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024-12-04

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通用7篇)

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篇1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 以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不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模式, 用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和管理手段来经营的,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高水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市场化、标准化产业的农业形态。步入21世纪, 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发展特色农业是宁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宁夏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 应用比较优势合理分析和利用组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 有选择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实现宁夏的农业现代化。

一、宁夏农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宁夏农业的现状。

宁夏回族自治区, 深居内陆, 南端属于温带半干旱区, 中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北部为中温带干旱区, 南北气候悬殊, 是典型的大陆型气候。2011年全年粮食产量57 121万t。现有耕地面积110万公顷, 宜农荒地66.67万多公顷, 宜渔湿地13.33万多公顷, 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天然草原227.4万公顷, 全国的10大牧区之一。黄河流经宁夏397 km, 拥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光热资源充足, 昼夜温差大, 适合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拥有的特色农产品有枸杞、滩羊、马铃薯、硒砂瓜、酿酒葡萄、大米、瓜菜等等。拥有全国唯一的清真品牌, 清真牛羊肉、乳制品和毛皮产业发展火热。

2. 宁夏农业存在的问题。

(1) 农业分布不合理, 规模化规范化程度低。宁夏适合搞区域特色农业, 但是近年来, 宁夏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枸杞、滩羊、马铃薯、硒砂瓜、酿酒葡萄、大米、瓜菜等, 为了追求市场短期利益, 小规模的种植不断增加, 而产量不高。以枸杞为例, 农民因为种植枸杞赚钱, 几乎在宁夏各个市县都可以发现小户种植枸杞。而不同区域种植的枸杞品质不同, 只追求产量不重视品质。不仅影响质量而且造成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市场不规范。其他一些产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缺乏区域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 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

(2) 农业的产业化和技术水平低。宁夏的部分产业缺乏产业化支持, 未能构成产供销一体化。中间环节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产业链短, 缺乏龙头企业, 竞争力低。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种植养殖技术传统产量低, 仅仅依靠天然的种植条件, 技术创新与开发相对落后。二是农业品牌经营化混乱滞后。三是生产的标准化不足。因此, 宁夏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

(3) 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低, 缺乏专业人才指导。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人口总量的34.77%, 为219.1万人, 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汉族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也偏低。只能依靠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由于高校较少, 技术人员较少, 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力比较难。

二、宁夏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1. 特色产业按区域布局。

利用自然条件, 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合理布局, 依据科学的思想和地理位置优势。例如南部山区建立大规模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以中宁县为中心发展枸杞种植基地, 沿黄地区发展养鱼基地和水稻种植, 以盐池为基地发展滩羊产业, 以吴忠为中心发展清真食品基地, 以贺兰山为中心发展酿酒葡萄基地。各个产业选择适合其生长和发展的地域, 合理布局, 避免恶性竞争, 促进产业发展。

2. 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能。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生产者来引导农民种植养殖。因此, 宁夏应该引进和培养高技术人才, 定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3. 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方式。

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 降低成本, 使产业规模化、规范化以及生产机械化, 农民只需专心种植, 不必担心滞销, 保证农民的利益, 防止产业内的恶性竞争;培养民营大型企业, 规范行业制度, 为农民提供机械化服务, 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

4. 试行家庭农场模式。

宁夏地广人稀, 银川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0%多, 接近300万, 农村有大量的土地, 有条件搞家庭农场。但是, 需要政府补贴以及引导。帮助农民建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给予一定的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 鼓励文化较高和创新能力强的农民发展家庭农场。

5. 发展生态可持续产业。

宁夏的天然地理条件, 适合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业。宁夏污染小, 适合发展有机大米、有机枸杞和有机蔬菜等产业。

6. 提高产品质量, 扩大品牌效应。

宁夏具有其独特的特色产业, 应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以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知名度, 规范行业规则, 杜绝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与斗争, 创立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

综上, 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产业, 农业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最大的产业, 其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是加快我国走向富强道路的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 能使宁夏农民收入增加, 使农民脱贫致富, 加快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HK

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篇2

按照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把宁夏划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板块。根据三大板块各自条件特征, 科学定位北部引黄灌区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为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为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大示范区”建设, 形成特色化、有差别、非均衡、科学发展格局, 对全面提升符合三大区域资源禀赋的高效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 光热资源丰富, 是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一, 该区域以占宁夏全区30%的耕地、44%的农村人口创造了70%的农业产值和主要农产品, 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2年, 粮食总产量达到220万t以上, 农业总产值突破220亿元, 年均增长12%;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广袤, 草原辽阔,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较大, 农产品绝少污染.涉及宁夏全区8个县、142万人口,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该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2012年该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 500元;宁夏南部山区气候温和凉爽, 雨热同步, 物种多样, 环境洁净.涉及宁夏65个乡镇928个行政村, 该区域由于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 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 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

2 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分类及战略概述

2.1 分类

根据宁夏三大示范区资源禀赋特点和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实际, 结合发达省区发展经验, 把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分为高效循环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三种类型, 且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 确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2.2 战略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

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目标是要实现“三个可持续”。一是粮食安全可持续;二是农民增收可持续;三是资源环境可持续。新常态下农业发展必须要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轨道上。控制农业用水总量, 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 推行农业投入品包装包括废弃农膜基本实现有效回收处理等。

2.2.2 体制机制改革战略:

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改革土地制度,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家庭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二是改革经营制度,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三是改革产权制度, 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全面进行改革, 将资产变成资本,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2.3 创新驱动战略:

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根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需要, 加快推进生物、信息和现代设施装备等前沿技术研究, 保障农业技术储备。二是政府服务职能体系建设。使各级政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 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和加快推进生物、信息和现代设施装备等前沿技术研究, 保障农业技术储备。三是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人才支撑。四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手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把住关键控制点, 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手抓好执法监督, 强化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责任追溯。

2.2.4 风险防御战略:

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是建设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保护和支持体系。主要是建立重大灾害救济制度和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 强化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 以增强现代农业抵御重大灾害和自然风险以及不断发展的能力;二是农业保险机制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 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 这是克服盲目生产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

2.2.5 人才战略:

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加强以现代职业农民为主的人才体系建设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新型农民的涌现, 将改变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 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3 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高效循环型: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为突破口, 以打造黄河金岸现代农业产业带为切人点,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用现代物质技术改造农业, 用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资源节约型:建设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 以覆膜保墒、集雨补灌、高效节水为切人点, 做好“水源、特色、生态、转移”, 变“被动抗旱”为“主动调整”, 充分发挥优势, 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设施种养业和旱作节水农业。

环境友好型:建设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按照“生态优先、草畜先行、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方针, 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 注重生态环境修复, 重点发展草畜产业和马铃薯产业。同时, 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

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特色农业的现代化, 也就没有宁夏的现代化。从宁夏实际出发, 通过对三大示范区概况的分析, 进一步确定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特色,农业现代化,战略,路径

参考文献

[1]魏涛.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月刊, 2012, (23) :25.

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篇3

一、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实现农村市场体系的全覆盖

一是规划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与新农村建设相匹配, 与居住形式变化相对应的县城为中心、乡 (镇) 为骨干、村为基础的现代农村市场体系, 实现农村市场基本流通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重点建设改造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地批发市场和消费品批发市场, 打造回族特色的商业街区;在城市郊区和川区示范片的居民新村和新型社区, 发展小型超市、连锁农家店, 配套其它生活服务设施;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新型村落和生态移民新村, 实现农家店的全覆盖;在回族聚居乡镇发展具有回族特色的便民连锁店, 有条件的回族聚居区建设具有回族特色的农贸市场。二是依托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城市和主要县城为重点, 建设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加快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加快平罗、贺兰、永宁、灵武、盐池、中宁、西吉等地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建设, 在全区建设枸杞、马铃薯、硒砂瓜、长枣等区域性交易中心。三是依托交通枢纽和沿黄城市群, 打通农产品出区、出口通道, 与我区区域性、次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对接, 在银川、石嘴山、吴忠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工配送;在中卫、固原发展蔬果类农产品物流园区;在银川、石嘴山、吴忠发展粮食物流中心。

二、建设以产销对接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重点突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市场体系建设

1.加快实施“双百市场工程”, 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

一是整合优势资源, 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对一些有前途的农副产品、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加工及商贸企业进行嫁接改造, 鼓励企业打破地区和产品类型的限制, 形成物流网络, 发挥规模效应。二是改革农村供销合作社。要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市场开发和组织网络上的传统优势, 利用其对农村商品流通的组织管理经验, 培育一批示范性的专业市场, 促进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快速建立和发展。三是引导和扶持个体商业。要继续坚持发展私营和个体商业的政策, 通过建设行业协会, 开展各种培训班, 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行业信誉。四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中介服务机构。要通过发挥能人效应, 支持、引导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产销协会的发展,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对从事运销活动的农民, 在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要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和优惠。

2.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一是重点扶持银川市北环蔬菜果品综合批发市场、宁夏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 平罗县城关蔬菜批发市场, 固原市马铃薯批发市场等, 逐步培育成名牌市场, 通过这些市场使宁夏的农产品快速走向区外。二是通过系列优惠政策的制定, 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壮大。如在用地方面, 对于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级规划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 在城镇规划中要给予优先安排;在信贷方面。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要继续给予政策性贷款支持;在税收方面。为了缩小农产品的产销差价, 减轻消费者的生活支出负担, 应对农产品流通尤其是批发环节实行低税制甚至零税制。三是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方式。按照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的管理要求, 及时组织现有市场的改造升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并积极引导市场开展网上交易、定单交易和电子统一结算业务, 推进农产品市场经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对接, 实现市场内部交易结算、物业管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人才管理现代化。

3.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

一是要继续加快城市农产品集贸市场的退出进程, 改善集贸市场的经营设施, 强化农产品集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二要在条件成熟的地级市, 进行“农改超”试点, 将农产品集贸市场改造成为生鲜食品超市。三是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的产销衔接, 鼓励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主体 (企业+农户) 直接向城镇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等零售终端配送, 逐步提高新型零售业态的农产品经营规模和能力, 促进农产品市场消费。

4.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一是打造第三方农产品流通组织。鼓励原有的农产品批发和储运企业组建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 支持大型连锁超市、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建设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提升第三方农产品流通组织核心能力。二是打造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政府需要帮助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信息系统, 促使全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信息联网, 构建宁夏统一的农产品信息中心和采集发布系统, 并且实现各区域分中心与全区中心, 甚至全国的信息互联共享, 最终形成能够覆盖整个宁夏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信息网络。三是加大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力度。在国家规定的“绿色通道”基础上, 出台地方“绿色通道”政策, 有条件的收费站应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等。

5.重点突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要选准突破口。在市场的选择上, 要以中东和东南亚市场为重点, 中东以迪拜、东南亚以马来西亚为突破口;在商品选择上, 以牛羊肉为基础, 以清真餐饮为中端, 以真空包装休闭食品为高端, 培育出能够适销世界穆斯林主要市场的驰名品牌;在经营方式的选择上, 以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为主, 逐步形成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二是要以清真食品国际化认证中心为核心功能, 把宁夏建设成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加工基地, 建设成为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进入中东等穆斯林国家的包装、贴牌、认证、物流基地;建设成为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研发、设计、认证基地;建设成为具有研发、生产、包装、认证、空运、交易、物流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国际性的新平台, 建设成为中国连接中东、东南亚、欧洲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枢纽。三是要有龙头企业带动。要抓住当前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投资慎重选择的时机, 主动出击, 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国内外资本, 特别是要努力争取海湾石油输出国的资本, 形成几家有实力、有信心, 能够引领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三、建设以配送连锁为基础的消费品市场体系

1.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构建完善的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

依托现有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网络, 充分发挥县城和中心城镇对广大农村的带动与辐射作用, 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组织形式。依托现有的农家店积极发展中小型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务;依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 整合粮油、邮政、供销、医药、烟草、移动通讯等部门和行业的市场网络资源, 构建便捷、安全的消费品流通网络, 最终实现农家店基本覆盖全区乡村的目标。

2.改造建设农村商品配送中心

依据网络承载能力、服务半径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加快配送中心改造建设。以县级配送中心为重点, 推动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设施建设, 完善商品配送中心功能, 强化对农家店经营、商品质量和应急供应的保障作用。鼓励连锁企业联建共营配送中心, 依托邮政等企业的配送网络优势, 发展多种形式的商品配送服务。

3.提升改造县城商业中心

建设以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的县城商业中心, 优化县城商业中心业态结构, 提升服饰、家电、家具、建材、汽车等商品消费服务水平, 扩大文化娱乐、住宿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消费领域, 形成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日用品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需求的新型商圈, 繁荣市场, 带动县域服务业发展。

四、建设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的生产资料市场体系

1.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 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现代流通网络

继续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 重点培育以供销社为主的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引导供销、农业服务站、邮政、农资生产企业等终端网络资源加强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在重点农业产区建设和改造农资门店, 完善配送、信息功能, 提高农资统一配送率。依托农资连锁网络优势, 构筑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和日用消费品下乡等流通渠道, 提高农资流通网络“双向流通、双向开拓”的功能, 实现“一网多用”。

2.完善农资配送服务体系, 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营销保障体系

根据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 不断完善农资市场配套服务设施以及银行、旅馆、饭店、货运代理、海关、商品检测等配套服务机构, 为市场经营户提供通信、仓储、加工、包装、信息、装卸、停车、运输等系统化服务。把重要储备设施、大型生产资料流通设施、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列入基础设施范围, 完善市场功能。建立与现代流通方式相适应的金融结算、商品检测、物流配送、网上交易等配套服务体系, 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功能整体的提升。

3.探索农资信用销售模式, 建立农资流通信用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综合监管体系。通过发挥政府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 以公司加农户等模式促进以农资产品为龙头的新型农村流通体系建立, 确保农民在流通环节得到实惠。二是建立农资经营信用保证体系。通过信用评价、分类监管、网络公示等多种职能, 推行格式合同备案制、假劣农资查实取缔制等相关制度, 逐步建立农资经营业主对农民的信用保证体系。三是建立农村消费者维权体系。通过典型案例曝光, 加大媒体宣传, 发布农资预警公告和消费警示等, 做到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建立“12315”涉农消费纠纷维权站, 做到及时宣传, 切实实现监管关口前移。

摘要:建设具有宁夏特色的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必须从宁夏小、便于协调, 又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回族自治区的区情出发, 突出两大特色, 一是从小、便于协调的区情出发,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要突出全面性, 这一方面要体现在市场体系的构成内容要全面, 即至少要包括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农村生产资料市场体系等内容;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在农村市场体系要覆盖全区。二是从全国唯一一个省级回族自治区的区情出发, 宁夏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要突出回族特色, 这主要体现在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市场体系建设方面。

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篇4

关于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问题, 无论是国务院, 还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都给予了高度重视。2008年9月7日,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宁夏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开发优势资源”。2003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 (2003年~2007年) 》, 2008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印发了《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2008年~2012年) 》。2012年, 自治区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2年~2015年) , 将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作为推进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通过了《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多项利好政策助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 宁夏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优质农业和“一优三高”的总体要求, 依托资源优势,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调整农业结构, 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速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10元, 比2006年翻了一番, 年均增幅达到14.4%, 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瓜菜、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优质牧草、农作物制种、苹果、道地中药材13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效益保持两位数增长, 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3%。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7%, 比2006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可见, 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然而, 在我区实施特色优势农业的产业化道路中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拟立足宁夏区情, 客观地分析和研究目前制约宁夏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问题, 提出宁夏特色优势农业健康发展的途径, 目的是深入推进宁夏经济发展新跨越, 促进宁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做大做强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

近年来, 虽然宁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年增加, 但绝大部分规模较小,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为数不多, 加工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 加工能力较弱, 农产品附加值低,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2010年, 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到407家, 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 自治区龙头企业138家;农产品加工产值165亿元, 到2011年, 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到430家, 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 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2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185亿元, 比2010年增加20亿元, 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是很高, 就拿出口量最大的枸杞来说, 2011年, 宁夏枸杞出口量已占全国的65%,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6%, 而加工转化率却不到30%, 奶业也只有“夏进”独领风骚, 其他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更低。这与发达国家差距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0~3.7︰1, 而宁夏只有0.7︰1。由于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 严重制约了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

要解决宁夏农产品的加工能力低、附加值低的问题, 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 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 就没有产业的发展。而没有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建设都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注重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 从而带动和促进全区特色优势农业的整体发展。当前最主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充分用好、用活农业优势资源, 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 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公司, 享受自治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集中土地资源, 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 扩大规模生产, 发展贸易, 鼓励和引导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向外向型发展, 提高产业层次。具体来说, 应重点发展、集中扶持枸杞、清真牛羊肉、马铃薯、奶产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引导产业集中, 规模经营, 提高层次, 使这四大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极产业。同时, 要积极支持和推动葡萄、设施蔬菜、牧草、淡水渔业、绒毛等产业发展, 这些产业特色明显、有潜力, 对这些产业要重点培育, 积极扶持, 规模生产, 使这几大产业成长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再者, 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环境, 鼓励和重点引导发展硒砂瓜、红枣、高酸度苹果等产业, 这些产业已逐步形成规模, 还未完全打开市场, 但有地方特色, 应引导其提升内涵, 扩大市场, 有序发展, 使这几大产业成长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后备基础产业。

二、建设农产品知名品牌, 增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 尽管市场上宁夏的农产品品牌发展喜人, 但是与一般工业品和国外农产品相比, 农产品品牌经营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品牌经营不到位, 市场竞争力弱。

㈠宁夏农产品品牌管理层次低 一是品牌管理体制不健全, 没有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 也没有具体的品牌管理制度, 品牌管理主体严重缺位。二是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规划, 品牌管理不到位, 例如, 目前枸杞的品牌到底是“宁夏枸杞”、“中宁枸杞”还是“宁夏中宁枸杞”, 没有具体的规定, 各地市场都打着“中宁枸杞”的品牌生产和出售所产枸杞。三是品牌管理缺乏整体长远规划, 品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品牌的塑造除了要在价格、广告、宣传、促销、售后服务等方面营销外, 还涉及物流、生产质量、研发质量、产品包装、产品工艺设计、企业形象塑造等多部门的工作, 在宁夏农产品企业中, 除夏进、香山等个别大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品牌管理系统, 大多数的农产品企业都没有物流配送系统, 在包装、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缺乏整体长远规划, 就使得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 知名品牌很少, 市场竞争力弱。

㈡宁夏农产品品牌文化挖掘不够, 缺少文化支撑 宁夏农产品品牌大多数以地理名称或企业名称命名, 如中宁、香山、贺兰山、灵武、盐池等地名。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名称来说, 挖掘其内在文化内涵对增强消费者认知很重要。从宁夏品牌宣传看, 夏进乳业对品牌文化的塑造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 而中宁枸杞尽管影响很大, 但在其品牌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方面表现的不够主动。

㈢宁夏农产品品牌资源布局不够合理, 同类产品多种品牌, 造成消费者注意力分散 宁夏存在很多规模不大的相近生产组织, 产品品种趋同。例如在宁夏奶产业中, 液态奶制品有夏进、金河、北塔、红果、北方等品牌;奶粉制品有雪泉、红果、塞上天天、双源、金元、银湖、黄河等;枸杞制品除“宁夏红”、“早康”、“杞王”、“杞芽”、“杞乡春”等, 还有一些小有影响的品牌。这种品牌布局消耗了宁夏有限的自然资源, 在外部市场也会造成相互倾轧, 从而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下降, 不利于提高宁夏特色优势农业的整体利益。

市场竞争的关键是竞争能力, 而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充分体现在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信用度”。发展宁夏特色优势农业, 必须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 抢占市场份额,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发挥品牌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 发挥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企业的主体作用。

三、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保障企业和农民的利益

目前, 宁夏各级政府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政策重点, 主要放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 但是, 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例如, 订单农业这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解决了“小农户, 大市场”对接的难题, 把农村中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减少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使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更加明确, 为农产品的畅销增添了保障。然而, 近年来, 企业和农民的违约现象屡见不鲜, 有些地方春天签的订单, 秋天就变成了废纸。但是, 这并不是订单农业本身的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从签订单到收购间隔时间较长, 订单价格与实际收购时的市场价格存在明显的价差。在农产品市场价格疲软时, 企业收购农副产品加工原料时违约的较多, 造成农民利益受损, 在农产品市场价格高涨时, 又会出现农民根据市场价格抬高农产品收购价, 使企业的原料供应不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的缺乏, 致使购销合同往往不能按约兑现, 企业和农民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

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要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价格形成机制, 协调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目前, 有些企业采取保底价格方式, 即市场价低于保底价则按保底价收购, 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则随行就市,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违约问题。但是, 一味让企业承担风险, 对企业也不公平, 因为企业与农民一样, 都是经营主体。建议购销合同规定一个订单价格与实际收购时市场价格的价差的波动范围, 若价差在合同规定的波动范围内, 则执行市场价格;若价差超出波动范围则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即收购实际价格由订单价格和价差两部分构成。这样就可以充分考虑到市场波动的因素。当然, 企业违约也有其消化能力有限、农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原因, 这些都需要完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协调机制来加以解决。另外, 政府要大力推进企业与基地的对接, 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使市场主体都能获得平均利润, 从而建立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大力培养新型农业农村人才, 构筑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在发展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过程中, 笔者认为, 人才是关键。如果没有一大批懂政策会经营的乡村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 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就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如果地方政府领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做事公平公正, 把真正有增长潜力与带动能力的企业选为龙头企业, 就会避免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业务素质高, 就能够整体协调农业产业链发展和统筹规划农业产业结构;如果农民和企业经营人员素质好, 就会做到利益和风险合理分配, 信守承诺, 减少毁单现象等。因此, 促进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大力培养懂得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懂得市场营销、懂得信息网络建设、懂得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人才等新型农业农村人才, 是解决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促进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加强特色优势农业人才队伍培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开放型市场化、高效有序的人才培养与合理配置机制。通过改革, 努力消除人才成长和使用中的体制性障碍, 建立新的制度安排, 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人才发挥作用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建立健全以创新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高技能生产人才, 实行薪金报酬与在生产实际中创造的价值紧密联系的制度, 将收入和贡献直接挂钩。二是加强高级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在国内国外竞争中阵容强大的队伍。要加快创新型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 如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 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要支持农业企业建立涉农专业学生实习、科研基地, 吸引创新人才;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对领军人才要落实科研项目、提供研究平台、配备技术人员以及住房等。三是抓好农民技能培训, 加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由自治区财政厅牵头, 会同农牧厅、扶贫办等部门统筹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和资金,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法, 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 同时, 鼓励科研院校、推广单位、企业及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民培训, 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把农民培养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劳动者和现代生产经营者, 进一步激活广大农民创业的热情。四是培养创业型、创新型的企业家队伍。要加快培养具有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企业家, 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企业竞争优势, 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需要。还要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水平的人才, 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总之, 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 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下, 通过壮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建设农产品知名品牌、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农村人才, 加强农业产业优势, 提升产业竞争力, 促进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特色优势农业是宁夏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是提升宁夏农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要使宁夏特色优势农业健康发展, 就必须做大做强带动力强的产业、建设农产品知名品牌、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农村人才。

宁夏开发区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篇5

(一) 产业技术结构层次低, 产品竞争力不强。

宁夏开发区大多是在原有的工业聚集地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从行业分布看, 开发区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电力、建材等, 电气机械、电子通信、仪器仪表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较低, 缺少具有区域性优势和民族特色的乳制品、保健食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2004年, 宁夏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中, 中技术产业产值占不到20%, 中、低技术产业产值之和占到约80%以上, 高技术产业产值仅占约1%。可见, 宁夏开发区整体工业技术结构层次较低, 大都属于中技术和低技术产业, 处于传统机械化发展阶段, 这与当今世界先进的智能化、集成化工业技术水平形成强烈反差。在产品结构上, 带有明显的初级型特点, 突出表现为以对原料的粗加工生产为主, 一般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高利税、高科技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偏少, 产品单一, 更新换代慢, 尤其是缺少引领市场的精品、名牌, 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二) 建设资金缺乏, 园区发展的后劲不足。

宁夏开发区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一般都是由市、县财政投资, 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和争取金融部门货款投资的较少, 造成各开发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 造成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 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企业发展要求, 尤其是环保治理设施、污水处理等方面, 欠账较多, 致使土地闲置, 不能发挥预期效应;另一方面, 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必须要有资金投入, 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是宁夏开发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在宁夏主要开发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比例相当小, 其中大多数又集中在大企业中, 真正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就更少。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缺乏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训练,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影响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四) 产业链过短, 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难度较大。

宁夏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 为宁夏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 诸多因素影响到宁夏开发区的持续发展,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园区内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 绝大多数开发区成为各类企业的简单扎堆, 均是一种“资

在注重自主科研创新的同时, 也要注重引进技术, 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六) 加强产品应用示范, 实现应用促进发展。利用科技部将南昌市列入“十城万盏LED路灯示范项目”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 大力推动LED路灯的应用, 争创应用示范城市。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条件下, 将基于硅衬底氮化镓基LED材料的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和企业纳入政策采购绿色通道, 推动自主创新产品的发展。

1.郑春蕊.我国LED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11) :79~80

2.郝金刚, 梁春军.LED产业分析报告[J].现代显示, 2006, 61 (3) :8~15

3.卢小宾.信息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1-400

4.把江西打造成全国LED产业重点生产基地[EB/OL].南昌新闻网, 2008-9-23

5.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工作汇报[EB/OL].中国半导体照明网, 2007-9-24

6.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LED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的通知[EB/OL].深圳政府在线, 2009-3-7

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能耗、物耗高, 废弃物排放量大,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低下, 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如处于“初创”阶段的各开发区、宁东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平罗县太沙工业园。二是宁夏绝大多数开发区都是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特色农产品优势和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 产业技术结构层次低, 产品竞争力不强,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 传统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资本、劳力等将隐退为区域环境的一部分, 而知识、技能与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在宁夏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 许多开发区的区位要素将逐渐丧失原有的优势, 导致其缺乏竞争力。这些使得宁夏绝大多数开发区潜伏着最终走向衰亡的巨大风险。

(五) 中小企业之间缺乏区域的分工协作, 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宁夏开发区基本属于政府主导型开发运作模式, 各级政府在园区规划建设中具有绝对的发言权, 决定了各类园区的发展受行政区划的制约而缺乏区域的分工协作。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 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 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 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或生产要素缺乏, 而又没有解决问题的渠道。另外, 宁夏各主要开发区是以区域集聚方式形成, 以各地区区位、自然、社会优势为中心, 吸纳各种产业, 大部分园区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 但在园区产业发展方式上却是贪多求全, 致使有限的资金不能被集中起来投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既不能在企业内部实现规模经济的发展, 又不能在企业之间形成集聚经济效益, 最终形成的是各地市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趋同, 企业竞争力差的局面。

二、宁夏开发区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

鉴于宁夏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立开发区发展的合理机制, 对实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合理机制的建立不仅涉及到开发区投资环境的硬件系统建设, 还与其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更重要的是要在开发区内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和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与水平, 以真正促进开发区投资建设的内涵式增长。

(一) 基础层面——加大投资环境的硬件系统建设投入。

针对开发区建设资金不足这一情况, 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 使基础设施、信息网络设施、文化教育生活设施产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筹措渠道多元化。最重要的是改变现有的单一政府投资格局,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允许民间投资参股建设和经营, 形成政府投资为引导, 民间资本、个人资本、外商投资以及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投资形式。尝试以拍卖、租赁、托管、特许权经营、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 吸纳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区硬件系统建设和运营, 提高运营效率。

(二) 关键层面——拓展招商引资体系, 分类实施项目引进。

要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各开发区产业链过短、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 必须改变各开发区以往的招商引资体系。因为, 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 招商引资工作是开发区各项工作的龙头, 投资始终是拉动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投资的规模、水平和质量决定着开发区未来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区域竞争力。因此, 宁夏开发区转变招商引资理念、拓展招商引资领域、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与水平显得极为重要。第一, 在招商引资的门槛上, 突破“来者不拒”的招商理念, 从来者不拒逐渐向依据规模门槛、环保门槛、技术门槛相结合引进项目转变。第二, 在招商引资的领域上, 突破“注重物质和资金”的习惯, 从单纯的引进资金向引资引智、引技术、引管理相结合转变。开拓新的投资领域, 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 重点引进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企业。第三, 在招商引资的资源配置上, 突破“摊子越大, 收益越好”的狭隘思想,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努力包装一批层次高、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和好项目。从单个项目招商逐步转到产业集群上来, 注重对能够延长现有企业产业链和产业配套项目的招商。第四, 在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上, 突破“管委会的职能就是管理”的传统观念, 从以政府的行政行为为主向以企业的市场行为为主转变。第五, 在招商引资的服务环节上, 突破“重前期服务, 轻全程服务”的做法, 从提供咨询单项服务向提供咨询、代理、筹建、生产经营全程服务转变, 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宁夏各级各类园区的项目引进, 要按照目前产业发展的不同现状类型, 采取不同措施, 突出不同的工作重点进行分类实施。第一, 对于尚不具备规模的园区, 吴忠市金积工业园、盐池县东顺工业园、红寺堡工业园、原州区清水河工业园、固原市扶贫经济发展实验区等园区工业生产刚刚起步, 园区招商的重点突出“规划”:设计主要的物质、能源、技术集成方案, 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和提出最初的入园项目 (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 ;对今后的入园项目制订入园项目指南。第二, 对于现存线性生产模式的产业群落的园区,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银川兴庆科技园、望远工业园、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中宁县宁新工业园、暖泉工业园、同心县羊绒工业园、宁夏美利纸业工业园、灵武羊绒工业园等园区内, 各产业和企业间彼此较为独立, 缺乏联系, 园区里大部分资源的相互交换利用和废物综合处理进行的很不充分。这些园区招商的重点应当突出产业的“孵化”:银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改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 积极开展与区外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 扩大吸引外资规模和技术档次, 由“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阶段发展, 实现“二次创业”, 对特色产业机电一体、信息化产业和医药等产业进行重点招商, 形成新的产业链;望远工业园、德胜工业园、灵武羊绒工业园、同心羊绒工业园、兴庆科技园、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宁夏美利纸业工业园、红果子工业园等园区利用地理优势和当地的资源, 吸引外部的先进技术、外资和高科技人才, 对民营企业农产品、清真食品进行深加工, 新材料和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由“要素聚集”向“产业主导”发展, 以实现“一次创业”阶段, 使开发区的发展具有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动力。第三, 已具有产业集群雏形的园区,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宁夏新材料工业科技园、石嘴山市大武口工业园、石嘴山市河滨工业园、红果子工业园、平罗县太沙工业园、中宁县石空工业园等园区内已经形成几条主要的生态工业链, 如煤-电-建、煤-电-电石等, 初步具备不同规模的副产品或废物的交换、能量或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这些园区招商的工作重点应突出“深化”:在不断充实完善生态工业链的基础上, 形成一个稳固的生态工业网, 重点是对现有生态链分析的基础上, 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针对园区工业的现状和优势产业的实际, 发挥比较优势, 在园区所在区域优势资源整合的基础上, 围绕未来主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加快实现产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 以大项目为载体, 走硅石-铁合金-铁、煤-电-铁合金-钢铁、煤-电-铁合金-钢铁-重型机械、煤-电-铝镁合金-汽车、煤-电-电石、煤-电-化重化工之路, 实现产业对接, 实现企业跨园区、跨地区、跨行业重组与联合。

(三) 核心层面——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 开发区未来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与其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因此, 开发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 逐渐从工业为主转向工业、相关资源产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使机械制造业、冶金、煤基炭材、清真食品业、医药、建材等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并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 使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以及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创造出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好的名牌产品, 占领市场;积极吸引和发展高新技术项目, 如计算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 努力建立具有竞争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建立一批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专业化孵化器, 为高新技术成果发明者、高新技术知识拥有者及区内外的人才在开发区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孵化体系, 降低科技人员创业的门槛, 通过创业能力培训, 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人才, 提高开发区内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 形成中小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形成带动和促进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例如, 银川市主要开发区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通信设备和发展为消费与投资类电子产品配套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发挥银川铝金属、合金等材料的独特优势, 培育以空间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支持生态环境相容材料的研究开发, 结合银川市的实际情况和市场情况, 重点发展新型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创新与产业化, 形成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新景象。

(四) 保障层面——实现管理服务系统创新。

1.树立积极改革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 实现体制创新。

开发区应树立积极改革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 实现政策体制创新, 从依靠政策优势向体制创新和环境优化转变。一是要合理归并职能, 继续构筑“小政府, 大社会”的管理框架, 避免职能交叉造成管理重复或疏漏, 保证管理体制精简、统一、高效;正确把握职能定位, 防止管委会角色越位、错位和缺位。二是管委会要理顺与企业、市场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关系, 属于政府的, 尽责尽力做好, 如公用设施、公益事业、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机制等;属于社会的, 即政府管不了的大量事务性工作, 交给人力资源市场、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属于企业的, 依据法定程序, 放手让企业去办。三是把管委会创办的各类企业和管委会分开, 把企业改组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而管委会作为行政管理机关, 应集中做好行政协调及区内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

2.建立生态产业孵化机制。

生态产业孵化机制是推行产业生态化,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的支持机制。负责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物质流动和循环利用的政策, 提供一体化的政策、制度和管理, 如: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企业间相互合作的机会和渠道, 及时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信息, 清洁生产的建设和管理等。另外, 以园区企业为节点, 建设高效的信息系统, 主要包括入园项目指南、工业系统网络设计、生态技术、相关环境法规、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各企业废弃物生产排放和交换信息等方面内容。

3.建立生态管理体系。

管理服务系统是现有园区能否改造成为生态工业园的重要保障, 为使现有园区生态改造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园区应建立产品、企业、园区3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体系。产品层次, 要求园区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等方法, 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 (无) 污染、可再生循环的产品;企业层次, 园区内企业都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零排放, 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园区层次, 建立园区水平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园区废物回收系统、废物交换系统以及生态信息公告制度等。通过上述不同层次的生态管理, 为宁夏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玉鸿, 闫小培, 林耿.珠江三角洲工业园区发展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基于企业集群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 2003, 6:37~41

[2].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见证“十五”———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锦平, 汪建敏.宁夏经济发展与改革[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

[4].黄天元, 乔观民.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研究[J].经济地理, 2001, 21 (2) :223~226

[5].张小勇, 操有辉等.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模式研究———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科技与经济, 2005, 4:26~29

[6].侯博, 李墨白.城市建成区内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关村德胜科技园发展带来的启示[J].区域经济研究, 2005, 9:55~57

[7].钟木达.进一步办好各类开发区[J].发展研究, 2002, 6:42~44

[8].余勇军, 陆玉麒.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及改善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 2004, 24 (3) :395~398

宁夏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篇6

2009年12月7日,19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以及第5次《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探寻未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办法,并决定2012—2017年的全球减排协议。此次会议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质和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7)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金涌等(2008)认为全球性化石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促使低碳经济成为重要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刘传江等(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冯之浚等(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为了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其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张平等(2011)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1,2,3,4,5,6]。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条件下,通过技术革新、制度调整、观念转变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形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的本质和内涵

第一,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低碳经济的概念看,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从能源消费入手,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避免由此带来的影响。这就提出了如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扩大低碳能源的使用,促进产品的低碳生产开发和消费、控制碳排放量的要求。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推动低能耗产业发展,限制、缩减高能耗产业的规模,促进高能耗产业向低能耗产业转型,其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第二,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制度发展的方向。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控制和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这需要制定各种能耗要求标准和减排规章制度、有利于低碳经济的税收和财政政策等,其关键是制度创新。

第三,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面对全球变暖的现状,为了保证人类的生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延缓和治理气候变暖,最理想的状态是无碳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无碳经济是不可实现的,只能选择其他方式,低碳经济就是其中一种途径。因此,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在于观念意识创新。

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现状的评价

低碳经济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模式和技术水平等驱动因素密切相关,并且通过低碳化进程得以实现。低碳化具有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能源消费中碳排放的比重不断下降,即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这取决于资源禀赋,也取决于资金和技术能力;二是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三是碳汇密度不断增加,即单位面积内吸收和储存碳的能力增强。碳汇密度是碳汇量与面积的比值,由于目前碳汇量的计算方法国内外学者有很大的争论,同时也没有相应的数据能够进行分析,而森林和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的碳汇资源。森林被称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储存在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中。草原在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很强大,在抑制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选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覆盖率两个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碳汇密度。通过上述分析,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用低碳发展指标来评价。具体的指标及其含义和计算方法,见表1。

由于目前宁夏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因此大部分现有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得来。笔者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的公式为

式中,A为碳排放量,i为能源种类,E为能源i消费量(按标准煤计),C为能源i碳排放系数。由于统计年鉴只是对工业能源消耗进行了分类,在全社会能源消耗中只给出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等所占比例,因此笔者计算的碳排放量是按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折合标准煤乘以碳排放系数。由于碳排放系数的计算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的观点和计算方法不同,根据现有监测数据的条件,采用美国能源部(DOE)/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能源研究所等的平均值作为碳排放系数[7,8],见表2;而没有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因子计算。

根据宁夏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碳排放量为2 459.79万t,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宁夏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低碳发展指标进行计算,各指标值如下,见表3[9,10]。

(%)

从表3数据中可以看出,宁夏人均碳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之多,明显偏高,说明宁夏的生产、生活消费模式存在弊端,需要改进;碳生产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水平落后,需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碳能源排放系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的能源利用率高,在能源的使用上比较得当;零能源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的风能和太阳能储量非常丰富,而清洁能源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宁夏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绿化和保护水平较低,吸收碳的植物相对缺乏;草原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宁夏的草原植被种植和保护较好。

宁夏能源消费情况分析

宁夏2010年能源消费为3 681.1万t标准煤,其中煤炭为3 128.9万t标准煤,石油为272.4万t标准煤,天然气为180.4万t标准煤,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为99.4万t标准煤,能源消费构成及其比例见图1。

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较大,达到85%。由于资源禀赋的关系,宁夏蕴藏丰富的煤炭,是典型的“煤富油气贫”的地区,造成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消费处于主导地位。

根据宁夏统计年鉴,工业领域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见表4[10]。在宁夏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占到GDP的60%多,而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又占很大比重,由于没有其他产业的能源消费数据,笔者选择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工业进行分析。从表中数据可知,三大行业能源消费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天然气次之,石油辅助的结构。在石油消费中,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零,一方面说明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在区域内使煤炭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石油,另一方面也说明宁夏产业结构中消耗石油的产业较少。

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宁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抓住低碳经济产生的机遇,创造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避免碳排放“锁定效应”的束缚,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

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作用

宁夏的低碳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还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必须为低碳经济发展构筑政策支撑体系。把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取向,把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体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思路之中,尽快出台《加快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见》。选择典型区域、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工作,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探索解决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积累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打造低碳产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土地、资金、人才、信息、装备和服务设施集约高效利用,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

提升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

结合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积极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把重点放在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上。建立省级低碳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加快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联合。从技术标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设备仪器、计算软件、技术咨询、产品认证、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能力建设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平台联合起来,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通过建立共享机制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逐步建立节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支撑。

培育低碳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提高产业项目环保和节能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把好高碳项目准入关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和后患。二是加强高耗能、高污染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取代传统的低端制造业,使污染排放形成结构下降趋势。三是针对宁夏风力大、日照时间长等资源禀赋的特点,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推进低碳制度创新

构建长期稳定的低碳经济产业政策导向机制,形成新型低碳产业发展促进机制、低碳农业辅助机制、低碳工业调整机制、能源产业优化机制,有效配置低碳产业资源,保护幼小低碳产业成长。建立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等财税政策和土地优先保障等激励机制,推进形成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相对平衡。建立多方协调推动机制,注重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公众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增加碳汇量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CO2,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研究表明,中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t碳。因此加大力度储备生物碳库,扩大造林,改变“重种植,轻养护”的方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和保护草原的面积,提高草原覆盖率。实现增加碳汇量,扩大碳汇面积。

摘要:剖析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本质和内涵,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了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宁夏能源消费情况,从5个方面提出了对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指标,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构成,宁夏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中国之选[J].中国石油石化,2007(13):32-34.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3]金涌,王垚,胡山鹰,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4-13.

[4]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5]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8-9.

[6]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58-62.

[7]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58-161.

[8]Zhang Zhong-xiang.The economics of energy policy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M].Chel2tenham,UK:Edward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8.

[9]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宁夏经济外向型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篇7

经济外向型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其经济发展和增长,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扩大出口为中心,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可将本地区的生产、交换与消费融入更大市场, 实现资金、技术、商品、服务和人才的流动与配置, 谋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

(数据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2003—2012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 宁夏进出口总额为22.17亿美元;其中, 出口16.41亿美元, 进口5.76亿美元。过去十年 (2003—2012年, 下文同) , 宁夏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4%、21.28%和23.49%。实际利用外资由0.72亿美元增加到3.48亿美元, 年均增长25.29%。

宁夏作为内陆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 大力发展地区外向型经济, 认识和研究经济外向型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 对于宁夏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

经济外向型测度有不同的方法,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便于和全国的比较, 笔者选取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二个指标用于测度。外贸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 也体现了其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表1为过去十年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及进口依存度计算值。

为了进一步了解宁夏外向型经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状况, 表2给出了过去五年宁夏与全国外贸依存度对比结果。

外资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表示一国或地区吸收利用国外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标志之一。表3为过去十年宁夏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及外资依存度计算值。

近五年宁夏外资依存度与全国的比较如表4:

通过上述二个指标对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以及与全国同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

(1) 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的情况下, 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外贸依存度年均下降6.06%, 出口依存度年均下降6.67%, 进口依存度年均下降1.74%。且宁夏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均达到68.9%。

(2) 在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的情况下, 宁夏外资依存度也以年均0.97%小幅下降。2009年之前六年外资依存度平均为1.57%, 之后四年外资依存度下降到平均0.87%。

(3) 全国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49.2%、26.46%和22.76%, 宁夏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7.8%、5.16%和2.6%。宁夏仅为全国的15.8%、19.5%和11.4%。

(4) 全国外资依存度年均为1.68%, 宁夏外资依存度年均为0.84%, 为全国的二分之一。

三、宁夏经济外向型分析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 也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根据过去十年宁夏对外经济公报数据, 以下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其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几个方面对宁夏经济外向型进行分析。

(一) 对外贸易

1、出口产品结构

宁夏目前已形成高新技术、机电、纺织品、碳化硅、钽铌铍及制品、机床及铸件、羊绒纱线、铁合金、金属镁和轮胎等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

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6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30.58%。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3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25.78%。过去十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31.5%, 但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下降0.9%。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0.45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8.8%。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达5.45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33.2%。过去十年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18.2%, 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增长153.3%。这表明, 过去十年宁夏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占出口额近三分之一, 与进出口总额保持同步增速。机电产品占出口额比例连续稳定增长, 占出口额比例逐年提高, 2012年达到33.2%。

2、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度

宁夏已与世界130多个国家 (地区) 发展贸易往来。2008年, 对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的进出口分别为8.43亿美元、4.54亿美元和2.17亿美元, 分别占年度进出口总额的44.79%、24.12%和11.53%。对阿联酋、澳大利亚、巴西、印尼等新兴市场和其他国家及地区进出口3.77亿美元, 占年度进出口额的20.02%。

3、出口商品贸易方式

宁夏出口商品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 过去十年一般贸易额年均约占出口额的95%。

4、外贸主体

宁夏对外贸易主体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2007年, 私营企业出口4.04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37.0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3亿美元, 占出口额的14.96%;国有企业出口占出口额的47.85%。尽管近年来外贸主体情况有所变化, 但就2007年与2012年出口产品结构来看, 宁夏外贸主体还是国有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二) 利用外资

表3、表4数据表明, 过去五年, 宁夏外资依存度与全国外资依存度的差距在缩小。五年的比值分别为35.0%%、38.8%、50.0%、66.6%和69.2%, 说明宁夏利用外资规模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宁夏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不高, 2012年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0.31%, 外资对宁夏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

(三) 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

根据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核算方法:

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宁夏出口产品绝大都是工业产品, 其工业增加值计入GDP。即:

工业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投入

尽管过去十年宁夏进出口总额保持年均21.14%的增长速度, 但由于:第一, 出口产品总产值规模小;第二, 受下游原材料、本地劳动力成本、全程物流运输费用等价格上涨因素影响, 带来中间投入部分增加, 并由此减少增加值规模。因此, 在地区GDP基数大、增速较低, 出口增速高、基数小的情况, 出口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小, 导致出口 (外贸、进口) 依存度随之下降, 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的贡献能力显现出不断弱化的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宁夏经济外向型的特征:

1、出口主要依赖高新技术、机电和其他初级产品;

一般贸易约占进出口总额95%;出口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 占出口总额的47.85%;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市场。

2、

过去十年, 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1.91%,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 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与全国外贸依存度的差距逐年扩大, 与全国外资依存度差距在逐年缩小。

3、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逐年下降表明对外经济在宁夏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在弱化。

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与全国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说明宁夏对外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较小。

四、影响经济外向型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 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以人均进出口额和人均利用外资额, 能够反映和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过去五年, 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2234.2美元, 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301.5美元, 为全国的13.5%。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23%, 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86%, 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2.37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75.4美元, 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37美元, 为全国的49.1%。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09%, 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2.27%, 为全国年均增长率的7.8倍。

(二) 产业层次较低, 外向型产业竞争力不强

农业特色优势发挥不够, 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约为0.6:1, 远低于全国1.2:1的水平。产业体系不健全, 附加值低, 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品牌和有效的农产品出口能力。

工业内部重工业所占比例过高。2012年, 宁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18.24亿元, 其中, 重工业增加值719.79亿元, 轻工业增加值98.45亿元。轻重工业结构为12.04:87.96, 与2009年轻重工业结构16.38:83.62相比, 重工业增加值还在逐年增加。仅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四大高耗能行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就超过70%以上, “两高一资”特征非常明显。

(三) 对外经济结构有待完善提高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部分重点出口商品能耗高、附加值低是制约宁夏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宁夏需要根据产业结构特点, 围绕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 从贸易方式创新、新兴市场开拓、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建立外贸聚集地、构建对外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完善对外经济结构, 提高对外经济体系运行规模、效率和质量。

(四) 政策导向不足

2005年, 宁夏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区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出口品牌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自治区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协调保障机制实施意见》等, 通过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全面实施和推进出口品牌战略、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高耗能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外向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包括及时为企业提供退税、加大对重点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等在内的若干具体措施, 但就政策实施效果来看, 其实际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与显现出来。

五、发展策略

宁夏发展对外经济既不能照搬东南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之路, 又不能长期保持已有的对外经济形成的竞争优势, 必须在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与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中拓展新的发展路径。

(一)

利用地区各种资源和比较优势, 大力引进内资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二) 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 推动贸易方式多元化。

加工贸易一般会伴随着外资的流入, 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以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突破口, 带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 既可增加对外贸易额, 提高外贸依存度;同时也可增加利用外资额, 提高外资依存度。

(三)

充分利用银川综合保税区“把宁夏打造成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产业集聚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 构建宁夏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载体和平台。

(四) 建立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

近年来, 商务部已在全国认定了200多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些基地其上下游产业相对集聚, 形成规模, 并且有公共的检测、设计研发、培训、商品推介、电子商务平台等。宁夏应立足自身特色与对外经济发展需要, 积极实施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建设, 带动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的提高。

(五)

目前, 总人口30亿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与外交战略的高度, 宁夏应主动出击, 积极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体系, 开拓面向中亚、东欧、俄罗斯与欧洲大陆开放合作新格局。

(六)

发挥政府职能和行业协会作用, 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开拓, 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产业、资本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开发与创新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模式, 提高外向型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和水平。

(七)

政府应该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 制定、出台与落实实施系列、完整、配套的发展规划、政策指导及实施细则等。

六、结语

宁夏作为一个主要依赖资源发展的省区, 在全球和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以及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 需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推动本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以现有对外经济为基础, 创新性、制度化谋划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与措施, 不断探索和开拓宁夏经济外向型发展的新动力、新思路、新办法与新模式。

摘要:基于过去10年宁夏国际贸易与利用外资发展情况, 本文首先对宁夏经济的外向型进行了测度, 结果显示在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的情况下, 宁夏经济的外向型特征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呈现弱化趋势;其次对产生这一状况的主要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宁夏经济外向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发展策略。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国内生产总值,宁夏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2003—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王芳.陕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理论导刊, 2012;10

[3]王宏丽.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实事求是, 2011;05

[4]万寿光.“十二五”期间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宁夏大学学报, 第36卷第6期:2012;11

上一篇:AGC系统下一篇:高速电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