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务人员

2024-08-23

儿科医务人员(精选7篇)

儿科医务人员 篇1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占比最高的职业伤害。儿童医院由于服务人群的特殊性,更容易发生锐器伤。笔者于2013 年1 月-2014 年12 月对上报感染管理科锐器伤的医务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锐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操作环节,持续改进管理对策,完善管理控制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儿童医院发生职业暴露的192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查阅《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回顾性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锐器伤的192名医务人员的相关资料,内容涉及人群、地点、时间、原因、锐器种类、操作环节及锐器伤发生后的处置等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锐器伤人员调查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以护士为主占94.27%。实习及新入职等低龄资护士最多。急诊科是锐器伤高发的科室,年度发生率为37.25%,远远超过其他科室。192 名锐器伤人员经随访均无感染发生。192例锐器伤医务人员的职业类别及科室分布情况见表1。

2.2 锐器伤发生原因及锐器种类分布情况

整理或清理物品最容易发生锐器伤占50.52%,其次为他人碰撞意外扎伤占18.23%。在致伤锐器中最常见的是头皮针占57.29%,见表2。

2.3 锐器伤次数及伤后处理措施

首次受伤占81.25%。发生锐器伤后,立即按照相关要求对伤口进行完整紧急处理(包括挤血、冲洗、消毒)占89.58%,见表3。

2.4 锐器伤发生时间分布

以每年的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为高发时间段,见表4。

人(%)

2.5 医务人员采取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实施医学操作时,仅53 人戴手套(27.60%),其中48 人戴单层手套(25.00%),5 人戴两层手套(2.60%),139 人未戴手套(72.40%)。

3 讨论

3.1 锐器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原因

医务人员锐器伤是职业伤害的主要类型,其中以针刺伤为最常见[1]。护士、低年资医务人员是锐器伤的高危人群[2]。本调查显示,发生锐器伤的192 人中,其中本院护士、进修护士和实习生共占82.81%。与低年资医务人员医疗操作技术不熟练、动作不规范、锐器伤防护意识不强有关;急诊科是锐器伤高发的科室,年度平均锐器伤发生率为37.25%。远远高于其他科室。这与门诊输液室设在急诊科有关,输液室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发科室。急诊科工作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高强度及紧张的工作环境下,更易导致锐器伤发生;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利器是输液用的头皮针,占57.29%,其次是一般丢弃注射针。儿童医院输液量大,使用最多的锐器就是头皮针。锐器伤与接触锐器的机会及时间成正比[3];锐器伤发生环节以整理或清理物品占首位,其次为他人意外扎伤。职业暴露操作环节中,最易发生在处置废物、加药和拔针时[4]。儿童医院由于服务人群的特殊性,致使他人意外扎伤占比较高。他人意外扎伤主要集中在急诊科输液区。急诊患儿及家长等人员流动量大、走动频繁,患儿依从性低,常会碰撞、误伤正在进行操作的护士;锐器伤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季度,通过调查发现,这一数据与护士在此期间流动较快有关。通常前一年的实习护士于当年5月份离开医院,当年新入院的实习护士于4~6月份陆续到院,新入职的护士也在6~7月份进行报道。实习及新入职护士是锐器伤高发人群。操作中有72.40%的医务人员未戴手套,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护士认为戴手套不方便静脉穿刺等操作。

3.2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知、信、行,知识产生信念,信念指导行为。医务人员只有充分了解、认识到职业安全的重要性及锐器伤的危害性,才会严格防护。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个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可以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的意识,培养安全医疗的概念,减少或避免职业伤害的发生[5]。医院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标准防护的培训,用实例强化护士的防范意识,将职业安全放在首位。

3.3 规范安全操作行为

美国CDC的评估表明,62.00%~80.00%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6]。护理、院感及防保等职能部门,应经常到临床科室督导,医务人员在实施医疗操作时禁止用手直接接触针头或刀片等锐器;在穿刺、拔针、毁形处理等环节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操作规程;掌握利器盒使用方法,规范使用利器盒,医疗垃圾及时正确分类,避免二次分类造成的不必要伤害;有研究表明,规范使用锐器收集箱,可以使针刺伤发生率降低50%[7]。

3.4 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管理

防保、院感及护理等管理部门对锐器伤高发科室重点督导,责令其加强科内人员培训及规范操作。对急诊输液室等发生针刺伤的高发科室,要加强对打针、拔针、换药、医疗垃圾一次性分离等工作的督导工作。监督并提醒清洁工在利器盒装满2/3时及时进行更换,避免出现利器外溢的现象。要加强对急诊科人力调配,在拔针高峰段适当增加人力,减少忙乱情况下发生锐器伤,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医生尽量少开输液处方,控制输液量,减少护士加班现象,避免工作疲惫。对实习及新入职护士进行预防针刺伤及职业暴露的岗前培训,并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其下科室后要再次进行培训,带教老师要在临床随时进行指导,并规范其操作。

参考文献

[1]武迎宏,郭沈,刘坤,等.北京地区医护人员锐器伤现况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432-1434.

[2]陈敏,郑艳,王文爱,等.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306-3307.

[3]龚光明.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80-682.

[4]景莉,韩雪玲,李莉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护士,2012(6):102-103.

[5]李嫦珍,刘淑萍.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5):3864-3866.

[6]CDC.Updatad U.S.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HBV HCV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S].MMWK,2001(50):1-42.

[7]邓利平,江兰英.手术部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88-689.

儿科医务人员 篇2

我科护理部本着合理、有效地使用护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护理人员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宗旨,特制定以下护理人员配置原则

一、病房7张床设一名护士

二、本着民主,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护理技术人员聘任制。

三、对于新聘任执业证尚未完成注册的护士,在上级护士带领下从事护理工作。

四、护士长根据科室人员结构,工作性质合理排班,以保证各项护理工作高效优质完成。

儿科医务人员 篇3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儿科工作的医务人员36名, 其中男8名, 女28名;本科10名, 大专8名, 中专18名。采用院感科自制的手卫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满分100分) , 分为手卫生依从性好 (≥90分) 、手卫生依从性中等 (60分~89分) 、手卫生依从性差 (<60分) 3个标准。

2 影响因素

2.1 管理与监督不到位

我院虽然有手卫生相关制度和规范, 但在实际管理中, 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 手卫生监督、监测的难度大, 监督监测人员定期、不定期的监测难以完成, 手卫生监督力度不够, 且缺乏来自病人及家属的监督[2]。

2.2 洗手设备不健全

缺乏便捷的洗手设施和卫生产品, 直接影响手卫生的落实。

2.3 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缺乏手卫生知识、对正确洗手机会的掌握以及导致病菌交叉感染的危险意识, 是手卫生行为的阻碍因素[3]。有不少人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 且有人在给同一例病人进行清洁操作和非清洁操作之间不换手套。

2.4 手部皮肤损伤

频繁洗手会使皮肤含水量减少而造成皮肤干燥、皲裂, 甚至会使表层的微生物增加, 特别是冬季, 冷水和卫生产品对皮肤的刺激性大, 从而影响洗手的依从性。

2.5 工作量大, 洗手时间少

有关研究报道, 护理人员缺编、工作繁忙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因素[4]。存在“对病人的护理、治疗需要满足优于手卫生”的错误想法。在治疗高峰期及抢救急危重症病人时洗手依从性低。

2.6 操作带给病人或医务人员的危险性

危险性高时, 洗手的依从性高, 反之, 依从性低。如接触病人前手卫生情况不如接触病人后的洗手情况, 侵入性操作后洗手依从性高。

3 对策

3.1 完善监管措施, 加强管理层的监督

将手卫生依从性纳入医疗、护理质量目标考核, 将考核结果与科内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挂钩, 同时尽可能发挥病人及家属的监管作用, 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降低医院感染率。

3.2 改善手卫生设施

配备感应式水龙头或非手接触式水龙头, 冬季供应热水, 更换洗手液, 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在治疗车、病历车、病床旁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达到洗手触手可及、安全便捷, 避免因洗手消耗过多的时间, 加重工作负担。

3.3 加强宣传教育, 不断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

洗手依从性高低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的行为意识, 为此, 针对医务人员洗手时机和洗手情况进行培训、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手卫生知识, 在治疗、护理操作环境中张贴彩色醒目的宣传画、警示标志、提示语和彩色七步洗手演示图, 形成浓厚的手卫生氛围, 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4 改良手卫生方法, 提高手卫生效果

近年来,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 使用乙醇类速干手消毒剂既能达到用流动水洗手的效果, 也对手部皮肤安全、刺激性性小, 有一定的护肤作用, 能真正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节约洗手时间, 降低医院感染率和多药耐药菌的流行, 且实际支出的费用并未给医院增加很多[5]。

4 结果

对36名儿科医务人员进行初始考核, 手卫生依从性好 (≥90分) 5名, 手卫生依从性中等 (60分~89分) 11名, 手卫生依从性差 (<60分) 20名。实施针对性对策后, 再次对其进行考核, 手卫生依从性好 (≥90分) 29名, 手卫生依从性中等 (60分~89分) 7名, 手卫生依从性差 (<60分) 无。在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后,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显著提高。

5 讨论

手卫生依从性受到全国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高度关注[6],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有研究报道, 手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7]。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提高儿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对医院感染的控制、保证医疗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对策, 从而提高洗手依从性, 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自制手卫生评分量表对36名医务人员实施对策前后进行评分, 比较评分情况, 并分析儿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实施针对性的措施后,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显著提高, 管理与监督不到位、医院洗手设备不健全、医务人员认识不足、手部皮肤损伤、工作量大、洗手时间少是其依从性不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完善监管措施, 加强管理层的监督, 改善手卫生设施, 加强手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改良手卫生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对策

参考文献

[1]Widmer AF, lace R.Hand washing with one of wateless alcohlhand rub[J].Clin Infect Dis, 2000, 31 (1) :136-138.

[2]郭蕾, 张建云, 卢娜.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9, 49 (7) :111-112.

[3]胡剑兰.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2) :439.

[4]尚秀娟.影响手卫生的依从性因素及对策[J].中国病案, 2009, 10 (12) :43.

[5]胡剑兰.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2) :440.

[6]李卫光.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6) :19-20.

医院新生儿科人员调配应急预案 篇4

新生儿室人员调配应急预案

新生儿病室如发生突发事件如多胞胎窒息复苏、多名危重患儿抢救等,值班医护人员或科室医护人员无法完成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时,科室启动人员调配应急预案,操作步奏如下:

1、科室出现突发事件,特别是夜班,值班医师需电话告知科主任。由科室主任决定是否进行人员应急调配。

2、如需要,科主任需到达科室,指挥抢救工作,并电话通知非值班医护人员快速到达科室参加抢救治疗工作。

3、如科室人员无法完成抢救工作,科主任需及时上报医院医务科(*******),调配相关医护人员参与抢救工作。

4、电话通知人员遵循年资由高到低,距离医院由近到远原则。

儿科医务人员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在汕头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工作的4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40名护士全部为女性,年龄22~44岁,平均年龄(26.4±6.3)岁。在儿科工作时间1~20年,平均(8.5±5.4)年。职称:护士14名,占35.0%;护师13名,占32.5%;主管护师10名,占25.0%;副主任护师1名,占2.5%。学历:中专4名,占10%;大专32名,占80.0%;本科4名,占10.0%。均无身心疾病。

1.2 方法

研究对象的心理状况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分别评定总分和10个因子分,10个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级记分法(从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相当重为3分,严重为4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再根据不同心理问题分别进行支持心理治疗、认知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家庭及社会干预[4]。

2 结果

2.1 干预前SCL-90各因子评分情况

干预前儿科护士SCL-90各因子分与正常人比较见表1,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

2.2 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分比较

干预前后儿科护士SCL-90各因子分比较见表2,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干预后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得到明显缓解。

2.3 干预前后儿科护士常见心理症状

干预前后儿科护士常见心理症状的比较见表3,干预前儿科护士常见的心理症状包括强迫、焦虑和敌对等,排名前医学专业知识,如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介绍疾病的起因、转归及生病期间的注意事项,使家长对患儿病情心中有数,能正确冷静地对待患儿哭闹,积极配合护士进行各种治疗。护士能娴熟各种技能操作,进行各种治疗时尽量减少患儿痛苦。此外,儿科护士还应自觉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有意识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断提高其自身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6]。8位的症状发生率在58%以上;排名前8位的症状发生率在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3 讨论

3.1 社会支持、尊重与关爱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社会了解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及其特点,使护理工作的价值得到认可。医院管理者应尽量为护士营造一个心理上感到安全、宽松、团结、友善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做好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对新来的护士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她们及早认识特殊的工作环境并尽快适应。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充实上进,但过大的心理压力会使人过度疲劳和心智提早老化。定期或不定期与护士进行座谈,对她们的工作及时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肯定;当护士面对各种压力而感到身心疲惫时,作为管理者应为护士的身心健康提供帮助,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照顾,应尽可能地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采取科学的方法合理分配人员,以缓解因工作紧张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使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3.2 心理健康基础

护士加强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学习,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的自觉性。儿科护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自强和自爱,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形成合理的心理支点;同时要善于自我肯定,做情绪的主人,保持乐观、恬静和愉悦的心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把消极情绪带入病房,用积极情绪影响患儿,并由此得到愉悦[5]。

3.3 建立良好的护患、医护关系

护士应学会换位思考,掌握护患沟通的技巧,设身处地为患儿考虑,尽量满足患儿的合理需求。患儿家属大多缺乏

3.4 消除压力源

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卫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儿科护理人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损伤,制约着护士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制约着护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儿科护士SCL-90各因子分与中国正常人SCL-90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我们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压力源,让社会支持、尊重和关爱护士;教育护士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抗压力能力,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护士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根据调查中发现的护士压力源,合理增加护士编制,合理安排班次,保证充足的睡眠,改变工作环境;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增强适应能力及抗挫能力。护理部应建立护士自己的支持组织,如护士心理咨询室、护士专业培训中心、护士娱乐活动中心和电话咨询等,采取个人和团体等形式,定期咨询、讲课和训练,使其正确面对挫折,客观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节。儿科护理人员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还需要新闻媒体和舆论的正确引导及家庭社会的尊重理解,这些有利于激发护士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和杜绝差错事故,缓解护患冲突,促进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和儿科医疗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陈静,白冰.我国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3,17(5):563-564.

[2]谭玉兰,宋玉兰.应用ROY适应模式管理护士职业压力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95-97.

[3]赵光红,刘义兰.护士压力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9):689.

[4]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何丽英.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及缓解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1):48-49.

[6]生凤,赵春.小儿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80-81.

儿科医务人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我科住院病床为55张, 每年平均住院人数为3500左右, 护理人员13名 (包括护士长) , 年龄18~45岁, 本科在读生为5名, 大专5名, 中专3名;主管护师2名, 护师4名, 护士7名。

1.2 方法

1.2.1 成立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设组长1名, 由护士长担任, 组员由2名专科护理知识性强、技术比较过硬的护理人员组成。风险管理小组主要职责: (1) 每周召开例会, 共同讨论分析并确认风险事件; (2) 制定风险干预措施; (3) 监督科定护士是否遵守操作规程, 有无风险行为。

1.2.2 制定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是提高和督促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关键。风险管理小组通过查询资料[2], 结合我科具体情况, 将风险事件分为4类: (1) 差错事故类:即患者查对问题, 用药问题, 输液、输血和标本送检等问题; (2) 投诉事件类:即服务态度不好, 技术不熟练, 更换续注不及时等; (3) 意外情况类:即输液、输血反应、患者烫伤、坠床、走失、器官异物等; (4) 护理记录类:即记录不全、不准确、不及时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即针对医疗举证倒置原则, 制定预防、处理、输血、输液反应方案;针对节假日前后思想松懈问题制定“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规定”, 针对本科室各种抢救物品、设备专门制定了“心电监护仪”、“中心供氧装置”、“微量输液泵”等的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及安全使用管理规定,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规范各种抢救物品的管理, 并做到班班有记录, 确保抢救病人前后的安全;规范服务用语, 健康宣教人人知晓;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与管理, 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 维护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

1.2.3 加强专业培训, 降低风险系数

对新入科护士进行岗前培训、理论和操作考试, 并参加由科室每半年一次的护理人员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 同时将考试成绩记录并上报护理部, 对优秀的给予奖励, 从而确保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全面提高, 如无菌操作、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静脉留置针的使用, 中心供氧, 吸痰、雾化吸入等专科技能考试。每周科室组织业务学习, 请本科的医生及有经验的护士讲授危重患者的抢救、急救药品、设备的使用以及健康宣教等, 并交谈护理经验、心得和体会, 达到不断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目的, 降低风险的发生;强化儿科护士的法制观念, 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护理常规》以及医疗护理纠纷个案分析,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1.2.4 合理排班, 实行人性化管理

根据本科室工作特点和人员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加强高危时段的人员力量, 安排副班, 单独一个人值班时, 尽量安排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护士值班。重视本科室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来源, 及时疏导和关心, 培养健康的情绪和观念, 不定时组织大家郊游、去KTV, 来缓解应力,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护士的职责是治病救人, 应为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感到快乐和自豪, 树立起爱岗敬业的精神, 从而将风险的发生降到最小。

2 结果

我科自2009年1~12月份实施风险防范意识的各种管理办法一年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有了显著的增强, 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与2008年度相比, 科室的护理质量达标率由90%上升至100%, 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由2%下降至0.01%, 患者满意度由85%上升至95%。

3 讨论

医护人员应深刻地理解和熟悉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办法, 并将此始终贯穿于各项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由于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 都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痛苦或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的管理对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提供了依据。我国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 理论和经验均待完善,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去探索、摸索寻求。此外, 护理风险管理作为医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发展, 依托于全面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3]。同时, 也只有护理风险管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医院风险管理才能日趋完善, 二者相辅相成。在儿科实施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认识, 确保各项护理操作按规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患者入科的一刻起, 护士要严格履行三查七对的制度, 做好健康宣教。在抢救患儿执行口头医嘱的过程中需向医生重复一遍, 确认无误后再执行, 操作完毕后需要查看同医生再次核对, 所有用过的药物安瓿集中放置, 便于事后核对和登记。无论是大小便标本还是各种血标本, 均能及时地留取和采集并送到化验室, 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由专人保管, 贵重仪器和设备责任到人, 建立保养、使用登记卡[5]。同时, 认真填写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的护理文书[6], 保障和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合法权益, 认真做好各种引流管、吸痰装置的浸泡消毒, 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应如实反映情况, 维护合法权益, 防范医患纠纷。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儿科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管理办法。方法 2009年1~12月份在儿科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制定规章制度, 加强人员培训, 合理排班, 实行人性化管理。结果 2009年度与上一年度相比, 护理质量达标率由90%上升至100%, 护理差错发生率由原来的2%下降至0.01%, 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由85%上升至95%。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可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

关键词: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程红群, 陈国良, 蔡忠军, 等.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0 (1) :94-95.

[2]李亚洁, 张立颖, 李瑛, 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18-920.

[3]李晓惠, 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75-376.

[4]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28.

[5]吴燕霞.门诊护理风险管理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9) :80-83.

儿科医务人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三级专科医院2013年06月25日输液室、急诊观察室、呼吸科一、二、神经科在岗白班临床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共计120人, 其中年龄20~45岁。学历本科为75人, 大专37人, 中专8人;职称:中级31人, 初级及以下89人;工作年限:1~5年40人, 6~10年45人, 10年以上35人。工作科室:输液室50人、急诊观察室18人、呼吸科29人、神经科23人。当日住院留察输液患者共计578例, 当日实际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患者495例。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现场查看加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四个科室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使用情况进行查看, 以本院药学管理办公OA公布要求“需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的药物”为标准进行评定;同时对当班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自制的影响精密过滤输液器使用相关因素调查表, 初步拟定12项因素, 以多选作答, 如护理人员还有其他因素可以补充。记录被调查者的科室、年龄、性别、学历、工作年限、职称等资料。

1.2.2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1.0软件, 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使用率。

当天应该使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的患者518例, 实际使用495例, 其精密过滤输液器实际使用率为95.55%。

2.2 影响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使用的相关因素。

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我院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使用率为95.55%, 使用情况良好。说明大部分的护理人员有良好的阅读药物说明书的习惯, 能够严格按照用药管理的要求, 对科室中常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药物能正确掌握其正确的输注方法并自觉地执行。但对当班人员的随机调查也显示 (见表1) , 在影响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使用的相关因素中, 影响最多的前3个因素分别是:不知道那些药物需要精密过滤, 未及时了解新药的准确输注方法, 不知道需要精密过滤的药物未使用产生的后果;有此观念的护理人员占到29.16%~35.00%。说明临床护理人员的主观因素仍然是影响精密过滤输液器使用的主要因素。由于临床中输液用具的选择通常是护理人员决定的, 与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及责任心有关。因而提示还有接近1/3的护理人员平时不注重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与更新, 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药物的输注方法, 其结果必然会影响药物的使用疗效甚至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医院用药管理部门和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药物准确输注相关知识的培训, 除了常规定期在办公OA网上发布新药推广说明, 说明药物的作用、正确的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的防护外, 对于病房新开始使用的药物, 也应及时给临床科室以书面或口头的指导, 护士长及时组织学习, 督导, 反馈。对不按照要求使用, 即使没有引发严重后果者, 也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每日或每周的晨间提问, 可集中学习提问, 养成护理人员新药使用前有阅读说明书的习惯, 同时关注用药管理信息内网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收集科室常用药物, 特殊药物, 新增药物的说明书装订成册, 供实习生、新职工和规范化轮转的护理人员查阅。

表1还显示, 患者因可能增加费用或者不了解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作用而拒绝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科室未领足够精密过滤输液器等, 这些患者因素或客观因素占8.33%~12.5%。提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除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准确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的认识, 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是2012年进入本院的, 因儿科静脉用药中成药占很大比例, 如炎琥宁、痰热清、喜炎平等。中成药大多为复方制剂, 中成药在收集、加工等, 所造成的微粒污染是引发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 精密过滤输液器可以显著提高输入液体的纯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婴幼儿皮肤柔嫩, 血管脆性大, 且婴幼儿静脉输液多选用头皮静脉。而头皮静脉血管细、短、血管壁薄, 更容易发生炎性反应[3]。静脉输液疗法是婴幼儿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 减少以上危害因素对婴幼儿患者造成的损害是必要的。输液器对于静脉输液中药典规定微粒数的控制作用是关键性和非常必要地, 可见选择高品质医疗用品是医疗安全的保证之一, 也是减少患儿由于静脉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效措施。如顾巧华等[4]报道, 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在预防甘露醇浓度过高, 输注速度快, 微粒因素所致静脉炎, 有效防治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 减少病人的痛苦。向家属说明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作用, 有利于保证药物的疗效及输液安全, 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科室要做好物资的准备, 护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 要根据患者的情况, 合理选择护理用具, 加强护患沟通, 真正做到使患者满意和理解。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医疗器械的不断推陈出新, 护理人员要紧跟时代潮流, 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 确保精密过滤输液器的规范使用, 保障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业芝, 程本银.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减少婴幼儿输液不良反应的研究[J].中华护理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22) :2034-2035.

[2]闫玉梅.儿童精密过滤输液器减少输液反应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10, 24 (7) 1945.

[3]李慧, 唐燕.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护理, 2007, 13 (25) :2449-2450.

【儿科医务人员】推荐阅读:

医护人员儿科护理07-30

儿科总结07-04

儿科患儿07-17

儿科感染10-14

儿科输液07-06

门诊儿科07-30

儿科病人07-31

儿科家长08-27

儿科护士09-12

儿科急救09-27

上一篇:退役士兵下一篇: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