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共12篇)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 篇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可以综合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儿科护理工作面对的不仅是患儿还有家长, 患儿及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 护理工作难度加大, 使儿科成为护理安全隐患的高风险科室。为了在护理工作中能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 消除不安全因素。对我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 以期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差错和纠纷, 保证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一、不安全因素
1. 执行规章制度不规范。
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 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 是护理的法宝[2]。没有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操作流程, 特别是三查七对制度, 是最容易发生的隐患。本资料中有12起都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引起。如写错瓶签、漏打电脑医嘱没有查对出来、血标本送检不及时、给错大小便标本盒、暖箱终末消毒不规范等都存在隐患。监护仪、保温箱未及时保养维修, 使用性能不良等更是严重的安全隐患。
2. 专业知识不扎实。
儿科患儿年龄跨度大 (从新生儿到14周岁) , 各个阶段的疾病都囊括, 从早产儿的护理到青春期的各种心身疾病无所不有, 所以对儿科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要求高。再加上儿科低年资护理人员多, 技术操作不熟练, 工作经验不足, 对患儿潜在的风险缺乏预见性。本组有3起:2起由于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 没有一针见血引起, 1起由于抢救危重患儿操作不熟练引起。
3. 法律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随着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 患方的自我保护维权意识逐渐增强, 而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相对淡薄, 对患者的权利、自身职责权限等方面的理解不够, 缺乏预见医疗护理纠纷的能力。如护理文书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客观资料作为提供复印的法律文书, 为护患双方提供了法律保护及举证依据。它不但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志, 也是重要的法律文件。所以要求每位护理工作者都要严格按照护理常规操作, 如实准确书写护理记录。不完整、相互矛盾、有涂改的记录, 都存在着纠纷的隐患。本组有2起。
4. 宣教告知健康教育不到位。
对患者实施治疗护理时, 没有履行告知义务, 不主动和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对家属迫切想了解的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用药、治疗、预后等宣教不够, 很容易导致患者误解、不满, 产生护患纠纷。对护理知识宣教不够, 如正确喂奶、输液用药、看护患儿的知识, 导致诸如呛奶、坠床、烫伤、输液反应等风险。对医疗费用解释不到位、检查治疗的注意事项交代不清楚都存在隐患。本组资料有4起由于告知宣教不到位引起。
5. 实习生带教问题。
由于护生专业知识欠缺、技术操作不熟练、不善于观察病情、不熟悉工作流程等, 如果没在有经验的带教老师指导下工作, 也很容易出现差错纠纷。本组2起是护生接瓶不熟练引起, 1起是放错接瓶的位置, 1起是绘错体温单引起。
6.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由于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 社会地位较低, 使护理人员身心疲惫, 工作质量下降。本组2起由于护理人员巡视不及时没有发现输液渗漏, 1起出院患者没有拔掉留置针, 1起蓝光灯管没有全亮未及时发现, 都不同程度的引起患者家属不满, 存在安全隐患。
7. 其他。
我科还担负着夜间急诊儿科预检分诊和新生儿急诊抢救的工作, 预检分诊不及时、不仔细, 抢救工作不到位, 工作安排不合理, 没有及时回应呼叫铃等都存在隐患。护理人员轮换频繁, 年轻人多, 加上严重缺编, 工作繁忙也存在着隐患。
二、预防措施
1.加强工作责任心教育。无数事实说明, 思想上放松要求, 工作上必然降低标准, 护理工作中很多的安全隐患, 重要原因在思想意识上的不足[3]。经常对护理人员开展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角色互换活动, 唤起护理人员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不感情用事。
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加大质控力度。经常学习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分级护理制度等, 制订具体的工作流程, 如医嘱的查对流程、接瓶流程、特殊用药流程等, 对高危因素进行监控[4], 根据全院护长查房反馈信息和科内质控小组发现的问题, 护理人员自愿上报的差错隐患情况, 及时总结近期发现的不安全因素, 在护士信息本和晨会反馈, 制订具体整改措施, 检查落实情况。
3.强化思想教育、加强法律意识。将法律教育纳入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范畴, 开展护理核心制度学习, 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护士管理条例》, 让护理人员充分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护理规范是对自己的保护。护理人员要将法律知识应用于临床:明确职业功能范围, 对疑难问题及时请教、汇报, 不擅自盲目处理, 不做超出职责范围的工作。护理工作中无处不潜在着法律问题, 为适应法制社会, 护理人员应学法、懂法、守法。
4.加强专科培训, 注重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室按护理部的培训计划制订各级人员培训计划, 分层进行培训考核。特别是对低年资护士在工作中的培训、考核。
5.做好告知和健康宣教, 把健康教育纳入工作常规。
6.加强护生的带教和管理。来本科室的护生首先要接受入科教育, 了解护理对象的特殊性, 熟悉本科的环境、工作流程、疾病护理常规等, 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
7.关爱护理人员, 合理排班, 加强医护沟通。
参考文献
[1]陈玲敏, 曾玲飞.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1) :1561.
[2]张风清, 李珍, 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6) :67.
[3]丁雪梅.护理人员法律认知水平的调查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7, 6 (2) :86.
[4]张小燕, 苏永静, 黄天雯, 等.加强细节管理降低护理风险[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4) :59.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 篇2
儿
科
主讲人:胡美娟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制度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科室安全管理有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按程序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及时改进。
四、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及时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
对于有异常心理状况的患者及家属要加强监护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病人安全。
六、加强护理,必要时加床档、约束带,以防跌倒、坠床等发生。
七、严格执行医院药品管理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1、毒、麻、限、剧药品做到安全使用,专人管理,专柜保管并加锁。保持固定基数,每班交接并登记。
2、药物、物品标签清楚,分别放置。
八、抢救器材做到四定:定物品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存、定人管理。
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保持性能良好,做好应急准备,定期清点交接。无菌物品标识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确保在有效期内。九、病房通道要通畅、清洁,禁止堆放各种物品、仪器设备等,保证病人通行安全。
加强科室水电暖管理,不漏水、漏电、漏气,发现有损坏及时报告设备科维修。工作场所及病房内严禁患者使用非医院配置的各种电炉、电磁炉、电饭锅等电器,确保安全用电。
十、做好安全防盗及消防工作,加强陪护和探视人员的管理,发现有可疑人员立即报告保卫科。
、消防器械保持备用的状态。十一、制定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十二、对于所发生的护理过失,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整改,并上报护理部。
一、输液安全管理
1、确保输液用具安全:输注药物前必须认真检查输液用具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如发现不符要求则不可使用。
2、药物的安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保证输液的安全。
3、查对制度
3.1医嘱查对:药物在使用前必须由2人以上核对,确认医嘱无误后才能执行。执行医嘱前需打印好输液执行单,由专人负责摆、配液。
3.2.软包装溶液检查方法:一撕二挤三倒转四照看
一撕:撕开外包装,核对溶液名,保质期。
二挤:双手用力挤压软包装,检查有无渗液,如发现有渗液,说明软包装已有裂缝,溶液已污染,不能使用;
三倒转:将溶液上下倒转后再检查有无漂浮物或絮状物;
四照看:对光照看溶液的质量:认真观察溶液有无沉淀、絮状物、霉点等;如检查溶液发现有异常,需及时上报。
3.3
准确张贴输液瓶签:张贴瓶签前必须认真核对溶液的名称、浓度、剂量与瓶签是否相符,核对无误后方能张贴。
3.4
配药:配药者在配药前必须再认真查对一次,确认药名、浓度、剂量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加药,药液尽量做到现配现用。
3.5
更换液体(接瓶/换瓶):更换液体时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5.1
检查接瓶的液体有无混浊、沉淀等。
3.5.2
查对前后二组液体有无配伍禁忌,如无才能接瓶,更换后应仔细观察二者的反应,是否有沉淀、混浊的现象出现,如有应马上更换输液管;
3.5.3
对两种已知有配伍禁忌的液体不能前后输入,中间应有其他的液体间隔,如无其他补液,应用生理盐水间隔。
3.5.4
药液输入后,应检查茂菲氏滴管液平面及输液管道是否通畅,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渗出,根据药物及病情调整滴速,并作相应宣教。
4、用药观察
4.1
有无药物过敏反应
4.2
药物输液滴速
4.3
输液外渗
5、输液反应处理
则按输液反应处理流程进行,并上报护理不良事件。
二、坠床跌倒管理
1、病房挂防跌倒标识;
2、留陪人,并宣教有关注意事项;
3、病床的高度要适中、固定;
4、必要时加护床栏,以防坠床:;
5、病室光线充足,地面保持干燥。
6、一旦发生坠床跌倒,立即执行坠床跌倒应急预案。
7、坠床/跌倒事件上报:发生坠床/跌倒后须向护理部上报,填写事件经过、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三、患儿安全管理
1、新生儿的安全管理
1.1新生儿入住新生儿室时,在手腕佩带腕带,此标志不得摘除或剪下,责任护士在新生儿出院前摘除。
医务人员将新生儿交给父母及监护人前确认他们的身份。
2、住院患儿的安全管理
1.1儿童住院期间,必须有父母亲或监护人陪同
1.2入院时向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介绍本科医务人员。
3、对人员的身份鉴别:
3.1
医务人员值班期间应始终佩带医院的工作身份牌,并做好自我介绍。
3.2
值班人员巡视病房时,注意闲逛人员、可疑人员。
3.3对任何出现可疑行为的人应询问、注意并上报。
4、发生新生儿、婴儿及儿童病人丢失的处理对策:
4.1
最早发现小儿失踪的员工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和保卫科,并按要求提供相关信息:
4.2
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封闭病房的全部出口和楼道,仔细搜寻。
4.3.一旦确认丢失婴儿/儿童超过1小时,按规定报告公安局。
4.4
如果需要,通知化验室保留血样。
4.5
安慰其他患者。
四、职业暴露防护管理
1、医务人员常发生的意外损伤是锐器伤,尤其是针刺损伤,常见原因有:操作不得法;缺乏职业经验;心理压力过重等。
2、预防: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坚持标准预防原则。
2.1
标准预防核心内容:
2.1.1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1.2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1.3
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2.1.4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等
2.2
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2.2.1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2.2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需戴双层手套。
2.2.3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2.4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5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发生意外损伤后处理程序:
3.1
保持镇静
3.2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污染的粘膜。
3.3
刺激局部出血: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4
受伤部位的消毒: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5
发生意外损伤后,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查清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3.6高风险时药物预防:例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月、6月间隔)
五、用氧安全使用管理
1、氧气是一种助燃物质,不要与明火、火星和易燃物质接触。
2、在氧气接口处张贴“禁止烟火”,警示牌。
3、安全用氧,切实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
4、严格遵守用氧操作规程,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而后应用,停用时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如中途改变流量时,先将氧气和鼻导管分离,调节好流量后再接上。
5、观察用氧效果: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发绀减轻,心率较前减慢,呼吸困难缓解,精神状态好转等是氧疗有效的反映。
6、定时更换湿化瓶,湿化液每日更换。
六、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管理
1、转运下列病人时要按重危病人的转运方法进行转运:
1.1
生命体征不稳定;
1.2
意识改变;
1.3
新生儿
1.4
静脉使用调节血压、心律及呼吸方面药物;
2、转运病人前按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3.1
氧气枕。
3.2
开通留置的静脉通路;
4、转运病人前,应通知接收部门,以确保接收部门获知病情,做好准备工作。
6、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留在病人身边,根据需要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
END
浅谈儿科患儿输液安全隐患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患儿;输液;安全隐患;对策
在儿科各类临床治疗方法中,静脉输液的应用频率很高,当婴幼儿患者对口服药物不合作、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静脉输液进行治疗。静脉输液易将药物达到并维持治疗所需的恒定浓度,且有些药物会对肌肉、皮下组织产生刺激,因此我国的输液量逐年上升。但是静脉输液仍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回顾性分析输液患儿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儿科患才输液的安全性,降低事故纠纷发生率。
1 儿科输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未严格遵守医嘱
由于现阶段出现较多的新药,包括其它各类制剂、剂量等,如果医生对新药的用药剂量、规格等不熟悉,用错剂量、单位还有可能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影响,降低输液的安全性。因此要保证患儿家属取药时与医嘱相符,且保证药剂量、单位等与患儿的病情相适应。
1.2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
医院儿科均制定有“三查七对”制度,理论上如果严格执行该制度则可以将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降至最低。但是由于儿科输液室患者多、环境嘈杂,且患儿可能有同名同姓的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在核对患者姓名时可能存在不准确、应答错误、遗漏等现象;并且孩子家长可能由于过分关注孩子病情,在核对姓名时有所忽略,这些均有可能导致药物输入错误。
1.3 护患沟通不顺畅
由于我国国情比较特殊,很多家庭均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有病可能全家出动,而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可能会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护理技术操作方面,而与患者家长的沟通较少;并且儿科多急症,窒息、误吸、急腹症、中毒等均是常见病症,孩子身患恶疾,家长不由自主会产生恐惧、焦虑的心情,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导致家长对医生、护士的不信任,进而导致护患沟通不畅引发纠纷。
1.4 健康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孩子在一岁到三岁时很难在输液区配合护士完成整个输液过程,而家长为了制止孩子哭闹,可能会不顾医生叮嘱而自行将其带到户外逗留;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缩短输液时间私自调整输液速度等,这些均是缺乏健康宣传教育的表现,因此护理人员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遵医嘱的重要性,告知其有些药物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影响其使用效果,而擅自调节输液速度则有可能导致肺水肿、心衰等严重后果。
1.5 巡视不及时
由于幼儿在表达、理解方面还未发育完善,尤其是三岁以内的幼儿,如果输液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无法准确、清晰的表达出来;而有些家长医学知識匮乏,对孩子输液时出现的异常情况有所忽略,如果护理人员巡视不及时,则有可能延误抢救时间,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此外,三岁以下的儿童通常多动,输液时的配合度不高,可能会用手将针头拔出,可能导致药物渗漏、针头被拉出血管等;此外,如果家长疏漏、巡查不及时,液体滴完未及时拔管,则可能导致血液回流引发血栓,加重患儿的痛苦。
2 防范策略
2.1 对输液流程予以规范
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医嘱,如发现问题要及时联系责任医师;全面落实责任制,各医护人员、执行人员要在病历上签字,促使医护人员提高责任心,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差错率。此外,医护人员要对新上市的药物多加了解;如果患者青霉素过敏试验呈阳性,一定要在病历本上用醒目标记标识出来;如药房更换青霉素批号要提前告知相关科室。
2.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认真执“三查七对、一注意原则”:要求门诊护士有闲熟技术,又有高度责任心、善于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两年来我们实施接诊护士首次查(病历、处方、静点条)巡回护士再次查(配制好药液呼叫患儿姓名后,并让患儿家长自保患儿的姓名、年龄、性别),静点护士再次核对患儿的姓名、年龄、性别,方可输液。
2.3加强基本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
鼓励年轻护士加强基本功训练,掌握常见病的护理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并熟悉药物的过敏反应,输液反应处理流程,不能只顾静脉穿刺而忽视了患儿病情观察,发生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4 加强护患沟通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个医疗机构均全面落实、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也会逐步增加。因此医护人员要从观念上彻底改变,用主动交谈代替以往被动问答的沟通方式;输液时如穿刺不成功,则要及时向患儿及其家长道歉,安抚儿童,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2.5 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每次注射前向患儿家长提前告知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相关不良反应等,注射时安抚鼓励幼儿告知患儿家长两种穿刺技术的优缺点,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方法,穿刺成功后根据不同的穿刺方法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传统头皮输液法告知家长如何保护穿刺部位防止渗漏再次注射如头皮输液时使输液部位不要靠蹭家长身体,输液肢体关节呈伸展状态,不要屈曲等;留置针输液法告知家长带管回家的观察注意事项,怎样防脱管拔管堵管等,尤其是让患者家长了解擅自调节输液速度的严重性,输液时禁止在外逗留,以防止药液污染、出现输液不良反应及其它意外事故,无法保证救治的及时性,并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3 体会
在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要提高广大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能仅对其开展法制观念教育,学习各种相关规章制度,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全面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儿科护理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家长担心孩子会对护理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无形中就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从而导致存在不安全因素。而在护理过程中,保证输液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开展操作技术专业培训、提高查对巡视频率等措施,均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安全意识及专业能力,从而有效降低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业惠,王元国.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分析与适应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J],2009,28(4):536-538
[2] 张秋兰,门诊输液室潜在安全隐患的分析与管理.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1):65. .
[3] 凌云,陈朔晖,诸纪华.儿科门诊输液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29330.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 篇4
1 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1.1 药物的剂量与患儿年龄及病情不符
儿科门诊当班护士要认真执行医生的医嘱, 必须按医嘱来写执行单, 然后再按执行单来细致核对药物, 发现药物的剂量与患儿病情或年龄不相符时, 护士应及时与医生联系。经过细致核对后再把执行单、药物放入输液室, 待静脉滴注时执行的护士再次对执行单及药物进行核对以确保用药安全。
1.2 护士在穿刺中忽略了病情的观察
因婴幼儿的血管较细穿刺难度较大, 再加患儿的家长对护士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护士要想“一针见血”往往注意力都集中在患儿穿刺上, 忽略对病情的观察导致个别患儿因呕吐造成窒息症状出现。
1.3护士在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不够
门诊输液室的患儿多, 环境杂, 密切大, 周转快。特别在护士呼唤患儿姓名, 在家长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时往往就可出现错误应答, 而造成患儿相互间错用药物[4]。
1.4 护士在护理中缺乏沟通的技巧
一般门诊输液室患儿都多, 又因护士每天工作量较大, 容易产生情绪急躁心情, 特别在工作中又忽略了对患儿或家长的沟通, 使个别患儿或家长违规执行医嘱, 或误解产生护患纠纷。如穿刺一次未成功, 护士对患儿家长的解释和安抚做的不到位都能造成护患间的纠纷。个别护士在解释中因急躁或语速过快也能引起护患间的矛盾激化[5,6]。
1.5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巡视不及时
一般小儿病情变化都快, 所以输液中出现不适反应多数患儿又不能用语言清晰的表达, 再加护士巡视不及时没有发现患儿病情变化而延误挽救时机。因个别患儿对输液反应敏感往往会用力拉掉头皮针, 造成药液渗漏, 局部出血、严重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1.6 护士对患儿及家长教育不到位
因小儿好玩爱动无法在输液区内完成整个输液, 又因个别家长担心孩子哭闹加重病情便顺从孩子意愿到户外走动或逗留, 更不知道静脉滴注药物长时间暴露会引起药效下降、或出现输液反应及其它意外。为了缩短患儿输液时间, 个别家长又擅自加快输液的速度, 造成患儿危险症状出现[7]。
2 安全隐患护理措施
2.1 实行输液告知服务
当班护士在静脉输液前要告知患儿家长药品名称、药理作用、安全滴速及不良反应等, 在拔针时还要告知按压穿刺部位及有关注意事项。通过输液告知服务, 提高了对患儿家长教育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也提高了家长的遵医行为。
2.2 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在儿科门诊输液时当班护士要认真核对医嘱, 包括患儿姓名、年龄、治疗执行单、药名、剂量等, 均无误后方可执行。若有疑问及时与医生联系, 并在病历上签字, 确保输液的安全及有效[8,9,10]。
2.3 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
儿科门诊护士业务知识要不断地更新, 要掌握新药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 要学会儿科常见病的病情观察、急救及处理方法。同时还要掌握输液中出现的并发症和相关的处置流程, 不断提高静脉穿刺的水平, 争取做到“一针见血”。
2.4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
门诊输液室的儿科护士, 要在15~30 min对输液室患儿巡视1次, 在巡视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和穿刺部位, 对特殊药物输液应在输液卡上作出标志, 及做好记录。特别对哭闹患儿应引起重视, 警惕发生针头脱落、药物外渗及输液反应等并发症的出现。
2.5 加强患儿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也是患儿治疗中的辅助方法。在每次输液时当班护士都应简单告知家长, 患儿用药目的、注意事项及擅自调速的危害等。同时还应告知患儿, 注意防寒保暖, 以免感冒。
3 积极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护理人员要告知患儿输液中尽量不要空腹, 以免因空腹造成患儿心慌及腹痛增加患儿过敏反应的发生。并嘱患儿家长给予喂奶或食物。同时护士要关心患儿, 注意观察药物疗效, 并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收集及记录[11]。
4 小结
12.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篇5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 唐晓燕
当今社会法律知识普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医闹泛滥,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医疗安全,这样才能保护患者、保护自己。
美国权威机构统计,1999 年医疗事故死亡人数为44000至98000人,耗资29亿美元。2004年死亡数据达19.5万人,意味着美国每年有114万起医疗事故,4人中有1人致死,医疗事故将成为第6大死亡原因。在导致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统计中,护士占了约40%。
什么是护理安全?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的发展看,护理安全还应包括护士的安全,即护士在执业过程中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病人的安危、医院的声誉。重点护理环节质量控制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要保证护理安全,就要降低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是指可能会发生的护理危险。所有医疗过程都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贯穿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风险有两种,对于患儿主要有用药错误、意外事件、仪器使用失误和无菌物品被污染。对于护士主要有针刺伤、接触病原体、接触高危药品及家属随时爆发的情绪。
导致用药错误的主要原因有:药物计量不精确,药物剂量不熟悉,执行口头医嘱时用药失误。
儿科常见的意外事件:
1、坠床,走失,摔伤,碰伤;
2、输液头皮针脱出,输液架坠落;
3、窒息;
4、误吸、误吞:纽扣、瓜子、糖果、玩具;
5、烫伤。坠床,走失,摔伤,碰伤的原因:入院宣教不到位;无家属陪伴;床栏杆没有拉起。输液头皮针脱出,输液架坠落的原因:小儿输液时走动,不合作。窒息的原因:喂养不当,或小孩进食后睡觉,无人看护;用棉被蒙头睡觉。误吸、误吞原因:小儿食物、衣服纽扣、玩具零件不适宜(太小或太松)。烫伤的原因: 热水袋放置不妥、热水龙头使用不当。
我们的护理风险还包括仪器使用失误:包括输液泵出现故障,或使用不当;负压吸引器压力失控。
对于我们护士针刺伤、被病原体感染、化疗药物造成的职业损伤等,都是工作疏忽、不慎和失误造成的。而家长随时爆发的情绪是由于焦急、不信任感及期望值过高。
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护理风险,影响了护士的护理安全呢?
1、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带教因素;
4、病房管理因素;
5、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因素。
面对这些极易发生的护理风险,我们应该从人、物、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对人的管理。对陪护的家长加强安全告知、安全意识的教育。对实习的同学应强化其法律意识,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对我们的护士应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对重点患儿、重点时段的管理。重点患儿包括:新入院、新转入的患儿;一级护理的患儿;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易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重点时段包括:节假日、双休日、夜班、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间。
必须重视护患沟通,因为有效的护患沟通可以让患儿及家属信任我们,配合我们的治疗护理工作,理解我们对其的管理,从而避免很多由于家长不遵守规章制度引起的意外事件或医患矛盾事件。与患儿或家长沟通的技巧一般有主动介绍;耐心倾听;真诚理解;理解患病住院后出现小儿行为退化现象;使用适当的方式和患儿沟通。
其次是对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对于仪器设备:重点仪器定期检修和保养,出现问题及时维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各种用物。对于药品:
1、药品分类放置;
2、按失效期先后放置;
3、贵重药、麻醉药、剧毒药专人负责;
4、包装相似的药品分开放置;
5、药瓶应有明显标签,标签不清楚、模糊的药品坚决不使用;
6、新药使用前应组织学习。
对于如何防范针刺伤,提倡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及无针输液接头,因为安全型留置针具有保护医护人员避免针刺伤和血源性暴露的作用。而无针输液接头避免针刺伤的同时可避免针头反复穿刺肝素帽所形成的输液微粒进入体内引起输液反应,减少管腔回血率,防止管腔堵塞。
探讨儿科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对策 篇6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在儿科病房的应用。方法:通过总结儿科病房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加强管理,执行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护理人员提高了护理安全意识,把握了每一个护理环节,消除了不安全隐患,确保护理安全。结论:重视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关键词】儿科;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34-01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意外事件多,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护士工作量大,容易发生差错事故。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对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1]。
1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是护理的法宝[2]。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实际工作中,少数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欠缺,诸如查对不严,交接班不认真,违反操作规程,巡视患儿不及时,导致打错针,发错药,抽错血等。值班时未体现慎独精神,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从而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
1.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要求护士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由于护士超负荷工作,加上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使护士身心疲惫,工作质量下降,易发生差错事故。个别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观察病情不到位。这些因素容易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3带教因素:由于护生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程度欠缺,基础理论薄弱,操作能力较差,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带教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直接关系护生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责任心的加强,从而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4病房管理因素:病房是患儿治疗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当加强管理。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患儿多,房间拥挤,恢复期和急性期患儿共处一室,如果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易发生交叉感染,这些也会成为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
1.5用药安全因素:小儿在用药上特殊性强,用药剂量小,个体差异大,加药程序复杂,新药品层出不穷,药物的商品名称繁多,剂量复杂,不易掌握,易发生配错药,剂量换算错误等。家长不遵医嘱给患儿服药。由于儿童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在输液过程中使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穿刺部位常出现皮肤苍白,渗出肿胀,甚至坏死等,给患儿带来痛苦。这是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重大隐患。
2针对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因素的护理对策探讨
2.1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由于护士的工作有章有循,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3]。应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遵守护理工作制度,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常规,真正用制度约束自己,用制度来管理自己。
2.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尤其是对急救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得到提高,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能做到反应速度快、稳、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得到家长的尊重和理解。提高自律性,尤其倡导值班护士的慎独精神,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要侥幸某次用污染的针头给病人注射没有引起感染,也不能轻视值班时减少巡视病房次数的做法,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与家长和患儿的沟通,增进理解,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3加强护生的带教和管理:加强对护生的带教和管理是儿科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分配到本科室的护生首先要接受护理安全方面的教育,了解护理对象的特殊性,熟悉本科的環境,疾病护理常规,儿科特殊的治疗和护理,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工作中应有带教老师正确引导,全程监督,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加强责任心,做到放手不放眼,耐心讲解、示范,因人施教,带教期间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要让护生学有所获,完成实习进修计划。
2.4加强病房管理:改善患儿的就医环境,分流患儿,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儿童,减少探陪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地面湿式打扫,病室内每日空气消毒2次,每日开窗通风2~3次,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保持温湿度适宜。每月对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物品、消毒液进行检测。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控制示教人数,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
2.5确保患儿用药安全:组织护士学习保障用药安全的重点内容,如通过收集药品说明书,组织业务学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等。儿科用药根据公斤体重计算药量,具有用药量小,用药种类多,间隔时间短,护士在配药时要精确计算,忙而不乱。再者小儿输液量小,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有条件的尽量使用输液泵、推注泵。经常进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力争“一针见血”,尽量使用留置针,如病情需要可实施PICC,密切巡视注射部位,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渗漏、肿胀,如有渗漏、肿胀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对渗漏部位给予25%硫酸镁湿热敷,减少对患儿的伤害,确保护理安全。
3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要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儿科病房的安全护理管理,确保护理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儿为中心,把患儿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新.儿科急诊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9,37(8):24-25.
[2]李淑荣,郑玲.规范护理行为以利于提高护理质量[J].当代护士,2012,2:69.
[3]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1(6):67.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 篇7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由于儿科所面对的患者都是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好奇心比较强的低龄幼儿, 因此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安全隐患, 这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患儿的治疗效果的体现也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本文通过对我院儿科234例患儿的护理状况的研究, 对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的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儿科患者234例, 对其在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234例患者中, 男148例, 女86例, 平均年龄为7岁, 其中在2~6岁的年龄段中患者最为集中。所有的患者均采取住院治疗。参与这234例患者护理的护理人员共有18名, 教育程度为大专的有14名, 本科的有4名。18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为28岁。
1.2 方法:
在对患儿护理过程中安全隐患的探究过程所采用的方法为回顾性方法, 对于在234例患儿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 并用相关的统计手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在对我院儿科234例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 在这234例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存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其中由于护士和患者家属沟通不畅所引起的安全隐患的有80例 (34%) , 由于护士专业水准不能够达到护理要求而引起的安全隐患有54例 (23%) , 由于护理人员数量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安全隐患有38例 (16%) , 由于患者家属以及患者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护理安全隐患的有40例 (17%) , 由于其他因素而引起的安全隐患的有8例 (3%) , 其余7%的患儿在护理过程中没有出现安全隐患。在对234例患儿的护理过程的安全隐患研究可以发现, 导致儿科护理出现安全隐患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护士和家属之间的沟通没能够很好的实现。
3 讨论
儿科安全隐患的存在对于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的体现有着重要影响, 相关机构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造成儿科护理存有安全隐患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护士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不能够很好的实现。患者家属和护士的沟通的顺利进行时保证患儿用药安全的最基本的因素[1,2,3], 如果患者家属不能及时的把患儿的情况反映给儿科护士, 那么就有可能致使患儿的在用药过程中产生问题。同样如果护士不能够及时的把儿科的某些不安全因素及时的告知患儿家属, 那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外, 影响患儿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还有护士自身综合素质不能够达到儿科护理的要求, 这种要求的达不到主要表现在护士在对患儿护理过程中不能够细致的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 从而致使患儿的病情不能够及时的被医师知晓, 对患儿治疗过程的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除此之外, 造成儿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存在的另一原因就是儿科护士的专业素质不达标, 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 其对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的要求将会更高, 但是目前我国儿科中还存有许多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低, 对于婴幼儿静脉穿刺技巧还不能够熟练掌握的情况, 这极大程度的增加了儿科护理过程中安全事故出现的可能性。护士的责任心缺乏也是导致儿科护理过程中安全隐患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4,5,6]。
通过本研究还可以发现在导致患儿护理过程中安全隐患出现的另一原因就是患者家属的看管不到位。在儿科中最常出现的一种安全事故就是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从床上掉到地上或者摔伤, 造成这种安全事故和患儿自身年龄小, 好动等因素分不开, 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家属的看管不当而导致这种安全事故的产生, 因此家属在照顾患儿过程中应该更加细心, 为儿科安全护理的实现奠定基础。
通过本文对儿科护理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分析, 笔者认为要想最大程度的降低儿科护理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出现, 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强儿科护士综合素质的提升。由于儿科的特殊性, 其护理人员应该更加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对儿科护士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首先是应该提升儿科护士沟通能力, 这种沟通既包括语言沟通又包括非语言沟通。儿科护士只有实现和患儿家属以及患儿的良好沟通, 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出现的可能性。其次就是儿科护士专业技能的提升, 所谓的专业技能不仅只包括护士的静脉穿刺等基本护理, 还包括护士对于患儿病情的观察以及了解的过程。 (2) 建立完善的护理安全体系。依据儿科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安全隐患, 相关部门应该及时的组织人员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建立一系列的奖惩制度, 对于导致安全隐患发生的护理人员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除此之外, 对于某些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因素, 医院也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范, 为儿科安全护理的实现提供最优质的条件。 (3) 减少家属因素所导致的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目前家属看管不当还是导致儿科护理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为了使儿科护理安全隐患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医院必须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 及时的把患儿病情的状况通知家属, 从而减少家属的不安感, 为家属能够专心照顾患儿创造条件。除此之外, 也要及时的把患儿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告知家属, 从而使得家属能够对于某些不安全因素足够重视, 进而减少因家属的因素而引起的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的产生。
护理安全的实现是促进儿科护理水平得以提升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为儿科护理安全的实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何元凤.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与分析[J].现代护理, 2007, 13 (1) :38-39.
[2]程红群, 陈国良, 蔡忠军, 等.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 2013, 10 (1) :94-95.
[3]余滢, 郭金凤, 武华玲.科室环节管理与护理风险预防[J].护理研究, 2012 (14) :1288.
[4]唐代玲, 李晓莉.护士安全用药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4 (18) :1652-1653.
[5]郭敏.浅谈儿科护理工作风险意识及护理纠纷的防范[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12, 4 (2) :189-190.
儿科口服用药安全护理 篇8
为了保证患儿口服用药的安全及治疗效果, 我科加强了口服用药的管理和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口服用药管理
(1) 配药前要认真执行医嘱查对制度, 严格遵守“三查八对”制度, 检查药物的有效期, 药物有无变质等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配药。 (2) 配药后一定要经过第2人查对确认无误后方可发药。 (3) 对于特殊药物应反复向患儿家长交代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医师。 (4) 指导家长加强药物保管, 将药物放置于患儿不易够到的地方。
2 护理干预
护士应根据不同年龄, 不同病情患儿及不同特性的药物为患儿提供不同的服药方法, 以增加患儿的服药依从性, 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提高家属满意度。在以往给患儿喂服药物时, 由于患儿的不配合甚至拒服, 有的家长采取强硬的灌服办法, 很容易导致患儿呛咳或窒息。因此, 护士加强家长正确掌握喂药方法及用药技巧的指导非常有必要。
2.1 掌握喂药技巧
对1岁以内的患儿应教会家长使用辅助工具协助喂药.如 将奶嘴放入患儿嘴里, 再将备好的药物放在奶嘴里, 以不溢为限;一次喂药量较多则可直接使用奶瓶畏服;如果药液量少时, 对于易溶解于水的药物用水溶解后用滴管或5ml注射器抽吸后从患儿的嘴角或舌下慢慢畏服, 少量多次, 直到药物喂完;对不易溶解于水的片剂碾碎后用温开水稀释, 再用5ml注射器抽吸, 给药前应用手指轻弹注射器, 使药物与水混合均匀后再按上述方法喂服。
2.2 正确引导1~3岁患儿自行服药
由于该年龄段患儿能初步表达感受, 但往往因害怕而哭闹或不配合, 强行灌服易发生呛咳甚至窒息事件发生。护士要正面鼓励, 要有耐心, 尽可能说服配合。对于实在不愿意配合的患儿, 采取药勺喂药, 喂药时特别注意将药勺压住患儿舌面中部, 患儿咽下药液后方可将药勺取出。
2.3 对>3岁患儿实行奖励机制
由于这些患儿能较准确的表达感受, 有自尊。大多较配合, 一方面身心可塑性较大, 患儿常表现出勇敢的心理, 护士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 产生了复杂多变的情感体验, 如受到成人的鼓励和称赞时会出现满足感, 护士及家长应多给予表扬、称赞和鼓励。指导患儿及家长服药时取坐位或立位, 避免卧位时发生呛咳误吸, 服药完后站立或慢走5min。使药物完全进入胃内。
2.4 保证服药时间准确
开胃健脾的药物应保证在餐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应在餐后服用;特殊药物如地高辛等应严格要求时间药物, 护士向家长强调的严格时间限制, 并通过多种途径保证用药时间准确:做好书面、口头、床头交接班;护士采用闹钟提醒时间;交代家长及时提醒。
2.5 做好出院带药护理
患儿院外正确服用口服药是降低疾病复发率, 提高药物疗效的重要一环。为此, 护士要指导家长:一般药物须放置在阴凉干燥、小儿不易取到处收藏;如遇光容易潮解或变质的药物应装在有色密闭瓶中保存;外用药和内服药应分别放置, 以免使用错误;注意备药数量不宜过多, 定期检查, 以免过期、变质。
3 小 结
药物治疗是防治疾病最重要的环节, 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 口服用药更方便、简单, 患者的痛苦更小, 因此, 是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1]。然而儿科患者用药具有特殊性, 用药剂量较小, 仅以成人口服用药的2%作为儿童每千克体质量的用药量, 药物使用不当易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给临床用药护理提出了挑战[2]。我科是将口服药配好发给患儿家长并进行口头交代和使用服药标签将用法和剂量写清楚, 但是由于患儿家长缺乏对药物知识的了解, 未严格按照用药时间方法剂量进行服药的情况时有发生, 还有个别家长对药物的保管不到位, 造成患儿漏服、误服、多服或少服, 严重影响药物疗效, 甚至稍不注意给患儿带来安全隐患。通过耐心细致的用药指导, 可以提高患儿家长的用药知识, 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增加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尔清, 耿宝琴.临床药理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及对策 篇9
1 常见影响护理安全因素
1.1 法律意识淡薄、执行操作规程不认真, 违反“三查七对”制度, 为了方便简化程序, 凭印象草率行事, 是造成不安全的严重隐患。
1.2 有的护士不认真执行医嘱制度, 错抄或漏抄医嘱, 遇到有疑问不提示、不报告, 遗忘重要医嘱、遗忘危重患者的特殊处理, 有时明明查对中已发现疑问但还是含糊去做, 往往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1.3 不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 对住院患者心中无数, 不按护理等级巡视病房, 病情变化或恶化未能及时发现就有可能发生护理差错事故。
1.4 儿科特点, 出入院周转快, 护理工作繁琐, 工作量大, 科室人员不足, 长期超负荷工作, 加之责任心及风险意识不强也是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之一。
1.5 管理监督不力, 预见性差, 没有针对性地进行超前预防及教育管理, 发现和处理部题不及时, 督促检查不够, 不敢管, 也不善管, 人员结构搭配及分工不协调等都是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1.6 在进行治疗护理工作时, 假如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 面对患儿家属的提问不耐烦或言语简单生硬, 服务太度差引起家属反感, 对配合治疗不利也影响安全因素之一。
1.7 护理记录不认真、不规范, 医护记录相符性差, 内容不连贯, 重点不突出, 记录不及时准确, 未做到“做我所写, 写我所做”也是隐患之一。
1.8 儿科穿刺技术难度较高, 有些操作护士难以达到一次成功, 家属感到不满意, 另外由于个别护士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查对不够严谨都可能引发护患纠纷。
2 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及对策
2.1 强化护理人员法制观念, 增强法律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 坚持做到“三交”“三接”, 抢救器材使用交接, 口头讲清、床边看清、书面写清。
2.2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专科知识及业务技能培训, 儿科护理工作技术细致、繁琐, 难度较大, 涉及面广, 是医疗高风险区域, 因此针对常见不安全因素制定专科风险防范预案,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能力。
2.3 加强护患沟通:掌握语言交流技巧, 防范护理纠纷,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在医疗活动中, 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应当将病情、医疗护理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 及时解答患者咨询[1]。目前临床上发生的护理纠纷往往是因语言不当或服务态度差、解释不耐心造成的, 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接触最多、最密切的是护士, 护患关系十分重要, 所以要求护士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同情患者, 注意掌握说话分寸, 耐心进行健康教育及护理相关内容的教育及告知, 加强交流, 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2.4 加强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观察病情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原始记载, 它除有评估患者、调查研究、教学资源的价值外, 还具有法律依据[2]。护士长要组织学习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标准要求并在科室建立示范样本, 在书写护理记录时必须要在书写护理记录进要真实、及时、准确、规范、完整, 不得随意篡改, 记录内容要与医疗记录相符, 因为护理文书也是有效的法律依据, 因此必须做到做什么就记什么。护士长每天检查新患者、危重患者护理记录是否真实、准确, 科室质控员每天发现问题, 及时修正反馈, 对减少医患纠纷提高服务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2.5 明确责任, 强化职能, 要求护理人员安全管人人参与, 成立科室安全管理小组, 建立年、季、月、周安全讲评制度, 由护士长对本病区安全情况进行周讲评, 讲评好的做法及个人表扬, 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 将各种不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6 加强风险监控, 狠抓落实是确保护理安全的保障以护士长为组长成立相应的护理风险监控组织, 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终末质控, 改进工作流程, 各级组织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定期检查, 定期分析, 及时反馈, 护理管理者能抓住护理重点, 增加护士风险意识, 重视事前控制, 以预防为主, 及早做好应对措施, 做到及时纠正和处理, 防患于未然。
3 小结
护理安全关系到护理质量。要全方位的满足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和文明服务的需求, 关键环节就是要保证护理安全, 安全是护理质量的重要内涵和基础, 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关键, 是医院生存发展之根本, 如果在护理工作中不重视安全, 发生护理差错、事故, 不但会对患者造成痛苦, 增加经济负担, 还会对护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损坏护士群体的形象, 影响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要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安全有效的进行护理, 才能促使患者疾病好转或康复,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因素及安全管理应对措施, 以保证临床护理安全。笔者认为风险管理可采取以下方法, 以风险管理为指导, 完善相应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制定专科风险防范措施与预案, 加大风险监控。因此增强了护士风险意识, 护理缺陷明显下降, 护理安全系数稳步提高。
关键词:风险因素,临床护理,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4.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 篇10
关键词:护理,医院, 儿科,安全
一直以来, 护理安全都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和根本, 也是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内容。儿科与其他科室相比, 有着其显而易见的特殊性, 护理服务的对象年龄较小,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身体的不适和自身的需求, 甚至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这就给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对影响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患儿1382例, 其中男683例, 女699例;年龄2~14岁, 平均 (6.8±1.7) 岁;呼吸系统疾病832例, 心肌炎323例, 其他227例, 均为儿科常见病, 均接受儿科常规治疗, 均有家长陪护。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4名, 均为女性, 年龄20~47岁, 平均 (30.2±3.2) 岁;中专1名, 大专8名, 本科3名;护士3名, 护师7名, 主管护师4名。
1.2 方法
根据患儿病情以及临床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常规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对护理情况进行监督, 对于已经发生纠纷或者事故的事件, 分析其原因;对于有可能导致纠纷或者医疗事故的问题进行记录。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 明确可能对儿科护理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1382例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共发现存在的可能导致或者已经导致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问题732件次。其中以护患沟通问题存在的隐患最大, 占30.6%, 其次依次是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护理人员人力不足和护理人员技术问题, 分别占到19.8%、14.6%和11.6%;患儿及家属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护理安全, 但是所占比例不大, 为11.2% (见表1) 。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指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整个过程中, 不出现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任何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功能造成损害的事件。是医疗机构开展一切医疗活动的前提和保证[2]。
本研究发现, 对小儿患者进行护理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在于护患沟通的不充分。对儿童患者进行护理有其特殊性。患儿年龄小, 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躯体不适, 对于治疗和检查操作的配合度也较差;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患儿, 血管较细, 给穿刺带来很大的困难[3]。而作为家长, 特别是近年来, 儿童在一个家庭中往往占据着较重的地位。如果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哭闹、不适, 家长有可能会迁怒于护理人员[4]。因此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与其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要对患儿和家长表现出足够的关心和理解, 充分考虑到家长的心情。对患儿有耐心, 可以在病区准备玩具, 当患儿哭闹时, 及时进行安慰, 不可表现出厌烦的神情或者举止[5]。通过发自内心的对患儿的关心, 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 然后以其可以接受的方式向其讲解儿科护理客观存在的困难, 进一步获得家长的支持。
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加上儿科工作相对琐碎、繁忙, 护理人员在进行病情观察记录时会出现杂乱不清、随意涂改、签名不全等问题, 部分护理人员还会图省事抄袭查房记录或者是医嘱, 从而导致护理记录失去了其真实性[6]。有时护理记录不能及时进行, 而是集中通过回忆进行书写, 这样也容易出现错误。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很难进行举证。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 强化其法律意识, 使护理人员意识到医学文书的法律意义, 自觉的规范书写病历, 养成较好的记录护理记录的习惯, 突出重点、及时客观、语言严谨、书写清晰, 保证护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及时性, 充分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利[7]。
很多时候护理人员没有时间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或者是及时进行护理记录是因为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固然, 增加护理人员是较为简单的解决办法, 但是限于医院条件, 科室护理人员的编制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 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并合理搭配护理人员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8]。每年夏秋季节是儿科收治患儿的高峰期, 在这段时间内, 要求护理人员尽量减少自己的休假, 保证一线人员的充足。但是在患儿相对较少的季节, 安排护理人员休假, 从身心两方面充分放松, 做好休整。
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静脉穿刺是儿科治疗中最为基本的操作技能, 儿科护士一定要具备过硬的穿刺技术, 争取一针见血,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儿家长的信任。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应不断的通过学习掌握新的临床动态和技术, 提高工作效率;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比如肥胖儿童、脱水严重儿童的血管特点等。作为医院,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为护理人员提供外出进修的机会, 以利于护理人员有更多的途径获取新知识、新观念。
与上述因素相比, 患儿和家长的因素相对的不可控些, 在临床工作中只能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其了解到对患儿进行各项治疗和护理的意义, 在取得其充分信任的基础上, 还要获得家长地配合和理解。充分发挥家长对患儿的影响, 使其成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的参与者。
此外, 如果医院可以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打破以往的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 实现多劳多得, 对于表现出色的护士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 并为其提供晋升机会, 有利于促进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 小结
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包括护患沟通、护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人力不足以及护理人员技术较差、患儿及家属不合作等, 针对这些情况, 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 取得其信任和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意识和技能。作为医院, 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奖惩制度,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 可以减少安全隐患, 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万学英, 范芹, 李娟, 等.住院患者自身医疗护理安全行为维护状况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2) :76-78.
[2] 井立侠.浅谈儿科低年资护士安全防范能力不足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健康大视野, 2013, 21 (1) :411-412.
[3] 戎艳鸣, 楼建华, 徐红, 等.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5) :29-32.
[4] 邵淑芳, 陈燕芬, 李月霞,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与成效[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6) :112-113.
[5] 张孟姝.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3 (5) :478-479.
[6] 钟小雁, 罗剑平.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3) :107-108.
[7] 王翠芝, 郑博娟, 安淑华, 等.中心静脉导管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护理不良事件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 2011, 33 (6) :946-947.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 篇11
【关键词】 儿科护理 护理安全 问题 对策 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22-02
护理过程中的安全是现代医学护理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儿科护理是医院护理中的重点,也是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的位置。儿科患者由于特殊的年龄构成,给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增加了困难,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出现的几率。对儿科护理安全进行研究,是为了准确识别护理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确保患者的安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
选择我院2009年至2012年儿科护理中出现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总结,查找护理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
1.2 采取的方法
对出现护理安全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出现护理安全的原因、对护理安全的应对策略以及影响因素。
1.3 结果和总结
可以看出在多个护理环节都存在护理安全,通过对影响这些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护理安全的对策,以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2 造成儿科护理存在安全的影响因素
2.1 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还存在欠缺
由于儿科患者年龄上的特殊性,就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但是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很多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造成护理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内容的查对;在护理处理时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病房的巡查;在护理时没有认真遵守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打针、发药、抽血等护理;在值班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也没有留意,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延误患者的治疗和抢救时机。
2.2 护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达不到要求
儿科护理工作与别的科室的护理是不一样的,儿科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但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有很多护理人员的素质是达不到儿科护理的要求的。有的护理人员理论和业务能力不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有的护理人员心理素质较差,遇到突发情况不能有效进行处理;有的护理人员对待患者态度较差,对患者进行护理缺乏基本的爱心和耐心;有的护理人员不会与患者亲属进行沟通,容易出现护患间的矛盾。
2.3 用药剂量掌握不准造成护理不安全
由于儿科患者的年龄都普遍较小,所以在治疗时用药剂量与成人是不一样的,越小的患者用药剂量越少。但是由于新药不断出现,剂量标准也不统一,掌握起来有难度。这就造成患者较多的时候,护理人员在配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剂量不准确的情况。一旦出现剂量不准,药物就会对患者产生刺激性影响,给患者带来痛苦。由于儿科患者多数表达能力有限,造成的痛苦只能通过不断地哭泣来表达,给陪护的亲属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
2.4 患者及其家长对护理的不了解造成的护理不安全
由于儿科的患者都比较小,在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恐惧心理等原因,不配合护理,甚至有的患者出现拔针头的不安全行为;有的患者家长,对护理过程不了解,不去遵守医院的护理制度,在护理中出现不配合行为,影响到护理人员的护理;还有的患者家长,受到医托等骗子的煽动,放弃护理,给患者造成不安全。
2.5 实习护理人员不熟练影响到护理的安全
为了培养新的护理人员,很多病房都有实习的护士存在,儿科病房也不例外。这些护士多是医科学校、卫校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儿科病房护理过程中,由于她们对护理的规章制度以及护理的操作规程都不熟悉,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都比较薄弱,往往都是接受带教老师的指导。而带教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导致有的实习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和责任心都不强,造成护理过程中出现不安全因素。
2.6 病房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不安全
儿科病房是儿科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的主要场所,儿科病房的管理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季节更迭时,儿科病房会有大量的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患者。这时候,病房如果消毒不及时、通风不流畅、流动人员较多,都会造成护理出现不安全的因素,影响到患者的恢复。
3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护理对策
3.1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医院要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利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儿科护士的护理行为;要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达到患者的护理要求,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内容的查对;在护理处理时,必须要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病房的巡查;在护理时,必须要认真遵守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打针、发药、抽血等护理;在值班的过程中,要随时留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抢救。
3.2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使其能够熟练的进行儿科患者的护理;其次应该锻炼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快速、准确的进行处理;第三就是让护理人员进行换位思考,培养对患者的爱心和耐心,用温柔的话语和高超的技术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第四是提高实习护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做好实习护理人员的指导;最后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及时与患者家人进行沟通,对护理过程进行解释,取得患者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3.3 提高剂量准确性
组织全体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对常用的儿科用药的剂量方式进行学习,并在每次配药前,进行两人次的核对;对新的儿科治疗药物,要通过药物的说明书,确定剂量的方式,之后在进行配药;为了降低药物对患者的刺激,在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使用输液泵等,以便可以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要给家长宣传安全用药的知识,对患者使用的药物需禁忌的食物向患者家长说明。
3.4 改善病房环境
在患者住院高峰期,增加病房消毒的次数,及时给病房进行通风;科学合理安排患者的就医病房,避免不同病症患者出现的交叉感染;控制病房内陪护和探视的人数,尽量降低病毒的产生。
3.5 做好家长的沟通
利用微笑、爱护等,减轻患者的恐惧感,使患者愿意接受治疗;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宣传防治儿童疾病的方法,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饮食和治疗方式;加强医院的安全管理,防止医托影响患者的护理和治疗。
参考文献
[1]蔡晓燕.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1,(01)
[2]乔艳.探析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产业,2013,(16)
[3]丁浩萍.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及護理对策[J]河北医学,2008,(06)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 篇12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本文通过对儿科护理的临床研究, 探讨和分析了儿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的儿科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 男42例, 女38例;年龄最大8岁, 最小1岁, 平均年龄 (6.22±0.95) 岁。
1.2 方法
对8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对策。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儿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 同时也是比较集中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患儿及其家属因素所占比重最大, 占37.50% (30/80) ;其次是护理人员因素, 占比为31.25% (25/80) ;基础设施因素排第三, 占13.75% (11/80) ;沟通因素占11.25% (9/80) ;其他因素占6.25% (5/80) 。
3 讨论
3.1 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 患儿及其家属的因素
患儿由于身心发育程度的影响, 往往情绪比较反复无常, 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也比较差, 容易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 带来安全上的风险。此外, 在护理过程中, 患儿家属往往在旁边陪同, 一些家属容易因为患儿的哭闹和沟通不良等问题和医护人员发生争吵和纠纷, 甚至还可能出现打斗, 对患儿的安全护理非常不利[1]。
3.1.2 基础设施因素
对医院基础设施的配置是受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约束的, 每一所医院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都要求达到该医院所处等级的最低要求。但一些医院仍然没有达到这个基本要求, 出现了不少问题, 如因为病房数量不足, 一些患儿不得不住在一起, 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没有采购幼儿专用的病床, 让患儿用和成人一样的病床, 使患儿容易从过大的床栏间隙中掉下去等。
3.1.3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很多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 在儿科护理知识和能力上的掌握都很不够, 在进行护理时往往比较混乱, 漏掉了很多细节。另外一部分护理人员漠视相关的护理制度, 不按规定的要求和流程进行护理, 这也增加了护理的不安全因素。
3.2 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
3.2.1 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医护人员是患儿的治疗者和看护者, 其综合素质对护理质量有着根本的影响。以往很多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都是由医护人员所引发的, 因此非常有必要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在思想意识上要高度重视护理的安全性, 患儿由于机体抵抗力和其他个方面的能力都弱于成人患者, 因此如果护理不当, 很多时候直接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 安全问题一刻也不能松懈。此外, 要掌握好护理技能, 这样在进行护理时才能保证到位, 护理质量才有保障, 从而大大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影响[2]。
3.2.2 完善和落实各项护理管理制度
很多医院相关的护理管理制度并不健全, 很多关键的护理细节并没有得到重视, 没有在护理制度中得到反映。同时, 儿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往往是不断更新变化的, 这些变化也没有在护理管理制度中得到反映。
3.2.3 加强对家属的护理健康教育
患儿家属往往心里对患儿疼爱有加, 然而却不能很好地采取正确的措施来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护理工作。因此, 有必要加强患儿家属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 让其知道医护人员给患儿采取的一些护理措施的意义、目的, 让患儿家属懂得怎么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和护理人员共同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 杜绝任何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 面临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 因此无论是患儿家属还是医护人员, 都要相互配合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 为他们营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
参考文献
[1]荆世真, 崔锦美, 赵兴娥.儿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4) :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