道:收费系统批量扣款、银行专车接送存款、自助服务区存款、财务办公室刷卡交费、财务办公室收取现金。确保每一位新生在最短时间内办好交费注册手续。

2. 创新管理举措。

迎新工作结束后,立即转入常规化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根据校董会关于学院财务收支审批权限决定,对费用审批流程、费用报销程序、有效票据认定、票据报销时限、款项支付方式等作出规定。二是明确岗位职责内容,财会人员工作守则及岗位职责内容、财务报销规定及报账流程、财务年度工作任务分解图等,制成标牌上墙;归纳整理制作一卡通业务流程及账务处理一览表;编制印刷独立学院财务工作手册。三是设定系统操作权限,配置进入系统密钥,设定系统访问权限,设定付款权限,2万元以上大额款项支付必须财务主管解锁后,方可付出。四是严明系统安全纪律,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实行物理隔绝,内部操作系统禁用光盘优盘,银行前置机禁止登录互联网,访问互联网必须使用独立配置的计算机。传输电子数据使用专用优盘。五是传授财会专业知识,向新聘财会人员讲解无现金报账模式下高校会计核算系统的特点,科目设置依据方法,科目项目间挂靠关系,零基预算编报方法,报表取数公式设计,票据核讫章的使用方法,学院一切经济活动统管的意义及方法,审核、复核、出纳职责变化,内部互不相容工作的分配及纪律,银行专线上批量扣款、POS刷卡、一卡通自助圈存三种类型业务的对账方法。探讨各类型核算单位账务代管内容、结算方法、不收取现金办法;讨论自有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入账标准、入账手续、计提折旧方式方法;研习银行现金管理系统公网客户端操作手册等。

二、主要成效

(一)建成了独立财务,保证了如期开学

新建独立学院经过短暂数月的筹备,建成了独立于母体学校之外的财务机构,建成了银校直联收费系统、付款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保证了第一届新生的如期入驻,保证了后勤实体的正常运转。学生报到前后两个星期,多措并举,学费到账率达99.7%,几乎实现了零欠费。

(二)创新了管理模式,提升了理财水平

在远离市区、银行网点极少情况下,创新了资金管理模式,收款通过批量扣款、一卡通扣款、刷卡交费及银行缴款方式实现,付款通过无现金报账系统、一卡通系统(勤工助学费用)和内定单位经办人转付实现。解决了专用银行账户无法提取现金和现金过夜安全等难题。

(三)实现了统管目标,强化了资金监管

独立学院异地创办,体量较大,核算单位多且杂,必须统一管理,建立相应账目,监控消费节点,保证资金安全。如食堂、超市建立代管账套;卡务中心、计算中心、浴室、宿舍开水房、宿舍节电室、图书室、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勤工助学中心等建立代管账户;同时辅以项目体系管理。解决了划小核算单位进行收支配比要求。

(四)完善了规章制度,规范了办事程序

对内,强化内部控制,制作财会人员工作守则、岗位职责及内容、工作任务分解图标牌,详细罗列各个岗位、每月应做的工作,以便财会人员实时了解工作内容,提前做好准备,把握工作主动性。对外,公开办事程序,制作财务管理规定、报账流程、签批程序、报账对账结账时间规定等标牌,印发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学校层面等有关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汇编。为独立学院“独立”准备必要条件。

三、几点思考

(一)财务管理工作亟待重视

新建独立学院财务管理系统创建是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要完成新生收费、财务报账、银行对账、收支预算等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实做好财务管理框架构建。前期需要做大量的铺垫和隐性工作;中期需要做网络系统、收费系统、科目体系、项目体系、账套体系设计工作;后期需要优化制度设计、硬化操作规程、强化管理理念等工作。有必要提前招聘财会人员,使其得到培训,尽早进入角色,或筹备之初,配备财务人员2人以上,以协助做好辅助工作,使管理理念、管理思路很好地贯彻下去。

(二)财务管理重点亟待探讨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当是:独立、安全、规范、高效。实现这些目标,创建阶段应做好:局域网设计,密码设置,权限设定,印鉴、名章、公章分管,银校及时对账,数据定时备份,入账票据即时核销,档案集中保管,内部牵制、稽核、接触记录制度设计,空白票据管理,应急餐券制作回收点验销毁等工作。

(三)银校对账模式亟待优化

高校一卡通实施后,收费节点多,相同金额多,对账工作难,粘贴回单难。尤其在专线直联情形下,相同模式付款业务陡增,银行回单缺少关键信息,难以快速准确放入对应凭证。银行还需在以下两方面做好优化工作:一是收款回单款项信息栏打印机器终端号及业务类型;二是付款回单显示自动截取的高校付款凭证号。同时,在不断扩大的业务量面前,高校亦应考虑利用计算机自动对账,以减轻对账压力和难度。

(四)资产管理方式亟待明确

独立学院创建初期首要任务并不是关注资产的管理,但进入较平稳运行状态后,资产管理问题凸显出来。有关收入除按协议约定分成外,存在存量流动资产、在用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深化管理问题。特别是协议未明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何时交接、何时评估、如何接管、如何确认、怎样入账、怎样计提折旧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合作双方成立的校董会应对资产确认方式、资产管理使用方式尽早商定或约定,以利于独立学院存续期间平稳健康规范发展。

新建学院 篇2

新建一个报刊亭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本校区报刊杂志市场调查

1.市场供应情况

本校区与城市建设学院及宝德学院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学群,处于市郊区,学校附近生活服务设施尚不完善,离校区最近的居民居住区相对较远,学生活动生活相对集中在校内。

目前本校生活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完善,但在报刊杂志方面供应不足。相比其他两个学院校内皆有报刊杂志销售点,本校却没有,校外也没有销售点。本校内报刊杂志虽有两处供应点,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个是校图书馆,图书馆报刊杂志在种类选择和供应数量上均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其内容总体偏于政治、学术类,研究性很强,难于引起学生兴趣,只能满足少部分学生学习需求。大多数学生感兴趣运动体育类几乎没有,娱乐影视类只一两中,且由于每种报刊杂志只有一本,因此热门种类的摆放处总是空缺的,可见其供不应求。另一个供应点是超市,超市报刊供应只有四、五种,且常常是过期的,时效性差,杂志种类虽有不少,但几乎都是过期的,且不符合学生口味。

2.市场需求情况

同本校报刊杂志供应不足的情况需求市场有较大缺口,根据以学生为主要销售对象分析,报刊杂志需求主要在运动体育、时尚青春、校园生活、影视娱乐、游戏动漫等时效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种类上。1

例如,热门类报刊《环球时报》《青年参考》,杂志《读者》《青年文摘》,及时性的网络文学、热销排行榜类图书等都有很大市场。

3.销售预测

本校在校师生职工有上万人,生活区人流量每日人数上万,销售潜力巨大,具体销售量待估。

二.项目概况

1.选址

本校居住区有两地,一地有三座楼在校内东南处,另一地有六座楼在校内北边,这一处和饮食服务区相接,是学校学生教职工的主要生活区。学校人流量最大处就在生活区,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中、晚饭点,具体位置主要集中在一号学生六与聚贤食堂间路道,这是学校师生往返教学区与饮食服务区的必经之路,估计每日流量人数两万一上。因此报刊亭最理想的地址宜选在聚贤食堂边中国移动营业厅对面的草坪上,面朝路道,位置醒目。

2.项目规模

报刊亭采用市面路边上常见的标准活动铁皮亭岗一个,占地在五平方米左右。

3.进货渠道

报刊、杂志可直接联系出版社,对方会负责发送,图书类可从图书批发市场购进。以节约成本为原则,若有其它进货方式也可采用。

4.资金需求

资金来源可通过让学生会参与投资经营,以学生会通过学校向上

级部门申请资金。资金主要用于购买一个标准亭岗,购进报刊杂志,发放工作人员工资,办理相关许可证等,共计约30000元。

5.人员培训管理

人员方面可安排生活费紧缺同学勤工助学,或公开张贴广告在学校招聘学生。报刊亭对于工作人员无需很强的能力要求,培训管理方面可制定一些管理规定,例如:报刊亭要时刻保持干净整洁,报刊杂志摆放整齐,工作人员工作期间需专一认真,对顾客要微笑相迎等经营店铺基本工作要求,工作人员需遵照规定工作。

6.环境保护

报刊亭日常生活垃圾要按规定处理,废弃报刊杂志做好回收处理,基本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破坏。

7.组织机构

以学生会为主参与投资经营,学生会通过学校向有关部门申请审批。

8.社会效益

学生会通过办报刊亭既可安排学生勤工助学,又可获得收益,减小对学校财政的依赖,学校也可减轻负担。对于学生新建报刊亭不但满足了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于学校的文化风气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而且完善健全了学校的服务设施与服务功能,促进了学校设施服务的发展。报刊亭的新建对于学校各方面效益显而易见,一举多得,是一个共赢的项目。

三.结论

经过调查分析本新建报刊亭项目是合理可行的,发现并解决了学校目前设施服务的问题,是符合学校和学生需求,有利学校的整体发展。

附:市场上正常邮政报刊亭相关手续办理流程

1.先选定地址,然后去邮政局申请办理。

2.文化经营许可证去文化局办理。

3.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到辖区工商所办理。

新建学院 篇3

【摘 要】本文根据从事几年新建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人才培养的定位作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存在的一些等待完善与提高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教学内容上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的结合,以纵向和横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结合运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通信工程 人才培养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1 引言

以计算机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引起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1,2]。随着通信产品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通信工程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很多新起的本科院校都纷纷开设了通信工程专业。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行业转型这一必然发展趋势,迫使高校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使得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2 在人才培养定位前提下的专业教学研究与探讨

2.1 人才培养中的存在问题

通信技术是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技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好就业的专业,因此不少高中毕业生会为了有更好的就业前景而选择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大方向下有很多细的专业方向划分。十年前的通信形式以固网通信为主,而今无线通信的便捷性和应用广泛性使其迅猛发展,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三网融合”是必然趋势,无线通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今通信的主流形式。通信的发展是以人才为基础的,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对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主要从人才培养定位这一问题对新建本科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进行探讨。

所谓的人才培养定位[3,4]是,根据本学院的师资与环境确定培养人才的目标。所有的院校首先都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然后再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3,4]。由于新建的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师资与设备有限,尽管其努力向较成熟完善的院校靠拢,但实施起来还是摆脱不了原有的专科培养方式。主要表现如下几点:

2.1.1教学的内容与难度还是停留在专科的层次上,或者只是稍微加大一点点的难度。学生感到考试简单,给学生产生一种误导,学生觉得该课程比较简单,不需要花时间去学习,从而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有一种不正确的理解,甚至觉得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没有任何的作用,浪费时间,或者是导致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一种懒惰的现象。

2.1.2教学大纲的制定存在问题。为了顾及全院的共同发展,某些公共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由他系部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由于专业的跨度较大,其他的系部不了解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体系及知识的难易度。在专业课教师授课的时候出现很多本应该是在公共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有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却反映没有学到。这就出现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矛盾。因为专业基础课程没有为专业课程做一个良好的奠定基础,所以产生了矛盾,最后专业课程无法按照专业水平的要求授课。

2.1.3新建院校的不完善导致人才培养上出现短板。由于新建的本科院校的不完善,有较多的客观问题存在,因此其培养的人才无法与较完善的、成熟的高校相比。每个学生都希望毕业后沿着本专业继续发展,能有较好的就业,或者能够进入更好的领域。但由于新建院校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院人才培养的定位、毕业之后的就业如何,有哪方面的就业,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学生对这些东西非常的模糊,因此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学生会与其他的较成熟的院校毕业生相比,二者之间专业技能及其对社会、对行业的了解认识程度的悬殊,导致前者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新建本科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的不完善,师资力量以及设备的缺陷,教学的方式没能完全的转换,从而导致这个矛盾的存在,且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

2.1.4新建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市场认知度不高。由于通信行业的企业及单位对新建本科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缺乏了解,甚至没有了解,因此在选择人才时,往往首先考虑知名度较高,或者本专业发展比较成熟与完善的院校毕业生,这一点在中大型的设备商或者是国企的研究所等单位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情形下,新建本科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会受到就业的压力,或者根本没有机会进入中大型或者稳定的设备商、运营商或者研究所工作。所以有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学生会选择继续考研,希望能考到该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中继续深造,为后续就业奠定基础。但此时新的矛盾又出现了,由于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新建院校的这些学生考研的难度相当大,很难坚持到最后。

2.2 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4个问题,在新建本科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以下是具体办法:

2.2.1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与方式。以专业基本要求为主,因材施教为辅的方式,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对专业知识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组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设立专门的时间段为学生解难答疑,使学生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里请教授课教师或专业教师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2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根据本系部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列出详细的教学课程体系,并且给出详细明确的教学大纲,这些教学大纲应详尽地罗列所学内容。例如,主要课程《线性代数》的内容要求:本课程要求主要讲述行列式定义、性质,克莱姆法则,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秩,矩阵的初等变换,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租借的结构,向量的线性相关性,极大无关组与向量组的秩,D维向量空间,欧氏空间,相似矩阵,二次型及标准形,正定二次型[4]。教学大纲应该由通信工程本专业的教师来制定,具体而言,由其他系部承担授课责任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应由本专业的教师统一制定,而由本系部承担授课责任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由该专业教研室统一制定。教学大纲一旦制定,授课教师不能随意修改,必须严格按照统一制定的课程大纲的要求授课。这样既统一了教学的要求,从而更能体现出专业水平,也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尽量减少由于院校新建而导致的教与学的矛盾。这样既能使学生能更好地的学习专业知识,也能间接地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

3总结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建立通信工程专业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其需要采用积极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地调研与总结该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从而实现培养新时代的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的目的,适应市场与国家的人才需求,能够在当今就业竞争激励的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谢水珍,查代奉.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11).

[2]李湘文,林永年,周玲.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4).

[3]通信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2(6),http://www.cs.hbnu.edu.cn/news/edit_123.html.

新建学院 篇4

一、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利用需求分析

1. 学院建设改革发展需要。

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 资产资源的整合与保全。包括土地、校舍、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都要依据前身档案进行清理和核查, 防止不当报废与流失。 (2) 学科专业建设, 要以所合并学校学科专业为基础, 发挥原有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总结原中专学校办学的经验, 特别是与行业的广泛联系、实习基地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 (3) 高职教育文化的凝练与建构, 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价值文化, 人才培养规格, 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教育机制建构和师生职业价值心里建构等, 均可从中专办学档案中受到启示, 找到参照和借鉴。 (4) 管理改革和队伍建设, 包括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管理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 既不能完全脱胎于所合并的中专学校, 但也不能离开所合并学校这个基础和前提, 如干部考核任免、学科带头人的聘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分类管理, 都要通过档案中的可靠的原始记录知人历史和特长。 (5) 宣传学院, 扩大学院社会影响。所合并的中专学校均有较长的办学历史,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中做出了较大贡献, 特别是在原所属行业中的广泛影响, 这些方面在档案中均可找到实施记录和重要物证, 如我院前身之一的延安农校在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中获得多项省市科学技术成果奖励, 在学校对外宣传和学生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分量。

2. 服务民生的需要。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毕业生就业再就业服务。尽管学生个人档案已于学生毕业时一并随人转移出学校, 但学校档案中关于学生学籍管理、教育管理的部分, 依然对支持学生就业再就业、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毕业生本人所持的毕业证、荣誉证、职业技能鉴定证等材料存在丢失现象, 需要查阅学校集体档案, 并索要复印件予以证实。二是用人单位在考察毕业生时往往不局限于本人档案中的基本信息, 如学生素质拓展状况、社会实践和参与重要专业活动的状况等, 由于传统的学生个人档案管理理念的原因, 只能在集体档案中寻找资料予以佐证。三是学生就业跟踪服务和权益维护。四是就业基地的建设与拓展。 (2) 教职工民生服务, 如岗位聘任、教师职称评聘及职级确定、知识产权保护、工人专业技能等级评定与晋升等。 (3) 职工家属子女及编制外用工落实政策的需要。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单位相继经劳动部门批准创办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动服务公司”, 中专学校的劳动服务公司吸纳了不少教职工家属和子女就业, 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城镇大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 需要为其从业职工出具相关原始材料, 以证实身份和从业经历 (工龄) 。二是各中专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编制外用工的现象, 长期临时工承担着单位紧缺技工 (如木工、给水工、电工、炊事工、机车工) 的工作任务, 20世纪90年代后有相继被辞退, 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应给予相应的补偿, 需要查证其工种、工龄、工资等史实。

3.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服务地方政府决策。一是专家咨询服务, 应政府要求选派政府科技顾问, 需要档案部门提供可靠专家资料以供遴选。二是信息咨询服务, 如农业教育、医卫教育、农业机械教育、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等历史资料, 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策略, 提供研究基础。 (2) 为科技服务提供路径和线索。学院专家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技专家的智慧支持, 企业、农村 (特别是民营企业) 聘请专家的愿望强烈, 哪个专业有哪些专家, 他们各自有哪些优势和专长, 在哪些业务方面有成果和经验等, 档案机构可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和依据, 供需聘单位选择。 (3) 服务地方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服务地方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涉及办学能力、办学专业、培训设施设备、教师团队、课程资源、培训模式与方法研究等方面内容, 作为合并高职学院前身的各中专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已形成特色, 为高职学院开展继续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前身档案资政, 有利于地方政府整合与发挥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资源, 方便当地人民群众就近接受继续教育, 进而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学习机制, 特别是让人民群众知悉高职学院丰富的实训资源和地方性特色化课程资源, 认同高职学院应用型技能型继续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培训特色, 对坚定不移地走职业化的专业成长之路,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的组织策略

1. 克服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只管存、只接待查阅的错误观念。

由于合并前各中专学校分属不同的行业系统, 业务重点不同, 档案管理规范不同, 加之学校重视程度和档案人员素质不同, 查不到、查不准、史证力度不足和查阅线索不清晰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要充分认识整理完善学院前身档案资源体系, 查找前身档案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抢救和补充有关历史资料, 全面完整呈现学院前身发展的历史面貌, 提供便利的查阅利用途径, 对于民生改善、学院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增强责任意识和自觉性。

2. 以完善学院前身档案开发与利用体系为出发点, 避免追究历史责任的误解。

由于合并新建高职学院档案人员大都来自所合并中专学校档案室, 研究学院前身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必然有意无意涉及到具体的人和事。因此, 在对学院前身档案的整理中, 要克服纠缠历史旧账的错误思想, 对于存在问题要不问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只研究问题是怎样的, 补救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对整理、编研前身档案的人员, 作出明确纪律规定, 消除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顾虑,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开展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克服畏难情绪, 树立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和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

作为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的中专学校办学历史复杂, 时间跨度长, 人员变动大, 现存档案卷宗众多, 史料线索头绪多, 而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编制十分有限, 要正确处理整理开发利用学院前身档案工作与现实档案征交归档案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 合理调整人力和时间, 教育档案人员顽强奋战, 勇于啃“硬骨头”, 迎难而上, 忘我劳动, 彰显档案管理人的职业精神。

4. 克服单纯闭门理“卷”的观念,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要以服务为目标, 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电话咨询、网上交流等多种方式, 研究学院前身档案的利用需求, 了解所合并的各中专学校管理、办学的历史线索, 为整合学院前身档案资源, 抢救补救缺失史料和开发利用档案开展服务奠定坚实基础。调查研究做好了, 就可以分清重点、难点和轻重缓急, 做到忙而不乱。

5. 树立档案开发利用服务工作人人有责的意识, 充分发挥院系知情人的积极作用。

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的院系设置基本上是以所合作的中专学校为基础的, 如我院的农学系、教育系、农机系等就是这样。院系干部教师大都是原中专学校的“老人”, 他们对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方向有较深入研究, 也十分熟悉所合并中专学校的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 通过他们即可准确把握学院前身档案利用需求的项目和内容, 又可理清学校发展变迁的线索, 甚至办学活动的时间、步骤、人员构成、实施过程、经验与成果, 对学院前身档案的开发利用, 具有事半功倍的实践意义。

三、强化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效能的途径和方法

1. 以利用需求为导向, 完善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资源体系, 增强档案厚重度。

档案利用服务的效能如何, 取决于档案馆藏的完整性、系统性的程度如何。所以, 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的开发利用服务工作, 首先, 应当围绕档案利用需求, 对档案馆藏档案卷宗目录和卷内目录进行深入研析, 弄清档案馆藏缺少什么材料, 什么材料不完备, 明确完善学院前身档案资源体系的工作重点和具体任务。其次, 重点研读各合并中专院校的会议记录和文件档案, 并通过各种渠道咨询当事人和知情人, 弄清档案史料形成的源流和线索, 明确缺失和不完备档案资料的抢救补救途径与措施, 然后, “按图索骥”追寻档案史料, 以满足对学院前身档案的利用需要。在具体操作中, 根据档案形成的规律, 可分别采取如下四种方式进行:一是对经上级审批办理的事项, 如“劳动服务公司”成立的批复、工商登记、营业许可证、重要社会活动等丢失和毁损现象, 可以向上级审批机构索取复印资料, 以备用户利用。二是对学校管理、服务、教学、科研开发缺失的资料, 可协商收阅学校当时工作的当事人、知情人个人所保存的工作资料。三是重视几个合并中专校内设部门、教研室、实验室等科室保存的工作资料研究, 从中整理适应档案利用需求的重要资料。四是对因当时无事后效用意识而造成的事后未存材料现象, 如确属必要, 可通过当事人、知情人“口述录音”或撰写书证的方式, 用以弥补档案馆藏的不足。

2. 扎实推进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的编研工作, 方便用户查阅利用。

一是加强学院前身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调整全宗档案, 对归类不当, 不符合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定的现象予以纠正, 编辑《菖菖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档案利用索引》。二是对已上交当地档案馆长期保存的档案, 要根据档案移交目录, 编辑《菖菖职业技术学院上交菖菖市档案馆馆存档案查阅利用指南》。三是对已销毁但现实工作和民生服务又确实需要的档案, 也应尽可能采取措施编研出《菖菖职业技术学院已销毁档案恢复利用指导》。四是根据民生服务, 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分类确定档案编研课题, 进行专题档案编研工作, 如《延安农校农业科研与推广》等。

3.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加强学院前身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将学院前身档案案卷级目录和经筛选可公开宜利用的卷内目录输入电脑, 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查阅途径。二是发挥学院档案室子网站的作用, 开通学院前身档案利用服务咨询平台, 开展学院前身档案利用咨询服务, 逐步形成顺畅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机制。

四、结束语

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工作任务,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在《档案法》和《陕西省档案管理细则》和高校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的指导下, 坚持需求优先的原则, 统筹兼顾, 稳步推进。作为档案工作人员, 要勤于思考, 多作调研, 善于做扎实细致的工作, 方能使强化地方合并新建高职学院前身档案开发利用效能的理想转化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曹麦宁.浅谈高校学生档案如何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J].陕西档案, 2008, (5) .

[2]周先梅, 雷治新, 魏龙田.存史资治服务充分发挥档案史志功能[J].陕西档案, 2008, (5) .

[3]惠明.论民间档案的收集与管理[J].陕西档案, 2008, (6) .

[4]方新德.关于蒋介石日记的档案学启示[J].档案学通讯, 2010, (5) .

新建学院 篇5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 从榆林市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确立到榆林市“两基地一中心” (国家能源化工基地, 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陕、晋、蒙区域中心城市) 建设的不断推进, 榆林学院在2003年升本后确立了“立足榆林, 面向陕北, 辐射周边”的服务面向。突出地方特色, 发挥地缘优势, 明确了以能源化工为主体, 管理学科、生态农业和教师教育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定位, 着力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宽、实践能力强, 并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使学校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能源化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在白热化的就业市场中一路走俏。这说明榆林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准确的, 转型是成功的, 我们所确立的特色发展之路是正确的。正是由于特色发展, 使我校与省内外同类院校形成了错位竞争的比较优势。

特色发展的实现途径

特色发展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规划, 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学科专业结构特色、学科专业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开放办学等诸多方面。

1. 构建学科专业结构特色

学科专业的结构设置是由体现学校办学定位与目标的学科专业定位决定的。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商学、医学和教育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学科等都因其在学科上的突出优势而使得学校声名大振。自1998年7月榆林被原国家计委确定为规划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以来, 能源开发的步伐加快, 能源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迅速增长, 初步建立了以煤炭、油气、电力、化工为支柱的能源化工产业体系。榆林学院紧紧抓住升本与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开发与建设的历史机遇, 克服重重困难, 整合资源,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突出地方特色, 服务区域发展, 推进学院办学整体转型。从在校学生的专业分布比重看, 能源化工类专业的学生总数已经超过在校生总数的40%, 属四大学科专业之最。以能源化工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特色基本形成。

2. 强化学科专业办学特色

能源化工类专业是围绕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建设而设置的, 目前设有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化工设备与技术维修等专业。在此类专业的建设过程中, 学校在相应的支撑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下, 集中力量, 下大力气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这些建设每年都有一个比较大的进展。在学科建设上结合专业设置, 针对地方需求, 建立科研机构, 争取上级和地方支持, 逐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目前正在建设的能源化工楼 (逸夫楼) 将主要用于能源化工类专业的实验实训。

在艺术类专业建设方面, 榆林学院紧扣地方特色,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渗透陕北剪纸、雕塑、刺绣等陕北民间工艺的设计理念和具体内容。艺术类专业在教材编排与课程设置中融入陕北民歌, 陕北的大秧歌、腰鼓、二人场子等艺术形式与内容, 以必修课来加强基础, 以选修课来强化特色。目前榆林学院建立了“黄土画派榆林创作基地”, 使陕北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大放异彩。

文史类专业注重挖掘陕北特色文化资源, 包括陕北窑洞文化、陕北民俗、陕北作家、陕北名人等研究。民主革命时期, 更是涌现出李子洲、杜斌丞、李鼎铭、张季鸾、刘澜涛、马文瑞、张达志、王兆相、闫揆要、安子文、贾拓夫、高岗等一批革命先烈、知名人士和党的高级干部, 这片热土还哺育了柳青、路遥等中国文坛的文学巨匠。对此, 我院组织师生有计划、分阶段开展调研, 编写反映本土历史文化的特色教材, 积极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与宣传教育工作。

生态农牧专业结合区域实际, 努力拓展和创造需求空间。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榆林盛产红枣、小米、马铃薯、苹果、白绒山羊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 我院十分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农牧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在广泛深入地开展对陕北退耕还林还草, 小杂粮生产与发展, 农产品加工发展模式以及毛乌苏沙漠植物种群调查与植被恢复研究的基础上, 编写了多部专著和选修课教材, 构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2008年, 我院又创建了“陕西省白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及实现的培养途径、教学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和着力培养专业基础理论较为扎实、适应面宽、实践能力强, 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两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实施2+1+1 (2年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 1年专业方向模块课, 1年专业岗位技能实践课)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2+1 (2年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 1年专业实践技能课) 技能型专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层递进的课内外实践教学新体系,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努力缩短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的距离;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 一个专业多种方向、一张文凭多张证书、一张证书多种技能, 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就业适应面, 通过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设置, 引入“学分置换”等校企合作模式, 逐步建立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可灵活调节的机制。

4. 实施开放办学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缺乏本科办学的经验积累, 又处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 客观上见少识寡, 极容易造成盲目跟风和观念上的封闭守旧, 因此必须实施开放办学。为不断促进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 特别是与当地人才需求实际的紧密结合, 实现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 形成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地方及其企业之间, 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性互动平台和创新管理机制, 切实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结束语

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性本科院校, 榆林学院得到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7月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人民政府举行了省市共建榆林学院能源化工类学科签字仪式, 同时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5所院校与我院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 这是榆林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两基地一中心”建设和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和绿色生态名市三大战略目标, 学院将紧紧围绕榆林市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办学, 突出地域特征, 彰显地方特色, 服务区域发展, 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使榆林学院这所大漠边缘的高等学府如同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求得生存与发展, 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本文以榆林学院为例, 以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为主线, 论述了“应用型”特色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分析了特色发展之路的实现途径与保证措施。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应用型

参考文献

[1]王守伦, 吴明, 王忠山.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区域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3) :68~69.

[2]林晓新, 黄雅纹.新建本科地方院校科学定位与发展策略[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64~168.

[3]刘献君.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构建——兼论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J].高等教育研究[J].2007 (7) :37~43.

[4]张鹏.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阶段分析[J].高教论坛, 2007 (4) :3~6.

[5]李进.地方本科院校长办学理念探微——基于上海师范大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2) :55~58.

新建学院 篇6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新建学院发展的关系

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新建学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高地, 肩负着对民族文化继承、发展和传播的作用[2]。国外很多著名大学, 从建立开始就一直强调大学教育中应当体现文化和精神, 也使大学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如英国纽曼大学提出“崇尚人文, 注重理性”, 德国洪堡大学倡导“教学与科研的统一”[3], 美国哈佛大学提出的“从自己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2]。正因有了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这些著名高校才能历经数百年而长盛不衰, 才能培养出众多的科学家、政治家、商业精英和行业专家, 才能取得璀璨的科技学术成果。

与历史悠久的大学或学院不同, 大学里的新建学院, 由于成立的时间短, 没有足够的积累与沉淀, 所以也就没有文化传承的基础。新学院建立初期, 一般来说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紧张, 事务性工作繁多, 百业待兴。如何在有限条件下, 推动学院迅速发展起来呢?这需要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需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 找到个性化发展道路。

二、大学新建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与其他学院相比, 新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在于:初创者可以大胆构思, 进行文化创新, 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新建学院往往师生人数少, 沟通渠道畅通, 减少了层层上传下达而造成的信息损失;当前正是国内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好时期, 容易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

当然, 新建学院也存在着一定劣势:建立初期往往面临人少、资金少、空间少等窘境,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条件保障;由于缺乏文化传承的坚实基础, 新建学院需要比其他学院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新建学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1.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 也是新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由于学院成立时间短, 影响力弱, 社会认同度也比较低。因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和自豪感是文化建设首要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专业情绪, 一方面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讲座、参观、实习等活动, 让学生看到专业发展的大好前景;另一方面, 要发挥学生人数少的相对优势,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为其量身订制个人成长方案, 让学生有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同时, 努力营造温馨融洽的学院氛围, 增加师生共同参与, 互动性强的活动, 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让大家庭的观念深入人心。

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12年1月。成立当年, 学院就制定了厚基础、重实践、显特色、多样化的学院人才培养理念。三年来, 学院定期邀请国内外高校的著名学者、行业单位的企业家、政府协会官员等来院授课或举办讲座;组织学生赴公司或测绘局等校外单位参观实习, 与校外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在校园内开展GIS DAY系列活动, 举办GIS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 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 树立专业信心。每学期举办师生座谈会, 鼓励学生为新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打造学院走廊文化;建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考研自习室等;精心挑选班导生、班导师;精心设计新生报到流程和新生入学教育课程。

2.大力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知识精英和年轻人聚集的高校, 师生对网络依赖性很强, 网络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新学院的建立, 需要依靠网络提高知名度、认可度。网络文化建设因其投入小、见效快的特点, 正适合新建学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2014年, 电子科技大学成为教育部7所网络文化建设试点高校之一。资环学院在年初就精心制定了网络文化建设整体方案, 建立了以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小组为主导, 网络导师、辅导员、网络媒体中心及学生意见领袖协同运作的网络文化建设架构。利用教师个人平台、学生集体平台、学院官方平台及学校官方平台等渠道打造网络文化精品。重点打造“资环港、梦想湾”学院官方微信平台。

3.与学院具体工作相结合

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之魂就是崇尚学术[4]。一般来说, 新学科或交叉学科是当前大学新建学院成立的基础。新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学术和学科建设这一主线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和推动学院健康、快速发展。

资源与环境学院是在电子科技大学学科拓展的背景下成立的。学校需要资环学院在非学校优势学科体系下开拓一番新天地。但是学院创建时期, 由于资源有限, 不可能做到在新的领域全面的学科拓展, 就必须凝聚和整合师资力量, 主攻几个最容易出成果的学科方向。经过反复论证, 学院确定了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三个主要学科发展方向。通过多次座谈会、研讨会, 以及宣传报道等形式, 让三个学科方向深入人心, 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新建学院的发展, 关键在人才。内培方面, 学院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和聪明才智;外引方面, 积极发动校内外资源, 发现和笼络一批有闯劲的创业型人才, 使新进教师将个人提升与学院发展相结合, 个人性格与学院文化相一致, 最大限度地调动新进人员的积极性和战斗力。

4.利用重要事件宣传学院, 凝心聚力

新建学院一般社会影响力都较弱, 特别需要得到外界的认知。这就需要树立宣传意识, 抓住各种宝贵机会展示学院形象, 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资环学院通过精心组织和宣传迎新晚会、田径运动会、水上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展示学院风采;踊跃组织参加校庆活动周、走廊文化展评等校内活动, 借助学校平台展示学院形象;大力开展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 如学院承办中欧合作“龙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300余名海内外学者参加, 大大提升了学院知名度;2015年1月学院首任院长、中科院李小文院士去世的噩耗传来, 学院师生积极参加追思会, 在学院微信平台发布悼念追忆系列专题, 立志将其精神发扬光大。

四、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

资环学院通过三年来的校园文化建设, 工作已初见成效, 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绩:学院网络文化建设获学校专项支持;学院官方微信平台吸引了校内外1600人关注, 绝对关注量居全校前列;学院新闻发稿量实现连年大幅增长, 建院仅两年就被评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学院本科生获学校公寓走廊文化展温馨走廊奖, 音乐健心活动最佳策划奖, 成功申请学校研究生科技文化支持项目2项, 多次获评学校特色研究生分会和十佳学生会称号;学生对学院的认可度逐渐提高, 大一新生前三志愿录取率连年攀升, 本科生近三年转专业的比例都在7%以下, 硕士推免生选择本学院的比例高达71.43%, 居全校前列。

在大学新建学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有别于其他学院。具体操作中, 应充分发挥新建学院的优势, 避免自身的劣势, 应建立长效机制, 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 将具体措施列入议事日程并具体化。新建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自身的特色, 更要溶入学校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中。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新建学院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新建学院必须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注重将其与具体工作相结合, 积极发挥其优势, 避免其劣势, 以促进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新建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怡.大学文化建设原则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3) .

[2]胡显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自觉持续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6) .

[3]张维维.浅谈大学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J].北京教育, 2011, (11) .

新建学院 篇7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rs) ”意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 2012年在全球迅速兴起, 以其“开放、免费、灵活、互动”等特点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的数字化风暴, 这场风暴必将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1]。在“信息化、全球化、公开化”的教育大背景下, 作为教育主流机构的大学, 难以在这场数字化风暴中置身事外。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条件, 积极探索实施“MOOC工程”的创新实践道路。如何搭乘这趟教育变革的数字化高铁, 如何将MOOC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师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有机结合, 提升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都将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基于此, 本文拟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 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实施“MOOC工程”的运行机制、策略建议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等, 旨在通过实施“MOOC工程”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突出特色, 提升人才竞争力。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MOOC工程”的运行机制分析

1.MOOC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体验完全不同, 这就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目前阶段, MOOC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 而是对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实施MOOC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宣传部门等积极协调配合, 应以教务处为主导, 各二级学院为主体, 广大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参与者, 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与义务, 各尽其责。学校教务处应统筹安排, 制订实施“MOOC工程”的指导性和原则性意见, 重点是结合本校教学和学生实际状况, 探索MOOC如何与本科培养方案有机结合, 如何融入日常教学过程, 如何实现MOOC的学分认证以及MOOC的考核与评价等。

2.各二级学院是学校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主体机构, 一方面对学校有关“MOOC工程”的文件精神和要求须认真贯彻执行, 否则难以保证“MOOC工程”的实施效果和执行力。另一方面, 二级学院应结合各自分院专业特点, 提出实施MOOC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明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MOOC提供的课程范围, 包括Coursera、Edx、Udacity三巨头以及国内网易公开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果壳网MOOC学院、超星学术视频、大学视频公开课等。明确不同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和要求, 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 (包括证书的获取和线下的考核) 。

3.学校宣传处应积极利用广泛渠道对实施“MOOC工程”进行宣传, 包括学校的战略决策、有关MOOC学习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报道、MOOC学习的重要意义等, 旨在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外宣传的重点是突出学校利用MOOC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学校网络和信息中心、图书馆数字阅览室以及后勤保障部门应做好实施“MOOC工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协调配合工作, 尤其是探索如何搭建校内信息平台, 尝试建立本校的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MOOC工程”的有关举措及建议

1.以我校2013级本科教学计划设置为例, 针对大一、大二年级设置的通识模块 (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 可尝试通过MOOC完成, 共计6学分。学校教务处可进一步明确不同MOOC课程学时与学分的换算比例 (如中英文课程不同的换算比例、MOOC与国内普通视频公开课的不同换算比例等) , 进一步扩大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的课程范围, 以给学生提供更广泛和自主的MOOC选择可能。大三、大四年级的专业选修课程可尝试至少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MOOC完成, 由专业教研室明确。如何评价学习效果及学分的认定也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但获得证书仍是目前较为客观和最低的要求。

2.利用MOOC积极探索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2]。在现有的理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在线学习、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等创新学习模式。鼓励和引导教师把MOOC、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开放教育资源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优势互补。甚至可以尝试将课程的三分之一学时通过学生在线学习完成, 打破教室和课堂的局限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氛围。

3.在现有全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 可选择部分课程通过校内网络视频公开课完成, 并进一步扩大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范围。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本校的网络视频公开课平台, 并逐步由公共选修课向公共基础课 (如大学语文、思政类课程等) 试点, 直至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领域拓展, 形成本校MOOC发展的渐进模式。创建本校的MOOC平台有助于培育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自主灵活的课程, 有利于开展教学改革, 并为学校降低办学成本、解决师资短缺等问题提供可能。

4.相关人士认为, MOOC还应囊括那些在专业领域有建树的学者———不仅仅是大学教授, 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专业背景同样有潜力成为MOOC名师[3]。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主旨, 而产学结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集中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和现场实习已成为制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在目前集中下工地实习困难的情况下, 聘请行业和企业的能工巧匠利用现场实践教学的便利条件及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制作实践教学的网络在线课程, 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及配套丰富的图片与视频资料, 不失为一种对现场实习困难的解决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MOOC工程“的潜在问题分析

1.MOOC的完成率及学习效果。国外相关人士提出了MOOC中的五种学生类型:爽约者、袖手旁观者、临时进入者、被动参与者、主动参与者[4]。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高效自觉地完成MOOC的学习, 需要较强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与时间管理、在线协作与沟通能力等。这需要新建本科院校把MOOC的发展纳入到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当中, 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教学体系保障。如何保证MOOC的学习过程真实有效、准确评价学习效果、建立透明完善的考核制度都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2.新建本科院校如果要推出本校的网络在线课程 (发展成熟后可通过MOOC平台推广到外界) , 就需要重点考虑课程的特色、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设计与优秀的师资, 这就对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设计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实现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校际互通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学校、教育主管机构、企业之间积极有效的合作机制、适宜的网络软硬件环境以及更多的资金投入。

结束语

对于大学而言, 如果想提升学生市场占有率, 扩大影响, 向公众提供MOOC,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2]。新建本科院校若能抓住这次高等教育数字化变革的机遇, 利用并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学校品牌与知名度, 扩大市场占有率, 必将对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 2013, (2) .

[2]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 2013, (4) .

[3]王左利.MOOC:一场教育的风暴要来了吗?[J].中国教育网络, 2013, (4) .

新建学院 篇8

关键词:新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

2013年初, 营口理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这个凝聚着全市人民百年梦想的新鲜事物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不平凡的使命。未来的建设发展中, 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当然, 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和传统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1 校园文化的内涵

何独明在《校园文化概论》中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在大学办学过程中, 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提高师生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 实现大学的教育发展目标, 由全体师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本文认为校园文化是从建校之初, 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文体活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风貌, 能够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 推动校园发展, 维护校园和谐。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和生态文化。

1)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内的硬件设施。包括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等所需要的物质设备和物质环境条件, 以一种显性文化的方式存在, 是其他校园文化存在的物质载体, 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点滴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征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2]。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反映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品质、人生态度等。中国大学的精神文化应该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 应该符合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

3) 校园政治文化。校园政治文化是大学生对于政治生活的一种价值取向模式, 包括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 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政治参与等是其表现形式[3]。校园政治文化应包括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 师生的政治观念教育和师生的政治参与热情等。

4) 校园生态文化。校园生态文化实质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态文化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论创新, 其主要思想是适应新的世界潮流,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因此也应该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宣传。优美而独具特色的校园生态环境, 可以反映出一所高校的育人理念, 甚至可以反映出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2 影响新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不利因素

2.1 新建高校自身建设的不足阻碍了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

1) 理论研究不到位、不深刻。近三十年来, 我国学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理论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研究多停留在表面阶段。比如重组织活动, 轻理论研究, 对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律缺乏深入的认识, 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经验指导实践, 尚需要后来人仔细推敲、深刻探讨。

2) 特色不突出, 链接不到位。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历史积淀和传承的结果。与具有文化传统的高校相比, 新建高校首先追求的是校园硬件设施的齐备, 在校园文化的设计上缺少融合学校特色的特征。其次, 缺少文化积淀、没有深切构思很难使学校真正内蕴的个性特征显现出来。

3) 人员结构不合理, 缺少高年级学生的带动影响。一般而言, 低年级学生在思维、行为能力等方面, 接受不到高年级学长乃至研究生学长的熏陶和感染, 难以感受到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思想波动大, 认同感不强, 失落感加大。这些都成为影响新学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不利因素[3]。

2.2 新建高校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偏差阻滞了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进程

新建高校普遍缺乏对校园文化的准确把握, 更谈不上系统建设。长期以来, 我们对校园文化的认识都存在偏差, 或片面理解其内涵, 或发展过程中只注重其中某一方面, 很少对其外显文化、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文化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思考和研究。

1) 重物质建设, 轻精神塑造。物质文化是目的, 也是手段。物质设施的建造标准除了同社会其他建筑一样具有实用、美观的价值判断外, 更应成为精神文化的承载。然而在新学校建设中, 部分高校因急于投入使用, 无暇进行科学规划, 直接导致建设只注重物质文化建设, 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

2) 重现代建构, 轻传统继承。大学新校区建设往往注重现代化建构, 但是现代化建设并不要一味的追求“新”, 相反, 大学的文化的积淀不是看其多“新”, 而是看其有多“旧”。从一定程度上讲, 现代建构追求“全新”, 也成为校园文化苍白的重要体现。

3) 重纵向发展, 轻横向建构。大部分新建高校的管理者都能够做到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但往往受到学校各方面建设不足的限制而只注重纵向发展, 忽略了横向建构。比如制度建设往往只涉及教学要求、设备使用等日常管理方面, 而忽视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 新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

新建高校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之风, 根据自身的传统、条件、资源等优势, 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和方法。

1) 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 合力构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连续动态的系统工程, 要完成这项工程必须坚持整合资源, 调动校内外一切力量, 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监督作用, 形成合力, 为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创造必备的条件。

2) 正确定位、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仅包括校园建筑、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还包括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健全的规章制度、活跃的学术氛围, 奋发向上的校园气氛, 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新建高校在建校之初,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要注重精神、政治、生态文化的构建, 全面建设校园文化。

3) 打造精品,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打造精品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好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各高校都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 对于丰富校园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气氛、锻炼学生能力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新建高校应该针对时代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 举办一些特色活动, 并作为学校的传统固定下来, 以引导校园文化的走向。

4) 扩大宣传, 提高校园文化影响力。校园文化理念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师生, 应该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比如logo、校训、校徽要在学术报告厅、教学楼等位置明确标示出来。通过一定的物质、精神环境和文化理念影响师生, 使广大师生自觉爱护校园环境, 提升思想观念, 增强政治观念,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使广大师生与校园文化产生共鸣, 扩大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15-20.

[2]曾丽雅.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2 (10) .

[3]http://baike.baidu.com/view/544118.htm?fr=wordsearch.

[4]于广琮.全国高校辅导员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93.

新建学院 篇9

1 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由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调控能力组成。

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的目标、任务、方法的分析判断能力, 包括分析大纲和教材的能力、课堂设计的能力、判断授课对象的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授业、解惑的能力, 包括理清脉络、抓住重点、启发诱导、多媒体运用、理论与工程联系、实验设备操作、语言表达、课堂组织、学业考核和教学管理制度掌握的能力等。

教学调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综合各类信息, 对教学进行反馈、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是教师对教学本身的反思和有意识的调节, 主要包括教学反思、课堂评估和自我评价能力等。

2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培养机制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学院近年来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 全院专职教师平均年龄38岁, 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30多人, 在对他们的培养过程中, 针对教学能力的构成, 从最初的传帮带逐渐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图1) ,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本科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新教师试讲:为保证教学质量, 严把上讲台关, 在安排下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时, 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准备承担教学任务的新教师进行试讲考查, 新教师试讲前提供教案和进行说课, 由教指导委从教学大纲中随机抽取1课时内容让新教师进行试讲, 依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分考核, 达不到授课要求的, 不能安排教学任务, 直到试讲通过。

示范课和公开课:形成名师示范课、老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公开课的三级教学示范体系, 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沟通交流的平台。名师示范课面向全院所有专职教师, 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公开课主要面向各专业和课程组。同时, 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胜任能力和工程意识, 按专业方向组织实践教学公开课活动。通过系列化的示范课和公开课, 促进了授课方式的统一,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整体提升, 强化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意识。

工程现场锻炼: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对于从高校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师工作的教师, 根据其学科方向和计划安排承担的主要课程中涉及到的工程知识, 要求必须在聘期内完成累计一年的工程现场 (生产一线、研究院所) 锻炼, 其中到生产一线的时间不得少于半年。并将教师的工程现场锻炼的经历与职称评定挂钩, 促进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

教学技能比赛:结合学校每年一次的教学技能比赛, 举办两赛活动, 即:“精彩一堂”教学技能比赛和实践教学技能比赛。“精彩一堂”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不需要教师报名参赛, 学院只全院通告比赛时间段, 由学院各专业组随堂到教师听课, 教学秘书当场发放评分表由学生和评委评分。实践教学技能比赛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验技能比赛, 主要面向专职教师, 另一类是利用校内训练基地进行了装置操作技能比赛, 主要面向专职实验技术教师。通过两赛活动, 进一步检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发现典型, 鼓励优秀, 促进教师乐教, 多方评教、评学的氛围。

教学规范与信息技术培训:对于新近的教师, 往往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信息化手段不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利用学校信息平台和遵循教学管理制度, 造成教学管理困难, 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 每学期开学前, 统一组织近3年内引进的新教师进行教学规范和教学信息平台的普及培训。结合系一级的指导, 形成院—系两级的指导培训体系。

3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科学研究:青年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生力军, 同时也是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科研工作的目的是“产生知识、应用知识”[2], 跟踪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涉及到的知识或技术一般高于书本知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大都学历高, 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和热情, 科研能力的锻炼具有自觉能动性。

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体现高校三大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保障, 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实验,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条件。根据学科方向建设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 确定出的实验室建设总体思路和建设规划, 需要全体专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其中要求青年教师主要负责参与确定新建实验室技术指标, 功能要求和绩效。根据其从事学科方向, 分类负责基础实验室和科研方向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教学实验室主要由专职实验员负责管理, 并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经历与教师教学业绩和职称评定挂钩, 促进实验室的科学建设和青年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3]。

出国进修:为满足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每年遴选4-7名优秀青年教师公费出国进修, 进修单位主要是具有对应专业的国际一流大学, 开拓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近三年来, 共派送20余名教师分别到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进行学术访问、交流学习和课题研究, 这些教师已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工作的主力, 在国际一流大学所感受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影响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最基本的细胞和教学理念、方法的最直接体现, 青年教师一走上教学岗位, 就作为某一门课程的成员参与课程的建设。通过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和出国进修, 将国内外最新的成果和教学手段与方法融入到教学环节, 使传授的知识具有时代性和立体感, 培养的人才更能切合社会的需要。同时通过长期的课程建设实践带动课程组的建设, 为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打下基础。

4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保障机制

岗位职责与业绩考核:无论是青年教师基本能力培养环节, 还是能力提升环节, 都细化为对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岗位聘任职责, 从根本上保障了各项培养环节的权威性。

过程监控与反馈:师资是办学的核心资源, 胜任力足够的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院一把手工程, 主官直接负责, 分管领导协助实施。对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的监控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在教学基本能力培养方面, 试讲情况、参与示范课和公开课情况、工程现场锻炼情况、教学技能比赛表现情况和参与培训情况都有相应的资料进行存档备案。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 除了各环节资料存档备案外, 还加强过程的检查和反馈, 比如在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听课后的反馈交流, 青年教师教学资料的规范程度检查与反馈, 青年教师的出国进修定期总结汇报, 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申报, 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等。

激励机制:师资队伍水平是办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青年教师最大的愿望是实现自身价值, 建立有青年教师纵向发展的教育机制和鼓励机制;实行竞争上岗, 对业绩考核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更多奖励;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进行专项评估和奖励等, 如定期举行“公开课”活动, 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评比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等, 通过一系列活动, 发挥教学示范作用, 激发他们强烈的需求动机, 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此外, 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 还应注重情感激励, 为青年教师提供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忠华, 苏静雷.大学青年教师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状况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3) .

[2]杭慧.高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J].江苏高教, 2013 (01) .

上一篇:《通用技术》课堂实录下一篇: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