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区

2024-07-19

金华市区(精选4篇)

金华市区 篇1

摘要:社区图书馆是社区知识最丰富、文化氛围最浓郁的地方, 社区图书馆建设有助于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有助于构建和谐社区、有助于发展社区物质文明。但金华社区图书馆的发展面临资金、制度、管理等诸多困境。金华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需要在建立相应的图书保障制度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融资渠道, 充分整合区域图书资源, 健全图书网络系统。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社区文化,困境,图书资源,图书网络

一、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的象征, 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为宗旨的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灵魂。因而, 从本质上讲, 社区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对于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社区文化建设需要良好的载体, 而社区图书馆建设恰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 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1、有助于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社区是一个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但社区成员不同于乡村居民, 他们有着更高的文化素养, 有着更高的文化需求。社区是居民的精神家园, 社区建设本质上就是凝聚社区成员的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促进文化大发展的决定, 这些决策正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国内国际发展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正确判断, 为社区文化建设、为打造学习型社区, 为营造浓郁的社区文化氛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社区文化氛围的营造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 但社区是一个自治组织, 具有社会性、多元性、开放性、自由性和群众性等特点, 营造文化氛围, 需要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 这一切实可行的理想平台就是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不仅具有物质性、实用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 同时, 它也是社区知识最丰富、文化氛围最浓郁的地方。社区的文化建设中心、信息资源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等, 都可以搭建在社区图书馆中。因而, 社区图书馆, 是营造社区文化氛围的理想平台。

2、有助于构建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 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文化氛围, 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社区居民的一种价值导向、情感归属和行为规范。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区, 不仅需要做好社区日常服务工作, 更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 不断引领、促进社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 需要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在居民间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 切实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作为社区文化中心的社区图书馆, 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文化学习、信息交流、体会讨论、职业培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而且有助于引领树立社区价值观、增强社区居民的情感凝聚力, 建立良好的社区行为规范, 进而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区。

3、有助于发展社区物质文明

在国家改革开放背景下, 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尤其是城市建设和发展, 更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 社区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原本归属单位管理的大量的人口进入社区, 农村进城的人口也在源源不断融入社区, 失业、就业等成为社区日益重要的工作内容。如何让失业人员再就业是社区工作义不容辞的义务, 社区图书馆不仅可以为失业人员提供很好的技能学习和自我培训的契机, 同时, 还能通过海量信息系统, 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 从而解决社区失业人员的就业难题, 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建设。正如《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的那样:“公共图书馆对于教育、文化和信息是一支有生力量”。社区图书馆正是以其贴近社区生活、贴近居民生活现实而成为有效且实用的“大讲堂”, 为社区居民尤其是失业居民提升职业技能, 提供职业服务, 发挥其发展社区物质文明的重要作用。

二、金华市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困境

金华地处浙江省中部,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社区图书馆建设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无法承担起构建和谐社区, 为构建和谐金华服务的职能。笔者通过对婺城区江南街道的南苑小区、中村社区、兴学社区;三江街道的三江社区和金磐开发区的何宅社区、西关社区等几家社区图书馆的调查发现, 金华市区社区图书馆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思想、管理体制、物质条件和专业管理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困境。

1、建馆指导思想的困境

众所周知, 城市社区图书馆是公益性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 图书馆建设的经费、图书资源及管理主要依靠政府相应职能部门。因而, 政府领导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视程度,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图书馆建设。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 金华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不尽人意, 与政府领导的指导思想有着重要关系。金华地处浙中, 经济发展在全省还处于中下水平, 政府工作的核心是经济发展, 有的领导把建设社区图书馆看着是一件投资大、短期看不到经济收益的工作, 与上级部门的考核也没有太大关系;有的领导把社区简单地看着政府的下级部门, 以行政管理模式管理社区, 只想着如何把工作安排到社区, 只想着如何搞好社区的基本的硬件建设, 对于社区图书馆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思考, 只想着如何完成上级交办的社区建设各项任务。诸如此类的种种指导思想的不当, 极大地制约了金华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2、建馆资金困境

金华经济发展总体不错, 但在全省仍然处于中下, 政府对建馆资金投入远远不够, 社区也很难拉到建设社区图书馆的中介资金, 资金的困难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这种困难典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图书馆建筑面积狭小。笔者在调查上文提到的六家社区发现, 图书馆面积均在20-30平米之间, 阅览室和休闲室合二为一, 只有座椅没有专门看书的书桌, 基础设施相当简陋。二是社区图书馆藏书书目很少, 六家社区藏书量没有超过400册的, 最少的兴学社区只有散放的不到100册, 还有社区订阅的省报和金华本地的日报晚报, 根本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要, 更无法满足居民对就业等相关信息查阅的需求。三是图书资料过时, 社区图书资料大多是居民捐赠和某些单位淘汰的过时书籍, 很多书籍所记载的知识、技术已经过时或根本不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政府对社区图书馆缺乏基本资金投入, 政府对社区的投入多限于硬件建设, 迎合上级部门的考核要求, 根本不会把购买图书资料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综上所述, 资金困扰制约着社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

3、图书管理困境

金华城市社区图书馆图书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亟待解决。一是社区图书馆缺乏稳定的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常常是从社区找来的老年志愿者, 队伍不稳定, 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也都比较低。二是管理员业务能力缺乏, 志愿者管理员对图书资源缺乏相应的了解, 无法解决借阅居民的困惑, 也缺乏现代图书管理水平, 更缺乏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事实上, 这些志愿者管理员只是起到对图书的看管作用, 只能提供最简单的借阅服务, 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对知识的渴求。

三、金华社区图书馆建设应对策略思考

金华社区图书馆建设关系到金华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关系到社区和谐的构建, 关系到和谐金华的构建。因此, 金华各界必须充分重视社区图书馆建设, 充分正视社区图书馆建设的诸多困境, 群策群力, 共谋金华社区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大计, 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1、建立图书保障制度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部门要正确认识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将图书馆建设纳入社区协调发展规划, 在确保基本阵地建设的同时, 还要保证图书资源、管理人员的到位。同时, 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 把社区文化事业发展作为考核和谐社区的重要考核内容, 把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以此来激励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支持和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 促进金华人文社会和谐发展。

2、拓展建设融资渠道

社区图书馆属于公益性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是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而, 政府活动应是以人为本。在这个意义上讲, 政府重视社区图书馆建设, 投资社区图书馆建设是本职所在, 政府投资是社区图书建设的核心力量。当下, 金华经济发展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为更好促进社区图书馆建设, 政府在资金支持的同时, 还需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利用市场化机制, 促进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一是探索公私共建模式, 在政府投资基础上, 积极引进私营企业家、慈善组织或个人共建社区图书馆。二是积极引进民间资本, 政府出地, 引进民间资本建造, 政府根据其公益性目的和价值为其买单, 公私双赢, 惠及居民。

3、整合区域图书资源

就金华社区分布情况而言, 密度较大, 不少社区服务站距离很近, 比如江南街道的南苑社区和兴学社区服务站, 仅仅隔了一条马路, 两个社区都建图书馆, 既是重复建设, 也无法更好满足居民需求。因此, 突破体制上的束缚, 建立跨区的综合性的社区图书馆, 不仅可以整合两个社区的图书资源, 有利于管理, 更有利于居民间的相互交流。同时, 部分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很多, 其中, 每个单位图书资源比较丰富, 社区图书馆可以利用区域和单位交流的便利条件, 通过协商或合作等形式, 区域内图书资源进行整合, 让这些图书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 充分发挥“一馆两制”, 最大限度发挥图书资源优势, 拓展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4、健全社区图书网络

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 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手段, 极大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但在金华社区图书馆, 网络建设是一大软肋。为更好服务社区居民, 政府相关部门要设法创造条件, 解决技术端口接入问题, 建设畅达的图书网络, 更好地方便社区居民网上阅读、学习、自我培训、相互交流和讨论。网络的便捷也为社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社区图书馆要通过不同形式, 甚至通过政府要积极协调, 开展与周边中小学, 乃至与大学图书馆的联系, 共享学校的图书网络资源, 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图书馆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苏瑞竹.社区图书馆的定位和功能[J].图书馆论坛, 2003 (2) :125-127.

[2]余南霞.试论社区图书馆服务与创新[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2009 (8) :73-75.

金华市区 篇2

(金政发〔2008〕86号 2008年7月18日)

婺城区、金东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金华市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金华市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以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金华市区规划区范围内除临时建设工程、村(居)民建房之外的建设项目,以及与城乡规划有关的设计和管理活动。

第三条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

第二章 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 金华市区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和特殊用地等九大类,不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附表一)。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按附表二规定执行;在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建设的,应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六条 凡未列入《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附表二)规定适建范围,需修改规划用地性质的,涉及城市“绿线”、“紫线”、“黄线”、“蓝线”控制范围等强制性内容修改的,应当依法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报批。

第三章 建筑容量

第七条 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工程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各项指标,应根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暂未覆盖又确需建设的地块,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或专项(专业)规划等上层次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应按《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一)的规定,宜采取单独编制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按有关程序报批。第八条 建设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宜单独规划建设:

(一)低层住宅建筑用地面积为500平方米;

(二)多层住宅建筑、多层公共建筑用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

(三)高层住宅建筑用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用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

建设用地未达到前款规定最小面积的,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可单独规划建设:

(一)邻近土地已完成建设的或为道路、河道、市政公用设施等所限制,确实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二)街道、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变配电、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三)危房修建、改造等。

第九条 建筑物的修缮、危险房屋的修建不宜超出原有建筑物的产权面积、原基底面积、原高度、原层数建设。

(一)属文物古迹、历史风貌的建筑应符合有关保护规定;

(二)确因特殊条件限制或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的,在征得四邻同意的条件下修建时允许对基底面积、高度、层数进行适当调整。

第十条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一)中规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指标为上限(非低层的居住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原则上大于等于1.0),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宜将建筑基地按用地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一条 对未列入《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一)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范或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第十二条 鼓励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的建筑面积一般不计入建筑容积率。

(一)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符合城市规划并保证现有城市市政、水利、交通等设施的安全使用。

(二)商业区、连片开发的商务功能区、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块的地下空间,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通建设。

第四章 建筑绿地

第十三条 各类建筑基地内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例(绿地率)应当符合《建筑基地绿地率控制指标表》(表二)的规定。

第十四条 旧城改建难以达到《建筑基地绿地率控制指标表》(表二)规定的,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其绿地率可以比《建筑基地绿地率控制指标表》(表二)规定降低二至五个百分点。第十五条 成片开发或建设地区可编制详细规划确定总绿地率和各地块用地的绿地率,经批准后实施。在符合总绿地率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或建设地区内各块建筑基地的绿地率可参照本规定《建筑基地绿地率控制指标表》(表二)的规定适当调整。

一个街区的绿地可按总绿地率控制指标进行综合平衡,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整个街区绿地指标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内按《建筑基地绿地率控制指标表》(表二)规定平均分布。

第十六条 市区一环线范围内三江六岸沿岸每侧的绿化带宽度不小于60米,市区一环线与二环线之间的三江六岸沿岸每侧的绿化带宽度不小于120米,市区二环线以外三江六岸沿岸每侧的绿化带宽度不小于150米;局部拆迁改造区段绿化带宽度可酌情减小。其他溪流、水体两岸的绿化带不宜小于15米。

第十七条 规划一环线道路两侧新建地块绿化带不宜小于20米,规划二环线道路两侧新建地块绿化带不宜小于50米;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地下建筑顶板标高相对室外地坪标高不高于1米,平均覆土厚度不小于1米,乔、灌木种植面积比例一般不低于绿地面积的70%,绿地率可按绿地面积的100%计算;平均覆土厚度小于1米,灌木及植被配置为主,绿地率可按绿地面积的50%计算。屋顶绿化覆土厚度大于30厘米,以灌木及植被配置为主,绿地率可按绿地面积的30%计算(铺装地摆盆花不计绿地率)。

第五章 建筑间距

第十九条 居住建筑的间距除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要求外,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建筑间距图示见附录三)。

第二十条 居住建筑的日照标准,应保证被遮挡居住建筑大寒日日照不少于3小时的标准。旧城区改建项目内新建居住建筑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被遮挡居住建筑大寒日原有日照少于3小时标准的,新建建筑对其遮挡日照不得加剧影响。

居住建筑日照分析计算按《浙江省城市建筑工程日照分析技术规程》执行。

第二十一条平行布置的多层居住建筑的建筑间距规定如下:

(一)朝向为南北向的多层居住建筑,即正南北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旧城改建可酌情降低,最低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倍;且建筑间距不小于16米。

(二)朝向为东西向的多层居住建筑,即正东西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遮挡建筑高度的1倍;旧城改建可酌情降低,最低不小于较高遮挡建筑高度的0.8倍;且建筑间距不小于16米。

第二十二条 垂直布置的多层居住建筑的建筑间距规定如下:

(一)南北向的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且建筑间距不小于16米。

(二)东西向的建筑间距不小于南北朝向建筑高度的0.8倍,同时不小于另一建筑高度的0.6倍,且建筑间距不小于16米。

(三)本条第(一)、(二)款建筑山墙宽度应小于、等于16米;对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多层居住建筑控制。

第二十三条 非垂直也非平行布置的多层居住建筑的建筑间距规定如下:

(一)当两幢建筑物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二)当两幢建筑物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三)朝向的确定以被遮挡建筑为准。

第二十四条 高层建筑与居住建筑建筑间距,除保证被遮挡居住建筑满足第二十条规定外,应同时满足以下规定:

(一)面宽大于42米的高层建筑与其北侧南北向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其南北向建筑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8倍;旧城改建地段不小于0.7倍;且建筑间距不小于24米。

(二)面宽在24米(含24米)与42米(含42米)之间的高层建筑与其北侧南北向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其南北向建筑间距应不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7倍;旧城改建地段不小于0.6倍;且建筑间距不小于24米。

(三)面宽小于24米的高层建筑与其北侧南北向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其南北向建筑间距应不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5倍,且建筑间距不小于24米。

(四)高层建筑与东西向多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其东西向建筑间距不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5倍,且建筑间距不小于24米。

第二十五条 在一类居住用地上新建低层居住建筑的,其用地内部南北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

第二十六条 南北向多层建筑与其南侧相邻地块的低层居住建筑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2米;南北向高层建筑主楼与其南侧相邻地块的低层居住建筑建筑间距不得小于18米,且高层建筑主楼退离南侧自身用地边线不小于12米。

南北向高层建筑与其南侧相邻地块的多层南北向居住建筑建筑间距不得小于多层南北向居住建筑高度的1.2倍,高层建筑主楼退离南侧自身用地边线不小于多层南北向居住建筑高度的0.7倍且不小于14米;且建筑间距不小于24米。

第二十七条 建筑平行布置,遮挡建筑为多层、高层建筑时,新建被遮挡居住建筑下部为非居住用房的,其建筑间距计算可扣除非居住用房的高度;当被遮挡居住建筑为现状建筑(不包括同步规划先行建造的居住建筑)时,其建筑间距计算不得扣除非居住用房的高度。

第二十八条 多层居住建筑与低层、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宜小于6米;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山墙间距不宜小于4米;高层建筑主楼与低层、多层、高层居住建筑山墙间距不宜小于13米。

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山墙间距按上款规定执行;相对居住建筑山墙设阳台时山墙间距适当加大。第二十九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除符合日照、消防、环保、卫生等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南北向平行布置且南侧为多层建筑的,旧城改建地段其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新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5倍。

(二)南北向平行布置且南侧为高层建筑的,除保证被遮挡建筑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的日照标准外,还应满足第二十四条建筑间距的规定。

第三十条 办公、宾馆等非居住建筑(不包括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教学楼、工业建筑、仓储建筑、门卫、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下同)的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

1.南北向的,其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4倍,且不小于18米。

2.东西向的,其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不小于13米。

(二)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

1.南北向的,其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且不小于10米。

2.东西向的,其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且不小于10米。

(三)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根据遮挡关系,其建筑间距按本条第(一)、(二)款规定控制,且不小于13米。

(四)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层、多层、低层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不少于6米。

(五)以其他形式布置的上述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及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第三十一条 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建筑间距按居住建筑规定控制。

非居住建筑(第二十九条所列非居住建筑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居住建筑在满足自身退让的前提下,其建筑间距可按第三十条规定控制。

第三十二条 工业、仓储、市政、特殊用地内建筑间距按相关规范控制。

沿城市重要道路、广场按城市规划布置公共建筑物时,其间距应服从街景的要求。

第六章 建筑退让

第三十三条 沿建设用地边界(非城市道路、广场、河道、城市公共绿地)的建筑,其退离建设用地边界距离按第二十条至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建筑间距一半退让,但最小不得小于消防间距;边界外为居住建筑须同时满足第二十条至第三十一条建筑间距的相关规定。

地下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广场、城市公共绿地距离最小值为3米;后退相邻建设用地和已建用地边界的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其最小值为3米。

第三十四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按《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最小距离》(表三)控制执行。

注:①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以建筑物地上一层最突出的外墙(含柱)边线计算。

②交叉口后退距离已经包括视距三角形要求后退距离和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含不规则的交叉口),后退距离按较宽路控制。交叉口的后退距离遇立交时,按立交预留用地控制。

③交叉口范围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切点的连线算起。

④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其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最小距离应相应加大,具体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三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有大量人流、车流集中的大型商场、影剧院、体育场、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10米;详细规划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六条 沿城市公共绿地建筑物后退距离不少于10米,沿铁路两建筑物应预留30米以上防护绿带(以铁路边沟外缘起算),建筑物后退公路边沟外缘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城市规划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 建筑物最外侧边缘与电力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应满足《电力线边线与建筑物最外侧边缘的最小水平距离》(表四)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护单位周围建设控制地带,市中心商业区及旧城改建地块,在满足消防和交通要求的前提下,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可适当缩小。

第七章 建筑高度

第三十九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四十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无线电通讯设施(含微波通讯)周围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其建筑高度应符合有关设施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或高度控制要求。

第四十一条 在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有关规定,并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或详细规划执行。

第四十二条 沿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建筑物的控制高度,除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沿路建筑物高度(H)一般控制在H≤1.5(W+S)

W:道路红线宽度

S:建筑后退距离

(二)城市主要道路和中心地段的建筑高度,可视建筑空间环境、天际轮廓线等要求作出调整。

(三)道路交叉口的建筑高度,按其中的宽路计算控制。但沿窄路部分的建筑长度超过30米时,其超过部分按窄路计算。

第四十三条 建筑物竣工后,一般不得加层。确需加层的,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加层后应满足关于建筑容量、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建筑高度、消防设计的控制规定;

(二)符合城市环境、景观的要求;

(三)由原建筑设计单位或与原设计单位同资质以上建筑设计单位出具的建筑结构安全的证明材料。

第四十四条 对住宅建筑平屋顶改建坡屋顶的,在满足自身建筑结构安全和第二十条日照标准,其坡屋顶坡度按小于等于1:2控制,坡屋顶最高点控制在3.0米以下。

第八章 建筑基地出入口、配建停车位

第四十五条 建筑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邻接,否则应设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基地内建筑面积小于等于3000平方米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米;基地内建筑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且只有一条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7米;若有两条以上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米。

第四十六条 建筑基地机动车出入口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在基地周边较低级别的道路上安排。在不同等级的道路上开设2个或2个以上的机动车出入口时,应当按照道路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安排;

(二)距主次干路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计算起应不小于70米,距城市支路、小区道路交叉口的距离可以适当减少。

第四十七条 建筑物配建的停车设施可采用地下车库、立体停车楼(库)、地面停车等多种形式,露天停车泊位数一般不宜超过总泊位数的20%。每一个地面停车位应按25~30平方米集中安排用地,并设置专用停车场和通道,不得在建筑物间任意设置和占用小区出入口通道设置停车位。

第四十八条 停车场(库)每单位车辆的停车面积应符合《停车场(库)每车位的停车面积》(表五)、《每辆自行车停车面积》

(六)的规定。

第四十九条 旅馆、饭店、体育场(馆)、影剧院、展览馆、图书馆、医、学校等公共建筑和商业街(区)、居住小区必须配建或增建相应停车场、停车库,其配建指标按《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配建标准》(表七)规定控制。

第五十条 配建机动车停车位小于等于100个时,应设置不少于1个双车道或2个单车道出入口;机动车停车位大于100个且小于等于300个时,应设置不少于1个双车道和1个单车道出入口。出入口的宽度双车道不应小于7m,单车道不应小于5m。

第五十一条 停车场(库)的平面设计应标明场内通道、车辆及人流路线走向、出入口交通组织、停车泊位、停车诱导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五十二条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八)的规定,其规划结构可以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第五十三条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表九)的规定。

第五十四条 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表十)的规定。第五十五条 物业管理用房面积、位置应在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中载明。建设单位应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载明的地上总建筑面积7‰的比例配置物业管理用房;但物业均为非住宅的,物业管理用房配置比例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载明的地上总建筑面积3‰。

第五十六条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或建筑物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设不小于4米×4米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

第五十七条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米;小区道路路面宽度6.0~9.0米;组团道路路面宽度3.0~5.0米;宅间道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米。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米×12米的回车场地;当为高层住宅时需满足大型消防车回车要求,应设不小于15米×15米的回车场地。

第十章 公共配套设施

第五十八条 市级、区级公共设施配置要求,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确定。

第五十九条 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建设要配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商业服务(含金融邮电)和行政管理等七类公共服务设施。

第六十条 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一般按居住区、小区和组团三级规模配置,也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和规划用地四周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

第六十一条 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内容和规模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汇总表》(表十一)执行。当居住人口规模达到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规模时,应按照(表十一)的规定配置本级及本级以下各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当居住人口规模介于两者之间时,除按低一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外,还应根据需要选配高一级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旧城改建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酌情减小配套规模。

第十一章 其他

第六十二条 沿街建筑物外装修方案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对环境有所改善。第六十三条 城市主要商业街道两侧高层公共建筑应作外墙灯光设计。

第六十四条 户外广告的设置应符合户外广告专项规划和户外广告管理技术规定。

在建筑物上设置大型户外广告应当与建筑物的风格、形式、色彩等协调,不得破坏建筑物的立面形式、主要特征。

沿街新建、扩建、改建含商业功能的建筑物应在方案设计时预留店招类广告位置。

第六十五条 凡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建民用建筑(指住宅、旅馆、招待所、商店、大专院校、办公、科研和医疗用房等),应按有关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

第六十六条 城市道路两侧应统一设置市政消防给水设施。

第六十七条 市区村(居)民住宅建设标准按金华市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二章 附则

第六十八条 本规定未尽事宜,均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第六十九条 本规定施行前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且在其有效期内的,可按原规定执行。

第七十条 本规定各县(市)可参照执行。

第七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2003年10月17日发布的《金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附件(略)。

金华市区 篇3

1. 1物流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规定: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 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1. 2物流的分类

1. 3冷链物流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1. 3. 1冷链物流的定义

冷链物流又称为低温物流,是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冷链物流属于当今物流行业的精品系列和稀缺部分,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为客户提供产品的冷藏、冷冻、仓储、运输、配送、包装、加工、多式联运以及其它一系列增值服务。

1. 3. 2冷链物流的实体适用范围

冷链物流的实体包括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和特殊商品三大类,其适用范围如表1所示。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各类产品。涉及冷链物流的主要是水果、蔬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

1. 3. 3冷链物流系统的构成

冷链物流系统主要包括冷链运输、冷链仓储、冷链装卸搬运、冷链包装加工、冷链配送、冷链信息管理等子系统,其职能和涉及环节如表2所示。

1. 3. 4冷链物流的特点

冷链物流系统与高新技术、高额投资、先进管理紧密相连,包括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等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特点和表现如表3所示。

2国内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国内冷链行业起步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近几年发展迅速,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也为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国内早期的研究主要专注在产业发展的方向上,重点研究了食品冷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较为宏观; 近几年才相继出现了一些偏微观的库存及运输网络的优化配置以及冷藏冷冻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冷链物流观念在我国日益深入人心,冷链物流技术逐步推广,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冷链物流企业快速涌现,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冷链物流体系得到不断健全和发展。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冷链物流已经向着专业化、系统化、一体化的方向迈进,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 1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用于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2009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 2010年,财政部、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的通知》,通知提出,要在全国多个区域建设从产地到销地的冷链系统,发展并优化组合各类冷链运输方式,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加快冷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 2011年,国家发改委编制了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制订和推广冷链物流规范和标准,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冷链物流企业,并形成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海南省国家冬季瓜菜基地建设规划》,有利于解决冷链应用中关于产地及冷藏运输技术的“瓶颈”问题。这些文件,在政策上为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也将我国冷链物流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只达到5% , 15% ,23% ,冷藏运输率分别只达到15% ,30% ,40%。《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 ,30% ,36% 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 ,50% ,65% 左右。

近年来我国冷链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1. 1冷链物流需求增幅加快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冷冻冷藏食品需求迅猛增长,食品冷链物流行业迎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以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等为代表的冷链食品发展较快。

2. 1. 2冷库、冷藏车等基础设施资源加速增长

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冷库数量约为3万座,总容量接近6 138万立方米,比2003年的700多万立方米增加了近780% 。许多城市开始重视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启动冷库新建工程,冷库数量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从冷藏车方面来看,2002 ~ 2008年中国冷藏车的平均销量约为4000辆,年均增产率达到10% 。根据中国汽车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上半年, 我国从事冷藏车生产的企业为38家,共向市场提供2 980台冷藏和保温车辆,比2009年上涨了109% 。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和技术企业投入到了冷藏和保温车辆的研发和生产活动中来,不断向市场提供符合需要的冷链物流设备。

2. 1. 3冷链制度正在逐步完善

2007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颁布《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开始了对冷库标准、冷藏设备标准等几个重要标准的全面制定工作; 同年10月,上海市颁布了《食品冷藏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成为国内第一个颁布食品冷藏物流地方标准的城市; 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着重强调了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降低食品流通损失率; 2010年初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 冷标委) 正式成立,全面负责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管理、技术、服务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修订工作; 同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计划到2015年极大缓解我国冷藏技术设施不足的问题,作为第一个专业物流规划,它的出台明确了未来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七项任务和主要目标,标志着我国农产品物流将进入一个新阶段。由此可见,我国冷链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赢来了新的契机。

2. 1. 4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开始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也不断在我国的冷链物流产业中应用。例如,冷藏车载GPS定位系统是冷链信息技术的重要方面。利用多采点智能温度仪与冷藏车载GPS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能够迅速准确地记录和回传冷藏车厢体内的多点温度,使冷藏运输温度监控借助GPS系统在Internet和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

RFID监测技术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利用RFID技术,将温度变化记录在“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上,对产品的生鲜度、品质进行细致、实时的管理。另外,RFID还可扩展为覆盖全冷链物流的冷链监测中心数据平台。企业或联盟成员通过口令获取相关数据,实现对冷链温度的全程、实时监控和预警,同时向消费者提供方便的查询手段,向社会公布产品的安全溯源信息。

目前我国冷链商业模式逐渐清晰,综合分析共有七大类型:

第一种是运输型,包括零担,指以从事货物低温运输业务为主,包括干线运输、区域配送以及市内配送。目前中国冷链按此种模式运营的代表企业有双汇物流、荣庆物流。

第二种是仓储型,指以从事低温仓储业务为主,为客户提供低温货物储存、保管、中转等仓储服务。目前中国冷链市场按此种模式运营的代表企业有太古、普菲斯。

第三种是城市仓配型,指以从事城市低温仓储和配送一体业务为主,按此种模式经营的企业目前来看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很难实现跨区域服务,但利润还不错。如北京快行线、上海中外运冷链、深圳曙光等。

第四种综合型,指的是以从事低温仓储、干线运输以及城市配送等综合业务为主,比如招商美冷、上海广德、北京中冷、 重庆雪峰。

第五种交易型,指的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从事低温仓储业务为主,比如联想白沙洲、海吉星、江苏润恒、福建名成等。

第六种供应链型,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开始一直到终端整个过程提供低温运输、加工、仓储、配送服务,然后由分销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分销商,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目前中国冷链按此种模式运营的代表企业有众品、良中行、联想增益供应链、广东华新。

第七种是个性化的企业,根据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温控物流服务,比如冷链宅配,代表型企业雅玛多。

2. 2国内冷链物流研究现状

我国对食品冷链物流的研究正处于发展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与运作流程研究、产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研究、冷藏保鲜技术的应用研究。

基于冷链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与运作流程研究的有: 何明柯( 2001) 对冷链系统基础结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冷链系统的基础结构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冷链基础框架结构的评估程序,系统的设计了冷链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框架结构; 谢如鹤( 2004) 将食品物流的保鲜链分解成为生产—运输—贮藏—配送—零售—消费六个主要的增值环节, 并对这六个环节作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 龚树生、梁怀兰 ( 2006) 研究了适用范围不同的食品冷链物流网络的三种模式: 单个经济体的冷链物流网络、区域内的冷链物流网络和跨区域的冷链物流网络。

基于可靠性安全性的研究有: 刘海波( 2009) 通过对完全冷链和不完全冷链的建模来计算两种模式下食品热流量的差异,得出冷链对提高食品安全的作用。

基于技术支持的研究有: 孙立军( 2008) 推广将指定物品放在保温系统内,保温箱中添加蓄冷剂这一模式来完成统一配送。张平等( 2008) 提出数字化与智能化控制、环境友好型制冷工艺和制氮方法,多种温度和气调使用形式等保鲜科技支持与新技术开发。陆旭群( 2008) 分析RFID在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效果。魏国辰教授( 2010) 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作了分析,他认为以超市、大型批发市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三种物流模式将是未来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鞠红( 2013) 运用协同学理论,将复杂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通过研究指出构建完善的生鲜农产品冷链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并指出建设产地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和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向农村市场发展是有效的完善策略。俞林( 2013) 采用加权型专家评分法对原始物流中心选址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相应的BP神经网络结构模型,最后结合实例分析进行算法验证,从而得到简便易行的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优化方法。

2. 3现状分析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完整的冷链体系尚未建成; 冷链设施相对落后, 运输效率低; 第三方物流比重低;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 冷链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

国内现有食品冷链物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的管理体系和措施研究,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食品冷链的研究还不够丰富。

冷链物流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冷链物流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发展和普及冷链物流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的长期协作。

3金华市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3. 1发展现状

金华市区是指婺城区和金东区,根据2010年金华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金华市区常住人口为107. 73万人。 按年平均增长率为1. 61% 计算( 2000年到2010年的人口增长率) ,2020年金华市区人口将达到126万人。

3. 1. 1农产品消费情况

表4是我国家庭食品消费构成情况。金华市区按100万人口计算,2012年度蔬菜、肉类、禽肉、禽蛋、水产的消费总量分别是8. 8万吨、2. 1万吨、0. 8万吨、0. 6万吨、1万吨,共约13. 3万吨。从表4可以看出,金华市区农产品消费量略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

(单位:KG/人)

3. 1. 2农产品生产情况

根据2013年年鉴,2012年金华市 区主要农 产品产量 如下:

蔬菜总产量21万吨;

水果产量15. 5万吨,其中,果用瓜6万吨( 西瓜4. 3万吨,甜瓜0. 8万吨,草莓0. 6万吨) ,柑橘4万吨,葡萄3万吨, 桃1万吨。

淡水产品产量2万吨,其中鱼类1. 5万吨。

肉类产量9万吨,其中猪肉7. 8万吨,禽肉1. 1万吨 。

禽蛋1. 2万吨;

牛奶6. 5万吨。

3. 1. 3农产品冷库建设情况

金华市80% 以上的生鲜商品还是采用常温流通手段,据统计,金华市区每年仅果蔬就有8万吨腐烂,占果蔬总产量的20% ~ 40% ,浪费总资金达8亿人民币。表5是中外冷链物流的比较,可以看出,各项冷链化指标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损耗率却非常高。

表6是金华市区冷库基本情况,从表6看,市区规模以上的冷库库容在15万吨左右,主要是市场配套冷库,承担的为市场交易商品的仓储业务。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 2014 - 2020年) 》。《纲要》指出,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蔬菜消费140公斤、水果60公斤、肉类29公斤、禽肉11公斤 ( 按肉类与2012年消费量增幅计算) ,蛋类1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表7是金华市农产品消费和生产总量表。

(单位: 万吨)

按表7的数据计算,2020年,金华市区预计需要冷链库容近20万吨,其中:

1蔬菜、水果年产量约36. 5万吨,按30% 的预存保鲜率, 需库容11万吨;

2按2020年的消费量计算,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按20% 、30% 、36% 测算,分别需要库容5万吨、1万吨、 1万吨。

3因为禁止活禽销售,预计需要库容1万吨。

因此,十二五期间,金华市区冷库基本上能满足民生需要,但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对食品的健康、安全要求的提高,冷库容量缺口在5万吨左右。尤其是果蔬冷库,仅有2万吨,缺口较大。

3. 1. 4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

金华市区从事冷链物流的骨干企业有:

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 专业生产金华火腿、低盐火腿、 发酵肉制品、火腿制品、火腿调味品,“金字冷冻食品城”,冷冻交易配送中心,冷库库容6万吨、交易中心5万平米。

浙江新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肉制品加工销售、食品冷冻冷藏业务和冻品交易市场经营,“新辰”,专业冻品批发市场, 冷库库容2万吨,交易中心1万平方米,年交易额10亿元。

金华市华通冷库: “华通”,水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冷库库容2万吨,市场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年交易额30亿元。

此外,还有“光大”( 冷库库容2万吨) 、浙江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

金华市区冷藏保温车辆较少,不足200辆。

3. 1. 5农产品冷链物流特点

综上所述,金华市区冷链物流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

1金华市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较低 。

总体来说,金华市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冷链物流比率较低,冷库容量较小,各项指标低于国内发达区域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一是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 二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 三是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 四是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

2金华市区冷链物流潜在需求巨大。

首先,金华市区经济水平不断攀升,农产品消费量巨大, 冷链物流潜在需求巨大; 其次,金华市区农产品产量较大,冷链物流资源丰富。最后,金华市区位于浙中枢纽,发展冷链物流的区位优势明显。

3. 2问题分析

根据对国内和金华市区的冷链物流现状分析,金华市区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3. 2. 1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1缺乏对冷链物流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整体规划不足;

2冷链物流运营模式不完善,地方性扶持政策较少,产业培育力度较小;

3经营观念和管理体制还没有完成从单纯仓储分配型向配送服务型的转变;

4大部分冷链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

5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冷链产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

3. 2. 2冷冻冷藏技术落后、设施陈旧

1各个冷冻冷藏企业的制冷技术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车间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

2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滞后,很多仓储设备都是30年左右的库龄,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

3冷库仓储能力基本能满足现阶段冷链流通需要,但结构不合理。

3. 2. 3冷冻冷藏配送运输效率低

1冷冻产品的装车大多是在露天操作而未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

2物流各个环节信息传递不畅,使库存、装卸、运输等缺乏透明度,造成冷冻冷藏产品在配送、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风险及成本增加;

3由于冷冻冷藏运输效率低,生鲜冷冻品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产品成本的70% 。而发达国家最高不超过50% 。

3. 2. 4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1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

2冷库建设存在“六多六少”现象,即: 肉类冷库多,果蔬冷库少; 城市冷库多,农村冷库少; 经营性冷库多,加工性冷库少; 普通冷库多,专业性冷库少; 基础型冷库多,高技术冷库少;

3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4金华市区冷链物流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4. 1影响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因素分析

冷链物流是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行业,在规划引导、资金扶持、行业标准和食品安全法规等几个方面给予了明确的支持,如表8和表9所示。

4. 2影响冷链物流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

1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直接推动了消费升级。对冷链商品需求的扩大,必然带动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自1986年以来,金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27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36423元,增长了35倍。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冷冻冷藏食品市场将呈现快速发展的特点,2013年金华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2688元( 按2013年年均汇率折算为10123美元) ,预示着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五大因素助推冷链商品市场容量的放大,成为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客观动力,如表10所示。

4. 3影响冷链物流发展的技术因素分析

冷链物流涉及原料采购、加工、运输、储藏直至消费等多个环节,如图1所示。当前,各个环节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5金华市区冷链物流运营模式分析

国内外冷链物流的运营模式目前主要有“各自为政”自营模式、“第三方经营”模式、“物流地产”模式———普洛斯模式等三种类型。

5. 1 “各自为政”自营模式

5. 2 “第三方经营”模式

5. 3 “物流地产”模式———普洛斯模式

美国普洛斯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物流配送设施和服务的投资开发商,其最早将“物流地产”的概念引入中国。普洛斯模式就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完成从市场调研、设计到施工的全部过程,将建成的仓储设施交付客户,同时提供后续的管理服务。

6金华市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建议

6. 1加强政府部门领导协调,做好冷链物流规划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环节多、产业链长,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从目前看,农产品生产归口农业局,物流归口交通运输,销售归口商务局。建议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以市区供销社为牵头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府领导及协调配合。

金华市区冷链物流需提前布局规划,在《金华市物流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统一组织《金华市冷链物流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协调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低散乱、重复建设等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建议应用SWOT分析法对市区发展冷链物流产业进行优势分析、劣势分析、机遇分析、挑战分析,进一步发现冷链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6. 2大力发展和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出台地方性相关扶持政策

通过对金华市区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外部影响因素及运营模式的分析,金华具备发展冷链物流产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应大力发展和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主要措施有:

根据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特点,合理安排冷库建设用地,简化冷链物流企业设立前置审批手续,放宽冷链运输车辆的城市交通管制;

鼓励冷链车辆提升改造,对新购置车辆给予财政资金补贴;

支持冷藏运输车辆跨区域加盟,在车辆审验、车辆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对冷链物流企业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同价,并对规模型、贡献型冷链物流企业在银行贴息、水电费支出等方面给予财政补贴扶持;

进一步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力度,建立以HACCP ( 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 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及全程质量检查与监督机制,对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给予一次性财政奖励。

6. 3整合优化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冷链物流资源,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和配套协作,建立区域性的大型低温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对冷链基础设施投入,淘汰落后设备产能,优化市区农产品冷链产业布局。

6. 4鼓励创新和培养人才

加强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与研发,对符合金华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新工艺新技术、新型高效节能的大容量冷却冷冻机械、移动式冷却装置等进行集中研制和应用。同时,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鼓励相关单位开展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与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随着现代物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文中根据国家有关冷链物流发展的标准,结合市场实地调研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简要阐述了金华市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全面剖析了该行业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市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化程度低和缺乏规划整合等问题。为此,文中提出了要加强规划协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等对策建议。

金华市区 篇4

2009-07-02 17:59:00 来源: 浙江在线(杭州)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从今年7月1日起,金华市区2009大额医疗补充保险开始办理,截止时间为7月31日。为了方便金华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购买大额医疗补充保险,金华市医保处与工商银行金华市分行合作,首次推出了大额医疗补充保险银行营业点代扣业务。

据了解,从本人工行账户进行扣款的参保人,可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工行借记卡(包括牡丹灵通卡、e时代卡、理财金卡)或活期存折到工行指定网点现场填写代扣委托书(一式二联),填写内容包括委托人(缴费人)姓名、参保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地址及方式等。

从他人工行账户进行扣款的参保人,账户所有人持本人及参保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工行借记卡(包括牡丹灵通卡、e时代卡、理财金卡)或活期存折到工行指定网点现场填写代扣委托书(一式二联),填写内容包括委托人(缴费人)姓名、参保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地址及方式等。

代扣委托书由参保人员在参保登记点或直接到工行网点领取。金华市区所有工行网点均受理上述保险费代扣委托业务,保险费自动从委托代扣账号中扣除。客户应在缴费期内(每年7月份)保证扣款账户状态正常,并留存足额资金,以免扣款不成功而影响医保待遇享受。

上一篇:创业甜品屋下一篇: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