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发展

2024-10-24

纸媒发展(共12篇)

纸媒发展 篇1

传统纸媒形式是报纸、杂志,民众通过阅读报纸、 杂志,获取可用信息,或者获取时事新闻,了解当代社会变化以及各方面发展状况,纸媒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传播信息,纸媒现今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新媒体,即网络、电视等媒体形式,新媒体存在的主要优势是信息传播迅速、信息量大、民众获取成本低、传播方式多样、 传播形式多样等,两者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别导致纸媒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对于纸媒而言现代市场是一个不利于其发展的环境。纸媒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纸媒所代表的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纸媒本身存在的意义以及价值是新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有对纸媒发展进行改进分析的必要性,主要方向是首先确定纸媒的发展优势,纸媒存在的问题,纸媒的销售方向等,进行详细分析,在将纸媒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纸媒逐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形式,以此作为基础性依据,进行纸媒发展方向探究。

1纸媒

纸媒发展历史悠长,在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较大, 对于历史演变推进起到一定的影响,纸媒的出现完全的改变了人们传达信息的方式,以及传递信息的渠道、范围、速度,为人们信息的传递获取提供了的新次元、新方向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新媒体发展形成的基础以及原型。为媒体信息记录以及信息获取提供便利,让媒体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1纸媒介绍

纸媒是一种凭借纸张,以纸张为媒介载体传播信息的媒体形式,所使用的主要技术是印刷术,对于技术的要求不高,对于文字的精准度要求高,对于措辞以及对于言语的表达都有相应的要求,对于纸张的材质、纸张的质量以及排版等都有相应的讲究,在信息传递的同时, 讲求信息的主次编排,讲求对于信息呈现的美感以及给予民众的视觉冲击以及印象,因此,纸媒是一种较为讲究,涵盖的技巧以及学问较多的一种媒体形式,在排版上虽然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此框架中进行的创新较多,这也是纸媒经久不衰,能够持续被接受、发扬、使用的原因之一。纸媒现今发展的主要形式以及主要状态不容乐观,具体体现为新媒体的冲击,新技术以及新时代的排斥,纸媒出版整个流程较为繁琐、固定,要求较高,这是纸媒信息传播较之新媒体稍显滞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新媒体利润空间大、新媒体传播信息量没有过多限制,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获取信息较为便利, 不需要付出成本,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较大,民众对于新媒体的新鲜感以及对于新媒体获取信息快速的形式接受程度高,这些情况都导致纸媒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导致纸媒所面临的压力较大以及纸媒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显现出来,纸媒在该环境下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挑战,还包括机遇,纸媒在该环境下迫切改进。

1.2纸媒存在价值以及优势

纸媒的一大特点是大众化,具体体现为新闻内容, 体现为信息传播方位以及对于自身的定位,从民众角度出发,根据民众所关注的信息以及民众周边发生的新闻进行呈现,提升民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以及民众对于自己周边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于社会发展局势的确定; 纸媒的另一个特点是规划分明、主次清晰,对于广告的投放量以及对于广告的放置类型有相应的限定,需要与信息的种类以及信息的内容有相应的一致性,达到统一性,纸媒的信息内容会将当时关注的重点大篇幅报道, 在其中穿插社会的形式变化信息,让纸媒整体丰富化以及信息实用化;纸媒的另一个特点是运作背景雄厚,纸媒的发展历史较长,作为纸媒的出版集团资源以及能力较强,能够提供以及获取最新以及较为深入的信息以及实时变化情况,这一点明显优于新媒体,纸媒集团的基础扎实,力量雄厚,资料来源渠道宽泛,真实度高,是被社会所容许以及习惯的存在,同时纸媒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推动集团的发展以及给集团战略策划提供基础。纸媒存在的主要价值不单单体现在纸媒的历史性,还体现在纸媒的影响力以及纸媒对于信息传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推动效果,纸媒拥有一条较为系统、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拥有固定的客户、拥有强大的信誉以及拥有自身的品牌,拥有专业的队伍,新闻编辑能力、编排能力、描绘能力以及信息传播能力强大,纸媒是媒体领域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是媒体领域中存在意义非凡的一部分。

2纸媒发展现状

2.1纸媒自身现状

纸媒在现代市场、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发展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纸媒传播的范围以及纸媒发展的范围在逐步缩小当中,民众对于纸媒的熟知程度以及对于纸媒的接受程度都处于逐步弱化状态,纸媒对于现今社会而言有实际的存在价值以及存在意义,因此有探究其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进行该方向探究的主要方式首先进行纸媒发展现状分析,确定发展过程中阻碍纸媒改进的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进而确定纸媒在现代市场中改进的主要方向。纸媒自身状况主要体现为纸媒所选取的主要宣传手段以及载体存在极端情况,主要表现为纸媒采取传统载体报纸、杂志,使用固定模式,不与时代接轨, 不进行自身改进,或者纸媒数字化程度过高,导致纸媒的本身属性以及本质逐渐丧失,纸媒该种情况的进一步发展,会出现纸媒被新媒体所同化以及掩盖的情况,对于纸媒的进一步发展较为不利。纸媒自身现状还体现为纸媒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改进自身的运营模式、出版步骤、 出版形式,在纸媒发展过程中对于新元素的接受较为有限,对于流行元素的添加考虑不足,最终导致的情况是纸媒的发展处于改革与不改革夹缝中的尴尬局面。

2.2纸媒市场现状

纸媒市场情况不容乐观是纸媒发展的一个实际去情况,具体体现为纸媒与新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较为剧烈,优势之间的比拼处于弱势,从成本上比,新媒体制作成本低,获取成本低,新媒体获取利润空间大以及利润获取便利,所需要付出的精力以及计划相对较少, 纸媒的成本相对较高,包括制作经费、信息获取经费等, 随着市场的变化该方面的经费处于不断提升当中,企业集团为实际的保证利润则需要进行纸媒价格的提升,在成本上纸媒的竞争力显著不足;在信息获取渠道以及信息获取方式上纸媒也处于不利地位,主要体现为新媒体获取渠道多样,能够从各种电子产品上进行信息获取, 没有过多的地域限制以及过多的时间限制;信息的及时性,新媒体能够在信息获取的同时将信息进行报道,纸媒则需要进行编辑以及需要进行排版,相比较之下,纸媒信息提供速度明显较慢。

3纸媒发展方向探究

3.1纸媒与网络有限度结合

纸媒在现代这一网络时代,继续生存的方式之一是适应这一环境,具体措施是与结合网络,发展纸媒,纸媒与网络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是结合程度,结合过度会导致纸媒逐步成为新媒体的另一种模式,结合不足则会导致纸媒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结合的主要方式是在纸媒编排过程中添加二维码扫描,进行各种活动添加, 让纸媒趣味性增加,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的改进, 将纸媒与网络进行统一化研究,往电子纸的方向发展, 让纸媒能够更为生动,更为灵活,让纸媒不再局限于文字,让纸媒能够播放声音、视频,让纸媒逐渐与时代接轨,重新步入人们的视野。

3.2纸媒进行流行元素添加

纸媒在现代社会中最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创新化发展,主要渠道是进行新元素以及新模式的引入,主要目的是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以及吸引人们的视线, 具体措施是在纸媒信息排版中将字体颜色进行相应的丰富化,这需要根据纸媒的面向群体以及纸媒报道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根据社会不断变更的流行元素以及新形式进行相应的改进发展。

3.3纸媒进行内部因素改进

纸媒最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内部因素改进,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人才、产业结构、出版流程、运营方式、 服务方式以及纸媒内容,纸媒产业人才相对丰富,主要是纸媒产业较为庞大,发展时间漫长,基础资源较为丰富,人才需要进行的改进方向是对纸媒内容进行创新, 对于新的出版流程、运营方式以及服务方式快速适应, 将之运用到实际的纸媒运行过程中。

4结论

纸媒的发展方向较为清晰,主要是快速适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

参考文献

[1]戴世富,韩晓丹.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转型策略[J].中国出版,2015(1):41-44.

[2]石晓博,章学锋.纸媒出路:锤炼老手艺联姻新媒体[J].中国出版,2014(16):51-53.

[3]张艳.纸媒微信平台的品牌传播与运营模式解析*--基于品牌生态学的视角[J].中国出版,2015(3):15-18.

[4]李小华,易洋.基于用户调查的纸媒官方微信传播效果实证分析[J].中国出版,2014(8):43-46.

[5]唐亚南.走进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报纸”创刊地感受纸媒变化[J].中国记者,2015(6):122-123.

纸媒发展 篇2

——黄文、姚静关于纸媒问题商榷之我见

新华网安徽频道 偶正涛

昨日分社营销平台同志给我提供了两篇文章:黄文的讲稿《数字时代的媒体融合》,江苏分平台姚静的商榷文章《谈谈纸媒的现在和未来》。本人一直关注这一方面问题,拜读之后,也想就二人“商榷”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规律不可违,“替代”、“融合”是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规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规律,就是事物固有的内部联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修正、干扰,只会影响其过程,不会影响其结果的。

去年以来,新华社内部刊物中针对战略转型、媒体发展趋势、新媒体建设等,发表过很多文章,几乎众口一词,都是强调传播业与媒体向多媒体化、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我们应如何应对。

黄文更进一步,从全球传媒业现状,分析媒体融合过程中的轨迹,提出发展进程中由“技术先导”再到“内容为王”(这里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新媒体建设应是“技术为先导——内容为基础——运营为王”,不知黄文是否赞同),进一步提出了在这个关键时期关键点上新华社的优势与努力方向。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传媒在电子化、网络化基础上“融合”,平面、单一表达形式向多媒体方向演进,纸质媒介向电子介质方向演进,这是美国专家最先发现的以新闻信息为主体的传播业的发展“规律”。而且,他们在这个“规律”的引导下创造了引领世界的诸多新业态、新技术、新手段。以新闻信息为主体的传播涉及意识形态,以前不同所有制、不同世界观的国家,主流观点几乎都是相对立的。只有近年来在传播与媒体发展规律问题上高度统一了。

“替代”、“融合”作为传媒业的规律,已没有讨论的余地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通过进一步学习、研究,掌握“规律”,把握机遇,在传播业发展历史转折时期勇立潮头,履行新华社的引导责任,进一步提升新华社的影响力。

姚静用江苏的报业数字为例证,说明政策保护下的党报党刊等收益并不一定会下降,发行不一定减少。我想,这是可能的。但这并不影响“规律”的存在及其无时无刻发挥着的作用。我国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如果不考虑党和政府在政治宣传与教育方面的投入(党报订阅有很大成份是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投资),仅仅是作为传播媒体,“政策”的作用会越来越弱化。就“收益”而言,纸媒的比较效益下滑,可以说是怵目惊心:2003年才有的中国移动公司增值服务,到2008年已达1500亿规模。而这样的公司在中国还有联通、电信等。我们对党报支持政策只有加强,没有削弱,但其增长速度与总量如何?市场竞争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为退。我还认识很多南京的房产、生活类网站的负责人,他们没有“政策”,没有垄断保护,但他们的效益绝不是党报所能比拟的。

但是,从姚静提供的江苏党报和他们所办网站的情况,联想到新华社一些现象,倒是看

出两个问题:

一,办了网站,就是“网络化”了;在网站上放上两段视频,就叫多媒体了。事情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这种做法充其量是叶公好龙,“好者似龙而非龙者也”。养的不是真龙,当然没有呼风唤雨的威力了。反过来看一下,如果新华社现在没有新华网,那是什么样的局面?

二是对“政策”和垄断位置的依赖心理。总觉得我们是党和政府的一部分,“政策”和垄断职能会保护我们的。对现实中一些不理想的结果、比较之下的落后,归结为“政策不到位”,“某某书记不支持”。或归结为某一偶发因素,如“金融危机了”,“房地产降温了”,等等。

新华社从上到下力促“战略转型”为时已久,如果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媒业发展规律还有怀疑,如果我们还只在为“政策”奔走,或是做好龙之叶公,最终结果就可想而之了。

二、掌握好认识规律的思想方法最为重要。

我们同事间日常的交流可以看出来,姚静的想法在我们中间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人觉得类似姚静的认识是有理有据的。这种看起来是从事实、数据中得出的结论,而它又有悖于“规律”,问题是出在认识“规律”的思想方法上。现在新华社工作压力大,节奏紧,我们都很少有系统学习、研究的机会。恕我“好为人师”一回,结合黄文、姚静商榷的问题,就掌握好认识规律的思想方法,给大家一点建议:

其一,通过定量分析比较得出定性结论,同时要把握好“量”与“性”的关系。

一次将硬币扔到地下,正面或字或图,只有一种可能。扔硬币的次数无限多地增加,其结果是字与图出现的机率无限大地接近一致。通过定量分析比较得出定性结论,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但“量”的取得,要有一定的分布,要有多方面的比较。现在网络非常发达,非互联网传输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户外屏幕等)、互联网媒体(网站、即时通讯工具、交互类网络平台、邮箱等)、应用终端延伸的媒体(手机、MP3、MP4、上网本)、纸质媒体等,搜集一下大范围、长时间段的数据,研究一下传播手段和方法、比较一下效益。最好作为一种业余的爱好,长时间跟踪观察,不仅会感受到“规律”所在,还会了解很多你原本并不在意却非常重要的东西,会发现市场取向及无数商机。

其二,分清阶段性与整体性、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我赞成姚静所言,纸质媒体不会绝对消亡。如同中国人最早使用的甲骨文,5000年了,现在也没有消失,书法、装饰等仍在使用。人的需求更是多方面的。中国是个欠发达国家,目前还是处于努力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阶段。传媒业的政策壁垒还会长期存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传媒业会更为发达,市场细分程度会加强。理论上说,在中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前,任意一种传播媒介,都会有广阔天地。但是,我们还是要把握住总体发展趋势是什么,主流是什么。把握了主流,才能将引导能力与影响力最大化,才能准确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定位。知大势且知彼此,才会百战不殆。我国有一个半官方机构连续十多年做全国阅读调查,一度发现,中国人收入大幅提高了,受教育机会多了,高学历多了,读书却越来越少了。后来,统计者把电子阅读加进去,结果发现,使用电子阅读器读书的人多达3000多万,用手机阅读的人数高达1.5亿。而对市场更为敏感的企业,已推出一大批手持电子阅读产品,年销售数千万台。世界通讯产业大鳄中国移动、深圳华为等,都开始向电子阅读行业伸手了。而黄文文章中,则举出了亚马逊的例子。我们不能不佩服信息大国、先导企业利用“规律”的能力和气魄。另一方面,30年前,一张主流大报的一篇“社论”,可以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现在什么样的媒体能做到这一点?“打酱油”、“俯卧撑”原本没有什么意义,一夜间却成为社会热点,甚至酿成公众事件,这与传播介质的形式特点,难道没有关系?

分清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同样非常重要。姚静用党报为例,以此推导纸媒的发展特性。严格意义上说,这是犯了逻辑错误:党报和纸媒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不同类不可比”,更别说“代表”了。

浪费了大家不少时间,不再赘言。

探索传统纸媒数字化发展之路 篇3

新闻集团是以报业经营起家的全球传媒集团,在世界范围内经营多种报纸媒体,旗下不乏《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知名报纸。作为新闻集团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之一的报纸业务,近年来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传统纸媒的收入和赢利都有所下降。为了应对传媒数字化的挑战,新闻集团的CEO默多克提出了新闻集团经营的数字化战略,其中针对传统纸媒的变革举措,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纸媒革新经营路径的思索。

内容资源数字化的革新

首先,新闻集团对旗下主要报纸媒体的内容资源进行了数字化的革新。一方面,体现在与网络媒体的对接,开设报纸的网络版,使纸质媒介的内容信息以电子阅读的方式呈现到受众面前,从而使内容资源得以更大范围的传播。

另一方面,体现在与移动阅读终端的对接。在随后的几年中,以亚马逊阅读器Kindle为代表的各种电子阅读终端出现和蓬勃兴起,媒介形态的更新速度加快,引发了传媒产业链条中环节和构成主体的变化。受众对媒介终端的接触已不仅仅局限于满足自身对信息的社会化需求,更多的是借助多媒体的终端产品满足自身信息处理的个性化需求。

在众多新兴的移动阅读终端产品中,默多克选中了苹果公司的iPad。2010年4月,当iPad在美国上架发售后,当日即售出30万部,其强劲的市场表现使得苹果公司不得不作出了延后进行全球发售的决定。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传媒集团的关注,纷纷将目光锁定了iPad的应用程序平台。在美国,一些传统媒体推出了适合于iPad的报刊应用软件。新闻集团也与苹果公司达成合作,《华尔街日报》的应用软件随着iPad的上市如期登场,并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有超过10万人通过iPad阅读《华尔街日报》。

内容经营理念的革新

新闻集团较早提出并极力倡导网络报纸付费制,虽然在众多报刊网络版免费浏览的状况下,率先推行付费制有一定的阻力。但从行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默多克这一举动反映的传媒产品内容经营理念——不管以何种媒介形态进行媒介内容的传播和接收,都必须呈现其应有的价值性——对于众多传统纸媒探索转型过程中的商业模式确是值得借鉴的。

遵循这一理念,默多克对旗下的《华尔街日报》实行在线付费阅读,并逐步扩展到《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使网络新闻付费制度的推行范围扩大。同时,受众在移动阅读终端进行报纸新闻内容阅读时,也为获取电子报纸支付相应的内容获取费用。今年6月,新闻集团公布了两起交易——收购赫斯特报业集团旗下的斯科夫电子阅读技术公司和投资新闻在线。此举又再次明确了新闻集团对网络内容收费和在移动终端发布内容信息的决心,以确保新闻集团作为媒介内容生产商的获利,从而保证持续生产高品质的内容。

内容经营模式的革新

传统纸媒的赢利来源于集团的高品质内容、广告经营收益以及无形资产品牌价值。在报纸产品的销售过程分别以出售报纸获得、出售读者注意力获得和将买卖转化为增益过程获得。新闻集团对报纸内容经营模式的变革,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注重电子报纸订阅收入。在数字化战略实施过程中,随着传媒产业链中阅读设备生产厂商、通讯运营商等的加入,报纸产品内容销售的重心也逐渐从销售纸质产品的发行收入转向销售电子报纸产品的收入。对于新闻集团来说,电子报纸收入成为获利的新增长点。在iPad发布后两周内,3200多名iPad用户成为《华尔街日报》iPad付费应用程序的注册用户。在2010年6月召开的D8数字大会上,默多克预计,在iPad的带动下,《华尔街日报》的付费订阅量将至少增加110万。而且,新闻集团推行的阿莱西娅(Alesia)项目中也在不断探索报纸内容数字化后的新型订阅模式。

第二,拓展报纸广告收入来源。

新闻集团的传统纸媒不单是媒介内容的载体,来自于纸媒的广告收入也曾是支撑其内容生产的重要获利来源。但新的媒介环境下,其作为广告平台的获利逐渐被网络、移动阅读设备所分流。据美国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报纸广告收入总额呈下滑态势,互联网广告将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美国第二大广告媒体。因此,维系传统纸媒广告客户则需通过提供多種形式的专业化新闻内容,利用报纸内容的吸引力保持目标受众对报纸的忠诚度,准确把握受众需求。

在网络媒体方面,新闻集团旗下的《华尔街日报》凭借拥有的精英读者群的注意力,使广告客户愿意进行广告投放。此外,在移动阅读终端方面,新闻集团也通过积极与iPad等渠道商的合作,将iPad庞大的潜在受众群培养成旗下报纸的受众,扩大目标受众的范围,积极建立消费者资料库,将受众的信息精细化、 需求精准化,以此作为招揽广告客户的资本。

第三,延伸增值收入来源。

前不久,新闻集团阻止谷歌盗取其完整新闻链接的事件,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其实,这场纷争背后矛盾集中在传媒产业链条上内容生产商、渠道商的利益收入分配之争。对于新闻集团来说,此过程也是报纸销售获益来源中将买卖转化为增益的过程。其力图将报纸内容的每一个销售环节都变为利益增值的机会,并且获得最大程度的利益。此后,新闻集团选择在苹果公司的应用程序商店进行旗下电子报纸《华尔街日报》售卖的做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新闻集团可以从iPad获得100%的营收,而借助亚马逊的Kindle电子阅读器则需要支付渠道商70%的利润分成。这种选择正是基于对报纸销售实现买卖过程的增值的考虑。

(作者单位系河北 唐山学院文法系)

新媒体时代纸媒发展探析 篇4

1.1 报刊亭命运印证纸媒困境

晨练之后或下班途中, 在熟悉的报刊亭买份当日的报纸, 边吃饭边浏览当天的要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远去的记忆。2008—2012 年4 年间仅邮政报刊亭全国就拆迁了1 万多个, 2012 年4 月, 郑州拆除共计421 个报刊亭, 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上下班顺手买份报纸是大多数人的习惯, 报刊亭数量急剧减少使市民买报看报成为难题。其实即使没有政府的这一措施, 报刊亭的经营也早就陷入困境, 一份报纸的利润只有几分钱, 一本杂志赚不到一块钱, 报刊亭大多靠卖饮料、彩票和充值卡盈利。

1.2 纸媒销量遭到强烈冲击

1) 买报难对纸媒的冲击。报刊薄利多销, 新兴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更使报刊的销售额急剧下降。在人们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的形式下, 报刊亭的迅速消失又不仅仅是市场的选择。不起眼的报刊亭对城市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统计数据显示, 郑州取消报刊亭之后, 报纸销量下降了80%, 也就是大约有400 名读者因此而流失。

2) 移动互联网对纸媒的冲击。报刊销量的急剧下降, 并不代表人们没有了阅读的习惯。恰恰相反, 随着网络、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兴起, 在地铁、公交上, 随处可见盯着手机看的年轻人, 新媒体以其便利、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时下兴起的移动阅读终端, 更是汇集了不同类型和种类的媒体, 受众可以直接在手机或电脑上浏览最新的信息。

2 纸媒丧失自身优势

2.1 纸媒盈利模式单一

传统纸媒的衰退, 既有历史的原因, 更多的是现实的牵绊。报刊的盈利模式单一, 它自身很少赚钱,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大部分的报业、杂志业都是以广告收入作为最主要的盈利手段。这种盈利模式在面对网络新媒体时, 仅仅依靠单一的广告收入极大的制约了纸媒的发展。许多报刊当内容上很难拉开竞争差距时, 不得不依赖于打发行和广告的“价格战”, 造成收益率降低。而且互联网几乎可以免费使用报刊用很大的代价获取的新闻。

2.2 纸媒限制阅读时间与空间

经济原因的背后, 技术性变革和创新是纸媒衰退的真正“杀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 是将“固定”变为“移动”, 带来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扩展, 人们可以在任何状态下上网进行阅读。移动互联网使人们的阅读障碍一再的降低, 我们不必掏一份报纸的钱而只是为了解其中的一篇报道, 互联网彻底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使我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

2.3 纸媒自身的危机

1) 纸媒假新闻泛滥。纸媒的危机最显著的是报业的危机。随着报纸发行量的减少, 许多报纸不得不转向低端市场, 内容变得与杂志或电视节目没什么区别。纸媒开始为了关注度而哗众取宠, 制造假新闻, 影响了它的公信力。

2) 纸媒失去自身特色。互联网采用一种不对新闻内容做任何评判的做法, 把评论的权力交给信息发布者和受众, 而这是以公正、客观著称的纸媒不可能做到的。但有时纸媒作出的改变却使自身陷入很尴尬的境地。报刊的电子版强劲地替代了纸媒, 报刊的电子版是不收费的, 收费就没有人看, 那么免费所带来的问题就来了, 内容和纸媒上完全相同, 但电子版却不用付出任何价格成本, 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又在降低报刊的身价。

3 媒体带给纸媒的机遇与挑战

3.1 新媒体对纸媒的启示

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 新闻无疑前所未有地扩大了自身的影响, 引来更多人对新闻内容的关注, 但是, 新媒体也确实分走了大块的市场蛋糕。深度阅读是报纸的优势, 详细的纸媒报道能体现出报刊的新闻深度, 新媒体更注重浅层次阅读, 但公众对于深层次阅读和浅层次阅读都是需要的, 多家媒体注重同一重大事件却只用一篇新闻稿的做法不可取。纸媒更加缺少的是从不同层面进行的深度报道, 受众不仅仅需要了解事件的本身, 更重要的是事件所映射出来的深层次的含义和教化作用。纸媒能不能受欢迎, 最重要的是内容和原创。

3.2 纸媒转型的必然

纸媒确实应该做出一些改变。不变革, 结局注定是纸媒的衰落。印刷术的时代已经没落, 其局限性也日趋明显, 但是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时代却取得了蒸蒸日上的发展。报纸能不能按照互联网的思维作出改变呢?对于那些勇于进取的媒体来说, 也许还有春天, 但对那些一味守成不进行改革创新的弱势媒体来说, 却极有可能面对的是进入严冬而倒闭。新媒体的崛起对纸媒是长期的, 必然的挑战思考怎样进行模式创新, 内容创新, 借助新媒体平台使拥有千百年历史的纸质阅读“涅槃重生”。

4 结论

传统媒体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发展也到达了瓶颈, 如何发展, 怎样发展决定着纸媒拥有怎样的未来。面对新媒体的产业链条, 纸媒的发展确实处于劣势地位, 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进行转型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的纸媒, 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对自身有清晰的价值定位, 在数字化进程中不断改变自己, 稳固自己的生存空间并谋求发展。

摘要: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 现在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 想在新媒体时代有所发展困难重重。经调查显示, 现在更多的人更愿意从网络上来了解新闻。自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关于纸媒消亡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 放眼全球, 纸媒似乎没有任何消亡的讯号, 但情况不容乐观。文章就新媒体时代下纸媒的现状作分析, 并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纸媒的机遇与挑战, 力求纸媒的未来发展更加稳固。

关键词:新媒体,纸媒,现状

参考文献

[1]李启瑞.我们错了[M].广西: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1:12.

[2]范以锦.2012年, 纸媒拐点的预演[J].记者观察, 2013 (11) :94.

纸媒发展 篇5

新单位的主编要求写篇有人文特点的年度总结,还要写出特色„„小记我自我反省,深度剖析内心,也只有挖一挖我从纸媒到网媒的心酸凄凉和偶尔的快乐。

2013年这一年,小记我算是经历了各种心理挣扎,最后果断挥手告别相处两年的“前任”—杂志,投入“现任”—网络媒体的怀抱。

这一转身,人生剧变就开始了!上班时间从自由安排到朝九晚六,前后编辑部人员平均年龄从30+降到25岁左右,吃饭的话题,也就从各家可爱有趣的孩子、近期淘的首饰等一些我常常犹豫到底要不要插嘴避免尴尬,最后在我还处于剧烈思想斗争中已经结束的话题,转变为调侃斗嘴,工作内容从一月2篇稿兼市场活动新媒体到一周3篇稿,在办公室的人从经常只有我和主管,到现在一到工作日就坐的满满的。平媒和网媒的变化不只零星半点,就算小记我适应能力强,第一天到新公司上班时,也坐在位置发呆恍惚了一整天,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的穿越感啊„„ 2年前

兴奋进入杂志 全职小助理

2011年国庆节后,我以实习生身份进入了当时在北京算是挺有名气的媒体集团,其旗下有十多家子刊和网站,有1000多名员工。在北京,只要是报刊亭,都能看到其子刊之一的海报。

我这个乡下丫头是第一次进京,看啥都觉得高端,何况是我曾经向往的杂志!所以,没有实习工资也觉得机会难得,庆幸能接触到做杂志的人。而且,单位的食堂干净整洁,菜色丰富,免费还管够管饱,尤其是圣诞节大餐。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没有比这更能让人心动的了。还有各种抽奖和节日礼物。

通常,杂志的地位相对来说比较高,公关公司也乐意保持联系。前辈们采访的对象从互联网企业大佬雷军、周鸿祎、张亚勤等到业内知名人士,一般都比较容易联系上。而杂志对稿件的质量要求也很高,成稿的过程中,记者改稿是家常便饭,从一稿二稿三稿甚至七稿。直改到你看见自己稿子就想吐血,当然,成稿后,有成就感也是必须的。

相对网媒和日报,在杂志编辑部的员工,一般都不年轻,至少都有过3年以上的记者经验。我的“前任”也不例外,编辑部人员平均年龄30以上。人际关系也很简单,对于刚出道的小记照顾良多。而且她们都有作为记者与编辑的扎实功底,是很好的学习对象。

所以呢,我加入后的角色便是助理。编辑要素材,我给找,市场缺人,我去救场,采访写稿有需要,我要顶上(当然一般不是特别重要的),到后来,新媒体,微博微信我也要管上·„„与“前任”的两年,我是作为一个全职小助理而存在的。因为集团盈利有限,缺人啊!

慢慢地,我的前辈们也慢慢免不了要兼一些别的活儿,于是,有几位优秀的同事,受不了这么高强度没有业余生活的安排,有孩子的妈妈离开了,写演讲稿写台词更要写专业稿件的男同事也走了。

然后,我这个一直给“前任”打杂却没能转正的全能小助理,也挥泪离别了。一直为我抱不平的前辈们听说我要走,积极鼓励我找个好单位,获得正常待遇。我走后,有同事跟我惋惜道,“现在编辑部没剩几个人了,又走了好几个,你要是再挺一个月肯定能转正。” 3月前 仓促闯入网媒

全职记者

但我作为一个网媒记者的生涯已经开始了。这才是转折的开始,一系列的挫折和欢乐的开始。

曾经,我几乎很少主动联系采访对象,都是前辈们整理好框架,给我提供好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我直接电话约采就可以。(编辑部前辈的人脉积累甚广啊!)如今我都要自己亲自找,怎么找?问所有可能认识采访对象的人,微博微信联系,联系公关公司„„我终于也用上了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有的厚脸皮,也尝到了一天私信十位采访对象却无一人回应的辛酸„„

曾经我应邀参加活动,现场跟同行交换名片,都会说知道我们杂志。现在,我都要跟别人重复介绍。而以前跟我联系的公司,我把新单位的介绍和联系方式发过去,很多都没有再继续联系我了。

曾经编辑部几乎除了每月3次的选题会,几乎都在家办公。当然,我这个小助理除外,除了采访和参加活动等日子,我都去单位,不过时间自由,我通常都是在家工作一个小时,避过人流高峰期,才慢悠悠地出发。现在,却是朝九晚六。开始的一星期有种强烈的不适感。不过没有多久也就消失了,后遗症也在慢慢调理。而在这,也逐渐感受到了一个网媒记者的小欢乐。

曾经,写稿一个月以后,才能在网上找到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而现在,当天就可以发稿。这就好比,你买了件新衣服,都穿了一个月,别人才跟你说“你买新衣服啦?” 早没刚穿时盼望别人发现的兴奋了。因为我的“前任”是月刊,一月一期。通常在发生互联网大事时,我们刚出了一期新刊。不报道的话,落后,要报道又周期太长,等下月刊出时,网络上早已经是连篇累牍的报道。这种困扰很难形容,试问看到网上相同选题的那些报道,文中和自己相似的观点,哪个记者能对一个选题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就算是经常更新选题也很难跟上网络的速度。

而网媒却不一样,当天的热点,当天就可以出稿在网络上传播,反应迅速,时效性强,这才貌似适合新闻的本质。而网媒进来的趋势也在重视原创和深度,腾讯和网易也纷纷加大在原创内容的投入。

除了工作,可能更适应的是生活。女生么,免不了聊天八卦。但是曾经,同事们聊孩子,我笑着,聊老公,我听着,聊玉器,我茫然,聊菩提,我大汗,甚至聊企业公司,我也只是听着,因为不了解啊。而在网媒,基本上都是同龄人,调侃斗嘴也挺有乐趣。

从没停止过自救的“前任”

昨天,听说,海尔抛弃杂志硬广了,海尔发邮件通知媒体,今后将停止在杂志投硬广。所以,曾经可以称为纸媒里高大上的杂志,日子更不好过了。

作为从传统纸媒走出来不久的人,我有所体会。那时,不时可以听到同事们的抱怨,“你没赶上好时候,前几年过节礼物发的可是现金。”

显然,纸媒被新媒体冲击已然不轻。当年集团的季度大会上,总编忧虑严肃地告诉全场的员工,不能放松警惕,要抓住时代的脉搏,全力转型全媒体。但进展很缓慢。

他们也曾试图依托自身的时尚基因,与化妆品电商结合,连接客户和消费者。网站在成立之初,依靠长期积累的资源优势,火热了一阵子。但不久后,就没有声息,终于艰难拖到2012年还是衰落,也就解散了这个部门。

后来,公司也试图加大投入,成立了新媒体中心。这个中心的负责人不时组织一些新媒体趋势以及简单技能的培训,比如如何做一款移动端的产品,微博微信如何吸引人,分享做一款App的心得等等,也不时邀请业界做得比较出色的运营精英等来给员工传授经验。

说实话,纸媒多年运营打造的平台有影响力又有权威,内容质量上把关很严,发行渠道广,工作人员思考问题深入,对潮流也敏感,经验丰富。他们也看到了潮流,真心想转型。而依托在传统媒体多年的资源优势,转型成功并非没有希望。

但是小记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可能也是一个大集团固有的毛病,能看到趋势,制定计划,但是各个部门各个子刊没有互通协作,执行能力不够。如果一件事要等待集团审批,时间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一周甚至一个月。

我所处的是隶属集团的一本商业期刊,有着10多年的历史,也跟很多大公司取得了联系,有一批比较优秀的采编人员。但转型拥抱全媒体的步伐却始终留在原地,杂志上拥有优质的内容,却没能迅速有效地传播。网站还是维持着几年前的旧貌,微博微信始终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个全职负责的人,杂志App更是一直处于研发中,才终于在2013年10月上线。

这期间,36氪、虎嗅网、钛媒体等同类网站异军突起,自媒体也开始变得很吃香。然后很多企业公司就开始调整广告投放比例,缩减了在传统媒体的广告支出。我觉得海尔抛弃杂志硬广只是公开了的一个例子,实际上有很多的公司都做了这样的选择。

我的“前任”广告收入大幅缩水。在我模糊的记忆中,2011年年底最后一个季度总结大会上,在集团的十几个子刊中,有一半左右维持盈利增长。而到了2013年最后一个季度总结大会上,所有的子刊中,几乎只有我处的商业期刊还维持着不高的盈利增长。而且这个盈利并不是依靠硬广收入增长获得的。

相应地,禁止招聘甚至裁员就没停过,在我的记忆中,有过两次,要求子刊裁员10%—20%。现在我的“前任”仍在努力追赶新趋势,我衷心祝福他们转型成功,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纸媒发展 篇6

关键词: 纸媒 微信平台 未来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微信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且其影响越来越大。微信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可以发布语音、视频、文字、图片等等方面,还体现在其公众平台的功能上。公众平台一经推出之后,就深受纸媒的欢迎,并迅速成为其网络经营的重要阵地之一。本文以纸媒微信平台的建设现状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纸媒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纸媒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现状

微信公众平台最显著的作用是大规模地进行多媒体信息的定向推送,很多纸媒的公众平台会定期推送报纸的经典内容,或者是要闻精选。现阶段,很多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都已经逐渐完善,且都设置导航栏,这就给予了很多用户非常大的信息选择空间。同时,语音消息的运用拉近了公众平台和用户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用户对的关注度。特别是公众平台的二维码,加速了其传播的速度,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纸媒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纸媒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一般来说,纸媒公众平台进行图文信息推送所采用的方式是三级阅读界面方式。所谓三级阅读界面,主要指的是,用户通过点击新闻标题、文字、图片等一级界面进入二级界面,这时用户看到的是文章的主要段落,而三级界面是通过点击二级界面下方的“阅读全文”进行全部内容的阅读。大部分用户使用微信的目的是能够进行即时通讯,而公众平台在订阅账号的范围之内,若是推送的信息过于复杂,就会对通讯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公众平台在进行信息推送的过程中,应秉持简明扼要的原则。公众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用户可以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到其主要内容,还可以对其他阅读内容随意点击,有着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

公众平台在进行图文专题信息的推送时,还具有发送朋友圈和邮件的功能。这些功能和微博的一些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的作用都体现在既促进了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又满足了用户即时传播信息的需要。可以说,无论是公众平台,还是官方微博,他们在功能和作用上都有一样的地方,甚至有些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公众平台的最大优势主要是在对用户进行信息推送的过程中,即便是群发,也会给用户一种一对一的交流感,特别是语音消息的使用,这就让用户对公众平台感觉到非常亲切。因此,从和用户的交流层面来讲,若是通过科学的经营方法,公众平台更具优势,有效弥补了以往单向传播模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用户还能在即时的沟通中进行互动,这更有利于维系公众平台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与情感,也激发了用户回复信息的欲望,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兴趣。

此外,用户想要获取公众平台的信息对其进行关注也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在手机屏幕上找到关注图片进行点击,就能成为公众平台的用户。正是因为这种高度便捷性,提高了年轻人关注纸媒的积极性。现在很多年轻人虽然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是,更愿意花时间在公众平台的信息浏览上,由此可见,公众平台是纸媒提高自身现代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纸媒微信公众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微信不断对公众平台的功能进行完善,大大促进了其工作效率的提高。公众账号的运营者在后台就能了解道基础数据信息,比如,用户数的增多和减少,用户的身份属性,消息阅读、分享、转发,以及收藏的人数,等等。通过这些真实的数据,运营者能够掌握公众平台账号的运行成效。同时,这些数据还能将公众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来,运营者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决策,从而明确工作的方向。特别是信息发送统计这一功能,它以公众平台为载体,能够了解到用户和媒体的交流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让运营者放弃以往群发短信的形式,都积极寻求新型激励用户的方法,并结合用户的喜好和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促进自己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避免所推送的内容呈现出单一形式的情况,从而提高公众平台的互动能力。以语音推送信息功能为例,它打破了传统的以图文专题为主的信息推送方式,使公众平台的内容和功能都更加丰富。运营商还可以通过公众平台开展一系列互动游戏,对于赢得胜利的用户奖励一些小礼品,从而有效缩短用户和媒体之间的距离。并且,公众平台可以通过调查或者某一专题素材的征集,理解用户不断变化的需要,对用户提出的意见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于那些比较精彩、有价值的回复再呈现在公众平台上,这样就能充分地将用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他们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运营商必须给予用户意见足够的重视,对于用户提出的意见要及时回复,不能视而不见,否则,必然会打击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公众平台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此外,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商想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需要打破线上和线下的界限,加大推广的力度。就拿报纸来说,应充分利用好母体报纸的受众资源,在报纸上印上公众平台的二维码,这种方式就大大提高了公众平台的推广效率,实现了报纸从原有的传播方式向着现代化传播方式的顺利过渡。以《作文评点报》为例,2015年报社就将二维码印在母体报纸上,购买报纸的读者就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到公众平台的信息。2016年,作文评点报社又推出了“红批影印视听”板块,只要扫描“红批影印视听作文”栏目中的二维码,就可以亲耳聆听到名师讲解作文的音频或者观看到名师面对面、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讲解文章的视频,让作文变得有“声”有“色”,真正开启了学生作文听时代。可以说,作文评点报社,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了母体报纸和微信公众平台的有机结合,为报社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方式实现母体报纸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经营者应对公众账号进行科学化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微信运营团队,保证认证流程的规范性,提高工作质量,从而保证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处于良好的生存环境中,这也是各类公众平台得以长足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对微信公众平台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颖.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J].新闻世界,2014(02):151-152.

[2]赵小燕.浅析融媒时代纸媒与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及前景[J].新闻研究导刊,2015(17):23-24.

纸媒微信公共账号运营发展策略 篇7

微信,开启传统纸媒转型的大门

截至2013年底,微信取得了不同寻常的市场成果:总用户数已达6亿人,在智能手机市场拥有70%的装机量,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9亿,公众平台账号超过100万个。3年前,《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内部分工时,每天有专人登录“天涯社区”“猫眼看人”等论坛,从中寻找报道线索。现在,微信平台已经成为很多媒体必须随时关注的“信息库”。

微信账号分为私人账号和公众账号,私人账号是面向个人提供的服务, 而公众账号则是面向名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推出的合作推广业务。据了解, 2012年7月,微信公众平台开始内测,很快,不少传统纸媒尝试借助这个平台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悄悄地打开了纸媒转型的一扇大门。

比起传统纸媒,微信在传播上有自身的优势:比如,“点对点”地推送消息,实现有效传播。也就是说,只要关注了微信的公共账号,其所发送的消息就会自动推送到用户的客户端。再比如,微信的传播功能基本上覆盖了人们可以接受的所有的信息方式,如图像、文字、语音、视频等,传播效果丰富直接。另外,微信由社交工具演变而来, 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了传播效果。而其快捷的传播速度又适应了现代人的快速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微信的传播优势显而易见,而作为内容生产的纸媒,要想实现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效果的最大化,借助微信这个平台扩大影响力,是不错的选择。

纸媒微信公共账号运营发展的相关策略

1.通过微信互动,扩大报纸影响力

曾经,纸媒想跟读者互动只能靠一部热线电话,时效性可想而知。而现在,通过微信即可做到随时随地与读者的互动,这种利用互动来提高粉丝活跃度、扩大报纸影响力的效果出人意料。比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今晨6点》,就专门开辟“网事入烟”专版, 把微博微信上的新闻及时更新到报纸上,并通过扫二维码等形式,让读者快速与报纸互动起来。这种新的尝试同时兼顾了不同的年龄群体,增强了报纸的传播量与阅读量。随后,《今晨6点》加强了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去年底,联手同门兄弟媒体《烟台网络电视》,将每天报纸上的热点新闻及时通过微信传播出去。由于受版面局限,平面媒体可能是仅仅200字的小新闻,读者通过微信却可以看到有关该新闻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四者兼俱的深度报道。

《今晨6点》这一成功尝试,成为不少媒体效仿的对象,也让烟台这份年轻的报纸在众多纸媒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大批的年轻读者。

2.从“微”话题,到“深”新闻

与传统媒体比较,微信的话题发布门槛几乎为零。因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发布需要层层把关、审查,而微信这种社交工具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转载,其有着信息海量、快速传播的优势。任何人都可在法律道德的规范框架内,不受限制地发布信息。但从微信话题中寻找有效话题,并实现有效“深化”,考验着传统纸媒的“转化”能力。

从“微”话题到“深”新闻,传统媒介首要任务是对“微”话题进行辨识、辨析。首先是事实的判断。层出不穷的“微”话题给专业媒体人的新闻操 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网民的“片段式报道”,应该随着事态的进展,追求动态过程中的真实。对严肃敏感题材, 可先观察事件走向,注意有无其他当事方的表态。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群体无孔不入,这时的辨析也是考量媒体从业者新闻敏感的试金石。其次,素材抓到了,如何把“微”话题做大做深做透,这就需要记者进行大量扎实的采访、调查、取证,最终挖掘出话题表象下的深度新闻。

总之,自媒体时代网络素材每时每刻铺天盖地的涌来,记者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大众呈现事实真相, 让这个社会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恶丑,这是一份报纸最起码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取信于读者的关键。

扩大微信公共账号的影响力

面对网媒的全面围剿,传统纸媒要利用微信的各种特色功能创造更多的特色传播,以促进公共账号与粉丝之间的互动,扩大公众账号的影响力,达到“你有我有,你无我也有”传播优势。

我们知道,无论何种媒体,内容永远位居第一。有好的内容,读者自然会跟进。所以首先要创造更多丰富而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去吸引读者成为粉丝,扩大公共账号的影响力与粉丝群。在此期间,还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比如,可以不定期地联手纸媒搞活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也可利用微信的语音优势, 举办语音活动,提升网友的新鲜感;再者,在业界通过微信展开一些研讨会, 来交流运行心得,发起微信沙龙探索发展趋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一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吸引大批专业人士关注公共账号,他们对于报纸的营销发展可能会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指导。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纸媒的发展 篇8

不管你是否愿意, 新媒体时代已经不可逆转地来临。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传播影响力、与受众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都具有纸媒难以抵达的优势。传统媒体开始真切地看到“狼”来了, 更有甚者认为, 纸媒将会消亡, 完全被新媒体替代。

而一个似乎被大家忽视的现象是:当大家都在谈论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困境的时候, 新媒体、自媒体的困境来得似乎更快——近年来, 博客、微博、微信接连兴起又很快被取代。也有公众质疑:新媒体偏重于社交工具的功能, 以及其碎片化、小众化的传播, 就新闻宣传而言, 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

公众所看到的新闻宣传效果, 从历年来的舆论危机事件中可以看出, 主流舆论往往是通过新媒体发酵, 然后再由传统媒体助推而形成的, 因而认为, 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仍然是最权威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报告 (2015年) 的数据显示, 互联网媒体公信力在持续攀升后于2014年开始呈下降趋势, 而报纸、电视在持续下降之后呈较为稳定的状态。2013年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传媒公信力论坛”发布的数据似乎也可以说明这一趋势——电视、报纸在公信力调查方面仍然居于所有媒体前两位。

“当捧着淡淡墨香的报纸, 品读文字带来的精神慰藉, 是冰冷的电子屏幕、快餐式地阅读无法替代的。”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似乎从中看到了读者的这种“悦读”情结。

或许, “纸媒消亡论”只是一个草率的命题。乐观主义者认为, 新媒体的兴起与时下的传统纸媒倒闭潮只不过是“历史的巧合”, 即便没新媒体的出现, “产能过剩”的纸媒“结构调整”也会发生, 新媒体不仅不会加速纸媒的消亡, 反而会促成纸媒的“优化升级”, 走向崭新的“全媒体融合发展”新时代。

二、纸媒为何恐慌

当下, 纸媒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发行量持续下降, 广告坍塌似下滑, 受众更愿意通过互联网 (包括移动互联网) 终端获取信息。零点调查在2015年2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九成以上大学生和白领、半数以上城市务工者和县城民众、25%的城市中老年群体, 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取渠道为互联网。

截至2014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爆发式增长。“自媒体”时代, 信息的获取、加工、发布和互动方式都出现巨变, 每个人都可以制作、分享内容, 也可以快速浏览海量信息, 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受者和传者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 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垄断性。在时效性上, 新媒体更是以其独有的快速传播方式, 挑战纸媒的时效性。

新媒体显见的优势, 以及投资者对新媒体的趋之若鹜, 成为纸媒经营管理者的噩梦。

三、如何突破当前困境

被忽视的是, “新闻”只是“信息”的一小部分, 传统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新闻信息而非所有信息。CNNC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显示, 新媒体中, 尤其微博、微信、APP等, 其主要功能仍然是社交工具、消费工具, 由于不“生产新闻”, 它们只会转载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国内几大主流网站和传统媒体。即便如此, 传统纸媒也不能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如何突破当前的困境, 实现华丽转型?

(一) 内容的真实性是纸媒生存底线

不管时代如何进步, 人们对新闻的渴求不会减少, 甚至会与日俱增。因此, 新闻不会消亡。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当新闻的“新”字被新媒体碾碎, 报纸的时效性成为明显短板, 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则是其生存的底线。

信息量大、要求低是新媒体的一大特性。当事件发生, 每个人都可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生产与传播者, 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 人们常有一种真假难辨的感觉。当网上各种声音呈现, 事实真相扑朔迷离时, 人们更愿意转过头来看看传统媒体怎么说, 更愿意相信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素养、职业品格, 特别在舆论监督、权威信息发布等领域, 纸媒更能提供可信度高、权威性强, 能为大众普遍认可的新闻产品, 起到了在众说纷纭中一锤定音的作用。

纸媒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生产, 其权威性和公信力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作为纸媒人更应该珍视并好好保护好媒体的公信力, 提供真实的内容, 保护好纸媒这一生存底线。

(二) 深度报道、独家评论使纸媒拥有生命力

新媒体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 当事情一发生便发布, 常常是浮于表面的浅层次动态性消息。而纸媒则能把新闻做深、做透;撰写独家评论, 引导大众更深思考, 提供不一样的思想内涵。

许多报纸深谙此道, 纷纷推出深度报道, 为读者解读新闻背后的“新闻”, 满足其更深层次了解事实的阅读需求。《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均是通过大量成功的深度报道, 拥有了一大批忠实读者, 在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澎湃新闻网”虽然是新媒体, 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新闻网站中独树一帜, 迅速崛起, 其原因并不是其新闻的“快”, 而是“深”。在新闻生产上, “澎湃”仍然是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记者采写、编辑审改。

(三) 细分读者市场新闻使纸媒更亲民

报纸在信息量上无法与新媒体相比较, 而对所处地区的现实情况最为了解, 更能准确把握当地老百姓最关心什么, 最需要什么。因此, 在报道时就要尽量避免多而全的报道, 对读者市场进行细分, 重视本土新闻, 细化民生服务信息, 打造纸媒的亲和力。办社区报、社区版是近年来报业突围的一个主要方向。一些报纸开始大力压缩国际国内新闻, 体育、娱乐新闻, 做贴近地方读者的社区新闻。

2013年, 重庆第一份社区报诞生:《重庆晨报》联合华宇社区开设华宇社区报。该报从社区管理、社会热点交流, 到邻里关系、旅游出行、家庭生活、孩子教育等各方面内容都有涉及, 专为华宇社区居民打造家庭阅读的报纸, 因其内容的贴近性而受到目标客户群的欢迎。

作为地方报纸, 更了解当地的文化, 因而容易给读者带来亲切感, 使读者更易接受, 读者阅读新闻时, 不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看, 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新闻中, 与新闻形成良性互动。

(四) 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纸媒发展的长远之计

作为内容和思想的提供者, 纸媒为了更好地发展, 主动与新媒体合作是其发展的长远之策, 这样既能发挥报纸在新闻原创方面的优势, 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技术和传播渠道上的优势, 取长补短, 扩大影响力, 纸媒与新媒体只有相互借势利用, 才能实现共赢。

早在1996年, 报业巨人《纽约时报》就建立了报纸的网站, 并成了美国最大影响力的报纸网站, 随后又收购了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门户网站之一的About.com, 踏进社交网络领域。如今的《纽约时报》不仅有报纸, 还有网站、电台、电视台等。

目前, 不少地方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开始开设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通过多种媒体的融合发展, 打造有较强实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或与运营成熟的商业网站合作, “借鸡生蛋”, 扩大自身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胡正荣.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介颠覆与重构[J].新闻战线, 2013 (2) .

[2]朱夏炎.“内容为王”的实质不会改变[J].中国记者, 2011 (11) .

[3]赵建光.新兴媒体的崛起对传统媒体的挑战[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6) .

[4]苟东涛.浅谈媒体融合[DB/OL].人民网, 2014-9-25.

融合发展背景下的纸媒生存之道 篇9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 内容为王都是不变的法则。追求传播效益最大化, 根本在于把内容做实、做活、做深。做实, 就是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做到全面、准确、客观、辩证;做活, 就是要讲究宣传艺术, 改进表达方式, 学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做新闻, 使新闻接地气、添灵气、聚人气;做深, 就是要加强深度报道, 推出观点鲜明、直击人心的言论评论, 增强思辨性, 提高影响力。

“内容为王”的实质是“真相为王。”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席记者高洁在阐述这一观点时说[1]。任何时候, 都不能忽视内容为王, 作为媒体人,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做出有价值的新闻。前段时间, 网上弹出一个新闻:机器人可以写新闻。不错, 一些新闻有了固定的模式, 一般的采访写作不需要过多的技术含量。就拿当下来说, 仔细想想我们的新闻常态, 有多少是通稿, 多少是通讯员在后厨做菜, 记者“换个标签”就直接端到编辑部的。但是, 每家媒体一旦将其变成自己的新闻, 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受众后, 效果就大不同了。到底谁在做菜?机器人?不!是媒体人!作为一张报纸, 或许它的发行量将来会萎缩, 但对自己的目标受众来说, 必须做到“最懂你”, 必须做到我们的内容是他最需要的。需要, 就会有市场。

一篇新闻报道, 要想有大众传播价值, 则必须有新闻价值要素: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新鲜性包括时间上的新鲜和内容上的新鲜。时间上的新鲜要求新闻报道的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热点性的新闻事件。内容上的新鲜则要求新闻报道必须有不同于以往的独特视角, 所选取的角度和表现手法是其他报纸所没有用过的。

当然除了内容的强化外, 纸媒还需要在表述方式、表现方式上创新, 以及全媒体多平台多维度的传播以形成合力, 以适应新的传播生态的挑战。

2 诠释报道的鲜明个性

目前, 唱衰纸媒的声音此起彼伏。翻阅一些类似的文章, 我们发现, 是许多的纸媒自己在唱衰自己。面对新媒体, 纸媒就会出现两种死法:等死和撞死。

相当一部分纸媒在面对新兴媒体的竞争时, 自己先给自己判了死刑, 只看到了新媒体的各种优势, 忽略了自己多年以来经营的媒体品牌, 不做任何改变, 仍然按原来的道路去慢悠悠地发展, 不去想方设法地创新内容、拓展平台以谋求生路。这种纸媒, 无疑是等死。

目前, 媒体融合正处在摸索阶段, 真正融合成功的并不多。很多报纸害怕被说成“思想不解放”, 稀里糊涂地开办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 收获了一堆“僵尸号”和自慰式的总结说辞, 既无清晰的运营思路, 更难提赢利模式, 和所谓“互联网+”扯不上一毛钱的关系。不仅如此, 在妄自菲薄的心态下, 把原来自己经营多年的品牌和内容优势舍弃了, 不再投入品牌和业务建设, 最终也可能把报纸送上绝路。这是撞死。

怎么办?媒体融合之下, 纸媒如何突围?需要创新为要, 诠释报道的鲜明个性。创新是媒体发展的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中国记者》杂志社执行总编陈国权在《中国报业的活路》讲座中阐述了这样一些观点:他说有做纯粹媒体的心态。他的观点之一是报纸和新媒体资源可以互享互补互动, 但一定不要搞“混搭”, 带翅膀的汽车是无法推行的。不能指望新媒体来拯救报业。不要用办报纸的思维办新媒体。办新媒体在结合你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不要什么都想要, 要细分市场。他的另一个观点:报业出路的基础是做好适应新的阅读需求的内容建设, 强化你的内容优势。

也就是说, 如果把深度报道和碎片化信息来比校, 深度报道就是一棵棵大树, 而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信息则是各种花花草草。一个城市如果全是花花草草, 没有大树, 那这个城市会因缺乏精神支撑而萎顿。人的阅读也一样。如果传统纸媒, 特别是一家专业纸媒, 想要在一片花花草草中成长为一棵大树, 则必须要从具有专业高度和深度的深度阅读入手, 切实强化立身之本。

3 实现媒体全方位改变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深改组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要求,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强化互联网思维,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1) 。

2015 年8 月初, 澎湃新闻对外表示, 为了适应新媒体的需要, 澎湃新闻将建立新的摄影部, 而其目的就是与不适应新需求的媒体生产方式及理念划清界限。这项举措对用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团队需要的是全能型记者, 不仅要会拍照片, 还应具备拍摄、剪辑视频以及写稿的能力 (2) 。

对报业来讲, 所谓“互联网+”其实是“+ 互联网”。也即是最大化自己形成的品牌资源、政治资源、市场资源的前提下, 如何嫁接互联网的工具作用, 形成新的发展平台和资源整合方式。

在保持现有微博、微信, 网站、手机报等业务正常开展的情况下, 建议纸媒在打造自己的客户端上下大力气。在产品推广前期, 可以通过订报送客户端、做广告搞合作送客户端的形式, 发展用户。等用户发展到一定规模, 可以找合作伙伴, 植入广告以及其他增值业务。这是未来报社向新媒体融合的一个方向。纸媒与新媒体要相互借力, 共同发展。在内容输出方面, 我们应统筹考虑, 哪些适合在新媒体上做, 哪些适合纸媒做。比如, 纸媒上的部分优质内容可以在新媒体上导读, 原文还让看纸媒, 或者通过收费下载客户端阅读。又如, 新媒体可以引领话题, 组织粉丝讨论, 而纸媒可以跟进深度报道等。

推进媒体的融合发展, 把新闻生产从采编人员单纯为传统媒体供稿转变为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生产方式, 探索全媒体一体化, 通过全媒体采编数据中心的投入使用, 尽快建立起一体化运行的全媒体内容生产体系。不但要改内容设置, 更重要的是在采编流程的再造上下大气力, 往前端转移, 往移动互联网转移, 往新媒体转移, 以改版促改革, 以改革促转型, 实现从理念到机制的全方位转型。

4 结束语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 互联网飞速发展, 已经彻底改变了当前的媒体生态, 数年前, 媒体从业者已经惊呼, 纸媒的寒冬已经来到。然而过去了这么几年, 敢于迎接挑战、努力寻求突破的多数纸媒依然活着, 很多纸媒集团正在转变为传媒集团。事实也证明了, 虽然新闻的第一竞争力时效性被互联网媒体取代, 但是只要建立以纸媒为核心的新媒体集团, 一定能够使纸媒与网媒相互借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纸媒发展 篇10

关键词:碎片化,整合技巧,纸媒新闻,互联网,融合改造

一、前言

自媒体时代的降临, 使得类似微信新闻等广泛传播于社会群体之中, 其不同以往固化媒体的单方面灌输行为, 而是全民性探讨过程, 任何人员都有权力在此发表个人意见并制定、传播效益。后期这种网络媒体架构逐渐成熟, 纸媒新闻竞争地位着实令人担忧。为了迎合信息经济时代整合标准, 其唯一出路就是学会与多元社交媒体进行融合, 争取透过碎片阅读活动汲取更多的关注力度, 这是目前纸质媒体需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二、新媒体与纸媒资源传播特征论述

经过两者之间的科学对比发现, 网络多元化媒体架构的产生就是沿着电视、广播等传统鸿沟界限进行适当消解, 使得既定信息接收主体与改良人员能够面对面地交流。现下新媒体发展具备以下延展优势:信息资源更新、传播速率较快, 制备成本数量有限;单位信息涵盖要点丰富, 能够积极适应全球检索、传播要求;整体传播模式讲求双向沟通标准, 经过合理换位思考之后, 能够让受众人群掌握新闻发布的主权, 并且在后期科学交流中做出细节改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由于这类媒体资源本身携带强大的消解能力, 使得公民自发式新闻全面泛滥, 个人情感色彩急剧膨胀, 资料权威性和可靠地位瞬间溃散, 鱼龙混杂态势令人不忍直视。在此环节中, 纸质媒体的适当引导和协调力量便获得新生。因此, 针对其实施完全摒弃处理是不合理的。

三、碎片阅读传统泛滥的根源效应解析

如今所说的碎片化阅读行为其实就是借助网络终端以及手机设备进行分散形式的信息接收活动, 毫无疑问, 此时任何信息、知识的获取都是如此轻松。这种便利性文体特征能够良好适应现代人员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习惯, 备受青睐结果已是相当明显, 具体细节内容表现为:

(一) 潜在认同感广泛分布

任何语言背景都是需要借助文化来渲染的, 长久以来, 纸媒新闻窗口秉承着各类限制规则和发展条件, 使得个体权威特性深入人心, 尽管政治、经济结构命脉得到稳固把持, 但是表达技巧上未免显得枯燥乏味。而网络信息尽管源自于生活, 但是任何文字叙述都留有一定的感情依托。因此, 共鸣绩效深刻。

(二) 内容、形式表现灵活

经过微博、微信传播的网络热点消息和流行词语观察, 其各类内容基本都围绕着社会大众进行阐述, 包括社会抚养费用标准以及中国假期安排等, 热点新闻无一不和民生相关, 使得公民娱乐、生活、交际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关键要素衔接模式更加灵活、轻便。

(三) 个性化效应的彰显

自媒体信息资源海量堆积, 微博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人群, 就必须全程发扬个性化特征, 各类原创性内容要围绕大众生活细节以及行为模式, 进行全新角度的探索、挖掘, 再配合幽默语言叙述手段加以调试, 海量化挣脱能力全面积淀。

四、传统纸媒新闻行业全面规整的必要性解析

在信息制备层面上, 数字化技术可说是承载无限资源数量的海洋, 各大知识技术要点争相角逐, 甚至遗漏过剩隐患;利用传播成本标准窥探, 任何信息共享只要阅读者动一动手指就能全面扩散, 任何评论和机理组合行为已经不可阻挡, 物质成本消耗现象不复存在;另外, 在传播表现技巧上, 网络协调工具更加迎合人体感官特性, 在文字、图形整合上达到自然立体显像标准, 互动式活体中的回响效应更加深刻;再就是传播、流通过程中全面克制速度、空间范围的限制性, 只要周围网络信号和设备终端齐全, 出版和发行细节基本能同步运作, 可说是任何细节都尽在管理者掌握之中;最后, 在转接媒介上, 无论是手机或是数字电视都充斥着炫目的视频、文字内容, 全球互动活动就此大放异彩。

对于任何传媒技术, 如果脱离受众群体进行独自开发是不现实的, 可以说这部分关注个体任何行为举止都牵动着媒体的运作绩效。自从互联网数字媒体的充分崛起之后, 纸媒新闻行业就一直饱受摧残, 受众业绩大大跌落。

第一, 大部分媒体管制部门会利用既定人群阅读喜好进行数控结构过渡、转化, 利用传播学理念认证分析, 受众信息接收是具备主观效应的, 这使得媒体信息传播之后产生强烈的自行筛选现象。网络媒体技术不断开发创新载体, 使得社会大众在选择行为上充斥着更多窥探机遇, 同时经过时间、空间限制屏障的突破之后, 任何资源内容形式和来源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纸媒新闻的扩展潜质, 受众信息选择可谓是充分自由起来。目前的交互式传输要求在数字空间中得到有力拓展, 加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触屏产品的上市, 任何普及诉求都能全面包揽、承接。第二, 受众分裂结果使得纸媒长期维持的堡垒架构出现瓦解迹象, 回忆过往, 纸媒市场统一效应是那么强烈, 任何大众信息交流、推广无不遵照其指示逐渐推进, 而后政治、经济元素急剧扩展, 消费市场开始扭转成为个性化竞争舞台, 涉及细致的条块化、网格化分裂活动四起, 大众体系也被个体交互式效应取代。所以, 仍旧凭借单一纸质新闻媒体进行社会各类人群知识供应已经不现实了, 相信后期媒体种类将更加繁多, 面对信息获取的智能性、自由性特征, 传统媒体似乎早已望尘莫及。

经过上述内容陈述, 目前传统纸质新闻行业需要尽量放低身段, 并在资源共享渠道之中探索融合发展机遇。在整个社会无空间、时间限制的交流范围下, 跨媒体改革已经是传统媒体新闻唯一的生存出口, 透过出版内容的视听效果改良, 使得重大新闻消息能够得到多元化推广发行, 争取全面利用各类平台进行传播, 确保受众交流、沟通实效复苏, 迎合社会大众多样化、自主形式的消费要求, 避免人员过分注重娱乐内容而忽视国家重要新闻, 不利于综合化人才的改善标准以及后期阶段政策调整的跟进力度。

五、纸媒跨媒体发展模式详述

纸媒新闻行业不单单是需要吸纳更多受众人群而做出数字技术改革决策, 更重要的是整合良好信誉产业主体, 开创合作机制, 使得既定新闻阅读成为一种有力商机, 借助触屏产品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进行平台独创, 做出全新的产业规划形态架构。

(一) 主动与网络数字传播渠道融合, 让受众人群突破任何阅读限制

传统纸媒新闻无论在题材选取、内容规整上都要做到广泛吸纳最新网络技术, 使得当前流行话语与互动迹象得到充分彰显, 后期关注人群数目急剧增长。对于社交客户端以及门户网站信息传播渠道, 都可以作为纸媒新闻的疏通节点, 这会令其增加视野的开阔性, 涉及评论观点就能够更加全面和犀利。透过网民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科学筛选、整合、编辑, 能够令纸媒灵感取用之不竭, 使得自身专业深度与原生态草根趣味广泛交接, 让阅读者体会似曾相识的共鸣趣味, 并认同新闻传播的重要性;纸媒与网络技术的交融改造完全颠覆了过往传统、保守的表述手法, 整体内容相对生动、活泼而且亲民, 包括“雷新闻”和“炫照片”的专栏设置, 无不令周围观赏人群精神抖擞。只要保证网民之间能够交流甚欢, 传统新闻爱好者也能欣然接受并且温故知新, 这期间产生的任何矛盾冲撞和断层危机就自然能够得到有力化解。异质化纸媒新闻采编事务在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大面积冲击作用下, 开始注重建构属于自己的阅读主页, 这在某种程度上将过往单调式文字叙述弊端克制完毕。但是, 纸媒向网络结构转化目前仍旧停留在初步试验阶段, 基本上就是将电子化成品直接拴在网络上, 再就是实现简单的包装发行, 对于网络用户的吸引力度着实有限。纸媒行业若想在数字技术包裹范围下获得绽放, 就必须联合各类细节工作进行重新审视、把关。

第一, 纸媒新闻需要在版面数字化改造前提下, 针对单日新闻精华进行重新加工, 利用专题规划手段进行深度解析, 进而形成不同于大众传媒模式的行业体系。只有长期贯彻此类指标, 才能将过往单调式隐患彻底清除, 实现立体形态的跨越目标, 并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广泛传播的电子纸媒艺术。第二, 纸媒行业必须依靠已有的网站进行各类互动的布置, 并以此吸纳更多的关注群体, 保证网络空间的灵活效用, 为各个访问的个体提供回应机制, 创建新世纪品牌效应, 后期良好口碑必然大面积释放, 使得纸媒新闻影响力度和知名效应能够一改过往沉寂阴影, 赢得最新资讯的把握命脉。

(二) 智能手机触屏市场的占领

现下各大城市交通、证券行业急剧高涨, 各类工作族群基本无暇登录PC界面进行信息搜集, 面对3G通信网络的席卷风波, 一种全新的新闻收听习惯开始大面积扩展。而传统纸媒对于手机媒体的适应措施, 开始成为目前跨媒体行业发展的必要枢纽。其真正要做的就是全面依托移动互联网涉猎轮廓, 将传统纸媒新闻内容运用彩信、手机报的形式传播, 这种改造措施将主动摒弃阶段时空限制效应, 真正满足3A级传递标准;全程省去单独印刷、发行的繁杂事务, 确保受众人群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最新新闻脉动状况;自媒体技术将必要信息灌输到影像多媒体传播渠道之中, 相信一定会令接收族群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官效应, 避免工作忙碌无暇学习的弊端问题, 无论是乘车或者娱乐休闲、餐饮活动, 只要轻轻触碰手机, 就能在线跟进新闻陈述节奏, 任何国家政策以及社会行为问题都尽在掌握。

虽然纸媒新闻在进行移动网络转化过程中起步较早, 并且一直坚守与时俱进的动机标准, 但是在创新内容整编以及表述手段上仍旧存在提升空间。

第一, 纸媒管制团队在进行彩信发送时必须要一改传统思维技巧, 尽量开创多样化包装形态, 使得各类用户观赏需求得到大面积满足。所以, 在信息内容筛选要求和侧重点设置上要合理取舍, 按照新闻传播实效进行版块划分, 进而更加准确地迎合职业客户的设想要求。第二, 纸媒新闻有必要开创一个专属的开放平台, 至于任何新闻内容智能检索活动都交由客户自行选择, 必要时可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网络服务器实现每日自动检索, 完成个性化信息分拣、打包、发送服务。第三, 纸媒应通过多种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增强与手机用户的互动交流, 开创产业合作中心, 维持经济收入的合理价值延伸地位。例如, 利用当前最流行的移动网络交流平台——微博, 扩大纸媒在新兴媒体和广大手机用户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关注、评论、转发、@功能等来实现与受众第一时间零距离的互动。再如, 《华尔街日报》针对i Pad用户进行收费管理, 使得纸媒新闻行业成本资金自给自足, 还可以通过开通新闻评论和下载功能, 让手机用户在以WAP方式访问纸媒网站时, 既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又能享受到移动增值服务的方便和乐趣。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互动方式的推进, 让手机用户和纸媒携手跨入自媒体时代。

纸媒新闻应该广泛联合网络终端进行数字化空间开发, 将文字叙述模式进行合理转化, 利用图片、视频进行丰富视野效果调试, 并借此吸纳更多的受众人群;同时开创新闻集团报业市场的独占狂潮, 广泛吸纳优质化产业报纸媒体进行业务疏通, 为后期贯彻可持续发展指标提供适应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状振.新媒体的连续议程设置功能及其意见生产机制批评[J].新闻导刊, 2009, 17 (04) :136-140.

[2]王子阳.新媒体时代下报纸新闻的生存困境与发展战略研究[J].新闻传播, 2011, 12 (04) :69-71.

[3]安然.新媒体时代数字动画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 2011, 20 (08) :77-83.

[4]高菲.新媒体时代平面媒体报道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25 (22) :138-142.

纸媒的救赎 篇11

关于纸质媒体悲观前景的预测已毫无新意,所以当美国《新闻周刊》可能取消纸质印刷的消息出来后,没有人感到太大的意外。毕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两年前已经走出了这一步,而且大多数纸媒也早就开始向数字化过渡的准备。但对一个寄生于纸媒的工作者而言,听到这样的消息,兔死狐悲的感觉还是难免涌上心头。

与互联网进入大众生活时相比,美国零售日报的总发行量,已经出现了大幅下降,数百家报纸被迫停止印刷。而各大报纸电子版的读者,却与日俱增。中国传媒业的表现或许滞后一点,但大趋势已再明显不过。美国著名新闻学者、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甚至在《正在消失的纸媒: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煞有介事地为纸媒定下了确切的死亡日期:“2044年传统纸质媒体即将走向消亡,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不管这个传媒业的玛雅预言有多少准确性,但传统纸媒的命运即将发生巨变已成共识。纸媒要做的就是,要么适应,要么死亡。如果说要顺势而为,那么我们或许就需要在汹涌的数字化浪潮中,寻找一些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那么悲观的信息。同样在互联网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双重威胁之下,《经济学人》的发行量继续增长。目前每期已超过140万本。2009-2010财政年度的税后利润增长1%,达到3800万英镑,近4亿元人民币。这份马上就要到170岁的纸媒显示了自己顽强的生存能力,同时也能对陷入恐慌的纸媒提供一些启示。

当2006年,专门观察媒体产业动向的英国杂志《推广》(Campaign)将年度世界最佳媒体的头衔颁给了《经济学人》时(当时风头正劲的谷歌排名第二),给出的理由是:“在数字媒体占统治地位的一年,《经济学人》却证明,富于洞见的时事评论加上敏锐的市场定位仍然能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收益。”时任《经济学人》集团总裁的海伦·亚历山大把话说得更浅显一些:“还是回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在经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技术之后,人们总会回归到最朴素的追求,即了解这个世界的渴望和冲动,这才是人类创造媒体的本意。《经济学人》的成功证明,即使在数字时代,人们也愿意为有价值的内容付费。

调查公司尼尔森向52个国家2.7万人提问他们是否会考虑为网上的内容付费。71%的回复者表示付费内容的质量必须要比免费内容的质量高得多,他们才会付费。这是来自2010年的调查,我对这个数字的增长表示乐观。《纽约时报》刚刚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报纸发行的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广告收入。所有的媒体人都明白,媒体摆脱了广告商的制约,这一点意味着什么。

纸媒发展 篇12

关于媒介融合的概念, [1]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 将媒介融合界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中国学者在媒介融合的概念这一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通常认为媒介融合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概念, [2]丁柏铨教授则认为媒介融合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的融合, 即工具层面的融合。媒介作为传播信息和观念的工具, 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其功能相交融、被打通,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操作层面的融合, 即业务 ( 包括传播业务和经营业务) 层面的融合。这种融合基于前一种融合, 或者说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前一种融合决定的, 没有物质工具层面上的融合, 就不会有对工具加以操作的新闻业务层面上的融合, 也就不会有利用工具进行赢利运作的媒介经营层面上的融合;三是理念层面的融合, 即意识层面的融合。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纸媒的现状

媒介融合背景下,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发展, 对传统纸媒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报纸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报业老大”的地位开始动摇, 传统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行业危机和困境。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 传统纸媒因自身无法克服的劣势, 在媒体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 报刊停办, 发行量减少等现象都是传统报业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挑战。

首先, 报纸的发行量下降。发行量是报业自我衡量的一个标准, 同时报纸的发行量也和广告商的投资息息相关, 报纸的发行量越高, 就越能吸引广告商的投资。所以, 报纸发行量的下降也会影响到报纸的广告收入。

其次, 广告收入下降。在新媒体发展的冲击下, 传统纸媒的广告和受众资源不断被新媒体抢占, 致使广告收入不断下降, 同时由于广告收入是传统纸媒重要的经济命脉之一, 所以广告收入的下降对传统纸媒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

第三, 受众结构变化。在新兴媒体尚未发展的时代, 受众倾向于从报纸上获取新闻资讯以及一些相关知识, 但随着科技和新媒体的发展, 大多数受众已经选择更加智能化和新兴化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另外, 受众阅读报纸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对报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媒介融合使报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纸媒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 这种变化致使报纸的未来发展日益艰难, 传统报业面临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锐减, 年轻读者不断流失等困境;另一方面, 媒介融合也给报业的转型和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传统纸媒应该牢牢把握这次发展机遇, 在内容和渠道两方面进行转型发展, 跨越寒冬, 迎来春天。

(一) 利用互联网技术

网络传播无论从传播速度还是传播范围来看, 其优势都明显高于传统纸媒, 因此传统纸媒要积极向互联网靠近, 善于在网络上开展新闻传播。另外, 网络传播费用也比较廉价, 所以传统纸媒也要将新闻报道的主战场转向互联网。

(二) 利用数字技术采写

新闻的发展从Web1.0、Web2.0到今天Web3.0, [3]在新闻内容上也已经不止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 各种数字技术是新媒体制作和发布各类信息的重要手段,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据报道具备揭示新闻事件广度和深度的强大优势, 这也正为传统报业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指明了方向。所以, 传统纸媒应该积极发展数字采写技术, 加大的数据新闻的采写和报道。

(三) 培养数据新闻人才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 对新闻工作者的业务和工作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纸媒也注重培养新闻工作者在数据新闻方面的采写能力。由于数据新闻是媒介融合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的新兴新闻报道形式, 所以新闻工作者不能只注重新闻的采写, 同时也要加强对数据的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 从而打造出更适合当今媒介环境发展的新闻报道。

(四) 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媒介融合之前, 传统纸媒的发展是单向性的, 很少和受众互动, 这也正是传统纸媒的一个弊端。媒介融合背景下, 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的重要特性之一, 从论坛的跟帖、回帖到微博的转发评论, 都是受众参与互动的重要体现。现今, 受众更加注重参与感, 很多网站开通的评论、回帖、投票等功能, 都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参与感。在这一方面, 传统报业应该向新兴媒体学习, 注重和受众的互动。

(五) 尽可能为受众提供更多信息

媒体的职能之一就是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因为传统纸媒版面的限制, 所以提供给受众的信息也是有限的。然而, 互联网技术则打破了这一局限, 依靠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快速性, 可以为受众提供海量的信息, 满足受众日益增长并对信息的大量需求。所以, 传统纸媒也应该借鉴互联网技术, 增加更富有信息含量的新闻讯息等。

四、结语

媒介融合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作为新闻工作者, 我们不能选择逃避和忽视, 要迎难而上, 根据时代的发展对自身做出相应地调整, 以崭新的姿态来面对和顺应时代的潮流。虽然, 传统纸媒的发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但只要传统纸媒奋起反击, 积极转型, 传统纸媒的寒冬就会逐渐退散, 从而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 2005 (9) :71.

[2]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科学, 2011 (11) :93-94.

上一篇:综合医院儿科护理管理下一篇:《河岸》的另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