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

2024-05-22

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共12篇)

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 篇1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充分发挥地域生态和区位优势及地方产品特色, 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实行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 规模化建设, 系列化加工, 产业化经营, 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 促进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襄阳市具有南北东西过渡性气候特点, 光照充足, 雨热同季, 是全国重要鄂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 也是全国首批22个地市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生产优势明显。2010年全市GDP达1201亿, 其中农业总产值366亿元, 占GDP的30.4%。襄阳市生态农业工作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 实施了生态农业系统工程, 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襄阳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襄阳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襄阳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通过科学规划、全面管理, 襄阳市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迅速。目前, 全市已建成15个生态农业示范乡镇和30个生态农业示范村, 包括以宜城市为代表的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襄樊市原种场、枣阳市张湾镇为代表的村级集约型“精品村”等, 创造了适应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通过深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 襄阳市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农产品质量得到保证。2010年, 全市共抽检农产品品种30个, 样品7000余个, 仅市直就抽检样品4000余个, 样品合格率达98%以上, 不合格产品中未发现违禁农药残留。农业部和省农业厅2010年全年对襄阳市进行了七次例行抽检, 共抽取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产品、水产品等六大类样品, 总合格率达99.3%。

目前, 襄阳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因地制宜, 形成了四种主要发展模式:一是以保康县为代表的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 主要实施林、果、菜为主的立体开发;二是以丘陵、平原等地区为主的丘陵岗地生态农业产业化, 主要加强造林绿化, 开发林果业和食用菌生产, 合理调整种植业、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的比例;三是以汉江沿岸为主的平原生态农业产业化, 主要突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四是以户为单位的生态农业, 发展适合庭院种养加工业, 获得综合效益, 加快致富步伐。

襄阳市现有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 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偏低, 发展较快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和经济状况稍好的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大多数产加销连接松散, 仅仅有少数农户和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 缺乏中介组织的引导和信息沟通;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品牌区域化严重, 襄阳市生态农产品对科学技术的运用还太少, 多数品牌也只是区域性品牌, 缺乏品牌影响度。针对襄阳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必须把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地采取最有效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作为襄阳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2 襄阳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优化

2.1 以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的发展模式

发展无污染食品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 一方面满足了城乡人民对食物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现代化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如食品污染, 此外还可以提高农民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等。

襄阳市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 有它较为成熟的基础和良好的区位优势。目前全市以形成了粮食、油料、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业七大主要产业, 枣阳优质桃、南漳食用菌、老河口优质梨、保康有机茶等特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10年, 襄阳市政府提出, 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为基础, 核心基地建设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 优质水稻带动建设标准化基地20万hm2;优质小麦带动建设标准化基地26.67万hm2;优质水果桃带动建设316国道沿线标准化基地2万hm2, 梨带动发展形成汉水沿岸标准化基地1.33万hm2;优质畜禽带动建设形成年出栏500万头优质三元猪标准化基地和沿汉江乡镇年出笼量5000万只的优质肉禽标准化基地等。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为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方面, 目前已培育出“梅园”大米、“奥星”粮油、“万宝”粮油、“章陵”面粉、“襄大”畜禽产品、“仙仙”果品、“孔明”、“隆中”大头菜等一批名优农产品。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3家, 省级41家, 市级116家, 万宝、奥星、梅园、金华、鲁花、祯德6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 其中奥星、鲁花2家企业过20亿元。全市有机、绿色、无公害标识认证总数314个, “三品”认证企业达到88家, 其中有机4家, 绿色24家, 无公害60家, 认证基地面积达到33.33多万hm2。全市40多个农产品在全国、全省各类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和最佳畅销奖;30多种农副产品出口东南亚、韩国、日本、西欧、美国、南非等国家以及国内大中城市、大型超市。

为实现襄阳市农业向优质、低耗、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 就必须使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 培育出过去难以达到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开发研制新型生物性农药、动植物营养物质和调节生长发育物质, 不断扩大对化学物质的替代;肥料将向复合、专用、缓释、长效和可控方向发展, 灌溉向精细节水和微灌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将使经验性和分散性的农业技术趋于规范化和程序化。

可见, 在襄阳市绿色食品初具规模的基础上, 加大绿色农产品产业化建设和管理的规模和力度, 以绿色农产品产业化为主线, 走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是推进襄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方式。

2.2 以沼气为纽带的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是根据生物间链索式的相互制约、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利用生物间相互关系, 兴利避害, 充分利用空间, 把不同的生物种群组合起来, 多物种共存, 多层次配置, 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

近年来, 襄阳市对生态节能养殖高度重视,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实现人和自然良性互动循环和产业体系的良性互动循环, 推动畜牧业的最大增值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在宜城市、襄州区等地推广“猪—鸭—鱼”养殖模式;在枣阳、保康、谷城等地推广果 (茶) 园养鸡技术;在宜城、南漳等水稻种植区推广稻鸭共育技术等。其中, 发展较为迅速的就是以沼气为纽带的立体生态农业, 大力推行“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菜”等科学的生态饲养模式。

全市各地因地制宜, 把沼气建设与特色产业培植、环境整治、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结合起来, 既注重沼气的能源效益, 又注重它的综合效益, 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发展模式, 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典型。在襄阳正大生态养殖示范村, 普遍采用了新型沼气技术对猪的粪便进行处理;谷城县对一些规模养殖户在建设畜禽栏舍时, 就由县财政免费修建沼气池;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先后投资250万元, 使8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保康马桥中坪村逐渐普及“沼气+立体养殖”模式。

襄阳市要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 就必须继续推进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 结合襄阳市的区位优势和种植条件, 通过高技术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途径, 使生态农业结构处于最优化状态, 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发挥系统的整体性与功能整合性。

2.3 生态旅游型农业产业化模式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加上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 大众回归大自然的渴望愈来愈强烈, 对物质文化生活的生态需求也愈来愈高。因此, 农业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它既可以使人们领略到秀美的田园风光, 又可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依托优美的山水资源, 建起了“天艺茶庄”和“凤凰山寨”, 开发了“农家乐”、沼气环保饭庄等系列旅游项目, 前往休闲娱乐的游客络绎不绝, 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锦绣园高新农业观光园是襄阳市内一个现代化农业与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的新式园林, 是我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农业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改善城镇居住人群结构, 而且丰富了区域经济繁荣的模式, 形成良性的经济生态圈。借助襄阳市作为魅力城市的影响力, 打出生态旅游模式, 不仅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 也带动了本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度。

3 提升襄阳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对策

3.1 优化生态农业生产要素

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等自然资源, 而科技标准较高的生态农业要实现产业化, 就要求高级要素较好的运用于生产, 包括生态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科学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必须建立和完善包括质量检测、环境监测与控制体系相应的支持体系, 才能保证生态农业所需的有机肥、有机种子与生态产品的质量。对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要进行提炼、集成, 如种植绿肥培肥地力技术、秸杆覆盖还田废物利用技术、畜禽粪便高温堆沤无害化处理技术等, 让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专业人员素质方面, 要加大对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除传授常规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 更重要的是传授有关农业经营、市场营销以及组织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3.2 建设生态农业基地, 以优质产品开发来带动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生态农业基地可以提高生物能的利用效率和物质循环利用的效率, 是能量转化效率较高的农业生产场所。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是其产业化的基本依托, 也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通过引进完整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功经验推广到农户, 从而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最佳效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应是生态农业的主导产品。在生态农业生产中要控制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 减少农产品中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的残留, 使生态农业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要求, 真正做到生态农业生产的是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疆昌吉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尚豫新

(新疆昌吉学院, 新疆

昌吉831100)

要]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新疆昌吉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分析昌吉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得出目前昌吉农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品牌效用和产品营销两方面较为完善, 而在产品成本和产品原料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新疆昌吉;农业龙头企业

1新疆昌吉农业龙头企业概况

截至2010年, 新疆昌吉州有6家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8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41家自治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澳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西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昌农种业有限公司和新疆亚中集团有限公司4家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本文实地调研的昌吉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有:澳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西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昌农种业有限公司、新疆亚中集团有限公司等昌吉农产品龙头企业, 通过与公司营销部门、生产部门的管理者进行交流, 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相关数据。本章实证分析所依据的数据, 主要来自新疆西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昌农种业有限公司两家典型的昌吉农产品龙头企业, 本节分别介绍两家公司的概况。

1.1新疆西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西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新疆西域农业科技集团

“生态食品”, 并以这些优质产品占领国内、国际市场。

3.3 大力发展生态节能养殖小区建设

首先要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各地充分利用生态畜牧业优势资源, 大力招商推介, 吸引外商到本地投资建厂, 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龙头企业的兴起, 将有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其次要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小区, 促进标准化生产。我市目前已建成近200个省级和市级养殖小区, 要对这些养殖小区推行科学饲养、技术到位、防疫到位服务到位, 通过加快良种繁育场、标准化养殖场、规范化养殖小区建设, 实现养殖标准化、种草养畜一体化、饲养品种优良化、服务网络化、养加销一体化, 使得畜禽生茶结构日趋合理, 形成猪、羊、牛、禽和特种养殖全面发展的格局, 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

3.4 扩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和范围

作为新兴产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 对骨干企业实行驻点帮扶。2006年市委、市政府要求市“四大家”领导和市直部门包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对全市筛选的22家重点龙头企业实行领导驻点、部门包扶、倾斜支持, 根据各自职能,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其次, 要增加财政支持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市、县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的股份制企业, 现已形成种业、农业、油脂加工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公司以种业为主导产业, 主要产品有:各类西瓜、甜瓜、粮食、棉花、油料、糖类、蔬菜、花卉、牧草等农牧作物种子;啤酒花原料、鲜食葡萄和无公害蔬菜;大豆、油葵、菜籽等大宗原料为主的油脂深加工产品。公司是农业部等九部委认定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评定的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是科技部评定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是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企业;同时也是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厅命名的“农业科技先导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新疆西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大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承担过多项国家级、区级农业、科研项目,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成为在昌吉州乃至新疆都具有一定影响、效益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新疆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西域科研中心, 与国内外农业科研机构保持长期

政要坚持存量适度调整, 增量总店倾斜的原则, 探索和完善支农资金的有效方式, 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生态农业产业的相关企业减免增值税, 并允许经济实体在税前从产品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改进费。农村信用社必须明确市场定位, 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方向, 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把支农贷款重点投向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户和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张壬午, 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 (1) .

[2]张雪梅, 中国生态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7 (5) .

[3]丁毓良、武春友, 生态农业产业化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4]张家林, 襄樊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J].经济与科技, 2006 (5) .

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 篇2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 篇3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平台

一是加强果仁加工交易市场建设。果仁是梅河口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果仁加工企业181户,全市果仁产品加工销售量占全国的75%,松籽仁产销量占世界的45%,被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确认为“中国松籽仁加工集散中心”。为发展壮大果仁产业,梅河口市正在建设集金融、冷链物流、仓储、监管、电子商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果仁加工交易市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果仁交易中心,年产值可达6亿元。二是加强东北农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具有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仓储物流、批发零售、展示展洽、金融服务等功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长白山农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三是加强农产品物流城项目建设。包括综合服务区、蔬菜批发区、水果批发区、专业市场区、货物仓储区。同时,建设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强化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基础

一是抓好养殖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本着“围绕龙头建基地,发展基地保龙头”的思路,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筑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新建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养殖舍215栋。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白飞鸭1000万只、年产鸭肥肝1200吨,实现产值7.5亿元。东林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新建养殖基地4个,现已完成80栋兔舍建设、兔绒加工厂房建设及6套兔绒加工设备安装,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安装改造。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毛兔30万只,实现产值9亿元。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为进一步完善流转手续,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原料保证,我市投资230万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在政务大厅设置了土地流转交易窗口,正在进行设备采购。

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产业素质

一是围绕产品安全和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與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二是大规模开展产品标准化园区建设,以标准化园区建设为基础,由点及面,不断扩大生产面积和总量规模。三是规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质量安全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推进品牌农产品发展,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实现农业标准化与市场效益直接挂钩,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培育经营主体,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医药、果仁、食品等支柱产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探索 篇4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 以乡村旅游为载体, 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 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 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于此, 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 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 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 (简称“三农”) 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 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 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

于此同时,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 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 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 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 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 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 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 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 因此, 创新农业经营组织, 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 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由此, 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 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发挥产业集群效益, 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 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 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 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 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 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 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 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 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 并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 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 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 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 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 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 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 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 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造成盲目开发, 缺乏整体规划, 集约化程度低, 项目重复, 人工痕迹明显, 景区垃圾遍地, 环境遭到破环, 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因此, 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 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 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 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 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 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 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 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 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 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 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截止2013年末, 我国城镇人口近7.4亿人, 城镇化率达53.73%。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 释放压力, 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 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 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 我国地域辽阔, 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 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 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 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 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 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 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 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 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 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 就国外而言, 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 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 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 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 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 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 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 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 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 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 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 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 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

就国内而言,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 4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 2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 其中, 市场是导向, 企业是桥梁, 基地是基础, 农户是关键, 而研发是核心, 培训是手段, 或是“企业+农户”模式, 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 实行市场牵龙头, 龙头连基地, 基地带农户, 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 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 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 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 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 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 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 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 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 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 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 也是公司股东之一, 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 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 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 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

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 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 吸引潜在客户, 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 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 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 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

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 (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 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 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 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 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 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 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 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 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 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 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

所以, 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 具体来说, 就是要从全局出发, 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 (种植和经营) 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 (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 等, 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 进行一体化管理。

3.3 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 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 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 因此, 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具体来说, 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 广泛调研, 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 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 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 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 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 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 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包括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财政拨款、公共建设等各方面,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相继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有效措施, 比如日本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提供相应的专项财政和农业补助津贴, 加大产品的开发、宣传等;美国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设立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 用于支持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其作用已经得到美国公众的认可等, 此外, 还有很多国家都积极的发挥着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我国应借鉴该成功经验, 用于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等各方面不够完善, 从而对于各地开展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并无统一组织原则和管理机制, 从而造成了很多混乱和阻碍。因此, 有必要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来规范和引导各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运行和管理, 以确保我国生态休闲农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政府需要给予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资助, 对生态休闲农业经营者 (企业和农户等) 进行支持和保护。

总之, 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将会出现若干问题, 包括产业化模式的选择、产业链利益方的协同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产业扶持政策等, 需要理论学界、企业专家、政府、农户等主体联合制定解决方案。值得肯定的,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将会推动我国农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生态休闲农业是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产业支柱,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良序发展, 是当前理论界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解读, 同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以期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但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和实证分析等, 将是笔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沙沙, 韩兴勇.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 (5) :79-82.

[2]张广海, 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 (10) :30-37.

[3]邱佳, 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33) :314-317.

[4]严先锋, 黄靖, 张伟.海南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条件与策略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15, 05 (5) :14-19.

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 篇5

(资中县农业局魏杰)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有较大的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正在逐步建立,一批产业化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促进和带动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我们仍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产业化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我县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不高;二是农业产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三是同一产品品名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国内外知名品牌;四是农业产业企业与基地及农户利益衔接不够紧密;五是农业产业化基地“散乱小”,既形不成规模,又未按标准化生产。

关键词:环境、农业产业化、农产品。

近年来,我县结合本地实际,以“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模式,农业产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有较大的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正在逐步建立,一批产业化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一批无公害特色农产品正在研发,我县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生产进入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促进和带动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我们仍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产业化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我县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不高;二是农业产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三是 1

同一产品品名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国内外知名品牌;四是农业产业企业与基地及农户利益衔接不够紧密;五是农业产业化基地“散乱小”,既形不成规模,又未按标准化生产。

这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县农业发展环境不优,产业化发展氛围不浓,产业扶持政策不够,政府主导不力,县场拉动不强,农业产业化管理部门技术指导和监管不够,跟踪服务不足。

环境是发展的宝贵资源,环境是竞争的砝码。一个地方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关系到对外的整体形象。我县虽是人口大县,却是财政穷县,经济弱县,其他兄弟县曾这样评价过资中,“你们是捧着金碗要饭”!为什么其他地理位置远不如我们优越的县在经济上却能把我们远远抛在后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环境太差!作为一名涉农部门的中层干部,虽然自身能力有限,但只要我们涉农工作者都能舍个人小利,顾全局大利,树立“人人都是服务环境,处处维护资中形象”观念,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齐心协力构建优化环境浓厚氛围,就能在全县建立和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产业化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服务环境。

一、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按照“工业反哺农业、项目资金和信贷要支持农业企业”新的发展思路,为农业

2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科技含量,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扶持,实行政策优惠和重点倾斜,以促进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经济总量,壮大经营实力,增强县场竞争力;二是有关部门要主动自觉优化企业和基地发展的服务环境。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思想工作观念,转变观念看行动,改进作风重落实,着眼于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于为企业搞好指导和服务,事事为企业建设着想,处处为企业发展出力,千方百计优化农业企业发展和服务环境。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首要的是集中力量重点资中县汇源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资中县佳酿食品厂、资中县老耿酱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通过抓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形成我县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产品骨干产业,以构建我县农业产业企业经营和地方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其次要培植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招商引资,以优惠政策吸引五湖四海的有识之士到资中投资兴办企业,兴建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基地,以带动我县农业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优化基地生产环境,扩展基地生产规模

我县龙头企业的发展,辐射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各企业根据自己生产加工特色,纷纷主动围绕加工产品兴建生产基地,全县认证并建立了面积42280公顷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6个,冬尖、资中血橙、枇杷、尤力克柠檬等都

3是经申报认证的绿色食品。“围绕企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建新村、围绕新村建家园”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正在我县逐步形成。但我县已形成和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生产管理仍很粗放,生产条件差,远远无法满足县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用发展的眼光给予农业生产基地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以优化基地生产环境,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帮助和农户主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局面,以逐渐扩展和壮大基地生产规模,增强发展后劲。

三、优化农产品质量,打造骨干产业和知名品牌

我县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申报认证无公害的农产品仅有少数,与丘陵地区农业大县的名份极不相称。资中要走出产业化发展的徘徊局面和发展困境,必须下大决心,大气魄,着力解决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农产品品牌不响等瓶颈因素,资中樱桃由于生产乡镇多,各地生产用肥管理技术不一,若不注重果品质量和即时统一认证品牌,不久的将来,将如资中曾经名噪全国的大红袍红桔,由于质量和品牌方面的疏忽,而被县场无情的淘汰。回顾以往的历史,正视今天的现实,我们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农产品质量的优化,没有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没有统一的包装和县场运作模式,就难以形成农业经济的骨干产业和农产品知名品牌。在全县形成以资中樱桃为主的具有资中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知名认证品牌,全力打造资中农产品精品品牌,形成以龙头企业催生骨干产品,知名品

4牌带动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进一步增强我县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县场上的竞争力,壮大我县农业产业化规模,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

四、探索农户与企业利益衔接机制,规避农业生产风险 各龙头企业分别在重点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带动农户搞专业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衔接不够紧密,多数产品属于你卖我买的自由交易方式,应该鼓励企业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衔接机制,积极探索订单收购、农户入股二次返利和保底收购、优价让利的企业与农户利益衔接的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合作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逐步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风险机制,降低和规避农民农业生产风险,确保农民利益。

五、强化农产品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现已经成为事关人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优化我县农业发展环境,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经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任重大,任务繁重,首先要着手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成立组织机构,明确部门

5职责,强化部门责任;二是要加强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农业标准化、规章的宣传、贯彻的执行,培训农业企业和基地农户;三是要强化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管理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绿色无公害害农品标志、标识管理、实施产地和县场农产品质量抽检,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树立和保护资中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六、建立“五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机制,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 篇6

——中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协会会长 李 繁

特色农业为沧县枣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的枣业发展进入了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第四阶段。目前,以金丝小枣出名的沧县,共有枣树60万亩,成为河北省红枣生产第一大县。

多年来,沧县县委、县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枣业的发展。

产地批发市场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从1998年起到2008年,滄县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红枣专业批发市场,为沧州百万枣农搭建了资源多元化的信息流通大平台。

积极创新市场交易方式、强化信息管理,沧县投资220万元建设了信息网络中心,建立了统领批发市场交易价格和成交量的数据交换、处理、发布中心,实现了农产品流通、交易的电子化、自动化。

在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2010年沧县又开通了两家红枣电子交易市场。这不仅在河北省电子交易市场方面是第一家,而且在全国红枣电子交易市场方面也是第一家。

红枣市场的建立,也带动了餐饮、服务、加工、包装、运输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日前,以沧州红枣交易市场为主体的崔尔庄红枣工业园区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沧县金丝小枣加工基地)。

市场的发展解决了近百万枣农的卖难问题,也加快了枣农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在红枣集中产区,人均枣收入超过4000元,高的达到8000元以上,实现了“万亩枣树富一乡、千亩枣树富一庄、人均百株奔小康”的目标。

健康农业使山东三美绿源肉鸭闯出新天地

近年来,山东潍坊市养殖业发展迅速,每年肉鸭养殖达20多亿只,专业养鸭户3万多家,加工企业320多家。养殖与加工的紧密结合使农民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潍坊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集养殖与加工生产于一体的健康鸭养殖加工企业更是得到迅速发展。

以中国农科院强大的技术实力为依托,天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年经过近二十次的反复实验,创造性地将中草药添加剂和花卉植物提取物作为添加剂添加到鸭饲料中,开发出了“三美绿源”健康鸭系列产品。它的诞生,开辟了我国健康养殖领域的先河,树起了我国健康食品行业新的里程碑。

一是绿源养殖——原生态丘陵沙地,绿树成荫,溪流蜿蜒,鸭舍每隔半年更换沙土深至60厘米,确保了自然养殖的良好环境。

二是绿源鸭食——鸭食研自中国农科院,经农业部鉴定的技术成果,荣获国家专利。选用药食同源的多种中草药、仙人掌、芦荟等植物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从源头上完全替代了普通鸭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动物生长素等化学合成药物,大大提高了鸭体免疫力、抗病毒能力和生长性能,把住了源头关,避免了药物残留。

三是绿源肉质——自种鸭始即食用中草药、仙人掌干粉等植物提取物,代代优化,极致珍稀,无任何抗生素、动物生长素、重金属等药物残留,从根上改变了鸭的肉质,提高了其保健养生的功能性。

生态农业推河南唐河观光旅游呈现新局面

近年来,河南唐河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和对外开放,摆脱了长期依赖传统农业的落后局面,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唐河县经济的发展。今年,唐河县将在调结构上继续推进以“观光休闲”为灵魂,以农业科技示范和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及农业增收为宗旨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中将重点建设集休闲、文化、娱乐、疗养度假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科技园区——唐河国际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

通过实施唐河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发项目,形成集种植、养殖、垂钓、科技培训、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城郊型经济模式,为唐河发展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产业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本项目总投资估算31896万元。包括:万亩优质绿色五彩稻示范园、购物中心、接待中心、农家别墅度假区、野外拓展训练园、中医药养生园、水上娱乐垂钓园、名优奇特植物观赏园、观光采摘园、农艺体验园、以栀子为主的无公害中药材示范园。

项目建设期限为2010~2013年。建设期可实现经济效益702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33750万元,经济效益8437.5万元,至2018年全部收回投资,同时可带动当地第三产业收入6.3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人,带动农民年增加收入1400万元;吸纳社会闲置资金1000万元投入到农业、旅游业发展中,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增加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可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订单农业让辽宁庄河大骨鸡富农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各地农业产业化企业飞速发展。全国“两会”的召开,又给各地农业企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2010年,辽宁庄河企业将投资7000多万元,争取“五·一”前冷冻储藏能力达2000吨的大骨鸡屠宰加工厂投入生产,今年年底前,集庄河大骨鸡科技研发、文化陈列、专家公寓、餐饮美食于一体的科技研发中心,将初具规模,以此推进庄河大骨鸡这一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的保种与开发的绿色生态农业再步新台阶。

辽宁省庄河大骨鸡原种场有限公司创立于2003年,它是与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联手,集庄河大骨鸡保种、开发及鲜蛋出口、肉蛋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专业化企业。公司2009年实现产值1.5亿元。完成利税1000多万元。实行订单农业,直接带动5000户农民养鸡致富,获纯效益6000多万元,,并荣获了“大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称号。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篇7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农村改革以来, 宿州市的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安徽前列。30年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宿州市的农机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呈现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上世纪80年代, 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热情, 农机服务突破了单一的耕耙作业, 开始向着播种、收获、灌溉、植保、加工、运输等农业生产的其它主要环节扩展。1994年, 全市小型拖拉机发展到106649台, 是1980年的7.9倍;农田机械化作业量达到了161万公顷, 是1980的6.4倍。1995年以来, 轰轰烈烈的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就是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典型事例。在市场的引导下, 宿州市的农机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更快。2003年全市农机户发展到34.5万个, 农机服务专业户达到9800多个。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增多, 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 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觉行为, 广大农民和经营大户迫切要求农业机械化。2004年,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2004年6月25日国家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法律和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 农机补贴政策在引导宿州市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出现了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新局面。2008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42万k W, 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86k W, 拖拉机26.2万台, 联合收割机总量达11676台, 农业机械总量达到150万台件, 目前, 全市农民每年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投入达4亿多元。农业机械成为农民除了土地以外的主要生产性资产。2008年, 全市机耕50.2万公顷, 机收面积46.7万公顷, 机播面积54.7万公顷,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9.3%。农副产品初加工、农机运输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农机服务专业户达1.8万个, 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19万户, 固定资产在30万元以上、年作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有35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 农机大户为主体, 农机户为基础, 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早在70年代末期, 一些地区的工商企业就以农业机械服务为手段向农业的产前、产后延伸, 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在生产组织上进行探索。80年代以后, 创造了公司加农户等经营组织形式。从生产手段上来看, 大都是农户的种植、收获机械和公司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在实施具体的作业。当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高效益的现代基础产业, 就必须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及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 宿州市农业机械化的长足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它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推动。

1、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农业机械化促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表现在农产品结构上, 就是根据市场需求, 立足本地资源, 扩大经济效益高、能赚钱的优势产品生产规模, 形成支柱产业, 建立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基地。要求这些生产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经营。因此, 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 它给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时机, 同时也要求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途径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要求转移农村劳动力。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取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劳务经济的发展, 但农机化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前提。宿州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使农业机械的替代作用充分发挥, 广大农民由家家户户买农机, 开始向买“农机服务”转变。近年来, 该市农村劳动力向劳务产业和乡村工业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加, 其中多数是外出打工的农民, 达到了130万人, 由于农机化服务发展, 即便是夏秋农忙季节, 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基本不需要返乡。土地规模经营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 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 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保障。该市百万亩水果生产基地的砀山县, 机动植保机械达到了81650台, 这些农业机械在水果产业基地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2、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牵引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运行方式上是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通过这种途径使农产品与市场有机地链接, 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极大地提高农业的自身发展能力。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有机的市场体系, 这个体系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的支撑,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这个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州市农业运输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彻底解决了农村运输问题, 据统计, “十一五”以来, 宿州市每年的农机机械运输量都在100000万吨公里以上, 2008年达到了143341万吨公里。农机运输服务在解决常规生产运输问题的同时, 把分散经营的单家独户与产业化龙头和大市场相连接, 满足了市场大需求、大交换的需要。机械运销装备的发展, 使大流通成为可能, 并且各种相应的机械装备也将使农产品在运销过程中实现保鲜、烘干、冷冻、储藏等, 从而减少损失, 降低风险。

3、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生产需要农业机械化保障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又一特征是集约化。其一准确把握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各种因素, 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上, 都实行标准化作业。其二,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其三, 以优质化为方向。其四, 以保证食品安全为基础。农机化是农业科学技术与机械设备技术相结合的物化, 只有发展农机化, 才能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大规模、高标准地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用安全高效的植保机械和烘干装置, 以提高防治效果, 减少农药残留, 避免产品霉变, 降低环境污染, 保证食品安全。使用冷冻、储藏设备使长期存放和大范围配送成为可能。实行机械化标准作业, 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三、农业机械化要向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提供的是高效率、高质量、市场化的服务, 这样的农机服务必须依靠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实现, 农民由一家一户自购自用农机的自然经济服务形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虽然宿州市农机化服务组织发展很快, 但农民自我服务仍在农机化服务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 农业机械化要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就要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使农机服务向自身的产业化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还促进了产业化的分工, 实现农民在农业内部的再就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岷县农业发展 篇8

一、岷县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岷县农业正处于从自然农业 (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自给自足农业向市场农业、“封闭”农业向“开放”农业、不可持续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转变, 因此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 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 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目前, 岷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经济效益低下, 发展动力不足。二是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规模不经济, 单纯的原料性生产比较效益低, 没有竞争力, 难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成为市场农业发展的瓶颈。三是岷县各级政府部门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 重生产、轻流通, 从而导致支柱产业发展缓慢, 不能及时迈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二、岷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岷县农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是加速岷县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 农业产业化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首先,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组织创新, 要求通过加强统一经营层次, 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 培育出农村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把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在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的过程中, 要发展起联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 通过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的健全服务功能, 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使土地相对集中,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农业现代科技的普及与应用,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其次, 农业产业化将开辟一条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第三, 农业产业化将把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改变过去传统农业单一状况, 使产业链条向产前、产后部门不断延伸。这种延伸将促进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 将在提高整个产业的竟争能力的前提下,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大力研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增强行业的优势, 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

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岷县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 确立中药材、马铃薯为主导产业, 培育产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搞活主导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只有主导产品的流通畅顺, 使农民的利益得以实现, 才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才能促进基地建设, 形成规模化生产, 保证主导产品的批量均衡供应, 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农业产业化对岷县农业发展的作用

㈠农业产业化能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和配置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其核心是围绕某主导产业或相关的若干骨干产品, 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组合为一个新的产业体系, 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其实质就是把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二三产业领域, 通过某个农产品, 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农业产业化是围绕主导产业或骨干产品而形成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其目的是为农户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架起桥梁, 为农业形成大产业、进入大流通、获得大效益创造条件, 因而农业产业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 它能够实现“三个突破”。一是能够突破所有制界限, 实现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的融合。二是能够突破行政区域界限, 实现本地与外地甚至外国的合作。三是能够突破行业隶属界限, 实现农、工、贸、技、科、教等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结合。这三个方面的突破, 打破了农业本身的局限性和封闭性, 使生产要素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 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 给农业注入新的生机, 增加发展后劲, 最终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农业产业化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双向流动。一方面,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主导产业规模的优势形成和不断壮大, 城市的先进技术、科技人才、资金、经济信息等生产要素不断流向农村;另一方面, 城市大型工商企业作为龙头企业, 随着经济扩张能力的不断增强, 形成对农业剩余资源 (劳动力、资金等) 的强有力的吸附, 并拉动其向城镇二三产业分流和转移。这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既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又在事实上打破了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 从而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 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㈡农业产业化可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 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 以广大农户为基础, 以科技服务为手段,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这是农业系统内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是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 是以多元参与者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经济共同体。在产业一体化经营条件下, 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已不再孤立, 成为紧密相联的产业链条不可分割的一环, 并且还把一个农产品升格为一个系列, 使农业成为一个包括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 使农业从原来的第一产业领域扩大、涵盖到第二三产业领域, 把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门路, 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就业。

㈢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只有依靠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 才能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 增加对农业的物质和科技的投入, 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和商品率, 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的;也只有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 才能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 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品, 组成“贸工农”各方参加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开展加工、购销等, 延长农业的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产业。农业产业化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综合运用, 不但可以明显地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的产量, 而且可以有效地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特别是大中型工商企业, 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促进农业综合开发, 发展多种经营, 从而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

创新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篇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三个本质的规定,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家庭经营的外部规模效益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农业产业化的做法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有效的途径。

1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支柱企业是农业技术引进者、农业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者。首先,支柱企业通过设立生产基地,针对农业原始产品和生产基础的供求,给农民讲解技术、做好生产指导;第二,通过再加工的过程,把新工艺流程、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和科技含量;第三,通过科技配备的功能,以解决生产标准化,技术推广、规模化经营问题,从而解决小农产、大生产的产业链;第四,支柱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等级,继续发展生存,迫使企业要不断地对技术创新、更新设备。正是因为企业发展的需要,造就了和推动企业进入农业,带动农业科技发展的作用。支柱企业越多,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广效应越明显,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会更快。

支柱企业可以引导农产品市场化,支柱企业的推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效和规模。支柱企业是起主导作用最关键的环节,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上与市场的对接最紧密,是连接市场和农产品的纽带[1]。支柱企业不仅引导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流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配置农业资源,还可以将农产品加以集中,通过加工的多层次,实现大幅度增值;它不仅从质上改变了农产品的原始形态,而且从量上形成较大的商品规模,适应了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

以支柱企业为平台,将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通过储藏、保鲜、加工转换,既可以形成批量和持续输出,使之具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还可以调节需求品种的变化和需求层次的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弱质农业发展的难点是,在比较利益规律的作用下,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必然向效益高的非农产业流动,导致农业投入严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则通过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提高农业专业化和技术水平,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重复增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2]。

3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提高组织化的重要平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借助中介组织的有效力量,将农民的采购、生产、销售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是告诉农民怎么种,即提倡科学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告诉农民种什么,解决了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买难、卖难问题。三是在经营机制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四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3]。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农民走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

4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土地流转与集中的过程,即产业规模化可以为土地流转与集中提供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土地流转与集中,使分散的土地适度集中起来,让种植大户或支柱企业进行统一规划、生产与经营,实现农业的连片生产,推进机械耕种、管理、收割,使现代农业生产在大范围内进行,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4]。

农业产业化通过土地的流转与集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农民的身份转变为自由“产业工人”。这不仅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基础,也为农业现代化储备了产业发展后备军。

土地集中流转后,拥有土地经营权的经营者按照市场要求及其区域布局,通过产品结构及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还实行管理企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利益联结契约化、风险分散化,有效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最终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5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整合区域资源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是,将地方农业支柱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5]。这一过程也就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资源配置格局,必然会导致生产规模化、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正是农业现代化所要求:高产出、高品质、高商品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举。

6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提高科技进步

农业产业化之所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主要还体现在传统农业逐渐转变成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在我国农业土地生产率、化肥、农机等投入水平还是处于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手段的情况下,借鉴国际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还是要因地制宜,重点依靠科技改良品种、增施有机肥、实施土地节约型技术,而不依赖于资本使用、劳动节约型技术。农业产业化是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优良品种推广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胡芷境.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保障探析[J].南方农机,2016,47(4):53+96.

[2]余涤非.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3]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J].改革,2013(8):37-48.

[4]毛圆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 篇10

一、农机化在农业产业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中的机械化主要是以各种各样的农机具来代替人、畜来完成各项作业,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

1. 从节约劳动时间看。

通过使用农业机械, 达到机械连续工作, 高效工作。从名山村53.33hm2 (800多亩) 水稻二糙的耕整地情况看, 该村的4台独轮耕整机及一台工农-12手拖就能全部包揽一年早晚二糙的耕耙地。在春耕期间, 在时间和工作量上统筹安排, 先在插秧前10天左右完成应犁耙工作量的70%, 即预耕耙。在插秧前一天将工作量全部完成。在晚糙他们做法是早糙稻谷收割一块犁耕一块, 几天后即进行整地耙沤, 工作量也同样完成70%左右, 在插秧前1-2天全部完成整地工作。

2. 从提高农产品产量看。由

于机械耕作能加深耕作层, 能把田块地面的庄稼根桔杂草及其它残留体翻转, 埋到底层而腐烂, 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 由于机械耕作能疏松土壤, 增加耕层空隙, 从而增加含水量, 再结合机械深施肥料, 这样就能充分改善耕作层的水、肥、气条件, 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近年在绿杨村的农机推广试验资料表明, 机耕与牛耕相比, 增产稻谷18.5kg/亩, 提高工效8-10倍。机械化肥深施与人工表施相比增产稻谷15.3kg/亩。单这二项增产效果可达7.4%, 增产效果比较明显。由此可见, 农机化在农业产业中的实施, 既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 也增加了农产品的绝对量。

二、农机化在农业产业中的地位

1. 节约型农业依托农机化。

我国的节约型社会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农业产业也不例外, 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厉行节约, 以最低的投入, 谋取最高的收益。而农机化进一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 既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也降低了农业产业的生产成本, 从而把更多的农民从低水平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主要表现在:

(1) 种植水稻从整地, 到收割的主要环节采用农机作业的支出明显低于人力、畜力。如名山镇各村现在的机耕, 机收的市场价格分别是1200元/hm2 (80元/亩) , 而人、畜力犁耕和收割脱粒分别是1650-1800元/hm2 (110-120元/亩) , 采用机械生产能降低成本, 减少支出约27%。

(2) 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的整地, 运输环节使用农机作业, 支出也比其它形式减少。如太阳村种植冬瓜用农机整地、起畦, 比用人畜减少支出900元/hm2 (60元/亩) 。用小拖、后驱动拖拉机运输冬瓜产品比用人畜力减少支出12元/t。

2. 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农机化。

农业生物技术要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离不开农机化, 农机化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 能以较低的投入得到较高的收益。如现代的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在收割稻谷的同时可将稻谷桔杆均匀切断并均匀还田, 使大量的稻谷桔杆得到了充分利用。既解决了焚烧桔杆带来的污染环境问题, 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 从而实现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近年在玉州区太阳村、绿杨村等推广应用的机械深耕整地作业技术既增加了土壤耕层深度, 打破了多年形成的犁底层, 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能, 提高了土壤的储水能力。又能覆盖杂草, 减少杂草, 提高化肥利用率。

3. 优化农业结构,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离不开农机化。

农机化生产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及降低劳动强度外, 还可以提高粮食的单产, 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从而形成适度规模, 产业化经营。这样就能解决大量种植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为发展经济积累资金,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如太阳村种植一年二造的冬瓜, 由于在整地、植保、产品运输等主要环节普遍使用机械化, 产品丰产也丰收。在产品销售正常年景, 种植冬瓜的收益是种植水稻收益的2-3倍。同时通过在生产主要环节使用机械化, 全村腾出了300多人的劳动力去从事第二、三产业, 年创非农产值80多万元。可见实现农机化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农机化发展的探讨

1. 进一步优化农机的结构, 提高农机的装备水平。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以种养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生产逐步形成。这就要求种植、植保、收获、加工、销售一条龙提供农机服务。客观要求农机化的应用及其范围由原来比较单一的耕种发展到农业产业化中的各个环节。全力提高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机装备水平。因此, 农业机械化则应依据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 (1) 如现在的名山镇各个村由于种植经济作物较多, 应重点发展深耕成畦复式作业的大型拖拉机。 (2) 由于水稻收割运用联合收割机的用户迅速增加, 应在提供农机服务的过程中应加强管理, 尽快改变当前不规范的收割市场。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大型的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械。 (3) 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及农村道路不断改善, 名山镇在地理位置上又紧靠玉林城区, 因此, 根据生产需要应重点发展小型的既能犁耕也能运输的小型机械及后驱动拖拉机。

2. 提高农机化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业水平。

由于在农业产业化中应用农业机械能省时、省力、省钱。因此, 今后应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继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扩大作业项目及面积, 并做到逐年提高。如现在的名山镇在水稻生产环节中, 还有很多需要提高农机的作业水平如插秧、烘干等;近年兴起的深耕成畦复式作业的机耕形式可以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科学合理地配套现有的农机动力, 可以提高农业种植的抗旱排涝能力, 提高农机作业量。

3. 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机化服务效益。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及农机总动力继续稳步增加, 名山镇农机总动力已由2000年的8680kw发展到现在的11650kw, 因此, 农村农机动力的增加一是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二是向农业生产过程中提供农机化服务能带来双赢的效益。今后要继续健全完善农机化服务建设, 帮助农民成立农机合作社组织, 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组织作用。此外, 大力发展农机维修服务站 (点) , 为农机户、机手提供技术咨询、政策咨询和维修服务;鉴于目前名山镇相当部分的农业生产项目的农机启用呈现的家庭化。小型化模式 (即小而全的农机作业模式) ,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化的发展要求, 因此应在原来的小而全的农机作业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民建立责权利明确、及时周到的服务型专业化组织, 并逐步发展壮大。

4. 建立农机作业协调机制。

为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提供农机作业的农机专业户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都力求能揽更多的活, 以更低的成本谋取更多的利益。因此, 农机户客观要求能在社会上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农机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 引导农机专业户, 农机经营户建立自己的合作组织。通过这一组织为广大农机户提供技术信息、作业信息、政策信息。同时通过这一组织, 可以成为农机部门联系农民、联系机手, 向农民提供各种有益服务的一座桥梁, 进一步增加农机户的收入, 从而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5. 继续加大购机补贴力度, 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 篇11

1 龙头企业为保增长促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快速发展,日益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加大基地建设投入,确保了农产品稳定供给。2008年以来,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基地投入总额达1000多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74亿元,农民培训投入45亿元,生产资料垫付322亿元,其他投入168亿元。通过强化质量管理,确保了农产品安全供给。运行监测数据显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普遍健全了质量管理制度,其中获得“三品”认证的企业达到579家,通过ISO9000、HACCP、GA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775家,分别占69.3%和92.8%。通过严格执行价格政策,确保了农产品均衡供给。在应对气候和局部突发事件时,龙头企业积极组织生产,确保市场供应,保障市场稳定。今年初北京出现暴雪天气,蔬菜供应紧张、价格暴涨,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迅速组织货源,每天紧急调运新鲜蔬菜100~150万斤,按照雪前市场价供应北京市场,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

龙头企业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成为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兴力量。一是提供金融服务。一些龙头企业积极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支持农户开展生产经营。有些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承贷承还,帮助专业大户解决贷款难问题。二是提供信息服务。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优势,采取网络、手机短信、服务热线等形式,为农户开展信息服务。三是提供技术服务。龙头企业根据加工需要,为农户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四是培训新型农民。据对904家龙头企业调查,2009年,有667家企业对农民开展了培训,累计培训农民604万人次。

龙头企业发挥了带农惠农作用,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产业化在促增收中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农民实现多渠道增收。一是按订单收购农产品,保障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国各类龙头企业共收购农产品金额1.56万亿元,其中从基地农户收购农产品金额达1.05万亿元。二是拓展就业空间,保障农民工资性收入。据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对近1000家龙头企业的调查,一年来,龙头企业现有用工数量不仅没有减少,许多龙头企业还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据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龙头企业支付给季节性农民工的工资福利总额达39.5亿元。三是采取股金分红、土地租金等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008年以来,全国各类龙头企业向农民利润返还和股金分红共221.85亿元,支付农民土地租金143.23亿元。

2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化新突破新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基础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并进行了全面部署,这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要在转变中谋求新发展。

一是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竞争能力。要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要在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行业优势、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企业。要重视企业人才培养。要在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的同时,大力培养企业的中层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培养职业经理人,提高企业的执行力。要把技术工人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二是调整优化结构,增强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要注重新产品开发。要研究消费需求的新趋势、新要求、新变化,既要研究城市市场,更要研究农村市场。要注重新兴市场开拓。要充分利用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特别要注重开拓东盟市场和中亚市场。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涉及7000种商品实行零关税,要抓住机遇。同时,要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国内外展销展示活动,开拓国内市场。要注重品牌培育。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把品牌经营理念融入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靠品牌拓市场。

三是推进标准化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抓原料基地。要认真履行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积极开展和参与"菜篮子"产品标准化创建活动。在基地建设上,要舍得花精力,舍得花投入,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指导农民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抓加工环节。农产品加工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要建立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提高对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水平。要争取通过相关国际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要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产品出口关,做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坚决不上市销售,上市产品要主动接受质量安全监控。三抓流通环节。标准化管理要延伸到流通领域,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建立"从餐桌到田头"的质量可追溯机制。

四是集群集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推进企业并购重组。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抓住当前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的机遇,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形成企业集团。要强化产业链建设。要通过整合生产、加工和贸易等关联环节,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要集群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情况,认真研究国家农业产业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抓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时机,以优势产区为基础建立生产基地,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发展农产品加工,以优势企业为核心聚合生产要素,引领关联企业联合与合作,实行集群发展。

五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三赢的目标。重点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产品和项目,开发推广节约、替代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生产基地。要加强节能管理,加强内部管理。要把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列入企业发展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节能减排责任制,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每个员工、每个岗位和每个环节。

3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支持与指导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这为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支持与指导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地要用好用足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政策。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出台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各地也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其中许多都涉及到龙头企业,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规划、物流振兴规划以及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社会保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中小企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各地要找准政策的支持点和切入点,用好用足这些政策。

要继续完善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措施。近年来,国家及有关部门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2008年1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2009年2月,农业部与农发行下发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5月,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发展。11月,财政部、农发行发文要求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种养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各地要积极与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进一步加强沟通,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完善和出台有关扶持政策措施。

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趋势 篇12

目前,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有多种表述。认为更为深入、确切的表述可参考如下: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变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本质规定在于农业生产是由自给半自给生产转向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 从而进行产业经营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步骤, 并贯穿其始终。以产业选择为起点, 以产业替代、产业组合、产业经营制度的形成为重要内容, 在我国农业现实中, 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简单来说,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 以广大农户为基础, 以科技服务为手段, 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是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各参与主体组成“风险公担, 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使参与个方都能获得整个产业链条的平均利润。

2 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效益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变了过度集中的传统经营体制,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单一农户家庭经营规模不经济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农业再生产各环节人为截断的弊病依然有一定影响, 迄今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 以农产品流通不畅, 农产品加工环节过度侵蚀农民利益等外部不经济现象仍时有发生, 这是目前我国农业市场济效不佳的重要原因, 而实施农业产业化, 使外部经济内部化, 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好处有二:

2.1“非市场安排”的一体化经营方式

当农业生产中一些工序可以由工业和商业承担时, 这些工序就被分离出来成为专业公司, 并转为农业企业服务。而随农产品率不断提高, 自给性生产大大降低, 于是就有一部分农户从农业生产领域分离出来, 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技术信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这种“非市场安排”的一体化经营方式并不降低专业化程度, 只是将许多经济单位并入一个系统中, 按照各方在要素、知识方面优势进行合理分工。

2.2 有效地实行农产品增值

农业产业链条由产中延伸到产前、产后, 实现生产、加工、运销、服务一体化经营, 有效地挖掘了农产品的价值实现能力, 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8:1左右;据我国实行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山东调查, 仅加工增值而言, 农副产品加工率多在一倍以上, 其中果品蔬菜加工增值2-4倍。粮食初加工增值30~40%。

上述农业产业化规模经济效应, 对农业由弱质产业化向强质产业转化, 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3 对两个成功典型的分析

由于农业产业化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 目前已在全国许多地区轰轰烈烈地推广开来。这里针对两个农业产业化成功典型逐一作一浅析。

3.1 大连础明企业生猪生产一条龙

目前, 我国养殖业正处于从计划传统经济下的外延型增长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涵型增长转变和从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向专业化、区域化和商品饲养为主的转变阶段。同时在对猪肉数量需求增长同时, 对高蛋白、低脂肪的质量需求也在增长。如何突破资源、市场和效益的约束, 做到产销两旺, 大连础明企业作出了有益而成功的探索。他们聘请专家统一规划, 形成三元杂交繁育体系, 商品猪瘦肉率达到56%以上, 肉料比降到1:3.5;建立金州区七顶山养猪基地, 使瘦肉刑型猪的繁育面积扩大到40万平方米。年出栏5万头, 一跃成为辽宁最大的养猪场。同时与农户联合饲养“契约猪”, 扩大饲养量;组建种猪繁育中心, 首期投资360万元, 除将基地品种全部良种化外, 每年向外推广良种公猪1400万头。大连础明企业还将眼光放在猪肉的精深加工上。参照欧共体标准要求设计, 主要设备从欧洲进口, 将加工、储存、保鲜、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形成一条互为衔接的“冷链”, 白条肉在0~4摄氏度经24小时冷却排酸, 在12摄氏度恒温条件下分割、精加工, 鲜肉小包装以片、丝、条、馅、块等形式经恒温冷藏车运到商场。“冷链”提高了吃肉的科学性, 占领了市场, 开创了大连市“冷却肉”的先河。

3.2 种引四海、绿驻四季、产销四方

灯塔市是辽阳市的一个县级市, 灯塔市领导针对当前的市场环境, 积极调整思路, 引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现以开发经济作物36万亩, 使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之比达到4:6的目标。

3.2.1 立足市场、在“优”字上做文章

开发带和灯塔灌区流域抓好作物开发。其中温室大棚2万亩, 葡萄1.5万亩, 西香瓜一万亩, “四青”作物1.5万亩, 其他作物3万亩。粮食作物重点推广玉米“丹413”、“海式16”;水稻“454-8”;大豆“91-1”等。

3.2.2 立足提高效益, 搞活市场

在这方面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围绕优质大米、饲料玉米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搞好项目立项, 使东荒农厂优质米加工和西马峰蔬菜汁饮料厂等新兴龙头企业发展起来。二是培育经纪人队伍。通过他们为农民找定单, 寻找市场。三是发展中介组织为农民搞好产前、产后、产中服务, 同时成立蔬菜葡萄等专业协会,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互利互助作用。四是大力发展定单农业, 以产销订产。目前, 全市已发展定单农业35万亩, 其中优质水稻22万亩, 大豆8万亩, 经济作物5万亩。灯塔市的农业基地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农业一定要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化之路。

4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及对策

4.1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a.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落后的生产条件间的矛盾。

b.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生产方式与大规模产业开发的矛盾。

c.广阔的市场容量与开发牵动力相对滞后的矛盾。

d.巨大投资需求与投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

e.产业结构优化与人员素质低下的矛盾。

f.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营销方式落后的矛盾。

4.2 我们的对策

要真正建立起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连农户, 产加销, 贸工农一体化农业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4.2.1 转换“脑筋”, 更新观念, 坚定不移的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

4.2.2 实施集团化战略, 重组企业资产, 迅速培养一批大型“龙头”, 具有开拓市场深加工, 推进科技进步等功能。

4.2.3 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

4.2.4 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 努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

4.2.5 切实加强领导, 形成合力, 创造良好环境。

上一篇:平面构成人物形象设计下一篇:WO3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