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药学服务

2024-07-19

儿科药学服务(共5篇)

儿科药学服务 篇1

药学服务 (pharmaceutical care) 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 (含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 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 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 实现改善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一条提出, “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保健工作模式, 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参与临床药物诊断、治疗, 提供药学技术服务, 提高医疗质量。”药学服务涵盖于药师为患者进行的与药物相关的服务过程, 药学服务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的完善、保障人民健康能力的大小。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都不完善, 生理功能尚未成熟, 解毒功能也较差, 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成人都有显著差异, 所以用药时要充分考虑小儿的生理特点。然而, 一般患儿家长对医药学知识掌握相对较少, 且市面上真正适合应用于儿童的药物品种、规格有限, 因此对儿科药师药学服务的要求更高。

1 儿童和成人用药的差异

儿童是迅速生长发育中的群体, 儿童生理、解剖与成人不同, 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药物反应性亦有差异。同时, 一些在成人少见的不良反应可能在儿童身上出现, 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反应。早产儿、新生儿期由于某些生理性物质缺乏, 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成人高。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肝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功能不全, 可使某些药物的代谢减慢, 半衰期 (T1/2) 延长, 易引起蓄积[2]。儿童个体差异大, 对药物的反应各有不同, 就同一个体而言, 完全相同的给药方案, 也可能随患儿发育的情况使药物作用发生变化。结合儿童自身特点做到合理用药, 关系到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3]。儿科药师应对患儿做好正确的用药指导, 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

2 药学服务对儿科药师自身的素质要求

2.1 思想品德要求

药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这是建立优秀服务理念的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在药师应是遵纪守法的榜样和人文关怀的标兵, 有端正的服务意识, 积极的工作态度, 诚实的敬业精神。只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定, 在工作中才可能少出错, 甚至不出错;有主动关心患者的意识, 关怀患者的疾苦, 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药师的服务, 这样才会理解药学服务的重要性, 才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正确处理患者的纠纷和投诉;端正服务意识, 可以看清自己的位置, 诚恳地接受患者的建议和要求;积极而严谨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而敬业精神, 不是指药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 而是指药师热爱本职工作的程度。

2.2 业务素质的要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药学教育模式和发达国家有所不同, 大多数药学人员所掌握的知识距离药学服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儿科门诊药师而言, 除了有药理、药剂、药分、药化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对儿科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 深入了解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 掌握儿童用药的剂量换算方法, 才能对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目前药师的普遍专业素质都远远达不到药学服务的要求, 只有通过积极学习, 共同努力, 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对自己严格要求, 乐于帮助同事并虚心向同事请教, 药学服务的水平才会提高, 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3 儿科药师的药学服务对象

3.1 对患者的药学服务

药学服务的目的是合理用药,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药学部开展血药浓度监测 (TDM) 和药物不良反应 (ADR) 监测都是为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的方式。作为儿科门诊药师如何利用各种平台开展药学服务,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药师必须有学者风范, 谦和态度, 让患者易于接受你的服务。 (2) 做好药品发放工作, 保证药品不短缺, 满足患者用药需要, 定期检查药品质量, 清理药品效期, 确保患者放心使用医院药品。 (3) 工作认真仔细, 切实按照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 避免药品发放错误。 (4) 尽量方便患者, 向患者发放口服药品给药装置, 使儿童服用方便, 必要时交给患者一个每日分药盒, 做好药品发放交待工作, 向患者讲解所发药品的用法用量、服药时间和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例如红霉素的胃肠道反应, 抗组胺药的乏力、嗜睡、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 (5) 利用各种途径开展药物咨询。在药房设立药物咨询窗口, 向患者发放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科普手册, 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病症和治疗意义, 定期开办药学讲座, 向社会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6) 建立药品跟踪服务, 在发药的同时发给患者药品跟踪卡, 随时掌握药品使用情况、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7) 防范医疗纠纷, 控制职业风险, 药学工作是高风险职业, 在药学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药患纠纷, 工作作风严谨, 杜绝因失误造成的事故;态度诚恳谦和、语言简洁明确, 防止纠纷发生, 防范矛盾扩大化, 使风险最小化, 有效规避风险。

3.2 对医护人员的药学服务

药师下临床, 面对面地为患者服务, 核心目的就是合理用药, 但合理用药是一个涉及面广、难度大的问题, 医药护技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解决。药师在服务的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 要积极配合医生, 以自己的药学知识向医生提出合理化建议, 共同制定出适宜的给药方案。及时向医生介绍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知识, 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配伍禁忌的出现率。儿童是不成熟个体, 身体的各种功能都未发育完善, 药房应尽量储备适宜小儿服用的药品供医生为患儿医治时使用。

4 结语

开展临床药学服务, 指导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地合理用药, 是新的医疗制度赋予药学人员的职责。儿科药师要适应新的医疗环境的需要, 努力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紧跟时代步伐, 根据儿童的生理、病理特征, 掌握儿童用药特点, 正确指导患儿用药, 做好药学服务, 争取做到让医者省心, 让患者放心。

参考文献

[1]胡晋红, 蔡溱.药学服务的量化管理[J].中国药师, 2007, 5 (7) :427

[2]梁颖文, 吴季俭.新药在儿科的使用管理与再评价[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 (5) :29

[3]徐小薇, 王跃明, 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7, 15 (2) :125

儿科药学服务 篇2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2. 2 门诊报告 ADR 较少导致门诊报告不良反应较少的原因主要是患儿家长无法正确辨认 ADR,缺乏报告 ADR 的意识,甚至有家长怕麻烦而未报。应该在对医务人员进行 ADR 宣教的同时,提高对患儿家长对 ADR 的正确认识。

2. 3 医务人学习主动性不高医师浏览医院内网学习相关药品信息主动性缺乏,主要是因为门诊患者较多,医务人员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张,医院外网无法浏览。

3 小结

探讨儿科药学服务的特点及方法 篇3

1 儿科药学服务特点

1.1 小儿发育阶段不同, 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小儿是一个具有特殊生理、心理特点的年龄阶段, 年龄不同其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 且心理承受能力差, 所以应按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青春期儿童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 注意用药的品种、量、效和时间关系。

1.2 密切关注特异体质患儿的治疗

遗传因素的影响构成了部分儿童个体差异, 其“特异质”的反应, 对临床用药的药动学和药效学都会产生影响, 且早期往往是不知或不易知的。临床医师和药师对此警觉性要高, 注意排查、早期发现, 否则可能会对患儿产生难以弥补的影响。

1.3 依从性差

由于小儿不懂得治疗的必要性, 不能自觉地克服用药过程中给自身带来的异常口感或注射疼痛, 造成患儿的挣扎、哭闹、恐惧, 而使治疗不能顺利进行。要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 儿科临床药师就要从药品的剂量、规格和剂型上, 配合医师协商使用, 以达到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的目的。

1.4 药物不良反应表述困难、不准确、不完全

新生儿和婴幼儿对使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如不适、难受无表达能力;学龄前儿童表述不准确;学龄儿童表述不一定完全和恰当, 这就要求临床药师能根据小儿本能的反应和临床体征, 根据经验作出正确的判断。

2 儿科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侧重顺序及方法

2.1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抗感染药物作为临床治疗最常用的药物, 品种不断增加, 其使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在儿科,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及时控制感染,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重点。药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有效的参与并指导临床使用抗感染药物。

2.1.1 严格掌握适用证, 优选抗菌药物:

首先明确临床诊断, 结合病史、症状及各项物理、化学检验结果, 判断预测病原体种类, 根据患儿的感染部位, 结合药品价格, 给医师提供最佳的抗菌药物待选, 是取得医师和患儿信任的重要一步。

2.1.2 提供相关药物的动力学参数:

临床医师一般都会在明确诊断后恰当的选择抗菌药物, 但由于种种原因, 对药物在患儿体内的动力学参数记忆不会太明确, 这时就应由临床药师给予说明, 以提醒医师正确的使用。对儿科的一些特殊抗生素, 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较少使用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等, 提出书面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

2.1.3 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配伍禁忌:

抗感染药物在临床使用的量最大, 与其配伍使用的药物最多, 如抗病毒药、电解质、维生素、激素等, 如何配伍、怎样配伍, 临床药师应充分掌握, 指导医师、护士的临床应用。

2.1.4 提醒医师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抗感染药物使用剂量大、时间长、范围广, 同类药物的合用、不同类药物但含相同酶抑制剂 (如都含舒巴坦钠) 合用, 容易产生药源性疾病。一般的不良反应医师都会有所了解, 但每类 (个) 药物都有其特殊的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与其使用的剂量和时间有直接关系。临床药师应掌握儿科药物的量、效、时间对小儿肾、肝、神经、骨骼生长的影响, 并对每类 (个) 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毒性反应和由个体差异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相当熟悉。

2.2 解热镇痛药在儿科的临床应用[1]

解热镇痛类药是继抗感染药物后使用较多的药物, 特别是口服退热药, 从品种、剂型到商品名, 可谓花样繁多, 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药物, 既让患儿依从又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已成为药物治疗的重要环节。退热药的服用剂量, 一般药品包装或说明书上皆有详细说明, 临床药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为临床服务。

2.2.1 根据患儿年龄先推荐退热药的种类再推荐剂型:

现在临床使用的解热镇痛药种类有水杨酸类、乙酰苯胺类、吡唑酮类、芳香基丙酸类, 其代表药物分别为复方乙酰水杨酸片 (APC) 、扑热息痛、安乃近、布洛芬, 鉴于安乃近在儿科不良反应较严重, 现已不主张使用。临床退热药集中在APC、扑热息痛、布洛芬3种药物上, 药师在临床服务中, 参照儿童医院使用解热镇痛药的动态分析, 应按下列顺序推荐使用:扑热息痛、布洛芬、APC, 剂型随年龄而定, <12岁患儿不推荐使用APC。2.2.2注意感冒药和退热药的用量关系:市场所售的感冒药, 如小儿氨咖黄敏颗粒、银翘VC等皆含有不同量的扑热息痛, 这类药在每天3次口服的情况下, 退热药的使用应减量, 这一点临床药师服务的是患儿家属, 应耐心的向患儿家属解释。

2.2.3 新的解热镇痛药在临床的应用:

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盐 (来比林、赖氨匹林) , 以可以静脉注射给药成为临床新宠, 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作用强、不良反应少、毒性低的特点, 但其水解产物刺激性强, 静脉滴注时需快速滴入, 临床使用较麻烦, 成本较高, 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除需长期或大剂量用药的患儿, 一般不宜推荐使用。

2.3 激素类药物在儿科的临床应用[1]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应用范围广, 特别在抗炎、抗病毒、抗过敏、抗免疫、抗肿瘤及抗胶原病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但其也有不少不良反应, 如免疫抑制、生长发育抑制、骨质疏松、胃溃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因此, 使用此类药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掌握使用剂量, 控制疗程, 对临床一些习惯用法如抗生素静脉注射中也要常规加上地塞米松以防变态反应及输液反应, 这样做对感染患儿非但无益, 反而掩盖真正的输液反应或变态反应, 临床药师应提醒医师非须勿用。

2.4 血管和神经活性药物的应用

这2类药物在儿科的应用, 因多用于急、重症患儿, 临床药师很难在使用过程中参与, 对使用何药更无暇讨论, 但可以从以下方面与医师进行沟通。首先, 应在使用剂量和方法上增加与医师的联系, 因这类药治疗安全范围较小, 临床药师要认真了解患儿状况, 将期间使用的药物剂量和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 对不适当的用药与医师进行论证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将这类事关患儿生命的药物用好, 用的恰当。其次与医师讨论患儿救治过程中所用药物, 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具有丰富的药理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这也是临床药师切入医师工作中的最难点。临床药师与医师的交流有助于急救质量的提高。

2.5 中成药的应用

中成药在儿科的使用占有很大比例, 主要集中在止咳平喘、抗感冒2类, 其处方组分大都在5种药材以上, 临床医师很难将每类药的每个组分都了解清楚。有的医师甚至根据药品名称来用药, 很少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儿科医师应根据患儿的寒、热病证, 按药性温、凉区别用药, 这就要求临床药师要知道每类中成药的处方组分, 协助医师辨证用药。

2.5.1 止咳平喘药的应用[2]:

按临床体征, 凡形寒怕冷或受寒而发, 舌淡苔白, 痰色白而稀薄, 口不渴为寒证, 应选以温性药治疗, 如以麻黄、细辛、款冬花为主要成分的小儿咳喘宁糖浆;凡烦闷不安、面赤口干、口渴喜饮、痰黏浊稠厚、舌质红、苔黄腻为热证, 应选以凉性药治疗, 如以麻黄、杏仁、生石膏为主要成分的小儿咳喘灵颗粒。

2.5.2 抗感冒药的应用:

同样按上述寒、热证, 凡风寒感冒选以荆芥、苏叶、柴胡为主要成分的儿感退热宁口服液, 凡风热感冒选以石膏、金银花、连翘、黄芩为主要成分的清热解毒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等。

2.6 其他

如五官科、皮肤科等外用制剂, 主要是要求临床药师能详尽地给患儿家属讲清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3 讨论

综上所述, 儿科的临床药师应根据临床需要, 结合儿童用药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为临床服务。如抗感染药物应从选用到使用, 采取指导、监督的方式;血管和神经活性药物应从使用到选用采取讨论、论证的方式。“药学保健”的概念, 提出药师应对患儿的用药负责, 这既提高了药师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同样也对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儿科,药学服务,特点,方法

参考文献

[1]胡亚美.儿科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112, 447.

儿科药学监护现状及发展方向 篇4

1 国内外儿童用药法规对比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发达国家儿童用药法规体系是从发布针对制药企业的指南到制定管理规定, 最终上升到立法层面, 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法规体系, 见表1[3,4,5]。

自从2007年欧盟实行儿科用药的监管, 很大程度改变了欧洲儿科药物的监管环境, 并显示出对儿科药物发展的积极影响。法国已建立了法国儿科研究中心网络 (CICPs) , 其目的是开展病理生理学方面的儿科药物再评价和临床研究, 并促成临床技术革新[6]。由此可见, 儿童用药监护是国家卫生保障事业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相比而言我国在保护儿童安全用药方面起步较晚, 欠缺强有力度的法规体系。

2011年, 卫生部颁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 首次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应当配备适当数量的临床药师, 开展以患者为中心, 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临床药师走入临床参与用药监护实践。

2 我国儿科药学监护的现状

中国儿童药物领域的权威专家呼吁要高度关注儿童用药的安全性[7]。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特殊生理阶段, 决定了其用药监护必定是临床药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我国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每年计划培养8~12名小儿用药专业临床药师。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综合医院、妇女儿童医院早已开始注重儿科临床药师的培养, 着眼于临床药学监护的实践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2.1 参与临床治疗, 实施药学监护

医疗机构应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 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在临床治疗方面, 医师、临床药师、护士的职责侧重点各不一样, 建立三方合作的团队治疗模式有利于药学监护工作的开展。临床药师参与儿科临床治疗实践主要体现在深入病区、参与查房、病例讨论、会诊等。

通过文献检索获得许多临床药师对儿科疑难病症实施药学监护的成功案例报道, 典型案例如武汉市儿童医院临床药师参与1例儿童苯妥英钠中毒诊治[8],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临床药师参与1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药学监护[9]等。临床药师和医师的知识体系不同, 相互配合有助于全面分析患儿病情、合理用药, 实施用药方案调整、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处理, 治疗药物监测结果解读等。临床药师通过参与病例的治疗, 尤其是一些专科病区如小儿血液科、新生儿科、SICU儿科等, 给予临床医生药学方面的技术支持, 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在某些医院儿科药物治疗方面临床药师已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10]。

2.2 开展药物信息分析评价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实践,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从大量临床案例中归纳总结出儿科常用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 涉及药物有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抗糖尿病药物、抗惊厥药物、抗哮喘药物、中药注射剂等[11,12,13,14,15,16], 研究其治疗疗效、不良反应、治疗新进展等, 评价用药的合理性, 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和参考。另外, 临床药师还广泛参与门诊儿童处方、抗菌药物使用审核点评, 促进临床用药合理性;参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预防药害事件发生;对安全范围较窄的药物实施血药浓度监测, 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的依据;编写药讯, 为医护人员提供药学信息最新进展。

2.3 开展用药教育, 提供药学服务

提供用药教育与药学咨询服务, 向公众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是药学监护的核心内容。戴志凌等调查指出家属安全用药认知度评分及格率只有51.54%[17]。刘强对儿童专科医院关于临床药学服务认知度的调研表明医护人员对临床药师的要求较高, 在药品使用方面对临床药学服务有较大需求[18]。显然, 对医护患提供专业细致的药学服务是实施儿科药学监护的重点, 可帮助患儿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剂量、用药时间及给药途径, 提高患儿用药的依从性, 是保证儿童用药安全的有效措施。然而目前我国儿科临床药师数量严重缺乏, 临床药师自身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 儿科药学监护的实际工作远满足不了临床要求。

3 儿科药学监护展望

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导向, 当前临床药学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 也迎来了深化、提升、发展的大好局面。随着循证药学应用日益广泛, 药物基因组学等高科技成果的发展, 给儿科药学监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循证药学是现代医药学信息领域的重大突破和进展, 是临床药学实践的决策方法之一。循证药学利用Meta分析方法指导临床药学实践、新药准入、评价药物疗效、药物经济学评价及中药进入临床[19]。循证药学提供了一个比经验药学更为合理的决策思想。在儿科药学监护中引入循证药学的理念大有可为, 能为临床用药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促使临床药师的意见得以有效采纳, 保证临床用药干预顺利进行。而药物基因组学是以药物效应和安全性为目标, 通过研究药物作用多样性与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的关系, 为儿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必将对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并最终起到优化用药的效果[20]。

保障儿童生活及生命质量是全社会对儿科学的基本要求, 也是未来儿科药学监护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学术取向。我国儿科药学监护的实际工作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促进我国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宜, 呼吁国家通过行政干预和政策扶持, 完善儿童用药监护体系, 加强儿童临床用药管理。临床药师则立足于实践, 不断引入新理念, 开展深层次的药学服务, 从而促进儿科专业的医疗质量提高, 更好地为儿童健康服务。

摘要:目的 综述我国儿科药学监护现状及发展方向, 结合国内外儿童用药法规, 探讨儿科药学监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 通过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检索近年来儿科药学监护及相关专业中文及英文文献, 结合文献对儿科药学监护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归纳及总结。结果 近年来, 儿科药学监护发展取得很大进展, 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体系, 循证药学、药物基因组学等是儿科药学监护的发展方向。结论 儿科药学监护正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临床药学发展应重视其必要性, 注重基础研究, 跟踪国际前沿, 不断创新, 尽快建立起儿科药学监护体系。

儿科药学服务 篇5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药学监护

阿奇霉素为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菌谱广, 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有高度的杀菌活性, 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作用也很强大[1]。随着阿奇霉素治疗效果优势的凸显, 开始逐渐在儿科治疗中推广应用。为了全面掌握阿奇霉素的临床效果, 选择本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临床儿科患者300例, 分别通过注射和口服阿奇霉素方式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临床儿科患者300例, 男180例, 女120例;年龄5~11岁, 中位年龄7岁;病程7~30d;300例均无严重的慢性疾病, 呼吸道感染150例, 皮肤感染50例, 泌尿系统感染10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50例, 2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按照患儿体质量给予阿奇霉素15mg~0.4g, 每天1~2次, 静脉滴注;B组按照患儿体质量给予阿奇霉素0.2~0.4g, 每天1~2次口服。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药学监护

1.4.1 清楚了解适应症状:

阿奇霉素主要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组织感染、急性中耳炎和非典型肺炎等病症[2]。建议患者在进行抗菌治疗前要先做细菌培养, 依据药敏测试结果来判断是否使用阿奇霉素。口服阿奇霉素对3岁以下小儿的效果和安全性还没有确定, 注射用阿奇霉素对15岁以下患儿的安全性也不确定, 所以使用时要慎重。

1.4.2 联合用药监护:

需要联合用药时要密切监测患儿情况, 避免出现不良后果。阿奇霉素不能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如克林霉素联合使用, 因为两者药用机制一致, 联合使用时会出现拮抗现象[3], 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 会加剧病情;阿奇霉素也不能和含铝、镁的抗酸药联合使用, 因为抗酸药会降低阿奇霉素的浓度, 一定要联合使用时则应该该间隔2h左右再服用;与卡马西平联合使用时, 阿奇霉素会抑制前者代谢, 前者也会降低阿奇霉素的药效;与阿司咪唑药品一起使用则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1.4.3 科学的监护:

阿奇霉素口服方式要优于注射方式, 而且阿奇霉素作为一种长效抗生素, 每天应该只用1次药且用药时间不能太长, 1个疗程不得超过5d;2个疗程期间要间隔3d以上, 擅自提高用药量、延长用药时间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发烧、肠胃不适等, 但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组不良反应经及时有效处理, 未产生严重后果。

[例 (%) ]

3 讨论

阿奇霉素对于多种病原菌感染治疗效果较好, 尤其是治疗支原体感染更加有效[4], 在本院治疗时发现有的患儿对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药物过敏, 故选择阿奇霉素展开治疗。本研究中2组使用阿奇霉素均出现不良反应, 但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常出现的几种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种。

3.1 肠胃不适

出现比率较高, 主要表现为恶心和呕吐, 年龄小的患儿会出现哭闹、拒食、脸颊泛红等症状, 严重的还会抽搐, 这时应该立即停止用药, 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3.2 过敏性休克

有一定出现概率, 这是因为机体对阿奇霉素有过敏反应, 导致患儿休克、抽搐、昏迷、呼吸不顺、面色发白等。此时要立刻停药, 展开抢救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3.3 过敏性皮疹

主要表现是患者使用阿奇霉素后, 身上产生对称性皮疹, 严重瘙痒, 患儿会无意识的抓挠。这时要立刻停止用药并进行脱敏治疗, 通常在停药4d左右皮疹就会消失, 但抓挠的痕迹较为明显。

3.4 发烧

有些患儿在使用阿奇霉素时体温会明显上升, 脸颊泛红。年纪小的患儿开始啼哭、年纪大的患儿则会躁动不安。停药后体温会慢慢回复正常, 继续用药又会上升。这是要立刻停止使用阿奇霉素并进行降温处理。

综上所述,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出现的几种不良反应包括肠胃不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和发烧等现象。加上患者年纪不大, 对药物不良反应抵抗能力弱, 身体各脏器容易被损伤, 尤其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 会极大加剧机体和脏器的受损度, 如果没有及时抢救处理, 减轻不良反应, 则会出现严重后果致残甚至致死。因此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时, 要对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在用药时要仔细监护患儿状况, 提早发现及时治疗, 不要出现不良反应导致严重后果, 掌握好阿奇霉素的特性才能在治疗中对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效果。

参考文献

[1] 俞雅娟.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15) :37-40.

[2] 熊凤.32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10 (11) :12-15.

[3] 李春兰.阿奇霉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和预防[J].医药前沿, 2011 (23) :95-98.

上一篇:微积分基本定理论文下一篇:尴尬的值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