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安慰剂效应

2024-08-25

反安慰剂效应(精选5篇)

反安慰剂效应 篇1

摘要: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设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进行外汇冲销, 分担央行过多外汇储备, 减轻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和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制度设计、投资环境等主客观原因, 反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冲销反效果。该文从目前中投公司冲销实际效应实施情况出发, 找出其背离初衷产生冲销“反效应”的原因, 并与国外主权财富基金运作对比, 以期我国主权财富基金能取长补短, 更好发挥冲销外汇储备功能。

关键词:主权财富基金,外汇冲销干预,反效应

根据主权财富基金设立动因分为:稳定型主权财富基金 (Stabilization-oriented Fund) , 冲销型主权财富基金 (Sterilization-oriented Fund) , 储蓄型主权财富基金 (Savings-oriented Fund) , 预防型主权财富基金 (Preventive Fund) , 战略型主权财富基金 (Strategy-oriented Fund) 。

我国于2007年成立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很大程度就是为了冲销市场过剩流动性, 减轻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压力, 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投设立之初, 也规定投资要集中国外, 防止“二次结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主客观原因, 冲销效应的实际操作结果却偏离了初衷。本文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并与国外主权财富基金运行比较, 以期其能更多回归其设立之初衷, 真正发挥外汇冲销的作用, 完善我国金融体系, 并希望给即将成立的中投二号一些参考价值。

一、我国外汇冲销现状催生中投公司

外汇市场干预是指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买卖来影响本国货币的汇率, 以防止汇率在短期内剧烈波动。以是否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为标准, 分为非冲销式干预和冲销式干预, 我国采取的是冲销式干预。常用的冲销手段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公开市场业务、收回再贷款等。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和外汇衍生品市场不发达,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较猛烈等实际情况央行对外汇的冲销手段还是很有限的。这一切都构成了我国主权财富基金形成的重要动因。

主权财富基金通常指“一国政府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配、自然资源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积累形成的, 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 一般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我国主权财富基金资金来源于“盈余”的外汇储备,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压力。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中投公司) 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的国有独资公司。为保持央行资产负债表平衡, 由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15500亿元人民币, 购买了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然后注入中投公司, 作为其注册资本金的方式完成。这就相当于分担了央行2000亿外汇储备压力, 起到一定冲销作用。

二、中投公司冲销“反效应”凸显

之前, 有不少关于“外储内用”的批驳, 核心观点就是外汇储备不是财政资金, 若直接用于国内投资或分发给民众消费, 必然会造成“二次结汇”, 外汇储备又会回流到央行, 而外汇规模并未改变, 只是信贷货币又扩张了一次, 这样必然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和推高资本市场资产泡沫等诸多问题。

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也是如此, 如果中投的投资变成另一种“外储”的直接“内用”, 显然就违背了其设立初衷, 即会产生对外汇冲销的“反效应”———进一步加大基础货币投放量, 这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一) 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冲销“反效应”

中投总经理楼继伟表示, 中投公司2/3的资金是投向国内的, 其中1/3的资金用于收购中央汇金公司, 1/3用于对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注资, 其余部分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首先来分析对汇金公司的收购和注资国开行和农行所带来外汇冲销“反效应”。

汇金公司的主要职责就是注资国有商业银行, 补充其外汇资本金, 助其冲销坏账, 进行股份制改制上市。收购汇金后, 实际由中投公司代替汇金公司实行间接注资商业银行的任务。但由于目前人民币处于升值状态, 外汇资产面临的汇率市场风险很大, 加上这些被注资银行, 面临着“货币错配”:即国内银行需要的是人民币, 而被注资的却是外汇。一般来说, 银行对这部分资产处置分为:直接结汇、放贷给企业、向国内居民发放外币债券、利用外汇远期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等。

第一种结汇自不必说, 如果被注资银行被允许结汇, 银行自然会把外汇资产换成人民币, 再投放到信贷领域获利或者冲销坏账。但这样就让这部分注资款流回央行, 无疑加重了外汇冲销“反效应”。第二种放贷给国内企业情况, 假设企业获得外汇贷款后, 用于结汇, 根据货币的乘数效应, 企业获得的这部分外汇贷款必然会在国内整个银行系统形成派生的人民币存款。假设限制企业结汇, 这部分资产用于进口外国商品, 那外汇资产的派生则在国外银行体系完成。此时, 外汇冲销的“反效应”更加深化。第三种主要是针对国内居民实行的外汇债券发放。、由于外汇在国内的不可流通性, 在老百姓满足少量的投资和进口需求后, 还是回到向银行结汇, 进一步加大冲销“反效应”。第四种套期保值, 由于我国衍生品市场尚不发达, 相应外汇套保工具并不健全, 在国内市场大规模套保不现实。所以一般银行运用得很少, 效果并不明显。

(二) 投资国内项目加剧冲销“反效应”

中投公司2009海外投资并购项目清单显示, 投资主要集中在地产和能源板块, 与中国有联系的项目包括龙源电力、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保利 (香港) 投资有限公司、中信资本控股公司及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占了中投国内外总投资项目数的半壁江山, 总金额的占比为36%。这几家公司都与地产联系紧密, 等于说中投一半项目投向了国内与地产有关的企业。

当然, 中投公司作为一个追求盈利的企业来说, 趋利性促使其投向高利润行业的确无可厚非, 但是, 如果作为主权财富基金这一特殊主体来说, 这种等于把资金投向国内的行为, 恰恰造成了“二次结汇”的后果。

(三) 海外投资回流造成的冲销“反效应”隐忧

中投公司2007年5月花30亿美金入股美国最大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黑石之前已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原因是黑石公司股价在次贷危机中缩水近一半, 中投的这笔投资至少从账面来看损失惨重。而今, 对于如果黑石公司投资中国市场可能会带来的“二次结汇”的担心又一次凸显。

由于中投公司购买的是黑石公司的无投票权的股权资产, 也就是说, 中投的入股不能影响黑石公司未来的投资方向。而一旦黑石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当初的注资无疑等于投向了国内, 这就会和上面的国内投资一样造成外汇冲销“反效应”。

三、中投初衷之背离产生冲销“反效应”原因分析

(一) 定位模糊带来的本身制度设计之虞

中投成立之初, 用其中1/3资金收购汇金公司, 代其实行注资国内商业银行的职能。实际上之前对于中投注资银行带来的冲销“反效应”的分析, 可以归结到“用外汇注资国内银行带来的问题”的分析上, 归结到是否应该与汇金合并的这一制度设计的问题上。

这样的制度设计则引发了对于中投市场定位的思考, 如果中投作为单纯主权财富基金, 那就应该是纯粹的投资性公司, 如果赋予它更多的对国内国资管理的角色则会掺和进不少行政干预的因素。就收购汇金、注资国内商业银行这点来说, 本身国内对于用外储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的争议由来已久, 且争议不仅限于经济领域, 还引发了对其合法性、产权、垄断保护等诸方面讨论。把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放给中投, 无疑加剧了年轻的中投的困难, 等同于把外汇注资商业银行的“二次结汇”问题转嫁给了中投。因此, 应首先明确中投的定位, 才能决定它的制度设计和业务构成。

(二) 还本付息压力与政策性意图矛盾

由于中投公司是财政部发行人民币特别债券注资成立的, 其本身就担负着巨大的还本付息的压力。这就促使中投把资本投向高回报的房地产业和一些大型项目获得高回报。中投大部分盈利多出于固定收益类的证券和国内的一些投资项目, 国外项目盈利很少, 这导致中投不得以把投资投到国内, 产生冲销“反效应”。

另一方面, 中投公司成立的政策性意图明显, 性质上看不是单纯的外汇投资公司, 更多地加进了国有资产管理的角色, 担负的社会责任较重。但这又恰恰与其盈利性本身有矛盾之处, 这就易造成公司在追求盈利的同时, 对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现在国内已经开始关注到主权财富基金与一国国内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 但目前尚没有很明确有效的解决协调方案。

(三) 海外投资困难重重

由于一国主权财富基金资产规模大, 对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广泛, 且有极敏感的政府背景, 因而受到高度关注。我国主权财富基金也不例外, 中投公司的一举一动都在国外政府机构企业财团的严密监视之下。一旦涉及到他国的技术、能源、知识等等实体资产投资时, 卖方常常设置多重障碍, 层层阻挠, 限制中投公司的进入, 因而中投的海外投资范围非常局限。

同时, 国内本身就缺乏国际市场投资经验, 目前中投公司的资产配置主要采取“外包”方式来做, 即找国外基金管理公司或基金经理替客户管理资产, 这就容易出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后果。所以本国官方投资人才的缺乏, 又进一步加大海外市场的投资难度。诸多原因加剧了海外投资难度, 此时中投自然会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

四、针对上述原因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 明确定位, 加强市场化运作

要从本质上解决投资方向带来的外汇冲销“反效应”问题, 关键在于中投应明确自身定位, 理清自身制度设计思路与业务构成, 加强市场化运作。既然中投是以盈利为目标的资产投资公司, 那就应该定位于市场化运作。同中国一样来自于外汇储备的盈余的新加坡和韩国的主权财富基金的市场化运作的一些管理经验还是值得参考的。

固然, 它们的成功不乏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 如新加坡和韩国都是小国自由经济, 掌握的资产规模也不大, 实行较便利等。但即使中投公司不能完全实现自由的市场化操作, 其完全可以接受政府委托, 成立相应的决策委员会, 在其中加入一些民间的投资专家和法律顾问, 成为 (下转第78页) (上接第71页) 经营上相对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而现在中投董事会的11位成员都是有政府官员背景的, 甚至直接是官员兼任, 自然导致行政干预力过大, 市场化程度不高。

(二) 注重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挪威石油基金的例子可以作为主权财富基金与财政政策结合的典范。1998年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 (NBIM) 主要负责管理挪威政府通过石油出口获得的外汇储备, 借石油基金保证石油收入的稳定性与储蓄性, 使之成为财政政策的辅助工具。其与国内宏观政策的良好协调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结合中国实际, 要与国内政策协调, 不是把中投的外汇资产直接内用, 否则就会造成上面说的诸多问题, 尤其是要防止其成为弥补财政赤字工具和加大货币政策的无效性。

(三) 资金坚持投向国外

目前国际上运行的比较成功的一些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方向都是在国外。比如之前提到的新加坡投资公司主要投资于国际金融和亚洲各国高新科技产业, 还有俄罗斯新公布的投资计划也是集中在海外能源行业。尽管中投的海外投资市场困难重重, 但其投资方向应该放在国外这一点不能改变。

对此, 国家也应给予最大的便利和支持, 让中投有足够的底气进行海外投资, 而不是一遇到失利就转向国内, 投鼠忌器, 因噎废食。而且, 国际上对于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法律法规应更加完善, 既要进行监管, 也要保护其合法的权益, 提高公平性。同时, 海外投资的效率也亟待提高, 中投公司不仅要有官方指定的官员组成投资团队, 也应引入民间的一些熟悉国外金融市场的投资能人及法律精英, 集多方智慧, 共谋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洋.主权财富基金, 外汇储备管理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当代财经, 2009, (08) .

[2]谢平, 陈超, 刘子君.主权财富基金、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 2009, (02) .

[3]赵勇.论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 2004, (04) .

[4]中投公司海外并购明细单[N].经济观察报, 2010-3-22.

[5]只有黑石放弃中国市场才能避免外储投资二次结汇[N].第一财经日报, 2007-6-21.

[6]刘崇献, 徐枫.三种外汇储备使用方案的利弊[J].经济导刊, 2007, (04) .

[7]张世贤, 徐雪.我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方向选择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07) .

无处不在的安慰剂效应 篇2

外科医生只是在你的膝盖上割开表皮做了一次检查,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实质性手术,但是你的膝痛减弱了。你吞下的药丸是“假的”,不过是一些淀粉,但是你的偏头痛消失了,就像真的吃了偏头痛药一样。通过注入盐水来减缓你的哮喘,其效果竟如支气管吸入剂一样有效。

这些例子都来自临床医学的观察,它们都体现了安慰剂效应——人们吃的是“假药剂”,却表现出如同吃了真药剂一样的疗效。以前,学术界多认为安慰剂效应与真药剂的疗效具有本质区别,所以在研究药物疗效的时候,要设置一个安慰剂组,来排除安慰剂效应,以确定真正的药物疗效。在治疗患者精神疾病的时候也是一样,心理学家要把安慰剂效应排除在真正的心理治疗的疗效之外。

现在,科学家们对于安慰剂有了新的态度:我们不该排斥安慰剂,仿佛它们是来自外太空的异类,我们应该承认安慰剂也是有其疗效的,并且应该利用其效应。比如,过去有一种批评是,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手段的疗效都只不过是安慰剂效应。现在,人们渐渐认识到,我们应善于利用安慰剂效应。毕竟,疗效就是疗效,不必纠结于它的出处。况且,人们逐步认识到,安慰剂效应不是魔术,也不是巫术,它如同真正的治疗手段一样作用于人体,只不过它的作用部位比较特别——人脑。我们可能很难描述安慰剂的作用机理,它可能只存在于精神世界,而它的作用效果却无所不在。

安慰剂是什么呢?安慰剂的英文名字placebo来自拉丁语,其原本的意思是“我会快乐的”。这是不是很像一句安慰自己的话?安慰剂不是真的药剂,它只是存在于你的头脑中,可能是你的思考方式、期待或者希望。比如,每次吃药的时候让自己坚信这种药物有效,也许这个想法比药物的真实疗效更有帮助。

在我们的生活中,安慰剂无处不在,而且安慰剂可不仅仅是指具体的药物。

运动安慰剂

很多心理学研究都发现,运动会带来精神健康。运动可以使我们感到愉快,降低焦虑,避免抑郁,抵抗压力,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和自尊。总之,运动有诸多好处。但是,我们尚不十分清楚这些好处是来自哪里,因为运动和很多好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很容易把运动带来的精神上的好处归结于生理上的改善,比如,心率、灵活性和神经递质的水平等。实际上,有一部分好处是来自运动给予我们的一种暗示,或者说它造成的一种安慰剂效应。

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的研究发现,你感受到的健康程度比实际的生理指标更能预测你在运动中获得的心理好处。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你能够通过运动使自己更加健康,那么你能够从运动中得到更多,即使仅就某些生理指标而言,运动前后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所以,如果你觉得运动是好的,那么它就是好的,比它“真的好”更重要。当然,这种安慰剂效应也是真实地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只是,我们不要忘记这是人对于“好”的预期所带来的好处。这说明,我们在运动之前真正地对其效果抱有希望是很重要的。

再举一个比较“搞笑”的例子。这个例子也说明了“运动”是一剂良药。不过这不再是从你自己的视角来发现其安慰剂效应,而是从他人的视角。

有个朋友曾骗他妈妈说每天晚上都出去锻炼身体了,而实际上是去朋友家玩去了,但是,妈妈信以为真。几天后他妈妈开始评价说,因为锻炼身体,他看起来气色越来越好了。这个例子并非为了搞笑,而是真实存在的安慰剂现象。他妈妈因为心存“锻炼→身体好”这样的信念并且相信他的确是锻炼身体了,所以在他实际上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感觉他身体更好了。

健康食品安慰剂

曾经有一个电视节目玩了这样一个把戏:主持人让嘉宾品尝两种香蕉,一种的标签是普通香蕉,一种是所谓的有机香蕉。然后,主持人让嘉宾评价他们所吃的香蕉味道如何。结果可想而知,他们非常赞赏有机香蕉的味道,表示很香很好吃。最后,主持人揭露,其实这两种香蕉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把同一种香蕉切成两半,然后贴上不同的标签而已。

有时候,你吃什么并不重要,而是你觉得自己吃了什么更重要。这一观点也是有研究支持的。艾丽娅·克鲁姆是哥伦比亚商学院的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她最近做了一个实验,让所有的实验参与者都喝一种卡路里为300的法国奶昔。但是,实验者故意让其中一组人认为自己喝的奶昔有620卡路里能量,而另一组人认为自己喝的是140卡路里无糖无脂肪的奶昔。不出意料,620卡路里组的人喝了之后自我感觉饱足感更强。但出人意料的是,140卡路里组的胃饥饿素更加稳定,即喝奶昔前后没有较大变化(胃饥饿素是一种使人感到饥饿的激素)。620卡路里组的胃饥饿素却出现了急剧的下降,是140卡路里组人下降幅度的3倍。也就是说,你觉得自己吃了什么东西是会反映在生理指标上的。

游戏安慰剂

笔者还很小的时候,大约是在8岁时,很喜欢玩电子游戏魂斗罗,但是总是没办法打通关。有一次一个父辈亲戚来家里玩,临走时他透露了通关的“秘籍”,就是在游戏快要开始前快速地依次按1、2、3键。实际上他并没有玩过魂斗罗,但是笔者当时太小了,信以为真。他走后,马上开始玩,并且很期待这次能够通关。结果,这次居然真的实现了。后来,笔者才知道所谓的秘籍并不存在。回头想来,那只不过是因为安慰剂起了作用。

一个简单的仪式似乎能够帮助人们获得不可思议的能量。比如,有些足球运动员在上场前会在胸前做一些手势、吻球场草地或者祷告,甚至刻意穿某种颜色的球鞋等,这些无非都是一种安慰剂。

睡眠安慰剂

安慰剂效应也会影响我们的睡眠。有研究表明,你觉得自己睡得好不好比你实际上睡得有多好更加重要。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对于参加实验的志愿者给出了不同的睡眠质量评价。研究者假装测量了志愿者的生理指标,进行了睡眠质量的评估,然后告诉其中一组被试者,他们的睡眠质量在平常人的平均值以上,而告诉另外一组人其睡眠质量在正常值以下。随后,他们都参加了用来测量认知表现或者被称为脑力表现的测验。结果,被告知自己睡得很好的那组人在这些测验上表现得更好。这表明,认为自己睡得更好的那些人在当天更加“精力充沛”。

所以,“美美”地睡了一个午觉给你的心理作用大于实际的生理作用,这也是安慰剂的作用。

颜色安慰剂

药剂师发现,有些药物的某些颜色比另外一些颜色的同种药物更加有效,尽管其颜色与药物本身的属性并没有相关性。比如,当抗焦虑药物是绿色时,它对焦虑的疗效更好;当抗抑郁药是黄色的时候,它对抑郁的疗效更好。兴奋剂是红色、金黄色或者黄色时更有效,而镇静剂是蓝色、紫色或绿色时更有效。研究者认为,这些都是一种安慰剂效应,因为人们相信不同颜色背后的心理意义。

名牌安慰剂

如果人们相信“一分钱一分货”,那么他们很可能在选购商品的时候也被安慰剂效应所“迷惑”。有研究表明,如果把成分一样并且实验室实验效果一样的两种止痛药放在一起,让消费者评估哪种止痛药更加有效,那么,名字响当当,或知名度高、宣传力度比较大的那种止痛药被消费者认为更加有效。其中一个原因是,名牌的药物更贵,而人们往往相信东西贵是有原因的——一般是质量比较好。

安慰剂如此有效,又无处不在,以至于有医师总结道: 我们不仅知道安慰剂是有效的,而且不同的安慰剂效果还不一样:手术安慰剂比注射安慰效果好;注射安慰剂比药物安慰剂效果好;针灸安慰剂比药物安慰剂效果好;胶囊比药片效果好;药片越大效果越好。药的颜色也很重要,不同颜色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另外,医生应该告诉患者“这会缓解你的疼痛”,而不是“这可能会缓解你的疼痛”,前者对缓解患者的疼痛更有效。

光伏发电反孤岛效应的方法研究 篇3

在当今地球主要电能资源煤、石油等不断枯竭及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背景下, 太阳能作为新型的能源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经济前景和理想的社会环境效应。但因研发历史较短, 关键技术—光电转换效率较低, 同时光电原材料价格较高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应用还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光电的利用效率, 必须将这种分布式发电并入国家大电网, 但并网过程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 其中之一就是孤岛效应。孤岛效应在并网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所以快速、准确检测并处置孤岛效应是安全并网的首要任务。检测方法有多种, 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通过分析对比, 针对不同的负载性质及并网系统的要求提出了自适应逻辑频率偏移法, 使孤岛效应的检测盲区变的非常微小, 采用这种反孤岛措施可足以保证小功率分布电网并入公共电网后的运行安全。

1 孤岛效应的概念、原因及危害

1.1 孤岛效应

孤岛现象[1]是光伏系统在与公共电网并联后为负载并行供电时, 当公共电网发生故障或中断的情况下, 光伏系统继续独立给本地负载供电的同时, 向临近公共电网系统馈送电能的现象。当光伏系统的输出功率与负载达到平衡时, 负载电流完全由光伏系统提供。此时, 即使电网断开, 在光伏系统输出端的电压与频率快速随之改变, 这样系统便无法准确及时地判断出电网是否发生故障或中断的情况而向电网系统继续供电, 因而导致孤岛现象的发生, 即孤岛效应。

1.2 孤岛现象发生的原因

孤岛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电网设备的故障、电网维修作业造成的供电中断、工作人员的误操作及自然灾害等。

1.3 孤岛现象的严重后果

当公共电网发生故障和中断后, 由于光伏系统仍就维持给负载供电, 将使得维修人员在修复作业时, 会发生设备和人生的安全事故。同时容易使对频率变化敏感的负载受到损坏并发生同步问题。

2 孤岛效应的检测及防治方法

目前国际通用的孤岛效应检测模式大体分为两种:被动式检测技术和主动式检测技术。但由于国内外用电频率和电压的区别, 都有各自相应的标准。目前我国采用国际标准IEEEstd.2000—929[2]和UL174规定。

2.1 被动式检测模式的特点

被动式检测法一般是依据公共电网的电压、频率的变化率来判断公共电网是否发生故障或中断。其特点是公共电网失电后, 负载电压及频率均不稳定, 但是在分布电网功率与负载功率基本接近时, 负载的电压和频率变化很小, 被动检测模式就会失效。以过/低压和过/高频的被动检测法加以说明。

一般所有并网逆变器都具有过/低压和高/低频保护电路, 当整个并网系统正常运行时, 联动过/欠压保护开关S1、S2闭合, 如图1所示。本地负载功率为P+j Q= (PA+PB) +j (QA+QB) [3], 其中PA为分布电网的有功功率, QA为分布电网的无功功率;PB本地负载的有功功率, QB本地负载的无功功率。一旦电网发生故障时, 公共耦合点 (PCC) 的电压和频率将发生改变, 使逆变器和本地负载有功功率不平衡, 负载电压将变化直到其达到新的平衡。变化如果超过所设定的阈值范围时, 将激活保护电路使S1、S2同时断开, 本地负载由蓄电池单一供电, 其功率为PA+j QA, 此时如果负载容量大于蓄电池容量, 将是蓄电池过载运行, 易被烧毁。

至于相位偏移检测法、电压谐波检测法、频率变化率检测法等诸多被动式检测方法, 都无法快速、准确判断分布电网和本地负载功率平衡状态下的孤岛效应, 所以当公共电网因故失电时, 必须激活安全保护电路瞬间启动来断开公共电网和分布电网的连接, 否则安全措施也就失效了。

2.2 主动式检测模式的特点

通过在分布电网和公共电网的公共节点处施加一定的频率、相位、电压等的偏移量来周期性干扰并观察分布电网是否发生变化, 如果分布电网的频率、相位、电压等参数发生了变化并达到某一阈值, 说明公共电网的某处发生了故障或中断, 进而快速响应反孤岛效应功能的启动。

其中主动移频法 (AFD) [4]是最常用的主动检测模式。通过偏移PCC点的频率作为逆变器输出电流的参考频率, 即相当于对逆变器零点时刻t的频率进行对比来完成孤岛检测, 如图2所示[5], 图中虚曲线 (1) 为AFD法作用下的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形, 实曲线 (2) 为公共点的电压波形。TU是其对应的周期时间, T是其对应的半波周期时间, TZ为电流截面时间, 大小取决于偏移给定。当公共电网的市电存在时, 受公共电网频率的钳制, 电流的频率保持稳定值, 当公共电网故障时, 逆变器参考电流频率中存在的偏移量 (即扰动) 使得PCC点的频率不断地变化, 当此频率的偏移量超过频率检测的阈值时, 即可检测出孤岛状态, 从而触发频率保护联动装置动作来切断分布电网和公共电网的连接。

主动频率检测模式有主动移频法、主动移相法、电压偏移法、阻抗插入法等诸多方法。主动检测模式相对于被动检测模式大大降低了孤岛检测的失效性, 但依然存在检测盲区, 当负载谐振频率等于公共电网频率时, 负载品质因数较高时, 主动移频造成的相位差与孤岛时负载电路相位差相等时, 这三种情况均可能导致检测失效, 尤其多台逆变器并网运行时, 检测失效的几率增大, 为此采用自适应逻辑频率偏移法。

3 孤岛检测的新技术研究—自适应逻辑频率偏移法

自适应逻辑频率偏移法是在原频率偏移技术的基础上, 必要时再叠加一个新的频率偏移量的孤岛效应检测法。即在孤岛效应发生时通过正反馈频率偏移叠加, 可以快速地使频率超出欠/过频阈值而瞬间启动保护电路, 使分布电网与公共电网断开, 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孤岛效应所带来的危害。并且在正常并网运行的状态下, 维持很小的频率偏移量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精度, 同时降低了输出谐波含量而提高了电网的供电质量。其逻辑关系如下:

其中θAPS为电流的移相角, K为频率正反馈增益, θ0为附加相位偏移, 所以是常量, fg为公共电网的频率, 一般为50 Hz, f为干扰信号的频率, f0为本地负载的谐振频率, sign (f-fg) 为符号函数, 其意义如下:

θload为本地负载的相位移, Qf为品质因数。

当最恶劣的负载条件出现时, 即f=f0=fg时:

根据IEEEstd.2000—929 (2 (标准取Qf=2.5时[7], 则K≥6, 此时谐振负载群检测盲区已经非常微小, 通过MATLAB进行仿真, 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与仿真结果吻合, 输出并网电流波形良好, 和电网电压同频同相, 基本上可以在100 ms内有效地检测出系统的孤岛效应, 达到了国家GB/T15945的标准。

4 结束语

公共电网中并入少量的光伏发电单元对整个电网不会构成太大的影响, 若盲目的使电网中有较多的分布式发电单元, 有可能对系统其他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如电压形态、电压闪变、短路电流、网损、有功及无功潮流、电路元件的热负荷、谐波、暂态稳定、动态稳定、频率控制等。同时由于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与光照度、气候等诸多因素直接关联, 所以分布电网的输出功率自身就不稳定, 增加了孤岛检测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性, 故目前多机孤岛检测只针对逆变器小规模并网运行的情况, 系统大规模并网运行的孤岛检测十分复杂, 有待于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金焕, 于化丛.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陈运运.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MPPT及孤岛检测新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2.

[3]廖红伟, 林永君.光伏发电系统孤岛检测[J].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0, 26 (11) :1-4.

[4]张超, 何湘宁, 赵德安.一种新颖的光伏并网系统孤岛检测方法[J].电力电子技术, 2007, 41 (11) :97-99.

[5]韩冬.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孤岛效应检测技术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 2011.

[6]薛明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之孤岛检测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试析高校英语测试的负面反拨效应 篇4

关键词:高校英语测试,负面反拨效应,英语教学

一、引言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 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试行) 》 (简称《课程要求》) , 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语言测试则是衡量外语教学成效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手段, 目的是为了通过各种各样的测试来检验特定教学大纲下的实际教学与学习情况。

反拨效应则是指测试对教学的影响, 是语言测试质量标准的一个主要指标 (Bachman、Palmer, 1999) 。Hughes (2000) 给反拨效应的界定是:“语言测试对教学所产生的效果”。反拨作用可以是正面的, 可以是负面的;有显性的, 也有隐性的。当一种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和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时, 那么, 它所产生的反拨作用就是积极的。反之, 则是消极的。

二、高校英语测试表现出的负面反拨效应

由高校英语测试所产生的负面反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英语教育者 (英语教师) 的影响, 二是对英语学习者 (英语学生) 的影响。

1. 对英语教育者的影响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上。今天的高校外语测试, 已经形成了CET一支独秀的局面。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 大多数英语教师把帮助学生通过四级考试当成自己的首要任务, 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讲解上, 忽视了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发展。例如:大部分教师将词汇列表中的词汇进行反复讲解。这种做法重知识, 轻运用, 忽略了词汇学习的语境和语言交际功能, 而且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除了CET外, 其他类型的英语测试也被强加上了不同的目的。如大学生的英语期末结业考试, 很多院校将其与学生的毕业证或者学位证相联系, 如果不能在结业考试中取得及格, 就要一次次的参加补考, 直至毕业前夕, 如仍不能达到学校对外语考试的要求, 那么毕业时将不予发放毕业证或学位证。单从这一点来说, 就已经偏离了外语学习的目的。

由于种种类似原因, 英语教学活动较其他学科明显表现出“应试教育”倾向。教师的“应试教育”具体表现在教学活动, 即课堂教学上。听力在新大学英语四级中所占比分较高, 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事实证明, 其效果并不理想。在听力课中我们发现, 教师很少在听力活动之前通过情景介绍、问题讨论、解释生词和理解话题等形式来导入词汇或语法、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情景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而且听音后的“延续性”活动很少。大部分教师让学生边听边做笔记, 然后完成练习题。听力教学局限于“放音—做题—对答案”, 任务设计没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缺乏梯度, “延续性”活动的缺乏无法使学生通过听来发展其他语言技能。此外, 课文内容讲解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目的, 因此教学活动首先为“了解文章细节和语言点”, 其次为“确定段落大意”和“理解深层次问题”。课文内容讲解前与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和呈现新词汇相关的一系列讲解前活动的总频率以及课文内容讲解后所开展的“拓展性”语言运用活动的总频率都相对较低, 这导致学生因教学活动千篇一律而产生厌学情绪。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大都围绕新大学英语四级命题类型而展开, 学生在课内很少能获得各种机会去运用所学语言, 综合发展说、写、译等其他各项语言技能, 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不强, 学习兴趣不高。在今后的大学英语四级改革中, 如何利用丰富多变的题型设计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外语学习环境有限, 以及外语测试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功利性学习目的, 其所反应出的负面反拨效应也是多方面的。首先, 英语学习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各种测试的压力,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被压制了, 由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学习, 片面地认为通过各种考试就是学习的终点, 而我们知道, 外语学习中兴趣和动力等情感因素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 英语测试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由于大量考试题为识别性的客观试题, 而不是提取性的主观试题, 学生学习时只满足于语言知识的理解, 忽视了语言的产生和运用, 从而养成了“眼高手低”的学习习惯。再次, 为了应付各类测试, 学生无暇顾及各种对英语学习真正有帮助的英文报纸、杂志及小说等英语书。一天忙于看各种有关英语测试的指南、练习等, 课堂上听不到教师流利、优美的英语, 听到的只是教师讲解的习题答案, 学生利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无法提高。

三、应对策略

针对高校外语测试, 关于如何降低负面反拨效应, 许多专家有过许多的研究和成果, 笔者认为, 高校外语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改善目前由测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即测试角度和教学角度。

从测试角度来看, 减少测试中出现的负面反拨效应。有关专家如:Kellaghan和Greaney (Wall1996:337—338) 就提出了十一条建议。如:测试须反映课程的全部内涵而不只是一部分;测试要涉及到高级认知水平。以考促教;所测试的水平不能只限于完成学校学习任务的技能, 也要包括完成校外任务的能力。测试形式应当多样化, 包括口语、书面、听力和实用测试等…… (黄大勇、杨炳钧:2002) 。Kellaghan和Greaney的建议考虑的因素很多, 但也只是从测试的方面来考虑。

从教学角度看, 减少测试中的负面反拨效应至少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不能只为测试而教学。二是帮助学生排除英语学习方面的心理障碍以及对测试的焦虑因素, 让学生得以轻松的学习。三是教师应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多方面、多角度来指导学生如何学。四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学生应善于总结前人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及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略。六是学生要博览群书, 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七是学生要勇于实践, 大胆实践。因为语言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地学科, 要做到学以至用, 才能不脱离语言学习的目的, 通过多方面的交流, 才能使自己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四、结语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没有任何的语言测试会产生绝对的积极影响, 也没有任何的语言测试可以产生绝对的消极影响。客观而言,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与学习产生的反拨作用的大小与其科学程度成正比。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师和学生具有一种自然的推动力, 那就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朝着满足测试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能够端正测试态度, 充分认识到测试与教、学之间存在的三位一体关系, 认真设计测试的题型与评分标准, 把握好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 保证测试的质量, 就能发挥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 促进高校英语教学,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ALDERSON J C, D WALL.Does washback exist?[J].Applied Linguistics, 1993 (14/2) :115-129.

[3]BACHMAN L F, A S 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黄大勇, 杨炳钧.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4) :289-292.

高职基础英语测试反拨效应的分析 篇5

在进行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语言的测试, 通过语言测试受试者能够充分的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 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因此, 高职院校的英语基础测试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测试对于被试者的影响就称之为反拨效应, 考试的重要性决定了反拨效应, 虽然测试题目的设计者能够控制考试的形式和题目的类型, 但是不能控制反拨效应, 因此, 本文对于高职基础英语测试反拨效应进行了研究。

一、反拨效应及其分类

在Hughes的观点中将反拨效应定义为语言测试对教学和学习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其中合理的测试能够推动教学和学习, 不合理的测试会对学习和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他的观点中体现出了从参与者到过程再到结果的反拨效应模式, 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参与者对任务的理解、执行任务的过程和结果都会受到测试的影响。Alderson&Wall从教学和学习方面出发介绍了反拨效应, 他们认为测试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进度、次序和态度产生影响, 同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测试还会对教学和学习的深度产生影响, 教育管理者的态度也受到测试的影响。同时, 他们以不同的标准为基础将反拨效应分为四类相互对立的类型, 分别为期望反拨效应和实际反拨效应、教与学反拨效应和其它反拨效应、积极反拨效应和消极反拨效应以及显性反拨效应和隐性反拨效应。下面将对这几类反拨效应进行详细的分析。

1.期望反拨效应。期望反拨效应, 顾名思义就是出题人在测试题目的设计阶段预期达到的反拨效应, 所有的测试都是具有相应目的的, 有选拔性的考试, 有通过性的考试, 同时考试所要考察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测试题目的设计者一般都是根据这些并结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的保证考试的信度因素来对测试题目进行设计, 制作合适的考试形式和题目类型, 使测试达到测试学生能力以及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相反, 实际反拨效应指的是测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效果。期望反拨效应和实际效应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不一致的, 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 在高职英语测试中的多项选择题的期望反拨效应是对学生的词汇、语义辨析和语法的掌握程度进行检验, 从而可以激励学生重视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词汇积累, 能够对学生运用语言的习惯进行规范。但是在目前高职基础英语测试的现状中可以看出这种题型的设计基础是测试的信度, 但是题目并没有将语言使用的语境考虑在内, 练习只是停留在了句子的层面上。在进行测试的过程中, 英语知识基础为零的人也有25%的可能性把题目做对, 这就造成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并不向学生传授如何掌握相应的知识, 只是向学生传授怎么样才能快速的排除干扰性而得到题目的答案。测试的期望反拨效应是对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但是测试的实际反拨效应却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法而忽视了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重视了记忆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应用能力的提高, 重视了对效果的检验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因此, 在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 期望反拨效应和实际反拨效应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

2.显性反拨效应和隐性反拨效应。显性反拨效应和隐性反拨效应是由Prodromou提出来的, 其中在测试对教学和学习以及其它各个方面所产生的明显的影响称之为显性反拨效应, 反之, 测试所产生的深度的、不易察觉的影响就称之为隐性反拨效应。

3.积极反拔效应和消极反拨效应。以反拨效应的作用方向为基础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将反拨效应划分为积极反拨效应和消极反拨效应。其中积极反拨效应指的是测试对于教学和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正面影响, 能够提高被测试者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高职基础英语测试中的听力测试能够培养教学和学生的听力能力, 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这和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契合的, 学生既能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对语言合理的运用, 这种考试形式和内容就能提高测试的效率;在测试试卷中安排合理的语义知识和语用知识的比例既能够让学生在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将一些优异的材料作为测试素材, 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在相应的语境下进行测试能够让被测试者明白语言的意义需要在语境中体现出来;采用一些比较真实的写作材料能够提升被测试者以后的工作适应能力。总而言之, 将提升应试者能力的目标在测试题目中体现出来, 对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就是积极反拨效应。

消极反拨效应的存在是不以测试设计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考试的结果会对相关人员产生重要影响, 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知识性和非知识性的应对措施, 消极反拨效应也就随之产生。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基础测试的实践研究中可以看出:教师会在一些不进行听力测试的班级削减相应的大纲规定的听力课程而增加语法知识的练习;有的班级开设了听力课程也没有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认为听力测试没有必要,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往届的考试中, 学生为了应对测试中的翻译题目, 在考前将所有课文中的疑难句子以及相应的汉语意思梳理一遍, 在进行考试的时候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这主要是因为测试的翻译题目为课本上的原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教学, 为了使学生应对测试中的选择题和词汇变形题只是进行大量的语法教学;在考试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向学生介绍如何快速的找到答案;很多教师和学生以学习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会有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会对自己的学习丧失信心;一些非知识性、非语言应用性因素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产生了影响, 不能达到很好的测试效度。

4.负面反拨效应。测试题目的设计者为了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设计出了各种类型的题目, 这些题目虽然能够提高测试信度, 但是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反拨效应,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 在测试中出现了大量的多项选择题以提升考试的信度, 对于这一类题目学生通过猜测就有可能得到分数, 这就直接影响了测试的信度。其次, 在题目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考察被测试者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经常会出现一些与正确答案类似的干扰项, 在对这一类型的题目进行大量练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了很多的错误选项, 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 引发学生的思维混乱, 这就会造成学生越来越重视语法知识的学习。然后, 在阅读和听力的考核中, 考生答对了选择题只能说明学生了解了文章的部分内容和细节, 不能说明考生能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和理解, 相当于只是对学生的文章理解程度进行了抽样调查。再次, 为了考察特定的语法和词汇一些与实际脱离的句子出现在了单词变形题目中。最后, 一些实际交际中不会出现的错误出现在了改错题目中, 这些题目都脱离了语言运用的本质。

二、反拨效应调查分析

以某高职学校三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分析了该校近三年试卷结构效度,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考试的看法和考试的反拨效应对英语教师进行了座谈, 随机的抽取某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三年级学生100名来进行问卷调查。在发放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受到了73份的有效问卷。

问卷调查分析

从图中的结果可以看出, 被测试者基本上不满意英语测试的效果, 认为语言测试不能反映自己的实际语言水平的占到大多数。而对测试成绩持消极态度的受试者占到了70%, 没有体现出语言测试的积极反拨作用。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各种题目的喜欢程度, 进行排序的话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首先, 相比于主观题目, 学生更加喜欢客观题目。然后, 相比于理解性知识输出类型的题目, 学生更加喜欢记忆性知识输出的题目。

从图3中能够得到下面的结论: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比较重视高职院校教学的实用性, 但是主客观方面的原因限制了对于这一目的的满足程度和需求程度。从问卷调查的整体结果中可以看出, 该院校的英语测试并没有满足学生的英语需求, 没有良好的积极反拨作用。为了对消极反拨效应产生因素进行分析, 我们将该高职院校近三年的期末测试试卷进行了结构效度分析, 同时和该校的教师进行了访谈。

三、消极反拨效应产生因素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消极反拨效应:首先是学生需求的多样性, 由于高职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就业, 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就必须要体现出足够的实用性。其次是教学理论与现实绩效考核规定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而绩效考核的标准是考试分数和通过率, 两者的不协调导致了消极反拨效应的产生。再次是由于班级容量、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的限制, 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导致了很难开展实用性的教学, 只能进行书面的测试, 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最后是由于学生的功利性太强, 很多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为了取得高的分数或者通过考试, 对于自己综合技能的提升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学习过程中的功利性太强。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职基础英语测试中的消极反拨效应。

四、总结

教学和学习过程都会受到测试的影响而产生反拨效应, 任何的测试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反拨效应, 应当通过扩大试题覆盖面、设计真实的试题、设计多样化的试题等方式在提升试题信度的同时保证试题的效度, 只有达到信度和效度的平衡才能减少高职基础英语测试中的消极反拨效应, 应当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需求为基础进行测试题目的设计, 后续还应当对于提升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戈.论语言测试中的反拨效应及研究方向[J].高教探索, 2014, 35 (04) :117-119.

[2]周建雷, 张威.浅谈高职英语测试中的反拨效应[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3 (02) :143-145.

上一篇:农村公路工程设计下一篇:市区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