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2024-07-13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对策与研究(精选7篇)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篇1

信阳市转变渔业发展思路,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思考

到2010年底,河南全省水产养殖水面达259898公顷,~2001年增加83466公顷、增长47.3%,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9.4万吨,LL2OO1年增3168.5万吨、增长221.7%,水产行

业总产值达162.3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o16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492元【1】。水产品总产量在全国内陆省份排名第六位,渔业已成为大农业中最具生机、最富活力的产业之一。)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河南省渔业二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拉动全省渔业整体实力提升的一大动 力。全省渔用饲料厂发展到121家,年生产能力150万吨,年产值l5亿元。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2家,生产水产加工品20多种,加工能力达到4万余吨,产值8亿多元。各类休闲、观光、度假、垂钓等休闲渔业企业3000多家,生产基地及经营利用水面达80多万亩,直接安置就业人员1O万多人,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年综合产值2O多亿元。昔日破旧荒凉的养殖场,今天已成为人们节假日游玩休憩的理想之地,休闲渔业正在成为新时期的亮点和水产经济新的增长点。)行业素质明显提高

池塘、网箱集约化养殖生产技术保持较高水平,主要养殖区优质苗种、优质颗粒饲料及渔 业机械(增氧机、投饵机等)基本普及。养殖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自郑州、洛阳两 个高产连片商品鱼区上世纪末相继出现“拉网队”H 后,主要养殖区的生产作业,基本上实现了社会化服务,从养殖技术咨询到苗种下塘、饲料供应、鱼病防治和产品上市都可以通过电话搞定。水产品生产经营市场化分工越来越细,全省已建成各级各类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50多个(其中农业部定点水产品批发市场2个),在拉动市场供求和水产品价格调节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水产品质量呈现良好局面,全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26个,面积106.32万亩,占全省养殖总水面的27.40%。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水产名特优养殖品种、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均大幅度增长,尤其是黄河鲤鱼、淇河鲫鱼、河蟹、小龙虾、中华鳖、黄鳝、青虾、泥鳅、甲鱼等优质水产品种发展较快,养殖面积达到150多万亩,正在形成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渔业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渔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渔)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发展现代渔业,对促进渔业和渔村经济发展,实现渔民持续增收,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对渔业率先在大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渔业资源处于高负荷、超负荷的运行状态,不仅海洋渔业资源得不到恢复,反而由于渔业回报高、致富快这一产业特性,使得人们热衷于渔业生产和对渔业投资,致使渔业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代渔业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素质,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因此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7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这表明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基础条件。

(一)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渔业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需发展现代渔业,实现我国渔业从追求产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从扩张规模向提高效益转变,从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变。从渔业的功能上来看,人类动物性蛋白质摄取量的16%由水产品提供,过去一直强调渔业要保障水产品供给,让老百姓特别是传统节日的餐桌上有新鲜美味的水产品。现在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渔法,而且还要创造食鱼文化、海洋信仰和海洋民俗等。同时,现代渔业对渔民生产、渔村生活、生态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和依赖性,特别是生态环境与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二)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提高渔业产业效能。渔业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一直贯穿于第一产业(捕捞和养殖业)、第二产业(造船、渔机、渔具渔网、渔用兽药和饵料制造业以及水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物流、营销和休闲渔业等其他服务业),形成产供销、渔工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的渔业产业链体系。在传统渔业中作为第一产业的捕捞和养殖业的发展,明显优于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且产业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差,这些严重影响了整个渔业产业的效能的提升。而现代渔业的目的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素质,形成渔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因此发展现代渔业将有利于提高整个渔业产业链的效能。

(三)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渔业产量从536万吨增加到6000万吨,1996年以来渔业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水产品人均消费量从4.8千克增加到25千克以上,与欧盟国家的消费水平基本持平,居世界第四位,比世界人均消费量16千克高出约56%。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1979年4.41千克提高到2006年的40.46千克,使我国的水产品市场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供给短缺局面,实现了总体上的供求平衡。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已从单一对数量的要求,提高到包括数量和质量安全的更高层次,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目标。

(四)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提高渔民收入。渔业作为大农业重要的组成部份,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末全国有渔业人口2040万人,渔业劳动力近1260万人,渔业总产值44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5%,渔业经济总产值近8580亿元,渔民纯收入6180元。1978年至2006年渔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3.5%,进出口贸易总额从3.69亿美元增长到136.6亿美元。与此同时,非渔业劳力也大量参与渔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可见渔业发展在增加渔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渔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要继续发挥渔业在增加渔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就必须发展现代渔业,促进渔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五)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现代渔业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水产品数量和渔业GDP的观念,更加注重渔业、渔民和渔村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代渔业的发展将有效提高渔区社会组织化程度,从而有利于维护渔民合法权益,实现管理民主、生活宽裕、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渔村。同时,现有渔业经营体制中的水域滩涂、渔业权渔业等权属性质、经营主体以及生产方式,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础保障,需加以稳定和完善。要切实考虑渔民的利益,以自愿、平等、有偿、等价和诚信等原则,通过组建法人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实现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体现和维护渔民的基本权益。

综上所述,渔业不仅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渔区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渔业、渔村、渔民的全面发展和渔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才能加快推进现代渔业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不是渔业强国。主要表现在:粗放型渔业发展方式并未完全转变,渔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育科技投入不足,渔民权益难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渔业产业竞争力相对较低。

(一)粗放型渔业发展方式并未完全转变,渔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国渔业目前仍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耗能、数量扩张型的传统生产方式。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仍然处于以渔船和池塘为基本单位,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产业化集中度低、资源利用度低。在海洋捕捞方面,以海洋捕捞为主体的格局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低水平重复投资(小马力、小吨位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的过度集中,造成了区域性渔业产业结构趋同,劳动生产率较低等问题。在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之中,第一产业的产值约占总产值的54%,第二产业为32%,第三产业仅占14%,这表明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过度集中从事海洋捕捞业造成了渔业资源的枯竭和捕捞效益的下降,同时也造成了资金投入的大量重复和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在水产养殖方面,一直以贝藻类等产值较低的生物作为主要养殖对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内部存在严重趋同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低水平经营现象,尤其是沿海不同地区养殖单产差异较大的状况,反映了沿海养殖业的粗放经营现象十分普遍。

二是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资源衰退。随着海洋资源环境的恶化和国外市场形势的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着保护力度不足、压力过大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全国发生渔业污染事故1089次,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16亿元,对渔业生产、水产资源和渔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同时,近年来水域滩涂围垦、港口船舶工程、水利水电等涉渔建设项目的大量增加,对渔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据资料介绍,像浙江舟山这样以捕为主的重点渔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各种船舶航行频繁,使海域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的污染。2006舟山海域严重污染面积达7930,占总数的39.26%;中度污染面积达5530,占总数的27.38%;轻度污染面积达3611,占总数的17.88%;三项合计污染面积占总海域面积的84.52%。尤其是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替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各地竞相大力发展船舶工业,已建或正在兴建的大型船舶(造船)基地,如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将使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渔业资源进一步衰退,并给渔船生产、补给和渔民生活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在渔业基础设施方面,中央从2004年起连续四年发出一号文件,对新农(渔)村建设、农(渔)民增收、现代农(渔)业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深受渔农民欢迎,极大地调动了渔农民生产积极性。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资源税,与税费改革之前相比,渔民负担进一步减轻;2007年国家用于三农的支出达4318亿元,比2006年增加22.8%;为渔业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此外,“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和地方财政在渔港建设、海域环境污染治理、渔用柴油、渔民培育、渔用饲料、海洋捕捞和养殖业保险等方面,实施直2007年中央财政各项农接投资和综合直接补贴相结合,投入力度逐年扩大,(渔)业补助资金526亿元,其中中央对渔业基本建设投资61.3亿元,仅渔用柴油一项补贴就达54.3亿元,但是国家的各项惠渔政策,很大一部分被渔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所抵消,渔民的实际收入并无明显增加,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并未完全建立。从总体上来看,渔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港口、渔船等设施规模较小,功能陈旧老朽、落后失效等问题比较明显,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比较薄弱,渔业发展的承载力比较低下,导致渔村经济整体发展比较缓慢。

(二)教育科技投入不足,渔民权益难以保障。在教育投入方面,政府对渔业劳力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现有渔业劳动力中,有相当数量的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渔村人力资源无论是文化程度、专业结构,还是在年龄层次、培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和问题。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2006年舟山全市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8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为983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为27151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为20763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864人,分别占渔业劳动力的0.05%,1.97%,54.53%,41.70%和1.75%。2005年,舟山渔区拥有各种人才总数为1387人,其中第一产业757人,占总人数的54.57%;第二产业345人,占总人数的24.87%;其他295人,占总人数的20.56%。从专业结构上看,技术型人才170人,占总人数的12.25%;经营型人才371人,占总人数的26.75%;生产型人才846人,占总人数的61.00%。从年龄层次上来看,40岁以上872人,占总人数的62.87%;40岁以下515人,占总人数的37.13%。从培养方式来看,上述各种人才中仅420人受过培训教育,其中由技术推广机构培训的人员为390人,占总人数28.12%,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仅1人,占总人数的0.07%;渔农业职业学校仅29人,占总人数的2.09%;其余967人则完全依靠自学、师承等方式,占总人数的69.72%。由于渔民教育文化素质低,较难接纳、消化、吸收新的渔业知识和技术,对新事物、新技术、新信息的认识能力相对缺乏,造成许多先进技术和设备无法推进和应用,难以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

在科技投入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队伍比较薄弱。从渔业科技投入来看,2005年中央对渔业财政投入10.8亿元中,仅有3.9%资金用于保护区建设和科教推广,渔业科技投入占渔业总产值比例仅为0.010%(2005年渔业总产值为4180.48亿元),大大低于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可见对渔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和重视度不够。从渔业科技队伍来看,渔业科技人员流失、经费紧张、队伍不稳,科研工作和技术推广难以展开。从渔业科技成果来看,突出性、应用性科研成果少,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更少,一般性、重复性科研成果多,科研成果鉴定的更多。

在渔民权益方面,长期以来在海域的使用权问题上,一些地方开发无序,使用无偿,利用无度,甚至出现了海洋的“圈地运动”。由于当时为鼓励浅海滩涂的经营开发采取“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且各地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普遍低于农地使用价格等因素,各地填海围堤的积极性高涨,围堤造地速度快、范围广、面积大,乱占滥用海岸线和海域资源,这不仅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和空间的巨大浪费,而且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降低了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海域拍卖、滩涂围垦、项目建设等现象逐渐增多,造成渔民“失海、失滩”现象严重,渔民得不到合理补偿,基本生活环境受到严重侵害。加之渔业的比较利益相对低于工业等其他产业和领域,致使港口、海岸线等渔业资源被无偿占用或改作他用,渔业生产条件受到严重影响,生态资源环境破坏严重,渔民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严重影响渔业的持续发展和渔区社会安定,进而加剧了渔村、渔民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渔业产业竞争力相对较低。一是行政管理主体责任界限不清,现有监管能力与法律赋予的职责不相适应。对水产品安全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以及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等原因,造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成本过高。面对众多企业和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生产方式,我国公布的《食品卫生法》和其它食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责任制度,但概念不完整,难以涵盖食品安全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基本特征,存在着立法内容不全,法律依据不足,处罚力度不强等现象,势必造成安全监督管理的缺位。

二是水产品种类繁多,市场集中度低,制造技术的高度化、集约化和水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一旦发生水产品质量事件,追溯原因和环节难度大。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仍然处于以渔船和池塘为基本单位,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合作经济组织的参与,无法对其生产进行统一规范。另外,生产现场和消费现场的分离也为那些市场经营意识薄弱,诚信意识低下的水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和个人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等不法行为提供了条件。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然影响我国渔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近年来,水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在增长,但进口增长的幅度明显高于出口,水产品进口总额从1997年的12.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43.0亿美元,年均增长15.02%;水产品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31.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3.6亿美元,年均增长12.9%,出口增长明显低于进口增加,与成为渔业强国的努力目标是不相称的(2006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529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8%)。挪威2005年水产品产量为400万吨,但其出口额达317亿挪威克朗(约为24.27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1%;日本2005年水产品产量为576万吨,但其出口量约为47万吨,约占总产量的8.16%,出口额达174.8亿日元(约合14.57亿美元)。表明我国作为世界最大渔业生产国,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现代渔业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渔业

目前,国际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衡量指标是:产业总产出、资本投入、人力投入和制度变量。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以上影响渔业发展方式的因素,来实现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在提高渔业总产出上,要依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发展方式。即通过工厂化养殖、抗风浪网箱养殖等设施来提高养殖水平;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等生产方式来提高渔业产量;通过渔业产业化来重新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优质高效渔业来提高渔业产业素质,把水产品加工业、运销业、服务业等三次产业融为一体,延长渔业生产链,形成产业内部的互补机制来提高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渔业总产出。

二是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加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与支持,政府可以通过综合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加大对渔业的支持力度,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渔业支持补助制度。同时,政府还要为渔民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渔业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鼓励渔民和社会力量加大对渔业的投入,充分发挥渔民在建设新渔村和发展现代渔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渔民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学养殖(捕鱼)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三是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要全面提高渔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新渔民。要大力加强渔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逐步建立以县(区)渔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乡镇渔业技术推广员为核心,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增加对渔民多层次的培训,既要面向渔船、池塘提供生产技能培训,使他们了解技术和信息,增加致富机会和本领,又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真正知法、守法、用法,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遵守国际渔业条约和法律法规。

四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上,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渔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建设。首先要抓好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规范政府、生产者、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主体的行为,形成“依法治渔、以法兴渔”的渔业法律体系,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渔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建设,使其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制度保证。

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大力发展循环渔业,发展循环渔业是渔业生产、资源、环境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发展的全新的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向结构优化、规范经营、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逐步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加强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内在联系,培养渔业自我增长机制,实行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发展的理念上,要改变过去重眼前轻长远、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增长方式。在发展功 能上,要积极推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资源环保型渔业技术。

(二)保护渔民合法权益,增加渔民收入

渔民是建设现代渔业的主体,而水域、滩涂是其基本生产资料,利用水域、滩涂从事渔业生产的权利是其享有的基本生存权利。然而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目前我国渔民“失海失滩”现象非常严重,通常又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因此要提高渔民收入首先要确保渔民的渔业水域、滩涂经营权和使用权,保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一是要运用法律手段,以《物权法》和《渔业法》为依据,切实保护渔民合法权益。二是加强渔业权制度建设,使渔民“捕有其海”、“养有其水”,同时要尽快建立渔业风险防范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渔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渔业保险制度。加强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应急体系的建设,提高渔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在确保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渔民的收入。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将分散的水产养殖者个体、企业联合起来,实现规模化养殖,实施产加销和渔工贸一体化。二是针对鱼价低、卖鱼难、渔民增收难的现状,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步伐,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三是培育自主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要坚持以质量创名牌,依靠名牌闯市场,以品牌战略带动企业管理,带动市场开发。同时要强化品牌管理,深化品牌意识,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提升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国家要在财政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渔业的支持力度。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渔业保护政策的做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渔业法律法规,形成渔业的长效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渔民的利益,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新的财税体系应更加切合国家产业、企业发展要求,制定有利于资源环保型、技术创新型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体系。

(三)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

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可以依靠水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自律,消费者的市场选择,法律法规三方面的力量得以实现。

一是激励生产经营企业将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GAP(良好农业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等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生产经营中来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培育理性的、挑剔的消费者,使在购买水产品时能够做到优质高价向市场发出正确的信号,防止水产品“柠檬市场”的形成。三是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标准等正式制度安排,来规范渔业生产者行为,保护渔业资源、生态环境,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加强对水产品供应链的监管来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渔业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体系的竞争,而不是初级原料的竞争。除水产资源、资本和劳动力外,应包括科技、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家等一系列内在要素的综合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要从发展现代渔业的关键和薄弱环节抓起,尽快建立产业支撑体系,扩大渔业产业规模,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扭转资源衰退的局面,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渔业,推进渔业产业特色化、安全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全面提升现代渔业的建设水平。

[1]王建新.河南省“十一·五” 期间渔业发展形势浅析[J].河南水产,201l,(2):4—5.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篇2

1 江苏沿海休闲渔业的发展状况

1.1 江苏沿海发展休闲渔业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国家大力开展“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活动:2006年倡导 “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全国旅游活动;2007年又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提倡乡村旅游[3]。休闲渔业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苏沿海地区传统渔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以来徘徊于捕捞、养殖及初级加工层次,效益不高,对地方经济带动力不强。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休闲渔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休闲渔业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与贡献也日渐显现。首先,休闲渔业能够实现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其次,发展休闲渔业能够带动沿海城镇、渔村发展,渔家居民就业,提高地方与渔民的经济收入,尽快实现奔小康;第三,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缓解渔业生产和渔区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带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第四,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推进沿海渔区村镇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带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五,发展休闲渔业将进一步弘扬渔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活跃渔区经济,带动沿海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1.2 江苏沿海休闲渔业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江苏沿海休闲渔业发展势头较好,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发展休闲渔业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如东、赣榆等县市的休闲渔业正逐步形成规模,打出品牌。但江苏沿海休闲渔业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区域内休闲渔业发展多处于自然成长、自生自灭的状态。政府投入不足,地方推动不力,形成不了规模,品牌效应不够。二是长期以来,当地政府一贯对海洋捕捞、沿海养殖、水产品加工等海洋渔业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较重视,投入巨资加以培育,但对以娱乐渔业、运动渔业、观赏渔业、科普渔业等为代表的休闲渔业发展缺少战略眼光,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导致当地休闲渔业发展滞后。三是沿海地区休闲渔业规模小、形式单调,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由于缺少大项目支撑,在规模上多以中小型为主,规模效应不突出,吸引力与辐射力不强。旅游项目较单调,多以观光与品尝美食为主,缺乏体验、运动、度假等高档次的旅游项目。由于渔港、渔村等散落在沿海偏远地区,公路等级低,交通不方便,当地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休闲渔业的需求,制约了休闲渔业的发展。

2 江苏沿海休闲渔业的发展条件

2.1 渔业资源丰富

江苏沿海处于我国黄海南北两股潮流的交汇处,海岸线长954km[4],有20多条较大河流入海,海区水质肥沃,盐度适中,饵料充足,是鱼、虾、蟹、贝等生物回游、栖息、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有著名的吕四渔场、海洲湾渔场、黄沙港渔场、长江口渔场和大沙渔场,海洋渔场总面积达15.4万km2[5]。海区浮游植物种类多,共190种,集中分布在沿岸河口区;浮游动物资源丰富,共有98种;潮间带底栖生物共有7个门类198种,以文蛤、四角蛤蜊和青蛤为主;近海底栖动物有183种,虾类资源丰富;近海有鱼类150种[6],优势种类有黄鲫、棘头梅童鱼、银鲳、刀鲚、小带鱼、大带鱼、小黄鱼、鳓鱼、灰鲳、鲅鱼、海鳗等10多种。2008年,沿海三市水产品总量216万t,占全省的48%,其中海洋捕捞55万t、海水养殖67万t[7]。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良好的渔业基础,是发展休闲渔业的内在驱动力之一。

2.2 区位条件好

江苏沿海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又处于“三沿”(沿海、沿长江、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8]。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人口密集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北部连接山东及环渤海地区,是东南沿海经济大通道承南启北的重要节点;东部与东北亚相接,与日本、韩国隔黄海相望;新欧亚大陆桥和长江黄金水道连通中西部,是陇海兰新线地区出海通道和要冲,具有旅游发展的良好区位优势。同时,日本、韩国、上海与长三角地区是江苏沿海发展休闲渔业潜力巨大的客源地,将有力推动江苏沿海休闲渔业的发展。

2.3 发展空间大

江苏沿海地区不但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而且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沿海地区三市陆域面积3.25万km2,总人口2065.7万人[9]。这里有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腹地空间巨大,滩涂总面积为66.7万hm2,约占全国的1/4,现每年仍以0.2—0.33万hm2的速度增长。沿海海域面积达3.75万km2[10],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又处于我国海洋的中枢地位,沿海著名渔场多达4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沿海休闲渔业的养殖基地、垂钓基地、渔村、旅游设施建设与旅游活动开展等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4 交通条件改善

近年来,江苏省沿海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形成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作为全国主要港口的连云港和南通港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连云港“一体两翼”港口格局初具规模。盐城市积极推进港口开发,形成了“一港四区”组合港管理模式;南通市洋口深水海港初步通航,吕四港综合海运码头建成,迈入桥港新时代。苏通大桥、沿海高速建成通车,崇启大桥奠基开工、沪通铁路批准立项,一大批疏港通道项目陆续启动,沿海铁路建设也在抓紧推进。现代交通网络的初步形成不但能带动沿海休闲渔业的发展,而且对拉动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5 旅游资源独特

江苏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类型众多,禀赋独特。这里有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滩涂湿地、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花果山旅游胜地、江苏“海上花园”东西连岛、“江苏北戴河”赣榆海滨浴场、世界罕见的辐射沙脊群、著名的“灌河虎头潮”、东台海域奇观“二分水”、南通沿海牡蛎礁群、寅阳圆陀角日出奇景、绿色长城沿海防护林带等。江苏省沿海地区人文旅游资源有二涧村、青墩渔猎文化遗址、秦代东渡日本方士徐福故里徐福村、沿海古长城 “范公堤”、黄河古道“古云梯关”、“东海名郡”海州古城,安丰历史文化名镇、草堰丁溪古盐场、唐代沿海“航标塔”海春轩塔,以及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射阳河闸,现代化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古黄河口海堤工程、东台永丰林农业生态园、特色渔港渔镇渔村、各类鱼类产品、工艺品与渔文化艺术、民俗节庆活动等,可谓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质量高,人文旅游资源独具一格,为沿海地区休闲渔业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支撑(表1)。

3 江苏省沿海休闲渔业发展对策

3.1 制定沿海休闲渔业发展规划

发展沿海休闲渔业,要高起点制定江苏沿海地区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将休闲渔业发展规划纳入江苏省沿海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去。首先,规划要体现休闲渔业宏观发展与微观发展有机结合,将宏观发展与景区发展、项目发展、品牌发展、旅游线路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宏观指导,打造项目精品。其次,规划要体现江苏省沿海三市休闲渔业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壁垒,协调区域合作,克服项目雷同,实现共同发展。第三,规划要体现区域特色。连云港市休闲渔业要紧扣该市沿海“海、古、神、幽”旅游特色,将休闲渔业与运动旅游、观光旅游、神话旅游、访古旅游结合起来。盐城市拥有江苏沿海最大的沿海湿地,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打好“生态旅游”这张牌,将休闲渔业与观鸟、赏鹿、凭钓、森林游、新能源观光游等结合起来,形成旅游品牌。南通市拥有沿江临海的优势,要实现海洋与江河休闲渔业发展的互动,品海鲜江鲜,观江海奇观,重点发展“海上迪斯科”、“空中交响乐”、圆陀角观日出等特色旅游项目。第四,要加强休闲渔业基地建设,实现空间组合上的优化。连云港市的海头、柘汪、墟沟、高公岛,盐城市的陈家港、黄沙港、射阳港、斗龙港、弓京港,南通市的海洋乡、吕四港、东灶港、寅阳等应成为江苏省沿海休闲渔业重点发展的节点,以此带动整个江苏省沿海地区休闲渔业发展。

3.2 做强沿海休闲渔业产业

大力发挥江苏省沿海渔业优势,进一步优化渔业结构,以沿海港口与海水养殖基地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推广生态渔业模式,发展新型休闲渔业,建立起“渔业生产—渔业加工—休闲渔业”一条龙发展的休闲渔业特色产业。

3.2.1 渔业生产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和品牌渔业,整合涉渔资源,推进渔港现代化。江苏省沿海地区要调整和优化渔业养殖布局,加大滩涂护养精养的力度,引进适宜滩涂养殖的新品种。同时,做好良种选育和培育,通过发展堤内健康养殖、高涂蓄水综合养殖、滩涂围栏养殖、辐射沙洲移苗增殖等方式来推动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加快开发适合于江苏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的海水鱼、藻类、蟹类,重视培育江苏沿海地区的特色养殖业,形成江苏沿海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基地化、特色化的新格局。

3.2.2 渔业加工

充分利用江苏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和资源优势,以开发多种优质系列水产大众食品、水产保健用品、水产土特产品及工艺品为目标,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装备,采取产地加工和销售并举,为休闲渔业服务;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品牌产品与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富有特色的海水鱼、贝类、蟹类和海水蔬菜等美味菜肴,形成鲜明的江苏省海鲜品牌;利用沿海贝类资源、海草资源开发贝雕、贝壳画、贝壳装饰品、海草编织品、海洋生物标本等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为休闲渔业锦上添花。

3.2.3 休闲渔业

江苏省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沿海的港口、渔村、渔乡的优越自然环境与宜居条件,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条件好的沙滩、渔港、岛屿、渔村的建设,使之尽快成为集游钓、娱乐、运动、休闲、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推进游钓渔业的发展。连云港市拥有江苏唯一的基岩海岸,岛屿沙滩,蓝天碧浪,风光如画,应将其建设成为运动型、观光度假型的休闲渔业基地;盐城市拥有丹顶鹤、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滩涂湿地,海水养殖面积大,应将其建设成为垂钓型、生态旅游型休闲渔业基地;南通市沿江临海,河鲜海鲜兼备,已开发出“海上迪斯科”等特色项目,应形成体验型与美食型的休闲渔业基地,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

3.3 开辟富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江苏省沿海三市都有着良好的农业、渔业、养殖业基础,沿海湿地上分布着众多渔家村落,在千百年的休养生息中蕴积了丰富的、极具渔家风情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围绕沿海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等,可进一步开发具有浓郁湿地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如渔家乐休闲游、渔乡民俗风情游、渔港鱼市商贸游等。旅游项目要精心打造区域牌、特色牌、休闲牌。一是发展特色体验项目,如组织游客参与近海捕捞、扳罾拉网、临海垂钓、采文蛤、拾海鲜、捉螃蟹等活动,使游客从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与乐趣;二是发展渔文化旅游项目,如渔家迎亲、渔港集市、唱海门山歌、听船工号子、拜天后娘娘、观渔乡歌舞等,增加游客的旅游情趣;三是发展渔乡观光项目,如连云港山海奇观渔乡游、高公岛渔家乐、秦山岛观海游、东西连岛风情游,盐城市珍禽渔乡游、麋鹿渔乡游、养鳗场观光游、风电场观光游、湿地生态休闲游等;南通市圆陀角观日出、牡蛎礁观光游、如东“海上迪斯科”采蛤游等,使游客能够通过休闲旅游观赏到江苏省沿海的绮丽风光;四是发展渔港渔乡度假游,让游客进渔港、住渔村、吃海鲜,参与渔民的劳动,体验渔民的生活,并从渔民的生活劳动中获得愉悦;五是发展海上运动项目,如连云港市海州湾可发展冲浪、帆板、游泳、沙滩排球,以及盐城市滩涂运动会。此外,南通市“空中交响曲”(滩涂放风筝)也很富有特色。总之,江苏省沿海三市应有各自的“绝活”(特色项目),各显神通,彰显个性,创造品牌,使江苏省沿海休闲渔业旅游项目更加丰富多彩、更具特色(表2)。

4 促进沿海休闲渔业协调发展

江苏省沿海休闲渔业要体现协调发展的理念。首先,要实现空间布局的协调,切忌一哄而上,恶性竞争。通过空间布局优化,重点发展资源条件好、渔业基础好、旅游环境好的沿海渔港和渔村,使之成为沿海休闲渔业的发展极,以此带动休闲渔业的协调发展。其次,休闲渔业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产业,因此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生态旅游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实现休闲渔业与旅游业及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休闲渔业是一个特殊产业,是海洋渔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也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在资源利用、空间占有、发展路径等诸多方面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应将其作为沿海地区产业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与旅游业及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取得“共赢共荣”,推进江苏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行.美国休闲渔业现状[J].北京水产,2005,(5)∶4-7.

[2]柴寿升,戴欢丹,王海建.休闲渔业资源的分类及其开发评价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2-37.

[3]蒲姝.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J].生态经济,2010,(5)∶119-123.

[4]凌申.江苏沿海地区新能源经济增长极的培育[J].科技管理研究,2010,(3)∶70-72

[5]江苏省统计局.2010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5.

[6]江苏年鉴杂志社.2009江苏年鉴[M].南京:江苏年鉴杂志社,2009∶89.

[7]沈毅,姚东瑞,童军.江苏现代渔业实践的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05,(6)∶60-64.

[8]凌申.江苏沿海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特区经济,2009,(11)∶36-38.

[9]江苏省统计局.2010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710.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篇3

关键词:新常态;都市农业;都市现代渔业

1大力推进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的新背景

1.1新常态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为发展都市现代渔业提出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然而,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背后资源高消耗、产业低水平也留有一定的隐患,并且今后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发展已经不太现实,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赶超式发展迈向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一方面,仅仅依靠投资和低廉劳动力就可以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新常态下将更为重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将更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也将会变得更为紧迫。大力推进都市现代渔业作为拉动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快速经济发展的积累,中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大都市已经迈入到小康社会,逐渐富裕的人民对消费的需求层次也更为多元和高端,这使得发展都市观赏渔业,垂钓渔业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要求。总之,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为都市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1.2新常态下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发展给都市现代渔业提出新的要求

中国人素来喜爱美食,美食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色和重要内容。伴随着人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国民对于饮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常态下,人们考虑的已经不是吃不吃得饱的问题,而是吃不吃得好的问题,吃不吃得安全的问题。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纸质媒体都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无疑是当前中国社会和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当前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各种争论就是明证。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的首要消费方向是走向都市居民的餐桌,而城市周边水域往往受到的污染比较严重,因此如何保障养殖对象不被污染,如何保障进入城市居民的水产品的安全可靠都提出了新的课题。新形态下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无疑为都市现代渔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背景和要求。

2大力推进都市现代渔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政府方面要合理规划引导,加大对都市现代渔业的扶持力度

“都市渔业”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是都市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当前,作为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的农业整体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观察,其弱势更为明显。渔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样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近年来,从上海[2]、天津[3]等发展都市农业的做法看,各地政府也普遍对都市现代渔业的发展做了不遗余力的探索和尝试,都市现代渔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总体上看,大部分地区,都市现代渔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政府对都市现代渔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因此,大力推进都市现代渔业发展一方面要求政府做好合理规划、有序引导推动,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现代都市现代渔业的支持力度。

2.2实施都市现代渔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壮大传统渔业规模和效益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渔业、创意渔业等不同现代都市农业形态。新的常态下都市居民对于渔业消费将会是更加多元化,对于休闲渔业、观光渔业的消费需求更大。休闲渔业作为近年来新兴渔业产业新业态,其突出体现以“鱼文化”为特色,集垂钓、旅游、观光、餐饮等一体,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4],因此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此外,观光渔业、观赏渔业、创意渔业等新的渔业形态也有着良好的消费人群和市场需求。

2.3加大科研投入,支持科研创新,推进都市现代渔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创新是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的首要动力。都市现代渔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念和成熟技术为支持,水产养殖要实现质的飞越,必须进行科技储备开发[5],因此加大对于都市现代渔业的科研项目投入,支持都市现代渔业方法项目的科研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是发展都市现代渔业的必然要求。推进都市现代渔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也是发展都市现代渔业的重要方式。标准化建设可以为都市现代渔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标注和发展目标方向,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方便都市现代渔业企业和养殖户了解市场需求,更加合理地选择发展规模和都市现代渔业形态,提升企业和养殖农户的效益。

2.4营造良好政商环境,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推动现代都市现代渔业的作用

资本投入也是发展好都市现代渔业的所必需要的。休闲渔业、观赏渔业等现代都市渔业的新形态离不开民间资本的投入,同时也需要打造一批现代化水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程度。都市渔业的发展要利用市场机制,营造良好的政商环境,做好政府、企业、与科研单位的产学研相结合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推动现代都市渔业的发展主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凯,覃春兰.都市渔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浅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0):81-85

[2] 杨正勇,潘迎捷.上海都市型现代渔业的构建[J].中国农业生态学学报,2008(5):761-765

[3] 郭立,李乃祥,魏东.关于发展天津市都市型现代渔业的思考[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 (4):3-5

[4] 宋建辉,等.天津都市渔业发展探讨[J].水产科技情报,2012,24(2):22-25

[5] 杨正勇,潘迎捷.上海都市型现代渔业的构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3):760-765

(收稿日期:2015-11-09)

市休闲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4

**市水产局(2008年9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迫切,休闲渔业应运而生。**素有“百湖之市、渔米之乡”的美誉,湖光水色秀丽,发展休闲渔业得天独厚。近年来,休闲观光渔业在**悄然兴起,发展迅速,并

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眼球,成为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

一、我市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我市的休闲渔业发展有二十余年历史,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近几年来,我市休闲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通过拓展休闲内涵,拉长产业链,与其他行业巧妙地结合,给休闲渔业增加了新的内容。形成了三大发展方向:从单一的垂钓观赏型向垂钓、观赏、品尝、休闲、示范等功能,向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具有以综合发展为内容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单纯的休闲渔业生产向观光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和科普教育基地融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都市型渔业新格局发展;从单项开发休闲渔业正向与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基地建设相结合,与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相匹配的区域化方向发展。

全市现有休闲渔业场所675个,垂钓场127个,食鱼餐饮美食城79个,度假村13个;垂钓总水面9万亩,其中专业垂钓面积已达1.5万亩;年接待休闲人数30余万人次,安排就业1万余人,为渔民增收人均30元。全市休闲渔业直接产值达2亿元。已形成五大类型的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闲渔业新格局。

(一)养殖垂钓型。这是从养殖渔业发展而来的类型。利用池塘、湖泊围栏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以养殖鱼类为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与其他类型的休闲渔业比较,其特点是投入成本少、见效快。这是我市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分布范围最广,水产养殖单位和养殖户都有。鄂城区城郊62%的鱼池,3.2万余亩;华容区(含葛店镇)21%的鱼池,1.7万亩;梁子湖区23%的鱼池,2.1万亩的鱼池均以此方式经营。2007年接待垂钓爱好者3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

(二)休闲垂钓型。指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它是我市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全市有三山大湖渔村、长港垂钓中心、杜山养殖示范园区、蒲团弘信渔场等20余家休闲渔场,共有约5400亩鱼池和1.7万亩湖泊的水面。它满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此休闲渔业类型主要集中在重点渔业乡镇,具有交通便捷、离市区及周边武汉、黄石等城市不足一个小时的路程等特点。2007年接待垂钓爱好者3.9万人次,经营收入800万元。

(三)生态观光型。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集观景、休闲、度假、垂钓于一体。它是我市垂钓业拓展与旅游业的结合,极具发展潜力,是目前休闲渔业类型中功能最强、项目最多、范围最广、利润最高的一种。全市目前有10余家。如红莲湖旅游度假山庄总投资3亿多元,集水上训练、度假、高尔夫球场、垂钓等为一体。另还有临江龙潭山庄、新庙日月潭度假山庄、西山街办仙人山庄、杜山樊湖公社、武昌鱼原种场垂钓园等,2007年经营收入2亿多元。

(四)观赏鱼生产型。以观赏鱼(主要为金鱼系列品种)引进、养殖生产、经营为主的产业。该产业在我市刚刚起步,规模不大,品种不多,仅有20余个常见品种。现有养殖户十余家,养殖产量在100万尾左右。采取门店、摆摊等方式专营销售或在花鸟商店内销售。年销售额为65万元。

(五)节庆旅游型。利用渔业资源,举办与渔业相关的节日形成特有的休闲类型。我市近年来重点举办了梁子湖旅游捕鱼节、武昌鱼文化节,节庆推动了旅游,引导了渔业消费方向。2000年至2007年开展的梁子湖旅游捕鱼节暨武昌鱼文化节,把经贸洽谈会结合进来,活动期间水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每年共有20万多人次的省内外游客到梁子岛及市区休闲、观光,品尝武昌鱼、红尾鱼、螃蟹,购买本地特产——优质珍珠装饰品及工艺品,直接带动旅游产业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我市休闲渔业创造出了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拓展了渔业空间,又开辟了渔业新领域,从五大方面为建设水产大市注入了新活力。

——提高了渔业的比较效益。从事垂钓与出售商品鱼相比,利润高,亩收入达到5000元—8000元,是单纯养殖效益的2—4倍,从而实现了渔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开辟了活鱼销售直通渠道。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科技的进步与普及,养殖水平提高,鱼池单产越来越高,精养鱼池平均亩产提高到1000公斤,销售开始成为难题。垂钓既解决了销售难题,又增

加了经济效益;

——调动了渔民投入的积极性。由于休闲渔业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要,效益看好。在利益驱动下,休闲渔业成为水产业一个热门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渔民的投入积极性。近年来,每年有7%左右的渔民主动投入增添垂钓设施,开发垂钓、餐饮、娱乐项目,以吸引市民。渔民自身也因此建起了小洋楼,走上了致富之路;

—带动了渔业养殖品种的调整。由于垂钓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营者要在市场上取胜,不得不顺应垂钓者的要求,主动调整养殖结构,开发名特优品种养殖,近年来引进的工程鲫、红鲫鱼、青鱼、斑点叉尾鮰、翘嘴白等垂钓品种得到了消费者认可;

——促进渔业与观光旅游业的结合。打破了行业界限,使渔业从单一产品、单一生产格局中解放出来,通过梁子湖旅游捕鱼节和武昌鱼文化节,与旅游观光业结合,形成了新兴的行业,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我市休闲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休闲渔业是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对发展休闲渔业缺乏完整的总体规划和有效的管理。目前基本上以企业或个人自主开发为主,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使从业者的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等缺乏统一、适用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二)现有的休闲渔业项目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我市的许多项目大多由生产性项目改造过来,存在着规模小、功能单

一、设施不配套、相关服务跟不上的问题,集观赏、垂钓、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休闲场所目前还需完善。另外,由于部分湖泊上经营餐饮,水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生活用水和鱼类的质量安全与卫生。

(三)经营者对发展休闲渔业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休闲渔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这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来说,一时尚难适应。此外,许多休闲渔业基地配套设施不全,卫生条件较差,整体形象不佳。

(四)宣传力度不够,观赏和垂钓品种少,观赏垂钓收入占生产经营总收入比例低,贡献率较低。多数业主靠建立关系发展自己的产业,宣传费用投入不足,媒体作用难以发挥出来,与武汉、黄石、宜昌等休闲渔业的示范城市相比,**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可名气不大;观赏的品种多以常规金鱼为主,名贵的金鱼、色彩斑斓的锦鲤和形状美丽的热带鱼很少;垂钓多限于鳊、鲂、鲫、鲤和草鱼等少数品种,难以满足人们追求新、奇、特等品种的需求;观赏垂钓收入只占生产经营总收入8%—12%。

三、规范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与建议

今后一段时间,发展休闲渔业,应把创建水产大市作为出发点,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经营、保护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湖泊和精养鱼池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建立起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项目,促进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

(一)制定发展规划,将休闲渔业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水产发展规划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一五”水产发展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地做好我市休闲渔业发展布局和规划,在布局上兼顾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和资源特色,以下四个区域作为发展重点:

1、保护梁子湖生态环境,配套完善风景旅游设施,拓展服务内容,体现梁子湖捕鱼旅游的鱼文化特色。结合梁子湖湿地保护,建立起富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休闲渔业开发示范区,打“住水上、玩水面、游水中、吃水鲜”的招牌。将休闲渔业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增加水上旅游、水上捕鱼观赏、水底观鱼及集钓、捕和品鲜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创立休闲渔业品牌,开发绿色产品,加快水产品加工和包装,满足游客需求。给旅游业增加新的内容,带旺旅游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将红莲湖、涂镇湖、花马湖、三山湖、五四湖、梧桐湖6大万亩湖泊,开发成各具名特水产品种项目的“取鱼之乐、食鱼之美”的休闲旅游基地,在湖泊旅游区建设集名特优养殖、表演、观赏于一体生态渔业基地。通过休闲观光旅游提高渔业、渔区、水产品的知名度,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3、加大城中湖——洋澜湖的治污清淤力度,拓展旅游资源:开展游客参与拉网捕鱼、做一天渔民,体验渔民生活;定期举办由市民参与的水上竞技比赛活动(如:垂钓比赛、龙舟比赛、摔跤比赛)等特色项目,把秀丽的洋澜湖水旅游风景区与养殖区相结合,建成集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示范、融为一体的休闲渔业特色基地。

4、依托五条10公里的水产养殖走廊、无公害水产养殖示范园区,因地制宜,规划一些游钓、观赏和鱼文化项目。离市区5公里以内的以钓为主,以养为辅;离市区10—15公里的以钓为辅,以养为主,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增加效益;离市区15公里以上的可在水库、湖泊开展网箱垂钓、驾船、滑艇、渔家乐等项目。在经营上应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以渔业吸引客源,以三产服务创造效益。逐步建成集科技、养殖、服务、观赏、垂钓、娱乐、餐饮、休闲、度假等多位一体的花园式生态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园。

(二)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壮大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休闲渔业不断发展壮大。

1、资金政策。加强金融机构与开发项目的协调与联系,争取金融机构向休闲渔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休闲渔业项目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

2、税收政策。休闲渔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一种形式,仍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发展之初,有关的税费要做到免、减、缓,扶持休闲渔业的发展。

3、土地管理。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只少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休闲渔业项目,应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

4、价格收费。对休闲渔业项目的水电供应,应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执行。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定价及管理,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既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又能使项目本身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指导管理,确保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1、规范休闲渔业的有关市场行为。出台系列配套的相关条例:规范垂钓活动行为,保护垂钓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处理可能发生的纠纷;加强治安、食品卫生、人身安全等方面管理;重视湖泊经营“渔家乐”带来的水污染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为我市休闲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强对现有休闲渔业从业者相关知识的培训。由于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大多由从事传统渔业生产的农民转岗转业而来,因此要加强转岗转业农民的培训,提高休闲渔业从业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篇5

宋伟

(方正县水产总站 黑龙江方正县 150800)

多年来,黑龙江地区由于气候和地缘的限制,水产养殖业生产一直处于发展比较缓慢的局面。近年来,由于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外来廉价的商品鱼充斥着黑龙江水产品市场,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水产养殖业受到了严重冲击。所以怎样提高本地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就成为工作在水产养殖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方正县渔业主管部门近年来大力扶持、推广休闲渔业,增加渔业附加值,为广大渔民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近日,笔者通过走访、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对方正县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并就相关问题同广大渔户和县渔业主管部门的领导进行了探讨,对方正县的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对北方高寒地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有用的借鉴。方正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花江中游南岸,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北段西麓,蚂蚁河下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幅员面积3000平方公里,地貌分布为“八山半水分半田”。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8℃,有效积温2600℃,无霜期138天,年平均降雨量586毫米,属典型的北方高寒地区,全县现有水域面积2.93万公顷,现已开发利用水产品养殖水域面积2667公顷。面对近年来黑龙江水产养殖业面临的困难,方正县渔业主管部门把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作为本地水产养殖业走出困境的一条重要举措,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方正县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消费范围扩大已不局限于人为环境,休闲娱乐进入寻常人家,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欲望,使得崇尚自然蔚然成风。近几年方正产业结构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消费型城市逐步显现,对渔业消费也提出新的要求。一些养殖户和企业在县渔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利用方正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现有渔业资源,开始从事养殖与垂钓兼有的渔业生产。特别是近两年,一些地方拓展休闲内涵,拉长产业链,与其他行业巧妙地结合,给休闲渔业增加了新的内容。据调查统计,方正县现有休闲渔业项目116个,经营规模1348.07公顷,总投资逾3000万元,吸纳劳动力1500多个,2010年接待消费者逾4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2500万元。纯收入近1000万元。其中经营地大多分布在县城周边,以德善乡最为集中;水域以水库、塘坝、池塘为主;投资主体有村集体、个人合股、工商企业、城乡居民个人,以县内投资为主,也有县外资金注入。纵观全县的休闲渔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养殖垂钓型。

这是从养殖渔业发展而来的类型。利用池塘、水库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以养殖为主,放养鱼种均为斤两鱼种和部分成品鱼,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比较其他类型的休闲渔业其特点是投入成本少、见效快。这是方正县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分布范围最广,成鱼养殖单位和个人都有。

2.垂钓、餐饮结合型。

将垂钓与餐饮有机结合,一举多得。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有一些专业垂钓单位同时兴办餐饮,二是餐饮企业投资的休闲渔业,既满足自身对水产品的需要,又满足消费者对品尝水产品的需求,这种类型的休闲渔业既能满足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总体来说,方正县的休闲渔业是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对发展休闲渔业缺乏完整的 1

总体规划和有效的管理。目前基本上以企业或个人自主开发为主,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对开发项目中服务设施占地问题、从业者的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等缺乏统一、适用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二是现有的休闲渔业项目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方正县的许多项目大多由生产性项目改造过来,存在着规模小、功能单

一、设施不配套、相关服务跟不上的问题,大规模综合性休闲项目还较缺乏,知名度不够,难以吸引顾客。另外,近几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影响到鱼类的质量安全与卫生。三是经营者对发展休闲渔业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休闲渔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这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来说,一时尚难适应。此外,许多休闲渔业基地配套设施不全,卫生条件较差,整体形象不佳。

二、方正县休闲渔业的发展潜力和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新兴休闲方式,休闲渔业给城镇居民节假日生活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使他们走出拥挤喧嚣的都市,回归自然,尽享取鱼之乐、食鱼之美。从方正县情况分析,发展城郊型休闲渔业潜力巨大。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由于受空闲时间的限制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目前一般居民家庭喜欢短期城郊休闲消费。与外出旅游相比,城郊休闲游具有距离短、花费少、有效休闲时间长的优势。方正县地处哈尔滨市周边地区,城乡间交通发达,哈市游客一般都能在三个小时内到达目的地,十分适合发展“短、平、快”式的城郊休闲渔业。二是自然资源丰富。方正县濒临松花江,水土气自然环境优越,可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水产品,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及取得安全食品的要求。加之方正县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有成熟的生产管理技术为休闲渔业提供生产角度的技术支撑,这为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休闲渔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市场需求旺盛。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城郊旅游休闲活动逐日兴起。近年来,垂钓娱乐活动快速发展,垂钓休闲已成为一些城镇居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方正县有钓鱼爱好者逾万人,每年参加垂钓活动的达到30万余人次。在这样背景下,适时发展休闲渔业,必将成为当地居民的消费热点。

发展城郊休闲渔业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对拓展渔业空间,开辟渔业新领域,满足城镇居民垂钓、娱乐、休闲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休闲渔业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因受自然条件限制,特别是大规模水田开发等原因,方正县渔业资源有了一定的萎缩。在这种情况下,渔业经营者在继续搞好水产品养殖的同时,利用池塘边场地建设休闲渔业开展休闲配套服务活动,能有效缓解目前方正县渔业生产中资源短缺等各种矛盾,优化渔业结构,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第二,发展休闲渔业,通过吸引大量的游客,带动交通、餐饮、住宿、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渔业向其他行业延伸。同时,还可以扩大就业范围和容量,不但增加农民转岗转业的途径,实现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而且由于拉伸延长了渔业产业链,提高了渔业的比较效益,有利于增加渔民收入。第三,休闲渔业一般利用现有水域和渔业设施,同时利用渔民的专业技能,因此不但投资少,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项目,吸引人们在闲暇时进行度假娱乐和消费,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方正县加快休闲渔业发展的对策

方正县渔业主管部门表示,发展本地休闲渔业,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有利于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出发点,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持特色、保护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建立起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项目,打造方正县休闲渔业特色品牌,在今后工作中将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1.完善发展规划,策划并实施高品位的休闲渔业项目

要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地编制完善方正县休闲渔业发展布局规划,分期分批建成集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配套型休闲渔业基地。根据方正县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情况,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大型项目。

(1)方正湖垂钓娱乐基地。该项目能与方正县生态县建设和建设生态农业相呼应,而且方正湖环境幽静,距离城区很近,水质清鲜,空气清爽符合休闲的需要,发展休闲渔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设内容主要是购置游艇、内陆垂钓塘、停车场、水上饭店等。

(2)银鲫原种场渔业基地。该项目利用毗邻双凤水库的优势,建设以银鲫原种场为基础的休闲渔业。主要建设内容是改造渔塘和钓鱼池,增加鱼类品种,改善餐饮和娱乐条件。

(3)莲花休闲渔业基地。该项目以宝兴渔场为基础,以莲花湖园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生产的优势,建设成为集赏花、观景、四季采摘、挥竿垂钓、自由农耕农作的综合性休闲基地。主要建设内容是扩大养鱼塘,建设停车场、饭店等。

2.制订优惠政策,扶持休闲渔业发展壮大

休闲渔业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一些特征,但仍属于农业范畴。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休闲渔业不断发展壮大。

(1)资金政策。加强金融机构与开发项目的协调与联系,争取金融机构向休闲渔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休闲渔业项目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

(2)税收政策。休闲渔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一种形式,仍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发展之初,有关的税费要做到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扶持休闲渔业的发展。

(3)土地管理。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只少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休闲渔业项目,应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

(4)价格收费。对休闲渔业项目的水电供应,应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执行。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定价及管理,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既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又能使项目本身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1)规范休闲渔业的有关市场行为。如出台相关条例,规范垂钓活动行为,保护垂钓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处理可能发生的纠纷。其它在治安、食品卫生、人身安全等方面也应以规范。为休闲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强对从业者相关知识的培训。由于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大多由从事传统渔业生产的农民转岗转业而来,因此要加强转岗转业农民的培训,提高休闲渔业从业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3)大力加强休闲渔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休闲游乐、享受生态、享受渔业文化的理念,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加强养殖基地、餐饮、客房等设施的高品位建设,做大规模,提升品位,形成品牌,迎合游客垂钓、猎奇、玩水、观景、享受丰收等方面的需求。同时,渔业基地的生态环境也应本着和谐、自然、安全、方便的原则,突出农家田园的特色,展现田园风光的魅力。

4.加强宣传,提高休闲渔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

休闲渔业知名度不高是目前渔业休闲消费人群不多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在打造品牌、强化整体包装宣传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通过各种媒介,运用各种方式,面向广大城镇居民,广泛宣传渔文化,提高休闲渔业的知名度。二是要把休闲渔业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增加水上旅游、水上捕鱼观赏及集钓、捕、品鲜为一体的旅游项目。三是发展观赏渔业,扩大休闲渔业的内涵。

杭锦旗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篇6

杭锦旗委办公室 杨旭平

现代渔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特征,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林牧渔业企业化、规模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杭锦旗积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稳定常规养殖品种,大力开发名、特、优、新养殖品种,水产品产量连年攀升,养殖品种不断增多,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渔业发展初具规模。杭锦旗渔业的发展不但解决了群众的“吃鱼难”问题,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同时也成为促进杭锦旗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又一条重要途径。杭锦旗渔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构筑杭锦旗渔业发展的框架,使其形成一个新的格局。

一、杭锦旗渔业发展现状

杭锦旗具有发展渔业的资源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渔业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一是水面利用率高。杭锦旗共有水面15521公顷,其中可养鱼水面11326公顷。目前,已利用水面7675公顷,其中水库255公顷,河沟5459

— 1 — 公顷,精养池塘823公顷,鱼种培育池38公顷和小水面1100公顷。二是鲜鱼产量大。池塘精养成鱼平均亩产400公斤,最高每亩产量达750公斤,7个苏木镇、管委会的鲜鱼产量连年增加,少则几千斤,多则上万斤,全旗鲜鱼产量达到1350吨,处于鄂尔多斯市先进行列。三是渔业收入增加。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2011年全旗渔业收入2700万元,渔民人均从发展渔业中获得的收入为36000元,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6陪。四是鱼种的自给能力增强。全旗鱼苗产量由2010年的157吨增加到2011年的228吨,池塘精养鱼种平均亩产400公斤,最高每亩产量达750公斤。鱼饲料大部分自给,基本形成了以马头湾、黄河古道渔业、水泉滩、华农渔场为骨干,以各小型渔场为补充的鱼苗鱼种生产供应网络。今年5月份,内蒙古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与杭锦旗水泉滩养殖基地合作共建鱼苗鱼种繁育基地390亩,以培育野生黄河鱼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了黄河鲤鱼鱼种生产能力。五是渔业品牌化发展初显成效。2003年,在成立养殖协会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管理局成功申请注册了“黄河古道鱼”商标,积极开展了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已认定独贵特拉、呼和木独2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5个无公害水产品(鲤鱼、鲢鱼、鳙鱼、草鱼、鲫鱼),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0.4万亩。水泉滩养殖基地、华农养殖公司正在办理品牌注册。六是渔业生产组织机构逐步健全。全旗现有大型 — — 2 渔场4处,小型个体养鱼户110户。旗水产渔政监督管理站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服务全旗渔业生产。全旗共有水产专业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

二、制约渔业发展的因素

杭锦旗渔业正在由粗放养殖向精养转变,由少量养殖向大量生产转变,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养殖转变,渔业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制约我旗渔业发展的问题。养殖环境问题。杭锦旗相当一部分的养殖池塘年久老化,再加上连年高密度养殖,以及投饵不当,饲料营养比例失调,造成残饵多,排泄物多,致使底泥增厚,大部分养殖池塘淤泥都在50厘米以上,过厚的淤泥给池塘养鱼带来了负面影响。鱼类的养殖环境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日趋恶化。究其原因,一是灌溉退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流入养殖水域,破坏了水环境。二是某些养殖方式自身污染严重,如养殖密度过高,过量投喂人工饲料,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渔药,这些都将破坏水域生态平衡,使池塘丧失自净能力。产业结构问题。随着渔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渔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矛盾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养殖技术先进,而良种、原种繁育相对落后,导致养殖品种逐年退化,从而影响生产。养殖鱼类品种混杂已经成为当前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品种的优势难以发挥,亲本质量差和没有正确的掌握人工繁育技术等,造成了某些养殖品种的退化。二是产销

— 3 — 结构不合理,卖鱼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养殖户在选择养殖品种时一哄而上,什么鱼好养都养什么鱼,大大降低了某些产品的经济效益。养殖鱼类病害频繁发生。鱼病危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危害淡水养殖对象的病害已知有200多种,我国每年因病害所造成的水产品产量损失达15%~30%,全国每年有10%~15%的淡水养殖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旗目前还处于渔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养殖模式,鱼类病害易发难治,造成经营主体巨大经济损失,影响生产积极性和产业持续发展。产品质量问题。目前,一些地区渔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者比较重视产品的产量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一些消费者也只贪图价格便宜,忽视了禁用渔药和饲料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这些都导致了大量低质水产品充斥市场。缺乏科技支撑。先进的养殖技术,优良的养殖品种,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发展现代渔业的优势条件

杭锦旗拥有发展现代渔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为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一是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境内有近16万亩的宜渔盐碱滩涂,为发展渔业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二是拥有丰富的水资源。长达242公里黄河流域,以及正在建设的杭锦淖尔44平方公里蓄滞洪区水利工程,为大规模发 — — 4 展现代渔业提供了有利平台;三是拥有丰富的养殖经验。我旗渔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渔业劳动者,养殖技术日渐成熟,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管理与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为渔业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四是拥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109国道、沿黄一级公路横穿东西,110国道、215省道纵贯南北,包兰铁路、荣乌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均为产品的销售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同时,随着我旗沿河地区现代农业项目的实施,电力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现代渔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渔业就是要遵循科学发展理念,根据发展实际,杭锦旗制定了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五年内发展现代渔业园区10万亩,到2015年全旗鲜鱼产量要达到5万吨,鱼苗、鱼种的主要品种基本实现自给,每年的鲜鱼产量要以l2000吨的发展速度递增,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扩大养殖面积,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渔政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努力构建起“健康的养殖业、活跃的流通业、繁荣的休闲渔业”的现代渔业新格局,实现渔区繁荣进步、和谐稳定。

(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增强渔业发展动力 杭锦旗渔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至关

— 5 — 重要,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机制,推动渔业快速发展。一是完善支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渔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及时出台引导作用强、扶持力度大、含金量高的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渔业投融资体系。要加大对渔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基础设施配套、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开发、龙头企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等,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和发展机制,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参与渔业经济开发,积极争取金融部门逐年增加对渔业的贷款支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渔业发展,扩大渔业发展的资金总量。三是加大保障力度。积极探索政策性渔业保险的实现形式,争取将农业保险覆盖到渔业领域,着力化解养殖风险,为渔区创造一个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二)拓展空间,转变方式, 提升渔业的整体水平实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工程,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养殖生产,不断扩大水产渔业养殖品种和规模。一是注重养殖水域的规划。合理确定渔业水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切实加强对渔业水域开发利用的指导与调控,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鱼苗鱼种基地、饲料加工体系、冷藏储运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扩大、改造、发展精养池塘,— — 6 由小改大、由浅改深,提高生产能力。三是注重拓展新的养殖空间。鼓励和扶持工厂化养殖等设施渔业的发展,不断拓展养殖空间,促进养殖业向工厂化、集约化发展。四是注重养殖方式的转变。大力开发新品种养殖,发展附加值高的特种水产品, 扩大名特优新品种覆盖率;加快鱼塘标准化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强化无公害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健康、生态、安全的渔业;通过革新养殖技术、规范养殖行为、推广养殖新模式,逐步形成具有明显区位优势、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渔业产业带,全面提升渔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活跃流通,拓展市场,延伸渔业产业链 发展与渔业增长相适应的水产品流通业,延伸渔业产业链,对于促进渔业生产、提高效益和产业素质,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一是要加强水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水产行销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水产品流通体系。二是转化经营机制,搞好市场体系建设。切实转变观念,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发展渔业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以食品带动养殖、增加经济效益的经营目的,努力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经营机制;同时要逐步建立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零星销售相配套的市场体系。注重创立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积极开拓旗外鱼市,力争打入外地市场。三是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7 —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渔业。随着杭锦旗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将掀起休闲渔业、观光渔业的发展热潮。休闲渔业投入比较少,见效快,有利于促进渔区、渔村环境的整治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繁荣渔区经济,开展城乡交流,扩展劳动就业容量,增加农牧民收入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杭锦旗未来的渔业发展中,休闲渔业显然是一项能够引起大家兴趣的、前途诱人的新型产业;四是要重视发展科技、信息、咨询、生产资料等为渔业经济发展配套的各类服务业。

(四)提升技术,强化服务,提高渔业发展后劲 积极引导、支持渔民和各类渔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设施渔业,加强渔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注重成果转化,增强渔业科技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产业素质。一是提升渔业组织化程度。支持专业技术协会、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合作社、龙头企业与渔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业化联结,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培育和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其沟通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逐步培育起运营规范、竞争力强、能有效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提高渔业科技含量。要大力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渔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重点 — — 8 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试验,强化科技对渔业生产的推动作用;加大渔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充分发挥农牧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等作用,促进科技成果与渔业生产的紧密衔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渔业科技示范区,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引导生产方向。三是适应现代渔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努力构建渔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涉渔企业等参与渔业人力资源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农牧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高渔业生产者的技能素质,可在农牧民中选择部分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热心于渔业年轻人到渔业职业学校,实行半年或一年时间的系统专业培训,使其成为当地的水产科技带头人。

(五)加强管理,规范经营,促进渔业健康发展 坚持走依法治渔、以法兴渔的产业道路,不断完善以《渔业法》为基础的渔业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渔业监管建设,促进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拓渔业执法新局面。一是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切实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完善渔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水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推进水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二是强化渔业执法能力建设,拓展渔业执法领域,搞好水产苗种、渔用饲料、渔用药物、产品质量、渔业市场、渔业防灾减灾、渔业水域环境等环节的监管

— 9 — 执法,为渔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三是统筹推进渔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重视渔业水质监测,主动与环保部门配合,加强对渔业水域污染的管理,根据《渔业法》有关规定,加强渔业水质监测和管理,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渔业环境,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篇7

近年来, 在江西省委, 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 江西省渔业认真贯彻“以养为主, 养殖、捕捞、加工并举, 因地制宜, 各有侧重”的渔业发展方针, 规模不断扩大, 质量不断提高, 现已成为大农业中的支柱产业,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产品出口的主导产业。[2]我省渔业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 发展中若干制约性问题依然存在, 包括渔业环境资源、产业结构、水产品质量及产业竞争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问题都直接制约着我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迅速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 使我省渔业及时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 这亟待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 江西渔业发展中若干存在问题

1.1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渔业资源衰退现象日趋严重

近年来, 由于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江河湖泊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致使水生生物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功能退化, 水域生产力急剧下降。据统计, 1962年鄱阳湖捕捞总产量曾达到4.2万吨, 1985年下降到2.7万吨。1983年凤尾鱼产量约110万公斤, 1988年下降到55万公斤;银鱼的历史最高产量曾达20万公斤, 现已形不成渔汛。此外, 由于环境的恶化, 捕捞强度的增高, 以及人类活动破坏, 我省渔业资源也明显得呈现衰退现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指数下降, 白鳍豚、白鲟、鲥鱼等珍稀水生生物物种已难觅踪迹, 江豚种群数量也正以每年7%的速度减少, 一些物种正处于极度濒危或灭绝的境地。在捕捞所得渔获物中明显以鲤、鲫、鲶、黄颡鱼等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 比例超过90%, 青、草、鲢、鳙等洄游和半洄游性鱼类的比例极低, 中华绒螯蟹、暗纹东方豚、刀鲚鱼、银鱼已难成渔汛, 渔获物严重小型化、低龄化和低质化。[2]

1.2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科技含量水平相对较低

我省渔业产业结构呈“一大两小”这样的一个模式, 就是以第一产业 (包括养殖业和捕捞业) 为主, 而第二产业 (水产品深加工及渔船、渔机、渔具、渔药、饵料等生产制造业) 和第三产业 (物流、营销及休闲渔业等其他服务产业) 发展却相对滞后。[3]在水产养殖中, 我省多以个体分散生产经营为主, 而大集团、大企业的集团控股养殖却非常少, 目前只有江西鄱阳湖四海水产 (集团) 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企业有从事水产养殖工作, 这就制约了我水产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 养殖模式老套单一, 还多以粗放式养殖生产为主, 而产业化、工业化、高精密度养殖较少, 这就导致我省渔业生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同时还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金以及资源的浪费;水产品加工方面, 加工企业的规模小, 产业化程度低, 而且加工工艺相对比较落后, 目前, 我省在水产品加工方面只有鳗鱼的加工相对比较有优势, 而其他很多水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竞争力都很薄弱;在第三产业方面, 我省还仅仅只是刚刚起步, 所以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1.3 不法捕捞现象严重。渔政执法力度不强

目前, 我省许多地区还存在着偷、毒、炸鱼等不法的捕捞行为, 而且屡禁不止。这种不法捕捞, 不仅造成了我省渔业资源的极度浪费, 还污染了水域生态环境, 给渔业生产和公私财产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而造成这种现象频发的原有又恰恰是因为我省渔业执法部门的执法和监管不力。目前, 我省渔业执法机构主要由渔政、渔监和船检这三支队伍组成, 由于我省水域辽阔、分布广泛、环境多样等复杂情况导致渔业执法部门无法进行全面的监管, 所以就给了个别不法分子予可乘之机。同时也有我省渔业执法部门行政执法能力的不足以及对违法犯罪的惩戒力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

1.4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现在的渔业提倡的是健康养殖, 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省由于很多渔民的在用药方面不科学, 不规范, 从而导致我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 如近几年发生的氯霉素、甲醛、恩诺沙星和孔雀石绿残留等事件。[2]这些事件极大地打击了我省渔业的生产和市场贸易, 同时也暴露出了我们在水产品养殖生产以及质量安全检查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原因发现, 我省水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我省渔业养殖方式不断朝着产业化, 规模化和高精密度养殖方式发展, 很多渔民在养殖生产和管理上的不科学 (如用药不合理, 不规范, 疾病防治工作没做到位等) 造成有疾病和有毒物质残留的一些有质量安全问题的水产品流入市场, 同时, 另一方也因为我省水产品种类复杂, 市场集中化程度低, 导致我省食品安全检测部门无法进行全面监管以及监管力度不够所致。

1.5 渔业灾害频发, 渔民权益难以保障

渔业是一个高危产业, 尤其是水产养殖业。我省每年都有大量的渔业灾害事故的发生, 如干旱, 洪涝, 暴雨以及病害等, 这些灾害给我省渔业生产和渔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2011年, 我省先是经历了5月的干旱天气, 而后六月又是连续的强降雨带来的洪涝, 这次事故给我省鄱阳湖渔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14亿元。[4]“平安渔业”是建设现代渔业的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所以如何保护渔业安全, 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尤为重要。而我省由于渔业基础建设薄弱, 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不完善以及渔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导致我省渔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安全保障。

1.6 产业资金投入少, 发展竞争力不足

我省渔业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和资源优势, 但是由于整个产业的资金投入少, 从而直接制约了我省渔业的发展, 导致产业竞争力不足。分析原因发现, 这主要是因为我省渔业多以个体经营为主, 资金分散, 无法进行有规模的投资, 而且投资渠道又少, 虽然近年来在我省各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下, 渔业产业投资形式有所好转, 但根本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渔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如养殖设施的改建, 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 养殖方式的改良, 水产品加工产业的扩大以及休闲渔业的建设等。可以说没有资金, 我省渔业就会举步维艰, 这将直接导致我省渔业综合产业竞争力的急剧下降。

2 江西渔业发展对策研究

2.1 积极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恢复渔业资源

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认真贯彻《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 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同时, 做好渔业水域环境的检测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 及时掌握并定期公布渔业环境状况;积极参与涉渔工程的环境评估, 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有影响的污染源要加强监视力度, 严防污染事故的发生;把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渔业生产, 加工等产业进行整合规划, 将环境保护措施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2) 严格按照《关于实行长江禁渔期制度的通知》对我省全面实行禁渔期制度, 增强全社会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意识;实行渔业资源限额捕捞, 坚持执行渔船强制报废制度, 逐步缩减捕捞渔船数量和捕捞数量, 实现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5]对渔业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使用必须是有偿的, 让有关渔业管理部门有效地代表省地方政府行使管理渔业资源的权利, 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尽量避免资源浪费。

3) 设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救护中心, 对我省优质渔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保护, 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行为, 并对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经营利用、捕捉、运输等活动实行特许制度。这对于加快恢复渔业资源和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以及提高全社会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2 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1) 巩固和加强水产养殖业, 坚持“健康养殖”的生产经营模式。水产养殖业是渔业产业的支柱产业, 我省应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优化养殖产业机构, 巩固和完善养殖水面的承包经营制度, 推行渔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养殖, 并应大力推广名优特色水产养殖;同时对广大渔民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鼓励有学历、有知识的人从事渔业生产活动, 改善养殖模式, 改进生产经营方式, 提高我省渔业水产养殖业的科技含量水平。

2) 稳步推进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现在消费者对水产品的消费水平不再仅仅只局限于鲜活水产品上, 而是更多地倾向于经过高深精加工的水产品, 因此我们要将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作为一项战略措施, 一项重点工作来对待;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及附属服务业的发展, 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并提高服务消费标准, 努力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高品位的度假休闲渔业体系, 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6]

2.3 严惩违法捕捞作业, 加强渔政监督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渔政法制管理体系, 坚持“以法治渔”。对违法从事渔业生产经营的个人或集体, 一经查处就应给与严厉的惩罚, 以达到震慑违法犯罪的效果;同时, 渔业执法部门要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将各地区, 各层面的监管执法工作落实到个人, 提高执法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对监管不力的个人或部门进行处罚;坚决按照国际渔业规则和新《渔业法》的规定, 坚持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纠正不顾国家全局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 为我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4 科学规范水产品安全生产, 加强水产品食品安全监察工作

1) 积极推进渔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要解决水产品安全问题就得从源头抓起, 首先要科学规范水产品养殖生产过程, 这就需要尽快建立起一套符合我省渔业现状的标准来进行规范, 这可以大力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标准的尺度来进行指定。[3]其次要将标准如实到位, 各地方渔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科学、规范生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 同时对养殖生产上的不科学, 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及时的上报和改正, 切实将这一标准落实到实处, 提升我省水产品生产安全水平。

2) 健全我省渔业质量监测体系。在原有的省、市质监部门的基础之上, 建立健全纵横结合, 功能完善的水产品质量认证、监督检测和培新体系, 为全面提高我省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有力的科学保障。

3) 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管理力度。水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对水产品的安全监管工作万万不可忽视。我省渔业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支出, 在种苗生产、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监管, 做到从“鱼苗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切实做好我们广大消费者的“安全卫士”。[2]

2.5 建立健全渔业防灾害措施, 完善渔民权益保护制度

1) 做好渔业灾害、疾病防治工作。由于渔业灾害频发, 因此我省渔业管理部门应切实做好渔业灾害前的预防工作, 对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要尽早提前预告, 给渔民尽量多的时间来应对灾害, 尽可能的减少渔民的财产, 并及时组织人力进行抗灾, 减灾工作。当有规模渔业疾病暴发时, 应及时组织科技人员给予对渔民行防治疾病的科学技术支持, 始终坚持把渔民的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2) 改善渔业基础建设。我省渔业基础建设薄弱, 这也是造成我省渔业低于灾害能力不足的关键所在, 所以政府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渔业基础建设, 修建改善防洪堤坝和水库, 建立健全渔业疾病防治服务站, 为我省“平安渔业”的推行打好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渔业风险保障机制、完善渔民权益保护制度。首先尽快建立一个渔业风险保障机制, 按照市场指引, 市场运作, 渔民资源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渔业保险制度, 帮助渔民分担风险。其次要完善对渔民财产拥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法规制度, 对侵害他们财产安全的人和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优先保障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7]

2.6 积极拓宽渔业产业投资渠道, 发展高效、优质、健康渔业, 提升产业竞争力

1) 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渔业投资机制。建立一个以国家和政府投入为导向, 以个体和集体投资为主体, 以社会性投资、招商引资和省 (境) 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资金来加大对我省渔业的投资力度, 从而加快渔业资源开发、渔业产业规模扩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力量推广和水产品加工、营销、流通体系建设等。

2) 坚持发展高效、优质、健康渔业。在现代渔业经济中, 传统的旧渔业发展模式早已落伍, 要想提升我省渔业产业竞争力, 发展高效、优质、健康渔业是必然的选择。先要从渔业发展中的关键和薄弱环节抓起, 尽快建立以第一产业为支撑, 第二、三产业为辅助的核心产业体系, 扩大渔业产业规模,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同时积极做好环境和资源保护。大力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高效、优质、健康渔业, 全面提升我省渔业的整体产业竞争力, 促进我省渔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江西是我国淡水渔业大省, 本文通过对江西渔业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分析发现, 在我省渔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渔业资源环境恶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渔政执法力度不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堪忧、渔民权益难以保障及产业竞争力不足等若干重大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深入解析后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认为我省应积极保护渔业资源环境, 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渔政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水产品食品安全监察工作, 建立健全渔业防灾害措施, 完善渔民权益保护制度, 积极拓宽渔业产业投资渠道, 发展高效、优质、健康渔业, 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实现江西渔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江西,淡水渔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江西水产资源和渔业现状[J].企业经济, 1982 (10) :54.

[2]官少飞.江西渔业发展三十年[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3]乐家华.对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10 (04) :18-23.

[4]中国农业网.江西鄱阳湖渔业受灾损失将达4.14亿元.[EB/OL (]2011-06-29) 5-6 http://www.zgny.com.cn/ifm/consultation/2011-06-29/198326.shtml.

[5]郑广, 赵建华.中国渔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渔业, 2006 (03) :5/60.

[6]李振龙.访江西省水产局局长官少飞[J].中国水产.2005 (12) 5-6.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下一篇:倒着看世界哲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