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共8篇)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篇1
低碳循环理念与农业高效发展
提要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环节。
关键词:低碳 循环 农业 发展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9.1%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同时,农业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生态农业理论,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又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构建了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循环农业已经不能符合低碳经济的需求和内涵,因此,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建设节约能源、绿色消费、废物循环利用型良好农村的有效路径。
[1]1.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农业正处在一个由“高碳”向“低碳”的重大转型期。低碳循环农业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催生的生态革命产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其发表的一份由全球400多位科学家撰写的报告《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2008)》中进一步指出:"世界需要一个从严重依赖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对环境破坏很大的农业模式转化为对环境友好、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民生计的生态农业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这一宏
[2]伟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需要全国上下各级组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1.1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低碳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2009年11月9日, 世界粮农组织呼吁增加低碳农业投资, 认为低碳农业既能遏制气候变化, 又能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指出, 初步估算, 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 t下降14%~ 23%。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 主要包括稻田CH4排放、农田N2O排放。全球平均而言,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排放总量的20%,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中CH4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 而农业活动排放约占50.15%, 农业活动是CH4 的最大排放源, 其中反刍动物排放占29.70%, 水稻种植排放占 19.73%;N2O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 农田直接排放约占60.3%, 间接排放约占19.5%。由此可见, 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很大, 需要从政策和技术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
[3]1.2 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循环农业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实现农业系统的光热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污染物最少化目标的农业产业模式通过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农业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
2.1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与制度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坚持的方针,因此,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相一致的。但是,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这方面还是缺少中长期的规划与制度保障。虽然我国于2003年1月和2008年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中国还需更加努力。此外,中国的低碳循环农业缺乏中长期的规划,中国更注重的是短期时间内的规划和效果,在对低碳循环农业的长期规划中没有做出更加长远的打算,中国应将目光放的长远,将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低碳循环农业这项利国利民的发展项目与全体人民都有着紧密联系。政府在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同时,必须让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脚步跟上人民开展低碳循环农业的节奏。法律是制度,但是制度不一定非得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的机器机关保证实施的代表国家权力和意志的制度。也就是说法律制度是制度当中的一种。而制度可以是任何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是外延,法律制度是制度的内涵,所以在建立低碳循环农业制度保障的过程中,大家都是主人公,我们共同遵守适合我国的一套发展准则。2.2 低碳循环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完善
我国于2011年1月19日正式发布了《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其中写出了多项城市低碳评价的内容及标准,但是在低碳循环农业这一方面,我国还不完全成熟。在监督体系这一方面,我国更是不完善,因为我国耕地面积较大,农民的低碳意识薄弱致使在监督管理这一方面更加不易实施。但是一方面还是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进行监管,另一方面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审批项目进行监管。使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趋近于规范化。此外,我国还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来标准低碳循环农业,这也就成为了监管体系的一个漏洞,虽然我国有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农业法》。但在《环境保护法》中仅仅对农业有简单的涉及,并没有推出详细的规定,至于《农业法》,虽然这是至今为止我国出台的较为详细的有关农业的法律制度,但是这部法律的原则性太强,所以可操作性不强。这也使得我国的监管体制得不到完善。除此以外,我国的农村缺乏具体的监管机构,环境监测和检查体系不完整,使得农村环境越发的恶劣。成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生产单位基本是农户,而从事生态生产的农户与其他农户的生产仍较为分散、孤立,农村生产还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支持。分散的农业单位必然给发展的低碳循环农业的组织,教学,后期跟进服务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农户收入低下,也制约了消费观念的转变。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人对5%的低碳绿色产品溢价一般不接受,而家庭月收入在8 000元以上的人100%购买过绿色产品。其根深蒂固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对我国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极为不利。
2.3 低碳循环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传统的农业形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并且效率较低。但是如果引进是有机械,虽然效率达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却增大了化石资源的使用,使得更多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了大气之中。因此,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因而便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实现设备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我国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来说,还远达不到技术提高的水平。一方面投入少,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发展进程支持力度缺乏有力的供给;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用分散,投入交叉重复。另外,农业项目资金由上级财政拨付专款、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三方面共同负担,但是资金还是不到位。由此可见,政府还是没有将低碳循环农业放到首要位置。另外,我国农业项目较多,资金平均分配到各个项目中便少之又少。相比较西方国家,我国投入的资金较少。
二是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因为要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石,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使得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这一方面要求我国政府对此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国打开国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学习先进的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国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坚持弥补这些不足,使我国的科技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梯。2.4 低碳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与普及不够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于低碳循环农业的投入资金不足,低碳循环农业的技术研发便不能有质的飞跃。虽然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农业技术方面,我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不高,我们需要使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和创新科技,缺少技术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使得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方面设备不够先进,不够完善。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用更加突出。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并且基础较差,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水平就更显落后了。
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设备,由于价钱的关系,使得农民大都不愿使用,也造成了即使有先进的设备也不能普及的现象,他们不愿使用农业贷款,因为在现在的农村,人们还未形成先消费的意识。在技术普及方面,我国缺少低碳循环农业的引导机构来引导农民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每个产业的新兴都需要一个引导机构来进行引导,从而便使得更多的人能掌握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采取的措施以及技术。
2.5 农民低碳生产、生活意识淡薄
90%农民并没有过接受高等高等教育,他们完全不了解低碳循环农业是什么,也不了解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即使被告知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优点及好处,他们也不能完全接受这一种植模式。据调查,有将近%80的人对绿色产品一无所知,90%以上的农民第一次听说低碳经济,99%的农民对低碳经济闻所未闻。农民对低碳循环农业意识薄弱,也是导致我国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这些农民完全不懂得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意义及其必要性。而与此同时有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农业模式的调整固然重要,但此外,农村的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再加上没有具体的法律明文对农村的约束,更使得农村的环境越发的恶劣,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会提高,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那些乡村企业,各级政府对这种乡村企业十分重视,但也是由于这种重视使得这些小企业一味以利润为上,将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忽视了环境。这就会导致农民产生有肉吃也闻不到肉味的社会普遍存在的无奈。除了这些,农民不懂得进行贷款来支持低碳循环农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农民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农民不像城市居民一样,农民将耕地作为自己一生的工作,他们不敢轻易的去尝试新的耕种方法,所以,大多数农民选择使用旧的、传统的、高碳的耕作方式。
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应试制度,城市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都不愿意报考农业类学校,认为搞农业没有前途,即使国家采取了农业类学校降分录取的政策,但是对大多数考生而言,他们不愿意学习农业知识,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型人才。这也是由于人们对农业的了解的不完整,他们的思想依然局限在“搞农业就是种地,没有多大出息”的狭隘思想。而农村城市化正是改变这一观念的良好途径,城乡的不一致性的打破能有效的打碎人们心里的枷锁,因为其实有许多人是对此有兴趣但无奈社会,家庭等原因只能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发展方向,而随大流,以至于才能的埋没。3.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3.1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适量投入、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固碳减排。以稻田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为例,通过稻田养鸭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
3.2 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优化环节、合理循环、减少废弃、防控污染。以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该模式以循环农业的理论为指导,以南方特色食用菌产业为核心,通过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多途径开发模式。其有效链接可实现每亩栽培草生菌可增产增收100元,同时减少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产业链延伸效益,生产菌渣有机肥每吨利润60元。农作物栽培中菌渣有机肥替代化肥量30%,减少了化肥投入。
3.3 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农林复合、农牧配套、合理调控、促碳中和。以林下经济模式为例,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做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和增加森林碳汇。
3.4 生态文明型统筹协调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发挥功能、优势互补、统筹集成、和谐发展。以绿色家园建设为例,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已有研究表明,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千克以上,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产林木蓄积累。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3050万户,年产沼气113亿立方米。
3.5 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几年到农村观光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度假休闲的一种新选择,观光休闲农业因此获得较快发展。观光休闲的主要场所,有农村天然景观、历史人文遗址、休闲农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农业产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知名度高的乡镇企业等。
4.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新理念
4.1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农业发展与生存环境及人的自身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农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4.2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经济观
就是要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 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所定义的经济。这就要求现代农业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开创新路。
4.3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价值观
推动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则要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要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还需要着重构建能维护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4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生产观
低碳循环农业的涵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内或企业间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低碳型社会。
4.5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消费观
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人员主要是广大农民,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人口众多的消费者,为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无疑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5.参考文献
[1]民革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071号。
[2]Shelley Feldman(美国)、Dev Nathan(印度)、Rajeswari Raina(印度)、Hong Yang(中国):《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报告》,2008.[3]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中国环境报》 2004年12月10日。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篇2
“低碳”这个时下流行的词汇已经渐渐成为生活品质的体现, “低碳经济”也正逐渐成为经济运行的基础模式。包装产业随着商品需求的增加迅猛发展, 但包装垃圾的快速涌现也在以每年不可估量的数字递增。各种包装的废弃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可计数, 每年因包装废弃物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极高。如今从抢占经济发展先机的角度看, 低碳包装设计的科学理念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包装设计与循环发展之间的关系
1. 低碳包装设计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所谓“低碳包装设计”指的是包装设计的低碳化概念。具体包括包装设计所涉及到的材料、工艺、结构、分类、回收等方面的低碳化设计。低碳化的包装设计应具备材料本身具有可降解性、可再生的性质, 在制作工艺中使用的手法具有国际化环保标准的要求, 在结构的设计中应具有使用方便的性能, 在分类垃圾时具备指导性的作用, 在回收中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完全再生。
针对诸多的包装低碳化设计要求, 研究范围可以涵盖到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艺术设计学、材料学等学科, 而研究的最终目标还是归结于包装在生产、使用及回收过程中的低碳行为与循环再生, 从而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效果。
2. 循环发展概念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循环经济、循环发展即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变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在商品包装的产生到回收的过程中则表现为:包装设计→印刷制作→产品包装→包装垃圾→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包装再生等几个环节。
因此, 从循环发展的概念来看, 垃圾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若能正确分类, 合理利用, 将会是很好的再生资源, 特别是包装垃圾, 可以从设计源头抓起, 通过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整合包装设计的各个环节, 设计出低碳型包装设计。
二、低碳包装设计在循环发展应用中研究的具体内容
1. 循环经济发展对包装设计的要求
基于低碳包装设计与循环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包装设计提出了一些实现的基本要求, 同时这些基本要求也将成为低碳包装设计在应用中研究的具体内容。
要求涉及宏观的设计理念, 需要按照循环发展的要求去规划, 并要在设计前考虑避免一些可能会导致回收再生无法实现的棘手问题。例如:材料的选择是否环保?是否节能?结构形式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过度包装?印刷油墨和胶水是否有毒?外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是否能够引导人们执行垃圾分类的工作?……都需要仔细揣摩。再着眼微观设计点, 也可以找到很多突破口, 比如包装视觉元素中的色彩、图形、文字、编排的采用, 之间关系的处理, 循环概念的展现等, 直至具体到实施制作的可行性操作。
2. 包装设计的低碳化应用研究方向
明确的设计要求给低碳化的包装设计在应用中指明了方向, 从上述要求中我们要对宏观和微观的设计角度进行分类分块着实探索。总结归纳为:材料要环保、结构要合理、制作要无毒、视觉元素要具有低碳意识的指导性等要求。因此, 应用时的研究方向便可从这几点入手。
(1) 环保性材料的选择
循环发展的起始点最终还是回归于材料的源头, 在包装设计的初衷就应对材料的选择进行审慎的考虑。应以具有可降解能力, 可二次利用的无毒材料作为首要选择对象。如:牛皮纸、瓦楞纸、黄板纸等较为粗糙, 不用或少用加胶合成的纸张;或用玻璃、金属、竹、木等对人体无害的硬质材料;棉布 (绳) 、麻布 (绳) 等有机物作为软质材料。尽可能不用含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的塑料等材料。
(2) 整体式结构的运用
包装的结构处理通常会以产品本身的特点来决定, 但目前为了促销的需要, 有许多过度的包装设计使得包装垃圾成倍增长。为了低碳的实现, 我们应回归到产品本身基本要求的原点, 设计出适度可行的结构。另外, 在结构处理中也应考虑到整体裁剪的思路, 尽可能减少包装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多余的废料, 例如一些开封口的设计具有不撕落的结构处理就较为先进。
(3) 印刷无毒化的处理
包装垃圾的回收处理难点, 很大程度上在于印刷时产生的油墨和制作时产生的胶水很难被分离开, 成为材料不可回收的障碍之一。因此, 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油墨和胶水的方法去呈现设计。可以采用凹凸压印、镂空成型、骑马钉、热烫粘合或缝制组接等多种方法去处理。当必须通过油墨或胶水制作时, 也可运用有机墨水或土豆胶、糯米胶等有机胶水来处理。建议荧光色料和塑料覆膜处理的设计尽量不用。
(4) 视觉元素的指导性设计
视觉元素在包装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对产品销售和文化传达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在产品包装的外观上进行调整, 并指导人们进行垃圾分类。比如根据垃圾分类的标识色彩关系, 对包装色彩进行归类;也可以在外观设计中加入分类标识;或在文字的设计中加入适当的说明性文字进行解释等等。视觉的指导显而易见, 并能把循环低碳文化通过图形、文字、色彩准确的传达出去, 起到公益宣传的作用, 提高人们的公德意识, 成为城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三、低碳包装设计实现循环应用的标准
1. 实现循环应用的统一性标准
在实际的生产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 只有在这一标准下才能够实现大批量的机器化生产。因此, 对于垃圾分类标识的印制、大小比例、色彩关系、编排位置都要有统一的参考标准。使得包装垃圾在分类时的准确度提高, 这是实现循环利用的第一步。
2. 实现循环应用的指导性标准
要在包装设计中起到直观的或隐性的指导, 在结构的处理时应对包装的剪裁或用料的大小尺寸有一定的规范。比如纸张都有一定的开度:全开、对开、四分之一开、八分之一开……, 为了不浪费制作时的材料, 对包装盒的尺寸也要做一些规范。另外, 也可在印刷排版时做合版、拼版处理, 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材料。并使包装盒在纸张上进行整体剪裁, 一次性成型, 使用时指导消费者完整的启封开口, 为实现循环应用提供指导性的参考标准。
3. 实现循环应用的分类性标准
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
姜诗媛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汉字因为生活的需要而创造, 其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结构形态, 且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特征。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 书法得到广泛应用, 其以自身的特点融入到现代设计中, 完美地彰显了其设计内涵, 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 还促进了传统书法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书法艺术;现代平面设计;完美融合
我国的文字以及书法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后期, 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沉淀中, 书法逐渐演变, 产生了多种风格不同的书法形式, 如篆、隶、楷、行、草等, 将实用和美感完美地融合为一体。而传统书法应用于平面设计更是体现了其艺术性于节奏性, 形成了新的艺术气象和审美方式。
一、汉字的艺术特质
汉字最初的作用是古人为了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如农耕以及气象等。而随着人类的发展, 汉字逐渐演变成文化活动, 继而出现各种不同的文字, 字体在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进步,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即被称之为书法。
从美学角度来审视传统书法我们会发现, 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美感。如甲骨文, 虽然处于汉字的早期, 但是其却培养了人们对文字的美感及内涵的认知能力, 如对称、均匀等, 都可以从甲骨文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且甲骨文因其自然性质还具有了最深刻的现实意义。而篆体, 抛弃了甲骨文的形象, 呈现出一种更为美好的意象, 其追求纯然、匀净、和谐、有序的美, 其字形修长, 呈现出一种典雅之美。篆的美来源于其用笔的强劲, 其笔触均匀、健美, 圆润而有劲度, 彰显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隶书较之篆, 更具有实用性, 其字形特点为起笔“蚕头”、收笔“雁尾”, 体现了波势的生动变化。隶书的结构均属于外展性质, 其笔画与结构之间形成一种强劲的空间气势。汉代时楷书已初现,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其秉承两汉特点, 逐渐演变为成熟的楷体, 之后吸收了隋唐文化精华, 经过各位大家的努力终于达到顶峰, 形成了清秀的正体楷书。而于此同时草书作为另一种形式也开始盛行, 其简洁而利于书写, 字形狂放不羁, 可以充分发挥书法家的艺术个性, 可以说, 草书是规范性和灵活性都非常显著的一种字体。而在众多字体中, 行书最为实用, 其比楷书活泼、比草书柔和, 行书的特点不仅仅是其游移在草体、正体之间, 更主要的是其实用性与艺术性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书法融入平面设计的艺术魅力
1.书法与平面设计的不同
传统书法是在技巧的基础上体现的一种情感表达,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在第一手稿之后, 其又重写了数十次, 但都没有写出首稿的感觉, 这就体现了书法中的“情”与“散”。而平面设
实际情况下商品的种类繁多, 有固体、液体、气体等,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的包装材料会起到不同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反应。对于不同的产品适用于不同的包装材料, 能够起到低碳环保、健康生活的作用是需要作出分类标准的, 也能对不同行业起到参考作用。同时, 对印刷油墨和胶水的可应用标准也应设定参考的数值。这就为循环经济的后期发展做好了基础性的准备。
结语
循环发展的工作是全人类都必须重视和开展的工作, 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将来都需要人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包装设计的角度来审视这个话题, 低碳概念的引入、运用将是减少包装垃圾, 使其被准确回收、合理利用的关键。但要实现这一愿望, 切实将其落实, 需要深入研究操作过程中的许多细节, 包括低碳包装设计实现的可行性操作参考标准等问题。因此, 低碳包计较之书法则更为理性, 任何一部作品, 设计者都必须经过多重考虑和设计, 最终才能定稿。总的来说, 中国书法的理性体现为长期的文化积淀, 而平面设计的理性主要体现在对单件作品的思考。
2.书法艺术的线条美以及与平面设计的结合
中国书法艺术是将线的艺术达到最高纯度的艺术形式, 而线条的应用也广泛体现在平面设计中, 这就促进了书法与平面设计的结合。两者融合最为成功的设计作品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中国印”, 作者通过对中国书法中“势”的深刻研究与理解, 对书法以及平面设计的特征进行研究, 然后将两者通过艺术手段融合起来, 以曲线构成白型创造了古韵绵长却动感十足的标志。
3.书法艺术的内涵与平面设计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为:儒、释、道。儒家主中庸, 崇尚伦理道德;释, 以超越生死的观念顿悟人生;道, 主张人与万物共生, 顺其自然, 天人合一。从其各自的主张来看, 三者各具不同, 但是若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三者都有一条共有的主线:和。书法若与平面设计完美融合就需要将“和”做的完善, 如“中国银行”的标志, 设计者通过对传统书法的研究与把握, 将其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 作品整体设计简洁大方, 以外圆内方的古币来象征天圆地方, 再将方孔与外弧连接起来, 形成了“中”字, 完美地体现了“中国银行”的含义, 且其在表现现代感的同时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庸、和谐。
三、结语
一件作品, 不管是书法亦或是平面设计, 其艺术价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其审美价值的高低。传统书法的构成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过程, 也就是通过局部的线条、墨色以及黑白空间来合理划分形成整体视觉感觉的形象组合, 但是平面设计则更为规范。但是不论书法还是平面设计, 其所呈现的视觉影像都是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 而如何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书法使其彰显审美价值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薛冰, 景海河.平面设计中的字体与书法艺术表现风格之融合[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 (2) :332~334.
[2]靳埭强.视觉传达设计实践[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3) :30.
[3]杭间, 何洁, 靳棣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4]靳埭强.视觉传达设计实践[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5]陈叶飞.从中国书法的三个阶段和靳埭强的三件作品说起——略论中国书法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贺州学院学报.2007,
装设计的发展应用是循环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 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江源, 刘运通, 邵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推进循环经济的前沿领域[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CJJ/T102-2004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王绍强.包装设计定位法[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4]杨蕾, 王子源.新设计包装艺术[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低碳发展之路
“十二五”以来,苏州市高度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低碳城市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统筹低碳城市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工作。苏州市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以低碳发展规划提出的低碳发展路线图为依据,制定了“五大领域、十一个行动、四十七项工程”的重点行动体系,在优化经济结构、推进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方面多措并举,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据初步测算,苏州市全面超额完成国家、省政府下达的“十二五”单位GDP碳排放降低20%的约束性目标,有效控制全市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创新低碳发展目标。提出2020年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50%、人均碳排放2017年实现拐点等三大指标突破,形成倒逼机制。二是创新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分市(县)、区碳强度降低目标分解机制和考核办法,完成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碳数据平台建设,制定市级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实施方案和部门报表制度,完善了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三是创新设立低碳发展资金。由市财政已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绿色循环低碳基础能力及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低碳工作开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夯实低碳发展之路
苏州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到2015年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9%,首次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一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产值1.49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8.7%,45.9%。苏州高新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170亿元,增长9%,高出GDP增幅1.5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苏州工业园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三是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完成关停、淘汰落后企业1116家。
三、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夯实低碳发展之路
苏州市加大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开发利用低风速资源,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苏州市在相城区阳澄湖镇设立风力发电场,项目总投资5亿元,一期项目单机容量1.5兆瓦,共计33台单机容量为1.5MW的风力发电机组,总容量为49.5兆瓦,2014年10月开始并网发电,二期项目预计在2016年10月开始动工建设,单机容量2MW,共计25台风力发电机组,拟装机容量49.5MW。积极开展公共交通“油改气”工作。在光伏发电方面,截至2015年全市光伏并网装机容量195MW,共计发电19537万度电。3个地面电站建成并网发电,装机容量共34.6兆瓦。苏州市华电集团望亭发电厂等6家天然气发电公司12台燃气机组,共计发电容量496万千瓦,发电耗用天然气227862万立方米。2012年实施锦苏特高压直流输苏工程,到2015年,锦苏直流工程输送电量增加至354亿千瓦时。
四、推进低碳设施建设,夯实低碳发展之路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数量全省第一。苏州市建设全省领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相继建成了2条地铁线路,地铁通车里程达到46.8公里,2015年苏州市区公交分担率达29.2%。苏州市还制定实施了《2015年苏州市区推广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实施细则》,发展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015年新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608辆。组织实施国道312苏州段绿色循环低碳公路建设示范工程,通过技术创新和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利用,使公路在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的能源消耗、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降低。
五、提升碳汇水平,夯实低碳发展之路
苏州市努力加强生态建设,提高森林湿地碳汇能力,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2015年,市区新增绿地430万平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768公顷,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9.56%,顺利实现《苏州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工作初步实施方案》提出的“2015年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7%”的目标任务。同时,苏州市认真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全部落地上图。划定了生态红线区域。完善生态补偿政策,补偿标准总体提高50%。
六、创新低碳管理能力,夯实低碳发展之路
(一)构建温室气体排放动态管理系统
依托中国清洁发展机制赠款基金,委托并由国内著名高校设计开发完成管理系统搭建,目前已投入运行。管理系统具备“全面性、准确性、动态性、共享性、实用性”等5大特点。一是数据全面,包含能源消费、工业过程、废弃物处理、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等所有排放构成及林业碳汇,涉及6大部门36大行业4类指标 。二是来源准确,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既包括统计体系的官方权威数据,又涵盖了行业部门及重点排放源的汇总数据,数据来源相互印证,做到真实可靠。三是动态预警,实行部门、地区定期动态报送,实现对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连续动态监控和管理,为能源结构调整、减排任务分解等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和依据;实现在动态排放數据上报与计划指标的达标预警,为精细化碳排放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四是数据共享。满足不同管理主体对所辖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查询和管控。五是决策支持。实现区域碳排放总量、结构、强度、下降率,以及不同时间、行业、区域间指标的分析、对比与测算,进行实际排放量与预警值差距分析等。监测系统的建立为温室气体排放管理部门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满足了国家和省碳排放考核各口径下的数据核算。经监测平台对2013年至2015年监测平台数据分析,苏州市碳排放总量已连续3年处于峰值的平滑期,碳强度年均下降率达7.16%。
(二)构建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统计制度
作为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市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实施方案和报表制度。包括适应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等5大类, 17个小类、36项指标。为推进统计工作开展,市发改委、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和行业协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提供切实保障。
(三)构建分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制度
按照责任落实、措施落实、工作落实的总体要求,我市扎实推进基础工作与能力建设。以国家和省碳强度降低目标责任考核为依据,拟定了分地区碳指标分解制度、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及碳强度降低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责任和政策导向,成为推动低碳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时结合省碳排放强度监测统计实施方案要求,及时报送监测统计数据和相关数据核查表,确保核算的严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构建落实重点单位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制度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篇4
1.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在(ABCD)。A气溶胶B制冷剂C发泡剂C发泡剂
2.碳基能源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AB)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大气褐云、灰霾、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氧气D氢气
3.人口增长对下列哪些资源具有巨大压力(ABCD)。
A土地B森林C水资源D能源和物种资源
4.2010年4月,UNDP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中国走向低碳之路的一揽子政策选择,建议渐进实施碳税制度。(错误)。
5.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法。(错误)
6.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正确)
7.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正确)
8.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B)即指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A认知性B可行性C可操作性D可承受性
9.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D)
A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B加强法律体系建设C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机制D低碳技术创新
10.煤的精细生产高效利用属于(A)
A降碳技术B零碳技术C消碳技术D高碳技术
11、循环经济的特征不包括(D)
A观念先行性B技术先导性C物质循环性D主体单一性
12、低碳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答:
1、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资源节约的特征;
2、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环境保护的特征;
3、低碳经济具有低排放性,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特征。
13、“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
1、日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中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措施有(ABCD)。(多选)P71-7
2A、推出环保合作倡议B、开展双边与多边交流、合作
C、加大环保资金国际救援力度D、以上都对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应对目标是(ABCD)。A稳定温室气体浓度B生态系统能适应气候变化C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D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2、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 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BCD)。(多选)P196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在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时,应与其再生增殖能力相适应,与其补偿供给能力相平衡
C、在开发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时,更应当设法延长矿物的衰竭期
D、当生态平衡失控或失调以后,应尽可能地恢复和重建。
3、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BCD)。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在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时,应与其再生增殖能力相适应,与其补偿供给能力相平衡
C在开发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时,更应当设法延长矿物的衰竭期
D当生态平衡失控或失调以后,应尽可能地恢复和重建。
4、按照“低碳”的要求,城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对)
5、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对)
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金属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CO2排放量其值越高说明废弃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资源的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错误)
7、发展太阳能行业与低碳经济无关。(错误)
8、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有(C)。
A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B引导社会能源需求
C调整能源结构D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9、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B)比重偏高。
A工业B农业C服务业D第三产业
10、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B)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A认知性B可行性C可操作性D可承受性
11、把煤在汽化的条件下,或者是其他工业条件下,转化为清洁的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技术是指(A)。
A煤清洁技术B煤替代技术C煤净化技术D煤转变技术
12、简述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简答)
P177 答:
1、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2、国家有扶持政策要加强;
3、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4、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
5、优化油价政策。
13、.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近50 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由动 造成。
14、全力行低碳消费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管齐下”。(填空)P9215、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1、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五个层次”,不包括(D)。(单选)P9
2A、恒温消费B、经济消费C、安全消费D、环保消费
2、以下属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ABCD)。(多选)P230
A、理论障碍B、观念障碍C、管理障碍D、制度障碍
3、下列关于低碳模式论述不正确的是(D)。
A: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B: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C:低碳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
等系统运动
4、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摆脱生存危机的必然发展方式。(判断)P87(正确)
5、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正确)
6、低碳营销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关键。(错误)
7、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正确)
8、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
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下面属于低碳消费指标的是(C)。(单选)P320
A、单位GDP能耗B、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C、人均碳排放D、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营销模式是(A)。(单选)P32
4A、产品营销模式B、市场营销模式C、绿色营销模式D、持续营销模式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什么?(简答)P101-10
2答: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调整能源结构;
3、遏制奢侈浪费;
4、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阶段,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贡献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效益障碍等方面。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业(5)
1、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AB)。(多选)P1
2A、植树造林B、采用固碳技术C、减少人口D、大量消费汽车
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设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ABCD)。P232-23
3A、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
B、建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C、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D、以上都对
3、关于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探索包括(ABCD)
A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B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C国家的扶持政策要加强D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4、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对经济没有负面影响。(错误)
5、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模式的两个特征。(错误)
6、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正确)
7、环保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正确)
8、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D)
A恒温消费B经济消费C安消费全D可持续消费
9、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A)。(单选)P3
31A、煤B、石油C、天然气D、太阳能10、1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C)。(单选)P
A、人B、政策C、市场机制D、自然
12、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有哪些?(简答)P171-17
3答:
1、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2、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科技;
3、倡导低碳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13、中国的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它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
14、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篇5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经济健康发展
循环经济是二十世纪末产生的新理念,并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最佳途径,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对此尚处于认识和起步、尝试阶段,因此,在立足本国环境问题及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情况和要求的.基础上,有条件、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最大限度地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无害化,这对于一个资源相对贫乏、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泱泱大国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要达到上述目的,离不开政策及法律的颁行和保障,我国应从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以及相关专项立法等各层面对循环经济加以确认和规范,并在制度上予以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保障.
作 者:黄静 Huang Jing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法学系,长沙,410205刊 名:湖南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BUSINESS COLLEGE年,卷(期):200512(2)分类号:F062.2 F061.3 X169关键词:循环经济 环境经济 可持续发展 立法 保障
发展低碳经济 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xx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xx(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xx.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xx(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xx(2):62-68.
[5]涂洪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构想与建议[J].中国市场,20xx(16).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篇7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时期, 高耗能、高排碳量的重化工业在我国仍处于主要地位, 而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 煤炭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95%以上, 由此带来了我国高碳产业碳排放居高不下的现状。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是高碳产业地区实现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资源富集区工业发展的选择具有依赖性, 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锁定状态”。有关机构估计, 中国在2006-2030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 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 约为2.8万亿美元。如果不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 这些能源设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 将在其长达15-50年的使用周期内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不利影响。以资源富集区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10多年来, 内蒙古依托其丰富的资源, 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随之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大规模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富集区、基础性战略资源重要产地, 全区经济目前仍以资源开发为主,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2012年全区煤炭产量已达10.7亿吨, 占全国总量的1/3, 煤炭消耗量在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占90%以上, 电力、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工业占到全区能源总消耗的80%以上, 人均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高于全国水平, 内蒙古省域高碳战略产业低碳压力分为0.660, 在全国排第6位 (胡志伟, 2006) 。“十二五”的后3年, 随着一大批重点煤化工项目陆续投产, 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仍处在刚性增长阶段, 温室气体排放也将继续增加, 因此,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主要手段是推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集约利用资源,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 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 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 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一) 在价值取向上, 发展低碳经济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建设生态文明, 要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
(二) 在生产方式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产方式转型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持续推进, 能源资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 废弃物产生量将不断增加,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主要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我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 有利于保障生态安全。截至2010年底, 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 (园区) 达到52家, 涉及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煤炭、医药、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九个重点行业, 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按照内蒙古“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到“十二五”末要初步构建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循环经济农业体系、循环经济服务业体系, 建立5个循环经济示范市 (县) 、15个循环经济产业基地、43个重点循环经济园区、100户以上自治区、国家级循环经济骨干企业。到2015年, 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一五”末提高15%, 到2020年,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具有较大规模,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循环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运行模式。
(三) 在制度保障上, 要探索建立体现低碳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相关政策,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补偿制度, 建立林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制度, 建立评价监测体系和考核奖惩制度,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高碳产业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针对内蒙古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高的特征, 着力开展几方面的工作:
(一) 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物新增量
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管理, 大力发展新型能源, 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促进资源能源节约, 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环境准入门槛, 建立健全新建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落实限制“两高一资”各项政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内蒙古先后颁布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 制定出台了自治区《“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性文件, 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健全节能工作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等措施, 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5.34%。
(二)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计划, 落实国家清洁生产政策, 完善清洁生产审核相关制度, 加大对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实现节能降耗、增产减污。将实施清洁生产作为环保验收、环保专项资金申请、污染减排及企业上市核查的重要条件。
(三) 加大环保科技投入, 促进实现减排要求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完成减排目标的关系, 用较小的环境代价支撑较快的经济发展。重点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 向技术减排要效益, 进一步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力度, 优先支持环保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建设, 大力扶持新兴环保产业发展。鼓励工艺先进、资源消耗小、污染物排放少的项目, 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四) 逐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五个统筹”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走循环经济之路,按照循环经济这样一个理念,搞好我们的建设,搞好我们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中进一步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可见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纵览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路径,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总量达到35—3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5万元(3000美元),经济年均增长约7.2%,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我们还面临着很多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今后我们面临两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经济建设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与破坏;二是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导致能耗、物耗高,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已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用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赢”,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来看,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模式,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用有效的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要求,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正确认识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
(一)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简称3R原则。)这三大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充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二)循环经济框架
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
在企业层面上(小循环模式):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在区域层面上(中循环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模式):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三)循环经济特点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1.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2.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环保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 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仅仅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因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一)通过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必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这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时,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从国家全局角度看,有必要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作为对地方经济核算制度,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同时,要在全社会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树立全民循环经济意识,这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
(二)通过加快制定法规制度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前,《清洁生产法》已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不够,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环境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而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对污染企业提供保护的现状,应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改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创造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环境管理的效率。
(三)通过政府引导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荐阅读:
公司发展循环经济08-27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05-21
循环经济发展08-28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06-03
发展循环经济实践模式08-08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09-07
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初探09-14
市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09-17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10-12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