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儿科护理管理

2024-10-24

综合医院儿科护理管理(通用6篇)

综合医院儿科护理管理 篇1

持续提供高质量护理技术和护理服务是护理管理始终追求的目标, 护士应转变思维, 不断创新护理管理理念。儿科因患儿年龄小, 好奇好动, 易发生各种意外, 加上患儿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多及认知能力差, 陪护多, 护理操作琐碎等特点, 护理管理存在一定特殊性和困难。所以将细节管理引入儿科护理管理中, 加强护理工作各环节的安全防范, 从而有效规避医疗风险事故, 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 护理管理

1.1 以患者为中心

1.1.1 融洽护患关系[1]

从一定意义上说, 护士对患者的整个管理过程就是护理管理过程, 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护患关系。如今, 患儿多为独生子女, 孩子生病家长格外着急, 对护理要求很高。为此, 我科安排两位责任心强, 静脉穿刺技术过硬, 沟通能力强的护士做责任组长, 专门上白班, 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她们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 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她们同时负责科内危重症患儿的一切护理工作和所管辖区内的健康宣教, 让家属了解患儿病情与治疗情况。每个病房都有专门的责任护士, 除做好健康宣教外, 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 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 患儿较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制, 如增加中班与夜班护士以保证护理工作的及时有效, 减少护患纠纷。

1.1.2 关心和尊重护士

家长视患儿为掌上明珠, 加倍爱护, 常有2~5名家人陪护, 他们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同时, 有些父母年轻气盛、脾气大, 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 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甚至谩骂;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 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 对护理效果的认知较成人有一定差别。因此, 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 护士长在工作中既要对护士严格要求, 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又要关心、尊重、理解护士, 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 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 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 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 关心体贴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安心工作。

1.1.3 创造工作氛围

由于患儿年龄小, 病情变化快, 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摩擦。如医生对护士的要求是正确执行医嘱, 仔细观察和及时反映病情, 而护士却要全方位护理患儿, 进行健康宣教、解答有关疑问、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等, 工作繁忙。有些医生认为护士不务正业瞎忙碌, 不尊重护士的工作;有的医生工作缺少计划性, 早上忙于写病情记录, 造成查房不及时、医嘱不及时、临时医嘱过多, 增加护士工作量, 护士对医生有意见等。对于这些矛盾, 护士长首先从护理上查找原因, 若主要责任在护士应批评、帮助护士, 并向医生解释道歉;若责任在医生应不卑不亢地给予解决, 切忌同医生发生正面冲突, 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2 转变管理方式, 加强病房管理

1.2.1

以患者为中心, 在病房制订并推行“首问首办负责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 有事吗?需要帮助吗?”二是患儿家长有疑问, 如果问到哪位护士, 哪位护士应马上负责解决, 不推给其他护士, 若出现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应转达给医生, 避免家长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诿等。

1.2.2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 尽量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我们在病房透视窗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卡通图案;在病房走廊的墙壁上张贴色泽鲜艳的育儿知识并配有卡通图画;在护士站大厅的天花板上挂上风铃;在每个病房里放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育儿手册, 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 护患双方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1.2.3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 我科变过去被动应付检查为现在主动迎接检查, 采取日提醒、周强调、月检查等方法, 让每位护士熟悉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 厂家为我科特制的各种型号的小儿胃管、小儿肛管、小儿吸氧管、小儿吸痰管及一次性中单已经得到普遍使用, 一次性物品既方便了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 防止交叉感染, 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收住肠炎患儿的病房每天用消毒液拖地一次。

1.3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

1.3.1 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

(1) 采血、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 (2) 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不良, 造成液体外渗或针头脱出; (3) 工作不到位, 漏输液体; (4) 拔针后针眼压迫不好而出血; (5) 液体外渗, 局部出现红肿、水泡; (6) 护士忙着抢救重症患儿或处置新入院患儿, 没有及时为某位患儿护理; (7) 患儿多, 治疗、护理不及时; (8) 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长目的、注意事项; (9) 解释不耐烦、态度生硬; (10) 给患儿镇静后送门诊未能及时安排检查。

1.3.2 防范措施

(1) 加强“三基”训练, 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2) 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制, 根据护士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进行搭配、优势互补, 解决了8 h外护士少、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3) 强化法律意识, 进行责任心教育, 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 如实记录护理文件, 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 (4)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每位患儿每日输注的液体 (包括临时液体) 都要认真查对, 药名、剂量、配制人、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 责任到人; (5) 严格执行告知制度, 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家长目的和注意事项; (6) 需送检查时应提前与相应科室联系, 患儿镇静后及时进行检查; (7) 执行纠纷预警制度, 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 除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 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工作, 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各班, 使各班谨慎对待, 防止事态恶化。

1.3.3 护士长的应对策略

发生护患纠纷后护士长应早处理、早介入, 及时阻断恶性发展, 对待纠纷做到“三宜三不宜”, 即宜见不宜避, 宜劝不宜激, 宜散不宜聚。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患儿家长, 心平气和, 热情接待, 耐心倾听申诉和反映, 如果是护士的过错或工作不到位, 要向家长赔礼道歉。

2 家长心理护理

患儿家长的主要心理问题有: (1)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 尤其是急危重症患儿的家长很悲观, 应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 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躲开的行为。 (2) 焦虑和紧张: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 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 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护士的情况, 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护士所管的床位。住院期间由于患儿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 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 要求护士不断观察, 担心遗漏导致病情变化。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 表现为不安心治疗, 要求提前出院。 (3) 怀疑和不信任: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 表现为拒绝配合治疗, 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 并要求以书上的方案为标准。对医护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产生的不信任, 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 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 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 要求转院等。

对家长的心理护理主要有[2]: (1)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 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 使家长对患儿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 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 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 应用委婉的语言安慰家长, 给以心理支持, 使家长能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 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 要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家长, 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对因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引起恐惧的家长, 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说明, 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程度地减轻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 应提高操作成功率, 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 一次成功, 可帮助家长减轻恐惧感。 (2)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的家长, 可以解释为书籍上的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 要因人而异, 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 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 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 注意有技巧的交流, 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能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 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对因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 护士可向家长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 以及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 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 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 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 可以通过健康教育, 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 一般治疗方案, 护理措施, 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 (如饮食护理, 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 哪些不能吃等) , 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 树立信心。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的, 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 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订的, 使家长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 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要有同情心, 理解家长由于患儿生病带来的痛苦, 只有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 才能赢得家长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注意沟通的技巧, 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 鼓励家长提出疑问, 认真解答疑问等, 都需要技巧。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 消除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疑惑, 使其主动配合护理和治疗, 间接影响患儿心理, 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护理, 愿与护士交流, 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这既有利于患儿康复, 又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改善了护患关系, 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华.护士长在处理护理纠纷中应急能力的培养[J].当代护士:综合版, 2003 (8) :20.

[2]朱丽芳.强化儿科护理实验课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21 (7) :118-119.

综合医院儿科护理管理 篇2

随着现代护理工作日趋复杂化, 患儿病情危急、家长期望等影响儿科护士工作不稳定因素, 如果要满足儿科临床工作的需求, 就要求儿科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基本技能以及丰富的专科临床经验。同时, 医院应积极为儿科护士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最大限度地消除儿科护士不稳定工作因素, 让儿科护士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儿科护士的不稳定因素。

儿科护士, 从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等工作非常繁琐。还有管理体制、教育模式以及护士自身素质, 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综合性医院儿科护士极低的劳动报酬、超负荷的工作使护士不能进行充分的休息、生活的无规律性、长期的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 极大地挫伤了儿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引发职业倦怠, 许多儿科护士千方百计找机会调走, 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阻碍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儿科护士所面对的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职业。儿科工作环境的哭闹声, 高难度的穿刺, 临床中各种急危重的抢救、监护, 复杂仪器的使用, 对医疗纠纷报道扩大化的负面影响。面对表达能力差、年幼无知、多动不合作的患儿及对医疗和护理服务期望值高、医学知识欠缺的家长, 使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身心处于极度紧张状态, 儿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和责任越来越大。

有不少医院为了减少支出, 只招合同制护士、临时护士, 这些护士的缺乏系统培训, 待遇很低, 使护理队伍的素质很难发展。儿科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 儿科护理工作的转床、静脉治疗、标本采集及皮试容易出现护理风险, 缺乏与病人心与心的交流沟通;缺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 遇事容易情绪化, 对家长态度不当或过激, 造成家长不不满, 严重的还引发医疗纠纷。

二、对儿童护理管理的对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护理过程其实就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医院要选用有沟通技巧、接诊热情的护士做责任组长, 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 并注意健康宣教全面, 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 除做好健康宣教外, 还要跟患儿玩耍, 以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和陌生感, 减少护患矛盾, 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

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 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 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 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 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在工作中, 护士长既要严格要求护士, 又要关心护士, 尊重护士, 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 维护护士的自尊心, 关心体贴他们, 使他们安心在儿科工作。要努力创造医护合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 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 解答有关疑问、进行健康宣教、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配合医生做好工作,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加强病房管理, 灵活使用管理策略。以病人为中心, 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即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需要帮助吗?如果患儿家长有疑问, 护士要马上负责解决, 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要马上传达给医生, 避免家属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为减轻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心理, 护士要根据儿科特点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 并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 护患双方共同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严格控制儿科交叉感染。儿科护士要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消毒隔离制度, 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 它既方便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 防止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儿科护士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要实记录护理文档, 严格查对制度, 严格执行告知制度, 执行纠纷预警制度, 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 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 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 防止事态恶化。

三、对家属心理护理

患儿家属的主要心理是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 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不敢看, 甚至躲开;家长对医院的恐惧感表现为紧张和焦虑, 他们通常不停地询问病情, 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耽心遗漏病情变化, 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由于经济负担的原因表现为不安心治疗;对疾病的不了解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对医务人员年龄、性别等外在条件表现为不信任, 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有时还会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怀疑, 要求转院等。

因此, 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护理。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家长进行说明, 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 可多用鼓励的语言安慰家长, 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尤其对慢性病要鼓励家长不要放弃希望;如为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 应当主动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通过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 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另外, 护士可详细地向家长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 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 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 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 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 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

综合医院儿科护理管理 篇3

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部设专业诊室56个, 其中普通诊室32个, 专家诊室24个, 日均门诊量为1 500人。护理人员包括门诊手术室、换药室、妇科手术室、挂号室、咨询室、专家诊室、导医等部门, 共有36名护士, 其中副主任护师2名, 主管护师6名, 护师4名, 护士24名。由门诊护士长负责管理。

1.1 方法

根据我院搬入新门诊大楼4年来的管理运行情况, 逐步建立起门诊护理质量管理标准, 借鉴美国JCAHO持续质量改进程序模式[1]。门诊护理质量管理是在护理部质量控制小组指导和门诊护士长的领导下, 全体门诊护士共同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对照标准针对科室重点项目进行自查, 护士长每周重点抽查各科室对护理制度、工作职责、操作规程、工作流程的完成情况及病员意见反馈、投诉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寻找原因, 采取改进措施。

1.2 传统模式缺陷

1.2.1 门诊护理岗位中的问题

因为门诊护理岗位不值夜班, 工作量不大的特点, 传统工作安排大多将年老体弱或业务技术水平稍低的护士安排在门诊护理岗位, 使门诊护士高龄、低学历的比例增大。护士理论知识和技能差距较大, 有的不能自觉更新知识, 导致门诊护士整体素质不高, 使门诊护理队伍缺乏整体活力和创造性。

1.2.2 病员与工作人员的问题

门诊接待病人数量多。我院门诊平均每天就诊人数约为1 500人, 就诊人数多与门诊护士少、护理岗位多存在矛盾, 高峰时更为突出。个别护士服务意识不强, 态度差, 医生不按时出诊, 解释不仔细, 造成病人对医院产生怨气。人群杂、病种多, 有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和抵抗力较低的病人, 有一般急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 易造成交叉感染。

1.2.3 流程中的问题

传统门诊就诊流程模式下, 形成了挂号、就诊、检查的“高峰”期。病人看一次病至少需要排5次队 (挂号、候诊、付费、取药、领取检验报告) , 就诊时间主要消耗在非医疗时间上。标识设计和安放位置等与病人就诊知识之间存在差距, 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往往依靠询问或盲目寻找要去的诊区、科室, 就诊过程中多次往返于各部门反复的排队、等候, 导致门诊拥挤, 延长了病人在医院的无效时间, 这与病人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和医院的门诊流程安排不尽合理有关[2]。

2 改进措施

近几年来, 我院护理部根据护士的专业水平、服务素质、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了人员的合理搭配, 通过招聘将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充实到门诊岗位, 使门诊护士的年龄逐步年轻化, 工作能力与精神面貌逐步提升。护理班次根据工作量随时动态调整人力, 弹性排班, 保证了各班次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满足了病人的需求, 使有限的护理人力得到充分地利用, 解决了阶段性忙闲不均的现象。

2.1 采用多种挂号形式

门诊部除保留传统的集中挂号方式外, 还增加了网上预约挂号、电话预约挂号、现场预约挂号等方式, 挂号实行分层挂号、挂号窗口提前半小时上班等措施, 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少了病人候诊的时间。这样使病人可选择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方式挂号, 减少了挂号排队的时间, 减缓了门诊就诊高峰时的压力。

2.2 检验、检查结果领取问题

病人等候检查和检验结果时间过长是病人对医技科室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导诊护士要加强与医生、技师、病人之间的沟通, 根据病人病情轻重合理安排检查秩序, 保证病人能及时得到检查。实行分楼层领取检验报告 (即病人在哪层就诊, 就在哪层领取检验报告) , 减少病人来回奔波及等候的时间。

2.3 优化环境, 简化就医程序

为病人提供导医、导诊服务, 并护送行动不便的病人就医、做检查、电话咨询, 为病人提供轮椅、担架、推车及一次性茶杯、开水等。门诊护理组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严格岗位职责, 为病人提供热情主动的服务。通过现场讲解、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和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宣传册、设置健康宣传栏等形式为病人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增加医生及专家的坐诊次数, 开展无假日门诊, 在不同程度上缓解空间、人员不足造成患者就诊时间过长的矛盾。并在门诊大厅设置专家介绍栏, 通过LED播放当日坐诊专家信息, 方便患者选医就诊。门诊禁止吸烟, 保持候诊大厅及诊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就诊环境。

2.4 提高门诊人员素质

门诊部由专人负责定期对门诊病人随机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了解病人对护士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就诊环境、等候时间、流程安排、医生的解释、诊疗过程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每月月底将统计的病人满意率、病人建议和意见由护士长汇总, 定期向门诊部公布病人满意度调查结果,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拟订整改措施并及时向病人通报反馈意见。定期组织门诊工作人员学习, 规范服务用语, 从自身做起, 一切为病人着想,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增强职业道德观。

3 小结

随着现代化护理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服务对象的日趋扩大, 门诊护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护理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3]。要满足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性格和不同病人的需要, 门诊护理管理人员必须注重自身和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护理质量标准根据护理模式的转变、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完善, 才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对我院门诊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并进行统计分析、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4], 加强护理服务人员的质量管理教育, 规范咨询、导诊行为 (导医站立、微笑、热情主动服务) , 规范服务流程, 强化服务意识, 建立医院首问负责制, 重视医患沟通, 做到了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4年来减少了各种纠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保证了医疗安全,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最终提高了病人的满意率。新的护理管理模式能使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满意率, 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爱萍, 孙红, 姚莉,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2) :123-124.

[2]黄光耀, 赵俊碧.门诊流程优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医院, 2008 (3) :119-120.

[3]黄建英, 应文娟, 李一鸣, 等.ISO9000标准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4, 18 (8) :1484-1485.

综合医院儿科护理管理 篇4

1 门诊护理不良因素

1.1 门诊空间小

很多医院门诊每天接待病患几万人,多数患者由家属陪伴,患者和家属混杂,医院门诊空间变小,各种患者与其他患者家属在门诊、挂号等科室接触,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如不能及时对这些患者和家属进行分流管理,传染病易在医院传播,危害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健康。

1.2 出诊医生流动性大

多数医院门诊医生由各个科室轮流派出,并根据每日患者数量决定门诊医生的数量,有时会由一些年轻医生坐诊,部分年轻医生年资短、经验不足,容易被外派学习而耽误出诊,造成出诊医生流动性大,非常不利于患者就诊[4,5,6]。

1.3 门诊患者需求各异

就诊患者年龄、性格、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不同,会对出诊医生提出各种要求。虽然多数患者以正常心就诊,但也有怪异患者,其对医院或医疗服务的期望值不切实际,如果护理服务未达到其期望,容易产生护患矛盾甚至冲突。

1.4 就诊流程繁杂

医院都有各种诊室和辅助治疗科室,存在很多就诊流程,由于医院没有明确的路牌指引,很多患者经常找不到想去的科室,并需经历复杂的就诊程序,反复排队和等待,增加患者的不满情绪,就诊过程中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和矛盾。

1.5 人员管理分散

门诊护理纷繁,医生工作复杂,很可能因管理不统一导致门诊管理疏漏,容易互相推诿责任,成为门诊护理管理的不良因素[6,7,8,9]。

1.6 抢救设施配备不齐全

很多医院门诊设备不齐全,每天就诊患者较多且患者病情严重,门诊抢救会导致很多意外情况,严重者死亡。

2 管理对策

2.1 合理布局

设立便携式服务中心和特别服务门诊部门,根据患者进行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候诊时间。尽量按照门诊就诊顺序设置区域,便于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各岗位制度、职责、护理工作质量检查标准。

2.2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

医院门诊要不断引进新技术,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建立高素质水平的门诊护理队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保证医院门诊护理质量和形象[10]。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治疗及抢救,成立及时抢救小组,并设置对应的抢救方案;增加抢救设备,门诊中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应培训,提高门诊护理人员对各科室常见急症的急救技能[11]。

2.3 加强心理素质

门诊医护人员每天接待患者多,工作压力大。因此,医护人员须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会放松和调节,找到有效释放压力的方法;工作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保证充足休息与睡眠,更好地为患者康复提供心理支持和专业指导。

3 小结

门诊护理管理有其丰富内涵,其包括医护人员、抢救设施和运作等管理。医院的门诊要进行合理的护理管理,须遵循护理管理的工作性质,掌握门诊的特殊性,提高门诊医护人员的护理技术、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门诊医护人员需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平,以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各种患者的医疗需要和社会需要,给医院带来荣誉。

摘要:医院门诊管理越来越重要,门诊护理管理与患者选择医院息息相关,本文重点分析医院门诊管理的不良因素,根据相关研究探讨门诊护理管理对策,加强门诊管理工作。

综合医院儿科护理管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0例我院门诊护理人员, 年龄19~44岁, 平均 (28.7±4.4) 岁。其中中专8名, 专科22名。就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针对问题加强防范对策的资料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常规管理资料展开对比。两组护士情况具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管理前为常规门诊护理内容。管理后依据问题展开针对性防护, 具体如下。

1.2.1 护理管理问题。

(1) 就诊秩序乱:门诊就诊环节多, 如候诊、检查、化验等, 就诊过程通常需多次排队才可完成。特殊病例, 如需行MRI、胃镜等检查者, 多需2次以上到院就诊, 患者有秩序乱、不方便的体验。 (2) 科室分散:综合医院日门诊量较大, 虽诊室标牌醒目, 流程布局合理, 但范围大, 部门多, 首次就诊者因环境不熟悉, 导致较低的就诊效率。 (3) 人员素质:部分门诊护士服务意思差, 观念保守, 缺乏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影响整体护理质量。 (4) 工作热情低:部分医院分配机制不平等, 相较临床一线护士, 门诊护士绩效工资较低, 且缺乏外出进修学习机会, 易产生负面情绪, 促使工作效率居较低水平。 (5) 投诉增多: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在文化水平、生活背景上各有不同, 部分理解、接受能力较差, 尤其是性格古怪者, 增加了管理难度。同时, 现阶段患者自我保护、自我权利意识增强, 认为花钱看病, 需获得同等价值医护服务, 若医护人员未引起重视, 极易引发护患纠纷。

1.2.2 护理管理对策。

(1) 合理布局:按照门诊就诊顺序, 将导医咨询、候诊服务、分诊、划价收费、治疗等各环节相关联, 于同一区域依次设置, 除可节省患者时间外, 又确保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便于管理。推行岗位责任制, 完善岗位职责、制度、质量检查标准, 应用“一站式”服务, 对患者多种需求予以满足, 重视简化服务流程, 特殊患者, 可增加陪同服务项。 (2) 综合素养提高:积极引进新技术, 加强培训, 促护士业务技能增强, 建设整体素质高的队伍, 是有效营造优质服务环境的途径。转变护士陈旧观念, 将工作业绩、服务质量、业务技能与个人发展和利益紧密结合, 促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 (3) 人性化管理:门诊护士配置较为分散, 缺乏归属感, 医院管理者需更加关心和支持, 了解其思想动态, 认可其工作中获取的成绩及所付出的努力, 给予政策倾斜, 增加收入, 并为其争取学习机会, 激发工作热情。 (4) 增强法律意识:组织门诊护士系统学习《护士职业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 转变观念, 明确权利与义务, 将掌握的技能和法律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应用, 为患者提供多层次、更优质、更安全的服务, 对各种人群的护理需要予以满足, 可规避护理纠纷。

1.3 指标观察:

评估管理前后护士理论技能考核、护理安全管理水平, 总分均100分, 分值越高, 成效越佳[2]。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13.0中输入, 组间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管理后无护患纠纷事件, 管理前3例。相较管理前, 管理后的护士理论技能考核、护理安全管理评分均有明显提高 (P<0.05) 。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门诊是医院早期诊断、制定有效方案, 及时治疗伤病员的一线, 也是体现医院良好医德医风的形象窗口, 管理的好坏对医院效益和整体形象都有直接影响。综合医院设置的科室门类多, 日常护理工作更复杂, 对护理管理有更高的要求[3]。本次研究选取综合医院门诊管理的资料, 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 与管理前比较, 结果显示, 管理后有效规避了护患纠纷, 且护士理论技能考核评分、护理安全管理评分明显提高。提示重视对门诊护理工作合理布局, 加强特殊服务和一站式服务, 可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建设综合素质高的护理队伍, 可增强服务水平, 保持医院门诊形象及护理质量。实施人性化管理, 满足护士薪资方面的要求, 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利于护士全身心投入工作, 积极掌握新的护理技能, 为患者提供更周到的护理服务;重视法律意识培训, 可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4]。

综上所述, 针对综合医院门诊护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针对性防范对策, 可提高护士综合素养, 增强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门诊日常护理管理中常遇问题及应对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护士30名, 抽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份析护理管理中存在问题, 并制定相应防范对策的资料 (管理后组) , 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常规护理管理资料 (管理前组) 展开对比。结果 管理后无护患纠纷事件, 管理前3例。相较管理前, 管理后的护士理论技能考核和护理安全管理评分均明显提高 (P<0.05) 。结论针对综合医院门诊护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针对性防范对策, 可提高护士综合素养, 增强护理质量。

关键词:综合医院,门诊护理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异明, 王梅英, 李柳英.绩效考核在门诊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 :106-107.

[2]黄红梅, 熊彬, 张玲.综合医院门诊护理管理不良因素分析与对策[J].重庆医学, 2013, 42 (21) :2552-2554.

[3]谢少波.风险管理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21) :106-107.

综合医院儿科护理管理 篇6

1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概况

1.1 概念与起源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 (family-centered care, FCC) 是指在护理患儿的同时关注整个家庭的重要作用, 既要满足患儿的情感和发展需要, 还要鼓励家庭参与健康照顾的各个方面, 即与家庭建立信任、尊重的合作关系, 共享信息, 支持家庭参与护理, 给予选择权, 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信仰, 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让患儿和家庭参与到医疗护理的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各个过程[1]。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识到以病人为中心护理的不足, 提出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保证、支持病人的需求[2,3], 后经过美国外科医生埃弗雷特·库普 (C.Everett Koop) 、美国儿科健康护理联合会等的积极努力, 得以在美国医学界、国会、联邦基金机构以及私人基金会中推广[4], 并于1993年成立美国FCC研究所, 通过各种出版物、制订针对医院的标准、举行每年一度的研讨会以及进行健康咨询等形式促进推广应用[5]。目前,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已成为美国卫生系统中一个广泛的概念, 国际护理界也给予认可并广泛运用于护理工作中, 我国部分医院也开始逐步尝试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 但由于经济条件和培训宣传不到位, 其理念并未完全得以落实, 与国外医院还有一定差距。

1.2 内涵与原则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内涵上秉承了系统性整体护理的理念, 但更强调家庭在患儿疾病治愈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包括8条基本原则:①家庭与病人存在基本的情感联系, 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远远超过家庭之外。②家庭与医务人员的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③病人家庭种族、伦理、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多样性应该得到尊重。④病人家庭的力量和个体性应被承认, 不同的家庭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⑤鼓励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 尊重病人及其家庭对医疗护理方案的选择权利。⑥病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相互支持应得到鼓励和支持。⑦青少年和婴幼儿家庭的意见应得到理解并被整合到护理计划中。⑧政府应贯彻给予家庭情感和经济上支持的政策和计划[6]。

2 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现状

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较早接受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理念并将其用于医院设置及管理中, 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

2.1 以家庭为中心的病房设置方便人性

2.1.1 合理的病房结构

长庚纪念医院儿童医疗中心普通病房的设置为“山”字型, 护士站处于几条边的中间, 病区护士站到每个病房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儿童内科加护病房及新生儿重症病房均将护士站设在病区中央, 使护士在护士站均能观察到每位患儿的情况。这种设置既便于护士随时观察患儿、快捷地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 还使护士处于患儿及家属的视线范围内, 让患儿及家属有备受重视和照顾的感觉, 增加其安全感。

2.1.2 安全温馨的病房氛围

长庚纪念医院病房中每个细小环节的设计都考虑了患儿及其家庭的感受, 努力为其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比如充满浪漫气息的淡粉色墙壁、温馨卡通的隔帘及床单、走廊及病房中挂满充满童稚的儿童绘画作品、单间病房中的榻榻米等, 这种友好、宁静的住院环境有助于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紧张与不安, 最终达到患儿尽快康复的目的。

2.1.3 便利的住院设施

长庚纪念医院尽可能地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极为便利的生活设施, 比如设有微波炉、洗衣机、干衣机, 用于制作降温冰块的制冰机, 为低龄儿童提供娃娃小推车;病房宽敞明亮, 每个床位配有可折叠的沙发床, 供留陪家属休息使用, 并可根据需要提供太空被;每个房间设有宽敞便利的储物柜, 有方便洗漱、淋浴的亲子卫生间;病床之间以床帘相隔, 一方面方便护理操作, 另一方面保证了患儿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隐私;每间病房都设有电视机, 满足患儿治疗后的娱乐所需;对于远道而来不能陪伴患儿的加护病房家属, 还为其提供了供住宿的休息室, 方便家属探视患儿。

2.2 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长庚纪念医院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进行了广泛宣传, 使这一理念深入医务人员的内心, 全院所有部门及各类人员如药剂师、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医生、护理师、专科治疗师、助理等均以服务于患儿及其家庭为最高目标。住院患儿只需在自己的病房内安心休养, 营养师会主动到床旁为患儿及家属配餐, 物理治疗师会到床旁进行物理治疗并指导家属居家护理技巧, 助理会安排好所需的检查并陪同前往。

为了给患儿及家庭提供均值的护理服务, 长庚纪念医院实施严格的三班制护理排班, 三班人员基本相等, 每位护士每班护理床位数不能大于8人, 并且尽可能地在1个月内上同样的班次, 既保证了工作质量, 又体现了护理的连续性, 有利于护士与患儿及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护士非常重视家属的诉求及体验, 除了定期搜集家属的意见外, 在日常的护理记录中每班均要求详细记录家属的反映及意见, 并进行班班交接。每制订一项护理计划, 护士总会和患儿及家属沟通, 告知其意义, 征得患儿及家属同意。对需要家属配合的措施及掌握的技能, 护士会鼓励家属参与并耐心指导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这样, 以患儿住院为契机, 达到了以家庭为单位提高全社会健康知识水平和疾病护理技能的目的。

2.3 灵活的探视制度满足家庭需要

国内许多重症监护病房 (ICU) 有严格的探视制度[7], 禁止患儿家属进入急诊室、重症病房、新生儿病房等。医护人员认为在家属的注视下工作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会干扰对患儿的治疗及抢救。现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家属最希望能够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并能随时了解病情变化。在父母看来, 能够知道孩子的病情诊断、理解孩子为什么接受这些治疗措施、体会到孩子治愈的希望、确定孩子能够因医治而减轻痛苦等都是他们最需要的[8]。长庚纪念医院充分体察了家属的处境及期望, 制定了人性化探视制度。医院所有的ICU病房、中重度加护病房、新生儿病房等不需留陪的病区, 均可每日探视3次, 每次半小时, 节假日也不例外。对于危重或有情感需求的患儿还可随时进行探视并鼓励陪伴。医院还为离家较远的家属准备了设施齐全的休息室方便家属留宿。其灵活的探视制度满足了患儿家属对患儿陪伴的需要。

2.4 严格的隐私保护维护家庭尊严

长庚纪念医院非常注重患儿的隐私保护, 每个病房均设有碎纸机, 用于销毁不用的患儿资料;外出检查时患儿的病历必须装在专用的袋子中, 避免信息外泄;在护士站有患儿姓名的资料必须反面放置, 以免无关人员看到;病房内每个病床均会有宽大的围帘, 使患儿及家属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实施任何操作护士均会拉上围帘, 包括对刚出生的新生儿。严格的隐私保护维护了患儿及家庭的尊严, 增加了安全感, 使患儿及家庭能安心享受优质的护理服务。

2.5 图文并茂的宣教资料满足家庭信息需求

长庚纪念医院所有病区均贴有大量既有特色又风格协调的健康宣教展板, 内容涵盖病人的权利、医院的宗旨、各种事项的办理流程、疾病的相关知识、安全卫生提示等各个方面;病区还提供大量图文并茂的卫教宣传单张, 可供家属随时取阅;在患儿入院时责任护士也会根据患儿的疾病有针对性地给家属进行书面及口头的宣教, 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医疗活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教, 既宣扬了医院文化, 又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了极好的就医指引, 还增长了患儿及家属的疾病相关知识, 提高了家庭就医配合度。

2.6 合理的学习娱乐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长庚纪念医院的儿童医疗中心为患儿提供了丰富的院内学习空间, 在每个楼层均设有院内学校、图书馆、亲子阅读室、游戏室等用于学习娱乐的区域, 里面有大量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及玩具。患儿在治疗之余可以在家属陪伴下进入这些区域学习娱乐。对于学龄期的慢性病患儿, 护士会与家属一起为患儿制订学习计划, 并协调志愿者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内来医院辅导患儿学习、陪伴患儿游戏等, 极大地减轻了学龄患儿对耽误功课的担忧。

3 体会

家庭在儿童疾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儿童的疾病可影响家庭支持系统及生活质量。因此, 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是儿童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实现是基于一种协作, 这种协作存在于病人、家庭、医生、护士和其他参与医疗行为的所有人员之间, 所以, 建立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不可能一撮而就, 它需要树立理念、设立标准及建立制度来维持。我们应在学习先进护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 逐步让其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达到能真正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摘要: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是儿科护理发展的方向, 介绍了台湾长庚纪念医院从病区设置、服务理念、制度建设、宣教指导、隐私保护、人性关爱等方面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长庚纪念医院,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

参考文献

[1]戎艳鸣, 楼建华.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11) :50-51.

[2]Policy Statement.Family-centered care and the pediatri cian’s role[J].Pediatrics, 2003, 112 (3) :691.

[3]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Task force on the family.Familypediatrics[J].Pediatrics, 2003, 111 (Suppl) :1539.

[4]Delbanco TL.Enriching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y invitingthe patient’s perspective[J].Ann Intern Med, 1992, 116 (5) :414.

[5]张际, 赵娟.“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在儿科的应用现状和展望[J].重庆医学, 2005, 36 (6) :932-934.

[6]张朋.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和展望[J].吉林医学, 2009, 30 (4) :322-323.

[7]Slota M, Shearn D, Potersnak K, et al.Perspectives on family-cen-tered, flexible visit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setting[J].CritCare Med, 2003, 31 (5) :362.

上一篇:法院案件下一篇:纸媒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