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医疗论文(精选12篇)
医务人员医疗论文 篇1
摘要:目的:通过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住院病区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项目认知状况的调查, 为规范该院医务人员在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医疗行为提供依据。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由专职人员进行调查, 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病区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水平及范围偏低; (2) 病区医务人员对本院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项目认知偏低; (3) 基本医疗保险培训力度不够, 对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度作用有限; (4) 病区医务人员在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医疗行为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加以解决。结论:病区医务人员是医保费用控制的源头,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应承担医保管理的责任。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医务人员,医疗行为,认知状况
在医疗保险市场中, 道德风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由于医疗市场的特殊性使供给方 (医生) 和需求方 (受保病人) 信息不对称, 医疗服务供给方发生道德风险的现象更为普遍和突出[1]。定点医院如何加强对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宣传和教育, 严格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和自我约束与管理, 是定点医院面临的一个课题[2]。
本文从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和医保管理项目的认知状况展开调查分析, 为规范医务人员在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医疗行为提供依据。
1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主要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住院病区医务人员。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问卷, 分别为: (1医务人员基本信息; (2)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情况有关内容; (3)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认知状况调查有关内容; (4医保培训与医疗行为调查内容;本表同时设计开放性问题即对该院医保的意见及建议。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状况每个项目的选项采用五级Liker标度法。其中“非常了解”=5分, “了解”=4分, “一般”=3分, “不了解”=2分, “很不了解”=1分。病区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认知情况每个项目的选项均采用三级Likert标度法, 其中“了解”=3分, “部分了解”=2分, “不了解”=1分。
对病区医务人员采取调查者讲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后由病区医务人员填写, 当场收回或留置收回。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1份, 回收有效问卷41份, 回收率为100%。将回收的有效问卷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 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被调查病区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41名病区医务人员中34.1%为男性, 女性为65.9%;在年龄上, 35岁以下所占比例最高, 达67.5%;在受教育程度上, 大专或以下和大学本科各占31.7%, 具有博士学位的医务人员占到24.4%;初级职称占31.4%, 中级职称占48.6%, 高级职称占20.0%。在调查的总人数当中, 医生和护士占到总人数的83%, 而这两类人员是平常和患者接触最多的两类人, 这表明我们的调查具有代表性, 即主要选择了与患者距离最近的两类人员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
2.2 病区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状况
统计结果见表1。认知率的计算为非常了解和了解的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每个项目得分≥4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结果显示病区医务人员总体认知率为43.9%。
2.3 病区医务人员对本院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项目的认知状况
统计结果见表2, 认知率的计算为了解和部分了解的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每个项目得分≥2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 计算结果见表2。
2.4 病区医务人员基本情况与认知度的关系
方差分析显示:病区医务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身份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项目的认知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5 病区医务人员参加医保知识培训与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度的关系
方差分析显示:“是否参加过有关医保相关知识的培训”对“您是否了解北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 (P=0.026) 和“您是否了解北京市医保收费政策在我院的适用人群” (P=0.007) 有影响, 但对“您是否了解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和规定”、“您是否了解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检查、治疗、用药项目”和“您是否了解该院医疗保险住院疾病病种费用支付范围”均无显著性差异。
2.6 病区医务人员参加医保知识培训与对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项目认知度的关系
方差分析显示:“是否参加过有关医保相关知识的培训”对“您是否了解我院现行的医保工作考核管理制度”、“您是否了解我院自费项目协议书中所列内容”和“您是否了解我院医保出院病历检查及各项检查报告单回归管理办法”均无显著性差异。
2.7 病区医务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培训情况及其医疗行为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
3 讨论
3.1 加强政策宣传学习是解决病区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水平偏低的有效方法
病区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总体认知率为43.9%, 属于较低水平。从表1看出, 在有关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项目中认知率最低的是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和规定、北京市医保收费政策在本院的适用人群。2001年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启动, 我院作为首批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北京市医保管理。为了便于医护人员熟悉和掌握执行基本医疗保险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详细了解医保患者的报销比例及各类药品和材料的使用规定, 结合医保管理情况, 汇编了《医疗保险工作手册》, 内容包括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主要政策、医疗保险患者就诊医师须知、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报销范围暂行规定、用药须知、医保病人自费项目协议书、北京市医疗保险转诊单等, 并及时发放到医务人员手中, 不定期组织学习, 及时沟通解决出现的问题, 确保了医保工作在全院范围内正常、良性运行。但随着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不断深入, 政策的不断调整完善, 使得医务人员对相关政策认识难度加大, 加之部分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 医保部门对政策的宣传培训作用有限, 种种原因造成医务人员认知率偏低。目前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正在逐步完善, 覆盖面不断扩大, 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 今后医院接收医保患者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因此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认知, 不仅是医院发展的需要, 也是作为医务人员对患者应尽的责任,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医务人员提高了对医保政策的认知, 才能更好地履行告知义务, 使患者明明白白就医, 减少争议发生。
3.2 加强规范化管理是解决病区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项目认知偏低的有效措施
经调查数据显示:病区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项目总体认知率为73.2%, 处于最低的是对“自费项目协议书中所列内容”的认知, 认知率为70.7%。为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2007年3月在广泛征集科室意见的前提下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 (一) 》, 并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通知主要包含《基本医疗保险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病种费用支付范围》、《医保患者住院医疗收费及自费项目协议书管理办法》、《医保出院病历检查及各项检查报告单回归管理办法》、《医保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四个附件。同时设专人对出院病历及相关科室执行管理规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违反规定的科室及个人实施奖惩。管理规定执行以来, 各科室各病区都明显加强了内部管理, 医疗费用等争议明显下降, 医保考核收到一定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少数医务人员执行医保有关管理规定时缺乏认识深度和执行上的自觉性, 表现在协议签订不及时, 告知义务未尽充分, 对自费项目协议书中所列内容缺乏了解, 重视不够等, 种种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极易造成医、患、保三方各种争议发生的隐患。
3.3 加强培训是解决医务人员医保管理认知度的手段
调查显示19.5%的医务人员未参加有关医保知识的培训, 说明医保培训的覆盖面不够。从方差分析来说:病区医务人员进行的有关医保培训只是对部分医保政策的认知有影响, 但对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认知均无影响。结合讨论1、2的结论, 可见该院目前所进行的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力度, 同时要对培训的方式、培训时间、培训次数、培训内容的安排等方面加以改进。
3.4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加强病区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中医疗行为的管理
在医疗保险中的医疗行为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医务人员对医保自费项目协议书的签订重视程度不够; (2) 部分医务人员因医保费用政策的限制而不愿收治医保患者; (3) 多数医务人员认为现行医保政策对诊疗行为及效果产生了影响; (4) 80.5%的医务人员认为医疗保险患者产生医疗保险争议的原因主要是医疗费用; (5) 90.2%认为医保患者发生费用争议比非医保患者发生费用争议多。由于本院医疗价格与北京市统一医疗收费标准差异较大, 医保及公疗转诊患者住院手术需承担较大自费支出, 其中主要是手术费及材料费, 主管医师必须及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充分告知并完成自费协议签字。这也是目前减少医患费用争议, 维护双方利益的唯一方法。在强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今天, 知情同意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
4 小结
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目标管理包括控制供方因素造成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 以及让参保人对定点医院服务满意。病区医务人员是医保费用控制的源头。医疗费用是否能报销, 是否可能增大患者的医疗负担, 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越来越需要重视影响医疗质量医疗活动的主体——医务人员的参与, 尤其是要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参与进来, 承担医保管理的责任。定点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宣传培训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 妥善处理好医务人员和医保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防范医保争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新辉.医生道德风险对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影响[J].新疆农垦经济, 2005, (1) :60—62.
[2]李华才, 和继元, 吴健.医务人员在医疗保险中的医疗行为与管理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2, 18 (9) :535-536.
医务人员医疗论文 篇2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北京协和医院 吴涛(主讲)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第二章 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 第三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措施提供必要条件。
第四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手卫生工作的全员性培训。使所有医务人员加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第五条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本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第六条 在医疗机构不同环境下工作的医务人员,手卫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一)Ⅰ类和Ⅱ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5cfu/cm2。Ⅰ类和Ⅱ类区域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普通手术室、产房、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
(二)Ⅲ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10cfu/cm2。Ⅲ类区
会议材料之三
域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及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等。
(三)Ⅳ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15cfu/cm2。Ⅳ类区域包括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科及病房。
各区域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手,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第三章 手卫生设施 第七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一般手卫生设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采用流动水洗手,医院的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部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二)用于洗手的肥皂或者皂液应当臵于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应当定期清洁和消毒,使用的固体肥皂应保持干燥;
(三)配备洗手后的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应当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四)手卫生设施的位臵应当方便医务人员使用。第八条 手消毒剂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选用的手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手消毒剂对医务人员皮肤刺激性小、无伤害,有较好的护肤性能;
(三)手消毒剂的包装应当能够避免导致二次污染造成致病微生物的传播。
第九条 外科手卫生设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外科洗手池应设臵在手术间附近,大小适度,易于清洁;
会议材料之三
(二)外科洗手池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台的数量设臵,不应当少于手术间的数量;
(三)外科洗手可以使用肥皂、皂液,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使用抗菌肥皂或者皂液;
(四)盛装肥皂或者皂液的容器应当每周进行清洁消毒,对容器进行清洁消毒时,容器内剩余的皂液应弃去,使用固体肥皂应当保持干燥;
(五)用于刷手的海棉、毛刷及指甲刀等用具应当一用一灭菌或者一次性使用,洗手池应当每日清洁;
(六)外科手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当采用非接触式,手消毒剂放臵的位臵应当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七)外科洗手后使用无菌巾擦手,盛装无菌巾的容器应当干燥、灭菌;
(八)洗手区域应当安装钟表。第四章一般手卫生方法 第十条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手:
(一)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二)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三)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四)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
会议材料之三
物品之后;
(五)当医务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第十一条 医务人员洗手的方法是:
(一)采用流动水洗手,使双手充分浸湿;
(二)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三)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四)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第十二条 医务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配戴饰物的部位等。
第十三条 医务人员洗手使用皂液、在更换皂液时,应当在清洁取液器后,重新更换皂液或者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第十四条 医务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具体方法是:
(一)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二)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
(三)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第十五条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
会议材料之三
(一)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二)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三)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四)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五)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第十六条 医务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第十七条 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应当洗手。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第五章 外科手消毒方法 第十八条 医务人员进行外科手消毒应当达到以下目的:
(一)清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居菌;
(二)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程度;
(三)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
第十九条 外科手消毒剂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能够显著减少完整皮肤上的菌落数量;
(二)含有不刺激皮肤的广谱抗菌成分,能够在手术期间内连续发挥杀菌作用;
会议材料之三
(三)作用快速;
(四)与其他物品不产生拮抗性。
第二十条 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应当遵循以下方法:
(一)清洗双手、前臂及上臂下1/3。具体步骤是: 1.洗手之前应当先摘除手部饰物,并按要求修剪指甲; 2.取适量的肥皂或者皂液刷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清洁双手时,应清洁指甲下的污垢;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使用清洁毛巾彻底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二)进行外科手消毒时,应将适量的手消毒剂认真揉搓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充分揉搓2~6分钟,用洁净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无菌巾彻底擦干;如果使用免洗手消毒剂,则充分揉搓至消毒剂干燥,即完成外科手消毒。
第二十一条 医务人员进行外科手消毒时禁止佩戴假指甲、戒指,摘除外科手套后应当清洁双手后,再进行其他操作
第六章 监 测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每季度对重点部门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监测的重点部门包括各型ICU、新生儿室、母婴室、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血液透析病房、手术室、产房、导管室等
第二十三条 手卫生和消毒效果监测的方法是:
(一)被检者手消毒后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
会议材料之三
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
(二)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接触被检者部分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三)将试管振打80次,取1.0 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臵36℃±1℃温箱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数。
医务人员医疗论文 篇3
北京市将调整对城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政策,放宽救助病种限制,降低救助起付线,扩大定点医院数量。
北京市此次在继续执行危重病救助政策基础上,将脑血栓恢复、糖尿病、高血压等部分慢性病、常见病纳入了救助范围。并将起付线下调为500元。
另外,各区县在指定1至2所非营利性二级公立医院承担本地区医疗救助任务的基础上,将定点医院扩大到非营利性一级医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医疗服务机构。医疗救助对象可在上述医疗机构范围内指定2至3所就医。
食品安全将分段监管
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责成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要求在2005年春节前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工作综合检查。
《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长效机制: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各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整冶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力争在2004年年底前,清理、修订涉及食品安全方面的部门规章;尽快理清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产品和卫生标准,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陕西为卫生行政许可设时限
陕西省日前规定,从9月1日起,凡百姓提出的卫生许可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在20日内做出明确答复。
陕西省规定,卫生行政机关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出具补充材料通知书,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受理。卫生行政机关对申请材料审查后,认为可以直接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在20日内做出许可决定。
深圳:见死不救医院最高罚3万
《深圳经济特区急救医疗条例(征求意见稿)》日前出台,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如果拒绝收治急、危、重伤病员,可视情节对单位处以3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的罚款则在1000元到10000元之间。
条例还规定:“市急救中心设立‘120’急救医疗呼救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应答制度,在受理呼救信息后,应在5分钟内派出救护人员和救护车。”如果未能做到这一点,将由市卫生行政部门或委托的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医保药品目录扩容
新调整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与2000年版相比,中成药品种由415个增加到823个,增加了98%;西药品种由725个增加到1031个,增加了42%。
所作出的调整还有:
一是险种适用范围从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到工伤保险;二是在保持用药水平相对稳定与连续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品种;三是调整了《药品目录》的分类,对部分剂型进行了归并,明确了部分药品准予支付费用的限定范围。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要规范
卫生部制定下发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方案》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求询方便的地点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的县级综合医院和适量的省、市级医院,必须设立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点。
《方案》提出,为保护求询者的隐私,咨询室应有单独的房间或空间,能进行保密性咨询;有保密文件柜保存资料。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机构应确定至少1名专职人员提供咨询服务。
医务人员医疗论文 篇4
关键词:医务人员,权益,医疗环境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 患者的维权得到了关注, 但是医务人员权益很少被引起关注。目前, 医患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反映着社会问题, 包含着社会背景, 已经不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了。医患关系由于医闹的出现已经变得更加复杂, 医务人员的维权已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医疗纠纷的频发, 从而对医疗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对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较为有利。
一、医务人员的维权现状
目前,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患者不是通过司法介入进行解决;或者在卫生主管部门协议解决, 而是采取医闹的方式达成“私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 从打人到杀人、从闹事到停尸, 医闹事件越来越多, 医患冲突不断升级, 医闹已经具有变成了一种职业的趋势。目前, 很多医务人员已经认识到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性, 在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华医药管理学会的维权部门已经被成立, 在医疗机构内部也设置了“医患关系办公室”、“医疗风险管理科”等机构。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医务人员的维权还没有实际运作中, 只是停留在概念上, 还没有真正将法律风险意识、市场运行规则灌输到医疗环节以及医务人员的头脑中, 从而导致在很多医疗纠纷中, 没有真地维护医务人员的权利。
二、造成医务人员维权困难的主要因素分析
医务人员在维权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其主要原因就是医患关系不和谐, 一旦遇到纠纷就不容易得到解决, 出现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制度促使医患双方经济利益的冲突
目前, 医院的正常运营主要靠检查收入和药品收入, 医院的发展、生存, 医生的工资福利待遇主要是来源靠自主经营。因此, 很多医院在制定有关规定时, 患者的缴费对医生的收入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样医生被迫靠“卖检查、卖药”来取得高收入。如果站在患者的角度, 他们对医生所开的药方、检查、处方, 就感觉费用较高, 往往认为医院、医生让自己多花冤枉钱, 一旦患者花了很多钱还没有治好病, 就更会认为医院、医生在宰自己, 他们认为只有采取闹的方式才能减少损失, 从而造成医务人员的权益不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二) 一些新闻媒体过于宣传医疗过失、医疗事故, 很容易引起百姓的误判
对于疾病的治疗, 医生和患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战胜疾病。但是我们在媒体遇到的很多是过于宣传医疗过失、医疗事故, 对于医务人员的业绩以及医疗成绩很少宣传。其实医疗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高风险, 但是很多老百姓并不是很了解, 从而造成了与医务人员的对立。有些新闻媒体, 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 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断章取义、过度炒作, 激发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满, 对医务人员的形象进行了丑化。
(三) 患者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期望过高
医学是一门具有一定风险性和局限性的学科,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说是还没有达到每一种疾病都能治愈的水平, 对于一些疾病是不能治愈的, 只能拖延、缓解。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对于同一种疾病, 即使症状相同, 医务人员采取同一种治疗手段, 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治疗结果。对于一些患者就不能保证一定治好, 但是患者要求医务人员一定要治好, 这样往往会发生打骂情况。
三、针对医务人员维权困难应采取对策
(一) 依法治院, 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制度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 医务人员也要加强维权意识, 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要尽可能地引起足够重视。医务人员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服务意识;同时, 要用法律武器武装自己、保护自己。对于医务人员的维权, 只靠道德约束是不行的, 还要应当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只有这样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护。
(二) 医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加强医德修养
医务人员要加强道德修养和医疗水平。医务人员不但要有高超的技术水平, 还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医务人员要狠抓医学基本功, 做到技术上精益求精, 工作上兢兢业业, 尽可能减少医疗事故发生, 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人文关怀, 加强和普及医患交流。同时医务人员要保证职业纪律, 重视职业责任, 恪守职业道德。
(三) 医务人员的维权意识要不断增强
医务人员要树立证据意识, 在诉讼程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治疗过程中, 要对诊疗过程的各种材料进行记录, 这是对患者的负责, 也是必要时的证据。其中, 病历书写是医务人员通过护理、治疗、诊断、辅助检查、查体、问诊等医疗活动获得的有关资料, 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形成记录, 所以病历具有证据作用。虽然病历记录不可能非常详尽, 但是对于义务方面的内容要进行重点记录, 根据对病历的分析, 可以判断医务人员有无过错, 诉讼中要能够提供完整、客观、真实的证据资料, 避免证据的不完整, 导致医务人员维权失败。
四、小结
总之, 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增强法律意识, 调整自己的思路, 做到依法维权与重视患者的权利相结合, 优化医院医疗环境, 创造和谐医患关系, 从而使医疗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先福.医务人员权益维护认识上的偏差[J].当代医学, 2005 (7) .
[2]屠敏.论医患纠纷中医务人员权利的维护[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5) .
医疗人员访谈内容 篇5
(包括公共访谈内容,另加以下内容,但不限于)
1、你主要工作有哪些?平时怎么管理?你怎么考核这些工作?有哪些具体标准或者指标?多长时间考核一次?考核情况怎么分析?怎么反馈?反馈以后怎么整改?整改以后怎么持续改进?考核怎么与绩效挂钩调动工作积极性的?(院领导、中层)
2、科室基本情况、人员构成、专业特色发展方向?(科主任)
3、本科室前五位病种、前五位手术?(科主任)
4、本科室主要工作质量指标及管理措施有哪些?如何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本科室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科主任)
5、本科室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开展情况如何?(科主任)
6、本科室的主要不良事件有哪些?如何进行管理的?(科主任)
7、你科室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举措有哪些?效果如何?(科主任)
8、谁负责管你?怎么管?用哪些标准或指标管你?多长时间管你一次?考核情况怎么向你反馈?反馈以后怎么整改?整改以后怎么改进?考核结果怎么与你的绩效挂钩?(全员,回答与主任、护士长相一致)
9、提问科室员工对本科室工作计划、质量控制指标的知晓情况(全员)
10、提问病历书写要求(全员)
山东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规范2010版
11、科室遇有患者投诉应该怎么处理?(全员)
(1)应热情接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稳定投诉人情绪,避免矛盾激化。(2)作好首诉记录,填写《投诉登记表》。
(3)报告科主任,及时了解、核实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向投诉人反馈。(4)对于较复杂或涉及医疗质量安全的投诉,交医疗服务监管科处理。
12、我院控烟措施有哪些?(全员)--见《全员重点访谈内容》77题
13、传染病的处置流程是什么?(全员)—见《简明应急流程图》
14、医务科是如何对你进行授权的?你在权限范围内可以开展哪些手术或操作?有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如何对你进行考评的?(全员)
授权流程:根据卫生主管部门对岗位的资质要求、结合个人的专业、职称、资质培训情况-填写相应的资质准入申请表-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讨论同意-医务科组织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认定-分管领导签字批准-医务科备案。
个人的授权范围见医务科授权通报(协同办公网)
考核: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至少每两年复评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则应当取消或降低其进行操作的权力:
1、达不到操作许可授权所必需资格认定的标准者
2、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的范围者
3、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者。
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考核-提出意见-医务科组织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认定-医务科备案。
15、本岗位的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全员)
符合病种-纳入临床路径管理-路径管理的医师篇、护理篇、患者篇-落实诊疗护理-记录诊疗过程-分析变异情况、出径原因等。
16、医疗技术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全员)——见《制度汇编》255页
医疗技术分类:一、二、三共分三类诊疗技术。
医疗技术准入:科室填写医疗技术准入审批表-医务科组织医疗质量安全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讨论-一类诊疗技术分管领导批准实施、二、三类技术报卫生厅、卫生和计生委员会批准-知情同意-实施-总结
17、人员紧急替代程序和方案的知晓情况(医疗、医技全员)见《全员重点访谈内容》74题(详见协同办公网《医疗人员紧急替代制度》)
18、提问不良事件分级和报告流程(医疗医技全员)——见《全员重点访谈内容》
57、58题
19、提问相关人员对应急管理组织及相关应急预案的知晓情况(医疗、医技全员)—见《应急预案》
20、提问如何正确报火警,灭火器的正确使用(医疗、医技全员)—见《全员重点访谈内容》69、70题
21、核心医疗制度有几项?简述1-2项制度内容(医疗、医技全员)
15项,首诊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医师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查对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危急值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
22、提问患者身份识别方式有哪些(医疗、医技全员)——见《全员重点访谈内容》48题
实行双向核对、核对患者“腕带”等方式。
至少使用两种以上核对内容确认患者如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门诊号)等
23、发现法定传染病的处理程序(医疗、医技全员)—见《简明应急流程图》
24、危急值的项目、内容、处理流程(医疗、医技全员)
25、患者投诉的处理流程(医疗、医技全员)
(1)应热情接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稳定投诉人情绪,避免矛盾激化。(2)作好首诉记录,填写《投诉登记表》。
(3)报告科主任,及时了解、核实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向投诉人反馈。(4)对于较复杂或涉及医疗质量安全的投诉,交医疗服务监管科处理。
26、患者及员工的投诉渠道有哪些(医疗、医技全员)
员工投诉渠道:见《全员重点访谈内容》28题 患者投诉渠道:各科室、医疗服务监管科
26、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的管理标准与措施(医疗、医技全员)
27、平安医院九点要求(医疗、医技全员)——见《全员重点访谈内容》60题
28、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应急程序(医疗、医技全员)—见《应急预案》6—14页
29、十大患者安全目标(医疗、医技全员)—见《全员重点访谈内容》47题
30、临床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的具体措施、科研经费支持及相应的科研条件与设施等(医疗、医技全员)
程序:选题→查新→开题报告→提交学术/伦理委员会审议→报市科技局立项 鼓励措施:对获上级奖励的科研成果,医院根据获奖级别的不同,按照院发„2012‟25号《淄博市第一医院科技工作奖励办法》及院字„2013‟21号《关于科技人才项目奖励的补充规定》(见协同办公网),给予相应的奖励。对所需的科研条件与设施,科教科予以协调。
31、高风险技术操作授权制度(医疗、医技全员)
(1)高风险技术项目:经皮动脉臵管术、各种途径的中央静脉臵管术、经静脉临时起搏器安臵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等。
(2)授权流程:根据卫生主管部门对岗位的资质要求、结合个人的专业、职称、资质培训情况-填写相应的资质准入申请表-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讨论同意-医务科组织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认定-分管领导签字批准-医务科备案。
(3)实行动态管理,至少每两年复评一次。
32、突发停电的对策程序(医疗、医技全员)——见《全员重点访谈内容》72题
33、你是如何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疗、医技全员)
34、岗前培训包括哪些内容(医疗、医技全员)—参照《全员重点访谈内容》34题,根据科室情况回答
35、如何防范患者跌倒、坠床?处置程序?(医疗、医技全员)—见全员重点访谈内容》
54、55题
36、医疗技术损害如何处置(医疗、医技全员)—见《应急预案》19页
凡发生医疗技术损害的,操作人要立即报告医疗组长、科主任,在积极迅速进行补救的同时须上报医务科;如需要,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力量进行全力补救,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37、你是如何向患者介绍医疗保障支付项目的(临床医师)—见《全员重点访谈内容》38题
医生是如何向你介绍医保支付项目的?(患者)
38、提问职称晋升人员对口支援情况(临床医师)
晋升副高级职称人员必须经过下乡满一年。
39、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措施有哪些(临床医师)
(1)将平均住院日管理列入医院考核体系;
(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严格落实核心制度,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3)鼓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尤其是微创技术;(4)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工作;
(5)病情稳定的慢性患者、康复治疗的患者及时分流到下级医疗机构;(6)实行连台手术,加强科室间配合;(7)对非急症入院患者实行预约入院;(8)推行同级医院化验结果互认制度;(9)积极预防院内感染;(10)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0、对住院超过30天的患者如何管理(临床医师)——见《制度汇编》241页
41、急诊抢救和急会诊制度要求(临床医师)——见《制度汇编》
212、214页
42、临床医师知晓病历质量监控评价标准(临床医师)
43、对病人如何进行健康宣教的?(医师全员)
44、抗菌药物如何分级授权的?你可以开具哪一级别的抗菌药物?(医师全员)——见《制度汇编》294页
45、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内容(外科医师、麻醉医师)——见《制度汇编》246页
46、手术分级授权与再授权制度(外科医师)——见《制度汇编》215页
47、重大手术如何报告、审批(外科医师)——见《制度汇编》248页
48、急诊手术管理的相关制度与流程(急诊科、外科医师)——见《制度汇编》248页
49、手术后标本病理送检规定与流程(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制度汇编《手术室标本留送管理制度》
50、术后管理有哪些制度要求,是否包括术后病情再评估结果、是否
拟定术后康复、是否有再手术或放化疗方案(外科医师)
51、各科室人员知晓本科室常见术后并发症有哪些及处理措施(外科医师、护士)
52、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外科医师)——见《制度汇编》249页
53、对于术后患者,医嘱由谁来开具?术后生命指标监测结果是否记录在病历中?是否有术后康复、再手术、放化疗方案?(外科医师)
54、麻醉医师分级授权管理规定、程序、评价(麻醉医师)——见《制度汇编》230页
55、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处理流程(麻醉医师)
56、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麻醉医师、护士)
57、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与流程(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输血科人员)——见《制度汇编》252、253页
58、康复意外的紧急处置流程(康复科全员)——见《应急预案》76页
59、知晓定期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评定的标准与程序(康复科全员)60、疼痛治疗风险防范与处置预案(麻醉科全员、疼痛门诊)61、知晓输血相关制度、法律法规(临床全员、输血科全员)
《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62、放射治疗意外事件应急措施(放疗室全员)—见《应急预案》50页 63、放疗设备是如何进行日常维护、维修、检测管理的(放疗室全员)64、提问放疗室人员心肺复苏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放疗室全员)—《全员重点访谈内容》79题
65、介入治疗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症有哪些?患者知情告知程序?(心内科、神经外科医师)
66、列为传染病监测病例具备哪些条件?(感染病科全员)
(1)发热(腋下体温≥38℃);(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
67、你是怎么接受传染病知识培训的?(呼吸内、急诊、感染病科、重症医学科、儿科全员)
通过科级、院级和院外培训等渠道接受传染病知识培训。形式有自学、集中培训等。2013年主要培训内容:
1、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培训及应急演练。
2、公共卫生科组织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知识培训”。
3、科室组织的“传染病应知应会知识”培训。
68、如何管理超说明书用药(肿瘤科、儿科)—见《制度汇编》284页 69、对医院处方集及基本药物目录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内科系统,特别是呼吸、消化、内分泌科)70、提问全员急救技能知识(全员)—《全员重点访谈内容》79题 71、如何确认和识别患者身份?(医疗护理医技人员)—《全员重点访谈内容》48题
72、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医疗护理医技人员)—《全员重点访谈内容》49题
73、如何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全员重点访谈内容》50题
74、我院是如何落实手卫生规范,控制院内感染的? —《全员重点访谈内容》51题
75、我院是如何对特殊药物管理,提高用药安全的?医疗护理医技人员)—《全员重点访谈内容》52题
76、我院危急值告警形式有哪些?(全员知晓)—《全员重点访谈内容》53题
77、我院如何防范患者跌倒?(全员知晓)—《全员重点访谈内容》54题 78、我院防范压疮发生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临床医护人员)—《全员重点访谈内容》55题
79、我院如何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全员重点访谈内容》56题
80、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等级划分—《全员重点访谈内容》57题 81、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全员重点访谈内容》58题
82、如何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医疗护理医技人员)—《全员重点访谈内容》59题
83、你所在科室,有临床药师吗?主要做哪些工作?你对临床药师有什么期望?
有临床药师的科室: 心内科、肿瘤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临床药师主要工作:
(1)参与查房、会诊、抢救和病历讨论,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和意见。(2)定期开展处方分析和用药情况调查,提出指导性意见。(3)开展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4)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
(5)承担药物情报资料和信息咨询工作。(6)收集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上报。
84、医院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的“三级管理”、“五专管理”。(医疗护理人员)
三级管理:药库、药房、病区
五专管理:专人负责、专柜加锁(双人双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
85、临床医师,护士,对药学部门的了解程度及满意程度。(医疗护理人员)
86、临床用药的原则是什么?(医疗人员)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87、药学部门进行了哪些内容的院科两级培训,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培训的,培训了什么内容?了解培训的满意程度。(医疗人员)
2013年6月份 在职工俱乐部 培训的内容:药事管理法律法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88、访谈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制示范病区创建情况。(医疗人员)
示范病区创建是省卫生厅组织开展,推行临床药师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控制医疗费用。我院准备在心内科,肿瘤科,呼吸内
科创建临床药师制示范病区。
89、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区创建药师工作情况。(医疗人员)
(1)临床药师参与肿瘤科癌痛病人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2)临床药师与护理人员对新入院患者及镇痛治疗患者进行疼痛数字化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
(3)临床药师协助医生制定镇痛治疗方案(4)临床药师对癌痛病人进行用药教育与用药监护
90、你能说出几项与临床用药相关的药事法规?(医疗人员)
《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关于加强麻黄碱管理的通知》等。
91、特殊管理药品是指哪几类药品?(医疗护理人员)
分四类:毒、麻、精、放。即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
92、你对医院药品的结构是否满意,是否满足临床需要?(医疗人员)。93、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制度是什么?(药事委员会成员)
(1)认真执行药事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2)每季度召开会议。
(3)制定用药计划、确定基本用药目录和处方集。(4)对新药引进及淘汰药品进行遴选论证。
(5)组织检查毒、麻、精、放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6)监督、指导各科室合理用药。
药事委员会成员:共38人,有陈进国院长、党委徐德书记、马进强副院长、纪委王亚明书记及各科室主任组成。
94、什么是高危药品?如何管理?(药学人员、护士、医生)
高危药品是指如果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高危药品的管理采用“金字塔式”的分级管理模式,分A、B、C三级。见图:
根据医院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办法,我科室常用的高危药品目录是(各科室根据自己的情
况回答…….)。
高危药品管理:统一标示、统一存放位臵、统一清单格式。
95、临床医师是否定期参加临床病理讨论会(外科医疗)96、临床医师是否定期参加影像科读片及疑难病例讨论会? 97、医技科室开展的项目是否满足临床需求;是否参与医技科室新项目实施前可行性论证。(临床科主任)98、临床与医技科室是否开展协调会议等。(医疗人员)
99、停电时ICU病人处理流程?通讯完全中断如何组织救援?(医疗人员)
100、全院配备的除颤仪存放的定点位置,医务人员知晓本科室最近的存放科室?
院感知识
第一部分 主任、护士长及全体医务人员
1、医务人员应知晓感控制度、职责,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应知晓院感开会内容(每半年一次)并率先垂范落实。
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医院规章制度汇编P619页始 职责:医院岗位职责汇编。P48页始
2、科室院感监控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都开展了哪些活动?科室院感监控小组定期活动记录?各项工作是如何持续改进的?
3、你认为贵科最薄弱的感控环节是什么?贵科从哪些环节进行感控管理的,重点管理的项目是什么?
4、至少知道近2个月来,科室感染培训题目、内容、主讲人,现场查看培训内容落实情况。
5、手卫生如何管理,是否持续改进与提高?(1)手卫生正确率100%,手卫生指征知晓率100%;
(2)手卫生依从率重点科室100%,其余科室≥95%;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戴着手套到处走动等于带着污物到处传播,不同区域的手套是否有颜色区分?现场抽查医生、护士、保洁人员六步洗手法,主任、保洁人员必查。
6、医院感染监测:
(1)贵科医院感染率是多少?
(2)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什么?都采取了哪些防控措施?(3)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如何上报的?
每季度院感通讯或协同办公网院感通知公告栏内监测资料及医院规章制定汇编医院感染监测及报告制度P624页。
(4)何为医院感染暴发?如何上报、处理(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按照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流程上报、处理。(医院工作流程汇编P240页)。
7、职业防护
(1)职业防护原则是什么?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标准预防包括以下内容:
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接触有明显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物质,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2)一级、二级、三级防护是什么?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
感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三级防护:适用于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3)接触隔离措施有哪些?在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措施上,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宜单人病房,加强通风;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表面的污染;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进入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隔离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仪器/设备应专用。
(4)被针刺伤后如何正确处理?轻挤——冲洗——消毒——上报——用药
(5)职业暴露上报,追踪管理?医院工作流程汇编P238页)。(6)详列防护用品清单,固定位置放置。(7)进行喷溅的诊疗操作时,是否进行职业防护?
(8)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用后如何正确处置?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有颜色一面向外,金属条朝上,向下拉水波纹罩过下巴,双手沿鼻翼两侧捏紧鼻夹塑型)。
8、多重耐药菌管理(1)多重耐药菌包括哪些?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2)什么是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什么是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3)你们科前五位的病原微生物名称及耐药率是什么(重点科室知道本科室,其他科室知道全院)?发现MDR如何管理?资料在每季度院感通讯、药事通讯或协同办公网院感通知公告栏内监测资料。
9、是否做过持续改进案例?
10、是否定期开展风险评估?
11、病原微生物送检时机、如何正确采样?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是否符合三甲要求?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送检率≥70%;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30%,限制级抗菌药物应用前≥50%,特殊级抗菌药物应用前≥80%
12、一次性物品如何管理?(见规章制度P628页)
13、科室是否取消浸泡?是 所有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是否统一由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理?是
14、净化系统(手术室、供应室、静配中心)如何管理?层流手术间回风口每周清洁一次,初效过滤网每半月清洁一次,高效过滤网每年更换一次,有记录。尘粒计数每年监测一次并及时检测内环境细菌污染情况,有记录。
15、地表、物表、仪器、设备是如何清洁、消毒管理的?地表、物表湿式清洁,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物,再清洁和消毒。
16、常用的“84”配比是多少?(一般500mg/L,1000ml水,放1片健之素片;特殊感染1000mg/L,1000ml水,放2片健之素片)
17、三导管包括哪些?(深静脉置管、导尿管、气管插管)如何管理?是否每日评估拔管指证(重点科室)?感染率是多少(重点科室)?三导管感染控制措施是什么?医务人员均要知晓。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措施: 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仔细检查导尿包。选择合适大小、材质好的导尿管
(2)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3)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置管时:
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
(2)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3)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4)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5)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6)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7)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8)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9)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3)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4)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2)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3)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4)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5)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6)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导管不宜常规更换。
18、手术室、重症医学科、无陪护新生儿室、介入导管等重点科室出入人员如何管理?
19、手术科室I类手术包括哪些?I类手术部位感染率三甲要求应≤1.5%,你们科室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是多少?手术部位感染是否追踪(手术科室、手麻科)?是否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哪些防控措施?持续改进如何?
20、外来器械如何管理(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手术科室)?淄博市第一医院关于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灭菌管理规定。
21、围手术期管理,改良备皮,时间应为手术当日,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采取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应用抗菌药物者是否术前30分钟~2小时应用,手术时间超过3个小时或失血超过1500ml是否追加一剂,基础疾病控制、缩短术前住院天数、严格无菌操作等。
22、医疗废物管理
(1)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损伤性、病理性、化学性、药物性。(2)如何进行交接、登记管理?各科室医疗废物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双签名,资料保存3年。
(3)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统一在污物间处理(没有污物处理间在污染区处理);
(3)手术产生的医疗废物是否即产即清?是(4)医疗废物是否在可控范围内?是
(5)盛装及包装:盛装勿超过3/4满,及时结扎,科内储存不得超过48小时,外包装发现血迹等污染及时消毒或再套一层包装;
(6)病理性废物如何处理?应先冷冻然后再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7)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放入感染性医疗废物中,应在标签上注明。
(8)规范使用锐器盒:针头、刀片、安瓿等损伤性医疗废物应放锐器盒内,锐器盒为一次性使用,使用时间原则不超过48小时。禁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一旦发现按照行政法规处罚。
第二部分 手术科室及特殊单元
1、手术室、介入导管室连台手术清洁消毒管理,控制尘埃管理,减少人流、物流管理是如何做的?
2、手术室与消毒供应室器械是如何交接的(消毒供应室、手术室)?
3、外来器械如何管理(消毒供应室、手术室、手术科室)?淄博市第一医院关于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灭菌管理规定。
4、器械消毒灭菌管理及检测:(消毒供应室)(1)器械清洗流程,贵重器械如何清洗?
(2)物理、化学、生物检测如何做的?辅料使用次数是多少?(3)是否用光源放大镜检查器械、布类辅料质量,如何避免湿包,发现湿包如何追踪?
(5)发现生物检测不合格时如何追踪?(6)特殊感染器械如何处理?
(7)消毒供应室护士对器械名称、性能、清洗注意事项熟悉、掌握情况如何?
内镜管理(有内镜的科室需掌握)
1、硬式内镜统一由消毒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灭菌管理;
2、软式内镜(喉镜、气管镜、胃镜、肠镜、胆道镜)是如何清洗、消毒、监测的?
3、机器清洗不能代替手工清洗,是否一镜一酶?
4、清洗、诊疗检查时防护措施落实如何?
5、登记资料是否齐全? 血液透析室
1、血透感染控制、监测如何做的?
2、血液患者是否定期进行乙肝、丙肝、梅毒等血液性传播疾病的监测?
医务人员医疗论文 篇6
关键词: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专业化
一、引言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惠民政策的相继出台,医院的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支科学、高效、务实的管理队伍,可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医院发展的需求。
近日卫生部发布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提出“建立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明确卫生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技能、综合素质等要求,建立卫生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完善卫生管理人员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全面提升卫生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等要求。
然而,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状况远达不到《规划》中的要求。本文将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下文称为C医院)为例,对医院管理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目的即实现途径。
二、管理人员的结构现状和来源
医院的岗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本文研究的管理人员定义为在医院职能、管理科室直接从事各级管理工作的人员。
1.管理人员结构现状
目前C医院职能管理部门有各级管理人员143人,其中院级领导8人,中层领导46人,一般管理人员89人。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102人,具有大专学历人员34人,具有中专学历人员7人,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含)以下人员19人,30-40岁(含)人员32人,41-50岁(含)人员58人,51岁以上人员33人;從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初中级职称人员8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40人。
2.管理人员来源
(1)临床科室的医疗专业人员。由于建院初期医院管理专门人才的匮乏,C医院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临床科室,他们是原所在科室的技术骨干,被选调到职能管理科室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由于综合素质比较高,经过医院多年的培养,现在他们已经是各自科室的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目前这部分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为80%。
(2)相关管理专业人员。这一类人员主要是来自各高校行政管理、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具有较为专业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并普遍具有较高学历,但是大多数欠缺对医学知识基础,没有任何临床经验。
3.不同来源管理人员的特点
具有临床工作经历的管理者对医院的管理流程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很快进入角色,制定及执行政策时也能充分考虑到医院的实际需求,从而抓住要点,解决问题;然而,随着医院管理向着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方向发展,对管理人员的行政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从医疗岗位转到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在行政专业素质方面往往不足,这也是医疗机构推进科学管理的一大阻力。
来自相关管理专业的管理人员的优势在于具有较为丰富的管理专业知识,学历高,再学习能力强。但是其劣势也很明显,即没有临床经验,缺乏对医院的全面深入认识,需要培训计划的支持以进入角色。
然而管理是一门科学,不只是靠经验,还有其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流程。因此管理人员不仅是专才,更是复合型人才,因此以上两种来源的人员均不能适应未来医院的发展。
三、基层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
为了培养符合医疗机构管理需要的管理人员,大多数医院的做法是对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C医院基层管理人员较少接受相关知识的正规培训,人力资本投入较少,导致知识储备不足,知识和观念的陈旧。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在职培训。在职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之一,不仅可以扩大基层管理人员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因此,医院应该针对管理人员制定培训计划,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更新已有知识,提高管理技能,拓展专业视野,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条件成熟时可以实行岗位轮换,丰富工作内容,让轮岗人员全面了解医院的内部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作为人才的储备。
四、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由于“重技术、轻管理”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管理人员的工作是不会产生增值效应的。从理论意义上讲,管理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医疗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医疗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调和供需两者的矛盾则是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来实现的,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是各级管理者都在思考并且着力解决的。
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医疗管理的必由之路。在国外,美国的医院管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职业化阶段。与我国情况类似,最初的医院管理人员主要是医生甚至是护士,他们中很少有人接受过专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医院管理人员的职责逐渐演变为使用管理学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对越来越复杂和庞大的医疗机构实行专业管理。因此,大量具有管理学专业素质但非医学专业的管理人员开始从事医院管理工作,他们更多地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供给评价、积极参与保障社区卫生资源供给的政策制定过程。今天,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面临和其在企业中的同行们共同的责任和任务,但是由于医院功能和内部层级制度的独特之处,又使得他们的职责变得更加复杂。
五、结论与建议
医务人员医疗论文 篇7
1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现状
1.1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情况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报告制度和报告系统。在美国,美国质量机构间协调特派组制定了《病人安全法案》,要求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及时获取导致死亡和严重伤害的不良事件信息[1]。美国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建立了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内部报告系统,并且许多医院也都加入了外部报告系统[2]。英国2001年发布了《为病人建立更加安全的NHS》的报告,报告中阐述了英国政府改善病人安全的计划,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建立国家不良事件和近似差错报告和学习系统。根据这个计划,2003年建立了国家报告和学习系统,开始收集和分析全国各地报告的不良事件[3]。澳大利亚于1996年由病人安全基金会(Australian Patien Safety Foundation,APSF)制定了不良事件监测系统,用于报告医疗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4]。加拿大建立的药物事件报告和预防系统(Canadian Medication Incident Reporting and Prevention System,CMIRPS),这一报告系统包括以医院为基础的国家事件报告系统(National System for Incident Reporting)和医务人员个人报告系统。另外,还有消费者报告系统,为消费者报告药物事件提供了报告途径[5]。在亚洲,日本2004年实施了国家报告系统,要求教学医院强制报告,其他医院自愿报告[6]。中国台湾于2004年开始建立病人安全通报系统,医疗机构和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通报[7]。
为了改善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我国也建立了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2002年制定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根据规定,建立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系统,用于收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信息。2011年,制定了新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并且建立了新的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另外,中国医院协会于2007年下半年启动病人安全(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作为对国家强制性“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系统”的补充,为各会员医院的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工作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1.2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情况
美国一项调查表明,70%医务人员认为报告制度可以改善病人安全[8]。这说明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对改善医疗质量、保证病人安全的作用和意义得到了认可。但是这却不能保证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实施效果的乐观。虽然国外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相对较早,也比较完善,但是报告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报告显示,超过90%的消费者认为卫生保健工作者应该报告差错[9]。但现实却不像消费者期望的那样。Barach和Small报告称每年美国不良事件未报告的占50%~96%[10]。Cullen等人研究表明异常事件报告中只有6%的用药错误被记录[11]。加拿大研究表明,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医疗不良事件未上报,同时有70%的专家认为在加拿大不良事件不上报是严峻的问题[12]。
我国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状况更加严重。医疗事故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报告系统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报告系统,要求在全国范围执行。但是实施多年,也没有有关上报情况的详细报道。课题组前期的调查,也只是从宏观上了解到,各地上报的数据,特别是首轮上报的数据与当地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掌握的初(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案例存在较大差异,上报数据普遍少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案例数[13]。对于新的医疗安全事件信息报告系统从2011年5月开始实施,却也没有相关使用情况和收集数据情况的报道。从知情人士了解的情况确实某个省份没有机构在使用这一报告系统。中国医院协会于2007年建立的安全(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该报告系统开通至今,尚未见有关对该报告系统使用情况和实施效果的评价报道。3个报告系统都没有相关数据的报道。而在2006年,中国医院协会对北京地区部分三级甲等医院实施例行检查中收集医疗不良事件,16所三级甲等医院中有11所共报告医疗不良事件72例,有5家医院为零报告,这与国际上报告例数相比存在很大差距[14]。
不仅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率低,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率低也持肯定态度。Osborne等的研究表示只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所有的用药错误被上报了;而Wakefield等人的研究中护理人员认为大约63%的用药错误被报告了[11]。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医务人员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有70%人未报告[15]。我国也有研究表明,在发生过医疗不良事件的医务人员中,全部报告占35.6%,报告情况较好占23.3%,两者总和为58.9%,同样也说明了我国不良事件报告率存在严重问题[16]。
2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影响因素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率低,被称为报告不足(underreport)。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不足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机构护理人员进行的调查,了解妨碍不良事件上报的因素[17,18,19,20,21,22,23,24,25,26],对其他医务人员的研究没有对护理人员的调查研究多[16]。另一个是综述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对不良事件报告影响因素的研究情况[27,28,29,30,31]。结合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情况,概括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管理因素、个人因素和技术因素等。
2.1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中影响报告者报告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反馈机制和管理文化。Evans等研究报告称,缺乏反馈机制是阻碍报告的最重要因素。他们对南澳大利亚州的6所医院的医护人员调查结果显示:57.7%的医师和61.8%的护士认为妨碍医护人员报告的首要因素就是缺乏反馈[9]。台湾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在管理因素中,没有反馈,没有提供正确的用药方式是妨碍护士上报用药差错的首要管理因素[32]。罗丹等对上海市2所三甲医院护理人员的调查也表明,医院缺乏反馈和最佳处理意见是阻碍上报的重要原因[14]。
另一个重要的管理因素是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惩罚文化。如果报告制度是惩罚性质,则严重打击医务人员上报不良事件的积极性。相反,如果报告制度是为了学习而不是惩罚,并且奖励报告,则可能提高医务人员报告的积极性。管理人员和同事对不良事件报告的态度和反应也会影响医务人员报告的积极性。Karadeniz等对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说明,63%~84%的护士因为管理人员和同行的消极反应而不报告药物差错[33]。罗丹等对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认为护理管理人员倾向追究个人原因而没有深究系统原因,是影响护理人员上报异常事件的重要因素[24]。
2.2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即报告者的因素。影响报告者报告的个人因素包括报告者对不良事件报告的认知,报告者的报告意愿,以及报告者的恐惧心理等。对不良事件报告的正确认知是医务人员愿意报告的前提,相反,对不良事件报告认识不足则会影响医务人员报告的态度及其行为[27]。对医疗不良事件的认识不清,认为医疗不良事件不严重、不值得报告、不知道报告哪些事件、如何报告、向谁报告等,都会影响报告效果。
美国研究报告认为,大多数医师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可靠的工具来报告医疗差错,70%医务人员认为不良事件报告可以改善病人安全,但是许多医师也表明不愿意报告[8,34]。这说明医务人员已经认识到报告的作用,但却没有报告的意愿。而医务人员不愿意报告的原因则主要是因为恐惧。恐惧是妨碍医务人员报告不良事件的首要个人因素。担心被惩罚或打击报复,个人名誉和工作环境受到影响等。Hui-Ying Chiang等还指出同事之间不支持、不同情、敌对的关系会使当事人不愿意呈报不良事件[32]。陈建军等研究发现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并指出担心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报告的重要因素[17]。
2.3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指报告制度或报告系统软件自身存在的问题。报告的程序和流程决定着医务人员报告医疗差错的意愿[35]。如报告程序复杂,占用过多时间,不能匿名报告、个人信息外泄等,都会影响医务人员的报告意愿和行为。如澳大利亚一项研究表明,54.2%的医师认为报告表格太长,没时间完成是阻碍其报告的主要因素,而44.1%的护士也持相同态度[9]。台湾地区对护士药物差错调查认知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报告占用时间太多,是影响护士报告的重要因素[32]。国内也有学者对护理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证明报告流程越复杂,护理人员的报告意向越低[18]。
匿名和保密性则是影响报告的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因素。匿名报告要求报告者不需要提供个人信息,但是即使这样,报告者也会担心个人信息会外泄给第三方。因此保密性就要求不管是否提供个人信息,报告者的个人信息都要对第三方保密。有研究报告认为,相对于匿名报告来说,保密性更有可能提高报告者的报告意愿[36]。
3 促进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的措施
安全报告制度设计人C h a r l e s Billings把成功归因为三个方面:报告是安全的、简单的和值得的[37]。病人安全国际联盟(World Alliance for Patient Safety)总结了不同作者确定的成功报告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非惩罚性、保密性、独立性、专家分析、及时性、系统主导和反应性[6]。针对成功报告系统的基本特征,面对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不足的现状以及影响报告的因素,中外学者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医务人员不良事件报告的积极性,促进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3.1 改善报告程序
首先,实施匿名报告和建立保密制度。保密性是指病人和报告者的身份资料必须保密,不向任何第三方透露。匿名报告和秘密报告在一些国外的报告制度都已经得到了成功的检验。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秘密和匿名报告可以提供有关不良事件宝贵的信息[36]。而加拿大为了保护病人和报告者的个人隐私,制定了隐私保护政策《Privacy Policy》[5]。国内学者通过对影响护理人员报告因素的分析结果,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基本都提出了匿名报告和秘密报告的措施来鼓励护理人员进行报告,提高不良事件的报告率。并且有研究人员通过对医务人员的调查发现,63.3%的医务人员认为“确保报告者身份保密,医务人员更愿意报告”[16]。
管理者对不良事件报告流程的合理设计也是促进医护人员报告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17]。因此,要简化报告流程,设计的报告表格在能够了解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下,尽可能地简单,节约报告占有的时间。
3.2 免责的报告文化
免责的报告文化,即非惩罚性的报告文化。非惩罚性是报告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指不论报告者,还是与事件相关的其他人员都不会因为报告而受到惩罚。由于害怕受到惩罚,医务人员都不愿意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实行免责的报告文化的目的就是免除报告者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安心地报告遇到或看到的不良事件。WHO建议建立不以惩罚为手段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建立安全医疗体系的第一步[38]。美国的Emergency Care Research Institute(ECRI)在2003年的白皮书里总结其医疗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30年的成功经验时,认为非惩罚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39]。国外有文献报告,在美国有接近90%的医疗风险管理人员或医疗机构赞成并使用非惩罚性报告系统,如美国的某医院在实施自愿报告系统之后,第一年的不良事件报告率增加了6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非惩罚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建立后,不良事件的报告率有了明显增加,从0.2%上升到1.1%[16]。
3.3 建立反馈机制
建立反馈机制,即定期向医务人员反馈医疗不良事件分析的信息,并提出解决不良事件的对策建议。Beasley等认为反馈是促进差错报告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认为反馈系统是维护报告者利益的必要因素[40]。缺少反馈会抑制医务人员的报告意愿。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平均86%护士和81%医师认为,如果能够反馈报告问题的解决方法,会更加愿意匿名报告差错[35]。美国IOM的报告《孰能无错——创建更加安全的医疗保健系统》中提到,63.8%医务人员认为如果定期反馈所报告的差错类型和频率,则可能会提高医务人员的报告意愿和报告水平[41]。可见,反馈对提高不良事件报告率的作用之大。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励医务人员上报遇到或看到的不良事件,更好地发挥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作用,应该建立及时、高效的反馈机制。
3.4 进行培训和教育
在采取以上措施的基础上,要对医务人员进行不良事件及其报告的培训和教育,让其了解不良事件的基本概念、危害,进行不良事件报告的作用和意义,如何报告,向谁报告,更重要是的让医务人员知道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是在一个安全、保密、非惩罚的环境下进行。国内有学者通过对儿科护士的调查表明,不良事件上报的可能性与其认知程度呈正相关,即认知程度越高,上报可能性越大[17]。美国一项对医务人员的调查表明,65.4%医务人员表示,如果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比如哪些事件需要上报,则可能会提高报告水平[42]。Kohn等指出要促进医护人员的认知水平,就必须了解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流程、报告的种类、目的及责任、不良事件的定义和报告后的利益[41]。因此,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关于不良事件及其报告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认知水平,培养其正确的态度。
3.5 建立激励机制
医务人员医疗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1月来我院门诊、住院部发生和未发生医疗纠纷事件的医务人员各4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4例, 女性16例, 年龄20~48周岁, 平均年龄 (29.5±1.5) 岁, 18例为医生, 22例为护士;对照组中, 男性26例, 女性14例, 年龄20~50周岁, 平均年龄 (29.8±1.6) 岁, 16例为医生, 24例为护士。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检验P值>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观察两组医务人员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评分结果差异。评价量表为SCL症状自评量表-90, 施测方法为团体性施测, 评价维度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以及精神病性评分, 对各维度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 计量资料用t, 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各维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医务人员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以及精神病性评分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比经检验, P值<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评分如见表1。
3 讨论
医疗纠纷现今是国民比较关注的问题, 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医疗纠纷不但对医院有很大的影响, 对当事的医务人员也有很大的心理影响。在医疗纠纷发生后, 当事医生不但要继续完成医务工作, 还要承担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对当事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4~6]。
本研究中观察数据对比结果显示, 在发生医疗纠纷事件后, 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会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 无论是出于医务人员或医患双方的误会, 在医疗纠纷事件中均会伴随患者的纠缠与干扰[7], 因而导致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 (甚至生活) 被打乱, 对于医务人员而言可以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8~10]。一旦这种压力持续存在, 将会导致其产生不同程度上的焦虑感、无力感、甚至敌对心理。受到消极的应对方式影响, 导致相关医务人员的情绪状态陷入恶性循环中, 在医疗纠纷这一急性应激性事件的作用下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 最终对医务人员的心理情绪产生更加沉重的压力与负担[11,12]。
针对医疗纠纷事件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应构建一套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具体可包括: (1) 构建有效的倾诉与沟通机制。医疗纠纷事件中的相关医务人员必须有一个可及时宣泄不良情绪的渠道, 院方必须给予他们高度关注, 表达真诚的理解与关怀, 建立信任关系, 指导他们以正常方式宣泄情绪, 缓解焦虑、抑郁感知; (2) 提供应对知识支持。医疗纠纷事件发生后应当尽早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应对知识支持, 使相关医务人员了解产生负面情绪的合理性, 帮助建立积极的应对系统, 提供各种负面情绪应对技巧的服务; (3) 提供解压方法。医疗纠纷相关医务人员不同程度上存在苦恼、紧张等情绪状态, 长期无法得到缓解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 在面对医疗纠纷事件这一客观事实时, 必须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解压的知识与服务支持, 指导他们主动缓解压力。
参考文献
[1]张燕, 肖涛, 刘哲宁, 等.以人为本心理干预模式在医疗纠纷防控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12) :51-52.
[2]王曼维, 姚晓东, 王岩, 等.医疗纠纷对医师心理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3 (10) :112-113.
[3]景文彬, 龙虹羽.骨科治疗中临床心理学的运用与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7) :1107-1108.
[4]段力萨, 冯俊敏, 韩晨光, 等.基于临床死亡患者家属心理干预下的医疗纠纷防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 (9) :666-668.
[5]蔡丽芳.引发医疗纠纷的医患心理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刊) , 2013, 22 (3) :175-177.
[6]宋秋忆, 周海斌, 宋因力, 等.院前心搏骤停急救中各环节医疗纠纷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23 (5) :32-33
[7]姚瑞霞, 韩金堂, 韩元利, 等.传染病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14) :1784-1785.
[8]王红, 许红凤, 张茜茜, 等.医疗纠纷对实习护生心理影响与对策研究[J].中国病案, 2015, 16 (6) :91-94.
[9]钱勇, 龙春丽.儿科护理纠纷中护患双方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21 (12) :1873-1874.
[10]钱斌, 李娜, 田玥, 等.医疗纠纷中医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 2015, 34 (28) :197-198.
[11]李素英, 耿笑微.医务人员在医疗纠纷后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28) :2962-2965.
医务人员医疗论文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9月至12月, 课题组在北京市城区分级别随机抽取三级甲等医院6家、二级甲等医院5家进行问卷调查。三级甲等医院中兼顾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每家医院发放100份问卷, 按照医生、护士、医技科室、管理岗位的适当比例随机抽取。全部问卷要求本人填写, 共发放问卷1100份, 回收997份, 其中三级医院543份, 二级医院454份, 回收率90.64%。
1.2 调查内容
鉴于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涉及法条和概念比较多, 本次问卷调查比较注重制度的核心内容, 侧重考察了医务人员对医疗损害的概念、诊疗义务及其判断标准、告知义务等项制度的关注程度和认知状况。
1.3 统计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进行录入, 其后导入SPSS17.0建立相应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
总体而言, 调查对象包括医生532人 (53.4%) 、护士255人 (25.6%) 、管理岗位123人 (12.3%) 、医技人员82 (8.2%) 。其中高级职称人176 (17.6%) 、中级职称388人 (38.9%) 、初级职称385人 (38.6%) , 其他38人 (3.8%) 。调查对象对于医疗法律问题“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分别占19.1%和42.8%。31.5%的调查对象关注程度“一般”, “不关注”的占6.6%。其中二级医院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三级医院,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医疗事故与医疗损害的关系
53.06%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损害范围更宽”, 37.41%的调查对象认为“两者有交叉”。11.94%的人认为“医疗事故范围更宽“, 回答“两者没有差别”和“不了解”的分别占5.22%和7.82%。经统计学检验, 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认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二级和三级医院对医疗事故与医疗损害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认知水平比较接近。当问及“若一起医疗差错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院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62.1%的人选择“不应该”承担责任, 仅有15.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承担责任, 还有22.7%的人认为“说不清”。三级医院应答正确率16.9%, 略高于二级医院的13.2%,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当前解决医疗纠纷的基本法律依据
目前, 《侵权责任法》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基本法律制度, 在所有调整医疗纠纷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中最具有权威性。然而, 调查显示, 有相当比例的调查对象 (42.4%) 选择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仅有37%的人选择了《侵权责任法》, 选择“不确定”的占8.8%, 另有11.7%的人选择“不知道”。这说明从总体上看《侵权责任法》在医务人员群体中的知晓率比较低。二级医院的认知程度略好于三级医院,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医疗损害可能侵犯患者权利的范围
医务人员对于医疗损害侵权的种类的看法见表3所示。总体而言, “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这个四个选项选择人数比较多, 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为90.57%、71.41%、45.64%和36.31%。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经统计学检验, 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对诊疗规范的认知状况
医务人员对于诊疗规范的认知状况见表4所示。总体而言, 选择人数从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技术规范和标准 (84.45%) 、诊断指南 (65.90%) 、质量管理制度 (55.17%) 、临床路径 (52.56%) 、医学前沿文献 (16.15%) 以及其他 (1.10%) 。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经统计学检验, 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6 对告知义务及其内容的认知状况
《侵权责任法》第55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调查表明, 医务人员对此条文的性质有着不同理解。71%的调查对象认为该条是关于“告知义务”的规定, 而29%的人认为, 这已经不再是人们通常谈论的“告知义务”了, 而是有关“说明义务”的法律规定。经统计学检验, 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对此在认识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P>0.05) 。这说明医务界对于告知义务的立法转向尚未准确把握。关于向患者告知或说明哪些事项的认知状况详见表5。总体而言, 选择人数从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需要实施手术的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84.65%) 、需要实施特殊检查、治疗的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78.64%) 、普通诊疗中的病情 (73.32%) 、普通诊疗中的医疗措施 (66.80%) 、收费的详细情况 (43.93%) 和参与诊疗的人员配置情况 (25.98%) 。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经统计学检验, 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 我国医疗纠纷司法解决的主要依据是《民法通则》、国务院2002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下发的《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 这些文件共同构成了医务人员执业的法制环境。《侵权责任法》的出台, 导致医疗执业法制环境产生以下变化:第一, 建立起“一元化”医疗损害赔偿体系。第二, 确立了新的医疗责任体系[2]。第三, 确立了医方的过错评判标准[3]。第四, 进一步明确了医方的免责事由。第五, 突出强调了病案管理的法律责任。此外, 在医院紧急救治制度和增加赔偿项目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调查发现, 医疗损害制度的变迁与医务人员群体法律认知呈现出明显的“背离”现象, 这昭示出医方在适应新制度环境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比较突出地体现在:
3.1“事故思维”根深蒂固, 制约医务人员对医疗损害基本法律制度的准确理解
《侵权责任法》出台前, “医疗损害”这一概念并未正式“植入”法律之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规定:“不属医疗事故的, 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而《侵权责任法》引入了“医疗损害”的法律概念, 舍弃“医疗事故”概念, 打破了《条例》“不构成医疗事故不赔偿”的规定。该法第54条明确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 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调查表明, 虽然有53.06%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损害范围更宽”, 并且37.41%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损害与医疗事故之间有交叉。然而, 62.1%的医务人员仍然认为,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 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虽然《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到本次问卷调查时已近2年, 然而, 医务人员不仅依然习惯于沿用“医疗事故”的说法, 对法律规范的理解还“滞留”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文本语境当中。可见, “医疗事故思维”也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影响着其对新制度的有效接纳。这与医疗损害制度中隐含的“法律权利逻辑”是完全相悖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医疗事故”概念最早出现在1987年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尽管《办法》随着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而实效, 但是“医疗事故”的概念仍然被法规文本“继承”下来, 医疗事故的内涵也随之充实起来[4]。直至2010年《侵权责任法》的公开实施, “医疗事故”一词有着长达23年的“制度史”。由于侵权责任法并未明确废止《条例》的效力, 目前, “医疗事故”的概念虽然有些过时, 但是仍然继续存在于医疗法律制度环境之中, 这就足以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产生持久的影响。42.4%的调查对象认为, 当前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就足以印证这样的判断, 这不仅说明医务人员群体对《侵权责任法》作为调处医患纠纷的唯一法律依据尚缺乏基本的了解,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普及医疗损害赔偿制度任重道远。
此外, 医务人员对于患方权利认知水平比较低, 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医疗行为有可能侵犯患者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等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医疗行为可能对财产权、自主选择权和肖像权等方面带来的损害认识不够充分。本文认为, 这一定程度说明, 医务人员多是从对患方的有形伤害考虑侵权后果, 至于医疗损害可能导致的患者在财产权利、人格权利和精神权利等方面损害缺乏明确的认知。
3.2 立法缺陷增加了医务人员对法律制度的认知难度
法律的最基本功能是为社会主体的行为提供确定的指引[5]。模棱两可的制度设计方案必定造成法律认知上的歧见。医务人员对立法变迁的认知固然受其知识结构、所在单位重视程度、宣教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这其中立法质量瑕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众所周知, 立法者在《侵权责任法》出台后, 其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医务人员对两者关系的认知偏差就是鲜明的例证。迄今为止, 作为立法者的全国人大都没有明确应该如何协调两者在法律效力上的冲突。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 全国人大制定的《侵权责任法》在效力等级上高于国务院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然而, 《医疗事故条例》至今仍然没有被明令废止, 究竟应该以哪一个规范性文件为准成为困扰实务界的一个重大疑问, 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存废之争。这为医务人员认识上的举棋不定提供了很好的注解。调查显示, “不知道”和“不确定”上述两个文件中以谁为准的的分别占11.7%和8.8%。立法者在态度上的“不置可否”、在行为上的“不作为”无疑会导致医疗损害新、老制度“并存”的复杂局面, 这有可能使得新制度的传播和旧制度“痕迹”的消除均陷入困境。
此外, 立法的不足还体现在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标准的设定上。《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造成患者损害的,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58条规定,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因此, 如何理解“医疗水平”和“诊疗规范”, 对于医务人员提高行医合法性至关重要。然而, 遗憾的是, 《侵权责任法》对“当时的医疗水平”、“诊疗义务”等法律术语缺乏必要的界定, 一定程度上招致了医务人员的认知偏差, 增加了其守法成本, 也会为日后司法审判带来困难[6]。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 应当以当时医疗行业的普遍技术水平作为判断是否存在过错的基本标准。而对行业普遍技术水平的确定, 则取决于医务人员对“诊疗规范”这一个概念的理解。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医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规范属性有着比较一致的认知, 至于诊断指南、临床路径和管理制度是否应当归入诊疗规范之列, 有着不同的认识。三级医院的大部分医务人员倾向于将诊断指南和临床路径作为诊疗规范, 而二级医院则比较认可质量管理制度的规范作用。对诊疗规范的认知差异有可能导致医疗质量管理难以取得统一口径。
3.3 告知义务的扩大化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我国的医疗告知制度最早见于1982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中关于“实行手术前必须由家属或单位签字同意”的规定[7]。其后, 《执业医师法》、《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 告知义务本应为医务人员群体广泛知悉和深刻理解。而令人困惑的是, 《侵权责任法》第55条的规定是否扩大了告知义务的范围、提高了告知义务的标准呢?一种观点认为该条是关于“说明告知”义务的规定[8]。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从基本法理的角度看, 患方知情权作为公民知情权的一种具体体现, 其本身也兼具有公权利和私权利的双重属性, 其不仅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问题, 其更多时候面对的是具有公权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 (医院) 和政府机关[9]。知情权作为一种兼有公权利和私权利属性的复合性权利, 其权利保障就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法律主体的义务和责任, 因此, 《侵权责任法》明确地使用“说明”的措辞替代“告知”, 提高了先前立法中有关告知义务的标准, 旨在进一步强调了医务人员负有如实告知病情和实施有风险的诊疗措施与手术必须征得书面同意的法定义务。其立法原意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现行规定更为强调说明的效果。医务人员既要将诊疗措施与可能风险说清楚, 又要能让患者听明白;二是新增了对替代方案的内容要求;三是对说明对象的顺位进行了明确;四是将以往履行告知的一般要求上升为违反者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10]。而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实施多年的告知制度出现的重要而不显著的变化并没有真正察觉, 更谈不上提高对该义务的重视程度。
总之, 医务人员对《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认知, 不仅受制于其自身知识背景和结构的异质性, 还受制于医务人员法律知识学习能力、途径和机制的差异性。更为关键的是, 法律知识的理解和习得, 有着迥异于医学技术工程学科的独特规律。深入领会立法精神内涵, 剖析和掌握像“医疗损害”、“当时医疗水平”、“替代医疗方案”等第一次出现在医疗损害责任制度中的法律术语, 无疑对提高医务人员适应复杂法制环境变迁的能力很有助益。然而, 值得关注的是, 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在立法技术上的缺失、以及后续立法协调策略安排上的失误, 无疑加大了新制度在传播过程中以讹传讹地诱发歧义的可能性。质言之, 这正是立法者为建构和优化医疗责任制度引入新概念、新制度的同时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客观而言, 立法者在规避某个或某些立法难题的同时, 无形之中又放任了其他问题的滋生。而在这种“单向度的操作主义立法观”[11]的驱使下, 医疗责任立法很可能最终沦为解决医患民事纠纷实体责任归属的技术性措施, 进而忽略对一些本源性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例如医疗损害预防机制的法律定位、普通患者与医学专家在医疗过程中的“商谈”与“合作”机制等等[12]。凡此种种, 对于未来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实施效果都将会产生潜在影响, 这就需要“后侵权法”时代的医疗法律研究高度关注并及时跟进医疗实践中的具体化的法制需求。
参考文献
[1]邱爱民.论我国医疗纠纷处理中二元化现象的历史与终结[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43-44.
[2]宋发彬.《侵权责任法》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法律地位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120.
[3]谭晓莉.医疗损害举证责任变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2, 6:94.
[4]陈志华.医疗损害责任深度释解与实务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5]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7]刘鑫, 张宝珠, 陈特.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条文深度解读与案例剖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8]谢子秋, 方鹏骞.我国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对医疗行为变化的影响[J].医疗与社会, 2013, 3:61-63.
[9]唐芬.患方知情同意权法理基础之重构[J].社会科学家, 2011, 7:105.
[10]查子松, 夏欣.析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规定之特点及可能影响与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 2011, 4:329.
[11]中国立法学研究会.地方立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医疗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解析 篇10
1 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来源
1.1 社会的压力
(1) 长期以来“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心里[4], 社会上流传着“医生的嘴, 护士的腿”, 我国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 不被重视, 护理人员辛勤劳动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使护理人员不能从工作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2)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实证医学、临床路径的提出, 尤其是专科医学的发展, 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 医疗行业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需求, 而且学历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由于来自经济、时间、精力等多方面的干扰, 护理人员本身便不能在业余时间安心进修。
1.2 家庭的压力
每位护理人员在医院是预防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承担者, 而在家庭中还扮演着女儿、妻子、人母的角色。由于护理工作服务对象是患者, 责任重大, 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 谨小慎微, 再加上长期三班制体力上的过分消秏, 使其在精力与体力上对家庭的照顾和关心, 不能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会产生强烈的自责心理。
1.3 环境的压力
(1) 护理人员需要面对诸多致病因素、令人不愉快的气味、面对饱受痛苦的患者, 琐碎、繁重、疲累的工作[5]; (2) 护理人员缺编及护理设备上的投资不足等, 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3) 工作中若出现差错、事故, 直接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须为此承担相应责任[6]; (4) 职业伤害对护理人员也构成了很大威胁, 针扎、感染等伤害发生率颇高。 (5) 护理人员面对的不仅是患者, 还要面对主任、医生、护士长和患者家属等, 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1.4 患者的压力
(1) 随着社会的进步, 患者作为一个消费群体, 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负责, 他们有权选择自己认为满意的护理人员为其服务。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 还要有预防、保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现有人员水平还没得到相应的改进, 存在较大差距。 (2) 随着大众法律意识的增强, 对自身权益保护更加重视, 护理人员需应对各种医疗纠纷, 诸如医闹现象等。长期的压力使护理人员极易产生紧张心理。
2 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化解途径
护理是一项高压力的专业工作, 在长期影响下, 将会导致专注力下降, 产生身心症状、职业疲乏, 甚至出现异常情况, 更直接影响其工作满足感, 产生离职倾向, 加之护理人员欠缺, 更严重影响患者的护理质量。在医疗管理过程中, 采取适宜对策和措施化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使其置身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能保障护理服务水平。
2.1 成立护理人员社团, 增加护理人员之间交流, 相互分享工作经验, 互相学习, 提升处理事情的能力, 进而提升自我专业知识与能力。多数护理人员仍对工作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与兴趣, 若能设法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提升护理质量, 必然会有相当大的帮助。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会员联谊活动, 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 相互倾诉工作中不舒心的事情, 可以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 尤其对于新进的护理人员, 更应增进社团归属感, 这是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2 部门主管可利用每次事件发生之后, 选择适当时机, 以不责备、开放式的讨论, 适时予以引导, 让护理人员学习思考、练习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仅可以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困境, 亦可减轻许多无谓的压力。
2.3 有计划地充实专业知识及技能。专业护理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不单是护理技术, 在多元化、教育知识普及的社会变化中, 护理人员必须同时具有其他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的知识, 并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密切合作, 不断增加能力, 以满足病患及家属的需求。护理人员可积极参与相关技能培训或研讨会, 以增进知识及护理技能, 学习有效处理复杂问题与掌握工作技巧的能力。
2.4 定期有效的练习身心纾缓相关运动及技巧, 学习简单纾缓技巧或运动, 如深呼吸、静坐、听喜爱的音乐、瑜珈等, 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做纾缓练习, 对身心压力的缓解极有助益。建议医院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下班时间, 指导护理人员开展相关运动及技巧练习, 以备工作间隙参与。
2.5 各部门建立明确的工作任务分工, 以利相关从业人员遵循, 避免各单位间无谓的争执。另外可定期与相关单位进行单位间的讨论会或工作人员间的聚会以增进对彼此间的了解, 化解在工作上的摩擦, 促使工作顺利进行。
2.6 行政管理部门亦应重视合理与公平分配原则, 根据护理人员的专长、兴趣、潜能、负荷、困难来分配岗位, 以防因工作负荷过重, 影响护理质量。另外建立开放沟通管道, 设立公众电子信箱, 让同事缓解压力, 部门主管也可了解同事的工作压力状况。
2.7 建议医院多举办有关大量伤患救治护理的演练, 可录制自己医院的相关影片提供给工作人员观看, 增强印象, 减少因经验缺乏而产生的压力。
3 结语
本文从社会、家庭、环境和患者等方面探讨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来源, 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化解途径和方法, 可供医疗管理部门日常工作参考。
摘要:本文从社会、家庭、环境和患者等方面探讨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的来源, 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化解途径和方法, 可供医疗管理部门日常工作参考。
关键词: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压力来源,化解途径
参考文献
[1]石莉, 肖红岩, 石晓云, 等.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性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8) :102-104.
[2]黎晓蓉.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增大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6) :167-168.
[3]孟玉兰.肿瘤医院护士工作压力分析[J].护理研究 (中旬版) , 2010 (4) :1013-1014.
[4]石莉, 肖红岩.对部分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23 (4) :979-980.
[5]刘瑾, 左靖红, 周家元.护理人员的压力源及应对措施[J].当代医学, 2010, 16 (12) :115.
医务人员医疗论文 篇11
关于参保缴费
《通知》规定,失业人员应按规定参加其失业前失业保险参保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参保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办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手续。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费。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的用人单位未缴纳大额医疗费统筹费用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费;用人单位已經缴费的,不再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
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率和缴费基数原则上按照统筹地区的标准和办法执行,缴费基数最低比例不低于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失业人员大额医疗费统筹费用的缴费标准按统筹地区的标准确定。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为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期限与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相一致。
关于待遇享受
《通知》规定,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当月起按规定享受相应的住院和门诊医疗保险待遇。享受待遇期限与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相一致,不再享受原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补助金待遇。
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与其失业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失业人员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形或领取期满而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保险基金即停止支付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
关于经办服务
《通知》规定,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率、缴费期限和经办流程等有关规定及时告知失业人员本人,确保应保尽保。
失业人员享受待遇期满后,应按规定相应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11年7月1日前失业人员已经参加医疗保险并已缴纳全年费用的,由各统筹地区尊重参保人意愿,按有关规定处理。
关于关系接续
医务人员医疗论文 篇12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三院,广东省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肿瘤医院的部分医务人员。
1.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与个别访谈法,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对认知和需求的差异采用列联表资料卡方检验;对有显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在回归中,经似然比检验,P值小于0.05时,入选的因素能作为解释变量。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实际调查对象共413人,有效应答问卷共363份,有效应答率为87.5%。调查对象的特征:男女人数比141∶222;医师、护士、医技师、行政人员的人数比是143∶89∶63∶68;工龄分组≤5年、6-10年、11-15年、16-20年的人数比是176∶98∶17∶43∶29;医护的内科与外科人数比是151∶73。
2.2 医务人员对医责险的认知
2.2.1对医责险的了解程度与途径:9.9%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了解,75.2%表示了解一些,14.9%表示完全不了解。调查对象的不同特征对医责险的了解程度无影响。对宣传途径选择率进行排列:报刊网络等传媒途径(38.0%)、首次了解(36.0%)、上级派发的资料(25.6%)、保险公司(医调委)推荐(19.8%)。
2.2.2对医责险的态度:83.2%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16.8%认为没有必要。有必要的理由与人数占比分别是:缓解职业压力66.1%、缓解医患矛盾60.9%、减少防御性医疗行为52.6%、实现对医生的优胜劣汰28.1%、听从单位的安排10.5%。62.5%的调查对象认为利大于弊,36.1%认为不清楚,1.4%认为弊大于利。回归分析中,了解程度因素对医责险态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不清楚,较了解组比完全不了解组更容易认为医责险利大于弊(P=0.004),见表1。
注:模型拟合时自动以不清楚 =3、视情况而定 =3、医院 =4 为参照组,以完全不了解 =3、≥ 21 年为基线类。
2.2.3对医责险的作用评价:在对医责险的五项作用评价中,对责任心增强、促进医疗纠纷有效解决两项作用没有人数相对集中的评价。对改善从业环境、减轻从业压力、第三方有利于解决医患问题三项作用,除医技(师)外的其他岗位、系列持正面积极评价的人数占比均超50%。
2.3 医务人员对医责险的需求
2.3.1医责险的购买意愿:88.4%的调查对象表示希望医院为其购买医责险,1.9%表示不希望,9.9%表示无所谓。57%的调查对象表示只要数目合理,愿意负担部分保费。
2.3.2投保主动性:如果医院不代办和缴费,需自行投保,表示会的占18.7%,不会的22.9%,视情况而定的占58.4%。经检验,工龄组、了解程度分别与投保主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且均经线性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情况而定的组内选择率随工龄增长呈减少趋势,随了解程度加深而会自行投保的概率加大且投保趋向更明确。经回归分析,≤5年和6~10年组较≥21年组更多选择视情况而定,即工龄较短的更容易选择观望。
2.3.3期望医责险理赔范围: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希望医责险保险的范围主要是医疗意外、医疗事故 和医疗过 失 , 分别占94.2%、85.4%、80.2%。72.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同科室应购买不同额度的医责险,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4),外科比内科的人占比更高。
3 讨论与建议
3.1 医务人员对医责险已普遍认知,但认知水平亟待提高
有75.2%的调查对象对医责险处于了解一些的状态,大部分人认为医责险利大于弊。这表明自从2011年广东实行医责险统保以来,广州市医务人员已普遍认知医责险,但是认知的程度仍较低。在以机构为投保主体的购买方式前提下,购买的单位极少向医务人员告知或培训。而结果显示,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医务人员对医责险的态度和投保主动性。因此在医务人员群体和社会其他人群中积极宣传与推广医责险具有重要意义,为医责险的发展和纠纷调解工作营造“懂险、用险”氛围,改变传统不良纠纷处理方式,激发合理的需求奠定思想基础。
3.2 医务人员对医责险的需求较为强烈且具差异化
结果显示,83.2%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购买医责险,57%的调查对象表示只要数目合理,愿意负担部分保费,72.2%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同科室应投保不同额度,医师(外科)所表述的主观需求最高。可见医务人员对医责险的需求较为强烈且多样化。这与医疗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以及职业岗位风险大小不同有关。传统纠纷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纠纷处理需求,亟需创新庭外调解的医疗纠纷处理第三方的方式。加之多点执业政策的推进所导致纠纷中的个人责任加大或不清晰,也必然正向刺激对医责险发挥经济损失转移和纠纷处理转移作用的需求。
3.3 较多医务人员对医责险采取观望态度
从管理者 深入访谈 材料中分析,医务人员对医责险采取观望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
医方:目前广州地区一线医务人员对医责险的认知水平较低,而院方基于既往风险所建立的纠纷处理模式和对自我声誉保护的考虑,认为经济损失对经济情况良好的大型医院而言影响不大。基于医疗质量和医责险长期发展的考虑,部分人员存在医责险应该完全释放本院的管理成本和完全从纠纷中脱身的不合理期望。
医责险制度自身的缺陷:主要集中在投保主体、保费厘定、承保范围、理赔流程等方面的设定不合理和缺乏科学性,这与已有研究是一致的。这些共性的问题必然大大减弱纠纷处理效果,也是院方做决策的主要关注点。
相关的第三方:保险公司的营利性、“医调委+医责险”中的医调委的中立性和权威性以及鉴定机构独立性与权威性使医责险遭到质疑。建议可利用现有的权威学会会员库,争取合作性人才储备、技术和经验支撑。成立权威的鉴定机构和鉴定制度,如意大利成立的首席法医部,通过其严谨的鉴定制度能给出不同层次专家鉴定意见,使患者医生医院满意而快速达成协议并减少诉讼数量。
3.4 医责险需要完善和更具灵活性
医责险制度自身缺陷的改善,需要保险公司利用经验数据与成功案例,积极与院方或个人进行需求沟通:(1)基于多样化的需求,建议发展与推广包含意外险等的医责综合险,海南、深圳、上海等地的模式已包含意外险,而近年北京多家大医院正在试点手术意外险。(2)保费制定中,除了需要根据医院规模、科室风险差异外,应与风险自留所建立的质量与风险自我管理体系评估挂钩,合理区别保费缴纳。(3)借鉴交强险实施的重大事故预付制、美国的允许赔偿结构性支付,科学制定保费,避免大金额赔偿冲击,同时快速理赔而缓解对立情绪。(4)关注纠纷处理与理赔流程的改造,确保通畅与简便,节省行政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5)投保主体的重新定位。政府肩负着监督职责,应积极应用税收政策等保驾护航,确保医责险的非营利性、医调委和鉴定机构的中立性和积极性。深圳推行的院方+个人为投保主体的模式取得显著实践效应,多点执业政策使得针对个人责任的医责险拓展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摘要:目的:基于医务人员的认知与需求,对医责险发展路径提出建议。方法:抽样调查部分医务人员,个别访谈某管理人员。结果 :75.2%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医责险有一定了解但不多;医务人员的主观需求强烈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2);医务人员对医责险较多采取观望行为。结论 :关注差异需求,建立灵活机制和完善医疗责任险。
【医务人员医疗论文】推荐阅读:
基层医务人员07-14
儿科医务人员08-23
社区医务人员09-21
产科医务人员11-16
聘用医务人员11-18
医务人员沟通10-01
医务人员的过错10-21
医务人员考察报告05-23
医务人员个人辞职报告07-04
医务人员简历自我评价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