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

2024-07-29

渔业资源(通用11篇)

渔业资源 篇1

近岸水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水环境特征,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水域[1]。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海洋环境变化等,直接导致了近岸水域渔业资源的衰退,优质鱼比例下降,低质鱼成了主要捕捞对象,以及个体减小、性成熟提前等[2]。因此,人类干扰对渔业资源群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海洋渔业专家及生态专家的关注。

张网是南海近岸渔业的重要定置渔具,研究张网渔业资源群落有助于制定中国海洋渔具管理决策,特别是对于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张网的作业概况、网目选择性、渔获组成多样性及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2,3,4,5,6,7,8,9],并探讨了一系列分析群落变化的方法和指标[10]。粒径谱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由SHELDON和PARSONS首次提出的[11]。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微型生物的群落特征分析及鱼类的潜在产量估算等方面[12,13,14,15,16,17,18]。因此,该研究利用黄茅海河口近岸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的张网调查资料,采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曲线)和生物量谱方法对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状况进行了分析,以期有助于南海近岸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5年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在珠江口沿岸新会崖门的黄茅海河口开展的张网调查,经纬度为113°06'E,22°08'N。休渔前(春季)调查时间为2015年4月16日~27日,有效网次为15网次;休渔后(夏季)航次时间为2015年8月19日~31日,有效网次为12网次。

调查渔船为“粤新会41008”船,木质,船长12.00 m,型宽2.85 m,型深0.83 m,总吨位8.0GT,净吨位3.0 t,主机功率19.4 k W,2台,每台9.7 k W,携带张网4顶,船上还配备避碰仪、GPS导航仪等设备。

该张网属于双桩竖杆张网,是一种由双桩固定,由竖杆使网口垂直张开的单囊张网,主要张设于沿岸鱼虾类繁育的场所或近海鱼类的洄游通道,是依靠海流将捕捞对象裹挟进入网具达到捕捞目的的被动性网具。其网具主尺度为:40.00 m×67.89m,即结附网衣的网口纲周长为40.00 m,网衣的纵向拉直总长为67.89 m。网衣展开图如图1所示。每个网次作业时长约2.5 h。起网后对渔获物进行抽样,取1/8进行种类鉴定、分类计数、称重,并对渔获进行生物学测定,体长、甲宽等以mm为单位,体质量以g为单位。所有样品个体鉴定到种,体质量精确到0.1 g。

1.2 数据处理

1.2.1 物种优势度

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来评价渔获种类的优势种,IRI≥1 000为优势种,100≤IRI<1 000为重要种,10≤IRI<100为常见种,IRI<10为少见种[19,20],其计算公式为[19,20]:

其中N%表示某种渔获种类的尾数百分比;W%表示生物量百分比;F%表示出现频率百分比。

为进一步分析春夏两季渔获种类组成及每个种类的相对生物量差异,根据平均网次生物量经过平方根转换计算得到Bray-Curtis相似系数矩阵,采用相似性分析(ANOSIM)进行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21]。

1.2.2 ABC曲线

采用ABC曲线方法来分析渔业资源群落受人类干扰情况,该方法是1986年由WARWICK[22]提出的,是通过在同一坐标系中比较数量优势度曲线和生物量优势度曲线来分析群落在不同干扰状况下的特征[10,23]。ABC曲线方法反映了r选择和k选择的传统进化的理论背景。在未受干扰(稳定)的状态下,群落主要是以k选择种类(生长慢、性成熟晚的大个体种类)为主,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数据优势度曲线之上。随着干扰的增加,k选择物种的生物量(或数量)逐渐减少,r选择物种的生物量(或数量)则逐渐增加,当处于中等干扰(或不稳定)的状态时,两条曲线将相交;当群落逐渐变为由r选择的物种(生长快、个体小的种类)为主,此时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在数量优势度曲线之下,则表明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的(不稳定)状态[9,10,23]。

用W值表示ABC曲线中生物量和丰度的相对关系统计量[9,10]:

式中Bi和Ai为ABC曲线中种类序号对应的生物量和数量的累积百分比,S为出现物种数。

1.2.3 生物量谱

生物量谱是粒径谱理论的变形[14]。随着粒径谱理论的发展,新的粒径谱理论模型相继提出,各种新的粒径谱表示方法也不断革新。P-D模型就是其中的典型模型之一,由PLAT-TER和DENMAN提出[24],该方法是以对数化生物量为纵坐标,对数化粒径为横坐标所得到的谱线,称为非标准化生物量谱。并提出标准化生物量的概念,某一粒径级的生物量与该粒径级宽度的比值,就称为标准化的生物量。

采用生物量谱方法分析生物量与平均个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先计算每个渔获种类的平均体质量(wi),并对其取对数,然后将对数化的平均体质量进行分组,以1 g为单位区间间隔,计算各个区间的总生物量,以对数化的平均个体体质量为x轴,以对数化的各个区间总生物量为y轴,线性回归后可以得到一条直线谱线[12]。谱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表示群落的粒径结构和生物丰度。稳定状态下的生物群落标准化粒径谱是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即生物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均匀分布;如果斜率大于-1,则生物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斜率小于-1,生物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13,14]。

2 结果

2.1 渔获组成

共捕获渔获种类56种,其中鱼类47种,隶属于1纲12目27科38属;虾类5种,隶属于1纲1目2科3属;虾姑类1种,隶属于1纲1目1科1属;蟹类3种,隶属于1纲1目2科3属。春季捕获渔获种类44种,夏季40种,其中共同种28种。春季张网渔获优势种为凤鲚(Coilia mystus)、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夏季张网渔获优势种为凤鲚、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i)和红狼牙鰕虎鱼。其中,春季凤鲚生物量百分比达54.83%,红狼牙鰕虎鱼占19.23%,夏季凤鲚生物量百分比达45.08%,康氏小公鱼和红狼牙鰕虎鱼分别占13.75%和11.22%,其他渔获的比例均低于10%(表1)。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黄茅海河口张网春季和夏季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差异较小(R=0.272 7,P<0.05)。

2.2 ABC曲线

春夏两季渔业资源群落的ABC曲线见图2。春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相交,处于中等干扰状态,其根据ABC曲线计算的W统计值为-0.015;夏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在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处于严重干扰状态[10],其根据ABC曲线计算的W统计值为-0.046。表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中,小型个体或大型鱼类的幼体占绝对优势,且春季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优于夏季。

春季数量百分比排在前5位的渔获分别为凤鲚、红狼牙鰕虎鱼、脊尾白虾、弓斑东方鲀和孔鰕虎鱼,而生物量排在前5位的渔获分别为凤鲚、红狼牙鰕虎鱼、中华青鳞鱼、脊尾白虾和直额鲟。这些种类中只有凤鲚和中华青鳞鱼的生物量百分比高于数量百分比,其中凤鲚的生物量百分比高出数量百分比18.32个百分点,分别为54.83%和36.51%,而其他5种渔获的数量百分比均高于生物量百分比。对比7种渔获的平均个体质量,凤鲚和中华青鳞鱼的平均个体质量较高,分别为12.11g和15.17 g,其他5种渔获的平均个体质量均在10 g以下。

夏季数量百分比排在前5位的渔获分别为康氏小公鱼、凤鲚、红狼牙鰕虎鱼、丽叶鲹和黄斑鲾,而生物量排在前5位的渔获分别为凤鲚、康氏小公鱼、红狼牙鰕虎鱼、棘头梅童鱼和丽叶鲹。这些种类中凤鲚、红狼牙鰕虎鱼和棘头梅童鱼的生物量百分比高于数量百分比,其中凤鲚的生物量百分比高出数量百分比13.38个百分点,分别为45.08%和31.70%,而其他3种渔获的数量百分比均高于生物量百分比。对比6种渔获的平均个体质量,只有棘头梅童鱼的平均个体质量达到10.81 g,其他5种渔获的平均个体质量均在10 g以下。

2.3 生物量谱

春夏两季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分析见图3,回归方程分别为y=-0.698 3x+10.056(R2=0.454 1)和y=-1.157 6x+11.483(R2=0.771 5)。春季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的斜率大于-1,说明春季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的生物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不呈均匀分布,而是随着体质量的增加生物量也增加;夏季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的结果与春季差异较大,其斜率小于-1,说明夏季张网渔业资源群落的生物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其相关系数R2值也明显高于春季。

从生物量随个体平均体质量的变化来看(图4),春夏两季生物量随着个体平均体质量的增加不呈规律分布,不同个体体质量区间的生物量比例差异较大,小个体鱼种的生物量比例相对较高,其中凤鲚所占生物量百分比跨度最高。春季体质量小于10 g的生物量比例达到33.91%,小于20 g的生物量比例达到93.88%,以个体体质量在10~20 g的生物量比例最高;夏季个体体质量小于10 g的生物量比例达到90.93%,以个体体质量小于10 g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对比春夏两季渔获的个体体质量,可以看出春季渔获的平均个体体质量明显高于夏季。

3 讨论

张网由于其良好的作业性能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仍然是中国近海一种重要的作业方式。该研究以张网为研究对象,其原因为:1)张网是在无外界干扰情况下,使渔获物被潮流裹挟入网,渔法上选择性较小,更接近自然分布[25],以该网具研究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更加合理;2)张网目前属于过渡渔具,而专家对其今后划分为准用渔具还是禁用渔具意见不一,该研究提供的基础数据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该种渔具的捕捞现状。

研究显示,ABC曲线特征反映了群落中大型种类和小型种类相对数量的变化以及个体大小组成的变化[23,26]。珠江口近岸张网渔业资源群落不同季节ABC曲线特征有所差异,春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相交,处于中等干扰状态,而夏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在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处于严重干扰状态。表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中,小型个体或大型鱼类的幼体占绝对优势。研究显示休渔对保护经济种类及其幼鱼、幼体的繁衍生长能起到一定的作用[10,25,27]。从调查时间来看,春夏两次调查正好是伏季休渔的前后,但是从夏季渔业资源群落的状况来看,休渔在过度捕捞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捕对象的比例以及个体体质量反而不如春季。另外该张网作业主要集中于春夏秋3个季节作业,在冬季作业次数少,渔业资源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且该夏季渔获调查并未在休渔结束后立马进行,故存在一定的差异。

生物量谱是生物个体大小的分布模式,是能量在生物群落中的分布[28]。研究显示,捕捞能够影响鱼类粒径谱,捕捞死亡可以导致粒径谱斜率下降,反映了大型鱼类的减少[29,30];反之,鱼类粒径谱也可以反映捕捞的影响,探测该资源群落是否处于过度开发状态[31]。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夏季渔业资源群落生物量谱斜率下降,说明该海域张网渔业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且从生物量随个体体质量的分布来看,春夏两季种类组成中小个体的比例都非常高,春季以个体体质量在10~20 g的生物量比例最高(59.97%);夏季个体体质量小于10 g的生物量比例达到90.93%。这些小个体的种类包括凤鲚、红狼牙鰕虎鱼、康氏小公鱼以及脊尾白虾等;而对于海鳗、大鳞舌鳎、四指马鲅等平均个体大于100 g的种类,只在零星的网次中捕获,数量和生物量百分比都远低于小个体种类。全部渔获中除了凤鲚、虾类、棘头梅童鱼、红狼牙鰕虎鱼等少数几种具有经济价值外,其余都是作为养殖饵料出售。两季优势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春季优势种中的脊尾白虾在夏季由经济价值更低的康氏小公鱼替代,渔业资源群落出现明显的小型化和低质化,同样显示春季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优于夏季。故建议加大管理力度,增加捕捞限制条件。

近岸水域由于其水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群体优势种和一些种类的交替变化[32]。该张网主要在阴历初一和十五前后作业,受月相影响较大。且由于资料的缺失和调查条件的限制,未能从年间变动以及全年序列来分析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加强连续性,并加强对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

渔业资源 篇2

为了保持我县水生生物多样性,修复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增加溪河渔业经济效益,根据《渔业法》、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以及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成立县放流增殖苗种采购小组,负责放流增殖苗种的采购相关工作。

二、增殖放流工作的实施

1.科学确定放流苗种。根据县渔业资源实际情况,结合渔业资源和水域环境变化的特征,为减缓并最终遏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逐步改善渔业资源生态状况,保护水生物多样性,从而达到增殖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环境和增强溪河渔业经济效益,研究制定放流计划,放流品种主要为河蟹、鲤鱼、鲫鱼、厚唇鱼、倒刺鲃、黄颡鱼、甲鱼、翘嘴鲌等,并根据河段情况作适当的放流苗种调整。

2.放流苗种采购。放流增殖采购小组根据苗种供应单位提供的苗种供应价目表,对苗种市场进行调查,赴苗种生产单位实地考察,掌握苗种生产单位在繁育、管理、质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公开招标或议标方式确定放流苗种供应单位,签订苗种供应合同。

3.放流计划与实施。按照放流计划,分批组织开展人工放流。认真做好放流苗种质量抽样、规格测量,严把质量关,确保放流苗种的规格整齐、体质活跃。做好苗种的称重、计数工作。4.加强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监督作用,邀请新闻媒体对放流动态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人工放流影响,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5.完善管理制度。为提高放流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届时将邀请县政府、人大、财政局及渔民代表共同参与放流,监督放流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人工放流规范化;加大执法力度,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打击“电、炸、毒鱼”等违法整治行动,确保放流增殖效果,增强溪河渔业经济效益。

三、经费预算

2月份放流增殖费用预算为98000元,其他月份费用另行预算。

1.苗种费91900元。其中,鲤鱼:2600斤×7元/斤=18200元;红鲤鱼:1700斤×8.5=14450元;鲫鱼:3000斤×10.5元/斤=31500元;倒刺鲃:18500尾×0.75元/尾=13875元;厚唇鱼:18500尾×0.75元/尾=13875元。

2.其他开支6100元。主要为增殖放流仪式费用、车辆使用费用等。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领导小组有关人员按要求认真填写有关表格,监督人员在放流现场对放流情况进行核实并签字验收,各河段渔民代表签字确认。放流苗种供应单位凭原始放流计量表结算放流苗种经费,按购销合同开具发票,农业局按手续从放流增殖专项资金和溪河渔业资源费中予以拨付。

四、产值测算

2月份放流增殖苗种到年底至20xx年3月前捕捞,经测算产值为500685元,利润按30%测算为150200元。

1、鲤鱼:数量:2600斤,规格8-15尾/斤,折成尾数为11.5尾/斤×2600斤=29900尾,回捕率按30%计,可捕获8970尾;重量:平均尾重1.5斤,计13455斤;产值:13455斤×10元/斤=134550元。

2、红鲤鱼:数量:1700斤,规格8-15尾/斤,折成尾数为11.5尾/斤×1700斤=19550尾,回捕率按30%计,可捕获5865尾;重量:平均尾重1.5斤,计8798斤;产值:8798斤×10元/斤=87980元。

3、鲫鱼:数量:3000斤,规格10-20尾/斤,计45000尾,回捕率按30%计,可捕获13500尾;重量:平均尾重0.3斤,计4050斤;产值:4050斤×20元/斤=81000元。

4、倒刺鲃:数量:回捕率按40%计,可捕获18500尾×40%=7400尾;重量:平均尾重0.6斤,计4440斤;产值4440斤×28元/斤=124320元。

5、厚唇鱼:数量:回捕率按45%计,可捕获18500尾×45%=8325尾;重量:平均尾重0.25斤,计20xx斤;产值20xx斤×35元/斤=72835元。

五、管护措施

1.实行公示制度。按照政府采购招标程序,本着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原则,及时在局网站上发布《放流苗种招标公告》,公布苗种采购要求、数量等信息。放流结束后,及时将放流品种、数量及资金使用等情况向社会进行公示,确保项目资金全部用于增殖放流。

2.强化执法检查。集中力量,严厉打击禁用渔具渔法,坚决做好放流区域内禁用渔具的清理,加大非法捕捞查处力度,以避免或减少人为捕杀放流苗种,提高人工放流效果。

加快恢复莱州湾渔业资源的探讨 篇3

面对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状况,我省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如实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在渤海严禁拖网作业;取缔严重危害和破坏渔业资源的渔具;实行伏季休渔制度;鼓励支持作业渔船到外海远洋作业等。这些措施对减缓渔业资源衰退均起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莱州的渔业资源状况来看,笔者觉得在此基础上如果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增加放流品种、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对加快恢复莱州湾渔业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1 优势

1.1 莱州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莱州市地处莱州湾畔,水质肥沃,渔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良好的地质和地貌条件成为多种经济鱼、虾、蟹、贝和刺参、扇贝等海珍品栖息繁衍的天然场所和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示范基地,莱州市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全市历年平均气温在12.3~12.4 ℃之间,全年平均降雨量为600 mm左右,一般在12月的下旬沿海岸初冬,冰封期一般在1月上旬,溶冰期一般在3月下旬。浅海水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区域性差异不大。春季水温回升快而且早,最高温度极值为28 ℃,低温极值-2 ℃。盐度春季一般为28.8‰左右,夏季一般在33.5‰左右,本市海区的潮汐类型为不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在1.01 m,一昼夜海水有2次涨落潮。本市海区溶解氧含量的变化范围在7~8.8 mg/L,pH值的年平均值为8.1,变化范围为9.99~8.25,符合国家一类水质要求。

据调查,莱州湾水域共采到浮游植物2属85种,优势品种为新月菱形藻、奇异菱形藻等。浮游动物种类主要有水螅、水母类、枝角类、桡足类、磷虾类、康足类、端足类。

1.2 具有雄厚技术优势

莱州市渔业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涉及生物、水产养殖和渔业工程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5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40余人,初级职称100余人,具备承担培育苗种和人工放流的能力。同时拥有4个省级增殖育苗基地。

1.3 放流经验丰富,效果显著

从1994年开始,莱州市在黄渤海渔政局和省捕捞站的参与下,开始了人工增殖放流,每年安排放流专项资金,选择活动范围小、洄游率高的车虾、梭子蟹、海蜇、半滑舌鳎为主要品种进行放流。累计放流海蜇、梭子蟹、牙鲆、半滑舌鳎、中国对虾等各类水产苗种27亿尾,有效的促进了渔业资源的修复和渔民的增产增收,近海严重衰退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种群数量明显得到了补充。一度匮乏的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等主要品种,目前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秋季渔汛。增殖放流从源头上对水产资源增殖、保护,促进了水产资源量回升,增加了渔民生产就业机会,促进了沿海经济和社会的稳定。1992年以前,莱州湾赤潮频繁。1994年以后,我市连续多年实施了海蜇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莱州湾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生态,从未发生赤潮。近年来中华鲟、海龟等国家一、二级动物频频出现在莱州湾。目前,莱州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已发展成为莱州市的一项“民心工程”,仅回捕放流品种一项每年可为渔民增收6 000多万元。

2 建议

2.1 建立资金投入多元化,实现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资金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高度重视放流资金的支持力度,建议省、市、县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财政补助投入。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对放流这项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捐款。根据各级财政的投入,以增殖站为基础分别组织实施苗种采购,并根据经费来源,按中央专项、省级专项、市县专项以及社会捐赠等分别核算。

2.2 增加放流品种,实现放流品种的多样性

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莱州海域的科学研究,积极研究探索适合莱州海域生长的鱼类品种,加大引进放流品种的力度,在原来放流品种的基础上,增加放流黑鲷、鲆鲽鱼等鱼类,提高放流鱼类的品质。

2.3 加强和创新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战略地位

每年放流期间可设立放流体验日,选择岸基或者海上放流小部分大规格鱼类品种,同时举办征文、摄影比赛等,提高社会关注度。

在海洋渔业官方网站开通专栏,滚动显示标志放流回捕情况,如品种、编号、捕捞地点等信息。

2.4 加强和创新对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监督和制约,进一步构建阳光透明的监督制约机制

增加增殖站数量,增殖站数量可按放流计划的1∶3配备,具有增殖站资质的苗种生产场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取得放流资格。

苗种采购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并应当通过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介发布招标公告。

加强增殖技术规范和项目管理。现在各地的资源调查和回捕评估还处于粗放阶段,尚不能真实反映出放流效果。因此要加强注重放流跟踪监测及效果的评估,上级应加强基础能力的建设,配套相应的资金,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探索建立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强化海上定点调查和社会调查。通过加大监测力度、为分析、评估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效果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5 积极营建,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蓝色海洋牧场

在人工增殖放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人工鱼礁建设。人工鱼礁,能改善水域环境,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繁育、生长环境。从当前莱州的经验看,建设人工鱼礁是切实可行的。莱州市已营建海底森林3 731 hm2,其中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莱州浅海牧场于2008年开工建设,面积为1 000hm2,投参苗21万kg。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海洋牧场项目投资769.4万元,面积64.3 hm2,投海参苗10万只,投半滑舌鳎苗2.5万尾,移植各类藻7 579.5 kg。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海洋牧场2 667 hm2。

积极开展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推动工厂化养鱼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水养殖模式转变。一是积极落实国家减船转产政策,积极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对渔民进行养殖技术培训。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实施养殖大棚改造;二是注重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渔业持续发展。成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管理机构,建立水产养殖五项登记、两项制度。建立检验检疫制度,开展渔业养殖水质检测和水产品质量检验;三是实施渔业品牌战略,促进渔业产业升级。为莱州梭子蟹注册地理证明商标,打造“大华”、“朱旺”、“食得宝”、“康富来”、“龙利”等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知名渔业品牌,打造鲆鲽鱼作为莱州市的“名片”。

2.6 加强放流期间管理

在放流禁渔期间,强化渔政管理。要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安排渔政船在放流区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检查。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平台,全面接受社会监督,达到全社会人员都能参加管理,变部门管理为社会管理。同时组织开展护渔专项执法活动,强化对放流区域进行集中执法检查活动,确保放流后苗种能得以健壮成长,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

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张家川渔业 篇4

1 张家川渔业自然资源情况

1.1 张家川自然地理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天水市东北, 东接陕西省陇县, 南邻清水县, 西连秦安县, 北毗华亭、庄浪县。人民政府驻地张家川镇, 与周边市县均有公路相通, 西距省会兰州市378 km, 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8 km。全境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略呈斜三角形, 东西长62 km, 南北宽48 km, 总面积1 311.8 km2。县境内山峦起伏, 沟壑纵横, 地貌复杂, 辖3镇12乡, 258个村委会, 总人口31.97万人, 其中回族20.69万人, 占69%。

1.2 张家川渔业自然资源情况

张家川深居内陆腹地, 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 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 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半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 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无霜期较长, 但雨量较少;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 气候偏冷, 光照较差, 无霜期较短, 雨量充沛。全县气候差异较大, 年平均气温7.5℃, 无霜期163 d左右, 全年日照时数2 044 h, 年平均降水量600 mm。其特点是:夏短而不热, 冬长而严寒, 雨热同季, 夏润冬燥, 春暖迟, 秋凉早, 昼夜温差大, 夏季无酷暑。张家川县地理位置独特, 山峦起伏, 沟壑纵横, 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境内有大小河流7条, 总长度234.48 km, 总流域面积1 311.8 km2, 自东北部至西南部, 可分为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四大水系, 均属渭河北岸支流。7条河流均发源于陇山的涓涓细流, 按照自然地势, 由东北向西南流去。全县水资源量为2.1亿m3, 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 为1.7亿m3, 但总径流量不均, 形成西部缺水, 东部富水的状况。地下水为雨水补给和河水入渗。境内河溪沟岔泉水分布比较广泛, 散布着大小泉池500多眼, 水质较好, 年泉出露总量为150万m3。

2 张家川渔业现状

近年来, 张家川渔业在甘肃省市县渔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国家级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保护区, 划定了保护范围。2012年10月,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天水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张家川渔政管理站三家共同对张家川的秦岭细鳞鲑资源进行了调查, 张家川境内细鳞鲑资源不容乐观, 只有零星分布。针对这一现状, 张家川渔政管理站每年多次到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保护区周边加强宣传, 提高群众对秦岭细鳞鲑的认识, 提高了保护意识, 建设了马鹿秦岭细鳞鲑繁育场, 开展增殖放流, 每年在保护区放流秦岭细鳞鲑鱼苗20 000尾。在做好人工繁殖的同时, 严厉打击非法捕捞, 查处违法捕捞秦岭细鳞鲑案件, 禁止在保护区内开展采矿活动, 使这一国家级珍稀鱼类资源得到了有力保护, 自然资源量有所恢复。利用资源优势, 开展养殖业, 使张家川渔业养殖从无到有, 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6.67 hm2之多, 开展冷流水实验, 池塘养殖, 休闲垂钓渔业初具规模。2014年, 张家川渔政管理站利用基层推广体系建设补助资金, 引进2 g/尾虹鳟、金鳟鱼苗20 000尾, 在马鹿乡的长宁村和花园村实验示范, 在张家川县渔业站的技术指导下, 采取科学投喂和管理, 成活率达90%以上, 经14个月养殖达到商品规格, 取得较高经济效益, 开创了张家川冷水鱼养殖先河。在张家川渔政管理站的示范带动下, 张家川县已发展渔业养殖户20余家, 鱼产量达50 t之多, 为张家川县渔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张家川渔业发展建议

3.1 以秦岭细鳞鲑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依托, 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力度

张家川史上记载都有秦岭细鳞鲑分布,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秦岭细鳞鲑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秦岭细鳞鲑资源几乎枯竭。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张家川县要利用这一机遇, 以秦岭细鳞鲑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依托, 在全县开展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 使更多的人认识秦岭细鳞鲑, 了解秦岭细鳞鲑, 保护秦岭细鳞鲑。使秦岭细鳞鲑的生存环境更加改善, 减少甚至禁止在秦岭细鳞鲑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人为活动。张家川渔政站要借助公安、工商等部门, 加强执法力度, 打击非法捕捞秦岭细鳞鲑。扩大秦岭细鳞鲑繁育场的规模, 增加增殖放流秦岭细鳞鲑鱼苗数量, 扩大自然种群数量。开展对秦岭细鳞鲑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监测, 评估增殖放流和保护的效果, 不断改进措施, 真正使秦岭细鳞鲑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资源恢复, 为张家川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3.2 以张家川旅游资源为依托,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张家川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自然景观有云凤山、东峡水库、石峡水库、白石嘴牧场、五星牧场, 特别是关山风景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位于木河乡桃园村的马家塬战国墓葬群遗址向东、西各延伸200 m的地形范围内, 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特别是以横亘县境东北部的关山风景区为主体, 形成了具有“清、幽、秀、雄、奇、险、峻”特点的七大旅游景点, 其中“白岩劲松”尖石山、“九龙朝凤”云凤山、“峻岭奇葩”麦垛山、“丝绸古道”老爷岭等最为秀美险峻, 每年来张家川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乡村,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把发展旅游作为重点, 张家川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天水特色旅游区”, 因此张家川县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利用丰富的水资源, 以已建成的休闲渔业基地为示范, 开展垂钓、观赏、休闲渔业发展。休闲渔业适合每家每户发展, 占地少, 投资少, 见效快, 可以为带动当地旅游发展, 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3.3 以张家川冷水资源为基础, 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业

张家川境内的7条河流均发源于陇山, 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 地下水为雨水补给和河水入渗。境内河溪沟岔泉水分布比较广泛, 散布着大小泉池500多眼, 几乎每个村庄和山沟都有泉水露头, 水质较好, 年泉出露总量为150万m3, 适合发展冷水鱼养殖业。2014年, 张家川渔政站引进虹鳟、金鳟养殖获得成功, 带动了一些群众自发开展冷水鱼养殖。张家川要贯彻甘肃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精神, 鼓励有条件的农民, 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冷水鱼养殖, 把开展冷水鱼养殖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富民措施纳入扶贫开发计划。张家川渔政站对全县的渔业水资源开展彻底调查, 摸清可以开展渔业生产的区域, 为当地农民和政府提供技术保证, 使更多的农民通过发展渔业脱贫致富, 为张家川早日脱贫做出贡献。

3.4 以张家川餐饮也为依托, 发展渔业餐饮

河道渔业资源养护承包合同书 篇5

订立合同双方:

正安县班竹乡旦坪村委会,以下简称甲方。

正安县班竹乡(镇)班竹村街上组雷广宇,以下简称乙方。

为了充分利用河道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增加集体和个人收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同渔业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省、市、县、乡(镇)等相关文件精神,经甲乙双方充分讨论和认真协商,特订立本合同,以供双方共同遵守。

一、承包地点和面积:

甲方将辖区内冷家沟、龙洞坝交三岔河河道至舒家屋基河段承包给乙方用于渔业资源养护,该河段的所有权属甲方,乙方只有管理使用权和合同规定的受益权,不准出卖、出租或转让;在承包期内,乙方如有不违犯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觇和政策规定的特殊原因,不能继续行使其权力利义务的,其家庭成员可以继续享受承包,也可以与甲方商议并经甲方同意后转让他人承包。

二、承包期限:

承包时间为

年,自

****年**月**日起至

****年**月**日止。

三、乙方上交甲方提成的办法及时间:在承包期内,第—、二、三年乙方不向甲方交纳任何费用,从第四年开始,乙方每年须向甲方交纳300.00元人民币的河道承包费。

四、甲方的权利利义务:

1、上级主管部门如有扶持渔业生产的贷款、资金或物资等政策,甲方应合理分配给乙方。

2、甲方应对群众进行渔业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教育。如有发生电、毒、炸和无证捕捞等非法渔业的行为,甲方应积极协助乙方处理。

3、甲方有权督促乙方完成合同规定的义务。

五、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除了天灾、地震、战争等不可抗拒的情况发生外,乙方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义务。

2、乙方对泗道渔业资源实施养护的一切管理费用,均由乙方自行负责解决。

3、乙方在捕捞鱼时,严禁使用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渔、行为。

4、乙方每年捕捞鱼后,应及时向河道内补充鱼苗。

5、乙方对所承包河段的渔业资源养护有自主经营权,甲方不得干涉,乙方完成合同规定的义务后,其所得收入全归乙方所有。

6、乙方抓住电、毒、炸和无证捕捞等非法渔业者时,其处理权限超出乙方养护权的,应及时移交甲方或渔政部门处理。

7、合同期满后,甲方如要再行发包该河段,在同等条件下,乙方有优先承包权。

8、乙方应积极支持钓鱼协会组织的钓鱼娱乐活动。

六、甲方的违约贡任:

在乙方承包期内,甲方单方终止合同,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由甲方赔偿。

七、乙方的违约责任:

1、乙方在实施河道渔业资源养护中若有.非法行为甲方有权提出解除本合同,并责令乙方对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2、合同期届满时,乙方不得捕捞河道内的幼、小鱼类,否则甲方有权责令乙方进行赔偿5000—10000元。

八、如因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河道干涸,经证实后,甲方应据实堿小或免除乙方的承包任务。

九、本合同自自签字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不得随意修改或解除本合同。如甲方代表人发生变更,不得变更本合同。本合同中如有未尽事宜,须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向后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且有同等法律效力。合同期满后,甲、乙方如愿意继续承包,以重新签订合同。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另一报送县畜牧兽医水产局。

甲方:正安县班竹乡旦坪村委会(公章)法定代表(签字)乙方:

渔业资源 篇6

关键词: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开发和利用南海渔业资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我国唐宋时期就有渔民远去西、南沙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明代远海生产尤为盛行。近年来,随着“六国七方”对南海领土主权的要求,使涉及南海的纠纷和冲突不断升级,渔业资源也成为周边国家争夺的焦点。对我国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探讨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现状

南海是一个丰饶的渔场,可以划分为位于北部大陆架水域的北部湾渔场,以及西、中、南沙礁盘区渔场。由于年平均气温较高,水系组成复杂,因而呈现出热带海洋生物区系的特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物种多样性极高。

近年来,随着南海开发战略的兴起和国民海洋意识的提升,我国对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呈良好的发展趋势。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不断增长,海洋捕捞产量稳定增加,渔业资源结构得以改良,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等,具体概况如下∶

1.1 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

近年来我国南海渔业经济总产值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见表1)。

1.2 南海海洋捕捞产量

近年来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呈稳定增长趋势。根据2011-201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得知,2009年到2012年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分别为3 262 318 t、3 299 928 t、3 392 591 t、3 522 760 t。其中2012年相比2011年增长了384%,其捕捞产量仅次于东海,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27.80%。随着南海生态环境的改善及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的深度实施,我国南海海洋捕捞产量预计将持续增加。

1.3 渔业资源结构得到改良,资源数量趋于恢复

随着国家到地方渔业管理监督执法体系的建立,捕捞许可制度、伏季休渔制度及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相继设立,给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渔业生态环境。南海区人工渔礁建设和增殖放流工作在改善了鱼类栖息环境的同时,也改良了渔业资源结构,使优质资源数量得到恢复。以广东为例,2007年,对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东莞市、阳江市和湛江市7个放流增殖海水鱼苗的效果监测评估结果表明,总回捕率达33.6%~55.0%,投入产出比高达1∶2.84~14.33[1]。

1.4 南海生态环境总体改善

南海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开发利用南海渔业资源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渔民海洋意识的提高和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以及相关政策的约束和监督,我国南海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据《2012年南海区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12年南海区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海洋倾倒活动及海洋油气开发活动未对邻近海域海洋功能造成明显影响。

其中,在海洋生物方面,通过对重点监测的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结果显示,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40%和60%,未出现不健康状态[2]。

2 南海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南海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相对于南海区所拥有的资源特点和面临的形势而言,南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如下∶捕捞能力过剩、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远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等。

2.1 捕捞能力过剩

捕捞能力过剩是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据2012年南海区北部渔船调查结果显示,南海三省共有海洋捕捞渔船7.90万艘、377.25万kW,不计港澳地区流动渔船数量,业已超出南海北部陆区和北部湾约210万kW的最适捕捞作业量。再加上福建省和越南北部在该海区的捕捞作业,目前南海北部沿海地区的海洋捕捞能力接近最适捕捞作业量的3倍。(数据来源∶根据201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2.2 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南海捕捞作业结构极不合理,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粗放经营”的老路。在渔具选择中,多数渔民偏好以拖网进行作业,而拖网渔获选择性能最差,不仅兼捕幼鱼情况严重,还会严重破坏海底地貌环境,造成渔场老化或衰退[3]。另外, 刺网在南海的分布和使用也十分广泛,随着作业范围和船舶功率加大,刺网的作业网也在增大,网目也有越来越小的趋势,虽大大提高了捕捞能力,但对渔业资源也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2.3 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虽然2012年南海区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但《公报》表示,我国南海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相比2011年,2012年氮、磷等污染物入海量仍有所增加,入海排污口监测达标次数仍然较低,重点入海口海域环境状况较2011年未见明显改善。2012年全年共发现赤潮16次,累计面积约741 km2,次数和面积为近5年来最高[2]。

2.4 远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长期以来,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都是重近海而忽视外海,当然,这跟我国捕捞技术及船舶装备水平的落后有很大关系,但这种开发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南海渔业的发展,造成了近海资源衰竭而远海开发不足的不良局面。

2.5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在渔业生产活动中,素有“三分渔具七分技术”的说法。但我国南海捕捞大多依靠从业人员的经验进行捕捞时间和区域的选择,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信息技术、助渔仪器等以科学手段指导和辅助捕捞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4]。此外,渔具渔法落后,大多渔具均来自日本、台湾,江浙等地,应根据南海资源特点和近海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加大南海渔业科技投入,走科技兴渔道路。

nlc202309051241

3 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及建议

随着南海北部近海资源的持续衰退及渔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实现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近海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渔业立法执法力度,整合捕捞力量,引导开发远海资源,同时还需要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大科技投入。

3.1 全力保护渔业环境

凡适宜于经济水生生物生存、繁殖和生长的海洋和内陆水域均属渔业环境。保护渔业环境的中心任务是采取措施防止、减少对渔业环境的污染,以维持渔业资源的正常生存繁殖。保护渔业环境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控制废水污染物的浓度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经严格处理后方可排放入海;第二,有针对性地、人为的保护和改善鱼类栖息环境。诸如设立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建设人工渔礁,人工孵化场等;第三,实行严格的休渔制度。规定特定时间和特定水域不得从事捕捞作业,使渔业资源得到的保护和恢复。

3.2 加强渔业立法和执法

各种形式破坏渔业生产秩序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有关地方性法律法规必须不断加以建立和完善。同时加强渔政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改善管理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捕乱捕行为。表“违法必究”之决心,树“依法治渔”之良好形象。

3.3 整合捕捞力量,引导开发利用远海资源

以上分析得知,仅南海三省渔业开发已超过北部陆区和北部湾最适捕捞作业量,近海资源持续衰竭,但远海开发却远远不够。引导外海渔业合理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逐步淘汰或整合小规模、小功率,低效益的渔船,建造大吨位,大功率,配备先进的新型渔船,并对运输船和冷藏加工等设施给予扶持和补贴,积极引导渔民由近海转向外海;第二,根据南海渔业资源的特点和现实发展状况,在控制近海捕捞强度的同时,适度放宽外海作业渔船的“双控”限制和休渔期限制,鼓励渔民去远海进行渔业生产活动;第三,加强外海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渔港整治和扩建工程淘汰功率小、效益低的渔船,以便有更多的功率指标建造适合远洋作业的大型渔船,使捕捞压力向外海转移。

3.4 加大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有计划地开展渔业资源种类的增殖放流,不仅可使资源品种结构趋于合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对已损害渔业修复的一个重要举措。以2005年广东阳江闸坡为例,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对闸坡捕捞日志记载的资料进行的估算显示,5种放流鱼苗待成熟时,回捕效益均超过相应投入的放流苗款,总回捕量为214.607 t, 总回捕效益为660.49万元,是鱼苗投入的12.25倍[1]。

3.5 加大科技投入,走科技兴渔道路

加快渔业技术研发与推广,走科技兴渔道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对渔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尽快实现我国南海传统海域渔业资源的综合性考察,为南海渔业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分析;第二,要将渔业科学技术纳入渔业科技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攻克一批渔船节能关键难题和共性技术;第三,要加快渔业节能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建立和完善渔业生产能耗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指导、规范低碳渔业健康发展[5]。

参考文献:

[1]唐启升.中国区域海洋学——渔业海洋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435

[2] 纪岩青,陈瑞峰.《2012年南海区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南海区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EB/OL].http://news.mlr.gov.cn/xwdt/hyxw/201306/t20130605_1223197.htm, 2013-06-05

[3] 刘劲科,卢伙胜.我国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水产,2005(6):74-77

[4] 岳冬冬,王鲁民.我国海洋捕捞装备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20-26

[5] 黄晓南.关于发展低碳渔业经济的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13(1):139-142

Abstract:Fishery resources is abunda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ustainable developing and exploitation of it is not only a realistic choice to the problem facing fishery industry, but a strategic necessity for China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fishery indust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but also there have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surplus of capturing capacity, irrational structure of working, 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 lack of utilization of unrestricted water,etc.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South China Sea,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in aspects of promoting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engthening law enforcement, Integrating capture force, guiding fishermen to develop the unrestricted water resources,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release fish fries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fishery resourc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15-02-06)

黑河甘肃段渔业资源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黑河,水质检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资源

黑河源于祁连山, 由冰雪融水汇集而成, 古称“若水”, 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干流全长821公里, 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 全流域水资源利用率为98%[1]。张掖市是黑河流经的第一座大城市, 黑河是张掖人民的生命线, 张掖人其称为“母亲河”, 承担着张掖市工业和农业灌溉等方面用水。刘阳光等在1981年对河西走廊三大水系的重点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 发现鱼类区系组成简单, 鲤科7种, 鳅科10种[2]。2009年, 张掖市对黑河甘肃段鱼类资源进行了三次调查, 共发现各种鱼类18种[3]。2012年11月,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成立黑河甘肃段渔业资源调查课题组, 开展黑河甘肃段渔业资源调查, 包括水质检测、浮游生物调查、底栖动物调查、鱼类调查, 旨在对保护黑河甘肃段鱼类生物多样性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黑河甘肃段水体理化性质

本次采样共选取四个点, 分别是山丹河、肃南梨园河、甘州区乌江镇以及临泽县板桥镇境内的主要支流。各个采样点 (见图1) 。

按照渔业水质标准 (GB 11607—89)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标准 (NY 5051-2001) 要求进行水质检测。各个点水物化特性各指标检测结果统计 (见表1) 。

㈠物理特性分析黑河甘肃段河流的冰封期在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 山丹河上游和梨园河上游会提前结冰。11月份未结冰河流平均水温为7.1℃, 各条河流温度相差较大;4月份~10月份平均水温为12.5℃, 分布很不均匀, 变化范围为0℃~19.7℃;p H为8.18, 各个采样点变化不明显;透明度为35.13厘米, 大多数河流水量相对较大, 清澈见底;河床地质大多以砾石为主。

㈡化学特性分析黑河甘肃段各条支流水流湍急, 溶氧丰富, 平均为8.23毫克∕升;化学耗氧量变化不大, 平均为3.38毫克∕升;总磷在乌江镇未检测出, 其他各点均检测出, 平均为0.02毫克∕升;总硬度平均为8.462 (m Eq∕升) , 钙的含量平均为51.60毫克∕升, 镁的含量变化为5.89毫克∕升~7.12毫克∕升, 平均为6.36毫克∕升;氯化物的变化为5.57毫克∕升~14.40毫克∕升, 平均为8.85毫克∕升, 总铁平均为0.143毫克∕升;总碱度和重碳酸盐含量都相对稳定, 分别为178.84毫克∕升, 3.56 (m Eq∕升) , 钠和钾的平均含量为159.7毫克∕升;硫酸盐的范围为48.75毫克∕升~61.86毫克∕升, 平均为55.18毫克∕升;总氮为0.72毫克∕升, 硝酸氮为0.50毫克∕升, 氨氮的范围为0.058毫克∕升~0.144毫克∕升, 平均为0.098毫克∕升, 亚硝酸盐氮0.014毫克∕升。

㈢水质重金属分析与渔业水质标准 (GB 11607-89)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标准 (NY 5051-2001) 比较, 黑河甘肃段水质没有异色、异味、异臭, 水面没有明显的油膜或浮沫;溶解氧含量平均值在8.23毫克∕升, 大于水产养殖溶解氧需要量 (3毫克/升) ;主要的离子和营养盐含量均符合标准要求, 其中重金属铜、锌、铅、镉含量及相应标准值含量 (见表2) 。

由此看来, 黑河甘肃段水质良好, 溶解氧含量相对较高, 营养元素含量一般, 重金属含量未超标, 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适合水产养殖, 具有利用价值。

二、黑河甘肃段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分布状况

浮游生物是大多数水生动物的开口或者长期的饵料, 了解清楚它对研究鱼的食性和水体鱼产力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土著鱼类, 浮游生物对其仔鱼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 尤其是浮游生物比较少的河流、水库、湖泊, 其数量和种类对这些鱼类能否存活下来起决定性作用。本次调查采用混合样分析。

㈠浮游植物

1. 浮游植物调查结果统计。黑河甘肃段浮游植物种类、分布情况汇总 (见表3) , 其数量和生物量 (见表4) 。

注:“+”表示有分布, “++”表示分布较多, “+++”表示分布很多。

2. 浮游植物调查结果分析。经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28种属, 其中硅藻门是优势种, 其分布比较广的种类有舟行藻属、羽纹藻属、尖针杆藻;绿藻门有水绵属、椭圆小球藻;甲藻门的有飞燕角藻。数量占优势的是硅藻和绿藻, 分别占到总数量的50.09%和29.79%;生物量占优势的是硅藻和甲藻, 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9.61%和36.34%。与刘阳光在1981年2月和9月调查黑河祁家店水库浮游植物 (3650万个/升) 相比, 黑河甘肃段河流平均密度为13.375万个/升, 相差很大;黑河祁家店水库生物量为6.4毫克/升, 黑河甘肃段河流平均生物量为0.5174毫克/升, 相差很大;可见黑河甘肃段各条河流属贫营养型水体。

㈡浮游动物

1.浮游动物调查结果统计。黑河甘肃段浮游动物种类、分布情况汇总 (见表5) , 其数量和生物量 (见表6) 。

2.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经调查可知, 黑河甘肃段浮游动物数量相对占优势的种类是原生动物和轮虫, 占总数量的91.56%;生物量占优势的种类是枝角类, 占总生物量的93.88%。黑河甘肃段各条河流浮游动物数量为71个∕升, 生物量为0.2237克∕升, 与刘阳光在1981年3月和9月调查黑河祁家店水库浮游动物数量212个∕升, 生物量为2.36毫克∕升相比, 河流浮游动物数量约占水库浮游动物数量的1/3, 河流浮游动物生物量约占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的1/10。可见黑河甘肃段各河流中的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都很贫乏。

㈢底栖动物

1.底栖动物调查结果统计。黑河甘肃段底栖动物种类、分布情况汇总 (见表7) , 其数量和生物量 (见表8) 。

注:“+”表示有分布, “++”表示分布较多, “+++”表示分布很多。

2.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分析。经调查, 黑河甘肃底栖动物的种类很单一, 但是数量相对比较丰富。其中寡毛类在数量方面占优势, 所占比例为77.38%;在生物量方面, 水生昆虫占优势, 所占比例为68.46%。通过解剖观察, 在冬季大多数土著鱼类以浮游底栖生物为食, 肠道内还有未消化的底栖动物残体。黑河甘肃段底栖动物密度为1008个∕平方米, 生物量为5.58克∕平方米, 与刘阳光1981年在祁家店水库底栖动物密度为1951个∕平方米, 生物量为5.57克∕平方米相比, 数量相差比较大, 生物量基本一样。可见, 黑河甘肃段河流中底栖生物比较丰富, 为各种鱼类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优良饵料。

三、鱼类资源调查结果

㈠调查方法通过走访农户, 收购、捕捞等方式, 调查、收集当地土著鱼类[5]。对不能够确定的品种, 收集5尾~10尾标本, 用75%酒精固定,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编号、采集时间、采集地点、渔具等) , 带回实验室进一步确定其种类。

㈡调查结果黑河甘肃段鱼类资源调查名录 (见表9) 。

㈢调查结果分析这次调查出鱼类2科15种, 其中鲤科鱼类8种, 分别是鲤鱼、南方马口鱼、鲫鱼、草鱼、祁连山裸鲤、棒花鱼、麦穗鱼、鯵条;鳅科鱼类有7种, 分别是泥鳅、大鳞副泥鳅、5种高原鳅, 高原鳅占总种数的31.25%。

刘阳光《甘肃渔业资源与区划》中记载, 甘肃内流河中的鲤科鱼类品种有南方马口鱼、草鱼、鯵条、长春鳊、团头鲂、麦穗鱼、棒花鱼、鲤鱼、鲫鱼、镜鲤、红鲤、山西鱥、祁连山裸鲤, 鳅科品种有叶尔羌条鳅、空吉斯条鳅、粗体条鳅、尖体条鳅、朱唇条鳅、武威条鳅、艾不孜河条鳅、西藏条鳅、泥鳅、大鳞泥鳅。总共2科23种, 其中鲤科13种, 鳅科10种[2]。

《甘肃省脊椎动物志》鱼类部分中记载, 甘肃内流河中的鳅科品种有泥鳅、大鳞副泥鳅、石羊河高原鳅、短尾高原鳅、武威条鳅、重繐唇高原鳅、梭形高原鳅、酒泉高原鳅、新疆高原鳅、大鳍鼓鳔鳅, 总共10种[6]。

通过与刘阳光的《甘肃渔业资源与区划》比较, 鲤科鱼类少5种, 分别是长春鳊、团头鲂、锦鲤、红鲤、山西鱥。此次调查到鳅科鱼类有7种, 比刘阳光的《甘肃渔业资源与区划》记载的鳅科少3种, 比《甘肃省脊椎动物志》中记载的鳅科鱼类也少3种。张掖市对黑河甘肃段进行了3次调查, 共发现鱼类18种, 比刘阳光的《甘肃渔业资源与区划》记载的少5种。可见, 黑河甘肃段渔业资源不断减少, 有的种类可能已经灭绝, 对其保护迫在眉睫, 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对其加强保护。

四、讨论与分析

㈠水质与鱼类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 黑河甘肃段水质p H大概在8.1~8.3之间, 平均为8.18, 呈弱碱性水, 弱碱性水质对鱼体的皮肤有一定的润滑和清洗作用, 不仅能提高鱼类的食欲, 还有预防疾病的效果, 尤其对生活在其中的土著鱼类预防疾病的作用;四个采样点的溶解氧在7.5毫克/升~8.9毫克/升, 平均为8.23毫克/升, 由于其水中浮游植物及底栖植物存在差异, 光合作用后才导致水中溶解氧的不同, 另外各条河流的宽度不一样, 水体与空气接触面不同导致溶氧差异, 因为是流水, 一般不会出现鱼类缺氧的情况;水温各个采样点差异较大, 在2.6℃~10.7℃之间, 水温也是影响鱼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仅影响其分布, 而且影响其摄食, 进而影响其生长, 在低温的水区, 多数鱼类为高原鳅, 由于地理长期的隔离, 这些高原鳅已经适应了该地域水体的温度。

氮和磷是所有藻类都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 也是浮游生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 对水体生物的生长十分重要。同时, 氮磷可以作为评价河流水环境自身污染的重要指标, 氮磷营养盐与其水环境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黑河属于天然水体, 总磷平均含量为0.02毫克/升, 乌江镇未检出含量, 其缺磷现象一般比缺氮现象更严重、更普遍, 天然水体磷的含量仅在0.002~0.05毫克/升。因此, 对于生活在黑河甘肃段的鱼类来说, 磷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铁的浓度范围在0.1毫克/升~0.5毫克/升对硅藻有利, 黑河甘肃段河流平均总铁含量为0.143毫克/升, 在其范围之内, 浮游植物调查结果表明, 优势种类为硅藻, 但是铁含量最适浓度为多少对硅藻生长最有利, 还需要专门研究。

采样点水体的平均矿化度为17.6毫克/升, 总碱度平均为3.56毫克当量∕升, 总硬度平均为8.462毫克当量∕升, 按照阿列金分类法该水体属于硫酸盐钠组Ⅱ水 (SNaⅡ) , 属于硬水, 适宜一些土著鱼类生活, 对经济鱼类鲤鱼和鲫鱼的生长有益。

㈡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与鱼类的关系浮游植物种类主要有蓝藻、硅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裸藻和绿藻等。浮游植物是鲢鱼的天然饵料, 作为天然饵料, 一般隐藻、甲藻、硅藻的营养价值比较高, 其次是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等。浮游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 它们是水体的原初生产者, 不但要为鱼类直接和间接提供天然活饵料, 而且还是水体溶氧的主要制造者 (占溶氧来源的80%~90%) 。但有些藻类, 使水质具有毒性, 并制约其他藻类生长、繁殖, 同时产氧力差。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优势种群。一般春秋两季适合隐藻、硅藻、金藻、黄藻生长, 其中隐藻在其他季节也能生长。而以隐藻和硅藻优势为多, 水呈茶褐色或绿褐色, 鱼类生长快;而夏季适合蓝藻、绿藻和裸藻生长, 它们往往各自形成优势, 水呈蓝绿色或深绿色, 鱼类生长减慢。浮游植物不但有季节性变化, 而且还受光照、风力和水的运动影响而有水平、垂直和昼夜变化。

浮游动物由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它的大小依次分别为小于0.2毫米、0.2毫米~0.6毫米、0.3毫米~3毫米和0.5毫米~5毫米。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 其中鳙鱼终生都虑食浮游动物。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研究表明, 保障鲢鱼苗良好生长的轮虫最低生物量为3毫克/升, 最适为20毫克/升~30毫克/升, 鲤鱼苗最适为50~100毫克/升。枝角类和桡足类大型浮游动物还是青鱼、草鱼、鲤鱼、鲫鱼和团头鲂等多种摄食性鱼类小规格鱼种 (2厘米~5厘米) 喜食的天然活饵料。

底栖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等。这次调查到的底栖动物只有水生昆虫和寡毛类, 可见, 黑河甘肃段水体中底栖动物很贫乏。

黑河甘肃段未发现滤食性鱼类, 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与浮游生物的数量及生物量有关, 因为含量很低, 不能满足其生长要求, 故在各个支流中不能生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水体很浅, 滤食性鱼类无法越冬。

通过解剖观察, 甘肃黑河段发现的鱼类食性基本为杂食性, 食物结构组成简单, 而且随着季节的不同食物的组成不同, 各种鱼类食物的选择性很低, 大多数是该水体中生长的比较优势的底栖植物和生活着的底栖动物。高原鳅在11月初还在摄食, 食物充塞度为3级;鲤鱼和鲫鱼已经停止摄食, 食物的充塞度大多为2级;祁连山裸鲤也在摄食, 食物充塞度为3级, 食物组成70%为底栖植物, 30%为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是底栖动物的优良饵料, 底栖动物又是鱼类生长阶段的优良饵料, 所以浮游生物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浮游生物几乎是所有鱼类仔鱼良好的开口饵料, 虽然黑河甘肃段水体中浮游生物数量很少, 生物量很低, 但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仔鱼发挥了重要作用。

㈢鱼类资源情况这次调查的鱼类品种共有2科15种, 其资源量较大种类有鲤鱼、鲫鱼、高原鳅、祁连山裸鲤。其中高原鳅分布最广, 在各个调查点均有其分布;鲤鱼、鲫鱼、祁连山裸鲤在黑河乌江镇段分布较多, 其原因是黑河乌江段水温较其他采样点水温高, 底栖动植物比较丰富所致。从经济价值来看, 无经济价值的高原鳅基本是小型鱼类, 其生长速度极慢, 最大个体也不超过80克;有经济价值的鲤鱼和鲫鱼的年龄组成也极不均匀, 捕获最大个体为3龄, 而且2龄以下比例占总数的82%;祁连山裸鲤4龄以上的个体很少, 约占其总数5%, 1龄以下的占29.52%。

通过比较, 我们知道黑河流域中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有3种, 即祁连山裸鲤、鲫鱼、鲤鱼。这次调查采集的祁连山裸鲤数量相对丰富, 但其年龄分布不均匀, 小规格的占比重很大, 1龄~3龄鱼的比例占到该种渔获物的65.48%, 从其年龄组成结构来看, 黑河甘肃段鱼类资源正在遭受着破坏, 大龄鱼类人为捕捞很严重, 有些鱼类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正在走向濒危状态。

据了解, 尽管黑河甘肃段每年进行人工增殖放流, 但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 人为乱捕现象很严重, 尤其在10月~12月之间, 捕捞更为严重。有些鳅科鱼类虽然个体长不大, 没什么经济价值, 但是对保护鱼类物种的多样性很重要。

五、保护黑河甘肃段渔业资源的一些建议

㈠强化渔政监督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黑河流域全面禁渔措施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要切实承担起责任, 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 加大对电、炸、毒鱼等破坏土著渔业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 有力打击酷渔盗鱼案件, 加强禁渔期和禁捕水域的管理, 严格捕捞网具规格。同时, 加大黑河禁渔工作的宣传力度, 对辖区黑河甘肃段进行陆地巡查, 并在沿岸的乡镇村庄张贴《渔业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并向渔民发放《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等宣传材料。通过开展这些活动, 使广大群众对渔业法律法规的认识能够加深, 使他们能够自觉守法, 对保持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㈡应当加大资金和科研投入, 对特有品种进行切实有效地保护祁连山裸鲤是甘肃省重点保护的鱼类之一, 也是该省重要的土著经济鱼类之一, 应当对其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保护工作, 使其能够有主要产卵场和栖息地的原生态环境、并且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不受影响。祁连山裸鲤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开发潜力大。目前, 对其研究还比较浅, 科技投入不足, 希望能有更多的单位研究它, 争取把它开发成为一种商品鱼类, 希望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㈢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力度, 切实缓解电站对土著鱼类资源锐减造成的影响通过人工增殖放流, 可以使无法通过回游产卵的鱼类能够存活下来, 对保护鱼类物种的多样性有很重要的意义。黑河甘肃段上游的电站已经给当地土著鱼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 迫使有些鱼类已经灭绝, 有些鱼类的种群格局遭受了很严重的破坏, 所以我们应当培养更多专业的技术人员, 通过人为干预使其能够存活下来, 甚至使土著鱼类能够人工繁殖和养殖, 可以对其保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㈣人为协调好农业灌溉用水和渔业用水甘肃是中国水资源很缺乏的省份之一, 张掖市又是甘肃很干旱的地区之一, 所以黑河的水资源显得尤为珍贵, 对其使用应当科学、有序、合理、环保、防止干道河水全部引入灌溉渠道, 既要保证农业灌溉用水, 也要保证土著鱼类有生存的环境, 达到农渔共同发展, 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郭良才, 王伏村, 吴芳蓉, 等.河西走廊3大内陆河近51年出山径流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 2009, ⑸.

[2]刘阳光.甘肃渔业资源与规划[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0.

[3]甘州.黑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探讨[N].中国渔业报, 2012-5-21.

[4]赵文.水生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5]李勤慎, 康鹏天, 秦勇, 等.刘家峡水库渔业资源及利用调查报告[J].甘肃农业, 2012, ⑴.

渔业资源 篇8

1997年 ~ 2000年南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资源调查至今,中国大陆未对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进行系统、全面、综合性的调查,对南海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缺乏科学的新的了解。为系统查清、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南海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中国2013年启动 “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项目,并首先对南沙约60 × 104km2海域的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春、夏、秋、冬季4个航次的调查。鉴于南沙海域面积大,鱼种多,渔业资源的内容丰富,故此文基于2013年南沙海域渔业资源声学调查资料并辅助底层拖网取样,仅首先对南沙南部陆架海域( 4°N ~ 7°N) 春、夏、秋、冬4个季节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资源量和分布进行分析,以期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养护积累资料。关于南沙北部深海海域( 7°N ~ 12°N) 渔业资源的评估将另文论述。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海域、时间、调查船和采样网具

2013年4个季节调查范围覆盖南沙海域 ( 图1) ,春、夏季范围包括4°N ~ 12°N,秋、冬季范围包括5°N ~ 12°N。采用等间距平行断面方式沿航线进行走航调查,共布设4. 5° N、5. 5° N、6. 5° N、 …、11. 5°N等8个断面( 虚线段) 。春、夏、秋、 冬季调查时间分别为2013年3月~ 4月、6月~ 7月、9月~ 10月、11月~ 12月。图1中竖线阴影区是此文研究区域,主要是200 m以浅海域。

调查船为“南锋”号。该船总吨位1 537 GT, 船长66. 7 m,船宽12. 4 m,型深5. 0 m。鱼类样品由底层拖网采集。底层拖网网口拉直周长150 m,网衣拉直总长度100 m,上纲长度51. 5 m,网口网目数500,网口网目尺寸300 mm,网囊网目尺寸50 mm。

1.2声学数据采集

声学数据由“南锋”号船载双频Simrad EK60分裂波束科学探鱼仪采集,工作频率分别为38 kHz和120 kHz,38 kHz声学数据用于计算资源量, 120 kHz声学数据辅助映像分析。按照国际通用标准目标方法进行仪器校正[4],校准地点为南海万山岛锚地海域,春、夏、冬季校准时间分别为3月10 ~ 11日、6月8 ~ 9日、11月8 ~ 9日,秋季未进行校准。各季节38 kHz换能器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1.3生物学样品采集

拖网取样采用定点和机动加站相结合 的方式[5],定点站位经度距离1°,共布设定点站位10个。底层拖网取样与声学数据采集同步进行。

起网后在甲板上对渔获物进行挑选、分类和取样,渔获少( 小于20尾) 的鱼类全部取样,其余鱼类视渔获多寡按比例进行抽样,对所有鱼类进行计数。测量并记录每种鱼类样品的体长( 叉长或胴长) 和体质量,长度测定精度为1 mm,体质量测定精度为1 g。数据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

1.4声学映像数据分析和资源量估算

借助Echoview软件分析声学数据。所有声学数据都被逐一检查,根据有关文献消除背景噪声和随机噪声[6,7,8]。声学数据分析水层是换能器表面之下5 m至海底0. 5 m之上的所有水体,基本积分航程单元( elementary distance sampling unit,EDSU) 设为10 nmile[5,9],积分阈值设为 - 80 d B。

声学映像分析和积分值分配以底拖网取样资料为主要依据。每网渔获物数据代表该站位前后若干个10 nmile内的鱼类组成信息。根据渔获物的种类、数量、体长分布和反射声波能力大小,确定EDSU内的平均后向散射截面[5,9]。采用断面法评估主要经济鱼种的资源量和所有鱼种的总资源量。 分析断面水域第i种鱼类的数量密度 ρi ~ a( 尾·海里- 2,ind·nmile- 2) 和资源量密度 ρi ~ b( t·nmile- 2) 分别为[5,6,7,9]:

式中ci是分析断面水域内第i种鱼类占渔获物的百分比; NASC ( nautical area scattering coefficient) 是分析断面水域内参与积分值分配生物种类的总积分值( m2·nmile- 2) ;( mean backscattering cross-section ) 是分析断面水域内所有评估鱼种的平均后向声学截面( m2) ;是第i种鱼类的平均个体质量( g ) ; TSi( target strength ) 是鱼种i的目标强度 ( dB ) ; n是分析断面中所有评估鱼类的种数; li是第i种鱼体体长( cm ) ; b20,i是第i种鱼的目标强度参数( dB ) 。 通过前人研究结果,归纳主要评估种类的目标强度参数( 表2 )[3,5,10,11,12,13,14]。

各断面所代表水域鱼种i的丰度Ai( 尾) 和资源量Bi( t) 分别为:

式中S是分析断面水域面积( nmile2) 。得到各分析断面所代表水域Ai和Bi后,通过累加计算得到调查范围内各鱼种的总丰度和总资源量以及所有评估鱼种的总丰度资源量。

调查结果精度( precision) 用变异系数(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 表示,其计算公式为[9,15]:

式中 Λ 是调查覆盖度( degree of coverage) ,D是调查取样断面长度( nmile) ,A是调查海域面积 ( nmile2) 。

1.5积分值分布随水深变化

积分值( NASC) 和体积反向散射强度( volume backscattering strength,Sv,d B) 是指示鱼类分布的有用指数,一般与资源量成正相关[6]。为了解鱼类资源分布随水深变动情况,统计各基本积分航程单元的NASC、Sv及水深,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因相同水深区域,NASC和Sv可能存在随机波动, 故以10 m为步长,将每个深度区间内的水深、 NASC和Sv作均值化处理,Sv运算于线性域内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渔获种类组成

2013年各季节渔获物种类组成和渔获量信息见表3。春、夏、秋、冬季捕获鱼类种类数依次降低,且仅春季捕获到海马1种( 克氏大海马) 。各季节鲆鲽类、类、蛸类、耳乌贼类、虾类、蟹类、海马类和鲨鱼类不参与声学评估。2013年春、 夏、秋和冬季参与声学资源评估种类数量分别为146、121、77和60种。

春、夏、秋和冬季前10位鱼类的渔获量合计占总渔 获量的比 例分别为68. 6% 、71. 9% 、 69. 7 % 和72. 5 % ( 表4 ) 。短尾大眼鲷为各季节最重要的经济种类,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均超过30% 。各季节渔获量列前10位的种类中, 短尾大眼鲷和剑尖枪乌贼均有出现,多齿蛇鲻和深水金线鱼分别出现3次,大头狗母鱼、花斑蛇鲻、印度无齿鲳和长体圆鲹各出现2次,其余鱼类均出现1次; 反映主要渔获物种类组成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动。值得注意的是,春季于南沙西南陆架海域捕获到较多优质鱼类,如红笛鲷、黄条 、星斑裸颊鲷、紫红笛鲷,虽然其数量相对不是很多,但平均体质量很大。冬季非经济种如蛇鲭也占一定比例。

注: * . 胴长; Note: * . donates mantle length

2.2资源密度和资源量

2013年南沙南部陆架海域各季节所有评估鱼类资源量密度分布见图2,鱼类资源量密度空间和季节分布变化较大,如春季5. 5°N断面海域的资源量密度明显低于其余2个断面; 春季密度高值区位于4. 5°N,111. 3°E ~ 112. 5°E和6. 5°N,108. 6° E ~ 109. 4°E海域,而夏季则位于5. 5° N,108. 4° E ~ 109. 8°E海域。

4次调查中,秋季数量密度和资源量密度均最低,春、夏、冬季的数量密度和资源量密度分别是秋季的1. 93、3. 40、1. 13倍和1. 28、2. 25、 1. 39倍; 数量和资源量密度的季节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表5) 。短尾大眼鲷平均体质量秋季最低,春、夏、冬季分别 是秋季的1. 68、1. 58、 1. 10倍,与平均资源密度的季节趋势一致 ( 表6 ) 。冬季资源量最低, 春、 夏、 秋季的资源量分别是冬季的1. 70、2. 27、1. 05倍。从声学评估结果看,鲷类、蛇鲻类、枪乌贼类和金线鱼类的资源量合计占总资源量的比例超过60% ( 表6 ) 。南沙南部陆架海域短尾 大眼鲷分 布广泛 ; 资源量夏季 最高,为1. 63 × 105t, 冬季最低, 为7. 22 × 104t( 表6 ) 。

注: ρa和 ρb分别表示数量密度和资源量密度,下表同此 Note: ρaand ρbdonates abundance density and biomass density. The same case in the following table.

2.3积分值分布随水深变化

2013年南沙南部陆架海域春、夏、秋、冬季NASC和Sv随水深的变化趋势见图3。Spearman秩相关检验显示,春季NASC和Sv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P < 0. 05) ,夏、秋、冬季NASC和Sv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P < 0. 01) ,为避免重复,在此主要分析NASC随水深变化趋势。

根据NASC随水深变化特征,可将各季节水深分成不同组,如春季40 ~ 90 m、90 ~ 140 m、140 ~ 230 m、230 ~ 300 m水深组内,NASC随水深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少。各季节积分值随水深分布的峰值和谷值也不相同( 图3) ,反映资源随深度分布的季节差异。总体而言,200 m以浅海域NASC值明显高于200 m以深海域。

3讨论

2013年4次调查中,从拖网渔获物和声学评估种类组成看,春、夏季有波动但相差不大,秋、 冬季亦如此; 但春、夏季与秋、冬季差别明显,前者种类数量约是后者的2倍,其主要原因应归于两者调查范围的差异; 春、夏季调查范围是4°N ~ 7° N,秋、冬季则是5° N ~ 7° N之间的海域,间接反映出4° N ~ 5° N海域具有丰富的鱼类多样性[16]。 春季于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域 ( 中心位置4°30' N, 109°30'E) 采捕到较多优质鱼类,该区域水深70 ~ 100 m。根据环境要素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该渔区所处的陆架区为上升流活跃区域,可能造就了其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并为多种鱼类的生长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物质基础。

各季节渔获量百分比前10位的种类基本都是传统经济种类,尤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种类,短尾大眼鲷是明显优势种类[17,18,19,20,21]。各季节资源量与资源丰度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可能与不同鱼种在不同季节内尾平均体质量变化趋势不同有关,如春、夏、秋、冬季渔获物质量百分比前10位鱼类的加权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34 g、85 g、75 g和88 g。基于此文底拖网数据和声学评估结果,各季节短尾大眼鲷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均超过33% ,春、 夏、秋、冬季其在所有评估鱼类资源量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5. 3% 、33. 7% 、42. 3% 、33. 9% 。短尾大眼鲷所占比例如此之高是一个有趣的新情况,值得继续探讨。钟智辉等[22]对1993年 ~ 2002年间南沙西南陆架区底拖网主要经济渔获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分析后,发现单一属种所占比例最高的年份是2000年( 以质量计) ,是年大眼鲷属所占比例最高, 但也仅为30. 2%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a. sping ; b. summer ; c. autumn ; d. winter

陈铮和李辉权[2]研究表明南沙西南陆架区底拖网捕获的主要经济鱼类,有在一定水深范围内明显聚集的现象,聚集的主要水深范围为70 ~ 130 m,此文积分值随水深的分布特征与以上现象吻合。李辉权[23]研究南沙西南部陆架海区花斑蛇鲻等17种主要经济鱼类渔业生物学时也发现,除侧斑副绯鲤( Parupeneus pleurospilos) 外,其余种类普遍呈现出春、秋季分布水深的差异,秋季的分布移向浅水区,但此文积分值-水深分布图并未显示出此差异。这是否因渔业资源发生变动所致,抑或声学调查航线设计和数据采集变化所致尚需进一步研究。

经过数十年发展,水声学技术已成为研究海洋鱼类和浮游生物的有力工具[9,24]。但由于探鱼仪安装于调查船底部和声学近场效应( nearfield) ,其无法探测到临近海表面的鱼类,形成声学调查的盲区 ( blind zone) ,如此文海面以下5 m水体; 此外, 积分仪存在 死区,形成声学 调查的死 区 ( dead zone) ,而为排除海底的反射信号,声学评估水深一般终止于海底之上一定高度,如此文海底以上0. 5 m,因此声学方法一般不适合有效评估底栖或非常贴底的鱼类[25,26]。国际上有关如何评估声学盲区和死 区内鱼类 资源量的 研究已有 不少报道[25,26,27,28,29],为对全水体鱼类资源量进行补偿提供了科学参考,值得借鉴和进行追踪研究。

整合资源建园区推动渔业大发展 篇9

一、主要成效

2013年末,全县渔业工程养殖面积达到3.24万亩,为2009年末的2倍;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为2009年末的2.3倍;渔业产值2.44亿元,为2009年末的3.2倍。

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已建成连片鱼池5000余亩,单体规模西南最大;三峡生态渔场梁平原良种场建成投产,品质档次全市最高;万亩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区于2012年启动规划建设,现已建成泥鳅良种场1个,建成连片鳅池1000余亩、稻(藕)鳅综合种养2000余亩。

二、主要做法

(一)以规划设计为引领,坚持不懈抓园区拓展。

聘请西南大学、万州水产研究所专家,高起点编制了全县渔业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和现代渔业示范园、生态泥鳅养殖示范园建设规划。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在仁贤、礼让、明达三个镇选择有豆筋加工产业支撑(豆渣养鱼)、水源条件较好、地势低洼易淹的2万亩区域,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集中连片建设现代渔业、生态泥鳅两个水产养殖园区,并连年将园区建设作为全县重点项目和“效益农业主题年”重点工作,不停止、不动摇,持续大力推进。着力通过3至5年时间的建设,将园区建成“全市最大无公害商品鱼基地、三峡渔场增殖放流苗种保障基地、休闲观光渔业示范基地和豆筋加工-水产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二)以新型主体为载体,一以贯之抓土地流转。

按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制定扶持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渔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四年来,共发展渔业养殖面积30亩以上的业主155个,总数达到243个,为2009年末的2.8倍。依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渔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租赁给龙头企业(业主)等方式,促进整村整组连片有序流转,提高土地规模集约经营水平。截至目前,两个渔业园区共计已流转土地7000余亩,较好地解决了园区建设过程中土地成建制流转的难题。

(三)以品质提升为核心,实而又实抓标准化生产。

一是制定渔业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大力推广渔业健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渔业养殖水平。同时加强渔业水源监测和种苗、投入品监管,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市级以上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中无一例质量问题发生。二是把渔业养殖、豆筋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循环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渔业增效、业主增产、农民增收。三是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和鱼菜共生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既可净化渔业养殖水体,又能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渔业单产效益。

(四)以夯实基础为前提,凝心聚力抓服务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各一名分管领导挂帅,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和技术团队,县级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加大整合力度。通过整合农业、财政、水利、交通、林业、国土、建设、电力、旅游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投入两个园区的财政性资金达到3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亿元以上,为渔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整合阳光工程及水产专业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水产养殖技术、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培训,为渔业生产经营户全方位提供技术和服务,保障了我县渔业健康发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以抓工业的手段和抓项目管理的方式,继续强力推进现代渔业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力争2016年建成2万亩渔业园区、10万亩生态鱼基地,实现水产品产量4万吨、渔业产值10亿元。

(二)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基地建设与链条延伸并进、品牌打造与市场拓展并举,推动渔业发展上档升级。

渔业资源 篇10

1 乌海湖渔业资源现状调查

(1) 黄河渔业资源概况。黄河乌海段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 全长105km, 占黄河内蒙古段的13%。黄河水生生物资源丰富, 在我国淡水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调查资料显示, 黄河及附属湖泊共有浮游植物197种、浮游动物164种、底栖动物167种、水生维管束植物36种、鱼类191种 (亚种) 。纯淡水鱼类141种, 占总数的73.8%;过河口洄游性鱼类27种, 占总数的14.1%;半咸水鱼类23种, 占总数的12.1%。鱼类以鲤科为主, 共87种, 占45.5%;鳅科鱼类27种, 占14.1%;鰕虎鱼科l5种, 占鱼类总数的7.9%;银鱼科8种, 占鱼类总数的4.2%。黄河渔业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苗种基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其中黄河鲤、兰州鲶和北方铜鱼等为黄河所特有。黄河乌海段河道中的水生野生动物主要有鱼类、虾类和鳖类。黄河鲤、兰州鲶是黄河水域名贵经济鱼类, 为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属自治区境内限制捕捞的水生野生动物。

(2) 乌海湖渔业捕捞情况调查。为了了解乌海湖形成后渔业资源状况, 2015年, 我站进行了为期1年的渔业捕捞情况调查, 从3月初开始捕捞到11月底捕捞结束止, 对在乌海湖上捕捞作业的10艘渔船的捕捞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捕捞品种、捕捞量详见下表。乌海湖每年的捕捞作业时间从3月开始, 到11月底结束, 其中5、6、7三个月为禁渔期。即每年的捕捞期为6个月。乌海湖捕捞网具主要有挂网、流刺网、钩子。挂网即定置刺网, 设置在水体表层, 主要捕捞中上层鱼, 捕捞品种有鲤鱼、鲫鱼、白条、花?及小杂鱼等;流刺网主要在大坝放水时使用, 捕捞品种以鲤鱼为主;钩子用于捕捞鲶鱼。2015年, 在乌海湖上的捕捞渔船共计18艘, 统计结果显示, 平均每艘船的捕捞量为2211kg, 据此推算乌海湖总捕捞量为3.98万kg。

从调查结果来看, 乌海湖捕捞品种主要有鲤鱼、鲶鱼、鲫鱼、白条、花?、虾、蟹。其他品种相对较少。平均每艘船的捕捞量2211kg, 其中鲤鱼517kg, 占23.38%;鲶鱼235kg, 占10.63%;鲫鱼、白条、花?及小杂鱼1115kg, 占50.43%;虾240kg, 占10.58%;蟹104kg, 占4.70%。从捕捞品种在捕捞量中的占比来看, 鲤鱼、鲶鱼在捕捞量中的占比小于乌海湖形成前。

3、4、10下旬、11月间, 即气温相对较低时, 鲤鱼、鲶鱼捕捞量较大, 8、9、10月鲫鱼、白条、花?捕捞量较大, 虾的捕捞主要集中在9、10、11三个月内, 9、10两个月可以捕捞到蟹。捕捞时间与捕捞品种的变化主要与各种鱼类自身生活习性有关。

2007年8月, 内蒙古自治区渔业环境监测保护站对黄河内蒙古段鱼类资源总量监测结果显示:鲶鱼占捕捞量的50%左右, 鲤鱼占30%, 其它占20%。乌海湖形成后, 调查的8月份的鱼类捕捞品种中, 鲤、鲶鱼下降, 占到30%;鲫鱼、白条、花?等鱼类上升, 占到70%。初步分析其原因:一是乌海湖形成后, 水流减缓, 水面平静, 捕捞网具由原来的流刺网变为定式挂网, 定式挂网更适宜于捕捞中上层鱼类, 鲫鱼、白条和花?等小型鱼类喜群聚栖息于湖水上层, 易于捕捞。二是湖中大部分水面较浅, 水温升高, 更适宜于鲫鱼、白条、花?等鱼类生长活动。三是目前只允许渔民在放鱼平台以南的浅水区捕捞, 而鲤鱼和鲶鱼均是深层鱼, 主要活动范围在湖水深处, 在浅水区捕捞较难。

2 乌海湖渔业资源养护现状

(1) 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乌海市在黄河乌海段实施的渔业资源增值放流活动从2007年开始, 到2015年累计在黄河乌海段放流大规格黄河鲤4.8万kg, 小规格黄河鲤鱼苗400多万尾。

(2) 鱼类增殖放流站建成投入运营。鱼类增殖放流站是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对鱼类资源影响的生态补偿工程, 位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下游黄河左岸, 建有池塘100亩, 包括亲鱼池, 培育鱼种池。建设完成室内催产孵化车间、培育暂养车间, 水质化验室, 病理解剖室, 并购买基本检测仪器。2015年培育黄河鲤鱼苗100万尾, 全部放流到黄河。

(3) 实施禁渔期管理。每年的5月1日~7月31日是黄河乌海段禁渔期, 禁渔区内,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黄河乌海段进行捕捞作业或者收购、运输、储藏和销售非法捕捞的渔获物, 所有捕捞作业的人员、船只、网具都要撤出作业区。禁渔期的实施, 对保护鱼类繁殖和幼鱼的生长, 恢复渔业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加强渔政管理, 严厉打击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无证捕捞、电鱼、不合格网具等违法捕捞行为。6月份以来, 累计出动执法车辆35台次, 执法船32艘次, 出动执法人员60人次, 暂扣非法捕捞船4艘, 渔网130张, 地笼14个, 轮胎7个, 水裤5条, 电鱼设备1套, 乌海湖联合执法办公室的成立有力地加强了乌海湖渔政管理力度, 执法效果显著。

3 养护和利用好乌海湖渔业资源的意见建议

(1) 继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增殖放流是一项养护资源、恢复资源的有效措施。今后, 以增殖放流站为依托, 继续加大对乌海湖的渔业增殖放流力度。同时, 及时调查了解乌海湖水生生物资源的变化情况, 科学确定放流品种、放流规格和放流时间。严格按照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 加强监管, 禁止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入乌海湖。

(2) 合理开发, 打造“乌海湖”生态鱼品牌。坚持“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的原则, 利用“乌海湖”发展生态休闲渔业, 打造“乌海湖”生态鱼品牌。

一是在沿黄宜渔盐碱地发展标准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从排灌配套、防渗建设、电力配套、道路配套和园林绿化等方面完善池塘基础设施, 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生态化的水产养殖基地。二是在乌海湖适宜地段少量发展鲢、鳙鱼网箱生态养殖。鲢、鳙鱼是滤食水中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鱼类, 网箱养殖不投入人工饲料, 养殖的鱼类是无任何污染的健康、安全的产品。三是规范作业, 适度捕捞。整合现有捕捞渔船, 成立合作社, 统一管理, 规范渔船捕捞行为, 统一乌海湖渔业品牌, 增加乌海湖鱼产品市场竞争力, 使其成为乌海市旅游、休闲、观光的一个重要品牌。提高捕捞鱼产品效益。四是建设乌海湖渔村一条街, 美食留客。以“乌海湖”生态鱼为品牌, 集渔家餐饮、渔家住宿、渔事体验、水产品采购和渔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渔家乐旅游休闲美食场所。

(3) 打造渔业休闲、观光、娱乐项目。建设风景优美、设施齐全的休闲垂钓区。建设沿岸垂钓、水中平台、网箱垂钓等多种垂钓方式, 组建垂钓协会, 开展垂钓比赛, 宣传黄河鱼文化, 规范垂钓行为。建设观赏鱼网箱养殖基地, 配套建设水族工程和园林景观美化工程, 将观赏鱼养殖基地建成鱼文化旅游观光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组织乌海湖开捕节、增殖放流等娱乐项目, 让旅游者体验捕捞、放流娱乐的同时, 宣传普及黄河鱼文化, 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4 加强渔政管理工作的建议

加强渔政管理工作,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 是保障乌海湖渔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1) 成立乌海湖渔政执法机构, 增加渔政执法人员。乌海湖全部蓄水后总面积118平方公里, 水体面积大, 个别地段水草茂盛, 还有沙堆掩护, 成为偷捕者的天堂, 且偷捕者多在夜间活动, 渔政管理难度很大。目前成立的乌海湖联合执法办公室, 市渔政管理站派出2名渔政执法人员参与联合执法, 实现了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常态化, 有力地加强了乌海湖渔政管理力度。但执法力量仍然不足, 建议在成立乌海湖渔政执法机构, 增加渔政执法人员。

渔业资源 篇11

1 材料与方法

1.1 放流物种

2012—2013年分别在长江、湖河 (天目湖、上黄湿地、城市河道) 、池塘/网围 (长荡湖网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净化区) 放流鲢鳙鱼、胭脂鱼、长吻鮠、翘嘴鲌、黄尾鲴、泥鳅、螺蛳、河蚌等不同规格物种4 658万尾 (表1) 。

1.2 调查方式

通过采样调查、水质监测、社会调查等, 对放流物种增殖效果进行调查统计。

1.3 评估方法

综合放流效果统计量评估法[1]、理论推算法[2]、鱼骨层析法[3]和黑箱方法[4], 结合常州增殖放流情况和调查资料, 以量化指标为主建立评价体系指标, 包括以回捕量、回捕收入和增殖放流投资回报率为主的预期经济效益, 以放流资源增量、氮磷输出、藻类消耗和碳汇输出为主的生态服务价值, 以公众参与、媒体报道、带动放鱼、渔业增产、渔民增收为主的社会效益价值。

1.3.1 经济效益。

1.3.2生态效益。

按生态服务价值=资源增量价值+氮磷输出价值+藻类消耗价值+碳汇输出价值测算。其中, 资源增量价值=留存尾数×捕捞规格×市场价, 长江、湖河等自然水域放流品种留存尾数=Rexp- (M) exp[- (M+F) ], 胭脂鱼不纳入计算范围, 池塘和网围养殖水域资源增量忽略不计, 自然水域河蚌留存尾数、捕捞规格和市场价参照池塘和网围养殖水域河蚌收获情况测算;氮磷输出价值= (回捕重量-苗种重量) ×物种含氮量×46元/kg+ (回捕重量-苗种重量) ×物种含磷量×230元/kg (参照污水处理厂去除氮磷的成本) , 鲢鳙鱼、翘嘴鲌、黄尾鲴、长吻鮠、泥鳅等物种含氮磷量按可食部分氮磷含量测算 (表2) ;藻类消耗价值=[回捕鲢鱼体重增长量 (t) ×18.02 (饵料系数) ×食物中藻类占比 (蓝藻74.5%+绿藻7.5%) +回捕鳙鱼体重增长量 (t) ×13.38×食物中藻类占比 (蓝藻56%+绿藻5.9%) ][9,10]×200元/t (参照藻水分离设备分离蓝绿藻成本) , 因其他放流物种不直接摄食蓝绿藻或摄食较少忽略不计;碳汇输出价值=回捕物种体重增长量 (kg) ×120 g/kg (吸收碳量) [11]×10-6×44/12 (CO2当量) ×70.5元/t[12]。

(g)

1.3.3 社会效益。

根据渔业统计、捕捞日志数据等, 分析长江、长荡湖和天目湖等放流水域2012—2013年捕捞产量、收益变动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效益

2012—2013年增殖放流回捕量为19 097.03 t, 预期经济效益15 586万元, 投资回报率86.59倍 (表3) 。预期经济效益中长江为15 223.41万元, 湖河为15.1万元, 池塘/网围为347.49万元。

2.2 生态效益

增殖放流资源增量为16 557.956 0 t, 捕捞输出氮2 269.995 t、磷793.204 t、碳汇2 287.60 t, 消耗蓝绿藻210 753.8t。生态效益价值21 209.07万元, 其中资源增量价值占64.6%、藻类消耗价值占19.87%、氮磷输出价值占15.25% (表4) 。环保部门监测和委托检测数据显示, 各放流水域水质稳中向好, 长江常州段氮磷为四类水质标准, 高锰酸盐指数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长荡湖水质总体达到三类水标准, 天目湖为二类水, 市运河水质改善明显, 总磷和COD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池塘循环水养殖和长荡湖网围养殖尾水符合《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水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2.3 社会效益

公众直接参与增殖放流900余人次, 媒体宣传42次, 带动辖市区放鱼11 880万尾, 放流水域捕捞产量1 415 t、增产152 t, 捕捞收入1 522.5万元、增收172.6万元 (表5) 。

3 结论与讨论

评估结果表明, 2012—2013年常州市增殖放流综合效益达36 967.67万元, 其中生态效益占57.37%, 经济效益占42.16%, 社会效益占0.47%。进一步分析资源增量效益 (预期经济效益与资源增量价值) 占综合效益的79.69%, 增殖放流投资回报率达205.38倍。

氮磷与碳汇输出以及藻类消耗等生态服务价值在综合效益的占比较低, 这与回捕规格数量和品种有关, 调整为包括氮磷、碳汇和藻类等的转化效益比较确切;社会效益主要反映放流水域捕捞量的总体变化, 在自然水域与放流量的相关性不很密切, 而捕捞物种结构和规格变化与增殖放流具有较大关系, 调整为包括捕捞增量、物种增多、规格增大等增长效益更为合理。因此, 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可设定资源增量效益、转化效益和增长效益, 定性指标可设定水质变化、公众参与、带动效应等。

濒危物种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尚未见有公开报道, 应通过加强回捕数量、规格等信息的收集, 评估其在自然水域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 促进濒危物种的生态修复, 为进一步优化濒危物种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对2012—2013年常州市不同水域增殖放流的4658万尾不同规格物种进行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评估, 结果表明:回捕量为19 097.03 t, 资源增量为16 557.956 0 t, 捕捞输出氮2 269.995 t、磷793.204 t、碳汇2 287.60 t, 消耗蓝绿藻210 753.8 t, 放流水域捕捞产量增加152 t, 综合效益36 967.67万元, 其中资源增量效益占79.22%, 增殖放流投资回报率205.38倍, 并据此提出了以资源增量效益、转化效益和增长效益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定量指标。

关键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江苏常州

参考文献

[1]陈丕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方法的研究[J].南方水产, 2006, 2 (1) :1-4.

[2]孙菁煜.淀山湖鱼类增殖放流效果初步评价[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 2007.

[3]段金荣, 徐东坡, 刘凯, 等.长江下游增殖放流效果评价[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4 (4) :795-799.

[4]刘明轩.黑箱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2) :62-64.

[5]陈大庆, 刘绍平, 段辛斌, 等.长江中上游主要经济鱼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 2002, 26 (6) :618-622.

[6]杨德国.葛洲坝截流后长吻鮠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状况研究[J].水利渔业, 1991 (4) :2-7.

[7]高志鹏, 张家波, 戴荣四.基于Beverton-Holt模型的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种群管理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 2010, 3 (5) :44-48.

[8]李长春.水库黄尾鲴种群生态学及其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 1978 (11) :10-32.

[9]陈少莲, 华元渝, 朱志荣, 等.鲢、鳙在天然条件下的摄食强度 (Ⅱ) 武汉东湖鲢、鳙周年摄食强度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 1989, 13 (2) :114-123.

[10]李倩倩.太湖鲢、鳙、翘嘴鲌、大银鱼放流效果初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3.

[11]唐启升.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J].江西水产科技, 2011, (2) :5-7.

上一篇:会计规范有效性下一篇:跆拳道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