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共12篇)
新建筑 篇1
美术馆Meishuguan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于2014年正式开放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和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国内最重要的两所艺术院校, 在推广大众艺术教育和欣赏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努力和贡献。由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反映了密集的城市环境和美术馆本身的特点, 而由隈研吾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则恰恰相反, 它位于郊区的群山脚下, 被优美的自然环境包围。
美术馆形态与倾斜的地形相结合, 并没有侵入绿色的自然环境。菱形的建筑形态创造了流动性的展览空间, 交替变换的层高和空隙, 将参观者带到被自然景观包围的户外区域。当地原生的建材和回收再利用的材料让建筑从基地土壤中生长出来。
这座4936平方米的美术馆预计于2014年春季向公众开放。
江宁jiangning
吴良镛设计的江宁织造博物馆近日试开放
由建筑大师吴良镛历时十年亲自设计的江宁织造府项目近日正式面向公众试开放, 现更名为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布展已完成。
试开放的展览主要有五大展区, 在试开放结束后将闭馆进行修整和完善建设, 并于2013年5月正式全面对外开放。江宁织造府的再造工程立项至今已有10年, 总投资7.2亿元。在馆内的展陈部分中, 史料展部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4D版的《康熙南巡图》, 效果可与上海世博会《清明上河图》相媲美。
同时, 江宁织造博物馆在完成展陈建设后, 还会进一步完成红楼影院、红楼书场 (学术报告厅) 、曹府戏苑、时尚发布中心、红楼茶馆、红楼画廊和博物馆商店等配套展演与休闲服务建设。
蛇形画廊shexinghualang
藤本壮介设计2013年度蛇形画廊夏季展馆
日本著名的新生代建筑设计师藤本壮介成为2013年度蛇形画廊临时展馆设计者。继扎哈·哈迪德 (2000年) 、雷姆·库哈斯 (2006年) 、弗兰克·盖里 (2008年) 、艾未未与赫尔佐格&德梅隆 (2012年) 之后, 1971年出生的藤本壮介是接受这项年度委托项目的第13位, 却也是最年轻的设计师。
藤本壮介此次为蛇形画廊设计的展馆占地350平方米, 在画廊建筑前草坪上立起一座精细的格状建筑, 借助2厘米的钢柱创造出纤细、半透明的外形, 巧妙地融入以古典式画廊东翼建筑为背景的整体环境。蛇形画廊将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 建筑不仅仅深深地嵌入基地文脉中, 更要顾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终设计出的是一个迷人的建筑物。它几乎像是飘浮在空中, 围绕在参观者身边。展馆将于2013年6月8日到10月20日间开放。
藤本壮介毕业于东京大学, 他将“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 其建筑作品大多位于日本, 却陆续在世界各地获得美誉。2000年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建筑事务所, 2009年作为策展人之一参与了深港双城双年展。其设计生涯中获奖无数, 包括2012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
新建筑 篇2
劳务公司建筑工人劳动合同
编号()班(001)号:
甲
方:(以下简称甲方)法定代表人:
乙
方:(以下简称乙方)见
证
方:
甲、乙双方本着自愿、平等的原则,经协商一致,特签订以下劳动合同条款:
一、合同期限和招用条件
从本合同签订之日起至
有限公司仓储项目 工程项目劳务合同约定工程完成之日止,本合同为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乙方应具有相应工作上岗证书。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
甲方同意乙方在有限公司仓储项目 工程
木工
班组从事
装模
工作。乙方工作必须达到同行业管理要求和质量标准。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甲方为乙方办理工程项目工伤保险,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及工作标准。
四、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一)乙方工资按以下第 种方式计算:
1、月薪不低于
000 元,多于
/ 元按实际工程量计算工资总额。
2、按件或
/ 面积计算薪酬,每(平方米/件)
/ 元。
3、按实际工作天数计算薪酬,每天 00 元。
(二)若按工程进度量支付工资的支付方式为:
1、每月按工期实际完成量计算工资总额并于每月的 26 至 31 日前将工资表格张榜公布以便乙方进行核对,以现金发放。
2、按工程进度节点实际完成量计算工资总额。
3、发放工资时间定于每月 28 至 31 日前由甲方和工程承包方进行集中发放,领款人必须持身份证领取工资,签字并打指模为准。
(三)甲方按公司制度对乙方实行奖罚制度。
五、劳动纪律
(一)乙方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遵守各级政府及部门以及总承包方的规章制度,必须服从项目管理人员的指挥。
(二)乙方必须遵守本劳动合同,乙方在本劳动合同期间受本公司制度的约束。
六、劳动合同的解除规定
(一)合同约定工期完成或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二)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可以无条件解除劳动合同:
1、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劳动纪律和本公司规章制度的,如擅自停工、擅自离岗、延误工期、打架斗殴、酗酒闹事、赌博、围攻恐吓谩骂管理人员、嫖娼卖淫等行为的;
2、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甲方利益和声誉造成较大损失的和影响的;
3、乙方因病因事等原因不能再从事该岗位工作的。
(三)甲方有下列情形之一,乙方可通知甲方解除劳动合同:
1、甲方以暴力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2、甲方长时间不能提供工作面或工作内容的;
乙方因其它情况需要辞职的,需提前15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
七、违反劳动合同责任
(一)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违反劳动合同,给双方造成经济损失的,按违约方过错和实际损失情况承担赔偿责任。
(二)乙方擅自停工、擅自离岗、停止施工、延误工期,视为乙方违约,乙方工程结算按照实际完成工程量的70%或按实际工资总额的70% 记取,并承担因此给甲方带来的损失。
(三)甲方原因造成工程连续超过 60 天不能正常施工导致劳动合同终止,视为甲方违约,甲方除按乙方实际完成工程量或工资额支付工资外,还应一次性支付乙方实际完成工程量的 0.1 %作为违约补偿金。
八、劳动争议的解决
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纠纷,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申请有关部门调解或仲裁解决。
九、其他约定
1、/
十、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见证方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项目负责人
居民身份证号码 :
见证人(签字):
(签字盖章):
(附见身份证)
日期:
乙方(签字):
传统元素在新建筑上的应用 篇3
[关键字]传统元素;建筑;应用
1、前言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各类文化形式、人文理念、经济价值观念源源不断的融入我国,并令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一点在建筑设计行业体现的尤为明显。建筑与房地产市场中,各类富含地域文化色彩的元素逐步被淡化,传统建筑的身影也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新时期以城市景观设计为主要理念的中西式结合建筑,在感叹建筑行业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建筑行业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危机。一些建筑师、开发商与消费者们深刻认识到建筑行业这一不良发展现状,因此率先觉醒,他們深刻认识到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悠远,感受到我国自成一脉的独特传统建筑文化优势。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们在人们的广泛需求激励下开始转入了对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并取得了不俗成绩,例如各类历史街区改造、古城建筑、上海石库门老街建筑等,均体现了中式建筑的独特美感,同时也适时的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可以说是我国劳动人们追本溯源、自我塑造的一种必然反映。
2、传统人文观念在新建筑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观念中,主要的核心思想讲求天人合一,讲究物我一体的科学自然观,因此在传统建筑中也蕴含着浓重的文化底蕴,例如苏州园林中体现的风流、北京四合院建筑设计体现的京韵厚重均与当时传统历史的自然环境条件十分契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同样应注重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调和,从而体现整体的美观性与物我合一的重要思想。那么如何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人文观念与新建筑的充分融合呢?笔者认为在新建筑中我们应着重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与人文观念的婉约、含蓄与素雅之美,同时不能仅单纯或片面的追求复古,而是应在建筑设计中全面考虑现代设计的简洁优势元素的充分体现。一方面应促进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充分融合,做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对其环境构成的破坏作用,从而有效的促进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一脉相承、浑然一体,体现相得益彰的美感。另外,我们还应巧妙运用适宜的设计技巧,低碳环保理念促进建筑能耗的降低,有效抑制建筑施工设计引发的环境污染现象。
3、传统空间设计在新建筑中的应用
对我国众多传统建筑进行细化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均包含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拥有围合式的独立院落空间。这种空间设计的理念来源于有效的通过房屋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的顺应过渡强化建筑院落的私密性,随着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该类空间设计演变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形象代名词。基于传统建筑的私密空间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充分的继承与发扬,例如在新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L基础形的房屋围合结构,令新建筑既体现现代生活空间气息,同时又令整个建筑空间的通透性、大气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再者对于新建筑院落空间的设计,我们可充分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利用雕刻手法、彩绘设计与竹林布置等使其与新建筑的现代感充分融合,通过相适应的设计手法处理,较好的唤起人们对建筑传统空间的美好回忆,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令建筑空间充满跨越无限的深邃感,并令其与空间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现富含特征的秩序化排列,从而达到最大限度节省建筑空间及建筑用地的良性目标。
4、传统建筑符号在新建筑中的应用
一项成功的建筑设计离不开良好的文化传承,离不开良好的建筑标识,倘若缺乏标识,建筑就没有了区分,也就谈不上具有内涵、富于生命力了。在建筑设计中符号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工具与传递载体,其中饱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合理的传递能使人们在内心中形成与传统信息的共鸣。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科学的运用丰富的建筑符号,通过人们的推理、联想与加工集成,勾起其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向往与追求情结。在实践运用中,我们应科学的通过在传统的建筑原型中提取某类特殊的元素形态、符号形象将其直接运用于现代新建筑设计中,同时可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整合加工、细化分析、抽象演绎、简化设计或总体概括及升华提炼,创造性的将其运用于现代新建筑设计中,从而令我国浓郁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相关建筑符号的科学传承中完善的作用于现代化建筑中,充分体现新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符号的适应发展精髓与合理融合优势。
5、结语
总之,基于目前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西方优势设计理念的不断融入发展,面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新建筑设计中运用边缘化的趋势,我们只有扭转视角、摒弃俗套,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两者并非矛盾的对立体,而是一种统一的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继承与发展的包容性元素,才能在新建筑设计中有效促进两者的有机整合,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力求凸显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感,同时使其富含传统元素的文化精髓,讲求建筑的传神效果。另外,在实践设计总我们应切实注重建筑与现实环境的协调统一,降低建筑污染、促进建筑形式与功能在环保设计层面的高效统一,从而真正设计出既富含传统文化韵味、形意结合,又舒适简洁,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现代风尚与民族审美的成功建筑。
[参考文献]
[1]姚磊.传统建筑元素符号化应用研究中华民居[J]. 2011(1).
新建筑 篇4
古建筑风采依旧
布鲁塞尔不仅是比利时的首都, 更为巧合的是, 布鲁塞尔距巴黎、阿姆斯特丹、波恩、卢森堡、伦敦的距离几乎相同, 所以被人们称谓“欧洲首都”。这里还是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所在地, 同时有700多个国际组织和100多个外交使团在这里设立总部或办事处, 也因为这个原因, 布鲁塞尔的居民中有27%是外国人, 使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城市。
这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以大量保存完好、美轮美奂的新艺术风格和装饰艺术风格建筑而闻名。城内不乏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路易十四式等古建筑, 游人至此, 宛如置身于中世纪的气氛包围之中。
布鲁塞尔的市中心大广场可以说是古建筑最集中的地方。100多年前,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称赞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时至今日, 大广场已经不能称之为“大”了, 它东西长200米, 南北宽100米, 但在12世纪, 这里的确是个大广场, 以后几百年间在其周围陆续建起来一座座古典建筑。
这些古建筑涌动着文艺复兴浪潮的自由、随意、奔放, 飘逸着哥特式建筑艺术的轻盈、富丽、精致。每座建筑各不相同却又风格和谐, 都有高耸的装点着雕塑的尖顶, 都是一个紧挨一个的细长桃形窗户代替了墙面, 拱廊、拱柱、门框都有多姿典雅的雕塑、镂刻装饰。最吸引人的是1449年落成的市政厅, 它空灵的钟楼尖塔超凡脱俗, 向天上伸出几十米, 布鲁塞尔城的守护神铜像骄傲地屹立在塔尖, 似在回忆这个城市的盛衰起落。市政厅的大门不在正中, 侧门也不对称, 大概是文艺复兴时期冲破神学思想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标新立异的思潮在建筑上的表现。市政厅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雕像、壁画、艺术珍品。市政厅左边有座富丽的5层建筑, 大门上方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是这家旅馆的标志。天鹅旅馆建于1698年, 名气很大, 曾是“德国工人协会”的活动地点, 马克思在这里住过, 发表过演说, 他与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就在这里诞生。
大广场附近是欧洲最古老的购物街。在大广场北面竖立着世界著名的撒尿小男孩的铜像, 铜像高半米左右, 是个光身叉腰撒尿的儿童, 形象逼真。据说这位名叫于连的小男孩一泡尿浇灭了进犯者的导火索, 拯救了全市居民, 故立此像来纪念他。广场旁的国王之家收藏有数百件来自各地的尿尿小童的服装, 值得一看。布鲁塞尔公园是布鲁塞尔市民最喜爱的休憩场所。市区的圣米歇尔教堂及王宫建筑在布鲁塞尔公园的附近, 驻有皇家卫队。
布鲁塞尔市区略呈五角形, 名胜古迹甚多, 是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城区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依坡而建, 为行政区, 主要名胜有路易十六式建筑风格的王宫、皇家广场、埃格蒙宫、国家宫 (参众两院所在地) 、皇家图书馆、现代古代艺术博物馆。银行、保险公司、及一些著名工商业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这里。下城为商业区, 这里商店鳞次栉比, 热闹非常。
著名的原子博物馆在布鲁塞尔郊外的王宫附近, 有一组原子结构形的建筑, 故名原子球, 又称原子博物馆。是为纪念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而兴建的。在布鲁塞尔南郊, 有一片起伏的开阔地, 是著名的滑铁卢古战场, 1815年法国拿破仑战败的地方。
新建筑独具匠心
到布鲁塞尔, 除游览那些名胜古迹外, 笔者发现布鲁塞尔现代建筑也是很有特色, 那就是大街小巷的高楼都是不同式样的外面, 也就是楼挨着楼, 但绝没有一样的设计, 真可谓五花八门独具匠心, 这些均被称为现代化建筑。
布鲁塞尔现代化建筑的兴起, 不能不提一下建筑师维克多·奥尔塔。维克多·奥尔塔在比利时是一位名人, 他1861年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古城。在巴黎完成大学学业后, 在布鲁塞尔定居, 并继续在美术学院进修学习绘画和建筑。维克多奥尔塔在巴黎工作过一段时间, 然后返回比利时。在自己独立进行建筑设计, 实现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之前, 他一直为著名的古典建筑师巴赖特工作。维克多·奥尔塔设计的作品摒弃了传统建筑不注重实用和个性的特点, 显露出现代建筑风格的端倪。他坚信, 现代建筑应该很好的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相互谐调的整体, 而不应像传统建筑一样拘泥于建筑形式。尽管维克多·奥尔塔开创的新艺术运动中现代建筑的基本模式并没有为当代的现代建筑设计师所接受, 但是他的建筑理念给予了许多现代派建筑师以启发和灵感。维克多·奥尔塔一直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领导人, 勇敢的成为了反对当时传统建筑思想的急先锋, 直到新艺术运动走向没落。维克多奥尔塔的大部分作品已经遭到彻底毁坏, 在其助手德尔维德努力下, 保留了非常少的几座作品, 其中包括1893年维克多奥尔塔的第一个新艺术运动作品, 是为塔塞勒家族设计的住宅和他曾经居住过的自己亲自设计的奥尔塔住宅, 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永久的建筑博物馆。
维克多·奥尔塔设计的城市建筑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杰出表现, 代表了新艺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 对其后的艺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鲁塞尔主要城市建筑——塔塞勒居、萨尔维居、凡伊特外尔德居和奥尔塔公寓是由建筑师维克多·奥尔塔设计的。维克多·奥尔塔是新艺术运动的伟大创始者之一, 他的作品是19世纪末建筑作品中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先锋, 其建筑风格代表了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明朗的设计、光线的传播、用大量的非几何弯曲线条对建筑物加以装饰。
也许布鲁塞尔以后的建筑师们受他建筑新艺术的影响, 以后的建筑物才出现楼挨着楼而非一样图纸设计建筑历程。到布鲁塞尔, 在新城区看到的建筑物都是各有特色, 就是当地居民也很难说是什么流派。这些建筑的材料也正是比利时倡导的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
比利时的建筑业比较发达, 在建筑节能方面也走得比较靠前。不少建筑公司建楼时, 除了使用加厚外墙保温层、利用“断桥”式窗框、使用中间充惰性气体的中空玻璃等欧洲比较普及的技术外, 在利用太阳能、采集雨水、中水 (淋浴等生活用水的二次利用) 循环等方面也做得很精心。
城市保护保旧创新
布鲁塞尔是当代欧洲政治文化的中心, 经历了很多岁月, 进行了多次建设, 仍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悠久的文化景象。尽管现代建筑倡导一个“新”字, 但是城市整体建设并没有被各种新潮的建筑而打乱, 不是破旧立新, 而是保旧创新, 所以这个城市建筑处处充满新旧的和谐, 既保留了历史建筑文化, 又突出了现代建筑人文实用的价值。
笔者在布鲁塞尔街头, 看到那些新施工的工地, 有的在盖新楼房, 有的正忙于修缮原有的房屋, 许多地方架着高高的脚手架, 很快就发现凡是在沿街的工地, 凡是在拆除老建筑的地方, 还保留着沿街的那面老墙, 用脚手架支撑着。原来, 那是布鲁塞尔城市为保护城市传统的风貌, 保持历史文化特色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一般规定, 如果拆除城区街道两旁的旧房, 不论是新建还是重新修饰, 必须保留原来的建筑外观。这样, 尽管内部设计装潢得很现代化, 很时髦, 风情别样, 但在外观上, 依然保留着原有的风格风貌。所以, 在施工的时候, 那些被翻建改造的古老建筑, 都把沿街的墙面保留下来, 等新建筑落成时, 再将其与新建筑溶为一体。
在布鲁塞尔, 热爱、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将城市建筑当作为艺术品来善待早已成为共识, 所以, 在这个城市, 有典型的巴洛克等艺术的老风格建筑, 也有多姿多彩的新风格建筑。
新建筑 篇5
2009-08-19 08:53:31 来源: 经济观察报(北京)
不会有人想到,七年间,以奥林匹克为由头的一场地标性建筑风潮刮遍以北京为核心的中国版图。七年间,北京多出的不仅仅是几处造型抢眼的建筑,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激进的念头。
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它独特的外观吸引着人们自发的前往观赏,为地区带来旅游价值之外,也带给公众美好的感受。这就是成功的新地标。
开发商需要一座地标,就像库哈斯的两个扭曲重合的L,而非实用的办公楼。
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人们挥舞着国旗走上北京街头欢呼的时候,大抵是因为这一场盛会终于轮到中国举办。不会有人想到,七年间,以奥林匹克为由头的一场地标性建筑风潮刮遍以北京为核心的中国版图。七年间,北京多出的不仅仅是几处造型抢眼的建筑,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激进的念头。
时值申奥成功第九年,奥运落幕一周年,上个月13日朝阳门SOHO的三期设计图公布。吸引人们眼球的除了设计师的名字扎哈·哈迪德外,就是一个数字,400万英镑(约合4400万人民币)——金融危机似乎没有影响到顶尖设计师的行情,中国的业主也并没有因为大环境的不妙而谨慎地收紧腰包里的现金。潘石屹对此也笑称“不惜花重金”,却“物有所值”——在他看来,朝阳门SOHO日后必将与鸟巢、央视新址并称为北京新地标。
成为新地标,是开发商与设计师之间心照不宣的准则。没有谁再轻易满足于中规中矩的设计图,并期望将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与扭曲的外形相结合,以达到内涵同样抢眼的效果,但好事总不会一直降临在同一个人身上,建筑也是如此。
新地标运动
在英文的释义中,地标性建筑被称为Landmark。建筑界一直将其理解为高大、设计感强烈、让人一眼记住的建筑。它标示着你来到某个区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方位划分。从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到巴黎的新凯旋门,这些近二十年内新建的建筑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将其与古老的纽约自由女神像、凯旋门等附着着历史意义的老地标区分开来,被冠以新地标的称谓。
在中国北京,区分于天安门、故宫这样的历史地标,十年以前的国贸、东方广场等商业场所开始被人们视为某一区域内的新标识。近几年,国贸在四周不断树立起来的建外SOHO、央视新楼、世贸天街等新建筑的包围下,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实在同一区域,却多出了好些个标志点。走两步一地标,是北京的现状吗?
建筑界的浮躁气息被奥林匹克之火点燃,新建的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与央视新址将新地标运动轰轰烈烈地推向高潮,开发商们都期望自己的建筑能在北京的大沙盘上与众不同。所以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保罗·安德鲁(PaulAndreu)要说,当我把这个设计图拿出来时,自己都不可思议,但是保守的中国人却接受了它,他们急需一个现代化的“蛋”告诉世界,中国和过去不一样了。
国外明星设计师的涌入造就了这些建筑的奇迹,造地运动却没有因为奥运的结束而告一段落。急速的开发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地标也需要附属上的文化意义。巴黎的新凯旋门位于巴黎拉德芳斯(laDefense)金融商业区中心,处于中轴线上,在新旧两个街区之间,门的意义贴合城市的历史,贴合周围的环境与生活的氛围,这在北京的造地运动中,是被忽视的盲点。
职业设计师VS责任感
香港文化名人陈冠中在一次对谈中提到,FrankGehry在迪斯尼设计了一个全钢材材质的音乐厅,太阳下这栋建筑令周围的温度上升了15度。这栋地标建筑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什么?陈表示,建筑不是装置艺术,它不可以说拆就拆,它带来的影响是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所以它需要极大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习了十年建筑的专业人士Ben。他的最后两年学生生涯贡献给了哈佛建筑学院,并留在美国的设计院工作了两年。Ben表示迪斯尼的音乐厅在洛杉矶的市中心,那附近没有人居住,人们喜欢那个建筑,它就是
一个成功的建筑。一座建筑,例如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它独特的外观吸引着人们自发的前往观赏,为地区带来旅游价值之外,也带给公众美好的感受。这就是成功的新地标。他在和我的对话中几次提到:不明白什么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他认为,一个职业的建筑设计师,只是商业行为中的一个环节,负责提交合理的设计,满足开发商的想法,只要不违法就可以了。
这样的交锋不止出现在职业设计师与非专业人士之间,还体现在设计师群体内部。于是不同的阵营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世界上才会出现不同的房子。那么职业设计师的责任感究竟落在何处?
CCTV新址的候选设计中有伊东丰雄的一份提案——一个水平扩展的直径300米的大圆盘,足以以一层的的面积涵盖几块功能,适合CCTV所需的大型演播厅的设置,并增加了员工互相交往沟通的可能性,这些实际的考量将责任感这样的虚词融入到图纸当中。遗憾的是,设计师的好意并不为开发商领情——他们需要一座地标,就像库哈斯的两个扭曲重合的L,而非一栋实用的办公楼。
公众的选择
大多数的北京人并不觉得这个城市缺少稀奇古怪的摩天大楼,他们习惯了在宽阔大气的街道上抬头就能看到太阳,没有水泥与玻璃幕墙的阻挡,对城市规划的抱怨多来自于中心绿地的面积缩水,公众场所设施的不健全等等。古老的城市在变迁中陌生起来,当老北京人还在用呼家楼、白家庄、八王坟表述朝阳区CBD周边区域时,其实已经没有那所谓的楼、庄、坟。建筑不存在,地标意义却仍然存在。这也许是新地标最难以抗衡的——无形的记忆地标。
一位城市规划专业人士指出,地标并不是建出来的,也不是由设计公司设计出来的,而是被公众认出来的,是大家对它的评价和认可才能使某个建筑具有影响一代人或是几代人的能力。那么,在建立这些“地标”之前,是否有开发商和业主对周边人群进行过探访,了解过他们对新地标的认同感有多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这一场改变城市版图的运动中,只有公众失去了对地标发表任何建议的机会和权力,哪怕这座地标的名头是为公众而建的开放性广场,哪怕一座扭曲的充满反光面的大厦即将出现在自己的阳台对面。
马岩松在参与制定北京未来的规划时说,希望为人们建造更多的开放式绿色区域,而不是大楼。但是,更多的现状是,用3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将迪拜的七星级帆船造型酒店照搬到广东佛山,定位为珠三角地标性建筑——这条新闻以绝对骄傲的态势告知广东民众,我们有更国际化的新地标,哪怕它只是一次可笑的复制。
“多彩建筑”建筑色彩分析 篇6
谈及对重大新校区的色彩分析,要从2009年9月份开始说起。那时刚才跨入重大的大门,真正成为重大的一名研究生,心中很是激动。在重庆的4年时间中也有穿行于重大校园之中,主教楼、民主湖、风雨操场、松林坡等等无不引人入胜,让人有一种想停下脚步去细细体会80年历史味道,听他道尽岁月的风雨。可是,报到时才知道我们学院被派往大学城,这确实有点打击我的积极性。开始上课了,才搬到学校住。跨进新区校园时,心中有了丝丝凉意,看惯了黄桷坪的花花绿绿,来看到这一马平川,一条条笔直的大道,没有车,只有偶尔几个人跑过公路。这让我想起王授之讲到柯布西耶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一条8车道上只有一辆驴车在跑。对于校园内部环境,也有想愤笔激书的冲动,建筑的形式、色彩都让人觉得自动被抛弃在无人区的感觉。时间磨灭了激情,再细细体会其实每个立面都做了很多文章,只是消失整体的一片冷灰色调之中。
现在来写对新区的色彩分析,少了见到校时的冲动,多了理智的分析。校园具有青春、活泼、向上而又神圣的代名词,所以学校的色彩应该是庄重而又活跃的。重庆大学作为一个整体校园建筑色彩规划来说是不和谐的,但就单一的艺术楼而言又是有序列感和节奏感的。以重大新校区艺术楼建筑及周边色彩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一、整体而言
艺术楼作为一个亮点出现在重庆大学新校区东门的右侧,从重大新校区的整体设计来看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单独来看艺术楼的设计又是低调但又不失精彩。形式生动灵活,色彩稳重低调又不失和谐。
整体以灰色调为主,在灰色中做色彩的变化,灰色的砖墙镶嵌玻璃,使玻璃成为明珠。以水为镜,相映逸彰,互为背景,与环境中的植物的绿色系,相生相息,可谓那绿丛中一点红。但是由于重庆天气和气候条件决定了重庆城市建筑的色系。《重庆市主城区城市色彩总体规划研究》出台的城市色彩总体规划拟对暖灰的主导色调实行分区规划:以渝中半岛东部为中心,为橙黄灰;以长江和嘉陵江为界,东北片区为浅谷黄灰、东南片区为浅豆沙灰、西部片区为浅砖红灰;内环高速内外两部分,色彩内浓外淡。所以整个艺术楼选用灰色为主调,建筑的蓝灰色与天空的灰色组成一块衬布,背景色与前景色相融合,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画面中,又可以比天空深的蓝灰调独立成为建筑的形式语言,在灰色的天空下面捅有一群蓬勃生命力的学子,不断的向上搏发。
二、从色彩学上而言
不同的色彩能赋予人们不同的距离感、空间感和重量感。暖色调感觉空间突出,冷色调感觉空间后退;耀眼的暖色调感觉分量重,淡雅的冷色调感觉分外轻;高明度的色彩感觉空间大,低明度的色彩感觉居室小。红、黄、橙、米色、玫瑰色、淡紫色、奶白色使人感觉温暖;蓝、青、绿、黑、深咖啡色、褐色、深橄榄色使人感觉清爽。尽管色彩从属于物理学范畴。但是,人是具有思维、感官和认知能力的,而在色彩感觉上,它色彩的心理和生理作用的反映,使人产生一系列的对比与联想。根据科学家们的调查研究表明,一座建筑物形态、色彩的和谐度,对生活在其周边人的习性和心态成正比。
砖红与蓝灰调墙面,在灰色的天空下更加形成整体的统一与协调。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过度很平静,但建筑下半部的砖红又打破了这种平静,而蓝灰色色调与其内敛、深蕴的建筑形态结合的恰到好处。灰色寓意不定,两可、冷淡、平静、冷静、令人深思。
红色的人通常激情四溢,精力充沛。他们在一种真正的红色时尚中显得非常性感,魅力十足.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人们经常观注,使他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红色寓意着伟大,热诚,忠耿,喜庆,可怕,危险,热情。
与周边景观中的绿色形成对比,在灰色的背景下植物的绿色变得更为靓丽而鲜明。在晴天绿色变得更绿,水体更为清澈透底。阴天中建筑的形体略隐略现。
三、单体建筑色彩
一座建筑物,其结构和造型总是有着自身的规律,从屋顶、墙身、基座、门窗、阳台、雨蓬以及内部的窗帘等构件都是清晰可辩的,大部分建筑的外观色彩就建筑在这些结构与造型特点的基础之上的。
建筑墙身以砖红色和灰色砖片形成形成空间上的前后退让,在建筑本身的空灵更现灵活,不刻板。精彩的运用框景与借景的原则,在砖红的框架中透出灰色的天空,在灰色的墙体中划分建筑空间。建筑内部选用白色。中厅的植物色彩配搭了紫色、绿色和土黄色,调节建筑的节奏。
蓝绿色的玻璃幕墙光影形象突出,无论是在色彩应用还是光影效果上,与冷灰色的建筑物形体之间对比明显,建筑线条立刻突出出来,而蓝灰色与下方的砖红色也用很强的对比效果,进一步加强了整个建筑物的空间结构层次。在建筑下方的外侧和底部过道,有一排鹅卵石矮墙,线条自由灵活,与刚性的建筑线条有很强的反差。自然形态与几何形态的完美处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
从用色的面积的比例上来讲,也做到黄金比例的运用,形式和色彩上以空间的划分。
四、结语
通過对艺术楼的分析,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既具有建筑空间结构的韵律美,又有色彩组织的和谐统一。如果把三维压回到二维平面上,也就是蒙特里安的平面构成。
作为文化建筑要求其建筑色彩既要雅致含蓄,又要足够的激情,还要满足能够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激励学生学习的多重要求。根据我平时的实地考察,发现校园色彩大多以砖红加白或蓝灰加白(或加灰色)为主。以砖红为主调是以激情的色彩象征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生机蓬勃。比如四川美术学院的建筑全用红砖,不加饰面,只是在用砖的排列上作调整,既有文化的沉淀和底蕴又有艺术特色。以蓝灰色为主调的是给学生一个时刻保持清醒冷静的环境,让学生用理智和逻辑来分辨事理。比如南开中学的建筑全用蓝灰色、灰色和白色作对比。
参考文献
[1]焦燕,建筑外观色彩的表现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1
[2]陈晓霁 明晔,清华园教学建筑色彩分析.建筑创作,2003.11
[3]武思标 鲁小凤,浅谈建筑的色彩设计.山西建筑,2009.4
新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剖析 篇7
首先, 在总体上, 新的检查标准增设了一些以前没有的章节, 包括以下内容:增设了有关章节 (术语以及检查评定项目) ;现有的检查评分以及评等级也是在原来的检查分类以及评分之上调整得到的;附录部分也是原来的检查评分表改成的;并在此基础上删除了挂脚手架和吊篮脚手架这两个分表;新增了承插式、满堂、碗扣式以及高处作业的脚手架评分检查表;新增了操作平台的检查指标 (移动式和悬挑式) ;最后就是在评分表的具体内容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包括以下内容。在安全检查制度方面, 未建立制度的扣10分, 以前的比例则为5分;在施工指导方面, 最新版的评分表规定了如不能指导施工正常进行的部分要被扣除10分, 原先的评分等级则是5~8分左右;在立杆基础这一方面审查更为严格, 不符合建筑要求的部分从原先的2分提升到5~10分;与此同时, 在排水问题上增加了5分的处罚力度;拉结部位不合格的地方在最新的标准里面直接会被扣除10分, 而之前的标准则是1分;最后一个有改动的地方就是在撑斜杆问题上, 如果斜杆部位与架体固定部分不符合规定减轻处罚力度, 由原先的5分减少到新标准的2分;对于没有定期考核的单位要被扣除2~5分。同时, 强调的建筑安全管理在以前着重强调的是使用者的安全问题, 即建筑质量的保障。但在新的检查标准里面, 管理部门同时强调的是施工者的安全问题, 即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得到切实的保障。这也是新旧建筑安全检查标准的最大不同之处。例如在加大处罚无安全生产指标的问题上, 新的标准规定, 无安全责任制的单位要扣除10分, 这是原先处罚力度的两部, 由此可见安全监察部门对施工人员安全问题的重视。通过新旧安全检查标准的简单对比, 也许可以从这些检查标准里面明确一个观点, 那就是:新的标准的中心集中在脚手架问题和安全生产责任制问题上。这两者才是新的安全检查标准的核心之所在, 也是修改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新的检查标准的优势和亮点所在。对于前者而言, 主要是因为科技的进步, 旧的脚手架技术已经不适应新的建筑要求, 被迫整改也是势在必行的事, 比如说之前很普遍的吊篮脚手架和挂脚手架已经被更为大家所接受的碗扣式以及盘扣式所取代, 这主要是因为其效率更高, 安全性更加可靠造成的, 其被取代也是在所难免的, 也是意料之内的, 不过这也就带来了新的检查标准的改变, 为了适应这个新的变化, 安全责任制也要随之进一步加强。最近一些年不断涌现的建筑事故也在给不断的敲响警钟, 如何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重大事故的出现也是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而在这个方面, 企业首先必须确立的安全责任制就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二、如何正确把握新的安全检查标准
既然已经明确了新的检查标准的优势也就是亮点所在, 那么在实行新的检查标准的同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事项, 根据这些事项又应该怎样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 如何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好好把握了, 如何正确应用新的标准也是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之一。首先, 必须明确的抓住新的标准的优势, 那就是在脚手架问题上。那么在施工问题上就要抓住这个重点。脚手架的种类随着不断进步的建筑技术而在不断的更新, 包括扣件式、扣碗式以及满堂等新的脚手架类型。那么根据脚手架类型的不同, 在施工方案的选择、建筑结构与架件、杆件之间的距离选择、防护栏杆以及脚手板到最后的交底验收问题上都采取不同的方案与策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案,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 安全责任制的问题也是新的检查标准的侧重点之一, 这也是在要求在安全责任方面必须下一番功夫。首先是建立安全责任制, 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也是安全施工的基础。其次就是要确立责任人, 那么在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 这个责任人要起到带头作用, 自觉承担安全事故责任。在此之后就是要求安全操作人员熟悉各种的安全操作规范, 明确知道各个流程, 并且按照规定由负责人配备安全人员。在这一切妥当之后就是要周期性的对安全措施进行考核, 以确定各个安全措施的可靠性。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安全运作资金的基础上的, 由此可见, 配备一定的安全资金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新的安全标准更加注意对施工人员的照顾, 因此在文明施工方面也做了一些新的要求与改进。封闭施工是首要前提, 这也是确保外来闲杂人员进入施工场地, 以确保不会发生盗窃事故, 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保护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不受侵害。定期的对施工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与此同时, 要积极的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根据实际经验进行调整, 不要生搬硬套, 学会灵活变通。也要采纳施工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改进施工方面的技术问题以及安全管理方面的环节问题, 也可以与施工人员定期的进行经验交流, 询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哪些安全问题还没得到解决, 通过他们的经验可以更加直接的得出结论, 不断维护与加强管理, 争取做到尽善尽美。
三、对于新的安全检查标准的总结
对于中国住房与建设管理部门在2011年出台的这一新的建筑安全检查标准, 是对旧的标准的总结与改进, 极大地丰富了建筑安全检查标准的内容, 突出的强调了安全生产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这些新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建筑生产的秩序, 促进了安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从原来的对使用者的保护到现在的建设者的保护, 这是时代的进步, 也是未来发展趋势的引导。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要求检查标准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对于人权的保护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纵然新的建筑安全检查标准对于原先存在的漏洞进行了一些有计划的、有规划的弥补, 可是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的要求标准的改变。如何能更加充分的运用这些标准, 将它们的作用巨大化, 更进一步的发掘其作用潜力, 更加合理的发挥他们的功效也是现在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必须在新的检查标准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推出新的标准, 不断完善。但是要始终坚持“安全生产为首要任务”的总路线。继续深化如何保证建筑安全, 找出旧标准的漏洞, 并结合身边的生产实际问题, 推陈出新, 填补旧的条例的空缺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摘要:本文是在对新旧安全标准的对比之上进一步得地说明为何要选择新的检查标准, 其优点和特殊的优势又在哪里, 对如何能做到更进一步地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检查标准,新旧对比,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刚, 黄学斌.促进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发展的构想与建议[J].施工技术, 2002 (12) .
[2]黄世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 2007.
[3]齐文化.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 2010 (05) .
新建筑 篇8
关键词:低碳节能,建材新产品,建筑新体系,新技术
1 低碳经济在中国的现状与瓶颈
1.1 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耗能大国,也是能源利用率极低的大国。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为1.077吨标准煤,高于发达国家的近3倍。2009年全球碳排放316亿吨,中国排放了70亿吨,占到23%。
低碳节能是中国经济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关乎中国这个巨大经济体能否生存、可否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淘汰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较方便措施基本用尽,又找不到节能减排新潜力的情况下,无奈采取拉闸停电等极端手段,这就是中国低碳转型面临的严峻现状。
1.2 瓶颈
建筑业节能是中国低碳节能全局的瓶颈。只有突破建筑领域低碳节能这个瓶颈,中国的低碳节能经济转型才能实现。建筑业低碳节能的成效,对全国低碳节能的影响巨大。
1)建筑业耗能比重巨大
建筑耗能在全社会耗能中,其狭义的建筑耗能达到37%,这个概念不能准确科学反映建筑耗能的真实状况,因为这种表述只含括了局部不是整体。而包含与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及建筑使用期耗能相关运输耗能、维护耗能等都是建筑耗能的范畴,整体或说广义的建筑耗能,将占全社会耗能的64.09%,甚至更高。
仅以电煤一项举例:2010年全国发电耗煤16亿吨,仅城市空调用电占43%以上,电煤消耗约6.8亿吨,加之电煤运输中的耗能约1亿吨,共计7.8亿吨,空调一项就占了全年电煤总额46.25%,数量巨大,触目惊心。
2)建筑耗能对其他耗能行业的刚性促动作用
中国低碳节能转型是个系统工程,而在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六大高耗能行业中,建筑耗能是龙头,对其它行业有巨大牵引推动作用。
建筑业的高耗能状况,刚性的推动相关行业的高耗能运行,国家低碳节能的全局被建筑业逆向阻滞。
2010年粘土砖产量:5600亿标准砖,81亿立方,1立方/30kg,耗煤2.5亿吨。
2010年我国水泥产量在16.5亿吨,73%用于建筑。耗煤3.2亿吨。
2010年钢材产量6.92亿吨,其中粗钢产量4.68亿吨,用于建筑或相关工程,钢材生产耗煤4亿吨以上。
2010年发电用标煤超过16亿吨,占全年煤产量的48%;其中40%的电力用于建筑取暖、制冷,耗煤6.8亿吨.北方4.5个月取暖耗煤约4.5亿吨。
2010年全年全国煤产量31亿吨。而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使用耗能高达21亿吨,占全年煤产量的65%。
由此可见,建筑业是全社会高耗能的刚性推动力和强劲的火车头,实现低碳节能的国策,必须突破建筑业低碳节能这个瓶颈。
3)中国建筑业的膨胀期漫长,膨胀量巨大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过半,3级城市尚有10年以上的发展期;而城镇化建设刚刚起步,如果实现2020年7亿人的城镇化目标,建筑总量非常巨大,按照近年的住宅完工面积估算每年20亿平方米,到2020年将新建200亿平方米新建筑,按砖混建筑50年使用期取暖耗能3.7/m2吨标煤计算,共需要新增煤炭产量74亿吨;空调用电每年需要新增电煤7.68亿吨,惊人的数字警告我们,如果不能真实有效的加快建筑低碳节能的步伐,一个全社会缺煤、缺电、缺油的窘迫局面将会很快出现。今年下半年,多省市拉电限排,燃油停售运输瘫痪的局面将愈演愈烈。
按照现在的年建筑量和耗能计算,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量达到90亿吨。
4)建筑物节能性能极低
仅以取暖耗能为例,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2-3倍。庞大的旧有高耗能建筑、新建高耗能建筑叠加,使建筑业节能减排的任务异常迫切。
低碳节能型经济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建筑业的低碳节能进程是低碳节能转型成败关键所在。
2 建筑业低碳节能价值
2.1 建筑业加快低碳节能的价值
1)社会价值
建筑业的低碳节能程度,直接关系全社会的耗能和排放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能否实现,决定中国人的子孙后代能否在这片土地上生存。
2)经济价值
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建筑耗能和成本,实现国内自有资源、能源的高储备、高效能,减少对国外资源的依赖,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2.2 建筑业低碳节能的策略
建筑节能的策略:重在建材生产、建筑安装、建筑使用耗能三个重点环节上。
2.3 突破低碳建筑关键技术瓶颈
1)建筑材料的免烧化,就是用新技术新工艺替代现有建材生产中燃烧耗能。
2)建材原料的生态、可再生化(降低一次性资源消耗)。
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高优化。
4)建筑施工的集成化。
5)自然能利用综合化。
6)建筑构件的轻体化。
2.4 技术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强调“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保证和支撑”。我国已经取得了多方面、重大、领先、成熟的实用成果,只要积极推广和广泛应用,就一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动中国的低碳建筑走在世界前例。
3 植物纤维建筑
1)纤维建筑及建筑构件具有的低碳、生态、节能特征。
2)植物纤维多层无钢建筑
(1)植物纤维无钢建筑的构成
外围护结构: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专利号:ZL 200520129966.1)、植物纤维屋面板(专利号:ZL 200620148664.3)、植物纤维保温窗专利授权号:(201020568283.7)组成。
内围护结构:植物纤维高强楼板(专利号:200620148665.8)、植物纤维内墙隔板、植物纤维隔户保温内墙板组成。
承重结构:承重保温外墙、非承重构造柱(专利授权号:201020568294.5)、圈梁、轻木屋架组成。
节能配套装置:中水节水装置,专利号:(ZL200620148663.9)、太阳能高敏暖气(专利授权号:201020568270.1)、自然冷、热风交换装置。
(2)植物纤维无钢建筑的节能特性
已有的试验楼数据:南京林业大学节能别墅,-5度24h室内温降为7度。(室温25度,全封闭24h后17度)。
(3)实现节能的主要技术
外围护结构构件的高热阻性能: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结构热阻2.7(m2·k)/w;植物纤维屋面板,1.6(m2·k)/w;植物纤维保温窗,传热系数1.5 W/(m2·K)。
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采用25%湿度的空气作保温介质,资源廉价无限,通过多层空气间层技术组合使结构热阻成倍提高,达到2.7(m2·k)/w,实现砌体、保温一体化、轻体化,防火达到A级160分钟,彻底根除了火灾隐患。
外保温墙无缝全包敷技术:外保温墙的无缝全包敷是最理想的结构形式,但实现它受限于材料和工艺方面的保障,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采用直角转弯、墙板外挂的技术组合,完整的实现了这种结构形式,从而大大提高了外墙整体的平均热阻值,达到2.55(m2·k)/w。
高性能保温窗的节能贡献率:外窗的传热系数直接关系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我们知道,窗、墙比为37%建筑,外窗的散热量约为整个外围护结构总量的42%;如果是做了外墙保温的建筑,其比例高达50%以上,可见外窗的热功性能对建筑节能至关重要。植物纤维保温窗1.5 W/(m2·K)传热系数,大大降低了建筑的耗能,我们参照北京地区外窗4 W/(m2·K)传热系数规范,比较其节能贡献。
多种技术组合的节能效力:多种技术和产品的综合使得植物纤维多层建筑节能效果显著。植物纤维建筑极佳的整体保温隔热性能,使得大热源供暖成为多余,从而为太阳能暖气供暖提供了必要条件,植纤建筑使用太阳能暖气供暖后,耗能大大降低,并为实现建筑0耗能做了前期探索。
屋顶自然风节能设施:植物纤维建筑配备了屋顶自然风节能装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冬冷夏热地区,日昼的温差很大。以北京为例,10月的日昼温差10度以上,屋顶自然风节能装置可以把每天最热和最冷气温时的空气封闭储存在屋顶空间,提高屋顶的保温隔热性能。配合植物纤维整个外维护结构较高的保温隔热条件,大大提高建筑的节能优势。见图3。
综上所述,植物纤维多层建筑的节能特性突出,技术可靠,实施便捷,是一种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
3)植物纤维构件与高层建筑
植物纤维部分建筑构件与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建筑配合使用对提高高层建筑节能性、产业化及土地恢复利用有重大价值。轻体优势减低建筑自重,从而保证土地即时复耕。
高层建筑配用植纤建筑构件,使得整体建筑的平均阻热值大大提高,建筑整体的节能性能大大的提升。
植纤建筑构件的使用推动了建筑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集成式拼装的建筑产业化的要求。以2006年南京林业大学223平米节能别墅为例:主体建筑施工时间6人9天完成。同样的砖混建筑,施工工期需要60天以上。
配用植纤建筑构件可以实现干法施工,根除了泥水、灰尘、噪音的污染、不使用大型机械,最大的机械是电钻;耗能为每10建筑平米0.3度电;每100建筑平米用水1吨,大大降低了施工耗能和污染。
4 完整的低碳节能建筑体系
低碳节能效益,涵盖了建材生产、建筑安装、全寿命期、相关产业、生态利废、自然能利用、建筑使用后的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图5仅对植物纤维建筑的全程耗能与现行建筑进行了比较。
生产耗能150kg/1kg运输耗能13kg/13kg;施工耗能50kg/8kg;全寿命耗能3700kg/150kg。
植物纤维建筑构件是系列化产品,涵盖了整体建筑结构的各个部分。它从课题提出—研制计划—试制实验—试验工程—规模化生产线研制,综合了各种技术手段,取得了建筑生态化、节能化、产业化、可再生化的理想效果。
外围护结构产品有:(1)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2)植物纤维轻体保温屋面板;(3)植物纤维保温窗。内维护结构产品有:(1)植物纤维轻质内墙板;(2)植物纤维保温隔音隔户墙板;(3)植物纤维楼道隔墙板。承重结构体系产品有:(1)植物纤维轻质无钢承重梁;(2)植物纤维构造柱、植物纤维无钢过梁;(3)植物纤维无钢屋架。综合能源节能配套装置产品有:(1)中水利用装置;(2)太阳能高敏暖气;(3)自然冷热风交换装置。
5 推广应用
植物纤维低碳建筑广泛应用对低碳经济的推动作用如下。
1)为我国的低碳节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我国的低碳节能经济转型,时间紧迫压力沉重,箭在弦上,从哪里突破这一难题?方向在哪里?潜力在哪里?答案是建筑业。
建筑业突破技术瓶颈的方向和环节应是:(1)建筑原料的生态化;(2)建材生产的免烧化;(3)建筑安装的集成化;(4)建筑体系的无钢化、少钢化;(5)保温隔热介质的自然化;(6)自然能技术的组合化。
建筑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碳节能突破,对低碳节能的全局,具有重大的意义。可比计算:建筑业节能50%,全社会耗能和排放将降低30%以上。
2)为节能建筑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技术保证。
植物纤维建筑及建筑构件为低碳节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系列的、扎实的技术和产品保障。
3)为十二五的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高性、低价产品
植物纤维建筑立足中国大众,创造极好的产品性价比,为大众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详见[中国建材科技]2006年第六期)。
4)植物纤维建筑及建筑构件项目,为占领后金融危机产业先机提供了可能。
植物纤维建筑及建筑构件是中国独有的,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是一个完整的新建筑体系。植物纤维建筑及建筑构件项目,为经济结构转型战略,抵抗马上到来的国际“碳关税”打压,保持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增长,探索了道路。
植物纤维建筑及建材构件项目,已经完成各种试验工程,进入产业化展开阶段。自2006年至2008年完成各种示范工程如下:(1)2006年南京林业大学保温别墅工程;(2)2006年张市世纪豪园外保温墙工程;(3)2006年宣化万豪会馆强隔音内墙工程;(4)2007年宣钢2300平米屋面工程;(5)2007年国家地震局静海地磁机房工程;(6)2007年张家口市供电局楼上楼工程(7)2008年12月北京铭商植物纤维无钢节能住宅楼;(8)2010年我公司植物纤维节能厂房工程。
对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两点讨论 篇9
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10)(以下简称新抗规)已于 2010年12月1日在全国执行。在新抗规里,我们看到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对民用建筑的抗震措施上加强了,尤其是框架结构和底框等,同时更加强调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在笔者对新的规范学习中,发现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1剪重比
在6度区,对建筑结构的剪重比有了强制性要求。抗震规范5.2.5条中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undefined
式中 Veki—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
λ—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5.2.5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Gj—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该条在规范条文中的解释是: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段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 s的结构,由此计算得到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故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提出了对结构总水平地震剪力及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最小值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烈度下的剪力系数。当不满足时,需改变结构布置和调整结构总剪力和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使之满足,对于后一种方法给出了具体的调整方法,同时还对具体的情况需采用哪一种方法也作出了规定。由于本条是强条,而且6度区也是必须满足这样的规定的,所以,必须在计算中对计算成果校核和检查,并按更严格的条件来执行此强条。下面分两点来探讨这个问题。
注:1.基本周期介于3.5 s和5 s之间的结构,按插入法取值;2.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 g和0.30 g的地区。
1.1 坡地建筑地震影响系数
按新抗规4.1.8条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采用。这样在设计中,由于体系过柔,采用增大系数后的最大地震影响系数来计算可能满足规范5.2.5条的剪重比规定但不满足λ=0.2αvmax的要求,因此,该结构体系可能不合理或抗侧刚度较小。
1.2 有地震地震小区划的大城市
按新的建筑抗震规范的下列条文:1.0.4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该条为强制性条文;1.0.5一般情况下,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所对应的烈度值)。
在一些特大城市如武汉,有自己的专门地震小区划,在国家的标准上更对场地的参数细分和严格的标准。比如武汉市三环内的ⅠA区,其相应场地的地震参数见表2。
按新抗规规定,武汉是6度设防,为设计地震第一组。地震小区划的武汉三环内ⅠA区的规定其最大地震影响系数为0.045,但该分区内罕遇地震最大影响系数小于0.280。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要不要考虑λ≥0.2αvmax还是按表1中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执行,笔者建议还是λ=0.2αvmax来执行这条强条,同时视具体情况调整结构布置。因为αvmax系数放大了,则最小剪重比的数值也应λ=0.2αvmax来放大。比如6度区的山地建筑中当最大地震影响系数为0.060时,就不是表一中对应的0.008或0.006,而是λ=0.12。在遭遇中震和强震时建筑物具备必须的抗震性能,由此建筑物必须具备相应的抗侧刚度。按李国胜总结的观点看,我国的抗规的剪重比比欧美的小[3]。所以,我们在执行中尽量还是按λ=0.2αvmax来满足最小剪重比的要求,否则调整竖向抗侧构件布置方案。
2山地建筑抗震问题
在汶川地震中,大量的山地建筑震害严重,主要是构造措施和结构布置不当造成的。在西南山区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山地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山地切坡修建建筑,对边坡必须支护,同时还要考虑地震放大系数和基础的稳定性及建筑物抗滑及抗倾覆,有必要对此展开专门课题研究,保证加强山地建筑的延性要求。山地建筑除了边坡稳定、基础稳定等问题外,还需考虑地震作用下地形的放大系数。由于一般具有以下三种结构形式。
2.1 错 层
为了减少对边坡的扰动,应尽量减少土方开挖,往往在同一建筑物内形成了不同标高的楼地面,造成错层建筑。错层建筑除了要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外,高层还要满足高规的要求(见图1)。
山地建筑的错层一般在底部几层,所以更需注意抗震的延性要求和抗震计算要求。
2.2 掉 层
有些时候规划设计中,场地竖向设计没有过多的考虑结构施工图设计的技术措施要求而切坡形成的台阶坡地高差较大时,或山地地形高差较大时,此时,建筑物内楼地面高差达一层以上时,就形成了掉层建筑(如图2)。
2.3 台阶式
台阶式建筑一般顺坡势跌落,成阶梯状的布置(如图3)。此时,与前两者相比较来说,此种结构具有稍微好一点的抗震性能。
总的来讲,前两种抗震更不利,尤其是掉层建筑在汶川大地震中有大量破坏,主要集中在掉层处的桩或柱剪切破坏,因此在这些部位的桩或柱截面要足够,箍筋及竖向筋必须满足抗震性能要求。同时也可以在掉层或错层处采用抗震缝分开,避免形成错层或掉层建筑。山地高层建筑更应严格进行是否超限审查,采取严格的抗震措施要求。同时,基础桩本身必须具备稳定性和抗倾覆要求。采用人工挖孔桩时,边坡最里侧和最外侧人工挖孔桩扩大头应采取如下配筋方式(见图4)。
基础桩身挡土侧配筋较大,可以把多排桩联结,构成刚架桩,共同抵抗水平力。如采用较宽的承台梁,也可以采用地拉梁。为了保证上部结构出现塑性铰之前竖向构件底端不出现塑性铰,必须在桩顶一定范围内箍筋加密,并同时剪力墙基础托梁按具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支梁设计及施工,保证剪力墙底端的延性构造措施和抗罕遇地震下倒塌的措施。为了减少桩基的截面,但同时又要保证桩基有抵抗水平土压力或则滑坡推力的刚度,可以采用加型钢的桩基,如图5。
总的来说,山地建筑除了做好概念设计、加强抗震措施外,还需构建空间模型或基础、地基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空间模型来计算,力求模型与实际受力状态相符合。
3结束语
地震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而我国大多数地方是抗震设防区,抗震设防工作任重道远。在结构设计中,必须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满足建筑物在正常施工及合理使用下达到建筑物的结构合理使用年限。而在抗震设防区,必须做到抗震措施和抗震计算相结合,加强抗震概念设计,尤其是保证结构必须具备一定的延性设计。执行新的抗规时,具体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剪重比必须满足规范的要求,同时可以比规范略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当αvmax按某种倍数放大时,应按λ=0.2αvmax来执行;
(2)山地建筑的设计必须满足延性要求,并同时需与方案阶段的结构进行抗震性能优化设计,最好是采取空间模型建模计算同时采取抗震措施以达到抗震性能要求;
摘要:新的建筑抗震规范已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在设计中,笔者发现在应用新抗规时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地方,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剪重比、山地建筑抗震、计算模型及抗震措施等。本文特地提出讨论,供同行指正。
关键词:剪重比,山地建筑,抗震措施
参考文献
[1]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李国胜.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常见疑难问题的分析和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5]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吴曙光.建筑岩质边坡稳定与控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7]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新建筑 篇10
关键词:建筑经济,建筑产品,建筑生产
引言
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是建筑经济学中的两项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关乎现实建筑建设行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文章将对基于建筑经济角度的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建筑产品方面
(一)建筑产品定义特征概述
建筑产品,指建筑业通过建筑生产向社会提供的具有一定功能、可供人类使用的最终产品,是经过勘察设计、材料采购、建筑施工、构配件制作和设备安装等一系列建筑生产活动和建筑经济活动而最终形成的集外在形态和内在功能于一体的产物。
建筑产品从其功能角度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通过建筑生产架设内部空间以供使用的房屋类;不具有内部空间或不具有可供人类活动的内部空间的公路烟囱类;为其他物品功能实现提供条件假设的管道线路安装类。
建筑产品的特征主要有:设计图纸丰富导致的多样性;地基固定导致的空间固定性,这也是一般工业产品与建筑产品的最大区别点;占据较大空间且建设成本高导致的体形巨大和价值巨大的特性;受经济或其他方面要求而建设导致的功能有限性;建筑设计时受地方特色人情风俗影响导致的地方特色性,也称社会性。同时,建筑产品还具有有别于一般工业产品的资本与资产特性,即建筑产品的外在实物和内在功能及建造价值。
(二)建筑产品的价值与消费
建筑经济学对建筑产品的研究中,价值与消费研究是一大要点,这一方面研究不单要求对其成本与消费市场进行探讨,还要求对税收利润消费心理等加以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建筑产品因为有使用价值,即凝结在产品中的满足人群需要的内在功能价值,而具有用于消费流通的交换价值和建筑商由此得到的收益价值。一般而言,价值由具体价格体现出来:使用价值由涉及价格、成本价格、功能价格等体现,即生产价格;交换价格则在生产价格的基础上加之市场需求消费心理等因素进行确定;收益价格则显然是交换价格和生产价格的相抵结果,因而交换价值也受生产商收益要求的影响。建筑产品的资本特性就是由其价格体现,而其资产特性也可参照其价格来评定。由于建筑产品社会性、价值巨大、体形巨大、功能特定等特点,建筑产品的交换价值设定也有别于一般商品,主要采用个别定价和双方直接定价的方式。
商品通过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价值互换达成最终的经济目的,建筑产品同样如此。但建筑产品在消费流通中还存在一些有别于一般商品消费流通的特征:首先,建筑产品因其价值巨大的特性一般通过租赁和出售的消费形式在市场中流通;其次,建筑产品因其外形庞大、固定性和社会性的特性具有反复流通、地点一致的流通特征;再者,建筑产品因其使用的广泛性是以全体群众作为消费对象的,甚至部分建筑产品需要承担所有人群的使用需求(如公路),因而在建筑产品消费定位时还需考虑全民的消费水平收入变化,可见,建筑产品的消费具有普遍性、持久性、长期性的特点。
另外,建筑产品的消费同样存在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缺点:建筑产品的功能不能够如一般商品的功能一样直观明显地展现(如房屋消费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才可能显现其功能的缺陷),因此建筑产品常出现消费实现后的效益降低问题,这也是建筑产品后期维护保障行业的主要发展推动力。
(三)建筑产品的使用期限
一般来讲,建筑产品的使用期限是指从竣工到功能无法再实现即废除的时间段。显然这一指标受产品的质量影响最大,如内部结构老化、内部材料渗漏等原因导致的坍塌;当然也受经济需要的影响,如城市建设需要而进行的建筑爆破。
在建筑产品质量方面又包括了建筑材料问题和建筑技术问题(即建筑生产中的构造和功能建设),当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因建筑质量问题而出现的坍塌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提前准备的人为拆除所替代,人们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护,但保证建筑质量仍是建筑生产的重中之重。
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建筑产品使用期限受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大大缩短,即建筑产品在经济社会中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它本身理论上应有的质量寿命。因此在建筑经济角度来看,建筑生产将必然在经济需要、经济环境(地价、税率等)考虑更多。
二、建筑生产方面
(一)建筑生产的定义特征概述
建筑生产即建筑产品的建设过程,建筑经济学认为建筑生产包括以下生产要素: (1) 土地、土壤、河流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2) 货币资金、生产设备、人员住房等资本投入; (3) 生产人员的体力、智力劳动等劳动技能; (4) 生产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等企业能力。如果我们把产量设定为Q、劳力设为L、资本为K技术和管理为T,则建筑生产可用一个特定函数来表现:Q=f (L, K, T…),其中…代表生产中的其他影响因素。
建筑生产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受建筑工程量、工程风险、结款时长的影响形成的周期长特征;建筑产品设计与施工多样性导致的单件性特征;受生产环境、投资规模影响形成的生产过程的不均衡特性;产品用途固定性和城市相关规定限定导致的外部约束多。
(二)建筑生产的成本
建筑生产的成本计算包括多方面的因素,这些方面的成本共同构成建筑生产总成本,建筑产品的价值正是取决于这一综合成本:直观展示费用的会计成本 (包括生产投入的须由厂家支付的经济报酬,与产量同步变化的显现可变成本,随增加单位产出而增加的边际成本) ;无形中付出的机会成本;生产中厂家自己所有的隐性成本。
(三)建筑生产率
生产过程中产量与投入量的比率即生产率,生产率还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其中劳动生产率是建筑生产分析中的常用数值,劳动生产率又可有如下分类:
劳动生产率既反映了劳动人员的生产效率,又能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而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通过劳动积极性调动、生产管理改进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建筑生产发展。
(四)建筑生产的工业化与技术进步
我们将建筑业的大工业生产式改造为建筑生产的工业化,也称建筑生产社会化。即对建筑生产中的材料、设计、配件用具生产、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全面深入变革,这一改造有利于推动建筑生产从分散落后、个体手工方式向以技术建设为主的社会化集中大规模生产方式发展。
建筑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化)主要有两大特点:大型企业以其高工业化水平的作业完成产值比重不断增大;建筑厂商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的工业化要求有更高的生产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地位。
在建筑技术的进步创新方面,首先应考虑市场的发展需求方向,在设计、材料、施工组织、监管、机具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探讨与学习吸收,化分析成果为实际的技术应用成果,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与建筑密切相关,为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产品,基于建筑经济分析不断改进建筑生产是重要措施,更是建筑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因此,希望今后建筑技术人员能更多地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为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卢有杰.新建筑经济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2]汪士和.该咋看建筑业的产业定位[J].施工企业管理, 2011 (10) .
[3]杨季美, 陈晓新.建筑工程市场经济结构分析探讨[J].基建优化, 1998 (05) .
世界头号建筑大国的建筑探讨 篇11
中国房地产经过二十年快速发展,将中国推上“世界头号建筑大国”的交椅,摩天大楼和高层建筑不断重新描绘着城市全景,一座座给城市留下痕迹的商业建筑相继落成。当房地产成为整个国家和全国人民的话题焦点,当政策、调控、拿地、房价等成为热议之时,又有多少人在关注和思考——房地产业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否匹配?每个城市的当代建筑要怎样结合城市历史、自然形态?中国的城市到底应该为后代留下什么样的建筑?中国房地产产品自身的建筑主流趋势和价值是什么?
三十四年前,现代摩天大楼摇篮——芝加哥的新建筑层出不穷,商人Jay A. Pritzker有感于建筑对城市和人的影响,产生了设立建筑评选的念头,想以此鼓励和刺激公众对建筑的关注,激发建筑师更大的创造力,于是有了如今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2012年来自中国的建筑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后普利兹克评委会又发了一份补充声明:“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意义重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10月,在《楼市》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楼市传媒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共同承办的“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即将揭晓。经过几个月各界专业评委的推荐、筛选、评审,评委会在9月最终推举出37个近年来在房地产业内备受瞩目的居住、商业项目进入“D21中国建筑设计奖”的决赛角逐,最终花落谁家将于2013年9月26日~10月3日举办的“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见分晓。“D21中国建筑设计奖”评委阵容强大,包括建筑评论人、专业媒体人、知名社会学者、专家及地产策划人共同参与评判。
本期《楼市》杂志将进入决赛的37个候选项目名单进行公开发布,这份名单本身就已展示其沉甸甸的分量,它们全部是中国房地产近年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在地产业内耳熟能详,在普遍的市场意义上也都散发着夺目光彩,很多作品更是已取得傲人的市场业绩。这一名单,基本已是代表中国房地产建筑发展近年的整体水准上限。也正因此,在本刊针对这次评选进行的评委采访过程中,所有评委及业内人士都对这个名单产生了强烈好奇,进而不吝言辞进行点评,更对中国房地产业产品本身、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及建筑外延等诸多领域展开建筑探讨。而这,也正是回归到“D21中国建筑设计奖”设立的原始初衷。
一个十年专注于房地产行业的“房产资讯整合服务商”——楼市传媒,一本定位于房地产业内人士的专业刊物——《楼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共同发起、主办此次评选,就是本着发掘“人文关怀中的价值创造”这样的初衷,针对中国近年大量涌现的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评选出对于中国城市人文环境改善和区域价值提升具有杰出贡献的代表性项目和青年建筑师。让获奖项目为“设计创造地产价值”代言!
“D21中国建筑设计奖”评委亮相/点评项目
“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针对中国近年大量涌现的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评选出对于中国城市人文环境改善和区域价值提升具有杰出贡献的代表性项目和青年建筑师。
黄啓雄
黑弧奥美集团副总裁、全国策略长
从业十余年来,每年会接触上百个项目,却发现项目与项目间差异化越来越小,在商业化迅速扩张之下呈现大规模的复制,所以当下设立“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活动是很重要的。我们看见很多从建筑上有想法的建筑很特别,但很难同时兼顾到商业性。由于整个市场认知水平的问题,你会发现极难去寻找商业性好、市场能接受、建筑艺术性又好的作品,要么古灵精怪,要么就千篇一律,然后惯性变成真理,好像市场不需要追求建筑艺术,进而形成一种局面,好像不一样的就是和古怪搭上关系,开发商也不愿去尝试。在“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中,如何去兼顾所谓商业跟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自从当评委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找到平衡点。
在我的理解中,建筑艺术其实不一定要外觀的形式感,更多是关于舒适度的尝试。此次评选提名的项目都是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对于建筑往往关心内部多过于关注外部,我们说是里面决定外面,但也有建筑风格引领之下的先决定外面再回到里面。无法简单评说种种方式的对与错,但是可以褒奖运用丰富语言的建筑,对融合智慧与人文关怀并引领行业发展的好作品给予掌声,这是“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的可贵之处。
个人比较推崇提名商业项目中的侨福芳草地,其商业和写字楼的平衡掌握得很好,商业与艺术得以兼顾,建筑语言实现了社区感,曾推荐朋友一定要来北京看看这个项目。侨福芳草地建筑设计使用了时尚金字塔外罩,同时兼顾了社区的交互性。虽然商业项目成功与否还要看运营能力,但就目前呈现出来的形式来看非常舒适。
李晓鸿
《建筑学报》副主编
近二十年,中国的建设从速度到规模都是空前的,在这个过程中,商业性开发行为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资本的加入无疑促使设计行业形成了繁荣的局面,大量的新建筑在不断挑战着大众视觉的同时也在考验和暴露着设计从业者的专业价值观。我关注“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的理性和专业性,希望这个过程尽可能不受或少受建筑商业化、潮流化等的影响,而能触及其专业本源即关于人、环境、文化及物理性能等要素。近些年,对住宅的购买和对层出不穷的公共建筑的体验使得中国大众群体通过对建筑切身感受所积累的信息量已经超出了其先天的消解力,加之过度商业化所导致的对建筑的价值诱导,大众对于建筑、建筑设计的观念的确也应该受到一些“正能量”的影响,所以,如果能通过“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这样的评选活动,除了奖励好的作品,同时也可以引导公众更关注建筑和建筑设计,应该在上述的话题内是有现实的积极作用的。
对建筑进行评价要是多层面的,功能复杂的建筑要考虑人处于其中舒服不舒服,提高了效率了还是不方便使用等等。提名的一些建筑项目,商业类项目中,国贸三期与前两期在不同时期建设,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渐进式的开发节奏,较之一次性大拆大建的商业开发,可以形成更加良性的商业生态和城市环境;在城市改造类的项目中,成都宽窄巷子和上海新天地都是比较典型的较为成功的项目。宽窄巷子在建设之初做了指导性的细致规划,充分考虑了诸如包括外立面的设计风格、传统建筑空间尺度等要点,既不单一呆板,又具有丰富性,商户在一定范围内的自行改造也不会影响到它的整体风格。
陈劲松
世联地产董事长
当下城市化发展很快,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很大,涌现了大量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可中国的建筑设计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缺少批评的声音、竞争度不够、争议话题匮乏,同时也缺乏好的评选。想要实现“百花齐放”式的发展,批评的声音不可或缺,回看民国时代百家齐鸣、互相批评,结果是大师辈出,社会文化思想各个领域迅速发展。建筑批评和话题争议是探讨的过程,而一个好的评选可以呈现被广泛认可的结果。
在我看来,“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能够发现在城市居住环境和使用空间里真正起到作用的建筑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好的建筑应该首先能解决使用的问题,而不是带来问题。“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活动的意义还在于鼓励青年设计师,通过褒奖肯定使之更加自信,令中国建筑的话语体系绽放更多的光彩。
个人比较认同提名项目中的当代MOMA,它关注了居住的本质,理性选择了合适的技术手段和建材,解决了绿色节能环保的问题,与城市的关系是和谐的。金地湖城大境在古城西安,这个项目也可圈可点,具有重新改写人们对城市印象的作用。
王韬
清华大学《住区》杂志副主编
中国现代建筑应该是什么样,谁也没有答案,这是一个迷茫的时期。“大裤衩”、“秋裤”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自我认同的丧失。既消解了历史传统,也无当下的自我认同,又丧失了理想主义时代对未来的预期。由此造成了当下中国的建筑设计很多是没有根的、表面化的、不能持久的。建筑最重要的是实现其基本功能,更好地了解甲方和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塑造适宜的空间,而不是在建筑设计完成后进行二次改造。人文环境和区域价值的改善一方面来自于建筑形象自身的审美价值,这是国内普遍重视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建筑作为一个社群的文化场所,聚合人群、传播文化、促进人们的互动与思考的作用,这是国内建筑普遍欠缺的。
未来,进一步提升建筑设计的人文作用,首先需要一个尊重人文价值的人文环境,建筑师和甲方作为人文环境里成长的一分子回馈社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创造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创造力得到鼓励和激发;另一方面建筑学科对于中国建筑自身传统要进行系统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寻找属于自己的现代建筑语言。中国建筑走上国际舞台不是靠学会国际式的设计语言,而是要把自己精神性的东西蕴涵在现代建筑技术体系中。
莫春
凤凰网房产主编
我觉得设立“D21中国建筑设计奖/青年建筑师奖”评选是对行业很有意义的事,能鼓励优秀建筑设计引领行业进步。楼市传媒一直关注着行业的前沿,在整个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筑逐步被更多的人关注。大家可能一天中超过10小时甚至24小时全部生活在建筑中,對空间与心灵产生的交互感受也有更多体会。在房地产行业内以及媒体同行们的眼中,产品本身的建筑设计也越来越被关注,随着市场发展和进化,越来越注重建筑与周边区域以及城市的关系。
从城市化到城镇化的城市进化过程中,建筑在不断发挥着自身的影响,而科技和人文的元素也被应用得越来越多。设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多层面以及文化多元化。一些新建筑落成以后会引发更多的思考,有的则是对固有文化的冲撞。在我看来,好的建筑是属于未来的,把时间拉长一点来看,批评也好、欣赏也罢,时间会验证凝固在建筑里的好与差。
建筑应该给大家不同的感受,现在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环保与绿色科技的应用。我认为市场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购买人群的需求在发生变化,随着大家更关注生活质量,建筑师也应用更多的元素来实现使用功能,同时个性化的东西越来越突出。相较于以前,现在房地产产品形态更丰富,越发符合人的需求。以商业形式开发建造的建筑物和居住社区中,优秀的产品会提升区域价值,同时能给城市带来好的影响。星河湾是许多人去广州必去参观的项目,在居住进化的过程中引领了行业的进步。
个人比较喜欢上海新天地、颐和原著、成都宽窄
新建筑 篇12
当前对于刘既漂的研究, 徐苏斌详细分析了其“美术建筑”的思想背景是西方“建筑是艺术”的认知, 其“美术建筑”的精髓是因“民族主义”诉求而通过“装饰艺术”的手法表现“中华装饰艺术”, 此外还对其西湖博览会实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2) ;费文明首先从其由绘画到图案、建筑的人生经历入手探寻其“美术建筑”的“装饰艺术”来源, 之后在对其西湖博览会的设计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美术建筑”的思想内涵即提倡“建筑的艺术性”进行提炼解读3) ;金小明则对刘既漂“美术建筑”的西湖博览会实践进行了简要分析, 之后着重对其书装设计实践进行了详细解读。4) 这些研究对笔者理解刘既漂及其“美术建筑”的思想及其西湖博览会实践有很大帮助, 但是这些分析中对其西湖博览会设计实践过于倚重, 而对其西湖博览会之前基于“美术建筑”思想的方案创想、西湖博览会之后的设计实践关注不够。笔者认为, 其基于“美术建筑”思想的方案创想更能表现其“美术建筑”的思想和手法5) ;其博览会后的设计实践也比西湖博览会几乎不受功能限制的临时展览建筑更具实践意义;而从三者的对比中我们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因此, 本文在对与刘既漂相关的图文资料全面收集及研读的基础上, 对其“美术建筑”的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解读, 探索其思想、风格创出及实践之路。
1 刘既漂生平简介
刘既漂 (图1) 1900年生于广东兴宁。1918年至1920年就读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1922年入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 先攻读西洋画, 后选修图案与建筑。1924年, 和林风眠等在法国成立了“海外艺术运动社”。同年4月, 参与“中国美术展览会”的筹备、布置, 并展出画作。6) 1925年, 设计了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部分之入口大门。1926年毕业;次年回国, 任南京国立艺术大学筹备委员。1928年1月加入中国建筑师学会。同年, 任杭州国立艺术院图案系主任7) , 稍后开始为1929年西湖博览会设计展馆。同年8月, 与林风眠等人在杭州成立艺术运动社。1929年西湖博览会开幕后, 刘辞去图案系主任职务赴上海与李宗侃合办大方建筑公司。同年, 参加广州市府合署图案竞赛。1932年兼任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教师, 主讲“室内装饰”课程。1937年任广州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总工程师, 并于广州办事务所。1941年在上海与费康、张玉泉合办大地建筑师事务所, 获甲等开业证。8) 1947年定居纽约, 1978年移居英国, 1992年逝世。
2 刘既漂的“美术建筑”之路
2.1 探索期:法国求学及初次设计实践
2.1.1 从绘画到建筑的思想变迁与求索
刘既漂最初学习绘画, 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安慰与解放。他认为“人生的意义, 不单是求活, 而情感须有永久的安慰, 心灵须有广大的解放, 才得算是一个真正美满的生活。”9) 而绘画就成了他最初的精神寄托。“他认为西洋画与中国画各有千秋, 不可偏废, 而应取长补短, 使自己的画既有中国特色, 又有西欧风致。”10) 后来他觉得绘画“究因是静的, 平面的, 所给予人的慰藉不过段落的罢了。”不能满足他追求的永久的安慰。“适于1923年遇到了许多当时有名的建筑大家, 图案大家, 于是他的新生活开始了。他觉得建筑与图案比绘画来的复杂有力, 足以应他内心的需求, 乃决然舍去绘画而致力于建筑了。既漂之所以由绘画走到建筑, 完全因了内心的需要而变的, 完全把建筑当成一件艺术上的工作。”11) 他相信建筑比其余艺术都能发挥他的思想, 立志“要在中国人少研究的这种学问上做博大的功夫”12) 。他周游欧洲各国、探讨学理、研究历史以明各代建筑作风之不同, 进而使自己的建筑思想变得深刻丰富。
2.1.2 从曲线到直线的设计手法变换与探索
1924年, “海外艺术运动社”在法国东部斯特拉斯堡举办了“中国美术展览会”, 在此次展览会中, 刘既漂积累了第一次布置设计展览会场的经验。1925年, 巴黎世界博览会举办, 此时已是刘既漂学习建筑的第三年, 他得到了第一个实践自己建筑想法的机会——为巴黎世博会中国部设计入口大门 (图2) 。
刘既漂在入口的设计上深受此前风靡欧洲的“新艺术”风格影响, 采用了大量曲线构图, 塑造了孔雀的图案, 得到了当时评论界的好评, 并获得了法国政府重奖。13) 而此次以“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为主题的巴黎世界博览会, 开创了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装饰艺术风格 (Art Deco) , 更加强调对直线的应用。 (图3) 亲眼目睹直线在此次世博会的风靡以及世界各国的新建筑, 让刘既漂对“装饰艺术”及立体派等新风格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刘起初认为曲线万能, 所以专注于曲线的研究, 对于以曲线胜的哥特、希腊、埃及、印度……的作风, 十分崇拜, 甚至于所做建筑图多取材于其中。后来他发现曲线的变现偏于华丽, 未尽伟大庄严之极致, 而且与现代的精神, 似背道而驰。在此时, 一次意大利旅游又使其在色彩上得益不少。归国后, 他舍去曲线, 纯以直线作风, 配以鲜明秀丽的色彩, 于庄严伟大中蕴育着优美, 而完成中西调和, 能表现现代东方精神的作风。14)
2.2 形成期:回国后理论宣传与方案创想
2.2.1 最初回国的活动与理论宣传
1926年刘既漂毕业, 次年取道俄国回国, 顺便游览欧洲建筑。满怀激情立志创造中国建筑新风格的他在回国不久后即发表了名为《中国新建筑应如何组织》的文章。在该文中, 他以进化论的观点来说明古式作风是古人的, 现代人去模仿他, 便是现代人不长进。艺术本身, 根本是进化的、革命的。如果失却进化和革命的精神, 时代上决不会凭空生产出有价值的新艺术来!他大声呼吁现代作者应该合作起来, 去尽心研究和苦心经营, 迎难而上, 在古式范围作风以外, 找出一条新路来。他还在国内第一次提到了“美术建筑”的概念, 把国内建筑界的不长进归因为缺少美术建筑师。他说自己在欧洲的时候研究关于美术建筑各部, 可说完全西洋美术建筑化。并说“美术建筑的本身, 是艺术与科学两者合作而产生的, 同时利用就地自然界之赐, 或艺术家个性之表现, 及时代思想之变迁而成。”他在批评中国古式建筑在材料与科学上的失败进而着意强调了建筑材料与科学根底对于建筑艺术的重要性。最后还呼吁此后要全用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精神去组织将来中国新建筑的创作。具体要通过成立建筑教育、建筑研究会15) 和政府特设建筑机关三个部分来实施。
1928年3月, 刘既漂应林风眠之邀到杭州国立艺术院筹备建筑系, 后因师资不足, 暂停设立, 改任图案系主任。国立艺术院的学术口号是:“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同年6月, 应孙福煦16) 邀请, 在《贡献》杂志第4期出个人建筑专号。整期杂志以专号的形式介绍一位建筑师, 这在当时可谓十分少见。专号以五篇文章26页的篇幅对刘既漂其人及其美术建筑思想与设计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并各自表达了对其期望。刘也在刊中也发表了三篇文章, 介绍欧洲建筑。此后, 刘又发表《建筑原理》一文, 介绍其美术建筑原理, 认为其主要由作用 (Function) 、谐和 (Harmony) 和作风 (Style) 三部分组成。
1928年8月, 刘既漂与林风眠、林文铮等人在杭州发起成立艺术运动社, 该社宗旨为“绝对的友谊为基础, 团结艺术界的新力量, 致力于艺术运动, 促进东方新兴艺术。”为“海外艺术运动社”在国内之延续, 刘即于其中从事于建筑界的艺术运动。
2.2.2“美术建筑”方案畅想
刘既漂学成归国之时正是新都南京各项建设开展之时, 满怀激情立志创造中国建筑新风格的他在整理发表自己建筑理论的同时还应当时南京的形势设计了一系列几乎涵盖所有建筑类型的美术建筑方案17) 。
(1) 政府拟图
包括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署。中央党部方案 (图4a, b) 造型“以埃及、北京天坛的形式相混合而成”18) , 以天坛的圆锥面屋顶进行七层重叠, 塑造出金字塔般的体形效果并置于“方盒子”形的建筑“底座”之上, 规模宏大, “极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浩浩荡荡的伟大气象”。其室内设计采用方形柱子组成的柱廊, 室内可见经几何化处理过的斗拱、雀替以及饰有几何装饰图案的柱头。国民政府署方案的规模也极其宏大, 极具“纪念碑性” (图5a~e) 。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 符合中国传统衙署建筑的朝向。平面主体为正方形, 北部凸出圆弧形为会议室。建筑造型融合十级阶梯形金字塔、巴西利卡、中国正方形层檐古塔等造型, 表现出极强的立体主义色彩。主入口前面建“总理广州蒙难纪念碑”。其内部设计采用方形柱子组成的柱廊, 顶部设有几何形吊灯, 表现出明显的装饰艺术手法。
(2) 其它方案
国民革命军纪念堂 (烈士祠) 方案 (图6) “以横线倍长于垂直线完成全部形体, 以垂直线所界成之四大方柱分立正面, 其庄严、宏伟诚不让于希腊的帕提农。正大, 悲壮, 表现了为人类牺牲的, 热烈的, 奔放的烈士情感。”19) 其“用色热烈鲜艳, 装饰中西融合, 如天花板的图案, 综合北京皇宫与意大利宫殿之式样而构成;玻璃窗图案, 则脱胎于哥特式教堂之花窗, 而确是取材于中国舞台上脸谱与其他事物。”20) 刘既漂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柱斗拱体系及其上所绘彩画进行了几何化、立体化抽象处理。层叠而出的斗拱变身为层叠出挑的倒锥形, 而雀替则抽象为叠涩。
国家图书馆 (图7) “是中国作风与拜占庭作风相调和而成”21) 。其整体造型的形体构成与典型的拜占庭教堂相似, 但在中间的位置用天坛祈年殿般的层檐穹顶来取代欧洲穹顶。立面上最突出的是经过抽象立体化处理的中式柱廊, 其柱头的斗拱同样处理为倒锥型叠涩。
美术图书馆 (图8) “结构整密, 着色华丽而又不失雄壮的气概。屋檐一反燕尾式之旧风, 而髻垂如花瓣, 嫣然一朵明媚的玫瑰花。其明爽丰富的色彩又得力于意大利的Pavia (帕维亚) 。”22) 其造型底部为正方形基座, 四角有方柱, 各立面中间为两个巨柱式;基座顶部有三层, 每层如花瓣一般弯曲垂落, 与中国传统反宇式屋顶相反。
“醉月亭” (图9) 是其“新作风中之杰作23) ”, 为了纠正中国传统的亭子建筑“太偏巧小玲珑”之风, “表现中国一种大民族的精神”, 刘在醉月亭的设计中采用了夸张的西方四柱式, 并加大了屋顶出挑。
新村建筑 (图10) 是基于“美术建筑”理论设计的居住建筑。在其中可以看到欧洲城堡官邸与中国传统民居的影子。
戏院建筑 (图11) 设计采用了大量的哥特式尖顶, 入口立面采用如花瓣般垂落的弧形屋檐, 且其上绘有经抽象化处理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
公司办公建筑 (图12) 为一五开间主体四层的办公建筑, 立面正中设主入口, 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入口及牌匾意象, 上设四面坡屋顶, 此外四角开间顶部也各有四面坡屋顶, 从而形成如拜占庭建筑般中央大穹顶四角小穹顶的造型。此外, 在正立面的次间采用了贯穿两层的大圆窗。
商场建筑 (图13) 为一高达十二层的商场建筑, 主体为中央塔楼、四角圆弧处理。为了表现其中国“美术建筑”的特点, 刘在塔楼及两侧加设中国传统屋顶。
大学校园建筑 (图14) 中依稀可见哥特建筑与欧洲寨堡的影子, 其造型经过立体化抽象处理。整个建筑突出竖线条, 烘托出大学校园建筑的庄严与宏伟。
跳舞场 (巴黎大理石跳舞厅) (图15) 为一跳舞场室内表现图, 其装饰元素多为几何形, 用色绚丽, 表现出明显的立体派和装饰艺术派影响。
2.3 实践期:西湖博览会设计、理论宣传及其后商业实践
2.3.1“美术建筑”西湖实践
1928年秋, “北伐告成, 中夏 (华) 底定, 浙江省为纪念统一, 奖进国产起见, 爰有筹备西湖博览会之提议”, 以“借西湖之名胜, 集国产之精英”。24) 刘既漂因偶然机会获得了博览会的大门和各馆所门面的设计和装饰任务, 25) 以之为难得的表现“美术建筑”、让国人了解“美术建筑”的机会, 不顾一切, 义务设计。
刘最终承担的设计有博览会入口大门与建筑 (与李宗侃合作) (图16a、b) 、革命纪念馆大门、丝绸馆入口 (图17) 、教育馆入口 (图18) 、艺术馆入口 (图19) 、第一电影场的入口 (图20) 、博物馆入口 (图21) 、卫生馆入口 (图22) 、音乐亭 (图23) 、西湖博览会纪念塔 (图24) 、问讯处 (图25) 、一号码头 (与陈庆合作) (参见图16b) 等, 此外还有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
西湖博览会是刘既漂回国后“美术建筑”理论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 虽然刘随后称“虽然煞费苦心也仍不能表现自己的思想十分之一二”26) , 但是在设计中仍可看出其此前畅想方案的影响。在博览会的“门面”入口大门的设计中, 他巧妙的将入口的标志性功能与其他功能性需求相结合, 大门取材于中国古典牌坊样式, 经过装饰艺术手法改良, 除坡顶和柱子外, 对牌坊其它部分都进行了图案化处理, 成为依附在阶梯形建筑上的装饰。此外, 主入口建筑采用阶梯造型并流线转角;电影院入口采用几何化处理的牌坊造型;丝绸馆采用丝绸题材几何装饰;卫生馆入口、博物馆入口以及音乐厅采用圆弧形造型;教育馆入口、艺术馆入口采用髻垂花瓣造型;教育馆入口采用四柱式;问讯处采用竹笋造型装饰;艺术馆入口采用了抽象化处理的古塔造型;会塔借鉴清真寺邦克楼的形象;纪念碑采用炮弹的造型等等。可见, 流线形的转角、阶梯状的形体、圆弧形的造型、自然题材的运用、本土及埃及等异域建筑形式的融合以及中国古典元素的几何装饰化处理, 在各馆入口的设计中都有体现, 具有明显的“装饰艺术”派特色。但限于财力等, 其规模远小于其畅想方案。
2.3.2 设计完成后的进一步宣传
虽然刘的建筑思想在博览会场馆设计中没能得到充分表达, 但是他还是想趁机让更多的人了解“美术建筑”。事实证明他的设计确实引起了一定的轰动效应。刘也趁机进一步发表文章向国内读者介绍欧洲建筑并宣传“美术建筑”。1929年1至3月, 《时报》和《良友》杂志分别刊出刘的西湖博览会及其他建筑设计方案。4月, 因博览会设计相识而“一见如故”的庄铸九又请刘在《旅行杂志》第4期推出一期建筑专号。刘以《建筑导言》一文开篇, 称设计西湖博览会是“为着中国美术建筑界出口气”, 并说社会因教育不普遍而误认为工程就是建筑。紧跟着第二篇文章《美术建筑与工程》就对美术建筑与工程之间做了明确区分。他认为:“工程建筑应完全效仿西洋的, 这种建设是纯粹贯用科学的。因为我们中国根本没有科学。所以有仿效之必要。但建筑方面, 以艺术本身为归宿, 科学为附属品。因之它的作用与工程亦大不相同。西洋的作风是西洋人的。中国古式的作风是历史上的。生于现代的我们, 便应该创作出一种新中国的建筑作风。一种现代的作风来。”27) 至于如何创造, 他继续说到:“欲实现一种作风, 非经过外界之影响或新教之侵入, 抑或物质进化之赐和时代思想之变迁不行。我是绝对赞成采用西洋建筑的方法的。因为他的方法全以科学为根本。我是绝对反对采用西洋的作风的……我们亦应该利用西洋的物质, 表现我国民族的个性的艺术。使他在世界文化上占点相应地位, 同时博得他种民族相当的敬礼。”28) 在最后他再次呼吁建筑界创作新的建筑, 并以之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孙福熙在刊后有《别言》一文中称“既漂, 你胜利了。”来表达对刘在博览会设计中取得的成功的祝贺, 并鼓励他离开艺术院后投入商业实践后仍能继续与“中国社会斗争”。
紧接着刘在博览会开幕前的《东方杂志》西湖世博会专刊上发文借介绍西湖博览会的机会再次宣传“美术建筑”, 并呼吁建筑界的同志关注“美术建筑”并联合起来为新中国建筑事业做贡献。
1930年1月, 刘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中国美术建筑之过去与未来》一文, 在通过文献和现存实例对中国历代建筑进行分析之后, 得出结论称“中国建筑从来没有创作, 不能不归罪于皇族制度之不良善, 一路模仿成性, 干了数千年琐琐碎碎的小勾当, 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正道。”之后对现在中国的建筑的三派 (完全仿造古式、完全仿造西式和中西合并式) 分别进行批评, 称“中国的建筑有将来而无现在。”最后寄希望于将来, 并呼吁“现在我们唯有一条生路。这条生路, 便是新作风。新作风需要我们创作能力去修成它!”29)
2.3.3 博览会后的设计实践
西湖博览会后, 名噪一时的刘既漂随即赴上海与李宗侃合办大方建筑公司, 投入了“美术建筑”的商业实践。他深谙商业广告艺术, “托友人在法国购买了当时最新颖的一辆汽车, 车的左边写上公司的名称、地点和电话号码等, 右边写上留法建筑设计师刘既漂、李宗侃。顾客或朋友来访, 都派汽车接送”30) , 为公司做宣传。1932年, 大方建筑公司增设南京公司, 他受南京政界留法朋友南京市长刘纪文和市建设局长魏道明的支持和引荐, 承揽了许多工程。31) 1935年, 陈济棠借口抗日, 需要加强广东的国防工事, 遂征调刘既漂担任总工程师, 除从事设计构筑防御工事 (如虎门要塞、兵房、防空壕等) 外, 还在广州自办建筑师事务所。1941年返回上海, 与费康和张玉泉协办大地建筑师事务所。
此段时间内, 刘不再像1928、1929年那样大肆发表文章宣传美术建筑, 而是更集中于实践。而其此间的实践, 既不能像方案畅想那般“纸上谈兵”、“随心所欲”, 也不能像西湖博览会场馆入口临时性展览建筑一样着重于表现艺术性而不用太顾及实际用途。从目前可知该时期的3个建筑作品——上海县政府办公楼32) 、南京颐和路9号自宅33) 和惠州仲元亭34) 中可以看出它们都未能表现出如前述作品一般的明显的“美术”特性。 (图26-28) 而其所从事的国防工事等“工程建筑”35) , 则更无从表现“美术建筑”特性。
3 刘既漂“美术建筑”之解读
在刘既漂所发表的各篇文章中对其“美术建筑”理论的介绍并不系统。笔者在通览相关文献后, 利用西梅尔斯坦提出的理论解读方法, 36) 尝试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解读:“美术建筑”是什么?如何产生?目的何在?如何达到目的?目标听众是谁?如何呈现与推广?效果、评价及影响如何?
(1) 是什么?
首先, 美术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美术建筑之所以在建筑前冠以美术, 是表明其与普通建筑不同, 而是一种艺术。37) “建筑可以分为美术建筑和工程建筑、民房建筑、国家建筑、宗教建筑、纪念建筑等数种。工程建筑的性质完全是以实用为宗旨, 其范围以桥梁、铁路、工厂、马路河沟、民房、海港、炮台为限。”
其次, 美术建筑是一种新的建筑风格。美术建筑由美术建筑家由艺术的立脚而创造地一种建筑风格, 它不为实用的缘故而影响作风。美术建筑的本身, 是艺术与科学两者合作而产生的, 同时利用就地自然界之赐, 或艺术家个性之表现, 及时代思想之变迁而成。作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儿, 美术建筑以艺术本身为归宿, 科学为附属品。这一作风既不模仿西洋的, 也不模仿中国古式的, 而是沟通中西建筑的精英而成的。它可以表现中国的时代精神、时代思潮和民族个性。它不独为个人所有, 而是每个美术建筑师根据相应的手法都可以去创造的。就刘既漂个人而言, 其风格特色是“用线的纯朴, 造型的巍峨, 着色的俊丽”38) 。
再次, 美术建筑是一种建筑创作手法。“美术建筑”新风格的创作方式是利用西洋的物质与科学创造表现中国民族个性的风格。主要是装饰艺术和立体主义的处理手法调和中西建筑:西方工程技术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和西方建筑精英为其提供调和对象;欧洲“装饰艺术”及立体主义的设计手法如简洁、明快的形体、阶梯形的体块组合、流线型的圆弧转角、横竖线条的墙面划分、几何图案的浮雕装饰、大胆热烈的用色等, 为其提供设计手法;西方几何学为其装饰图案的构图提供线条框架;中西各国各种建筑风格如埃及金字塔、纸草柱、哥特式花窗、中国反宇屋顶、中国装饰图案与元素等, 与自然元素为其提供创作素材。通过针对不同项目进行不同元素的取舍、抽象化处理与组合、装饰图案的设计、色彩的选取填充来完成新风格的创作。这种创作手法重视属于风格方面的立面、装饰、色彩及形体, 而对服务于功能的平面设计关注不够39) 。
最后, 美术建筑是一种建筑思想或建筑理论。“美术建筑”归根结底是一种建筑思想。它植根于西方“Architecture as a Fine Art”的认知。40) 它认为是建筑是艺术的一种, 是进化的、革命的, 是艺术中“民族性最完备的表现”。中国古式建筑是中国古代的, 西方建筑是西方人的, 我们现代的中国人应该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新风格, 来表现我们的时代精神和民族个性, 以使中国建筑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 并获得相应的尊重。
(2) 如何产生?
刘既漂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美术建筑”之路, 一方面和其在欧洲接触的新艺术风格、装饰艺术风格以及立体派等新建筑及艺术风格有关, 此外更多的是刘既漂自己的一种文化自觉。他在欧洲的留学旅游经历使他掌握了欧洲建筑发展的最新情况, 进而通过对比意识到中国建筑的落后, 才矢志于建筑改造, 将建筑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来追求。刘既漂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运用进化论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建筑基本持批判态度, 他主张用西方建筑的科学方法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新作风, 既不模仿西方的, 也不摹仿中国古式的。他走的基本上是一条“装饰艺术及立体主义中国化”之路。深厚的中西绘画功底及其在欧洲的广泛游历以及对于中外建筑史41) 的认真学习研究为其“中国装饰艺术”新风格的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目的何在?
刘既漂认为艺术的目的, 是完满人类的生活, 安慰人类的心灵, 解放人类的精神。而美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 其出发点是要“痛改”中国传统建筑, 调和中西艺术, 通过改良中国建筑, 创造中国建筑的新作风, 革新中国新建筑的创作。其终极目标是通过新建筑风格的塑造来“唤醒数千年来酣睡着的老大民族”42) , “改变中国思想”43) , 重塑国人与国格, 表达新中国新时代的新精神与新思潮。
(4) 如何达到目的?
刘既漂认为要想完成能表现自己思想和本国文化的美术建筑作风的创造要先经过介绍西洋建筑和调和中西建筑这二步工作。其本人也正是在践行着这两步工作。其所发表的很多文章都是对欧洲建筑的介绍, 而其设计方案等则是对中西建筑的调和。他认为将来中国新建筑的创作则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精神去组织。大约可以分三大部分: (一) 建筑教育 (二) 建筑研究会 (三) 政府特设建筑机关。刘认为欲创作社会性的新建筑作风, 非从办学着手不行。应该直属于国立教育机关之下开设一艺术学校, 由艺术学校附设建筑一科;随后再成立各省美术建筑专门学校。鉴于当前师资不足可从培养新式学徒做起。在中国工程建筑学会之外成立中国美术建筑学会, 组织竞赛、展览、讨论等活动, 并向社会进行宣传, 推动国内美术建筑之发展。至于专门建筑机关由四部组织:建设部;保存部;检查部和立法部。建设部由美术建筑专家筹备计划国家建筑;保存部研究保存古代建筑遗迹方法及实行管理全国古代建筑遗迹, 修理维持之;检查部由美术建筑专家和工程师检查民众起造房屋之制图, 及监督市政建筑, 同时调查民房现状;立法部研究建筑公法、奖励、保护或限制等法规。
(5) 目标听众是谁?
刘“美术建筑”的目标听众即宣传对象主要有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建筑界人士和普通社会民众。
刘学成回国后直奔首都南京, 立志要将美术建筑运用了首都的建设之中。从其发表的相关文章和设计的方案中, 可以明显得看出向南京国民政府宣传美术建筑的倾向。他认为“南京建设便是中国新文化表现之发缘点。”“希望今后的建筑, 借着这个机会, 寻求一条新路出来。”44) 具体可以措施有三:组织建筑专门人才设计委员会;组织一个由政府直辖的实地建设工程部;组织一个建筑文法部。他反对南京聘请美人计划一切, 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上的大耻辱;他认为首都建设应由中国人主持, 以表现中华民族自己的民族个性。他有针对性地为南京设计了一些列国家建筑方案, 包括国民政府拟图 (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署) 、国家图书馆、美术图书馆、醉月亭和烈士祠等。
刘认为建筑事业因其社会性而需要人们互助而成, 所以他极力向建筑界人士宣传美术建筑, 希望建筑界人士关注美术建筑, 并呼吁建筑界人士联合起来, 百折不回地去创作新的建筑, 以之作为新文化运动之一大部分工作。
鉴于国内普通民众因教育不普遍之原因而总以为工程就是建筑, 对美术建筑一无所知的现状, 刘也向普通民众宣传美术建筑。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 进而使之得到广泛推广。
(6) 如何呈现?
刘对美术建筑的呈现主要通过发表文章、发表设计方案、参与博览会设计、参与设计竞赛、举办展览和投放广告等方式进行, 以宣传美术建筑并扩大其影响力。刘回国不久后即发表文章提倡创造中国的新建筑。此后又连续发表几篇文章对南京改造发表看法以期引起当局的注意, 希望被委以重任;此外还设计并发表了政府拟图等方案并参与广州市府合署竞赛, 希望得到当局认可。前往杭州后, 先是在《贡献》建筑专号宣传自己, 之后又结识“知音”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程振钧而获得了博览会重要设计任务得到国内第一次表现“美术建筑”的机会, 义务设计半年。设计完成后于连续在杂志报纸上刊出自己的设计并受“一见如故”的庄铸九邀请在《旅行杂志》第4期推出一期建筑专号。之后还利用西湖博览会在《东方杂志》等报刊发表文章宣传美术建筑。此外还开办个人展览会并参加艺术社展览和全国美展宣传自己。此后开办上海大方建筑设计公司除登报做广告外还在汽车上做广告。
(7) 效果、评价及影响如何?
刘的“美术建筑”并未得到国民政府、建筑界与社会人士的广泛认可。国民政府并未采纳其政府拟图等方案;建筑界也对其美术建筑几乎没有反应;社会界则有人对其提出质疑, 如其“美术建筑”的概念曾受到了姚赓夔的质疑。45) 至于其西湖博览会的设计, 时人也是褒贬不一。褒奖如:“进口大门仿宫殿式, 魁宏伟丽, 可叹观止;馆所进口, 壮丽悦目。”46) “他带来法国新兴的立体图案。他在西湖大兴土木, 把他那一套图案应用在‘西湖博览会’的会场装饰上, 使人耳目一新。”47) 贬低如:其设计的西湖博览会纪念塔, 因过于“现代”而被林语堂批评为“丑陋不堪, 十分碍目, 落在西子湖上, 真同美人脸上一点烂疮”, “常看之眼会生疔疮”。48)
总之, 刘的影响更多得是停留于美术界, 其对建筑界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4 结语
在中国近代建筑史这一复杂多变的摸索期内, 保存与改革中国传统建筑、引介西方建筑以及调和中西建筑是具有文化自觉的中外建筑师都在孜孜不倦思考的难题。刘既漂受欧洲新艺术、装饰艺术及立体主义等新设计风格影响, 坚信建筑的艺术性, 矢志于通过调和中西达到中国建筑的改造。他极力宣传“建筑是艺术”, 并试图建构起一个“美术建筑”的理论根基、一个“美术建筑家”的职业身份、甚至一个“中国美术建筑家研究会”的组织机构。他致力于扮演一个中国新建筑风格创造者的形象, 多次在杂志上大声疾呼, 呼吁中国建筑界联合起来, 克服困难, 创作一种属于中国的, 能表现时代精神的新作风。刘既漂的理论没有引起当时中国建筑界的太多注意, 其政府拟图也没有得到当局的采纳, 其试图涵盖所有建筑类型的“美术建筑”方案设想从未实现。虽然西湖博览会建筑给人眼前一亮, 但是在投入商业实践后便陷入沉寂。他致力于创造一种“中而新”的建筑风格, 但却因形式与手法过于西方化, 而被认为是“西而新”派的代表。49) 其尝试建构的“美术建筑师”的身份也未得到广泛认可, 他的身份在美术建筑师、艺术建筑师、建筑师和艺术家之间漂移不定。其建筑理念与建筑风格也并没有人们在形式上更加熟悉的墨菲式的“适应性建筑”50) 容易理解和受欢迎与欣赏。“混合西方材料于中国式样”51) 或者说是“调整西方建筑结构标准以适应东方审美原则”52) 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一直占据着当时中国建筑界的主流。而刘既漂的“美术建筑”理论始终显得有些“曲高和寡”, 应声寥寥。
图片来源
图1、4b、5c、5e、6、14、15:参考文献[12];
图2、4a:参考文献[10];
图3:www.flickr.com/;
图5a、b:参考文献[3];
图5d:参考文献[17];
图7~13:参考文献[10];
图16a、17~19、22、25:参考文献[15];
图16b:参考文献[13];
图20、21、23:http://taste.xh-expo.com/photo.html;
图24:http://www.997788.com/;
图26:http://www.shtong.gov.cn/;
图27:http://www.xici.net/d37118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