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24-09-23

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共8篇)

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篇1

**水族自治县农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水族自治县农业局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处东经107044′47″—108014′10″,北纬25030′55″—26010′50″之间,北接都匀市与丹寨县,东靠雷山县、榕江县,西邻独山县,南连荔波县,土地总面积2431平方公里。全县辖10个镇11个乡,270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2143个村民组。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31.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水族人口占65%,占全国水族人口的50%以上。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

**县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面斜坡,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峰丛、槽谷、洼地、地下暗河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明显,属中山、低山地貌类型,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最高为西部的更顶山,海拔1665.5米,最低是坝街乡的都柳江出境处,海拔303米,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2、土地资源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4.7万亩(土地详查数),其中:水田面积29.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7%,旱地面积14.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2%,耕地分布广而散,较为破碎。同时,因干旱、洪涝、瘦瘠、砂漏、冷浸等原因引起的中低产田面积21.6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53%;

3、气候资源

本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使县境内有显著的山地亚热带气候特点,地域间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明显。日照平均为1100小时,其中4—8月日照时数达600小时,占全年的50%以上。年均温为18℃,极端最高温39.8℃,极端最低温零下7.5℃,平均无霜期328天,≥10℃积温为5644.5℃。平均降水量为1300-1400毫米,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5—10月降水量为1000毫米,占全年的70%以上。

4、森林资源

境内生态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松等500余个树种和部分珍稀林木与名贵中草药材,现有林地14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750万m3,年可提供商品材5万m3,森林覆盖率达51%以上,形成了较好的生态系统;

5、水能资源

境内共有都柳江、漳江等大小河流42条,河流总长906.6公里,水能发电理论储量25万千瓦。

6、矿产资源

全县已探明的矿源有18种,其中:金、锑、汞、煤、铅锌、硫铁矿、石灰石等资源储量较多,开采潜力较大;

7、旅游资源

境内有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月亮山等生态自然保护区,有古朴迷离的民俗民风和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别具特色;

8、农特产品资源

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境内盛产颇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如:九阡酒、麻竹笋、优质香米、皱皮辣椒、九阡李、脐橙等农副产品,品质纯正,享有盛名。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战略部署及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围绕“三个基本”和“五个目标”的要求,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实力逐步增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4亿元,年均增长10.5%,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59亿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3656万元,年均增长18.l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39万元,年均增长33.08%。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经济发展支撑条件逐步趋好。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一纵二横”主干公路网建成,改扩建了**至丹寨、**至都匀小围寨、**至榕江、**至荔波、水龙至荔波尧棒、大河至独山基长、杨勇关至普安等油路,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和85%的村通简易公路。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建成石龙过江水库,重点治理了比寨、板奇等病险水库,建成了一批蓄水池,解决了农村7.5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县城防洪工程。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工程和县城主干道、河滨南路、龙嘴角大桥、橡胶坝大桥等工程。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迈出重要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0∶11∶29调整为2005年48.8∶18.5∶32.7。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畜牧大县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林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引进和建成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工业企业。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旅游业、交通运

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成为拉动服务业务发展的增长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两基”教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并进一步得到巩固,公共教育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7.7%。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2005年下降到10‰。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施了1099户/4600人的易地移民扶贫搬迁,解决了3.8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06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3.52万人,低收入人口由13.47万人下降到7.17万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比2000年增加600元。促进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累计解决城乡就业2500人(次),农村劳务输出12576人(次),城镇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三、农村贫困状况

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经1998年省、州人民政府验收认定,全县面上基本越过了低水平温饱平线目标,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贫困程度深,经济总量小,发展后劲不足,加上群众整体素质较差,抵御抗灾风险能力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到2005年底,全县还有两个极贫乡、186个贫困村;40个村未通公路,70个村未通广播电视,177个村未通程控电话,232个村未建有综合服务室,13.53万人18.7万头(匹)存在饮水困难。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3.5万人,人均纯收入在625-865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还有7.19万人,需长期救助的近0.8万人,需异地移民搬迁的0.779万人。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石山区和重点林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程度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才馈乏,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第二章

第一节“十五”期间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业工作主要成效

过去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及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确保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加快富民兴县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农业农村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州的各项工作部署,团结和依靠全县农业战线职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扎实工作,较好完成了“十五”农业各项经济目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粮食总产量由“九五”期末的8.2万吨增加到9.4万吨,增14.6%,年均递增2.5%;

2、人均占有粮由“九五”期末的286.8公斤增加到311.4公斤,增加24.6公斤,增长8.6%;

3、种植业总产值由“九五”期末的21972万元增至23622万元,增加1650万元,增长7.5%;

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期末的1055元增至1650元,增加600元,增长56.87%,年均递增9.46%。其中来自种植业收入586元,增加62元,增长11.8%。

5、推广杂交水稻品种40个,增长4倍,推广杂交玉米品种30个,增长4.5倍,两杂推广率达95%以上,比“九五”期间增近二十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2%,增加23个百分点;

6、平衡配方施肥累计完成69万亩,增长17%,种植绿肥12.35万亩,增长31.5%;

7、农作物综防统治面积达82%,病虫害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2%。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1、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2005年,全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由2000年的60∶11∶29调整为48∶15∶37,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逐年提高。

2、蔬菜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1)以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以来,得到贵州省科技扶贫资金的大力支持,三年项目总投资47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175万元。累计完成建设规模11500亩,种植种类为茄果类、早玉米、马铃薯、早熟苔蒜等。采取“借种还种,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实行项目实施责任到人。项目涉及9个乡镇,40多个村10000多户,其中贫困户为8000多户,占总实施户的80%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质无公害商品蔬菜1865万公斤,创产值2109万元,项目农户户均种菜增收2000多元,人均增收400元。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全县发展大规模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扩大脱贫面。

(2)夏秋反季节蔬菜示范项目顺利进展。在廷牌镇和周覃镇实施的无公害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示范面积0.5万亩,带动农户种植1万亩。其中大白菜种植示范0.25万亩,核心示范面积403亩。经对核心示范区进行测产验收,种植一季白菜(403亩)可提供无公害商品蔬菜61.98万公斤,实现产值55.76万元,投入产出比1∶3.34,实现纯收入44.45万元,户均增收1120.39元,人均增收248.98元(与同期水稻相比)。

(3)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基地获得成功。全县21个乡镇累计种植马铃薯9.9万亩,其中脱毒种近7万亩,加工型马铃署高产示范栽培完成1.5万亩。据各点实测验收,最高亩产量为2625公斤,最低为1128公斤,平均亩产量为1516公斤,经分级分类,商品率达78%,亩产值为827元,投入产出比为1∶2.36。高产栽培示范项目总产值为1240万元,为示范农户带来714万元纯收入,户均增收413元。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小麦、油菜等作物,示范效果明显。

(4)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项目效果显著。九阡李、脐橙、葡萄、甜茶等产品为我县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为了发挥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区域优势,2005年新增种植九阡李3000亩,脐橙面积近500亩,葡萄2000亩,甜茶1000亩,全县水果、茶叶面积40000多亩,每年新增挂果面积2000多亩。特色果(茶)种植已逐步形成规模,成了农民增收的拳头产品。

(三)抓好生态农业示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沼气建设任务5200口,分布在全县二十一个乡镇实施;在全县7个乡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6400人次。全县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工共49人,乡级服务网点14个,服务面达到56个村4600户。新建生态示范村八个,分别为交梨乡大坪村;三合镇三郎村;周覃镇板村光、拉近村、播花村、三江村;大河镇营寨村、龙场村。采取国家补助和群众筹资办法,生态示范村共建成沼气池1115口,“三改”756户。

在搞好沼气建设的同时,结合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5181项目,完成了5所小学校舍的维修,建成了3所农业培训中心,建成水池111处,解决了28263人、23313头(匹)牲畜的饮水困难,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态示范村已显现出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加强农业执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根据国务院、省、州的安排和部署,依法组建了农业局法制股和县农业执法大队,招录了8名执法人员。加强对农资市场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类抗农、害农的违法行为,确保农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年来,加强对全县21个乡镇43个育苗生产单位实施基地检疫管理,产地检疫面积27651亩;检疫检查种子139万公斤;开展有害生物普查面积37.2万亩;抽查农药标签327个;开展种子市场检查460余场次,检查“两杂”良种经营点485个次,蔬菜种子经营点536个次,没收未审定“两杂”种子1000余公斤。组织了清理整顿农资市场的行政执法大检查,开展以种子、肥料、农药等为重点的打假治理工作,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802人,开展常规和专项联合行动20场次,检查各类经营户422户(点),查获甲胺磷、氧乐果、毒鼠强等国家禁售、禁用以及假冒伪劣产品188公斤,价值5740元。有力地打击了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有害农产品的行为。

同时,加强对剧毒鼠药的管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清查收缴毒鼠强等禁用剧毒杀鼠剂的通知》及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工商局联合下发的《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兽)药的公告》。广泛宣传《农业法》、《种子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发放宣传资料32000份。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农资打假和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行动。

(五)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坚持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从领导和制度上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全县21个乡镇普遍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有21083个学生享受教科书免费,减免金额为98.18万元。全县21个乡镇普遍实行涉农收费项目“公示制”,270个村实行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订阅费用全部控制在400元/年以下。在减免农业税的同时,对农户给予0.1元/公斤的粮食补贴和30%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财政、扶贫等部门加大对全县一类贫困乡、村种、养殖业以及基础设施方面帮扶力度,使1.1万户农民受益,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建立健全土地延包方案登记上报制度,按照农业部要求,为遗失土地延包证农户补办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六)培育农产品流通组织,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组织实施“生态、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战略,理顺产销关系,努力培育农业产业化运营机制,从资金和政策上对农产品种植与销售中介组织给予鼓励和扶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联系协调,帮助农民与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牵线搭桥,推广订单农业,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增加农民收入。订单面积达到2.6万亩,引导培育农业中介组织11个,新增入会农户1235户,带动农户5190户,被带动农户增收50.1万元。

按照农业厅部署,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证工作。已获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1000亩;认定为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面积4000亩,2005年,已有大蒜、番茄、辣椒、甜玉米等四个农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葡萄、马铃薯农产品也已通过检测;2005年3月,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我县稻米进行检测,质量安全指标合格。

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控制,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操作规程》,积极引导农户进行无害化生产。加大农残和亚硝酸盐检测力度,共抽检蔬菜样品1432个,农药超标率为2%,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检测水果样品385个,农药超标率为15%,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蔬菜、水果亚硝酸盐超标率为0。通过检测结果表明,全县无公害产品检测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促进了**果蔬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使**无公害果蔬产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七)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其中:绿证培训4200人,5181项目人员素质培训45194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5600人,非农技能培训转移就业1400人,主要转移到深圳市、东莞市等地就业,培训专业有沼气池建设、酒店服务与管理、电工电子、机械制造、民用建筑等。

加大对技术干部的培训力度,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更大的效益。5年来,共派出140余人次到省、州参加各类培训,进一步拓宽技术干部的知识面和视野,使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引导广大农民培育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农业发展有利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一)有利条件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我县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一是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全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生态畜牧大省,为我县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贵广铁路(贵阳至广州)或贵珠铁路(贵阳至珠州)及夏昆高速公路建设、荔波机场建成通航和规划建设的都匀至**至荔波二级旅游公路建设,以及泛珠江经济区(9+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将为我县“十一五”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四是我县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打得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是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仍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面大,贫困人口多,“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农业农村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落后,地方财力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投资渠道狭窄,投资规模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偏低,人才匮乏;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制约发展的体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虽然我们前进的道路上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较为有利。

第三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3、《黔南州第十一个五年农业发展规划》

4、《**水族自治县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的任务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发展理念,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以菜、果、茶为重点,构建**立体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付给;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拓展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建设“绿色**”,加强农村能源环境建设;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服务农业农村工作大局,以贫困乡村为主战场,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致富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抢抓机遇,求实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创造有利条件。

(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主体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能力,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与帮助。以国家投入为引子,信贷投入为补充,群众投入为主体;强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作用,着力培植贫困乡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原则

科学制定不同区域、农业产业阶段发展目标及重点,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典型引路,发挥示范效益。按照全县已初步形成的“北菜、果、茶;南粮、油、草、菜、果;东竹、果、草”立体种植格局,进一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

(四)坚持项目资金管理并重的原则

严格重点农业项目实施管理程序,认真做好项目各阶段工作,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和后续管理,确保项目发挥效益。

四、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项目实施上,采用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使其发挥更大效益。

二是要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要充分认清县情、乡情和村情,在对资源环境认识和农业开发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辩证的、市场的观点,要集中力量实施,使其尽快发挥效益。

三是要处理好群众和干部的关系。重点农业项目的实施,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注重项目实效,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规划发展目标

到2010年,力争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资源开发型向综合加工型转变,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变。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流通有序、农产品竞争力强的市场体系,把**建设成为一个绿色产业发达、科教兴农先进、农村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具体目标:确保粮食总播面40万亩,平均总产量稳定在11万吨以上;油菜播面6万亩,产量0.6万吨以上;商品蔬菜种植6.5万亩,总产量13万吨,产值1.3亿元,粮、经、饲作物种植比重由48∶18∶34调整为45:18∶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其中来自种植业900元,占36%;新建沼气池1万口,覆盖农村总户数的3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0%。

第五章规划建设重点项目

围绕“十一五”农业发展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粮食增产工程,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脱毒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特色水果生产基地、茶叶种植基地、桑蚕基地、农村沼气、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农业重点项目。

一、粮食增产工程

1、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以超级稻示范生产项目引领水稻单产第三次飞跃,力争到2010年,实现超级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产量3万吨以上。

2、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继续提高杂交玉米总产量,力争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3.5万吨。

3、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以借种还种,还种再借,滚动发展”运作方式,推进脱毒马铃薯种植规模,力争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4万亩,产量1.6万吨以上。

4、在南面周覃、九阡等九个乡镇,利用气候与土地资源优势种植优质香稻,发展特色产品,提高产值。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10000亩,产量4000吨以上。

5、继续巩固在南面9个乡镇及北面的交犁、普安等乡镇建立双低油菜基地5万亩。

二、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

发挥比较优势,继续在北面5个乡镇以及南面廷排、周覃等乡镇扩大无公害蔬菜基地规模,力争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6.5万亩,其中冬春蔬菜4.5万亩,夏秋蔬菜2万亩。

三、无公害优质水果基地

结合坡改梯工程实施,在北面5个乡镇及东面的都江、南面的九阡、扬拱、周覃等乡镇,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其中:九阡李生产基地3万亩,早熟葡萄3万亩,脐橙2万亩,力争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8万亩。

四、无公害茶叶基地

开发和利用荒坡资源,在三合、合江、丰乐、水龙等乡镇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按照“品牌带动、适当集中、规模生产”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10实现种植面积1万亩。

五、种桑养蚕基地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因地制宜,在北面的丰乐、大河及南面的周覃、九阡等乡镇发展种桑养蚕基地,力争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1万亩。

六、农村沼气工程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全县21个乡镇的贫困村的无煤区、旅游区、天然林保护区、退耕还林重点区,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力争到2010年,新建农村沼汽池10000口,普及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配套改厕、改圈、改厨、改路、改水“一池五改”建设,农村沼气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结合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在三合镇猴场片区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积500亩,配套保护设施栽培、大棚、节水灌溉、防虫网、遮阳网、杀虫灯等农业高新技术,良种覆盖率达100%。

八、农业沃土工程

为弥补耕地减少,遏制地力下降,实施藏粮于地方略,在全县21个乡镇实施农业沃土工程建设,建成稳产高产田10万亩,发展以绿肥为主的有机生物肥20万亩,建立21个土肥长期监测点和全县土壤资料数据库,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九、农业病虫草鼠害预警体系建设

为确保农业丰收,在三合镇、大河镇、周覃镇、九阡等乡镇建立测报总站和测报分站,形成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警体系,系统准确地反映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情况,向全县各类地区发布准确的病虫、草、鼠发生与防治技术信息,做好防治工作,减轻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农业丰收。

十、农业信息与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为推进全县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县级信息平台1个,乡镇信息站(点)20个,专业农产品市场信息点5个,农村专业户网点50个,农特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个,指导10个乡镇组建1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信息体系和市场体系,掌握市场信息,以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

十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为适应国家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提高品质,减少或杜绝农药的残留量,促进我县农产品贸易发展,建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和设施,对我县生产和经由我县入市的农产品实施质量安全检测,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十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资金建设果蔬冷藏保鲜库,延长产业链,提升我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时加快建设县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和乡镇农技中心步伐,改善对农民的培训条件以及农技人员办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十三、农业培训

积极引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加大试验示范力度,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水平。同时,采取订单输出的方式,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非农技能培训,切实有效地将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

第六章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2006—2010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为全面完成规划建设任务,全县上下一定要解决思想,勇于创新,按照“国家投入为引子、财政、信贷投入为补充,群众投入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一是争取国家农业专项资金。按照国家农业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快规划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项目的争取力度,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农业项目投资计划。

二是积极争取省、州专项资金。在争取省农业厅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州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资金以及以工代赈、国债项目等配套资金。

三是争取信贷扶贫资金。利用州、县助民增收贴息贷款,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四是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鼓励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

五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动员受益村组群众,投资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六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减免有关费用,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规划“十一五”期间农业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292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5760万元,地方投资2924万元,群众投入10571万元。按项目类别分:

一、粮食增产工程项目:

投资338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130万元,地方投资39万元,群众自筹2211万元。

1、超级稻生产示范项目:

投资805万元,其中:国家投入70万元,地方投资7万元,群众自筹728万元。

2、杂交玉米生产示范项目:

投资9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50万元,地方投资7万元,群众自筹693万元。

3、脱毒马铃薯生产示范项目:

投资12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800万元,地方投资10万元,群众自筹390万元。

4、优质香稻种植基地建设项目

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0万元,地方投资10万元,群众自筹80万元。

5、“双低”油菜基地项目:

投资325万元,其中:地方投资5万元,群众自筹320万元。

二、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项目:

投资3825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140万元,地方投资285万元,群众自筹2400万元。

三、无公害优质水果基地项目:

投资48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960万元,地方投资480万元,群众自筹3360万元。

四、无公害茶叶基地项目:

投资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50万元,地方投资50万元,群众自筹100万元。

五、种桑养蚕基地项目:

投资4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00万元,地方投资100万元,群众自筹100万元。

六、农村沼气工程项目:

投资3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000万元,地方投资20万元,群众自筹1480万元。

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

投资2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500万元,地方投资80万元,群众自筹920万元。

八、农业沃土工程项目:

投资15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300万元,地方投资200万元。

九、农业病虫草鼠害预警体系建设项目:

投资1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40万元,地方投资10万元。

十、农业信息与市场信息体系建设项目:

投资45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3440万元,地方投资1110万元。

十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

投资3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80万元,地方投资20万元。

十二、农业基础设施项目:

投资130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880万元,地方投资420万元。

十三、农业培训项目

投资2550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400万元,地方投资110万元。

第七章效益分析与评价

通过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使贫困乡村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对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起到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1、通过沼气配套“五改”项目实施,全县40%的村组农户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实现道路硬化;人畜混居现象得到较大改善;农村“三废”实现无害化处理,同时减少各种疾病发生。

2、通过粮增工程的实施,可实现全县粮食总产11万吨以上,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25公斤以上。

3、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种桑树养蚕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其中来自种植业部分9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以上。

4、通过农业沃土工程的实施,可充分发挥其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同时对减少水土流失、遏制地力下降起到积极的作用。

5、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八章实施对策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实施对策

一、加快推进科技进步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科技成果特别是先进适用的技术的引进、转化和推广,使科技对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农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力度。积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园区建设。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实施好人才培养、引进和开发工程,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业各类人才达到200名左右。重点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敏锐、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开发与利用的优秀人才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乡土人才。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改善各类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农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按照公平竞争、规划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和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行为,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

四、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拓宽开放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省内外人才到我县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第二节保障措施

一、完善计划管理。按照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程序的要求,做好计划管理工作。一是完善县、乡(镇)两级项目管理责任制,按照项目审批程序抓好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二是切实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严禁擅自调整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确需调整的,必须报上级部门核准。

二、完善项目的储备机制,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首先,要发挥规划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作用。其次,要规范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第三,按程序报批项目。第四,建立项目库。根据农业重点项目具体情况,精心筛选、准备建设项目。

三、完善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提高工程质量。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和批准的实施方案实施,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质量。一是对重点建设项目要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对项目实行公示制;二是对项目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督项目实施质量,实行项目质量终身责任制;三是实行项目验收评价制度。农业重点项目在自查合格的基础上,由上级有关单位组织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按项目审批权限,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验收。

四、严格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按照国家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农业重点项目专户管理,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严格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要坚决杜绝截留、挪用、挤占以农业重点项目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生,一律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制定和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工作的考核机制。将以项目建设任务、工程管理、资金管理、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等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以推动全县农业建设项目工作顺利实施。

六、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产前、产中、产后的资料、图片、音像等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好项目的痕迹管理。

七、建立健全机构,加强农业重点项目的组织领导。农业重点项目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参与性高的系统工作,根据分级负责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切实做到领导到位、组织落实、人员充实,保证农业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附:**水族自治县“十一五”规划农业重点建设项目表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篇2

瓜州县是一个移民大县, 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7%, 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8%, 占农村人口的78%。全县由过去的城镇居民、乡镇农民二元结构转化成现在的城市市民、老乡镇农民和新建乡镇贫困移民三元结构社会特征,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方面面临着诸多艰巨任务。因此, 在保持现有发展态势的前提下, 如何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着力转变农业增收方式,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已成为未来全县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值得思索。

一、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全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三大目标, 坚持“一特四化”方向, 跳出本地自然资源的劣势和传统产业延续的老框子,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经营农业, 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 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农业为重点, 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扩规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 依托区位、资源优势, 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 切实加快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步伐, 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㈠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按照“一特四化”农业发展要求, 把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经济作物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上狠下工夫, 借助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 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集中力量主攻蜜瓜、枸杞、番茄、葡萄、酒花等特色产业, 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的稳步扩张。2010年全县共落实蜜瓜、番茄、葡萄、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7万亩, 较上年增加13.3万亩, 共建成千亩以上科技推广示范园区15个, 其中:千亩蜜瓜示范点5个, 千亩葡萄栽植示范点2个, 千亩枸杞示范点4个, 千亩甘草、红花种植示范点4个。预计今年特色产业实现收入4.8亿元, 仅蜜瓜一项销售收入就能达到2.4亿元。

㈡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产业科技承包、综合建园和集中示范等方式,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培训, 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进示范和示范园区建设力度, 积极推行国家生产标准和行业生产标准,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 力促其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产地认定、品牌认证工作, 全面提升区域化优势产业, 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 全县已申报通过无公害蔬菜、西甜瓜、哈密瓜、加工型番茄等无公害产品认证7个, 按照无公害标准, 生产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甘草、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正在审报之中, 同时将建成蜜瓜种植出口基地5个, 农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9.5%。

㈢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坚持把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不断增强基地建设和产业链条延伸过程中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目前, 全县农产品加工购销企业达到12家, 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 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 固定资产1.7亿元, 加工能力19.4万吨, 带动发展基地近40万亩;同时, 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以甘肃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番茄加工企业, 带动发展番茄种植面积1.2万亩;以嘉峪关宏丰公司为龙头的葡萄酿酒企业, 带动发展栽植葡萄面积1.3万亩;以河东馨绿峰酒花公司为龙头的酒花加工企业, 带动栽植酒花面积0.68万亩。截至目前, 共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个, 其中:种植业47个 (主要以特色产业为主) , 畜牧养殖业13个, 农资购销服务业7个, 其它行业4个。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3545人, 农民成员达到80%以上, 注册资金总额达到3081.8万元, 带动农户2万多户。2010年全县以蜜瓜、加工型番茄、甘草、辣椒、洋葱、食葵等为主的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达16.9万亩以上, 占到播种面积的69.2%, 产业呈现出由小到大、由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单领域向多领域、松散型向紧密型、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

二、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产品品质有待提升受多年传统农业发展思路的影响, 农民重数量、轻管理、轻投入、广种薄收现象比较突出, 导致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差, 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不多、低档次农产品有余。低品质、低科技含量的产品无法满足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性、优质化和专用性的需求, 最终导致供需市场脱节, 使农业生产效能和市场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㈡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目前全县龙头企业量少质弱, 带动能力不强, 农产品精深加工或系列开发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链条, 多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因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产业链条无法延伸, 不能和市场直接对接, 致使全县农业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经济优势, 导致特色农产品增产不增效。

㈢订单农业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是合同双方缺乏诚信, 违约风险较大。部分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观念和法律意识薄弱, 加之合同订立不规范、责权不明确, 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质量标准意识淡薄, 质量认定纠纷此起彼伏。现有农产品有标准的少, 无标准的多。履约时企业往往称农户没有按必需的技术手段精心种植, 导致订单种植产品产量低、质量差, 达不到收购要求, 因而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而农户则指责企业提供的种子不合格或配套服务不到位, 蒙蔽农民, 因而要求企业必须履约。双方各执一辞, 难以调合, 严重影响了农业订单的兑现率。三是利益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农户双方还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导致订单农业没有真正发挥其优势。

㈣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不强全县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 大多数只发挥了单一的生产合作和组织销售作用, 还未能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构分散, 管理和运行不规范, 指导生产和销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强, 加之农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 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售, 都是自己说了算, 组织意识、合作意识相对淡薄, 削弱了合作社带动作用。

㈤产品销售网络不健全目前全县特色农产品销售大多还处于个体销售的无序状态, 统一、完善的销售网络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个体, 生产和销售没有组织性和计划性, 不能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 面对变化的市场, 大多存在盲目模仿, 一哄而上的混乱现象, 造成了农户间的相互竞争, 既浪费了资源和资金, 又导致农产品的顺价销售难问题。而且很多农户种植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性、绿色无公害等方面的需求, 不仅使生产的产品价格卖不高, 更严重影响了全县特色农产品的整体品牌形象, 导致产品销售越发困难。

三、未来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㈠推广标准化生产, 提高产品品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要把工业化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生产方式逐步渗透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矩可循, 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一是认真抓好优良品种选育, 培育县域主栽优良品种,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协作, 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各产业发展动态, 通过科技示范园积极进行品种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严格筛选出优良、高产、高效益品种, 坚决淘汰劣质品种。二是在巩固现有大棚、拱棚、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的同时, 着力推广普及育苗、整枝、双膜双拱棚、三膜覆盖及土壤改良技术等一系列整合组装技术, 攻克重茬、连茬种植难题, 提升产品产量、质量和档次。三是按照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 大力普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进一步健全完善监测体系。建立产地监测机构, 配备一定的人员和必要的检验设备, 对进入市场的产品加强检测, 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继续强化宣传, 积极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对农民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 全面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等无公害防控性设施, 完善无公害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体系。

㈡壮大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牵动能力, 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成效, 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 加快推动种植大户向农业企业、农业企业向龙头企业升级转变。按照“扶优、扶大、扶强、扶新”的原则, 对已经确定并有明显优势、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集中力量将其培育提升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使之成为具有更大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经营状况一般、但有一定资产的企业, 加快改革、改制、盘活步伐, 引进有资金实力、较好品牌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 通过注入资金, 创新机制, 使之尽快壮大起来;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选择优势项目进行策划包装,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瓜州投资, 培育催生一批新的龙头企业。

㈢规范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组织化程度依据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 在保证合作社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前提下, 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和指导, 规范运行机制, 打造一批“管理民主、运行规范、机制灵活、效绩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建立健全由社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成的管理结构, 完善利益分配、民主监督、财务管理、项目责任等内部管理制度, 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建立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及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情况进行检查, 搞好社务公开, 促其健康发展。

㈣培育精深加工体系, 延长产业发展链条研究制定扶持特色产业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 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申报、审批、融资、建设、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全县甘草、红花、枸杞等中药材资源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着力引进实力雄厚的食品、药品及保健品加工等相关企业到瓜州建设精深加工项目, 全面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努力开发新产品, 延伸产业链,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引导企业采取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 保证产品质量, 充分发挥好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农户的能力。

㈤树立自主品牌, 扩大市场知名度一是借助画册、彩页、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新闻网络等宣传媒介, 加大对瓜州蜜瓜、番茄、中药材等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 在火车站、高速公路接口处等客流密集地段设立大型宣传标识牌, 为做亮特色产品品牌鼓劲造势。二是通过政府渠道, 多方联系各省、市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对瓜州特色产品进行推介宣传, 坚持定期举办各类特色产品推介会, 邀请各地商家及专家学者前来参观, 借此扩大特色产品知名度, 同时促进与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和超市的对接协作。三是进一步细化产品品牌的分类注册工作, 在工商、质监等部门的指导下, 鼓励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加快甘草、番茄、蜜瓜等特色商标的申报注册, 对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乡镇或专业合作社给予重奖, 统一各类产品的分级分类标准, 规范外包装及产品标识, 提升产品品位, 做强自主品牌。

㈥强化合同监管, 推动订单农业发展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合同监管职能, 认真履职, 严格把关, 依法做好涉农订单的全程跟踪服务。依法指导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 通过订单合同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 着重强化对订单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内容的真实性、条款的有效性进行审查, 提高履约率。积极帮助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引导涉农企业参加“守合同重信用”活动, 通过开展“诚信经营”促进订单农业做大做强。针对过去订单农业不规范、口头协议普遍存在等现象, 帮助企业拟定出统一格式的示范合同文本, 将“最低保护价”、“服务承诺”以及合同违约责任等措施写入合同文本, 供农户参考使用。提高企业履约意识, 督促企业按照订单合同对农户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督促指导企业建立重要商品入市备案制, 要求经营者把重要商品的经营渠道、数量、有效期等有关情况登记造册及时报工商部门备案, 有效减少合同纠纷。司法、公证、工商管理等部门主动关注订单农业, 帮助完善订单合同签约程序, 使农业订单内容更趋可行性、规范性、合法性, 并严格监督订单的履约实施, 同时, 积极帮助农民考察和审查商家的资信状况, 防止不法分子借订单农业进行商业欺骗行为。

㈦拓展销售渠道, 实现产销有效对接一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在巩固完善现有瓜州农业网站的基础上, 做好各产业种植大户的农业网络装备, 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等工作, 及时反馈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市场供求信息。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信息网络, 使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能够做到及时沟通和衔接。二是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及种植大户定期外出考察, 了解外界市场动向, 及时调整产销方案, 同时拿出精细样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展示展销会, 主动与各地大型连锁超市、大企业集团对接, 推销特色农产品, 建立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

峨山县现代林业发展促进机制探析 篇3

关键词 峨山县;现代林业;促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

峨山县地处云南省中部,介于东经101°52′~102°37′,北纬24°01′~24°32′之间。东接玉溪市红塔区,东南与通海县交界,南与红河州石屏县接壤,西南与新平县山水相连,西北与楚雄州双柏县隔江相望,北与易门县相接,东北与昆明市晋宁县毗邻。全县土地面积1933.1km2,林业用地面积152132.6hm2,林业用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8.7%,为玉溪市主要有林县之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机制,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峨山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推进现代林业

发展。

1 现代林业内涵

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2 峨山林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目标

2.1 峨山林业现状

峨山县林业用地面积152132.6hm2,其中:生态公益林65873.2hm2,商品林86259.4hm2,森林覆盖率66.4%,活立木蓄积量为712.8万m3,林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林业对峨山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2007年开始,峨山县确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2213”工程(核桃13333hm2,竹子13333hm2,魔芋2000hm2,除虫菊666hm2),全面实施推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县共发展核桃13400hm2,竹子10433hm2;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开始显现出经济效益,林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林业为峨山生态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林业改革不够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滞后,创新发展不足等原因,峨山林业总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广大山区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缓慢;林业科技落后,经营管理粗放,林分质量不高;林业的整体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2.3 发展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林产业发展核桃13333hm2,竹子13333hm2的目标;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生态状况显著改善,山区人民群众在林产业上增加收入,林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71%以上,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实现生态良好、山川秀美的新彝乡;全县林业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相对趋于合理,把林业产业培植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3 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

3.1 总体思路

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以现代林业的现代发展理念,围绕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2213”工程;完善并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制定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把林业建设成为峨山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促进全县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2 指导原则

坚持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坚持以分类经营为基础,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管严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坚持以资源培育为依托,以核桃、竹子快速发展带动林产业的大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林科教、技工贸相结合,依法管理,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

4 峨山现代林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4.1 巩固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

4.1.1 巩固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

进一步明晰林木、林地权属,确实把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交给农户,真正还山、还林于民,使农民成为真正的经营主体,拥有属于自己的山林财产权利。

4.1.2 实施自然保护区资源优化整合升级改革

按照建设森林峨山、美丽峨山,推进“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县级山后茶厂自然保护区、红石岩水源林保护区、高鲁山水源林保护区、新村水库水源林保护区、县城近山面山保护区和玉林泉水资源保护区进行优化整合,统一建立高鲁山自然保护区,争取立项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制定保护区管理办法和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解决自然保护区级别过低和“无机构、无经费、无人员”的问题,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4.2 深化配套改革,建立现代林业经营和管理体系,加快林业跨越式发展

4.2.1 实施公益林补偿范围全覆盖,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

强化中央和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切实加强对20613hm2国家重点公益林、14146hm2省级公益林的管理工作,发挥其应有功能;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并启动县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开展尚未纳入补偿的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实现公益林补偿范围全

覆盖。

4.2.2 制定生态建设措施,大力推荐森林峨山建设

结合玉溪市实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绿化造林工程;积极配套政策,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大力实施以杨树造林为主的公路绿化,城、乡、村绿化,学校绿化,库塘绿化工程;加快森林峨山建设,打造美丽峨山生态名片。

4.2.3 加快引入市场机制,创建投融资平台,实现林业生产要素科学合理配置

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相关财政扶持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开展林木、林地抵押贷款,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门槛,延长贷款期限,增加贷款规模,扩大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覆盖面,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建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激活林木、林地流转市场,将分散的、小块的林地林木向懂经营、会管理的市场主体流转;鼓励峨山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竞买、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合资等形式,与集体或农户合作建设林产业基地及林产品加工企业。制定优化产业结构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开展招商引资,培育一批林业领军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林产品附加值。

4.2.4 构建定位准确、特色突出、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

林业产业是最具有可持续性和环保性的朝阳产业;积极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发展前景为导向,科学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发展木本油料林核桃13333hm2;竹工艺、竹浆纸林13333hm2。发展华山松、杉木等速生丰产用材林6666hm2。打造易—峨—高高速路绿色经济走廊,选择猕猴桃、金丝枣、油桃、李子等为主的品种,发展温带水果666hm2。开展人工种植药材,在高平一带规划发展三七666hm2。挖掘本地资源,主要采用本地青香树、石楠、马缨花等植物在化念昆磨高速路一线建67hm2观赏苗木供给基地。以养殖大户为龙头,培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重点驯养繁殖雉鸡、鹧鸪、鹌鹑、梅花鹿、马鹿、竹鼠、蛇、麂子、野猪等野生动物种类,带动野生动物产业贸易服务产业发展。培植林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林产品附加值;依托云南玉溪源天生物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木本油料加工业,促进核桃干果精加工;引进1个规模化竹浆生产项目,促进竹产品精加工业发展;巩固发展竹编等传统竹材加工业,打造精品竹器加工品牌;建立木材和林产品加工园区,培植1家规模化木材加工企业,推动木材精、深加工业发展。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峨山森林覆盖率高,素有“滇中绿色明珠”之称,发展森林旅业游潜力很大,围绕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彝族自治县的目标,以213国道两旁万667m2竹林和万667m2高香生态茶园为依托,改造沿线彝族村寨风貌,提升沿线农家乐服务功能档次,打造“彝人谷”森林生态民俗观光旅游

景区。

4.2.5 全面推进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

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构建管理与经营既科学又协调的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公开采伐指标,简化采伐审批手续,逐步过渡到采伐备案制,实现农民自主采伐,实现森林采伐由指标控制向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转变。

4.3 完善和创新林业服务体系

4.3.1 建立与现代林业相适应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

完善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林业科技服务网络;加大县级公共财政对林业科技支持力度,各个乡(镇、街道)配备1~2名林果辅导员;用部分公益林管护资金解决农村护林员工资报酬低的问题。集中资金、人员、技术向基层倾斜,搭建林业技术支撑平台,引领全县林业向高质量发展。

4.3.2 建立完善森林资源信息系统服务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航测、遥感技术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完善峨山县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服务功能,使全县森林资源数据处于最新最真实的动态变化结果中,对森林资源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和经营。

4.3.3 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非公资本投资林业

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在资源利用、工程招投标、采伐指标、专项资金和信贷支持及税费负担等方面一视同仁,统一政策,为各种林业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4 完善森林资源“三防”体系建设

4.4.1 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以促进森林健康为原则,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长效机制,引导农民建立民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组织,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林业有害生物群防群治体系,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4.4.2 探索新型森林资源消防体系建设

引导广大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本着自律和自愿、公平、互助、互利的原则,组建联防、联保、联控的新型管护组织即森林防火协会,建立完善预防扑救森林火灾的乡规民约、运行机制,调动广大林农防灾减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下的群防群治的格局。

4.4.3 加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完善执法工作的技术规范,细化执法工作流程和执法质量标准,推进执法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推行网上执法办案;整合优化执法资源,组建林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提高林业行政综合执法能力和监督考评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Z]﹙云发〔2004〕9号﹚

[2]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Z]﹙云发〔2006〕19号﹚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14-01-07

##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篇4

县农业局担负着全县粮油、畜牧、农机、水产、茶叶及蔬菜等技术指导与推广工作,是集管理、推广与经营于一体的县政府工作部门。局机关设有行政办公室、财会室、畜牧兽医局、农技中心、蔬菜办、农机局、水产中心、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能源站及茶叶站等单位,下辖杭猪原种场、农科所(水稻原种场)、水科所、渔种场、小斗岭茶场五个农业科研试验场所。现有干部职工3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6人,离退休人员65人。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农民增收的幅度得到了稳步提高。但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出现的可喜局面更多的是依赖于政策的“多予、少取、放活”和自然的风调雨顺,实现农业发展的内在性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既要立足“三农”抓增收,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把促进农民内部增收的产业做大做强,又要跳出“三农”抓增收,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全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另外,还要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的条件。

一、目前农业的现状

(一)好的方面。

1、茶叶生产基本实现产业化。2000年5月,农业部将我县列为全国20个创建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之一。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将茶叶产业列入农业产业化的“1116”工程,县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了专门工作机构,强化了工作力度,在多方配合和努力下,使我县的茶叶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基地建设规模化。2003年,激励和引导茶农创办了100亩以上茶叶生产基地21个,面积达5000多亩,今年又在眉毛山等地创办100亩以上茶叶生产基地46个,新扩密植速成有机茶园5000亩,集茶叶生产、加工、科研和休闲于一体竹坪茶叶生态科技示范园正在建设中。二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大椿茶场、三都垦殖场、竹坪茶园等基地生产的茶叶全部按照无公害标准程序生产操作,送往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检测的样茶,全部符合无公害标准。三是产品加工有“龙头”,宁红集团是国家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神茶集团、漫江茶厂是我县上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基本上可消化本县的茶叶加工。四是产品外销有“品牌”,除了宁红和神茶是我县响当当的名牌外,今年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参加名优茶评比活动,“山谷草茶”获铜奖,“凤凰水仙”、“云峰”、“凤凰舌头”均获优质奖。

2、水稻生产逐渐趋向标准化。一是种田大户初具规模,今年由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我县涌现了一批种粮大户,全县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的150余户,如三都镇三都村的熊庆生同志种水稻60多亩,他相信科技,在该镇农技站农技员的指导下,品种全部是杂交水稻良种,栽插方式采取大田直播的形式,防病灭虫及时到位,所以今年他种植的水稻平均每亩单产达到825市斤,除去成本,今年种粮净增收2万余元;二是生产过程趋向无公害化,今年通过农业执法大队对农药市场的多次检查,甲胺磷、1605等一些剧毒农药在我县已全部禁售,目前推广使用的农药大多数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而且开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特别是今年在黄港、黄沙使用“振频式”灭虫灯、稻鸭共栖和结合使用生物农药防病灭虫种植的2万余亩一晚示范基地,通过省绿办的现场认证,基本上达到了绿色大米原粮基地的生产要求,明年将创造条件,在黄港、何市等乡镇扩大种植面积,并争取申请“绿标”认证,提高我县大米的科技附加值。

3、农村能源逐步走向生态化。2001年我县被列为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实施县,自2003年以来,总投资56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60万元,财政资金110万元,自筹资金290万元,2005年的续建项目已获国家农业部批准,项目资金为144万元。几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共建造沼气池3000余只,实现一池三改2000余户,有猪—沼—桑(果菜)的模式示范户有300余户,尤其是在移民扶贫区,沼气受益户达90%。通过一池三改,厕所安装了大便器、贴上地面砖,厨房不再是“烟熏火烤”,卫生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许多农民不再上山砍柴起火做饭,整个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使我县的能源生态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4、为农服务充分利用现代化。一是信息化服务农业,2002年我局创建农业信息网站当时全省县级只有两个县创建了农业信息服务网,并于2003年在农业部“一站通”农产品供求网上注册了30名信息员,可免费为农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对于重要的农业科普知识及农作物的病虫防治等重要信息均能及时在网上发布,并在##电视台播放。二是机械化服务规模种植。随着农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是必然的趋势,今年申报的水稻全程机械化基地县项目,可望近期到位,项目无偿资金炙180万元,重点计划在三都实施,将有助于种植大户充分利用机械耕作。

5、招商促农开始迈向外向化。目前我县通过利用“外资”、“民资”建立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已经迈出了很好的一步,如我县的几家缫丝厂、宁红、神茶集团及漫江茶厂等龙头企业,可承担我县农民生产的大部份蚕茧和茶叶加工,裕发河粉厂年可消化稻谷近3000吨,这此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不足的方面

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篇5

发 展 规 划 xx县xxx 2015年3月

目 录

一、xx县“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总结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十二五”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

(二)经营管理水平低。

(三)加工率低,产业链短。

(四)品牌缺乏,市场占有率低。

(五)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六)原料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

四、“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五、“十三五”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水平

(二)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军企业

(三)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

(四)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

(五)抓好技术研发推广

(六)抓好服务平台建设

(七)抓好银企对接合作。重大举措

六、“十三五”重大项目建议

(一)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工程

(二)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

(三)实施土地建设优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先工程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五)大力扶持农民经纪人队伍,做好食品安全认证工作,推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

(六)建议

xx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5-2020年)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更是发展现代农业、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为引导和促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充分认识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契机,转变农业发展新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基础支撑,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xx县“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步入正轨,现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4家(xx有限公司、xx有限公司、xx有限责任公司、xx有限公司),地区级龙头企业达5家(xx有限公司、xx有限责任公司、xx县x有限责任公司、xx有限公司xx县分公司、xx县xx有限责任公司、xx县xx有限公司),规模(2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xx县良种轧花厂、xx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开展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解决了农产品产后损失,发展了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工作,有10多家企业注册了使用申报,2家企业的产品获得新疆名牌产品,有1家企业的商标获得了新疆著名商标称号,扶持龙头企业与打造知名品牌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总结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县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3550万元,乡镇总产值完成17990万元;营业收入完成19520万元;利润总额完成715万元;上交税金完成415万元;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560人;劳动者报酬2014年达到7100万元,2014年企业发展个数(包括个体户)从3303个发展到3500个。2.农产品加工业

“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5840万元;总产值为43780万元,营业收入4310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000万元,上交税金650万元,劳动者报酬达到2770万元,2014年企业个数发展到310个;年末从业人数为2200人。3.农业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我县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营组织个数从2012年的35个增加到了50个,同比增长40%;订单带动农户数增加到了98760人,同比增加33%;带动农户新增收入为390元/户,较2012的285元/户同比增加30%。

4.休闲农业“十二五”期间我县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为960万元,直接带动当地农户就业人员420人。

(二)、“十二五”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健康稳步增长。乡镇企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与农民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能够健康平稳的发展,更有利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2.订单农户数明显增加。说明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农民已经逐渐找到了能够保证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途径。

3.规模企业是拉动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年以来,规模企业继续保持增长,对我县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4年我县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家,营业收入为4340万元,占我县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的10%。4.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有利的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全县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有2家,而全地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就有80家以上;我县农产品加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加工企业较少。

(二)经营管理水平低。在全县20余家销售收入上1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多数企业生产方式为作坊化、管理家族化、经营摊点化,基本停留在粗加工上;科技含量低、基础薄弱,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较落后,80%处于世界80年代的水平;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缺乏后劲,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深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严重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脆弱;管理粗放,技术人才缺乏,在职工中,大中专毕业生只占2%左右。

(三)加工率低,产业链短。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2亿元左右,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5%,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全国的比例也在80%左右。全县农产品加工率(粗加工及以上)为40%。由于加工转化程度低,产业链短,综合利用落后,附加价值不高,造成了本县农业综合效益较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四)品牌缺乏,市场占有率低。全县的农产品品牌中,只有2个新疆驰名商标,除xx牌、xx牌红枣等少数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外,多数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导致产品档次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食品消费将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转变,从粗加工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食品为主转变,而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五)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产品生产、加工、检疫监测、销售等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平衡,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产加销联结机制不完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瓜果、干果、牛羊肉等还没有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原料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二是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保障。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产地距离遥远,增加了运输费用。

四、“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发展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现有农产品加工,发展一批适合我县地域标志发展的新型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种殖、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营销,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逐步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标准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产业化,使特色产业成为我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主导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培植龙头、做大产业”的原则。围绕我县红枣业、杏子、马铃薯加工业、果干、棉纺、蔬菜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不断延伸产业链,突出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形成大龙头、大基地、大品牌、大产业。

2、坚持“培育市场、发展产业”的原则。立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围绕区域优势特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积极开拓境内和外埠市场,运用市场管理机制和经济运行手段,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3、坚持“打造品牌、做强产业”的原则。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完善农产品质量和检测监督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争创名牌;强化产业生产、加工、管理、研发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做强具有我县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

4、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发展,促进农林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编制好“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要坚持正确导向。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既要立足农业,又要跳出农业看农业;既要立足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具体而言,要坚持五大导向:一是坚持战略导向,把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贯穿于规划编制的全过程。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科学设定各领域发展目标。三是坚持任务导向,抓住各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环节,作出科学合理的任务安排。四是坚持实用导向,谋划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解决一些行业和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五是坚持法治导向,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强化农业法制建设。

十三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高,产业集聚集群有较大突破,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有质的突破,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十三五”期间,要初步建立园区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式、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体系,充分综合利用加工中的副产品,提高附加值。要积极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鼓励外地企业、科研院校和民营企业以入股形式来发展我县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到2020年,在重点培育xxxx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成为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企业的同时,积极培植产值超规模标准的红枣加工企业2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10家;加快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目标。

五、“十三五”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主要任务:按照上述发展目标,重点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水平。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环节、重点环节,它的作用极大,可以增加供给、均衡上市,提高质量、稳定价格,保证加工、促进增收。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为契机,要统筹推进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研发推广一批综合利用和环保节能技术,实现资源化、高值化循环利用。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重转化增值。

二是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领军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提升领军企业的整体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领军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民有效对接,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

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成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引导产业园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延长产业链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注重发挥产业元区整体效率,改善软硬件环境,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实现园区内产业的链式构建、企业的规模构建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

四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强引导和监督,完善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指导企业做好环境卫生认证(iso14001)和iso9000、iso22000族系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认证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

五是抓好技术研发推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研发体系的建设,提升科企对接水平,扩大技术集成和中试基地项目建设规模,争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主动淘汰小、散、乱等落后产能。

六是抓好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要建立健全对主要农产品加工情况的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和及时预警制度,强化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跟踪分析研判,着力打造权威的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办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不断提升会议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七是抓好银企对接合作。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推荐项目,强化政策配套,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协作,争取项目落地和顺利实施。拓宽融资渠道,争取金融资本的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重大举措:依托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重点发展棉花、果蔬、红枣、杏干、马铃薯产业、畜牧产业等方面的农产品加工业,促使资源优势向经济强势转化,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区位优势。

六、“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议

(一)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工程。以促进产业集群集聚为发展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提高产地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产业发展成本,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扶强龙、引外龙、兴小龙、育新龙”的思路,集中精力财力打造全区一流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喀什疆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发展为主)。

(二)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以解决我县马铃薯、脱水蔬菜、牛羊肉等重要农产品产后处理设施简陋、工艺落后、损失严重、商品价值低、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为重点,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农民建设、技术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产地贮藏、保险、烘干、分级等初加工设施、推广实用技术,实现提高质量、延长存放期、均衡上市、减损增效、促进增收等一举多得的效果,普惠广大农民。

1、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规范现已成立的129个农业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再成立40个合作社,按照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进一步规范合作社的运作,使之达到标准化经营。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内创建5个规范运作的样板合作社。

2、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合作社约束机制,使之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

3、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计划“十三五”期间内创建10个地区级农业龙头企业,6个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成为延长农业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4、大力修建保鲜、烘干设备。计划“十三五”期间内修建保鲜库50吨容量200座、烘干设备400座。

(三)实施土地建设优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先工程。进一步完善加快农产品加工发展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的相关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工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努力为投资者提供透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法制环境和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努力解决农产品加工业用地难的问题,按照“节约、集约、高效”的用地要求,千方百计用活土地政策,优先保证农产品发展用地。

(四)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和宣传手段,深入贯彻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本规划主要内容,宣传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宣传农产品加工业领域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五)大力扶持农民经纪人队伍,做好食品安全认证工作,推动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①、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懂市场、会经营、事业心较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采取必要措施,使农民经纪人队伍相对稳定。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使之树立为农业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做贡献的思想。政府应通过协调金融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帮助他们解决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建立经纪人队伍信用档案,建立信贷激励机制,根据信用度和业务成绩,为其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②、积极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做好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认证的工作,力争在规划内争取完成5个农副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志认证。③、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产品原材料的规范化生产,改善落后、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协调农技部门,引进施肥、病虫害防治、产品采摘、筛选、烘干等先进设备,保障产品在原料供给阶段的标准化;二是搞好农民生产、采摘等技术培训。通过现场会、观摩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其质量意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要积极和销售商、收购商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及时在农田、果园进行现场指导服务,以保证农产品在生长期实行科学管理,在流通源头阶段的高质量,并减少因气候、水情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六)建议:

(1)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切实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基于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所担负的重要作用,恳请县委、政府能够考虑到办公室的实际状况,给予解决部分办公经费,同时解决人员编制,为办公室的运作提供便利,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

(2)县委、政府能否考虑:为保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够产期稳定生产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规避市场风险,望能够从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特别是扶持一批重点、具有拉动、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种扶持主要建立在保证农副产品不低于市场价的前提下,以弥补企业因生产、销售环节的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损失。

(3)县委、政府应营造一种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的氛围。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人人关心支持龙头企业的局面,为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便利,使职能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及思想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农业龙头企业办理各种手续提供方便,做到有求必应,热情服务,简化手续,提高效率。xx单位

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篇6

摘要:近年来,涉农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陆续出现了“个人”、“淘宝村”、“淘宝县”和“垂直型平台”等一系列涉农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在涉农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化方面进行大量的创新和实践。本文认为“淘宝县”模式是最为适合现阶段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并据此提出通过“淘宝县”模式加快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电子商务;淘宝县

一、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发展

模式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现状2010 年以来,涉农电子商务发展很快,不仅是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亮点而且成为国内电子商务应用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涉农电子商务发展动力及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1.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涉农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力推动。二是,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涉农主体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三是,部分社会资源通过电子商务介入农产品产业化。

2.涉农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涉农电子商务在产销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和数字鸿沟等各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上看,其更重要的作用仍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新疆涉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基于新疆特殊的光热资源和绿色的生态环境,新疆农产品品质优良,特色显著,不仅适合网上销售,而且在网上销售有竞争优势。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产品提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应用。其表现在:首先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其次在网上开展农产品销售的.企业所的大部分工作只是简单的将现有产品在网上发布,不重视针对网购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研发。二是,农户不重视电子商务应用。农户是农产品的种植者,在通过电子商务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绝大部分农户缺乏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在电子商务应用上的动力不足。三是,新疆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一些“硬伤”。如新疆远离内地消费市场、物流成本高、专业人才匮乏等。在重视和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问题背后的机遇,如涉农企业和农户不重视电子商务应用蕴含的先发优势,电子商务“硬伤”的存在使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应用的比较优势更加显著。

四、“淘宝县”模式快速推进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分析与对策

“淘宝县”模式运行时间不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虽缺乏典型案例,效果有待验证,但江苏睢宁县沙集镇农户抱团开展网上销售,带动当地逐渐形成有规模和较大影响力的涵盖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家具制造产业链,已经为涉农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开了一个好头。从产品端看,特色产品是目前新疆涉农电子商务最大的优势。新疆不仅特色产品丰富、品质优良,而且在许多县域范围内都有标志性的特色产品,如和田玉枣、喀什石榴、阿图什的无花果、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库尔勒的香梨、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哈密的哈密瓜等。这为以县域为单位依托本地独特的产品资源挖掘农业产业化潜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政府端看,新疆政府十分重视农产品流通,如大力推进的农超对接、疆果东送、淘宝新疆馆等一系列项目,尤其淘宝新疆馆的落地和运营,体现了新疆政府通过电子商务方式推进农产品销售、农业产业化的决心和力度。从企业端看,疆内已形成了以新疆果业集团、新疆合源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并因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成就获批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除此之外,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林果产品销售的网商也积聚了强大的网络营销能力,根据近半年交易笔数的初步估算,排名前六位注册地为新疆的网商在网上销售的主要产品全部为林果产品,2013 年的销量收入突破3亿元。从各方面的资源看,采用“淘宝县”模式,调动当地质检、工商等政府部门、相关科研机构与当地的农户、涉农企业和服务企业一起,制定产品标准、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网络属性和附加值,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协同推广,形成种植、加工和销售完整产业链基础条件已经具备。针对“淘宝县”模式推动新疆县域涉农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培养和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和农户龙头企业或农户是“淘宝县”高效运行的关键。龙头企业可以是当地的农业生产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农户可以是当地种植大户、农协负责人、农村经纪人或个人网商。他们看好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愿意承担当地县域涉农电子商务推进的责任。当地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扶持可以通过培训辅导、项目和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实现。

2.加大涉农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涉农电子商务培训首先应分层次,针对不同的群体和需求展开。其次要设计实用性的内容。在培训的实施上,优先选择专业第三方承接,尤其是能够提供实施指导和有运营能力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这样有利于双方在实际操作上的对接。同时,也可以邀请国内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培训,培训的过程中就可以在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应用,将专业培训和实际操作更好的结合起来。

3.依托“淘宝新疆馆”、“阿里巴巴新疆馆”推动“淘宝县”建设和运营“淘宝新疆馆”、“阿里巴巴新疆馆”是在新疆政府大力推动下运营的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前者偏向直接消费者的零售,后者偏重企业和个人的批量采购。经过一年多的运营,“淘宝新疆馆”、“阿里巴巴新疆馆”已积累了一定的运营经验和流量。依托于这两个新疆馆,一可以加快“淘宝县”模式运行进度,尽快体现“淘宝县”模式的运行效果;二是通过各地“淘宝县”聚集流量和影响力,与两个新疆馆形成良性驱动机制,为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化提供一个更大、更有影响力的平台

元江县发展秋冬农业促农增收 篇7

进入9月,在因远镇因远社区千亩连片的菜豌豆种植区,广大烟农抢抓8、9月日照好、地表温度高的时机,一手抓好烟叶采烤,另一手抢抓节令播种菜豌豆、青玉米,争取继烤烟之后再赚一笔蔬菜钱。因远社区菜豌豆种植大户李春梅介绍说,今年资金扶持大、科技服务到位好,她家大胆栽种烟后菜豌豆60亩,8月6日播种的第一批菜豌豆9月10日就已采摘出售,昆明、玉溪的老板都下了订单,每公斤10到12元。

李春梅介绍,菜豌豆的种子是免费供应的,农科所的技术员经常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防治病虫害,现在她家种的60亩菜豌豆长势比较好,亩产值预计达到五六千元。

据悉,因远镇今年共发展秋冬农业种植21000亩,其中烟后种植菜豌豆2700亩。记者从因远、咪哩等山区乡镇了解到,今年的秋冬农业呈现出动手早、进度快、复种面积增加、农作物长势喜人的良好势头。

据因远镇农技站技术员鲁慧介绍,全镇菜豌豆扶持资金达60万元,其中每种植一亩菜豌豆政府就补助100元,栽种较早的菜豌豆目前已进入采收期。

近年来,元江县以推广作物间套种和地膜覆盖等科技措施为抓手,充分利用秋季雨水和光热资源,组织山区农民抢节令,积极推广烟后菜豌豆、青玉米种植,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同时,农业部门从种子、农药、化肥、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信息上做好跟踪服务,全力助农增收。

吉林长白县特色农业彰显生机 篇8

优势产业发展。长白县立足于人参、野山参、北五味子等传统优势特产业现有基础,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建设标准化精品基地为重点,加快名优新特产品开发。目前,全县人参留存面积达到483公顷,全面贯彻执行人参GAP认证标准,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野山参发展到1220公顷,北五味子栽培面积达到1260公顷,细辛、穿龙薯蓣等各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6公顷,发展红松果林5800公顷、食用菌645万棒、蓝莓73公顷、大果榛子示范基地33公顷。长白县积极与中药材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按订单组织生产,成为长白山区重要的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独具地域特色的绿色食品基地。

特色养殖业发展。长白县梅花鹿、长白山野猪、林蛙、冷水鱼、蜜蜂等特色养殖业不断发展扩大。目前,该县梅花鹿饲养量达到4000只、野猪饲养量达到1.1万头、獭兔饲养量达到8000只、养蜂达到2.1万箱,肉牛饲养量达到4.07万头。该县特色养殖业以规模养殖为重点,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领办专业合作社,提高市场化经营水平。

建特色基地,创名牌食品。长白县充分利用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建设以红松果仁为主的坚果基地,以蓝莓为主的浆果基地,以黑木耳、白灵菇为主的食用菌基地,以山野菜为主的山珍食品基地,以梅花鹿、長白山野猪等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和以优质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基地。该县把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九道沟村的地瓜干、十一道沟村的草莓、十二道沟村的果园和昌迪山庄、十三道湾村的西瓜、干沟子村的五味子园、长白山野猪养殖场等产业为基础,建设起一批特色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园,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带。

(中央电视台七套《乡约》栏目供稿)

上一篇:统计法下一篇:中路最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