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共12篇)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篇1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对所在社区商业设施和商品服务也产生了新的需求。社区商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即将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社会文明成果共享的切入点。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融合发展, 我国社区商业迎来升级发展的历史机遇, 不久将进入现代社区商业时代。针对目前我国社区集中度、居住人群、城市规划、消费心理及消费需求等因素, 与其相适应的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势必会为充分发挥该社区商业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现代社区商业相关概念
“社区商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业态。“社区商业”的概念是中国所特有的。我们以往常说的“社区商业”主要是指在某社区范围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连锁便利店或是零散的零售店铺。在我国, 2000年5月19日,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GB/T181062000号《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 同年8月1日实施。该《标准》将便利店定义为: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不同的国家对于便利店具有符合各自特点的内涵。美国便利店协会定义的“便利店”是指营业时间比超市长, 采取顾客自助服务, 给予顾客购物上最大方便的小型店铺, 营业总面积一般在93-300平米以内, 并且拥有可以容纳5-15辆汽车的停车场, 要经营香烟、面包、奶酪制品、饮料、冷冻食品等生活必需用品和农产品, 保持合理的库存。1972年, 日本中小企业厅《便利店手册》中定义:所谓便利店是指在一个小的商圈范围内, 开架售货的方式, 销售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长时间营业的小型商店。”
现代的便利店大体有3种模式:第一种是亚洲城市型模式, 以7-11洋克七公司的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的模式为代表;第二种是欧美城市型 (即食品的快餐烧烤型) 模式, 以美国的美国店长公司的AM&PM的模式为代表;第三种是欧洲的社区型模式, 以法国的倍顺 (美国人控股) 的模式为代表。
我国传统的社区商业多是沿街缺乏系统设计和综合功能的零散街铺。商业地产发展打破了传统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就目前而言, 社区商业已经开始从传统社区商业向现代社区商业转变, 最终实现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
二、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
随着城镇化、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快速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影响因素, 不断形成众多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居民社区。这些社区相继建立起来的社区商业具有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多元化、人性化等特点, 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 逐步形成满足现代居民需求的社区商业综合体。社区商业综合体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商业发展的主流, 其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 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品牌等需求均有大幅度提升, 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社区商业服务水平也同样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城镇化建设, 城区扩建等因素, 很多新建社区远离城市商业中心, 对于一些非贵重的家庭生活用品而言, 居民更愿意就近购买, 方便快捷。由于城市交通拥堵, 到市中心开车购物极为不方便, 在品牌认知不断普及的情况下, 人们不再只认为只有商业中心或是购物中心商品的品质才有保障, 而是在任何正规连锁店铺认准品牌均可放心购买, 甚至可以购买到质优价廉所需商品。可以看出, 社区商业不断发展完善, 它的综合性和便捷性日益迎合了人们对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二) 现代化住宅提供物质基础
我国房地产空前的快速发展, 不断扩大城市定居人口数量。在各个省会城市及各省二三线城市涌现了大量高档中档住宅区, 这些住宅区多以建筑群出现, 各个社区相对独立, 但是社区之间又仅仅相邻。由于很多社区群是建设在城郊或是远离城区的郊外, 短时间内大型的商业设施建设投入大且利用率不高, 居民购物又相对不方便, 这些都亟需现代社区商业来缓解这一矛盾, 在社区范围内形成一个社区商业圈, 满足本地及周边社区的日常生活和家庭购物需求。现代社区在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了社区商业的重要性, 为社区商业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 为现代社区商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现代社区商业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可以充分实现信息流通的条件, 为建立现代社区商业奠定了信息化基础。
(三) 社区规模和集中度增强
城镇化建设下的社区聚集度不断增强, 社区规模及社区居住人口数量的大幅提升, 都为社区商业实现盈利运营提供了可能, 为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正是因为社区规模和集中度增强, 社区商业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城市商业中心的一些功能, 在商贸流通市场中形成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成为现代社区商业发展的突破点。
(四) 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产物
现代社区商业是社会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是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的产物。伴随经济发展, 城市社区分布和结构发生变化, 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发生改变, 导致商贸流通业结构不断调整, 现代社区商业成为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的产物。传统的社区商业在社区商业大发展中也会不断改造、升级, 朝着现代社区商业发展。
从长远来看, 现代社区商业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对原有城市商业中心功能的替代形式, 与城市居民居住结构相对应, 是对原有城市商业中心功能有集中到分散均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区商业综合体日趋成熟, 运营与管理经验日趋完善, 与城市商业中结合, 形成功能互补。
(五) 现代社区商业强大的综合功能
现代社区商业自身的具有诸多优点, 强化了原因社区商业功能的同时, 更增加了以往只有在商业中心才可以体验到的消费及休闲体验。社区配套的商业地产快速发展, 在规模和档次方面均达到现代商业中心的水平, 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高品质的日常需求、甚至体验式消费等, 一定程度上现代社区商业逐步取代原有市中心购物中心的一般功能。
三、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建议
现代社区商业关系到居民生活起居, 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间接地也影响居民的工作质量等方面。现代社区商业模式的研究和确立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社区建立相应的商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满足居民直接需求, 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市场功能和服务功能。
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社区位置、居住人群和规模等因素, 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各有不同, 现就有关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研究介绍如下。
(一) 以城市连锁配送为特征的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社区商业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品种多样, 但是具有很大的共性和集中性, 而且多以日用消费品和生鲜农村品等商品为主。所以为了保证日销和生鲜质量, 居民所需商品必须经过及时有效的配送供应, 确保满足居民各项消费需求。从商业企业发展的角度, 社区商业必须由具备大型的连锁配送的零售企业来保障社区商业的正常运行。大型的连锁配送企业通过同时对多个社区甚至某个地区或是城市进行规范的社区商业配送, 才能更好地实现节约成本、规模效应。通过对社区商业的配送、兼并、统一管理、科学管理等手段, 社区商业可以一步一步发展成为规划、实用、实惠的商品供应体, 让居民就近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连锁配送的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性, 是现代社区商业的重要发展模式, 同时也是提升社区商业商品和服务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 以高度信息化为特征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现代社区商业的居住群体并非只是传统意义的本地家庭成员构成, 特别是以外来务工定居城市的年轻人和自由职业者组成的SOHO (Sall Office Home Office) 社区, 具有自己独特的居住群体, 这类社区商业建设要充分考虑社区信息化、时尚、办公等社区需求, 即满足高品质生活和高效办公的双重指标。SOHO社区通过与网上零售企业进行合作, 特别是品牌商家合作, 通过会员制、送货上门等一系列的个性化服务, 可以实现高附加值商品、奢侈品等商品的供需。京东已经按照网上订货, 及时配送, 送货上门的发展模式, 在校园社区取得良好的市场份额, 并得到学生群里的青睐。社区商业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发展模式既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效率, 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和多样性需求, 是未来社区商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针对SOHO社区人群消费特点, 社区可以适当引进品牌专营实体店, 品牌要大, 性价比要高, 起到休闲和展销多重商业功能。
(三) 以社区商业综合体为特征的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体, 当人口聚集、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在这个区域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城市综合体。根据城市综合体所在城市区域的位置, 一般可以分为城市中心综合体、城市区域中心综合体和社区商业综合体三种。由于社区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属地型商业, 从而决定了社区商业综合体在服务对象、服务目标等方面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从业态上看, 社区商业综合体多以连锁店、超市、便利店、餐饮店和美容店等业态为主, 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再次是一站式综合服务。社区商业综合体一般处于一个社区中心或几个社区的交接处, 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悠闲的购物环境。其功能较全面, 一般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服务等基本功能, 以满足社区的多样化功能需要;其外部环境以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活动为宗旨, 常常形成社区广场、社区步行街和绿化块;其建筑规模不大, 一般只有几万平方米。社区商业综合体是属地型商业中心, 是属地型商业圈, 是大型多功能现代社区商业。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对社区商业设施和商品服务在品种、质量等方面都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诉求。伴随房地产开发中的商业地产将成为社区商业的主体, 满足社区居民新时代需求。社区商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即将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社会文明成果共享的切入点。目前, 发展现代社区商业的模式主要有:城市连锁配送为特征的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以高度信息化为特征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以社区商业综合体为特征的现代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现代社区商业,发展趋势,发展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文贤.国外社区商业给我们什么启示[J].北京房地产, 2006, 10:21-23
[2]李卫华.零售网点开发中的商圈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 (2) :35-37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篇2
针对该课题展开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为实现相应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奠定基础。深入剖析该技术力量给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力,在明确相应作用机理的同时,明确其所存在的发展规律,进而在构建出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为实现该技术发展战略目标的科学制定以及相应推进、实施政策体系的落实提供理论性指导。第二,为促进相关领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指明方向。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对社会各领域所产生的冲击与影响,结合这一技术自身的特性与其他技术间存在共性这一特征,在明确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能够为促使其他领域中各项技术实现发展与创新提供一个范式,即实现对一般技术发展模式下相应的理论的丰富,带动各项相关技术的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篇3
对象的聚焦性。全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模式问题展开,以农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为战略目标,高度聚焦于农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区域实现”两大基本问题,突出分析了约束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人地矛盾紧张、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严重短缺等“关键瓶颈”,并立足于不同地区受瓶颈约束的现实状况,深入查找农业现代化“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分析适合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道路“梯度推进”和“差异化发展”的具体实现模式。
指向的实践性。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制约我国现代化实现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该书从历史探源视角,在系统梳理和认真研究了农业现代化的经典理论、进行了必要理论阐释的基础上,把研究重点紧紧指向如何立足国情、农情,在我国农业面临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重压力下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问题。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着力分析了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利因素和制约瓶颈,分别针对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不同条件,研究归纳了现代化实现的不同模式和具体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
内容的系统性。全书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环环相扣,逻辑层层递进,结构浑然一体。该书首先从阐释经典作家对农业现代化的论述和国外农业现代化经验入手,系统研究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现实状况以及制约因素,特色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主要目标、基本方略、责任主体和主要手段,接着突出分析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农业发展区域导向和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状况,科学构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实现模式,最后从整体上研究了确保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保障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观点的创新性。书中第一次在理论界科学界定了“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农业现代化模式”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提出农业现代化模式是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可以在走同一条道路的前提下实施不同的模式。指出农业现代化道路侧重于“性质”问题,决定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而农业现代化模式强调农业发展的具体方式及发展形式上的规律性,更具现实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提炼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六大特色”。科学分析了约束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的“关键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农业主体功能区”相统一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区域差异化实现模式。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篇4
1. 企业构成
可以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 采用自愿的方式组织农民以所承包土地入股。根据当地农业年平均每亩收入对土地价值进行评估, 并以评估价值作为标的计算农民在股份制企业中所占比重来, 来决定其所持股份制公司的股份数量。入股农民原则上具备双重身份。他们首先是企业股东, 参与企业重大事项的表决、监督。同时, 入股农民还是企业员工 (自愿方式, 如果只入股, 不参与生产, 就只能做股东) , 参与企业生产经营。
2. 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采用现代企业的治理方式进行管理与经营。具体是, 将所有权、监督权与经营权分离, 成立董事会, 监事会和管理层。董事会采用全体股东投票表决的方式, 在全体股东中产生, 负责对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向、成本核算、利润核算与分配等重大问题的决策, 还负责对管理层的聘用、考核及任免等重大事项的裁决。监事会负责对公司管理层的日常经营、费用开支、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监管, 并将监管结果及时以书面形式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方法提交给董事会, 以作为董事会对管理层考核管理的依据。
3. 企业经营的基本任务
成立现代农业企业的基本目的和基本任务, 是发挥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效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 提高入股农民 (股东) 收益, 增加股东社会保障。因此, 这将作为企业管理层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写入企业纲领。具体是
3.1 股东收益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保证每一名入股股东每年在基本自然条件下有不低于以往水平的收益。举例说就是, 如果一股东以10亩土地入股, 入股前每年在正常自然条件下能取得5万元收益, 那么入股后, 每年在正常自然条件下的收益应大于等于5万元。
3.2 股东福利与社会保障
企业除了3.1款的规定以外, 还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 以合理的方式对入股股东提交必要的社会保险费用, 主要是五险一金。对于双重身份的股东, 企业必须提供五险一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4. 企业主营业务
作为农业现代化企业, 其主营业务首先是利用公司土地, 整合各种技术、设备与工艺, 根据对市场的调研与考察, 进行种农作物生产与销售。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企业可以在实际成熟的情况下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经营, 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增加公司收益。
5. 企业的兼营业务
这是企业发展成熟, 效益提高, 规模扩大之后的任务。在企业成立初期, 企业的兼营业务可以主要从劳务输出方面开展工作。即, 由于生产技术、劳动力水平的提高, 管理水平的提高, 规模经济发挥作用, 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其也必定会出现劳动力富余的情况。为了进一步发挥规模经营的效用,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 成立劳务输出部门, 组织企业内部富余劳动力到城市或者其他农业企业提供劳务, 从中获取企业收益。
当然, 如果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明显, 公司发展越来越好, 各种技术、设备非常发达, 那么其也可以根据这种情况成立相应的专业部门, 例如运输队、收割队、耕种队等, 拓展企业兼营业务, 增加企业获利渠道。
6. 企业的其他责任与义务
企业必须依法经营, 必须依法维护全体股东的其他合法权益, 必须依法纳税等, 还有其他一些企业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企业都应该认真履行。
7. 农村农业现代企业化发展模式的优点分析
构建农村农业现代企业发展模式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可以帮助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许多问题。例如, 可以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 可以丰富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可以解决农民小规模进城务工所产生的种种不便利, 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并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关联问题问题等等。
总之, 农村农业采用现代企业制度, 构建现代农业企业,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必将在今后我国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摘要: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我国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保障。本文运用规模经济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原理, 对我国农业现代企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构思性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篇5
一、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
控碳是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之一,是将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碳的捕捉。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环节都会出现碳排放,例如农产品的形成、收获、农资准备及作物生产等。化肥、种子及农资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间接的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反刍动物的饲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过程中,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燃烧处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该是对碳的收集,而不是对碳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这样就能满足低碳的要求,发挥现代农业的低碳作用。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2.1节能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发展禽类养殖技术,降低能源和饲料的消耗,禽舍的温度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调节,降低能耗。提高对沼气、秸秆气化及太阳能的利用率。沼气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种能源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沼气能够替代肥料、饲料、能源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综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够获取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及生物治虫方法等,实现节能农业的发展。
2.2因地制宜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来施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推广有机农业
对于适合植树造林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林,增加植被覆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及农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生态林下可以种植豆类或发展养殖业,使有机农业得到发展。
2.2.2发展特色农业
为了使低碳农业在粮食产区的发展,产区可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拦河坝,引进低碳新品种,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建立起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2.2.3推行节约农业
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节约种植,推行节水、节肥、节地、节油、节电、节粮等措施,采用低毒高效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2.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低碳实现的方式上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奠定基础。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院校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2.4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桂林市灌阳县低碳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例。该县在“第三节中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中,被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该县以雪梨和黑李2大水果闻名。该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中,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的原则,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农业的建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并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对上市农副产品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该县质量检验中心每天都要对蔬菜市场、蔬菜基地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严谨在市场上销售,责令其退出市场。通过该县农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进展,使得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结语
诸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篇6
土地流转的新模式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一号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政策层面的限制。一般土地流转期限少于或等于土地剩余承包年限,而许多地方新一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所以一般承包的期限较短。二是农户对分红产生顾虑。担心合作社和企业因经营管理、市场风险等因素会导致自身分红难以保证,甚至还会有亏损。农户认为单纯地收取土地租金收益会比入股分红更踏实,因此农户往往会考虑土地经营权短期流转。三是合作社和企业有所顾虑。因为农业投资风险大、见效慢,土地的短期租用,使得合作社和企业不敢重金投入、持续投资,创建农业品牌更是一句空谈。
针对上述问题,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解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浙江米果果生态农业集团在合作模式上进行了全新的探索。首先,村委会通过村规民约延长土地承包期限30年(2025年如遇国家土地政策重大调整,按新政策执行),再逐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从农户那里收集的2000亩土地再流转给浙江米果果生态农业集团,总期限为40年。其次,根据协议该集团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10%的股份,并承诺给予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每年每亩土地600斤稻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稻谷按当年国家收购价折算成人民币支付给农户,收益最低保证每年每亩1000元。2025年前为企业投入阶段,农户不享受分红,但能享受10%企业投入资产(比如企业投入2亿元,村经济合作社就拥有了2000万资产);2025年以后为企业收益阶段,农户在享受上述土地租金收益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得村股份合作社在米果果生态农业集团10%的股红收益,分红最低保证每年不少于50万元。
共同实现双赢
这种合作方式使集团与农民利益紧密连接,既消除了农户对土地经营权入股的顾虑,确保了农户的长远收益,又增强了集团做大做强的信心。
诸暨市山下湖镇解放村“土地入股+保底收益+合理期限”的合作模式,在推动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及农业品牌建设上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一是创新的经营模式。百户千家的小农业难以实现现代化,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才能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因此,在大力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使农民与龙头企业形成互利互惠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
二是农户收益有保障。保底的土地租金收益和土地入股分红,给予农户双重的收益保障。农户不用担心粮价上涨或下跌造成的收入影响,也不用承担入股风险,还可以从土地上获得更高、可持续、有保障的收益。
三是企业经营有活力。对于企业而言,因为拥有40年的土地使用权,企业就能够放心经营,从长远规划,增加投资强度,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有利于企业规模化经营,依靠现代科技提升效率,强有力地开展品牌化运作。
四是平台作用最大化。村股份合作社集中农户分散的土地再打包流转给企业,既减少了企业到每家每户去洽谈土地流转的繁琐,又增加了农户对土地流转的信心。同时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能根据村规民约延长土地的承包期限,从而确保了企业长期的承包期限。
五是剩余劳动力得到解决。由于企业敢于大胆放心投入,规模快速扩大,特别是一二三产联动式发展,用工量大大增加,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六是融资难问题得到破解。融资难一直是农业企业的一大难题,得到上述保障后,企业能够专注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做强农产品品牌,银行也会对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从而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创业者能够静下心来,克服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农业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规律的产业,它既要人们付出劳动,也要遵循农产品生长的自然规律,更要认识到农业本身是关系国计民生又具有公共属性的产业。要想做好农业,就必须摒弃追求“短、平、快”的心理和“一夜暴富”的幻想,沉下心来,眼光放长远,才是农业发展之道。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湖南现代农业,生态模式,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是国家的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高效、生态、持续的发展。就实质而言,新型城镇化就是实现农民非农化的过程,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由多数人种少量地的被动局面,实现农业的内涵式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是单纯的产业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农业、农民、农村等诸多要素的综合问题。因此这一建设过程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局性“三农”发展的大生态建设过程。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历来看,现代化发展程度与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化转移程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口只占到其国家总人口的比例均在10%以下。而我国在现代的追求过程中,“三农”发展现状已经成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路障。湖南是人口大省、产粮大省、农业大省。根据湖南省统计资料,截止2014 年底,全省人口总数为6737.2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417.1 万人,所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50.72%[1],仍然是多数人种少量的地。湖南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任务是极为艰巨的,做得不好,必然会拖湖南现代化化发展的后腿。因此要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文章,应该开创具有湖南特色“三农”内涵式发展之路,必须加入促成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元素、新方法,以生态发展理念、生态化的规模经营,建构湖南农业现代发展的大生态模式。
一、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湖南现代农业的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与“外延式发展”相对应的概念,虽然不存在直接的否定关系,但还是有差异,其运用时的选择也不同。外延式发展强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表现为外部投资扩张的数量型发展;内涵式发展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主要表现为激发内部活力的质量型发展。通过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农业因辅助工业化的政策定位,而长期经济效益差处于弱态。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政策,必须通过具体的中小政策制定得到兑现。既要解决农业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外延式投资,更要解决农业的内涵发展。内涵式发展主要是做好建构现代农业生态模式的文章。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实现现代农业的产业生态融合,彻底改变湖南是“农业大省、工业弱省[2]”,财政穷省的传统形象,创新和探索湖南现代农业生态规模经营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子。
(一)湖南要抓住农民第三次解放机遇,引导农村人口向非农化职业有序流动
1.统筹城乡发展的现代农业,是中国农民第三次解放,即“政府引导型”的农民的职业非农化走向比较富裕的过程。新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中国农民的第一次解放,使他们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始于上世纪50 年代末。当时,为了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旧面貌,党中央提出来了实现工业化的战略思想。从此,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点发生了“从农村向城市”的战略转移,并设计了社会资源的配置重点向城市倾斜的制度,1958 年1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移,不经意中造成了土地对农民的过度捆绑。从此以后城乡收入差逐渐扩大,使“三农”弱态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也严重拖慢了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实现了农民的第二次解放———消除土地束缚,有了闲余打工时间,但是大多数选择了离乡背井,到沿海城市打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湖南作为人口大省却收获人口红利甚少。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推算,到2050 年,65 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中国总人数的1/3。2014 年7 月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居民化制度改革的通知,为农村人口非农化向城镇自由迁移扫除了重大障碍,从而把农民从小规模、低效益的家庭承包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民的第三次解放。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全国发达的城市“用工荒”的问题十分突出,湖南城镇化过程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而同时农民向城市务工盲目流动外省现象也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求职的农民和用工方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的。因此各级政府要把握住农民非农化所带来的人力资源转移的先机,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和组织农民职业非农化的有序流动。湖南如果能够抓住这次农村人口自由迁移的机会,也就延缓本省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把握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先机,掌握了人口“包袱”向人力资源转化的主动权。因为在计划生育控制非常紧的时期,农村生育政策要比城市松得多,目前家庭人口中有80 后、90 后,2000 后的两胎子女的,绝大多数都是农村家庭的,所以农村人口老龄化步伐总体滞后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抓住这次人口转移的时机,必然会稀释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能为湖南新型城镇化提供创造新增城镇人力资源的新基础。
2.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提速的关键在于引导农业进行规模经营的结构调整。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农业实现引资、引智的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经营,大幅度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长期以来有“三大困境”阻碍了“三农”的健康快速发展,即:农业增产而相对收入不增加、保障农业稳产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差、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其根本原因是“三农”自身缺少“造血”功能,而国家长期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却只是一种“输血”方式,而非“造血”方式。其现实直接原因是低效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加之又缺少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的弥补措施。这样的发展条件,造成农业的快速发展举步艰难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并且统筹城乡发展也带来了这样的转换机会。虽然而今是商品经济的大时代,而唯有大多数的农业生产却仍然停留在自然经济的落后生产状态中,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的分离模式,农业的发展没有被纳入同步发展的产业生态链。尤其是实行家庭承包后,各地各级领导中绝大多数把农业生产的问题看成是农户自己的事情,错误认为农业生产经营已经与家庭承包责任制挂钩了,不管农业生产的结果怎么样,农户自己都是要承担责任或享受利益的。加之政绩考核中的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小,用不着像人民公社时期那样事无巨细都得管。所以导致农业长期处在自发的自然经济状态,更不用说建构起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链了。承包制的确具有激励性,农民也是忠厚朴实的,最近连续十二年,我国粮食生产是增加的。足以见证了承包制和农民正向的一面。但是粮食增产了,种植业收入并没有增长,也就是说,产量的增长是靠农户的高投入换来的。相对其他产业来讲农业比较效益低。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特色的农业持续发展的“怎么做”的问题,诸如,效益怎么增?农民哪里去?投资怎么来?等等问题已经是当务之急,进入了必须要解决的攻坚阶段。如果解决不好,农业发展走坡的变化拐点就极可能会出现。现在农村耕地“撂荒”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只有让农业具有吸引投资、吸引人才的功能,才有可能使农业形成具有后劲的持续发展实力。目前农业是最需要大量投资的行业,急需解决三大基本投资:生产投资、水利设施投资、职业培训投资。如果不转变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式是很难找到除国家以外的投资者的。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今天,任何投资者都会要考虑投资效益与投资收回的问题。而农业生产的单一化、小规模化,是解决不了农业效益大幅提升的问题,导致不能吸引投资和人才的不良后果,这也是“三农”发展长期徘徊在低水平、低程度的根本症结所在。农业规模生产经营可以提升“投资—产出—收益”的可控性的程度,能够把投资者、生产者、土地出租者的利益捆在一起,大幅度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益,形成利益生态和多赢局面。因此,湖南应该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指导之下,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做好家庭承包土地与土地整体规模经营模式相衔接的大手笔的文章,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公司化,农民员工化,建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迅速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湖南长沙市“关山村、光明村”模式就是一个农业现代发展的好案例,宁乡县关山村和望城区光明村的共同点就由村委规划出村里长期发展计划,从每家农户手里租回土地长期使用权,规划制定出土地经营权使用长期方向,并把具体项目细化,再实行招商,然后转租给中标的规模生产经营投资者,利用了农业之外的社会人才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两个村都已经走上了集农业生产、多种经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旅游等为一体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三农”发展的比较优势,成为了湖南农业现代发展的示范村。
(二) 统筹城乡发展中湖南现代农业要谋划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内涵式发展
1.充分挖掘和利用地理资源,地缘文化,塑造湖南现代农业的县域地方特色优势的品牌。农业的发展,首先必然遵循自然规律,这与气候、河流、地形地貌密不可分,是农业地域特色的前提。其次要在发展中融入地缘文化,才有可能延伸和扩展农业的内在价值,形成鲜明而具有优势的地方特色。湖南地理资源适宜多种农林植物生长,地缘文化资源丰富,各地(市)特别要注重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建设。湖南地处亚热带地区,有湘资沅澧四大河流汇入洞庭湖后流入长江。该洞庭湖平原,盛产水稻,渔业丰富。湖南因此而被称之为鱼米之乡。从地形地貌来看,全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084.9 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1.22%(包括山原面积1.66%);丘陵面积326.27 万公顷,占15.40%;岗地面积293.8 万公顷,占13.87%;平原面积277.9 万公顷,占13.12%;水面135.33 万公顷,占6.39%。从湖南的地形地貌的总体情况来看,山地、山岗、丘陵占到总面积80%以上,适宜林木竹开发、亚热带水果发展,养殖业开发。比较著名有祁阳的“祁橙”、张家界的“猕猴桃”、湘西的“沙田柚”、怀化的“血橙”、邵阳的“东江鱼”、“芷江鸭”。这是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地缘文化的运用和创新。湖南的文化产业非常著名,但是与农业的结合相对滞后。比如2013 年稻米加工出现了败笔,由于品牌管理不严,极少数大米加工企业以陈化粮充好粮,导致湖南大米在广东严重滞销,“本店不卖湖南米”成了广州等地一些大米经商店当时的口头禅。此事件带我们的深刻教训,凡是关系食品安全的农产品品牌,一定从源头抓起,注重建设上游基地、保证中、下游的质量,形成供、产、销每一个环节的科学规范严格标准。形成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社会监督等保护关口。一要形成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理念,建构起精心地呵护和强烈地保护湖南名牌的文化意识和制度机制。二要大力增强具有地方特色湖南现代农业的品牌建设,避免同质化发展。三要努力提升地缘文化对农业生产价值的提升作用,实现“三农”的多元化发展。四要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承包与规模经营联系。对于那些不适宜规模化生产经营管理的地区,或者不愿意集中流转的农户,则以建设涉农的龙头企业带动方式来进行弥补,以“统一种植或养殖的种子供应,统一简单易行的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收购标准”,创新“集‘零星’为‘整数’”的另一种集约化的产、供、销模式”。
2.湖南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要建构质量、特色、人文、科技一体化的体系和运行机制。现代农业内涵发展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城乡如何统筹发展的问题;投入与产出比的高效益的生态问题;农业产品高质量高产出的综合效益问题。这与过去城乡二元分离模式,与粗放型经营的农业不同。因此,现代农业的内涵式发展要以科技为基础,以质量为中心,以特色建优势,以人文创活力,以互联网为纽带,不断地延伸现代农业产业生态链,提升附加值,从而形成优质、高产、高效的湖南现代农业,提升“三农”的发展水平。要建构湖南现代农业内涵式的一体化,要理清两个基本问题,首先,要理清内涵式一体化发展的要素间关系,即七大要素:效益、质量、特色、人文、科技、互联网、经营间的关系。实现优质、高效是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和追求,科技和互联网的支撑则是实现优质和高效的现代手段, 规模经营是降低供销成本提升效益的重要方式,而发掘和利用人文资源则是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异质特色的基本途径。其次,要围绕湖南现代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问题,即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解决好怎么做的问题。形成由各级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发展机制。第一,要周密规划、系统设计适时适情、顺应趋势的振兴“三农”的制度,引导“三农”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回首历史,纵观全球,一个朝代的兴起,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无不与好制度引领下改革有关。因此好制度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谓“好”制度,就是能够适时适情、顺应发展趋势的制度。我们的思维和制度不能只停留30 多年前的“温饱型”的年代。虽然改革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引领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突破,功不可没。毕竟当时制定这一制度目的其实就是用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如果我们想用“温饱型”制度,来解决农民“小康型”或“富裕型”目标追求,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农业长期效益低的主要原因是小规模生产经营。因此农业要进行规模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促使多数农民向城镇化产业转移。这才是改变农业低效、农民大幅增收的根本出路。引资(或项目)引才、农民转业的职业教育等就成为了“三农”行进在“小康”和“比较富裕”之路的关键性问题。制度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上述问题。第二,加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推广,特别是多种经营、立体农业,农业融合(与旅游、文化和信息等产业)特色突出的典型,力度更要加强。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占全国粮食总产量近四分之三的我国800 个产粮大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却超过百个,贫困人口达3600万。粮食产量与县级财力‘粮财倒挂’现象十分明显”[3]。导致这样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单一化粮食生产;二是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的比重大。第三,政府要搭建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的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加快农村的互联网建设。应该看到比较严重的困难,即短时期内规模经营的大农业建设很难实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生产的分散型小规模农业和副业仍然是主流,如果能统一种子(原种、原材料)供应、统一农副业生产标准,至少可以降低供销成本,大幅度提升农副产品的品质,同样也能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益阳市农村的“一村一品”建设曾经就有较良好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二、湖南“四化两型”统筹发展中的现代农业大生态模式建构
所谓“大生态”是针对单纯就人与自然友好的狭义的生态概念而言的,是广义的,不仅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而且还要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生理与心理等友好的人文关系,建立产业链态和产业融合等互利共赢的友好型经济关系。现代农业大生态模式建构,涉及产业内部生态、产业间融合生态,农业融入城镇经济政治社会的人文生态等诸多问题,所以生态意义之广而大。2007年12 月,经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 年11 月底,中共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对两型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四化两型”[4]。会议强调要以四个湖南,即数字湖南、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法治湖南来支撑这一战略的落实。这样为湖南现代农业的大生态模式建构提供了政策和制度的扶持,给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并轨、建立生态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四化两型”统筹发展中开创“三农”新体系的湖南现代大农业
1.湖南现代农业要实现综合能力强,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大农业。大农业是一种区别传统的小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经营的新模式。国际上把农业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我国把农业分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其中的“农”为“小农业种植业”。大农业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它是土地集中流转的规模经济,同时也保证了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合法权益。人民公社时代的土地集中制度,往往连带使土地的直接收益远离农民,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农民对获取土地收益的渴望,影响了他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最终导致土地整体收益不可避免的下滑。而现有的土地流转规划下,大多是以合作经济,股份制等现代化、企业化的形态介入的。土地的股权的性质保证了农民直接收益权,同时也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捆绑”中解放出来,提供了农村劳动力再创收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中另外增加收入。湖南的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所呈现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公司下乡、农民进城”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新常态。第二,它是注重生产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经济,从而减少了投入、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湖南有些地方的多种经营的农业合作体和家庭农场就是采取的立体生产经营模式: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桔杆养牛、羊、马等食草动物;稻谷的米糠和蔬菜的滕、老叶、茎等喂猪,养鸡、鸭、鹅;禽兽的粪便用来养鱼,鱼的粪便形成的淤泥拿去肥田土,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第三,它是多产业相融合的立体经济,从而拓展了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空间、延伸了农业生产的价值链。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由于与决定整个社会劳动力的生产成本有关密切关系,因此它受到了相应的制约,有人也设想过要以“天价”农产品解决农业低效益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天价”农产品只有昙花一现,更不会成为常态。“天价”农产品必然带来“天价”劳动力,必然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因此而大多数都会成了“天价”。实质上来说,“天价”农产品并不是由社会生产的价值规律所决定,而是以违背社会生产价值规律而人为制造的,其短命就可想而知了。解决农业长期低效,必须要有大农业的产业融合思想,把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餐饮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结合和融合,开辟农业生产的价值增殖点,形成农业的多元价值的增长,因此而将带来丰厚的回报。湖南许多旅游景点附近的餐饮和休闲相结合“农家乐”就办得很红火,而且少数农家乐的经济效益,甚至还是成几何数的增长。这就是产业融合较为典型的现实版。总而言之,要建构新型大农业,不仅表现在规模相对之大,更为实质的表现为协调发展、产业融合、合作共赢、生态良性等特征上。
2.湖南现代农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建构“农业、农民、农村”新体系的大生态农业。所谓大生态,是相对狭义生态建设而言的,在“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体系中,生态文明建设只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文明建设并列的一个领域,在这一领域是要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问题的。当然这样的区分是有必要的,它是有利于人们正确辨别和理清解决不同方面问题的侧重点的。大生态建设并不排斥这样的区分,而是在这样的区分基础上,以生态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等来综合处理人文社会发展过程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就像我们把生态文明看作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一样。这就好比:原始社会形成了渔猎文明,奴隶社会形成了游牧文明,封建社会形成了农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工业文明,这些文明形态都成为了那一时期社会形态的主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代表着它发展趋势中的主流方式,不是单方面。而是具有综合性的。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三农发展如果以传统“输血”型的补贴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由弱变强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要以大生态农业的建设方式,解决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间合作共赢的效益问题,才有能解决农业的造血问题,促使三农能逐渐变强。“三农”新体系的大生态农业建设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资源得到综合利用,二是形成良性循环或良性的动态。大生态农业建设涉及三大重要问题,第一,构建好农业生产的产业生态链,解决农林牧副渔的良性循环问题,发展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态农业。第二,要构建农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的产业生态群,开辟农业增值的新途径。第三,形成“人·产·城”相融合的人文社会生态,引导农民居民化后就业、务工时居住、生活改善、素质提高等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大生态农业的建设过程,县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小觎,一定要把业态建设放在第一位,充分处理好第一、二、三产业对人口就业的关系,处理好大中小城市工业制造梯级承接关系。农业要缩员增效、工业制造要有特色、第三产业要拓宽路子。
(二) 建构具有县域比较优势的湖南特色现代农业大生态模式
1.开发和利用具有湖南人文地理资源,建构具有比较优势特色的湖南现代农业大生态模式。湖南是人口大省,也是粮食生产大省,洞庭湖平原水资源充足最适宜种植水稻和鱼类的养殖,这是湖南的一大特色。如果政策和措施不得力,这一特色就会变成弱势,“人口”变成了“包袱”,“产粮大省”变成了“穷财政”。如何把“特色”转化为优势,是湖南应该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四化两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即:互联网+ 产业规模经济×(技术升级+ 产业升级)文化升级。优化升级有三种基本方式,一是技术升级。它能提升产品和产业的内在价值,可称之为技术的核心价值,从而带动其衍生价值的产生,这是形成产品和产业生态链的基础。二是产业升级。它的目的是提升产品的多功能性,促使产业融合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形成多赢的产业生态群。三是文化升级。它能促进产业的价值不仅仅只停留经济价值的层面,而更会提升到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层面,从而实现民众的高品质生活和全面的发展,形成促进产业与自然、人文等多重互动的、良性循环的大生态形成。产品过剩是现代社会最令人头痛的事情,产品生产同质化成为导致非良性循环的大忌。但是在现代技术高度发展社会条件下,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模仿和复制不是一件难事,甚至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造成产品生产同质化的随从随生现象,唯有文化升级模仿和复制很难在短期做到的。湖南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资源的省份,特别是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湖南出现的杰出人物重墨书写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历史著名人物层出不穷,古代有蔡伦、屈原、欧阳询、左宗棠、周敦颐、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等;近代有谭嗣同、蔡锷、黄兴、宋教仁等;现代有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任弼时、胡耀邦、李立三、向警予、齐白石、田汉、丁玲、沈从文、雷锋、朱镕基、袁隆平等等。闻名世界的人文地理景观有张家界、南岳衡山、湘西凤凰古城、岳阳楼、常德桃花源、永州九嶷山、长沙千年岳麓书院等等。把这些资源利用和开发得好的地方,当地的农民受益不小的。湖南民俗文化也有特色,比如土家族和苗族的民俗文化,湖南永州的女书文化。湖南的新型城镇化要充分考虑对这些人文地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农业与其它产业有机融合,使受益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得出了两条有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大、无技无文则难强;二是政策明方向、人才是引领、规模出效率,特色出优势。大生态现代农业涉及面,综合性强,因此湖南现代农业要在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下,进一步形成以省域特色的中层的系统化制度设计,创造以县域特色经济社会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
2.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构以县域特色为主体的比较优势的湖南现代农业的新常态生态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政策指引下,现代农业的新常态逐渐显现,比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公司化、市场化,从事农业生产的队伍职业化、科技化和农民市民化,农业发展综合化、多元化、智能化、生态化,等等。适应这些新常态的变化,湖南的现代农业的生态发展必须要做好规模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人文农业的系列功课,建构城乡一体化内涵式发展的县域特色主体的比较优势。
(1) 要营造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度生态环境,抓住抓好发展规模经济这一龙头。规模经济是系列功课的关节点,它通过减少农业人口提升规模农业的效益水平,转移农业人口提升城镇人口集聚效应的方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围绕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农业增效、农村人口增收、粮食安全、绿色生产、生态环保等连环问题。只有建构强有力政策制度生态,进一步实现各级政府主导引导和市场化配置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建成以县域经济社会建设特色为主体的湖南新型城镇化。政府主导引导表现为,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央顶层设计,湖南省在此引导下的系统化制度中层设计,市、县级进一步接力而制定出规划和实施办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全面小康”建设向“比较发达”水平转变过程,城乡一体化是这一转变中非常重要的拐点。它涉及到“农民、农业、农村”如何发展三个基本问题,涉关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五大领域其目标明确、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因此要发挥好“两只手”协调配合作用。围绕农业产权制度、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经营方式等方面改革和完善,拓路开渠,形成机制,把市场的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活水”充分地吸引到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来。农业生产的季度性特点,造成了农村生活“一个月过年,两个月忙农活,九个月休闲或进城赚钱”。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达到70%以上,留守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俗称386199 部队。这是不利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诸如农村少年儿童教育的亲情缺失、农村老人因老因病得不到照顾,夫妻之间感情孤独而婚姻破裂,等等,空村撂荒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样形势倒逼城镇化以集聚人口提升效率步伐,农村“合并村子、合并乡镇”条件也已经成熟。接下来要做的是引进、承接、拓宽、创新各类产业的新业态,引导农民市民化过程就业的有序化。在洞庭湖平原等地理适宜大型机械化的地方,可以优先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
(2)建构人口居民化与产业化深度相融合的科教兴省的生态机制体制,引导现代农业和其它产业实现内涵式的发展。面临着三大基本问题:规模生产经营、适龄人口就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融合。规模化农业生产对于解决土地对农业人口的过度捆绑是明显有效的,但并没有内涵式发展方式更根本。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却是农业弱国,在工业方面2010 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制造强国。关键是缺少内涵发展,以致沦落为制造业的“第一打工仔”。内涵式发展以生产要素的提升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的。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产品的综合自给率大约在80%左右,粮食自给率大约在90%,虽然处在安全线内,但承受的压力很大,长期以来农产品进口大于出口。令人更担忧农业生产是缺少核心技术而导致大而不强,甚至有被敌视中国的国家所控制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危险。例如,前些年东北生产的大豆的基因却被美国的一家公司专利了,导致我们在自己食用定价上缺少话语的主导权,另外玉米等其它粮食作物种子生产有被国外公司控制的问题[5]。这样的教训不在少数,能令人沉重痛心疾首后而觉醒。因此在2014 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此,2015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文件指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6]。第一,要通过大力创新而提升科技水平,加强科技向产业应用转化,以提升自主的优质种、苗和标准而简约的生产方式,使种植和养殖的产品能高产、优质、高效。例如大力推行大宗农业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标准化简约生产,以互联网+ 农业的方式,加强农产品种植和养殖推广与指导。从而使那些不适宜规模化经营的地方,特别山区地形地貌陡峭险峻的地方,以及不愿意“入伙”的农民家庭单干户也得到规模经济的惠泽。第二,要以教育的公平大力推行职业化教育,有效解决农民向非农化产业转移中的人口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同时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彻底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实现农民职业化、专业化、员工化,甚至精英化。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使湖南从人口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强省,通过提升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开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形成湖南的智慧农业和智慧制造,以致在中国农业和中国制造由大而变强过程中,湖南能引领发展风骚。
(3)塑造农民能真正融入市民生活,“人·产·城”相融合的新型城镇化的人文社会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是同步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在努力完成适龄人口比较充分就业的“业态”之后,要接受新的考量,即如何解决“人口与城镇化”相融合的“完整形态”的城镇化问题?此前几代农民进城所构成城镇人口并没有完成人口的城镇化,而是在城镇生活中简单复制了乡村生活的关系旧景,形成众多的亲缘、学缘、业缘的关系网“潜规则”,而导致对公平正义的遗忘,对道德和法律的疏远,进而导致“熟人社会”排斥“陌生人”的进入。于是就有了先进了城的人在心理上排斥后进城的人,即“农傻二”与“老大哥叛祖”的博弈。而现代化的城镇生活恰恰大多是“与陌生人交往”的社会。这就需要整合社会人文资源,包含诚实信用、友善宽容、乐于助人、合作共赢等正能量的人文资源。形成法律制度与社会人文的互动,获得人文资源变量和增量。第一,要突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完善对基层社区的治理创新。第二,要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对新型城镇化的心态和人态引领。第三,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与和谐度。
参考文献
[1]湖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ntj.gov.cn/tjgb/hntjgb/2015 03/t2015 0320_115537.htm.
[2]为加快建设工业强省尽职尽责——湘声报专访谢超英主任[EB/OL].http://www.hnjxw.gov.cn/eca/view.do?id=8a 8880893c8e0751013c8e139e1e00ea
[3]产粮大县为啥“穷县多”?[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824/c159301-27503866.html
[4]中共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在长沙举行[N].湖南日报,2010-11-28(1)
[5]郎咸平.郎咸平全集[M].上海:东方出版社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篇8
1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统筹城乡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主要以实现第一二三产业以农业为中心的高度融合作为基础和表现形式,进而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全方位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发展模式是特定地区根据当地实际,结合区域农业经济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包括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思路、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在统筹城乡视角下研究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可以消除妨碍现代农业发展长期以来的体制与制度障碍,以利于从顶层政策设计上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制定正确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二是能带来全新多层次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拓宽农民的视野,搞活农村经济,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出明确的实施路径;三是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形成城乡深度融合的长效内生机制,为其持续健康循环发展提供基础性澎湃的动力。
2 统筹城乡视角下的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区域建设定位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涵义决定了必须因地制宜,围绕区域实际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湖南省14个地州市,中部大都为丘陵,多为宽广的盆地和谷地,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水网纵横。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州市的农业基础与主导农业发展方向亦有所差别,发展模式有必要根据区域实际差异化设计和建设,从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2016年湖南省1号文件提出了长株潭都市农业区、洞庭湖生态农业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大湘西山地生态农业区功能定位。按此规划,笔者认为湖南省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参考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分析市场需求趋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选择适合的现代农业模式。长株潭城市群以建设大都市为最终目标,都市和流动人口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在农产品和休闲农业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可以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洞庭湖区是湖南省乃至全国的“鱼米之乡”,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和养殖基地以及湖南省最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域,可以建设在土地流转基础上的现代集约化农业模式;在湖南省大湘南、大湘西山区丘陵地带可以培育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2]。
3 以长株潭为中心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扶持政策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并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类型主要以园区形式表现,包括农业公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和民宿农庄等。根据经验分析,只有城市人均GDP达到3 000~5 000美元时,才有可能进入都市农业阶段。2013年人均GDP长株潭地区就达到75 850元,并且当地现代都市农业已开始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以休闲农业为例,长沙市2015年有1 700余家休闲农业企业,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50亿元,接待游客2 500万人次;株洲市2015年有315家休闲农业企业,实现经营总收入8.12亿元,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湘潭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仅省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就有32家。从统筹城乡角度考察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建设原则,应当以实现吸纳大都市工业对农业的投入为根本目标,充分利用大都市的市场优势,采取与大都市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建立与大都市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化、集约化、设施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综合发挥都市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
由此,从统筹城乡的视角,政府扶持政策的重点在于引导都市工业资源对农业的投入。首先,现阶段应全面布局,制定明晰的都市农业发展路线,编制系统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引导都市社会资本合理向都市农业聚集,并先期调动资金用于加大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投入,建设美丽乡村,为都市工业资源的导入奠定硬件基础。其次,在都市农业用地规划上出台政策引导都市工业资源投入。在保障耕地保护底线的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重点落实都市农业产业园用地政策,优先支持,优先审批,费用从优,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将有限的财政补贴资金重点投向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建设资金按基准造价定比例适当补助或安排一定数额建设配套资金,同时设立都市农业示范基地专项奖励资金,对获得国家、省级称号的园区予以奖励和授牌。再者,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主体小微企业化,以鼓励都市工业资源的投入。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农林牧渔企业营业收入小于500万属于小微型企业。近期国家和省政府密集出台了营改增,税收减免,扩大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有关政府性基金的免征范围,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调整工伤保险费率,取消相应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政府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免征国内植物检疫费、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费农业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扶持政策,应加大落实力度和覆盖力度从而助推都市农业发展。其他方面的扶持政策基于统筹城乡,从引导都市工业资源对农业投入的角度出发,遵循和充分了解都市农业发展规律,以满足都市农业参与者需要为原则后期再针对性陆续推出。
4 以洞庭湖区为中心的现代集约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扶持政策
集约农业是在一定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力、资金和技术,在减少单位产品劳动消耗的基础上,以其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的现代农业。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其本质是对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将传统农业的粗放分散低效经营、低技术广种薄收的“糊口”农业升级改造成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化、生产标准化的商品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因此,现代集约农业发展模式建设的难度要大得多,尤其需要通过统筹城乡,引进第二三产业的力量和资源协同发展。
洞庭湖区为中心的现代集约农业已有相当基础,以洞庭湖区的益阳市为例,土地集约化方面,在2012年就流转耕地11.2万hm2,占到承包耕地的40.2%,耕地流转率居全省前列;经营模式化方面,2012年承租2.0 hm2以上种粮大户就达1.29万户,种植面积占到全市粮食生产面积的26.0%;生产标准化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农作物订单面积2012年就达3.3多万hm2,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0%。从统筹城乡角度考察现代集约农业发展模式的建设思路,可做减法,从制约当前集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出发,根据洞庭湖区域实际,分阶段有步骤地系统排除,努力引进第二三产业的力量和资源协同发展现代集约农业。
关于集约农业发展模式的政策扶持层面,由于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于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一直有诸多专家学者持续研究,国家也推出了针对性的详实具体政策对策。国家颁布的《2016年国家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政策措施》52项政策措施中有超过50.0%即至少26项政策与集约农业有关[3]。现阶段,洞庭湖区集约农业的政策扶持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落实“做好减法”。第一,重点落实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扶持政策,引导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流转。洞庭湖区可在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并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本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倍以上的给予重点扶持,为引进第二三产业的力量和资源协同发展集约农业扫清制度和体制障碍。第二,重点落实好集约农业经营组织扶持政策,在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政策、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政策上做文章,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进第二三产业的力量和资源协同发展集约农业扫清组织建设障碍。第三,重点落实好各项农业补贴政策,通过“三项补贴”改革,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设施农用地支持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政策、农业保险支持政策以及信贷担保体系支持政策等,向集约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在经营效益方面兜底保障,为引进第二三产业的力量和资源协同发展集约农业扫清经营效益障碍。
5 湖南省大湘南、大湘西山区丘陵地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建设与扶持政策
特色农业是依托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链为中心,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农业名优商品,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打造的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特别需要统筹城乡,促成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
稀缺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要求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匹配。纵观湖南省,具有温光优势、生物资源的大湘南地区和拥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独特气候水土环境的大湘西地区极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并已初具规模。永州地区冷水滩的西瓜,新田、江华、蓝山的外销蔬菜,道县的脐橙,江永的香柚,祁阳的茶油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怀化市大力推进烟草种植,规模超过0.4万hm2,其靖州杨梅、麻阳柑橘、新晃黄牛等有口皆碑;湘西州以优质烤烟、蔬菜、茶叶、中药材为主的特色经营,泸溪椪柑,古丈毛尖、“茶多酚”、“青蒿素”等已成为畅销农产品;邵阳市建立了百万亩草山及5万头奶牛养殖基地,3.3万hm2雪峰蜜桔生产基地,6.7万hm2药材生产基地,86.7万hm2竹木生产基地;郴州市油菜、烤烟、楠竹、水果和香芋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建成了安仁1.3万hm2油菜、桂阳2.0万hm2烤烟、资兴2.7万hm2楠竹、永兴3.3万hm2油茶及临武0.3万hm2香芋基地。从统筹城乡角度考察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建设思路,应遵循市场规律,从产业链整合出发,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当地特色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
特色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关键取决于能否遵循市场规律与产业链整合程度高低,因此应以营销的思维,以满足市场也就是顾客的需求为中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参与企业和经营者是培育特色农业的主角,政府主要应在政策层面做好引导和辅助性支持工作。首先,组建懂市场的专业化实干型政府组织队伍,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咨询机构作为参谋顾问。
根据大湘南、大湘西各市县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减少特色农产品开发的盲目性,力争“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整体规划与引导大湘南、大湘西特色农业的发展体系。在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产前环节,着力研究和出台人力资源的扶持政策,如实行免费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政策,返乡创业鼓励政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政策,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鼓励政策等,在资金扶持政策方面,对大湘南、大湘西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可纳入扶贫开发贷款扶持范畴。在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产中环节分步骤落实扶持政策。第一步,从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实际需要出发,制定特色农业加工企业扶持政策,对特色农业加工企业实行贷款贴息,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第二步,研究和出台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培育扶持政策,奖励经营主体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及湖南省著名商标,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地方公共品牌,构建区域品牌伞。第三步,在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渠道上出台扶持政策,激励大湘南、大湘西区域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农村宽带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保证“互联网+农业”和“特色农业”紧密协同,突破市场的时间和空间壁垒。第四步,在特色农业商品促销宣传上出台扶持政策,动员组织鼓励当地特色农业与媒体合作,通过节事、展会、广告等进行全方位营销推广。在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产后环节上制订和完善保障监管政策,方便顾客购买,维护顾客利益就是推动大湘西南特色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执法体系、质量检验体系及质量可追溯体系和信用体系;另一方面,做好特色农产品批发零售流通服务,加强特色农产品的批发零售市场建设,加快完善储运物流、分级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等产后市场配套设施建设,从而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配合和引导二三产业在特色农业上高度融合,构建完整的特色农业产业链。
总之,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要求在统筹城乡的思想下,充分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通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使湖南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以长株潭为中心的城市周边区域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为湖南农业的转型提质升级探索新的道路,以洞庭湖区为中心的平原水网地带建设现代集约农业发展模式,为稳定粮油菜肉渔等常规农业生产提供新的实施路径,以大湘南、大湘西为中心的山区丘陵地带培育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为湖南省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积蓄整合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爱军,张臻.试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战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8(6):119-121.
[2]卢翰.推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3(3):144-146.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篇9
优势产品, 加快建设“名牌农产品带动, 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支撑, 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将流通网络与优势农产品和农产品紧密结合, 规划建设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促进种植生产与市场消费的一体化进程, 使优势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额有较大提高, 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科学发展, 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农产品流通网络总体建设
遵循“市场需求、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原则, 本文将农产品流通网络为“一网一平台五通路”的总体空间布局, 建设新型农产品流通机制, 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
农产品流通网络指直接面对消费者, 专门销售农产品的流通网络, 流通网络的上游 (即供应商) 为农产品种植生产基地或者物流配送中心, 物流服务对象是优势农产品, 为“网络的产出端 (或输出端) ”;而网络的末端则是广大的消费者, 为“网络的服务端”。
流通网络信息平台, 即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为了能够更好地协调高原特色农业的科学种植生产、消费市场和物流服务的对接, 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信息贯通, 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 搭建一个融生产、物流、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消费服务等为一体的、聚集全程供应链物流信息服务的综合性支撑平台。
农产品流通模式精简为下列几种:
农田→车间→流通→消费者。解析:适用于农业种植集中, 小规模的经营方式, 具有投资小、易实现的特点。某一片农田, 集中供应某一地区的农产品消费,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信息, 生产者有目标的选择性种植, 收获后的产品直接进入田间地头的车间进行清洗、定级、定价, 然而进入冷链保障系统, 即时送到流通, 面向消费者销售。
农田→车间→生产地物流配送中心→流通→消费者。解析:农田分散, 适用于本地区的规模生产、规模消费方式。物流配送中心设在生产地, 成为消费与生产的物流、信息交汇的节点, 生产者有目标的选择性种植, 收获后的产品直接进入田间地头的车间进行清洗、定级、定价, 然而进入冷链保障系统, 送到物流配送中心, 由物流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到流通, 面向消费者销售。
农田→车间→消费地物流配送中心→流通→消费者。解析:农田分散, 适用于本地规模生产、异地规模消费方式。物流配送中心设在消费地, 同样是消费与生产的物流、信息交汇的节点, 生产者有目标的选择性种植, 收获后的产品直接进入田间地头的车间进行清洗、定级、定价, 然而进入冷链保障系统, 由消费地物流配送中心集中所生产的产品, 配送到流通, 面向消费者销售。
农田→车间→生产地物流配送中心→消费地物流配送中心→流通→消费者。解析:本地规模种植, 供多个异地规模消费的方式。生产地设置物流配送中心, 发挥集货功能, 集中所有的农产品;在消费地, 同样设置物流配送中心, 生产地和消费地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共享, 是消费与生产的物流、信息交汇的节点, 生产者有目标的选择性种植, 收获后的产品直接进入田间地头的车间进行清洗、定级、定价, 然而进入冷链保障系统, 送到生产地的物流配送中心, 由生产地的物流配送中心向消费地物流配送中心成批发运产品, 再由消费地的物流配送中心配送到流通, 面向消费者销售。
农场品流通网络建设主要内容
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销售网络的建设可采用自建、借助其他产业的网络、连锁加盟、代销、专销等模式建设, 技术要求各流通和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保持畅通, 最好为统一信息平台。
农产品电子拍卖市场建设工程。为了促进网络经营农产品定价的公平性, 和促进商品的市场化运营, 拓展市场空间, 合理应用和合理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市场资源, 规划建设农产品电子拍卖市场。
跨境物流体系工程。跨境物流体系包括农产品原产地的集货性物流配送中心、消费地物流配送中心和冷链运输保障体系三大部分, 对农产品 (包括果蔬、肉类等) 在加工、储藏、流通和销售全过程实现预冷保鲜、冷藏冷冻、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工具等冷链处理。
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运作的要求, 应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 全选择20个果蔬、野生菌、肉类、水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 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管理和市场交易信息平台, 率先建设全程温控和可追溯系统, 建立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追溯系统, 培育2 0个特色优势品牌农产品。建设统一信息系统, 健全冷链物流信息网络, 适时掌控农产品市场信息, 增强现代农业投入产出的科学决策。
建设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的目的, 一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市场准入门槛, 保证农产品的消费安全。二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规格, 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优质化、规格化要求, 促进农产品流通,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拓展其市场空间。
农产品物流中心设施建设
本规划的涉及生产地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消费地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功能:负责向生产 (养殖) 基地聚集蔬菜、瓜果和加工好的新鲜农产品, 向消费地物流配送中心组配、发运货物, 同时也兼顾承担向消费地流通的农产品配送业务。
物流中心的建立是整个供应链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其包括了采购进货、加工处理、仓储、配送运输等环节。物流中心的建立需要按以下原则目标进行:运用先进的输送系统, 追求高效率;加大信息化程度, 建立货物追溯系统, 减少退货;废料就地还田, 体现低碳经济, 循环发展。
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功能:组织农产品种植生产者订长期合同或合作协议, 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 组织指导农户进行种植;同时提供相应技术, 建议农户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作为依据, 指导农户种植出优质、安全、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另一方面, 采购人员严把农产品质量观, 实行质量准入制, 按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来采购农产品。冷链运输是农产品的必要保障体系, 同时严格对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等检验检疫, 确保农产品质量, 其后再根据需要对农产品进行下一步处理。农产品运输到物流加工中心前就需要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从而保证“净菜入城”。农产品加工包括清洗环节、分级环节、包装环节和垃圾处理环节。包装好的农产品, 需要暂时在冷库保存, 进入冷链运输系统, 再送到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需要对农产品采取有针对性的储藏措施。物流加工中心中所有环节都将通过信息处理中心进行指导和调度, 因此信息的反馈是整个供应链的“灵魂”。
农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公共信息共享主要包括农产品市场动态、行业新闻、相关政策法规、农产品国际国内标准等信息发布与共享;环境、路况和气象信息的发布与查询;地理信息 (GIS) 智能查询;运输车辆全球定位系统 (G P S) 查询;港口、航运、公路货运、航空、铁路等信息的查询;农产品物流园区及仓储设施信息查询;多式联运信息查询。
交易服务功能包括农产品物流服务的电子报价与询价功能;农产品物流运输中的舱位、用箱、拖车和仓储等交易撮合功能;电子订舱功能;CA安全认证功能;电子商务功能 (农产品物流业务的网上谈判、议价、合同签订与管理功能;电子支付与资金结算功能) 。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篇10
健身俱乐部作为大众参与的社会主要载体,其经营理念、所提供的服务设施及各种健身手段是建立在消费者个人兴趣基础上的,具有明显的个性化、休闲化、娱乐化特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需要而提供健身器材、场地设施、技术指导和休闲娱乐配套服务的经营行业。在这一行业中,健身消费行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首先,健身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出自其健身需求,受其心理活动的支配,还受其消费支付能力、对健身的认识、态度、个性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消费者通过购买健身卡的消费形式,由健身俱乐部向健身消费者提供教学、辅导、训练和各种相关休闲娱乐服务。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享受的是一种寓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效用。消费者对消费的满意程度直接关系到健身俱乐部的兴衰。
健身俱乐部要在健身市场维持经营,首先要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消费者只对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内容进行消费,消费队伍便是依托这种满足来建立的[1]。消费者对健身俱乐部提供消费服务的满意程度越高,便越能吸收更多的人群到俱乐部参与健身消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已摆脱了温饱顾虑,许许多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质量,把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需要作为一种生活的主动需求。这给健身消费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为健身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应定位在如何通过愉快而健康的身体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一新型理念上,设法让每一个到健身俱乐部消费的顾客真正收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消除疲劳的功效,并通过参与俱乐部的健身活动获得一种愉快、满足和成就感。
2 现代健身理念
2.1 启动健身需求是培育健身消费市场的必由之路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发展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它冲破了传统的观念,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与生理意义上的要求,对心理的满足与健全人格的愿望激发了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与欲望,这种欲望将导致人们对健身活动的认知和参与[1]。需要与满足历来不可分割,来自人们对健身活动的需要与满足也不例外,人们生理的、心理的、周围环境刺激的种种需求,通过生理的、心理的不平衡造成了紧张或缺失,产生了要求满足的欲望,于是,人们便将注意力指向了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娱乐健身活动。
人与动物不同,除了需要满足生理需要外,还会有精神上和文化方面的需要。并且,这种需要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人类的进程而增加[2]。这就意味着这种需要越明确、越强烈,追寻健身的行为将会更自觉、更持久。可见,人们的健身需要是推动人们参与健身的强大推动力。在物质生活已基本满足需要的今天,我们应让“恭喜发财”之类的新年贺词在全社会逐渐转向“祝愿健康”一类的恭贺。
需要是一种推动力,是一种心理欲求,是健身活动心理内在过程的始发点[3]。它导致了健身活动的发生,推动了健身活动的运行,同时也制约了健身活动的动力。正是这种需要形成了健身动机、影响着健身人群对待健身的认识和态度,驱使他们参与健身的行为实践。动机与需要互成关联,需要越强烈,动机越明显,健身消费自然便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健身俱乐部不可急功近利,首先应把目光定位在如何启发人们健身需求的市场培育上。
2.2 认同个体行为方式的差异
人类的行为方式,是人们相互作用的模式,它是人类发展的存在形式,也是一种存在于文化价值系统中的文化表现,是人类发展史上同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映照在人们行为中的具体表现[4]。我国的健身运动发展至今,已由简单的生物含义发展到包含生物与人文共同发展的复杂阶段。健身运动已昭示着人的生理需要和人类价值综合体现的特征,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面貌。当今,健身运动已不再是国家包管专营,多种形式的管理渠道正向民主型管理转化,使每一个具有自主意识的个体真正成为自觉参与健身的主体。
科技进步、文化教育日益发达,这既可促使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可改善人类自身的知识结构,每一个人可以运用越来越独特的方式发挥自身潜力,创造生活的幸福与满足,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然而,由于每个人受教育程度不一样,生活环境与阅历不同,经济收入存在差距,加上各人自身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对健身消费的认同和内容选择存在差异,健身俱乐部必须认同这种个体差异,及时调整发展模式,使之适应不同健身消费者个性特征的需求。
2.3 重视现代人的情感需要
情感是制约人们思维方式的重要内在因素,它推动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促使人们连结在一起的纽带。情感需要是情感活动的目标与方向,它构成了每个人驱动实践的动力机制。每个人的情感需要将会左右他对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认同与选择,支配他要做什么,左右他如何去做。
当今社会,在西方“自由”、“人权”意识冲击下,各个领域给人们留足了自由空间,人们已由自发的、生理的情绪转向了自觉的、理智的方向,他们对生活和情感的发展需要正在逐步摆脱物质与理性的僵绳而转向自身的独立需要[5]。由于情感需要,人们对健身的价值正在重新进行认识与评价,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健身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判断对健身价值重新进行理解与选择,对与自己情感需要相一致的健身价值信息认同与采纳,并驱动自己投身参与到健身消费的行动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人的情感方式受到严峻挑战。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中,人们对生活和未来产生失望、焦虑、恐惧。同时,物质的日渐丰富转移了不少人的注意力,在商品意识下个人情感生活变得贬值,扩大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造成了情感缺失与空虚[6]。面对现代人这种竞争型的情感模式,健身俱乐部应创造一种氛围,在服务内容、形式与理念上有意识地帮助、引导消费者向平静、稳定、关爱、和谐的情感模式转移。在培养健身消者对健身的兴趣需要和健身过程中,既要着眼于人体生理方面的开发,还要加强人格方面的提升,注重对健身消费者情感体验的引导与服务。
2.4 健身消费权利与义务共存
在法制日渐健全的文明社会,权益意识日益深入现代人的意识中,公民享受的权力也日益普及,在生存权、人身权等等权利广受重视的背景下,公民的体育权利也得到健全[7]。在健身俱乐部中,权利与义务是俱乐部与健身消费者双方共同存在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健身俱乐部是提供健身消费者健身消费的经营实体,与健身消费者的关系是消费场所与消费者的关系,因此,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更多的表现为俱乐部应该“提供”和健身消费者应该“获得”的含义上。健身消费者到俱乐部进行健身消费,有资格享受他们的健身要求和权益,这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而健身俱乐部首先要获得具备经营的合法资格,能给健身消费者提供良好的场地器材及配套服务设施,配备能给健身消费者提供良好健身指导的师资队伍和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体系,这是健身俱乐部对健身消费者应尽的义务,也是俱乐部获得消费者认同的必备条件。
健身消费者参与健身是一种自发自愿的行为,是个体在追求身心健康、享受生活、完善自我的行为实践,是人们由于物质丰富后的文化精神需要。他们在选择参与健身活动过程中,法律赋予他们按个人意愿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一权利意示了他们选择健身是自身的需要,是实现自己生活价值的一种满足。在健身过程中,他们在享受健康快乐的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断地去探索、去追求自我完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通过得到社会对他们所获得的健身权利的承认和通过自身不断完善所需的健身权利来印证自己的生活价值,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这是现代人的生活享受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法制健全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 健身俱乐部发展方略
3.1 促进健身需要普及化
上文已分析,我国目前已具备健身消费的经济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全体公民均已达成参与健身消费的共识。要让更多的人群投身于健身消费,还需经过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和广大健身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健身俱乐部作为健身消费市场的主体,更应设法去唤醒人们对健身的需要意识,激活人们参与健身的动机与热情,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媒体去做各种宣传教育工作。健身俱乐部可发挥专业优势,在电视、报纸、杂志、广告栏做各种宣传、介绍健身、引导健身意识的专栏、节目、报道、讲座或广告,到单位、企业、社区做各种形式的宣传、表演,组织各种人群参加各种形式的健身体验课,配合妇联、工会、体育局、教育部门开展各种相关健身项目培训,组织各类相关项目的比赛、表演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各种渠道去开启民众对健身消费的意识,强化民众的健身欲望,培育广阔的健身消费市场,组织浩浩荡荡的全民参与的健身消费大军,使健身消费市场真正开创方兴未艾的新天地。
3.2 健身布局休闲化
由于休闲的健身活动具有生理、社交、放松、教育、心理、美学等等功用和效益,在休闲的环境中进行健身锻炼可以帮助人们进入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行一种积极主动的、轻松愉快的、毫无心理负担的健身活动[8]。健身俱乐部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去对俱乐部进行设计与布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配备水吧,休闲性较强的台球、乒乓球、棋牌、淋浴、桑拿等服务,装修力求美观舒适,让健身消费者在充满美感与舒适的环境中享受健身,通过视觉获得的美感,由感官传递给大脑,带给健身消费者心理上的快乐与喜悦,带给他们一种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互联系的精神愉快,带给他们精神世界需求的满足。休闲舒适的环境可给人们带来良好愉快的情绪,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健身俱乐在布局与装修时不可忽略这一点。
3.3 健身内容个性化
每一位健身消费者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对健身内容的喜好与评价也不尽相同,有人到健身俱乐部消费是为了强身健体,有人是为了减肥,也有人是为了减压。对于工作压力大,体质不是很好,年龄相对较大且又好静的白领女性,她们可能会较为喜爱瑜伽、形体舞蹈类的课程。对于性情开朗、活泼好动、追求时尚的年轻女子,她们更多的会偏爱健美操、拉丁舞类课程。而追求身体健康的男性,更多的人会选择参加跑步机、动感单车等类有氧练习。即便同是健美操课程,体质好的年轻学员希望动作幅度和运动量大些,而体质弱的学员则希望以低冲击的小运动量练习为主。为此,健身俱乐部健身内容的开发与课程设计必须针对不同人群的要求进行全方位的统筹,力求满足不同个体的要求。
3.4 健身形式娱乐性
娱乐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快乐,而快乐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理想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娱乐是人类在生活与工作之外获得快乐的一种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不光生理上获得快感,更重要的是心理上获得快乐与满足。健身可让人们获得撑握知识的满足感,提高技术技能后体验到喜悦感和成就感。在人类各种感官和认识不断丰富与深化的当今社会,我们应将以往只能满足人的生活快乐的随意性嬉戏活动进行提炼与上升,让其成为一种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强身健体、心理上愉情悦性的高级形式,促使健身消费者身心康泰。
健身俱乐部在组织与指导健身消费者健身时,应时刻围绕健身与娱乐相结合的方针,将健身内容寓于娱乐的形式中,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变,使健身与娱乐融为一体,让健身消费者在健身中享受乐趣,在娱乐中强身健体,娱乐身心。
3.5 健身指导专业化
在科技进步的知识时代,专业化是每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能否给予健身消费者专业到位的健身指导,是衡量一个俱乐部水准与档次的重要标致,当今健身行业,专业人材是关键,健身俱乐部应花足力气去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健身教练与顾问人才队伍。这些人员必须精通业务,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健身俱乐部应建立完善的业务培训机制和岗位责任制,经常组织教练进行业务学习,吸收新的健身理念和知识,不断提高指导消费者健身的操作能力,确保教练的思想意识、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能力能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让健身消费者真正获得科学有效的最佳健身效果。
3.6 健身服务人性化
现代社会,人们的卫权意识日益加强。健身俱乐部应加强服务意识,从经营者、管理者到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立足于为健身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一宗旨上。健全服务管理体系,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责任,并要建立良好的岗位监督机制,教育员工全心全意地为健身消费者提供热情的、无微不至的服务,使俱乐部在健身消费者中营造强大的凝聚力,认同俱乐部的经营模式和服务质量,对俱乐部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依赖感[1];有意识促使健身消费者在俱乐部的健身活动与交往中,确立自我的位置,增强他们的自信与满足,使他们深深地感到无穷的乐趣与人生的快乐,通过各种人性化的服务来创造长久的经济效益,避免只把目光短浅地盯在价格上。
当然,健身俱乐部是个经营实体,作为经营单位,不追求经济效益是违反市场价值规律的。因此,俱乐部应遵照市场调节的价值规律合理定价,努力为健身消费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这是维持经营的法宝。价格是健身消费者感受健身消费最直接的切入点,把握好价格这一市场流通最关键的定位点,关系到俱乐部经营的好坏。倘若定价超过人们可接受的底线,他们便会望而却步。因此,俱乐部应认真分析探讨健身市场的价值规律,根据消费对象的收入水平、支付能力与健身需要,结合俱乐部成本投入和服务定位来合理定价,对于高档俱乐部,主要面向高收入人群,其定价可适当高些,这类高档俱乐部应立足于为健身消费者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提供最好的服务设施,最先进的健身理念和方法。对于大众型的俱乐部,价格切莫超过他们的支付能力和承受力,应以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来吸引广大消费者加入到健身消费的行动中。
4 结论
在科技日益发达、经济迅速增长、人类文明不断深化的当今社会,人们的健身理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为健身俱乐部孕育了巨大的健身消费市场。健身俱乐部应抓住契机,在现代健身理念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去激发人们的健身动机,启动人们的健身需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健身内容与形式为健身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健身服务。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应转向健身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格局,为健身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健身指导和人性化的健身服务,这是现代健身俱乐部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趋向。
摘要: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人类价值观念的转变。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会健身理念的分析研究,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身俱乐部的经营必须跟上已经发生变化的现代健身理念,与时代赋予健身行业的特征相适应。健身俱乐部应面向消费市场,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理念过程中,根据消费对象的需求决定自身发展模式,建立融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格局,健全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健身服务体系。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健身理念,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梁利民,等.我国体育生活文化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8
[2]孙淑惠,等.四川省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管理机制的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1):38-42
[3]高吟,等.湖北省体育品牌创建与运营的时空路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4-27
[4]薛文敏,等.对湖北省群众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7):83-86
[5]程路明,等.健身健美产业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6):13-16
[6]胡建国.城市社区健身娱乐服务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85-87
[7]黄晓灵,等.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供求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87-89
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启示 篇11
一、现代农业的建设模式
近些年来,各地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大量探索,找出许多适合自身区域的现代农业建设的途径和模式。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角度出发,对各地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产生的各种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能够为进一步推动各地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现实指导。现代农业的建设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各地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带动因素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模式,是指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围绕一个产业或产品,实行生产资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并通过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开发活动中,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将企业与农户和市场整合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模式,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模式。
广东省温氏集团从1986年开始与农户合作,开创了“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先河,逐步建立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体系,确保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运行模式对农民的土地,劳动力和公司的市场、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了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公司与农户的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并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共赢。温氏集团通过与各个利益主体建立的牢固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妥善处理和协调了各种利益关系。这些利益关系是建立在合同和信誉基础上的平等的市场交易关系。公司依靠一套成熟的经营模式,在发展养鸡产业时,从鸡苗的供应到销售的链条的核心技术都牢牢控制在公司手中,在保证肉鸡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同时,让农户得到稳定的收入,从而使得合作能长期稳定地进行,并能够连年滚动式地扩张。温氏集团在处理和农户的利益关系时,始终把农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往往在市场风险出现时,以公司综合经营的收益来保证农户的利益。为稳定保护价政策,平抑可能出现的购销倒挂所产生的亏损,温氏集团还开展了多种经营,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风险。由于成功地运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温氏集团正确处理了公司和农户间的利益关系,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实惠,保持了该集团增长的持久不断活力。
(二)农户公司带动型
所谓农户公司带动型的运行模式,是指一种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以独户联户、合作经营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多种经营为手段,依法注册登记,有固定经营场所的经济主体(称之为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将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利用本地资源,吸收农业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从事手工制作、特色加工、产业开发、产品经营、中介服务、市场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和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长子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全县共有12个乡镇,34.6万人口,8万多农户,农村人口30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6.7%。全县国土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耕地67.83万亩,人均耕地1.9亩,水浇地面积16.3万亩,人均水地0.5亩。近些年来,长子县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农民自办、在外务工人员回乡领办、聘请能人帮办、整合资源合办等多种形式,积极鼓励扶持农民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发展农户公司经济,组织动员广大农民探索市场,走向市场。农户公司规模较小,所需起步资金不大,三五户或为数不多的农户单办或参股合办就能完成,同时农户又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定投资方向,具有参与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将农村大量的闲置资金、技术、劳力等资源有效集中起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以农户为主体创办的公司,不仅为农民增加了家庭收入,积累了农民原始资本,也为广大农民增收拓宽了就业渠道和就业门路。
(三)农牧结合型
所谓农牧结合型的模式,是指在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实行将畜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种植业和饲料产业,兼顾发展其他产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基地,实现农牧户、基地、企业的良好对接,并依靠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强市场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农牧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迅速形成高效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农牧业跨越发展的运行模式。农牧结合型运行模式特点是集种、养、加工、销售为一体,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农牧业经济结构。这种模式以加快农牧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东、南、西分别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5.9万人,境内有毛乌素和库布大沙漠,占总面积的40%,属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此,鄂尔多斯市从实际出发,压缩转移传统的农牧业布局,实现规模化经营,改变过去分散发展农业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牧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大力突出主导产业,确立了建设“畜牧业强市”的目标,积极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通过几年的努力,农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畜牧业迅速成为了农牧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农牧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种养结构的调整步伐,在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鄂尔多斯市的生态环境,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身到绿色生态产业当中,农牧民按订单种植,收入不断增加,由过去的“要我种”变成了现在的“我要种”。目前,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已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使鄂尔多斯市农牧民收入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
(四)城乡统筹型
所谓城乡统筹模式,是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带动下,以高效农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在大力融入工商业资本发展高效农业的基础上,吸收农业劳动力就业,促进和加快农村各个相关产业发展。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市民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无锡市围绕本地农业优势,重点扶
持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示范效应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高效农业项目,并以此为平台,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倾斜,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为高效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无锡市政府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创新投入机制,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的建设,推动村企合作,2008年全市有785个村与工商企业结对挂钩,走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发展之路,推动无锡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带动无锡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了无锡市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通过推动工商资本投入高效农业,无锡市创造了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新模式,解决了长久以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技术、机制、人才等瓶颈,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合理规划和体制创新是无锡市农业快速发展的前提,通过工商资本和园区建设的带动作用,宜南丘陵山区高效茶果林、锡东澄东经济林木、三沿(沿江、沿湖、沿河)特种水产、城市近郊精细蔬菜、地方名特优水果、环太湖休闲观光农业等六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二、提供的借鉴和启示
以上四种模式对于指导我国部分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广东温氏集团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独创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用全民持股的手段与农民进行股份合作,公司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把分散的小农组成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很好的解决了农户与公司的利益关系;在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山西长子县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使农户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合理地解决了资金积累等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当地农户公司的发展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资金比较充分而土地资源稀缺的东部地区,无锡市实行城乡统筹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以高效农业和创新体制为依托,大力融入商业资本的基础上,促进和加快农村各个相关产业发展,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而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独树一帜,采取了农牧结合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鄂尔多斯市通过严格落实农区禁牧制度、季节性休牧制度、封育制度等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农牧业生产区域性布局,促进优势产业集中发展。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指导生态建设,发展林沙资源产业化,变被动治沙为主动治沙,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建设成为一个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总结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之处,从而为我国其他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一)建设现代农业模式的选择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
在资金较为缺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如山西长子县,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帮助农民创业,用农户带动农户,发展农业经济,带动一方致富,从而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增加农民就业。农户公司带动型模式在发展山西长子的现代农业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鄂尔多斯市由于资源极其有限,因此,要在具有优势的牧业上加大投入,通过农牧结合带动农业发展。同时发展林沙资源产业化,变被动治沙为主动治沙,将生态农业建设成为一个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其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构建扎实的产业支撑,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提高农业专业化和技术水平,夯实现代农业建设的产业基础。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能够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各种先进生产要素,不仅体现在物资、资金等有形资本上,更体现在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的改进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的整合上,使得农业能够有效的走入符合本地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深化了农业分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并通过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示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式的规模效应,加快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广东省温氏集团在发展生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可概括为以养鸡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垂直生产销售系统,这样一来使过去独立于经济实体之外的相关产业连成一体,在经济实体内形成一个相生相克的有机循环系统,变单一生产力结构为综合生产力结构。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产业与产业,行业与行业互为条件,相互依托、共生共长;无锡市通过推进农业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以及村企结对、工商资本联手等形式投资现代农业,壮大了农业主导产业,使之朝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高投入一高产出一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伴随着“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工程的有序推进,无锡市已初步形成城郊名优水果产业集中区、近郊精细蔬菜产业集中区、惠山阳山水蜜桃产业集中区、环太湖休闲观光农业集中区等十大优势农业集中区域。
(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要充分依靠科技的带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使用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稀缺,导致农业边际生产率提高有限,再加上制度变革的困难,使得科学技术的应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从总体上讲,我国应走以土地替代为主、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并以机械化资本密集型为辅,具体情况要因地而异。针对我国土地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普遍不高的现状,各地区应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示范和推广,使科技力量及时融入到基层,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并辅之以技术指导及相配套的设施,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以上四种模式的经验表明,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有段。
(四)把农民视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不断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保障农民利益
建设现代农业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更新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树立以市场价值为取向的新观念,促进农民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对农民进行技术和科技素质的培训,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是是全体农民受益,保障农民利益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头等问题。四种发展模式均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通过各种运行模式保证了农民享有现代化的成果和收益。
(五)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在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基础上,应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篇12
关键词:农业园区,休闲观光,现代高效
1 搞好定位, 规划先行
凯里市位于黔东南苗岭山下, 龙头江畔, 将“云谷田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定位为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农业综合体, 引进台湾先进农业观光园的科学规划理念, 结合当地地理优势、生态优势、民族风情和新农村建设, 将农业休闲观光、精品果蔬产业、花卉苗木产业、特色水产养殖、乡村旅游业、民族工艺品创业及加工物流业等业态统筹规划, 规划核心面积166.67 hm2, 示范面积800 hm2, 辐射面积2 700 hm2, 总投入3.5×108元, 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占地面积约3.33 hm2, 主要目标是树立农产品品牌, 建成精细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第二期占地面积约80 hm2, 主要目标是打造一个以农业为主题, 融合旅游、度假、文化、商业为主要业态的国家级4A景区;第三期为现代生态乡村建设, 引入地产开发概念, 尝试创建以“农家大院”为核心概念的新型农村地产业态。
2 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
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 按照“稳定放活、依法自愿、有偿协商、规范有序”的原则, 建立土地“四级流转”新机制, 即政府根据当年经济发展情况, 确定每0.067 hm2土地流转租金, 然后村组从农户手中流转, 乡镇从村组流转, 最后进行招商引资将土地经营权租赁给投资商。同时, 还要求投资商在园区建设用工、生产用工、服务用工、职业培训等方面, 优先帮助解决当地流转土地的农户, 让园区周边的农业变产业、农民变工人, 使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增收、打工增收, 充分调动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3 创新园区发展新模式
“云谷田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标准化、规范化、科技化、设施化、精细化、多功能化。与传统的粗放型、单一功能型生产模式迥然不同, 从形式和内涵均具有现代高效农业的特征。在园区建设上, 引进台湾现代精致农业发展理念, 一是按照“设施、规模、科技、功能、生态、效益、示范、辐射”的“十六字”方针来谋划和推进园区建设;二是跳出传统思维定势, 集成各种生产要素, 以工业化理念和手段推进园区建设;三是把精致农业、科技展示、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融入到园区建设之中, 形成了一个具有多功能区块的综合性农业园区。从生产技术、品种引进、人才输入、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等方面均严格按照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标准进行全产业链运营。
4 探索园区投入新渠道
按照“政府投入水电路及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投入生产周转资金营运”的投资新模式, 打造园区建设平台。目前, 各级财政已投资2.5×108元, 完成了通园市政道路、河道与土地平整治理、水网电网、标准生产大棚、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园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截至2015 年6 月, 入驻园区投资的企业有凯里市“云谷田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台一集团、贵州博艺园林有限公司、云南蕴梅轩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凯里市东凯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黔东南州百吉大鲵开发养殖有限公司、凯里云谷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 还积极探索其他投入新模式、新机制, 比如:“云谷田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采取以商招商、金融信贷、入股等形式多渠道聚资, 共同打造“云谷田园”农业观光公园。
5 凸显科技引领效益优先
园区推行“土壤改良化、设施现代化、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 追求“产品高端化、效益最大化”。一是对“云谷田园”农业观光公园的大棚耕地进行了全面整治和改良, 消除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隐患, 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创造先决条件;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大棚, 配套自动采光、调温、调湿、施肥、地灌、喷灌等先进设施设备, 为现代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引进台湾新品种和国内优良品种以及新技术, 种植台湾水果黄瓜、水果西红柿、甜糯水果玉米、秋葵、救心菜、绞丝瓜、麒麟西瓜、火龙果、多味草莓、珍稀苗木花卉等精品果蔬与花卉新品种;四是在生产管理上, 除了市农林局成立农业园区服务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外, 企业还与省内外多家农业技术中心、农业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专门聘请了5 名台湾有经验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和农业技术人员入驻园区, 全程负责园区的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五是在产品销售上, 内销与外销结合, 除了满足“云谷田园”生态观光餐厅、职工食堂、休闲采摘等需求外, 还与沿海大中城市的销售公司、市内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了农产品销售联盟。通过推行这些举措, 整个园区的生产条件、管理水平、科技含量、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全面提升, 比如:“云谷田园”农业生态观光公园种植的大棚水果小黄瓜, 一季每0.067 hm2产量2.5 t, 年种三季, 年产量达7.5 t, 一个标准大棚年产值最高可达18×104~20×104元,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6 多业态着眼大健康, 融合大建设
“云谷田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在推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产, 奉献绿色、生态、健康食品, 开展休闲健身采摘业务的同时, 融合大建设, 发展养生、休闲、健身产业, 陆续配套建设了奇趣谷康健儿童乐园、伊甸园婚庆花园、生态烧烤区、休闲垂钓区、袋底洞休闲养生区、水上娱乐世界、温泉养生会所等业态。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08-27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08-08
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12-04
现代农业意识论文08-07
农业现代化研究11-17
现代农业发展现实条件研究论文07-17
现代农业市场研究01-18
现代农业技术需要研究论文09-13
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12-17
现代农业科技园研究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