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道路

2024-08-25

市区道路(精选4篇)

市区道路 篇1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色网络空间的骨架, 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化既美化街景, 也具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降温、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以及保护路面、组织城市交通、维护交通等多方面的作用, 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道路绿化的植物造景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景观之一, 其设计基本前提是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园林绿化城市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本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和要求, 以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需要, 从而决定如何设计相对的绿地空间, 并配置适宜的植物。近几年来, 广东清远市区清远大道、凤翔路等城市道路绿化提升改造的整体布局所体现出来的亮点, 以及施工中采用轴线处理与园林小品构景相结合的手法, 使之既能展示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优美效果, 又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充分显示出清远市区道路绿化造景的植物配置跃上新档次。

1 清远市区城市道路绿化造景的植物配置

城市道路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植物的选择是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成功的重要保证, 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 注重乔灌木和花草结合、常绿落叶树木的搭配设计, 可以达到运用植物本身创造出层次丰富、物种多样性, 又富于变化的道路绿化景观。植物配置是营造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核心。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应以表现自然、丰富多彩的植物物种为主。植物群落结构应以乔木、花灌木、草本地被高低错落有致, 彩叶植物、水生植物和攀援植物搭配得当为宜。

在坚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 要坚持以清远本地优良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 并以多物种性和多样化的植物景观特性创造出独特的原生态效果。要利用地形地貌, 以及整体环境及局部环境所反映的特殊性, 重视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造景的特色设计, 尤其是植物配置的规划布局和构思。

2 城市道路绿化造景的植物配置类型

2.1 城市道路绿化造景的植物配置类型

清远市区道路绿化造景的植物配置主要有2种类型:一是整齐式的园林行道树类型;二是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布景类型。

2.1.1 整齐式的园林行道树类型。

其植物配置形式有: (1) 以乔木为主、配以适量的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荫效果好, 而且还会使人感觉到舒适。 (2) 乔木与灌木相互搭配。既可增加景观和丰富季相变化, 又使行道树配置具有较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 常绿乔木搭配花灌木、草坪、绿篱。既可使园林行道树绿化带四季常青, 又有季相变化。

2.1.2 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布景类型。

其植物配置形式主要是: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 是具有一定宽度, 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 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 可以起到小游园的作用, 尤其是紧靠居民居住相对密集的一侧园林道路, 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道散步, 又有效防止和减少交通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如在升级改造后的清远大道绿化带上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2 城市道路绿化造景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应注意植物高低顺序与行人视线、行驶中车辆视线的关系, 以及植物色彩与季节关系和颜色搭配的协调性。城市道路绿化造景的植物配置在不同地方的应用, 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2.2.1 道路渠化岛绿地的植物配置应以增强导向作用为主。道路渠化岛绿地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 在行车视距范围内可采取通透式配置。在清远市区清远大道与广清大道交叉的道路渠化岛绿地上, 应选用自然式配置树丛或孤植树, 选用高分支乔木, 搭配低于0.8m的灌木和地被, 保证人车视线通畅, 以营造简洁明快、层次分明、群落明显的城市道路绿化效果。在凤翔路与人民路、清远大道之交的道路渠化岛绿地则要选用配置部分地被植物, 选用自然式配置树丛或孤植树或配置一些盆花或盆栽植物, 可以增加道路渠化岛绿地的独特景色。

2.2.2 园林景观路的造景植物配置要考虑园林空间层次变化和色彩搭配。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风貌和城市景观。清远市区的园林景观路具有很好的立地条件, 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并予以合理配置, 不仅可以较好地展现一个城市风貌和彰显城市园林景观, 而且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绿化管理水平。园林景观路应看作是城市道路绿化的重点, 以贯穿整个城市道路绿化, 乃至是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因此, 清远市区的园林景观路应考虑比主干道绿化多一些园林空间的层次变化, 色彩的搭配, 并充分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的特色或亮点。

2.2.3 城市道路主干道、次道路的绿化造景形式简洁、景观丰富。在国内大多数大中等城市中, 很多道路绿化规划设计都有各式各样, 同一条道路分布有多条绿化带, 且各条绿化带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 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造景形式简洁、景观丰富, 也能较好地发挥绿化带的隔离防护作用。

为了能使设计方案被接受而在植物配置中不受外行人的意图影响, 设计人员除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 结合实际搞好植物配置外, 还要与现场施工人员多商量, 不可一味迎合领导的意图, 随意更换或更改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 导致植物配置既不科学又不合理。如清远市区目前有一些道路绿化确实漂亮但与周边环境不协调, 有的植物配置不当导致绿化覆盖率低或其它功能达不到。如果说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完成后及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项绿化指标, 并再三进行科学论证即可避免。实践证明, 以什么样的树种作主调树, 配置什么样的植物都很讲究, 尤其是城市道路绿化造景的树种选择, 既要考虑不同树种、不同植物在一起时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 也要顾及不同植物的功能作用和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等因素。

3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在清远市区道路绿化布局有限的园林空间中, 不论是以植物为主景, 还是选用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共同构成的主景,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以及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用, 应主次分明, 突出重点, 并以独特的园林空间景观及其风格体现出来。

对比和衬托就是要充分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 运用植株的高低错落、叶花的形态姿色对比手法, 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 以衬托出优美的植株景观。在清远大道这种类型宽大绿化带上的树丛组合, 要注意植物相互之间的协调, 不宜将开采姿色差异较大的树种组合一起。而应灵活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体形大小对比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方法。

动势和均衡要针对多种植物不同的姿态, 在植物配置时讲究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它因素之间的协调, 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 如仁面子 (Dracontomelon dao) 、尖叶杜英 (Elaeocarpus apiculatus Mast) 、细叶榄仁 (Terminalia amtay) 等树种生长比较规整则可合理配置。起伏和韵律要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 有较强的节奏韵律, 以避免布局呆板。如清远大道两旁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 最容易体现出韵律, 对此要注意其纵向的立体轮廊线及空间变换。

层次和背景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 可以使清远市区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宜高于前景树, 种植密度可以大一些, 以形成绿色屏障, 其色调可以加大深度, 或利用与前景树有较大色调和色度上差异的乔木作背景树予以衬托, 克服城市道路绿化带景点的单调。

4 结语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造景效果的好坏对人们的视觉和城市景观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而植物配置对城市景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清远市区道路绿化植物造景的植物配置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各种植物物种之间的协调性, 以及植物的合理配置, 要考虑植物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构图、植物色彩和季相变化, 以及园林意境。二是植物与假山、花架、亭子、廊、台、水景等多种园林元素相互之间的合理搭配。三是植物与周边环境及环保和防灾减灾需要的相适应。

参考文献

[1] 李安荣, 张永强.浅析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几点原则[J].广东园林, 2006

[2] 黄伟杰.营造植物造景群落层次的见解[J].广东园林, 2006 (6)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M].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市区道路 篇2

从实际地表径流水质实地监测和实验室分析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揭示了天津市区道路地表径流主要污染物的相关性及不同污染物随降雨历时动态变化规律,全年道路地表径流水质季节变化规律,全面剖析了天津市区降雨径流的污染特征,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合理化建议,为天津城市雨水污染控制提供了基础研究.

作 者:张淑娜 李小娟 Zhang Shuna Li Xiaojuan 作者单位:张淑娜,Zhang Shuna(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天津,300191)

李小娟,Li Xiaojuan(天津市辐射环境管理所,天津,300191)

市区道路 篇3

上海市区的顶管工程要穿越交通繁忙的城市道路,采用该法可将作业面移入地下,从而避免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只要施工前设计选线合理,施工方法恰当,并不妨碍道路设施的正常运营。同时,由于上海地区地下普遍存在软弱土层,措施不当则会发生较大的地表沉降,导致道路基层破坏,产生塌陷[1]或地下管线泄漏事故。故开展大型顶管工程对所穿越城市道路的沉降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现场信息化沉降监测,掌握其沉降变形规律和确保安全施工是十分重要的[2]。

1 大型顶管工程对道路沉降的影响

顶管施工法的工艺流程是由顶管机头切削土体进行开挖,土体先处于卸载状态;再由工作井千斤顶顶进,对机头前方一定土体产生强烈的扰动作用而使其处于挤压状态;由于机头工具管的管径大于后续管节直径产生“空隙”,使管周土体处于卸载状态产生应力松弛而导致地层损失;此外,顶管后续管节顶进的同时,在管壁与土体接触面产生摩擦阻力可能带走一部分泥土也会导致地层损失[3],从而使顶管工作步步推进。

以前有学者认为,对于上海地区遍布的粘性土,顶管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可近似地认为所有的地层损失均表现为地面沉降。从上海软土地层顶管工程的实践来看,土体的移动形式是复杂的,其运动既有竖向分量(沉降或隆起),也有水平分量,其中水平分量包括土体沿顶管轴线方向的运动[4]。由于顶管作业中既有开挖又有沿轴向的顶进,所以工具管附近土体的运动表现为非线性的三维特征,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准确表达和模拟其施工过程对道路沉降的影响规律。

为了掌握顶管工程导致道路地表发生沉降的影响规律,需要在研究上述沉降机理的基础上,对其施工的影响范围与大小进行定量研究,即不仅要预测土层运动的最大值,而且还要研究其影响的分布规律。目前现有顶管施工过程中,道路地面沉降观测资料包含的信息较少,一般是一些原始数据和表格,未将监测资料和勘察、设计、施工工况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所以很难从已有的资料中归纳出地面沉降和地下土体运动的本质关系。

针对顶管工程导致的城市道路环境影响问题,通过参与上海市区某大型矩形顶管工程,结合工程中具体的地质条件、施工工况,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计算模型,对施工全过程的道路地表沉降变形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同时采集了实地沉降监测数据,并将两种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2 某大型顶管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2.1 工程概况

上海市区某大型矩形顶管工程,始发井、接受井分别位于徐汇区枫林路两侧,工作井围护结构采用SMW工法桩,顶管具体参数见表1。

2.2 不良地质条件

该工程主要在(4)淤泥质粘土层中穿越,本土层属高灵敏度、高压缩性、低强度、弱渗透性的饱和软粘性土,有较明显的触变、流变特性,在动力作用下极易破坏土体结构而降低强度,且土体排水固结时间较长。如果施工不当,极易造成道路路基土体的不均匀沉降。相关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

3 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

3.1 基本原理

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FEM)是一种求解微分方程的近似解法,原理是针对工程问题建立微分方程,包括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将物体或结构分成若干单元(离散化),研究各单元的受力和变形趋势,其典型步骤包括结构离散、单元分析、整体分析和数值求解。通过对顶管施工过程进行模拟计算,主要目的是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仿真,研究顶管工程引起道路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从而可以准确地预测顶管施工对道路环境的影响。

3.2 建立计算模型

通过选取该顶管工程的长度与宽度、地质条件、顶管埋深、顶推施工参数、围护边界条件与荷载等参数对模型进行约束。为了便于分析,将管节内径5m×3.3m、管壁厚0.5m的矩形顶管折算成等面积的半径为r=2.86m的圆形顶管。土层分析单元采用C3D8R(即8节点六面体线性减缩积分单元),为同时满足计算精度和效率要求,单元尺寸控制在0.01~0.05m。

3.3 土体与管节空隙的模拟

由于顶管机每次开挖后的空洞尺寸大于管节本身尺寸,故在土体和管节之间存在空隙,空隙对周围土体的变形影响很大。建立计算模型时,通过将管周颜色较深区域土体的弹性模量弱化为所处土层弹性模量的10%来模拟此空隙(见图1),实际计算表明所得结果与真实情况较为接近。

4 有限元计算分析

选择顶管机头分别推进到20m、43m两种工况,计算道路地表沉降变形并绘制地表变形云图见图2和图3(图中灰白色区域表示沉降,深灰色区域表示隆起)。由图可知,在顶进方向上,前方土体隆起,后方土体出现“沉降槽”,且道路地表沉降分布具有从轴线位置向两侧扩展分布的特点。随着管节往前顶进,沉降槽、隆起区域也向前移动,因扰动土体的沉降量数倍于隆起量,故隆起区域没有沉降区域明显。下面从顶管轴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深入分析道路地表变形情况。

4.1 道路地表轴向变形分析

通过选取管节轴线上方某地表点,绘制出距该点不同距离x处的地面变形曲线,见图4。由图可见,顶管前方地表土体表现为隆起,后方土体出现沉降,开挖面通过测点下方越远,地表沉降越大。当顶管从38m推进到48m时,地表沉降逐渐累积,且最大沉降点和最大隆起点逐渐往前移动。最大沉降量约为-25mm,位于顶管轴线正上方地表15~20 m处;隆起量约为+2 mm,位于靠近接收井的地表。当顶管推进到38m时,在48m附近开始表现出隆起,56m附近达到最大值;当顶管推进到48m时,在58m附近开始表现为隆起,65m附近达到最大值。由此可见,隆起区域大约位于开挖面前方2 D(D为顶管直径,下同)处,并在3 D处隆起量达到最大值。

(δ为正表示隆起,δ为负表示沉降)

4.2 道路地表横向变形分析

(1)地表“沉降槽”断面

当顶管机头推进到43m时,距离始发井14m的道路地表横断面主要表现为沉降,获得该横断面的沉降变形云图见图5。分析可知:地层损失引起的沉降大小从管节到地表逐渐扩散,顶管埋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表的沉降值,顶管埋深越浅,地面沉降越大。最大沉降量发生在顶管轴线上方,离中轴线越远沉降量越减小。

对该地表横断面的沉降变形绘制出曲线见图6,图6直接反映出沉降曲线类似于正态分布的“沉降槽”曲线。当距离管节中轴线1.5D时,地表沉降大约减小到最大沉降值的30%。根据这一曲线,可预测顶管推进时道路地表横向沉降的发展趋势与影响范围。

(2)地表隆起断面

工具管顶进到43m时,距离始发井60m的横断面地表隆起达到最大值,即最大隆起量位于距离开挖面前方17m处,其整个断面隆起变形云图见图7,绘制其隆起曲线见图8,可反映出隆起横向影响范围约2D左右,超出该范围则隆起量小于1mm。

与沉降槽横断面类似,工具管前方地层的隆起范围从管节到地表逐渐扩散,横向上地表隆起呈抛物线形状,距中轴线越远则隆起量越小。由此可见,顶管的埋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地表隆起值,埋深越浅则开挖面前方地表隆起量越大。

5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因该项目位于交通繁忙的闹市区,具有地域代表性,故在该顶管施工期间对道路地表进行了全过程的实时沉降监测,监测数据分析如下。

5.1 道路轴向沉降数据分析

取不同日期的道路地表轴向沉降监测点数据绘制成图9,由图9分析可知:

(1)9月7日,结合施工工况,后顶油缸顶力762 T,土压力为0.09 MPa,靠近机头的路面监测点D2、D5出现轻微沉降,达-2 mm,机头通过监测点位置后则出现下沉;

(2)9月10日当机头穿越监测点后6m(1D),因顶力小于土压力产生土体超挖,监测点则出现大幅下沉,最大沉降量达-38mm,而后道路地面沉降逐渐趋于稳定;

(3)9月20日受大雨影响下沉较为明显,沉降量达12mm/d,后经土体注浆才趋于稳定;

(4)对轴向土体产生的扰动影响位于机头前方(0~1.5)D距离。

5.2 道路横向沉降数据分析

取道路地表横向沉降剖面点数据绘制成图10(D2为中轴线上测点,D1、D3点距D2点各5m),分析可知:顶管施工至53m时该横断面沉降呈现“沉降槽”现象,影响范围距中轴线达1.25D,轴线监测D2点最大沉降量达-55mm,两侧监测D1、D3点沉降量基本相同,为-18 mm,约为轴线上测点沉降量的0.35倍。

6 有限元预测分析与实测数据结果对比

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地表沉降进行了预测分析,结合道路路面沉降实测数据,总结出顶管工程对地表轴向与横向沉降的影响,对比结果见表3。

7 结论

(1)在研究顶管工程对道路地面的沉降影响时,有限元预测分析和实测数据在轴向及横向的沉降影响规律上是基本一致的。即顶管施工对所穿越道路地表沉降的影响在轴线方向上出现沉降最大值,当顶推力控制不当时,则可能导致工具管前方土体产生隆起现象,而横向上地表呈现“沉降槽”,沉降量由顶管轴线位置向两侧逐渐减少。

(2)当大型顶管工程需要穿越复杂的城市道路时,可根据地质条件、工程参数、施工工况等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进行预测分析,对道路沉降影响反映出的薄弱环节采取设计措施或施工前做好应急预案。

(3)顶管工程对道路地面沉降影响的有限元预测分析,如果未考虑施工具体工况和下雨天等恶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分析结果和实测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差异。

(4)如在软土地区实施大型顶管工程施工,应委托有专业资质的单位实施全过程的道路地表沉降监测,及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施工参数,真正做到信息化施工。

(5)实测数据表明,受下雨影响,道路土体扰动区下沉较为明显,沉降量达12mm/d。故顶管施工前应详细了解施工地区的天气状况,尽量避开雨天施工,并及时做好跟踪监测和抢险预案,有效避免道路路面发生塌陷或管线损毁事故。

摘要:在软土地区实施大直径顶管施工,其特定的施工工艺,决定了在施工中和完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施工区域上部道路及管线引起沉降变形是必然的。针对上海市区顶管工程导致的城市道路环境影响问题,通过参与上海市区某大型顶管工程,结合工程具体的地质条件、顶管设计参数,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计算模型,对施工全过程的道路地面沉降变形进行了详细的预测分析,同时通过实地采集所穿越道路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将理论分析与实践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有效控制道路地面沉降提出了合理化的技术对策和方法建议。

关键词:软土地区,大型顶管,道路沉降,有限元,监测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同济大学.上海市城市道路路面技术状况分析报告(虹口区分报告)[R].2009,5~17.

[2]林宗元.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70~675.

[3]叶建良等.非开挖铺设地下管线施工技术与实践[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0,38~56.

市区道路 篇4

一.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三明市区交通道路安全状况,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着重对两方面进行调查:

1.市区交通状况.

2.三明市民对交通安全状况的了解程度.

二.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共分发50份调查问卷,2.参考文献:

中华交通网、三明交通网、三明政府网。

1.问卷调查报告及结果

①你知道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吗()

A.知道B.不知道C.不清楚

(20%)(10%)(70%)

②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你认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

(80%)(10%)(10%)

③现行累积记分制度,你认为有效吗()

A.有B.没有C.有一点

(80%)(10%)(10%)

④你认为机动车驾驶员开车前能喝酒吗()

A.能B.不能C.看酒量

(70%)(10%)(20%)

⑤现在三明市区交通警察执法是否规范()

A.是B.否C.不清楚

(70%)(20%)(10%)

⑥你对三明的道路建设是否满意()

A.满意B.不满意C.一般

(90%)(4%)(6%)

⑦你对三明的道路交通状况是否满意()

A.满意B.不满意C.一般

(70%)(14%)(16%)

⑧你认为有必要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吗()

A.有B.没有C.不清楚

(70%)(18%)(12%)

三.实验

我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以不同的车速的刹车,看地面留下的刹车痕长度。

从而比较出时间的长短,经过实验我们发现,速度大的刹车痕就随着比较长,停下来的时间也随着加长。

三明是个小城市,酒后驾车,在酒精的作用下,会加大车速,而这样对行人

及司机本身都是不利的。

2.超载现象严重。

许多的车辆司机为贪图营利,在原来限载的情况下增加车载量,而这样一旦

发生事故,则会央及许多生命。

3.行人的交通意识淡薄

在路上我们可以随处可见行人为了贪图方便从桥底下或是机动车道上随意

穿越。有时,司机在按鸣笛时行人还从前面大摇大摆穿过,这样不仅为马路多增加了一道隐患,还为自己的生命打上了一个问号。

四、调查结果

城市交通问题是本世纪以来,工业发达国家一直为之困扰的问题。进入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经济贸易和社会活动日益繁忙,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增长,传统的道路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极其严重,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根本治理,必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现在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谈谈关于三明交通安全状况。

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部山区,沙溪河畔。市区地处山区腹地,沿河成带状布置,总人口为40万人。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的数量也在随之增加。然而,目前,市区交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综合运输体系不健全,道路网不完善,社会公用停车场也是凤毛麟角,所有这些都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当前许多大城市都面临着几个问题:①道路容量不足,无法处理好行人和车辆的用地关系。②汽车增加过快,然而,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阻碍着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③私家车辆的增多,公共交通日趋萎缩④交通技术水平低下。交通快速、便捷,还要求城市生态化、智能化,导致城市机动化和建立城市和谐宁静、清新的生活环境的矛盾。

由于三明地处山区,城市建设可用地较少;土地资源的紧张,使城市在机动

化发展方面受到了较大的制约。这样,三明市交通政策就必须走公交绝对优先的政策。而且,三明是带状城市,市民出行相对集中,适合公共交通的发展。三明市的交通政策也应提倡适度的步行交通,也不限制自行车交通,严格限制小汽车和摩托车的发展,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由于历史原因,市区绿地生态都布置在沙溪河两岸,城市交通干道也是沿河

布置,提高江滨路行人的舒适度,是发展山水城市的需要。将市区次干道、支路过宽的人行道绿化,提高道路的绿化率是引绿入城的需要。因此,为疏散市区人口,提高周边片区的通达性,促进外围片区的发展,处理好周边片区联系道路也是非常重要。

分析

广大市民通过调查问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经过了整理归纳,可

供参考:

1.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1)在上下班及学生上学、放学的客流高峰时,可适当增加3路及59路公交车班次;(2)普及乘车IC卡,适当降低车票价格;2.健全管理机制:(1)严惩违章司机;(2)规范交通管理制度,加大对道路上车辆,行人的管理;3.适当限制出租车的数量,提高司机自身素质;4.增加过街天桥的数量,特别是城市交通瓶颈地段,以保证行人安全;5.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力度:(1)在学校,社区开设专题讲座;(2)在社会中经常性地开展关于交通知识的展览.

6.增加行人的道路安全知识,提高全民交通意识。

7.采取交通限制措施,适应私人小汽车的需要,车和路相互协调。

五.结束语: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三明的交通状

上一篇:反安慰剂效应下一篇:机械定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