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发展(精选12篇)
民企发展 篇1
将相和的故事源自于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奉命带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 与秦王当庭力争, 完璧归赵, 遂被封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 蔺相如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 (今河南渑池西) 与秦王相会, 蔺相如忠肝义胆, 出奇制胜, 使得赵王免受秦王之辱, 后因功被封为上卿。当时, 赵国有位名将叫廉颇, 他见蔺相如平步青云, 地位一跃他之上, 因而愤愤不平, 处处对其掣肘刁难。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 对廉颇容忍谦让, 终使廉颇愧悟, 负荆请罪, 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成为天下美谈。
“职业经理人”这个词这几年可是热得不能再热了, 特别是那些上规模或正准备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 几乎家家都会聘请一些职业经理打理企业。职业经理人一般是指受过专业训练、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公司高级经营管理者。国内一些知名民企, 在职业经理人的打理下成长神速。企业腾飞了, 那些职业经理们也因此而功成名就, 身价惊人。像搜狐的张朝阳、TCL的吴士宏、婷美集团的赵强、格兰仕的俞尧昌等。
以上提到的诸位商界翘楚都是在国内一流民企任职的。一流企业, 因为管理基础相对优越得多, 再加上有顶尖职业经理人的助力, “飞黄腾达”自在意料之中。而在温州这样拥有数万家大大小小民营企业的地级市, 就目前来看, 能比肩张朝阳、吴士宏的职业经理人似乎还没有出现, 甚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也不一定能出现, 原因何在?简而言之, 温州还缺乏高级职业经理人成长和创业的成熟环境。前几年, 温州两大喧嚣一时的“财团”刚成立之时全国广发“英雄帖”, 声称“50万年薪+奔驰车+提成”聘请高级CEO, 结果精通多国语言的上市公司“高人”如期而至, 不料却落得个上任百日或不足百日即落荒而逃的结局。
究竟“塘小养不了大鱼”, 还是“外来和尚不服水土”?其间奥秘“何可胜道也哉”。
温州民企究竟谁“当家”
这个问题问起来似乎有点“弱智”, 那肯定是企业老板“说话算”啦!不错,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改革开放之初, 号称“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得风气之先, 或官员或农民或教师或企业职工, 千军万马、争先恐后的跳进商海, 做起各种小生意来。弹棉花, 贩纽扣, 做皮鞋, 卖小电器, 哪个赚钱做哪个, 一夜之间全民皆“商”。当第一桶金赚到手后, 温州商人已不满足那样的小打小闹了, 办厂办实业赚大钱成为数十万温州人的“共识”。于是数万家几个人、几十人、几百人的鞋厂、打火机厂、低压电器厂、眼镜厂、服装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城市、在乡镇、在村庄茁壮成长起来, 从而成就了“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的美名。小商贩们一个华丽转身变成了小老板。小老板们往往是一人当“头”, 全家上阵、亲友入伙, 大哥当老板、二舅做营销经理、表叔担任车间主任, 姨妈管后勤, 大家伙群策群力、同甘共苦、肝胆相照, 精心“哺育”着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在企业初创时期, “自己人”这种自发的创业热情、奉献精神, 对企业的飞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温州没有哪一家民企不是这样历尽艰辛走过来的。
然而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包括董事长, 几乎是清一色的“土八路”, 没几个真正懂得怎么管理大企业, 更不要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打造优秀企业文化。企业在一天天长大, 规模和业绩都让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刮目相看了, 有的还被政府戴上“功勋”、“龙头”的红帽子。然而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弊病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大叔大舅大姨们, 仍然是过去“我的地盘听我的”那一套。对于自己思想上的“先天不足”、管理上的“盲人摸象”缺乏理性的认识 (即使读了MBA、EMBA, 也多半是食而不知其味, 徒具形式) 。高傲自大、故步自封、盲目排外, 使得从人才市场或高校中聘来的高知管理, 一方面受到老板的“礼遇” (有不少其实也就是个“棋子”、“道具”而已, 并非实权派) , 一方面还要看着这帮“老佛爷”的脸色。一边忙着推行现代管理理念, 一边忙着去想法“摆平”与“后宫”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老板们其实早看在眼里, 这些当初一起打天下的亲友兄弟们, 有不少人已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 但又狠不下心将他们赶出企业, 只好将其放在公司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位置上, 如后勤、工会部门“挂”个闲职 (当然有的还是重要位置) 。
其实企业的董事长绝大多数是“聪明绝顶”之人, 这么多年摸爬滚打, 个个都成“人精”了。他对企业的未来早就胸有成竹, 单靠老一代不行, 全部交给职业经理打理又不放心 (夫任董事长、妻任总经理何其多哉) , 两全之策就是来个“新老结合”、“土洋结合”。虽然那些与他一起创业的“老革命”们有的确实早该走了, 但是最终还是留下来了。一来是他们多半是大股东, 无法“一刀两断”;再之这些人留着也不是全吃“闲饭”, 他们的存在, 恰好能牵制住那些“职业经理人”们。有几双“眼睛”盯着, 这帮“老外”绝不敢轻举妄动, 大胆干有损企业利益的事, 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生态平衡”。中国古代帝王运用这种“御人术”可谓游刃有余, 据说老板们的这一招就是从历代皇帝那儿学来的。
温州民企中的“明星”经理
前文对目前温州民企的管理群体现状作了剖析, 基本上是“老板阶层+职业经理”模式, 确切的说是老板“发令”, 职业经理“听令”。但是尽管如此, 也不能全盘否定温州民企中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业绩, 他们当中还是有一些人手握大权、干得很“出色”的。当然前提是, 那家企业老板确实是个千里挑一的“开明之士”。
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温州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各地、各界精英趋之若鹜。这些精英当中不乏“识实务”的“俊杰”。他们以专业的管理技能, 出色的适应能力, 融入企业, 进而成为老板阶层的“座上宾”。
在乐清一家大型电器企业中, 6个副总裁中有3个是外聘的。其中一个是从安徽某国有企业聘来的, 一个是温州某政府部门前要员, 还兼任党委书记。同样在乐清, 另一家电器大佬的副总兼党委书记也是温州市某部原高官。而本地一家著名鞋企的总经理也是从温州某局拉过来的。据了解, 温州民企副总级高层岗位最青睐的几类人是:本地退二线官员, 媒体从业者, 国企干部, 还有在本地或外地同业中历炼多年的管理干部。谈到为什么喜欢请本地官员, 某鞋企老板告诉笔者, 主要是这些人本地生本地长, 在本地工作几十年, 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符合本地实际。他们熟知本地官场游戏规则, 便于搞好政府攻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这些人久居领导岗位, 有领导能力、懂领导艺术, 有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这样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彼此比较信任, 可以有效避免聘请外地职业经理人出任要职的“风险”, 不必担心他们把企业秘密外泄或半路“逃掉”。事实上温州老板此举还是非常有效的, 这些本土官员型职业经理人, 有很多已在任职的企业干了多年, 工作效果老板们还是满意的, 跳槽的机率比较小。
如今, 温州当地政府或协会部门常常会召开一些有关企业事务的表彰会、研讨会, 细心的人会发现, 各家企业老板往往会派这些有官员背景、学历较高的职业经理们代为参加或领奖、或发言。因为这些总经理或副总, 与政界、新闻界都比较熟, 又善于表达, 职业形象也好, 很能为企业“加分”。笔者就曾参加一个研讨会, 需要参会的各家企业代表发言, 结果主持人高呼:“现在请×部长发言。大家欢迎。”与会者马上掌声响起。你不要以为是这位“部长”是今天的会议最重要官员, 原来此人原在市委某部任副部长, 经常在一些场合发言, 级别要比当天主持会议的那位“现官”高很多, 但他现退二线后到企业任高管了, 所以这位“现官”依然以原职称呼当年的老领导。这种官场现象, 并非温州独有。
一般来说, 这些官员高管因为综合素质很高,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威望, 在企业里又会逢场作戏、八面玲珑, 常常深得老板喜欢, 七姑八姨们往往碍于情面, 也都不去“惹”这帮摘了红帽子的“领导”。不过这些人的薪水可都不低, 多半都在十几万到上百万之间。某鞋企那位“官员”CEO, 据说年薪就在100-150万, 成为名副其实的本土“打工皇帝”!
而外聘的职业经理不管是名望, 还是薪水, 同这些本土“高管”相比恐怕多半是小巫见大巫, 目前还没听说有谁“技压群芳”、“一览众山小”的。
不过有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 他们招聘人才的视野要广得多、远得多, 如与施耐德合资的德力西电气、与意大利合资的夏梦意杰服饰等, 他们都有不少外籍高管。夏梦意杰公司的总经理就是意大利人雷里奥·伽瓦扎。类似德力西和夏梦意杰这样钟意“外国和尚”的还不是很多。
民企“二代”VS职业经理人
在民企发展过程中, 有一个群体是不可不提的, 那就是民企的“第二代”, 时下谓之“富二代”。改革开放已经30年有余, 第一代创业者现今普遍年逾花甲直奔古稀, 各类本、专科毕业的“第二代”们渐渐长大成人。因为自家有企业, “老头子”多半会把儿女们留在企业, 悉心培育, 以期将来执掌“帅印”。据说, 为了让少爷千金们能够继承上辈“能睡地板、能当老板”的光荣传统, “老头子”们一般都让他们从基层做起, 与员工一起排队打饭, 一起下车间熬夜。有家鞋企老板就把自己大学刚毕业的子女放到车间, 和其他员工一样穿着工作服做包、夹包, 手都磨破了。一干整年, 工友们竟不知道这是老板孩子, 还以为是新招来的工人。
尽管如此, “老头子”还是不放心将大权放手交给下一代, 采用最多的是“循序渐近”式的培养:从总助做起, 然后放他个部门经理干干, 两三年后再给个副总或子公司的头头当当。于是在一些较大的民企里就出现了少帅与职业经理人“比翼双飞”的现象。一边是少帅们豪气干云, 很想独挡一面, 做出点什么来证明自己;一边是职业经理们跃跃欲试, 想重整河山, 用效率和实绩来验证自己不是“花拳绣腿”, 从而堵住姑妈姨娘们那一张张唠叨不休的嘴巴。这些职业经理多数久经沙场, 对少东家的心思了然于胸。他们与其说是在做事业, 倒不如说在扮演一名职业球员, 球踢进去才是硬道理。所以在与少帅们打交道时, 迫于民企的现状, 也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们会谨慎“出招”。
那些开明的老板, 往往会授意这些多谋善断的职业经理“好好带带”少帅们, 也会叮嘱孩子们“少出头、多学习”, 多给职业经理一些发展空间。职业经理们对于“谦逊好学”的少帅, 肯定会尽到师傅责任的;但是对于那些上位迅速、“进取心”超强、有个性的“第二代”, 职业经理们一般都会“礼让三先”, 不会与其抢功或搞得水火不容。他们深知“抗旨”的后果。即使少帅的想法是天真的、幼稚的, 他们也不会直接地指出其如何如何荒唐不切实际, 而是委婉地“进谏”, 或者是虚与委蛇地附和“可以, 这个想法不错”。反正是你老板儿子 (女儿) 主张这样做的, 若是做不成“黑锅”也不会罩在我头上。
事实上, 说起来轻巧, 但真正要做到“两全齐美”、皆大欢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些非正常离职, 或者说频频跳槽的职业经理人们, 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企业太不人性化, 企业老板或七大姑八大姨根本就不懂管理云云。当然老板也会有一大堆的“理由”, 来指责职业经理们的不是:不能爱岗敬业, 管理水平不高, 协调能力不强等等。
老板家族和职业经理人就像中国足协和国足主教练, 是一对“欢喜冤家”, 欲说还休, 剪不断理还乱, 想真正理出个“头绪”, 判出个是非曲直, 恐怕还要十年、二十年, 或许更多时日。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划桨开大船”。“内耗”不除, “将”“相”二心, 势必会严重阻碍企业前进的脚步。民企的当家人和职业经理们, 为了共同的美好未来, 当放下“包袱”, 解开“心结”, 携手向前。
摘要:将相和的故事源自于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蔺相如奉命带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 与秦王当庭力争, 完璧归赵, 遂被封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 蔺相如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 (今河南渑池西) 与秦王相会, 蔺相如忠肝义胆, 出奇制胜, 使得赵王免受秦王之辱, 后因功被封为上卿。当时, 赵国有位名将叫廉颇, 他见蔺相如平步青云, 地位一跃他之上, 因而愤愤不平, 处处对其掣肘刁难。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 对廉颇容忍谦让, 终使廉颇愧悟, 负荆请罪, 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成为天下美谈。
民企发展 篇2
座谈会上,企业家代表畅所欲言,结合企业实际,围绕科技创新、机器换人、二次创业等话题作了交流。
县委书记许晴在认真听取企业家发言后表示,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为嘉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已经成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新的一年,面对“危中有机”时代的到来,加快推动嘉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民营企业重任在肩,希望广大企业家们要勇挑重担。
许晴指出,勇挑重担,要做到“明大势”,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广大民营企业家要敢于正视危机,在困难中寻找新商机,促进新发展;要善于把握机遇,审时度势,加快发展。要坚定发展信心,主动作为,把企业办的更好。勇挑重担,要做到“立大志”,立志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久。广大民营企业家要切实发挥好“二次创业、再创辉煌”的精神,立足实业、聚焦主业、拼搏兴业。要矢志不渝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久,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品和市场创新,力争走在市场前沿;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春风,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创新要素保障,综合采用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积极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以“百年老店”为目标,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引进现代管理模式,让企业行稳致远。勇挑重担,要做到“树形象”,发扬“善商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县委副书记、代县长祁海龙表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今年,县委、县政府将更加关心、关注、关爱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做好鼓励和扶持企业挂牌上市、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降低企业成本、落实各项奖补政策、提高服务效率的文章,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希望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为示范点建设和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再立新功。
会前,与会企业家代表还实地参观了浙江索菲亚家居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了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是什么在妨碍民企发展 篇3
如果离开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过去三十年的中国经济会是什么样的情形,真是很难想象。
非国(公)有经济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从小到大,成长非常迅速。截止到2007年,国有和集体单位之外的就业已经占到全部城镇就业的四分之三,而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扣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后的其他类型企业在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94%、70%和66%。这一组数字同时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虽然非国(公)有经济在总体上壮大了,但它们在产出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在企业数量中所占的比重。未来的中国经济如果要继续高速增长,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强大的民营企业,中国经济是不可能进入发达状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那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到底遇到了什么障碍?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当然,金融是重要的,创新也是重要的,这些都已经被谈论得够多了。这里,我就想拎出两个问题来,也是我在和民营企业家们接触时被反复提及的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怎样传承;二是企业如何做大规模。
民营企业接班问题突出
中国的民营企业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国有化改造之后,新一代的民营企业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只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直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199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仍然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提供的城镇就业的80%左右。所以,实际上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史并不长,而具体到特定的企业,其“年龄”超过20年的可以说并不多。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进入中老年期,企业的传承和企业家的接班人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企业的接班人问题在所有国家都存在,特别是在那些带有家族企业性质的民营企业。那么,为什么惟独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寻找接班人那么难呢?对这个问题,人们众说纷纭。在一次我主持的有关民营企业传承的研讨会上,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的经理市场不完善,“空降”到企业来的经理人并不一定具有领导企业的才能;也有人说,是因为资本市场出了问题,如果资本市场没有发现企业价值的功能,对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价就变得非常困难了;还有人说,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家观念保守,总是想从自己的子女当中找接班人;甚至有人说,也许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外国的企业家有多子女,而中国的企业家却往往只有一两个孩子,选继承人的难度当然要大得多。在那次研讨会上,日本企业家甚至建议中国企业家把有才能的外姓经理人认作“干儿子”,以解决家族企业难以找到接班人的难题,而且,一位日本企业家非常认真地说,他自己就是这样成为接班人的。会上,除了我自己之外,几乎没有人谈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有一种非常难以传承的“企业家才能”,那就是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而比这种能力更为难以传承的,则是企业家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特别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纽带。我相信,所有的中国民营企业家都不会否认,与政府搞好关系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太重要了,而恰恰是这种政企纽带是与企业家个体结合在一起的,既难以传承,也难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获得。中国长期以来采取了政府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恰恰是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企业的传承和持续发展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民企发展受制于市场分割
每个企业都不能不与政府(而且往往是特定的政府官员)搞好关系,否则企业的日子就会很难过,这个无形的枷锁也限制了企业的扩张。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区间市场分割,尤其是在省与省之间。各个地方的政府都认为,对本地企业采取保护措施,限制外来的竞争,有利于本地经济的成长,当然也就有利于本地的就业和税收。在这种“以邻为壑”的增长模式之下,虽然从单个地方来看,的确有可能在分割市场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快的增长,但从整个国家来说,却损失了规模经济和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在那些经济开放度比较高的地区,可以借助于加入国际市场来发展经济,当地政府就更有能力通过分割国内市场来发展本地经济。正当中国的地方政府陷于“以邻为壑”的增长模式难以自拔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想到,政府保护本地企业的做法已经严重地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做大规模。在我与企业家接触的过程中,不只一次地听企业家说,他们不敢轻易到别的省去投资,除非在当地有政府官员朋友。可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以前企业小的时候,政府保护当地企业,企业很欢迎,那时候,仅本地的市场规模就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了;现在随着企业的长大,本地的市场规模显得太小了,企业已经有了跨省进行投资的需要,但是,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政企纽带却是本地化的。如果企业都因为没有其他地方的“关系”而不敢去投资,那企业还怎么做大?
经济增长取决于民企表现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是否可以持续,必然越来越取决于民营企业的表现。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什么优势的话,在今天,我们还会列举诸如人口红利、高储蓄率、外资、政治稳定这些因素,以后,中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所具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手机,现在,最新的手机产品可以说都是首先在中国推出的,这就与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庞大有关。特别是在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的时候,中国靠国内市场规模来推动内需的发展路径将越来越重要。
夯实民企发展的基石:财务管理 篇4
近年来, 民企财务管理的环境、观念、目标、内容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 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
当前问题
管理模式陈旧、落后——民企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 企业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 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多数民企中, 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 并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致使其职责不分, 越权行事, 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 即使有, 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 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缺乏科学性。较多民营企业家尚未建立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概念。这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就是未能确立起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文化理念;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 就会产生许多不科学的做法。如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 不考虑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报酬, 不分析现金流量等。
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由于一般民企规模较小, 贷款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所以总是想尽快收回投资, 因而投资盲目性较大。有些企业为迅速收回投资偿还贷款, 将资金投入到企业一些非主业经营项目上, 许多企业由于对其他领域不熟知往往造成投资项目失败, 资金无法收回。有的还将本应用于主营业务上的资金投到非主营业务上, 使企业主业经营资金短缺, 后续资金跟不上, 资金链断裂, 主业经营瘫痪。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迅速扩大实力盲目并购, 未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深人的调查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 致使企业掉进并购陷阱。
融资难——在股票上市方面, 民企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在股票上市方面很难满足上市资格要求。因此大部分民企很难通过股票上市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在发行债券方面, 由于涉及到金融风险问题, 民企发行企业债券难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另外, 投资者对民企发行债券信用存有顾虑缺乏购买信心, 难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获得资金。在银行贷款方面, 银行对民企不同程度上存在所有制歧视, 在信用贷款计划中对民企需求考虑较少, 贷款条件也往往高于国企;同时, 由于民企大部分自由资金少, 信用程度不高, 经营风险大, 缺乏不动产抵押, 贷款额较小, 甚至有些民企欠息严重, 不良资产偏大。因此, 一般金融机构不愿向他们发放贷款。可见, 民企从银行获得贷款也很困难。目前, 大部分民企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由资金、民间贷款和其他单位借款, 企业由于没有形成外部市场, 融资机制基本上是通过内部融资获得资金, 致使民企所面临的资金矛盾突出, 许多民企由于筹资难而不得不放弃有盈利潜力的投资项目, 或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财务控制薄弱——应收账款控制不严造成资金回收困难。有些企业为扩大营业额, 盲目赊销, 导致货款无法收回, 为企业带来巨大财务包袱。重钱不重物, 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不少民企重视现金管理, 而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严, 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基本对策
树立全新理财观念——管理人员应转变观念, 切实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 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 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 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 而是关系到企业各部门、各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 要层层落实。同时, 对财会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 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 明确各岗位具体责任, 当出现问题时及时找出, 避免发生责任不清、个别人混水摸鱼现象。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财务处理流程——一是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合适的操作程序, 从制度上保证操作规范, 堵住漏洞, 维护安全。二是财产管理和财产记录分开, 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不能把财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人做。三是不定期进行突击检查, 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还要重视货币资金的清查盘点, 切实掌握企业各项现金支出数量和库存数量, 定期核对银行对账单确定银行位达账项。
企业任何重大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应有科学的财务处理程序。如凡投资性支出和非经常性大额货币资金支出须由业主 (或董事长) 或其授权指定的专人签字审批;日常货币资金支出由分管财务副总或其授权指定的专人签字审批。账、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 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
解决融资难问题——民企融资要有规划, 要据企业不同阶段、不同环境采用不同融资渠道和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民企将有多元化融资方式和渠道的选择, 融资活动不再是企业随意或碰运气行为, 将有具有专业知识的CFO和外部专家指导企业融资活动。
建设民企信用信息系统——一要建立信用体系法制保障系统。须建立起各方面、多层次的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的信用程序。二要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包括企业经营者个人信用和企业资信。构筑这一系统的基础性要求是真实、完整、准确, 完成这一系统要靠统计、工商、税务、法院、银行、海关、房地产管理和公安等。掌握企业和个人重要信用信息的部门应依法开放信息。三要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企业信用评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基于评价的权威性、公正性、严肃性, 可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四要建立信用激励和示范惩罚机制系统。五要建立公正、中立的信用中介系统。信用服务作用于交易的全过程, 可以帮助企业防范坏账风险, 降低成本, 追收账款。
完善投资活动的风险控制——1, 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 从某种角度说, 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 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 是企业制胜的法宝。2, 分散资金投向, 降低投资风险。民企在积累资本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可搞多元化经营, 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 从而分散投资风险。3, 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民企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实力后, 可借鉴大型企业普遍做法, 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实行投资监理, 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 规避投资风险。
县民企发展座谈会议简报 篇5
会上,县工商联负责人汇报了全县1-6月民营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绿然集团、虹桥集团、安浪家纺等部分重点民营企业负责人先后作了发言,并围绕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转型升级中存在的困难和困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了表态性发言。
据了解,1-6月,我县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81.41亿元,增速8.7%,占GDP比重为55.7%,对GDP的贡献率为54.8%,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总量全市排名第二;全县新增民营企业99户,全县民营企业累计2572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235户,累计20900户。
张韬指出,射洪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始终坚持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将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工作措施,推动全县民营经济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张韬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用心用情,努力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创新涉企服务,强化政策落地,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政府部门联系服务企业常态化;二要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坚持抓大扶小战略,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三要强化民营经济发展要素资源保障,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强化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水、电、气及土地的保障工作。
大桥石化:演绎民企发展成功模式 篇6
“大桥石化”一路默默前行,厚积薄发。2008年1月,历经两年,投资1.27亿元的原阳服务区拔地而起,是目前京港澳高速公路上建设规模最大、服务项目最全、设施配置最优的现代化花园式高速公路服务区。大桥石化成为第一家进入河南省高速公路服务区行业的民营油企。
“大桥石化”作为源起于河南的企业,始终坚持将河南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提出了“深耕河南市场,以河南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不仅是考虑到大桥石化在河南的深厚根基,也是基于对河南省作为全国交通枢纽和内贸物流中心的深刻认识。
“大桥石化”计划在3-5年时间内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建起50座大桥石化自营的加油站,扩大“大桥石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同时,加快油气一体化进程,通过参股、收购等形式在3-5年内拥有10座加气子站,1座加气母站。
民企发展 篇7
在当前国有资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传统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等大政方针之下,目前已有部分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这种方式涉及到两种所有制的融合,涉及到制度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必然受到传统理论、传统观念和既有政策的质疑和阻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的步伐。为此,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类似于保护民企和有效维护私有产权的的法规和规章。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使包括国企、民企在内的各类企业依法经营,平等竞争。消除大企业特别是大国企的不公平垄断竞争,为民企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为民企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以保障、规范和促进国企的改制重组和民企参改。
一、逐步清理民企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中央各部委关于促进民间投资、改善民间投资者待遇的政策一般都是宏观性的、概括性的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中央文件出台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能够有效改善本地区民间投资者政策待遇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措施,这才能将中央政策落到实处。若地方政府只是将中央政策层层向下传达,而不以具体的措施与中央政策配套,那么,政策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了。另外,这些政策文件中的一些非公经济的具体规定却在旧文件旧规章中有更明确的说法,而这些说法可能与新政策相抵的,如果不及时清理,势必会影响到新政策的执行。
为了充分抓住当前国家扩大民间投资的有利政策机遇,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全面清理与非公经济相关的行政规章和政策规定,整理和修改现行各种歧视和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消除一切对非公经济的歧视性做法,依据平等原则,健全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有关措施,制定统一、透明、公平的投资准入制度,以增强有关中央政策文件的可操作性。从法律的角度规定民间投资能够进入的领域和民间投资的方式、比例等,着力减少对民间投资的行政干预,使民间投资有法可依。同时,还需要将促进民间投资的规划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列入各级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督促地方政府从战略高度上推动民间投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类文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精神,废除企业“差别管制”,为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首先,制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规划,并把它纳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中。同时,对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分配制度和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尽快落到实处。其次,围绕引进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外资、国有企业改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关系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为民间投资创造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再其次,在监督和管理民间投资的领域中,需要强化服务功能,推动监督改革;实行形式审查,建立便捷高效率的登记程序是改革政府监督和管理职能的方向。最后,明确法规和政策的清理范围。一是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法规。二是废除与中央规定相抵触的法规,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制定鼓励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型企业发展的政策。
二、民间投资指导目录的制定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公布鼓励、限制、禁止民间资本投资基础性产业的领域,制定《民间投资指导目录》,强化政府对民营投资的产业政策指导,一方面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建立民营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度,降低民营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尽快出台指导民营投资的产业指导目录,按照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等项目,对民营投资实施分类指导,以减少民营投资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向点,将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均在鼓励投资之列、允许民资进入公用事业等领域、鼓励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重点吸引民资进入节能降耗产生。通过上述指导目录对民间投资的引导,第一,按产业自然垄断性和公共物品性的强弱将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划分为鼓励、限制和禁止三大类,可以在明确民营经济的扩张空间和进入深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和规范好民间资本。第二,提供潜在竞争者(民营企业)对那些已居于自然垄断性较弱领域中国有企业的威胁和激励。第三,防止民营资本在这一领域中低水平、低档次的重复建设,满足基础性产业内在的资金集合性。只有明确了民间投资指导目录,才能回答保障民营经济投资与其他所有制形式投资享受同样待遇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将投资指导目录落实在市场准入的重大制度改革上,才能突破现有的制度瓶颈,真正实现公平的待遇。
三、加快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尽快组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建立规范的产权交易平台。民企参改的产权交易活动应在产权交易市场内进行,由政府主导变为市场主导;对国有资产的评估由具备资格认证的中介机构进行,并完备各种法律文件和手续,通过市场竞价方式公开挂牌交易,努力形成产权交易的竞价环境;国资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资产评估和产权交易的监管,确保按规则公正进行,既防止国有资产在改组改造中流失,又保障民企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逐步完善民企参改的市场监管机制。要在产权交易市场内建立联合审批办公制度,规范操作,为民企参改提供一条龙服务。
为民企参改进行产权交易提供优惠政策,对民企承担国企全部债务的,可以享受企业内部职工购买的优惠,以鼓励民企一次性购买国企产权;对资不抵债或资债相当的国企,民企可以实施“零兼并”(即民企同时接受国企产权和债务,不需再投入更多的资本用于产权让渡,而只需筹措资金投入新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对民企安置原国企下岗职工的,可享受安置下岗职工的优惠政策。对过去优势国企“靓女先嫁”中,“只转资产未转职工身份”的企业,一定要尽快拿出妥善解决办法,为职工转变职工身份“买单”,解除民企参改的“后顾之忧”和消除不稳定因素,“防患于未然”,一旦民企无力或不意承担企业办社会的责任,或易手一走了之”,最终还是要由政府来“解决,且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和连带效应,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民间投资融资的制度的完善
民间投资融资问题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尽管国家为解决民间投资融资难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民间投资困难问题仍很突出。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是消除对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方面障碍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为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提供了融资支持。因此,当前需要尽快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支持民间投资融资的市场准入制度。
一方面,改善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从信贷政策上进一步明确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大信贷投资比重,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不断创新民营企业信贷产品,全面制定和实行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评估和授信制度。各类银行需要把支持民间投资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机构设置,充实信贷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例如,在规范民营企业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抵押物种类等新的服务品种,只要符合信贷条件,银行应接受以财产抵押、上市公司以市值抵押等方法,并适当提高现有资产抵押率。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能够提供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服务优质的中小商业银行。
另一方面,逐步扩大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各种配套措施,指导和协助企业上市融资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改变以往重股权融资轻债券融资的做法。对“二次创业”中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吸收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控股企业的股份进行扩张,改组为上市公司,或是从股票市场上买壳或借壳上市求得迅速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联交所等境外市场上市。同时要提高上市公司效益,增强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建立或恢复各类产权交易市场。
民企发展 篇8
一、做好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党章》和《公司法》所赋予的权利和责任
1. 认真贯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执政60年以来,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这些基本经验, 是指导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原则。以“四个着眼”, 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四大考验”促使党要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四项要求”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指明方向。四个“大兴”确保优良党风促政风, 带民风, 以坚持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2. 以《党章》要求为目标, 努力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
民营企业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 (1) 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引导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依法经营。 (2) .支持经营者依法行使职权, 对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3) 围绕生产经营开展活动, 团结带领员工群众完成各项任务, 促进企业和谐协调发展。 (4) 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 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5) 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协调各方面关系。 (6) 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 重点培养企业内部懂管理有技术的人才入党, 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
3. 依托《公司法》,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公司法》第十九条规定:“在公司中,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规定, 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民营企业党组织应主动与民营企业主互动, 实现双赢。民营企业党组织要成为员工的政治核心。民营企业党员作为生产经营的骨干要成为自主创新、创造利润的表率, 成为乐于奉献, 和谐建设的楷模。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中, 使党的主张成为民营企业政治生活中的主流, 党的纲领成为民营企业人文环境的主导。
二、努力改变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的弱势地位, 增强党的方针、政策在民营企业中的贯彻落实
随着民营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营企业党建工作随之展开并步步深入。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党组织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民营企业党的力量还很薄弱。首先是思想认识的偏差。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 重经济, 轻思想政治建设, 一切以经济效益为首, 对能够带来间接经济效益的非生产经营活动认识不足。其次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束缚了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在民营企业内部, 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党管干部在这里不适用。在员工与企业发生纠纷或冲突时, 基层党组织往往无力解决。第三是自身建设的薄弱, 限制了民营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要按照党建、经济同发展, 组织、企业同壮大的双赢目标, 应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党的建设执行力问题, 主要是: (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是前提, 解决“要不要建立党组织”的问题。 (2) 设立工作机构要有专人管, 解决好“谁来牵头建党”的问题。 (3) 齐头并进, 解决好“如何党建”的问题。 (4) 科学创新, 解决好基本的方式方法问题。 (5) 找准着力点, 解决好“如何发挥党组织作用”问题。
三、围绕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问题, 创新开展党组织活动
1. 把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机结合, 共同发展。
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运行, 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党的经济政策是指引企业发展的有力武器。民营企业党组织, 应该把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相结合, 围绕生产经营来安排部署党的活动, 切实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为一体。
2. 民营企业党组织要积极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为企业分忧解虑。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帮助企业理清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发展。
3. 发挥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引领员工, 搞好生产经营活动。
确保企业党员的工作业绩高于一般员工, 在民营企业中建立推行党员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四、将党建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结合起来
首先, 将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党的工作是塑造人的思想工作, 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 遵守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与人生价值观和企业经营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其次, 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人才, 而党的工作就是研究培养优秀的先进的人才的问题。新形势下的民营企业在用工管理, 薪酬分配, 员工福利中存在新的问题, 将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运用在企业党建工作中, 无疑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把优秀员工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员工”。
五、加强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 开拓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新途径, 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水平
1. 抓好民营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 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向心力。企业党建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党组织要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 扩大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 要针对高度分散, 流动性强, 环境艰苦的企业特点, 以优化组织设置, 创新工作方式为重点, 构建有利于党支部开展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要看到民营企业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有利一面, 选好带头人。民营企业党组织不是企业的权力中心, 党组织负责人不是权力职务, 要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理解党组织在企业的中心工作, 即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选拔, 要不论资历, 不看职务, 不比身份;真正把政治素养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群众基础较好, 热心党的事业, 不断进取的人推选出来。
3. 积极探索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 以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 以先进技术和知识充实党员, 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 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
摘要: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力量, 在新形势下, 如何在民营企业内建立党的组织, 加强党对民营企业的政治核心领导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文章对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路。
民企发展 篇9
(一) 泉州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
泉州市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 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素以民营经济的活跃而著称。改革开放以来, 泉州市民营经济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 泉州市生产总值达4 710亿元, 增长12.1%,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 400美元, 经济总量连续14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2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至2012年8月, 泉州市已有上市企业74家, 上市公司数量居福建省首位。泉州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城市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泉州市经济总量占福建省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强。泉州市曾创造出著名的“晋江模式”, 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四大模式, 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泉州市成功走出了一条民营经济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发展之路。民营经济已成为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支撑, 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90%, 素有“十分天下有其九”的说法, 单就工业总产值而言, 2012年就达到了8 148多亿元。至2012年底, 泉州市的运动鞋和旅游鞋生产总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 石材出口量约占全国的35%, 工艺陶瓷出口量约占全国的65%, 糖果产量约占全国的20%。然而, 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泉州市民营经济也进入了一个发展“平台期”。
(二) 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单从数据上看, 泉州市的经济发展成绩的确喜人。但是泉州市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 那就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究其根源,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危机的影响
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增强了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转型的紧迫性。当前国内宏观政策趋紧、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 全球经济正进入缓慢调整期, 全球市场萧条, 外部需求明显放缓, 泉州市的经济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 外贸依存度是相当高的, 国际市场的萎缩迫使泉州市以纺织服装和制鞋为代表外向型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2. 与广东省比较, 泉州市明显落后, 压力更大
由欧、美、日及亚洲“四小龙”为源端的全球产业转移, 30年来已经历了三波浪潮。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 以服装、制鞋、玩具为代表的轻工业;二是90年代中期之后, 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业;三是2000年以后则是重化工业。泉州市以其区位、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 顺利抓住了前一次产业转移。但是相比珠三角、长三角, 在承接第二轮产业转移时, 泉州市已经明显落后。比如, 在广东省早属于主导产业的电子信息, 在泉州市仍然属于新兴产业。
3. 从泉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看, 传统产业依然是泉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
2012年, 五大传统产业实现产值5 133.69亿元, 其中纺织鞋服产值达2 790.15亿元, 而五大新兴产业全年仅完成产值1 494.91亿元, 泉州市视为支柱产业的纺织服装、制鞋两大产业, 处于全球产业链的较末端, 产业附加值低, 而且短期内, 这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仍然会是泉州市不可动摇的支柱产业。但是, 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来看,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势必成为泉州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4. 从当今世界的现状来看,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绿色发展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世界各国正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总体上仍处于传统低端产业和粗放型增长的泉州市民营经济必须加快转型发展, 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全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工业革命的机遇, 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 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由要素投入型驱动向技术创新型驱动的跨越。这既是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民营经济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 也是在新时期下泉州市建设现代产业高地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文化建设在民企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一)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根基
企业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管理、制度层面的管理和文化层面的管理。文化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最深层的东西, 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出发点, 高度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这三层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是依次递增的, 企业想长治久安, 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建树, 尤其是最核心的文化层面。对企业来讲, 物质、制度层面的东西比较容易改变, 但是处于企业最深层的文化却很难改变,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 如果想带领整个企业实现更大突破, 就必须面对企业文化。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 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其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它们令人瞩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中。
(二) 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有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的。著名的企业管理学家理查德·巴雷特通过对几百家企业的研究发现, 要实现企业转型, 有三个基本要求:首先, 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对变化过程进行积极驱动, 领导者们的行动应该始终与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和行为保持一致, 并树立榜样。其次, 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及其支撑行为应该影响到所有决策过程, 其价值理念和行为应该体现于组织结构、制度与流程的方方面面。最后, 要想获得持续的高绩效, 必须通过衡量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指标来对组织文化进行全面检测。企业转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而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首先, 企业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企业文化会制约或者束缚企业转型。其次, 原有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思维、行为、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惯性也会严重影响企业转型的推进。如何建立一个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企业文化, 进而促进和推动企业转型, 是企业转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公司不能发挥出其最大潜能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它们没有对自身文化进行检测, 它们没有掌握那些可以影响其企业文化波动的因素。
(三) 企业文化转型决定企业转型的成败
要实现企业的整体转型, 就要使企业价值理念渗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它们不仅要对决策过程起到全方位的驱动作用, 而且在每一项制度和流程中都要有所反应。不仅要对领导者、管理者、员工的个人行为和企业的行为起到支撑作用, 还要在其中得以体现, 即形成一种文化机制。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 每一个决策都应与执行者和员工的意识层次及信念结构相匹配, 制定一个合理的企业文化转换方案。
三、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 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泉州市民营企业受泉州市地域文化的影响甚大。如今, 泉州市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取得一些初步成效: (1) 许多民营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文化建设, 从意识上重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正面影响。 (2) 一些比较超前的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 比如九牧王的“长青林”、安踏的“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创百年品牌”理念、特步的“让运动与众不同”品牌理念, 等等。 (3) 在企业文化内涵建构方面, 泉州市部分民营企业也比较完善。 (4) 凸现“创新为魂”的企业精神。创新是泉州市民营企业文化与生俱来的特征, 如“诚信、拼搏、创新、奉献是恒安精神, 是恒安企业文化的精髓。 (5) 对于“品牌资本”的认识在逐步加强, 认识到企业形象的重要性, 如安踏的经营理念是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创百年品牌。
(二) 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尽管泉州市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上看, 泉州市民企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 从目前来看, 泉州市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企业文化建设虽然从“移植组装”开始向“自主开发”阶
段迈进, 但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建设还处在“模仿”的阶段, 而且企业文化建设的“昙花现象”比较普遍, 企业文化建设多数属于摆设, 作秀成分较多。
2. 企业文化建设的“功利主义”较明显, 许多民营企业在
企业文化建设中追求“高效率”, 总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实际上它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3. 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 从而出现企业文化
建设和企业管理并行的情况。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 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 企业文化建设是不能脱离企业管理的。
4. 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不够, 凸显创新能力不足。泉州市
民企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没有自己企业的特色, 有相当多企业在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使命等方面雷同情况比较严重, 相比较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 比如, 飞利浦的“让我们做得更好”、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IBM的“IBM is service”、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等。同样, 属于日本文化, 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 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 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 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 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5.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企
业由内而外产生的, 而不是从企业外部强加的, 泉州市民营企业的文化大多数是“空降”的, 凭空设计出一套文化方案强加在企业身上, 这样的企业文化很肤浅, 不能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 员工认同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 在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 很多企业老板或负责人自己都不认同的东西, 还要员工去执行, 这样的企业文化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四、泉州市民企转型中的企业文化发展对策
(一) 明确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前提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泉州市民企, 在当前国内外的形势下,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同时,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要实现企业的转型必须先转型企业文化。
(二) 实事求是地把握本企业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由内而外逐步形成的, 这种企业文化最能体现本企业的特性, 是企业精神、经营哲学、道德规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本企业的特性, 不可照搬乱套,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和标准的企业文化, 只有最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三) 提升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
泉州市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还处在初始阶段, 这与它们的先天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要加强学习, 把企业建立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经济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指出, “从长远看, 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 就是你的企业文化的自身发展力比对手学习得更快。这是组织发展的源泉, 任何人都想模仿你, 在他们模仿时, 你又超越他一大步了。”
(四) 家族制的企业管理必须转型升级, 强化以人为中心
文化应以人为载体, 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 也体现于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 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有一致的奋斗目标, 才能形成向心力, 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五)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搞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 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 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 防止搞形式主义, 言行不一, 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 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企业文化的终极作用在于持续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形式主义的企业文化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六) 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急功近利, 须循序渐进, 勇于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少则几十年, 多则几百年, 当今世界上的长寿企业往往都是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 全球500强的企业平均寿命是40—50岁, 民营企业的寿命比较短。要让企业长期生存下去, 就必须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这就需要企业的创新, 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等等。创新恰恰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之一。
摘要: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产业震荡调整, 以及新一轮全球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 泉州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和基础。
关键词:转型升级,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吕振奎.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2]彭松建.民营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8.
[3]狄尔.塑造企业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
[4]李磊.西方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的演变[J].中外企业文化, 2007, (3) .
[5]谭力文.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实务文化建设[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8.
[6]王如平.我国民营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缺失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 2010, (4) .
民企突围三重门 篇10
第一重门:宏观调控
让我们来看一些盛世中令人深思的数据。
2008年4月下旬,浙江省公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GDP增幅同比回落了2.8个百分点。以温州经济实力最强的瑞安市为例,一季度GDP增幅回落4.4个百分点。从省、市、县上报的各类数据来看,2008年开春的一系列数据的滑落,已经不是用“结构性”问题可以解释的。“一产、二产、三产全线回落,这也是今年极少见的情况”,浙江一位经济人士如是评价。
2008年4月底,温州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应温州市政府要求,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反映,温州40%的中小民营企业目前已经处于关、停、半停工状态,甚至倒闭。5月,据人大温铁军教授的研究,温州地区的民间地下融资利率达到了月息二至四分。在信贷骤然紧缩的2007年底,东皖、顺德、温州大批民营企业也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2007年初,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中国政府也在这一年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针对的问题是投资全面过热,通胀压力陡增。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很容易找到解释: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率下降、资金成本过高、人民币升值以及新劳动法的实施等。在这些因素下,企业终端产品涨价没有完全消化成本,企业撑不下去,只有倒闭。
2007年以前,在中国企业将近三十年的成长史上,大抵经历过六次宏观调控,分别是1981年、1985年、1989年、1995年、1998年和2004年,而每一次宏调都非常显著地展现出“宏观吃紧,调控民企”的特征。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合理的金融和税收政策,使每次调控都成为民企的梦魇。
而这一次,很多学者和专家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遭遇危机的企业都是低端制造业与出口贸易型的民企,根本无法适应当今世界价值链的竞争模式。如果“中国制造”与“中国出口”无法顺利完成转型,把利润重心向价值链高端转移,该类民企在2008年的宏观调控期间必将大面积死亡。
第二重门:行业壁垒
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来看,民营企业的投资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7.6%上升到2006年的41.5%,民营企业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之一。然而,在民营经济内部,投资结构失衡的现象较为严峻,短期趋利特征明显。
探究中国民企投资结构失衡的深层原因,许多行业过多的“进入壁垒”应该是一个主因。截止到2007年底,除了国资委明令限制民企进入的七大经济命脉产业之外,民营企业在近30个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诸如大型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业、金融保险、教科文卫等领域都是民营企业“限进”领域,而只有一些传统产业如家电、纺织、服装、饮食和房地产等行业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民营企业投资结构呈现严重的行业和部门不均衡。
以房地产为例,在国家统计局2008年刚公布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年一季度,房地产业投资继续强劲增长,增速创出新高34.7%,投资额达5278.86亿元,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8.8%,比去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刷新了自2003年以来这一比值的所有纪录,同比升幅也是近年来最大的。
投资结构继续向房地产业倾斜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整个第三产业投资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的假象;二是加大了整体投资增长的不确定性。
由投资结构的失衡看到民企处处面临“进入壁垒”的窘境,如果政策歧视没有改善,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国资以及各细分行业主管的施政逻辑不能贯彻一致,那么民企群落是无法靠自己平衡各产业的投资结构的,大部分短期趋利、一拥而上的民企必将在产业的暴涨暴跌中溃败无疑。
第三重门:文化基因
10年前,柯林斯与波勒斯——这两位西方管理学界的双子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了持续6年的深入研究。他们先后选取了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为对象,这些公司包括通用电气、3M、默克、沃尔玛、惠普、迪士尼等,平均拥有近百年的历史;他们在其后的著作《基业常青》中明确提出企业家的终极目标在于:“创建一家恒久的伟大公司,一个真正值得常青的基业,乃是崇高的使命。”
经由这本《基业常青》,我们看到了西方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一个终极命题——研究如何帮助企业家建立治理优秀、长盛不衰的伟大企业。而在今天,当中国的管理学家急于搬运这套理论的技术分支进入国内,希冀帮助民营企业家建立自己的百年基业之时,其方法却显水土不服,其结果也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我们不禁要问,有没有人深刻理解过中国的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
昔日太平洋建设的掌门人严介和,中国最大的建筑业民营企业家,身价曾接近于中国首富。他有过几段非常惹人深思的表述:我们这行业民营不能做老大,必须让国有做老大,我认为我们的销售额在300亿左右比较合适,超过500亿那还得了,铁道部的中铁总公司才多少,我们不能超过他;我规定我们的管理层在达到300亿的时候就出去游泳,打打高尔夫球;我2001、2002、2003三年重组了31家国有企业,分布九大行业,包括臭名昭著的上市公司纵横国际。这些企业过来的时候都是负资产,家家亏损,都是政府硬塞给太平洋的,附带的国有职工一共8万人。而我接手烂摊子的目的是要改变我严介和包工头的形象,而且我们也是很听话的;我是在商不言商的商人,我不会把这些国有企业转手卖掉,我们和政府合作从不讲商业,我们要和政府共进退;马上我就要退了,我已经准备把股权无偿赠送给我的管理层,我想回去做一个教书匠,我觉得这个比做商人光荣;我觉得企业也是有寿命的,如果所有的企业都成了百年老店,那不成恐龙的时代了吗?企业也是有死亡有新生的,该死的死,活着的质量更高。我就不希望太平洋活个十年二十年。严介和的话应验得很快,他的太平洋集团真的没能活过10年。就在他说这段话的两年后,严介和面临银行逼债,企业资金链几近断裂,他也很豪爽地拂袖而去,一并把集团交给妻子打理。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严介和又重出江湖,创办了华洋建设集团和香山华佗商学院,舒舒服服地给中国1300万的中小企业做起了教书匠。
应该说,严介和与太平洋建设的案例折射出了我国一代民营企业家与民营企业的微妙关系,那是完全区别于西方管理学界所能理解的企业经营观。仔细观察严介和指挥太平洋建设的许多举动,比如他不让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当销售额超过300亿时便让企业停止发展;比如他接手了那么多亏损的国有企业,在产业不能互补的情况下无疑对太平洋建设形成了严重伤害;再如他在接手时有八万的国企冗员不去裁撤,而接手后发现了紊乱的企业文化又不去整合。如此种种漠视商业逻辑的行为一定不能为今日的学界所接受,但在这一系列的“败局”中严介和的个人目的却达到了,他赢得了政府的信任和自身形象的改善。他用太平洋建设脆弱的管理体制和资金链,压缩太平洋的生命来换得个人的富达,难怪他会说自己个人的无形资产应该远超过太平洋的总资产。
理论上说企业家是父亲,企业是孩子,但为何会出现严介和这样父亲“虐待”孩子的情况呢?
唯一的解释是:迫不得已。这简单的四个字几乎可以诠释出所有当代民营企业家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思维方式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改革的三十年中,企业家默默无闻,却扮演了探险者、违法者、殉难者、得益者的多重角色;他们大多起于草莽,受到文化与政策的歧视,却又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甚至到今天,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不是因为贡献巨大而得到提高,只是因为财富的爆棚而为经济社会所关注。
如果再拉开一点距离,把视野拓展到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叙述。不难发现,中国社会自古就对商业文明保持着若即若离、暧昧不清的关系。历史上,中国古代成就了晋商、徽商为代表的民间商业系统的发达,然而主流的社会文化中又对商业进行刻意的贬低和排斥,造成了中国商人被漠视的历史传统。
就算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仍然是在文化与制度的双重歧视下艰难创业。制度困境已无需赘述,光在文化上,上世纪80年代的企业家被称为“倒爷”,90年代被称为“个体户”,即使到了今天,社会在称呼他们时仍喜欢用上一句“暴发户”来表示“亲昵”。
“合规”性是民企未来发展基石 篇11
经过30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转变,中国经济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与中国相关,而坎布里奇——哈佛大学所在地仿佛已成为边陲小镇。
研究中国30年来的经济发展与变迁,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市场最活跃的三个经济主体,也可称为“企业群组”——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他们或对抗、或合作,都力图构建所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诉求,也力图争夺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
在“三家演义”的过程中,群组内的企业不仅面临的困惑、挑战和机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群组内企业的战略范式和商业模式也有传染效应。
可以说,三个群组均演绎了如何成就伟大的商业故事,且各有各的精彩和逻辑。究其原因,我们完全可以认定:众多跨国公司因为出身“名门望族”而天生伟大,很多国有企业乃因为肩负使命而被迫伟大,而大多数成功的民营企业,则是因为“自我奋斗”而成就了伟大。
在中国当下的经济语境中,三个企业群组都在努力争取更多的公平市场机会、政策优惠和制度保障等。
三者之中,比较受歧视的依然是民营企业,尤其是当中的中小企业,一提到它们,许多人会不自觉地把它们与管理落后、投机钻营等负面词汇画等号。当然,这样的“污名化”与一些民营企业仍处于野蛮成长、粗放经营阶段息息相关。
表面上看来,一些企业已经养成了漠视规则的经营方式,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企业默许甚至鼓励员工“不合规”经营;而从深层次上看,在过去的30年,民营企业只强调发展理念,可这些发展理念主要停留在数量的概念上,没有质量概念。
投资大亨索罗斯就曾评价中国经济成了一种最没有目标的经济。对公众而言,在民营企业刀光剑影的发展历程中,或多或少都染上了一些“血腥”味,以“掠夺者”的形象被公众认知;对民营企业来说,如果再没有一种好的理念、好的价值来主导未来的发展,迷雾重重中,其未来发展必定会出问题。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社会文明程度并不是很高,公众比较习惯于“标签化”判断,也就是说,公众不是以确凿的事实为判别依据,而是按照“标签”来判断事情的对错。短期内民营企业遭遇的社会排斥和误解是很难缓解的,但这不应成为民企“不合规”和“违规”经营的理由。
显然“趋势”对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承认,在企业家群体中,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合规这个领域属于业余选手,相对而言,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是专业选手。业余企业家“意识”需要专业企业家的启蒙和发掘。
经由这个过程,“合规的”与“公正的”意识才能够产生。中国民营企业要秉承他们在创业时期形成的学习心态,在“合规”这个领域始终要有一个进修生和学习者的心态。既要把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当合作伙伴,把它们当“师傅”和教练,也要把他们当竞争对手和学习标杆。
今天的民营企业远非10年前、20年前可比,然而10年后的中国民营企业是什么样子呢?答案就掌握在这一代民营企业家手中,届时又将是另一番崭新的气象。
2007’民企对话500强 篇12
自2005年起“民营企业对话世界500强”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 前两届分别以“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与产业对接”和“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纵深合作机遇”为主题, 对推动民营企业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增强民营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民营企业对话世界500强”活动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与著名跨国公司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 形成了较好的品牌效应。
中外企业家场外对话也精彩
多方面创新多层次合作
中国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不但要在产品品种上创新、服务方式上创新、技术工艺上创新、企业管理上创新, 也要在双方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上创新。要把中国民营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从共同生产拓展到共同研发, 从在国内合作拓展到在全球合作, 从单向的产品订货、来料加工等拓展到双向的订货、合资和经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外商投资协会会长石广生
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
新的合作方式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中国民营企业更加积极地关和倡导自主创新, 注重创立和维护品牌象, 渴望以创新的方式加快发展步伐, 更广阔的视野寻求国际合作。而以资本载体的多元对接与交流, 已经成为当前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共赢的有效方式一。这种合作的升级, 将使更多的中国民营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保育钧
要有胆量更要法律
“国际化目前是个热点, 此次民营业对话世界500强活动就是一种佐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 要注意几个方面:先要学法。走出去需要胆量, 但也需要问, 企业要学习各种法律。不要因为不法而吃亏或产生纠纷。其次要了解所在的文化与风俗。温州的民企老板很勤劳刻苦, 双休日还要加班, 但是在国外, 这是不可以的, 人家休息日就是要休息, 你也不能让工人随便加班。不能用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 一定要了解、尊重当地的人文习惯。另外, 我们想让外国人给我们‘打工’, 企业就需要实力、核心竞争力。”
英博啤酒集团亚太区总裁丁凯
各施所长达到双赢
“民营资本与国际资本的对接有多种渠道与方式, 当这两股力量碰到一时, 如果能找到很好的合作点, 便可以到和谐共生、互利共赢。英博啤酒集是全球销量最大的啤酒酿造商, 占全球场份额14%, 业务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区。英博啤酒集团先进的国际市场运作验、生产技术, 加上英博双鹿啤酒集团富的本地市场运作经验与营销能力, 两者就找到了一个成功的‘合点’, 让金可达集团与英博啤酒集团合资组建的英博双鹿啤酒集团现了快速增长, 被中国啤酒工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啤酒行业十强业’, 各施所长达到双赢。对于未来, 我希望英博双鹿啤酒集团能在件设施上更上一层楼, 在温州的工业园区建一个现代化的酒厂。”
, 目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李志群
引资引才都很重要
“温州在引资这方面做得不错, 不久前的德力西牵手施耐德, 开端很好但还要继续努力。温州民企要注意一点引资不仅仅是为了钱, 要引进别人先进国际化的技术、管理理念, 优秀的人才广阔的市场, 引资引才都很重要。下月我国将实行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录》, 温州的企业应该好好对照一下。国家鼓励的行业要好好发展, 如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限制类和禁止类的, 就要少碰或者不去碰, 如涉及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等‘三高项目’。”
来温寻找活力伙伴
“我是第一次来温州, 从机场到饭的一路上, 看到不少对话世界500强的告牌,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温州人对‘出去’的重视。美国通用集团在世界5强企业中排名前十, 我所在的通用消费金融集团是其中的一个业务集团。2004通用电器公司成功‘联姻’浙江正泰电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有活力的地区, 始终是通用消费者金融集团投资的一大领域。此次来参加这个活动, 我希望能与温州民企多交流、探讨合作意向, 最好能温州企业在融资租赁、房地产融资等金融业务领域找到合作点。”
美国通用消费者金融集团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柏迈克
优势互补品牌互利
“民营资本如何与国际资本对接、合, 我觉得这是一个取长补短、竞争与作并存的过程。我们与世界500强企业—国际建材巨头百安居在建材和家居等商方面就具有互补性, 目前这一优势已经步显现出来, 一站式购物受到了消费者青睐。百安居具有品牌优势, 而我们作本土企业则更了解温州市场的特点, 管理更加灵活, 双方的合作取得了双赢。我在英国读书时, 曾和学校老师一起为世界500强企业百克莱银行、乐购超市提供过咨询服务, 这为我和百安居的愉快合作打下了基础。”
【民企发展】推荐阅读:
创新是民企发展的灵魂06-17
民企现象10-20
民企金融风险06-01
民企的文化和瓶颈06-25
民企和国企人力资源06-08
大连民企薪资福利待遇明显提高05-14
县民企档案工作情况调研报告06-01
求职者,民企喊你工作去!07-08
年薪制,是对中国民企的信用大盘点05-20
快消品民企营销副总营销总结工作报告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