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经济发展

2024-09-15

渔业经济发展(精选12篇)

渔业经济发展 篇1

休闲渔业是指以各种渔业资源 (包括渔业设备, 渔业生产场地, 渔业产品和渔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渔业资源) 为依托, 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的, 以休闲活动为表现形式, 将现代渔业生产活动与现代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行业。笔者就舟山加快发展休闲渔业做些思考。

一、舟山传统渔业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 舟山渔业经济飞速发展, 由于渔船数量的增加和功率的增强, 使得捕捞强度加大, 而这种强度早已超过了渔业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 破坏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态平衡, 导致主要经济鱼类, 尤其是底层鱼类资源的减少, 舟山渔场一度已经到了“无鱼可捕”的地步。尽管国家从1995年开始实行伏季休渔制度, 对于改善渔业资源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禁渔期之后大肆捕捞、非法建造捕捞渔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超强的捕捞压力使一些原已经被破坏的资源 (如大黄鱼、墨鱼) 无法得到恢复, 使一些品种 (如小黄鱼、鲳鱼) 出现种群退化迹象, 也使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间转移, 出现汛期混乱。主要原因是舟山海洋渔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渔业产业结构未充分体现循环经济要求, 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第一产业特别是海洋捕捞业比较庞大, 而海水养殖、休闲渔业、海洋生物等第二、三产业特别是休闲渔业发展滞后。

二、国 (境) 内外破解传统渔业困境的方式

类似于舟山传统渔业困境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 但是他们通过发展休闲渔业, 走出了传统渔业困境。比如日本, 日本到了上世纪70年代, 由于石油危机和世界主要沿岸国先后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管理, 出现了一个减船和渔业结构调整的大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 日本政府提出了“面向海洋, 多面利用”的发展战略, 实施了沿岸和近海渔场的整治和“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从而使渔业走出困境。比如中国台湾, 台湾地区近十多年来由于近海资源逐渐衰退, 远洋渔业也日益受到四面排挤, 加上船员劳力不足价格高, 使渔业发展面临各种困境。为了摆脱困境, 自1990年开始实施减船政策。为进一步引导渔业转型, 适应隔周休二日制实施后公民休假时间增加的需求, 在沿海港口渔区大力兴办休闲渔业, 帮助了“已近黄昏”的台湾沿岸和近海渔业“起死回生”, 被称为“建设现代化渔村和增强渔业活力的改革”。从上述国 (境) 内外休闲渔业的发展状态分析, 休闲渔业是传统渔业陷入困境后的成功转型。舟山目前处境与当年日本和中国台湾类似, 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三、发展休闲渔业的作用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 发展休闲渔业有着传统渔业没有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

1. 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保护渔业资源和渔区环境。

发展休闲渔业, 把一些符合条件的渔船改建为只供游客游玩的休闲渔船, 减轻近海捕捞强度, 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从而有效保护渔业资源。休闲渔业更加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不仅增加经济收入, 丰富生活, 而且也推动了区域环境整治, 保护了渔区环境。比如日本, 为发展休闲渔业, 他们在沿海投放人工鱼礁, 建造人工渔场, 大力发展栽培渔业和“鱼类牧场”, 并采取各种措施, 改善渔村渔港环境。

2. 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增加渔业的收入。

休闲渔业的兴起, 通过资源优化配置, 把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一、二、三产业互相转化, 从而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比如美国, 休闲渔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产值约为常规渔业的3倍以上, 同时还带动了渔具、车船、修理、交通、食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就业。2001年休闲渔业的直接消费达415亿美元, 直接及间接经济总效益达1160亿美元, 创造了106.8万个工作机会和73亿美元税收, 参与各种休闲渔业活动的总人数达4430万人次, 占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

3. 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舟山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 旅游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 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体验, 参与性、运动型、体验型强的休闲项目得到了更多游客的青睐。休闲渔业的魅力就在于高度的参与性和需求的个性, 不仅丰富了休闲体验, 而且增强了休闲乐趣, 适应了旅游市场逐步细分化的要求, 拓宽了舟山旅游业的新领域和新空间, 是舟山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

四、舟山加快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条件

舟山发展休闲渔业有着天然的优势条件:

1. 舟山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舟山位于中纬度地带, 具有独特的海洋性季风气候,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舟山海域夏秋海水清澈、海风凉爽, 蓝天、碧海、青山、岛屿、礁石、沙滩浑然一体的滨海景观, 有全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的普陀山, 滨海休闲度假胜地嵊泗、岱山、朱家尖、桃花岛等, 以及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定海, 有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和渔文化, 这对发展休闲渔业是一笔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

2. 舟山有丰富的游客资源。

舟山地处长江“金三角”, 临近上海、杭州、宁波等经济发达城市, 因而舟山群岛成为这些城市的后花园, 他们外出旅游的首选就是舟山, 这为舟山发展休闲渔业提供了大量的客源。

3. 舟山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尽管舟山渔业资源受到破坏, 但舟山渔场资源再生能力特别强, 只要今后能够切实加强“双控”, 减少海水污染, 各类渔业资源会慢慢恢复, 所以资源优势还是存在。目前, 海区内共有海洋生物1163种, 其中沿岸近海鱼类365种、虾类60种、蟹类11种、贝类134种、藻类154种, 这对开展休闲渔业是一笔极具价值的有形资产。

4. 舟山有丰富的休闲渔业实践经验。

近年来, 大量的渔民转产转业, 利用自有渔村住房从事渔农乐, 到目前现有1800多家, 还有部分渔民利用渔船开展休闲活动, 休闲渔船达到了200艘, 有着丰富的休闲渔业实际经验, 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舟山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 舟山休闲渔业有着一定的发展, 特别是让旅客吃渔家菜、住渔家屋、赏渔村景的渔农家乐比较发达, 但是利用渔船从事海上休闲活动 (干渔家活) 的休闲渔业总体规模较小, 档次低下, 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可以加快发展。为此, 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引导, 形成加快发展休闲渔业的良好氛围。

休闲渔业作为新型产业, 还没有被广大渔民兄弟和社会各界充分接受, 依然把其作为辅助产业, 为此, 我们要广泛宣传, 向广大渔民和社会各界宣传休闲渔业独特的优势和美好前景, 吸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发展休闲渔业。同时, 各级政府更应该转变观念, 将休闲渔业作为新区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改变重传统渔业, 轻休闲渔业的做法, 把休闲渔业纳入渔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在政策、资金上对发展休闲渔业进行全力支持, 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向休闲渔业, 把舟山打造成全国最大的休闲渔业基地。市、县区渔业主管部门要专门成立休闲渔业指导部门, 指导管理全市的休闲渔业工作。市、县区旅游部门要对休闲渔业休闲项目的设计、休闲渔船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服务。其他部门也要从职能出发, 为休闲渔业提供优质服务。

2. 严格保护, 夯实加快发展休闲渔业的资源基础。

休闲渔业的基础是渔业, 若要休闲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必须全力保护渔业资源。为此, 在现有保护措施的基础上, 加大力度, 充分利用舟山群岛新区的有利条件, 先行先试, 在舟山率先实行舟山渔场区域准入制和配额制, 逐步减少舟山渔场的传统渔业作业, 避免过度捕捞, 建立与舟山渔场资源相适应的捕捞强度。要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查处违反“双控”政策和渔业法律法规行为;特别要防止假借休闲渔业之名, 违反双控政策的行为。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渔业法制法规的宣传, 强化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资源保护意识, 引导渔民实施海洋鱼类资源保护和增殖战略。

3. 规范运行, 提升休闲渔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对休闲渔业项目要规范审批手续, 既要控制数量, 又要保证质量, 休闲渔业项目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和资源条件, 严格限制发展小规模和粗放式的休闲渔业项目, 禁止发展对环境和资源有严重破坏的项目, 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在准入政策等方面实施严格的把关, 限制无序的、盲目的开发, 避免一些不健康、不适当的做法。对休闲渔船要落实安全航行、作业和防止环境污染的技术条件, 坚决不允许旧船和废船加入。按照高起点发展、精品化打造和规范化运行要求, 对新船的设计和建造层层把关, 确保精品, 督促休闲渔船配备配齐配优各种服务设施设备, 设计安全性高、趣味性强、对环境和资源无破坏性的休闲娱乐项目, 使休闲渔船能真实再现渔民的生活状态, 让社会了解渔民、关心渔民, 尽可能多的展现各地的“渔”文化。加大执法力度, 严肃查处违规作业、违规经营的休闲渔船, 保证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4. 培育人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休闲渔业经营队伍。

休闲渔业是集多种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 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 为此要广泛吸纳社会人才参与休闲渔业发展。要把休闲渔业经营管理纳入到渔农民技能培训的项目, 加强对渔民发展休闲渔业的技能培训, 培育休闲渔业发展的后备力量。要对现有休闲渔业从业人员进行休闲渔业相关知识技能的再培训,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从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方海.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状及我国休闲渔业管理对策.现代渔业信息, 2008 (10)

[2]柴寿升.美、日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启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7

[3]沈佳强.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渔业经济, 2009 (5)

渔业经济发展 篇2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开发利用的水库塘坝达8座,水域面积近3.9万亩,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水产养殖客商6家,实力较强的有三家,全县工厂化设施养鱼面积已发展到3.4万平方米,每年引进、投放各类苗种不少于500万尾,引进丁桂、河鲈、索鲈、白斑狗鱼、虹鳟、俄罗斯鲟鱼、史氏鲟、欧鳇、河蟹等特色名优新品种达十多个,仅特色名优苗种就达100多万尾;每年向市场提供优质鲜活水产品达600吨以上,近年来,每年渔业投入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扶持培育了******鲟鱼、***万聚渔业、***高新产业三家渔业龙头企业,******鲟鱼2013年被授予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渔业投入增加,设施渔业建设、现代休闲渔业开发,为现代高效渔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势头,使渔业经济已成为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鲟鱼鱼子酱深加工产业化开发基地、***湿地渔业休闲旅游风景区、***鸳鸯小镇文化旅游景 1

区建设已成为我县渔业开发的三大项目,为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资源优势、以特色水产养殖为突破口,科学布局产业规划,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困难,主动向领导汇报、请示,千方百计争取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支持,采取一切办法请领导现场观摩,通过不懈努力,使领导脑海中确立了现代特色渔业的概念,明白了特色名贵鱼类产业化开发的价值,从而确立了鲟鱼鱼子酱产业化开发,现代休闲渔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政府主要领导、分管县长多次深入养殖企业调研,现场办公,政府常务会议2013年3次专题研究解决水产养殖中面临的土地、引水渠道、道路疏通、低压线路架设、协调资金等问题,为企业协调解决银行贴息贷款350万元,县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为全县水产养殖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科学规划,是实现持续发展的保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高效设施渔业的基础。为加快我县现代渔业发展步伐,最大限度地把现有资源利用好,我们请东海水产研究所专家对渔业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论证,统筹规划了水域面积大、水草丰富的北河湾、红沙墩、海湾三座水库鱼蟹混养区,水域面积适中、地域开阔的焦家湖、笈笈水库大水面高产养殖区,地理位置优越、2环境优美的***、解放村、***现代渔业示范区,地域开阔,供水条件好的解放村、***周边湿地设施养殖示范区,并指导招商引资入驻客商按照规划和标准,严格操作,因地制宜发展。

3、创新理念,是拓宽发展思路的动力

现代高效设施渔业是高投入的产业,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做大做强,必须通过多渠道吸引外部资金的注入,才有可能形成一定规模,从2006年我们水产站就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现代渔业的重点工作,通过互联网、金秋胡杨节、外出招商等形式,广泛宣传推介***发展现代渔业的项目,全面宣传我县资源、环境、水质、地质地貌和优惠政策等,吸引有实力的企业、个人加入到现代高效设施渔业开发中,从2008年先后引进了***鲟鱼公司、万聚渔业公司、***高新产业公司等6家渔业养殖企业,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企业注入渔业发展的资金已达6000万元以上,建成的设施养殖场达3处,3.4万平米,建成了网箱养殖基地186口,建成了钓鱼岛、青水湾、青山村庄等旅游、餐饮、垂钓为一体的休闲渔业示范点,引进的特色名贵鱼类达十多种,以鲟鱼鱼子酱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化开发已颇具规模。

4、依靠科技,是保持产业优势的关键

在现代高效渔业的发展中,注重与科研院所的联手合

山区渔业发展出路何在 篇3

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回顾山区水产业的发展历程,无不在追求“快速”和“大量”的生产模式中前进。而当今理智的消费者最欢迎自然、无毒、无污染、无药残的无公害水产品,这就要求养殖方式需要更新换代,必须摒弃以前那种追求“快速”和“大量”的养殖观念,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水产品。山区渔业养殖方式的革命需要在提高水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包括养殖水域选择、鱼种选养培育、饲料肥料使用、鱼病防治鱼药使用等方面,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执行,力争实现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水产品安全,今后仿野生养殖、仿自然养殖更加为人们所重视,梯田养鱼,仿山泉、仿流水养鱼,冲浪式、瀑布式养殖将取代原有的工厂化循环式养殖;人工渠道式、仿河流式养殖将取代鱼池式、坑塘式养鱼;设施渔业将从平面设施向立体、楼房设施发展:因此,单纯的设施渔业将向复合式景观渔业发展,山区渔业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渔业发展质效,走一条独具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

二、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进科技兴渔

山区渔业,在不断探索和推进无公害健康养殖的同时,要牢牢抓住科技兴渔这根弦,要依靠科技狠抓养殖品种的改良和养殖方式的更新换代,要联合科研院所组织科技攻关,实现技术创新。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近几年来,全国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面积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已为水产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山区渔业有必要因地制宜推进这种养殖。但推进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一定要注重市场,灵活应变,千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跟进。其次,要因地制宜发展混合型养殖。山区渔业要从单一型养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水面和其他资源,发展科学的混合型养殖。也可以从单养成鱼转变为鱼苗、鱼种、成鱼多种养殖方式结合,还可以开展鱼-猪、鱼-禽、鱼-果、鱼-稻、鱼-沼气等综合经营。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开展有机水产开发。有机水产品以其天然、无污染、高品位、高质量的特点迎合世人的需求,并已成为21世纪最具开发潜力和广阔前景的产业,因此发展有机水产养殖可打破国外的贸易壁垒,增强山区水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注重发展质效,大力调整养殖结构

从目前国家政策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将坚持不懈地推进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产业发展能力;继续坚持“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构建养殖、捕捞、加工、物流、休闲渔业结构合理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目前,山区各地优势水产品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各地一批批优势水产产区、优势水产品应运而生,尤其是近年无公害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很多养殖户通过水产养殖走上致富小康之路,更加有效地刺激了渔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得各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风起云涌,成果丰硕。因此,山区渔业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和培育优势养殖水产品产业带。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从政策、资金、项目上予以扶持,重点加强良种繁育、病害防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其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还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网箱养鱼、地热养鱼等特色渔业。城市郊区、重点渔区也应改造利用现有养殖设施,发展休闲渔业和观赏鱼养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总而言之,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力争结构调优、产业调强、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促进资源和生态向良性发展,促进渔民收入稳步增长。

四、创新经营策略,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

渔业产业化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山区渔业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扶持政策,扶持水产业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研发能力;要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培育适合加工、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建设与加工生产相配套的养殖生产基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带动辐射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品牌经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品牌经营自然是振兴山区渔业的有效途径。要使养殖品种生活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就得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和规程进行生产或加工,杜绝农药、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产品;同时,要加大品牌渔业宣传力度,创新品牌的营销策略,切实把品牌做大做强。许多山区的水产品以“天然”、“无污染”而名声在外,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创造性地开展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五、重视资源环保,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山区渔业主管部门采取渔船控制、限额捕捞,实行减船和渔船报废制度以及强力打击电捕、毒鱼等有力措施,坚持在自然界涵养能力和资源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建立现代渔业,这是尊重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在今后的山区渔业发展中,要重视和加大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的保护力度,牢固树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路子,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渔业;要继续深入宣传、贯彻和实施渔业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渔业法制意识;要加强水产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觉悟和政策、法律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为渔民搞好服务。

全国渔业经济继续平稳发展 篇4

2008年初, 作为我国重点淡水鱼产区的长江中下游7个省, 遭受了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 损失严重, 但由于灾后中央和各地扶持促进渔业恢复生产各项措施得力, 渔业生产恢复较快, 总体情况比预想要好。据初步统计, 1~5月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1 557.2万t, 同比增长4.46%。预计全年渔业生产能够保持稳定增产。

近海渔业作业成本增加, 生产形势较为严峻。2008年上半年, 全国海洋捕捞生产总体资源状况较差, 普遍面临着生产成本上涨、渔船停港时间延长以及捕捞渔船生产效益下降等问题。海洋捕捞生产总体呈减产减收趋势, 个别品种如东海带鱼和上层鱼产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远洋渔业生产总体平稳, 形势稳中有忧。截至5月底, 全国共有932艘远洋渔船从事捕捞生产, 比去年同期减少46艘, 总产量39万t, 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大洋性渔业比上年同期有一定幅度增长, 国内外远洋产品价格持续走高, 除超低温和冰鲜金枪鱼价格降低外, 其他品种鱼价均有较大幅度上涨, 平均增长20%。但由于国际柴油和生产资料价格、入渔及劳动力成本持续高涨, 有些渔船被迫回港停产。

水产品价格走势上扬, 淡水鱼类涨幅较高。据对全国54家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情况统计, 1~6月水产品市场综合平均交易价格15.31元/kg, 比上年同期增长12.56%, 其中海水产品综合平均交易价格26元/kg, 淡水产品综合平均交易价格11.74元/kg, 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25%和21.83%。

从产品类别来看, 监测的海水贝类、甲壳类、贝类、头足类、藻类和淡水鱼类、甲壳类等7个大类水产品综合价格全部上涨。其中上涨幅度较大的种类为淡水鱼类, 平均涨幅26.77%。从品种来看, 跟踪监测的49个品种中有34个品种价格上涨, 12个品种价格下跌, 3个品种价格基本持平。据分析, 渔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年初的冰冻雨雪灾害, 是此次水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综合来看, 未来一段时间水产品价格仍将保持上涨趋势。

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渔业经济 篇5

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渔业经济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海洋环境状况及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海洋环境管理体制、法制建设、海洋环境监测、陆源污水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措施与建议.

作 者:刘文剑 LIU Wen-jian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刊 名:中国渔业经济 PKU英文刊名:CHINESE FISHERIES ECONOMICS年,卷(期):“”(z1)分类号:F326.40关键词:海洋环境管理 体制 法规 海洋环境监测

吉林省渔业发展概况 篇6

关键词:吉林省;渔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52-1

1 自然状况

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春季升温迅速,干燥多大风;夏季温热,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霜来早;冬季漫长,干燥寒冷,全省年平均气温为3.2℃~5.6℃;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15℃~-20℃;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4℃。日照时数2400~3000小时,日照率为50%~70%。等于或大于10℃的积温2700℃~2900℃,热量分布是平原大于山区。全年总辐射量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14℃以上的水温天数为110~140天。年降水量400~900毫米,蒸发量1200~1800毫米。无霜期一般为110~150天,冬季结冰期长,自11月中、下旬至翌年4月上、中旬,长达四、五个月,冰层厚度0.80~1.00米。

2 水域资源及利用

吉林省境内水域较多,3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0多条,分属于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和绥芬河五个水系。湖沼260多处,水库共有1297座,其中大型水库10座,中型水库71座,小型水库1216座;此外,塘坝4821座;分散各地小面积的泡沼、坑塘、星罗棋布。总水域面积96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3.4%。吉林省各水域中的pH多为碱性,水生植物数量较多,浮游生物量较大,底栖生物种类较多,天然饵料丰富。多数库湖属于富营养和中营养类型,尤其是平原型水库及湖泊,水深适宜,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较多,有利于鱼类的繁殖生长,为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目前,吉林省已经进行鱼类养殖的水体,水库约237万亩,湖泊132万亩,池塘约30万亩,稻田15680亩,网箱34640平方米,围栏171880平方米。池塘面积的增加,取决于吉林省对自然泡沼的简单修建和利用,国家2814项目开发的规范性并举,如白城、德惠、农安、伊通等成规模的大片池塘。吉林省可养鱼、蟹稻田100万亩,已经进行稻田养鱼、蟹的如通化、白城、镇赉、东辽等20000亩,随着国家及吉林省越来越重视合理利用稻田,发展稻鱼养鱼、蟹等很快会形成规模。

3 渔业资源及养殖种类

吉林省鱼类区系组成种类较多,初步调查有100种(包括亚种),隶属19科,其中鲤科有56种,占56%,是鱼类组成的基础;鲑科6种,占6%;鳅科6种,占6%;鮠科4种,占4%;鰕虎科4种,占4%;其余14科24种,占24%。具有经济价值较高的约30种左右。还有虾、贝类、甲鱼、林蛙及芦苇、菱角,芡实等水生动、植物资源。鲤、鲫、鲢、鳙、草、鳊等温水性鱼类,普生省内各地;图们江产有大马哈鱼、勃氏雅罗鱼等洄归性和河口性鱼类;山涧溪流水域中还产有细鳞鱼、哲罗鱼等冷水性鱼类。

吉林省既可养殖温水性鱼类,并具有亚冷水性鱼类、冷水性鱼类养殖的条件。

吉林省水产品总产量约17万吨,其中,鱼16.6万吨,虾320吨,蟹271吨。

目前,吉林省已经进行的水产品养殖种类,鱼类有匙吻鲟、鲤鱼、建鲤、德国镜鲤、松浦镜鲤、鲫鱼、彭泽鲫、湘云鲫、异育银鲫、芙蓉鲤鲫、异育银鲫、草鱼、青鱼、鲢鱼、长丰鲢、鳙鱼、团头鲂、鳊鱼、三角鳊、丁桂、黄尾鲴、黄颡鱼、长吻鮠、斑点叉尾鮰鲇、南方大口鲇、乌鳢、泥鳅、鳜、翘嘴红鲌、大眼魳鲈、虹鳟、金鳟、细鳞鱼、七彩鲑、花糕红点鲑等;虾类有南美白对虾;蟹类有中华绒螯蟹。

4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吉林省的渔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养殖面积在增加,尤其是池塘养殖面积增加了近一倍。养殖产量逐年增加,并且出口创汇的鲤鱼、黄颡鱼等。养殖品种形成了多样化,如广温性鱼类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团头鲂、鳊鱼、匙吻鲟、亚冷水性鱼类俄罗斯鲟、冷水性鱼类虹鳟、金鳟,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匙吻鲟、大眼魳鲈等。

多年来,吉林省的渔业在水产品健康养殖、检疫、预防与治疗、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与国内外形势发展相接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还是有以下不足:

4.1 养殖水体的利用,还有相当的空间

吉林省目前主要以池塘、水库、湖泊养殖为主,网箱、稻田、围栏养殖正在兴起,但还有相当的潜力,网箱养殖在许多水库还未开展,稻田养鱼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进行,围栏养殖还没有全面展开。

4.2 养殖品种少,需要增加名特优品种数量

在各种养殖方式中,吉林省可以进行养殖的品种近百种,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的品种还有待增加养殖数量和养殖规模。

4.3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挖掘观赏鱼养殖的潜力

目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继猫、狗宠物之后,鱼成为第三大宠物,锦鲤有养殖,但规模不大,品种不够优秀,金鱼更少,为此,大力开展观赏鱼的养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4 安全用药技术有待全面普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许多养殖户不懂养殖技术,在吉林省渔业局的领导下,已经对安全用药技术进行多年多次的培训和指导,但由于养殖户的学识水平低,技术掌握不到位,致使出现用药不规范情况,如多次用同一种药、用药剂量多或少,用药时间不科学等,用过期药、用国家禁用药、无“三证”的药等,为此,造成水体污染、渔药机体残留,人类健康没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香港海洋经济演化及其渔业经济 篇7

香港位于珠江口外东侧,西与澳门隔珠江口相望,北同深圳相毗邻,是中国大陆南部沿海的行政特区,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全境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80.47平方公里,九龙半岛面积46.93平方公里,新界面积及235个离岛约976.57平方千米。

香港在封建时代,经济属于乡村经济的范畴,开发较晚且经济发展缓慢。在此期间香港的海洋经济主要是以渔业、航运业、制盐业和采珠业为主。在小渔村时期,香港的渔业和航运业最为繁荣,这也是香港最古老的两个行业。沿海许多船户人家往往在渔业旺季以捕鱼为主,在淡季兼营航运。香港地区海岸线长,潮墩和草荡很多,为制盐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由于香港不仅盛产食盐,而且地理位置优越,使得其当时成为食盐贸易最集中的港口。小渔村时期的香港采珠业也盛行一时。而清初时期实行的“迁海”政策,使得制盐业和采珠业逐渐衰落。

19世纪上半叶,英国陆续占领了港岛、九龙和新界(包括离岛),把香港作为对华贸易的重要据点,开始发展转口贸易,并宣布香港为自由港,香港的经济发展进入自由港时期。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世界一流的天然深水良港,英国占领港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运输工具,在香港发展以汽轮为主,帆船为辅的航运业。在这一时期内,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航运业都发展迅速,航运业更是成为这一时期香港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港英政府同时加强了对港口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各国商人对香港航运业前景的信心,一些私营公司纷纷投资建立造船厂、修船厂以及仓库和码头,香港的远洋航运业务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开展。除了拥有了当时较先进的运输工具,自由港政策的实行以及转口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与航运业有关的仓储业、船舶修理和制造业、旅栈业的逐步兴起。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下令禁止向中国包括香港输出战略物资,次年联合国在美国的操纵下也发出了类似禁令。这从根本上动摇了香港的转口经济,使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航运业受到沉重打击。因此香港不得不对经贸关系和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在经贸关系上,香港大力开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活动,产业结构也调整为由转口贸易为主体转向以出口导向为主体的经济。这一时期的航运业仍然是海洋经济的最主要产业,服务对象则明显的转向为本地进出口服务,转口运输降到次要地位。一方面,港口码头设施不断扩展,葵涌码头兴建以及多种现代化先进设备的应用,使香港成为一个现代化、高效率国际港口;另一方面,香港修船造船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长足发展,拆船业的规模在当时已闻名遐迩。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香港进入远东航运中心时期。此时的香港已经是典型的城市经济,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对外贸易活动日益活跃。其产业结构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这两大类行业的产值一直占本地生产总值的9 8%以上。同时其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变化,历经工业化时期之后,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经济中心也逐步由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在这一时期,香港的海洋经济仍然以港口经济为依托,转口贸易和本地进出口并驾齐驱,航运业进一步发展,滨海旅游业在这一时期也逐步兴起。

以港口经济为依托,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给港口经济带来了需求以及压力,然而随着香港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在发展港口经济的同时,城市经济发展和港口建设对海洋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香港的居住区以及商贸区多集中在海湾地区,沿海修建公路、发展工业,会对港口近海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同时港口工程建设带来的污染以及海岸线的变化也破坏了近海生物的生存环境。另外,香港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住房及公共设施要求提高,土地供应面临很大压力。政府不断通过填海工程解决土地问题。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同样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香港的海洋渔业

(一)海洋渔业概况

香港在开埠之前是一个小渔村,渔业是其最古老的行业之一。而香港地处亚热带,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加之散布于近海的众多岛屿,地理条件决定了其渔业的产量和鱼类种类必以海洋鱼类占优势。香港每年捕获量和养殖量为20多万吨,从事渔业生产的人数约为23000多人,渔船5000艘,保证了香港市场上绝大部分水产品的供应。特区主要的渔业基地有香港仔、屯门、元朗、西贡、沙头角以及长洲岛、南丫岛、大澳等,其重要渔场是中国南部沿海大陆架部分,即由浙江至海南岛之间的海域,有些有较先进装备的渔船也赴南海西沙、南沙等海域捕鱼,渔船基本上仍是木船,其中6 0%以上为拖网船和刺网艇,以拖网作业为主,每年捕鱼量在20×104吨以上,占香港海域消费量的50%。近年来,为适应形势的需要,香港不断更新渔船,并采用现代化设备,在发展近海渔业的同时,积极致力远洋渔业,并重视水产养殖,使其渔业总产量持续上升。香港特区的海洋渔业由捕捞渔业和养殖渔业组成,其中捕捞渔业是海洋渔业的主体。

(1)捕捞渔业。捕捞渔业对维持本地新鲜海鱼的供应有很大贡献。在2006年,渔业产品产量约为155000公吨,价值达16亿。据统计,目前出海作业的渔船约有5000余艘,90%以上为机动渔船。主要的捕捞方法包括各类拖网、延绳钓、刺网及围网,其中拖网业占大部分的渔获量。而各种方法中,尤以双拖作业法最为先进,渔轮上备有探鱼、导航及通讯等各种现代化的仪器装备。香港目前有渔民2万余人,大多数为家庭式操作的经营方式,由家庭成员操作渔船,另外雇用渔工协助。近海海产鱼类的种类繁多, 合计超过100种, 而作为主要渔获物的种类为以大眼鲷为主的多种普通鲷科鱼类, 数种石首鱼科鱼类和当地俗称“红三”、“门鳝”等的鱼类以及鱿鱼类。

(2)养殖渔业。海水养殖业是近1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海水养殖业在风浪较少的沿岸水域进行,多数是在浅海采用浮排悬挂的网箱养殖。本港现有26个养鱼区,面积达209公顷,持牌的海鱼养殖者约1100名。当地从事海水网箱养鱼的渔民受严格控制——首先向渔农处申请, 领取牌照, 并必须在指定的海域中进行养殖。近年来, 有部分流动渔民由原从事的浅海捕捞作业转向网箱养殖, 以独资、合作或合资的形式在沿海港湾饲养优质海水商品鱼, 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海水养殖的主要种类有石斑鱼、紫红笛鲷、鲈鱼、红鲅等。养殖用的苗种来源,则是大部分靠沿海省份和台湾供应,同时也从泰国、菲律宾等国家进口,少量由本地区的海域中捕得。

(二)香港渔业组织、管理

(1)渔业组织。香港渔民以各区为单位,自发组织设立渔民协会。渔民可自愿加入协会, 并定期交纳会费。渔民协会是政府部门与渔民之间的联络纽带,一方面,渔民能通过协会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意见, 提出建议, 争取合法的权益;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同样可由协会转达各项有关政策决定、问题解答及实施办法等。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渔民互助社是香港渔民团体的一个重要组织,到2007年,渔民互助社已成立60周年,该团体在推动各个渔民团体之间加强联系,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维护渔民合法权益,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渔业管理。不同于中国大陆实行半集中管理型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香港特区实行分散管理型的管理体制。在海洋渔业方面,香港有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渔业进行管理。其行政主管部门是隶属于原香港政府经济司的渔农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该处承担对香港渔业进行管理的职责, 负责技术培训、生产引导以及鱼病病理研究等。此外, 法律规定, 所有渔产品均必须进入“鱼类统营处”统一销售。“鱼类统营处”是非政府、非盈利的机构, 但在他们统营之时需从业主的销售额中提取低额佣金, 以用于水产批发市场管理、水产教育以及发放渔船发展贷款等方面的各项费用。

(三)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香港奉行自由贸易政策,本地渔产品市场除了约四分之一由本地渔业生产外,其余由内地以及其他(主要是东南亚)国家进口的渔产品供应,再加上水产养殖及运输技术的发展,进口活鱼及其他鱼类产品的供应量得以大大提高。而本地捕捞渔业正面临传统捕鱼场的资源下降以及其他不利因素,同时水产养殖生产成本高,导致了本地渔获竞争力低,传统渔业难以发展的局面。渔护署一直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推动香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强执行《渔业保护条例》。对于使用炸药、有毒物质、电力、抽吸器具及挖采器具等破坏性的捕鱼的行为,根据《渔业保护条例》(第171章)的规定,任何人士违反此条例,即属违法,一经定罪最高判处范宽20万元以及监禁6个月。

第二,除了打击破坏性捕鱼活动外,渔护署还将以控制捕鱼船队的捕捞力量以及保护本地重要鱼类育苗和产卵场的角度,建立新规管机制。其中将实施捕鱼牌照制度,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该措施除了可禁止非本地渔船捕取香港的渔业资源外,政府也可借此制度搜集重要数据,以有效管理渔业。另外,设立吐露港及牛尾海渔业保护区和制定在香港水域实施休渔期的机制也是新规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多种支持服务协助渔民转型至可持续发展的渔业及相关行业。其中包括利用“鱼类统营处贷款基金”、“渔业发展贷款基金”、“世界难民年贷款基金”和“美国经援协会贷款基金”,为渔民发展远洋渔业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的渔业提供贷款;为对可持续渔业行业有兴趣的渔民安排合适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以获取渔民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为渔民安排考察活动,探究有关行业发展潜力;将可持续发展渔业及相关行业的有关资料提供给渔民等方式。

此外,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还建立香港仔渔业教育中心,以多种形式向市民介绍香港各式渔船、捕鱼用具、海产以及渔业管理措施,借此增强市民对香港捕鱼业的认识,提高对人们保育渔业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进一步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其从一个荒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香港海洋经济随着其港口经济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而发展变迁。本文整合归类, 将香港海洋经济的演化根据小渔村时期、转口港时期、本地商品进出口时期以及远东航运中心时期进行分析综述, 并系统分析了最古老的行业之一——香港的海洋渔业。

关键词:香港,海洋经济,海洋渔业

参考文献

[1]、陈国少, 肖星, 常工.台港澳手册[M].北京:华艺出版社, 1990.

[2]、卢受采, 卢冬青.香港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荣武, 梁松.广东海洋经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4]、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波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M].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5.

[5]、蔡仁逵.香港渔业考察报告[J].现代渔业信息, 1993, 8 (3) :5-7.

[6]、陈思行.香港渔业现状[J].水产科技情报, 1985, (4) :24-27.

[7]、高群服.香港农渔业扫描[J].海峡科技与产业, 1997, (4) :35-36.

[8]、高彦生, 李德庆.香港的渔农业[J].中国进出境动植检, 1997, (2) :9-9.

[9]、胡传林.香港渔业简况[J].水利渔业, 1997, (5) :7-8.

[10]、汪小炎.香港渔业简介[J].中国水产, 1988, (3) :40-41.

[11]、王永厚.香港的渔农业[J].世界农业, 1997, (5) :44-45.

休闲渔业发展与探讨 篇8

就南湖区的实际情况而言, 开发利用休闲渔业, 要遵循“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的发展原则, 既满足城市居民节假日外出休闲的共性需求, 又在模式上体现各自的特色。要把湘家荡、洪家荡特有的淳朴映衬到城郊休闲渔业中。形成休闲渔业新格局。从形式比较单调的观赏垂钓, 向类型和规模各异且综合观赏、垂钓、休闲、示范、品赏等功能的格局发展;由纯粹的休闲渔业生产, 向功能齐全融观光、服务和旅游于一体的新形态转变;有机地将休闲渔业和无公害基地以及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起来, 使休闲渔业和旅游景区得到和谐发展。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和传统的休闲旅游渔业在内涵上有所差异, 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休闲娱乐之外, 更多地体现出现代高新技术、信息、环保和经济等特点, 是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活动。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主要是对渔业生态和生产资源以及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并加以开发利用, 实现了休闲娱乐、观光度假和渔业生产的有机融合, 属于第一产业的拓展和延伸。

2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主要作用

发展风景旅游业, 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国外, 都是围绕“美、险、奇、特”做文章, 而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 就需要在“水”字上下足功夫, 在“鱼”字上挖掘情趣, 在“吃”字上畅享口福。所以, 要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 一定要围绕这3 个“字”, 唱好科技、游钓、观赏协奏曲。概括起来, 休闲渔业产生的作用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休闲渔业拓展了水产品尤其是淡水鱼的销售空间。从比较效益的角度来看, 渔业生产的附加值大幅度得到提升, 因为发展休闲渔业和单纯的水产养殖相比, 经济效益要高出许多倍。休闲渔业可促进渔业养殖品种的调整优化, 使养殖的品种在档次上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休闲渔业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 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在旅游业发展中, 如果将农业示范园区和休闲渔业融合共进, 那么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渔业在生产上的单一性问题, 并在经营的形式上实现创新, 当前, 假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外出旅游, 已经成了人们节假日消费的重要方式。应该说在我镇, 农业观光旅游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休闲渔业是渔业提产增效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水产业, 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 因此发挥优势,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势在必行。进行规划时, 要将休闲渔业和旅游景点特别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结合起来, 既考虑社会效益, 也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 再此基础上, 凸显地方、景观和文化特色。要建高品位、上档次的场所。积极打造绿色清新、贴近自然、观光垂钓、娱乐高效的休闲渔业, 提供住水边、玩水面、吃水鲜的一站式立体化服务。最近几年来, 伴随着休闲渔业的发展, 地方在收益上有所增加, 还有力带动了娱乐、餐饮等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 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因具有显著性, 而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自古就有垂钓的习俗, 当前, “农家乐”旅游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 “渔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也必将迅速崛起。

3 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3.1规划布局问题

对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 打造新型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格局, 实现休闲娱乐、观光垂钓、品尝鱼肴一体化服务, 必须要结合各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同时, 严格区分古代艺术和现代艺术, 立足于旅游市场, 将优化配置景点景区作为重点进行建设, 才能推动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真正展示出“渔文化”的深远意蕴。

3.2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问题

所有生命物质, 都离不开水的供养,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水也是核心的元素。水产养殖更是和水息息相关, 可以说水是鱼的命根子, 所以在进行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时, 一定要确保渔业用水不受污染。

3.3科技渔业基地开发建设问题

科技渔业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表现为知识含量高, 技术难度大, 要想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必须采用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方式, 实施新型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而要达成上述目标, 首要的问题就是建设好具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科技渔业基地。

3.4景区景点建设问题

景区景点主要涉及观赏鱼类和游钓渔业公园, 这些景区景点的打造, 在建筑风格上应该以园林式和宫殿式为主, 体现古色古风, 向旅游者传递精美舒雅的情韵。所以在建筑的时候, 要尽量地将现代和古代的建筑艺术融合起来, 真正使旅游渔业景区成为人们颐养身心的最佳去处。

3.5品牌建设问题

品牌出效益。要积极打造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品牌, 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宣传推广, 以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为载体, 传播渔业文化知识, 营造渔业文化氛围, 不断扩大和释放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品牌效应。

注释

关于我国发展渔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篇9

1.1 渔业循环经济的定义

渔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渔业生产系统, 即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及物质的投入, 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 摒弃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产品—污染”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 实现渔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渔业与生态和谐发展, 因而它要求把渔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闭路循环经济过程, 使渔业生产系统能循环运行。

1.2 渔业循环经济的特征

1) 它是都市渔业、生态渔业、高效渔业、设施渔业、休闲渔业和无公害渔业等现代渔业生产的结合和提升, 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在渔业上的高度集成, 其有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理论与技术促进渔业的和谐发展。

2) 它把渔业资源环境的消耗和利用限制在渔业生态阈值内, 根据渔业水域的生态容量、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严格控制渔业开发强度。提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切实发展渔业, 谋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

3) 它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转化, 使所投入的物质得到反复循环、初级生产力得到多途径利用, 把无效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 系统延伸渔业产业链, 优化渔业系统结构, 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全面推进相关产业组合形成产业网络, 按照反馈式流程组织渔业生产。

2 发展渔业循环经济的意义[2,3,4,5]

循环经济理念已成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基本战略。2003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程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 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渔业作为农业的重要分支, 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存在着不可持续的隐患, 发展循环渔业势在必行。

2.1 有利于改善生产模式

以往的渔业经济是传统粗放型的线性生产模式, 这种线性生产不仅导致了生态衡, 资源枯竭, 而且还导致了渔业经济的畸形发展, 这种以超前、超额利用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发展渔业循环经济有助于改善传统粗放型线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两高一低型的粗放线性生产向能源节约型、环保型和社会友好型的方向转变。

2.2 可缓解人口多、资源少的矛盾

以高产量为唯一标准的高消耗、高废排放的传统粗放型线性经济生产模式, 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而人口多、资源少的矛盾更为严峻。循环经济则要求减量化使用资源, 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 有利于减轻人类需求对资源的压力, 有利于减轻环境的恶化程度。

2.3 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传统粗放型渔业生产对资源进行无限度的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忽略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放弃了对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则要求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去生产, 在生产产品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倡导对资源的高利用率, 同时循环经济本着对资源的有序利用、再循环和再利用为原则, 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在代内、代际的优化配置, 达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3 制约渔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因素[6,7]

在长期的传统粗放型线性生产过程中, 由于盲目追求GDP的增长, 过渡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制约着我国渔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导致我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受到威胁。

3.1 渔业资源匮乏, 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开展

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经营理念等不良思维模式的影响, 长期的处于单项线性经济生产的发展过程中,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没有考虑资源的更新能力和补偿速度, 渔业资源被超前、超额的开发利用, 这种过渡的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其自身的调节力和恢复力, 使得资源状况不断恶化, 同时一些生产经营者在鱼的繁殖期、幼仔期进行无限制地捕捞, 甚至是用网目过小的网进行扫荡性的捕捞, 直接导致渔业资源的匮乏, 严重影响渔业经济的循环发展。

3.2 环境污染严重, 渔业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渔业生态环境是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过去, 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人们将农业污水、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域;海水养殖不断扩大, 盲目使用农药、化肥, 致使养殖自身污染水体;再加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引起的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热污染等, 对渔业资源影响极为严重, 致使很多鱼类的生存、繁殖环境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渔业生态结构失衡, 从发展载体上阻碍渔业经循环济的发展。

3.3 科技力量薄弱, 渔民循环经济意识单薄

我国渔业循环经济总的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 规模较小, 技术水平低。如循环水系统养殖、远洋捕捞技术方面在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普遍, 但我国仅处于起始阶段;又如我国的水产养殖, 仍然以粗放式单种养殖为主, 水体环境利用率低, 废弃物回收率不高。另外, 我国渔业生产者文化层次较低, 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概念、实现途径等还缺乏理论认识, 妨碍了渔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和推广。

4 促进我国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人类、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明智选择, 我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道路漫长而艰辛, 在传统线性生产的影响下, 目前我国渔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重重制约, 为能够摆脱这些束缚, 现提出如下策略。

4.1 深入宣传循环经济理念[7]

就我国目前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循环经济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受到传统经济思想的影响, 循环经济理念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 生产实践中很少做到“减量化, 再利用, 再循环”的3R原则。为使我国渔业循环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则要广泛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提高人们对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等理念的认识, 更新和改善生产经营观念。

4.2 合理有序开发渔业资源[8]

渔业资源是渔业经济得以循环发展的第一要素, 所以应合理规划渔业资源, 理性开发, 限量使用, 遏止资源日益衰竭;对养殖业进行规划是要因地制宜, 以环境的承载能力为限, 避免养殖密度过大, 减少水质污染事故的发生。另外, 对以往粗放性线性经济发展中受到严重开发利用的资源, 若超出其自身的更新能力, 则要人为的对其进行修复和保护, 若没有超出其自身的恢复力, 则要减少人为的干扰, 让其自我恢复。

4.3 着力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渔业生态环境是发展渔业循环经济的载体, 渔业从业者要更新生产经营理念, 改善经济发展模式,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生产经营, 加大投入, 鼓励实行“低消耗, 低投入, 再循环, 再利用, 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循环式生产。多品种生产, 让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副产值, 减少排放量, 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生产的环保化。对工业废水, 农业污水, 进行及时的首端处理而不是末端治理, 对石油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进行微生物分解或再回收利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保护生态环境[9]。

4.4 加强发展循环渔业投入

首先, 加大科技投入。在进行渔业循环经济生产时, 应加强清洁生产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投入, 严格控制可捕量, 加强对渔业资源的利用评估, 以便对其进行恢复;同时要加大对“最大效益 (使用最少资源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的研究投入, 确保在生产时实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以保证渔业循环经济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其次, 加大财政经费的投入。为能够加大对渔业资源的管理力度和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监督管理, 确保渔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渔业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 一方面, 相关部门则应设立专项管理基金并及时拨放给下属部门, 此外要做到专款专用, 用以建立有效的渔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 相关部门则应设立专项资助资金, 用以资助比较有前景的渔业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 之后以点带面, 扩大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范围, 循序渐进, 进而促使渔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4.5 加大循环经济政策支持[10,11]

一方面, 要加强渔业产业结构和制度建设, 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管理体系, 完善有利于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规范渔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为传统渔业经济向循环型的渔业经济过度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另一方面, 将渔业资源的利用纳入相关政策体系, 促进合理规划利用渔业资源, 促使渔业资源在产业结构中的有效配置, 保障渔业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同时, 加大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为渔业循环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做强有力的后盾。

4.6 构建循环渔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区域渔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建设渔业循环经济的基础性工作, 其可及时描述和反映某时期、某地区渔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评价和监测其发展趋势和进程, 综合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整体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 进行国际、地区间循环渔业发展水平的比较和借鉴, 有利于相关部门及时准确地制定区域渔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进行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张思锋, 张颖.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评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9) :25-29.

[2]朱晓东, 李扬帆, 吴小根, 等.海洋环境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崔木花, 侯永轶.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6) :58-65.

[4]姚泊.海洋资源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沈佳强, 何杰.循环经济:指导浙江渔业可持续发展[J].渔业经济研究, 2009 (2) :3-6.

[6]步娜, 戴桂林.循环经济: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6, 23 (1) :17-19.

[7]骆乐.循环经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渔业经济, 2005 (3) :33-34.

[8]王安利, 绍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水产健康养殖[J].现代渔业信息, 2006, 21 (12) :3-6.

[9]李明峰.关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初步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 2006, 21 (1) :8-13.

[10]韩立民.渔业经济前沿问题探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创新推广方式发展现代渔业 篇10

近几年,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每年为全省调运大宗淡水鱼类鱼苗达2 000万尾, 同时加大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向全省引进的名优品种达20多个, 示范推广了长丰鲢、福瑞鲤、芙蓉鲤鲫、“中科三号”异育银鲫, 湘云鲫、“浦江一号”团头鲂、黄辣丁、斑点叉尾鮰等新品种, 提高了全省良种覆盖率。

二、抓技术, 促推广

加强水产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与推广, 深入开展渔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派技术人员到基层蹲点, 实施科技入户。在全省实施了健康养殖技术, 高效渔业技术。在全省整合项目抓示范推广, 实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项目, 土著鱼类驯养繁殖项目和冷水性名优品种技术示范项目;依托大宗淡水鱼技术体系, 邀请国内水产专家, 举办培训班, 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示范推广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生物絮团调控水质技术, 草鱼疫苗防病技术应用, 推广使用微孔爆气增氧技术, 极大地提升了全省渔业发展水平, 为全省渔业增效发挥了重要支撑。本站承担科技推广和技术推广项目达20多项,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7项, 地厅级科技奖3项。本站设计的鳟鱼孵化器等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 有2项养殖技术装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三、抓基础, 保发展

近年来总站加大养殖设施研发, 改造和升级养殖技术装备, 在基地温棚购置孵化缸100个, 开展工厂化鲟鱼、虹鳟鱼孵化, 有效发挥了基础建设项目的作用。总站网的箱养殖框架, 安装有照明路灯, 架设了自动投饵机, 养殖区安装摄像监控设备, 是目前采用塑料泡沫做浮子建设的高标准网箱框架, 具有浮力大, 抗风浪, 新型环保的特点, 总站现有高标准金属结构网箱20亩, 年生产能力可达1 000吨。

四、抓特色, 增亮点

全站立足省情站情, 发挥渔业技术推广优势, 高点定位,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形成全省初具规模化的特色渔业。

㈠鳟鲑鱼的引进引进了冷水鱼新品种“鳟鲑鱼”在水库养殖, 成为全省冷水鱼养殖的新贵, 填补了全省的空白。

㈡开展鲑鳟鱼工厂流水集约化孵化等技术研究虹鳟、鲟鱼孵化率均达到90%以上, 鱼苗培育成活率达80%以上, 当年孵化的2~3克的鱼苗, 年底可养成1.2~1.5斤的商品鱼规格。多项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按照每亩2.5万公斤的虹鳟产量, 饲料系数为1.5, 虹鳟养殖成本为16元/公斤, 养殖效益显著。

㈢鲟鱼养殖成为网箱养殖的又一优势品种2006年首次引进体重5克鱼苗试养, 2010年总站引进发眼卵人工孵化成功, 解决了苗种来源, 苗种价格大幅回落, 降到原来价格的50%。正常情况下, 一亩网箱养殖产量为2.5~3万公斤, 养殖成本为11.5元/斤, 按照18元/斤销售, 亩效益在16万元以上。

㈣青海湖裸鲤在全省养殖成功2007年从青海引进青海湖裸鲤, 在刘家峡水库连续试养, 今年人工孵化成功, 孵化鱼苗10万尾, 为全省水产养殖提供了又一品种。

㈤提高技术, 示范带动池塘黄辣丁、武昌鱼、草鱼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亩产均在500公斤以上, 黄辣丁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亩产达到1 250公斤, 效益明显。由于总站在水库网箱冷水鱼示范养殖和典型引路, 带动了周边群众和省内水库发展网箱养殖的积极性, 仅私营企业、个体养殖户自筹资金, 在刘家峡水库一年内新增网箱养殖面积60多亩。甘南州卓尼县藏巴哇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 在九甸峡水库发展网箱16.5亩。

五、抓养护, 见成效

一是加强渔业资源养护, 加大了全省土著鱼类资源调查, 开展了刘家峡水库、渭河流域秦岭细鳞鲑、黑河流域祁连山裸鲤资源调查。二是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 兰州鲶、秦岭细鳞鲑、祁连山裸鲤的人工繁殖工作均取得重大进展, 突破了孵化技术的瓶颈。秦岭细鳞鲑孵化和全人工颗粒饲料开口驯养、繁育技术国内领先。三是为全省水域增殖放流培育提供苗种累计达8000万尾。

渔业经济发展 篇11

关键词:渔业;科技;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52

近年来,孟连县渔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指导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增效为动力,积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推广,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优化孟连县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渔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孟连县渔业现状

孟连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经99°09′~99°46′,北纬22°05′~22°32′,东西长约53公里,南北宽约38公里。南面与缅甸接壤,全县土地面积1898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32.7公里,是一个契嵌境外的边疆县。

全县辖2个乡,139306人,是一个边、少、山、穷的国家级贫困县,山区与坝区发展不平衡。全县河流纵横,溪谷众多,鱼类品种(含虾、蚌、蟹)丰富,民间历来自然捕捞,所得鱼虾除自食外,部分拿到市场出售,成为坝区和山区群众较为普遍的一项副业。山区缺少水资源,“养殖难、吃鱼难”。上世纪60年代以后,池塘、稻田养鱼渐兴,鱼类商品量增加,渐成规模。2013年全县渔业养殖面积0.7万亩,水产品产量2800吨,实现产值3200万元。

解放初期,由于社会形态的历史跨越,傣、拉、佤三大主体民族分别由原始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时人们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野外捕捞,不懂得渔业生产自给。主要表现为:

渔业养殖基础设施差,全县田少地多池塘少,池塘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8%,大部分属于无水利条件的山地。渔业养殖基本靠坝区有水利条件的池塘养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大部分养殖户观念陈旧,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科技推广难度大。

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弱,难于适应消费需要,效益低。

山地自然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养殖用池塘不固定,复养指数低、单产低。

2 边疆渔业的发展前景

孟连与缅甸山水相连,境外边民生活用品90%以上都需要从孟连购入,具有发展边境贸易和对外开放的良好区位优势。仅缅甸佤邦每天从孟连进出口的成鱼销售量就在500公斤以上,年成交额不低于70吨,这些都极大刺激着孟连县水产品市场的发展。

3 发展边疆渔业的对策

3.1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渔业生产

3.1.1 政策导向 孟连县是一个发展中的边疆农业县,发展经济,要抓住支柱产业,壮大渔业,把渔业生产作为辅助产业,抓紧抓好,共同促进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通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孟连县的渔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渔业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为渔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3.1.2 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孟连县实际,利用现有的水利条件修筑渔业养殖池塘,综合治理,积极推广水、池塘、肥、鱼饲料等相配套的养殖技术,围绕年人均占有水产品10公斤的稳产养殖池塘建设,在坝区建成渠、路、涵、闸配套,池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田园化池塘;山区大量修筑渔业养殖池塘和“五小”水利工程配套,增强抗旱能力,提高池塘综合生产能力,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水利化程度,促进渔业生产良性循环发展。

3.1.3 产业结构调整 要进行渔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进程。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实施渔业产业化开发,激发农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促进边疆渔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加强坝区和山区的渔业养殖池塘和水利工程的修筑,引进先进技术,科学养鱼,提高渔业养殖科技含量,促进渔业生产长足发展。

建立鱼苗培育繁殖基地,引进各种名特优鱼苗品种(单性罗非鱼、鲫鱼、建鲤、荷花乌鲤等)加以培育和推广,满足本地区渔业养殖需求。

积极探索适合孟连县渔业生产发展的方案。大力推广发展渔业养殖,重点发展池塘养鱼,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稻田养鱼,不仅可以解决山区群众吃鱼难的问题,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加强鱼病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积极做好鱼病防治工作。

3.2 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全面加强渔业生产建设

优化科技发展政策和社会环境,把科技进步逐步与创新真正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科技系统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运行机制。

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健全财务制度,形成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渔业科技人才资源,造就新一代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渔业与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渔业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民养殖技术。

3.3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点,培植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要树立“扶持渔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要积极培植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最终实现渔业产业的发展、巩固和提升。

浙江省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篇12

关键词:海洋,渔业,发展

海洋渔业是浙江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与优势产业, 也是浙江省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浙江省的气候比较温暖, 雨量充足, 水质优异, 水热条件良好, 因而具有发展渔业的环境基础。近年来, 在浙江省政府的指导下, 通过建设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 建立优势水产产业带, 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对水产品进行质量把关, 同时开发休闲渔业, 浙江省渔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 近年浙江海洋渔业发展概况

浙江省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海洋渔业, 加上浙江渔民有着“技术好, 肯吃苦, 会钻研”的特点, 浙江省海洋渔业发展十分迅速, 在国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浙江省现有渔业乡 (镇) 82个, 渔业人口165.55万, 渔业劳动力78.69万, 有省级以上养殖示范基地33个, 国家级原种水产场3个, 省级水产原种场10个, 并涌现出73个特色渔业乡镇, 形成10多个优势产品。渔业的发展, 促进了浙江经济的繁荣兴盛, 并在沿海区域范围内形成了渔需物资供应、水产品加工和渔船建造等产业,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随着传统渔业养殖业的稳步发展, 休闲观赏渔业也迅速遍及浙江渔业区。充满地方风情的渔业生产活动, 原汁原味的渔乡民俗风情本身就是值得观赏的旅游资源, 许多游客在此休闲度假, 观光游览, 甚至亲自尝试捕捞活动。休闲观赏渔业的迅速壮大, 对于渔区富强、渔民增收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有着悠久历史的浙江海洋渔业,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都依然是浙江沿海渔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2 浙江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存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 捕捞过度, 渔业资源衰退

近年来, 捕捞船只数量、吨位都在逐年增加, 本省以及外省的一些非渔业劳动力纷纷进入捕捞行业, 一些杀伤力巨大的渔具的滥用, 使得现有的渔业资源已经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捕捞。浙江渔船主要集中在东海区渔场进行捕捞活动, 而在东海区作业的渔船除本省外还有其他省市以及日、韩等国的渔船, 这些渔船年捕捞量持续超过年可捕量, 致使捕捞量增长的速度超过海洋渔业资源的自我恢复速度, 捕捞压力过大, 这些都使东海渔场出现渔业资源日渐衰退的问题。

2.2 捕获物低龄化、小型化现象严重

捕捞能力的增强致使浙江渔业资源日益衰退, 不少经济鱼类在幼年时期就被捕获, 渔民在利益驱动下很少考虑放生幼鱼, 从而使捕获物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另外, 大量使用帆张网、流动张网等也严重损害了幼鱼资源, 这是影响渔业资源自我恢复与补给的因素之一。

2.3 浙江渔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正在日渐下降

浙江渔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正在消失, 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 在体制改革中, 人们的思想解放度不够, 对渔业产业的发展问题争论太多而耽误时机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 渔民一味追求水产品产量, 不考虑质量, 使水产养殖业呈现出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特征, 这也是导致浙江渔业地位日渐下降的原因之一。

2.4 海水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浙江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增加, 工农业和生活废水不断增多, 并通过江河等途径汇入大海, 导致了污水排放量超出了海水的自净能力, 海水富营养化严重, 赤潮频发。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 已给浙江渔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危害和影响。

3 推进浙江海洋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调整和对策

实现浙江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首先应当研究探讨整个海洋资源开发的问题。海洋是渔业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渔业的发展应当扩展到海洋的各个领域。同时, 海洋渔业的发展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应把渔业发展方向更多的定位于海水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上。当前, 我们还应顺应海洋开发的大趋势, 开发利用深水海区, 建设“海洋牧场”, 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例如, 台州市大陈岛海洋牧场建设的基本思路是: (1) 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 (2) 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 (3) 建立人工鱼礁增殖区。 (4) 建立贝、藻类养殖区。 (5) 建立鱼类网箱养殖区。 (6) 建立休闲渔业区。通过海洋牧场的综合开发, 海洋渔业有望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使浙江渔业步入新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3.1 浙江海洋渔业发展的战略调整

浙江海洋渔业如今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 如何应对挑战, 抓住机遇, 进一步提高浙江海洋渔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促进浙江海洋渔业持续稳定发展, 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战略调整。

3.1.1 改革渔业管理模式, 加强渔村制度建设。

进一步改革渔业管理模式, 必须要从“渔业管理”向“渔业治理”转变。我们应构建适合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渔业共同管理体制, 让渔民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参与到渔业管理中来, 并在渔区社会中树立文明、发展、稳定的意识, 同时尽快建立渔民社会保障体制, 实施养老保障制度, 消除渔民的后顾之忧, 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渔业改革, 鼓励和优先发展大投入高产出的水产品企业, 帮助这些企业积聚资金, 增加竞争力, 提高浙江渔业在全国乃至国际渔业市场上的地位, 全面加快浙江渔业发展的进程。

3.1.2 加强对海洋环境及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研究。

海洋是鱼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海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群的数量和质量, 保护海洋环境是渔业捕捞、养殖的前提。近年来, 随着浙江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在逐年加剧, 生态灾害频发。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成为海水的主要污染源, 是造成赤潮等灾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海域内倾废区、入海排污口的水质监测, 加大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力度,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渔业, 积极推行洁水型渔业开发模式, 以实现“以鱼治水”、“以鱼养水”, 促进浙江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的修复和保护, 从而更有效的发展渔业经济。

3.1.3 积极引导外商投资, 推进渔业产业化。

当今发达国家水产品的生产量在减少, 而消费量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日本的需求量更大。因此, 我们应抓住机遇, 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以潜在的优质渔业资源吸引外商投资, 重点引导水产品加工业及休闲渔业等项目投资, 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 并根据渔区现状发展海岛假日旅游等休闲渔业, 因地制宜的开发渔区新的旅游项目, 推进渔业产业化, 促进渔区经济发展。

3.2 浙江海洋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

3.2.1 海洋渔业从捕捞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耕海牧鱼”等为主的农牧型生产方式。

农业的作用, 在于增加食物的来源与供应, 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使人类从简单利用自然资源转变为自行生产所需物品, 使人类减少了生存资料不足的威胁, 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如今, 浙江渔业已不能再靠传统的“靠海吃海”, 在思想观念上应该转变成为“渔业农牧化”, 这是浙江渔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坚实基础。

3.2.2 海洋渔业从近海捕捞转变为远洋捕捞。

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 我们应抓住发达国家逐步退出远洋渔业, 发展中国家寻求渔业经济技术合作, 国际市场需求旺盛, 国内渔民转产转业的机遇, 努力实行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促进远洋渔业的新发展。

浙江近海渔场已遭受超负荷开采, 发展远洋渔业势在必行, 毕竟全球范围内仍然还有大范围的渔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据世界粮农组织估计, 世界渔业资源的开发潜力约有2亿t, 其中上层鱼类6000多万t, 底层鱼类约4000多万t, 头足类1000多万t, 虾类1亿t, 迄今已开发利用的不足一半, 开发远洋渔业对于减轻国内捕捞压力, 解决渔业劳动力就业, 增加渔区经济收入都十分重要。

3.2.3 水产品加工从初级加工转变为精深加工。

近年来, 浙江省努力建构渔业产业链, 改变水产品初级加工模式, 加强水产品精深加工, 尤其是在水产品饮食工业化的技术研究上有了很大进步, 如将大量的水产品转化为鱼糜、鱼片、鱼精、鱼酱等食品, 充分挖掘了副渔获物的商业价值, 利用了水产品加工下脚料,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 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产业。今后, 我们应继续投入资金, 引进先进设备,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与工艺, 促进水产品加工向更深、更精的方向发展。

3.2.4 努力发展浙江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 是利用海洋和淡水渔业资源、陆上渔村的村舍、渔业的公共设施、渔业生产的器具、产品, 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文化环境而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 提供给民众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浙江近海区域景色秀美, 具备优质的旅游资源。近年来, 人们消费能力逐渐提高, 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风光旖旎的渔区自然环境、野趣盎然的渔业生产劳动、朴实敦厚的渔村民俗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这是大力发展浙江休闲渔业的好时机。我们应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 大力推进浙江休闲渔业的发展, 并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优化渔区经济结构, 拓宽渔民转产转业的途径与门路。

参考文献

[1]孙飞翔等, 潜力浙江——山海经济发展新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2]吴常文、朱爱意、陈志海、陈雷, 台州市大陈岛海洋牧场建设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 2002 (5) .

[3]赵领娣、刘子玉, 战略调整海洋经济结构、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UV光固化涂料下一篇:英语口语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