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儿科

2024-07-30

门诊儿科(精选12篇)

门诊儿科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本院儿科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 规范处方书写,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抽查门诊儿科处方共1200张,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合理处方1033张, 占86.1%;不合理处方167张, 占13.9%。不合理处方中, 书写不规范占21.6%, 用药不适宜情况占67.1%, 超常处方占11.4%。结论 本院儿科门诊用药基本合理, 但仍需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儿科门诊,用药分析,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核心是安全有效和经济, 也是保证患者治疗后恢复康复的重要前提。儿童时期, 机体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过程, 各器官尚未健全发育, 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都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1], 因此, 合理用药对于提高小儿的医疗质量、用药安全至关重要。为了解本院儿科门诊药物的应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对本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的门诊处方进行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的儿科门诊处方, 每月随机抽取100张 (同一医师为同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开出的所有处方统计为1张) , 共1200张。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中的要求, 对处方进行统计和评价, 统计内容包括用药品种数、使用抗菌药物及注射剂的处方数、处方中基本药物所占的比例及处方平均金额。评价内容包括是否为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的分类及不合理用药的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用药基本情况

本次抽查本院1200张处方, 合理处方1033张, 占86.1%。不合理处方167张, 占13.9%。其中处方用药情况及不合理处方情况分布统计分别见表1, 表2。

2.2不合理情况分类统计经处方点评共发现不规范情况36例次, 用药不适宜情况112例次, 超常用药19例次, 具体情况分别见表3, 表4, 表5。

3 讨论

3.1 处方不规范情况分析

从表2和表3可以知道, 本院儿科书写规范性基本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 但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如缺少联系方式、临床诊断用“发热查因”及“腹痛查因”做为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诊断;“取药”或用法用“自用”等可以通过培训和反馈改正。个别医生对“单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理解成5组药品, 或1例患者开具2张处方, 2张处方用药甚至多达8种, 这部分处方占不合理处方9.58%, 按相关规定是指每张处方内所开具的全部药品, 包括该处方内的各种口服剂和注射剂[2,3]。这类处方中以儿科处方占多数,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未成熟, 用药越多, 增加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就会越大, 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也就越多, 同时还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4]。单人次处方药品数超5种的处方, 占全部处方的1.3%, 其临床诊断以“肺炎”、“支气管哮喘”为主, 需要输液和口服同时治疗, 故用药品种数较多。

3.2 用药不适宜情况分析

3.2.1 使用指征不适宜

最为常见的无明确指征使用抗菌药物。临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肠梗阻、小儿腹泻等的处方大多都使用了抗菌药物。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不需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小儿哮喘为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 一般为非菌炎症, 也不需要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又如小儿肠梗阻, 多因消化不良或腹泻引起肠麻痹所致, 若梗阻的时间不长, 也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3.2.2 遴选药物不适宜

最常见的有使用头霉素类或三代头孢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多为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使用一、二代头孢治疗即可, 大量广谱抗菌药物尤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会增加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产生率[2], 也导致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除此之外还有使用肠溶胶囊或缓释胶囊分剂量给药, 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而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3.2.3 用法用量不适宜

存在有较多头孢菌素类1 d的用量一次给药的情况。而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大多数β-内酰胺类及克林霉素类, 均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品, 但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其抗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 超过最小折菌浓度 (MIC) 时间越长T>MIC越长, 抗菌作用越好, 而药峰浓度 (Cmax) 并不重要[3]。用药原则一般是3~4个半衰期给药1次, 即日剂量分3~4次给药[3], 如1次给足1日剂量的用药方案, 根本不能满足抗菌要求, 无法一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也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还可能对身体产生毒害作用。

3.2.4 重复用药

诊断为支气管炎, 开具“氨溴特罗口服液+硫酸特布他林片”前者组成为氨溴索+克伦特罗, 克伦特罗和特布他林均为β2受体激动药, 重复使用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加剧, 并易造成肌肉震颤和心跳兴奋性加强。

3.2.5 联合用药不适宜

如蒙脱石散和抗菌药物联用而未注明服用方法的情况, 蒙脱石散口服后, 可均匀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 并维持6 h之久, 可影响抗菌药物的吸收, 因此, 应在服用蒙脱石散前1 h服用其他药物, 否则会降低药效。儿童感染性冷热病多为常见, 由于目前较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医师多选择用抗生素+中药注射剂 (炎琥宁、喜炎平) 的大包围用法, 中药注射剂因其成分复杂, 药品质量难以控制, 易受溶媒等条件的影响,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会更高, 患儿中使用中药注射剂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年龄越小的儿童更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4]。

3.2.6 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如诊断为呕吐, 开具“多潘立酮片+颠茄口服液”, 前者为胃动力药, 而后者为胃肠道解痉药, 两者具有相反的药理效应, 联合应用后会削弱各自的功效。又如抗菌药物与微生物制剂的联合使用, 结果会影响各自的疗效, 应相隔2 h以上使用。

3.3 超常处方分析

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多见于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使用西咪替丁胶囊, 而根据说明书西咪替丁是用于抑制胃酸分泌的。

儿童是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成熟机体, 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 因而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 不但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之间亦存在一定差异。药物在儿童引起的不良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 其后果也往往比成人严重[5]。合理地使用药物, 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目的, 这是临床药师和儿科的医护人员共同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91.

[2]蒋利君, 韦晓谋, 梁陈方.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用药频度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7) :799-800.

[3]赵喜荣, 郝晓菁, 陈旭.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0) :153-154.

[4]黄艳, 杜小换.我院241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 2011, 22 (14) :1311.

[5]沈璐, 杜哓曦.关于对儿童药物警戒之技术发展方向的思考.中国药物警戒, 2011, 8 (4) :220.

门诊儿科 篇2

1、在医院分管领导下开展门诊工作,儿科主任应加强对本科的业务技术指导门诊工作。

2、儿科参加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在医务科或门诊部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人员调换时,应与医务科或门诊部共同商量。

3、门诊排班必须安排好。

4、对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的疑难病症,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5、对病人要进行认真检查,按照门诊病历书写规范书写病历。

6、门诊检验、放射等各种检查结果,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医师要加强对治疗室的检查指导,必要时,要亲自操作。

7、门诊有等待就诊病人出现病情变化的抢救方案和急救措施,对高烧患者、重病患者,应当优先安排诊治。

8、加强检诊做好分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应建立传染病诊室,做好疫情报告。

9、门诊工作人员要做到关心体贴病员,态度和蔼,有礼貌,耐心地解答问题尽量简化手续,有计划地安排病院就诊。

10、门诊应经常保持清洁整齐,改善候诊环境,加强候诊教育,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11、门诊医师要采用保证疗效、经济便宜的治疗方法,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尽可能减轻病员的负担。

门诊儿科 篇3

抗菌药物是我国医院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问题也是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抗菌药物同样也广泛应用于儿科患者,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尤为重要。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的应用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利于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又可为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年7月-2008年12月的儿科门诊处方。随机抽取每月10天处方,共计12818张,就抗菌药物的处方数、种类、应用率、二联以上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在全部的12818张处方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7716张,占总数的60.20%。排序前10名抗菌药物中,β -内酰胺类占5种。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1.58%;注射剂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8.42%。抗菌药物二联应用率占抗菌药物总量的20.34%。

2.2 抗菌药物的应用频率排序:抗菌药物的应用频率,详见表1。

2. 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

2 .3. 1 合理联用。本次调查中,抗菌药物联用多为二联,未见三联。抗菌药物联用可扩大抗菌谱范围,如青霉素和美洛西林联用,青霉素可杀灭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螺旋体、而美洛西林可杀灭革兰阴性菌,二者联用,其抗菌谱明显扩大。有些药物联用可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提高疗效,如青霉素与苯唑西林联用,可对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起效,有相加作用。尽管严重感染时抗菌药物的联用是必要的,但是一定遵循抗菌药物药物联合治疗原则及联合用药的指征,对于普通感染尽量避免联用。

2. 3 .2 不合理联用。本次调查中,存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同时应用的情况。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合用,临床上产生拮抗作用。但大量临床经验表明,若繁殖期先用杀菌药,后用抑菌药,不会发生拮抗作用。如红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治疗支原体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常有效,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在先,红霉素后2h~3h使用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建议临床医师联用时先使用快速杀菌剂,然后在使用抑菌剂。

3 讨论

1985年,WHO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合理用药专家会议,将合理用药定义为:“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临床需要,药物剂量应符合患者的个体化要求,疗程适当,药物对患者及其社区内为最低廉。”在新修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合理用药已成为临床药学工作的重心,并概括为“安全、有效、经济”。可见,影响合理用药的原因应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来考虑。

调查中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的应用率为60.20%表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偏高,不符合儿科门诊以呼吸道感染的,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的现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疾病,大多由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能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可给予抗菌治疗。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一定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在应用剂量和疗程上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要疗程”的原则,以防止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所致毒性反应,并避免剂量过低、疗程过短,使感染未能彻底消除,留下病情复发的后患。

本次调查注射用抗菌药物应用率高达78.42%其原因是儿科患者家长期盼患儿康复的心情迫切,医师认为静脉注射药物作用强、起效快、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给药,因此哪怕是普通感冒发烧也多选用静脉给药,这既增加医疗费用、加重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有可能产生相关的不良反应。

处方使用频率表显示,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以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其次为大环内酯类。这主要是由于其他类抗菌药物对患儿的毒副作用大,所以在临床中受限使用。由于细菌耐药与使用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因素,因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增加,使抗感染治疗更难。本次调查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类抗生素应用占19.25%,应用频率最高。该药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不宜应用于一般轻、中度感染。但是由于患儿往往就诊前在诊所或二甲以下医院经常因一般感染应用较高档抗菌素,医师和患者家属未重视不良反应对病人及其疾病的影响,随意用药,助长了抗菌药物的滥用。使患者机体耐药性增加,难控制感染,因此我院儿科临床医师针对一般感染不得不选用三代头孢。三代头孢的超前应用,也浪费了国家的医药资源。据统计,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全国一年多花费7忆多元。为此,应强化医师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严格抗菌药物用药指征,限制预防性用药,这是减少和延缓耐药菌产生的基本策略.

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应用主要以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为主,应用率较以前明显上升。这主要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比同期血中浓度高,在细胞浓度较高的感染部位可激发药物释放系统,作用持久,疗效显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临床多种常见致病,尤其是支原体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并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儿童无特殊的毒副作用,所以在儿科应用广泛。

总之,抗菌药物是儿科门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合理应用可治愈和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则会导致一系列危害,如诱发细菌耐药、损害人体器官、(上接第360页)导致二重感染、浪费药物资源等。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还体现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建议临床医师一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充分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点,有针对地、稳妥地选用相应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同时注意降低毒副反应发生,减少二重感染几率。医院注重监测控制菌株耐药性,延缓用药升级,严格执行抗生素分

级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Ghodse AH.Baigent B.Evans TC The Use of drug utilization index to monitor Psychotropic drug use in hospital,1987

[2] 徐小薇,王跃明,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期刊论文.中国药业,2001(2)

[3] 谢术明.8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期刊论文. 中国药业,2003(1)

[4] 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1998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篇4

关键词: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为了解儿科门诊治疗用药情况及不合理用药现象, 随机抽查了2008年我院儿科门诊处方5 516张, 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讨论不合理用药情况, 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我院儿科门诊处方5 516张。

1.2 方法

分别对儿童患者的年龄、性别、处方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情况与用药品种及途径的情况

年龄0~5岁 (含5岁) 者4 536例, 占82.2%;5岁以上者980例, 占17.8%。其中男3 265例, 占59.2%, 女2 251例, 占40.8%。处方用药品种及途径的情况:平均每张处方用药4.23种, 5种以下者4 439张, 占80.5%;5种以上者1 077张, 占19.5%;其中6种为475张, 占8.6%。静脉滴注 (或+口服) 3 087张, 占56.0%。见表1、2。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在抽查的5 516张处方中, 有3 889张使用抗菌药物, 占70.5%。涉及6大类16个品种, 以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为主;二联用药204张, 占3.7%;无三联用药处方。抗菌药物还有与抗病毒药 (主要为利巴韦林) 及糖皮质激素 (主要为地塞米松) 联用的情况。见表3。

2.3 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不合理处方215张, 占3.9%。主要有使用方法不合理、抗菌药与微生态制剂联用、快速抑菌剂与杀菌剂联用。

3 讨论

3.1 药物配伍品种较多

由表1可知, 用药品种5种 (含5种) 以下的处方, 共4 439张, 占80.5%;5种以上共1 077张, 占19.5%, 最多达11种。虽然每张处方平均用药数4.23种, 属于正常, 说明医师疹疗时基本能按疾病情况来开方。但5种以上的处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高于文献报道的4.6%[1]。《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 用药品种过多, 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据文献报道[2], 联合的药物愈多, 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 当联合使用5种以下的药物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 而联合用20种以上的药物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上升至45.0%。因此, 确保治疗需要的同时, 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和数量, 这样既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又可减轻患者的负担。

3.2 静脉输液给药过多

由表1可知, 静脉输液 (或+口服) 给药处方3 087张, 占56.0%, 有个别月份达68.0%, 与文献[3]报道接近。可见静脉输液为儿科主要给药方式, 因其起效快、血药浓度易于控制及生物利用度高, 为临床常用, 常将其作为首选;另一原因, 不少的患儿家属治病心切主动要求静脉输液, 也使这种比例有所升高。值得注意的是, 患儿尤其是婴幼儿患者, 静脉输液不仅疼痛, 带来潜在的微粒危害和输液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还容易发生急性肺水肿、静脉炎。有报道, 输液中药物配伍后, 微粒数量大幅度增加, 药物配伍的品种愈多, 微粒增加也愈多[4]。因此, 由于药物之间, 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 加之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故静脉用药的安全有效尤为重要。尽可能在给药方式的选择上, 能口服的则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的则不静脉输液。

3.3 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抗菌药使用率为70.5%, 明显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 上呼吸道感染90%为病毒所致, 抗菌药的使用不仅对病情的控制无益, 有时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只有当病毒感染损伤了局部黏膜, 致病菌入侵引起细菌感染, 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临床上出于预防细菌合并感染的考虑, 习惯性地选用抗菌药物, 这是选药上的误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需重视和加强病原学的检查, 严格选择适应证, 认真执行抗菌药使用分级管理制度。

3.4 使用方法不合理

在抽查的处方中, 静脉滴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每天给药1次的情况, 大部分虽然是2次/d, 但具体用法是连续滴注, 中间间隔其他输液一瓶, 两瓶抗菌药滴注间隔的时间短, 而与第2天用药间隔时间又太长。以上用法原因是路远的患者不方便。β-内酰胺类是时间依赖性药物, 疗效取决于给药后, 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越长则疗效越好。β-内酰胺类对大多数细菌的抗生素后效应较小[5]。因此, 除半衰期较长的头孢曲松钠、头孢尼西钠, 可1次/d给药外, 其他β-内酰胺类有效合理的给药方案是1 d剂量分次给药, 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起效, 如考虑静脉滴注给药多次给患者带来不便, 可采用口服药物序贯疗法的用药方案作为替代, 发挥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 避免、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4 抗菌药与微生态制剂联用

如头孢丙烯胶囊与枯草杆菌肠球菌颗粒联用。前者为杀菌剂, 后者为活菌制剂, 因前者的存在而使后者被灭活或被抑制, 而前者因后者的存在使药效降低, 两药必须联用时, 应间隔2~3 h为宜。

3.5 快速抑菌剂与杀菌剂联用

主要为阿奇霉素与头孢他美酯、或与头孢克洛等联用。一般认为前者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使细菌处于静止期, 导致后者不能发挥繁殖期杀菌作用使疗效降低, 因此不建议两者合用[6]。但也有许多临床实践证明, 这两类药联用对重症感染, 混合感染非常有效, 其主要原因是大环内酯类能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对杀灭细菌有帮助, 是两类药联用的原因之一[7]。建议按病情选择, 先使用杀菌剂, 再使用抑菌剂, 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本次抽查分析,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但还存在有联用品种过多、抗菌药使用率较高、给药方法不合理、抗菌药与微生态制剂联用、快速抑菌剂与杀菌剂联用的情况。儿童与成人不同, 用药较成人复杂, 是特殊的用药群体, 其用药合理性应引起重视, 药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在药品监控和合理用药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医务人员应通力合作, 关注儿童疾病的合理治疗及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 以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小芳, 何艳彬.我院儿科门诊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平价与分析, 2009, 9 (2) :112.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8.

[3]江宏, 刘燕, 张添桥.24486张儿科门诊输液处方的用药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 (2) :28.

[4]周野, 黄文远.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引起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 (2) :1163-1165.

[5]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66.

[6]李瑞.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45.

儿科门诊护士自我鉴定 篇5

自我鉴定即为自我总结,写自我鉴定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自我鉴定吧。那么自我鉴定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儿科门诊护士自我鉴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科门诊护士自我鉴定1

儿科是一个十分独特的科室,每天面对的是个个脆弱的小生命。这让人意识到医生不仅要医术高,更要懂得如何和他们沟通。对待患儿和蔼可亲,态度良好,虽然有些时候会遇到很多焦虑的患儿家属口不择言,而我们医护人员能做的就是宽容。我们可以体会他们的心情,孩子生病,谁的心里都会着急万分的,说一些伤人的话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为患者服务,力争做到最好。每天接触很多患儿和他们亲人的时候,我明白了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生命和健康,而我们的职责正是捍卫健康的生命。

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儿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冻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1个月的实践我基本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儿科的特点及儿科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今后,我会继续以“热情、求实、尽职”的作风,持着主动求学的学习态度,积极各科室的老师学习,秉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吸收医学知识为日后的学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即将结束内、外、妇、儿四个大科室的实习,回顾这些日子,是苦是乐,是酸是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在儿科近一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颇多,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在此,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同时要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多说“对不起”,是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儿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特别是对于小儿头皮针的穿刺技术,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的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能勤于、善于观察患儿病情,从而及时地掌握病情变化,作出准确判断。总之我觉得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长,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飞翔的白衣天使。

儿科门诊护士自我鉴定2

作为普通儿科在职护士的我,在工作当中,逐渐体会到需要不断的累积自己的护理经验,这样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才可以得心应手。其实护士作为一个帮助者,有责任使其护理工作达到积极的、建设性的效果,而起到治疗的作用,护患关系也就成为治疗性的关系。

常说护理工作又苦又累,这话的确不假,但是也会带来很多快乐,你只有亲身投入其中才会对它有深深的体会。在儿科的护理当中,每个患儿都牵动着我们的心,碰到大一些的孩子,心里护理是很重要的,刚入院的孩子,只要我们进入到病房他们就开始哭。我们想办法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得到他们的信任,才能让他们配合治疗。

面对的是小儿的时候,无论从穿刺、注射到各种用药,都跟大人有很大的区别!在护患关系上也有变化,小孩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所以在每一个治疗上,我们都会跟家长们沟通好!让他们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在儿科,没有过硬的穿刺技术是不行的,“一针见血”在儿科更显突出,尤为重要,因为患儿都是爸妈的心头肉,打在儿身上,痛在爸妈身上嘛!因此我们勤学苦练,多总结多摸索,“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在这里得以体现。我们下苦工夫,多学多看多练,头皮穿刺也是容易一次成功的,而能做到“一针见血”在儿科干护理工作也容易多了,轻松多了。

关于儿科门诊健康教育的探索研究 篇6

【关键词】儿科门诊;健康教育;规范宣教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4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护理手段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然而,儿科门诊具有护理工作繁杂,业务技术难度大,知识面要求广;家长要求高;小儿自理能力差,需成人监护等特点,给健康教育带来一定困难。为了提高儿科门诊健康教育的效果,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我院儿科门诊自2009年以来,采取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的儿科门诊健康教育规范宣教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以2008年9月门诊接诊的患儿108例为对照组,其中男64例,女44例,平均年龄3.51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72例,肠炎29例,肾病综合征5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静脉输液84例次。以2009年9月收治的患儿117例为观察组,其中男71例,女46例,平均年龄3.68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75例,肠炎33例,肾病综合征3例,白血病1例,早产儿3例,新生儿黄疸2例。静脉输液97例次。两组患儿的年龄、智力和家属的文化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随机宣教法,内容包括儿科门诊介绍,疾病的症状、体征以及诊断要点、相应治疗药物的疗效、预防疾病相关知识,以及如何保护患儿静脉输液部位的方法等。随机宣教自患儿进入门诊就诊即开始,非特意地选择宣教的时机和对象。实验组选择规范宣教法,包括:①适时宣教:尽量选择患儿安静不哭闹、陪护者能集中精力接受时进行重点宣教。重点宣教的内容是在门诊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门诊环境等。②按需宣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以及家长,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检查和治疗时,护士应利用声、光、色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其对于相关护理操作的恐惧感;对3~7岁的学龄前儿童,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满足其好奇心,进而与其建立友好关系,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对7岁以上的学龄期儿童,应当用鼓励的话语,为其讲明治疗的必要性,帮助他鼓起勇气,克服对注射和输液的恐惧,尽量达到主动配合;对家长的宣教,首先要明确患儿的主要陪护者,对其最需要了解的内容作尽量清楚详细的介绍。例如: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输液过程中如何保护静脉通道通畅;常见疾病如感冒、肺炎、肠胃炎的发生、发展、治疗措施及预防知识,增强患儿体质,促进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活习惯等。③反复宣教:对反复来门诊就诊的患儿陪护,尤其是更换了的陪护者或者老年陪护者,那些必须由家长配合的护理技巧,比如如何的留取患儿尿便,如何对卧床患儿进行翻身拍背、如何保护输液部位等,护士需要耐心地反复进行讲解、示范,直至其彻底掌握为止。

2 评价标准及结果

2.1评价标准:①陪护者对于宣教内容的有效接受率:在患儿看病过程中和门诊输液时,以口头询问或者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家长们对宣教内容如门诊规章制度、疾病的症状体征、治疗原则、治疗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陪护时需要观察的事项、保持婴幼儿健康的相关知识等的掌握程度。若陪护者能正确回答出宣教内的70%以上,记为有效宣教;②静脉输液一次成功率:对两组患儿的静脉穿刺及输液情况分别予以记录,穿刺1次即成功且顺利输液完成者,记为成功。若需穿刺2次及以上,或输液过程中出现其他相关问题,需拔针进行重新穿刺者,记为不成功;③陪护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在患儿及陪护离开门诊前,按照不同的项目和评分标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陪护者对门诊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讲解能力、沟通水平、技术水准的综合评价。

2.2结果:两组陪护对于宣教内容的有效接受率、静脉输液一次性成功率及患儿陪护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x2=14.3、24.6、22.8,均P<0.05)。提示:观察组的健康教育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宣教结果对比

组别宣教有效接受率静脉输液一次成功率对护理工作满意率

随机宣教组73.8%85.1%84.3%

规范宣教组88.9%93.8%98.3%

注: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陪护对于宣教内容的有效接受率、静脉输液一次性成功率及患儿陪护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的比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4.3、24.6、22.8,均P<0.05)。

3讨论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中的重要内容[1],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患儿健康恢复,预防疾病,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现在每个来就诊的患儿都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核心成员,常常是几个大人陪同1个孩子来门诊就诊。患儿家长对儿科医疗护理质量的期望与对孩子的疼爱成正比例增长。在儿科門诊这个复杂的环境下,护理人员所需要面对的除了患儿,还有患儿的家长。因此,儿科门诊的健康教育工作自然地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护理人员必须想法设法取得患儿的信任和配合;其二,还必须同时做好众多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而这一点往往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

从本实验获得的结果看,观察组采用的健康教育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患儿及陪护对教育的有效接受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评估陪护对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口头询问的方式更加准确和有效。从实践中看,陪护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得越好,就越能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护理工作,从而使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提高,也增进陪护和医护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例如1例患肺炎的患儿,门诊接诊时体温39.9℃,门诊护士就肺炎的症状及治疗原则向其父亲做了宣教。3 h后,患儿体温降至38.4℃,仍在输液中,其母亲来门诊看望,认为孩子仍在发热,是治疗方案无效,向医生护士表示不满,此时护士又向她进行了一次关于肺炎相关症状和治疗原则的宣教,消除了她的误解和疑问,取得了家长的信任与理解,使其能较好地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的实施。在本例中,按需宣教和反复宣教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表1可看到陪护接受健康教育内容的有效率,对照组为73.8%,而观察组为88.9%。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健康教育内容相同的情况下,采取规范系统的宣教方法比用随机宣教的方法效果更好。儿科门诊因其对象特殊,牵涉范围较广,其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其它科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的方法,经过两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应用此方法适合儿科门诊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实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剑云,金乔,主编.系统化整体护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26-44。

*通迅作者: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点评与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随机抽取2010年我院儿科门诊处方3000张(不包含麻醉、精神药品处方)和处方调剂问题专用登记表。

1.2 点评方法

根据《处方管理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等,结合医院处方点评标准和细则的有关规定,将随机抽取的处方按《处方评价表》[3]的表格填写,统计分析。内容包括:统计不合格处方张数和处方合格率,使用药品种数,使用抗生素的百分率,注射剂使用率,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等。

2 点评结果

2.1 处方基本指标情况

年龄:出生57 d的婴幼儿至12岁的儿童,平均3.1岁;药品品种种数:1~5种,平均3.4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处方1161张,抗菌药物使用率38.7%;注射剂:注射剂处方598张,注射剂使用率19.93%,平均每张处方金额73.41元。

2.2 不合格处方情况

在抽取的3000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有129张,占4.3%,其中,处方书写不规范共计121张、处方用药不合理的8张,且部分处方同时存在多处不规范或不合理现象,具体情况依次见下列表1、表2、表3所述。

3 不合格处方分析

3.1 书写不规范处方分析

3.1.1 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的。处方前记是记录门诊患者个人信息的重要部分,如果此部分内容书写不完整,有所缺漏项,不仅给药师在审方发药时带来困难,还在建立患者用药历史档案和回访调查方面带来困难,无法有效追踪患者的用药情况及后续服务跟踪。在处方中主要表现在:部分处方未填写科别、年龄、日期、地址或联系电话;无临床诊断或笼统地写“诊断”项;婴幼儿未写明日、月龄;医师忘记签名或只有进修医生的签名等。

3.1.2 部分处方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如:个别处方中,0.9%NS100 ml+注射用美洛西林钠×1.5/×1,静脉滴注。注射用美洛西林钠有1.0 g和1.5 g两种规格,在处方中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不清楚,使药师无法正确判断处方的适宜性。又如片剂处方中,片剂药品单位应书写为片,而不应以“﹟”或“s”符号代替。

3.1.3 处方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的。药品名称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或药典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或经国家批准的专利药品名为准。如无收载,可采用说明书通用名,在卫生部未正式公布“习惯用名目录”之前,各省、各医院均不得自行编制、使用“习惯名”[4]。如吗丁啉混悬液,应书写为多潘立酮混悬液,又如肠虫清片应书写为阿苯达唑片等。

3.1.4 在处方中,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自备”等含糊不清字句时,易使患者错误服用药品而产生不良后果。特别是儿童在使用片剂药物时,儿童用量常只有成人量的几分之几,若用法用量字句含糊不清,极易造成家长错误分取药量,导致错服药量而产生不良后果。针对此情况,我院为方便患儿服药,已提供部分片剂药品磨药分包装服务,同时药师做好用药、贮药时的注意事项讲解工作,以减少错服药量等的情况发生。

3.1.5 处方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易增加处方订错价、发错药等的风险。处方如果随意涂改而没有签名和日期就难以保证处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甚至可能发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1.6 处方中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等规定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应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判定。如青霉素类药,如不做皮试而使用,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在我院部分处方中还存在未注明皮试结果或已皮试的同批号药品连续治疗时漏注明“免皮试”的情况,增加了用药安全性方面的风险。

3.2 处方用药不适宜情况分析

3.2.1 重复给药,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如处方中双扑伪麻分散片+扑尔敏片,因双扑伪麻分散片中已含有扑尔敏成分,属重复给药。又如复方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盐酸氨溴索口服液,因复方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含有溴已新成分,与盐酸氨溴索口服液同为祛痰药,作用机制相同,两者没有必要合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延迟或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掌握抗菌谱和病原学知识,抗生素的滥用易诱导耐药菌株产生,使不良反应增加,甚至发生二重感染[5]。在我院输液处方中,常以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等繁殖期杀菌剂与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快速抑菌剂联用,理论上认为,抑菌剂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期,导致杀菌剂不能发挥繁殖期杀菌作用,使疗效降低,因此不建议两药合用。确需联用时,可先用杀菌剂再用抑菌剂,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3.2.2 用法、用量不适宜的处方。

处方中如抗菌药物与蒙脱石散等吸附剂合用时,易造成抗菌药物被吸附,减少吸收,降低疗效,因此两药服用的时间应间隔2~3个小时。又如抗菌药物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或复合乳酸菌胶囊等药物同服时,因微生态制剂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合用易被灭活失效[6],因此两者应间隔2~3个小时使用为宜。处方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的药物,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此类抗生素无抗菌后效应(PAE),其用药原则是将时间间隔缩短,而不是每次大剂量给药,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日剂量分3~4次给药[7]。我院儿科处方常采用1次/d的静脉滴注给药,一方面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符合药动学及药效学特点,另一方面易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应引起医师的重视。

4 讨论

通过本次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的点评,我院处方合格率为95.7%,处方各项基本指标控制基本较好,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处方书写不规范占不合格处方绝大部分,达93.8%。由于患者较多,为减少患者就诊轮候时间,而造成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只要对处方质量多加重视,合理安排好各项工作流程,做好解释工作,更好地疏导患者,减少医生工作压力,处方合格率将有明显的提升。点评中还发现,部分处方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医师对《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的培训,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还应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和实施细则》,做到督查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结合药理查房,对发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及时点评、分析,及时反馈、纠正,逐步建立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的长效机制。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儿科门诊处方药物的应用情况,促进处方用药的合理性与规范性。方法 对我院2010年的3000张门诊普通处方和药师日常处方审核工作中所记录的疑义处方进行点评、统计和分析。结果 我院处方基本控制较好,不合格处方129张,占4.3%,其中处方书写不规范的121张,用药不适宜的8张,分别占全部抽查处方比率为4%、0.27%。结论 通过处方点评,提高了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特别是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儿科,门诊处方,处方点评,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2007-02-14.

[2]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

[3]卫生部.处方点评工作表.2010,3.

[4]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处方管理办法答疑.2007,6.

[5]李祥,刘皈阳,阎媛媛.1340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54.

[6]王君耀,赵峰.3种微生态制剂与常用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7):419.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查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3月儿科门诊处方,每月抽查2 d,共计3267张处方,分别统计药物口服、静脉给药处方的比例,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及对抗菌药物应用前5位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2 结果

2.1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467张,占总处方数的(3267张)4 4. 9%,抗菌药物静脉二联以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联用居多,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用药情况。见表1。

2.2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前5位。见表2。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本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的处方数为1467张,抗菌药物使用率44.9%,低于卫计委要求的<50%,使用情况基本良好,未见明显滥用,虽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50%,但仍然偏高。儿科门诊患者以呼吸道感染居多,上呼吸道感染初期90%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只有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1],病毒感染以发热、咳嗽、流涕为常见症状,症状一般在5~7 d内消失。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缩短疗程,也不能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且易产生耐药性,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患儿在感冒初期使用抗菌药物,这与家长迫切希望快速治愈孩子疾病有关,成为抗菌药物使用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科门诊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以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为主,氨基糖苷类由于有肾毒性、耳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等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已受限制,而喹诺酮类影响软骨发育,故未成年人禁止使用,从表2中可看到,使用最多的仍然是头孢菌素类和β-内酰胺类。

3.2 口服抗菌药物分析

儿科门诊口服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的45.7%,口服药物因避免了打针的痛苦,孩子及家长更易于接受。且小儿剂型的口服抗菌药物因具有果味的剂型及小儿易于接受的颗粒剂、滴剂、口服液等,提高了患儿的依从性,使患者更易接受。本院儿科门诊口服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的是多β-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的头孢克肟、头孢克洛及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头孢菌素及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属时间依赖型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此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并不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除少数半衰期较长的(头孢曲松)外,一日多次给药才能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菌谱广、耐霉,有较好的疗效,头孢克洛和头孢克肟具有广谱、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少,对B-内酰胺酶稳定等特点,在儿科被广泛应用。大环内酯类是头孢菌素类及B-内酯胺类之外的儿科门诊常用抗菌药物,口服吸收快,体内分布广,对支原体、依原体引起的感染抗菌活性强,且半衰期长,给药1次/d即可,有利于儿童用药。

3.3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静脉滴注单联处方764张占抗菌药物总数52.1%,静脉滴注二联2.2%,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滴注,本院静脉滴注的比例明显偏高,主要集中在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使用频率较高,本院儿科用药结构基本合理。儿科门诊患者多以高热为主诉来就诊,患儿发病急,变化快,患儿家长的急切心理导致静脉滴注成为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首选方式,口服药物患儿缺乏配合能力,依从性差,静脉滴注可直接获得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确切,使静脉滴注成为儿科急诊危急症疾病治疗的不二之选。从表2中可看出,β-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使用量较多,阿莫西林是一种广谱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快速杀菌剂,但不耐酶易分解,而克拉维酿钾则有强大的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两者合用可保护阿莫西林不被β-内酰胺酶水解,阿莫西林的杀菌活性得到充分发挥,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的要求,尽量使用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药物,先用一线抗生素,然后二线、三线的原则,选用质优价廉有较强活性的抗菌药物。儿科急诊的患儿多以高热、扁桃体炎、咽炎、气管、支气管炎等急症患者居多,小儿起病急,病程发展迅速,使用一定量的三代头孢菌素还是有必要的,三代头孢菌素对肠杆菌科细菌等G-细菌,特别是产酶耐药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三代头孢菌素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优于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生素,但是对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第二代和第一代抗生素的疗效明显优于第三代。因此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应当从一线抗生素用起,否则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一旦发生严重感染病情则难以控制。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对G-的抗菌活性强,尤其对支原体、依原体引起的感染作用明显,阿奇霉素的半衰期长,给药1次/d即可,有利于小儿用药,依从性好。

3.4 静脉联合用药分析本院儿科门诊静脉滴注二联以β-内酰胺十大环内酯类居多,头孢菌素十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十阿奇霉素常用。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一般情况下应用一种抗菌药物。当一种抗菌药物无法控制感染,并且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两种抗菌药物可联合应用,不宜超过三种抗菌药物。头孢菌素十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十阿奇霉素均属于β-内酰胺类十大环内酯类联用,β-内酰胺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大环内酯类属于快速抑菌剂,二者联用大环内酯类抑制细菌的生长,使细菌处于停止生长的状态,从而降低了β-内酰胺类的杀菌作用,二者联用产生拮抗作用属于配伍禁忌。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二者联合应用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是有益的,二者联合应用可增加细菌生物被膜的渗透性促进药物进入细菌体内;另外可扩大抗菌谱而起到协同作用[2]。因此,为了避免两者出现拮抗作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可以先使用繁殖期杀菌剂杀菌,然后再使用抑菌剂,在时间上加强控制,使二者的联用达到最佳抗菌效果。

综上所述,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要求临床药师从药学专业的角度及时与医生沟通,在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对用量、时间进行控制,避免造成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微生物的紊乱,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了解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和联合应用的合理性,为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查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3月儿科门诊共计3267张处方,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数量以及联合应用类别。结果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467张,占总处方数(3267)的44.9%,其中口服抗菌药物单联占抗菌药物的45.7%。静脉滴注单联占抗菌药物52.0%,静脉滴注二联占抗菌药物的2.2%,三联及以上没有。结论 临床药师从药学专业的角度及时与医生沟通,在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对用量、时间进行控制,避免造成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微生物的紊乱。

关键词:抗菌药物,儿科门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胡亚美,张金哲,江载芳.儿科药物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267.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儿科门诊2009年每个季度中每个月连续3d处方, 共计5432张, 记录患儿年龄, 统计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给药途径、单用、联用情况。患儿平均年龄为29.8个月。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2.6%, 其中抗菌药单用率为47.4%, 二联用药率为52.6%, 采用静滴方式给药占抗菌药物处方的83.1%, 以口服方式给药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6.9%。

2.2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由表2可知, 本院的用药以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联用为主。

3 讨论与分析

3.1 抗菌药应用率

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总应用率为52.6%, 高于卫生部要求抗生素使用率低于50%的标准。表明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应用率偏高。但儿科抗菌药应用率从第一季度的56.3%下降到49.1%, 这与医院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采取的管理措施有关, 如成立了临床用药督导小组, 定期检查各科的抗菌药应用情况。由表1可知, 在抗菌药的处方中, 多以静滴方式给药81.3%, 而口服给药仅占16.9%, 这与患儿服药依从性差, 患儿家长对患儿早日康复的迫切心情及临床医师也认为以静滴方式给药对病情起效快、作用强有关。口服抗菌药主要以β-内酰胺类的头孢克洛、头孢羟氨苄和大环内酰类的依托红霉素混悬液等为主, 这些药物疗效确切、抗菌广谱、适合患儿口味。

3.2 抗菌药联用分析

联用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52.6%, 高于单用抗菌药处方, 没有遵循可用1种药物治疗就不用2种药物治疗的原则[1]。由表2所示以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联用为主, 虽这种联用方式对敏感菌和耐药菌起到一个双管齐下的作用, 但起点较高。这不仅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还可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和耐药菌的传播。另由表2可知, 在联用处方中2种抗菌药物含舒巴坦成分处方分别占抗菌药处方的9.2%和7.8%, 在使用中医师容易忽视舒巴坦的用量, 其最高剂量不超过40mg/kg, 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临床医师要对患儿及时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 选择有效抗菌药, 不能为了保险而盲目联合用药以增加抗菌谱。

3.3 抗菌药不合理应用的表现和原因

3.3.1 以抗菌药治疗病毒性感染、发热、咳嗽、头痛、流涕是

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但上呼吸道感染初期90%的病例为病毒感染[2], 大多数症状在5~7d内消失, 但咳嗽可持续几周。无并发症的上呼吸道感染者咽部或鼻脓性分泌物十分常见, 这并不预示为细菌感染或可得益于抗菌药的治疗, 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临床医师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就应用抗菌药。有些一开始即应用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广谱抗菌药的不必要使用会促进耐药菌株产生, 并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3]。

3.3.2 病原体不明擅用抗菌药

在感染所造成疾病中可由不同病原体引起, 而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的病原体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在调查中发现, 对某些肺炎患儿临床医师凭经验给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力的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时, 并没有考虑是否由其它病原体所致的肺炎, 而是更换为同类药物。这样不仅不能减轻患儿的症状, 而且还会延误病情。建议临床医师应根据当地流行病学状况、患儿病史、临床表现, 有条件的应在抗菌药治疗前, 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明确病原体, 再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 使用何种抗菌药。

3.3.3 口服药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在处方调查中发现某患儿因肠炎、腹泻, 给予庆大霉素颗粒抗菌, 思密达止泻, 妈咪爱调节肠道菌群。但庆大霉素在抗炎的同时也使得含活性乳酸菌的妈咪爱失活, 达不到治疗效果。思密达具有吸附作用, 可吸附乳酸菌使妈咪爱的效果大大降低。建议在抗炎药治疗结束后再给予妈咪爱, 并且在服药后2~3h再服用思密达。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的应用基本上合理, 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医院一方面加强监管,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评价公示和处罚制度;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医师、药师的继续教育, 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真正地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 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 了解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为儿科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查2009年每季度中每个月连续3d处方, 共计5432张, 对其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处方率为52.6%, 其中以静滴给药方式占抗菌药物处方的83.1%, 以口服给药方式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6.9%, 两联用药率为52.6%, 未见三联用药。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的应用存在下降的趋势, 但抗菌药的应用率偏高, 存在无明显目标适应症用药, 静滴给药比例偏大等问题。需加强医师、药师继续教育,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关键词:儿科门诊,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周森麟.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处置[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1999, 8 (1) :55.

[2]胡亚美, 张金哲, 江载芳.儿科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126.

儿科门诊处方调查及用药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抽查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儿科门诊处方4874张, 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对抽查的每张处方从联合用药和不合理用药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 调查分析 (本文进行联合用药统计的药品不包括5%葡萄糖, 10%葡萄糖, 0.9%氯化钠注射液)

2 结果

儿科输液处方4875张, 占儿科总处方的71.40%, 输液联合用药处方2997张, 占输液处方61.48%, 肌注联合用药为207张, 占注射处方的42.86%。口服药联合用药960张, 占口服处方的70.95%。外用处方117张, 无联合用药。不合理处方384张, 占总处方的5.62%。

3 处方分析

3.1 不规范处方共415张, 占抽查总处方的3.61%, 主要表现为处方书写错误, 举例如下。

3.1.1 药名书写不规范

如将阿奇霉素颗粒写成“阿奇”。阿奇霉素制剂有阿奇霉素胶囊、颗粒和注射液3种, 如果只注明“阿奇”容易引起用药错误。又如将“复方薄荷脑滴鼻剂”写成复方“薄荷脑滴眼液”, 75%“乙醇”误写为75%“GS”。通过疾病诊断结果、药物使用方法可以初步确定为医生笔误, 经医师修改后发药。

3.1.2 剂型、规格、浓度缺乏或错误

如将阿莫西克拉维酸钾片0.375g写为0.25g, 对乙酰氨基酚片 (扑热息痛片) 0.5g写成0.1g, 阿苯片是复方制剂却注明具体剂量10mg;必可酮有50g和250g两种规格, 阿托品注射液有0.5g和5mg2种规格, 而处方中只注明1支, 发药者不知道所开的是哪种, 经医师注明后发药。

3.1.3 用法缺乏或不清

如儿童使用高锰酸钾片只注明外洗, 而没有具体的浓度配比。年龄8个月患儿发热使用泰诺林滴剂写成0.6, 药师不知道是0.6mL还是0.6滴管, 经退回后标注明确。

3.1.4 基本项目漏写或错写

如患儿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医师签字、日期等缺乏, 又如将患儿年龄仅注明3, 而不清楚是3个月还是3岁等。

3.2 用药不合理处方共513张, 占抽查总处方的4.46%, 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3.2.1 药物配伍不合理

(1) 药理性拮抗12张。如胃动力药多潘立酮 (吗丁啉) 与胃肠解痉药山莨菪碱联用, 可发生拮抗作用, 减弱多潘立酮的抗消化不良作用, 故两者不宜联用。 (2) 药物生化性拮抗9 8张。如抗菌药磷霉素钙、头孢克洛干糖浆等与微生态制剂培菲康或整肠生等合用, 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或便秘, 因后者对抗菌药敏感, 合用时会被抑制或灭活, 影响疗效。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维生素C与具有氧化性的维生素B同时服用, 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使得维生素B破坏失效, 因此不宜配伍。又如维生素C与多种抗菌药混合静脉注射, 酸性环境下使抗菌药的结构受到破坏, 药效下降, 故应避免同瓶静脉滴注。 (3) 减少吸收, 降低疗效85张。如双八面体蒙脱石 (思密达) 与其他药物配伍。思密达可以覆盖于胃肠道黏膜表面, 是一种强的吸附剂, 对消化道内的一些病毒、细菌及其毒素产生较强的选择性吸附作用, 因此不宜与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维生素等同用。

3.2.2 药物用法不合理

(1) 服药剂量不准确共93张。包括给药剂量偏大或不足。如1岁患儿上呼吸道感染使用克拉霉素片 (商品名:锋锐) 每次0.125g, bid, 剂量明显偏大。克拉霉素的儿童推荐剂量为每次7.5mg/kg, bid, 如果给药量过大, 血浆药物浓度过高, 会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头晕、变态反应等不良反应。7岁小儿服用罗红霉素每次50mg, bid。儿童推荐剂量为每次2.5~5.0mg/kg, bid。该处方给药剂量偏小2 (2) 用药时间不合理, 共6 8张, 如将血浆清除半衰期较长的阿奇霉素 (半衰期约为41h) 随意将给药次数每天1次增加为每天2次。3岁儿童服用头孢克洛颗粒每次0.125g, qd, 使患儿体内全天的药量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 这样既不利于控制感染, 也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 服药方法不合理。共40张。如将含服的华素片仅注明口服。肠溶片、缓控释制剂 (泰诺林缓释片) 或需整片吞服的药物掰成半片服用, 不仅破坏了剂型的特殊结构和释放系统, 降低药效, 也会增加不良反应。 (4) 选用溶媒不当3张。如“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青霉素”。青霉素在近中性 (pH值为6.0~7.5) 溶液中较为稳定, 在低或高pH值环境下β-内酰胺环性质不稳定, 可迅速裂解, 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的pH值=3.5~5.5, 呈酸性环境, 加速了青霉素的分解。疗效降低, 故应选用氯化钠注射液较好。

3.2.3 药物选择不合理

(1) 阿莫西彬克拉维酸钾片0.375g用于1岁儿童, 不仅服药不方便, 用药剂量也不好掌握。又如6岁儿童发热选用美林滴剂, 一般情况下美林滴剂用于3岁以下儿童, 3岁以上可选用美林糖浆。 (2) 13岁儿童服用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处方1张。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于幼小动物具有明显的致关节变形、关节损害、软骨磨损及肌腱损害等不良反应, 对未成年人的肢体关节的软骨造成侵蚀, 有潜在致畸和抑制骨骼生长的不良反应, 肝、肾毒性强。且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 因此不宜用于骨骼未发育完全的18岁以下儿童。 (3) 2岁儿童发热惊厥选用地西泮剂肌内注射处方1张。地西泮有镇静催眠、抗癫痫、抗惊厥等作用, 片剂口服吸收快, 针剂肌内注射吸收慢而不规则, 亦不完全, 0.5~1.5h血药浓度达峰值, 而在儿童惊厥时急需发挥疗效, 这种用法是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

3.3.1 抗菌药物使用率高

处方调查结果显示:门诊儿科处方抗菌药物使用高达73.4, 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 明显高于国际标准, 儿科患儿大部分为病毒所致, 抗菌药物大量使用对患儿病情控制无益, 应制订相应的又切合实际抗菌药物在儿科使用的规范及指导原则, 来降低儿科过高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3.3.2 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率高

儿科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 大多数由病毒感染所致, 少数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处方调查显示, 有超过50的抗感染处方为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联合应用, 反映了预防性用药过于泛滥的趋势。应明确各种抗菌药物和抗病毒的药物应用指征和用药目的。

4 结语

门诊儿科 篇11

【关键词】 护理;儿科;方法;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66-02

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自己下一代在医院进行就医时的护理工作,如果想儿科的护理工作开展顺利的话,不仅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而且也需要得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理解和关怀。目前在医院里,一般情况下领导都会给下属布置一定量的经济任务,但作为领导,就应该考虑到儿科的特点,可在政策上适当向儿科倾斜,给儿科相关护理工作人员以心理安慰。

1 对儿科相关护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和教育

儿科护理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儿科相关护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核心,只有具有这样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儿科护理人员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使护理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和用心。儿科护理工作人员还应具备本专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多的科学知识,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想独立性、科学研究等能力等。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还要加强自己的技术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此来赢得病人与病人家属的信任。同时作为医院护理的工作人员还要具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状况,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作为医院的领导,也要对相关护理人员的心态有较强的敏锐观察能力,要多和他们进行沟通,以培养他们善于向别人倾诉自己心声的能力,以此来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

2 建立有效的儿科门诊健康教育

病人是为了看病而来的,在病人入院以后,要根据病人的自身情况,和发病原因对他们实施健康教育,以此使得健康教育伴随患者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对儿科患者实施的健康教育内容,一定要新颖,同时还有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针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关心的问题,相关护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快速,细致地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做出回答,同时在回答时,态度一定要和蔼,以消除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急躁情绪。

3 儿科患儿就诊时的护理措施

3.1 初检处要根据患儿起病急、变化快、受到环境季节影响比较大等特点设立相应的门诊机构,这就需要相关护理工作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且全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来了解患者的病情,抓住患者的关键症状,使患者能够尽快地到相应的科室进行就诊。

3.2 由于在医院里,为患儿看病的人数比较多,许多患儿家属就诊心切,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尽快地就诊,常会出现提前为患儿挂号的现象,但很多情况下,患儿的家长因心情比较焦虑,且对患儿的病情也不十分了解,或是相关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经常会导致患儿家属挂错号,或是急重病人漏放。这时就要求各科室的门诊护理工作人员在患儿候诊时,对他们进行详细询问,来了解他们的病情,首先要向患儿家长了解患儿的就诊原因和症状等,同时对患儿的体温进行测量,对患儿的面色、呼吸、精神状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已经被安顿在各个候诊区的患儿,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病情,往往心情比较焦虑,相关护理工作人员在向患儿家长了解患儿病情时,一定要对家长进行开导,同时也一定要认真,且相关护理工作人员还要根据患儿家长描述出的情况,对患儿进行检查,以防止出现就诊错误。在核查过程中,如发现走错就诊区的情况出现,要主动向患儿家长进行解释,同时让患儿家长带患儿去相应的诊区进行就诊。同时在了解患儿病情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患儿的病情比较严重,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急救工作人员,让他们做好急救的工作准备。因为患儿的病情变化较快,患儿在候诊的过程中,相关护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多进行巡视,如发现紧急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处理。

3.3 向患儿家长了解患儿病情的同时,还可根据患儿病种的特点,除了不同的传染病患儿外,可让他们进行集中就诊。如出现高烧的患儿,就可安排在同一候诊区进行就诊,同时这一候诊取还有具备体温计、一次性水杯、饮用水等,同时该区的温度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相关护理工人员还要多患儿的体温进行记录,并对每位患儿的精神状况进行观察,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安排提早就诊等。安排同一病种患者集中就诊,还可便于护理工作人开展卫生宣传工作,如在高烧候诊区就可贴出一些有关退烧的相关知识,以及护理常识等。同时安排同一病种患者集中就诊,还可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还有利于护理工作人员集中观察护理等。

3.4 因小儿发病的原因受到年龄的影响,以及季节性较强等特点,对患儿出现的可疑病症要进行重点检查。如在春季时,小儿很容易诱发呼吸道传染疾病,这时候的检查重点就应放在小儿身上有无皮疹,有无发热的现象,发热的天数,小儿耳垂下方是否出现肿大,小儿有无传染病接触史等。同时也要根据小儿发病年龄的热点,如七个月左右的患者如果出现发热的现象,就很容易伴有皮疹的出现,同时也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等特点,多考虑患儿是否出现了风疹。

4 讨论

小儿犯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医院就诊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在护理过程中,要做好与患儿家长沟通的工作,在沟通时要认真细心,并做好记录工作,相关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在进行处理时,可根据患儿不同的发病特点做出相应处理方法及措施,以提高患儿的就诊率,减少就诊时间。

参考文献

[1] 刘静飞,等.儿科门诊输液患儿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07):76-77.

[2] 齐旭升,尚兴科,涂自良,等.精益管理在提升儿科门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09):27-30.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篇12

关键词:抗菌药物,用药分析,门诊儿童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医学新技术、新药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更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由于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儿童的合理用药显得更为重要。现对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9月儿科门诊处方共14 750张。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统计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率、给药途径及联合用药情况。并根据药品说明书、《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及公开出版的书籍,对抗菌药物合理性使用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率及给药途径

调查处方14 750张,其中抗菌药物处方6 316张,占总处方数的42.82%;静脉给药处方2 079张,占32.92%。门诊抗菌药物具体情况,见表1。

2.2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抗菌药物单用处方5 839张,占92.45%;二联用药处方473张,占7.49%;三联用药处方4张,占0.06%。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见表2。

2.3 不合理使用情况

不合理使用处方949张,不合理使用项目情况见表3。

3 讨论

抗菌药物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药,但是大多数人并不完全清楚这些药物的用法。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1]。其主要作用机制为,(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2)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黏菌素和短杆菌素。(3)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4)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核酸的功能阻止了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此类药物也和其他药物一样,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外,也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此类问题上的认识模糊,因滥用抗菌药物所致的医学问题日趋增多,值得临床关注。

抗菌药物的生产供应大幅度增长,在整个药物费用支出中占的比例较大。不可否认,品种繁多的各类抗菌药物为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救治严重感染患者和提高感染治疗水平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及滥用现象,给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很多问题。用药不足、过度用药及无针对性用药都会延误对患者的抢救治疗时机,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危害患者,还会造成微生物耐药性上升,加大治疗的难度,增加政府和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浪费社会资源[2,3]。抗菌药物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难度高的治疗用药问题,临床上,常见病原菌的用药在病原菌及药敏情况不明时,可根据临床所见判断可能的病原菌,并凭经验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药敏试验有结果后,再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本身是一个药物,广泛使用以后可以产生很多不良反应,比如小孩使用了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出现了耳聋,以后会成为聋哑儿童[4]。还有红霉素里面的四环素,大量使用会造成肝脏的损害,小孩使用会影响牙齿和骨骼的发育[5]。不良反应各式各样,基本上涉及到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系统,只不过每一种药物的侧重点不一样。第二方面抗菌药物可以产生耐药,其他药物使用没有这个问题。抗菌药物使用以后微生物可以针对它产生耐药性,微生物本身也是一个生命,就像我们人体一样有外面的东西侵入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耐药,是细菌保护自己的措施。如果我们滥用抗菌药物,环境中存在的这些致病微生物都是耐药的,那人体生病感染的都是耐药菌,很难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最后受到损害的是人体。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2.82%,基本符合卫生部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50以下的标准[6];且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多是对儿童安全性较好的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且口服剂型基本选择儿童剂型。但也存在着联合用药不合理、给药时间不当、重复用药等不合理之处,与相关报道结果相符,例如,因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其极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增高,也应予以高度重视[7]。吴丽卡等[8]随机抽查统计其医院2004年7~12月份我院儿科门诊处方2 072张,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品种、出现频率、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55%,其中单种抗菌药物占56.36%,二联及二联以上的占43.64%,得到结论为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的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个别医生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应加强对儿童使用抗菌药物的监控。熊健等[9]的研究中也强调医院应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综合以上论述可见,我院儿科抗生素使用基本符合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祥明,敖钢成,侯静.2004-2006年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70,141.

[2]王君耀,赵峰.3种微生态制剂与常用抗生素的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7):419.

[3]苏日娜,罗志海,张佩珠.内蒙古包头铝业集团职工医院儿科药物利用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1):42-43.

[4]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247.

[5]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意见[J].儿科药学杂志,2006,12(3):48-5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S].卫医发[2000]431号.

[7]张毅,陈志东,张剑萍,等.我院门、急诊处方的用药合理性抽查与分析[J].中国药业,2005,14(5):58.

[8]吴丽卡,黎海燕,莫婵.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调查[J].现代医院,2006,6(5):50.

上一篇:业务的系统结构下一篇:粮食储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