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2024-07-10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共12篇)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篇1

见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起点, 是从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 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学是临床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儿科学并不是成人学科的缩影, 因此, 要将儿科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有机结合、熟练运用, 而儿科临床见习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我国当前医疗环境及教学背景下, 儿科见习教学面临许多困境, 笔者针对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应对策, 以保证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1 现阶段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源不足

1.1.1 医学生人数剧增由于高等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 医学生人数剧增, 而师资培养相对缓慢, 短期内只能靠增加教师教学任务来满足教学需求,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 大量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 用于教学的疾病种类及病源相对不足, 也会影响到临床见习教学质量[1]。

1.1.2 临床典型病例缺乏随着儿童保健工作的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儿科典型病例减少。再加上某些疾病季节性较强, 而临床见习教学常常与大课教学同步进行, 时间及内容安排较固定, 可能在进行某一疾病临床见习时, 病房没有可供示教的典型病例, 导致临床见习不能顺利完成[2]。

1.2 患儿家长不配合

随着医疗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 患儿及其家长的知情权越来越受到重视。任何临床教学活动 (包括问诊、体格检查、诊疗操作等) 只有在征得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情况下才能进行, 如果家长及患儿不愿意、不配合, 见习医生就无法完成问诊、体格检查等活动。由于现在的患儿多为二代独生子女, 家庭对其特别宠爱, 大部分家长不愿意配合临床见习教学, 影响了临床见习任务的顺利完成[3]。

1.3 学生积极性不高

1.3.1 学生对见习重要性认识不够见习阶段接触病人的机会远没有实习阶段多, 且仍然有很多理论大课教学, 有些学生认为此阶段对临床有个初步了解就可以了, 所以未能及时转换角色, 在临床见习期间只重视教师的讲授, 未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 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使见习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1.3.2 学生学习任务过重临床见习阶段, 学生除要完成临床见习任务外, 还要上多门学科的理论大课;再加上为配合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 教学任务多样化, 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任务。

1.3.3 学生沟通能力薄弱临床见习阶段, 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 虽然已经学习了疾病的理论知识, 但对疾病的认识仍较为抽象, 在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支撑, 往往会表现出信心不足, 导致患儿及其家长不信任。同时, 见习阶段学生在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过程中, 由于缺乏技巧, 过多关注于对疾病的学习而忽略了对患儿的人文关怀, 也会导致患儿及其家长不配合, 影响了见习教学的顺利进行。

1.4 教师带教意识不强

教学医院的体制决定了教师的双重身份, 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有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为保证病人安全, 减少医疗纠纷, 医生会投入大量精力在临床工作中, 对教学工作投入相对减少。同时, 医生的职称评定与科研及论文挂钩, 其教学好坏对职称晋升影响不大。此外, 由于师资不足, 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往往由多个学科多个教研室共同完成, 教学工作的连续性不强, 不容易出成绩。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带教积极性。

2 对策

2.1 适当控制招生规模, 根据专业特点决定儿科见习教学内容

学校应根据师资力量招收学生, 同时不断壮大教师队伍, 培养合格教师。

对于医学生, 要根据其所选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见习教学要求及内容。对于一些非临床专业, 可以减少儿科临床见习教学次数。

2.2 采用多种示教模式, 保证儿科见习教学质量

2.2.1 典型病例床旁示教典型病例床旁示教是最经典的临床见习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与患儿及其家长面对面交流, 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包括起病情况、主要症状、疾病进展、重要体征、治疗反应、并发症及预后等。典型症状及体征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印象深刻, 有利于其对疾病的掌握。在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等过程中, 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 使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在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赢得了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不可否认, 典型病例床旁示教在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阻碍了典型病例床旁示教的顺利开展, 所以有必要结合其他教学模式, 更好地完成儿科临床见习教学。

2.2.2 录像示教利用录像进行示教是临床见习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录像资料收集了既往临床中遇到的各种典型病例, 特别是一些少见或重症病例, 比如重症肺炎、严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这些不适合床旁示教的病例。要顺利开展录像示教, 就要不断收集临床中的典型病例, 可将此任务分配给各科室分管教学的医生,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典型病例时及时保存病例资料, 有条件的可以对典型体征进行录像或拍照, 以便教学使用。当然要征得患儿家长的同意。

2.2.3 PBL教学当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模式已成为国际医学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学方式[4]。PBL教学法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检索相关知识, 自由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 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必要的解释和总结。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因此更容易被学生和教师所接受。在儿科见习教学中适时引入PBL教学,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还可以弥补床旁教学典型病例不足等的缺陷。

2.2.4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学习者在假设环境下按某一角色身份进行活动, 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熟悉职业性质及工作要求, 使学生更快接受学科知识, 提高职业能力, 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5]。在见习教学中, 特别是对于一些少见病或门诊示教, 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取合适的疾病或相关场景, 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及掌握疾病的主要特点、诊疗方法等, 更重要的是角色扮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沟通能力。

2.2.5 利用标准化病人进行示教标准化病人又称为模拟病人 (simulated patient) , 是指经统一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真实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能接受病史询问、临床技能操作等的从事非医学类职业的正常人, 目的在于逼真地再现真实的临床情况, 用于医学生培训考核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发挥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3 种功能[6]。标准化病人的优点是:反复操作性、培训多元化、资源丰富化、考核工作性、利于教师针对性教学等[7]。对于一些典型病例无法进行床旁示教时, 或季节性、区域性疾病无法进行实时示教时, 或严重病例不适合临床示教时, 可以考虑使用标准化病人。

2.3 积极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

面对患儿, 可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进行沟通, 比如陪小朋友聊天、玩玩具等, 或者适当准备一些小礼物 (如小的祝福卡片、一块小小的橡皮) 作为配合问诊及查体的奖励。可以从与患儿家长聊家常入手, 给人一种亲切感, 这样更容易接近患儿及其家长。

2.4 在临床见习中注重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必不可少的条件[8]。在见习阶段要注重培养医患沟通能力, 让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急病人所急, 想病人所想, 切实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 以获取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

2.5 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带教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 并接受过岗前规范化培训, 掌握现代医学教学方法, 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 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带教教师中必须配备一名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高职称教师, 既可保证教学质量, 又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年轻师资力量。同时, 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工作, 不仅仅当作任务来完成;并且医院要将教学工作与职称评定挂钩。

在当前教育及医疗体制下, 临床见习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互为补充, 才能顺利完成临床见习教学任务。

摘要: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 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临床见习教学存在一些困难, 阻碍了临床见习教学的顺利开展, 尤其是儿科临床见习教学。本文针对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应对策, 以确保儿科临床见习教学质量。

关键词:儿科,临床见习,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丽银, 陈晓爱, 熊国盛.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0) :103-104.

[2]张丽文, 高晓宇, 白明辉, 等.现阶段儿科临床见习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21) :231.

[3]秦明, 黄裕新, 杨琦, 等.当前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0 (2) :384-386.

[4]Bhattaeharya S K, Karmacharya P C.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 hybrid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J].Med Educ, 2008, 42 (5) :5l8.

[5]李昆霖, 康军, 王玉波, 等.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2) :398-401.

[6]裴风华, 刘冰熔, 李剑锋.标准化病人——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8) :87-88.

[7]杨毅宁, 李晓梅, 王宁, 等.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6 (9) :1395-1396.

[8]高苹, 吴小燕, 夏冰, 等.加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1) :32-33.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篇2

儿科皮肤病学临床实践教学体会

针对儿科皮肤病的.特点,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以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兴趣.临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见习示教和生产实习两部分,通过系统性小讲座、诱导式提问和讨论式教学等方式,结合具体病例进行讲解,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 者:谭琦 王华 欧阳莹 肖异珠 李咏梅 罗晓燕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重庆,400014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8(6)分类号:G420关键词:儿科皮肤病 临床实践教学 体会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篇3

【关键词】儿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临床实习是每位医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儿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应按照儿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儿科的特点不断提高儿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我院儿科承担临床实习带教多年,积累了一定的临床实习教学经验,提高了儿科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

1对带教老师进行岗前培训

一名合格的儿科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充分掌握本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且近年来很多青年教师参与了临床带教工作,没有经过专门的带教培训,经验不足。针对上述情况,在实习生入科实习前,对青年教师进行带教方法的培训,并敦促青年教师牢固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2加强实习生入科教育

实习生人科当天,由我科主管教学的老师对学生作入科教育,主要介绍本科室的概况、儿科的学科特点、实习生组织纪律、查房制度、各专业组轮转安排、出科考试时间及形式。同时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并且使学生意识到儿科临床实习是整个临床实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经之路,儿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能因为将来不从事儿科工作就忽视儿科临床实习。

3日常管理

兒科实习期间要求学生独立管理3-4张病床,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进病房,先查看所管病人,掌握病情。在正式查房时,先由实习生汇报病情,提出诊治意见,再由带教老师结合病人病情,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提出病人的诊治方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带教老师在平时值班中,对遇到的每个专业组的典型病人要进行查房示教。收治新病人开医嘱时,先让学生口述,老师给予补充指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4开展专题讲座

进入儿科实习后每两周安排1次小讲课,内容包括:儿科病历书写和体格检查,儿科液体疗法,儿科用药特点,儿科危重症抢救。刚进入儿科实习的学生,对儿科病史的采集和儿科病历特点不熟悉,因此,儿科病历书写和体格检查安排在第一周,强调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按照病历书写规范,严肃、认真地书写。同时讲授问诊的技巧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的技巧,如何系统地询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的内容。讲授体格检查时,先进行理论培训,着重于儿科体格检查特点,随后应用教学模型,安排每一个学生在模型上完成一遍儿科体格检查,及时指出每个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自学生进入儿科实习的第二周起,再分别安排其余小讲课。通过一系列的小讲课,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5教学查房

每周安排一次教学查房,主要是针对各专业组的重点病例进行讨论教学,如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病、新生儿黄疸、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应用病案教学法的方式,每次教学查房前均提前两天通知学生所查病人及病种,发放病例资料,让每个学生在查房前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查找和搜集相应的文献资料或相关知识,认真准备。教学查房当天,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和课前所查资料进行讨论,探讨答案,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病案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将来独立工作打下基础。

6建立健全儿科临床实习的评价体系

为了能更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理论和实际水平,并能及时警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尽快弥补不足之处,我们根据实习大纲的内容,以分值的形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儿科临床实习量化评估指标。包括①政治思想表现,占20分。②临床技能考核,占30分,包含:a.病历书写成绩:每个学生在儿科实习期间必须完成至少五份病历书写,另由带教老师指定两个典型病例,学生独立完成这二份全病历书写,交教师评分。b.操作技能成绩:由考核小组教师安排每个学生进行小儿体格检查和基本诊疗操作的考核,考核后打出操作技能分。c.出科考试成绩,占50分,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由理论考核小组教师考核。基础理论考题由题库中选取100题多选题,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病历分析考核选择一个病人让学生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治疗方案,考核小组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根据答题情况评定出考试成绩。

循证医学对儿科临床教学的意义 篇4

1 循证医学的概况及在中国的发展

循证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和信息技术等广泛领域。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就提出“循证医学”这一概念,用以代表他们所发展的临床学习技巧,目的是要贯彻自我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观念。1992年JAMA杂志发表一篇文章为循证医学作出明确定义,同年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中心(NHS)资助成立了Cochrane中心,该中心现已成为提供有关循证医学证据的最权威的机构之一。2000年,循证医学创始人之一David Sackett教授再次定义循证医学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最好的研究依据,结合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治疗措施”。此后,循证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并推广应用至多个学科,目前在临床医学、病理学、护理等多个领域都开展了循证医学,产生多个分支学科。1999年,华西医科大学成立了我国Cochrane中心,开展循证医学基本概念和系统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培训。2001年,《循证医学》和《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创刊,为我国循证医学发展与推广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国内儿科学领域也开始重视循证医学这一崭新的医学思维模式,《中华儿科杂志》陆续刊登了儿科学会肾脏学组制定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一些儿科诊疗指南,并对循证医学在儿科应用相关知识进行介绍[2,3,4,5]。《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刊登文章报道了国内循证医学在儿科学各个亚专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儿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开始重视开展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前瞻性、多中心儿科临床研究,提供实用可靠的研究数据及结果供儿科临床医师参考。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已成为儿科学发展的趋势。

2 目前儿科临床教学的不足及应用循证医学的意义

儿科学涉及多学科,内容庞杂, 因课堂教学时间紧,教师只能匆忙讲完大纲内容,很少有机会向学生提出深刻问题,学生则忙于作笔记,来不及主动思考,对课堂内容难以充分理解,也很难发现或提出问题。临床见习时,由于某些病例少、发病季节性强,而学生人数多,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学期末考试复习,学生以教科书和课堂笔记为蓝本,通过强化记忆,考试虽能顺利过关,但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够,强化记忆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学生通常会把教科书当作绝对权威,没有树立要经常更新自己儿科学临床知识的观念。然而儿科学总在飞速发展且实践性很强,学生毕业工作不久就会发现所学知识不能适应临床实际需要。因此,现在儿科学教学受目前教育模式、教材质量、教师专业素质的限制,所传授的书本知识和个人经验难免会过时,甚至可能存在错误。在第5版以前的《儿科学》统编教材里,均有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描述,但这一观点没有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在第6版教材中被删除。第2版教材在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章节中,介绍其严重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但后来的证据显示其相关症状是由于循环充血所致。可见以前教科书中有些观点是错误的或者是有待商酌的。儿科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新证据源源不断地涌现,临床实践活动日新月异,只有通过循证医学知识深入学习,寻找到与自己学习和工作中所遇见问题的相关证据,才能节省时间,迅速从浩瀚资料中评价出最佳证据,掌握本专业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服务临床医疗工作。如果没有接受循证医学知识学习,学生将缺乏主动的探索观念和独立解决问题、检索新证据的技能,更缺乏评价这些新证据所必需的基本知识。

3 循证医学思想对儿科临床教学的影响

3.1 教学要求的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一些新的儿科问题不断涌现,儿科病人和家属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传统医学教育观念培养的医务人员如果只用个人的临床经验和不完善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临床实践,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我们现在培养的儿科医务人员需要有较强的收集、评估和利用证据进行决策的能力,在医学实践中充分考虑临床证据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定,这正是EBM的宗旨。这需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并且通过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课程,不断更新知识,成为一名终身自我教育者。

3.2 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

随着医学不断发展,对许多疾病认识不断进步,新药开发与临床应用迅速发展,以前一些认识局限和错误也得到不断地拓展和纠正,医药高新科技与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运用,都使疾病的诊疗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何教育医学生在巨大的医学信息量中有效的学习是我们的难题。这就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与EBM的教学思想相结合。传统教科书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同时它也有时效性不足问题,必须根据临床研究的新证据必要时进行更新,教科书每隔一定周期就有新版本产生,正是符合EBM的基本原则。将EBM思想引入医学临床教育,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缺陷与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全面讲授教科书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同时又要树立EBM观念,掌握实现EBM基本方法。运用EBM理念、方法,从医学实践、科学研究及Cochrane协作网中获取新证据、新技术,这不仅使学生了解医学发展动态,同时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培养主动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正确医学观的树立及今后临床实践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对教学单位和教师的要求提高

EBM强调对丰富医学资源最大限度应用,体现对最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 能的追求。医学院校要创造必要条件,使研究证据的查寻方便、简捷。除拥有常用的医学文献数据库如 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 据库 以及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还要拥有一定数量的中外文全文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全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全文数据库等,并且拥有一系列提供二次研究证据的数据库或杂志,如 Cochrane 图书馆、EBM评价(EBMR)、EBM杂志等。这都需要大量的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和积累。作为主导教学的教师,需要有实践和传授EBM知识的能力,能够做到不断保 持知识更新,及时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沿信息,掌握EBM的教育方法并灵活、有机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传授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实习教学中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提高其学习兴趣,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安排学生就此问题查询和检索文献,做出相应的临床判断。这都对指导临床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4 对教学考核系统的挑战

课程考核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环节,是保证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EBM思想对现代医学教育的渗透,对现有的教学考核模式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传统的考核系统方法单一,考试题型固定,片面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循证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在知识的横向联系、融会贯通、综合判断、灵活运用和分析能力方面欠缺,需要新的考核体系来改进。有关循证医学教育的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标准的评价指标,例如课题小组讨论表现、开卷形式的主观题目和循证案例分析等方式都不失为很好的探索[6]。 其中循证病案分析主要是学生针对自己专业问题进行循证实践,对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疑问制定临床问题,在此基础上查找证据,对证据进行评价,应用证据和后效评价。教师则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和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7],制定统一的循证病案评价内容和标准对学生循证病案进行评价。我们在儿科七年制研究生临床实习教学中探索应用该方法取得一定效果,尚还需不断完善和改进具体方法。

总之,循证医学来源于临床实践,并对现代临床医学教育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循证医学取代传统经验医学,将是临床医学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对儿科临床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方式.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循证医学的核心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它给临床教育发展提供极有价值的启示,是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儿科临床教学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循证医学,儿科学,临床教学

参考文献

[1]余章斌,郭锡熔.用循证医学思想指导我国儿科临床研究与实践[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2):887-890

[2]詹思延.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应该科学、规范[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3):163-166.

[3]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病学组.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疗循证指南(一):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诊疗循证指南(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3):167-170.

[4]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病学组.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疗循证指南(二):紫癜性肾炎的诊疗循证指南(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2):911-913.

[5]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病学组.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疗循证指南(三):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诊疗循证指南(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9,48(1):72-75.

[6]刘俊,范奇元,俞捷.循证医学考试命题的思考与改革探索[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6):629-631.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篇5

【摘要】目的儿科临床护理实习生在教学中运用标准化患者的教学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9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研究组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教学方式,比较2个实验小组的实习总成绩和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结果经过2个实验小组的数据比较可得,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且更易被实习人员所接受,值得在临床护理学带教中借鉴。

【关键词】标准化患者;儿科;临床护理;实习生教学

在儿童专科医院的各科室中,儿科具有特殊性,收治的患儿年龄小,易哭闹,不配合,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因为患者的对象特殊性,患者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高从而让临床带教工作的不容易开展。因此,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儿科护理实习人员很难展开实践环节;标准化患者属于一种全新的概念,主要是通过让一些经过训练的医护人员来复制真实的临床情况,以此来弥补护理教学中的缺陷[2],本文主要为了分析标准化患者在儿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特选择了部分的儿科护理实习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9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研究组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21.33±1.11)岁。其中,按照不同的学历类型又分为:有专科学历25名,有本科学历20名;对照组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20.11±2.11)岁,其中,按照不同的学历类型又分为:有专科学历26名,有本科学历19名;对比2个实验小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教学方式。对照组:依据具体的实习生入科后的实习带教计划进行理论和操作的教学,使用传统的讲课方式予以儿科护理知识传授,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临床实习带教等[3]。研究组:(1)为护理实习人员准确好相关的学习资料,向学生普及教学大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张实习人员先自行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并鼓励学生自主查阅儿科的相关护理基础技能,对需要掌握的儿科护理技术予以一定的了解,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小组讨论,并从中寻找出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2)让患者的家长提供具体的病例资料,以此充当教师角色,并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主张讨论课程,主要讨论的内容包括有: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论理解,对护理操作的基本思路和如何解决实际的护理问题等;在课程讨论的过程中,主要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予以重视和讨论,对实习人员存在的错误护理概念予以纠正,之后,让实习人员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并由专业的.带教老师予以点评[4]。

1.3观察指标

比较2个实验小组的实习总成绩和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实习总成绩主要采用计分制,分值在0~10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该种教学方式更优;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向学生发放统一的问卷调查,由实习人员自行评价,旁人不予以干预。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2个实验小组的数据比较可得,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性有许多,如:可以让护患关系得以有效缓解,有效的解决了护理教学资料缺乏的现状等,不仅大大增加了实习护理人员接触真实患儿的机会,也更为及时的纠正了错误的护理理论概念和实践操作,有一定程度上的良好教学反馈作用;在儿科学的护理教学中,主要是让患儿的家长提供具体的病例资料,以此充当教师角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护理技巧的提高,也大大增进了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5-6]。根据本次的数据显示,研究组实习护理人员的实习总成绩(89.99±3.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实习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97.7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由此说明了,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的价值更优优势性,能够满足实习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可以提高儿科的护理实习生教学质量,其实施可行性较为突出。综上所述,对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实习护理人员的总成绩,且更易被实习护理人员所接受,值得在临床护理学带教中借鉴。

参考文献

[1]RamstedtC:ZurOperationderangeborenenPylorusstenoseMedklin1912:8:1702

[2]向泉.探讨护理教学中引入标准化患者(SP)对护生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7):66-68.

[3]吴安琪,李爱丽.标准化患者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92-594.

[4]武铁力.教师模拟标准化患者在呼吸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6):11-11.

[5]高洁,郑显兰,崔璀.简易标准化患者在儿科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6,22(13):162-164.

儿科肺炎型哮喘临床分析 篇6

【关键词】 小儿肺炎;哮喘;临床;抗生素

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和咳嗽。关键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病,按病理解剖可分为大叶性、小叶性(支气管性)及间质性。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及迁延性。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霉菌性、支原体性、过敏性、吸入性及堕积性。婴幼儿肺炎多数为细菌性,且多表现为小叶性肺炎,其次为病毒性,且常以间质性肺炎形式出现。年长儿多为肺炎球菌性肺炎,常以大叶性肺炎形式出现。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4月3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4月3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男性20例,女性12例;就诊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4岁,其中3个月-1岁者10例,大于1岁者17例,3岁以上者5例;从就诊时病程来看,介于1.5-6个月之间,平均4个月。患者既往均无哮喘病史。

1.2 方法 对确诊的所有患儿,先按照0.2-0.3mg(kg·d)的剂量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5d后,改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人的方法:按照说明书常规剂量加用贮雾器辅助吸人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或布地奈德气雾剂,症状发作时立即高频雾化吸人0.5%喘乐宁水溶液。患者入院治疗后,同时口服3-6个月酮替芬,短期口服特布他林或氨茶碱,以尽快缓解症状。

2 结 果

32例中<3岁者22例,占68.8%;婴儿期患有毛细支气管炎史占25%;均表现为较长期反复发作性咳嗽,部分伴有喘息,抗生素治疗均无效;肺部以中小水泡音为主,X线胸片呈肺炎改变;入院后主要静脉点滴琥珀酸氢化考的松,全部治疗有效;出院后均吸入糖皮质激素3-6个月,随访12个月25例(78.1%)无复发、7例(21.9%)有典型哮喘发作。

3 讨 论

肺炎(pneumonia)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性湿啰音。本病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率为高。

临床特点:①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多见于2岁以内,尤以2-6个月婴儿多见。临床表现为两种类型,喘憋性肺炎起病急骤、喘憋明显,很快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及缺氧症状,肺部体征以喘鸣为主,可听到细湿哕音,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毛细支气管炎表现上述症状,但全身中毒症状不严重。肺部X线以肺间质病变为主,常伴有肺气肿和支气管周围炎;②腺病毒肺炎年龄多见6月-2岁。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呈稽留热或弛张热,重症可持续2-3周。肺部体征出现较晚,多在发热4-5d后开始出现肺部湿哕音,后因病变融合而出现实变体征。胸部X线改变出现早,为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肺气肿多见,病灶吸收需数周至数月;③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典型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常有发热,热程1-3周。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儿出现全身多系统的临床表现,如贫血、心肌炎、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肝炎、肾炎等。胸部X线可为肺门阴影增浓、支气管肺炎改变、间质性肺炎改变或均一的实变影;④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中毒症状明显,面色苍白,咳嗽,呻吟,呼吸困难,肺部体征出现早。双肺可闻及中、细湿啰音,易并发脓胸、脓气胸。常合并循环、神经及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总之,肺炎型哮喘多见于幼儿,并与家族及个人过敏史和婴儿期患毛细支气管炎有关。其症状及体征呈肺炎表现,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魏丽敏,葛素红.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30例误诊分析[J].临床荟萃,2007(10):76-77.

[2] 孙瑞珍.以肺炎为临床表现的儿童哮喘29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3(12):132-133.

[3] 朱林红.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5):56-57.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篇7

当今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医学教育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的, 融合了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 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1999年6月9日,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不仅包括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等专业内容, 还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和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人文方面的内容。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立体而全方位的, 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应把以知识传播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方法, 转变为着眼于整体素质提高为目的的育人体系上来,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素质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 然而仅依靠专业教育难以完成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意向的全面发展, 难以完成社会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内化的任务。目前由于专业教育的学时有限, 医学生大多偏重于专业课的学习。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也是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特殊要求。作为社会要求, 人才首先应具有高尚的医德, 其次才是医学专家。我们所培养的医生不仅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者, 更应该是患者疾苦的社会支持者和健康生存的维护者, 完整的医学教育必须以科学教育为载体, 把人文教育贯穿于科学教育的始终。如何在儿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对医学生进行集能力培养和人文精神陶冶为一体的综合教育, 培养适应2l世纪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医学人文学在本质上作为一种理念, 它倡导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 它倡导维护生命和珍惜生命, 主张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在儿科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强调医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 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意识的培养,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课堂组织形式, 可以提升医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医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

儿科病人是医院中的特殊群体, 由于儿童的生理及心理尚未成熟, 躯体及情志等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 许多儿科的病人在生活上都不能自理, 患儿需要家长的看护, 也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医护人员在为他们提供及时、安全、可靠的治疗和护理时, 应该保证患儿有一个健康、愉快的治疗环境, 而人文关怀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自觉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 使患儿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 更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

在儿科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通过平时带医学生主管病人、查房、值班、小讲课、教学查房以及疑难病例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式, 拓展医学生学习的空间, 突破仅仅通过课堂教学的限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临床思维能力, 既强化医学生对儿科知识的掌握, 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在临床课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 专业知识讲授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病人诊治过程的实际应用, 学会与患儿及患儿家长沟通的技巧, 在实践中进行综合素质体验, 锻炼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交流的技巧, 促进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儿科的病人有着与成人极为不同的特点, 患儿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 认知的能力差, 同时大多数患儿家属由于孩子生病而带有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 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 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科的患者主诉能力也极其有限, 病史往往是由家长或监护人提供的, 而且患儿都需要家属的照护, 不论是与患儿接触, 或是与家属沟通和交流, 作为医护人员都需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在患儿疾病的诊治过程中, 还需要医护工作者有很强的责任心。从医学生进入儿科学习的阶段, 就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让医学生能通过临床工作更多地与患儿及其家长接触, 使他们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一个临床医生的体验, 而要更多了解儿科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感受和需求, 能够换位思考, 从情感上接受患儿, 全心为患儿所想, 一切从患儿的利益出发, 自觉地关心、关爱和照顾患儿, 给予患儿及家属深切的同情之心, 敞开心扉, 用心去感受、体会患儿及家属的心理世界, 从而真正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儿科通过不同方式的临床教学活动, 使医学生进入到以后的临床实践工作中, 在直接面对患儿及其家长时, 能很好地应用相关的人文知识, 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难以交流。

儿科患儿不论是机体还是心理等方面都处于动态变化的阶段, 患儿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殊需求。儿科病人的治疗也与成人有很大差别, 患儿的器官功能都处于发育阶段, 儿科药物的应用不仅要考虑患儿的病情, 还要考虑患儿机体的功能情况, 另外还需考虑家长的经济条件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这就要求医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培养很强的沟通能力, 懂得以恰当的交流方式和患儿及其家长沟通, 同时具有以人为本的关怀照护理念, 才能适应现代儿科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从接触儿科临床开始, 就进行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培养, 树立严谨的学风。医乃仁术, 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在于通过传授人文知识, 让医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以人为本”在医学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身心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和关怀。在儿科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善于在教学中发掘和传递人文意识, 努力创建浓厚的人文氛围, 让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关怀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通过在儿科的临床学习过程, 让医学生了解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需求, 尊重患儿及其家长的选择和习惯。善于与患儿沟通, 使患儿及家长能配合治疗。这些人文素质的教育点点滴滴贯穿于儿科的临床教学工作中, 有意识地加以示范和点拨, 提供临床交流的技巧理论知识和实践机会, 使医学生掌握与儿科患者交流的技巧, 有助于早日培养医学生的关怀照护意识, 为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迈出第一步, 为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 自觉运用人文关怀知识, 实施人性化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探讨医学教育应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人才为目的。在儿科临床教学中融合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 让医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以人为本”在医学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身心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和关怀,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为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实施人性化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儿科临床教学,医学生,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凤枝, 孟平英, 李晓莉.素质教育在《儿科学》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医学, 2009, 15 (4) :160.

[2]陈丕.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第二课堂课程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4) :738-739.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182例, 年龄1个月~10岁, 平均2.6岁, 男82例, 女99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1例, 病例包括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高热惊厥、急性胃肠炎、疱疹性口腔炎等,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首先转变服务理念,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 进行全面培训,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加之系统的精湛的护理技术、专科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等。一般3~5 d患儿病情好转, 对家长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 由护理人员介绍填写方法, 家长自行填写。

2 优质护理

2.1 统一认识建立制度

主治医师或责任护士跟随主任每周1~2次查房, 并参与医疗组的危重、疑难病例的讨论, 探索医护一体化的专科护理工作模式, 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工, 新老组合, 护士长根据患者护理难度、病情、技术要求等要素弹性调整分管床位数, 每人平均分管8张床, 落实分级护理制度, 做到护士分层, 患者分级。既强调危重患者的管理要高年资护士护理, 又强调人人参与生活护理, 全方位为患者提供服务。

2.2 培训

只有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才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而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更离不开专业的培训。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责任心、工作年限等分别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专科知识、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护理操作技术、处理措施、突发事件流程、以及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培训。科内每月一次定期进行业务讲座, 举行一次理论考核和护理操作, 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每周定期进行操作训练、对突发疾病抢救进行模拟训练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2.3 落实规范告知

每位新患者入院时, 由接待护士通过住院指南相册, 对病室设施、分管床位的护士长, 责任护士、主治医生、主任、并告知安全防护制度、陪护制度、作息制度、病区管理制度、住院费用“一日清”查询方法等进行详细的介绍。护士在每日规范病房管理工作中, 注意仔细观察患儿及家长的饮食习惯, 生活作息、及时纠正其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既要考虑患儿及陪护家长的方便, 舒适、又要保证他们的安全, 注重细节管理。根据住院儿童疾病、年龄的情况, 有针对性的调整健康教育的内容, 情景对话、即兴互动、采用讲课等多种方式, 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针对祖辈级陪护者易过分宠爱孩子的特点, 引导隔代家长科学地哺育、教育下一代。

2.4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重视入院宣教和住院介绍, 在入院时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房的环境、住院制度、设施、医务人员。住院期间向患儿家长解释病情、护理、物品的保管、注意事项、用药情况、饮食、疾病的预防、安全防护措施等。护士对患者的管理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护理过程, 而护患关系是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

3 结果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1。

4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 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整体护理责任制为核心的全程优质护理服务, 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是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患和谐的切入点;优化医院服务、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方案,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和服务意识给予优质护理服务, 让患者及其家属满意, 进一步为患者提供全面化、全程化、专业化的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这与其他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摘要:目的 对儿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将儿科患儿 (182例) 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和在此基础上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实验组各91例, 比较对照组, 实验组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5.64%,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5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儿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 融洽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护理质量, 提升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 值得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儿科病房,满意度

参考文献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篇9

1 儿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1 医学生学习儿科学的积极性低

近年来医学生学习儿科学的积极性普遍下降[1], 严重影响了儿科学的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观念影响:从古至今, 大多数医学生都想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或者内科医生, 很少有医学生愿意当一名儿科医生。 (2) 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影响了医学生的择业观;儿科专业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 儿科医生的奖金收入在综合医院里几乎是最低的, 在社会上影响力差, 社会地位低。患儿病情瞬息万变, 加上独生子女家长要求高, 解释工作稍做不到位, 就会产生医疗纠纷, 医疗风险很高。实习期间很多医学生发现儿科医生工作量很大, 每天的重复工作很多, 面对的主体是不能表达或不能正确表达不适的患儿, 有时体格检查难以顺利进行, 感觉无从下手, 困难重重, 因而许多医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将来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加重

2.2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体验数学的价值, 体会学习的快乐, 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完统计学中的抽签法后, 让学生举出可采用抽签法的例子。一名学生联系他的实际情况说:“我会为英语老师准备一个写有班级所有学生名字的标签, 并放在箱子里, 每次英语老师提问时就可以先摇一摇箱子, 再抽出一个签即可。”这个学生提出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这也说明了抽签法的公平性。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教师自然地引了心理负担, 降低了学习积极性。

1.2 儿科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在儿科临床教学工作中带教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医教矛盾突出。原因有: (1) 教学没有可观的经济收入。教学医院承担着医、教、研的任务, 对于一个医院来讲, 医疗是最主要的任务和最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 带教教师对于临床教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2) 医疗任务繁重。儿科工作量大, 门诊量和住院患儿数逐年攀升, 带教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指导医学生。 (3) 医学生兴趣不高挫伤了带教教师的积极性。医学生在临床学习的后期, 忙于找工作和考研, 或是请假频繁, 或是埋头苦读准备考研冲刺, 不能很好地投入到临床实习中去。医学生的这些表现极大地挫伤了带教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

1.3 医患矛盾影响了儿科的临床教学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 使医学活动法制化, 儿科的临床教学受到很大的影响[2]。带教教师不愿意冒太多的风险提供给医学生动手的机会, 如对于骨髓穿刺、腰椎穿刺, 医学生在实习期内甚至没有一次动手的机会。另外, 患儿家属一般不愿意把自己的“宝贝”作为示教的对象, 更不愿意给实习医学生练手的机会。

导学生自主探索、综合运用知识, 既使已获得的知识记得更牢固、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 而且也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生活中到处可以应用数学, 而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更好地生活的道理。

总之, 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将问题放在生活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结合、解释、应用—再回到生活情境中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带着学生走进数学的天地, 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感知生活、亲近数学, 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 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让数学回归生活。

2 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

我院构建了一个由院长、科教科、教研室、科室组成的四级管理机构, 在教学院长的领导下, 科教科协助各教研室处理教学事务, 教研室主任管理相关科室的临床教学, 每个科室有一名专职教师管理临床教学工作, 并且每月上报当月的教学计划, 包括临床小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的时间。科教科每月检查各教研室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列入医院当月的综合目标考核。医学生通过定期的实习小结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 并对我院的临床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们也制订了《临床教师考核条件》、《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决定》、《临床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提高了整个临床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2.2 提高带教教师素质, 注重言传身教

针对医学生对儿科学学习积极性低的现状, 我们必须提高儿科学带教教师的整体素质, 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理论授课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热爱儿科事业的带教教师。一名优秀的儿科教师必须做到工作严谨、态度和蔼, 要有细心、耐心、爱心, 给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减少带教教师带给医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帮助他们确立目标, 树立信心, 把激发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让医学生明白学习儿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增强其学习热情。 (2) 加强与医学生的交流。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与医学生沟通, 与医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平等师生关系;也可以采取与部分医学生交朋友的方法, 达到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言传身教, 耐心细致地传授临床经验, 在实践中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 增强其从业的自信心。

2.3 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 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科临床教学存在内容抽象、不宜记忆、与临床结合少、缺少形象的感觉刺激等问题, 影响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如声音、图画、录像等与课程教学结合的诸多优势和特点, 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学习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儿童的生长发育逐渐受到重视, 应及早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 由于目前严重的佝偻病临床病例比较少见, 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 展示各种典型病例的图片, 加深医学生的记忆。又比如在学习先天性心脏病时, 应用多媒体制作的集声音、录像、图画为一体的课件, 明显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加大实习医学生的岗前培训力度

目前医疗环境恶劣, 医患矛盾突出, 医患纠纷逐年上升, 所以医学生在入科前有必要学习相关医疗法律法规, 学习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学会自我保护, 增强自信心。我院对实习医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技能强化训练, 每周3次, 着重复习巩固常见文书的书写, 对常用的基本技术操作项目逐个训练、考核, 为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培训, 提高了医学生的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其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5 采用“结对式”实习, 提高儿科临床实习质量

现在患儿大都是独生子, 有些家长不仅不让实习医学生看病, 稍年轻的医师也不让看;另外, 《执业医师法》的施行没有考虑到教学医院的特点, 医学生的介入经常会引起医疗纠纷。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 大多数医学生都不愿意从事儿科医疗活动。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采取一位带教教师带一名医学生的办法, 让医学生跟带教教师在一起工作, 采用“结对式”实习来保证医学生的实习时间, 每天跟带教教师查房, 采用问题式教学促使医学生对儿科教学产生兴趣。从一种病出发到多种病, 让他们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 了解少见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通过小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学习后再交流等方式, 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联系起来, 培养医学生的儿科临床思维能力。

在门诊实习期间, 我们针对儿科专家多、经验丰富的特点, 采用跟随专家门诊实习的方式。医学生可以向专家学习如何与不同的患儿及家属交流, 如何询问病史及体检, 如何诊断和处理患儿, 同时专家也指导医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给这个患儿采取这样的治疗方案, 而给那个患儿采取那样的治疗方法, 其决策依据是什么。通过多观察、多提问、勤思考, 可以使医学生在貌似简单而繁杂的日常医疗工作中, 不断积累属于自己的临床医疗知识。

2.6 改革儿科临床见习方法

既往儿科临床见习, 教师采用重复讲大课的方式, 让医学生看阳性体征。儿科针对自己科室的特点, 由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教师或者教研室主任安排见习患儿, 与患儿及家属做好充分沟通。教研室出钱购买一部分礼物, 如图画书、玩具汽车、益智拼图、益智球等, 以备见习代教时使用。争取做到使医学生学会如何采集病史, 针对不同患儿详细查体, 讨论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结合教学大纲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患儿的季节性较强, 没有典型病例时, 我们采取让医学生看多媒体录像、教师示范教学、讨论问题等形式教学。使医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主动向带教教师提问题, 这样也促使带教教师课下充电学习,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7 帮助医学生摆正实习、考研、就业的关系

针对实习医学生求职、择业形势严峻的现状, 带教教师在带教时应向医学生宣传有关就业的政策与规定, 分析就业形势, 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趋势, 适时调整医学生的择业目标和就业心态。我们经常与医学生进行讨论并告诉他们:从事儿科医疗工作是一份非常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患儿虽然病情变化快, 但是很多疾病都能治愈, 是一份有成就感的工作。帮助他们分析考研形势:内科、外科竞争激烈, 儿科相对竞争少, 容易考取, 与其学了内科再分配到儿科工作, 不如直接学习儿科专业, 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们还时常提醒医学生:全面系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只有在实习时规范地掌握好综合医学技能, 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向全科医学发展的需求, 从而调动医学生对儿科临床实习的积极性, 提高儿科学的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钱丽萍, 朱红, 冯星.加强儿科临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967-968.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篇10

1 病人家属抱怨原因

1.1 护士方面的因素

1.1.1 服务观念不强

个别护士, 特别年轻护士, 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女, 以自我为中心, 工作消极被动, 只图自己省事, 以完成任务为主, 对病人及家属冷漠, 对家属的要求置之不理, 甚至指责引起病人家属不满而产生抱怨情绪。

1.1.2 工作责任心不强

有的护士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 对医院和科室规章制度未严格执行, 工作不认真, 粗心大意, 造成打错针、加错药、接错液体而引起抱怨甚至护理纠纷。

1.1.3 采血输液未能做到“一针见血”

年轻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够熟练, 对肥胖儿、脱水儿等穿刺难度大的患儿不能一针见血, 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家属难以承受, 甚至认为把他的孩子当作“试验品”而产生抱怨。

1.1.4 护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沟通或交谈技巧方面, 除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外很多都是靠临床经验积累起来。因此, 在进行治疗护理过程中, 由于年轻护理人员缺乏社会经验及与病人沟通的技巧, 面对家属提问回答简单、生硬, 引起家属的反感, 另一方面, 护理工作业务繁忙, 护士无法与患儿家属进行更多的沟通, 使家属不满而产生抱怨。

1.1.5 护理队伍呈现年轻化

年轻护士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 不同程度地存在专科疾病知识不熟悉和专科护理操作不熟练的现象, 观察病情无重点, 护理不到位, 护理质量下降, 加上家长过分关注, 加重护士心理负担导致操作不成功, 得不到家长的信任和理解。

1.1.6 护士编制不足, 不能满足临床护理需要

儿科护理工作繁琐, 工作量大且没有规律, 在班的护士特别是8 h以外的时段, 只有1个或2个护士上班, 当有抢救或有新入院病人时, 没有办法及时顾及其他病人而引起其他病人家属的不满。同时常规病历护理文件书写的繁杂性、重要性和不完善性, 护士在编人力不足, 导致超负荷劳动, 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不到位, 危重病人管理不到位, 直接导致护理质量下降引起病人家属的不满。

1.2 对医疗技术不满意

病人来医院的主要目的是治疗疾病, 期望尽快恢复健康, 如果病人对治疗的效果不满意, 就算护理服务很到位病人家属都有可能产生抱怨。

1.3 对环境不满意

医院的服务设施差、环境差、生活服务不方便, 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 病人就会产生抱怨情绪。

1.4 对服务收费不满意

由于我国的医疗保障体制还不完善, 病人的医疗费用大部分是自费的, 病人很容易对医疗收费不满意, 有的对价格过高不满意, 有的对某项收费合法性表示怀疑, 有的是对收费标准不了解产生误会, 也有的对缴费程序、透明度不够、收费无明细账表示不满意而抱怨。费用问题是当前导致病人抱怨或投诉的另一个最常见的原因[2]。

1.5 对医院的规章制度不适应

如在住院病人须知中有明确规定医疗费用是病人的疾病得以及时、合理诊治的保证, 当医疗费用超支时, 病人接到催款单后, 应按规定及时缴纳医疗费用, 否则视为拒绝治疗。因此, 当病人欠费又不及时缴纳, 取不到药不能按时治疗时, 病人家属会产生抱怨情绪。

2 家属抱怨时的反应及后果

病人家属直接向当班的医生和护士说出心中的不满;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进行投诉;直接向上级领导投诉。消费行为学研究表明[3], 只有4%的不满意客户会投诉;96%的不满意客户不会投诉, 但会将他们的不满意告诉16人~20人, 投诉只是众多意见的冰山一角。实际上在投诉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潜在抱怨。潜在抱怨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变成现实抱怨后, 进一步转化为投诉, 可见后果之严重。

3 措施

3.1 主动收集家属的意见与建议

使用多种方式来收集和处理病人家属的意见与建议。如设立意见部, 定期召开陪人座谈会, 发放问卷调查表。同时护士长必须收集和记录有关病人家属抱怨的内容, 以了解家属抱怨的原因, 对症下药寻找解决的途径。同时, 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病人。

3.2 处理家属抱怨需具备的心情

有的病人家属抱怨时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 怒气冲冲, 横眉冷对。这个时候, 护理人员必须保持冷静, 以静制动, 以冷制热, 采取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策略。因此, 稳定情绪, 保持心理平静是有效处理病人抱怨的前提。

3.3 应对家属抱怨原则

耐心倾听。病人家属一般没有“好心情”, 故一定要耐心倾听病人家属诉说, 不打断病人家属的话, 要让病人家属把心中不满发泄出来, 舒缓情绪, 为解决问题奠定好的心理基础。其次, 避免用极端的语言否定病人家属的抱怨, 病人家属的抱怨不一定合理, 对不合理的抱怨护士不要一口否定, 而要婉转地告诉病人家属医疗服务的局限性, 并感谢病人家属提出宝贵意见。再次要尊重病人, 礼貌诚恳的态度、耐心的解释、合适的语气等都可以表现出对病人家属的尊重, 避免态度生硬。了解事实, 确认完全了解病人家属的问题。判断病人家属抱怨属于何种性质, 并尽快想找出解决方法, 满足病人的要求, 而拖延处理病人的抱怨会导致病人家属产生新的抱怨, 及时处理可以弥补因工作疏忽而产生的抱怨。无论家属抱怨是什么, 也无论问题有多大, 一定要表明对问题的关心, 并尽快解决问题。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 应交给科护士长处理。在处理抱怨的过程中, 应征求病人家属的意见, 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 在可能的情况下, 尽可能满足病人家属的需要, 问题解决后, 如确定是护理工作中的失误, 应向家属道歉, 并感谢家属提出的问题。

4 家属抱怨处理总结

对于每次家属抱怨, 都要记录在案, 及时总结, 做好整改。如发现某些抱怨是经常发生时, 必须查找问题的根源, 以改进现有的护理服务, 制订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是偶发性或特殊情况的抱怨事件, 也要制订处理抱怨的意见, 作为护理人员遇到类似事件的处理依据。

把家属抱怨通过晨会或例会传达到每个护理人员, 让护理人员能够迅速了解病人产生抱怨的原因, 并注意处理事件时应避免的不良影响, 及时正确处理抱怨。同时, 护理人员应努力消除造成病人抱怨的各项因素, 防止病人抱怨事件的再次发生, 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5 小结

护理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在提供的过程中, 因为供受双方认知、理解、要求的差异而产生抱怨在所难免。每个护理人员都有可能遇上病人的抱怨, 在遇到抱怨时, 应该对病人的不满和抱怨进行妥善的处理, 消除其不满情绪, 争取病人的理解。病人抱怨多并不是好事, 但从病人的抱怨中往往能够直接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病人抱怨的处理, 对于护理工作而言, 事实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因此, 正确认识抱怨, 做好抱怨的处理工作, 掌握处理技巧, 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减少病人抱怨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达到防止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同时借每一次抱怨的处理, 与病人建立起长久的服务关系, 形成忠诚顾客关系, 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家属抱怨

参考文献

[1]陈曙光.医务人员服务技巧[J].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125-134.

[2]娅军生.368例病人投诉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11:47-48.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篇11

【关键词】儿科临床 常见药物 不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分析

引言:儿童的体质较不稳定且处于旺盛的发育阶段,其各项体能指标如免疫力、生理功能和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均处于较差阶段,很容易受到药物的干预,且儿童对药物的分解能力也很差,容易对药物过敏。正确用药能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错误的用药对儿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在儿童用药期间,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能接受的正常药物剂量应用一个明确的限制,且明确有害药物和不能达到治疗目的的相关性不高的药物的有害性,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儿科临床用药整体分析

对临床药物的用药情况的分析要针对合理的人群,成人和孩子的体质相差较大,儿童的身体机能都还不成熟,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对药物较差的抵抗能力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身体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生儿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很大,如果不能在用药前及时对儿童对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合理的评估,或是及早发现儿童的不良反应症状,将严重威胁到儿童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在儿童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必须在保证安全性的条件下合理用药。

2.常见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

2.1 常见不良反应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儿童临床药物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肤过敏(皮疹,荨麻疹等)、器官功能受损(肝、肾等)、腹泻,呕吐等等。

在众多药物的不良反应中,主要原因在于用药剂量的不合理或药物的配备不当以及服用儿童禁用药物。儿童在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后,某些药物如抗菌类药物,由于其生理生化特性较为活跃,会在儿童体内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这类不良反应的进行成都与患者的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在儿童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后,应及时发现并治疗,达到即使治愈的目的,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儿童产生进一步伤害。

2.2 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儿童临床用药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如果医院对儿童临床治疗用药经验方面不足,或是无法对儿童临床用药进行合理评估,就会导致一些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表现在:某些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药物剂量的不合理控制,药物综合作用配置不合理等方面,不仅影响了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对儿童身心造成危害。

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应充分了解其特性和种类之间的关系,结合患者体质进行适当用药,由于儿童的中枢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尚不健全,若再临床上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便会加大患者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机会。这就要求医院不能根据相同体质的儿童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方式。

临床药剂的使用量常常根据儿童的临床检验以及各项身体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确定,此外,还应考虑儿童之前的用药经历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经历。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这几类因素,擅自用药或者是用药不规律造成重复用药等等,都会导致药物的超剂量使用,属于典型的药物滥用现象。严重的会引起儿童内部肠道或是循环系统紊乱,影响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这就需要家长和医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对儿童用药方面采取严格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儿童的用药安全。

药物的配伍使用的关键是发挥药物的综合药效,在对儿童实行药物配伍治疗时,要对药物配伍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安全的处理办法。临床医护人员在这方面经验的欠缺会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这要求医生在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严格把关,提升安全用药意识,这是儿童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3.控制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

通过对多种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药物不良反应对儿童的危害,在儿童用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方法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做为家长,应本着对孩子健康安全负责的态度,对医院用药进行了解和监督,对药物的使用次数、频率和用量都有一个完全的了解,防止孩子药物过量导致的中毒和剂量过少导致的药效不明显现象。

儿科医院方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儿科临床用药情况的有效评估办法,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并积极增强相关护理人员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理解和防范意识,加大对儿童临床用药的投入和监督,规范相关的用药制度,并将正确的用药知识及时的与家长沟通宣传。

参考文献:

[1]余文海.抗菌药物在儿科的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15(5):11-12.

[2]李盈,蔡捷,史美甫,儿童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J].儿科药学杂志,2002,8(3):33-55.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篇12

1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条件

1.1 领导重视,职责明确,科学地制定活动方案

在2010年1月卫生部下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后,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明确医院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1],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把优质护理服务融入到医院的文化建设中,拟定了“创建示范、保证优质、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活动方案。在活动前期采取问卷、访谈、随机电话访视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调查,针对患者、患者家属、医务人员、社会人群关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为制定计划、提升优质护理服务、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1.2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为了更好地做好儿科优质护理工作,我科针对儿科工作的特点,组织学习了《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卫生部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护士礼仪、用语规范》等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对照标准,查找不足并进行了积极的整改。提高护理人员思想认识,转变服务观念,倡导人性化服务,用新的思路引导进行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实践[2]。

1.3 护理工作人员的优化管理

为了给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护理服务,首先要保证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及精神状态,解决护理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使每一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我们对护理工作时间和工作模式等进行了优化调整[3],实行APN排班模式,在兼顾临床需要和护士意愿的情况下实行弹性排班,减少了交接班次数,实施责任分组包干制,协助医师实施诊疗计划,密切观察病情,及时与医师沟通。组长为高年资主管护师,并配有护师、护士及助理护士,组长根据患者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对护士进行了合理分工,分层级管理,成员间有明确分工、合作,护士长经常督查护理人员对各项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良好运行。

2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

2.1 增添服务设施,营造家庭氛围

众所周知,儿科的护理工作比较复杂繁琐,发病时间集中,季节性强,患儿难以沟通、陪护人员较多,这给儿科的护理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在病房内增添风扇、空调、电视、微波炉,便民袋及白求恩健康书屋等,改善了患儿住院环境,使患儿住院像在家一样舒适方便,保障了患儿住院期间的监护管理。

2.2 严谨工作态度,增强护士责任心

医疗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加上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等特点,这就要求在护理工作中,既要结合专科特点,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方法。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起到了显著成效。

2.2.1 优化工作程序,增加服务时间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实施了表格式护理文书,医生有的记录护理人员不再书写,把时间还给了护理人员,把护理人员还给了患儿,增加了为患儿床旁服务及交流的时间,减少了患儿的呼唤次数;及时了解并满足患儿的所需,解决患儿存在的各种护理问题[4],使患儿及其家属更加配合治疗。

2.2.2 加强安全管理,强化质量意识

我们深知儿科护理中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努力加强护理安全工作[5],抢救药械做到了“四定、三无、二及时、一专”,抢救药械完好率达100%。所有患儿佩戴腕带以及对病房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标识、张贴、口头宣传、交代各种注意事项,从而杜绝了各种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科室质控组成员每周进行1次质控检查,每周进行1次护理质量周讲评,每周护士长同科主任查房1次,积极做好医护沟通。每月开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活动,有效地保证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2.3 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针对儿科护理的特点,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三基”及专科技能的培训,定期进行理论与护理技能操作的比武及考核,增强了护士的角色情感和责任感,使护士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尤其在输液治疗和穿刺操作中,保证“一针见血”,提高了服务质量,有效缓解了医患矛盾,减少了医患纠纷。

2.4 把握心理护理,注重沟通技巧

儿科患者大多没有自我照顾的能力,加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格外紧张、焦虑,存在不信任、夸大病情等情况,对医护人员也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我们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固定责任护士,有效地增加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使护理工作优质完成。

3 实施效果

3.1 优化工作模式,解决护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保证了良好的工作状态;实行责任分组,所有护理工作落实到人,增加了责任意识,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对优质护理活动起到了基础保障。

3.2 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改善了患儿住院环境,解决患儿及家属的实际困难,有效减少了医患矛盾,保证了优质护理活动的良好运行。

3.3 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了服务质量,增加了患儿的信任度和患儿家长的理解,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从开展活动前患者投诉信改变为活动后锦旗和表扬信,真正诠释了优质护理活动的意义和内涵。

4 讨论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保障了医疗质量安全,增加了医患的沟通和理解,满足了患者的服务需求,有效减少了医患纠纷;还真正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更好地落实了“加强落实基础护理,深化整体护理内涵”优质服务的核心内容[6],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社会,为提升护理服务空间,拓展护理工作范畴,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小英,叶文琴,张玲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25-27.

[2]王建英,曹岳蓉.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52.

[3]刘苏君.基础护理——护理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

[4]袁秋影.关于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0):20-24.

[5]邓先锋,鲁才红,胡德英,等.新护士对患者安全态度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4,29(17):55-57.

上一篇:问题教学的建构和下一篇:中国经济的美好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