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城乡(共8篇)
宁夏城乡 篇1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小康, 宁夏是西部经济欠发达省区, 又是民族地区, 川区和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宁南山区是制约宁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没有南部山区民众的脱贫和发展, 就没有宁夏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南部山区的城乡统筹发展的进度和程度决定宁夏全面现实小康的速度, 因而加快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 也是宁夏全面基本实现小康的关键。
1 南部山区城乡发展的现状及城乡统筹的需要
宁夏南部山区集中了国家级7个重点扶贫县, 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四县一区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和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和同心县。宁南山区辖7县 (区) , 总土地面积3.05万km2, 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58.8%, 总人口223.7万人。南部山区地理面积是宁夏自治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人口比重也很大, 因而宁南地区的城乡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宁夏整体发展水平, 研究宁南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非常必要。
1.1 贫困人口多且程度深与统筹发展脱贫需要
宁夏南部山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被喻为“老、少、穷”地区, 由于自然条件差, 贫困人口多, 按照国家新调整的扶贫标准2300元, 宁夏还有100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其中八成左右集中在南部山区, 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4, 贫困人口比较多, 截止2012年, 宁夏GDP为2326.64亿, 人均GDP为36410.64元, 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银川市人均GDP为56317.82元, 南部山区所在地区的固原市人均GDP为12872.20元, 南部山区人均GDP更低, 明显居于全国后列, 贫困现象十分严重, 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扶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目前35万极度贫困人口生活在不适宜居住、难以发展的环境里。使得南部山区发展比较落后, 自然条件恶劣给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以及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带来了巨大压力, 以前单一的扶贫、脱贫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进一步的脱贫工作, 变输血为造血形成良性循环, 需要城乡统筹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1.2 川区和山区收入差距大需要城乡统筹协调
由于川区和山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 使得山区和川区农民收入差距一直呈现拉大趋势, 2010年宁夏南部山区人均GDP仅为全国26%, 是全区水平的29.6%, 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57.7%, 是全区水平的73.1%, 下面列表比较2012年南部山区农民与宁夏全区和全国农民收入的差距。
数据由来:2013年宁夏调查数据_赵川主编_第二篇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
要使宁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山川和谐共济,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是缩小山区与川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也是加快南部山区快速脱贫的迫切需要。
1.3 城镇化水平低需要城乡统筹协调共进
据2012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公布数据, 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在50%, 而宁夏固原市的城镇化率为34.85%, 位于固原市的南部山城镇化率则更低只有25.6%, 不到宁夏城市化率50%的一半。宁夏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川区和山区城乡差距很大, 南部山区工业基础薄弱, 县域经济不发达, 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 公共服务欠缺, 还有10%的贫困户处在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的深山, 由于交通不畅, 信息闭塞, 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单一的公共服务成本很大, 实施起来也困难重重, 制约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只有统筹规划脱贫与发展、城市与乡村协调共进, 才彻底改变南部山区的人民生活和居住环境。
2 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2.1 自然条件恶劣, 发展难度大
南部山区固原市2/3以上的面积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类型区,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资源贫乏,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常年干旱缺水, 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650毫米, 人均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95立方米, 生活在那的人们日常饮用水困难, 为全国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现在宁夏全区有100万贫困人口, 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干旱半干旱山区。土地退化和荒漠化严重, 多数是靠天吃饭, 农业收入低而不稳, 短期内生态退化不可逆转, 难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当地的民谣说:“三年两头旱, 中间风沙愁, 人畜辛劳苦, 十种九不收。”南部地区贫困人口多, 当地经济发展落后, 人口超过宁夏全区的40%, 经济贡献率却仅占10%。南部山区经济发展的难度大, 也是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因素。
2.2 计划生育控制不力, 土地承载超限
南部山区自然生存条件差, 土地人口容量超过了合理承载能力的8-10倍, 人口、资源、环境严重失衡, 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能根本改变, 土地人口容量严重超限, 加剧了脱贫的难度。新中国成立前南部山区人口增长呈“高出生, 高死亡, 低增长”特点, 1949年后呈“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状况, 据统计, 从1949年到1994年人口增长了3.19倍, 2002年宁夏南部山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比平原地区分别高出7.1和6.69个千分点, 宁夏是10.1‰, 而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是5.3‰左右, 2010年后宁夏控制在10%以下呈下降态势。宁夏自然增长率高主要是南部山区, 南部地区多是少数民族, 生育政策较宽, 再加生态移民和劳务输出等人口流动, 存在监管盲区和服务空白, 超生现象较为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人口刚性增长。人口压力也是造成山区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不断增长, 导致人地关系失衡, 生态恶化和环境破坏, 南部山区陷入“人口增加—开垦—生态破坏—贫困—人口增加”的恶性循环, 一边生态移民, 一边人口增长, 为脱贫带来很大难度, 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协调。这需要统筹协调各种矛盾, 统筹监管, 统筹治理, 统筹规划, 这对解决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教育水平低, 思想观念滞后
宁南山区生存条件差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 但教育跟不上, 思想观念滞后也是加重贫困的另一个因素。我区文盲人口 (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 为39.1737万人,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文盲人口减少22.5924万人, 文盲率由11.26%下降为6.22%, 但仍比全国同期的4.08%高2.14个百分点。而文盲主要集中在宁南山区的农村, 由于南部山区地理环境复杂, 经济发展落后, 使得当地教育经费短缺, 师资力量缺乏, 教育水平低, 再加贫困, 当地孩子入学率低而辍学率高, 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宁南山区60%以上是回族, 长期贫困激化社会矛盾, 民族民生问题比较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对政府行政和社会管理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些宗教氛围很浓的区域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被相对削弱, 教民相对更愿服从本教首领或本教神职人员的管理, 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本族宗教信仰之外的新文化、新思想很难融入, 一些地区民众观念陈旧、思想保守, 不愿接受新生事物, 这些都对南部山区民众的移民脱贫, 转变生存方式带来很大的阻力。新一轮的南部山区脱贫工程将教育、文化等与移民搬迁等工程统筹协调共进。
3 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南部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 又地处内陆地区, 不沿边、不靠海, 有些地处深山, 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 若没有政府统筹规划, 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或大量的外部资金注入, 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改变贫困, 现实小康。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以及宁夏地方各级政府对宁南山区实施一系列的有计划、大规模物资救助和扶贫开发战略, 几十年来宁夏通过“三西”开发建设、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 还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0]11号) 等等, 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 共搬迁贫困人口100余万,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小康, 为宁夏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下面列表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宁夏中部和南部山区重大扶贫资金。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宁夏扶贫网。
(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自治区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为南部山区民众脱贫和环境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条件。
(2) 宁夏区政府在党中央的支持下, 通过30年的不断努力扶贫移民、连片开发和整村推进等一系列的措施, 使得贫困山区的贫困面貌大有改变。为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南部山区实施的退耕还林 (草) 和生态移民, 使扶贫资源和要素更加集聚, 为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创造了条件。
4 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宁南山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按照远近结合、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分步实施的方针,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开发, 尽快缩小川区和山区城乡差距, 实现川区和山区良性互动。
4.1 山区和川区统筹规划, 协调共济
宁夏分为北部川区 (银川平原) 为引黄灌区, 、中部干旱区和宁南山区三大区域, 随着宁夏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 宁夏山区和川区城乡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2012年全区地区经济差异系数的实现程度为57.7%。从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来看, 北部川区大多都在80%以上, 南部山区大多只有60%。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现价绝对量来看, 差距依然在扩大。2013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0.3:1,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统筹协调发展是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 统筹规划是川区和山区协调发展的前提, 宁夏提出沿黄城市带“一堤六线”由“线”及“带”到“区”内涵渐次拓展的发展规划, 川区和山区统筹发展, 打造一个‘南北呼应’的新平台, 汇聚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 充分挖掘川区水土资源, 把中南部地区贫困人口搬到黄河两岸, 统筹城乡用地规划, 合理布局山区农业与生态用地, 实行有计划、科学地政策制定、资源调配是川区和山区统筹共进。促进山川共建共享, 实现和谐发展。
4.2 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变旅游资源为经济资源
南部山区地势复杂, 干旱的环境不易大力发展农业, 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将旅游列为龙头产业, 确定了“生态旅游、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 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创造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是200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 试验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 利用国家国债等各方面资金3亿多元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开发出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70平方公里的面积, 同时辐射须弥山石窟、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等90平方公里, 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可以开发, 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 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结合部, 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 六盘山还是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 这些旅游资源经过打造形成高原绿岛、红色之旅、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特色品牌。试验区建立以来, 固原市的年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社会收入均以20%的速度增加。旅游扶贫效应不断显现, 2013年, 固原市接待游客量219.8万人次, 实现旅游社会收入8.89亿元。目前, 当地已有2万多农户通过发展农家乐、果树采摘、手工艺品和土特产销售等方式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如六盘山森林公园脚下的泾源县冶家村三分之一农户都发展起农家乐, 多数农家乐年收入超过10万元。“旅游扶贫模式”是在政府的帮扶下通过旅游这种方式形成一个扶贫的创新机制, 并在当地成功运作, 可为南部山区新一轮统筹扶贫开发和其它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4.3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国家和地区政府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将加大在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文化、就业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 统筹开发扶贫工作。“扶贫先扶志, 治穷先治愚”, 贫困地区群众长期不能摆脱贫困, 很大程度是人的受教育程度太低, 南部山区处在“生态脆弱———人口超载———资源匮乏———经济落后———教育滞后”的恶性循环中。教育是长期投入长远见效的基础工程, 没有人口素质的提高, 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素质性贫困的问题。要坚持发展经济与教育开放相结合的长远的战略原则, 一是加强基础教育的投入, 从顶层设计上保证山区师资力量, 免费普及义务教育, 为贫困地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对贫困人口大力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 抽调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的高级专家组成贫困地区科技培训专家团, 进行巡回培训, 宁夏区政府为了35万移民, 还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育站”采用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方式, 提升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制定保证义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 统筹经济增长和教育开发的同步发展。
4.4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实施多产并举发展战略
宁南山区独特的环境适合发展生态经济, 建立大六盘生态经济圈, 开发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 以及相关产业产品深加工, 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改变南部山区的扶贫形式, 创立“产业扶贫模式”, 变原来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走一条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十二五”期间, 宁南山区所在地固原市确立把原州区建设成为全市产业集聚的‘核心区’, 建设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基地、六盘山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五大基地’;培育盐化工及煤电一体化、以草畜和马铃薯为主的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产业。西吉县以种植马铃薯为主, 着力打造“中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 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西吉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 建设马铃薯高产万亩示范区8个, 总面积8.46万亩。2013年全县马铃薯总产值达18.2亿元, 提供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 南部山区固原制定了“以农业为主导型向以工业为主导, 多产业并举”的发展思路, 突出抓好第三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产业, 走出一条由脱贫到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过渡的发展新路。
摘要:通过分析南部山区城乡发展的现状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 提出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以及南部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南部山区,城乡统筹,贫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少男.宁夏常住人口超过630万[EB/OL].http://news.xinmin.cn/domestic/gnkb/2011/05/11/10660741.html, 2011-05-11.
[2]宁夏新闻网综合.扶贫攻坚, 宁夏走过的30年[EB/OL].http://www.nxnews.net/sz/system/2014/10/17/011062822.shtml, 2014-10-28.
[3]于瑶.宁夏山区川区须平衡发展[J].瞭望:新闻周刊, 2014, (31) .
[4]赵倩.宁夏:旅游扶贫试验区引领六盘山旅游走出“深闺”[EB/OL].http://www.n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4-05/28/c_1110889423.htm, 2014-05-28/2014-10-22.
宁夏城乡 篇2
办法(试行)》的通知
宁国土资发[2009]309号
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厅农垦分局,银川铁路国土资源分局,厅机关各处室、厅直属事业单位:
《宁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国土资源厅第10次厅务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宁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二〇〇九年七月 日
宁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38号),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治区内挂钩试点项目区的申报、实施、验收、管理和监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第四条 挂钩试点工作应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挂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进的原则。
(二)以规划统筹试点工作,引导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通过挂钩试点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维护集体和农民合法权益。
(五)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零拆整建,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六)以挂钩周转指标安排建新拆旧规模,调控实施进度,考核计划目标。
(七)项目区实施的资金由当地自筹。第五条 挂钩试点工作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对全区挂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组织管理。负责制定管理办法,审批项目区实施规划和方案,实施监督检查,组织项目区验收。试点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挂钩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试点工作的管理与监督,项目区实施规划的审查,组织项目区初验等工作。
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挂钩试点的组织协调工作;挂钩试点项目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区的实施规划编制,制定工作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项目区竣工自查。
挂钩试点工作应当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项目区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等应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实施。
第二章 挂钩试点的组织和申报
第六条 挂钩试点县(市、区)要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专项调查,查清试点地区土地利用现状、权属、等级,分析试点地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潜力和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建新拆旧意愿。
第七条 挂钩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专项调查结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组织有关部门和项目区群众代表,按照国土资源部听证管理规定的法定程序,就项目区选点布局、迁村并点安臵政策等组织听证,充分吸收当地农民和公众意见,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第八条 挂钩试点市、县(市、区)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专项调查和听证意见,组织编制项目区实施规划,统筹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撤并的规模、范围和布局,合理安排建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的比例,优先保证被拆迁农民安臵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并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空间。
项目区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目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二)挂钩试点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概况,村镇规划情况;项目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和可行性分析;已有试点项目实施情况;本次挂钩规划涉及拆旧户数、人口、面积,建新安臵方式,建新留用土地利用方向;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情况等。科学设臵项目区,项目区内建新和拆旧地块原则上要相对接近,拆旧地块和建新地块要控制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参与整理的拆旧地块尽量集中连片。建新地块选址设臵必须避让基本农田,不能安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
(三)项目区规划方案。项目区总规模,拆旧规划新增的农用地和耕地面积,建新计划新增建设用地和占用耕地面积,建新留用与建新安臵用地比例;落实拆旧地块,明确拆旧地块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现状,相关土地权利人意愿,拟建立拆旧项目库及复垦规划方案总体情况,测算可新增的农用地和耕地面积;落实建新安臵地块,明确拆迁安臵户数、人数,建新安臵方式,安臵补偿方案及实施措施;明确建新留用区域,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划定一定的建新留用区域,明确建新留用区域内允许的建新总规模和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并提出建新留用地块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方向。
(四)项目区工作计划。简述项目区的总体安排与工作计划、挂钩周转指标的使用和归还计划。
(五)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简述项目融资平台组建和资金筹措渠道,研究制定关于项目区拆迁补偿、安臵区建设、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和项目管理等资金使用计划和安排。
(六)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提出土地权属调整的原则和具体调整措施。
(七)项目区实施规划方案评价。
(八)项目区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第九条 挂钩试点工作实行项目区备选库制度。在完成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并通过评审的基础上,试点市、县(市、区)要将列入挂钩规划的拆旧备选地块,按照占补平衡项目库的建库要求开展拆旧区项目库建库工作。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建立项目区备选库。挂钩试点市、县人民政府持以下材料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进入项目区备选库申请:
(一)项目区实施规划;
(二)项目区土地勘测定界成果;
(三)项目区选点布局听证纪要;
(四)其他材料。
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纳入项目区备选库,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下达入库通知书。国土资源厅根据项目区入库情况,向国土资源部申请挂钩周转指标。
第十条 挂钩试点项目区实行建新、拆旧整体审批,申报程序为:
项目区申报单位为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项目区实施单位为试点县(市、区)挂钩试点项目管理机构。项目区申报材料经所在地的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后,出具审查意见并转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经审查,符合条件的项目区,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进行项目区实施规划和建新拆旧整体审批,下达同意项目区实施规划的批复。项目区实施原则上要先拆旧后建新,拆旧项目区经验收合格后,正式下达建新周转指标。土地征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不再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 项目区立项申报材料
(一)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立项申请报告;(二)挂钩试点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的符合县、乡(镇)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意见,挂钩试点市、县规划管理部门出具的符合城乡规划的意见;
(三)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出具的关于资金筹措的说明,以及关于项目区拆迁补偿、安臵区建设、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和项目管理等资金的使用计划和安排;
(四)项目区实施规划(含文本、图件、附件及电子文档);(五)试点县(市、区)组织的专家论证意见;
(六)项目区选点布局听证纪要和挂钩试点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关于开展挂钩试点征求全体村民意见的说明;
(七)挂钩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出具的按规划完成拆旧区复耕的承诺;
(八)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试点县(市、区)挂钩试点项目管理机构应按批准的实施规划,切实组织好项目区的实施工作,并对其真实性、可行性负责。
项目区涉及工程建设的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公示制、监理制和廉政建设制度。
项目区实施规划一经批复,不得擅自修改。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须按原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每季度末将项目区实施进展情况以书面形式上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项目区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第三章 挂钩周转指标管理
第十三条 挂钩试点工作实行行政区域和项目区双层管理,以项目区为主体组织实施。项目区应在挂钩试点县(市、区)行政辖区内设臵,项目区内建新和拆旧地块要相对接近,便于实施和管理。建新区必须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拆旧建新安排要充分体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要求。
项目区内建新地块总面积必须小于拆旧地块总面积,拆旧地块整理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应比建新占用耕地的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
项目区内拆旧地块整理的耕地面积,大于建新占用的耕地的,可用于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第十四条 挂钩试点通过下达挂钩周转指标进行。挂钩周转指标专项用于控制项目区内建新地块的规模,同时作为拆旧地块整理复垦耕地面积的标准。
第十五条
挂钩周转指标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原则进行管理,专项用于项目区内建新地块的面积规模控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复垦出来的耕地面积归还,归还的耕地面积数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其他地类整理复垦的耕地不能用于核定归还指标。
挂钩周转指标经国土资源部下达后,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按项目区分解下达到各试点市、县。挂钩周转指标从项目区整体审批至指标归还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
第四章 土地整理复垦和验收
第十六条 拆旧区土地整理复垦实施前,挂钩试点项目管理机构要与具体实施整理复垦单位签订土地整理复垦合同,约定整理复垦期限、质量标准、资金来源、后期管理等内容。
第十七条 土地整理复垦实施单位应依据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批准的挂钩项目区实施规划,具体开展整理复垦工作。
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土地整理复垦的有关规定,涉及工程建设的,应当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审计制等制度。
第十八条 在完成项目拆旧区土地平整,具备农业灌溉和耕种条件后,挂钩试点项目管理机构须在归还挂钩周转指标之日三个月前向所在地的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初验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初验申请;
(二)自查报告。主要包括:项目任务完成情况、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档案资料管理情况以及工程管护措施等;
(三)项目建设情况表、土地整理复垦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表;
(四)项目区实施前后1:1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必要的影像资料;
(五)其他材料。
第十九条 项目所在地的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接到初验申请后,应在十个工作日内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初验。初验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计划任务完成情况,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情况、土地权属管理情况、项目组织管理情况、档案资料管理情况、工程管护措施以及项目实施前后有关资料对比核查情况等。初验合格后,挂钩试点项目管理机构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并将初验情况和有关材料一并上报。
第二十条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受理竣工验收申请后,依据土地整理复垦有关规定和项目规划设计及时进行项目验收。
竣工验收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一)听取项目建设和土地整理复垦情况报告,由挂钩试点项目管理机构向竣工验收组报告,并接受对有关情况的质询;
(二)实地查验工程建设、新增耕地和土地权属调整情况;
(三)查阅有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 竣工验收组在验收工作结束后,出具竣工验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竣工验收工作概况;
(二)本办法规定竣工验收内容的认定意见;
(三)项目实施存在问题和建议;
(四)竣工验收结论。
第二十二条 达到验收标准的,下发验收文件。对由原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增加的耕地,核定后用于归还周转指标。
对于验收不合格的,由挂钩试点项目管理机构重新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经所在地的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初验后,重新申请验收。
第二十三条 挂钩试点项目区建新拆旧完成后,由各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要求,对调整后的土地面积、地类、权属等进行变更登记。
试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运用计算机等手段,对建新拆旧面积、挂钩周转指标、土地权属等进行登记、汇总,建立项目区数据库,加强信息化管理。
第二十四条 挂钩试点项目管理机构应做好项目成果有关档案管理工作,从项目区实施规划到验收通过的有关文件和资料,要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妥善保管。
第五章 挂钩试点项目土地征收
第二十五条 项目区内建新地块需要征收为国有土地的,可按乡镇批次以建设用地报批,按原地类进行补偿;属于经营性用地的,必须征收为国有土地,并按照规定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
第二十六条 挂钩试点项目建新地块土地征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经批准的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申报征收的建新地块必须是纳入建新区,所征收土地的用地位臵、地块必须与项目编制申报和批准的建新地块的位臵、地块一致。其挂钩试点项目原则上应当已经完成拆旧,并通过验收。
第二十七条 审查报批程序和步骤
挂钩项目经批准、实施并验收后,其中涉及需要征收的土地原则上应一次性申报。补偿安臵标准必须按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补偿安臵政策执行。项目区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申报材料并按征地程序上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收到征地报件后,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对拟征收土地的规模、区位、用途、征地补偿安臵进行总体审查,形成审查报告,呈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八条 项目区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对项目区的真实性、可行性负责,实施情况要作为项目区统一竣工考核和验收的重要内容。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要对申报材料严格审核把关,组织实地踏勘论证。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不定期组织对挂钩试点工作进行检查。
对于未按批准的实施规划开展工作的,或检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连续两次检查不合格的,予以全市通报,相应限制下一期周转指标的使用。
对于未按批准的实施规划完成挂钩试点工作的县(市、区),取消挂钩试点资格,今后不再批准新的试点单位。
对于擅自扩大挂钩试点项目区范围,突破下达周转指标规模的区县,停止该县(市、区)的挂钩试点工作,并相应扣减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第三十条 对未能按计划及时归还挂钩周转指标的县(市、区),停止下达下一的挂钩周转指标,并对其土地利用计划予以相应扣减,情况严重的,停止其开展挂钩试点工作。
第三十一条 对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违纪、违规行为和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宁夏城乡 篇3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区城乡统一实行义务教育学生“三免一补”政策。
《通知》要求,全区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对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提供自治区统一规定的教辅材料,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自治区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全部享受生活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自治区按照5∶5比例分担。统一确定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取消城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住宿费政策,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补助水平。落实自治区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所需资金由中央和自治区按8∶2比例分担,市、县(区)基准定额提高部分由各地承担。现有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高于基准定额的,要确保水平不降低。
宁夏城乡 篇4
1 资料与数据来源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大病保险政策试点地区即经济水平较低的固原市、 经济水平较高的石嘴山市为研究对象, 根据人口数量分别选取了固原市原州区、 石嘴山市大武口和惠农两个区作为样本地区, 收集了样本地区2012 年参保居民和农民住院病案及医疗保险支付情况的各项数据, 样本地区全部住院病案数分别为:固原市24 573 份, 有效病案23 472 份, 其中城镇居民4 726 份、 城乡农民15 180 份和学生3 566 份; 石嘴山市21 878 份, 有效病案21 837 份, 城镇居民14 075 份、 城乡农民4 891 份和学生2 871 份。
1.2 方法
参照国家发改委在2012 年8 月24 日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大病风险临界线的规定, 以样本地区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住院人员医疗费用为研究对象, 模拟分析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发生大病人员与费用情况。
2 大病风险临界线的界定
2.1 界定依据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的“大病”具体指的是什么? 报销范围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指出, 新的文件没有简单地按照病种区分大病, 而是根据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与城乡居民经济负担能力对比进行判定。 大病保险报销不再局限于政策范围内, 只要是大病患者在基本医保报销后仍需个人负担的合理医疗费用, 就将再给予报销50%以上。 我国的制度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家庭 “灾难性医疗支出” 的定义, 即: 一个家庭强制性医疗支出大于或等于扣除基本生活费 (食品支出) 后家庭剩余收入的40%。 如果出现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 这个家庭就会因病致贫或返贫。 换算成国内相应统计指标, 大体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对农民而言, 大体相当于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水平。 也就是说, 当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超过这个标准时, 意味着发生了 “大病”, 会导致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1]。
2.2 样本地区风险临界线
依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 《指导意见》 和《宁夏统计年鉴 (2012 年) 》可知样本地区风险临界线, 见表1。
由表1 可见, 固原市作为宁夏经济水平较差地区, 城乡农民大病风险临界线为4 044 元, 城镇居民为14 879 元, 而石嘴山市则分别为6 974 元与17 928 元, 即城乡农民与城镇居民在基本医保报销后仍需个人负担的合理医疗费用超过其风险临界线的费用将进入大病补充保险补偿范围。
3 样本地区大病情况
3.1 样本地区人口基本情况
样本地区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中城镇居民和城乡农民基本情况如下: 固原市城镇居民156 778 人, 城乡农民267 520人, 总计424 298 人; 石嘴山市城镇居民407 497 人, 城乡农民55 685 人, 总计463 182 人。
3.2 样本地区住院费用基本情况
本研究分析了宁夏固原市与石嘴山市样本地区2012 年参保居民和农民住院费用中各结构费用的基本情况。
由表2 可知, 固原市、 石嘴山市城镇居民平均自费费用占平均住院总费用比例为34.62%和31.87%, 城乡农民分别为40.42%和38.23%, 城乡农民自费比例均高于城镇居民;两市城乡农民平均住院费用均高于城镇居民, 而统筹支付费用两市城镇居民均高于城乡农民, 可见基本医疗保险中对于城乡农民的保障水平要低于城镇居民, 而城乡农民恰恰又是医疗消费需求较高的一方。
3.3 样本地区发生大病情况模拟分析
依据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指导意见》中对大病与报销范围的界定, 本研究以参保人员全部自费费用作为大病费用衡量标准, 以各地区不同人群风险临界线具体情况模拟大病实际发生情况。
由表3 中模拟进入大病人数可看出, 按照城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风险临界线, 两市城乡农民进入大病补偿范畴的人员均明显多于城镇居民, 且固原市差距极大, 城镇居民进入大病人数占住院总人数比例均不及0.10%, 城乡农民则在5.00%以上, 两组人群享受大病的机会相差很大。
由平均自费费用可知, 城乡农民与城镇居民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大病经济风险呈现不同状况, 固原市、 石嘴山市城镇居民平均自费费用分别为个人年可支配收入的1.34 倍和1.70 倍, 城乡农民则为1.70 倍和1.90 倍, 由此可看出, 无论是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同类人群还是相同经济水平地区不同人群的受益情况均存在较大差异, 且城乡农民相对经济负担大于城镇居民。
由大病发生率可看出, 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存在很大差异, 经济水平相对较好地区城乡居民进入大病保障的几率相对于经济水平欠佳地区要大一倍多, 此外, 城镇居民享受保障水平大大低于农民, 大病补充保险公平性缺失。
4 讨论与建议
4.1 城乡农民为重点保障人群
城乡农民作为低收入人群, 无论是平均住院费用还是平均自费费用均高于城镇居民, 说明城乡农民医疗消费水平较高, 而实际补偿比例又相对较低, 成为大病高发人群, 亦将成为大病补充保险重点保障人群。 对于大病保险的政策中应综合考虑基本医保中的不足与农民的实际经济能力, 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解决大病导致的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问题。
4.2 依据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制定风险临界线
按照国务院医改办对东、 中、 西部一亿个样本数的统计和测算, 大病发生的概率大概在2.00‰~4.00‰左右。 而依据《指导意见》中大病风险临界线的界定标准, 不同经济水平地区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城乡农民受益情况均存在很大差异, 经济水平相对较好地区城镇居民进入大病保障的几率相对于经济水平欠佳地区要大一倍多。 此外, 城镇居民享受保障水平大大低于国务院统计的大病发生概率。 对于大病保险风险临界线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因地制宜, 合理调整, 确保不同地区人群受益水平的一致性。
4.3 依据不同人群细化风险临界线
通过对大病保险发生情况的模拟分析, 发现依照现有风险临界线 (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 界定受保障人群数量很少, 加之城乡收入差距很大, 居民甚少有人可以享受大病补充保险, 对大病保险政策风险临界线的制定中不可仅仅依据现有标准, 针对不同人群充分测算, 进一步细化制定风险临界线, 充分体现大病保险的公平受益[2]。 此外, 学生这一群体无法根据收入标准衡量大病, 但又是大病高发和弱势群体, 需予以单独考虑。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孙志刚同志就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答记者问[EB/OL].http://www.sdpc.gov.cn/xwfb/t20120830_502860.htm.
宁夏城乡 篇5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 自首部取水枢纽龙潭水库取水后, 沿途逐渐纳入从策河、泾河及其他支流暖水河、颉河截引。从以上河流截引的水量, 向北穿越泾河与清水河分水岭, 引水至固原市南郊。线路全长74千米, 建设内容为:调蓄水库3座, 包括改建加固的龙潭水库、新建的暖水河水库、中庄水库;截引点5处, 截引支线总长17.55千米;隧洞11条, 总长36千米, 单洞长0.54千米~10.7千米;压力输水管道11段, 总长38千米;加压泵站3座;各类建筑物138座, 其中管桥10座、复合式进排气阀井36座、检查井29座、路涵34座、跨沟防护建筑物29座。
二、本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工程主要由2座隧洞、2条管道组成。施工战线长, 工作面多, 工程量较大, 尤其是9#隧洞单向掘进长约1.515千米, 是控制工期的关键隧洞, 如何合理安排各隧洞的掘进和砼二次衬砌施工, 保证计划工期的实现是本工程的重点。
本工程8#管道穿越靠近乡村的县道青彭公路, 一次拟采用顶管施工方案, 穿越桩号52+522~52+557, 重点是施工管道的高程和坐标控制、接口控制及安全吊装。
本工程管道穿越窄深沟道时, 采用管桥跨越通过, 设管道桥1座, 位于黄狼沟, 桥长30米, 由于桥面板及PCCP管重量大, 跨距大, 黄狼沟沟窄, 吊装是重点。
本工程8#、9#管道为PCCP管安装, 施工战线长, 当地气候条件差, 夏季短暂温湿多雨,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春季来得迟, 秋季降温快, 11月至次年3月为结冰期, 建筑物混凝土拌合以及浇筑、土方回填等受气温和冰冻影响不能施工, 因此有效施工时间较短, 施工强度较高。如何合理安排施工, 保证计划工期的实现是本工程的重点。
8#隧洞、9#隧洞的围岩类别为IV类围岩为主, 局部Ⅲ、V类, 围岩总体较差, 大部分隧洞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洞室易发生变形、坍塌。开挖时需及时支护, 因此, 及时对开挖掌子面围岩进行变形观测和加强支护、及时封闭也是本工程隧洞施工的重点。
三、施工对策
㈠针对隧洞多, 战线长及断面小的特点, 拟采取以下保证措施隧洞开挖是制约工程总工期的关键工序, 在施工中项目部加大对该工程的资源投入和设备配置, 根据隧洞长度和施工季节,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尽量缩短各工序作业时间及工序转换时间, 确保工程施工能够有序顺利进行, 从而保证总工期目标的实现, 主要采取以下保证措施。
1.选择有技术, 实力强的爆破及喷锚支护施工队伍, 确保开挖、支护施工质量, 杜绝返工现象发生。
2.优化施工方案, 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短隧洞尽量采用无轨出碴, 长隧洞采用有轨出碴。
3.加大现场管理力度, 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各工序衔接紧密, 缩短循环作业时间, 增加循环作业次数, 以保证月进尺的完成。
4.针对9#隧洞单边长, 采用有轨出碴方式, 配置1台并备用1台扒渣机和梭式矿车, 确保出渣设备满足施工要求。
5.9#隧洞开挖施工中, 为了缩短出渣时间, 派专人做好轨道的铺设工作, 保证轨道铺设平直稳固, 无积水, 出渣时无跳轨现象, 将每一循环出渣时间控制在3.5小时之内。
6.做好洞内供风, 排水及施工用电线路的布设。长隧洞洞内供风采用接力供风方式, 以缩短排烟时间, 洞外布设1台37千瓦大风机, 洞内布设一二台11千瓦接力小风机, 以满足作业面供风需要, 确保通风排烟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排水系统根据渗水情况而定, 采用布设集水井, 架设Ф108钢管将水排除洞外;在渗水量大的时段内, 可以把备用水泵接入风管内排水, 派专人负责做好排水沟的修建, 保证水流畅通, 无积水现象;施工用电线路采用专用钢架, 瓷瓶架设, 随隧洞进尺在侧墙同一侧高度处进行布设;风管及水管在另一侧低处悬空架设, 确保架设牢固, 布置整齐, 不影响出渣设备的正常进行。
7.对扒渣机、梭式矿车, 电瓶车等重要出渣设备, 及时采购储备一定数量的配件及易损零部件, 保证设备维修保养及时, 满足高强度施工的需要。
8.项目部专设设备维修组, 专门从事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保证各类施工设备运行正常, 施工不受干扰。
9.作业区设副经理1名, 专职质检员1名, 专职安全员1名, 专业测量工1名, 每个作业面派技术实力强的技术员2名, 从事工程施工及管理, 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㈡针对过路顶管的高程和施工坐标、接口及吊装安全控制, 拟采取以下保证措施
1.顶管按设计轴线准确放样, 安装时按测量放样的顶管设计轴线, 吊入坑下就位焊接, 并设置支撑加固;管道两边应顺直、平行、等高, 其纵坡度应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管道安装的允许偏差为轴线位置:3毫米、顶面高程:0毫米~3毫米;安装后的管道应牢固, 不得在使用中产生位移, 并应经常检查校核。
2.管节接口主要由外套环 (钢套环) 橡胶止水带和软木衬垫组成。钢套环在加工处至现场运输吊装过程中不能变形, 接口不损坏, 以确保管节在对接过程中, 橡胶带不移位、不翻转, 确保管节的密封性。软木衬垫采用多层胶合板 (厚度1厘米左右) , 将其夹于前后管节钢套环间, 以均匀管节间的相互作用力, 减少接口损坏。管道顶通后, 管道须作内接口处理, 将管节间的胶合板凿至同样深度 (深度二三厘米即可) , 并用沥青弹性嵌缝膏或水泥砂浆抹平。
3.吊装前对吊件质量、吊机能力和钢丝绳强度进行验算。吊装操作由专人指挥, 起吊时吊件下不准站人或有人走动, 吊装管道下放时要有多人扶稳。高速过路非开挖电力管道敷设工程, 在架有电缆的地区吊装, 与架空电缆线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㈢针对管桥桥面板及PCCP管重量大, 跨距大特点拟采取以下吊装措施先吊装边跨, 后吊装中跨。边跨在相应桥台外侧支车, 中跨汽车吊与运输车在边跨已经安装好的空心板上支车及吊装。在中跨吊装前, 提前放臵好沙袋及钢板便桥
1.施工准备。预制板架设前确定吊机行走路线, 然后用挖机平整出一条宽为4米的临时道路。吊机停放稳定后, 要通过起吊重量和吊机自重验算地基承载力, 如不满足要求, 对地基要进行加固。调查吊机通行路线的宽度、弯道半径、高度限制、载重限制以及吊机作业位臵有无障碍物, 以保证吊机能顺利通行。
2.吊放桥面板。汽车吊机停放后, 初次使用时应先进行试吊。试吊时, 将桥面板吊离支撑面二三厘米后暂停, 对各主要受力部件的作用情况做细致检查, 确认受力良好, 方可继续起吊。
汽车吊起桥面板时, 应对绑扎吊点距离桥面板端悬出的长度, 进行预应力桥面板的预制和吊装施工方案验算, 以防止捆绑吊点桥面板顶面超过容许应力而使梁开裂破坏。
3.桥面板落位。根据现场情况, 在桥台帽上放出每块桥板的纵向中心线, 桥面板端头横线以及支座底部轮廓线, 在桥板端横线上定出各块桥板的底部边缘点。在每块板的两端, 应标出桥板的竖向中线。落位时, 在桥板侧面挂线锤, 根据墩台顶面标出的梁端横线及该横线上标出的梁侧边缘点, 来检查和控制桥板的顺桥及横桥向正位。在桥板端的中心挂线锤, 根据板端向上的中线检查板是否正直, 并不向两侧倾斜。板的顺桥向位臵, 以固定端为准, 横桥向位臵以板的纵向中心线为准。
㈣针对8#、9#管道施工战线长, 气候条件差的特点, 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以往丰富的施工经验合理安排总体施工程序和各期施工, 优化施工工序衔接。利用冬季进行土石方开挖, 每年3月解冻后开始浇筑混凝土, 土方回填, 避开冬季施工。
2.配备足够的施工机械设备, 关键设备考虑约20%的备用量, 保证设备能力满足高强度施工需要。
3.围绕关键线路, 充分应用系统工程和网络技术的方法, 协调其他项目施工, 加强现场组织协调与管理, 将进行计划逐层分解细化, 制定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同时用优良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保证施工有序顺利进行。
㈤8#、9#隧洞的保证措施围岩类别为IV类围岩为主, 局部V类, 围岩总体较差, 大部分隧洞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洞室易发生变形、坍塌。需及时对开挖掌子面围岩进行变形观测和加强支护、及时封闭, 拟采取以下保证措施。
1.洞身开挖时, 软岩石地段采用钻爆法施工, 断层破碎带围岩开挖始终坚持“管超前、严注浆、弱爆破 (或不爆破) 、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紧衬砌”的施工原则。在施工中积极推广应用国内外隧洞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投入目前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 使钻、爆、挖、装、运、锚、衬等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
2.施工中计划加强地质超前预报及围岩量测, 采取超前钻探孔探明地质情况, 分析围岩类别, 确定开挖方法, 调整各项技术指标, 确定支护型式。采用BJSD-2型激光隧洞限界检测收敛仪和NA828水平仪等, 进行周边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量测,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 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安全施工。对突然塌方和停电的情况要做好应急方案, 并做好材料, 设备的准备配置工作, 做好突发事件发生时人员的职责分工。
3.若开挖部位围岩比较破碎, 容易产生塌方, 则打入超前锚杆或管棚法施工, 进行超前支护, 然后再开挖。在打入超前锚杆前及时对掌子面进行喷锚封闭。断层带采用管棚、钢支撑、锚杆、挂钢筋网、喷砼联合运用的支护方式。
四、结语
民以食为天, 天以水为先。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 事关人民的生存与健康,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是让城乡人民分享国家改革成果的工程, 责任重于泰山。优秀的设计方案与严谨的施工规范相辅相成。此方案分析在投标中得到评标专家一致认可, 方案得满分, 工程中标。在今后建设的此类工程中, 我们将一如既往, 牢记责任, 做出更优秀的设计方案, 应用国内外更先进的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设备, 来建设好工程, 造福人民。
摘要:宁夏中南部城乡安全饮水水源工程, 因线路长, 施工涉及隧洞、泵站、管桥、路涵等建筑物, 施工过程复杂并存在一定难度。为此, 要仔细分析并把握施工重点和难度, 在工程施工的各阶段采取先后有序, 主次之分的施工方法。
宁夏城乡 篇6
1整合的节奏
2009年12月3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第54次常务会议, 决定将全区新农合管理经办职能由卫生系统划转人社系统,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统一归口管理。
没出一个月,2010年1月27日, 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管理职能划转有关问题的通知》(宁政发[2010]19号),标志着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体制并轨从顶层决策进入依规实施阶段。谈到并轨的速度,当时有媒体用红头文件“油墨未干,并轨告捷”作了比喻。这年的除夕是2月13日,辞旧迎新的爆竹未响,新农合移交接管工作便圆满完成:全区22个县(市区)的新农合行政、经办管理职能,连同138个编制、168名工作人员的移交接管顺利结束;新农合基金和财务资产的移交接管, 在与审计部门积极协调、开展专项审计的基础上同步完成;移交期间没有发生因服务不到位而引发的看病报销投诉事件。并轨的告捷,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了几分人文的喜庆。
距离下发整合管理体制的通知不到10个月,2010年10月1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宁政发[2010]147号)发布。核心要义是: 统一设计,制度整合,一制三档, 自主选择,保障待遇,山川有别, 增进公平,注重持续。主要内容是建立“六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即基本制度、管理体制、政策标准、支付结算、信息系统、经办管理全区统一。标志着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由管理体制一体化走向制度政策一体化。到2011年9月,“六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在全区全面实行。
2坚守的定力
我国的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一直存在着“敢作为”与“不作为” 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作出“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决策近三年来,仅有山东省、上海市实施了整合。宁夏快节奏地推进整合,彰显敢作为的勇气、善作为的见识,即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改革定力和改革韧劲。
宁夏1999年启动实施职工医保,2003年建立新农合,2007年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到2009年,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0%,城乡百姓实现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面对成就,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果断作出推进全民医保“从有向好”发展的新决策。审时度势有何实际表现呢?这年底召开的第54次政府常务会议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会议分析认为,实现全民医保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城乡分割的全民医保存在着 “五个极不”的深层次矛盾,亟待破解:一是,它从制度上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趋势极不协调;二是,它延续和加深了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与构建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三是, 它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给城乡居民和经办管理人员都带来诸多不便,与效率社会、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要求极不合拍;四是,它形成了城乡壁垒、制度壁垒,成为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源流动的障碍,导致保障的重复和保障的盲区(无法衔接的断保)并存,与市场机制主导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极不和谐;五是,它分散筹资、分别管理,削弱了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效应、互助共济能力和医疗保险的团购谈判能力,与社会保险的性质与功能极不一致。
“五个极不”虽然是建设全民医保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也不可等闲视之。尽管国家尚未作出城乡医保一体化发展的部署,但这是一条符合社会保险基本规律、 基本原则、基本制度要求的必由之路,迟早要走,早走早受益。前述整合管理体制、经办资源、制度政策的一系列决策,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作出的,而且,均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红头文件形式发布,并召开全区整合管理体制和经办资源电视电话会议,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亲自作动员。彰显顶层对整合的坚定不移、高度重视和改革力度。
3坚守与创新互动
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 是宁夏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坚守与创新互动,推动着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保不断走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核心目标。
3.1坚守权利义务对应原则, 创新保障机制
2010年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时, 全区实行“一制三档”缴费政策, 即在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下, 个人年人均缴费分三个档次:一档30元,与原新农合缴费标准相同, 利于平稳过渡;二档170元,略低于原城镇居民医保,也是为了平稳过渡;三档300元,主要是为重特大疾病患者和有特殊需求的居民设计。规定农村居民可自主选择一、 二、三档,城镇居民在二、三档中选择。未成年人和大中专学生一律按一档缴费,享受二档的待遇。宁夏的创新就在于从2011-2013年实行了“山川有别”的过渡政策,即在川区与山区实行同样缴费标准的情况下,山区参保居民的报销比例平均高于川区5个百分点。作出这样的安排,主要考虑山区医疗资源的可得性较差,医疗消费水平较低,实行“山川有别”的政策有利于促进山区与川区参保居民的待遇公平, 激发200万山区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有利于新制度平稳运行。以山区农民住院人次最多的各县二级医院为例,2012年次均住院费用3000元, 高出5个百分点即可多报销150元, 当年享受这一政策的山区参保农民达到22.9万人次,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山区农民的就医负担,也促进了整合的平稳过渡。
3.2坚守应保尽保原则,创新困难群体保障机制
应保尽保是基本医疗保险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的基本前提。自治区政府一直把困难群体应保尽保视为公平医保的重点对象来保障,制定了统一的城乡特困人员补助标准,并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提高。以2015年为例,对农村五保户、贫困家庭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参保补助,在与其他农民享受同样补助标准的基础上, 自治区按人均再补助370元,对城镇“三无”人员、困难家庭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再补助310元,其目的是使城乡特困群体享受三档缴费的待遇。三年间享受再补助的特困居民,城镇为52593人、农村为223626人,财政为此分别补助城镇1567万元、农村8274万元。特困群体的应保尽保带动了全覆盖,全区有户籍城乡居民660万人,除外出上学、打工、空挂户等,常住应参保城乡居民483万人,实际参保469万人,参保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比整合时的90%提高7个百分点。
3.3坚守应收尽收的征缴原则, 创新筹资机制
我国的城乡居民医保一直实行定额缴费,尽管有专家一直呼吁改为按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定比例缴费,但一直未变为政府决策。宁夏敢为人先,2014年出台文件,决定从2015年起,一、二、三档缴费分别按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缴纳。参保农民自主选择一、二、三档的政策不变。 2014年,宁夏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10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85元。2016年的个人缴费是2015年进行的,缴费基数按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的1%、2%计算,一、二、三档分别为84元、233元、466元。谈到由定额缴费改为按城乡居民收入的一定比例缴费,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马军生解释说:“在国家财政补贴逐年增长的前提下,建立自然增长机制的筹资方式既稳定又公平,更加符合实际,有利于制度的公平可持续。”
3.4坚守人本服务宗旨,创新服务方式
包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在内的宁夏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建设,起步早、起点高、进展快,有效提升了参保人员对制度的易得性:一是,从2009年推行搭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到2015年6月底,全区已发放600.2万张社保卡,实现了应发尽发(截至9月底,全国的普及率为59%)。二是,自治区数据中心已于2012年10月建成运行,医保数据实现集中管理,从自治区纵贯市、县、乡镇的四级网络联通率达到100%,村卫生室联通率达75%。 城乡居民在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等各级医疗机构可持卡就医购药, 即时结算医疗费用。三是,社保卡的综合应用功能得到较好拓展,黄河银行等8家联名卡银行完成内部用卡环境改造,其中:黄河银行在全区布设了394台ATM机、5373部电话转账自动终端和2798个金融便民服务点,覆盖930个偏远行政村,方便城乡居民持卡就医、即时结算。 中卫市等部分地区实现了持卡参保缴费、领取养老金、失业保险金、 民政救助、残疾人补助等,已涵盖就业、社保、民政、医疗、金融等五个方面。四是,设立发卡、补卡服务网点27个,参保人员可随时领卡、补卡,先后为10.2万名丢失社保卡者及时办理了补发。
3.5坚守基金安全,创新监管体系
一是,建立医保监控组织体系。2012年1月设立自治区医保监控中心,编制15人,由临床医学、 药学、计算机、法律等专业人员组成监控队伍。2015年4月,为进一步加强监控力量,更好适应医保精确化管理要求,自治区编制部门调整自治区社保局相关职能,将医保监控中心调整为社会保险监控处,职能扩展为对各项社会保险的监控。 2013年将监控机构建设列入全区5个地级市效能考核目标,要求每个市配备2名专职监控人员,要求各县均要有1-2名以监控为主的兼职人员。到2014年底,已形成全区上下统一,自治区、市、县分级管理的监控组织网络。二是,建立监控制度。 2013年自治区政府发布《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监督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55号),规定医保监控机构为医保服务和就医管理的执法主体,明确了监控实施、现场检查的具体措施,对医保参与各方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细化,为控制和查处医疗服务和就医违规行为提供了执法依据。与之相配套的《医保服务医师诚信管理办法》(宁人社发[2014]23号)、《基本医疗保险监控业务管理规程》(宁社保发[2014]18号)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构成比较完善的医保监控制度体系。三是,建立监控机制。将规范医师的医疗服务行为作为医保监控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医保医师诚信管理机制、备案登记制、医疗服务考核积分制、违规行为处罚措施等机制。将医保医师的违规行为与其医保医疗处方权、职称评定挂钩。 针对医疗服务行为违规界定难度大的特点,建立了违规行为争议专家咨询机制。同时还探索建立医保反欺诈机制、举报投诉机制等。四是, 加快建设智能化医保监控系统,覆盖到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完善的监控体系成为医保基金安全运行的坚强卫士,2012-2015年9月底,共查处违规案件5万余起,追回违规基金2200万元,极大地发挥了震慑作用。
3.6坚守强基层原则,创新服务体系
宁夏将设在街道、乡镇的基层社保服务机构定名为民生服务中心。在建设举措上具有鲜明的刚性要求和量化目标。一是每年筹集专项资金用于民生服务中心建设投入,并建立了经费和人员保障机制:按参保人数每年每人1-3元标准安排补助经费,要求3万人以上的乡镇(街道)民生服务中心配备4名专职社保工作人员,3万人以下的配备3名。二是由上向下推进,逐步建立了22个县(市、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搭建了集约化、 “一站式”经办服务平台。自治区政府将民生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对各市年度考核目标,要求各市妥善解决基层经办机构经费不足和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切实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3.7坚守社保基本原则,实施城乡居民医保省级统筹
自治区人民政府2015年2月发出《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自治区统筹管理的意见》(宁政发[2015]19号),决定从2015年1月起实行“六统一”的省级统筹,即参保范围、政策标准、基金管理、经办服务、协议管理、信息系统全区统一;医保基金实行调剂金机制。 这项改革符合自治区山川特点,且在全国具有超前性。城乡统筹加省级统筹,如同锦上添花,必将为制度的公平可持续注入动力。
4百姓尽享改革红利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作为一项符合社会保险基本规律、基本原则、 基本制度要求的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为实现全民医保的公平可持续提供了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和制度保证,给全区城乡居民带来丰厚的改革红利。
4.1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实现双增
筹资方面, 宁夏财政补助从2012年开始一直高于国家统一标准60元。个人缴费也相应增加,从2010年的一档30元、二档170元、三档300元,增加到2014年的50元、 200元、400元。待遇水平方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2010年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达到70%,比整合前的新农合提高15%;最高支付限额:一档5万元,二档10万元,三档14万元,而整合前的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为5万元。且农民与市民共享三个目录,大幅扩增了农民用药品种和定点医院。2014年,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11万元、15万元,当年享受最高支付限额的患者分别为110人、37人、21人。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参保患者仅有168人, 仅占当年住院患者的0.05%、占参保居民的千分之0.03,说明基本医保发挥了基本化解大病风险的功能。 门诊大病病种从2010年的9种增加到2014年的20种,报销门诊大病医疗费用的人次由2010年的14732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535387人次,增长36.3倍。门诊实际报销比例从2010年的45%提高到2014年的53%。待遇水平提升不全是筹资标准提高, 城乡整合后,大数法则效应得以发挥,筹资规模扩大,共剂能力增强等,也是重要原因。
4.2城乡居民安全预期不断增强
整合后,随着待遇水平的稳中有升,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和信息化的逐步实现,特别是社会保障卡的普及,老百姓对城乡医保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养儿防老”“攒钱防病”正被 “社保防老”“医保防病”的理念所代替。其实,不只是理念,更有物质基础的支撑。截至2014年底, 全区医保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7个月,符合国家提出的6-9个月的区间要求。适度的基金结余在增强制度可持续性的同时,提升了城乡百姓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安全预期,进而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4.3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制度公平性增强
过去,农民再有钱也不能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城乡整合把城乡壁垒推倒了,改为城乡居民按缴费能力选择缴费档次,农民的公平感油然而生。过去,躲避参保、逆向参保现象较为严重,如今主动参保缴费成为时尚。整合以来,选择高档缴费的年年增加,由2010年的13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2万人,已占到参保总人数的9%。尽管绝对数量还不是很多,占比也不高,但增长势头喜人,表明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稳定性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王东进.不到长城非好汉[J].中国医疗保险,2012,50(11):6-8.
[2]王东进.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的关键在于认识自觉与责任担当[J].中国医疗保险,2015,83(8):5-7.
宁夏城乡 篇7
工程从开始投标时, 项目经理及相关人员就十分重视投标技巧和施工方案的科学性, 为施工期间合理的签证索赔打下基础。确保有理有据获取合同内外项目的结算, 合理控制成本, 达到项目经营成果盈利的目的。
首先, 对隧洞和管线工程中工程量较小的项目, 例如浆砌石、管道弯管等项目进行合理的报价, 这些项目在保本的情况下, 一定要盈利。因为在实际施工中, 浆砌石和管道弯管根据施工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工程量的较多。浆砌石、管道弯管等项目报价时, 单价一定是要考虑利润大一些。而隧洞衬砌、管道安装这些项目则在实际施工中工程量变化不大, 故这些项目的单价在投标中利润给予限制为佳。
其次, 对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四标段工程施工成本加强风险控制。从以下五个方面控制:
一、项目施工过程管理风险控制
项目经理对本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负全面责任, 落实最高管理者向建设单位、全体员工和相关方提供的管理承诺, 是决定工程项目盈亏的关键角色。项目管理得怎么样, 除了项目经理以外, 还取决于项目部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要求管理人员既要素质高, 又能相互协调, 使项目部成为施工项目管理的强有力的管理班子。在选用项目经理上, 单位领导也是格外用心, 精心安排具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和处理工程紧急情况能力的项目经理。该项目上的项目经理不论是施工方案选择、业主结算及内部结算上都很有实践经验。在施工期间, 他安排技术人员收集整理监理签证单, 设计变更通知及施工过程中增加的合理工程量的数据文件和影像资料, 确保合同外签证依据的完整。在隧洞施工中及时更换隧洞开挖断面及中心控制不标准的施工人员, 为保证隧洞中心轴线的准确, 隧洞每掘进500米, 请专业测量人员复测一次。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在, 施工中每一次超挖、超填、施工质量不合格都会使施工企业成本上雪上加霜。因此项目经理在施工过程成本控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质量与安全管理风险控制
质量与安全是工程施工企业永恒的生命线, 一旦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 不仅给伤者及家属带来不幸, 也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项目部对此采取制定质量安全责任制、成立质量安全部, 质量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合理。在项目施工期间, 质检员、安全员不得离岗, 及时纠正违章作业, 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施工。
三、材料价格风险控制
工程项目成本的60%~70%左右都是材料成本, 因此, 企业必须采取措施防范材料价格风险。这些年建筑市场材料价格的起落是很正常的, 一般在年内10月份以后水泥、钢材的价格是要下降的, 在次年的3月份以后材料价格随即上升的多。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 对材料采购方面非常重视, 对施工需要的大宗材料水泥和钢筋在材料价格低时及时和厂家联系订货并付一部分货款。由于本项目在合同洽谈时和业主商定材料款可以由业主提前支付的预付款中支付, 避免了在材料价格高时给项目带来的成本风险。
四、合同管理风险控制
业主很容易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 在签订合同时附加一些不平等或违规条款, 导致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初期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合同上不明确的条款是施工企业成本增加风险的源头, 若合同条款签署不详细, 业主霸王条款较多, 势必给企业埋下风险隐患。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 如工程款拖欠问题、工程单价调整问题及工程质量问题等, 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项目部在签署合同时, 组织相关人员认真阅读专用合同条款, 对合同条款逐一分析, 对单价条款、异常恶劣的气候条件、不可抗力和不利物质条件的确认上,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招投标法, 合理维护施工单位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修改。合同管理中工程索赔是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索赔时, 要针对合同里明确规定的索赔条款, 项目部成立由熟悉合同、懂经营管理的人员组成的索赔小组进行处理。在施工过程中, 注重原始记录和监理签证手续的完善, 详细收集整理与索赔项目有关的各种资料, 编制完成并按规定时限报送正式索赔文件;理出索赔的重点, 加大索赔的力度, 转变思路, 讲究策略, 做好沟通和谈判工作。
五、成本风险控制
该工程开工后及时确定项目目标成本, 和项目实施的实际成本对比分析, 找出差异并制定对策, 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另一方面项目部要通过量价分离, 对项目部考核材料量的消耗和设计变更与索赔情况。本工程3#管线施工由于业主征地不及时施工时间推迟, 管线工期由两年变成了施工工期只有一年, 虽然是业主原因, 但业主要求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如何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保证施工成本不增加, 项目施工人员调整施工方案, 配置多台吊装设备, 及时安装业主供货的管子。期间正值6月份当地雨季来临, 设备闲置, 人员富余造成了施工成本的增加。项目部及时调整策略, 在管道安装过程中增加合理的弯管, 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 增加了工程量, 抵消了管道施工过程中成本的增加量, 降低了企业成本风险。
全员参与完善项目成本控制管理, 以人为本, 企业不是哪一个人企业, 项目也不是哪一个人的项目, 只有充分调动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 做到全员参与才能完善项目成本控制管理。领导与职工之间应建立互为信任的桥梁, 以诚待人、以情动人, 形成带有人情味的人性化管理, 使职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施工过程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 才能使项目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做的更好, 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摘要: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投标及施工管理风险控制, 提高防范意识及早控制施工管理成本, 实施全方面成本控制, 将成本管理落到实处。本文就如何控制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四标段施工成本, 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 为企业多创效益, 是当前水利施工单位的重点工作, 结合笔者的多年投标及施工经历, 就如何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 谈一些粗浅体会。
宁夏城乡 篇8
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和体系为依托, 通过将公益服务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 把网络、信息、人员、资金、管理等因素有效组织起来, 从而实现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小资金撬动大投入, 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区域特点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初步建成大容量、高速率、覆盖全区城乡的高速信息通信网络。
为增强与外界联系, 宁夏电信投资2亿多元修建了以光纤为主、无线宽带为辅的通信网络, 并通过与广电部门的合作, 使全区2 362个行政村实现了与外界的互联网通信, 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村村通互联网的省区。目前,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有170个行政村用上宽带, 600多个山区行政村实现无线上网, 全区农村宽带用户达到2.9万户, 互联网电视 (IPTV) 用户3 200户。此外, 宁夏还将宽带作为多业务承载平台, 创建了在一条入户网线上开通上网、打电话、收看有线电视等多种业务的IPTV发展模式, 于全国率先实现“三网融合”。截至2008年底, 宁夏农村电视普及率已达到95%;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近50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50%;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35.4部;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
涉农信息服务站、服务平台以及综合信息网络等陆续建成,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确立。
宁夏农村信息化工程启动以来, 目前已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2 802个, 均为集电子商务、视频点播、专家在线等实用功能为一体, 可接入互联网网站、文化网站、培训网站和数字化图书馆, 以及互联网电影院的“三网一馆一院”式的综合性服务站。而由互联网电视 (IPTV) 平台、“三农”呼叫中心、农村综合信息网构成的涉农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 则为用户提供了文化、教育、培训、交流的机会。2008年底, IPTV平台实现自治区乡村宽带用户全覆盖, 可提供60路电视直播节目和3天的时移节目、1 000部影片、2 000小时的视频点播节目, 支持20 000人观看直播节目;“三农”呼叫中心通过整合多部门现有的各类涉农呼叫, 实现了专家与农户视频、语音等多形式交流;农村综合信息网也初步实现了8个涉农部门的数据共享, 共采集和整理涉农信息数据20 GB。
通过对投资、运营、信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索, 初步建立起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自身引导作用, 通过鼓励多元投资, 拓宽了融资渠道, 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通过对前期资源与市场整合的扶持与引导, 帮助企业在市场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使信息化建设在确保为“三农”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 能够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良性运转;通过引入科技特派员机制对信息员进行管理, 从而建立起制度化的信息人才培养体系, 分批引导农村信息员转变为信息科技特派员。目前, 宁夏已经建成一支有2 800余名信息员组成的服务队伍。
以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商贸流通, 扩展了农民的致富途径。
宁夏政府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 通过发挥各种通信技术的互补优势, 着力推进“村村通”以及“三网融合”等工程的实施, 建成了广覆盖、高速率、农民群众用得起的农村信息网络, 将农业科技、市场供求、农业气象、求职就业、政策法规等各类涉农信息直接传递给农民, 成功地推进了涉农部门资源共享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全面提升, 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有效指导, 带动了商贸流通和招商引资, 为宁夏“三农”建设开辟了新道路。据统计, 截至2008年末, 宁夏通过信息服务站上传和发布的农产品供求信息达29万条, 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2.3亿元, 互联网经营已成为宁夏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宁夏模式”的成功经验
宁夏农村信息化主要的成功经验在于, 政府充分把握了信息化建设的实质, 在不同场合、不同阶段切实发挥了自身的主导与引导作用, 做到既“搭台”又“唱戏”, 促进了多方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 走好了“最初一公里”;同时, 通过与通信、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合作, 把农民所需要的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又初步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在确保公益性服务完善到位的同时, 又按照市场机制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良性运转。
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
农村信息化“最初一公里”主要是指对政府各部门涉农资源以及市场力量的整合。一直以来, 农村信息化推进困难主要体现在:涉农信息资源分散, 服务标准不统一;单一依靠政府投入, 负担重, 可持续性差;信息终端服务不健全, 难以突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为解决这些问题, 宁夏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整合各部门资源、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首先, 建设全区信息中心平台。由于农业及农村生产发展的宏观信息资源主要掌握在政府各主管部门手中, 所以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实质内容主要是电子政务在农村的扩展, 是政府行使关于农业、农村公共管理职能的信息化。宁夏政府充分把握这一实质, 抓住当地“地小人少”的区位特征, 通过各级党政一把手的统一规划和直接管理, 全面整合各主管部门的涉农信息, 将其统一到专门搭建的全区信息中心平台上, 平台内容涉及农业、文化、医疗卫生、气象、科技等领域。这样不仅避免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而且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其次, 推动“三网融合”。宁夏政府在其中扮演了牵头组织和推动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角色。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协调下, 中国电信宁夏公司和宁夏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经营农村网络电视, 广电部门负责传送电视节目, 电信代收收视费, 收益的70%归电信, 30%归广电。两大部门在优势互补基础上实现了“合作共赢”, 也使宁夏率先实现了“三网融合”。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信息化终端服务。
欠发达地区农村相对落后的环境, 为信息化建设增加难度的同时, 也赋予了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宁夏模式”主要是通过搭建统一资源共享平台、修建高速通信网络、整合“三农”呼叫中心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特色之路。宁夏能在全国率先实现“三网融合”, 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欠发达地区相对简单的市场环境, 避免了城市各经营主体之间复杂的利益之争, 通过同时引进三网建设, 一步到位实现综合信息服务:宁夏电信与广电部门通力合作, 创建了在一条入户网线上开通上网、打电话、看有线电视等多种业务的IPTV发展模式, 不仅加快了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速度, 还减少设施重复建设, 节约了社会资源。此外, 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中国近90%的光纤光缆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而“三网融合”则可以充分激活这些资源, 仅此一项即可减少重复建设近千亿元, 再加上其他基础网络设施, 总共可减少社会资源浪费2 000亿元。农村信息化建设就是要选择低成本的发展模式,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 减少政府投入、减轻农民负担, 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通过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企业在投资、运营、研发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性质中既有公益部分, 又有市场部分。公共经济学认为, 对此类产品或劳务应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即政府提供与市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 也就是所谓的“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 其中政府起引导作用, 企业扮演主导角色。“宁夏模式”在这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经验:一是鼓励多元投资。如宁夏全区信息中心平台的建设资金, 就是由中国电信宁夏公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5 600万元投资和由自治区政府用于平台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终端系统建设的4 000万元投资共同构成。二是政企合作。宁夏政府在与美国犹他州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协议的基础上, 成立了由8家企业合资组建的电子商务公司, 该公司相继投入4 000多万元用于自治区信息化的建设, 如投资建设宁夏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此外还承担着自治区政府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和人才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了信息中心和农资企业的双重作用。
将对信息人才的培养纳入体制机制, 用公益和市场结合的方式激励人才成长。
宁夏将稳定、发展、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作为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 在政策制度层面予以保障, 并引入科技特派员机制对信息员进行管理;同时, 政府还引导信息科技特派员面向市场, 允许其在提供商业性信息服务时获得提成;并鼓励信息员创业, 支持其在劳务输出、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充当经纪人的角色, 充分调动了信息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采用分类别、多角度、全覆盖的方式和手段, 开展了新型农民信息化培训, 将农民群体分为信息员、重点人群 (包括党员干部和科技人员等) 和普通农民, 先集中培训前两类重点对象, 再由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 培训农村种养大户和广大农民。宁夏建立信息服务站, 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其在人才远程教育培训、村民文化资源共享, 以及互联网经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为“三农”建设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从而进一步为消除数字鸿沟、统筹城乡发展作出贡献。
“宁夏模式”的示范效应:由点及面的思考与启示
宁夏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 不仅在“最初一公里”的资源整合与“最后一公里”的信息终端服务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还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这对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村镇信息化试点均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建立专门的农村信息化管理机构, 实现资源整合和统筹规划。
各地应将农村信息化发展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纳入到信息化发展战略, 以及促进“三农”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予以考虑,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动力和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加引导、多元力量相推动的原则, 协调处理好多方利益关系,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发挥整体功能与效用, 以确保信息化建设顺畅发展。目前, 各地有关部门在扶持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 彼此间尚缺乏统筹规划和沟通协调。在这一点上, 宁夏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即通过构建统一平台来破解部门障碍、实现资源的有机融合。因此, 各地可因地制宜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监管机构, 在政策制定、资金发放、项目设立、人员派送等方面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实现资源整合与统筹规划管理, 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
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创新型技术的支撑。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闭塞、自然条件较差, 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东中部农村。从宁夏试点的情况看, 欠发达地区村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 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设立针对欠发达地区村镇数字化发展需求的专项课题, 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实地调研, 结合示范村镇数字化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 研发出适合不同区域村镇特点和需要的数字化应用系统;同时, 加快当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帮助建设和拓宽当地涉农资源数据库, 通过研发推广适合终端用户使用的先进、适用、低成本的信息技术, 降低应用信息服务门槛, 把信息化服务普适化。
注重农村信息人才内涵式和外延式开发, 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养。
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农村信息化的关键也是难点。现有基层信息人才队伍, 稳定性较差, 构成复杂, 整体素质不高;同时, 农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其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也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成果的普及。鉴于此, 各地政府部门在建设农村信息人才队伍方面, 应注重将内涵式开发和外延式开发相结合, 一方面, 加大对信息员的培训培养力度, 通过广泛开展远程培训、当面授课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提高信息员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此外, 加大农村信息化宣传力度, 依托信息化手段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鼓励县级及县级以下职业中专、农广校、成教中心等单位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普通农户开设技术培训和基础文化普及课程, 以培养农民信息意识, 全面提升农民对信息化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 可采取长年驻扎与短期支教相结合的方式, 在政策上鼓励科技人才深入实地支援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 建议将信息员的培养纳入体制机制, 也可尝试与大学生村官及基层农村干部的培养体制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人才输送, 也能调动起信息员的积极性。
探索建立农村信息化市场运作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