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医务人员(精选8篇)
口腔科医务人员 篇1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 口腔科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存在于口腔科诊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成为医院感染的一个薄弱环节, 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 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非常重要。医务人员做好自我防护不仅可以避免遭受疾病的侵袭, 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1 口腔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
1.1 治疗操作不规范
口腔科的治疗操作绝大多数在病人口腔内进行, 医生与病人相距不到50 cm, 喷出的含病原体飞沫可直接进入对方的呼吸道, 还可形成气溶胶, 污染周围环境中的空气和物品。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唾液或血液, 使其常处于致病微生物感染的危险环境中。
1.2 缺乏医院感染学知识
由于医院感染学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涉及较少, 以及医院在职教育普及不到位, 使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贫乏, 以至于自我防护意识差。鄂文华[1]调查两所医院60名急诊护士, 自我防护率仅为18.1%。多年来对医护人员没有把自我防护问题被摆到应有的位置, 致使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1.3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重诊疗、轻预防,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 导致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出现有章难循现象。
1.4 诊疗环境布局不合理
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同室候诊、治疗, 以及医用超声波洁牙机或用高速牙钻治疗时产生的带有病原体的气溶水雾污染, 以及口腔修复打磨产生的粉尘对环境造成污染。
1.5 传染性疾病的潜在威胁
我国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口腔科医务人员更属病毒易感人群, 其感染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2]。至2003年底, 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毒感染者62 159例, 艾滋病病人8 742例, 全国31个省发现有艾滋病病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 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他科室, 许援朝等[3,4]检查60例牙病病人的牙髓血, 检出丙型肝炎病毒 (HCV) 阳性率达33%;有人研究用气动牙科器械喷雾冲洗5例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患牙, 处理仅1 min, 在距离病人口腔12 cm处仍存在结核杆菌。以上因素均对口腔科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1.6 职业损伤
口腔科麻醉注射、根管治疗等操作时常用的注射针、根管扩大针、拔髓针、缝合针, 使医务人员处于针刺的危险中。有报道, 门诊口腔医疗器械HBsAg监测阳性率:车针10.4%、手机头62.5%、牙钻62.5%[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也已在人牙髓组织上检测到, 但由于口腔器械十分复杂, 价格昂贵、精细且用量大, 难以做到一人一机。另外, 口腔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 如汞、甲醛、戊二醛等。因此, 口腔科医务人员难免暴露于危险之中。
1.7 忽视细节
口腔科综合治疗台的各类器械控制开关的接触频率高, 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例如调节治疗椅位、开闭照明灯等这些不经意的微小动作皆有可能使开关成为传播疾病的中介源头。
1.8 心理因素
由于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 口腔科医务人员每天面对大量的牙病病人, 每时每刻的工作都处于紧张状态, 再加上急诊、重症、复杂病人, 极易造成医务人员生理、心理疲劳。
2 预防措施
2.1 规范流程, 加强管理
2.1.1 改善口腔科布局
要求医院领导重视, 从硬件设施上支持口腔科工作, 提供布局合理的诊疗单位, 例如治疗椅间设立高约16 m的分隔栏, 防止唾液飞溅。规范口腔科诊疗及器械清洗、消毒流程, 从污到洁, 严格执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保管”的流程。
2.1.2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正确认识, 对病人均采取预防性隔离。对口腔科病人除急症病人外, 最好是预约, 在诊疗操作前采集有关病史及做必要检查, 以了解病人的其他健康状况。
2.1.3 加强管理, 严格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加强管理力度, 注重制度落实, 严格操作规程, 强化管理机制, 口腔器械应做到一人一用, 用后放入耐刺容器。对口腔修复及正畸矫正器应在消毒前用流水反复冲洗, 再用高效消毒剂浸泡, 然后再冲洗;养成不在工作间吃饭、吸烟、摸口眼鼻等良好习惯。
2.2 加强自我防护
2.2.1 洗手
洗手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有效的洗手依赖于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洗手方法及完备的洗手设施。医务人员应明确洗手可去除大部分的污染菌和降低病原菌浓度, 端正态度, 自觉按卫生厅制定的“六步洗手”规范洗手流程, 按规程洗手。安置合理便捷的洗手设施, 避免因工作量大、洗手少、费时带来的不便;选择正确的洗手剂、消毒剂。
2.2.2 戴手套
养成用镊子 (钳子) 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 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接触血液、唾液污染的敷料器械及患处时戴手套, 不过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 因此戴双层手套有利于减少感染机会。
2.2.3 穿防护制服、戴口罩
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薄型外科口罩对空气传播病原体的防护作用甚微, 操作传染性强的呼吸道疾病病人时应戴高效呼吸型口罩。护士要穿有防护作用的工作服, 以避免污染自己的衣服, 换洗衣服应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 衣服一旦被血液或唾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由于高速手机、超声波设备和其他设备所形成的飞沫含有雾化的血液、唾液和口腔内其他有感染性碎屑, 这些气雾集中于口周60.96 cm~91.44 cm内, 包括尘埃和微滴核, 一般小于50 μm可以在空气中存在很长时间, 大于50 μm的颗粒则沉积下来和尘埃混在一起, 室内的活动又可进一步使之回到空气中, 成为传染的一种潜在因素, 而口罩对这些气化的潜在病原菌有重要的物理屏障作用。
2.2.4 戴防护眼镜
防护眼镜对于口腔科工作人员和病人有重要的防护作用, 它不仅可以防止物理性损伤, 也可以防止飞沫的危害, 起到防止碎屑、唾液、飞溅的化学物质和其他气化物质的危害作用。
2.2.5 用防护罩
操作台面经常与口腔科气雾、溅沫和手套等器械接触, 成为口腔科医务人员的传染源和病人交叉感染的途径, 应当在灯架、手柄、开关、头托、手机、托架等处用防护罩, 避免交叉污染。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
2.3 诊疗室、候诊室加强空气流通
每日2次用紫外线消毒30 min, 地面、口腔综合治疗台等接触的地方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每日3次, 以降低环境污染菌浓度, 保持室内环境的持续洁净。
2.4 预防接种
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及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对育龄女医务人员应注射风疹病毒疫苗;对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的可疑针刺者应注射抗HBV、IgG和乙型肝炎疫苗。
2.5 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
根据口腔科工作的特点,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活动时间, 以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自身素质修养, 克服个性弱点, 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2.6 计划免疫
口腔科医护人员每年体检1次, 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防止医护人员成为感染源。乙型肝炎五项阴性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3 体会
护士职业性危害的防护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口腔科护士职业危害的防护。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需研制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防护方案, 同时护士的职业病登记和管理也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鄂文华.急诊护士自我防护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1) :46.
[2]周冬平, 杨宗萍, 全文斌.口腔科病毒交叉感染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 (4) :15.
[3]许援朝, 牛洁.口腔医院门诊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查[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1998, 14 (2) :111.
[4]陈水易, 陈智, 陈民栋, 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口腔血中HCVRNA[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6, 15 (4) :256.
[5]陈文学, 蒋婧华, 章泽豹, 等.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0) :1152.
口腔科医务人员 篇2
摘要:近年来,医院越来越重视各科室的质量控制水平,但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医院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再次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口腔科工作职责主要围绕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作为口腔科护理人员需频繁接触各种口腔医疗器械,且受检人群多为流动人群,从而导致口腔科护理人员具有较多职业暴露危害因素[1-2]。因此,总结和分析口腔科护理所面临的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并且根据其总结和归纳出针对性安全管理,在临床护理中具有较高地位。
关键词:口腔科;职业危害因素;职业暴露;安全管理
口腔科与其他临床科室不同,接受患者就诊量大,就诊周期长,各项诊疗活动需使用较多器械,受检的人群中存在着较多未知危险因素,并且患者多处于张口状态,也极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唾液及血液的感染途径,致使医务人员具有较普通科室更多的职业危险因素。口腔科护理人员除了配合医生利用各种器械完成较多技术操作外,还需要处理大量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为促进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在口腔科护理工作开展中,归纳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3]。笔者在广泛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科室经验,归纳出了口腔科护理中面临的常见职业危险因素,并据此分析,深入探讨应对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特报道如下:
口腔科医务人员 篇3
1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特点
患者带菌或病毒的血液、唾液可通过空气、器械等进行传播, 使口腔科医务人员成为易受感染的高危人群。此外, 口腔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的一些有毒物质, 如汞、牙托水、甲醛、酚类等化学物品, 物理性损伤和社会性影响也会对其造成危害。
(1) 细菌或病毒感染。口腔科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为最常见、最严重的伤害。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是口腔医务人员最容易感染的病毒, 此外, 结核杆菌的感染也呈上升趋势。造成直接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操作中频繁使用锐利的器械, 如注射器、根管扩大针、拔髓针、车针、磨头、缝合针、牙挺等。连丽[1]指出, 门诊口腔医疗器械HBV监测阳性率:车针10.4%, 手机头62.5%, 牙钻62.5%, 而HIV也已在人牙髓组织上检测到。也有报道称, 80%以上的口腔科医务人员都有被锐器刺伤的经历, 并且其感染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2]。医务人员一旦被刺伤, 便有被感染的风险。同时, 口腔治疗中患者的唾液、血液、致病菌在涡轮机、超声洁牙机、打磨机等的高速旋转下, 引起微小飞沫和溶胶, 以感染性气雾形式悬浮于空气中, 感染室内空气和周围环境, 甚至被吸入呼吸道或溅入结膜, 而口腔科医务人员由于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 可能会造成间接感染。
(2) 化学中毒。口腔科医务人员在诊疗中会接触多种化学药品, 如口腔内科的银汞合金, 口腔修复科的牙托水等。银汞合金调制和充填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 能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 导致慢性汞中毒、过敏性皮炎、牙龈炎、口腔炎、脱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精神症状等, 严重的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牙托水的主要成分为基丙烯酸甲脂, 可引起慢性中毒, 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皮肤温度调节障碍以及慢性咽炎、结膜炎和萎缩性鼻炎等。我科的几名医生就因长期接触牙托水而出现手指皮肤剥脱现象。另外, 口腔器械常用的消毒剂, 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碘伏等, 以及口腔科局部用药, 如甲醛甲酚、樟脑酚、牙髓失活剂、塑化剂等, 多具有挥发性, 对人体的皮肤、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都有伤害, 可表现为急性咽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皮肤伤害等。口腔科医务人员在使用这些药品时很容易出现化学性中毒、职业性皮炎、职业性哮喘等病症。
(3) 物理性损伤。针刺损伤或锐器损伤是口腔科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 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本身, 还在于可能传播疾病。口腔科医务人员往往在被刺伤后不能及时、规范、仔细地进行处理。义齿的制作过程中也可能对医生和技师造成直接伤害。口腔科医生的职业习惯都是低着头弯着腰, 长期维持左肩高、右肩低的单一强迫姿势, 致使颈椎退变、椎间盘突出而引发疾病。颈椎病、椎间盘突出、肩周炎、腱鞘炎是口腔科医生常见的职业病。据统计, 近几年口腔科医生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3]。口腔科门诊患者一般较多, 并且候诊时间长, 环境嘈杂, 诊室内充斥着牙钻、高速涡轮机、超声洁牙机、打磨机、压力泵等运转时发出的噪音, 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易使人心理紧张, 从而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消化道溃疡等。另外, 口腔科放射性检查和治疗以及光固化治疗等, 还可能对医务人员造成辐射性损害。口腔科压力蒸汽消毒箱以及高温铸造等过程中对医务人员造成热力伤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4) 社会性危害。口腔科医务人员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牙病患者, 接受患者咨询, 并安排他们就诊, 准备器械和材料等。由于口腔科材料及技术改进更新较快, 医务人员工作节奏快, 学习压力较大。牙齿充填和义齿修复患者的舒适感要求及适应期因人而异, 在对修复效果不满意时容易将怨气发泄在医生身上, 包括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拔牙过程中有些患者由于高度紧张不能较好地配合医生, 有些老年患者术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 使口腔科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上述种种持久的“过劳”情况, 会危害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使其疲乏, 心情差, 进而增加了慢性疾病的患病率。而更令人担忧的是, 综合性医院不论是领导层还是执能部门, 平时都把工作的重点较多地放在医院重点临床科室的发展上, 对口腔科的发展普遍不够重视, 对口腔科医务人员的状况往往知之甚少。
2 防护措施
(1) 医院要加强对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 建立完善的感染防护制度。加强对口腔科消毒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 落实医务人员规范性操作措施。同时, 医院领导要重视口腔科工作, 合理改善口腔科布局, 从硬件设施上予以支持, 购置高效而方便的口腔器械消毒设备, 规范清洗消毒流程, 并在牙科治疗椅间设立一定高度的分隔栏, 防止唾液飞溅。
(2) 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 全面落实防护措施。由于口腔科门诊患者流动性大, 一般不做各种详细检查, 许多传染病患者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 因此, 医务人员应具有全面防护意识。一是严格洗手, 每接诊完一位患者后必须用肥皂洗手, 并用干毛巾擦拭, 不能戴着手套写病历、接打电话等, 以免交叉感染。调查显示, 医院公用电话污染率为89.2%[4]。另外, 在诊疗操作时, 必须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二是熟练掌握口腔科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 严格执行清洁物品、半污染物、污染物的规范操作处理流程。禁止用手去拔注射器针头和重新盖针头帽。口腔操作完毕后要迅速卸下车针, 并且要从车针根部卸下, 以免在操作中划伤手。清洗、整理、消毒器械时应按照“双消毒法”的工作流程分类清洗、灭菌。如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 应立即挤压伤口, 使血液流出, 并清洗、消毒、覆盖伤口, 必要时上报主管部门及时注射疫苗。三是诊室内应每天开窗通风1~2小时, 紫外线灯每天消毒1~2次, 每次不少于1小时, 室内治疗台、椅、器械表面每日用“84”消毒液擦抹不少于2次, 并用消毒液浸泡的拖把定时拖地。对于已知的传染病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应采取严格的防护和消毒措施。四是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如为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或口腔、眼睛等部位, 应立即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 再用消毒液泡手和擦拭相应部位。五是定期健康体检和相应的预防接种。
(3) 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调整生活节奏, 合理安排工作, 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克服个性弱点, 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调整好综合治疗台和医师椅的位置, 善于使用口镜, 对于不能直视的部位, 尽量通过口镜反光来操作。定时起身活动肢体, 避免颈椎、腰、肩部疾病的发生。
3 展望
医务人员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并采取严格的自我防护, 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 同时也可避免医院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痛苦[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口腔健康的重视, 我国的口腔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口腔科也在不断扩大, 同时口腔诊所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在城市和农村中逐渐增多, 但大多数的口腔诊所医疗环境差, 防护设备不完善且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欠缺。因此, 要真正把防护措施落到实处, 还有大量的工作去做, 需要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而口腔医学界同行也需坚持不懈地努力, 研制出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防护方案, 并使之能具体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连丽.口腔医务人员职业防护[J].家庭护士, 2008, 9 (6) :2421.
[2]周冬平, 杨宗萍, 全文斌.口腔科病毒交叉感染状况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 (4) :15.
[3]李兰萍.口腔医生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 2010, 19 (12) :56-57.
[4]朴承权, 刘彦华, 宋英兰.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8) :220-221.
口腔科医务人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北京市朝阳区医疗机构口腔科及其医务人员,共调查70家医疗机构300名医务人员。
1.2 方法
于2007年12月1日~2007年12月31日,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共寄出70份调查表,每份调查表设计了口腔科可正常使用的综合治疗台数量、医生学历、职称、从事口腔工作的工作年限、人均日接诊患者人数、侧重专业及医护比例等问题,对收回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百分比的方法。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医院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64份调查表,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份,占44%;民营及企业医院21份,占33%;三级医院9份,占14%;二级医院6份,占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医生平均为3.1人(87/28),而二级及以上医院口腔科医生平均为9.3人(333/3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医院口腔科综合治疗台数量平均为2.7台(75/28),而二级及以上医院口腔科综合治疗台数量平均为4.3台(273/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医生平均人数及综合治疗台平均数量明显低于二级及以上医院口腔科。详见表1。
2.2 人员情况
共收到医生信息反馈268份,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份,占25%;三级医院119份,占44%;二级医院33份,占12%;民营及企业医院51份,占19%。
2.3 各医疗机构口腔科医生学历情况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及以上医院比较,大专学历人数较多(P<0.01),硕士及以上人数较少(P<0.01),本科人数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4 各医疗机构口腔科医生工作年限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及以上医院比较,医生工作年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5 各医疗机构口腔科医生职称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及以上医院比较,初级及以下技术职称人数较多(P<0.01),中级技术职称人数较少(P<0.01),高级技术职称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2.6 各医疗机构口腔科医生人均日接诊患者人数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及以上医院比较,人均接诊5人以下人数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均接诊5~10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数较多(P<0.01),人均接诊10人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数较少(P<0.05),见表5。
2.7 各医疗机构口腔医生专业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及以上医院比较,除从事修复的人数较多外(P<0.05),其他专业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6。
2.8 本次调查的医护比例
本次调查显示护理人员普遍缺乏,医护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1,二级医院为2.5∶1,三级医院为2∶1,民企医院为1.7∶1。
3 讨论
鉴于口腔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口腔疾病的治疗费用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构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口腔疾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口腔病防治的基本策略应该是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相结合。由于口腔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是口腔病预防的重要阵地,口腔疾病的防治结合必须在社区落实。口腔健康教育已被证明是一种在提高口腔卫生知识和改变卫生行为方面十分有效的方法[1],本次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医生人数及综合治疗台数量明显低于二级医院及以上医院口腔科,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基础薄弱,且硬件设施较差,如要开展口腔预防工作,需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增加医生及综合治疗台数量。
从事口腔预防工作的人员素质决定今后口腔预防工作的健康走向[2],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是口腔预防医学发展的方向[3]。口腔科医生学历构成状况:本研究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学历较低,以大专及本科为主,而二级及以上医院学历普遍较高;初级及以下技术职称人数较多,中级技术职称人数较少。医生学历及职称偏低会影响口腔科的整体素质,不利于口腔预防工作的正常开展。故有必要在科室引进人才时,在学历及职称上严格把关。
从日接诊人数的比较可以看出,二级及以上医院临床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开展口腔预防工作难度较大,在时间及人员上难以保证。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任务相对较轻,且较少有教学科研任务,人员及综合治疗台数量基本上能够保证,故非常适合开展口腔预防工作,但要统筹规划,加强组织管理和人员培训。
美国的牙医毕业考试合格后发给牙医执照,培养出来的牙医大都是全科医生,即口内、修复及口外样样能干,这对个体行医的牙科医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独立开业后每年还要参加一些学术活动,进行专业培训,还要定期到社区为那些低收入的人士提供免费的牙科服务,并同时进行口腔疾病的预防宣教工作[4]。在美国,牙科医生在私人牙科小诊所服务的人数和在口腔医院或综合医院口腔科服务的人数比为8∶2[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在工作年限上与二级以上医院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所从事的口腔专业类别较其他医院更广,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在处理口腔科各专业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工作经验上并不亚于二级以上医院的医生,这些都为做好全方位的口腔预防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医疗手段从“单纯治疗型模式”转为“综合预防保健型模式”,医疗卫生工作的中心亦从“医疗”转向“预防”,大力发展“自我保健医学”。因此,作为建立在口腔自我保健基础上的预防口腔医学的服务则必须要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人为中心”,从“个体为中心”转向“群体为中心”。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基础要“以医院为基础”转为“以社区为基础”,“以医疗卫生部门为基础”转为“以全社会协调参与为基础”。这种转变是与医疗卫生工作中心的转移相一致的。其中以社区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是整个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上述的战略转变,医生的职能必须要发生相应的转变[6]。
本次调查显示口腔科护理人员普遍缺乏,医护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1,二级医院为2.5∶1,三级医院为2∶1,民企医院为1.7∶1。由此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因此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护理人员比例,对口腔预防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希望能够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医疗机构口腔科及其医务人员基本情况,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牙防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部分朝阳区医疗机构口腔科及其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在综合治疗台数量、医生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收入、人均日接诊患者人数及侧重专业方面的差异。结果: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医生人数及综合治疗台数量明显低于二级及以上医院口腔科(P<0.05)。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及以上医院比较,大专学历人数较多(P<0.01),硕士及以上人数较少(P<0.01);医生工作年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级及以下技术职称人数较多(P<0.01),中级技术职称人数较少(P<0.01),高级技术职称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均日接诊5~10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多(P<0.01),人均接诊10人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少(P<0.05)。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级及以上医院比较,除从事修复的人数较多外(P<0.05),其他专业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改善设备、提高口腔科医生素质的前提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常适合开展口腔预防工作。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口腔预防
参考文献
[1]Wang HY,Pertersen PE,Bian JY,et al.The second national survey of oral health status of children and adults in China[J].Intenational Dental Jounral,2002,52(4):283-290.
[2]沈家平,吴有农.论口腔预防保健的职业道德[J].广东牙病防治,2002,10(4):274-275.
[3]李奉华,彭解英,贺达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是口腔预防医学发展的方向[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935-936.
[4]程敏.感受不同的牙科[J].广东牙病防治,2002,10(4):272-273.
[5]于秦曦,张震康.社区口腔诊所开设和经营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口腔科医务人员 篇5
关键词:职业防护,口腔科,医护人员
口腔为一个有多种细菌存在的有菌环境, 口腔门诊更是一个高危诊区。据统计, 我国有10%~12%的人为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的携带者[1], 性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在口腔科门诊就诊已非属罕见。口腔门诊病人在诊疗前不做任何检查, 在诊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的手可直接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病原菌等。因此口腔科门诊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 而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职业危害。对口腔门诊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防护措施, 不仅可以避免医护人员自身遭受疾病的袭击, 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具有重要意义。
1 生物因素及防护
口腔门诊病人多, 流动性大, 且口腔疾病诊疗过程中的高低速手机、气枪、水枪、超声波洁牙机等特殊器材使用时产生大量带菌的微粒、喷雾, 携带着病源体形成气溶胶, 悬浮于空气中或附着于表面, 使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多。医护人员的手、面部、眼角膜随时可被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唾液、血液、气溶胶等污染。有文献报道, 操作后医生手HBsAg污染率为9.38%, 牙科器械HBsAg污染率为33.33%[2]。防护措施:
1.1 个人防护设备 (PPE) 的正确使用
内容包括工作服、手套、口罩、眼罩、帽子、鞋套等。在检查病人口腔时、对病人实施口腔内治疗时、接触任何使用过的器械时、接触体外人体物质 (包括唾液、血液及组织器官) 时, 都必须使用 PPE 。PPE如同一层防护性的“外壳”, 是帮助医护人员防止直接接触潜在性感染物的一道保护屏障[3]。
1.2 加强环境管理
诊疗室、候诊室每日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台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每日2次, 污染时随时擦拭。室内用紫外线或安装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 以降低环境污染菌的浓度保持室内环境的持续洁净。病人在治疗前用1%的过氧化氢漱口, 可降低口腔细菌含量, 减少牙科飞沫污染。
1.3 洗手
洗手是控制感染重要的一个独立环节, 在接触病人前后和戴手套前, 洗手是强制性的, 脱手套后洗手也是强制性的, 因为即使口腔科门诊工作人员操作时已经戴用手套, 但如果手套是不合格的或有破损或存在未能察觉的微渗漏, 双手也有可能被血液或唾液污染。有资料报道, 洗手后的除菌率可达80%以上。所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关键一环[2]。
1.4 消毒灭菌
口腔器械种类繁多, 污染严重, 又是乙型、丙型肝炎病毒, 艾滋病病毒等血液疾病的传播媒介[4]。所以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器械, 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应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高效消毒或灭菌。如高低速涡轮机、洁牙机、车针等可重复使用的高危险性器械均采用一人一用一灭菌, 防止交叉感染。
1.5 更换工作服
及时更换被血液、唾液污染的工作服
1.6 定期健康检查, 制订职业防护应急预案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迅速启动防护治疗措施。医务人员要每年体检1次[3], 如发现某项免疫力低下或丧失, 则须尽快进行补种或接种。
1.7 控制感染的培训
所有口腔科门诊工作人员, 需要接受定期的控制感染的培训。1年培训1次, 这种培训由管理机构安排提供, 主要内容为:认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学习如何预防交叉感染, 掌握切断传染途径的方法, 熟悉意外事件的处理程序[3]。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口腔科医护人员对职业危险因素的认识, 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 将受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 化学因素
2.1 化学药物刺激
化学药物如:砷类、醛类、氯类、过氧化氢等, 在临床用于牙体、牙髓病等治疗, 浸泡器械, 清洁擦拭地面、台面工作中, 诊室内环境弥漫着醛味、氯味、酸味等。医护人员长期处于此环境中, 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和致敏作用, 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防护措施:①在配制化学药物时严格按照配制方法明确注意事项, 加强规范管理, 正确配制, 加盖保存, 以防挥发、污染诊室空气。②在使用化学药时, 应戴好口罩, 手套, 减少对呼吸道和皮肤的刺激。③加强室内空气流通, 定时开窗换气, 保持空气清新, 以降低室内化学药味的浓度。
2.2 汞
在调和充填过程中产生的汞蒸气以及在磨除牙齿汞充填物时产生的汞尘粒等均能附着在诊室内的墙壁、地面、器械、诊椅周围形成不易消除的污染源, 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 可导致慢性汞中毒或过敏性皮炎。防护措施:①治疗室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墙面和地面用过氧乙烯喷刷, 避免吸收汞[5]。②使用密闭自动银汞调合器, 调剂和挤压银汞合金时带好口罩、帽子和一次性手套,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③磨除牙齿汞充填物时产生的废银汞颗粒以及充填时多余的银汞合金不要撒落在地面、桌面上, 要收集在盛有饱和盐水或甘油的容器内, 避免暴露在空气中, 增加了汞的蒸发[5]。④加强个人防护, 尽量不要在诊室内喝茶, 进食等,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早晚刷牙, 平时多饮开水、豆浆、牛奶等, 有利于汞的排泄。⑤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汞的测定, 定期请卫生防疫部门测量诊室的汞含量,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 物理因素及其防护
3.1 噪声
口腔门诊的噪声源主要来自涡轮机、吸唾器、电机、石膏修整机、抛光机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都将造成对人体的不良刺激。防护措施:①涡轮机定时用清洗注油机清洗保养, 吸唾器不用时随时关闭, 车针及时更换;②石膏修整机、抛光机等安装在离办公室远一点的地方, 使用时关好门窗, 必要时双耳可佩戴耳塞。及时淘汰陈旧设备, 引进功能好、噪声低的新设备。
3.2 石膏
石膏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粉尘吸入呼吸道引起的矽肺, 灌模时手直接接触引起皮肤粗糙、皲裂。防护措施:戴口罩、手套。
4 尖锐器械伤害及防护
有资料报道, 76%的口腔科门诊医护人员有被尖锐器械刺伤经历。尖锐器械常有两类, 一类是一次性使用的尖锐器械, 如一次性探针, 一次性外科解剖刀片、缝合针等。另一类是灭菌后循环使用的尖锐器械, 如冲洗针头, 根管治疗的扩大针, 金属成形片, 牙周刮治器及其他玻璃制品等。牙科治疗中, 尖锐器械使用频繁, 尖锐器械对工作人员的刺伤, 是引起工作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危险的途径。防护措施:①制订尖锐器械的使用标准和管理原则:时刻牢记“小心防范、避免伤害”的第一原则[3]。②养成用镊子或止血钳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 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一次性尖锐器械使用后必须立即弃置于“尖锐器械容器内”。循环使用的尖锐器械可使用器械包装盒, 即按照治疗类别将器械有规律的放置于一个带盖子的金属盒内, 然后运送、清洁、包装、消毒、灭菌、储存和使用[6]。③使用尖锐器械时, 医生与助手间不宜“手对手式”传递, 若有必要, 只传递非尖锐端给对方。④尖锐器械伤害的处理, 当尖锐器械伤害不幸发生时, 受害者需要保持冷静, 如果尖锐器械与病人有相关, 要先留下病人, 然后按照尖锐器械伤害的急救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总之, 口腔科门诊医护人员处在各种高危易感因素中, 因此, 要从思想上提高整体自我防护意识, 正确评估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自觉执行各项预防制度, 规范各项操作流程, 加强职业责任心。同时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感染管理知识、医德规范教育培训, 不仅可为病人提供安全诊疗环境, 同时可保障医务人员自身健康和职业安全,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秀文.口腔器械及手机的消毒灭菌[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9) :688.
[2]王云芳, 付金玲, 陈洪华, 等.口腔器械医生手HBsAg污染的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1, 15 (12) :928.
[3]章小缓, 胡雁.牙科诊疗的感染控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5:51-55.
[4]刘伟红, 丁丽, 刘伟.口腔科器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感染情况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36.
[5]尹美女, 戴淑珍, 潘津津.口腔门诊医护人员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4, 19 (4) :382.
口腔科医务人员 篇6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医务人员,医疗行为,认知状况
在医疗保险市场中, 道德风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由于医疗市场的特殊性使供给方 (医生) 和需求方 (受保病人) 信息不对称, 医疗服务供给方发生道德风险的现象更为普遍和突出[1]。定点医院如何加强对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宣传和教育, 严格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和自我约束与管理, 是定点医院面临的一个课题[2]。
本文从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和医保管理项目的认知状况展开调查分析, 为规范医务人员在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医疗行为提供依据。
1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主要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住院病区医务人员。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问卷, 分别为: (1医务人员基本信息; (2) 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情况有关内容; (3)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认知状况调查有关内容; (4医保培训与医疗行为调查内容;本表同时设计开放性问题即对该院医保的意见及建议。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状况每个项目的选项采用五级Liker标度法。其中“非常了解”=5分, “了解”=4分, “一般”=3分, “不了解”=2分, “很不了解”=1分。病区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认知情况每个项目的选项均采用三级Likert标度法, 其中“了解”=3分, “部分了解”=2分, “不了解”=1分。
对病区医务人员采取调查者讲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后由病区医务人员填写, 当场收回或留置收回。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1份, 回收有效问卷41份, 回收率为100%。将回收的有效问卷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 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被调查病区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41名病区医务人员中34.1%为男性, 女性为65.9%;在年龄上, 35岁以下所占比例最高, 达67.5%;在受教育程度上, 大专或以下和大学本科各占31.7%, 具有博士学位的医务人员占到24.4%;初级职称占31.4%, 中级职称占48.6%, 高级职称占20.0%。在调查的总人数当中, 医生和护士占到总人数的83%, 而这两类人员是平常和患者接触最多的两类人, 这表明我们的调查具有代表性, 即主要选择了与患者距离最近的两类人员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
2.2 病区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状况
统计结果见表1。认知率的计算为非常了解和了解的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每个项目得分≥4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结果显示病区医务人员总体认知率为43.9%。
2.3 病区医务人员对本院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项目的认知状况
统计结果见表2, 认知率的计算为了解和部分了解的人数之和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每个项目得分≥2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 计算结果见表2。
2.4 病区医务人员基本情况与认知度的关系
方差分析显示:病区医务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身份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项目的认知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5 病区医务人员参加医保知识培训与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度的关系
方差分析显示:“是否参加过有关医保相关知识的培训”对“您是否了解北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 (P=0.026) 和“您是否了解北京市医保收费政策在我院的适用人群” (P=0.007) 有影响, 但对“您是否了解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和规定”、“您是否了解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检查、治疗、用药项目”和“您是否了解该院医疗保险住院疾病病种费用支付范围”均无显著性差异。
2.6 病区医务人员参加医保知识培训与对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项目认知度的关系
方差分析显示:“是否参加过有关医保相关知识的培训”对“您是否了解我院现行的医保工作考核管理制度”、“您是否了解我院自费项目协议书中所列内容”和“您是否了解我院医保出院病历检查及各项检查报告单回归管理办法”均无显著性差异。
2.7 病区医务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培训情况及其医疗行为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
3 讨论
3.1 加强政策宣传学习是解决病区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水平偏低的有效方法
病区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总体认知率为43.9%, 属于较低水平。从表1看出, 在有关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项目中认知率最低的是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和规定、北京市医保收费政策在本院的适用人群。2001年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启动, 我院作为首批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北京市医保管理。为了便于医护人员熟悉和掌握执行基本医疗保险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详细了解医保患者的报销比例及各类药品和材料的使用规定, 结合医保管理情况, 汇编了《医疗保险工作手册》, 内容包括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主要政策、医疗保险患者就诊医师须知、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报销范围暂行规定、用药须知、医保病人自费项目协议书、北京市医疗保险转诊单等, 并及时发放到医务人员手中, 不定期组织学习, 及时沟通解决出现的问题, 确保了医保工作在全院范围内正常、良性运行。但随着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不断深入, 政策的不断调整完善, 使得医务人员对相关政策认识难度加大, 加之部分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 医保部门对政策的宣传培训作用有限, 种种原因造成医务人员认知率偏低。目前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正在逐步完善, 覆盖面不断扩大, 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 今后医院接收医保患者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因此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认知, 不仅是医院发展的需要, 也是作为医务人员对患者应尽的责任,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医务人员提高了对医保政策的认知, 才能更好地履行告知义务, 使患者明明白白就医, 减少争议发生。
3.2 加强规范化管理是解决病区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项目认知偏低的有效措施
经调查数据显示:病区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项目总体认知率为73.2%, 处于最低的是对“自费项目协议书中所列内容”的认知, 认知率为70.7%。为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2007年3月在广泛征集科室意见的前提下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 (一) 》, 并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通知主要包含《基本医疗保险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病种费用支付范围》、《医保患者住院医疗收费及自费项目协议书管理办法》、《医保出院病历检查及各项检查报告单回归管理办法》、《医保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四个附件。同时设专人对出院病历及相关科室执行管理规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违反规定的科室及个人实施奖惩。管理规定执行以来, 各科室各病区都明显加强了内部管理, 医疗费用等争议明显下降, 医保考核收到一定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少数医务人员执行医保有关管理规定时缺乏认识深度和执行上的自觉性, 表现在协议签订不及时, 告知义务未尽充分, 对自费项目协议书中所列内容缺乏了解, 重视不够等, 种种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极易造成医、患、保三方各种争议发生的隐患。
3.3 加强培训是解决医务人员医保管理认知度的手段
调查显示19.5%的医务人员未参加有关医保知识的培训, 说明医保培训的覆盖面不够。从方差分析来说:病区医务人员进行的有关医保培训只是对部分医保政策的认知有影响, 但对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认知均无影响。结合讨论1、2的结论, 可见该院目前所进行的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力度, 同时要对培训的方式、培训时间、培训次数、培训内容的安排等方面加以改进。
3.4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加强病区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中医疗行为的管理
在医疗保险中的医疗行为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医务人员对医保自费项目协议书的签订重视程度不够; (2) 部分医务人员因医保费用政策的限制而不愿收治医保患者; (3) 多数医务人员认为现行医保政策对诊疗行为及效果产生了影响; (4) 80.5%的医务人员认为医疗保险患者产生医疗保险争议的原因主要是医疗费用; (5) 90.2%认为医保患者发生费用争议比非医保患者发生费用争议多。由于本院医疗价格与北京市统一医疗收费标准差异较大, 医保及公疗转诊患者住院手术需承担较大自费支出, 其中主要是手术费及材料费, 主管医师必须及时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充分告知并完成自费协议签字。这也是目前减少医患费用争议, 维护双方利益的唯一方法。在强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今天, 知情同意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
4 小结
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目标管理包括控制供方因素造成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 以及让参保人对定点医院服务满意。病区医务人员是医保费用控制的源头。医疗费用是否能报销, 是否可能增大患者的医疗负担, 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越来越需要重视影响医疗质量医疗活动的主体——医务人员的参与, 尤其是要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参与进来, 承担医保管理的责任。定点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认知、宣传培训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 妥善处理好医务人员和医保患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防范医保争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新辉.医生道德风险对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影响[J].新疆农垦经济, 2005, (1) :60—62.
口腔科医务人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笔者在2008年1~12月期间,抽查怀化市部分乡镇卫生院1 347名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调查分析,其中医师或医师助理685名、医技人员458名、护士204名,男性976名,女性371名,年龄在19~56岁之间,平均(37.45±18.76)岁。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
详细记录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嚼槟榔的习惯,以及咀嚼槟榔的量、频数、口腔相关症状,如张口疼痛、张口受限、辛辣食物刺激痛等。
1.2.2 现场检查
在自然光线和手电筒光帮助下,对每个被检查者的口腔进行仔细检查并记录有关体征:粘膜水泡、张口度、舌活动度、口腔粘膜病变的位置及其特征等。
1.2.3 OSF病的纳入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粘膜病学》[1]对于OSF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口腔粘膜表现为苍白或灰白色病损,粘膜上出现小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随烧灼、疼痛、味觉减退及口干、唇舌麻木等自觉症状。继而出现浅黄白色、不透明、无光泽的条索样损害。患者张口受限,吞咽困难,而在临床上又不可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1.3 统计处理
所有的检查结果用SPSS 14.0建立数据库,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嗜食槟榔和罹患O S F情况
从1 347名医务人员口腔调查结果发现:有偶尔咀嚼和嗜食槟榔者689名,占被检查人数的51.15%。142人(男性88人,女性54人)只是在人际交往中偶尔咀嚼槟榔,并不上瘾,其他的547人有上瘾嗜食槟榔的习惯,其中538名男性,9名女性。罹患OSF者34人,其中男性31人,女性3人,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可见:男性咀嚼嗜食槟榔和OSF罹患率情况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9~29岁和30~40岁年龄组咀嚼和嗜食槟榔和OSF罹患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1 347名被检查医务人员中,罹患OSF者34名,占总被检人数的2.52%(34/1 347),占咀嚼槟榔人数的4.93%(34/689),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可见:男女咀嚼槟榔者OSF患病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口腔粘膜O S F分布情况
OSF在口腔粘膜各处,牙龈、舌部、咽部广泛发生,单一部位者少见,具体见表3。
从表3可见:OSF以翼颔韧带和双侧颊部最多见,且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调查对1 347名医务人员进行咀嚼和嗜食槟榔以及罹患OSF的情况进行分析,其咀嚼和嗜食槟榔的比例高达51.15%,明显高于尹晓敏等[2]对长沙地区2 749例体检者,咀嚼槟榔及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患病情况调查分析发现的25.35%,可能与医务人员从事的高强度医疗工作,精神压力大,需咀嚼槟榔放松紧张情绪,同时接触社会各界人士,礼节性咀嚼槟榔并上瘾有关。本调查发现的OSF罹患率2.52%稍高于尹晓敏等[2]对长沙地区2 749例体检者,是与其较高的咀嚼槟榔比例相一致的。19~29岁和30~40岁的医务人员,特别是从事外科系统工作的男性医务人员都是医院的骨干力量,所承受的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因而咀嚼槟榔和患OSF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合女性。本次调查发现OSF主要在翼颔韧带和双侧颊部粘膜,与其他研究者所报道一致[3,4,5],由于累及翼颔韧带和颊部造成吞咽困难,张口受限,辛辣食物刺激痛,往往是患者来门诊求治的主要主诉。因此,应告诉公众咀嚼槟榔的危害性,并提醒其有上述症状时及早就医,戒断槟榔,以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癌变。
摘要:目的了解怀化市部分乡镇医务人员嗜食槟榔和口腔患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病的情况。方法对怀化市部分乡镇1347名医务人员进行咀嚼槟榔和罹患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现场检查的方法,记录和分析患者口腔患病情况。结果男性医务人员咀嚼嗜食槟榔和OSF罹患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29岁和30~40年龄组患OSF病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F口腔病灶以翼颔韧带和颊部多见。结论提高对医务人员,特别20~40岁男性医务人员咀嚼槟榔对口腔有害的认识以及早期检查和治疗非常重要。
关键词:医务人员,槟榔,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
参考文献
[1]LI BQ.Oral Mucous Diseases[M].2nd ed.Beijing:People's Health Publication House,2005:98-100.
[2]YIN XM.The investigation of chewing areca and suffering oral submucous fibrosis of2749examinees in Changsha[J].Journal of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2007,14(3):215-216.
[3]RAJALALITHA P,VALI S.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oral sub-mucous fibrosis-a collagen metabolic disorder[J].J Oral Pathol Med,2005,34(6):321-328.
[4]TILAKARATNE WM,KLINIKOWSKI MF,SAKU T,et al.Oral submucous fibrosis:review on a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J].Oral Oncol,2006,42(6):561-568.
口腔科医务人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口腔各科室护士共103名进行绩效考核。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平均(29.12±1.22)岁。其中,本科17名,大专48名,中专38名。
1.2 绩效考核方法
以新的绩效考核方法对本院口腔各科室护士进行绩效考核。然后根据绩效考核的综合评分计算护士绩效工资。对考核后三个月和一年时各项指标进行比较。
新绩效考核方法以工作量、工作质量、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4个指标作为关键指标,满分共100分。具体评分方法和标准:(1)工作量(30分):由护士长、护理小组长、护理质控员组成绩效考核小组,根据护士与口腔医生配合对四手操作的诊疗数量、论文科研情况、参加医院各种业务竞赛活动情况以及是否兼任科室额外管理工作情况等进行评分。(2)工作质量(40分):由绩效考核小组根据其常用口腔医用材料的调配、配合医生诊疗工作的熟练程度、常见口腔疾病诊疗配合过程中四手操作原则的执行情况以及护理投诉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分。(3)医生满意度(15分):由考核小组每月末向医生发放问卷调查表,由口腔医生对其椅位护士的工作情况进行评分,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接诊患者态度、与患者沟通解释情况、工作态度、工作熟练细致程度、调配医用材料符合程度等方面进行评分。(4)患者满意度(15分):由科室分诊台护士对诊疗结束的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沟通解释工作是否满意和护理技能等方面进行评分。最后综合评分=工作量得分+工作质量得分+医生满意度得分+患者满意度得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口腔医院护士实施KPI法绩效考核一年后,其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的评分明显要高于刚实施三个月的平均分,并且口腔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以及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也得到相应的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各项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分
3 讨论
本院作为专业的口腔医院,具有大门诊小病房特点。其中87%的护士分布在各门诊,与医生配合,实施“一对一”的“四手操作”。其工作特点是琐碎,与医生协作性强,与患者沟通要求高。所以要求护士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熟练的口腔专科护理配合技能。护士的工作质量不仅影响医生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就诊心情和对诊疗过程的满意程度。在过去几年内本院一直沿用常规的综合医院广泛使用的传统的护理绩效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对护士的基本素质和服务态度、岗位职责、护理质量、业务学习参与情况、日常考核情况、以及论文科研情况等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这样不仅繁琐而且没有针对性,基本上都是走过场,实质上忽略了工作量、医生、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关键性因素的影响。该方法项目繁琐且落后,已远远不能满足作为专业口腔医院的需要。因此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所谓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就是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作出比较的评估方法[4,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系统开始把KPI运用到日常工作的的管理和考核中。董云红[6]通过对在骨科科室护理进行绩效考核中发现,关键指标护理绩效考核方案客观、公正,操作方便,有利于推动护理工作的良性发展。王岳娜[7]、常颖[8]、孙燕[9]在各自的研究和实践中都发现,只要依据医院各个部门各自的特点,建立合适关键绩效指标,都可以简单有效地对各个部门进行有效考核。
口腔专科医院门诊护理工作有其专业特点,不同于病房护理,其护理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口腔诊疗用物准备的齐全情况、四手操作技术的灵活运用情况以及医用调配材料的合格率等方面。另外,护士是否高质量地配合治疗第一感受人正是口腔医生,同样,患者的直观感受也是对护理人员服务质量评分的最佳人选。因此,笔者应用KPI法,以简便、客观、易操作为原则,选择工作量、工作质量、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4个指标作为护理绩效考核关键指标对口腔护士进行绩效考核。所选的关键指标切合口腔护士工作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经过1年的实施结果也证实其效果突出,对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提高医院综合服务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在口腔专业临床护理上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关键指标法的绩效考核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导向,考核方法简单且易操作,考核数据客观、透明、公正,充分调动了护士们的工作热情,充分赢得了患者的好评和管理者的赞许。
参考文献
[1]王莉,毛静馥,李美慧,等.哈尔滨市综合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评现状的研究[J].现代生物学进展,2010,23(10):4571.
[2]黄正新.护士进修杂志[J].护士绩效考核标准的建立与实施,2011,26(1):13.
[3]沈志峰,魏晋才.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14(5):33-35.
[4]何红燕,毛春,张继勤,等.运用关键业绩指标法构建护士绩效考核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4):72-74.
[5]何咏梅,付祥兰,黄芳.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护理绩效管理[J].护理研究,2010,24(9C):2513-2514.
[6]董云红,蔡霞,杨英.关键指标法在科室护理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3):222-223.
[7]王岳娜,李娜,淡延红,等.手术室护士的绩效考核及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46):978-980.
[8]常颖.关键绩效指标法在手术室护士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7):1534-1535.
【口腔科医务人员】推荐阅读: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财务人员2人招聘公告07-31
口腔科材料07-25
2017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招聘工作人员8人公告07-23
门诊口腔科护理10-14
口腔科开题报告06-01
口腔科质控标准06-09
口腔科回访制度07-22
口腔科护士小结12-19
口腔科药品自查报告09-02
口腔科患者的心理护理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