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护理(共12篇)
儿科临床护理 篇1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一种主要常见病, 3岁以内的婴幼儿在冬、春季节患肺炎较多, 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肺炎最为多见。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对13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在临床积极治疗支气管肺炎的同时, 加强患儿的全面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儿科就医治疗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136例, 患儿年龄:2个月~8岁。其中2个月~1岁患儿占总患者数21%, 2~3岁患儿占总患者数45.6%, 其他患儿占总患者数43.1%。其中男85例, 女51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七版儿科学制定的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
2 护理内容
2.1 病情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并发症发生:注意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咳嗽的性质, 咽部有无充血、水肿、化脓等情况;面色有无青紫、苍白或发灰;神志及精神状态、肌张力等情况, 并做好记录。警惕心力衰竭、肺水肿、中毒性肠麻痹、颅内高压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尽早配合医生救治。有可能发生惊厥的患儿应加强巡视, 床边设置床挡, 防坠床, 备好急救物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体位, 鼓励患儿将痰咳出,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轻轻拍打小儿背部或变换体位, 以利咳痰。痰不易咳出者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加予叩背并指导咳痰, 效果显著。必要时可体位引流或用吸痰机吸出痰液。气促、发绀患儿及早给氧。鼻前庭导管给氧氧流量为0.5~1 L/min, 缺氧明显用面罩给氧, 氧流量为2~4 L/min, 氧浓度不超过40%。吸氧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患儿缺氧是否改善,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注意观察药物疗效, 如使用利尿剂后观察呼吸、心率、尿量等;使用祛痰药后痰有无减少, 肺部啰音有无减少等。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有无过敏反应的发生。使用镇静药注意, 观察呼吸情况以免发生呼吸抑制;应用平喘药注意观察有无精神兴奋、惊厥等, 使用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滴注速度以20~40滴/min为宜, 加强巡视, 有异常停药并通知医生处理。
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与小儿及其家属建立伙伴关系, 体谅患儿家属紧张焦虑等心情, 耐心解答家属疑问,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特点行有效沟通, 关注小儿家庭成员的心理感受和服务需求, 向家长讲明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及预后, 加强家属的心理支持。尊重患儿, 尽量满足患儿各种合理要求, 态度和蔼可亲, 使其在温馨的氛围下接受治疗。
2.3 饮食护理
肺炎患儿在患病期间要有足够的水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品。婴儿时期的最好食品是乳制品, 指导家属此时切不可断奶, 小儿食欲较差时, 可用小勺慢慢地喂养, 并将头部抬高, 鼓励较大的患儿多喝水, 适量喝些新鲜果汁, 宜食半流质食品, 如稀饭、烂面条、鸡蛋汤等。如果不能进食, 则需要静脉输液等治疗。
2.4 生活护理
为小儿及其家属提供预防保健、疾病护理等信息及服务, 教会家长处理呼吸道感染的方法, 使患儿在疾病早期能得到及时控制。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 代偿机能不如成人, 肺部有炎症时, 换气面积减少, 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因此必须保持病室空气流通, 冬天要特别注意通风。根据天气情况2~3次/d, 每次10~30 min的开窗时间, 同时要注意患儿保暖, 避免对流风, 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小儿呼吸道粘液腺分泌不足, 再加上肺炎时, 呼吸次数增多, 呼吸道黏膜比较干燥, 室内湿度应保持在50%~60%。出院时指导家属, 多带小儿参加户外活动, 多接触阳光, 多呼吸新鲜空气, 锻炼用凉水洗脸, 以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3 结果
通过加强全面护理后13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 疾病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13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住院期间无医患冲突发生。
4 护理体会
小儿护理是疾病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儿疾病的护理过程中, 较成年人更需要爱心和耐心;观察病情是护士的基本功, 护士不仅是能打针、发药、搞些护理操作, 更重要的是如何细心地观察病情突然变化,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上研究可见, 通过对13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进行加强临床护理, 进行一系列护理对策, 有利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 防止或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总结136例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经验, 探讨如何提高护理技巧。方法 在临床积极治疗支气管肺炎的同时, 加强患儿的全面护理。结果 136例患儿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并治愈出院。结论 在临床积极治疗支气管肺炎的同时, 加强患儿全面护理, 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临床护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旭.浅谈小儿重症肺炎护理.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 2010 (9) :43-44.
儿科临床护理 篇2
随着医学技术突飞猛进,医疗护理工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运用于护理临床工作,取代了护士的传统工作,在护理工作中越发其重要。是护理工作重要的基础设备,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基本条件,能有效规避操作使用风险,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1]。在儿科病房里,也有着不少的医疗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微量注射泵,输液泵,理疗仪,除颤仪,呼吸机等,如何让这些医疗设备更好地为医疗护理工作服务,提高使用寿命,降低损耗,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1目前医疗设备使用中的问题
1.1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未设立院部、设备管理科及科室三级管理体系,没能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作用。未定时巡检维修。
1.2缺乏专人管理:往往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临床一线的儿科护理人员整天奔波于临床繁重而琐碎的护理工作,医疗仪器是作为病区的.固定资产,医院购进后就配给病区所有,缺乏专门的监管,无专人或者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管。往往要等到机器损坏或无法使用后才会送去维修。护士又会直觉地认为,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患者,仪器跟我们不相干,思想上认识不足,从而不重视仪器的维护与保养,行为习惯与思维未养成。
1.3医疗设备使用不规范,对于科室的医务人员没有专门进行医疗设备使用的培训,特别是新进人员或实习进修人员,没有按照使用流程进行,使用习惯不良,例如:停止使用不按停止键而直接拔掉电源等,平时清洁维护不到位,机器表面积灰,空气过滤网未及时清洗从而缩短压缩机的寿命。医务人员存在重使用而轻管理的念头,导致医疗设备的性能稳定性不良,仪器或长时间不用或又超负荷运载。
1.4准备工作不到位,微泵在儿科使用非常常见,由于患儿外出检查往往需要携带微泵,但由于微泵没有及时充放电,机器没有储备电源,往往会中断治疗,在医患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很容易引起医患矛盾,另外急救仪器平时缺乏正确的保养与维护,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故障,而影响患儿救治,从而降低护理质量。1.5医疗仪器设备管理台账未建立,使用记录与维修记录不规范,缺乏定期保养、定点放置、定时检测。
2正确管理与维护医疗设备,提高护理质量
2.1健全制度。建立医疗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行院部-医学工程部(维修组)-科室管理三级管理体系。使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井然有序,有章可循,从而使得医疗仪器设备更好地为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服务。完善的医疗设备验收制度,加强医疗设备的现场点验和技术验收,逐步建立起由工程技术人员、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验收工作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质量和使用安全[2]。
2.2规范流程。病区成立医疗设备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护士长任副组长,病区每种医疗仪器设备均有其量身定制的使用操作流程及维护方法。病区建立统一的医疗设备台账。将病房所有的医疗仪器设备记录在册,由专管员负责定期维护与保养,对于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由医学工程处每季度下临床巡检,发现问题及时与病区医护人员沟通整改。每季度由科主任召开医疗设备台账管理小组会议,除了进行本季度仪器使用情况的评析外,另外每季度进行医疗仪器设备操作的抽考,不合格者,与新进人员一起进行再培训。职能科室定时进行巡视检查,科室加强与职能科室、医学工程处等部门的横向联系与沟通,定期开展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定时送检校定医学计量器具,从而保证临床科室医疗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及备用状态。
2.3加强培训。科室利用科务会或每季度的医疗设备管理会议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认真学习新进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学习与医疗设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大家认识到管理设备对于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性,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以饱满的工作状态迎接挑战。
2.4职能科室的无缝隙接轨。一旦发生医疗仪器设备的故障,维修组接到报修电话后2h赶赴现场,及时处理,医疗设备保养实行临床、设备科、厂家保养三级责任制,严格落实维护规程,分级管理,定期督查;医工处建立科室维修技术档案,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经验和能力,降低维修中不必要的支出对于计量不合格的医疗设备严禁临床使用,确保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性[3]。保养巡检应每个月进行一次。巡检内容包括设备运行环境检查、设备外观检查、电源系统检查、设备自检程序检查、光学系统检查、故障报警测试、设备除尘等,要求做好详细的保养巡检记录[4]。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医疗仪器设备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越发重要。所以医护人员正确掌握医疗设备的维护与使用及保养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医疗仪器设备能让医疗护理工作如虎添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护士观察疾病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病区的护理质量,而医疗仪器设备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也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丽,王倩,朱文娇,等.医疗设备管理对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6):660-661.
[2]李正祥,葛建新.浅谈现代化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J].中国医学装,2012,9(3):57-59.
[3]丁忠,邓勇,陆银春,等.医疗设备管理的方法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2):76-78.
[4]申卫.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220-222.
儿科临床护理 篇3
护理服务套餐的内容
我科制订的护理服务“套餐”涵盖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
套餐一为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服务套餐:雾化吸入指导、雾化药物名称、药物作用、雾化时间及次数、雾化时体位、注意事项、健康教育。
套餐二为药物指导:输液用药指导,药物名称、药物作用、不良反应,液体滴速,口服药物指导方法及注意事项。
套餐三为疾病指导套餐: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急性期患者休息活动指导,肺部疾病拍背指导,肾病综合征患者出入水量服务套餐,发放患者2个量杯及胶筒1个,笔、本各1个,教会患者家属测量记录方法。
套餐四为饮食指导服务套餐:婴儿期添加辅食,腹泻患儿急性期暂停辅食,可进食者给予米湯喂服。肺炎患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饮食,过敏性紫癜患者禁鱼虾、蛋白饮食,肾病患者给予低盐低蛋白饮食。
护理服务套餐的应用
培训:护士长根据科室护理工作情况制定护理服务套餐内容,对服务套餐业务学习形式进行培训,要求全员掌握。
应用:“套餐一”的应用保证了患者家属对雾化吸入操作了解,配合治疗,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套餐二”的应用使住院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减少了住院紧张、恐惧心理反应,利于疾病恢复。“套餐三”的应用保证了家属在患儿住院期间,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保证了治疗护理质量,提升了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套餐四”的应用在疾病的恢复中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体 会
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体会 篇4
1 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课程设置问题
儿科护理学的课程目标中未突出现代护理理念, 每章节标题均为“疾病患儿的护理”, 体现的是生物医学模式, 不能适应现代整体护理的要求[1]。学分和课时设置偏少, 导致学生对儿科护理产生轻视心理, 同时见习时间过少, 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理论知识。
1.2 护生自身
大多数护生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 自尊心强, 个性十足[2], 加之儿科病房环境嘈杂, 社会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家长心疼孩子, 护生不敢进行临床护理操作, 部分护生对专业缺乏兴趣, 带着“混完实习”的心态, 缺少学习的动力, 同时理论知识欠缺, 对于专科护理操作无从下手。同时部分性格内向的护生沟通能力欠缺, 种种原因导致护生在儿科的临床实习期间态度懒散, 也给临床带教带来挑战。
1.3 带教老师
传统的临床护理带教采取的“传、帮、带”模式[3], 带教老师个人水平对带教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高年资的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强, 但理论知识及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需要传授的知识不能及时有效的传达。同时在病人较多、临床护理任务较重的时候, 部分带教老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拒绝为护生讲解及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各带教老师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不能给护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榜样。
1.4 患儿家属
现如今,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 往往一个孩子生病会有至少两个家长陪同, 所以儿科病房给大部分护生的印象是脏、乱、吵, 这样会增加其心理负担, 加之家属的知识盲区及焦急心情, 往往会有部分家属态度恶劣, 甚至会有家属拒绝护生为患儿进行任何护理操作, 这些进一步增加护生的恐惧心理, 这也是护生在儿科缺少实践机会的原因之一。
1.5 带教方法
本科室曾经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模式结合护理部统一要求的临床实践教学标准, 对于每月的理论授课、技能培训、病例讲解及出科考核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但由于带教老师不仅需要完成繁琐的临床护理工作, 还要利用个人时间准备和完善教学资料, 久而久之会使很多标准的实施流于形式, 这样不利用临床护生的个性化、合理化带教。本科室儿科包含新生儿病房和普通儿童病房, 而工作人员相对固定, 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儿科临床带教的需要。
2 对策
2.1 加强理论知识培训
由于课程设置和高校考试局限性等一些问题, 在护生正式进入临床实习之前, 学校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考核, 以督促学生系统复习所学知识, 为进入临床实习做准备。同时进入儿科实习后, 科室每周安排时间进行理论培训, 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除指导实践操作外, 还需要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提问和讲解, 举一反三, 强化记忆, 督促护生在实习之余不断巩固理论。
2.2 加强入科宣教
在护生进入儿科实习时, 可以先由护士长或带教组长带领护生熟悉整个病区环境、儿科工作特点、工作流程等, 同时应讲解医院和科室的相关规章制度、自我保护措施、法律常识及儿科沟通特点, 让护生对即将进行的工作有初步了解, 消除护生的紧张及恐惧心理。
2.3 提高护生沟通及抗压能力
护士工作压力大, 作息不规律, 儿科护士的工作尤为复杂和琐碎, 没有强大的内心很难坚持下来。在儿科面对的是缺乏沟通能力的小儿和情绪焦躁的家属, 护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要指导护生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提供成功沟通的案例供护生学习, 成功有效的沟通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 减少护生和患儿之间的陌生和恐惧感, 增加家属的信任, 对护理工作的开展有积极作用。同时护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沟通失败时, 带教老师要帮助其积极疏导不良情绪, 减轻心理负担, 总结经验教训, 提高护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必须的。
2.4 选拔和培训优秀的带教老师
护生的临床带教需要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 带教老师的素质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生的心理和行为, 护生初次步入社会, 思想还不成熟, 带教老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4]。因此通过自我推荐, 同事推选选拔理论知识丰富、工作认真负责、专科技术娴熟、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带教老师。在护生进入临床之前, 对带教老师进行统一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有儿科常用专科技术操作, 带教流程及详细的带教内容, 实习大纲, 考核形式及标准等。带教老师认真负责高效的工作态度、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沟通技巧、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护生学习的榜样。
2.5 探索新的带教方法
传统的带教方法已经不能充分满足现代护理教学的需要, 结合科室带教任务和带教老师特点, 首次尝试了技能操作同步实训法、应用“双师”带教模式、典型案例讨论学习法等。
2.5.1 技能操作同步实训法
是将操作动作分解后, 在教师示范讲解和统一口令引导下, 全体学生通过模仿操作, 在矫正与重复中循序渐进形成技能的教学过程, 它是比较典型而稳定的教学方法, 已成为在多课程技能实训教学中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范式[5]。护生进入科室, 护士长完成入院宣教后, 由专科操作技术熟练的带教老师先进行技能操作同步实训, 使护生在反复的学习与摸索中对儿科操作技术有直观认识, 对缓解护生紧张、恐惧心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能促进护生迅速进入角色。
2.5.2“双师”带教模式
通过评价带教老师的工作年限、临床工作能力、理论基础、沟通能力等, 两两分组, 合理搭配, 取长补短。然后根据护生的学历及实习大纲要求安排合适的两位带教老师轮流进行临床带教, 以保证带教质量。
2.5.3 典型案例学习讨论法
它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6]。护生在进入临床前对于如何将护理程序应用于患儿、如何在工作中避免职业暴露、如何观察病情等是无从知晓的, 因此应提供典型病例供护生讨论学习。案例学习讨论法的关键是选编案例, 它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7]。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讨论, 更好地促进了护生理论运用于实践。
3 小结
临床护理带教是培养护理人员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过程, 如何带好一个护生直接影响到今后护理队伍的质量[8]。儿科的护理特点决定了护理带教的艰巨性,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提高护理水平, 取得家属和病人的理解和信任, 才能有机会更好地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关键词:儿科,临床带教,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蒋文慧, 辛霞.探索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新模式[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7) :504.
[2]石镁虹, 章桦.实习前后护生护理风险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护理研究, 2014, 10 (10A) :3704-3706.
[3]黄红友, 黄慧根.德尔菲法在标准临床护理教学路径设计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4, 10 (10A) :3702-3704.
[4]张丽雁, 陈若冰.儿科护生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08, 10 (27) :384-385.
[5]刘振义.操作技能实训同步教学法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7 (6) :70-71.
[6]李胜琴, 饶和平, 姚水洪, 等.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3) :55-56.
[7]安宝荣, 钟秀宏, 赵莹莹.多种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1 (14) :67.
儿科临床护理 篇5
【摘要】目的儿科临床护理实习生在教学中运用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9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研究组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教学方式,比较2个实验小组的实习总成绩和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结果经过2个实验小组的数据比较可得,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且更易被实习人员所接受,值得在临床护理学带教中借鉴。
【关键词】标准化患者;儿科;临床护理;实习生教学
在儿童专科医院的各科室中,儿科具有特殊性,收治的患儿年龄小,易哭闹,不配合,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因为患者的对象特殊性,患者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高从而让临床带教工作的不容易开展。因此,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儿科护理实习人员很难展开实践环节;标准化患者属于一种全新的概念,主要是通过让一些经过训练的医护人员来复制真实的临床情况,以此来弥补护理教学中的缺陷[2],本文主要为了分析标准化患者在儿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特选择了部分的儿科护理实习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9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研究组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21.33±1.11)岁。其中,按照不同的学历类型又分为:有专科学历25名,有本科学历20名;对照组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20.11±2.11)岁,其中,按照不同的学历类型又分为:有专科学历26名,有本科学历19名;对比2个实验小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教学方式。对照组:依据具体的实习生入科后的实习带教计划进行理论和操作的教学,使用传统的讲课方式予以儿科护理知识传授,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临床实习带教等[3]。研究组:(1)为护理实习人员准确好相关的学习资料,向学生普及教学大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张实习人员先自行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并鼓励学生自主查阅儿科的相关护理基础技能,对需要掌握的儿科护理技术予以一定的了解,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小组讨论,并从中寻找出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2)让患者的家长提供具体的病例资料,以此充当教师角色,并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主张讨论课程,主要讨论的内容包括有: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论理解,对护理操作的基本思路和如何解决实际的护理问题等;在课程讨论的过程中,主要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予以重视和讨论,对实习人员存在的错误护理概念予以纠正,之后,让实习人员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并由专业的.带教老师予以点评[4]。
1.3观察指标
比较2个实验小组的实习总成绩和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实习总成绩主要采用计分制,分值在0~10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该种教学方式更优;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向学生发放统一的问卷调查,由实习人员自行评价,旁人不予以干预。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2个实验小组的数据比较可得,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性有许多,如:可以让护患关系得以有效缓解,有效的解决了护理教学资料缺乏的现状等,不仅大大增加了实习护理人员接触真实患儿的机会,也更为及时的纠正了错误的护理理论概念和实践操作,有一定程度上的良好教学反馈作用;在儿科学的护理教学中,主要是让患儿的家长提供具体的病例资料,以此充当教师角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护理技巧的提高,也大大增进了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5-6]。根据本次的数据显示,研究组实习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89.99±3.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实习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97.7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由此说明了,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的价值更优优势性,能够满足实习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可以提高儿科的护理实习生教学质量,其实施可行性较为突出。综上所述,对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实习护理人员的总成绩,且更易被实习护理人员所接受,值得在临床护理学带教中借鉴。
参考文献
[1]RamstedtC:ZurOperationderangeborenenPylorusstenoseMedklin1912:8:1702
[2]向泉.探讨护理教学中引入标准化患者(SP)对护生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7):66-68.
[3]吴安琪,李爱丽.标准化患者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92-594.
[4]武铁力.教师模拟标准化患者在呼吸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6):11-11.
[5]高洁,郑显兰,崔璀.简易标准化患者在儿科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6,22(13):162-164.
儿科临床护理 篇6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因素;对策
1 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影响因素
1.1患儿因素
儿科收治的患者包括从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直至学龄期儿童(0~14 岁) 。他们对疾病的防御功能还在形成中,某些疾病的过程与成人截然不同,特别是婴儿和新生儿疾病,具有症状不明显、体征不典型、病情变化快且易急骤恶化的特点,加上他们不会诉说自己的病痛,只会哭闹,从而增加了病情观察的难度。
小儿期肝肾功能不成熟,治疗用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用药不当易致不良反应或中毒,故在配制输液时要严格地计算剂量,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法。而一系列的儿科专用仪器,对护生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这都需要护生专心的学习、熟悉。
且目前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过分溺爱。当孩子生病时,常有多位家属陪伴。家长对护生的操作有很大的抵触,极不情愿护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练手”。这也使得护生的實践机会少之又少,成为了他们逐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障碍。
1.2护生因素
护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专科知识欠缺。儿科作为临床学科之一,护生在校学习时普遍感到难学、难记,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儿科虽然是作为考试科目,但不在毕业考试科目中,学校及学生对儿科的重视相对内外科而言不够,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知识掌握得非常有限,一旦进入临床就显得有些茫然。
护生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在目前综合性医院有儿科设置的不多,很多护生抱着“毕业后我不太可能会去儿科”的心态,动摇了其将来从事儿科护理的信心,从而思想动摇打退堂鼓。且现代护生日趋独生子女化,处于高智低能的依赖心理状态,一直生活在长辈的关爱之中,很少有机会去照顾别人。一进入临床实习,面对角色的转换,部分护生很难适应,常常缺乏责任心和社会竞争意识,在实习工作中也往往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护生心理承受压力大,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儿科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疼爱患儿,希望进行护理诊疗操作时能一次成功。但护生因操作少、心情紧张等因素难以保证一次性操作成功,面对家长的谴责,护生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断面影响护生操作水平的正常发挥。
1.3带教老师因素
带教老师带教方式陈旧。以往选择带教老师是按资排辈,以老为先,而不是通过考评选出真正具备带教资格的护士来承担临床带教任务。老护士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但学历层次低,综合知识水平有限,缺乏讲授知识的能力和经验,同时缺乏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一般只注重传授操作技能,疏于强化理论知识,使护生只会机械操作,理论知识相对较差。部分带教老师过于死板,任何内容都要求学生照本宣科的完成,无任何灵活性和生动性的体现,这也使得部分护生对带教老师所教的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影响护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带教老师知识结构有限。随着科学的进步,学科的不断更新, 护理知识内容也日益宽泛。但因带教老师平时工作繁忙,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其主动学习的机会较少,因此对国内外的新技能、新进展了解不够,这就使得部分带教教师知识陈旧。他们教给护生的技术、技能大多得益于自己的临床经验,因此在带教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较局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生对带教老师的信服力。
带教老师教学时间与精力不足。儿科护理工作繁杂、琐碎,工作量大,护士编制一般相对不足。带教教师又都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每天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工作,整天忙于各项护理工作,造成了带教老师时间及精力严重不足,难以兼顾临床与教学两方面的工作。带教老师常常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授、解释和操作示范,护生常常被指派去打杂跑腿,充当“劳动力”,只做不学的现象,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护生实习带教的效果。
带教老师教学方法欠妥,对护生实习不够重视。有些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只注重传授,而不注意护生是否理解、掌握,不能针对护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护生的潜能得不到更好的发挥。有些带教老师则认为护生就是帮助我们临床护士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且担心护生在操作中会出差错或觉得他们动作慢,凡事亲力亲为,使得护生动手机会减少,独立操作能力得不到更好的锻炼。
2 对策
2.1提高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 严格带教老师上岗标准,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好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对带教老师经常进行各种培训学习,使其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进展,了解本专业的医疗动态、相关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以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增强其自身综合能力,使带教老师用高度的责任心和踏实的敬业精神为学生起表率作用。
2.2鼓励实习生主动学习 护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在儿科带教中,要求每位同学必须随身携带《儿科护理学》,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书,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要胆大心细,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地进行各项护理操作,使学生不再是老师的腿,而成为护理活动的主要实践者。
2.3加强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护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带教老师可以让护生分管患儿,使护生感觉自己受重视、被需要,逐步树立自信,并在护理工作中形成成就感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完成角色的转换,享受到为患儿服务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给护生护理理论和临床护理技术,还要注重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临床带教,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宝红,徐景芳,历东杰;护生临床带教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2] 高林春,杜虹,徐维,实习护生角色行为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3,3(3):40。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探析 篇7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护理
现阶段的医学研究中, 儿科呼吸系统的临床研究是比较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 基本每年的临床研究方面都会有新的进展[1]。这也是儿科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疾病[2], 为了进一步研究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 探讨收集了2012年3月—2013年3月31日来该院进行儿科呼吸疾病治疗的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进行儿科呼吸疾病治疗的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 其中, 男35例, 女25例, 40例1~24月患儿, 20例2岁以上患儿, 上述患儿均没有其他系统疾病以及遗传性疾病。
1.2 方法
选择回顾性分析统计的方式, 对上述60例患者的门诊病历进行详细研究, 进一步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救治预防措施, 对上述患儿均提供舒适度护理、高热护理、病情护理以及饮食和心理健康护理。
2 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是发病率最高、流行性最广的呼吸系统疾病。上述60例患儿, 44例患儿出现上呼吸道感染, 约占73%;2例患儿慢性、反复性咳嗽, 约占3%;4例患儿出现哮喘, 约占6.7%;6例患儿肺炎, 约占10%;4例患儿病情较为复杂, 约占6.7%。60例患儿病情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护理, 病情好转,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治愈后出院。
3 讨论
3.1 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分析: (1) 上呼吸道感染, 一般通过积极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都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而且可以有效进行预防, 一般是咽鼻喉部位的病毒感染, 发病位置不同临床表现症状也不一样:咽鼻部位发生感染[3,4], 主要是分泌物刺激患儿咳嗽, 以夜间咳嗽最为严重;副鼻窦炎, 一般表现为鼻窦压痛+持续性咳嗽症状;咽炎, 主要表现为咳嗽+咽部干燥、咽部痒等症状。 (2)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比较多, 而且比较难以治愈, 在临床上一般采用阿奇霉素+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在控制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以及减少肺不张等方面, 糖皮质激素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阶段使用比较广泛, 需要加强研究对剂量和是适应症的研究[5]。 (3) 哮喘, 截止到目前为止对哮喘的发病机理研究的比较透彻, 吸入皮质激素这是治疗哮喘的首选方式, 但是,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 由于婴幼儿不配合吸入, 导致治疗很困难。因此, 现在较多的采用喷雾罐的方式吸入丙酸倍氯米松进行小儿哮喘治疗, 治疗效果比较良好。 (4) 慢性咳嗽与反复喘息, 婴幼儿的慢性咳嗽与反复喘息这是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呼吸类疾病, 除了哮喘这个发病原因外, 主要是由于气道狭窄所引起的[6], 比如说, 支气管发育异常、免疫功能缺陷等原因所导致的反复性病毒感染。在诊断过程中, 这种疾病常常被诊断为哮喘, 所以说, 要高度重视对这种疾病的诊断。患儿持续或反复性咳嗽的原因多变、复杂, 是否存在家族阳性过敏史, 对哮喘治疗是否有反应, 这是鉴别的主要依据。目前, 慢性咳嗽已经成为了小儿就诊的主要病症, 而且其病因也是比较复杂。 (5) 肺质性疾病, 现阶段小儿患闭塞性支气管炎越来越多,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主要是采用HRCT胸部诊断,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病理诊断的方式。截止到目前来说国内对于这类疾病治疗的研究刚刚起步, 还不是特别深入, 需要多学科、多方面的共同研究和努力, 寻找有效治疗途径。 (6) 支气管发育不良, 引发支气管不良发育的原因有很多,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但是, 都比较普遍的认为是早产的原因。随着救治早产儿水平的提高, 婴幼儿发生支气管不良发育的病例也越来越多, 这类婴幼儿都比较容易患有呼吸道反复性咳嗽, 并且时常伴有反复性喘息。 (7) 其它呼吸类疾病, 引起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原因有很多, 到现在为止对于这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也不能准确掌握, 对于比较少见的这类呼吸疾病, 主要是通过预防治疗的方式进行, 一旦发生病例, 就需要进行突破性、针对性治疗, 而且, 需要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方式[7]。
3.2 护理措施
3.2.1 患儿舒适度护理
(1) 各种治疗最好集中完成, 尽量保证患儿休息时间。 (2) 及时清除患儿咽部、鼻腔分泌物, 保证畅通呼吸。保持病房的环境, 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 室温在18~23℃左右, 相对湿度为50%~60%, 坚持病房1次/d消毒。 (3) 鼻塞护理:患儿鼻塞严重时, 需要先清除鼻腔的分泌物, 然后使用麻黄素滴鼻液, 1滴/次, 3次/d。因为闭塞原因妨碍吸允的患儿, 最好在哺乳之前15 min滴鼻, 保持鼻腔畅通。 (4) 咽部护理:注意患儿化脓、水肿、充血情况, 全面检测病情, 适当给于雾化吸入或含片。
3.2.2患儿高热护理
密切监测患儿体温, 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5℃, 要合理正确的采取降温措施, 比如说枕冰袋、头部冷敷或者乙醇擦浴等, 也可以通过口服退热剂的方式达到降温目的。保证患儿水分摄入充足, 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3.2.3 病情护理
动态监测病情, 防止抽搐发作。应该经常检查患儿皮肤和口腔黏膜有无皮疹出现, 注意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咳嗽的性质, 从而可以早期发现百日咳、猩红热、麻疹等急性传染病, 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及时上报医生。
3.2.4 饮食护理与心理健康护理
鼓励患儿多喝水、保持良好饮食习惯, 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禁忌辛辣。护理人员应多于患儿或家长沟通, 缓解其心理压力和焦躁不安的情绪, 及时了解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变化[8]。
通过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优质、专业的舒适度护理、高热护理、病情护理以及饮食和心理健康护理, 上述60例患儿病情均得到了良好的护理, 病情好转,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治愈后出院。
参考文献
[1]江载芳, 赵顺英.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4 (4) :249-251.
[2]刘新娣.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 :920.
[3]曹兰芳, 陆权, 顾洪亮, 等.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评价[J].中华儿科杂, 2010, 45 (10) :736-741.
[4]潘彩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 2011 (4上旬刊) :2175.
[5]兰平.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33) :68.
[6]戚彩云, 陈超, 姚明珠.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12, 21 (8) :489-491.
[7]黄应业.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3) :5-6.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探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接收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其中男115例, 女85例;年龄3个月~7岁;喘息性支气管炎84例, 哮喘52例, 小儿肺炎35例, 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 急性喉炎18例。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 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55例, 女45例;3个月~6岁, 平均 (4.7±1.1) 岁;喘息性支气管炎35例, 哮喘32例, 小儿肺炎17例, 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 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 (4.3±1.2) 分[症状评价标准为呼吸困难 (指吸频率>35次、发绀、三凹征) 记3分, 喘息记2分, 咳痰或咳嗽或发热 (腋温>38℃) 记1分]。对照组男60例, 女40例;年龄6个月~7岁, 平均 (5.1±0.9) 岁;喘息性支气管炎49例, 哮喘20例, 小儿肺炎18例, 咳嗽变异性哮喘4例, 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 (4.1±0.9) 分。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症状评分、病情等各项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检查及诊断, 并根据病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的综合治疗, 其中抗感染平喘药应用的是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 抗感染化痰药是60万U红霉素、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10 mg地塞米松配成的溶液, 将5 ml此溶液和1支α-糜蛋白酶进行融合, 利用面罩或者喷嘴对儿童进行喷雾, 将氧流量调至5~7 ml/min, 再利用喷射式的氧雾微粒随儿童呼吸进行呼吸道、肺部, 每次进行10 min, 2次/d, 3~7 d为一疗程[2]。通过相同的治疗方法, 保证了两组患者各项条件的相同。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100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笔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 即对病房进行清理、定期对儿童进行检查等。而对观察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学式护理方法, 包括环境的护理、语言行为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 具体如下。
1.3.1 环境护理
为了促进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 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将病房温度控制在8℃~20℃, 而且还定期清理病房, 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无烟、无尘, 每天都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 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3]。
1.3.2 儿童呼吸道护理
儿童呼吸道护理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 根据患者病情对其采用相应的体位, 并及时清理儿童口鼻内的分泌物, 保持儿童呼吸系统的通畅, 减少他们的呼吸困难状况[4]。
1.3.3 心理护理
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 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 即使是幼儿, 他们也主动与其进行肢体上的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感情, 使其能够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护理工作[5]。
1.3.4 并发症护理
儿童的呼吸系统非常脆弱, 稍一疏忽可能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 或者病情的转移,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定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并发症的检查, 确保病情的稳定, 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病情转移, 立即请医生诊断, 保证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1.4 观察指标
经在院治疗期间的护理后, 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在相同的治疗方案下, 采用科学人性化护理方案的观察组住院时间 (4.8±1.6) d, 对照组住院时间 (6.6±2.1) d,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所有入组接受相同治疗的患儿中, 共有22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 (如过敏性喉头水肿、痰液阻塞、呼吸窘迫等) , 其中观察组仅2例 (2%) , 对照组20例 (20%) ,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1) 。
3 讨论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护理无论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都逊色于人性化的护理方法, 人性化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技巧更加巧妙, 对儿童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护理, 保证儿童呼吸系统不被感染, 此外, 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还能够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对幼儿患者的心理、病情的了解, 更有利于消除儿童抵制治疗的情绪, 使其乐于接受治疗, 从而加快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6]。本次研究, 笔者所在医院对两组患者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疗方法, 只是护理方式不同, 但是却导致了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 由此可见, 人性化、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好的恢复环境, 而且人性化的服务能够使幼儿、儿童不惧怕护理人员, 能够消除他们的抵制情绪, 使他们配合治疗, 因而就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缩短了康复时间。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改革, 以及人们护理意识的提高, 人性化护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护理方式, 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安抚, 最大化地满足了患者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 而且特别注意护理的细节, 丰富了护理内容, 使医务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距离大大缩短, 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 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 使护理理念和护理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对促进患者手术的成功、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极为脆弱, 导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 近几年来, 我国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但由于儿童本身自制能力、护理能力的缺乏,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起来比较慢, 而且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并发症, 从而为治疗带来更大的威胁, 因此, 加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是非常关键的, 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 能够有效地加快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而且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产生, 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通过此次研究, 笔者所在医院专家也发现, 常规护理方法虽然也能为儿童提供清洁的护理环境, 但在一些护理细节上还是比较欠缺的, 例如儿童不配合、护理不细致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等, 而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就弥补了常规护理的这一缺陷, 它能够更加细致地为患者服务, 能够想患者所想、忧患者所忧, 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服务, 从而大大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减少了儿童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情况, 而且能够促使医务人员与儿童建立良好感情, 避免儿童不配合的情况[8]。
总而言之, 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 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观察要点, 能够在护理环境、护理语言、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 实施系统化的程序护理, 有效提高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质量, 缩短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值得在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效果, 探索科学、有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收治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采用科学、规范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 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结果:两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001) 。结论:科学、人性化的护理能够大大增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治愈率, 能够提高对患儿的生命保障, 值得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赵华, 杜晓娟, 林丽渊, 等.中国人哮喘易感性与染色体5q31~33区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9, 52 (12) :65-66.
[2]李华强.小儿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3 (4) :47-48.
[3]江沁波, 刘玺诚, 高红, 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治婴幼儿肺疾患25例临床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53 (6) :36-37.
[4]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2 (5) :347-348.
[5]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2 (11) :87-88.
[6]罗征秀, 刘恩梅, 李渠北, 等.婴幼儿反复持续吼喘58例病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11, 52 (5) :65-66.
[7]邓江红, 姚开虎, 胡惠丽.新生儿脯炎死亡病例中B组链球菌的检测[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53 (1) :77-78.
儿科临床护理 篇9
一、对象和条件
1.对象为我院2013级高职护理班学生,随机抽取两个班。实验组43人,对照组45人
2.条件
随机选取的两个班均完成了医学基础课: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化、基础护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条件一致。
二、教学内容
选择全国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中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及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作为授课内容
三、方法
在2014年随机选取我院2013级高职护理两个班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模式教学法,传授知识—集中复习—考试考核。实验组采取临床护理模式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教师遴选
基本理论知识由我院儿科护理教研室教师担任,临床护理模式教学由具有7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儿科护理带教老师担任,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功底,临床操作技能过硬,并具有3年以上授课经验。
第二步:理论知识讲授
以集中授课的方式对选取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进行讲授
第三步:临床护理模式方案制定
以临床教师为主体,参照护理专业课程标准及实习大岗要求,选取临床典型的案例,以临床护理程序为标准,制定学习目标,形成以目标为主导的临床护理模式教学。
第四步:实训室实践学习
授课教师按制定的方案对理论进行仔细讲解,通过模拟示教加深印象,以模拟演练的方式架设临床护理的场景。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学习。模拟演练过程中,由教师逐一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最后对学生进行不定期考核。
四、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考核
由儿科教研室统一组织两组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理论选用我院儿科护理试题库中有关本次授课的内容,客观题30道,主观题10道,每题2.5分,共100分;实践操作采用临床护理程序方式进行考核。理论、操作各占总分的50%。
2.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五、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考核总成绩比较,表1:
实验组综合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六、结论
儿科护理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好儿科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将要面临的临床实践操作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临床对于儿科护理的工作要求要有更深入的认识。上世纪末以来,和国际护理的接轨,国际化的临床护理理论的引进,使得我国的护理水平有所提高。我国许多医院已将其运用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针对护理教育,教材内容更多的介绍理论,并没有将临床护理模式的实践引入其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护理教育者,为解决学生空有理论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开始将临床护理模式带入课堂,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操作进行连接,练好技能的基本功,为临床实习做好准备,我们将此模式带入课堂,丰富课堂的同时,也使课堂更接近临床。
临床护理模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性,其综合考核成绩表1显示:实验组考核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护理模式教学课堂就是简单的临床环境,在具体护理目标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制定授课方案时,以教学内容和临床实习标准为依据,围绕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使学生在完成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结合。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领悟了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两千年以来,临床护理模式新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在医疗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新的临床护理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应用[5,6]。护士作为医院服务的最前沿工作者,其知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医患关系,这也就提示我们要重视护理教育注重护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医学、护理学模式的转变都对护理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8,9],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我们旨在抓好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模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不同内容的护理工作,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及工作态度。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探索,掌握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过硬护理技能的优秀护理学生而努力。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模式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校2013级高职护理两个班级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模式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内容为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试验教学结束后,评价两个组的教学效果。结果:以阶段考核总评成绩作为标准,实验组优秀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模式教学法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护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临床护理模式,儿科护理
参考文献
[1]刘晓松,孙德娟.临床护理教学路径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13-214.
儿科临床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182例, 年龄1个月~10岁, 平均2.6岁, 男82例, 女99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1例, 病例包括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高热惊厥、急性胃肠炎、疱疹性口腔炎等,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首先转变服务理念,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 进行全面培训,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加之系统的精湛的护理技术、专科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一般3~5 d患儿病情好转, 对家长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 由护理人员介绍填写方法, 家长自行填写。
2 优质护理
2.1 统一认识建立制度
主治医师或责任护士跟随主任每周1~2次查房, 并参与医疗组的危重、疑难病例的讨论, 探索医护一体化的专科护理工作模式, 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工, 新老组合, 护士长根据患者护理难度、病情、技术要求等要素弹性调整分管床位数, 每人平均分管8张床, 落实分级护理制度, 做到护士分层, 患者分级。既强调危重患者的管理要高年资护士护理, 又强调人人参与生活护理, 全方位为患者提供服务。
2.2 培训
只有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才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而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更离不开专业的培训。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责任心、工作年限等分别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专科知识、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护理操作技术、处理措施、突发事件流程、以及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培训。科内每月一次定期进行业务讲座, 举行一次理论考核和护理操作, 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每周定期进行操作训练、对突发疾病抢救进行模拟训练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2.3 落实规范告知
每位新患者入院时, 由接待护士通过住院指南相册, 对病室设施、分管床位的护士长, 责任护士、主治医生、主任、并告知安全防护制度、陪护制度、作息制度、病区管理制度、住院费用“一日清”查询方法等进行详细的介绍。护士在每日规范病房管理工作中, 注意仔细观察患儿及家长的饮食习惯, 生活作息、及时纠正其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既要考虑患儿及陪护家长的方便, 舒适、又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注重细节管理。根据住院儿童疾病、年龄的情况, 有针对性的调整健康教育的内容, 情景对话、即兴互动、采用讲课等多种方式, 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针对祖辈级陪护者易过分宠爱孩子的特点, 引导隔代家长科学地哺育、教育下一代。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重视入院宣教和住院介绍, 在入院时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房的环境、住院制度、设施、医务人员。住院期间向患儿家长解释病情、护理、物品的保管、注意事项、用药情况、饮食、疾病的预防、安全防护措施等。护士对患者的管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护理过程, 而护患关系是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
3 结果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1。
4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 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整体护理责任制为核心的全程优质护理服务, 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患和谐的切入点;优化医院服务、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方案,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和服务意识给予优质护理服务, 让患者及其家属满意, 进一步为患者提供全面化、全程化、专业化的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这与其他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摘要:目的 对儿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将儿科患儿 (182例) 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和在此基础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实验组各91例, 比较对照组, 实验组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5.64%,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5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儿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 融洽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护理质量, 提升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 值得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儿科病房,满意度
参考文献
儿科临床护理 篇11
【关键词】儿科护理;纠纷原因;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1 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医疗科学技术也随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医疗事业这类行业的风险比较高,对于医疗单位来说,儿科护理所承担的风险最大,因为,与成年人患者相比较,儿童患者更具有特殊性,比如其身体机能比较弱、语言不能够表达清晰以及检查的过程也比较困难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医疗和护理方面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无论在进行医疗护理时,出现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医疗护理相关的纠纷,在临床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产生不满意情绪,从而导致护理纠纷,尤其在对幼儿进行护理时,由于服务对象是小儿,生命比较脆弱,疾病常带有来起病急、势凶猛、病情变化较快和死亡率较高等特点,与此同时家属对儿科护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护理过程中以患儿为中心,提高护理的质量,减少护理方面的纠纷,确保护理的质量和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的秩序,是护理者当前遇到的又一个新课题。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医疗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都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其中,儿科护理的医疗纠纷较为明显,但是护理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各种各样问题和麻烦,同时也会对医院和护理人员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不仅耽误开展正常的工作,还会造成不良的医疗气氛,所以,对幼儿患者进行怎样的护理,显然已经成了目前儿科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次对我院2012年出现的50例在进行儿科护理是产生纠纷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性资料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院我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儿科患者,将50例患者分为满意组和不满意组,年龄在3岁至9岁之间,平均(4.25土0.33)岁。其中,有18例患者发生护理过程中的纠纷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而引起的护理纠纷有9例,因为技术差而引起的有4例,因为收费问题而引起的有2例,最后,因为少量的患儿家属自身引发的纠纷有3例。
2.2 护理方法
我们对满意足采取了全面而综合的护理措施,挑选护理技术熟练、态度热情和护理技术高的护理人员,组成综合素质高的的护理队伍,对他们进行严谨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加强和患儿家属的交流与沟通,综合考虑家属感受,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密切地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效避免长期存在的护理缺陷问题。对不满意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有规律地检查并记录患儿的病情。
3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满意组医疗纠纷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于不满意组,只有2例发生了医疗护理纠纷,不满意组的25例患者,有15例发生了护理纠纷,这大大降低了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 讨论
4.1 发生儿童护理纠纷的原因
因为儿科护理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并且患儿年龄较小,身体素质相对成年人较差,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的关系也转化为护理人员与家属之间的关系,又因为目前的患儿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属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增加,期盼也增加,同样也期待着更高的护理要求,不管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发生矛盾,那么,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静脉穿刺技术的先关因素,因为患儿皮肤比较娇嫩,如果在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后,发生固定不良,造成液体向外渗出,导致出现头皮局部红肿,没有及时检查以及和护理质量相关的因素;服务态度和高职不到位的相关因素;医疗费用的相关因素;服务意识和患者的期望值的相关因素等。
4.2 护理干预措施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做到“一针见血”,强化护士的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尤其是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关系;建立一日清单发放、签收制度;把患儿当作护理的中心,合理更新护理的观念,而护理的管理者需要根据幼儿患者的特点,增强护理管理,完善并落实各项检查,要着重检查对危重患儿的护理质量,在对待护理纠纷时,要做到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在进行处理时,要保持冷静理智和客观的态度,积极地解决,以组织其恶性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护理纠纷。总之,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护理人员,我们都应该正确对待儿科护理中的细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职业素质,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基层医学论坛》杂志2012年第16卷下旬刊主题词索引[J].基层医学论坛,2012,36:4921-4937.
[2] 邓子平.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373.
[3]《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第9卷总目次索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36:8965-9074.
[4]靳凤香.儿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0:31-32.
儿科临床护理 篇12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3月收治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患者100例, 分为两组。试验组中, 男26例, 女24例;患者2~6岁, 平均 (4.36±0.62) 岁。对照组中, 男25例, 女25例;年龄4~7岁, 平均 (4.45±0.54) 岁。两组儿科输液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P>0.05, 可以作为对照、试验的两组观察对象进行观察。
方法:对照组:护理人员在接到输液通知后, 应该将患者及其家属带入输液室, 为他们安排好床位或坐位, 向患者家属简单介绍有关静脉输液的知识和注意事项, 并告知他们, 如果在静脉输液期间, 出现了不良反应, 应该及时向医护人员说明。如果儿科患者在静脉输液治疗期间出现情绪变化或身体不适, 护理人员应该做好心理疏导和对症干预工作[2]。试验组: (1) 准备工作: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 特别是穿刺水平。在接到儿科患者输液通知单后, 首先应该对输液患者的名字、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核查, 然后再核查输液药物的名称、剂量, 并注意查看药物的有效性。按照医嘱及时准备好输液药品和输液器械, 等待儿科患者及其家属的到来[3]。 (2) 穿刺操作:儿科患者大年龄小, 对穿刺表现出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 有的患者甚至哭闹不休, 致使输液治疗无法顺利进行。护理人员可使用语言鼓励、糖果奖励等方式来消除儿科患者的抵触情绪, 之后快速、精准地穿刺, 缩短患儿的疼痛时间。以患者的病情需求、药物要求为参考标准, 合理调整静脉输液滴速, 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 以提高患者静脉输液的舒适度。护理人员在离开患者之前, 应该叮嘱患者家属一些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一旦出现掉针、回血等情况, 要及时呼叫护理人员进行处理[4]。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 应该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巡查, 以掌握各位患者的输液情况, 及时处理意外情况, 如果发现患者家属欲言又止, 护理人员应该主动询问, 为患者及其家属解决问题。 (3) 输液后的护理干预:在患者输液即将结束的2 min之内, 护理人员应该陪护在儿科患者的身边, 这样能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感。药液滴注完成后, 及时为患者拔去针头, 并教会患者家属正确的按压方法, 叮嘱他们要等到出血停止后在离开输液室。如果患者在输液治疗结束后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患者就可以离开输液室。在患者打算离开时, 护理人员应该提醒患者家属整理并携带好个人物品, 与儿科患者及其家属道别, 叮嘱他们在回家的路上注意安全[5]。
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 (±s) 进行表达, 使用χ2进行组间对比;计数资料使用n和%的方式进行表达, 使用t进行组间对比。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儿科门诊输液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护理满意度:试验组中, 满意48例, 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96.00%;对照组患者中, 满意38例, 不满意12例, 护理满意度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儿科门诊收治的患者年龄偏小, 小患者对各种事物的理解能力要远远低于成人患者。而且, 受到儿童天性等因素的影响, 儿童对待医院、医护人员、医疗器械都表现出恐惧感, 在输液过程中哭闹、不配合, 影响了输液治疗的临床效果, 也增加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6]。为了减轻患者对输液穿刺的疼痛感, 提高儿科患者治疗的舒适度, 本院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引入并推广了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法。从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3个方面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输液前, 护理人员应该把护患沟通作为工作的重点, 向患者家属介绍静脉输液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合理排序, 缩短病情危急患者的等待时间;合理安排患者的坐位或床位, 提高患者输液治疗的舒适度[7]。在输液过程中, 应该提高穿刺操作水平, 最好一次性穿刺成功, 以减轻儿科患者的疼痛感和恐惧感。在输液过程中, 合理调整滴速, 加强巡查,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要及时进行处理, 对于腼腆、害羞的患者及其家属, 护理人员应该主动询问, 为他们解决问题。在输液后, 应该持续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患者离开之前应该友善道别, 树立护理人员热心服务、关心患者的形象[8]。
从对照试验的结果上看, 使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试验组儿科患者在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两大临床指标的评价上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 将个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患者, 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输液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护理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杏花.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实施沟通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20) :95-96.
[2]冯雅静.儿科门诊输液的细节护理及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 2015, (14) :60.
[3]钱志菊.对门诊输液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8) :84-85.
[4]黄春琴.个体化护理在门诊儿童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32) :124-126.
[5]郭志美.对门诊输液患者实施中医特色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21) :84-85.
[6]王蕾梅, 廉德花.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的建立及其效果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3) :26-28.
[7]张丽妍.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医疗装备, 2015, (14) :180-181.
【儿科临床护理】推荐阅读:
儿科临床护理安全管理12-01
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体会06-22
伦理审查儿科临床11-12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07-10
儿科学临床实习教学09-20
临床儿科自我鉴定范文09-02
中专护生实习儿科临床10-03
小儿科临床带教体会11-15
细节护理儿科护理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