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共12篇)
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 篇1
在经济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的今天, 如何对现有经济发展体制和机制进行较深层次的变革,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 是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关注的重点。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农业结构调整和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 只有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进程, 才能取得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足发展。
瓜州县是一个移民大县, 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7%, 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8%, 占农村人口的78%。全县由过去的城镇居民、乡镇农民二元结构转化成现在的城市市民、老乡镇农民和新建乡镇贫困移民三元结构社会特征,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方面面临着诸多艰巨任务。因此, 在保持现有发展态势的前提下, 如何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着力转变农业增收方式,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已成为未来全县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值得思索。
一、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全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三大目标, 坚持“一特四化”方向, 跳出本地自然资源的劣势和传统产业延续的老框子,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经营农业, 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 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农业为重点, 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扩规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 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 切实加快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步伐, 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㈠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按照“一特四化”农业发展要求, 把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经济作物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上狠下工夫, 借助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 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集中力量主攻蜜瓜、枸杞、番茄、葡萄、酒花等特色产业, 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的稳步扩张。2010年全县共落实蜜瓜、番茄、葡萄、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7万亩, 较上年增加13.3万亩, 共建成千亩以上科技推广示范园区15个, 其中:千亩蜜瓜示范点5个, 千亩葡萄栽植示范点2个, 千亩枸杞示范点4个, 千亩甘草、红花种植示范点4个。预计今年特色产业实现收入4.8亿元, 仅蜜瓜一项销售收入就能达到2.4亿元。
㈡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产业科技承包、综合建园和集中示范等方式,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培训, 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进示范和示范园区建设力度, 积极推行国家生产标准和行业生产标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 力促其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产地认定、品牌认证工作, 全面提升区域化优势产业, 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 全县已申报通过无公害蔬菜、西甜瓜、哈密瓜、加工型番茄等无公害产品认证7个, 按照无公害标准, 生产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甘草、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正在审报之中, 同时将建成蜜瓜种植出口基地5个, 农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9.5%。
㈢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坚持把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不断增强基地建设和产业链条延伸过程中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目前, 全县农产品加工购销企业达到12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 固定资产1.7亿元, 加工能力19.4万吨, 带动发展基地近40万亩;同时, 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以甘肃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番茄加工企业, 带动发展番茄种植面积1.2万亩;以嘉峪关宏丰公司为龙头的葡萄酿酒企业, 带动发展栽植葡萄面积1.3万亩;以河东馨绿峰酒花公司为龙头的酒花加工企业, 带动栽植酒花面积0.68万亩。截至目前, 共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个, 其中:种植业47个 (主要以特色产业为主) , 畜牧养殖业13个, 农资购销服务业7个, 其它行业4个。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3545人, 农民成员达到80%以上, 注册资金总额达到3081.8万元, 带动农户2万多户。2010年全县以蜜瓜、加工型番茄、甘草、辣椒、洋葱、食葵等为主的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达16.9万亩以上, 占到播种面积的69.2%, 产业呈现出由小到大、由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单领域向多领域、松散型向紧密型、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
二、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产品品质有待提升受多年传统农业发展思路的影响, 农民重数量、轻管理、轻投入、广种薄收现象比较突出, 导致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差, 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不多、低档次农产品有余。低品质、低科技含量的产品无法满足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性、优质化和专用性的需求, 最终导致供需市场脱节, 使农业生产效能和市场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㈡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目前全县龙头企业量少质弱, 带动能力不强, 农产品精深加工或系列开发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链条, 多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因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产业链条无法延伸, 不能和市场直接对接, 致使全县农业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经济优势, 导致特色农产品增产不增效。
㈢订单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是合同双方缺乏诚信, 违约风险较大。部分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观念和法律意识薄弱, 加之合同订立不规范、责权不明确, 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质量标准意识淡薄, 质量认定纠纷此起彼伏。现有农产品有标准的少, 无标准的多。履约时企业往往称农户没有按必需的技术手段精心种植, 导致订单种植产品产量低、质量差, 达不到收购要求, 因而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而农户则指责企业提供的种子不合格或配套服务不到位, 蒙蔽农民, 因而要求企业必须履约。双方各执一辞, 难以调合, 严重影响了农业订单的兑现率。三是利益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农户双方还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导致订单农业没有真正发挥其优势。
㈣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全县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 大多数只发挥了单一的生产合作和组织销售作用, 还未能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构分散, 管理和运行不规范, 指导生产和销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强, 加之农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 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售, 都是自己说了算, 组织意识、合作意识相对淡薄, 削弱了合作社带动作用。
㈤产品销售网络不健全目前全县特色农产品销售大多还处于个体销售的无序状态, 统一、完善的销售网络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个体, 生产和销售没有组织性和计划性, 不能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 面对变化的市场, 大多存在盲目模仿, 一哄而上的混乱现象, 造成了农户间的相互竞争, 既浪费了资源和资金, 又导致农产品的顺价销售难问题。而且很多农户种植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性、绿色无公害等方面的需求, 不仅使生产的产品价格卖不高, 更严重影响了全县特色农产品的整体品牌形象, 导致产品销售越发困难。
三、未来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㈠推广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品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要把工业化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生产方式逐步渗透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矩可循, 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一是认真抓好优良品种选育, 培育县域主栽优良品种,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协作, 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各产业发展动态, 通过科技示范园积极进行品种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严格筛选出优良、高产、高效益品种, 坚决淘汰劣质品种。二是在巩固现有大棚、拱棚、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的同时, 着力推广普及育苗、整枝、双膜双拱棚、三膜覆盖及土壤改良技术等一系列整合组装技术, 攻克重茬、连茬种植难题, 提升产品产量、质量和档次。三是按照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 大力普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进一步健全完善监测体系。建立产地监测机构, 配备一定的人员和必要的检验设备, 对进入市场的产品加强检测, 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继续强化宣传, 积极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对农民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 全面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等无公害防控性设施, 完善无公害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体系。
㈡壮大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牵动能力, 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成效, 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 加快推动种植大户向农业企业、农业企业向龙头企业升级转变。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扶新”的原则, 对已经确定并有明显优势、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集中力量将其培育提升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使之成为具有更大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一定资产的企业, 加快改革、改制、盘活步伐, 引进有资金实力、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 通过注入资金, 创新机制, 使之尽快壮大起来;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选择优势项目进行策划包装,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瓜州投资, 培育催生一批新的龙头企业。
㈢规范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组织化程度依据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 在保证合作社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前提下, 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和指导, 规范运行机制, 打造一批“管理民主、运行规范、机制灵活、效绩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建立健全由社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成的管理结构, 完善利益分配、民主监督、财务管理、项目责任等内部管理制度, 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建立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及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情况进行检查, 搞好社务公开, 促其健康发展。
㈣培育精深加工体系, 延长产业发展链条研究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 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申报、审批、融资、建设、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全县甘草、红花、枸杞等中药材资源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着力引进实力雄厚的食品、药品及保健品加工等相关企业到瓜州建设精深加工项目, 全面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努力开发新产品,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引导企业采取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 保证产品质量, 充分发挥好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农户的能力。
㈤树立自主品牌, 扩大市场知名度一是借助画册、彩页、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新闻网络等宣传媒介, 加大对瓜州蜜瓜、番茄、中药材等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 在火车站、高速公路接口处等客流密集地段设立大型宣传标识牌, 为做亮特色产品品牌鼓劲造势。二是通过政府渠道, 多方联系各省、市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对瓜州特色产品进行推介宣传, 坚持定期举办各类特色产品推介会, 邀请各地商家及专家学者前来参观, 借此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 同时促进与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和超市的对接协作。三是进一步细化产品品牌的分类注册工作, 在工商、质监等部门的指导下, 鼓励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加快甘草、番茄、蜜瓜等特色商标的申报注册, 对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乡镇或专业合作社给予重奖, 统一各类产品的分级分类标准, 规范外包装及产品标识, 提升产品品位, 做强自主品牌。
㈥强化合同监管, 推动订单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合同监管职能, 认真履职, 严格把关, 依法做好涉农订单的全程跟踪服务。依法指导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 通过订单合同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 着重强化对订单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内容的真实性、条款的有效性进行审查, 提高履约率。积极帮助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引导涉农企业参加“守合同重信用”活动, 通过开展“诚信经营”促进订单农业做大做强。针对过去订单农业不规范、口头协议普遍存在等现象, 帮助企业拟定出统一格式的示范合同文本, 将“最低保护价”、“服务承诺”以及合同违约责任等措施写入合同文本, 供农户参考使用。提高企业履约意识, 督促企业按照订单合同对农户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督促指导企业建立重要商品入市备案制, 要求经营者把重要商品的经营渠道、数量、有效期等有关情况登记造册及时报工商部门备案, 有效减少合同纠纷。司法、公证、工商管理等部门主动关注订单农业, 帮助完善订单合同签约程序, 使农业订单内容更趋可行性、规范性、合法性, 并严格监督订单的履约实施, 同时, 积极帮助农民考察和审查商家的资信状况, 防止不法分子借订单农业进行商业欺骗行为。
㈦拓展销售渠道, 实现产销有效对接一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在巩固完善现有瓜州农业网站的基础上, 做好各产业种植大户的农业网络装备, 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等工作, 及时反馈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市场供求信息。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网络, 使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能够做到及时沟通和衔接。二是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种植大户定期外出考察, 了解外界市场动向, 及时调整产销方案, 同时拿出精细样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展示展销会, 主动与各地大型连锁超市、大企业集团对接, 推销特色农产品, 建立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
㈧强化保障体系, 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参与、农民自愿和直接受益的原则, 继续对特色产业进行政策性补助扶持, 建立农业灾害救助长效机制。整合各类惠农支农资金, 集中打捆使用, 加大对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坚持推行乡镇承包产业规模、科技部门承包技术服务的“双承包”服务机制,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通过信息化提升农技服务水平, 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采取各级财政拿一块、龙头企业留一块、基地农户拿一块的方式, 建立农业风险基金专户, 专款专用, 在市场价格与订单价格相差幅度较大的情况下, 对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进行差价补贴, 降低因订单收购给企业和合作社带来的风险, 提高农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 篇2
ⅹⅹⅹ县人民政府 ⅹⅹ年ⅹⅹ月ⅹⅹ日
根据ⅹⅹⅹ发电【ⅹⅹⅹ】36号《关于开展ⅹⅹⅹ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的通知》要求,ⅹⅹⅹ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县直有关部门人员,于3月14日至3月18日对ⅹⅹⅹ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ⅹⅹⅹ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奋斗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化为手段,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加快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全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
(一)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稳粮、退棉,增加多熟制等高效益作物的种植面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推广科学的种植方式,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粮食种植面积由49万亩增加到ⅹⅹⅹ万亩,增长ⅹⅹ ⅹ%(2010年底数据与2005年底数据对比,下同),经济作物面积由ⅹⅹⅹ万亩增加到ⅹⅹⅹ万亩,增长ⅹⅹⅹ%。粮经比例由7.46:2.54调整为ⅹⅹⅹ:ⅹⅹⅹ。在经济作物上,进行了较大调整,棉花由ⅹⅹ万亩调减到ⅹⅹ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由ⅹⅹ万亩增加到ⅹⅹ万亩,西甜瓜面积由ⅹⅹ万亩增加到ⅹⅹ万亩。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农民人纯收入由ⅹⅹ元增加到ⅹⅹ元,增长ⅹⅹ%,年均增长ⅹⅹ%。其中:
1、种植业由ⅹⅹ元增加到ⅹⅹ元,增长102.51%,年均增长15.1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41.48%降到33.86%。
2、林果业由ⅹⅹ元增加到ⅹⅹ元,增长145.23%,年均增长19.65%,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5.28%降到15.11%。
3、畜牧业由ⅹⅹ元增加到ⅹⅹ元,增长135.61%,年均增长18.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45%降到18.47%。
4、二三产业及劳务输出由ⅹⅹ元增加到ⅹⅹ元,增长506.43%,年均增长43.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3.32%提高到32.56%。
(三)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一是把多熟制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紧抓实,重点推广普及架子瓜、双膜瓜等适合我县的高效高产种植模式,做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多熟制种植面积发展到ⅹⅹ万亩,其中种植了ⅹⅹ万亩架子瓜、双膜瓜。
二是以扩大规模、提升管理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林果业。经济林总面积由ⅹⅹ万亩扩大到ⅹⅹ万亩,增长473.13%,年均增长16.19%,结果面积ⅹⅹ万亩增加到ⅹⅹ万亩,增长177.6%,年均增长22.65%,果品产量ⅹⅹ万吨增加到ⅹⅹ吨,增长22.52%,年均增长4.15%。
三是以“集中育雏、分散养殖”为突破口,采取孵化站孵化、养殖大户外购和农民自繁自育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家禽养殖,养鸡数量发展到ⅹⅹ万羽。提升科学养畜水平,2010年巩固养殖小区ⅹⅹ个,通过小区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应用现代养殖技术。牲畜存栏由ⅹⅹ万增加到ⅹⅹ万,增加ⅹⅹ万头只,增长13.15%,年均增长率2.50%。产肉量ⅹⅹ万吨增加到ⅹⅹ万吨,增长ⅹⅹ%,年均增长10.52%。产奶量ⅹⅹ万吨增加到ⅹⅹ万吨,增长92.14%,年均增长13.95%。产蛋量ⅹⅹ吨增加到ⅹⅹ吨,增长45.63%,年均增长7.81%。
四是创新就业培训方式,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大力开展“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重点加强 汉语培训工作力度,增强农民致富技能和劳务创收能力。邀请用工企业提供师资设备来我县进行订单培训,培训结束后,直接输送到内地用工企业,免除了试用期。劳务输出由ⅹⅹ万人次增加到ⅹⅹ万人次,增长35%,年均增长6.19%,创收由ⅹⅹ万元增加到ⅹⅹ万元,增长330.70%,年均增长33.92%。劳务输出由当时以疆内拾花为主的输出形式,转变为疆内就地转移、疆外就业的多途径创收模式,到2010年有组织转移到内地企业打工人数达到ⅹⅹ人,占转移人数的ⅹⅹ%,这部分人的工资收入稳定,相对于以前的临时性、季节性打工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加快
紧紧围绕ⅹⅹ县农业资源状况和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鼓励和培育发展农产品销售协会和经纪人。努力搭建为农民生产服务的平台,推进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实现了助农增收。一是根据《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有”示范社创建活动通知》的意见,巩固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们对照“五有”示范合作社的标准,对以前创办的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力争达标。全县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ⅹⅹ家。二是在立足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我县相关部门多次深入乡镇,在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中进行调查摸底,坚持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目前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协会已达ⅹⅹ 个。三是加强经纪人信息引导,扶持农村经纪人壮大,鼓励他们开阔视野、抓住机遇,依靠灵活的分工合作,稳定的利益联结,实现资源、资金的有效整合,建立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和信息渠道,不断提高自身实力,为农产品销售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五)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不断壮大
积极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我县始终把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层次,提高农产品销售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年来我县主要引进了ⅹⅹ果业、ⅹⅹ实业、ⅹⅹ保鲜、ⅹⅹ酒业、ⅹⅹ薯业、ⅹⅹ醋业等公司。通过不断的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逐步壮大。ⅹⅹ酒业荣获2007-2008年、2009-2010年地区级消协维权诚信单位;荣获ⅹⅹ地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 ⅹⅹ牌荣获ⅹⅹ地区知名商标,“被评为2007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银奖。ⅹⅹ实业被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华工 商时报、中国诚信企业高峰论坛组委会评为中国诚信示范单位。ⅹⅹ果业获得首届中国(国际)枣业博览会金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和中国优质红枣基地、被信用中国活动组委会评为重质量守信先进单位。这些企业在我县的落户和不断壮大,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的持续稳步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品牌创建有了新进展
通过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四动”措施,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工作,使企业自主品牌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了新突破。ⅹⅹ县先后被评定为“中国ⅹⅹ之乡”、“ⅹⅹ之乡”“ⅹⅹ之乡”,多种瓜果通过北京爱科赛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有机产品认证。ⅹⅹ果业、ⅹⅹ酒业、ⅹⅹ实业、ⅹⅹ果业分别获得QS认证,ⅹⅹ保鲜有限公司取得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资格证书、出境水果包装厂注册登记资格证书,具有出口水果的资质。
一是加大有机产品认证力度。有机产品认证面积逐年扩大,目前ⅹⅹ万亩红枣、ⅹⅹ亩杏、ⅹⅹ亩石榴、ⅹⅹ亩巴旦木获得有机产品认证,ⅹⅹ亩甜瓜、ⅹⅹ亩辣椒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
二是完成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和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认证(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资格证)的申报工作。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的有石榴ⅹⅹ亩ⅹⅹ吨,甜瓜ⅹⅹ亩ⅹⅹ吨,杏子ⅹⅹ亩ⅹⅹ吨,红枣ⅹⅹ亩ⅹⅹ吨;通过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认证(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资格证)的有石榴ⅹⅹ亩ⅹⅹ吨,甜瓜ⅹⅹ亩ⅹⅹ吨,杏子ⅹⅹ亩ⅹⅹ吨,红枣ⅹⅹ亩ⅹⅹ吨。同时,完成了石榴的原产地保认证工作。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根据优质林果质量安全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县专门成立ⅹⅹ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投入ⅹⅹ万元。与ⅹⅹ标准化研究院合作开展《ⅹⅹ县ⅹⅹ红枣、ⅹⅹ杏、石榴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项目的研究及应用》,建立了红枣ⅹⅹ亩,石榴ⅹⅹ亩,木亚格杏ⅹⅹ亩,总计ⅹⅹ亩的可追溯农产品项目基地,此项工作有助于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了我县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七)大力应用现代科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大量应用高新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在全县大农口系统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搞好干部培训和继续教育,运用多种培训方式,结合各项培训工程,不断扩大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覆盖面,努力把广大生产者培养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经营者。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观念,适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外出学习,加强技术交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二、“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导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不大。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县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县投资,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三是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五是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实不够,致使产品质量提高缓慢,产业化经营中品牌意识不强,名、优、新、特产品少,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三、“十二五”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用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先进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其实质是政府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推动力量克服小生产的缺陷,通过行政和市场双重推动,使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实现农户与现代技术的对接、与大生产的对接、与大市场的对接。我县在农业发展中,也要树立用工业化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富民、农业富县的目标。根据这个发展理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步伐
我县今后将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建立双膜瓜、露地西甜瓜、各类蔬菜、畜禽等生产基地,国家政策在生产粮食和棉花生产进行了良种补贴,但对于瓜菜生产除了特色作物(色素辣椒)以外都没有进行补贴,对于建设瓜菜生产基地扶持力度不大,建议进一步扩大农业补贴范围,更好的扶持各地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基地。
(二)围绕休闲观光农业,建立特色农业基地 今年我县开始筹建ⅹⅹ主题乐园、ⅹⅹ商贸城、物流园等等大型项目,这些项目将吸引大批客商和游客来我县,我们要围绕这个市场,大力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如瓜果、蔬菜和民族乐器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在观光农业上,要围绕喀什和项目区这个大市场,进一步扩大蔬菜、瓜果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应季瓜菜的种植面积,建立适宜游客尝鲜的连片农业观光庄园,如红枣园、杏园、西红柿园、特色养殖园、垂钩园等等,带动农产品升值。
建议地区加大农业观光园的政策扶持续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农业观光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新建温室和大拱棚的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
(三)重视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其做大做强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优做强现有的特色优势产业,设立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并为龙头企业的发展专门制定和出台规范性的政策文件,按照谁有能力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尽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对财政贡献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一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布局的规划和引导,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规范的龙头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切实注重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继续做好各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申报认证工作,多方争取国家、自治区、地区立项扶持,创新拓展品牌,引导龙头企业调整经营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群,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现代产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是加强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引导资金向龙头企业和“三农”倾斜。加大对龙头企业贷款监测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对龙头企业监测联系点制度,掌握企业资金动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投入;出台支持“三农”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龙头企业发展的要求设计银行业信贷制度,着力对信贷产品组合长度和宽度进行调整。由支持单一产业转变为支持多种产业所组成的产业链、产业网;由支持单一企业转变为支持附着于产业链并由上、下游企业所组成的企业群,根据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提供系列化、循环式的信贷资金,创新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功能。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逐步进入资本市场,打开企业直接融资通道。尽管目前大多数企业还达不到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条 件,但作为今后融资的方向,有关部门可争取或创造政策条件,为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做出积极的努力。可适当放宽资本市场准入条件,支持有实力、有发展潜能的龙头企业开展直接融资。
四是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市场对龙头企业融资的外在动力。建立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由政府领导,人民银行牵头,与工商、税务、司法、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对地方金融生态进行综合评定并实施动态奖惩制度。借鉴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模式,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体系。加快建立适合农村和龙头企业发展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龙头企业融资的抗风险能力。
五是完善和落实特区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我县虽然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引进的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低。因此建议地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更优惠的政策吸引有实力的大型企业落户,全面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方面发展,大幅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进一步健全农业产业化长效投入机制,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
建议在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扶持龙头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着手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农村专合组织加强新产品研发,争创国家名牌;积极整合各种农业投入项目资金,组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搭建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 在信贷规模和资金投放上给予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规模种养殖大户重点倾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五)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建设
农业产业化涉及生产、运输、加工、销售、资金等等各方面内容,牵涉农业、工商、质监、税务、银行等等部门和企业。建议政府成立农业产化领导小组,建立专业机构,制作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套备农业产业化各项政策,落实产业化发展的具体事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帮助解决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要做好引导、支持和推动三方面工作。要加大产业宣传力度,定期发布产业信息,引导重点产业发展。防止盲目生产给农户造成的损失。要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搞好科技服务和技术指导,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将产业发展的诸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的方向顺利发展。
(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当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这一方面,我县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认证产品种类、产品数量,还是认证体系、认证的档次,以及基地或企业的规模,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很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我县的农产品难出市门。建议地区研究制定易于操作的 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出台扶持有机产品认证、出口备案基地认证、质量追溯体系等工作的优惠政策,推动农产产品提升质量和档次。
(七)加大品牌农业的创建力度
随县核桃产业发展与对策 篇3
关键词:核桃;发展现状;对策;随县
中图分类号:S7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3-0062-03
核桃Jungians regia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营养丰富,其核仁平均脂肪含量为6510%~6840%,最高达7634%。核桃油脂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小于1000%,不饱和脂肪酸(包括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稀酸)总量大于9000% ,属优良的木本油料植物。核桃仁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5%左右,最高可达297%;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含量也相当高,因而是重要的保健食品。核桃木材也是世界性的优良材种;核桃属于乔木树种,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尘降噪、固定CO2、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 [1 ]。2009年湖北省委林业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生态立省”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建设“生态湖北”的发展定位,明确了“生态建设从山上走下来,林业产业从林中走出来,林业改革方针让农民富起来”的发展理念。而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业就是一个既能促进生态建设又能让农民富起来的重要途径;为了贯彻湖北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湖北省林业厅规划2011~2020年全省新发展核桃林810万hm2的战略目标。为了拓展核桃产业发展的战略空间,调整当地农村经济结构,随县近年来开始发展核桃产业,本文分析了随县发展核桃产业的条件、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随县发展核桃产业的条件分析
1.1气象条件分析
1.1.1温度
核桃属于喜温树种,其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及无霜期:年平均温度9~16 ℃,极端最低温度-26~2 ℃,极端最高温度38 ℃,无霜期200天以上。鄂北随州年平均气温155 ℃,无霜期2428天(最少211天,1958年;最多280天,1961年),极端高温411 ℃,极端低温-163 ℃,因此引种应该以北方核桃种群为主,而南方的铁核桃种群只适应亚热带气候条件,耐湿热,不耐干冷,可能在鄂北地区因为极端低温较低而难以正常越冬。
1.1.2光照
核桃喜光,进入结果期后更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全年日照时数要在2 000 h以上,才能保证核桃的正常生长发育,如低于1 000 h,核壳、核仁均发育不良。鄂北随州年平均日照时数2 000 h左右,能满足核桃生长需要。引进新疆核桃品种需要谨慎,因为新疆日照时数远高于此,新疆阿克苏、库车等地的核桃产量高、品质好,光照充足是重要因素。新疆品种引进到随州,因为日照时数下降,可能导致产量下降、品质下滑等不良后果。
1.1.3水份
不同核桃种和品种对降水量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差距,总体而言,核桃耐干燥的空气,而对土壤水分状况比较敏感,土壤过旱或过湿均不利于核桃的生长和结实。鄂北随州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865~1 070 mm,年平均降水量9668 mm,年最大降水量1 3903 mm(1998年),能够满足湖北本地核桃品种及部分北方品种的生长需求。2012年、2013年7月份降水仅为30 mm左右,不到历年平均值(928 mm)的三分之一;而此时正是核桃果实成熟的关键时期,严重的干旱,导致核桃提前落果,因此发展核桃产业要充分考虑到全年降水分布不均的问题。
1.2发展空间与土壤条件分析
1.2.1可供发展核桃的林地资源分析
随县地貌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河流谷地,一般高度海拔300~800 m;主要山脉是桐柏山及其余脉。全县各类土地总面积553 81718 hm2,其中林地面积358 26507 hm2,占6469%;森林覆盖率5697%。林地面积中适合发展核桃的林地面积(含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等中的宜林地)大约为50 823 hm2,可以说发展核桃产业潜力较大。
1.2.2土壤条件分析
核桃喜疏松土质和排水良好,在地下水位过高和粘重的土壤上生长不良,而在含钙的微碱性土壤上生长最佳,另外要求土层深厚,最好>1 m,核桃喜肥。鄂北丘陵岗地土层较薄,大部分丘陵岗地土层不足50 cm,有利条件是土壤下面是非常接近土壤的风化石,非常有利于通过改造增加土层厚度。碱解氮(N)、速效磷(P)、速效钾(K)含量居中等水平;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692,中性土壤,适合核桃栽培。相对来说,在鄂北发展核桃种植,土壤条件是限制因子,必须探索出鄂北低山丘陵地区土壤改造的技术措施,满足核桃生长需要。
2 随县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
2.1随县核桃栽培历史
鄂北随州历史上没有大规模种植过核桃,仅有房前屋后农民零星种植;据不完全调查,共访查到78株核桃大树,其中以随州市区烟草公司的树体最大、长势最旺、产量最高。
2001年以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随州市联创核桃种植有限公司在随州随县、曾都等地进行核桃引种初步论证和品种引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并逐步在随县封江、环潭等地栽培。
2.2随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在随县核桃栽培面积达到了013万多hm2,多为1~5年生幼龄核桃园,现在新栽培面积每年以007万hm2的速度增长。核桃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小林主,以核桃产业为主的企业主要有随州市联创核桃种植有限公司、湖北丰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耀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随着林权制度改革,诞生了一大批小林主,如环谭镇高家冲村小林主谢凌杰(承包山林面积200 hm2)、新街镇河源店村王先国(承包山林面积12667 hm2)。
nlc202309031225
3随县核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历史基础,盛果期核桃园未成规模
全省现有核桃林湖北省现有核桃林约500万hm2,主要集中在鄂西南、鄂西北地区[2-4],鄂北随县是核桃产业发展新区,核桃大规模栽培的历史较短,经过近十年的引种、示范栽培,除了部分小面积的试验示范林外,迄今尚无成规模连片的进入盛果期的核桃园。在技术储备上面也比较薄弱,针对鄂北随县的核桃丰产栽培技术体系,肖文萍等等[5]在多年的试验示范中予以了总结,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3.2缺乏科学规划,产业调整不合理
作为一个核桃产业发展新区,是有条件发挥后来优势,对核桃产业进行科学规划,但由于规划的滞后;同时领导部门、企业和农民由于缺乏相应科技知识,受经济利益驱使,在不适宜种植的地区盲目发展,不但不能发展核桃产业调整当地林业产业结构,有些甚至破坏了原有植被。某企业核桃基地整地时盲目要求高标准,进行全垦,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3.3缺乏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示范效应不显著
核桃种植业相对农业由于其周期长,前期投资大,更需要政府予以政策扶持。随县核桃产业现在缺乏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扶持,部分小林主在完成部分林地整地栽培核桃后,没有后续资金进一步加强管理,导致成活不能成林,经济效益差。少数龙头企业也因为经营时间不长,没有成片上规模的盛果期核桃园,在产业发展、技术示范等方面还不能发挥龙头示范效应。
3.4缺乏当家品种,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随县是核桃产业发展新区,没有本地品种可供选择;虽经过周忠诚等经过十余年引种,筛选出了元丰等品种[6],并且保持了原产地的品质和产量[7],但对与相应品种的物候、病虫害等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同时完善相应的丰产栽培技术。同时当地企业和小林主也缺乏核桃相关丰产栽培技术,2004年某企业因为“见种就引,见苗就栽”,盲目引进云南泡核桃品种,因为不能越冬,造成很大损失;2011年某企业引进泡核桃作为砧木用种也遭到失败而蒙受损失。当地林业部门的技术服务体系以前主要针对用材林和种苗科技服务,由于核桃产业近几年才发展起来,当地林业部门技术服务人员本身也缺乏相应技术,因此不能对林农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4 随县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4.1规划先行,起点要高
一要做好发展区域规划。在全县范围内划分适宜发展区、试验区和不适宜发展区,建议以随县北部为主,至少要求海拔300~500 m以上,海拔300 m以下在没有选择出低海拔品种并建立相应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前不要盲目发展核桃种植业。
二要做好品种规划。要对栽培的品种进行严格的引种试验,现在经过引种成功的也要明确栽培范围,同时对主栽品种和授粉品种进行合理配置。
三要高起点经营规划。鄂北地区是新发展区有条件高起点规划,同时由于城市化推进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因此在规划核桃基地时要提前考虑机械化经营,如成带状整地,适当增加行距等。在产业布局上也要考虑核桃产品的综合利用,如食用还是发展油用等。
4.2政策扶持,龙头示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核桃企业和小林主纳入相关扶持范围,投入专门资金和技术力量对林农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依托林业科技推广部门和龙头企业建立技术服务队伍。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有代表性的小林主,充分发挥其龙头示范效应。通过相关项目如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低产林改造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对龙头企业和小林主予以资助。
4.3科技攻关,良种良法
要发展随县核桃产业,必须作好相关科研工作[8]。进一步加强品种选育工作,重点加强引种选育工作、当地野核桃开发利用[9]、探索适合当地的丰产栽培技术。发挥现有技术力量,同时引进相关科研院所,建立专门核桃研究机构。出版当地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指南,加强林农培训,保证良种良法。推进核桃栽培标准化进程,适当时候建立中低海拔核桃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4.4复合经营,优化产业
核桃园要多种经营相结合,提高效益,优化产业布局。如探索林牧结合、林 药结合、林禽结合等模式,达到以短养长。如环谭镇高家冲村小林主谢凌杰在核桃园里放养山羊,山羊可以控制部分杂草,羊粪可以作为核桃基肥,取得较好效果,养殖业的收益有效的支持核桃园的后续经营。新街镇河源店村王先国在核桃园里间作枸梗和瓜篓,实行林药结合。
参考文献
[1]郗瑞庭,张毅萍.中国核桃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 ]徐永杰,罗治建,徐春永 等.关于湖北省核桃种植业的思考 [J ].湖北林业科技,2011,(4):47-49.
[3 ]吴代坤,戴应金,梅毅 等.恩施州核桃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J ].湖北林业科技,2009,(5):49-51.
[4 ]潘亮,吴伟,朱先波 等.十堰市核桃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5):1072-1073.
[5 ]肖文萍,周忠诚,袁继池 等.鄂北低山丘陵核桃丰产栽培技术 [J ].湖北林业科技,2013,(3):80-82.
[6 ]周忠诚,章承林,袁继池 等.元丰等核桃品种在鄂北的引种试验 [J ].广东农业科学,2013,(1):42-45.
[7 ]周忠诚,肖文萍,袁继池 等.不同品种核桃在鄂北引种栽培的品质分析 [J ].林业科技开发,2013,27(5):64-66.
[8 ]刘湘林,付艳华,熊文蓉 等.湖北省核桃栽培的几个技术战略问题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7):62-65.
[9 ]周忠诚,章承林,侯梅 等.鄂北野核桃开发利用初探 [J ].湖北林业科技,2013,(1):82-84.
(责任编辑:唐 岚)
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 篇4
1 发展现状
1.1 粮豆作物
2015年全镇粮豆总播种面积1.01万hm2, 实现总产量7.01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 266.67 hm2, 实现总产量1.83万t, 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水稻高产创建2 000 hm2, 通过测产验收, 全镇平均产量8 062.5 kg/hm2;玉米种植面积4 033.33 hm2, 实现总产量3.43万t, 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玉米高产创建666.67 hm2, 通过测产验收, 全镇平均产量达8 508 kg/hm2;豆类、薯类、小麦等其他作物种植面积3 766.67hm2, 总产量1.18万t。
1.2 经济作物
甘蔗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为4 117 hm2, 其中:水田种植782 hm2。2015—2016年榨季预计入榨产量25.5万t, 预计农业产量28.5万t, 预计农业产值达11 970万元以上。单产较2014—2015年榨季略有提高, 但增长不明显。茶叶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1 853.33 hm2, 其中投产1 640 hm2, 产量0.22万t, 产值12 100万元以上。烤烟产业:2015年完成烟叶交售4 400 t, 烟农收入12 500万元以上。其他产业:蔬菜、咖啡、西瓜、葡萄、水果甘蔗、火龙果等产业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为今后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1,2]。
1.3 畜牧渔业
畜牧业:2015年牛存栏29 865头、出栏6 059头, 生猪存栏64 428头、出栏55 138头, 羊存栏9 852只、出栏4 837头, 禽类存栏372 345只 (羽) 、出栏571 168只 (羽) 。渔业:2015年水产养殖566.67 hm2, 产量0.88万t, 产值逾10 560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 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由于资金不足, 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加之2014年10月7日21:49永平镇发生6.6级地震后, 大量的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同时, 因降水分布不均匀, 库塘蓄水不足,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少, 产业机械化程度低,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制约着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引进和发展。
2.2 从业人员老龄化, 文化素质偏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 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 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差, “小农生产及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严重, 影响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
2.3 农业专业化与规模化程度低
永平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加之当前永平镇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民家庭式松散生产经营为主, 存在着多种传统农作物并存, 产业多、杂, 产业间相互争地、争劳动力, 缺少“新、专、特”名优产品, 农业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农业产业程度低, 主产业地位和优势不明显。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 缺乏市场竞争力
永平镇地处边疆地区, 交通相对落后, 不利于运输。一家上规模的制糖企业因市场不稳定, 糖价低, 成本偏高, 造成企业亏损, 蔗款支付不及时, 影响着现有唯一龙头产业的健康发展。茶叶产业存在着小作坊加工企业多、规模小, 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一条龙生产和服务, 制约着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其他农业产业虽然成立了部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 但由于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等问题, 生产、加工、销售不统一, 产品无统一品牌和标准, 质量参差不一, 缺乏外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4]。
3 对策
3.1 健全机构, 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机构, 制定实施方案, 明确职责,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耕地管理和流转管理办法,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积极开展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宣传和招商引资, 引进县内外资金、技术和信息, 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 培育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种养殖业。
3.2 争取资金投入, 夯实农业基础
加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项目资金投入, 加大农田地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开展基本农田地建设, 改善农业投资环境。
3.3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
一是健全和完善农业推广机构, 强化科技队伍建设, 落实责任;二是结合实际, 采取送出去或请专家进来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对农技人员开展培训, 加快农科人员技术更新步伐, 提高其综合素质;三是建立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 聘请县内外专家或具有特长的各类人才, 深入村社对农民进行理论和实作培训, 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对新科技的应用能力;四是加大对有机肥的利用和土壤改良工作力度, 稳步推进测土配方工作, 加速对测土配方成果的有效应用;五是推行水肥一体标准化设施农业园地建设, 完善储藏设施和设备, 建立高标准种养殖示范园 (区) ;六是引进各种先进农业机械, 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升农产品效益;七是积极开展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 引导与监管并举, 实施安全生态的绿色防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3.4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等试验、示范, 为大田生产提供指导。
3.5 加强引导, 实行专业化发展
用谋划工业模式谋划农业, 以“一乡一策, 一村一品”的方式, 加快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步伐。一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引进县内外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 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 建立1~2个优质高效、具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园 (区) , 促进农业从传统模式逐步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二是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 督促指导其规范运行, 发挥其作用;三是合理规划, 科学布局, 避免产业无序竞争, 促进农业产业良性持续的发展;四是加快发展秋冬季农业, 加强复种, 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产值;五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积极探索和逐步推行农业产业保险机制, 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摘要:景谷县永平镇是农业大镇, 农业产业对全镇国民经济及农村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永平镇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提出永平镇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为永平镇农业产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云南景谷,永平镇
参考文献
[1]易小艳, 陈星余, 贾红杰.开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业, 2013 (9) :66-69.
[2]彭强, 乔春妮, 唐新汉, 等.对凤县农业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2) :162-164.
[3]张任东.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1 (3) :9-10.
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 篇5
摘要:指出了南岭乡特色农产品基地快速发展,规模扩大;花色品种增加,品质结构优化,档次提高;且区域特色初步呈现,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分析了其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探讨了其产业方向和区域布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南岭乡;发展现状;有利条件;主要制药因素
1南岭乡基本情况
南岭乡位于澜沧县政府北部处于澜沧县中心位置,距县城59km,国土面积471hm2,人口2.4万人。乡府驻新寨,公路可环绕直达。辖芒弄、勐丙、南现、谦哲、芒付、黄回、勐坎、麻粟8个行政村。地处山区半山区,是典型的立体气候。境内最高海拔2516m,最低海拔800m。年平均温度17.6℃,降雨量1600~2200mm。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茶叶、甘蔗、水果、花生等作物。耕地面积正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高,许多大宗农产品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因此要在农产品市场之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利用南岭乡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名特优新产品上下功夫,以提高南岭乡农产品的竞争力。
2发展现状
特色农产品基地快速发展,规模扩大。近几年,南岭乡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建基地,抓龙头,拓市场,把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作为发展效益农业、推荐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举措,努力逐渐主导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构建区域特色农优质米、蔬菜等一大批具有有一定规模的传统特色农业和瓜果、特种等新型特色产业基础。特色农产品花色品种增加,品质结构优化,档次提高。近些年来,各地加大了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力度,积极从外县、外乡内引进特色新品种,使南岭乡的名特优新品种更加丰富。特色农产品生产开始创品牌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品牌不断增多。区域特色初步呈现,规模经营稳步推进。传统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不断培养,生产由原来星星点点的零散发布,向跨行政区区域的片状、带状发展,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带产业群。
3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
3.1有利条件
随着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将是必养的结果。发展特色农业,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要选择。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南岭乡已具备了许多特色诺亚方舟的有利条件。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南岭乡在澜沧中心位置,公路均交汇于此,乡与乡村与村交通便捷。我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日照时数居全国第二,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土壤肥沃,地貌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适合种植业多种类、多品种和多熟制发展,农林牧渔生产门类齐全,名特优品种资源丰富,而且还有不少独特的小气候,盛产地道的土特产品。这为南岭乡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地理、交通、品种及光、温、水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效益农业。许多农民已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联合起来参与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降低风险,提高收入。近几年,农民自发组织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应运而生。到2016年底,全乡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18个,社员1500人,这些农村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2制约因素
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全乡现有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5家,除烟草公司外,其余企业规模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能力弱。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农民观念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根深蒂固,思想保守,对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新的效益农业科学管理的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开发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对市场缺乏正确理解,容易见好一哄而上,见差消极放弃,盲目跟从,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项目又属于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产业方向和区域布局
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根据比较优势,加快种养业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发展产业带、结构农业区域特色。粮食、蔬菜等一年生作物结构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要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要求,在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调整作物布局结构。进一步合理安排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并在品种调优、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上下工夫。水稻生产重点发展食用优质品种,使种植面积达到333hm2,实现产值1000万元。蔬菜则要强化区域化、规模化、商品化、集约化生产格局,重点发展优质特色蔬菜、高山蔬菜、加工蔬菜和制繁种蔬菜280hm2,实现产值2000万元,形成一批蔬菜重点产业区和产业带。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在山区加强生态保护,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巩固野生食用菌生产、发展中药材、水果、高山蔬菜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促进持续发展。
5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南岭乡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应研究和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按照“支柱产业特色化、规划布局区域化、投资主体企业化、经营机制化、生产基地标准化和优质产品品牌化”的建设要求,把发展特色农业和培育主导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推动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对近几年南岭乡出现的各种土地流转形式要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有序”的原则,总结推广一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有效的流转机制和形式,加快市场化流转步伐。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发展特色农业,要以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全面实行标准化建设,打响品牌,做大品牌。当前重点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农药及其有毒残留的卫生安全标准和农产品包装、储运、标识标准的制定工作。通过标准的制定,规范生产技术、运用标准化手段,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建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产业化经营的运作机制。要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直接扶持来带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一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企业和基地、农户的有效联结,强化企业对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引导。今后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加强规范管理,吸收基地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好指导和服务。与此同时,鼓励农民运销大户,中介服务组织、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基地、搞加工,办市场,抓促销,发展“订单农业”。着力改善农产品基地建设基础条件。创新农业投融资体制,要重视政府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导向作用,加快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个人为主体、社会化投资和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按照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不同要求,重点加强以农田排灌、大棚等基础设施以及无公害技术配套为主的设施建设,积极推行“信息入乡入户工程”,将一定规模的基地纳入信息化建设的范围,为农产品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坏境。
参考文献:
[1]熊飞.坚定不移调整种植结构持之以恒发展特色产业———对竹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J].科学种养,2016(9):5~8.
[2]沈东珍.关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6):20~21.
[3]冯子迅,王贺.德宏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思想战线,2013,39(S1):114~115.
[4]钟龙兴.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兴国县农村土地流转状况的几点思考[J].江西农业,2012(3):22~23.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随县
中图分类号:X7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5-0080-03
随县位于湖北东北部,北接河南信阳市、桐柏县,西靠枣阳市,南连宜城市、钟祥市和京山县,东临曾都区,居于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地貌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地势呈南北向中间倾斜,北部和南部为低山区,西部和中部为丘陵兼有少量河畈、冲积平原;海拔200~400 m。随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中,雨量充沛,具有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冬干夏湿,雨热同季的特点,该地年平均温度14.9~15.9 ℃,无霜期220~240 d,年降水天数122 d,平均降水量1 004.2 mm,年日照时数1 940~2 170 h。因此全县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光温互补,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食用菌的丰产、丰收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是食用菌生长适宜区域。
随县的香菇、木耳、大枣产量居全省第一,食用菌年总产量4.56万t,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基地,在农产品出口创汇中占全省第一。
1 食用菌产业发展及其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随县的食用菌生产已有近40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群众就充分利用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特别是段木香菇栽培技术得到普遍推广。1996年开始栽培袋料香菇,产量成倍增长,2003年随州香菇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评审,获“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产品免检并优先出口,上世纪90年代末,随州又掀起黑木耳生产热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食用菌生产的“随州模式”日臻成熟,香菇干制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创湖北省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先河。随县种植香菇、木耳的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家家上项目,村村种耳菇”的好势头。据统计,2013年全县袋料香菇生产达1.5亿袋,黑木耳达4 860万棒,草菇菌生产达120万m2,食用菌总产量4.56万t,其中香菇2.83万t,黑木耳0.73万t,其它菇类1.0万t,总产值18.5亿元。食用菌年出口创汇达1.5亿美元,为农民人均增收469元,食用菌生产已成为随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随县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目前,随县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也是全国著名的食用菌商品基地。
随县食用菌生产的快速发展, 也给全县森林资源带来很大影响。以2013年为例,全县当年袋料香菇生产达1.5亿袋,每袋需栎杂木2 kg,按每1 500 kg/m3折算,需栎杂木20万余m3,另外每800袋需搭1个棚,按每棚需搁杆、棚架0.5 m3测算,搭香菇袋料棚架需原木9.4万m3,蒸灶灭菌、烘菇按1 kg袋料0.5 kg柴测算,需烧柴近3亿公斤,折原木10万m3;全县黑木耳生产达4 860万棒,按300棒1m3测算,共需栎杂木16.2万m3,虽然木耳棒大部分是从外地购买,但也有少量的从本地偷砍盗伐的。按用量的1/3 估算,则随县去年发展香菇、木耳生产需消耗栎杂木约25.4万m3,蒸灶灭菌、烘菇、搭棚架等共需林木19.4万m3,二者合计,去年食用菌生产共消耗木材44.8万m3。在全县实施封山育林以前,食用菌生产对木材的消耗更大,导致全区的栎木资源濒临枯竭。发展食用菌产业与保护森林资源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如何实现“青山常在,菇业永兴”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2 资源保护和食用菌发展的主要措施
随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保护森林资源,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实行封山育林,保护森林资源。
2004年原曾都区在可利用栎木资源濒临枯竭时,作出了实施封山育林“全封、封两年”的重大决策,之后又经过三次延期,封山育林迄今实施已近五年。随县建县后继续实行封山育林政策,目前森林植被得到较快恢复,森林蓄积量大幅增加,森林面积达到30.55万hm2,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915.6万m3,其中栎类及其它硬阔类面积达到18.29万hm2,蓄积达到381万m3,为食用菌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同时,加强食用菌用材的管护,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滥砍滥伐食用菌用材违法行为。
2.2 实施“123456林业富民工程”,培育森林资源
通过新造、抚育和改造等措施,加快林业特色色基地建设,规划到2020年,随县全县林业特色基地面积达到32万hm2,建设成6.67万hm2工业原料林基地、13.33万hm2菇耳林基地、2万hm2生物质能源林基地、2.67万hm2木本油料林基地、3.33万hm2高效经济林基地、4万hm2生态公益林基地。对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低产林改造、低丘岗地开发、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等等各块资金,整合用于重点栽植栎木,对松木纯林进行混交,每年新增菇耳林 0.2万hm2,力争实现到2020年全县菇耳林面积达到13.33万hm2目标。
2.3 开发利用替代材料,节约森林资源
随县自然资源丰富,年间伐枝叶可加工粉碎1亿kg锯末,加上每年对次生林的改造,可发展袋料香菇8 000万袋。随县是农业大县,年可产稻草、麦草等农作物秸杆500多万吨,在稳定段木香菇、木耳生产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材新技术,充分利用稻草、棉籽壳、秸秆、牛粪等辅助资源,积极培育、引种、推广珍稀菌类,加快草腐菌类发展,可发展草菇、平菇、巴西菇、茶薪菇、白灵菇等珍稀食用菌7 500万袋(平方米),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该县从1997年开始,先后开展不同模式的袋料香菇、黑木耳栽培,并号召栽培户以电、气、煤代柴,每年可节约木材3000万 kg,相当于每年1 000万袋菇耳的生产量,同时大力倡导废旧袋料香菇棒、黑木耳杆回收再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菇耳料的利用价值, 极大推动了袋料香菇的快速发展。
2.4 鼓励外购,引进资源
随县县委、县政府为缓解封山育林期间,菇耳生产户原材料紧缺的矛盾,鼓励菇农从外地引进食用菌用材,只要来源合法、手续齐全,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3 食用菌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栎木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原材料,丰富的栎木资源是实现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随县确定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大力培育,重点保护,有序开发,永续利用”。 在借鉴资源保护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促进全县的林业与食用菌产业实现协调、持续发展。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广泛宣传,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提高他们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他们在利用林木资源的时候能自觉做到“节约利用,合理利用”。
3.2 确定山权,稳定民心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确定山林权属,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到农户,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通过政府核发林权证,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群众吃下 “定心丸”,真正还山还利于民。使广大群众自觉地将“山当田种,树当粮管”,能够放心、放手、放胆发展林业产业。
3.3 坚持依法治林,依靠科技兴林
坚持依法治林,依靠科技兴林,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法制和科技水平,加快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今后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指导思想。通过建立较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开展林农培训,推广林业新品种,提高林农管理经营水平,着力加强林地林权保护管理,森林资源消长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和森林资源利用管理,全力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严格林业产权制度、规范森林资源使用权流转,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改革,实现随县林业跨越式发展。
3.4 搞好总体规划,实行分类经营
要组织聘请专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且具有前瞻性的林业产业建设规划,规划力求“高起点、高标准”、“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确保年年发展,年年有突破,实现食用菌产业的种植基地化和加工产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
同时按“123456林业富民工程”的总体思路,对该县林业实行分类经营,即随南、随北山区以菇耳林为主,沟谷河岸及半山区以工业原料林为主,高山区以生物质能源林为主,随中低山丘陵以木本油料林和高效经济林为主,其他如城镇边、河流边、库区、水源区等以生态公益林为主。
3.5 实现有序开发,确保永继利用
栎树作为可再生树种,一般4~5年是一个正常的采伐周期,一旦生长时间过长,生长过粗,反而不利于袋料香菇和木耳的生产,同时还会使周边小树枯死,造成资源浪费。为此,要科学地制定森林经营方案,每封山育林5年期满后,有计划地采伐部分栎木,以加快全区食用菌发展步伐。
3.6 依托科技创新,做强食用菌产业
科技进步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动力,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特别是要针对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技攻关,选育名、特、优、新及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应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加工、保鲜、贮运、销售环节等先进技术。
此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逐步推进食用菌出口加工产业园建设,同时与科研院校联合,走“产、学、研”一体化和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做大做强随州的食用菌产业。
3.7 走精深加工之路,打造食用菌名优品牌
一是以随县 “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为载体,充分发挥林产品信息中心功能,收集、整理、发布全国各地食用菌产供销信息,向走在全国食用菌发展前列的地方学习,创造更多交流合作机会。二是要以国家在随县实施的“万吨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打造随县食用菌名优品牌。三是建立健全食用菌菌种管理、检验检测体系,完善食用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现代食用菌大产业,增强菌种市场的竞争力,努力做大做强随县食用菌产业。
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 篇7
一、“昌铜四县”生态农林产业发展现状
(一) 绿色发展理念明确, 生态文化深入人心
秉承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宜春市首先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守矿产、耕地、林地、湿地、水资源红线, 建立严格的森林资源使用审批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 从源头上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二) 林地流转助推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实效作用
“昌铜四县”通过林地流转, 部分地区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节约了生产成本, 加大了现代农业要素流入, 促进了当地生态农林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是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 由于该形式主体建立在村集体之上, 目标就是通过村民互助、集约发展、经验借鉴, 实现村民增收, 非农化和农户失地风险较低, 是四县的主要发展形式。铜鼓县的永丰村成立了一个雷竹股份专业合作社, 该村采取老板投资、村民入股、村集体入股的形式, 在此基础上, 该村投资并建设了一个水利发电站, 年发电量可达400万度, 按照每度电0.3元的卖给国家电网, 一年能创造120万以上的收益。同时该村还有一个罐头厂 (金丰食品有限公司) , 主要生产笋干、酸枣糕等产品。靖安高湖镇的古楠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把原来村民手中的山林、田地集中起来, 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 达到效益、利润最大化。经调研, “昌铜四县”均有各具特色的农业合作组织, 在发挥林地集约效率, 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效果明显。四县鼓励合作社发展, 但在很多村镇, 由于缺乏引导和支持, 合作社也存在荒废的情况。
(三) 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资本等现代农林要素需求强烈
目前来看, 昌铜四县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业比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截止2015年, 四县的服务业占比为30.2%, 而宜春为31.2%, 全省平均为35.9%。
对此, “昌铜四县”利用现有的生态农林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老、体验式采摘等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依托原有竹加工、医药制造等产业优势, 在经济运行低迷的大环境下, 提高创新水平, 拓宽海外市场。生态农林业的发展, 不仅为制造加工企业和服务业提供原料和人力, 在部分环节已经相互融合,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前期投入和中期运营, 调研发现, 资本和人才是生态农林发展最欠缺的要素, 这两方面缺口很大, 需要及时补位。
二、“昌铜四县”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生态农林产业规模不高, 基层政府存在“富民不富财”的隐性忧虑
“昌铜四县”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主要以农户家庭生产、农村合作社、私人注资生产等形式开展, 以生产有机水稻、生态养殖、休闲采摘、有机水果和茶叶为主, 受制于土地细碎化、资金短缺、农林基础设施不到位、仓储物流不健全、农林技术跟不上、认证和宣传成效不足等局限, 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调研发现, 依托良好生态, 发展生态农林业、搞活生态观光旅游的村落和农户, 收入普遍增加, 但由于其规模化程度低, 不成产业, 未能有效带动当地财政收入增长;林权“确权颁证”后, 三年毛竹价格从6块钱飙升到19块钱不等, 林户收入大增, 但众多竹产品加工企业倒闭, 财政收入受到不小影响。
由此可见, 无论是集体林权改革, 还是大力发展生态农林产业, 其结果都会增加农民收入, 带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但与此同时, 由于生态农林业目前、尚未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产业, 对当地财政收入效果不大, 反而需要财政支持;随着林权确权颁证和房地产等支柱行业的衰落, 传统竹木加工企业倒闭, 也对财政带来影响。基层政府因此产生“富民不富财”的隐性忧虑。
(二) 金融等现代农业要素投放力度难以支持生态农林产业规模发展
“昌铜四县”农村发展已完成对生态农林产业、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业的规划定位, 逐步过渡到产业化规模化的集中发展期,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在逐步完成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生产资料等的投放和更替, 除了农林企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的大规模金融、人才需求之外, 在拓展和完善生态农林产业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的小农户, 同样存在资金需求, 特别是小农户信息来源少、谈判能力差、抵押物缺乏, 亟需更专业更精准的现代要素投放。调研发现, 无论是资金、技术、人才, 还是土地 (经流转后的有规模效率的土地) 、劳动力, 都难以支撑符合当地实际的比较优势要素集约的现代化农业发展:
1. 农村融资模式单一, 尚未形成符合现代农林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2. 农林发展中尚未形成有效的抵押担保体系, 林权抵押贷款运行难度大。
3. 现有的农村金融模式关于贷款的额度、期限、交易成本等要素, 不符合农林产业经济周期和规模发展。
(三) 部分公益林已到“生命大限期”, 其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集体林权改革后, 农户依法享有林权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 而所属林地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 对商品林, 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 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 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开发林下种养业, 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昌铜四县”农户所属的公益林中生命期限在7年到8年的林木, 已到“生命大限期”, 临近枯萎和死亡, 农户依法可卖掉死亡而无生态价值的林木, 但由于“经济人假设”, 农户存在趋利性, 即便国家对于公益林会发放补助, 农户也不会再去种植和管理新的公益林木, 宁愿放之任之。
三、初步形成的结论和建议
1.林地确权颁证后, 林地细碎化问题突出, 通过林地的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方式的流转, 实现土地连片和规模经营, 农业合作组织的运行, 整合了多方面资源和信息, 促进了产业发展, 但也存在土地“非农化”趋势, 农民存在失地顾虑和风险。2、先进的村支部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 起到政策、信息、资源、技术、文化等要素的落地效用。但据调查问卷反映, 该区域农户的收入来源中, 林业收入占比并不多, 大部分通过副业经营或外出打工赚到更多的钱。从侧面反映出四县的生态农林产业规模化程度还不高, 也由此带来基层政府“富民不富财”的隐性忧虑。3、生态农林产业发展, 促进了农村三产融合, 在其规模化进程中, 特别需要金融支持, 而当前农村融资方式单一, 生态农林产业的特殊性与金融的属性存在诸多矛盾, 尚未形成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融资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2.深化集体林权改革, 推进林地确权颁证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 确保林权分家到户, 产权明晰并及时确权颁证, 使得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有据有权可依。通过林地流转, 实现农林产业适度规模经营, 为获取金融支持提供必要性。同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定, 防止土地非农户, 严控农民失地风险。
3.发展农村合作组织, 重视村支部建设, 发掘致富能手
重视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建设, 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引导支持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入合作组织, 各县重点打造几个具有特色的农合组织, 提炼其经营模式和经验作为范本, 结合各村实际, 进行有修正的推广。重视村支部建设和农村致富能手的培训和激励。
4.创新农村金融模式, 探索农林产业链融资渠道
创新农林产业融资模式, 通过延长并强化农林产业链, 在政府支持下借助农业合作组织平台, 将金融机构、农林企业有效整合在产业链之中, 以提高农林盈利水平为前提, 通过农林产业链融资, 充分利用产业链各主体间的关系, 发挥它们在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监督功能, 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其运行机制可借用黑龙江五里明模式说明:
(1) 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作为承贷主体。
(2) 镇政府将合作社的土地经营权、农机设备收益权等委托给信托公司, 设立自益型财产权信托。
(3) 信托公司将上述信托收益权质押给商业银行, 作为合作社的贷款偿还担保。
(4) 商业银行与合作社签订贷款协议并向合作社发放贷款;同时, 合作社全体股东及镇领导干部与商业银行签订个人保证合同, 为贷款承担联带责任。
(5) 合作社与信托公司签订购销协议, 将生产出来的农林产品销售给信托公司。
(6) 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签订协议, 由信托公司协助银行将合作社贷款本息从农林产品收购款中扣除。
摘要:江西作为林业大省是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前沿省份, 发展生态农林产业, 是江西“绿色崛起”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江西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昌铜四县”的实地调研, 发现其生态经济发展理念明确、生态农林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林地流转助推规模经营、农业合作组织作用明显、农村金融需求强烈, 也存在林权颁证后生态林保护难度加大、林地细碎化严重、农村金融支持乏力、林权抵押贷款运行难度大、产业规模不高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林产业,林地流转,农村金融,规模经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李静, 韩斌.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报告[M].东方出版社, 2011.
[2]安虎森等.新区域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5.
[3]姚洋.发展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4]蒋省三, 刘守英, 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 2010.
[5]江成会、吴楚平.信贷供求非均衡状态下农户信贷模式的理性选择——京山县农户信贷模式个案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04) .
[6]刘西川, 程恩江.中国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典型案例与理论含义[J].财贸经济, 2013 (08) .
[7]李韬, 罗剑朝.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行为响应——基于Poisson Hurdle模型的微观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 2015 (07) .
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 篇8
抓组织领导, 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良好氛围。一是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县委、政府对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 定期召开联席会, 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具体问题。二是实行部门对口服务制度。 县农业、水产、林业、畜牧等部门, 依托自身职能, 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好“一对一”的服务。三是形成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制度。2014年8月, 我们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座谈会, 请农产品加工企业、专合组织的代表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县直部门负责人现场为企业排忧解难。
抓金融扶持,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一是积极实施财政资金支持。县委政府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投入2 000万元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原料基地、企业贷款贴息和加工技改等专项补贴。二是用好省财政调度资金扶持。省财政去年安排公安县1000万元的调度资金, 今年安排公安县4 000万元, 全部及时发放到农业产业化企业, 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问题。三是积极帮助解决融资问题。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问题, 近年来, 每年组织对接活动, 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直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抓龙头培植, 促进骨干企业快速扩张。一是抓“1233”工程, 培植龙头。公安县争取3年内有1~2家企业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 打造一家50亿企业, 加工业总产值过200亿元。二是抓招商引资, 引进龙头。近年来, 公安县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 千方百计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2014年, 新引进招商引资主要项目23个, 总投资金额达33.5亿元。三是抓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随着公安县孱陵产业园和青吉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建成完善, 入住园内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迅速增长。
抓基地建设, 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近年来, 我们按照 “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 通过创新组织方式, 完善合作机制, 龙头企业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建设。同时, 镇、村两级积极推动土地流转, 加大特色板块基地建设, 满足企业原材料的需求。这种模式强化了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 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双赢。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安县农业产业化近些年来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与农业大县的地位也很不相称。主要表现在: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够大。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虽多, 但大多数企业没有真正摆脱“小、散、低、弱”状态。目前公安县规上企业虽有73家, 但2014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还只有新裕农业和中粮粮油两家, 与监利的福娃、松滋的白云边、洪湖的洪湖浪、荆州区的拍马等企业相比, 实力还较弱, 产业链条还不长。
二是农产品加工结构不够优。主要表现在加工层次低, 没有高端产品, 农产品加工处于初级、零散的状态, 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公安县40家骨干龙头企业从事的行业来看, 从事粮棉油生产经营的占2/3强, 结构趋同性非常突出, 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而且多是初加工, 畜禽、水产、蔬菜、水果、林业的深加工还有待加强。
三是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够强。虽然公安县拥有一些“三品”标识认证的农产品, 有一些著名商标、知名商标, 也有几个省级名牌产品, 但大多数企业“三品”认证意识和名牌创建意识薄弱, 没有自己的品牌, 还没有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 缺乏核心竞争力。与京山的国宝米、东北的有机米等品牌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全县虽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多个, 但部分合作社处于自发状态, 职能没有真正发挥。全县合作社整体规模偏小, 服务功能弱, 缺乏对企业、农民和市场的影响力。
3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了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公安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贯彻落实县委一号文件精神, 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下一步, 我们打算:
延长农业产业链。重点支持中粮粮油、金安纺织、黄山头酒业、新裕农业、昊韵农业、海瑞水产等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同时, 将围绕公安县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 充分运用全县招商力量, 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效益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优化对企业服务。加大对美斯特食品、华烨水产、四通米业、丹宇米业、金香源米业、东南醇牛肉、景田牛肉、津湘益食品、惠泽生物等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促进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加大新型市场主体扶持力度。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 通过合作社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提高农业种养殖科技水平。支持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和“农企对接”, 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加强品牌创建。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精品品牌, 支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交会、农博会等产品交易展示会, 扩大企业社会影响, 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 (上)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杨春鹏.实物期权及其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阜蒙县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篇9
农业灌溉现状以2005年为参照年,所有现状数据均为2005年年末数。
1.1 灌溉工程现状
阜蒙县灌溉工程主要分为蓄水灌溉工程、引水灌溉工程、提水灌溉工程和井灌工程,各类工程总计6414处。由于大部分工程年久失修,造成工程效益下降,除井灌工程现状完好率和利用率超过85%以外,其它库塘等拦截地表水的灌溉工程现状完好率和利用率均不足50%。致使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31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51万hm2。现有农灌工程可供水量为1.18亿立方米,占全境总取水量的61.8%。
1.2 农业灌溉存在的问题
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据初步调查分析,全境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数0.35~0.42之间,田间水利用系数0.61~0.66之间,灌溉水利用系数0.43~0.47之间。二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县、乡(镇)各级政府没有专门的灌溉管理机构,均与其它管理机构合并办公,参与管理,致使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三是工程质量低且老化失修,拦蓄地表水的库塘灌溉工程普遍存在工程标准低,坝基渗漏严重,蓄水不足等现象。提水站点的设备老化,耗能高,水源工程淤积;潜流工程渗渠堵塞,暗渠倒塌,出水量不足;渠系工程基本以土渠为主,渗漏严重,由于冬冻春化影响,淤积严重,建筑物破损;四是节水技术水平低,推广范围小,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5.9%,其中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只占节水灌溉面积的27.8%。五是农业种植结构不尽合理,高耗水作物多,耐旱、低耗水作物少。六是群众节水意识薄弱,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并存,致使地表水灌区亩均耗水267m3~330m3,最高达450m3,地下水灌区亩均年综合灌水量为210m3~285m3,分别高出标准灌溉定额40%~120%。
2 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2.1 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水资源管理一体化
根据有关水法规的规定和要求,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进一步调整水资源管理职能,加强体制保障,明确水事权力。水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水资源流域管理。具体负责水资源规划与调度,编制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和水量分配计划,并负责监督实施;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入河排污的审批。积极推进水利产权制度和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降低运行成本,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竞争和约束机制。
2.2 拓宽投资渠道,增加节水灌溉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建设节水型农业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证节水型农业建设的投入。继续增加节水灌溉区节水改造投入,加大对乡镇供水管网改造和节水技术改造的技术力度,对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建设、水资源监测和取(用)水计量设施安装与改造给予支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政策引导,以奖代补和贴息扶持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投资兴办节水工程。同时,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认真总结社会办水利,股份合作制办水利和民办水利的新经验,积极探索公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形成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节水灌溉资金,使节水灌溉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3 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农业灌溉低成本、高效益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整个节水灌溉体系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整个节水灌溉的顺利发展,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一是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水资源保证,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建立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二是建设规模生产,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的现代农业要求的高效节水灌溉体系。
2.4 确定合理农业灌溉水价,用经济手段促进农业节水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要求,确定合理的农业水价,充分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用经济的手段来促进节水灌溉。灌溉水价须应本着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灌溉水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供水成本的水价;二是相关政策经济补助水价;三是分类与累进制水价;四是考虑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水价。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构筑农业灌溉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组成的完整的水价体系,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同合理的水价机制规范节约用水。
2.5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农艺节水技术
要在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重视农艺节水措施。通过多年实施取得成功经验的农艺节水技术包括选育耐旱高产作物品种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阜蒙县属资源性缺水区域,减少用水量大的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耐旱高产的作物品种。如在丘陵坡地大面积种植花生、杂粮等农作物可有效地减少灌溉用水,达到省水高产高效的目的。在降低成本和用工灌溉的同时,仍能增加群众收益。不但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即便在特殊干旱期,灌溉次数和灌水量均较高粱、玉米少,且净效益比玉米、高粱高出10%左右。近几年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保水、保土,增加蓄水量,改善物理性状,增加肥力,抑制耕作层营养表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起到极大作用。使板结的耕作层形成“肥沃”的“海绵田”。
2.6 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农业节水灌溉涉及千家万户和乡(镇)、村专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建设高素质的节水灌溉技术队伍。同时,更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及时把各种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传授给农民,并指导实际操作和应用。
加强培训一要注意培训的涵盖面要广;二要因材施教,分层次多渠道地采用学历教育,长期或短期培训,专题讲座,现场演示,示范展示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三要对农民技术骨干的培训要以实际操作为主,不仅要教给他们应该怎样做,还要让群众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使他们真正成为节水灌溉技术的明白人。
2.7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农业节水意识
由于农民长期从事小农经济,耕作制度和技术比较粗放,农民灌溉仍以大水漫灌为主,缺乏节约用水观念,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所以,要加大节水灌溉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通过多种媒介大力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发展节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和支持节水灌溉工作,为发展节水农业,为推广节水灌溉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结语
元江县发展秋冬农业促农增收 篇10
进入9月,在因远镇因远社区千亩连片的菜豌豆种植区,广大烟农抢抓8、9月日照好、地表温度高的时机,一手抓好烟叶采烤,另一手抢抓节令播种菜豌豆、青玉米,争取继烤烟之后再赚一笔蔬菜钱。因远社区菜豌豆种植大户李春梅介绍说,今年资金扶持大、科技服务到位好,她家大胆栽种烟后菜豌豆60亩,8月6日播种的第一批菜豌豆9月10日就已采摘出售,昆明、玉溪的老板都下了订单,每公斤10到12元。
李春梅介绍,菜豌豆的种子是免费供应的,农科所的技术员经常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防治病虫害,现在她家种的60亩菜豌豆长势比较好,亩产值预计达到五六千元。
据悉,因远镇今年共发展秋冬农业种植21000亩,其中烟后种植菜豌豆2700亩。记者从因远、咪哩等山区乡镇了解到,今年的秋冬农业呈现出动手早、进度快、复种面积增加、农作物长势喜人的良好势头。
据因远镇农技站技术员鲁慧介绍,全镇菜豌豆扶持资金达60万元,其中每种植一亩菜豌豆政府就补助100元,栽种较早的菜豌豆目前已进入采收期。
近年来,元江县以推广作物间套种和地膜覆盖等科技措施为抓手,充分利用秋季雨水和光热资源,组织山区农民抢节令,积极推广烟后菜豌豆、青玉米种植,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同时,农业部门从种子、农药、化肥、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信息上做好跟踪服务,全力助农增收。
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 篇11
1.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发展生产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的根本前提,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但是,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例如,小规模生产限制了大型综合性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分散的农户获取信息技术的渠道比较狭窄,个体农户的素质使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差,资金的缺乏使农民承担使用新技术的风险能力不强,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农民使用新技术的动力不足等。而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则克服了小规模生产的种种弊端。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各种科研机构,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通过培训班和实地指导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农业经营机制,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2.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民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的生产空间扩大,延伸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广大农民除了稳定获得种植业、养殖业的正常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到加工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扩大,可持续性也大大增加。各级龙头企业在搞好企业经营的同时,积极做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工作。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通过采用订单、最低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技术指导、种苗扶持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密切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确保农民增收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使农民“生活宽裕”有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3.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而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充分发挥这一主体作用的前提。农民专业培训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更是广大农民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其他经营、管理知识的“农家课堂”,通过学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引导农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搭建了促进农民提高素质的好平台。
建设新农村应充分发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帮扶作用。一般来说,经济合作组织和协会的组织者,基本上都是当地的经济能人、科技示范户和经纪人、村干部、党员以及热心村中公益事业的人。这些人或者有充足的资金,或者有丰富的技术,或者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或者有较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他们关心村中的公益事业,樂于助困扶贫,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对培育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乡风文明”起到了表率作用。
4.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
进一步完善基础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村、专业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下,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从本村(屯)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出发,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建立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逐步发展成为种植或养殖的专业村、专业屯。专业村和专业屯的人均收入比较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也比较高。富裕起来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集资、捐资等形式,统一改房、改水、改路、改厕,极大地完善了农村的基础公共设施,使农村道路畅通,房屋整齐,饮水安全,能源清洁,环境卫生。
5.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也是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的前提。农业产业化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完全是自我联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体现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培养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提高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规范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序,从而有利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同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在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机制上下功夫,使村务公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如扶贫项目款发放、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等。在管理方面,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组织,通过积极培育农村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协会结构,整合协会资源,选派能人到协会工作,使协会在技术服务、生产环节和销售市场上分工协作,做大做强。同时,抓好对协会会员的实用技术、生产管理知识培训,培养一批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会员致富代表,发挥龙头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达到了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的要求。
宽城县黄芩产业发展措施 篇12
1 讲实际, 围绕发展搞创新
宽城县位于东经118°10′35″~119°10′45″, 北纬40°17′~40°45′15″, 属大陆性、季风性、燕山山地丘陵气候。由于地处全国黄芩产区核心的部位, 是国家著名道地药材热河黄芩原产地。所产黄芩具有栓皮黑厚、断面金黄、皱纹明显、质地坚硬等特点, 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为充分发挥这一产业资源优势, 宽城县将黄芩生产作为该县重大农业技术普及项目, 针对传统人工栽培方式存在与粮食生产争土地、争劳力、产品质量安全难保证的问题, 结合该县十几万亩退耕荒山荒芜, 几万退耕农民致富无门的实际情况, 把仿野生黄芩技术开发纳入国家星火计划。通过连续3年的反复试验, 成功开发了仿野生栽培技术。该技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最大限度贴近野生环境、最大限度遵循黄芩自然生长规律为基本原则, 在不开荒、不毁林、不占用耕地、不施肥、不施药、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在适宜黄芩生长的荒山及林下发展黄芩生产, 使长期以来困扰黄芩产业发展的难题得到解决。经北京中医药大学黄芩种源研究课题组研究认定, 在全国抽样检测的黄芩品种中, 经统计学聚类分析, 选自板城镇的宽城 (仿野生) 黄芩, 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总黄酮、多糖等主要质量技术指标综合评价, 排在全国4个优质黄芩品种的第1位, 属热河黄芩中的极品。同时, 经普尼 (北京) 科技测试有限公司检测, 仿野生黄芩的农药残留、黄曲霉含量为零, 重金属含量也大大低于国家限定最低标准, 产品完全达到出口绿色药材标准。该技术通过专家论证, 成为我国第1个仿野生黄芩综合标准[1,2]。
2 重应用, 围绕育人抓普及
为尽快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针对一家一户农民分户生产, 人员难组织、技术难统一、规范难实施的现实, 通过组建热河黄芩专业合作社, 成立仿野生黄芩技术传播站, 组建黄芩种植技术服务队等办法, 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民科技素质。在推广种植初期, 农民对仿野生黄芩技术的优势认识不足, 项目研发单位从经费中拨款7万元, 以无偿为农民提供种子的方式, 在板城镇土牛子村建立33.3 hm2热河黄芩仿野生种植科技示范园区。由于采用的仿野生技术林下栽培达到了以最小的投入、最简便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收益的效果, 超过1 000人参观学习, 使园区的面积很快超过300 hm2, 为全县黄芩发展树立了典型。针对农民不懂技术的难题, 以传播站为平台, 聘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药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河北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专家与农民对面交流, 培训技术骨干逾360人。以技术骨干为主导, 结合现场观摩, 入村入户举办技术培训班200多场次, 培训农民逾1万人次, 开展技术咨询逾1 000人次, 发行技术资料逾1万份, 实现了村村都有技术员, 1户1个明白人。为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 以经过培训的农民为主体, 组建了超过1 200人参加的农民技术服务队。通过服务队统一种植, 使大旱之年约666.7 hm2山地黄芩一次保全苗, 山地黄芩种植出苗难的技术瓶颈得到了突破。黄芩种植由1个村发展超过60个村, 辐射到全县18个乡镇、逾1万户, 成为县域新兴特色产业, 被列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
3 求实效, 围绕增效抓提高
宽城县仿野生黄芩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与实施以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作为重要抓手, 在技术推广的同时, 紧紧围绕提升产品核心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几年来, 围绕打造一流产品, 先后与“三九”现代中药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药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国药材集团公司科技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物技术与医药研究所等科研部门进行合作, 有8名国家级专家投入到宽城县黄芩产业技术开发工作之中。在专家的指导下, 制定并全面实施《仿野生黄芩综合标准》, 提出建立6 666.7 hm2仿野生热河黄芩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落实规划, 建立6个示范园区, 实施1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个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个省级山区综合开发项目, 开展了黄芩药材产地加工和黄芩茶、黄芩花蜜系列产品开发, 并对宽城黄芩进行了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2010年, 经过国家药监局GAP检查员专家组现场考察, 通过了建设我国第1个仿野生黄芩GAP基地实施方案, 完成了产地环境监测 (检测) 。黄芩GAP基地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 不仅把宽城黄芩产业推入标准化管理的快车道,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农民在退耕林后种植黄芩, 仅黄芩药材收入就可达2.7万元/hm2。黄芩茶、黄芩花蜜、黄芩茎叶综合利用项目全面开发, 其收益更为可观, 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3,4,5]。
摘要:总结河北省宽城县黄芩产业发展的经验, 以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黄芩产业,发展经验,河北宽城
参考文献
[1]于璐娜, 张春喜, 韩铁南.河北宽城县供销合作社:如何打造全国黄芩产业第一产县[J].中国合作经济, 2010 (7) :52-54.
[2]韩铁南, 张春喜.发展黄芩产业引发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 2010 (7) :54.
[3]陈朋彬, 刘天民, 陈晓锋, 等.商洛黄芩适宜气候条件及规范化栽培技术[J].陕西气象, 2009 (1) :36-38.
[4]高鹏寿.黄芩栽培技术要点[J].中国农技推广, 2009, 25 (10) :33.
【县发展农业产业论文】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思考论文08-02
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06-01
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09-23
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06-19
农业产业发展路径08-20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10-03
农业产业化发展讲稿07-05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06-01
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05-22
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