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现代农业

2024-07-22

宁夏现代农业(通用11篇)

宁夏现代农业 篇1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 以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不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模式, 用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和管理手段来经营的,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高水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市场化、标准化产业的农业形态。步入21世纪, 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发展特色农业是宁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宁夏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 应用比较优势合理分析和利用组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 有选择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实现宁夏的农业现代化。

一、宁夏农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宁夏农业的现状。

宁夏回族自治区, 深居内陆, 南端属于温带半干旱区, 中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 北部为中温带干旱区, 南北气候悬殊, 是典型的大陆型气候。2011年全年粮食产量57 121万t。现有耕地面积110万公顷, 宜农荒地66.67万多公顷, 宜渔湿地13.33万多公顷, 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天然草原227.4万公顷, 全国的10大牧区之一。黄河流经宁夏397 km, 拥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光热资源充足, 昼夜温差大, 适合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拥有的特色农产品有枸杞、滩羊、马铃薯、硒砂瓜、酿酒葡萄、大米、瓜菜等等。拥有全国唯一的清真品牌, 清真牛羊肉、乳制品和毛皮产业发展火热。

2. 宁夏农业存在的问题。

(1) 农业分布不合理, 规模化规范化程度低。宁夏适合搞区域特色农业, 但是近年来, 宁夏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枸杞、滩羊、马铃薯、硒砂瓜、酿酒葡萄、大米、瓜菜等, 为了追求市场短期利益, 小规模的种植不断增加, 而产量不高。以枸杞为例, 农民因为种植枸杞赚钱, 几乎在宁夏各个市县都可以发现小户种植枸杞。而不同区域种植的枸杞品质不同, 只追求产量不重视品质。不仅影响质量而且造成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市场不规范。其他一些产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缺乏区域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 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

(2) 农业的产业化和技术水平低。宁夏的部分产业缺乏产业化支持, 未能构成产供销一体化。中间环节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产业链短, 缺乏龙头企业, 竞争力低。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种植养殖技术传统产量低, 仅仅依靠天然的种植条件, 技术创新与开发相对落后。二是农业品牌经营化混乱滞后。三是生产的标准化不足。因此, 宁夏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

(3) 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低, 缺乏专业人才指导。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人口总量的34.77%, 为219.1万人, 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汉族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也偏低。只能依靠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由于高校较少, 技术人员较少, 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力比较难。

二、宁夏现代农业发展建议

1. 特色产业按区域布局。

利用自然条件, 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合理布局, 依据科学的思想和地理位置优势。例如南部山区建立大规模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以中宁县为中心发展枸杞种植基地, 沿黄地区发展养鱼基地和水稻种植, 以盐池为基地发展滩羊产业, 以吴忠为中心发展清真食品基地, 以贺兰山为中心发展酿酒葡萄基地。各个产业选择适合其生长和发展的地域, 合理布局, 避免恶性竞争, 促进产业发展。

2. 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技能。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生产者来引导农民种植养殖。因此, 宁夏应该引进和培养高技术人才, 定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3. 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方式。

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 降低成本, 使产业规模化、规范化以及生产机械化, 农民只需专心种植, 不必担心滞销, 保证农民的利益, 防止产业内的恶性竞争;培养民营大型企业, 规范行业制度, 为农民提供机械化服务, 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

4. 试行家庭农场模式。

宁夏地广人稀, 银川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0%多, 接近300万, 农村有大量的土地, 有条件搞家庭农场。但是, 需要政府补贴以及引导。帮助农民建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 给予一定的贷款和税收减免政策, 鼓励文化较高和创新能力强的农民发展家庭农场。

5. 发展生态可持续产业。

宁夏的天然地理条件, 适合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业。宁夏污染小, 适合发展有机大米、有机枸杞和有机蔬菜等产业。

6. 提高产品质量, 扩大品牌效应。

宁夏具有其独特的特色产业, 应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以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知名度, 规范行业规则, 杜绝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与斗争, 创立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

综上, 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产业, 农业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依赖最大的产业, 其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是加快我国走向富强道路的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 能使宁夏农民收入增加, 使农民脱贫致富, 加快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HK

宁夏现代农业 篇2

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通过对宁夏旱作农业发展现状的系统分析,指出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生产经营粗放是长期制约宁夏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发展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的对策是采取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培肥、引进抗旱新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加速旱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生物和工程措施.

作 者:刘晓峰 雷晓萍  作者单位:宁夏农业勘查设计院,宁夏,银川,750002 刊 名:宁夏农林科技 英文刊名:NINGXIA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 分类号:S274.1 关键词:旱作农业   制约因素   对策研究   发展潜力  

宁夏现代农业 篇3

关键词 农业;节水;工程改造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2-0004-02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内陆地区,天然水资源十分有限,主要用水几乎完全依赖于过境黄河水的有效供给。近年来,黄河来水逐渐减少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宁夏水资源短缺更为加剧。宁夏农业灌溉历史悠久,但工程老化失修等许多问题使得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影响了省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建立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对宁夏地区的农业节水研究,不仅对该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整个西北地区的农业节水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研究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研究区为宁夏同心县王团镇的2个行政村,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该区域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277mm,且降雨集中,7-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1.7%,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是年平均降水量的4.69倍。地貌属清水河河谷右岸台地,地处清水河右岸洞子沟与八里沟之间,土壤母质主要是黄土母质和洪积冲积母质。

1.2 农业概况

1.2.1 土地利用现状

研究区总土地面积6145亩,其中:水浇地灌溉面积614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00%。

1.2.2 农业种植结构

研究区种植结构以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粮食作物5288亩,经济作物768亩,饲草料89亩,粮、经、饲比例为:86:12.5:1.4。兼种少量马铃薯、油料和饲草,总播种面积6145亩。

1.2.3水资源利用现状

研究区属于干旱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为扬黄水和有限的天然降水,地下水资源量少且埋藏较深,大都在50m以下,并无开采价值。农业用水全部依靠扬黄水进行灌溉,人畜饮水以扬黄水为主,水窖储蓄天然降水作为补充进行解决。项目区灌溉利用固海扬水工程东三支渠干渠312、313支渠进行灌溉,312、313支渠口配水流量分别为0.20 m3/s、0.30m3/s。

1.2.4 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目前该区有各级支、斗渠共计15.95km,平均完好率21 %。其中:支渠3.44km,斗渠12.51km。渠系配套的各类小型建筑物共计476座,平均完好率18%。其中:毛口413座,生产桥38座,交通桥20座,斗口5座,机耕路9km。详情见表1。

x

2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渠系老化失修严重、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灌区水利设施已运行25年之久,且初建时设计标准低,缺少量水设备,生产桥等。支、斗渠道衬砌工程及配套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砼板粉化、脱落,损坏率高达79%以上,灌溉水利用率低,不能满足正常灌溉,对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2.2水资源浪费严重

渠系渗漏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加之群众节水意识落后,采用大田灌溉,亩均灌溉用水量大(520m3/亩),渠系中,除支渠各级均无量水设施,用水量无法准确计量,存在吃“大锅水”现象,配水到户,按方收费到户难以实现。

2.3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

研究区夏秋作物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严重失调,秋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过小,且不能形成区域连片种植,作物需水时间相对集中,浪费水比较严重,致使供需水矛盾更为突出。

3农业节水工程改造实施方案

3.1工程建设规划

研究区改造节水灌溉总面积6145亩,计划改建渠道总长15.95km。其中:支渠3.44km,斗渠12.51km;渠系配套的各类小型建筑物共计650座。其中:斗口5座,毛口412座,生产桥157座,交通桥69座,量水堰7座。机耕路18km,畦田建设6145亩。

3.2工程设计标准制定

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SDJ12~78)的规定。本灌区属小型灌区,渠道及建筑物均按5级设计。研究区地处半干旱地区,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有关规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取定为75%,以此作为灌区的灌溉设计标准。

3.3研究区灌溉制度

灌区现行的灌溉、配水制度,分为夏灌(4~6月份)、秋灌(7~9月份)和冬灌(10月下旬~11月中旬)。旱作全生育期一般灌水2~5次,灌水期10~15d,灌水定额70~90m3/亩,平均灌溉定额450m3/亩; 项目区旱作物以小畦灌溉为主,畦田规模按0.3~0.5亩设计。

3.4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3.4.1 种植结构调整

为了节约水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项目区应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紧紧围绕转变农产品转化,发展优势、优质、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2 灌水定额

研究区实施后整理后耕地种植小麦、套种玉米、油料、瓜菜、经果林、牧草。规划水平年(2027年)主要作物灌溉定额及灌溉采用节水定额见表2。

3.5渠道设计流量、灌溉水利用系数确定

3.5.1 灌溉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用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连乘求得。项目区渠系布置大部分采用支、斗、农渠三级布置,支、斗两级渠道采用砼板砌护;研究区支、农渠均采用轮灌;按5条农渠一组灌溉,畦田宽度按10.5m设计,畦长32m,单畦面积0.50亩。

3.5.2 312、313支渠灌区轮灌组的划分

根据已经设计的灌溉制度,研究区处于东三支末梢,属于扬水灌区,受东三支干渠配水计划限制,灌区每轮灌水延续时间有限(只有6-8天,冬灌10-11天),灌水困难,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并运用多年的灌水经验,采用312、313支渠采用续灌,312、313支渠所辖斗渠采用轮灌。见表3。

3.6渠道工程设计

灌溉渠道采用分组轮灌,经计算并且考虑到支渠实际配水流量,支、斗渠流量见表4。

1)支渠: 支渠直接从干渠引水,平均长2.2km,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比降为1/400,全断面采用半径R=0.30m、R=0.25m的U型C20砼预制板砌护,砌护高为0.6m,两侧拜顶宽为1.0m。渠堤外边坡均为1:1.5。砌护板缝宽3cm,缝内填筑C20细石砼。

2)斗渠:斗渠垂直于支渠进行布置,单灌2000m,斗渠断面均采用半径R=0.25m的U形渠道,砌护高为0.5m,上开口0.64m,比降1/400,糙率0.017。预制衬砌的U形渠道,砼等级为C20,衬砌板缝宽为4cm,缝内填筑C20细石砼。拜顶宽为1m,外边坡为1:1.5。

3)农渠:农渠垂直于斗渠进行布置,农渠间距与条田地间距相同为32m,农渠长500m。

4)畦田及田间道:在农渠的一侧设2.5m宽的田间道,田间道长500m,比平整好的田面高0.3m,畦田规格为32×10.5m,每块畦田占地为0.50亩。

3.7渠系建筑物工程

渠系配套的各类小型建筑物共计650座。其中:斗口5座,毛口412座,生产桥157座,交通桥69座,量水堰7座。

3.8畦田设计

根据耕作机具及耙耱工具的工作的幅度,畦宽为10.5m为宜。畦田长度确定为32m,畦田内坡降1/500-1/800,要求均匀一致,畦埂为梯形,高20cm,底宽30cm。

畦田布置应随地面坡度、田块地形而异。一般结合耕作方向,以南北向为好。在南北向地形平缓的条件下,一般畦田顺着地面坡度布置。

3.9机耕路

为了便于生产、管理和进行耕作,根据项目区内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支、斗渠一侧设机耕路,路宽6m,整平后上铺砂10cm。

4农业节水改造工程的管理意见

4.1管理模式

根据工程特点,工程运行管理实行专管与用水协会自管相结合的运行管理办法。管理机构按专管和用水协会自管分级设置,专管机构为辖区王团水利管理所,用水协会自管机构设农民用水协会。

4.2管理组织

同心县水利局是同心县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重大事宜决策,指导、监督管理所和村级农民用水协会的工作。

4.3水权管理

在水权管理上,可采用“水权分配制”的办法将水资源使用权分配到用水户,尝试使用市场机制解决节水工程运行,激活水市场,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益。对超计划用水量实行加价制管理,但总的供水量不能超过工程供水能力。

4.4建章立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农民用水协会是工程资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主体,是管好、用好工程,做好供水服务,确保工程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机构,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按照工程管理要求、服务宗旨,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确立年度安全运行目标、供水目标、水费收缴目标和职工技术培训目标等。

4.5制定合理的计价制度与水费计收管理制度

根据《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遵循价值规律,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按用水户承受能力(工程运行成本)定价,通过财政补贴满足工程运行成本需要;实行累进加价制水价。为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应实行定额水价和超定额水价,各协会必须按照用水户的用水量按不同的价格收取水费;实行总量控制,按户管理;按方收费,水量计量,水费征收的重点是强化水费计收,提高水费征收率。

5结语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大型灌区是我国农业稳步发展的重要组成。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应本着建设与管理,节水与增效并重的原则,将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与地区实际情况结合,建成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真正利民工程。

参考文献

[1]裴源生,张金萍,赵勇.宁夏灌区节水潜力的研究[J].水利学报,2007,38(2):239-243.

[2]吴鸿亮,唐德善.沈阳农田灌溉用水趋势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24-5125.

[3]许迪,龚时宏.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技术支撑体系及研究重点[J].水利学报,2007,38(7):806,811.

作者简介:

关于宁夏培育特色农业解析 篇4

1 提高优质粮食产业对策

宁夏优质粮食产业要以保供增收为重点, 大力发展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 推广高产优新品种和配套技术, 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实现增产、节本、提质、增效, 提高贫困户收益。

小麦以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同心县等为重点, 发展中筋优质冬小麦, 对贫困户进行冬小麦免费供种试点, 保证基本口粮;玉米以同心县、红寺堡区、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等为重点, 稳步推进滴灌高效节水、覆膜保墒旱作农业生产模式, 支持贫困户大力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 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农牧结合发展模式, 提高产业发展效益;马铃薯以西吉县、原州区、海原县、同心县为重点, 加快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 对贫困户实行马铃薯原原种免费发放, 自繁自用, 加大马铃薯一级种薯推广应用, 加大主食化等专用品种选育推广, 形成贫困地区马铃薯“淀粉加工、鲜薯外销、种薯繁育、主食开发”四业并举的发展局面。现贫困县区小麦面积稳定在8万hm2、玉米13.33万hm2、马铃薯17.33万hm2, 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小麦2.47万hm2、玉米6万hm2、马铃薯8万hm2。

2 发展瓜菜产业对策

宁夏发展瓜菜产业要以设施蔬菜、露地瓜菜为重点, 加强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综合配套, 完善冷链储运体系, 打造六盘山冷凉蔬菜、香山硒砂瓜品牌, 提升瓜菜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

2.1 设施蔬菜生产

配套完善物质装备条件, 优化棚型结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 合理安排茬口, 大力推广生物秸秆反应堆、集约化育苗、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 支持“脱贫销号村”建设大中拱棚, 发展以西红柿、辣椒、茄子等果菜类为主的设施农业, 重点建设红寺堡鲁家窑、彭阳新集、西吉将台、海原西安等一批设施农业基地。

2.2 露地瓜菜生产

大力推广测土配肥、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农业技术, 加强冷链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经营, 支持“脱贫销号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集中土地资源, 创建永久性蔬菜基地, 发展西芹、娃娃菜、菜心、白菜等叶类蔬菜, 重点建设西吉葫芦河流域、彭阳红河茹河流域、隆德渝河流域、原州清水河流域、环香山等瓜菜基地, 打造西吉西芹、原州娃娃菜、彭阳辣椒、香山硒砂瓜等瓜菜品牌。预计到2018年, 贫困县区瓜菜面积达到7万hm2, 其中设施蔬菜2.33万hm2、露地瓜菜4.67万hm2, 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瓜菜2.67万hm2。到2020年, 贫困县区瓜菜面积达到7.33万hm2。

3 提升枸杞产业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推动枸杞产业种植环节绿色化、基地建设标准化、链条拓展生态化、加工转化精细化、机械应用现代化、营销流通网络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助农增收常态化, 着力提升枸杞产业综合效益, 再造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

以同心县、原州区、海原县、红寺堡区为重点, 加快专用优良品种选育推广, 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建设出口加工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实施农产品初加工项目, 推广枸杞烘干设备和技术, 实现减损增效;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贫困户土地, 整乡整村推进枸杞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宁夏枸杞”地理标志保护, 提升宁夏枸杞品牌形象。

到2018年, 贫困县区枸杞种植面积将达2.53万hm2, 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枸杞1.2万hm2。到2020年, 贫困县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2.67万hm2。

4 发展葡萄产业

宁夏葡萄产业要坚持“小酒庄、大产区”发展模式, 依托资源优势, 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支撑, 完善产业发展体系, 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强优良葡萄品种的引进, 推进品种多样化发展与区域化布局;加大农机、农艺融合, 推进优质葡萄园创建;实行列级酒庄管理制度, 培育品牌酒庄;促进“葡萄园+酒庄+旅游景点”融合发展, 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目的地。

重点建设以红寺堡区、永宁闽宁镇、青铜峡甘城子为片区的葡萄产业精准扶贫带。加大贫困户酿酒葡萄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 联户建设规模化葡萄种植基地;鼓励贫困户以入股、租赁、流转、托管等方式与企业 (酒庄) 合作经营, 企业 (酒庄) 按统一标准和方式, 指导葡萄种植, 订单收购葡萄, 开展葡萄酿酒销售, 完善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 将红寺堡建成宁夏特色的生态移民、葡萄产业扶贫的典型示范区。到2018年, 贫困县区葡萄种植面积将达到1.13万hm2, 建成永宁闽宁、红寺堡肖家窑、青铜峡甘城子3个葡萄酒集中产区, 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葡萄2 266 hm2。到2020年, 贫困县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33万hm2。

5 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宁夏现代农业 篇5

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什么是面源污染..................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面源污染的成因...................................3

三、宁夏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

(一)农村环保法制、制度建设明显滞后..................4

(二)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机构缺位........................5

(三)资金缺乏、投入不足..............................5

(四)以工程建设为主,后续管理服务不足................5

(五)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科技支撑体系供给缺乏............5

(六)监管力度严重不足................................5

(七)缺乏整体规划....................................5

(八)农业面源污染公众参与力度不够....................5

四、农村环境立法与面源污染..........................6

(一)农村环境立法概况................................6

(二)农业面源污染之立法之现状...........................6

(三)面源污染公共政策之构想..........................8

五、积极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9

(一)呼吁新环保法加入农业防治相关内容................9

(二)急需细化完善农村环境立法........................9

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其他建议..................9

(一)强化地方治理环境法规的作用......................9

(二)发展新技术为管控提供技术支持...................10

(三)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10

结束语..................................................10

宁夏农业面源污染管控中公共管理体系的构建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之后,面源污染主要是农业污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对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面源污染的扩大,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水体和土壤污染源,不仅退化了农业生态系统,危害农业安全,也通过水和食品损害到居民健康。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小农户生产形态使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处于困境,这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个强大的阻力。近几年,伴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开发,防治面源污染已经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然而相关管控措施仍未出台,尤其是针对农村、农业立法几乎是空白,因此本文将探讨农村、农业环境立法对于面源污染管控的介入,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农村环境污染管控法律制度。

一、什么是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始于70年代的美国。在综合整治水体污染的实践中,人们逐渐地在更正“工业造成了环境污染,而农业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的传统观点。目前,面源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面源污染一般理解为没有明确的排污源,它主要借助降水和地表径流的冲击(刷)作用,将土壤颗粒、土壤有机物、化肥、农药、有机肥料或城市街面堆积物等带入水体,引起水质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以及农膜、农作物秸秆、人粪尿,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农业、农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受降水时间及地表径流循环过程的影响和支配,由此产生的污染具有随机性,污染影响因数众多,排放的污染物及排放的途径具有不确定性;污染物种类多样及发生时间和条件具有随机性。从技术角度来说,农业面源污染起因于农业化学物质的大量投入,其后果是增加了面源污染物的流失潜能;从管理角度来说,农业面源污染起因于农业环境配套施设的不完善,其后果是造成了面源污染物的实际流失。

二、面源污染的成因

从形成原因看,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分为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污水污染、农膜污染和水土流失污染,其中前4种污染是由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粪便、生产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滞后所导致的水体、土壤和周边大气污染,农膜污染是指农膜残留于土地难以降解引起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虽然不是农业面源污染源,但农业污染物是经土壤渗透进入水体,水土流失率高,则化肥等物质被植物吸收的较少,流入水体增多,从而加重污染状况。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均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悬殊,使各地农业面源污染具有不同特征,防治重点与防治手段也应有所区别。

宁夏情况看,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膜、农药,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以及人粪尿,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对农业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黄河宁夏段主要污染物分析:水质污染主要因子为氨氮、磷、石油类,农业面源排放的氨氮占氨氮排放总量的30%~55%,2003年氨3~7月超标,农业面源污染占有较大的比重。境内水域富营养化严重,沙湖、西湖、银湖水质年均未达到功能水体要求,各排水沟污染物排入量已超过水体所能承受的环境容量,污染十分严重。全区污水灌溉面积达13000hm2,且成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三、宁夏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在农业面源污染的诸多成因中,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畜禽粪便及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综合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农膜地膜、生产和生活用污水等都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因素宁夏的各项指标分别为:化肥投入的密度为272 kg/hm2,农药投入密度为1.45kg/hm2,畜禽粪尿排泄密度3518kg/hm2,单位面积秸秆产出量为5796kg/hm2,水土流失率为0.7093%(第一)。整体而言,由于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农业资源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污染严重,属于水土流失型污染区域。宁夏对面源污染立法、政策及管控的现状

(一)农村环保法制、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当缺乏。虽然全国一些省份出台了地方性的农村环保法规,但是国家级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尚属空白。3

农村基层环保无法可依,执法更无从谈起,环境管理基本没有。

(二)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机构缺位

我国最基层的环保系统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部门偏重于环境执法的职能,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农业部门主要关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角色冲突;地方政府对经济利益更为重视,没有激励进行农业环境管理,甚至为了保证地方经济发展,时有保护污染行为发生。

(三)资金缺乏、投入不足

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投入极少。一是缺乏直接公共开支渠道。尽管近年来在农业和环保两方面都不断加大投入,但是由于农村环保的交叉性以及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直接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公共投入明显不足,甚至在排污收费用于环境建设的支出科目中,都没有农村环境保护项目。二是缺乏基础建设公共投资。以三个试点区域之一的吴忠市金积镇为例,其对于预防治理农村面源污染资金共需292万元,而自治区专项资金全区仅有120万元。致使新建推广节能沼气池、农村改厕项目、新建生物高效有机肥料等项目无法实施。

(四)以工程建设为主,后续管理服务不足

政府或机构在投资和建设完这些项目后,项目管理和运行维护就移交到村级层面,但是由于村级财政不足,导致其中有近一半处于半停滞或者停滞状态。政府或者机构投资建设了一些处理设施,但是没有责任主体负责进行后续的运营和维护。因此建设之后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也是污染治理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科技支撑体系供给缺乏

目前一方面环境农业技术的研发供需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农业技术广机构是“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农业新技术推广无法有效进行。

(六)监管力度严重不足

全国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网络,农村环境状况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有1/3的县级环保局没有监测站,环境监测仪器装备陈旧落后,甚至不如中学的实验室;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员,乡镇环保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境地。

(七)缺乏整体规划

政府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体系和总体规划,部门分割严重,地方疏于管理。缺乏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考虑。

(八)农业面源污染公众参与力度不够

主要问题包括:公众参与的发展对政府依赖性过强,自我参与意识不够;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环境保护活动发展缓慢,组织程度不够;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体制不全;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程度不高等等方面。

四、农村环境立法与面源污染

(一)农村环境立法概况

目前农村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滞后。虽然国家目前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中一些也涉及到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一是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严重不足,一些重要的农村环境保护领域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很不健全,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物种遗传资源保护、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区域性农村污水排放标准和垃圾分类收集与无害化填埋标准等。二是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改善农村环境的现实需要不配套或滞后,对破坏农村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远低于城镇,对损害农村环境的民事赔偿尚无法律依据,对农村环境损害的社会保险法规缺失。三是基层环保机构执法存在着监测能力弱、人员不足、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基本处于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的“三无”状况,因而对农村环境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测与评价。

(二)农业面源污染之立法之现状

我国没有对面源污染单行立法,有关预防和控制面源污染的条文散见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之中,而且这样的条文并不多见。法律方面主要有:

1、《环境保护法》。该法第二十条规定:“各地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工地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硫化、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该条作为环保法的总则性质的条文,不具有操作性。

2、《水法》。《水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 5

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上述条文客观上有利于面源污染的防治,但是对于产生或预防、治理面源污染的各种社会行为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3、《水土保持法》。该法没有防治面源污染的明确规定,但第二章预防的相关规定对防治面源污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第十八条的规定就是要求一些地方和部门履行水土保持法律义务,承担水土保持的法律责任,不要人为地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避免大量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加重面源污染。

4、《农业法》。该法第五十七条对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进行了规定,第五十八条对保护耕地、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进行了规定,第五十九条对加强小流域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也进行了规定。

5、《水污染防治法》。最近施行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三条虽然提及了农业面源污染,但仍然主要是针对来自点源污染的排放进行控制,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体系对企业建设项目的控制、生产环节的控制和污染物处理、对城市生活用水的处置都只体现了“末端控制”、“点源控制”的指导思想。虽然《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七条和第五十一条对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进行了限制性规定,第五十二条对船舶污染进行了规定,第四十四条至第四十六条对防治城镇污水作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仅仅倡导的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实际上仍局限于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和治理上,根本无法体现“源头控制”,对面源污染的控制只是点到为止。

6、行政法规及其规章。如关于农药化肥施用的规定,虽然涉及了面源污染问题,但其主要目标是保障农产品安全;20世纪90年代末先后在巢湖、太湖、滇池流域全面禁磷的规定,虽然也涉及了面源污染,但不够细化、针对性不强、且缺乏法律强制效力,所以收效甚微。

7、国家环保行政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近年来,农村大规模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引起政府的关注,国家环保部已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正式发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我国在面源污染管理方面的重要举措,但对于日益严峻的面源污染形势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8、省、直辖市和一些计划单列市也制定了一些加强面源污染管理方面的地方行政法规。如2006年12月26日深圳市政府四届四十九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深府〔2006〕264号文件公布了《深圳生态市建设 6

规划》。该规划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大力控制面源污染。加强城市径流设计,收集处理城市初期雨水;限制果园化肥、农药使用,控制面源污染。

(三)面源污染公共政策之构想

构建农业面源污染公共管理制度:

1、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从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来说,环保部门偏重于环境执法的职能,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而农业部门主要关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角色冲突;地方政府对经济利益更为重视,为了保证地方经济发展,时有保护污染行为发生。所以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行使其面源防控的职能。这样既能使面源防控工作高效运转,同时对于地方也是十分有力的监督。

2、资金制度的保障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投入极少,缺乏基础建设。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全球环境保护已成为发展的最强音时,农村环保投入的苍白无力,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应对目前这种状况,一项专门针对农村环保的资金制度的设立,将会给我们的农村环保注入一剂强心剂。当然面对中国广阔的农村来说,完全的财政负担是不现实的,应该是一种多元的解决方式,我们认为应该通过一种“共同负担为主,污染者负担为辅”的财政负担规则,这样会使整个制度更加合理和科学。

3、建立完善农村环境规划制度

1989年12月颁布的《环保法》总结了“三同时”制度的经验,在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止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针对现有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不高、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的问题,该条还规定,“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第36条还对违反“三同时”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

4、建立完善农村环境评价制度

针对目前全国缺乏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农村环境状况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基层农村环保监测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状态。在确立了相关的职能部门,首先应该完善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层层落实解决三无状态,其次我们认为应该引进我国环保法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进行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时,对该活动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制定防止或减少环境损害的措施,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写 7

环境影响报告表,报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后再进行设计和建设的一种规定,它是防止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法律措施。

五、积极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一)呼吁新环保法加入农业防治相关内容

我国1989年12月颁布的《环保法》中并没有对农村环保设置单独章节进行规定,而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施用量不断增加,随着它们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不断积累,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水体污染,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应该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对于将要修改的《环保法》,应该单独章节将农村环保重点归结,统一归入《环保法》中,进行指导型的立法。

(二)急需细化完善农村环境立法

目前各省都出台了《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但是规定的都比较粗,大多为基础性的总则式的规定。对于当前日益恶化的农村环境,急需要尽快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和出台以《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为重点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中农药、肥料和农膜污染的标准体系,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农药、肥料、农膜质量、灌溉水质量、产品质量、生产技术规范等标准及相关监测规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对农药、肥料、农膜及灌溉用水使用情况实施全程监控,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不受污染。

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的其他建议

(一)强化地方治理环境法规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广阔,各地方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巨大,自然地貌也是差异巨大,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也不近相同。如何平衡治理地方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环境法规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地方法规的制定要比全国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更适于地方的长期发展。

综合以上,目前各地方法规的制定都没有具体化操作,没有相应的 8

实施细则对于目前渴望改变面源污染现状,地方要寻求改变,必须出台更细化的规则来,这样才能顺应目前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新技术为管控提供技术支持

当前我国环境农业技术的研发供需不足;农业技术广机构是“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农业新技术推广无法有效进行。要遏制面源污染技术力量不可或缺,对于面源污染的关键是绿色生产和加工为核心的工程技术尤其是绿色农业技术支撑。

为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和支持把优质高效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未来重点发展。

(三)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里,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民的切身利益。要加强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广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切实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公德和法制观念。

建议我国目前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要改变占绝对优势的村镇居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自身参与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提高村镇居民的环保自救经济能力和维权意识,尽量避免污染。2.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同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意识,彻底清除“先污染后治理”等的错误观念,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计算环境价值,包括有形的资源价值和无形的生态价值。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种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都应该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和改善。严格征收排污费,大力加强排污处罚力度。

结束语,通过本课题一系列的探讨研究,最终形成一份符合宁夏面源污染预防和治理的实际的可行性的、综合性的建议稿。本课题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我院同学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同时也要特别感谢张强老师在本课题申请和写作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宁夏现代农业 篇6

为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以及大力宣传引智工作取得的成果,近期宁夏外国专家局与宁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了《外国人在宁夏》系列报道,并于近日在宁夏公共频道《新时空》栏目开始播放。

近年来,宁夏外国专家局紧紧围绕自治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优势学科、特色产业聘请外国专家来宁进行科研合作、技术咨询、培训人员、教学服务。截止到2008年底,先后聘请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意大利、以色列、韩国等26个国家外国专家964人次,服务于自治区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农业等多个领域。外国专家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其中,以日本水稻旱育稀植专家原正市先生、英国巴斯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博士毛莉亚女士和拉普斯置业有限公司(中国)首席执行官马丁先生等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以香港晨星基金会宁夏项目负责人杜大卫和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小崛昌吾为代表的宁夏“六盘山友谊奖”获奖专家,在自治区稀有金属生产、能源化工、养殖种植业、制造业、酿酒业、建筑业、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张艳丽供稿)

谈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保障措施 篇7

1 宁夏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宁夏现有设施农业2万公顷,集中在银川、中卫等引黄灌区,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例如,设施大拱棚甜瓜收入10.2万元/hm2,小拱棚收入4.8万元/hm2,仅此一项可增加农民收入617元;农垦集团开发种植的无公害蔬菜,靠冷冻车长途运输,50几个小时到达香港,在超市里售价可达60港币/kg。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仅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路和希望所在。

2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保障措施

扶持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宁夏南部山区和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设施农业,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2.1 政策保障

土地集约经营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条件。发展设施农业要在稳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互换、租赁、转包、股份合作、统建分管、土地差价补偿等方式,实行土地置换,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为发展设施农业奠定基础。村集体土地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可采取集资入股、对外承包、出租等形式发展设施农业。要建立高效、通畅的“绿色通道”,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关于建立“绿色通道”的有关通知要求,对整车运输包括瓜果、蔬菜在内的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不滞留、不卸载、不罚款,对车辆的违规行为事后妥善处理。对合法装载运输瓜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车辆路桥费实行不同程度的减免。

2.2 资金保障

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设施农业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二者之间矛盾十分突出。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及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社会投资和引进外资为驱动的设施农业多元化投入新机制。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各地要把自治区各部门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资金整合起来,向发展设施农业倾斜,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种苗、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和植物保护等。金融部门要逐年增加对设施农业开发的贷款规模,吸引个体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向设施农业的开发,重点用于棚体、相关配套设施、育苗中心、保鲜库建设费用和生产投入。

2.3 科技保障

要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化人员结构,保证推广经费,增强服务能力;要发挥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区域性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引导农户种植高产出、高收益的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加强科技合作与培训,结合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重点培训设施农业方面的基层技术人员及农民,不断增强农民科技素养,使每户有一个在设施农业技术方面的“明白人”;要积极加强对口帮扶,使新开展设施农业建设的地区与设施农业发展比较好的、经验丰富的县市进行接、对、传、帮、带,实行对口帮扶,提高新发展的设施农业地区种植户的技术水平。

2.4 市场保障

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瓜果、蔬菜企业建立基地,进行技术改造,创建品牌,进行新产品研发等,促其做大做强;在设施瓜果、蔬菜集中产区,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以生产、销售为纽带,以产销大户、农民经纪人为龙头,与农民签订订单,帮助农民搞活流通;发挥专业协会信息交流、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的优势和作用;在设施瓜果、蔬菜重点产区和产品集散地发展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连锁“农家店”,拓宽市场营销渠道;结合“三电(电话、电视、电脑)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资源共享制度,为农民生产和销售提供准确、快捷的综合信息服务。

2.5 质量保障

针对宁夏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导品种和产品,建立健全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加紧制订无公害和绿色设施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加工、包装、运销标准,实现设施农产品生产、检测、运销的标准化、规范化;推广定点、定期实行检测、监控的做法,加强对西甜瓜、番茄、辣椒、茄子、黄瓜、韭菜等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监管,突出抓好集中产地瓜果、蔬菜农药残留量监控;加强无公害食品标志管理,建立可追溯机制,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药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坚决取缔非法生产、销售违禁投入品的经营单位和摊点,从源头上杜绝违禁农业投入品的滥用;对高毒、高残留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并建立销售台帐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广“农户互相监督联保”等有效办法,杜绝在瓜果、蔬菜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结合设施瓜果、蔬菜园区和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建设设施瓜果、蔬菜安全生产示范区,率先达到国家规定的农药残留量控制标准,辐射带动其他设施生产和露地蔬菜生产。

2.6 安全保障

设施农业发展快,规模不断扩大且收益较高,但也具有较高的风险。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风险防范,切实保护生产者利益,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出台设施农业风险补助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分产品实行设施农业风险补贴,或建立设施农业风险基金;全面实施设施农业保险,鼓励农民、企业积极投保,降低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何洁,张和广.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7-18.

[2]王彩霞,马庆智,冉霞,等.西吉县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8-99.

[3]张钦.对新疆霍城县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考[J].时代金融,2009(5):154-156.

宁夏现代农业 篇8

关于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问题, 无论是国务院, 还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 都给予了高度重视。2008年9月7日,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宁夏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开发优势资源”。2003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 (2003年~2007年) 》, 2008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印发了《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2008年~2012年) 》。2012年, 自治区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2年~2015年) , 将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作为推进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通过了《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多项利好政策助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 宁夏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优质农业和“一优三高”的总体要求, 依托资源优势,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调整农业结构, 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高速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10元, 比2006年翻了一番, 年均增幅达到14.4%, 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产业、马铃薯、瓜菜、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优质牧草、农作物制种、苹果、道地中药材13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效益保持两位数增长, 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3%。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7%, 比2006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可见, 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然而, 在我区实施特色优势农业的产业化道路中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拟立足宁夏区情, 客观地分析和研究目前制约宁夏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问题, 提出宁夏特色优势农业健康发展的途径, 目的是深入推进宁夏经济发展新跨越, 促进宁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做大做强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

近年来, 虽然宁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年增加, 但绝大部分规模较小,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为数不多, 加工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 加工能力较弱, 农产品附加值低,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2010年, 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到407家, 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 自治区龙头企业138家;农产品加工产值165亿元, 到2011年, 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到430家, 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 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2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185亿元, 比2010年增加20亿元, 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是很高, 就拿出口量最大的枸杞来说, 2011年, 宁夏枸杞出口量已占全国的65%,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6%, 而加工转化率却不到30%, 奶业也只有“夏进”独领风骚, 其他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更低。这与发达国家差距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2.0~3.7︰1, 而宁夏只有0.7︰1。由于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 严重制约了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

要解决宁夏农产品的加工能力低、附加值低的问题, 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 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 就没有产业的发展。而没有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建设都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注重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 从而带动和促进全区特色优势农业的整体发展。当前最主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充分用好、用活农业优势资源, 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 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公司, 享受自治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集中土地资源, 投资兴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 扩大规模生产, 发展贸易, 鼓励和引导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向外向型发展, 提高产业层次。具体来说, 应重点发展、集中扶持枸杞、清真牛羊肉、马铃薯、奶产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引导产业集中, 规模经营, 提高层次, 使这四大产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极产业。同时, 要积极支持和推动葡萄、设施蔬菜、牧草、淡水渔业、绒毛等产业发展, 这些产业特色明显、有潜力, 对这些产业要重点培育, 积极扶持, 规模生产, 使这几大产业成长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再者, 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环境, 鼓励和重点引导发展硒砂瓜、红枣、高酸度苹果等产业, 这些产业已逐步形成规模, 还未完全打开市场, 但有地方特色, 应引导其提升内涵, 扩大市场, 有序发展, 使这几大产业成长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后备基础产业。

二、建设农产品知名品牌, 增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 尽管市场上宁夏的农产品品牌发展喜人, 但是与一般工业品和国外农产品相比, 农产品品牌经营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品牌经营不到位, 市场竞争力弱。

㈠宁夏农产品品牌管理层次低 一是品牌管理体制不健全, 没有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 也没有具体的品牌管理制度, 品牌管理主体严重缺位。二是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规划, 品牌管理不到位, 例如, 目前枸杞的品牌到底是“宁夏枸杞”、“中宁枸杞”还是“宁夏中宁枸杞”, 没有具体的规定, 各地市场都打着“中宁枸杞”的品牌生产和出售所产枸杞。三是品牌管理缺乏整体长远规划, 品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品牌的塑造除了要在价格、广告、宣传、促销、售后服务等方面营销外, 还涉及物流、生产质量、研发质量、产品包装、产品工艺设计、企业形象塑造等多部门的工作, 在宁夏农产品企业中, 除夏进、香山等个别大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品牌管理系统, 大多数的农产品企业都没有物流配送系统, 在包装、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缺乏整体长远规划, 就使得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 知名品牌很少, 市场竞争力弱。

㈡宁夏农产品品牌文化挖掘不够, 缺少文化支撑 宁夏农产品品牌大多数以地理名称或企业名称命名, 如中宁、香山、贺兰山、灵武、盐池等地名。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名称来说, 挖掘其内在文化内涵对增强消费者认知很重要。从宁夏品牌宣传看, 夏进乳业对品牌文化的塑造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 而中宁枸杞尽管影响很大, 但在其品牌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方面表现的不够主动。

㈢宁夏农产品品牌资源布局不够合理, 同类产品多种品牌, 造成消费者注意力分散 宁夏存在很多规模不大的相近生产组织, 产品品种趋同。例如在宁夏奶产业中, 液态奶制品有夏进、金河、北塔、红果、北方等品牌;奶粉制品有雪泉、红果、塞上天天、双源、金元、银湖、黄河等;枸杞制品除“宁夏红”、“早康”、“杞王”、“杞芽”、“杞乡春”等, 还有一些小有影响的品牌。这种品牌布局消耗了宁夏有限的自然资源, 在外部市场也会造成相互倾轧, 从而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下降, 不利于提高宁夏特色优势农业的整体利益。

市场竞争的关键是竞争能力, 而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充分体现在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信用度”。发展宁夏特色优势农业, 必须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 抢占市场份额,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发挥品牌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 发挥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企业的主体作用。

三、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保障企业和农民的利益

目前, 宁夏各级政府把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政策重点, 主要放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方面,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 但是, 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例如, 订单农业这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解决了“小农户, 大市场”对接的难题, 把农村中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 减少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使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更加明确, 为农产品的畅销增添了保障。然而, 近年来, 企业和农民的违约现象屡见不鲜, 有些地方春天签的订单, 秋天就变成了废纸。但是, 这并不是订单农业本身的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从签订单到收购间隔时间较长, 订单价格与实际收购时的市场价格存在明显的价差。在农产品市场价格疲软时, 企业收购农副产品加工原料时违约的较多, 造成农民利益受损, 在农产品市场价格高涨时, 又会出现农民根据市场价格抬高农产品收购价, 使企业的原料供应不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的缺乏, 致使购销合同往往不能按约兑现, 企业和农民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

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要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价格形成机制, 协调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目前, 有些企业采取保底价格方式, 即市场价低于保底价则按保底价收购, 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则随行就市,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违约问题。但是, 一味让企业承担风险, 对企业也不公平, 因为企业与农民一样, 都是经营主体。建议购销合同规定一个订单价格与实际收购时市场价格的价差的波动范围, 若价差在合同规定的波动范围内, 则执行市场价格;若价差超出波动范围则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即收购实际价格由订单价格和价差两部分构成。这样就可以充分考虑到市场波动的因素。当然, 企业违约也有其消化能力有限、农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原因, 这些都需要完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协调机制来加以解决。另外, 政府要大力推进企业与基地的对接, 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使市场主体都能获得平均利润, 从而建立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大力培养新型农业农村人才, 构筑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在发展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过程中, 笔者认为, 人才是关键。如果没有一大批懂政策会经营的乡村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 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就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如果地方政府领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做事公平公正, 把真正有增长潜力与带动能力的企业选为龙头企业, 就会避免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业务素质高, 就能够整体协调农业产业链发展和统筹规划农业产业结构;如果农民和企业经营人员素质好, 就会做到利益和风险合理分配, 信守承诺, 减少毁单现象等。因此, 促进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大力培养懂得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懂得市场营销、懂得信息网络建设、懂得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人才等新型农业农村人才, 是解决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促进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加强特色优势农业人才队伍培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开放型市场化、高效有序的人才培养与合理配置机制。通过改革, 努力消除人才成长和使用中的体制性障碍, 建立新的制度安排, 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人才发挥作用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建立健全以创新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高技能生产人才, 实行薪金报酬与在生产实际中创造的价值紧密联系的制度, 将收入和贡献直接挂钩。二是加强高级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在国内国外竞争中阵容强大的队伍。要加快创新型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 如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 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要支持农业企业建立涉农专业学生实习、科研基地, 吸引创新人才;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对领军人才要落实科研项目、提供研究平台、配备技术人员以及住房等。三是抓好农民技能培训, 加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由自治区财政厅牵头, 会同农牧厅、扶贫办等部门统筹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和资金,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法, 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 同时, 鼓励科研院校、推广单位、企业及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民培训, 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把农民培养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劳动者和现代生产经营者, 进一步激活广大农民创业的热情。四是培养创业型、创新型的企业家队伍。要加快培养具有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企业家, 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企业竞争优势, 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需要。还要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水平的人才, 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总之, 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要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 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下, 通过壮大带动力强的产业、建设农产品知名品牌、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农村人才, 加强农业产业优势, 提升产业竞争力, 促进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特色优势农业是宁夏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是提升宁夏农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要使宁夏特色优势农业健康发展, 就必须做大做强带动力强的产业、建设农产品知名品牌、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农村人才。

宁夏现代农业 篇9

关键词:设施农业,宁夏农业,发展,重要途径

设施农业是集人工设施、先进栽培技术与经营管理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农业, 它可以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束缚, 达到农产品速生、高产、优质、高效、节水、避灾等目的, 还可以使光热、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突破干旱等因素的制约, 改变农业增长方式, 构建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条件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具有4方面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适宜, 中卫市日照时间长, 热量资源丰富, 昼夜温差大, 无梅雨台风, 不潮湿, 作物病虫害少, 土壤、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好, 工业污染少, 可以发展成为我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和无公害、绿色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良好的前期基础条件, 宁夏设施农业的种植面积已达到3.3万hm2;农业科技研究领域广泛, 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设施农业主导品种突出, 茬口安排灵活多样。

2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内容

宁夏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地位和规模已经形成, 要在继续抓好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业、马铃薯、瓜菜5大战略性主导产品和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等6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工作的同时,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 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设施园艺、蔬菜、花卉、养殖等多样化发展, 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 提高产业集中度, 逐步构建起符合市场需求、特色优势鲜明、规模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宁夏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宁夏十年九旱, 这是区情, 宁南山区和中部干旱带, 地理条件复杂, 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 先点后面、先易后难, 逐步协调发展。设施农业要依水而建, 选择栽培耐旱的农作物、节水型的农作物, 对有水源保障的地方, 在固海扬黄灌区、红寺堡等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资源, 集中连片, 日光温室和大小拱棚结合, 建设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设施农业基地, 大力发展节水效率高、生产效益好、技术密集型的设施农业。旱作农业区要集中打井建窖, 挖掘地下水、蓄积天上水, 建设以大小拱棚设施栽培为主的设施生产基地。

3 建立设施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1 政府搭台、农民唱戏

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大力支持和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在资本投入方面, 宁夏的设施农业经过几年的发展, 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 但由于发展投入高、成本大, 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规模发展的能力不强, 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 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农民投入为主体, 社会各方投入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投入新机制。农民投入;政府要不断增加对设施农业专项投入, 以项目带动发展;实行以农招商, 要用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农业, 创建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设施农业园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基础上, 进行土地经营权的依法有偿转移。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吸引各界人士来宁进行设施农业投资, 集中连片租赁土地, 进行规模发展。

3.2 重视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

随着设施农业的兴起, 对农业新技术研究、技术推广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除了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外, 更主要的还要依赖于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 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 使农业增长方式由单纯的依靠资源, 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来;组织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包村、入户, 宣传农业科技知识, 推广农业新技术, 帮助农民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能力;建立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进行各种设施农业新技术应用, 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效应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3.3 搞好市场营销, 提高产品商品率

设施农业是具有高度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产业。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益, 在产业布局上要扩大优势农产品种植栽培规模,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以优取胜”。充分发挥地区产品比较优势, 把市场多元化战略与开拓重点市场结合起来, 建立有效的优质农产品贸易服务体系, 全面提高宁夏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 以村或乡为单位成立销售服务中心, 对同类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相关部门要开通设施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 促进设施农产品的销售工作, 保护农民利益;在产业大县和主销地, 要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 为农民提供方便的农产品销售场所, 降低销售成本, 提高效益。

3.4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灾害高发频发的国家, 宁夏更是干旱少雨、风沙频发、生态脆弱的地区之一, 设施农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风险的产业。因此, 政府适时调整惠农政策, 对规模经营的设施农业予以适当补贴支持;要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增加新的农业保险险种,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建立牢固的设施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推进设施农业向农业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宁夏现代农业 篇10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 六盘山东麓, 总人口45.8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3.32万人, 现有耕地面积158万hm2, 境内海拔1450~2500m, 年均气温6.3℃。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458mm, 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并且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全区水资源总量1.26亿m3, 人均占有量282m3, 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3%。受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 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0.93亿m3, 是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加之长期采用大水漫灌, 使仅有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十一五”末全区水浇地面积仅有19.8万hm2。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始终是制约原州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开发利用现有水资源, 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 是缓解原州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原州区提出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科学调度扬黄水, 大力推广以滴灌、喷灌、微喷为主的现代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大力发展以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无公害枸杞等特色产业, 倾力打造“宁夏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 (区) ”,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7万hm2, 灌溉总面积达到31.93万hm2。

2 推广试验的几个关键环节

2.1 充分发挥地域立地条件

坚持走“开源与节流并举, 节约与增效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 突出实效。按照布局规划, 针对原州区不同地域的立地条件, 将缺水漏水严重的沙土区作为优先发展区域, 采取土地流转和技术集成措施, 实行田、林、路、水综合治理, 形成了以福银高速公路为轴线, 南北连片延展, 东西顺次展开的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示范区。在工作开展上, 坚持以推广应用滴灌、喷灌等现代节灌技术为主线, 以发展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有机枸杞等优质高效作物为重点, 自2010年以来, 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节水灌溉项目21项, 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同时捆绑整合农牧、扬黄、国土、林业、扶贫等项目资金, 集中力量, 促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向高新农业领域延伸, 促使田、林、路、水等分项工程共同发力, 发挥整体效应。三年来, 累计投入高效节水灌溉资金达到2.016亿元。

2.2 调整产业种植结构

坚持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与发展设施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 在节水灌溉工程覆盖片区, 积极发挥“水利指挥棒”的作用, 引导企业或农户调整产业结构, 调新种植模式, 调优栽培品种, 调高种植效益, 把节水灌溉效益体现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集中发展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无公害枸杞等特色优势高效节水农业, 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 使全区特色优势产业逐渐做大做强, 有效带动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通过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引领, 已初步在原州区建成了以福银高速公路为轴线, 以清水河川为核心的清水河流域特色产业带, 马铃薯种薯种植10.4万hm2 (其中一级种薯10万hm2, 原种4000hm2) , 并由此带动全区马铃薯种植总面积达50.2万hm2, 冷凉蔬菜 (包括设施蔬菜) 发展到20万hm2, 枸杞种植面积达9万hm2, 特色产业面积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2011年, 原州区被中国特色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 (西部) 冷凉蔬菜之乡”和“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 中河供港蔬菜基地被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

2.3 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土地流转的推进, 实现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布局、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 农产品的标准化率和商品率显著提高。到2012年, 全区共流转土地面积18.5万hm2, 引进14家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生产的马铃薯、冷凉蔬菜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产品远销中东、香港及国内各大城市, 耕地的产出率和生产效益大幅提升。高效节水灌溉的实施, 也使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避免了由于漫灌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板结, 使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深度得到有效控制, 也使水资源进一步得到合理配置, 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避免了不合理开发, 有效维护了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一定程度减轻了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争水”的矛盾, 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转型创造了条件。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使土、肥、水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减少了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 为更好地保护水土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2.4 扩大推广试验示范面积

原州区采取统一规划、整合项目、分片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 先后建成中河、头营、三营等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11个, 在扬黄灌区修建10~20万m3大型调蓄水池14座, 安装200~300m3/小时过滤设施28台套, 架设大型时针式喷灌机23台套, 配设卷盘式喷灌机30台套;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4万hm2, 并对9.3万hm2设施农业进行膜下滴灌改造, 使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扩大到20万hm2 (其中喷灌2.8万hm2、滴灌7.3万hm2、微喷灌6000hm2、膜下滴灌9.3万hm2) , 灌溉总面积增加到30.3万hm2, 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到了全区总灌溉面积的65%。

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明显效果

高效节水灌溉的效果, 最重要的体现在于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增产增效, 促进农业种植效益提升。

一是增收效果明显。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使大量的旱塬地得到有效灌溉, 使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成为可能。经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对比测算,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 马铃薯种薯公顷均产量可达2500kg以上, 产值达4000元以上, 蔬菜公顷均产量可达5200kg, 产值在6000~10000元之间, 枸杞公顷均产量达200kg, 产值在6000元左右, 与大水漫灌条件下种植葵花、玉米、小麦等作物公顷均产值1000~1500元的收益相比, 效益成倍提升。

二是节水效果明显。与传统灌溉相比, 采用喷灌技术节水幅度为30%~40%, 采用滴灌技术节水幅度为50%~60%。经测试马铃薯种薯繁育实施滴灌, 每1hm2全生育期实际用水量为84m3, 与畦灌年用水量270m3相比, 每1hm2节水186m3, 节水幅度为68.9%;马铃薯喷灌每1hm2全生育期实际用水量为180m3, 与畦灌年用水量270m3相比, 每1hm2节水90m3, 节水幅度为33.3%;枸杞实施滴灌, 每1hm2枸杞全生育期灌溉用水量为140m3, 与沟灌年用水量370m3相比, 节水230m3, 节水幅度高达62%;蔬菜实施喷灌全生育期实际公顷用水量为240m3, 与沟灌1hm2年用水量360m3相比, 节水120m3, 节水幅度为33%。设施农业膜下滴灌节水效果明显, 并有效地防治了病虫害。全区实施节水灌溉平均节水幅度为45%, 全区近20万hm2节水灌溉每年可节水2000万m3, 利用节约下来的水量可扩增灌溉面积10万hm2, 相当于引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在原州区新增再建了1个“扬黄灌溉工程”。

三是减支效果明显。按平均节水幅度45%计算, 实施节水灌溉每1hm2每年可少用水100m3, 按0.25元/1m3计算, 仅此一项每1hm2可减少水费支出312元, 节水灌溉项目区群众每年可累计节省水费500万元。滴灌、喷灌的应用, 还可节省人工劳动。特别是节水灌溉片区集约高效农业的发展, 使一部分农民与土地的依赖关系得到“松绑”, 既可外出务工, 也可接受龙头企业的雇佣, 变“农民”为“农工”, 从多个渠道增加收入, 从而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2012年原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138元, 同比增幅达到16.7%。

摘要: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原州区提出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科学调度扬黄水, 大力推广以滴灌、喷灌、微喷为主的现代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发展以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无公害枸杞等特色产业, 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 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状况, 发展壮大了特色优势产业, 特别是节水灌溉片区集约高效农业的发展, 使一部分农民与土地的依赖关系得到“松绑”, 既可外出务工, 也可接受龙头企业的雇佣, 变“农民”为“农工”, 从多个渠道增加收入, 从而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宁夏现代农业 篇11

1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概况

据统计调查, 2006年实施的国家和自治区科技计划中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领域的项目或课题168项, 共投入科技人员1 564人, 其中国家级项目投入595人, 自治区级计划项目投入969人;2007年实施235项, 共投入科技人员2 127人, 其中国家级项目投入369人, 自治区级计划项目投入1 758人;2008年实施289项, 共投入科技人员2 690人, 其中国家级项目投入838人, 自治区级计划项目投入1 852人。以科技活动人员的工作量计, 2006、2007、2008年分别为607、667、797人·年。从表1可以看出, 宁夏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人员投入中, 不论是人员数量还是实际工作量, 都逐年增加, 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从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或素质看, 2006—2008年, 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重在33.2%~37.2%, 平均为35.0%;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重在34.9%~37.9%, 平均为36.1%;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重从5.4%增加到6.8%, 硕士学位人员比重由13.2%增加到16.5%。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超过70%, 博士、硕士人员比重超过20%, 表明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比较高。

2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结构分析

2.1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R&D与非R&D活动人员投入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R&D活动人力投入由2006年的453人增加到2008年的1 213人, 2年内增加了1.7倍, 增加幅度很大, R&D活动科技人员投入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的比重由28.9%增加到45.1%, 比重大幅增加;非R&D活动人员投入由2006年的111人增加到2008年的1 477人, 增加幅度也较大, 非R&D活动科技人员投入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投入的比重由71.1%减少到54.9%, 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数据表明, R&D活动和非R&D活动科技人员投入的规模在逐年增加, R&D活动投入占全部科技活动投入的比重有所增加, 这意味着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水平不断提升。

从人员构成看,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R&D活动人员中, 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分别由2006年的340人增加到2008年的862人, 增加1.5倍, 占R&D人员的比重平均为74.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分别由2006年的183人增加到2008年的492人, 增加1.7倍, 占R&D人员的比重平均为36.1%;非R&D活动人员中, 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分别由2006年的799人增加到2008年的969人, 增加21.3%, 占非R&D人员的比重平均为68.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分别由2006年的109人增加到2008年的136人, 增加24.8%, 占非R&D人员的比重平均为12.5%。由此可见, R&D活动人员中高中级技术职称、博硕人员的增幅及比重都明显高于非R&D活动。

2.2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部门分布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活动按第一承担单位可分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4个执行部门。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的参加人员数量看, 近3年来, 各部门投入的科技人员资源量都逐年增加, 2006—2008年累计投入科技人员数量最多的是科研院所, 共投入2 016人, 占全部人员的31.6%;其次为事业及其他单位, 共投入1 996人, 占全部人员的31.3%;第三为企业, 共投入1 224人, 占全部人员的19.2%;投入最少的是大学, 共投入1 145人, 占全部人员的17.9% (图1) 。

从科技人员技术水平或专业素质看, 大学投入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中, 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重平均为69.2%,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人员的比重为52.8%;科研院所的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重平均为74.9%,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人员的比重为25%;企业的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重平均为60.9%,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人员的比重为7.8%;事业及其他单位的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所占比重平均为70.9%,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人员的比重为7.3%。上述数据说明, 大学和科研院所投入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技术水平或专业素质比企业和事业及其他单位的高。

2.3 各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

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瓜菜与设施农业、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中药材、苹果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差别很大。除农业产业公共领域外, 13个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的比重由大到小依次为:瓜菜与设施农业 (19.0%) 、枸杞产业 (10.4%) 、优质粮食产业 (9.6%) 、中药材产业 (9.5%) 、清真牛羊肉产业 (8.2%) 、马铃薯产业 (7.8%) 、葡萄产业 (5.6%) 、牧草产业 (4.7%) 、奶产业 (3.0%) 、红枣产业 (2.3%) 、淡水鱼产业及制种产业和苹果产业 (3.1%) 。各产业科技人力投入具体情况如图2。

从科技人员技术水平或专业素质看, 特色优势产业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的平均比重为70.6%, 博硕学位人员的平均比重为21.2%。瓜菜与设施农业和优质粮食产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或专业素质略低于特色优势产业平均水平。中药材产业科技人员技术水平或专业素质与特色优势产业平均水平接近。清真牛羊肉产业、葡萄产业、优质牧草产业、奶产业和红枣产业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专业素质明显高于特色优势产业的平均水平。枸杞产业科技人员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的平均比重为58.0%, 明显低于特色优势产业平均水平, 但博硕学位人员的平均比重为23.5%, 明显高于特色优势产业平均水平。马铃薯产业科技人员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的平均比重为73.0%, 明显高于特色优势产业总体水平, 但博硕学位人员的平均比重为8.0%, 明显低于特色优势产业总体水平。

3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投入存在的问题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人员水平和专业素质都较高, 但也有差异, 投入科技活动人员较多的瓜菜与设施农业、优质粮食产业、马铃薯产业科技活动人员的专业水平或素质低于特色优势产业的平均水平, 而投入科技活动人员较少的葡萄产业、牧草产业、奶产业和红枣产业科技活动人员的专业水平或素质高于特色优势产业的平均水平。近3年来, 淡水鱼、制种和苹果产业的科技人员投入规模都很小, 甚至个别年度没有投入, 投入明显不足。

4 建议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的因素。针对部分产业科技人员投入严重不足, 建议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培育精干高效的创新团队,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是加快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要支持以重大科技项目首席专家为核心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养[2,3];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在培养科技人才中的作用;重视瓜菜和设施农业、枸杞、马铃薯等产业领域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 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4];对牧草、红枣、渔业等产业领域要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 通过重大项目和有潜力的项目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鸿飞.改善农业技术队伍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关于建立县级农业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议[J].浙江现代农业, 2001 (1) :21-22, 24.

[2]陈伟民, 汤红东, 陈金凤, 等.我国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6) :287-288.

[3]李春宏.关于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2) :97-98.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下一篇:中药平喘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