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2024-09-17

市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精选10篇)

市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篇1

近年来, 浙江省开化县依托钱江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优势, 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立体经营、清洁生产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培育了一批具有开化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 初步形成产业鲜明、产品优质、环境友好、资源集约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1 重特色, 拓规模, 做强农业支柱产业

近年来, 开化县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过程中, 形成了规划带动、政策推动、示范拉动的发展格局, 着力在做明特色、做大规模、做强优势上下功夫。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和《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 出台了《开化县扶持现代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若干意见》, 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积极培育壮大龙顶名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 着力提升优质粮油、畜禽、山地蔬菜、蚕桑、清水鱼等传统产业, 加快发展竹木、根雕、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目前全县建成各类循环生态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21个, 基地面积达5793hm2。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主导产业区、特色产业基地, 构建了以钱江源、古田山等旅游景点为重点, 以沿国道省道休闲山庄、农家乐、生态农庄等为配套的观光型农业模式, 初步形成了“一茶、两菌、多特”为主 (即龙顶茶、金针菇、黑木耳、蚕茧、畜禽、清水鱼、竹木加工等为主的优势农业) 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2 重生态, 强管理, 优化农业生产环境

大力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工程、农村能源清洁化建设工程, 走出了一条以沼气为纽带的绿色生产、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到2014年, 全县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9811户、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8处、规模养殖场大型沼气及综合利用工程5个、存栏100头以上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沼气工程70个, 建成“器、气、池”三结合的能源生态示范村、农村能源多元化示范村、“四位一体”沼气村、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村、户用沼气规模村112个, 全县115家规模化养殖场, 全部建成了小型沼气工程。目前, 全县年处理人畜粪便污水能力达到68万多t,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9%以上。特别是率先启动的秸秆两相发酵沼气工程建设, 解决了农村新能源应用难题, 用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果壳、树叶、菜叶等有机垃圾作为原料,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秸秆发酵厌氧反应池的效率, 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秸秆和利用率, 又为农村垃圾集中分类处理提供了保障, 既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开发了清洁能源, 又为农作物生产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源, 有效地保护了生态资源, 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3 重示范, 抓典型, 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近年来, 开化推广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平衡施肥、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 推行“猪-沼-茶 (经) ”、“蚕-桑 (枝) -菌-肥”、“秸秆-沼气-作物”等多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2014年全县各类农作物等产生秸秆总量为12.59万t, 有12.36万t通过秸秆还田, 作饲料、食用菌原材料等途径实现了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率达98%。开化县是食用菌大县, 全县每年用于栽培食用菌的农林产品加工废弃物2.5万t左右, 栽培后产生的菌糠在1.5万t左右, 2014年全县已利用桑枝条栽培黑木耳规模达300万袋,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随着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不断进步, 菌糠再利用技术已经在食用菌生产领域推广应用, 利用食用菌菌糠再次栽培姬松茸、姬菇等优质食用菌规模达30%以上, 为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效保障。

4 重质量, 树品牌, 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

开化县先后组织制定了42个农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其中国家级地方系列标准1个、省级地方系列标准3个、县级地方标准12个、企业产品标准18个。为确保技术标准落到实处, 我们通过典型示范等手段, 加大农业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 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制定了标准化模式栽培图, 通过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共同参与, 将主要农产品的标准化模式栽培图分发到农户手中, 推广农产品无害化生产操作技术,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 全县已建成各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38个, 实施面积1.02万hm2。通过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推动了农产品“三品一证”推广普及工作, 目前全县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有31个、绿色食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28个, 主要农产品无公害认证面积均超过种植面积的80%以上, 有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农产品品质全面提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初具规模, 提高了开化农产品在外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推进了开化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5 重龙头, 建平台, 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开化县以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为载体积极引导县内外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业,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 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增加, 规模扩大。2014年全县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92个, 参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16家, 拥有县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6家, 其中省级骨干龙头企业4家,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进入从“量”的增加向“质”的提升转变新阶段, 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4个, 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0家, 浙江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 入社 (会) 社员20286人。农业产业化组织联结基地1.25万hm2, 带动全县6.85万余户农户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 推动了开化县生态循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市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篇2

“十五”以来,地区农业生产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较好形势。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71.39亿元,较增189.3%,年均递增1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98元,较20增184.6%,年均递增13.04%,呈现出增产与增收同步、质量与效益同增、改革与发展同进的新局面。

地区农业生产方面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应该是比较早的行业,早在80年代就开始回收农膜,近年又将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引进、推广,并开展高标准节水灌溉项目,大力提倡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广农家肥、沼肥等有机肥,发展无公害和有机绿色优质特色产品。

一、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1、沼气发展,成效突出

阿克苏地区户用沼气的发展自开始试点以来,经过和20的稳步推进,户用沼气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建成8000多户,今年在地区增加3000户的投资,地区8县1市都有了沼气项目,累计户数达到2.3万户左右。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单从保护植被来看,如果按照地区1.3万户计算,减少6.5万吨/年林木或树根的砍伐,相当于7万亩林木的常年生长量,保护林地13万亩;每口沼气池每年可提供1万公斤优质沼肥,可满足2--3亩农田的用肥量,可使4万亩土地提高肥力,增加负熵。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一口沼气池可以节省燃煤2吨/年,按照300元/吨计算,节省600元/年,如果用沼气灯照明,按照1灯/户计算,每月可以节省电费4元左右,每年按10个月算,每年可省电费40元,如果把沼液用于施肥即可以增加植物水分和肥力又可以起到防治病虫的作用,沼气项目在地区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结合“三改”,达到了农业生产无害化、生活环境优美化和农村能源利用持续化的目的,减少了流行病和传染病的传播。

2、地膜回收,环保增效

地区地膜的使用量每年以5%以上的速度递减,而残膜的回收率每年都高于85%以上。去年对地区239个村的8959亩土地的调查中发现地膜亩均残留量为1.319公斤,比20减少0.071公斤。

3、秸杆还田,增强肥力

秸杆还田主要集中在棉花大户上,基本占到棉花播种面积的1/10左右,大约有20万亩,其他秸杆基本不直接用于还田,先用作牲畜饲料再投入沼气池,最后还田,达到了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的效果。

4、节肥节药,保护生态

近几年在地区的重视下,肥、药的用量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逐步得到维护和改善。年全地区使用农药414095公斤,亩均0.071公斤;化肥268892吨,亩均46.36公斤。主要原因是推广了生物防治和灭害灯,充分利用有机肥。

5、推广农家肥,发展无公害农业

2005年地区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202.04万亩,累计认证无公害基地49个,面积是220.7亩,在今年的备耕中发现农家肥的使用量比去年有所增加,增幅为7%以上。

6、高标准节水,利国利民

近几年各县均实施了高标准节水项目,此项目主要实施的是渠道防渗与农作物的喷灌、滴灌,既合理有效利用了水资源,又节约了产品成本。

二、农业生产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

1、在农、林、牧、渔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各行业中每一生产环节,进行有效循环,促使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约、循环的目的。

2、建立城市农业生态园

阿克苏市的“生态农家”已有了开端,在“生态农家”里集钓鱼、观光、品尝农副产品为一体,其生态功能、旅游价值、饮食服务价值均有体现,加强了对城市土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是城市循环经济中一道亮丽风景,很受消费者欢迎。

3、探索与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立体种植是在同一单位面积或区域土地(水域)内建立的多种生物互利共生的优化组合整体系统,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互利共生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和有效资源,达到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阿瓦提的大芸生产就是一个互利共生的典范。

4、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的发展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

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一是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发挥“榕树效益”,实现有害污染物主要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再利用; 二是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以WTO准则为依据,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首先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和单产能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其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第三做好农业研究和农技推广工作,如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立体套种技术等配合滴灌技术,节水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业大区的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化项目 篇3

潍坊锦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生物质能开发、环境保护和新能源项目,以及生态有机种植,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研发生产销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生产,销售塑料包装箱及容器,生态有机种植技术的推广。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以质量为本,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公司现有技术人员11人,员工50多人,成功承建了各种大、中、小型沼气池,大型养殖场沼气项目建了多项。公司在技术上不断的革新,沼气设备品种齐全,工艺设计,安装调试与一体的专业制造安装型企业,公司生产拼装罐,双模储气柜,搅拌机,水封器,沼气脱硫塔,沼气锅炉,固液分离机,沼气压力罐,气水分离器及全套沼气应用设备,公司新增有机肥设备生产,有机微量元素提取,应用,生态农业种植一条龙生态循环农业畜牧业产业链,具有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宝贵经验。

公司引进先进技术,共有几十个品种,上百种规格可供用户选择。产品以工艺精湛、性能稳定、质量优良享誉国内外市场。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养殖,石油,造纸,化肥,焦化,粮食加工,酒厂,柠檬酸,污水处理等行业。公司设有专门的销售机构,建立了完善的销售服务网络,配有专职的售后服务人员,目前产品供应已遍及全国。

我公司还专业生产、销售软体水囊制品、软体沼气池、软体油囊制品,欢迎新老客户前来洽谈、合作!

公司将以可靠的质量,优良的服务,与您真诚合作,共谋发展,共创祖国的蓝天碧水!

二、编制原则与编制依据

2.1编制原则

2.1.1资源化原则

畜禽粪污,秸秆,餐厨垃圾以及生活垃圾是一种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该资源是污染防治的重要原则。粪污,垃圾经处理后,可以产出再生能源(沼气、电能)、有机肥(固态、液态),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2.1.2生态化原则

遵循循环经济指导思想,依据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生态学基本原理,强化种养平衡,促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1.3综合效益原则

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治理污染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粪污以及垃圾治理工程产出大于投入,提高污水处理工程与生态种植的综合效益。

2.1.4可靠性原则

遵循技术先进、工艺成熟、质量可靠的原则,在设计中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处理工艺、设备和施工技术,使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5管理简便原则

合理处理人工操作和自动控制的关系,对不便人工操作,且人工成本较高的工艺,采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

2.2编制依据

2.2.1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6)《畜禽养殖污染物防治管理办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

(11)《资源综合利用条例》

(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14)《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5)《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

(16)《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

(17)《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18)《“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19)《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

2.2.2相关规范与标准

(1)《沼气工程技术规范》(NY/T1220-2006)

(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4)《环境工程设计手册》(水污染防治卷)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中、小型集约化养殖场建设的国家标准》(GBT17824.1-1999)

(7)《有机认证标准一畜牧生产》

(8)《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4)《工业与民用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9)

(1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16)《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89)

三、工程模式

综合分析可利用资源量、沼气和发电量、能源供需平衡条件、种养平衡条件、建设用地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水电设施等),该能源环境项目具备建设“能源生态型”项目条件。因此,项目设计类型确定为:能源生态型。

能源生态型的基本目标:

以生物质能转化技术为核心,将粪污,秸秆,餐厨以及生活垃圾资源充分转化为再生能源;

资源转化的同步产品沼渣、沼液,加工为有机肥(固、液态),回用种植业;

系统稳定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并同时供给生态农业的有机肥料。

四、工程技术方案

4.1工艺技术方案选择原则

1)减量化原则

养牛场实行干清粪工艺,将冲洗用水等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治理经费,达到把污染源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

2)无害化原则

选用先进工艺技术,所有污水、粪便,垃圾必须采用封闭式的厌氧发酵工艺,无毒无味运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厌氧发酵,可去除污水中的COD约80%左右,病毒菌杀灭率96%以上,消除蚊蝇孳生地和寄生虫生长的寄生体。

3)资源化原则

有害粪污,秸秆,垃圾经过治理,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污染物治理后可作为果树、蔬菜的有机肥或深加工成有机复合肥。污水、粪水治理经过厌氧发酵所产生的沼液中富含溶解氮、磷、钾的黄腐酸,浓缩后可制成植物叶面有机喷施肥并兼具杀虫功效,降低农药使用,从根本上达到原生态有机质。

4)生态化原则

选用先进处理工艺治理后,将沼渣和沼液分别制成固体有机复合肥和液体有机复合肥,固体有机肥可作为农作物的底肥或追肥,液体有机复合肥可作为叶面肥或滴灌施肥,形成“养殖-能(沼气)-肥料-种植-养殖”生态模式。整个工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能源工程,注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平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

4.2工艺技术流程

4.2.1各类典型的厌氧工艺性能概述

(1)完全混合厌氧工艺(CSTR)

传统的完全混合厌氧工艺(CSTR)是借助消化池内厌氧活性污泥来净化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进入池内,经过搅拌与池内原有的厌氧活性污泥充分接触后,通过厌氧微生物的吸附、吸收和生物降解,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沼气。CSTR反应器的特点是适用于高悬浮物、高浓度(高温)废液,因此对于处理畜禽养殖粪污非常适合。其运行稳定性好,产气率较高。沼渣沼液COD浓度和TS浓度含量高,一般不经固液分离即可直接用于农田施肥,是典型的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工艺。反应池设排泥管可将多余的污泥和下沉在底部的惰性物质定期排除。

(2)厌氧接触工艺反应器

厌氧接触工艺反应器是完全混合式的,是在连续搅拌完全混合式厌氧消化反应器(CSTR)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的一种较高效率的厌氧反应器。反应器排出的混合液首先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污水由沉淀池上部排出,沉淀池下部的污泥被回流至厌氧消化池内。这样的工艺既保证污泥不会流失,又可提高厌氧消化池内的污泥浓度,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有机负荷率和处理效率,与普通厌氧消化池相比,可大大缩短水力停留时间。目前,全混合式的厌氧接触反应器已被广泛应用于ss浓度较高的废水处理中。其不足之处在于,厌氧污泥经沉淀池再回流,温度变化较大,影响了厌氧处理效率的提高,同时,厌氧罐内的热能损失也较大。

(3)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

待处理的废水被引入UASB反应器的底部,向上流过由絮状或颗粒状厌氧污泥的污泥床。随着污水与污泥相接触而发生厌氧反应,产生沼气引起污泥床的扰动。在污泥床产生的沼气有一部分附着在污泥颗粒上,自由气泡和附着在污泥颗粒上的气泡上升至反应器的上部。污泥颗粒上升撞击到三相分离器挡板的下部,这引起附着的气泡释放;脱气的污泥颗粒沉淀回到污泥层的表面。自由状态下的沼气和由污泥颗粒释放的气体被收集在三相分离器锥顶部的集气室内。液体中包含一些剩余的固体物和生物颗粒进入到三相分离器的沉淀区内,剩余固体物和生物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并通过三相分离器的锥板间隙回到污泥层。

UASB反应器的特点在于可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很长的污泥泥龄(30天以上),较高的进水容积负荷率,从而大大提高了厌氧反应器单位体积的处理能力。但是对于SS含量很高的污水,由于三相分离器泥、气、水分离能力的限制,不可避免地造成出水中含泥量很高,整个系统的投资费用也较大。

(4)升流式厌氧固体床反应器(USR)

USR工艺流程是先对各类畜禽粪便及其它有机物进行预处理,除去大颗粒和粗纤维物质(进料TS浓度3~5%)后,进入USR反应器,USR反应器采用上流式污泥床原理,不使用机械搅拌,产气率视温度不同在0.4~1.2之间。沼渣沼液COD浓度含量很高,不适宜好氧处理达标排放,一般用于农田施肥进行生态化处理,是典型的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工艺。采用USRI艺产生的沼气如进行热电联产(CHP),热能输出部分可满足20℃左右原料的升温要求,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自身热量无法满足运行要求,需要使用锅炉或其它能量进行加热。

4.3工艺流程图

五、项目总结

5.1本方案对养殖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废水,餐厅剩余餐厨来及,植物废弃秸秆,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和综合利用。开发生物能源,回收有机物质,治理环境,净化环境,回收能源,综合利用,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5.2总体处理模式

本项目拟采用能源污水处理模式,能有效地使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出,实现区域循环经济。

玉山县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篇4

1、农村沼气建设为生态循环农业增添无限动力

穿行在玉山县新农村, 深深感受到农村能源沼气等“绿色能源”发展热潮扑面而来:

目前, 全县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476口, 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51处, 大中型沼气工程8处, 农村沼气服务网点42个, 实物配备农村沼气服务专用车3辆, 每个服务网点配抽渣车一台。走进大型养殖场, 原来远近可闻的臭气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型绿色的沼气池。如今的玉山县新农村, 绿色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城乡环境清洁优美, 生活能源清洁、优质化;在玉山县农村, 新世纪的农民正以崭新的姿态畅享着“低碳”新生活。

2、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一条条乡村道路宽敞整洁, 一座座农家小院清爽洁净, 行走于玉山县新农村, 再也不见“路旁柴成堆, 院里存粪堆, 厨房不见白, 黑烟满村飞, 蚊蝇满天飞”的景象。

据了解, 在发展绿色能源的过程中, 农村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给玉山县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全新变化。如今, “不见炊烟起, 但闻米饭香, 做饭用沼气, 省钱又方便。”这些农民自编的顺口溜成为他们低碳生活的真实写照。说起沼气的好处, 用一句话概括:“沼气建设好处多, 绿色能源富农家。”用沼液沼渣作肥料, 种出来的蔬菜、瓜果、粮食都是绿色的有机食品。”

走进农家厨房, 瓷砖桌上沼气灶、墙上挂的气压表一应俱全, 白色墙壁上的沼气净化调压器将来自沼气池的出气管和沼气灶连接起来, 转动灶具开关, “啪啪”两声, 蓝莹莹的火苗便跳跃而出, 农民说:“别小看这口小小的沼气池, 每年可节约薪柴3吨, 提供可观的有机肥, 光这一项一年至少可以节约近千元呢。将建沼气池和改厨、改厕、改圈结合起来, 厨房里再也不熏人、呛人, 猪圈和住房分开了, 无论养多少猪, 粪便全部进入沼气池, 到处都很干净。”

一座座10立方米的小沼气池为农户省去了不少的麻烦。在此之前, 农民只能大量使用薪柴烧水煮饭, 既不方便, 又不卫生, 还破坏绿化和环境。“现在, 打开沼气灶阀就能烧水做饭, 牲畜粪便都进入沼气池, 连苍蝇、蚊子都少了很多, 使用沼气灶不但可以烧水, 而且也可以做饭, 我们也过得像城里人了。”村民们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3、生态循环农业综合推广初见成效

为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做好农村能源工作、助力“美丽金沙溪, 保护信江源”活动, 玉山县农业局建立沼液综合利用推广体系, 有效对接种养殖业, 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

一是组建服务团队, 沼液综合利用工作涉及面广、应用难度大, 为有效推动沼液的综合利用工作, 县农业局设立了沼液综合利用推广办公室, 把各乡镇的农业技术人员和沼气服务网点的技术员整合在一起, 共推沼液的综合利用。

二是强化测土配方, 沼液的成份含量比较复杂, 每个沼气池的沼液存在一定的偏差, 每个种植基地对肥料的需求也有不同, 为对症施肥, 县农业局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打造油菜千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1个, 油菜-红芽芋轮作千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2个、整村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已在全县范围推开, 2014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5.6万亩, 通过测土配方合理指导种植基地化肥、有机肥和沼液的施肥量。

三是打造示范工程, 为有序推进沼液综合利用工作, 县农业局以“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为抓手, 建立沼液综合利用示范点3处, 指导种养殖基地建造沼液存贮塔、沼液存贮池、铺设沼液输送管路, 在油菜、红芽芋、胡柚和水稻等作物上开展沼液的综合利用, 平均每亩可增加产量15%左右。

四是强化科技助农。为科学指导沼液综合利用工作, 县农业局组织县乡农业科技人员, 承担了沼液综合利用示范推广项目建设任务, 项目试验由农业科技人员设计对照组和沼液应用模式, 分析不同沼液施肥量、施用方法对土壤肥力、蔬菜品质、农药使用和收获期等的影响, 为大面积推广沼液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必姆镇淤里村对接, 在油菜-红芽芋轮作示范区开展沼液应用试验。

五是指导建立服务组织。为有效解决部分农户沼气原料不足, 部分养殖户沼液过剩、季节性过剩的问题, 玉山县农业局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指导组建了三沼服务组织, 由各沼气服务网点的负责人牵头, 开展沼气原料和沼液的异地配送工作, 对没有沼气原料的农户由服务队到本乡养殖大户购买然后组织统一配送, 对难以就地利用的沼液通过服务队的运渣车将沼液运输至种植基地使用。

根据该县特色蔬菜品种, 去年该县开展沼液在油菜和红芽芋套种上的应用试验, 项目试验由县农业专家设计对照组和沼液应用模式, 为实现生猪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 结合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工作,

该县采取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示范引领、规划布局等方式, 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等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以下镇镇、岩瑞镇、必姆镇为试点, 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健康的养殖之路。

下镇镇双元村全村存栏生猪2000余头, 全村建成沼气池121个、200立方米联户沼气2处, 猪粪和尿液经过沼气池发酵成了沼气和沼液, 经处理的沼气供周边170户人家的烧饭烧菜用, 一部分沼液直接输送到农户自己的菜地, 一部分沼液则运送到山上的板栗种植基地, 形成“猪—沼—果”的生态种养模式。

岩瑞镇黑猪养殖场是我省知名的黑猪原种养殖场, 年出栏生猪1600多头, 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全场生猪养殖污染“零”排放, 2010年开始就对全场生猪养殖场进行无害化沼气发酵处理, 以农牧结合、生态养殖为着力点, 积极开展污染治理。截至目前, 已完成大型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3处, 对接种植基地800亩。

玉山县必姆镇淤里村年出栏生猪5000余头, 全村有户用沼气125户, 200立方米的联户沼气3处, 按照县能源办推广“猪—沼—菜 (稻) ”等模式, 在该村建立了1000亩猪-沼-油菜-红芽芋套种基地, 3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场600立方米的联户沼气池投入运行后, 年处理粪污1万吨, 年产出的11万立方米沼气不仅解决了养殖场自身的能源所需, 还可配送到周边120个农户, 解决他们的能源问题。沼液、沼渣全部运往该村种植基地, 据统计2013年该村1000亩基地使用沼液、沼渣

后油菜产量130公斤/亩, 红芽芋2250公斤/亩, 产量比往年增产8%左右, 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40%, 农药的使用量也减少了70%, 实现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

市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篇5

2.生态农业是反思工业化农业存在问题,利用生态方法,充分发挥自然界的调控力量,力争事半功倍地最大限度增加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调好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形态。

3.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包括:(1)农区的生态景观布局,(2)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体系设计,(3)农业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利用。各地需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起多样化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及与模式配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4.循环农业最重要的方法在于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recycle)。生态农业包容了循环农业的理念。低碳农业最重要的指标是减少农业过程的碳排放,增加农业体系的碳存储。生态农业能够实现低碳目标,是低碳农业的基本实现形式。

5.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转变是一场产业革命,从工业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更是一场产业革命。中国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的过渡正处于开始阶段,中国的资源、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压力已经显示此路不通。因此中国农业必须实现后发的超越战略,充分依托高新科技和民间智慧,在人均耕地水平和资源水平低的条件下,通过生态农业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目标。

发展循环农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6

作为一种生态产业, 农业是人与自然和谐永续联接的纽带, 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自身的活动及其生命运动规律而进行的有效生产活动。这种有目的的活动, 必然会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间关系结构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状态的重大改变。人类就是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些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子的人为操控而使自然生态系统趋向人类需要的方向演化发展。因此说, 农业是人与自然联接的纽带, 农业的本质就是更好地维护自然资源和优化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循环农业属有机农业范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 (IFOAM) 认为:有机农业包括所有能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其基本原理是:遵循农业循环经济原理, 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推广农业高新技术, 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使用化学药品、改变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功能等突出方面入手, 积极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和与之相匹配的各种优势生物资源, 建成高效耕地农业和多样化的非耕地农业有机结合, 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构架体系。

一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打破传统种养业这一思维定式, 将其内涵扩大到对自然土地和生存于其上的野生生物资源的经济利用以及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其自身经济能力等方面。如:加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深度和多层次综合利用, 加快发展以“投入品减量, 废弃物再利用和整体物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农业, 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强对野生生物特别是动植物、菌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推广, 为开发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生产所需产品提供引种、繁育、加工利用等必备技术。

二是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以有机生态农业为特征的新兴农业生产方式, 夯实生态循环农业源头基础。如:通过扩大基质栽培、喷灌滴灌、肥水同灌等节地节水节肥设施应用, 鼓励利用地力难以提升的丘陵山地、沿河滩涂地等发展设施栽培, 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综合生物、农艺工程等措施,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耕地质量, 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鼓励增施有机肥, 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培肥耕地地力;坚持用地养地结合, 建立休耕制度, 积极推进保护性耕作, 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推广农牧结合、粮经轮作、间作套种等实用、生态农作制度, 改良农田自然生态;控制和减少化肥施用量, 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生物和物理防治, 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扩大农业标准化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培育壮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 强化清洁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等。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在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上, 依据产业相互融合、物质多级循环要素, 培育好生态循环农业的节点产业。如:以农业副产物 (废弃物) 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肥料化利用, 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以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等发展燃料、饲料、草腐类食用菌、沼气等, 达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按照种养结合、废物利用、资源循环协调发展的思路, 科学规划种、养布局, 以规模化、生态化为方向, 推广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 促进畜禽排污物污染集中治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抱团合作、资产重组、技术改造等形式, 提升规模和档次, 利用加工副产物开发生物原料和生物饲料等, 实现农产品加工环节副产物的再循环和多级利用, 减少浪费和废物排放。

四是开发新型生产模式。加快研发以新型生物质原料和生物质能源为主的生态产品, 形成生计农业、原料农业及生物质能源和生态服务农业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农产品结构体系。充分利用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互生、共生特性, 以人工介入方式促使其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和循环利用。如:利用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减少需氮作物化学氮肥施用量, 推广“农作物秸秆→饲料→养殖→农家肥→粮、果、蔬”、“粮果蔬→养殖→沼—种植”等复合型立体循环种养模式的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生产方式, 不仅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 而且有效控制了农业污染, 也解决了单一种养造成对有限土地及水、肥的浪费。

五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试验、示范, 培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 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重点是要完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标准, 依据不同生态循环模式形成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经营服务于一体技术标准规范, 以保障和支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整合农科教资源和力量, 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 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涵盖种养加各领域和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 同时积极推进技术组装集成配套, 使传统的高效适用技术与现代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及信息工程等技术有机结合, 为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支持基层农技人员加强知识更新, 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场所和技术推广项目, 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引进、探讨、试验、示范, 以专业大户、专业农民技术骨干为重点, 培育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户, 带动提高循环农业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六是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围绕提高循环农业技术应用, 鼓励支撑技术人员、科研机构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技物结合、承包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 开展原料供应、生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 培育生产环节专业化服务组织, 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按照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思路, 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农业废旧物具回收、收集加工等废物利用服务体系, 为跨产业、跨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便捷有效服务;建立资源开发和开发项目的环境质量标准, 健全完善农业发展环境效应监控监测体系, 及时评估、处理出现的问题, 从源头上杜绝有碍生态环境的行为措施, 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摘要:循环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 属有机农业范畴。发展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循环农业,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淑景.生态建设文明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5) :92-96.

市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篇7

安岳县位于川中丘陵生态区, 幅员面积2 689km2, 全县辖69个乡镇, 总人口154万, 耕地面积145.7万亩, 其中旱地73.31万亩,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境内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承载力差。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 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动环境、资源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为此, 从2005年初, 我县开始探索适宜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以狠抓示范园区建设为切入口, 建立了多个示范园, 并以点带面, 大面积推广到各乡镇, 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

我县根据不同情况, 针对不同区域类型, 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 研究和实施发展了多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是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穷困区, 重点是坡地治理和利用, 主要模式有坡改梯、山地“围山转”生态工程、“种养一体化”、旱地“集雨节灌作业”等;二是生态资源丰富, 主要有生态型“种养加一体化”,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发生态工程, 生态旅游, 观光农业模式等;三是农业主产区, 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开发生态型特色产品, 发展生态产业, 构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品开发型技术体系;四是经济较发达区, 主要提倡“技术指导, 精品开发”。发展生态型设施, 观光农业, 绿色食品产业化开发, 高新技术应用工程等, 集横纵结构和农业内部各业的融合, 运用了农林复合型、农牧渔综合种养型、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利用型、农业生态恢复型、农村庭院型、畜禽粪便利用型和农作物秸秆利用型等发展模式。其中, 效益明显的有稻田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稻IPM模式、桑 (果) ———草———牧模式、旱地改造综合利用模式、猪———沼———粮 (菜) 和羊———沼———草模式等。

上述这些模式的应用, 快速促进了我县农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增长。具体体现在:一是消化了农业副产物, 控制了环境污染。安岳目前已建各型沼气池2.8万口, 每年可消化畜禽粪便39.6万t, 全县推广秸秆还田和覆盖6万亩, 可消化农业副产物2.9万t, 有效降低了空气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 减少了化肥的施用, 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循环经济示范区实现户平增收676.8元, 其中每户利用沼气作燃料节约购煤款54元, 照明节约用电费35元, 沼渣、沼液作肥料节约购肥款39元, 用农作物秸秆作青贮饲料节约饲料款209元, 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减少防病治虫用药增收节支166元, 实施秸秆覆盖节约劳力10元。在柠檬、通贤柚等大宗水果示范园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猪、羊业家园等地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增收的效益更加明显;三是把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 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美化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四是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各种资料的发放和多种农业技术培训班的举办, 信息服务的普及, 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改变了农民落后的思想状况。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性、可持续性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 在安岳县的发展中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和骄人的成绩, 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打造“川中农业生态强县”目标, 我县还将强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 推进安岳的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一是加强组织和宣传, 深化科学发展观, 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二是创新农业发展道路, 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途径;三是以工哺农, 实现工业型大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延长产业链;四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五是完善政策及机构保障, 加强项目领导, 落实专人负责,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培养新型农民, 在资金上完善投入机制,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市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经济,川东北丘陵地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资源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其根本原因是工业化运动以来, 以高开采、高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而循环经济 (Recycling Economy) 发展方式是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等生态价值新观念为核心、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方式, 它既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理念, 又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模式, 它将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因此, 我们从生产、消费、回收等环节, 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 从城市、农村等区域, 对不同地区实行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 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四川省的广大川东北地区是农业大区域, 农业在GDP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是西部地区特别贫困的山区, 长期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得该地区资源浪费严重, 环境质量较差, 产业链条较短, 经济效益较低, 农村落后的面貌难以改变, 严重遏制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改变这种状况的现实的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而发展循环经济则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工业化、生态农业发展, 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理想的经济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建设和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模式

1.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指导, 以人类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为中心, 从最广泛的范围研究生态和经济的结合, 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规律, 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高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1]生态经济学观点认为, [2]由于生态系统内存在一个物质、能量积累更新的负反馈顶极稳定机制, 而经济系统内存在一个经济无限发展的正反馈机制, 这两个反馈机制的不协调性就产生了经济无限发展对生态资源无限需求与生态供给的阈值性的矛盾, 而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就是在不断克服这个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因为它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 使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 以达到生态经济发展的最优目标。

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 (Closing Materials Cycle) 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以“减量化 (Reducing) 、再使用 (Reusing) 、再循环 (Recycling) ”3R原则为内容, 其中减量化是输入端, 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法地使用物品的过程方法, 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程度;再循环是输出端, 旨在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3]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改变“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模式, 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新经济模式, [4]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因此,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5]它运用生态学规律, 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来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2.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和农业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1) 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的实现。

第一、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生态经济有相一致的理念。生态农业是指以保持和改善农业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总体规划思想, 从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着手, 通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农业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等, 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 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农业经济生产活动, 它提出的按照3R原则组织农业生产, 以及绿色消费、农业系统的自我维持和减少外界的物质能量输入、延长资源使用链条等都是遵循生态规律的。第二、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态经济的具体实施模式和深层次的应用。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 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为主要手段, 成为解决农业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寻求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6]可见, 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更为明确的操作原则以及判断标准, 它赋予了资源新的概念与内涵, 更利于生态农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实现。

(2) 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工业化模式的转化。

第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是由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 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链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 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 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产业网络, 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 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第二、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专业化、农业工业化的实现。循环经济要求通过提高技术效率 (从而有效提高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来减少投入品的使用量并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稀缺化的压力。而单个农户单元实现的成本却很高, 甚至是贫穷山区农户所无法承受的。与此相反, 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以及农业工业化由于其有组织的生产与管理的组织形式, 将更加有利于废弃物的集中处理、技术的创新和配套, 实现低成本的对农业生产与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从而延长生产链。从另一角度讲, 如果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的处理费用低于直接使用新再生资源成本时, 或该企业能通过其他方面的增值得到弥补时,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企业也会选择再循环。因此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以及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的。

二、川东北丘陵地区农业生态经济建设问题突出

川东北地区指南充、广安、达州、巴中、广元5市, 地貌主要以山区和丘陵为主, 幅员64029平方公里, 2006年总人口2517.8万人, 是四川主要的人口集聚区域之一, 更是四川省的农业大区域, 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该地区农业生产由于仍然是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循环经济等生态发展模式推进缓慢, 使得农业生态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

1.农业生产污染严重, 资源浪费极大

粗放式经营过程中化肥、农药、地膜的过量使用使蔬菜、植物及土壤受到污染, 土壤酸化严重、土壤营养成分大量流失,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生产垃圾随处堆放;许多地方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不合理、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三废”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对环境污染产生严重污染, 致使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川东北地区每年有大量的稻草、麦杆、玉米秸秆、豆秸、烟秸、稻壳、甘蔗渣等农业植物纤维废弃物、渔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物废弃物、农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类废弃物, 都是某种物质和能量的载体, 畜禽粪便的生物质气化燃料开发和发酵处理生产有机肥等技术完全可以将将这些废弃物变废为宝, 但却不被利用, 特别是农用饲料、肥料价值、造纸原料价值以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再生价值完全被忽视了。

2.耕地少, 中低产田比重大, 植被破坏比较严重

2006年川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为0.71亩, 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与全省人均耕地0.69亩水平相当, 耕地数量不仅逐年锐减, 而且耕地质量不断退化, 坡耕地多, 土层浅薄, 肥力不足, 产量低而不稳;森林覆盖率较广, 约为44%左右, 但人们只把森林看作是生产木材的场所, 不少地方还将树木砍伐来做柴火, 导致对森林树木的滥伐和破坏, 再加上毁林种粮、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损失使该地区森林覆盖受到严重破坏。尽管四川省已大力推行退耕还林, 但很多偏远山区乡村仍然推进缓慢, 并且在国家的生态补偿期限到了以后, 农民为了生存, 再次开始乱砍乱伐, 水土流失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3.农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农业经营者素质较低

在广大的川东北农村, 人、畜共生现象较多, 厕所不洁净;农村圈舍普遍存在低矮、阴暗、潮湿, 散养户居多, 标准化和科学化生产难以有效实施, 致使农产品品质较低。该区2006年农民人均年收入约为2723.3元,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46元, 现仍有近49.85万人尚未解决温饱。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出外打工, 留守着少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一方面劳务输出虽增加了农民收入, 而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一些地区农地撂荒, 土地大量闲置, 这种长期空占农村耕地和宅基地的情况, 使有限的耕地资源不能发挥经济效用。农村普遍缺乏能胜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差;组织化程度低, 缺乏有文化有素质有奉献精神的农村带头人。

4.产业链条短, 农业规模化水平低, 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经济效益较低

由于分配承包地要肥瘦搭配, 远近结合, 且每户耕地又被分成若干块, 这使得农户规模较小, 这种分散、无序的农业经营状态不利于循环型农业技术的实施;产、加、销脱节, 农户、基地、企业、市场衔接不紧, 难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 农业科技成果利用率比较低, 生产效益十分低下。这些因素决定了循环利用的成本太高, 无法发挥循环利用的规模效应。

三、川东北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基于川东北地区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状况和障碍因素, 我们认为推进该区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川东北地区是丘陵农业地区,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 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四大作物占有突出地位。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猪牛羊肉类畜牧业以及蚕丝、中药材等农产品及加工品也是农业的主导产业。针对这些经济特点, 该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应采用以下主要模式。

1.“猪—沼—果 (茶) 、猪-沼-粮、猪-沼-菜、猪—沼—鸡—菜”生态模式

利用山地资源, 发展无公害粮、水果、菜、茶生产, 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 围绕主导产业, 因地制宜开展“三沼” (沼气、沼渣、沼液) 综合利用。养猪的粪便 (包括牛粪、鸡粪等) 经过沤制发酵后制成沼气, 而沼气可用作新型燃料, 沼渣和沼液用于果园、茶山施肥, 也成了发展林果业、种植业最好的无公害优质有机肥料, 而种出的粮食又变成猪、鸡、牛的饲料, 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环境生态化。

2.“果菌套作”和“稻菇连作”模式

利用川东北地区作为水果粮食生产基地、柑桔、脐橙、丰水梨等果园空闲地多、土壤阴蔽等特点, 推行“果菌套作”, 发展灵芝、杨树菇等食用菌生产, 实现果园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利用水稻收割后冬闲地和稻草发展“稻菇连作”, 消除稻草焚烧带来的污染, 实现稻草还田。

3.“粮—工—猪—鱼”或“种-养-加”模式

针对川东北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生态化, 对高粱、稻谷、大豆、小麦、红苕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生产白酒、陈醋、豆腐乳等食品, 形成各种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如:玉米—-液糖——淀粉、蛋白粉、玉米油、玉米色拉油, 使玉米的有效利用率可以高达95%。加工产生的副产物用作畜禽饲料, 发展畜牧业, 还可进一步发展肉制品加工与畜禽皮毛加工相耦合的生产链;畜禽粪便再次发酵用作鱼饲料, 大力发展水产业, 这样可以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经济效益。

4.“草—牧—桑蚕—粮 (果、蔬) ”模式

结合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在退耕还林区套种桑蚕等经济林, 利用低矮的丘陵岗地大力发展羊、牛、兔、鸡、鸭等动物, 以山地规模散养为主, 收集牲畜粪便发酵后与秸秆混合发展食用菌生产, 采收食用菌后余下废料用作有机肥还田还土, 生产无公害优质粮油、水果、蔬菜。结合丘陵山区桑树多、养蚕户多的特点利用沼渣、沼液喷施桑树, 产出优质的桑叶用于喂养蚕, 结出优质蚕茧, 利用蚕茧发展蚕丝系列产业链条。形成禽、畜、鱼、林、粮、能源互生共存、协调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

5.建立废弃物利用体系模式

一是建立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 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 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二是建立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 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如:用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 用鸡粪发电, 用鸡毛、鸡肠等废弃物制成高蛋白质的鱼饲料, 围绕肉鸡生产各个环节产生的废料, 打造“把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的第一副业链”、“利用副产品开发生物工程的第二副业链”和“鸡粪发电的第三副业链”, 实现良好的零废弃物生产体系。

四、推进川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路径

针对川东北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状况, 除了有一些较适宜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外, 还应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1.加快转变农民观念, 增强农业生态建设的意识

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介绍循环经济的知识, 让农民尽快了解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相关知识, 增强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能;实行典型示范, 逐步推广的办法, 形成不断学习, 从模仿到创新的超越机制, 使农民从思想上接受并树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政府也应有计划地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 加强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 形成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本存量。

2.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

针对农业的特点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及与各地农业发展相配套的政策制度, 包括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行政强制措施、鼓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措施、政府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义务和责任的界定等, 严格区分在循环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之间各自的权责, 才能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保障循环农业经济有序运行。

3.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导向、宣传教育、管理和服务、财政支持等方面对推动农业发展的重大作用

首先, 实施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倾斜的制度安排, 特别是利用当前国家每年安排国债用于补助农户建设农村沼气池为契机, 加大“直补惠农”政策的力度且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倾斜, 形成政府配套补助引导和农户自筹的投入机制, 调动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其次, 给予农民必要的先进生态技术支持, 克服农民技术创新的弱势, 建立推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支持体系, 以便与制度安排产生协同作用。如向农户输送生物共生互利及充分利用时空和营养生态位技术, 农业副产品循环再利用技术, 压氧发酵技术, 秸秆与粪便氨化技术, 废弃物腐熟技术, 耗氧发酵技术等, 因地制宜地将农业生态技术推广、输送到农村千家万户。

4.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改变农业经营过于分散的状况, 便于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和实施

一是要提高农业生产规模, 大力发展规模化、优质化、高效化的养殖小区, 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产品高产优质水平, 提高经营效益;二是增加对管理的扶持, 对循环经济的农业生产实体实行扶持补贴;三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如农业省工节本降耗技术, 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 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当前, 循环型农业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农业”技术、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等领域。

5.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效益最终还要通过市场机制去体现。要通过加强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完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认证体系、协调市场供求关系、规范市场行为, 提升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认同度, 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生.生态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J].农村经济, 2007, (09) .

[2]刘燕, 向东梅.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经济发展试析[J].生态经济, 2001, (08) .

[3]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赵黎明, 徐文杰.循环经济指导下的农业发展道路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1) .

[5]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界环境, 2000, (03) .

市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篇9

固城湖位于江苏省高淳县西南部, 是高淳县唯一的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原为水阳江的过水性湖泊, 官溪河建杨家湾节制闸后, 转变为相对封闭的水库型湖泊, 湖底高程5.5~6.5 m。当固城湖达到正常水位8.0 m时, 湖泊面积24.5km2, 平均水深1.56 m, 蓄水量3 800万m3。20世纪90年代以前, 固城湖水质为Ⅱ类水标准, 水体营养贫乏。近年来, 固城湖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2]。2005年固城湖水质为Ⅳ类, 水体达轻度富营养状态, 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农业生产活动中, 氮、磷元素进入水体直接导致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近年来, 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 污染逐渐加剧, 对农业活动污染治理亟需加强。在湖区, 由于化肥和农药的滥施滥用, 农村生活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 加之过度围网养殖尾水直接排入湖库, 为湖库提供了营养物质[3]。

在固城湖生态区进行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势在必行, 吸取同类湖区的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根据固城湖生态区农业发展特点, 提出以下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期望进一步探索研究, 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模式。

1 水产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水产养殖, 尤其是螃蟹养殖已经成为固城湖新的经济增长点, 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带和国内外知名的品牌[4]。在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也面临养殖污染问题, 影响固城湖水质, 由此针对性制定水系生态修复方案。

1.1 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 规模化、高密度水产养殖逐渐成为养殖业发展的热点。但该养殖方式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质, 大多数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减少污染, 要推广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该技术通过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精准投喂饲料、科学管养, 结合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 达到养殖池塘废水有效减排、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与经济效益的目的。研究表明, 采用该模式, 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 能够减少70%的污水排放, 增产率达到20%。该方式还具有简单易操作、投入较少的优势, 可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1.2 水产养殖废水人工湿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

为了解决固城湖周边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发展中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 将人工湿地技术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 构建水产养殖废水的人工湿地处理及循环回用系统 (图1) 。

通过该模式处理后, 出水的各项指标都低于渔业水质标准, 达到回用要求, 实现了水产养殖废水零排放, 节水效果明显, 并提高池塘产量25%, 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3 种草养鱼净化水质生态治理模式

固城湖水草中, 90%以上都是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 这种水草不但渔业利用率低, 还会产生季节性腐败污染水质。对于湖中现有的微齿眼子菜要定期收割, 以免腐烂后形成淤泥加重湖水富营养化。养殖处于食物链底层的鱼类, 如鲴属鱼类、银鲫鱼和鲢鳙鱼等, 主要以草和浮游生物为食。最近2年, 在固城湖里放养了细鳞斜颌的环保鱼, 这类鱼主要以水底的腐殖质和藻类为食物, 能清除残饵净化水质, 实现截污减排, 在水中人工栽培有助于改善水质的金鱼藻、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 共同构建绿色屏障, 有效缓解水质的营养化和蓝藻的问题。

2 种植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固城湖生态区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并将油菜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 2012年举办了第四届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 置身绵延万里的油菜花海中, 让人如在画中游。在种植业方面利用以下模式, 加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

2.1 淤泥整治养地

淤泥沉积在河沟和河道中, 不但堵塞河道、河沟, 而且淤泥中富集了很多营养物质, 还会影响水体水质。定时清除淤泥, 将其作为肥料还田, 不仅有效处理淤泥, 还提升了土地肥力, 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维持, 而且能够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2.2 化肥合理施用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控制农业污染, 就要控制化肥施用量, 提高化肥施用技术, 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基础肥力, 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避免滥用化肥。二是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但能够增加作物产量, 还能够培肥地力, 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 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三是改革化肥施用过程中的鼓励施用政策, 改为区别化、鼓励节约施用和科学平衡施用的政策[5]。

2.3 秸秆综合利用

在我国, 经常可以看到农民焚烧大量秸秆, 既污染环境, 又浪费了宝贵的秸秆资源。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是省工省力, 秸秆没有较好的利用方式。农作物秸秆用途广泛, 既是一种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又可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固城镇利用稻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 是稻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南京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研究室正在研究麦秸秆替代稻秸秆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 并在固城湖生态区推广应用, 扩大秸秆的使用量。秸秆还可以还田 (包括过腹还田方式) , 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保护大气环境, 降低碳排放, 增加农民收益。

3 建设最美乡村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高淳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 无疑得力于固城湖地区的最美乡村建设。最美乡村不仅是一个概念, 也不仅是一个目标, 而是一种理念, 一种意识, 一种相对系统的发展思路。在建设最美乡村的过程中, 可充分发展以下模式。

3.1 建设最美乡村技术集成模式

高淳正在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的乡村”, 把“最美丽乡村”的愿望变成现实, 固城湖生态区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做好“七大工程”, 分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山水城林融合工程、蓝天碧水宁静工程、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城乡环境整治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和文化保护发展工程。在具体实施时,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环保资金投入。每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 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实施“绿色高淳”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建“两横两纵”生态网架。三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 对未经环评项目、不符合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项目, 不予审批和核准立项, 禁止批准新建任何化工项目, 强制淘汰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四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污染企业改造及搬迁、清洁生产审核等, 年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

3.2 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模式

农村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 污染源既来自农村日常生活, 也来自农业生产。在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清洁生产等原理的基础上, 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进行技术集成研究, 实现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固碳减排的目的。研究表明, 兴建沼气工程不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 促进生态农村建设, 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沼气能够作为农村日常生活的能源, 减少煤炭和薪柴的用量, 节约燃料费。二是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能够作为肥料施入农田, 减少化肥污染, 节约化肥、农药用量。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见图2。

3.3 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农户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分析表明, 以农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固城湖生态区的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为此, 提出固城湖生态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图3) [6]。

4 结论

研究针对固城湖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的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以及最美乡村建设进行了集成研究与示范, 形成了一批生态治理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经过进一步的完善, 将可在固城湖区及其他类似地区进行推广应用。推行固城湖生态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确保固城湖“一湖清水”。

摘要:从低碳循环角度对固城湖生态区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从水产业、种植业、建设最美乡村方面对固城湖生态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行阐述, 提出这些模式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可在实际中推广, 以为固城湖区及其他类似地区低碳循环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固城湖生态区,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国勤.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6) :178-180.

[2]王苏民, 窦鸿身.中国湖泊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93-294.

[3]于忠华, 黄文钰, 舒金华.南京市主要湖库水环境现状与演变趋势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4) :37-39.

[4]黄亦武, 赵富山, 吴建明.把脉高淳螃蟹产业发展[J].江苏农业经济, 2009 (8) :43-45.

[5]鄢帮有, 刘青, 万金保, 等.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6) :614-618.

市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篇10

一、河南省邓州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探索

河南省邓州市是农业大市,近几年,按照现代农业生态、高效的要求,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及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现有的优势农业产业为依托,推广新型种养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破解农业粗放生产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一批典型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示范园区,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生产的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推广创新新型种养模式,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内部生态良性循环

邓州市基于自身优势,因地置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新型种养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邓州市主要有三种循环农业模式,一种是以农户为主体,以沼气发展为核心的模式。这种模式围绕农村用户沼气建设项目,以养猪-沼气-果树种植、猪-沼-蔬菜循环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秸秆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这种模式把养殖业污染治理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实现农民生活、生产内部的生态良好循环。一种是发展庭院经济及优质果蔬高产示范园区相结合的模式,两者相结合可以通过优质高产示范园区的带动,促进庭院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改善农村环境。一种是以邓州昱通牧业为代表形成农作物种植-秸杆、饲料加工-畜禽养殖-沼气工程-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田园种植的立体循环农业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也可以很好的提高作物秸秆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同时也提高土地和空间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邓州市坚持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引领,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如以以白牛穰原专业合作社为代表,主要发展庭院经济及优质果蔬高产高效示范园区;以黄志牧业为龙头,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以昱通牧业为代表建立立体循环农业生态模式等等。这种以龙头企业带动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从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家庭农户和中小养殖企业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废弃物数量规模化处理成为可能,这有利于降低处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打造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链条

邓州作为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承担着水源地涵养艰巨使命。同时,邓州又是传统农业大市,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是其实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显然破解畜牧养殖带来的粪便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势在必行。邓州市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种养沼加相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增值能力。一方面推动了奶牛、肉牛、生猪、鸡、鸭养殖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催生了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安全健康的肉奶产品和名优新特的果蔬产品,与邓州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的功能定位相得益彰。另外,邓州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如利用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有机小麦、中药材、有机蔬菜种植;七彩杂粮与石磨面加工等。这些特色农业在邓州都有一定发展潜力,对当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等,逐步打造了具有邓州特色的绿色环保区域农业品牌,提高了邓州农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增强区域农业的经济竞争力。

二、河南省邓州生态循环农业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

邓州市以市场为导向,同时更好的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信贷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作用,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生态循环农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分析其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缺乏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顺应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通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推行集约节约使用投入品和清洁化生产,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主动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邓州市对生态循环农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推广应用,但由于受长期以来传统农业发展思维的局限及影响,一些干部群众尚未真正树立起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农民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缺乏积极性,农民不愿或无力对循环经济进行更多的投资,对于大量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如秸秆等常采取焚烧,对牲畜粪便污染也没有积极的处理,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缺乏自觉和主动,农民生活垃圾随意处置习惯并未改变。农业生产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也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缺乏导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不论是企业和农民都急需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相关理论与知识进行培训。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着技术和资金制约

一方面,当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缺乏相关技术及人才支持。一是农民自身缺乏生态循环农业知识技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的农业从业者大多为老年人。这部分人受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影响大,且自身受教育水平制约了其接受新思维新事物的能力,自身文化水平和技能不足使其难以主动发展现代农业,也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二是农业科技人员少,尤其是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更加稀缺,据调查,邓州市拥有农业技术人员560人,中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230人,只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远远低于河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技术人员进一步接受再培训提升技能的机会少,这些都不足以满足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需求。三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水平滞后。虽然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些关键技术的引进推广和指导使用欠缺,有些前沿技术还难以大面积推广使用。还必须大力提高新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力度。四是地方政府缺乏与高校、省级农科部门的有效衔接,在技术引进、转化等方面,缺乏资金、政策、渠道等方面的有效举措,地方科技部门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匮乏,不能为地方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创新也力有不逮。不仅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造成邓州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科技门槛高、推广应用难等难题。据统计,邓州市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为26.8%。此外,农村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交流不畅通也制约了农产品开发销售及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也面临资金制约,没有形成科学有效、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一是与生态循环农业自身特点有关。生态循环农业投资风险大,回收周期长,企业和农户缺乏投资积极性。二是农民自身投资能力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集体土地无法进行抵押贷款,农民获取资金的渠道欠缺。三是农业经营主体相对小、分散,不可避免出现资金投入分散的情况,难以发挥资金投入的整体效应,示范引导效应更加不易实现,种种原因导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融资困难。

(三)政府支持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从财政投入上看,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投资不到位。邓州市属传统农业大市,经济相对落后,虽然这些年采取补贴方式扶持养殖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循环农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对循环农业的扶持力度有限。从政策的制订及项目规划上看,缺乏完善整体性的规划布局,养殖业发展仍以散户为主,规模化程度不够,难以满足循环经济的集约化要求,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另外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常常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一些政策表述笼统,难以具体执行实施。从体制机制方面看,市场监管、污染检测、质量追溯、原产地监测、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及价格形成等机制都不健全,制约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从管理服务上看还需要不断加强,部门之间加强协调,畅通信息渠道,加强技术支持与帮扶等。

此外,随着国家各类支农政策的出台,种田收益逐步增多,土地租金不断攀升,土地流转难度加剧,一些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规模发展受到限制。而且由于涉农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不长,示范带动作用较弱,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大多数农户仍然是自我经营、小打小闹,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整体效应,体现不出质量和价格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河南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与思考

(一)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是为了更好传承农耕文明,而且也是为了破解发展难题,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要加强宣传引导,普及生态农业相关知识,使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科技与推广部门及农民都能充分认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资源忧患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变为行动的自觉,逐渐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二)因地制宜创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有重点有层次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因地制宜创新现有发展模式。可以沼气为连接点将当地养殖业、种植业和工业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先进技术拉长产业链条,建立一个高效的生态循环模式;也可以根据各种农作物自身的特点或者不同养殖方式(水养、陆养)创建立体种养体系等。同时要统筹兼顾,推动乡镇之间、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发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生态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要注重循环模式拓展,从以畜禽粪污沼气处理为主的循环方式,逐步向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和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等循环方式延伸。

(三)加快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农业科技的有效支撑,如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着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加大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二是围绕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如农业清洁化生产、新型生物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展开攻关科研,争取有所突破,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不同环节都能得到技术支持。三是要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不仅要加强对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制订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使其成为公益性农业循环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者。

(四)不断加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扶持力度

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制定相关投入政策。就目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来看,政府仍然是资金投入扶持的主渠道。政府要逐步增加对生态循环农业相关领域的投入力度,投入比例要明确稳定,以确保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科技研发等项目可以优先稳妥实施。积极运用财政政策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如加大“三废”综合利用税收减免范围,对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可以适当的减免税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金融制度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尤其是向科技型、生态型农村企业加大信贷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体系

政府要积极发挥支持引导作用,优化完善体系建设,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总体发展目标,制订可行的发展规划,将当地经济发展纳入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计划中去,重点强调资源的利用、废弃物的再利用及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建立激励机制,明确规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不同环节要求标准及扶持政策、奖惩措施,对各主体的责任要清晰界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奖惩得当,促使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建立健全污染综合治理、清洁能源替代等配套政策,健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考核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技推广、绿色产品标准、绿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摘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河南省邓州市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理念的缺乏、技术资金制约、政府支持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政府支持及完善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体系等方面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6)

[2]吕迟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上海农业科技,2015(4)

[3]楚云菲,李娜.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J].创新科技,2015(3)

上一篇:高职印刷下一篇:学习者个体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