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医院的电力设计

2024-07-23

综合性医院的电力设计(精选8篇)

综合性医院的电力设计 篇1

摘要:针对电力监控系统存在功能单一、集成度低、互操作性不强、实时性差等问题,采用多元信息融合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平台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设计方案。文章给出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实现方法,系统在监测区域部署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将监测数据汇集到嵌入式网关,实现统一的数据管理和用户远程访问,构建了监控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完成电网海量实时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系统能满足高集成度的电力监控应用需求,具有扩展性好、功耗小、成本低、实时在线等优点。

关键词:信息融合技术,嵌入式网关,ZigBee网络,ARM处理器,综合监控系统

0 引言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186信息化工程的持续推进,电网运行环境将面临日趋复杂的新应用格局,改进电力监控手段和方法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电力公司建设的各种电力监控自动化装置虽初步实现了“四遥”功能,但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单一功能的监控管理,没有统一的监测平台,基本处于多家设备并存、分散安装的状态,互操作性差,标准化规范化不足,各电力公司的系统相互独立,不利于省公司层面统一管理;监测点少,数据分散,控制实时性差,难以形成统一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无法反映电网长期电能质量情况;由于电力信号量极多且相关性强,设备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给采集计算和实时监控带来很大麻烦,系统之间的接口可扩展性差、开放性差,稳定性欠佳[1,2,3]。

信息融合技术(Information Fusion)也称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观测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从而得出决策和估计任务所需信息的处理过程[4]。这里所指的传感器是广义的,是指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各种信息获取系统,如电力系统中的各种单一功能传感器和多参量的监测子系统等,其高度集成和协同动作能获取到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主要优点为系统可靠性高、监测范围广、置信度良好、生存能力强、扩展性好,能有效提高电网状态监测和运行智能化程度,为电网智能化监控的发展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文章以IEC61850为建设规范,通过应用多元信息融合技术,设计基于ARM内核嵌入式处理器和Zig Bee网络技术的电力实时监控系统,对现有的软硬件进行应用集成,进一步融合和完善已开发监测装置的性能,利用传感器进行电网相关监测参数的实时数据采集。网络传输部分可选择电力载波、无线数传、GPRS、CDMA、3G等多种通信平台,将监测数据传输到由工作站和数据库服务器等组成的综合监控中心,进行实时分析处理,并在监测指标出现异常时报警,从而提高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5]。

1 电力综合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依据电力监控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按照“硬件集中、软件集成”的思路,充分考虑今后系统增容的复用性和可扩充性,采用分布式、模块化结构,管理设备均可扩容,直接与系统进行连接,不需对线路进行大的改造;信息处理面向电力系统的各种应用服务,主要通过数据库、数据管理和数据查询等功能实现,做到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的良好对接。

1.1 系统整体架构

电力综合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主要包括4部分:

1)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借助于分布在监测区域的各种传感器和Zig Bee模块,对电网运行过程中的设备及线路状态信息(电压信号、电流信号、变压器监控、开关电参量监测、电能质量数据、负荷监测等)和环境监测信息(主要是现场温湿度监测、烟雾报警、水浸报警等)实现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6];

2)嵌入式网关的主体部分是基于ARM9核心的S3C2440处理控制模块,负责对各种监测数据的传输处理,并提供方便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与多种网络的通信;

3)网络传输部分包括Internet与各种有线或无线通信网,为用户提供远程访问及控制方式,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

4)监控中心由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工作站、监测维护终端等组成,主要完成监测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处理,进行电网的远程维护与实时监测,同时向中心用户和远程用户终端提供数据的评估分析等服务,从而实现电网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处理。

电力综合监控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2 信息融合体系架构

在满足系统功能、性能与安全条件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利用和发挥现有各类监控设备和数据资源的功效,逐步升级、扩容,以节约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由此,设计电力综合监控系统的信息融合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该系统自底向上分为4层:(1)传感器信号获取是基础功能层,完成各种参数的检测和变送,是系统的主要信息源;(2)传感器信号处理是属于传感器级的信号处理过程,主要负责存取和管理监测数据;(3)监测目标特征融合属于面向电力应用服务的信息处理过程,通过对各种协同信息的融合处理,实现电力监测对象的信息提取和处理,完成对目标的信息集成功能;(4)电网运行态势评估是高级的信息决策级融合处理过程,通过监控中心对各类信息分析,作出对电网全局的运行状态评估,控制各监测子系统的相应动作,完成对相应传感器的管理工作,在出现问题时发出报警信号。其中,监测目标特征融合依赖于相关的数据处理和融合知识规则;传感器信息获取与处理主要通过对传感网的节点资源协调与管理,提高系统融合的效能[7]。

2 系统硬件电路

2.1 嵌入式网关设计

本系统是一个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网关硬件结构如图3所示。

电路的核心采用以ARM9为内核的S3C2440处理器,主要由电源模块、低压保护电路、存储器单元、通信模块、模拟信号调理模块、各种接口等组成,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能与目前安装的监测装置进行信息交互和融合。由不同传感装置组成的监测子系统,采集到终端设备信息后,一般仅保留数据接收和转发功能,所有的数据处理工作统一由嵌入式网关完成,从而减少了信息由终端到主站的处理环节,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减轻了各监测子系统的工作压力,降低了故障发生概率,同时也方便系统的统一维护。

考虑到电力工作现场的需求,并兼顾系统功能、成本及今后的扩展升级,采用了高性价比、低功耗的S3C2440处理器。这是一款基于ARM920T内核的16/32位RSIC结构的微处理器,具有独立的16 k B指令,能完成数据存储、处理、传输、人机界面显示等功能。S3C2440提供一套完整的通用外设接口,完全满足电力监测系统中数据处理和网络传输的要求,不需要再为系统配置额外器件。S3C2440的片内外资源丰富,扩展性强,可大大缩短开发周期,减少整个系统的成本[8]。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硬件设计

本系统基于Zig Bee技术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结构如图4所示。

Zig Bee模块由CC2530芯片及其外围电路组成,这是新一代片上系统(System-on-Chip,So C)解决方案,集成了业界标准增强8051MCU内核,具有一套广泛的外设集(包括2个USART、12位ADC和21个通用输入/输出等),能很好地支持一般低功耗无线通信。其中,传感器部分采集配电网相关监测数据;CC2530模块存储和收发传来的数据,并与协调器进行无线通信;射频前端电路实现射频功率放大及提高接收灵敏度,以增加传输范围;调试端口实现系统的程序开发调试和软件移植;片内片外两部分通过标准接口进行连接[9]。

Zig Bee具有快速配置、容错性好、无需固网支持、成本低、功耗低、长期监测等特点,目前,已在电力监测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价值:(1)不需要复杂的通信线路布线,降低了成本(传统监控系统中50%以上的安装成本来自传输电缆);(2)可实现不同监控模块的迅速构建,而不需要添加更多的设施,便于灵活组网和扩展,极大地减少了建设成本;(3)可避免长距离传输的信号衰减,为电网故障监测诊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运维成本;(4)节点能够长期高效采集有效数据,可部署于高空高压电网等条件苛刻的环境中,从而减少人工检查和有线监控的高额成本;(5)具有自组织性、动态性拓扑,更适用于电力系统的分布式处理。

3 系统的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嵌入式网管软件和远程监控中心软件设计。网管软件负责数据的采集、传送和通信功能;监控中心负责数据处理和实时显示,并通过网络传送各种控制信息。

3.1 嵌入式网关软件设计

嵌入式网关主程序软件流程如图5所示。

传感器节点上电后,首先完成各参数的初始化,依据监控指令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到汇聚节点,根据路由协议自组织网络,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融合,最后上传到远程监控中心。软件可选择具有开放性、可移植性、强大网络功能的Linux操作系统等工具[10]。

3.2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

电力综合监控系统由变压器综合监测、电能质量监测、环境监测、视频监控、报警联动等诸多监测系统组成,采用面向满足电网企业复杂业务需求的应用集成技术架构,各子系统既独立运行,又相互联系,不仅具备基本的监控和数据采集(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功能,还包括信息采集及分析管理功能,具有与电力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互联扩容,构成更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能力[11]。电力综合监控系统构成如图6所示。

监控中心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建成一个符合电力系统智能化管理要求的分布式、开放式平台,提供实时监测数据、信息传递、数据库系统、人机界面、应用程序等服务,并将各应用子系统在开放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实现集成。由于系统涉及网络多种协议和通信方式,可采用数据采集软件与现场控制逻辑监控系统成为独立运行模块等技术手段,以保证现场监测系统运行的稳定和安全;预留多路数据通信和其他自动化系统的接口,如负荷控制接口、自动抄表系统等,以实现信息共享,便于系统以后的平滑升级、扩展和维护。软件设计分为C/S和B/S模式,其功能主要有用户权限配置、通信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发布、数据上报、统计分析、专家系统、监测控制等。监控中心软件平台框架如图7所示。

4 结语

文章依据IEC61850标准中有关信息集成系统建设的规范要求,设计面向多种应用的电力综合监控系统,通过多元信息融合技术,进一步集成和完善已开发电力监测装置,完成电网设备与调控系统的实时监控和信息互动。该系统技术架构开放灵活,能满足高集成度的电力应用,具有互操作性强、可扩展性好、经济实用等优点,对推动电网向自动化、综合化、集中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盛洁,唐良瑞,郝建红.智能配电环境感知融合网络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39(24):127–131.SHENG Jie,TANG Liang-rui,HAO Jian-hong.Research of ambient composite networks towards the smart distribution grid[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1,39(24):127–131.

[2]吴国沛,刘育权.智能配电网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21):162–166.WU Guo-pei,LIU Yu-qua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for smart distribute grid[J].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2010,38(21):162–166.

[3]王康,章国宝.配电网智能监测终端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17):26–30.WANG Kang,ZHANG Guo-bao.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lligent monitoring terminal for electric distribution network[J].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2012,20(17):26–30.

[4]于洪珍,徐立中,王慧斌.监测监控信息融合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冯翔.智能配电网多源信息集成模型系统研究[J].低压电器,2011(24):30–34.FENG Xiang.Research of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model system about smart distribution grid[J].Low Voltage Apparatus,2011(24):30–34.

[6]张强,孙雨耕,杨挺,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2010,43(6):31–36.ZHANG Qiang,SUN Yu-geng,YANG Ting,et al.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 smart grid[J].Electric Power,2010,43(6):31–36.

[7]胡学勇,彭林.信息化技术研究的探索与实践[J].电力信息化,2011,9(2):36–39.HU Xue-yong,PENG Lin.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9(2):36–39.

[8]张豪,杨春燕,汪筱阳.S3C2440A芯片及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24):26–30.ZHANG Hao,YANG Chun-yan,WANG Xiao-yang.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MOS chip S3C2440A[J].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2011,19(24):26–30.

[9]章伟聪,俞新武,李忠成.基于CC2530及ZigBee协议栈设计无线网络传感器节点[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20(7):184–188.[1ZHANG Wei-cong,YU Xin-wu,LI Zhong-cheng.Wireless network sensor node design based on CC2530and ZigBee protocol stack[J].Computer Systems&Applications,2011,20(7):184–188.

[10]李征,马永涛,刘开华.基于物联网的环境情景感知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2,38(17):1–4.L I Z h e n g,M A Yo n g-t a o,L I U K a i-h u a.D e s i g n a n d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text awareness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J].Computer Engineering,2012,38(17):1–4.

综合性医院的电力设计 篇2

关键词:综合性医院;户外环境;康复景观;园廊;江苏省中医院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6-0055-04

从中世纪的修道院花园到日本的禅院,人们早就发现了植物、阳光、空气对于压力、抑郁等不良情绪有辅助缓解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由克莱尔·库珀·马库斯(Clare CooperMarcus)为首的风景园林、植物学、环境心理学专家们通过实验、调研等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出景观的康复性设计对于病人的心理和生理有着重要的康复性辅助作用。康复景观成为医疗机构外部环境设计的最佳设计主题。

不同于国外医疗机构的户外环境设计,中国综合性医院因为人口基数大、医疗机构类型单一、医疗格局不完善等国情,很难采用国外低使用强度的康复花园(园艺疗法)等设计手法进行户外环境设计改造。如何利用中国传统造园元素乃至园林建筑配合康复景观相关设计手法,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满足我国综合性医院使用人群的需求,在不改变医院绿地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医院户外环境使用率和使用人群满意度,是中国特色康复景观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现代景观中,“廊”作为较大体量单体建筑和大规模建筑群中连接建筑与景观的构件,其多变的布置形式在景观空间中形成了大量的半公共休息空间和交通流线。故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园廊因其良好的休息观景和交通联系功能,在中西方景观中被广泛应用。应用频率如此高的设计要素,在环境资源有限、建筑密度大、使用需求复杂的综合性医院户外环境设计中,是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将康复景观的设计手法和无障碍设计应用于园廊中后,能否提高医院狭小的户外空间使用率、环境康复性和使用人群满意度,是一个崭新的命题。

1 江苏省中医院及其长廊区域概述

1.1 江苏省中医院概述

江苏省中医院(又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红十字中医院),是国家卫生部评定的“三级甲等中医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汉中路155号。医院总建筑面积4.9hm?,医院床位700-1900多张,日门诊量达7000-8000人次。2006年进行南扩工程,将医院院区分为北院和南院。北院(2.1hm?)主要是门诊大楼,少量管理和住院区;南院(2.8hm?)主要是住院及行政管理办公区域。

1.2 医院户外环境设计分析

通过实地实测、绘制江苏省中医院平面图和规划结构分析图(图1~2),可将中医院整体规划设计概括为“一轴、一带、四节点”。“一轴”即交通轴,是将医院北院的北门和南院的南门联系起来、通行最快的路径。“一带”即长廊带,是一条约125m的曲折长廊,为住院部和管理大楼使用人群提供集游憩、通行于一体的景观长廊。“四节点”分别由北院花园、鱼池花园、内部花园、南院广场构成,交通轴将北院花园、鱼池花园、南院广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绿色景观轴。而长廊带将内部花园、鱼池花园、南院广场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绿色景观长廊带。

1.3 长廊区域概述

江苏省中医院长廊(又名兰亭)位于医院的南院,总长约250m,大体分为4段(图3)。长廊为独立廊形式,主要是将南院体检中心、行政办公楼与住院部联系起来,为医院(南院)提供一条的主要交通流线。长廊两侧为座椅,提供大量的半公共休息空间(图4)。长廊顶部布置了以中国中药文化典故为内容的壁画,凸显出古典的氛围。长廊两边植物茂盛,主要有: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枸骨Ilex cornuta、玉兰Yulania denudat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瞧梅Chimonanthus praecox、茶梅Camellia sasanqua、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 杨梅Myrica rubra、紫藤Wisteria sinensis、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鸡爪槭Acer palmatum、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珊瑚冬青Ilex corallina、黑松Pinus thunbergii、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梅Armeniaco mume、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五尖槭Acer maximowiczii石楠Photinia serratifolia、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f.pendula、紫玉兰Yulania lilrjlora。

2 调查

2.1 调查目标

通过调查江苏省中医院北院和南院中主要景观节点的使用强度和长廊区不同使用人群(病患、医院职工、探访者)的使用强度和行为类型,分析使用群体对长廊区满意度,并以此来讨论长廊在综合性医院户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2.2 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是江苏省中医院主要景观节点,调查点主要包括北院花园(北院,151.00m?)、内部花园(南院,239.92m?)、鱼池区(南院,47.56m?)、广场区(南院,182.51m?)、长廊区(南院,295.52m?)。

2.3 调查方法

通过实地踏勘,计算江苏省中医院各景观节点活动区域面积,主要是铺装面积及少量可进行内部活动的绿地;通过直接观察法、时间间隔拍照法收集医院各景观节点不同使用人群的数量和停留时间等数据计算各节点使用人群数量与活动区域面积的比值,得到各节点活动区域的使用强度;通过直接观察法、行为日志法收集长廊区不同使用人群行为类型的相关数据,分析长廊在医院的使用程度。

nlc202309011705

2.4 时间分配

本次调研观察时间分配为每个景观节点平均观察1天(6:00-21:00)。

2.5 结果分析

2.5.1 各景观节点使用强度分析

由图5可知,在江苏省中医院各个景观节点中,长廊区的人群比例在停留时间为<1min和1-5min的使用强度中较少,即较少在其中通行或停留,这主要与长廊区不靠近医院主干道有关。

在中长时间停留(5-20min)的人群使用强度上,长廊区人群比例明显增加,但与供观鱼的鱼池区(使用人群停留时间以短及中长时间为主)和北院门诊的北院花园相比,长廊区的人群使用强度稍弱。

但在所有景观节点中,长廊区的使用人群主要是进行20min以上的长时间停留与活动,因其具有大量半公共空间和层次丰富的植物种植。

2.5.2 长廊区不同人群使用强度分析

由图6可知,长廊区快速通行(停留时间<1min)的使用人群的使用强度依次为:探访者>医院职工>老人>病患>儿童,因长廊是联系住院部和医院体检中心、行政大楼的通道,所以通行者多为探访者和医院职工。

停留时间为1-10min主要是病患、探访者和老人,医院职工很少在长廊区长时间停留,基本以快速通行为主。停留时间为10-20min的各种使用人群对长廊的使用强度差异不明显且都比较低。

长廊区停留时间>20min的人群使用强度明显增加,病患、探访者和老人更偏爱在长廊区长时间停留,他们更易接受医院户外环境的辅助康复功能。

2.5.3 长廊区不同使用人群行为类型分析

由图7可知,医院不同使用人群在长廊区的行为类型多样。病患主要是参与快速通行、交流、沉思、阅读、欣赏、锻炼、吃饭、睡觉、抽烟、玩手机、打电话等行为,在具体调研中,有少量使用轮椅的老人每天会定时在长廊区进行辅助行走训练;医院职工则是以快速通行为主,伴有少量的交流行为。医院清洁人员会定时对长廊进行清扫;探访者出现频率最高,行为多样,主要有穿越、交流、沉思、欣赏、锻炼、吃饭、睡觉、打电话、玩手机等;老年人在长廊区的出现频率也较高,主要行为有快速通行、交流、沉思、阅读、欣赏、锻炼、吃饭、睡觉、抽烟、玩手机、打电话;儿童在长廊区出现频率低。

2.6 结论及改进措施

2.6.1 结论

1)医院使用人群对长廊区使用强度较高,尤其是停留时间>20min的使用强度;

2)病患、探访者、老人更爱在长廊长时间停留,医院职工多为快速通行

3)长廊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特别是探访者、病患、老年人的环境需求。

通过以上的实践调研可发现,“廊”作为建筑与景观的连接构建,提供了大量的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半公共休息空间,在面积有限的综合性医院户外环境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辅助康复功能和应用价值。

2.6.2 缺点及改进措施

1)夜间照明不佳

据观察,一部分探访者和老年病患喜欢夜晚在长廊进行看报纸等阅读活动,但因为照明不佳而放弃。此外,长廊区的照明不佳也给老年和残疾病患的夜间活动带来不便。

改进措施:根据实际观察,长廊使用者偏爱集中在长廊区入口及景观佳的地段。考虑到经济与使用者安全等因素,可对长廊出入口等局部地段加强照明。

2)复健设计不佳,道路设计未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

调研发现,医院病患喜欢利用长廊扶手进行康复训练活动,但长廊并未设置专门的复健设施。同时,长廊的无障碍设计不够充分,如道路过于光滑、未设置盲道砖。

改进措施:在长廊区设置一些辅助康复设施。道路选择碎石、卵石与混凝土路面结合,既可满足行动不便的病患使用,又能发挥碎石、卵石对脚底的按摩功能。塑胶路面也是不错的选择。

3 廊在综合性医院户外康复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1)使用人群偏爱长时间停留,更易发挥医院户外环境辅助康复作用

乌利希(UlriCh RS)教授通过实验发现,当病患观看自然景观3-5min后,身体内的压力等不良情绪得到明显的缓解。如果医院户外环境能够吸引使用者进行长时间的停留,就更易发挥康复景观对于病患、探访者以及医院职工的压力等不良情绪及疾病的辅助康复作用。

由上可知,长廊区域能够明显吸引医院使用人群尤其是病患、老人、探访者停留时间>20min;长廊区的中长时间停留(10-20min)的人群比例也较高;各分区中使用人群停留时间>5min的数量比例最大也是长廊区。长廊成为医院户外康复景观发挥辅助治疗和心理疏导的最具潜在价值的景观区域。

2)满足医院大量人群对于半公共空间的需求

半公共空间在医院十分重要,它为医院使用人群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植物丰富、相对安静且有一定的防护设施的空间。江苏省中医院的长廊是一个良好的案例,长度达250m满足了大量使用人群对于半公共空间的需求,顶棚隔绝了天气因素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两边的休息座椅、长廊外的长轴画卷都吸引人们在此长时间停留。

3)满足不同使用群体行为需求,提高医院户外环境满意度和服务度

通过调研数据发现,医院不同使用人群在长廊区的行为类型是最多样的,主要有快速通行、交流、沉思、阅读、欣赏等。使用人群行为类型的多样,直接反映了医院户外环境设计的服务度和使用者的满意度。长廊能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对于医院户外活动的大多数需求,无疑会提高医院服务和人性化程度,这对于打造良好的医院口碑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4)结合无障碍设计和复健设施,实现康复景观功能性

为加强医院户外环境的康复功能,将辅助康复设施和无障碍设计应用于园廊中形成“康复廊”,既能满足使用人群的户外环境需求,又能起到辅助缓解病情和加快部分疾病的复健作用。将园廊和小型开敞建筑空间结合,在建筑空间一侧设置相关的复健设施如行走恢复设施、腿部肌肉恢复设施等,加强园廊的康复保健功能(图8)。

5)发挥长廊的交通功能,增强医院交通流线指示性

医院良好的交通流线无论对于医院职工加强工作效率,或对不熟悉医院的病患和探访者快速到达目的地,都是十分必要的。廊独特的纵向线性空间,加上中介过渡作用,很好沟通了建筑室内和景观室外空间,具有引导、暗示交通的作用。江苏省中医院的长廊连接了南院入口区域(包括体检中心和行政楼)、南院广场区与住院部,导向性强,提供了一条最快通达南院的交通路线。

6)长廊设计结合文化内涵,烘托医院特色

廊的造型和内部装饰多种多样,可根据医院文化特点,配合景观烘托意境。江苏省中医院长廊选择符合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内饰和壁画,并选择中国古典廊的设计方法,搭配素净的白色笼灯,加上两侧如古典画卷的假山树景以及医院院训,形成一种独特的江南古典气质,让医院使用人群仿佛置身江南园林而非医院。

在我国,每一个综合性医院都面临着资源紧张、人流庞大、服务有限的问题,康复景观在这样的公共医疗环境面前,似乎变成了一个虚无的命题。如何根据现有的医疗环境,探讨设计出高功能性、高包容性的综合性医院户外环境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从中国传统的造园元素——园廊人手,通过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探讨园廊在现代医院景观中的使用强度和满意度。研究发现,在绿地面积有限、户外需求层次丰富、使用人群特殊的综合性医院中,户外环境园廊的应用对于增强医院户外空间使用强度,创造大量半公共休息活动空间,加强户外环境的康复功能,创造导向性强的交通流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性医院的电力设计 篇3

一、电力物质需求的特点

电力系统由于外部设备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会不断损坏, 所以说, 电力系统是一个不断消耗电力物资的系统, 这种消耗的系统自然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持, 结合电力系统自身的特点可以分析出电力故障后, 电力系统对电力物资的需求特点。

1) 及时性与有效性。由于电网与电网之间的电磁联系逐渐紧密, 网络结构最初的设计缺陷导致电网局部区域突发电网故障会影响到很大的一片范围, 并且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危害蔓延的速度也非常快。电力系统作为我国的基础生活系统, 在国民生活与科学发展中占有极大的地位。如果不能采取相应措施来进行处理的话, 势必会对电网造成进一步的危害。而这类电力事故的处理应该建立在电力物资的调配上, 因此, 电力物资的调配应该具有及时性与有效性。

2) 季节性。电力系统大部分的电力设施都处于自然环境当中, 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轻度情况下, 自然环境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空气质量都会对电力设备进行慢慢的腐蚀;严重情况下, 电力设备会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 例如, 雪灾、地震、飓风、暴雨泥石流等一些次生灾害, 但是这些腐蚀与灾害都充满了季节性。因此, 电力系统对于电力物质的需求也充满了季节性。

3) 网络性与复杂性。电力系统是呈网络结构散布在区域当中的, 当电力灾害发生时, 一个范围内的电力物资需求不可能是单点的, 并且由于外在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 交通、道路等原因, 导致电力物资不能快速的运送到灾害地点, 因此, 在进行电力物质调配时应该进行多方面的考虑。

二、电力物质综合调配方案的模型设计

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电力系统对于电力物质的调配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制约, 其中能够用言语表达清楚的因素相当有限。若直接对其进行建模分析, 则需要建立一个多线性的数据模型, 相对而言比较困难。

以目前的调配技术来说电力物资调配主要会面临以下三个难点:

1) 电力物资运输决策问题, 即确定最优的运送路线。2) 故障点物资需求优先级的决策, 即物资第一时间到达那个电力故障点, 电力故障点修复的顺序。3) 物资调配的问题, 选择最优的电力物资调配点以及配量等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有明显区别的, 如果不能一一得到解决, 势必会对电力系统带来危害。

三、应对电力物资调配三大问题的主要对策

1) 电力物资调配的最优路径。电力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大小不一的电力物资储备仓库, 方便抢修人员在进行故障抢修时调配电力物资。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全国各地的物资仓库、交通道路以及被破坏的电力故障点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当中的节点, 节点之间所连线代表了节点之间物资运送的时间。由于电力物资需求在数学模型当中比较模糊, 在这里只能做出一个模糊估计。为了让这种模糊估计在实际工作中能得以实现, 本文引入对称三角函数来表达这种模糊性的不确定性。

当数学模型建立过后, 可以通过解开数学模式来对相关路径进行评估, 分值最高连线就是最优的运送路径, 因此, 电力公司可以根据分数来择优选择路线。

2) 电力物资的调配。通过最优路径的计算得到了仓库到最优需求点的高效路径以及物资需求的优先级。另外, 我们还需要确定调动那个仓库的电力物资以及物资量, 每个仓库针对不同的需求量才能运送多少物资,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综合效益达到最高。应急电力物资调配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满足物资需求与相关限制的条件下, 考虑电力故障范围内受损电网的故障点的重要性, 在能够满足各方面条件下完成综合调配, 使其调配工作的综合保障率最高。

考虑到电力物资运输路径最优化与线路重要性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运输线路的分值虽然很高, 但是所计算路径的所有仓库都不能在限制期内满足相应的物资供应。电力物资供应的基础要素就是满足及时性与有效性, 在制定电力物资调配方案时, 在对物资运输路线进行调配的同时还应该根据保障率来作出相应的调整, 剔除那些仓库保障率为0的运输路线, 从而形成最优的电力物资运输路线, 从而完成电力物质运输的最终方案。

3) 物资需求的优先级。由于我国的电力系统覆盖范围较广, 很多地方的电网结构比较复杂, 在遭受到电力破坏时会出现众多的电力故障点, 在实际情况下单个的电力物资仓库的物资储量与运输能力都非常有限, 在进行抢修时应该集中所有电力仓库的设备优先恢复电网中较为重要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恢复的优先级能够确定单次抢修工作的难度, 最终达到完全恢复所有的电力系统, 让其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由于电网的故障形式较多, 在故障后电网的工作方式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并且这种改变会随着线路的恢复发生变化。本文不会去考虑电力物资的动态博弈性, 只是单方面的考虑电网系统发生故障后快速制定的电力物资调配计划, 以恢复电网线路的输电能力来作为集中调配物资抢修的故障点。电网中最大输电能力是指电网系统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传输电能的最大功率, 将这一点作为制定方案的基础可以达到电力物资调配最佳效果,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范围内的电力故障。

四、结束语

针对灾后电力系统故障的应急处理方案, 电力物资调配方案问题作出了讨论, 在事故后电力系统对电力物资需求的特点上建立了相应的应对方案, 根据输电网络对电网最大输电能力的影响, 建立很多电力物资供应点, 从而实现优化电力物资调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旭昕, 刘俊勇, 季宏亮, 郭晓鸣, 贺星棋, 潘睿.应急电力物资综合调配方案模型设计[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1.

[2]季节.考虑故障恢复优先级的应急电力物资综合调度模型[D].华北电力大学, 2014.

[3]王丽国.电力应急物资配送系统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4.

[4]窦亚红, 邓先.突发事故时大型企业集团应急物资调配[J].物流科技, 2013.

综合性医院的电力设计 篇4

1 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的架构设计

1.1 系统组成

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 分别为:前端系统、网络传输系统和监控中心系统。系统图如图1所示。

1.2 工作原理

前端系统摄像头将采集的信号经过模拟线缆传输到视频编码服务器中, 信号在视频编码服务器中经过编码和压缩之后, 经过网络传输系统, 传输至监控中心系统。

2 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

2.1 前端系统

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的前端系统, 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网络视频编码器、信号采集摄像机和云台, 主要作用是对重点区域进行视频监控。前端系统通过信号采集摄像机采集模拟信号, 再将模拟信号传输至网络视频编码器中, 模拟信号在网络视频编码器中会被压缩和编码处理, 然后输出数字信号。通过数据通信网络, 电力部门将数字信号传输至监控管理中心, 监控管理中心将数字信号解压得到视频信号, 并且通过信号转换在显示屏进行播放。

2.2 网络传输系统

网络传统系统采用是光同步数字传输网络。该网络的组成部分是不同类型的网元设备, 组成载体是光缆路线。光同步数字传输网络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网元设备, 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比如:同步复用、交叉连接和网络故障自检、自愈等。长距离传输会使得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影响, 但是光同步传输网络的自愈功能可以对光信号进行放大和整形处理, 得到质量较高的光信号。如果光同步数字传输网络的某个传输通道出现故障时, 交叉连接功能可以有效保护复接段的通道, 并且将信号接入保护通道。

2.3 监控中心系统

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分别为监控客户终端、监控管理系统和图像监控服务器。远端和近端现场监测设备的管理, 由监控中心负责, 为了确保还原后的信号能够准确传输至主控计算机中。主控计算机接收到还原信号后会在屏幕上显示相应的图像, 并且自动详细记录下监测设备和仪表的运行情况, 此时, 监控中心的外置大屏幕会与主控计算机屏幕显示同样的图像信息。监控中心系统能够随意切换和控制前端系统的信号采集摄像机, 一旦现场出现紧急情况, 前端系统摄像头会在联动机制的作用下自动发出声光报警, 并且将摄像头对准紧急情况发生区域, 自动录像并进行光盘刻录。

3 可靠性及关键技术的评价

3.1 可靠性

该系统采用B/S架构, 具有分布式特点, 业务扩展及维护简单, 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开发语言采用成熟的JAVA编程语言, 数据库采用企业版SQL Server 2008, 此外, 综合监控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监控工作的有利保障。电力电缆中继电保护系统是维护电网安全稳定工作的最后保护关口, 因此, 它需要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在设计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过程中, 将继电保护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分离, 确保两者的独立性, 严禁继电保护系统的控制回路与综合监控系统相连, 从而有效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2 关键技术

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 将过去监测一次设备的有线网络替换成无线网络,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能够在监测区域合理布置节点, 方便实现对一次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 彻底消除了有线监测网络布线难的问题, 并且有效降低了电力电缆一次设备监测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工作复杂程度。

4 总结

综上所述, 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的运用, 能够大大提高输电线路故障监测效率, 具有显著效益。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设计是基于无线传感网络, 因此, 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与卫星通信技术结合, 可以实现全国不同区域的电网运行状态的无线在线监控, 以便在地方电网出现故障时, 能够及时得到技术服务支持, 及时消除电网故障, 确保各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摘要: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 在电力电缆运行过程中综合监控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 将电网一次设备有线网络监控转变为无线通信网络监控, 大大降低了一次设备的监控成本, 未来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的发展有很大市场前景, 能够为我国电网的发展带来明显效益。因此, 本文基于B/S软件架构, 对电力电缆综合监控系统的架构、工作流以及功能进行设计, 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电力电缆,监控系统,B/S设计

参考文献

[1]唐忠, 杨春旭.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及其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11 (05) .

[2]戴金源.高压电力电缆绝缘在线监测[A].2009年全国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C], 2009.

综合性医院的电力设计 篇5

关键词:色彩,大型综合性医院,室内设计

一、色彩的成因和色彩感觉的形成

我们所以能感受到缤纷的色彩, 正是光之所为。光是色彩存在的原因, 色彩是光波被人眼感知的结果, 任何物体颜色都是在不同光线下才能被感知到的。波长约在380纳米 (nanometers, 十亿分之一米) 至780纳米内的小部分能引起视觉反应, 我们称之为可见光。

色彩感觉形成的过程是眼睛摄取光源色或物体色, 作为激起神经细胞兴奋的信息, 经神经系统输入大脑视神经中枢, 经过它的处理后, 与大脑储存的大量色彩信号比较, 判定新吸收的色彩性质, 同时产生色彩的想象、思维与情感等心理过程。

二、色彩对人的心理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色彩引起的复杂情绪和心理及生理变化是因人而异的, 受到年龄、生理状况、性格、性别、受教育程度、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经济条件和群体心理等等因素的影响。但由于人类生理构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共性, 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 无论是单一色, 或者是几色的混合色, 在色彩的心理方面, 也存在着共性。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都能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 进而对人的生理变化起作用, 其中以色相和纯度的影响较大。

色相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很容易感知。一般情况下, 人在暖色调的环境下易兴奋, 在冷色调的环境下易安静。暖色调容易让人联想到火一类热烈的事物, 让人情绪振奋;蓝色让人联想到冰冷的事物, 高涨的情绪会冷静下来。国外实验表明, 被蒙住双眼的受试者, 在红光照射一段时间后, 他的血压会升高, 脉搏跳动加快, 呼吸急促, 出现出汗等皮肤效应, 脑波频率也有变化, 生理上的变化犹如人在激动时的身体状态一样;蓝色光照射时出现的生理变化与红光的正相反, 血压下降, 脉搏跳动减缓, 呼吸变慢, 与人在情绪平静时的身体状态相似。而同一色相的纯度一旦改变, 就向灰色发展, 颜色的兴奋性就会降低, 沉静感加强。根据色彩明度的层次变化, 人的感觉同样出现从兴奋感到沉静感的变化。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通过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及色彩的相互组合形成的色彩心理感受包括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的轻重感, 色彩的强弱感, 色彩的软硬感, 色彩的明快感与忧郁感, 色彩的运动感与沉静感, 色彩的华丽感与朴素感等等。

通过研究由色彩引起的共性心理感受和生理变化, 结合综合性医院的功能要求进行室内色彩的设计应用。

三、色彩在大型综合医院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大型综合医院即三级医院, (病床数在501张以上) 是跨地区、省、市以及向全国范围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院, 是具有全面医疗、教学、科研能力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此类医院, 平面布局和功能流线复杂, 建筑空间多变, 内部科室较多, 出入人流量大, 可以说就像一个巨大的航空港。这就要求在综合性医院室内色彩的设计过程中, 既要考虑色彩的装饰作用也要考虑色彩的实际功效。在符合色彩艺术规律的设计同时, 恰当地使用色彩让医务人员工作上能减轻疲劳,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事故;减轻病患痛苦和焦虑, 为病患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合理的运用色彩辅助治疗作用。 (图1、图2)

1、综合性医院室内设计中遵循色彩运用的基本原则

一般情况下综合医院室内设计中色彩的构成可以概括为三部分:一是作为大面积的色彩, 对其他室内物件起衬托作用的背景色, 例如天花、地面、墙面的颜色。二是在背景色的衬托下, 在室内占有重要地位的主体色, 如家具的颜色, 局部变化的主题墙面的颜色及门窗的颜色等。三是作为室内重点装饰和点缀的面积小却非常突出的重点或强调色如护士站、导示牌等。在遵循这个大原则的同时也有适度变化, 如墙面、地面, 也不一定只是一种色彩, 可以交叉使用多种色彩, 图形色和背景色也会相互转化, 注意色彩的大统一与小变化规律和色彩构图的基本原则。

2、综合性医院室内环境中的颜色会受到光源的影响

色彩的设计时要考虑各种光源特点, 利用不同光源的色彩外观, 了解它们的色温特点 (荧光灯偏冷、白炽灯偏暖、灯管的色温也有冷暖梯度的变化) , 根据整个空间颜色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光源并合理的调配组合不同的光源, 以达到特色突出整体和谐的空间效果。

3、色彩的辅助医疗功效

掌握色彩的情感特点, 根据不同症状的病患的基本情况在诊室和住院部区域理性的设计色彩。例如眼科医生总用绿色配合治疗眼病;诊治忧郁症、缄默症病人的门诊室和病房, 最好涂成暖色调的, 使病人消极的情绪和忧郁的性格得以缓解等等。

四、色彩设计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呈贡新区医院的医疗综合楼中的实践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41年, 原为“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1993年首批被卫生部评定为三级甲等医院。本次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即是以第一附属医院呈贡新区医院的医疗综合楼为例 (图3、图4) 。

医疗综合楼作为大型国际医疗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力求体现现代医疗设施的特点即以人为本, 凸现对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关怀, 展现云南昆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 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也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展开。

1、色彩的概念设计部分

昆明以春城闻名, 鲜花常年盛开四季不败, 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因此, 医疗综合楼的室内方案中抽取花卉多姿的形态和丰富的颜色作为设计的母题。寓意着呈贡新区医院保一方安康, 呵护着多彩的生命。具体的色彩设计通过像素化的手法将主体色在绿色调里变化组合后运用到主要的厅堂等公共空间。绿色是最稳定的颜色, 绿色能够安抚情绪、松弛神经、对高血压、烧伤、喉痛者均为适宜, 国外专家提出“绿色率”理论, 认为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到25%左右时, 人的心理感觉最为舒适。同时也达到了使用色彩调节医护人员的视觉、心理疲劳的作用, 提高工作效率。 (图5)

2、门急诊和医技部分公共空间的色彩规划

在色彩的概念设计基础上, 门诊大厅、急诊大厅、住院部大厅, 医疗主街、候诊等区域的背景色主要由地面、墙面和天花构成, 地面和墙面为浅白色, 浅米色和米黄色石材错拼而成, 天花总体上为白色铝板, 这样的浅暖灰色调总体上营造出一种温馨可人的整体氛围。

公共空间中的主体色是占有一定面积得色彩, 在纯度、明度上比背景色要高得多。方案结合建筑外立面的特点, 统一了门诊、住院部等室内的几个重要的空间以变化的绿色调为主形成变化的序列。

公共空间中的重点色是占有很小面积的绿色, 纯度较高, 主要作为点缀色和标示色出现, 用来传达科室分区信息以及护士站、分诊台等不同区域的导示信息, 形成对人群的合理引导。 (图6、图7、图8、图9) 儿科门诊的对象主要是儿童, 色彩规划不同于其它空间。在色彩的考虑上主要照顾到儿童们的心理需求, 给他们一种积极的就医体验, 更要考虑到利用色彩的作用利于患儿的康复。在门诊空间中营造自然的气氛, 结合墙面、地板等处利用动、植物进行色彩的装饰;营造安全感, 让儿童病患充满希望;空间中应尽量多使用以中黄色、咖啡色为主的暖色调, 使他们感到亲切;在局部点缀一些蓝绿色调, 消除儿童的烦躁感, 起到一定程度的镇定作用。 (图10)

3、住院部公共走廊和病房部分色彩规划

住院部建筑共13层, 其中护理单元11层, 背景颜色以浅米色和白色为主, 根据各种颜色对不同护理单元病患的理疗作用进行了合理的选择, 通过重点色的设置使人们能够清晰的识别所处的护理单元。例如, 在骨科和外科护理单元公共走廊和护士站部分重点色选择了蓝绿色系这种色调有利于减少病人冲动, 能抑制烦躁痛苦的心情;在妇科护理单元重点色为粉色, 这种颜色可松弛神经、缓解疼痛, 使人宁静、安息, 对失眠、神经紊乱有一定调节作用, 在粉红色的病房或卧室里, 能很快心平气和, 并昏昏入睡;在儿科护理单元采用了以暖色为主鲜艳明快的调子, 主要布置在走廊地面, 休息区和护士站区域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等。

对住院部病房进行色彩设计时, 背景色仍然是浅米色调, 在主体色和重点色的选择上, 老年人的病房采用柔和的浅橙色和浅咖啡色;燥狂症、多动症病人的病房涂成冷色调的使其易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外伤病员或青少年病房则选用浅蓝或淡绿色, 以有利于减少病人冲动, 能抑制烦躁痛苦的心情;儿童病房则选用较鲜艳的色调等等。但是, 在病房的色彩设计中可以通过软装饰来突出主要颜色的感觉, 如窗帘、床单、灯罩、壁画、花瓶、座椅或卫生间的局部墙面等, 而不需要整个房间的四壁和天花都涂成某种特定的颜色, 这样反而会失去重点。只要理疗性色彩占据了60%以上, 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的色彩治疗效果。

五、结语

综合性医院的电力设计 篇6

关键词:电力调度,数据平台,标准化,设计

0 引言

在电力企业生产运行和生产管理中, 调度自动化系统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系统所采集的数据是供电企业生产和用电管理的基础数据。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飞速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系统投入使用, 如生产管理系统、电能管理系统、电力营销系统、调度可视化系统等。这些系统既存在需从调度自动化系统读取数据的情况, 也存在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的需求。由于各自动化系统归属于不同部门且为独立的系统, 存在各类信息既有大量的冗余, 又有相互冲突的情况;再者, 因各系统的厂家或开发单位不同,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存在信息规范化程度低、各部门信息无法共享、交互操作难度大、无法统一管理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 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使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更新、保存、备份、共享及分发可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本文在此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统一标准的公共信息模型和接口规范, 进而为各类应用提供各种输入数据和服务的数据平台, 该数据共享中心平台消除了信息孤岛, 让电力企业各业务系统形成一个整体, 各个接口统一访问, 同时提供了安全的数据发布平台和业务系统的升级, 解决了以往编码的不一致、数据的不规范等问题。

1 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分析

本文以广西某调度自动化系统为例。该系统使用国电南瑞科技的Open 3000系统, 通过位于安全III区的Web服务器对外部系统提供电力生产的实时、历史及报警数据服务。由于需要访问的外部系统越来越多, 调度自动化系统Web子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 频繁的数据访问降低了Web服务器的性能及安全性, 这使得外网用户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访问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保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可靠、安全的运行, 需要将目前承担通信重任的Web服务器“解放”出来, 由专门的硬件及软件平台承担。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作为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在考虑到下面几方面。

1) 建立系统平台, 数据共享中心平台采用中间件技术或产品, 要有效地屏蔽异构系统差别。平台建设应遵循IEC61970等国内、国际标准, 对需接入系统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

2) 向外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从调度自动化系统Web子系统中抽取实时数据、电网模型、运行信息和历史数据。

3) 建立良好的维护、更新系统和数据交换机制, 保证数据及时更新, 建立完善的数据交换机制, 满足各个业务之间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4) 建立管理规范, 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在数据交换和共享方面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管理规范, 以实现各个部门业务系统之间协调。

5) 安全保障体系, 从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两个方面来实现数据共享平台的安全保障, 该体系应包括网络安全、应用程序安全、系统安全、物理安全、安全认证及数据资源安全。

2 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的相关技术

当前的电力系统已经形成大量的数据资源, 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了电力企业各个系统的信息资源, 建立了统一的调度生产实时数据中心。要做到数据共享, 最主要是要解决数据源的数据量大、动态变化、动态分布、数据格式多样、自治度高等问题。本文从元数据管理、统一对象编码、数据整合交换、数据接口管理等方面阐述了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系统建设的相关技术。

2.1 元数据管理

电力调度综合系统中的元数据由业务元数据和技术元数据构成, 元数据管理要求实现元数据的发布、存储、收集以及查询。而技术元数据是由信息模型以及其对应的数据库结构相关的描述 (包括字段、表、视图等) 、数据字典定义、数据提取、转换规则、数据源定义、接口定义描述、编码规范定义等构成。业务元主要是数据来源和访问数据的原则;使用者相关业务术语对应的对象名;属性名和数据模型以及分析方法。

2.2 统一对象编码

统一对象编码指数据交换时的重要标识。电力数据共享中心平台要依照编码规则实时的更新。电力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和其他的各个应用程序之间数据共享和交换基于唯一的对象编码。对象编码规则可由元数据管理工具统一管理。

2.3 数据整合交换

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的数据整合是在平台信息模型的基础上, 依照数据存储模式使不同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存在综合的数据平台中。该工作主要是将不同数据源之间的转换、加载、抽取等功能实现。数据整合和交换实现了应用系统中数据整合到该数据平台中。同时该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导入、数据交换、数据转换、抽取、加载框架, 把不同的业务数据整合到其共享的数据库中, 通过使用标准的访问接口, 使数据交换任务全方位地实现。

2.4 数据的接口管理

一般情况下, 数据管理包括实时数据、模型数据和历史数据的管理, 以及各类访问接口和图形数据的显示。为保证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在投运后持续接入应用系统的需要, 系统在数据管理接口层, 应允许平台从调度自动化Web子系统读取模型数据、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

2.5 数据的采集

在建立数据平台时, 应该先考虑每个能够接受不同应用系统数据的常用数据采集系统。数据的采集系统是每个数据平台的输入部分。常见的采集方式有抽取历史数据库;接收数据文件;通过特定的协议接收实时的报文等。而数据源是本地的各种应用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文件和报文, 或是经过传输系统传输的数据。数据采集系统一般是正向映射。采集系统处理完成后的数据应该存入后台存储系统。

2.6 数据传输

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中的数据传输系统是用来完成全系统中数据的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传输。数据传输系统主要有如下功能:纵向上统一跨越上下级;横向上统一穿越安全区;统一进行传输中所需的身份验证和加解密等过程处理;统一实现传输服务质量 (Qos) 保障等。一般情况下, 数据传输还支持数据报文等高要求的数据传输方式。

2.7 数据处理

当各种来源的数据存储到存储系统后, 还需要进行各种处理才能产生各种需要的数据。数据处理是对存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总和、平均、极值、等运算相应的二次处理。数据处理是为了在存储系统中形成更加有层次的、立体的综合数据模型, 便于后面报表的生成、统计分析和数据的挖掘。数据处理通常是通过规则驱动技术来实现的, 同时支持用户的自定义。数据处理主线包括对象轴、属性轴、时间轴等属性。对于复杂的数据, 可利用较为灵活的脚步技术来定义和描述, 定义结果是通过对应的脚本引擎执行的。

2.8 数据显示

数据显示指数据平台上数据的可视化, 通常数据显示在数据模型元数据的基础上用曲线、棒饼图、表格、报表等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显示数据表示。在数据平台中的数据显示需求中报表占了很大一部分。通过数据平台生成报表的类型很多, 最常见的有电量类、网损类、负荷类、电压类、发用电平衡类、计划类等。

3 结语

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作为调度生产的实时数据中心, 具有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的特点, 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源和系统功能, 可形成及时的、准确的、稳定的数据基础, 达到接口服务和模型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实用化。该平台实现数据的安全共享和统一访问接口, 对电能计费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等外部系统部分需要共享的数据进行抽取, 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存储, 该平台将调度自动化系统的Web子系统与外界系统分开, 由数据共享中心平台从Web子系统中获取电网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

参考文献

[1]王伟华.论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的主要技术[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 (1) .

[2]徐武祥, 杨强.云南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研究与实施[J].云南电力技术论坛, 2005.

[3]王渊, 刘士进.电力调度数据平台中统一任务调度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信息化, 2007 (10) .

[4]林峰, 胡牧, 蒋元晨, 等.电力调度综合数据平台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1) .

[5]乐焕白, 徐家慧, 刘军, 等.调度综合数据平台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J].陕西电力, 2009 (4) .

[6]辛耀中.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 1999.

[7]石俊杰, 李毅松, 彭清卿, 等.国家电网公司调度系统数据整合总体方案的思考[J].电力信息化, 2006 (4) .

浅谈综合医院的建筑消防设计 篇7

关键词:医院,建筑,消防设计

1 工程概况

1.1 建设概况和设计范围

某医院由某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兴建。医院的总用地面积119127.7264m2, 总建筑面积151981.541m2, 建筑密度25.01%, 容积率0.975, 绿地率35.04%, 总期设置床位1000张, 停车位1060 辆 (其中地下800 辆) 。地上建筑面积117149.382m2, 地下建筑面积34832.159m2。如图1。

本工程定位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包括下列项目:门诊楼、医技楼1#、医技楼2#、住院楼1#、住院楼2#、教学综合楼、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站及地下室。

1.2 主要建筑特征及功能布局

门诊楼:地下1 层, 地上3 层, 建筑高度为16.50m, 门诊楼占地面积为8508.258m2, 建筑总面积23924.308m2。门诊楼一层为挂号大厅、门诊药房、儿科、妇产科, 门诊楼二层为各科室门诊, 门诊楼三层为门诊检验中心、功能检查区、专家门诊、体检中心。建筑耐火等级一级, 属于多层民用建筑,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医技楼1#:地下1 层, 地上3 层, 建筑高度为16.50m, 医技楼1# 占地面积为3559.425m2, 建筑总面积9981.132m2。一层为急诊中心, 二层为静配中心、输液中心, 三层为ICU, 与住院楼的手术室通过连廊连接。建筑耐火等级一级, 属于多层民用建筑,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医技楼2#:地下1 层, 地上3 层, 建筑高度为16.50m, 医技楼2# 占地面积为3081.840m2, 建筑总面积8719.777m2。一层为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及介入中心DSA, DSA与急诊中心相近, 二层为内镜中心, 三层为核医学科。建筑耐火等级一级, 属于多层民用建筑,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住院楼1#:地下1 层, 地上14 层, 建筑高度为61.00m, 建筑占地面积为4217.822m2。建筑面积32968.671m2, 一层为住院大厅、住院药房、放射影像科, 二层为输血科、供应中心、病理科, 三层为手术室及配套办公用房, 四层为产科用房、净化机房, 五至十四层为标准病房。建筑耐火等级一级, 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住院楼2#:地下1 层, 地上15 层, 建筑高度为63.10m, 建筑占地面积为4818.175m2, 建筑面积28964.011m2。一层为住院大厅、放疗科、高压氧科, 二层为配电室、病案室、计算机中心, 三至十五层为标准病房。建筑耐火等级一级, 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教学综合楼:地上5 层, 建筑高度为23.85m, 建筑总占地面积为3311.633m2, 建筑总面积10159.74m2。一层为多功能厅、营养厨房、职工厨房, 二层为职工餐厅, 三层为科研究室, 四层为教室, 五层为行政办公。建筑耐火等级一级, 属于多层民用建筑,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地下室:地下一层, 包括门诊楼地下1 层、医技楼1# 地下1 层、医技楼2# 地下1 层、住院楼1# 地下1 层、住院楼2#地下1 层, 总建筑面积34832.159m2。地下一层为车库、设备机房、药房、太平间, 地下室停车数800 个。建筑耐火等级一级, 属于I类地下汽车库;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 总平面布置

(1) 概况:本工程用呈较规则的形状, 北临市政道路, 西临市政道路, 东临30m宽规划道路, 南临22m宽规划道路。门诊主出入口设于南侧的22m宽规划道路, 教学区出入口也设于南侧的22m宽规划道路, 急诊出入口设于西侧的市政道路, 污物出入口设于东侧的30m宽规划道路。

(2) 防火间距:各幢楼均满足:多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6m, 多层与高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9m, 高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13m的消防要求;两个10 m3液氧罐与最近的建筑间距为26.5m。

(3) 消防车道:院区内的各幢单体均布置了4~10m的消防环形道路, 消防车可通达每幢建筑边上。消防车道最小宽度为4m, 穿过连廊及架空处的净宽大于4.0m, 净高大于4.0m。

(4) 高层消防施救场地:住院楼1# 的消防施救场地利用建筑北侧及东侧的道路形成消防施救场地, 宽度为10m, 长度为114.85m, 不小于建筑长边, 最近点距建筑物6.20m。住院楼2# 的消防施救场地利用建筑北侧的道路形成消防施救场地, 宽度为10m, 长度为74.0m, 不小于建筑长边, 最近点距建筑物8.55m, 两幢楼均满足消防规范要求。

3 建筑各单体的通用消防设计

3.1 通用的消防设计

(1) 防烟分区:地上的防烟分区面积均小于500m2;地下车库的每个防烟分区面积≤2000m2;地下的医疗辅助区为500m2。

(2) 安全疏散门、防火门: (1) 底层疏散门均大于或等于1.5m。 (2) 除楼梯一层直通室外的门为安全平开门外, 图中其它所有楼梯出口门和前室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 (3) 图中所有设备用房门、防火分区之间的门、消防电梯机房与其他机房的门均采用甲级防火门。 (4) 图中各管道井检修门除住院楼1#、住院楼2# 均为甲级防火门外, 其余各幢楼均为乙级防火门。

(3) 玻璃幕墙:窗间墙、窗槛墙的填充材料采用不燃烧材料, 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等级为不低于1.0h, 高度不低于0.8m的不燃烧实体裙墙, 且在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采用不燃烧材料严密填实。

(4) 疏散出入口上方设置宽度≥1m的钢筋混凝土雨棚作为防火挑檐。

(5) 各管道井每层用与楼板相同的材料进行封堵。电缆井、管道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洞, 其空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

(6) 室内装修应按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 95 (2001 版) , 室内装修另详装修防火设计专篇。

(7) 耐火等级:各单体的耐火等级均为一级。

(8) 地上楼梯与地下楼梯均设防火隔墙及乙级防火门分隔成两个楼梯。

(9) 防火分区:本项目均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多层建筑的每个防火分区不大于5000m2, 高层建筑的每个防火分区不大于2000m2。

(10) 疏散楼梯:本项目的所有疏散楼梯, 梯段净宽均大于等于1.3m, 均直通室外且通至屋顶。各层的疏散宽度按每100 人不小于1.00m计算。多层的疏散距离均小于35m及20m;高层非病房部份的疏散距离均小于15m及30m;高层住院楼的病房部份疏散距离小于12m及24m, 满足规范要求。

(11) 消防电梯:

(1) 住院楼1#:一至三层设计有三个防火分区, 其中防火分区一设两部消防电梯, 为医护电梯4- 1 及病床电梯4- 4, 防火分区二设一部消防电梯, 为病床电梯4- 5。防火分区三设一部消防电梯, 为洁净电梯4- 1;四层设计有二个防火分区, 其中防火分区一设两部消防电梯, 为医护电梯4- 1 及病床电梯4- 4;防火分区二设一部消防电梯, 为病床电梯4- 5;五层以上每层设计有一个防火分区, 单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m2但小于4500m2, 因此设计两部消防电梯, 为医护电梯4- 1 及病床电梯4- 4。

(2) 住院楼2#:一层设计有三个防火分区, 其中防火分区一设两部消防电梯, 为医护电梯5- 1 及病床电梯5- 4, 防火分区二及防火分区三, 为间层裙房, 未设消防电梯。二层以上每层设计有一个防火分区, 单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m2但小于4500m2, 因此设计两部消防电梯, 为医护电梯5- 1 及病床电梯5- 4。

(3) 消防电梯轿厢内装修均采用为非燃烧材料 (铝板) , 轿厢内设专用电话, 并在首层设有专供消防队员专用的操作按钮。消防电梯前室门设有不燃橡胶挡水带200×20 作挡水线, 消防电梯的井底设有排水设施, 排水井容量 (消防电梯集水坑) >2.0 m3, 排水泵的排量为12L/s>10L/s, 可将流入水池的水抽向室外。

(12) 地下室的消防设计:本项目的地下室分为地下停车库和地下医疗辅助区, 均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其中地下一层设有15 个防火分区, 停车库9 个分区, 医疗辅助区6 个分区, 各个分区间以防火墙、甲级防火门及特级复合防火卷帘分隔, 停车库防火分区不大于4000m2, 医疗辅助区防火分区不大于1000m2。停车库设5 个宽7.0m的双车道出入口, 停车位800 辆。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两个以上单独的人行疏散口, 防火分区及安全疏散满足消防要求。

还有一些普通的消防设计, 就不一一阐述, 因为以上这些建筑的消防设计内容均与普通的公共建筑一致, 没有太多的区别。

3.2 医院三个特殊节点的消防设计

3.2.1 医院洁净手术室的楼梯间, 采用消防安全推闩门

医院洁净手术部的设计及装修, 应注重空气净化技术措施, 加强手术区的保护, 降低感染风险。医院洁净手术室与洁净辅助用房, 为满足疏散要求, 不可避免地需要设置紧急疏散楼梯, 而疏散楼梯间属于非洁净辅助用房。按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 2013, 第7.2.2 条要求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的联络必须设缓冲室或传递窗, 设计中应避免病人及医务人员从楼梯间直接进入洁净区, 为限制其通行, 医院洁净手术部所在楼层的楼梯间或其前室的门采用消防安全推闩门。消防安全报警推闩, 能够与自动消防、安防系统联动, 当发生火灾时消防联动控制器会打开疏散通道上由门禁系统控制的门, 且通过声光和语音起到报警和逃生指引, 疏散人员可以从里面打开疏散门, 直接从楼梯疏散。

3.2.2 手术部、ICU中心及住院病房, 设置避难间

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2014, 第5.5.24 条规定: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避难间服务的护理单元不应超过2 个, 其净面积应按每个护理单元不小于25.0m2确定。 (2) 避难间兼作其他用途时, 应保证人员的避难安全, 且不得减少可供避难的净面积。 (3) 应靠近楼梯间, 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 (4)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消防应急广播。 (5) 避难间的入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6) 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 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来医院的人员, 只有病人陪护家属及医护人员能正常行动。病人疏散能力差, 大多行动不便, 更是有一些病人丧失了行动能力。无行为能力的患者需在他人帮助下依靠担架、或轮椅或病床进行疏散和避难。对这些行动不便或无行为能力的患者而言, 在发生火灾或其它紧急情况时, 采取避难的方法往往比采取强行疏散更能获得自身不太多伤害的可能, 还能为得到救援而争取时间, 创造条件。

医院的疏散走道, 应简捷流畅, 避难间可设置于楼层的一端或两端设置, 平时可作为医生办公室或会议室等。避难间应靠外墙、有外窗, 且靠近疏散楼梯, 要有利于消防车的救援作业需要。对于不能正常行走的病人较多的科室病区, 如外科等, 其病区应设置在较低的楼层,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其自身的紧急疏散, 也便于消防车的登高救援。

3.2.3 轨道物流, 设置消防联动防火窗

为了提高效率、节约人力、优化流程、提高医院现代化水平等, 本医院设计了轨道物流传输系统。医院的轨道物流传输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医院内部各种日常医用物品的自动化快速传送, 既可传送药品、小型医疗器械、单据、标本、血液、血样、X光片、敷料、处方、办公用品等小型物品, 也可传送输液、医疗废弃物等中等或者体积较大的物品。

本医院的轨道物流设置了42 个站点, 分布在各个楼层, 因此不可避免涉及到跨防火分区的防火封堵需要。本医院的轨道物流跨防火分区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楼层的不同防火分区间的跨越, 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在跨防火分区地方安装可自动关闭的防火窗;二是不同楼层防火分区的跨越, 在这种情况下在垂直轨道四周修建有井道间, 井道间墙壁采用防火墙。在轨道进出井道间的入口处安装可自动关闭的防火窗, 检修门采用甲级防火门, 这样就保证了整个垂直井道防火封堵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50067-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S].

[3]GB 50222—95 (2001年修订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S].

[4]GB 50098—2009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

[5]GB 51039-2014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S].

医院综合自助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篇8

大型综合性医院集中了当地最好的医疗资源,吸引了众多患者前去就诊,为医院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一直以来,大型综合性医院都是各银行重点工作的对象,为了稳住这些客户,各银行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从多个方面为医院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了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尤其是患者多次排队挂号和收费2个环节的时间,最大限度解决患者到医院就诊的“三长一短”问题(挂号排队时间长、候诊时间长、交费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优化医院就诊流程,提高门诊的整体服务水平,已有部分银行开始着手为医院提供方案帮助医院解决问题,在稳定医院客户的同时扩大自身利益[1]。

目前一种新的银医合作模式已经在一些地方启动,并引发了银行对医院客户的争夺战。这种新模式的核心是医院与银行合作,发行医院就诊卡或银医联名卡,同时银行给医院提供银行卡与就诊卡之间的绑定与转账服务、就诊卡挂号、查询与缴费等就诊应用的相关设备。以下将结合我们实施医院自助系统的实践,介绍和分析医院综合自助系统的项目方案。

2 医院自助系统的功能

患者到了医院必须经历挂号、就诊、缴费、取药等几个环节,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传统就诊流程。我们认为这些环节中,部分环节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优化或取代,由患者自己通过操作医院自助系统来完成。

2.1 自助发卡

患者在自助机的指定区域放置二代身份证,并在自助设备的现金入口放入100元现金,系统将读取患者二代身份证的个人信息,并将其信息发送给医院信息系统(HIS),由HIS写入数据库,同时写入数据库的还有预存金额、诊疗卡账号、诊疗卡押金等信息,然后吐出新的诊疗卡。其第一次预存的100元现金中有一部分作为卡的押金(退卡时退还),剩下的金额可以用于就诊缴费,患者也可以凭银行借记卡通过自助机来办理医院就诊卡。预存100元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2],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补缴费用,减少排队的次数,同时提高自助机钱箱的效率。

2.2 自助充值

患者可以在自助机上使用现金或银行借记卡进行充值,所充金额进入患者在医院的诊疗账户(即预交金账户,实际上是医院的对公结算账户)。

2.3 自助挂号

患者在所有的自助设备上都可以自助挂号,不仅能够挂当天的号,也能够挂几天或十几天内的号(根据医生排班情况定),挂号费用从预存的金额中扣除,如果预存金额不足,则提醒患者充值。

2.4 自助缴费

患者持卡就诊,医生开出的电子处方一旦保存下来,系统将自动从患者预存的金额中扣除药品费用,这时患者可立即到门诊药房取药;检查、化验、治疗等项目要到相应的执行科室通过系统进行确认和扣费,如果余额不足,则提醒患者充值。所有单据都要有医生或执行科室人员的签章方为有效,便于与医院现有模式的衔接,一旦系统应用熟练和流程固定后,配合相关规定就能够过渡到无纸化阶段。

2.5 自助查询和打印

患者可以在自助设备上查询医院信息(医院介绍、就医流程、科室和医生介绍等)、就诊信息(缴费项目、检查项目、检验结果、处方等)。在自助打印设备上打印检查报告、检验报告、门诊费用清单等。

2.6 自助结算

患者就诊结束后,可在自助设备上使用与银行借记卡绑定的就诊卡或银医联名卡进行结算。系统将自动把患者预交金账户上的剩余资金退还到患者在银行的账户里,而不需要到人工窗口排队退余额,为卡卡绑定用户和联名卡用户提供方便。

当然,以上所有操作也可以在人工窗口办理,除了诊疗卡的发放需要读取二代身份证信息或手工填写真实的身份信息并且交纳卡的押金之外,其他就诊操作流程与医院现有模式相同。

3 医院自助系统的设计应用

首先,医院自助系统必须解决医院内部的自助流程即持卡就医问题;其次,要解决医院跟银行之间的自助流程即银医转账问题;再次,要满足持卡患者在自助机上或在医院外就能预约挂号的问题。因此,医院自助系统的设计应该包括门诊一卡通系统的设计、银医转账系统的设计和预约挂号系统的设计。

3.1 门诊一卡通系统的设计应用

通过对医院门诊患者就诊流程的分析,患者就诊一次需要经历挂号、就诊、检查、化验、缴费和取药等环节,由于挂号和缴费都要到门诊收费处去办理,而门诊挂号收费处排队现象是最严重的,也是患者最不能耐心等待的地方[3]。因此,如何减少甚至取消患者在挂号收费处排队等待的时间,是门诊一卡通流程改造的重要环节。我院采用的门诊一卡通系统通过发行医院诊疗卡并向诊疗卡充值,直接到各诊室和医嘱执行部门凭卡支付的模式,解决了门诊收费排队的问题。

门诊一卡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计算机软件系统。通过给就诊患者办卡(包含患者基本信息的IC卡)和建立预交金的形式,将持卡人的基本信息和预交金信息加载在IC卡上。通过预交金卡管理子系统、门诊医生工作站子系统、诊疗项目费用查询与确认子系统、门诊药局后台摆药与处方确认子系统,实现卡的管理、缴费和查询等功能,使持卡人在医院从挂号、就诊、检查、检验、治疗、取药、缴费、查询等都能一卡通行,准确明了,方便快捷,从而进一步优化了门诊布局和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了医院门诊的工作效率,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3.2 银医转账系统的设计应用

目前,许多医院采用在门诊收费处放置POS机,当患者需要用银行卡支付时,利用POS机结算,就需要输入密码并签字确认。用这种方式一名患者在门诊收费处刷卡缴费的时间不比用现金支付所用的时间少,该方式只是增加医院门诊结算的一项功能,并不能减少门诊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因而医院使用银行卡在POS机支付费用不是一种好的解决方案[4]。对此,我院设计了银医转账系统,即将银行卡和本院就诊卡有机结合,通过本院门诊大厅自助机将金额从银行卡转入医院就诊卡,从而达到对就诊卡的充值,在医生诊室和医嘱执行点自动扣费,代替到门诊收费处交款。另外,在自助机上也可以很方便地把银行卡和诊疗卡进行绑定,患者就诊结束后能够快捷地把诊疗卡的余额直接转入自己的银行卡中。采用银医转账模式,不但方便了患者缴费,也缓解了门诊收费的压力。

自助系统与银行系统的对接方案是自助设备通过自助系统管理服务器与银行前置机通讯,进行金融数据传输,实现银医卡绑定和金融卡充值等功能。同时通过自助系统管理服务器与HIS服务器通讯,实现自助挂号、发卡、缴费、导诊等功能。银行前置机并不与HIS服务器直连,而是通过自助系统管理服务器与HIS服务器通讯,实现银医转账等功能。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3 预约挂号系统的设计应用

预约挂号是指患者利用网络、电话等媒介,在就诊之前预订专家号的方式,可使患者无需到医院排队挂号,而只需就诊当日来医院确认即可完成挂号。爽约率高是预约挂号遇到的一大难题,有统计显示,爽约率高达17.60%[5]。采用实名制预约挂号,但效果也并不理想[6]。我院设计应用的预约挂号系统实际上包含提前挂号的功能,能够较好地执行卫生部最近提出的实名制预约挂号制度,患者预约成功可以即时扣除挂号费,杜绝了网上或电话恶意预约挂号,降低失约率,防止宝贵的门诊医疗资源被浪费。

我院预约挂号采用医院发行的诊疗卡或联名卡预约挂号,在院内的患者可以直接在自助机上提前挂号,在院外预约挂号则需提供患者本人的卡号,一旦预约成功,当即从卡中划扣挂号费。到了预约的就诊日期,患者到医院直接就诊,不需二次排队缴挂号费,就诊时只需提供诊疗卡,在自助机或分诊中心刷卡报到,进入排队序列,医生就能通过叫号系统呼叫患者;没有刷卡报到的提前挂号患者,也可以在就诊当天直接到医生诊室就诊。持卡预约挂号,有效保证了患者预约挂号与就诊患者的一致性[7]。预约挂号成功同时划扣挂号费,有效降低了爽约率,采用诊疗卡预约挂号的患者,基本没有出现爽约的现象。

4 医院综合自助系统的效益分析

医院综合自助系统部署后,患者可在医院全程使用自助设备进行就诊。另外,由于银行卡应用的引入,患者可以使用银行卡进行充值。银行还可以在指定网点提供银医联名卡办理、预约挂号等功能,为患者带来方便,同时也给银行带来开户数增加、就诊资金入账等收益。

4.1 稳定医院优质客户,归集医院的资金收入

一方面银行可通过投资稳住现有医院客户,防止他们被其他银行挖走;另一方面银行也可通过提供设备等策略,将其他银行的客户吸引过来,促使该医院将相关资金存入本行。由于自助系统是通过专线与银行连接的,在进行银医转账时,可确保转账资金进入医院在银行的对公账户而不是流失到其他银行;同时医院能够节省实施自助系统的一些费用。

4.2 优化医院门诊流程,提高银行储蓄业务收入

通过提供优质的诊疗预约和结算服务,优化门诊流程,缩短就诊的等待时间,提高相关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患者对医院门诊服务的满意度;同时大幅增加银行借记卡或联名卡的发行,提高储蓄业务收入。联名卡的使用将使得客户调集更多的他行资金存入银行的个人账户用于诊疗,还可将联名卡账户作为其日常生活的流动资金账户,提高卡片的使用率。

4.3 可在银行产生大量的沉淀资金

此沉淀资金包括患者银行网点的挂号金、发卡押金、患者在医院就诊的剩余资金等。

4.4 树立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通过在一个有影响力的医院部署系统后,将对与该院有业务关联的医院和该区域内的其他医院产生示范效应,继而将其他医院纳入银行的业务范围。

4.5 解决医院排队难题,提升银行和医院的社会效益

通过部署医院综合自助系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医院排队的难题,加上银行提供网点挂号功能和自助转账功能,大大方便了患者就医,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5 讨论

在系统实施前我们首先要关注并解决应用预交金模式带来的实际问题。例如怎样合理调整窗口位置和功能,解决可能出现注册发卡和充值结算长时间的排队现象;IC卡成本高,采用交纳卡押金的形式是否合理,被注销的IC卡怎样合理重复利用,如何保证预交金患者的利益并使其能够方便退款。其次,我们要关注预约挂号与医生排班的问题。如何将预约挂号、提前挂号、现场挂号统一到同一号源,能否合理收取预约挂号费,预约排班的时间多长比较合适,如何强化医生的排班、出诊和停诊管理,我们要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完善,使医院综合自助系统既能方便患者就诊,又利于医院的管理。

6 结语

总的来说,医院自助系统突出的优点使其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已经在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成功实施[8]。与其他预交金模式相比,它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是利用银行的金融IC卡电子钱包业务,使医院的诊疗卡具备钱包的部分功能,在多种场所能够消费使用;利用银行广泛的服务网点和跨行业金融清算管理上的优势,增加网点挂号功能,降低医院金融风险;与不断成熟的社保、交通等行业1C卡应用相结合,寻求合作平台,实现一卡多赢,消除患者需持不同医疗卡到各家医院就诊的麻烦;同时,充分利用IC卡的存储功能,使患者的门诊电子病历能够按照相关的标准存储于IC卡芯片中,方便医生查阅,真正让广大患者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杨雅各.医院门诊流程改造——门诊“银医一卡通”项目方案[J].医学信息,2008,21(10):1737-1741.

[2]施扬华,李建宏.医院门诊预存消费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分析[J].中国医院,2009,13(3):63-65.

[3]谢新鹏,王淑珍.浅谈门诊医疗一卡通[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10):32-36.

[4]林传洲,郑小彬.支持银医转账门诊一卡通系统设计[J].当代医学,2010,16(3):34-35.

[5]陈惠容,柳青.预约挂号失约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6,21(6):512-513.

[6]陈莉娟,王丹,唐立.实名制预约挂号方式的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08,6(2):19-21.

[7]张志强,李庆丰,方志华.时点实时预约挂号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2):90-93.

上一篇:保健品的营销模式研究下一篇:医院财务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