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病害防治的思考论文

2024-08-22

渔业病害防治的思考论文(精选15篇)

渔业病害防治的思考论文 篇1

为了搞好渔业生产,病害防治的重心在防。如何防?结合生产实例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从源头上切实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减少病害发生。①强化种质管理,选优质、健康的苗种再生产。②合理放养,减少种间、种内竞争。③均衡营养,提高免疫力。④重视溶解氧,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系统。⑤关注天气变化,积极预防。

一、强化种质管理,选优质、健康的苗种再生产

购买鱼苗、鱼种最好去专业的苗种培育场。苗种经拉网锻炼后(一般在出售前拉1~2次),然后网箱暂养出售,最好在暂养的当日购买。一般以早上塘口投放苗种为佳,由此再结合运输时间决定何时装苗。路途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死亡率越高;一般建议就近买苗种,要避开中午高温运输。苗种放养采取在上风处多点投放。鱼苗投放前要有个适应水温的过程,将鱼苗袋放入水中,当内外温差不超过3℃时,打开袋子放苗。此举可减少感冒的发生。鱼种放养一般要用5%食盐水消毒10~15分钟。如对药浴剂量把握不准,可以在鱼种入塘两三天后,选个晴好天气用消毒剂对水全池泼洒,此举可以杀菌消毒,提高放养成活率。河蟹、小龙虾养殖户自备苗种培育塘,可减少因运输、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河蟹、小龙虾养成。苗种培育塘与养成塘的比例一般为1∶10。河蟹,小龙虾入塘前如经过远距离运输,入塘前要将其试水3~5次后再投放。放养时间、地点,下塘后的杀菌消毒同前。苗种消毒操作不当死亡案例:2018年2月24日上午,季桥镇的养殖户前来问诊。鲫鱼样本两尾,每尾0.45千克左右。1000千克鲫鱼进塘(垂钓塘口)近两个月时间,断断续续死鱼,最近死得重;曾用药,死得更多。现场解剖:体表正常,打开鳃盖,棉絮状物覆盖鳃表面,翻开鳃丝,深红色,部分鳃小片有深褐色淤血,打开腹腔,无腹水,脏器色泽正常,无异常。结论:水霉病,鳃功能受损,窒息死亡。经问诊知:①鲫鱼入塘前的药浴操作不当。未按水量计算食盐量(以鱼重计),另食盐未溶解,直接撒入水中。此举极易伤鱼鳃,影响呼吸功能。②全池泼洒,施药操作不当。未按比例对药,用喷雾机去喷头喷药。此举容易局部施药浓度高。水生动物用药特点:一般在施药后,次日晨死亡量略增,第三天呈下降趋势,四到五天后渐止。如在施药后,次日晨死亡量突增,第三天无下降趋势,可能原因:药物剂量高或局部药物剂量高或有未溶解的药物颗粒误食。如是消毒剂使用不当,死鱼症状:上层鱼体表一侧充血,鳃盖,鳃充血,左右不一致。口腔,前肠有充血点。杀虫剂中毒症状轻时,表现多日不摄食或摄食少。

二、合理放养,减少种间、种内竞争

随时空的变化,水体内溶氧实际含量不断地在极小值和极大值之间大幅度反复变化。因水体溶氧是有一定限度的,这说明水体放养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某一范围就会以自然竞争的方式使部分个体处于劣势,生病而亡。如果一个塘口排除其他因素,其死亡不渐止,就要纵向看是否是密度问题,是否是其生物量超出自然承载能力。密度问题死亡案例:2017年8月17日,钦工镇的养殖户来短信咨询,自己养的白鲢一直有死亡,最高峰一天死亡近400千克,也用过药,但收效甚微,问该怎么办?笔者电话问诊后回复如下:可能引起发病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密度,二是霉变的饲料,或两者兼而有之。如施药按剂量使用,操作规范。排除剂量不足或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人为药害死亡。施药后死亡量下降但死亡不止,这说明致病因素尚未消除。建议:①观察发病与投喂的饲料是否有关联,霉变饲料不可投喂。②水体溶氧是水体载鱼量的限制因子。纵向看:放养密度是否偏高?另外密度高了,还表现为:同一品种个体,规格不整齐。塘口放养密度高于往年,白鲢由于自家培育,卖出不多(2016年5月由于塘口停电,未及时增氧,出现泛池;后塘口改为育鱼种,存塘的鱼种多),大多数留塘养了。另饲料为自家加工,采购的糠、麦麸有点霉,由于价廉还是进了。河蟹因高密度暂养缺氧死亡案例:2008年4月29日上午,白马湖农场一新养殖户送来8个病蟹样本(其中两样本无参考性),对6个样本解剖,记录如下:体表正常,肝脏较正常。胃有食物的蟹有4个,它们肠有排泄物,饱满;胃无食的蟹有两个,一个肠道无排泄物,另一个肠道前端有排泄物。塘口情况如下:池塘30亩,中间台田,四边环沟。目前河蟹暂养在约7亩的沟里,台田表面无水。这两天早晨河蟹上草头,上岸边,上风水边较多。有的听到响声迅速离去,有的行动迟缓。有蟹死。诊断样本因高密度暂养遇气温突然升高到27℃(27日到28日高温变化幅度≥3℃)缺氧死亡。措施:池塘加水,漫过台面5~10厘米,及时稀放。回访知:河蟹死亡渐止。

三、均衡营养,提高免疫力

鱼类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基本上与高等动物一样。鱼类生命的全过程都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五类主要营养物质。但是在需求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实践证明,不同种类以及同一种类不同发育阶段的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是有明显区别的。此外,养殖方式、强化培育的程度都会影响需求的质和量。由于普通养殖户养殖特点以某一种鱼为主,采取多品种混合养殖方式,配合饲料的配方仅适合主体鱼,对搭配的摄食鱼不一定适合,另外配合饲料经高温加工,原料的部分营养可能会损失。大多数资料建议采用配合饲料与天然饵料相结合方式投喂,取长补短,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提高免疫力。因此喂养时,还应注意它们的天然食性,适当投些它们爱吃的天然饵料,是最符合其对营养的需要。这样一般不会发生营养缺乏症。生产中单一投喂颗粒饲料,鱼类死亡出现新特点:投喂颗粒饲料的塘口,天气变化时易出现零星死鱼,应激反应强。2003年前后,颗粒饲料进入淮安区渔业生产环节,随着颗粒饲料的应用,鱼病出现新变化:随着天气波动,塘口出现零星死鱼(草鱼、鲫鱼),死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天气平稳时,无死鱼。据多年门诊经验,多种因素参照分析,个人认为与饲料有关联。饲料经加工可能缺乏维生素等微量元素或不规范添加了生长激素,草鱼、鲫鱼尤其是草鱼遇异常天气易出现死亡。针对上述推测采取了生产试验,取得明显效果。草鱼塘口:采取颗粒料与青饲料相结合的方式。鲫鱼塘口:采取颗粒料与小麦、玉米等相结合方式或定期添加维生素等。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上述试验池塘体表无症状死鱼现象明显减轻。河蟹“水瘪子”病之陋见:针对河蟹塘的所谓“水瘪子”病,众人说法不一。笔者倾向营养不良。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一些问题有待技术人员客观深入的去调查、去探讨、去验证、去改进,这样才能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重视溶解氧,积极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系统

多年的观察:水生动物养殖重视“吃饭”,忽视“呼吸”。由于对“呼吸”认识不到位,管理缺失,病害频发。鱼类泛池,河蟹爬边,时有发生。资料显示:鱼类养殖死亡总量的60%与水体溶氧有关。普及溶氧等水化学知识,积极引导养殖户从源头上解决病害频发问题是技术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毫克/升,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水体溶氧低于2.0毫克/升,鱼类窒息死亡;2.0~5.0毫克/升,虽生存,但生长慢,饲料转化率低;大于5.0毫克/升以上时,鱼类自由生长,生长快,饲料转化率也高。渔业生产对溶氧的要求如下。1.密度制约最大载鱼量的限制因子为溶氧。高密度养殖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如池塘病害频发,排除其他因素,那密度就是诱因,及时调整密度。2.投喂量阴雨,闷热无风,溶氧低,抑制摄食;另高温(气温≥35℃时)也抑制摄食。必须及时调整投喂量,一般当日饲料量减少两到三成(正常喂八成饱)即可(下午最后一顿少喂或不喂)。此举可以减少残饵及排泄物的量,从而降低其降解耗氧。3.施肥阴雨,高温(气温≥35℃时),闷热天气不宜施肥。一旦施肥,耗氧作用增强,易引发生产事故。4.施药低氧环境下,不宜全池泼洒药物(增氧剂除外)。如施药,部分浮游植物死亡,光合作用减弱。而死亡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降解,耗氧作用增强。易加重浮头,引发生产事故。

五、关注天气变化,积极预防

1.“大麦黄”(5月中旬)阶段,江淮地区气温处于回升期,温度或高或低,极不稳定,少雨,易干旱。建议4月中、下旬预防一次。第一天杀虫,隔日消毒,如遇阴雨,可推迟消毒。预防时,最好关注3~5天的天气情况,选择晴好天气上午8:00后,下午太阳落山前施药。一般下午时段优于上午,夏季要避开中午高温。用药时,须注意施药安全。另高密度的种苗暂养池,最好在清明前稀放。

2.“白露心”(9月8日)阶段,江淮地区正处于秋季,气候干燥,雨水少,温度适宜水生动物生长。只要管理得当,水生动物不易发病。8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同前),可有效地防范“白露”前后病害的发生。

3.“夏至”(6月21日)阶段,夏至前后江淮地区进入“梅雨”。连绵阴雨,水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加之外源水的流入,水质条件较差,水生动物易浮头,易染病。建议:6月上中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如无虫害,用一次消毒药即可。

4.“立秋”(8月7日)阶段,由于受台风影响,江淮地区雷雨、阵雨天气较多,水体溶氧波动剧烈,渔业病害濒发。7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可有效地防范“立秋”前后多雨期的病害发生。如遇高温(气温≥35℃),及时加深水位,以内服药预防,慎用全池泼洒方式。在抓好上述4个节点的同时,如遇连续3~5天阴雨,待天晴时,喂内服药3天,可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鱼缺氧浮头三案例:2017年5月2日,城东乡刘伶村段一养殖户一早电话求诊,诉求:今晨鳜鱼大量死亡,有100~150千克。上午9:00到达塘口,塘口面积5~6亩,水浅,仅0.6米左右。在塘口下风处,即塘口西一侧看到二三十尾死鳜鱼浮于水面,伸手捞取体色较新鲜的三尾,其中两尾0.3~0.35千克/尾,一尾0.45千克。鳃色:淡红,鳃丝完整。解剖:两尾前肠有食,一尾无食。

结论:

鳜鱼缺氧死亡。2017年5月24日、5月28日,分别接白马湖农场二渔场韩某某、周某某,咨询内容大致相同,归纳如下:前天塘口用过杀虫药,今天想用消毒药,早晨鱼浮头是否可以用消毒药。回答:不可以。原因:浮头说明水体溶氧水平出现极小值。如再用消毒药,会提前出现溶氧低水平情况,浮头程度将加重,易发生生产事故。以上三例浮头发生时,查看了气温变化情况(中国移动气象通):数据说明,天气变化可诱发鱼类浮头的发生。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可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

渔业病害防治的思考论文 篇2

1 苹果病害防治原理

第一, 增加苹果种植区苹果树种类的多样性, 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植物和病原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随着苹果树种类的增加, 病原菌的种类也会增加, 但单一病原菌的数量会减少, 这样就避免了单一病害的大面积发生, 其原因是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持了生态平衡。

第二, 真菌性病害主要威胁苹果的安全生产, 如苹果轮纹病、苹果褐斑病、苹果炭疽病等。如何减少苹果种植区病原菌的大量存在是避免苹果病害发生的关键, 以病原真菌的发生和流行条件为切入点。其中温度、湿度、p H值等直接影响着病原真菌孢子的萌、菌丝生长, 因此, 可根据病原真菌生长所需的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改善苹果树栽培过程中的管理方法, 增强管理水平, 可有效防止苹果真菌性病害的发生[2]。

第三, 环境条件时时刻刻影响着苹果病害的发生, 如遇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时, 苹果病原真菌为了减少高温和低温带来的危害, 产生休眠孢子休眠, 从而使自身存活下来, 待到春季温度提升或秋季温度降低时, 休眠孢子萌发, 再次危害苹果的安全生产。环境湿度也是影响苹果病原真菌生长量多少的关键因素, 且大多数苹果病原真菌都喜高温高湿的环境, 如夏季长时间下雨后, 造成果园湿度过大, 容易引起病原菌菌丝的大量生长, 造成苹果病害的暴发。因此, 春季、夏季、秋季雨后应及时排水、清理田间病残叶, 待叶面无水滴时喷洒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叶面肥的混合液, 可杀灭大量的苹果病原真菌, 并及时给苹果树补充了维生素和矿质元素, 增强了苹果树的抗侵染能力。同时苹果树种植密度过大, 大水大肥容易造成植株下部叶片荫蔽, 形成小的高湿环境, 也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大量滋生。

2 苹果病害防治的途径

2.1 生物防治苹果病害

生物防治措施是苹果无公害、绿色、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防真菌或细菌, 对病原菌产生专化性抗性或广谱性抗性, 从而抑制病原菌生长, 保护苹果安全生产。目前, 国内外已有大量对于苹果病害生防方面的研究报道, 如枯草芽孢杆菌B-903和B-921对苹果腐烂病的生防效果较好, 红麻炭疽菌对苹果炭疽病具有免疫作用。

2.2 化学防治苹果病害

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苹果病害最常用的方法。化学防治剂主要包括:保护性杀菌剂、治疗性杀菌剂、混合型杀菌剂。

2.2.1 保护性杀菌剂。

在苹果生产上防治病害时最常用, 主要有保加新、安泰生、波尔多液、金纳海、品润等, 喷施该类型杀菌剂, 能够在苹果叶片表面和果实表面形成一层透光、透水、透气的保护层, 从而对病原菌起到阻隔和杀灭作用。但该类型杀菌剂的有效保护期较短, 一般为10天, 因此, 应定期喷施, 从而起到持续的保护作用。

2.2.2 治疗性杀菌剂。主要以杀菌为主, 常用药剂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福星等, 其喷施后有效杀菌时间为7天。

2.2.3 混合型杀菌剂。该类杀菌剂集保护性和杀菌于一身, 能对苹果落叶病、轮纹病等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2.3 物理防治苹果病害

物理防治就是根据苹果生产的特点, 适时合理地改善和提高栽培管理水平, 防治苹果病害的一种方法。如调整苹果种植园的栽培布局, 适当加大苹果树的栽培行距和株距, 控制苹果开花、挂果期间的肥水供应, 增加生物质肥料的施用, 及时清理果园间的杂草, 定期喷洒叶面肥, 科学合理地整枝以及清理园区病残叶, 对苹果进行套袋处理, 合理间作、套作大蒜、韭菜等, 这些物理防治措施都能够提高苹果植株的个体水平和综合抗病水平。

2.4 栽培抗病品种

栽培苹果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但目前在生产上推广具有优良抗病性的苹果品种还是甚少, 因此, 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果树专家,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 加大对优质、高产、抗病苹果品种的研发工作。应注意的是, 在生产上栽培抗病苹果品种的同时, 也应混合栽培普通苹果品种, 以减少抗病品种对病原菌的定向选择压力, 从而延长抗病苹果品种的栽培寿命。

3 结论

在苹果生产中期, 根据侵染苹果的病害种类, 病害生长规律, 及时采取化学和生物防治, 从而保障苹果的安全生产。但不可一味地施用化学农药, 这样既污染环境, 又不利于苹果的无公害、绿色生产。总之, 苹果的安全生产应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产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会龙, 谢发锁.浅析苹果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果树, 2010 (4)

关于大豆病害防治的论文 篇3

大豆霜霉病主要为害大豆植株幼苗、叶片以及子粒。主要症状是真叶会沿着叶脉两侧出现斑块,斑块颜色主要是绿色。同时叶片表面还会出现圆形黄绿色斑点,并最终变为褐色。病斑表面还会有灰白色菌丝。大豆霜霉病主要出现在雨水较多的年份,对大豆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大豆霜霉病主要防治方法是采用抗病品种,并且在种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霉变种子。拌种时,用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甲霜灵可湿性粉剂,配置成一定比例溶液进行喷洒,可有效控制大豆霜霉病发生。

2大豆根腐病

在我国主要大豆产区极易发生大豆根腐病,这主要是由于大豆种植面积较大,导致病情发生较为频繁。该病发生在大豆苗期会直接影响大豆生长,甚至造成死亡。而在成株期,同样存在大豆根腐病发生的情况,造成大豆根部受害,导致发育不良,产量减少。主要症状是种子变软,不能发芽,并且会有一层白色霉菌。在幼苗根部会出现腐烂,还会产生浅褐色斑点,侧根同时还会出现霉变。大豆根腐病主要防治方法是合理耕作,因为带菌土壤会直接导致大豆根腐病侵染,因此通过轮作方法可以减少发病。在进行整地时,需要减少积水,确保土壤疏松通气。

3大豆病毒病

大豆病毒病状比较多样,因病毒种类(特别是复合侵染的病毒种类)、大豆品种、侵染时期及环境条件而变。常见的是花叶皱缩、沿叶脉疱状斑、叶边下卷、顶枯、植株矮小、局部或系统坏死。染病种子常表现为从脐部放射状色斑或云纹斑。大豆病毒病属系统性病害,也就是说病毒可以随大豆的输导组织传遍全身。一旦感染大豆花叶病毒,新叶都会出现花叶,这与2,4-滴类除草剂引起的局部药害不一样。防治该病建议大豆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加“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12.5克,拌5公斤豆种,晾干后播种;大豆出苗后用10%吡虫啉4000倍加“天达-2116”(花生豆类专用)600倍喷雾,可防治蚜虫和飞虱,兼治病毒病。另外在病毒病发病初期,用50%消菌灵1000倍加3%天达啶虫脒乳油1000倍加“天达-2116”(豆类专用)600倍喷雾,可控制病毒病蔓延。

4大豆褐斑病

叶片染病始于底部,逐渐向上扩展。子叶病斑不规则形,暗褐色,上生很细小的黑点。真叶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1~5毫米,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茎和叶柄染病产生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的病斑。大豆褐斑病的防治要从种子开始,用种子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加强管理。大豆收获后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地,与禾本科或其他作物轮作3年以上;田间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结语

大闸蟹的病害防治 篇4

夏秋季节为蟹病的高发季节,管理不当,极易导致大规模的病害发生。定期采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预防蟹病,外用药物有甲壳净蟹安;内服药有板兰根、脱壳素。夏季水温高,水质易变坏,蟹体抗病力弱,最好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平时应不定期地用漂白粉、蟹宁等泼洒全池;在此阶段最好每月用抗菌素药物等拌饵投喂3—4次,并配合换水和泼洒石灰来调节水质。立秋后应重点做好大闸蟹“抖抖病”的防治。可用二氧化氯、二氯海因等药物全池泼洒,并结合新型防治“抖抖病”的药物如病毒克星、克抖灵等内服一周进行防治。

木香薷的病害防治方法 篇5

木香薷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1.香薷锈病

它是植物中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它是由锈菌引起的,主要是来危害植株的叶子、茎和果实。但是一般它只会对局部造成侵染,受到是伤害的地方由着孢子聚集,就会慢慢的产生一些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者疱状等。有的还会在枝干上面引起一些粗皮、丛枝等,或者也会让叶子枯黄落下。是一种非常让人头疼的病害。

如果木香薷不幸感染上的话,它就会对叶子的局部造成伤害,病斑刚开始会呈现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还会在上面产生一些淡黄色的夏孢子堆,最后露在外面,呈现出粉末状。然后病斑已经变成了其它颜色,就会成为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要想对它进行好的防治,首先必须要保持田间的清洁,我们可以把那些病残体收集起来,然后再放在一起进行烧掉。另外也可以用一些药剂进行防护,在发病初期的时候,及时的喷洒一些药物,让它们不会蔓延下去。

2.大袋蛾

这就是一种害虫,它存在多种的植物上面,主要是在幼虫的时期,去吃掉一些树叶、嫩枝和幼果,等到数量很多的话,就可以将整个植株的叶子给吃掉,所以是一种很可怕的害虫。它一般都是以老幼虫的形式,藏在袋子囊中挂在枝梢上面过冬,等待来年便开始活跃起来。

当木香薷遭受到的话,那它的植株叶片也就会严重的受到伤害。

防治方法:首先我们可以用黑光去诱杀它们,效果很不错。然后在它们还是幼虫的时候,可以用一些药物进行喷洒防治,喷的时候一定要喷到植株的冠顶上,另外如果数量不多的话,也可以人工进行摘除。

木香薷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木香薷具有很高效的药用价值,是较为常见的中草药。主要用于治疗与暑热有关的疾病。

观赏价值

木香薷易于播种繁殖,播种当年即可开花。花色美丽,除了常见的紫色外,目前还有白色的变种。花期偏晚,能够在开花植物很少见的时候出类拔萃;分枝稠密,可以成片种植,看上很壮观,也是其独特的优势;同时能够抵抗寒冷和干旱,能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适用范围广。这些都决定了木香薷在装饰景点方面的竞争优势,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环保价值

木香薷分布在浅表土层中的根系使得其抗旱能力特别强,可以用避免对土造成的侵蚀破坏。在环境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地区种植,在保持水土的同时,还能作为花蜜的来源和提供恢弘壮阔的景观效果。未来将会有大量的这种植物投入生产种植,产生值得期待的生态恢复及保护方面的意义。

工业价值

1、建筑工业:可用于调制工业油漆。

2、香料工业:可提取植物里面的芳香油,这种物质可以用在工业制作上。提取出来的液体有很多优点,主要是杀菌灭虫。提取的芳香油将可以应用于很多不同的领域如美容、医疗、储存等,值得期待。

3、食品工业:挥发油可以做调料,香味浓、口感清香,可用于凉拌或烹调,倍受消费者喜爱;作为蜜源植物,花香程度接近于荆条花蜜,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菊花的病害防治技术 篇6

在日常栽培中, 由于常受到病虫为害, 对菊花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因此搞好病虫害防治十分必要。

1 主要病害

1) 叶斑病 (Cercospora chrysanthemi) 由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 初叶片上出现褪绿小斑, 后扩展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 中央暗灰色, 边缘有褐色线隆起。

防治方法:田间有病叶出现喷洒, 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加等量的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800倍液, 50%扑海因可湿性粉1 500倍液, 60%百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50%苯菌灵可湿性粉1 500倍液, 7~10d/次, 连喷2次以上。

2) 斑枯病由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真菌引起的病害, 主要危害叶片。初叶片出现褐色小斑点, 后扩大成黑褐色圆形至不规则形斑, 外部有一个明显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呈黑褐色, 中央稍褪色。

防治方法: (1) 避免偏施氮肥, 施用酵素菌或MN沤制的堆肥。 (2) 发现病叶立即摘除, 烧毁。 (3) 发病初可用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 50%苯菌灵1 500倍液, 30%乙蒜素乳剂1 500~2 000倍液喷洒。

3) 锈病:可引起锈病的病原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主要危害叶片和茎。初叶片上出现浅黄色小斑点, 叶背对应处生出褪绿斑, 后产生稍隆起的疱状物, 破裂后散出大量黄褐色粉状物。病斑多时, 叶缘上卷。不开花或开花后大量落花。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1 000倍液, 25%敌力脱 (丙环唑) 乳油3 000倍液喷洒。

4) 枯萎病由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引起的病害。发病株茎基部变成浅褐色, 横剖茎基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 向下根部外坏死或变黑腐烂, 茎杆裂开, 产生白霉。地上部叶片变浅发黄, 萎蔫下垂。

防治方法: (1) 发现病株立即清除, 病穴用生石灰或消石灰填充消毒。 (2) 全田根茎喷淋3%甲霜灵.恶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50%苯菌灵1 200倍液, 也可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400倍液及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灌根, 每株灌药液0.4~0.5L, 连灌2~3次。

5) 根癌病由癌肿野杆菌或根癌土壤菌细菌引起的病害, 发病部位植株根颈处或侧根及枝干上。病部产生大小不等的肿瘤。初灰褐色, 表面光滑, 质地不硬, 后变为棕褐色, 表皮粗糙或龟裂变硬, 地上部失绿或变黄。叶小, 生长缓慢或枯死。

防治方法: (1) 严格检疫, 对怀疑有病苗木, 定植前, 可用72%硫酸链霉素2 000倍液浸泡30h, 也可用1%硫酸铜液浸泡5min, 亦可用高锰酸钾3 000倍液浸10min, 捞出冲净定植。也可利用野杆菌素K84制剂浸根, 对癌肿防效极佳。

6) 菌核病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 主要危害根茎。初茎下部出现水渍状病斑, 后变成灰白色, 潮湿时病部软腐, 表生白灰霉层, 后期病茎皮层霉烂成丝裂状, 内生有鼠屎状黑色菌核。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立即清除, 及时用40%多硫胶悬剂4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0%菌核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7~10d/次, 连喷2次以上。

7) 白绢病由半知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在成株期主要危害根茎。初根茎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湿斑, 后绕茎及向下延伸。病部以上叶片枯黄停止生长, 叶片脱落, 下部引起根腐、茎基腐、并长出白色疏松的菌丝体。后期出现黑色油亮油菜粘状小菌核。

防治方法: (1)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用消石灰或生石灰填充消毒。也可用5%井岗霉素水剂1 000倍液或50%田安水剂500倍液, 灌病穴及淋灌周围健株茎基。 (2) 也可用培养的哈茨木霉0.4~0.5kg, 掺细土50kg, 混匀撒覆病株及周围健株茎基部。 (3) 药土施后及时进行一次中耕, 切断蔓延通道。延缓传播速度。

8) 白粉病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产要危害叶片, 初叶片上出现浅黄色小斑点, 后扩大病叶布满白粉状霉物。严重时叶片扭曲。变形, 甚至脱落。

防治方法:田间有病叶出现, 可用35%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20%粉锈宁 (三唑酮) 乳油1 500倍液。7d/次, 连喷2次以上。

9) 霜霉病由鞭毛菌亚门霜霉属真菌引起的病害, 主要危害叶片嫩茎。病叶褪色叶斑不规则, 初呈浅绿色, 后变为黄褐色, 病叶皱缩, 叶背有稀疏先污白后黄白色, 最后深褐色菌丝。

防治方法:发病初用72%露速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58赛福 (甲霜.锰锌) 可湿性粉500~600倍液加适量黄腐酸及黄糖500倍液喷洒。7d/次, 连喷2次以上。

10) 病毒病由病毒引起的病害。感病叶片形成明显的花叶症状或坏死斑, 严重时出现褐枯斑, 叶片变小增厚, 叶缘内卷, 正面暗绿, 背面变紫红色。

防治方法: (1) 田间有蚜虫出现时, 及时喷洒10%吡虫啉乳剂1 500倍液防治。 (2) 有病株出现可及时拔除烧毁。 (3) 叶面喷洒神奇806复合剂或20%复生灵 (复钠.吗啉胍) 500倍液喷。7~10d/次连喷2次以上。

2 营养保健施药技巧

桂花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篇7

1、桂花枯斑病

症状:病斑往往发生在叶尖或叶缘。初期为褪绿淡褐色小点,渐向内扩展,后为圆形或向里扩大呈不规则形块状大斑,灰褐色至红褐色,病斑边缘深褐色。病斑扩大会使全叶的一半干枯。有时病部卷曲脆裂。

防治:初期,可喷洒1:1:100-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以后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粉1000-1500倍液、70%甲托500-800倍液

2、褐斑病、枯叶病、炭疽病主要虫害有:白介壳虫、盾介虫、全爪螨;红蜘蛛等。褐斑病、枯叶病及炭疽病都危害叶片,从叶片基部及边缘开始,使叶片逐渐枯黄,继而变成褐色,甚至脱落。

迎红杜鹃的病害防治方法 篇8

迎红杜鹃的萌发力非常强,太多枝条的话,就会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这样观赏的效果也大大降低。所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整形修剪,来让它改变这种现象。修剪枝条并不是说任何时间都是可以的,一般都是在春天花谢了后或者是秋天进行,把它植株上面的一些病枝、枯枝老枝以及一些分叉枝给一一剪掉,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避免了养分消耗,让植株开出的花又鲜艳又饱满。

迎红杜鹃的花期控制

迎红杜鹃一般都是在秋天的时候开始进行花芽分化,我们就可以在这个时候,通过一些冷藏和加温的处理,这样就可以人为的控制一下花期。

如果想要迎红杜鹃提前开花的话,既可以将它移到温室里面进行养护,把温度保持在20到25度就可以了,并且还要经常的在它的枝叶上面喷水,让它维持一半以上的湿度才可以,这样经过一个月之后,它基本上就可以开花了。

玉米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9

关键词:玉米病害,发生,防治

1 玉米干腐病

玉米干腐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 侵害果穗和叶鞘;病菌适应温度范围广, 高温多雨有利于其发生。

防治上, 应选用无病果穗作种子, 拌种以消灭种子带菌;病区实行轮作倒茬;清洁田间地头, 发病秸秆应及时烧掉或深埋沤肥;玉米抽穗期用25%敌力脱乳油2 000倍液,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

2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侵染叶子, 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其至雄花。来自病残体或南方的夏孢子及转寄主——酐见草的北方菌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染病后, 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蔓延扩展, 早熟品种易发病, 高温多湿或连阴雨, 偏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上, 应选抗病品种。增施磷钾肥, 避免过量施氮肥, 提高寄主抗病力。清洁田园, 及早深埋或烧掉病残体, 减少侵染源。在发病早期喷洒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 或25%敌力脱乳油3 000倍液, 或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 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 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 隔10 d左右喷1次, 连喷2~3次。

3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病毒病, 其主要靠灰飞虱传播, 严重时可造成玉米大幅减产甚至绝收[1,2,3]。

防治上, 应以预防为主, 适期早防、突出农业防治。可在关键时期喷10%吡虫啉225 g/hm2, 或4.5%高效氯氰菊酯450 m L/hm2, 或48%毒死蜱900~1 200 m L/hm2对水450~600 kg喷雾, 隔1 d再防治1次, 消灭灰飞虱的传播是预防该病发生的重要途径。

4 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是发生在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 并导致全株迅速枯死症状的一类病害[3]。

防治上, 应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 促使植株健壮, 轮作换茬, 深翻土地。发病初期, 用天达丰裕2 000~2 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3 000倍液+96%天达恶霉灵3 000倍液喷施基部2~3次。

5 玉米条纹矮缩病

玉米条纹矮缩病病毒由灰飞虱传播, 病株节间缩短, 植株矮缩, 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纹, 后条纹上产生坏死褐斑。

防治上, 应选用抗病品种[4]。清洁田间, 深耕灭茬, 降低田间湿度, 增施磷钾肥, 加强田间管理, 培育状苗。

6 玉米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 是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

防治上, 应选用抗病品种。玉米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 播前清除田间病株残体, 消除菌源。实行2~3年轮作, 加强肥水管理, 抽雄前后不受旱, 去雄前摘除病瘤。

7 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 幼苗三至七叶期最易感病, 感病后植株表现不同程度矮化, 比正常植株矮10%~30%。

防治上, 应选用抗病品种[5]。因为蚜虫是传播该病毒的载体;所应应注意防蚜虫。改进栽培技术, 加强田间管理, 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用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在玉米三叶期、五叶期、七叶期各防治1次。

8 玉米丝黑穗病

植株苗期染玉米丝黑穗病表现为分蘖增多呈丛生型, 植株明显矮化, 节间缩短, 叶色暗绿挺直, 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防治上, 应用25%粉锈宁按照0.3%剂量拌种, 防治效果好;苗期用96%天达恶霉灵6 000倍液+天达2116粮食型600倍液喷施基部1~2次。

9 玉米炭疽病

玉米炭疽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 起初叶片上有黑色小粒点, 最后叶片枯死, 高温多雨天易发病。

防治上, 应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 深翻土壤, 施用腐熟有机肥, 及时中耕, 提高地温。用种子重量0.5%的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必要时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10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在春玉米区, 从拔节到出穗期间, 气温适宜, 又遇连阴雨天, 病害发展迅速, 易大流行, 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 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防治上, 应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农业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隔9~10 d防治1次, 连续防治2~3次。

11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玉米霉斑病, 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 危害严重。主要危害叶片, 发病初期斑椭圆形至矩圆形, 无明显边缘, 灰色至浅褐色, 后期变为褐色。

防治上, 应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 清除病残体, 加强田间管理, 轮作换茬。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40%克瘟散乳油800~900倍液防治。

1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 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 湿度高, 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 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严重。

防治上, 应选用抗病品种。加强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 深翻土地, 加强田间管理, 增强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 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隔7~9 d防治1次, 连防2~3次。

参考文献

[1]陈建军, 李波, 吴雯雯.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9) :83-85.

[2]张晓婷, 高飞, 张立荣, 等.河南省部分地区玉米粗缩病暴发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2) :100-102.

[3]张丹丹, 闵营辉, 袁虹霞, 等.9种化学药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8) :90-92.

[4]李淑兰.做好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的关键[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5) :91, 107.

风信子的病害虫害防治知识 篇10

风信子的病害虫害防治知识【1】

风信子常见的病害有生芽腐烂,软腐病、菌核病和病毒病。

种植前基质严格消毒,种球清选并作消毒处理,生长期间每7天喷一次1000倍退菌特或百菌清,交替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菌的传播。

严格控制浇水量,加强通风管理,控制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出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可以大幅度降低发病率。

为了防止在室外土壤冷处理时病害的发生,可取的方法是每年使用新鲜的土壤。

这样就不必对土壤进行常规处理了。

如果土壤以前被用过,可再用来装盆或覆盖种球。

使用前建议进行常规土壤消毒,以避免丝核菌的发生。

这种常规的土壤处理方式,与郁金香种植前的土壤处理是一致的。

另外可参考有关常规处理土壤的方法,我们建议您向当地的有关部门进行咨询。

如果风信子种球种植后立刻提供9℃的温度,而且冷处理期间花芽完全暴露而不覆盖土壤的话,没有必要使用杀菌剂来处理种球。

寄生性顶腐烂

植物的一部分位于花序上部花腐烂,被称作“顶腐烂”,它常常伴随着叶尖端出现褐斑。

这种腐烂多由常态下随机存在的寄生物引起,包括在小花受干后才开始被侵染的植物(生理性芽腐烂)或已预先被寄生菌感染的植物(寄生菌芽腐烂),接着寄生物能引起最初的侵染。

丝核菌

这种真菌从被污染(甚至是在种植前即被污染)的土壤中开始侵染植株。

识别的标志是在一些小花上有不规则形状的,亮褐色的锯齿状疤痕。

在外部的叶片上的发生程度稍微轻一点。

而更严重的侵染是斑点变大,植物叶尖变褐,在温室种植时可以看见蜘蛛网似的真菌生长痕迹。

这种侵染常常区域性出现,当土壤温度上升时侵染加剧。

防止方法:经常使用新的土壤作为盆土。

被侵染的土壤在使用前用常规方法处理。

自然冷处理和生根室保持规定的温度。

青霉菌

属于贮藏期腐烂,最初的症状在种植之前就能立刻看见。

在根尖受真菌感染部分干枯。

在切开根基部时,可以看见其周围组织呈现浅褐色。

在小籽球脱落处也能看见同样颜色的组织。

贮藏和以后的种植过程中种球会继续腐烂。

被感染的种球芽比较短,种球本身根很少或是根本没有根。

植株很容易倒伏。

这种真菌侵染也发生在种球的受伤部分。

受侵染的部分有白色到蓝绿色的真菌生长,其下组织变褐而松软,但这种侵染并不会延伸到根盘,而且对开花质量也没有不好的影响。

这种侵染由不同的青霉菌如P. verrucosum引起。

“Pink Pearl”及其变种容易经根尖受到感染。

这种侵染主要发生在低温贮藏室(17℃以下),同时湿度高于70%。

另一原因是由种球受伤而引起的。

防治方法:防止芽早熟或根的形成。

在到货后要立即种植(特别是“Pink Pearl ”及其变种)。

在贮藏室内,要保持规定的恒定温度并使空气流通。

在整个贮藏期间要保持湿度在70%以下。

欧文氏杆菌

软腐,在温室中,严重感染的种球不再发芽。

种球变软,种球组织透明并伴随有白色或黄色斑点。

这些感染种球同时散发难闻的.气味。

感染不严重的病症是:从叶片基部形成一些湿的,暗绿色长的区域,会首先造成生长受阻,然后是植株萎蔫直至死去。

这种病害是由欧文氏杆菌引起的。

这种细菌多为寄生性,主要侵染受冻或水分过多的组织。

当温度太高或土壤太湿时,另一种侵染形式是从那些早熟根或小籽球剥落处的伤口处感染。

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秋季自然冷处理时土壤温度太高或过湿引起。

“DelftBlue”和“Carnegie”是极易受感染的栽培品种。

这种病在温室中没有传染性,尽管受侵染组织通常出现黄油色,但侵染不会再在其它部位发生。

防治方法:通常种植种球在所推荐的条件下进行,即自然处理或生根室保持低温(9℃),同时不要太潮湿。

种植时和整个温室期要除去受侵染的种球和植株。

这可以防止欧文氏杆菌通过灌溉水向临近的种球传播。

生理性芽腐

最后一朵小花脱水,这是由于冷处理过短造成的。

对这种芽腐是否敏感要根据不同品种和种球的尺寸来判定。

防治方法:确保种植种球的生根室和自然处理温度保持在9℃恒温,不是9℃的处理要使用补偿措施。

不要过早地将种球移入室内,提供各个品种所需的冷处理。

在温室期内保持23-25℃恒温,在种植期间温度降低幅度不要大于1-2℃,以避免温室气候中相对湿度较高而引起的青霉菌侵染。

千万不要将水浇灌在花序上,特别是在最后阶段。

在运送之前,如不能提供贮藏,不要使盆中的土壤过湿,同时确保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空气流通。

顶端变绿

一些花序顶部的小花保持绿色,严重时会遍及整个花的顶部。

病因:由于低温处理不当而导致的失调;处理时间太短或不正确的温度都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某些品种,如“Pink Pearl”及其变种和“Jan Bos”等,对这种失调的敏感程度都高于其它品种。

防治方法:在栽培后,按规定的冷处理期和低温进行操作。

花序歪斜

在种球移入温室后,风信子花茎的最上端生长变得歪斜。

在风信子大的花序中,一部分花茎及其附着的小花生长比其它部分相对要快,诸如“Delft Blue”及其变种,“Carnegie”和“L’Innocence”等品种。

这种性状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这种失调多见于种植较早,以及有大花序的风信子中。

防治方法:种植后,使用规定的冷处理和低温标准。

保持稍低的温室气温(18-17℃)也能防止花序歪斜病症的发生。

顶端开花

与正常生长状态不同的是,位于顶端的小花提早于较低部位的先开花。

这类花朵的花序通常短且健壮。

这种失调,是由于在将植物移入室内之前没有进行该品种的所需的冷处理而造成的。

每个品种于这种病症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防治方法:在种植后,按规定的冷处理和低温标准操作。

灰霉病

发病初期,感病叶尖变色,叶片皱缩腐烂。

冷湿条件下,花部亦发生腐烂。

发病后期,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及黑色菌核。

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侵染危害。

低温高湿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摘除病花、病叶,集中销毁。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斑锈清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根瘤病

风信子根肿病又称根瘤病。

根系初发生时正常,伸长至-定程度即产生白色小瘤体,长势减弱,有时发生小花干腐,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全株桔死。

防治方法

贮藏期严格消毒灭菌,注意加强通风,勤检查,勤翻动,发现病株及时捡出集中烧毁。

严格进行土壤消毒灭菌,不连作,不重复应用栽培土。

栽培期间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对土壤进行灭虫灭菌。

严格检疫,不使病球病株八圃。

风信子的繁殖方法【2】

风信子以分球繁殖为主,育种时用种子繁殖,也可用鳞茎繁殖。

母球栽植1年后分生1-2个子球,也有各品种可分生十个以上子球。

可用于分球繁殖,子球繁殖需3年开花。

种子繁殖,秋播,翌年2月才发芽,实生苗培养4-5年后开花。

分球繁殖

6月份把鳞茎挖回后,将大球和子球分开,“大球秋植后来年早春可开花,子球需培养3年才能开花。

由于风信子自然分球率低,一般母株栽植一年以后只能分生1~2个子球,为提高繁殖系数,可在夏季休眠期对大球采用割手术,刺激它长出子球。

其方法是,在花芽已经形成的8月间,把鳞茎底部茎盘先均匀地挖掉一部分,使茎盘处伤口呈凹形,再自下向上纵横各切一刀,呈十字切口,深达鳞茎内的芽心为止,这时会有粘液流出,应用0.1%的升汞水涂抹消毒,然后放在烈日下曝晒1~2小时,再平摊在室内。

室温先保持21℃左右,使其产生愈伤组织,待鳞片基部膨大时,温度渐升到30℃,相对湿度85%,三个月左右即形成许多小鳞茎。

这样诱发的小鳞茎培养3~4年开花。

种子繁殖

多在培育新品种时使用,于秋季播入冷床中的培养土内,覆土1厘米,翌年1月底2月初萌发。

实生苗培养的小鳞茎,4~5年后开花。

一般条件贮藏下种子发芽力可保持3年。

桂花病害防治 篇11

桂花常会出现一些病症,虽属非侵染牲病害.却对生长、开花与成活产生严重影响。常见生理性病害有:

叶片黄化 产生原因:

①土壤过于干燥:凡植于高处的桂花易干旱,常出现生长不良、长势变差、叶色偏黄等。

②土壤偏湿:桂花忌湿涝,若植于低洼、浇水过多或排水不畅会导致烂根.出现叶色变黄、焦边、叶片脱落等,重则枝叶枯萎,甚至死亡。

③土壤过碱:桂花喜微酸性土壤。偏碱时生长不良,开花量减少,常有叶片黄化缺铁症。

严重落叶 产生原因:

①种植季节不当:桂花喜温嗳,不宜气温较低时移植,否则造成植株缺水而大量落叶。也不宜过晚移植.如已抽梢长叶,又遇干燥天气,且未及时种植、浇水,适当修剪,也会引起落叶。

②过干干旱:土壤过干时,植株为适应环境而脱落大量叶片

③过于湿涝:土壤湿涝会引起大量落叶,甚至根系腐烂

④施肥过浓:会由于伤根而导致落叶,植株生长停滞,出现枯梢现象主要是土壤过湿引起烂根所致。发生原因:

①种植时埋球过深。

②种植处低洼,或地下水位高。

③种植土排水不畅,透气不良。

为防止生理性病害发生及发生病害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植株恢复良好生长,应做好以下养护管理工作:

适时种植:长江中下流地区以11月最宜,萌芽前后也适宜移植,抽枝长叶时移植要选适宜天气。笔者曾在多雨天气雨停间隙种植,且未修剪,仅几天即发新根.新生枝叶坚挺不垂。

适地栽种:多雨地区须选高燥、排水良好之地,忌低洼地。如种植过深而生长不良,应及早挖起重栽: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而生长较差,应堆制地形后重栽

改良土壤:种植前深翻土壤.改善透气、排水性能。土壤偏碱应施足有机肥作基肥,种植穴加入一定量的酸性土,生长期间应施酸性肥料。

种植深度要适当:应视种植处地形而定,高处以植株根颈部与土齐平为准,并略微抬高以防新土沉降;平地则土球露出1/3~1/2,周围堆土。切忌深种深埋,亦忌植于突兀的高处。

水分管理:干旱时应灌溉,高处植株需及时浇水,梅雨季节注意排水。

大豆常见病害的防治研究 篇12

1 大豆孢囊线虫病

大豆孢囊病, 俗称“火龙秧子”。

主要症状:在大豆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 子叶及真叶变黄, 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 植株矮小, 叶片变黄, 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 叶柄及茎顶部也呈淡黄色, 花迟, 结荚小而少, 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 全株枯死。

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危害:孢囊线虫是由线虫侵染大豆根部引起, 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 侧根减少, 须根增多, 根瘤显著减少或没有根瘤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突起的小颗粒, 大小约0.5毫米, 即孢囊, 内藏的卵、胚胎卵和少数幼虫以孢囊在土壤里和寄主根茬内土壤中越冬, 还以含线虫的土混杂于种子内或附在种子上越冬, 成为第二年发病侵染来源。越冬线虫在大豆开花前后侵入大豆根内, 7月间形成第二代进行再传染, 被害大豆地上部矮小, 叶片由下向上黄化, 生育停滞, 结荚减少甚至不结荚, 使大豆产量显著降低, 严重时可造成大豆在生长前期即干枯死亡, 或全株枯死。

传播途径:孢囊线虫主要通过田间耕作, 农作物残枝、粪肥及风雨、农机具和带菌种子传播, 越冬孢囊对低温、干旱抵抗能力强, 在土中可存活10年之久。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土壤内线虫数量有关。土壤温度高、土壤湿度适中、通气良好以及砂质土壤及偏碱土壤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措施:一是实行轮作, 防止重迎茬。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或6年以上轮作。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 增强植株抗病力;叶面喷肥对增强植株抗病也有明显效果。或增施有机肥和绿肥可以改良土壤性质, 促进大豆健康生长, 提高抗病力, 而且能促进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的增长, 可减轻孢囊线虫的危害, 增加大豆产量。

选种抗病品种:是孢囊线虫重发生区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方法。

药剂防治措施:一是用大豆种衣剂包衣处理, 药种比为1∶75;呋喃丹颗粒剂每公顷75~90公斤, 或5%涕灭感颗粒剂每公顷40~60公斤。药同种肥一同下地。二是用35%的乙基硫酸磷或35%的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种子量的2%的大豆根保剂拌种。

田间防治:苗期喷硼钼微肥或大豆黄萎叶喷剂。

2 大豆根腐病

症状: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 病斑初为褐色点状, 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 稍凹陷大斑, 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 色或黑褐色, 皮层腐烂呈溃疡状。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大豆根腐病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 大豆幼苗期多雨、地温低、土壤湿度大或地势低洼, 排水不良、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干旱, 大豆幼苗长势弱, 抗病力低, 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主要危害是大豆根部, 病株地上部生长不良, 病苗矮瘦, 叶小色淡发黄, 一般病部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 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 叶片下垂变黄, 并向上不同程度的扩散至下部侧枝, 以至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 皮层腐烂呈溃疡状, 病部有细小的裂痕, 有的凹陷, 重者因主根受害使侧根和须根脱落腐烂, 造成主根“秃根”。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 使田间保苗数减少, 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 造成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防治方法

药剂拌种:用50%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 按种子量的0.4%拌种。或用菌克毒克 (2%宁南霉素水剂) 按种子量的1%拌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还可用“大豆微复药肥”拌种包装苗期喷施植物复合营养液;用火龙敌在大豆苗期叶面喷施可生根壮苗, 间隔7~10天连喷2~3次。40%多菌灵+50%福美双, 可使病指下降20%以上, 还可用含有杀菌剂的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用种子重量的1.5%剂量拌种。

农业技术措施:选用抗病品种, 轮作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 减少菌量;适期播种 (适时晚播) 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 并要早中耕, 深中耕, 以起到防寒增温, 增强大豆生长势, 提高抗病力的作用;改善田间土壤通气条件,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精耕细作, 创造疏松平整的耕层, 避免田间积水, 采取垄作法, 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促进大豆根系生长, 提高免疫力;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 进行叶面喷肥, 适时进行中耕培土, 以利于侧生根形成。

3 大豆菌核病

3.1 为害症状

为害植株的地上部, 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 病斑水渍状, 不规则形, 浅褐色或近白色, 可环绕茎部并向上下蔓延, 病部以上往往枯死, 也可造成茎秆折断, 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 其上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茎髓部变空, 菌核占其空间。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叶片被害时呈暗青色水渍状, 腐烂, 有时有絮状菌丝。

3.2 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消灭初侵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

病区必须避免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轮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年以上即有明显效果。

病田收获后应深翻, 将表土层的菌核翻入土中;及时清除或烧毁残茎以减少菌源。大豆封垅前及时中耕培土, 防止菌核萌芽出土或形成子囊盘。注意排淤治涝, 平整土地, 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汰除种子中混杂的菌核。

菌核萌发出土后至子囊盘形成盛期, 于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每亩约30克~60克, 加水40公斤~50公斤喷雾。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克, 加水50公斤也有良好效果, 但在发病后喷洒植株表面效果较差。

4 大豆灰斑病

4.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 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 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 故又名蛙眼病。后期也可形成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 为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布满叶面, 病斑合并, 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 荚斑圆形或椭圆形, 因荚上多毛, 不易看到霉层。籽粒上的病斑与叶斑相似, 多为圆形蛙眼状。

4.2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苗期较湿润多雨的地区, 用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拌种, 每100公斤种子用药0.3公斤;针对感病品种, 生长茂密的豆田, 于发病初期或荚和籽粒易感病期喷药, 以控制籽粒上的病斑。常用药剂有40%多菌灵胶悬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每亩用药100克, 或50%甲基托布津100克, 兑水80公斤~100公斤喷雾。视病情发展, 间隔7天~10天, 共喷2次~3次。

摘要:随着大豆的大面积种植, 大豆病虫害发生率在不断增高, 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大豆孢囊线虫病、根腐病、菌核病、灰斑病, 为有效防治大豆的病虫害, 文章有针对性地做了分析。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菌物研究》, -20063期--91--93

[2]《植物保护》, --20064期--9--13

造林工程病害防治论文 篇13

关于苗木的栽植,需要注意很多事项,包括准备工作、栽植时间、深度、方法等。在时间上,通常会选择春秋两季,秋季适合阔叶树苗木的栽植,春季栽植多在树木发芽前进行,可参考土壤解冻状况及树种物候期等;为保证苗木更好地生长,栽植前需做一定的处理,水分是苗木成活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经常会把苗根在清水中浸泡3~4个小时,若使用大苗,应浸泡1天甚至更长时间。为提高生根速度,常在苗根处喷洒30~50ppm的萘乙酸溶液,然后才栽植。苗木栽植后会发生蒸腾作用,可能导致水分不足,所以往往需对侧枝进行修剪,遵循“大苗重剪,小苗轻剪”的原则;栽植深度同样重要,土壤有多个层次,养分含量、水分和温湿度均不同,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也有所差异。若选择春季栽植,考虑到地温较低,栽植深度不能太深,大苗埋土深度在根茎以上10cm~20cm,小苗则在4cm~10cm。

2造林工程的管护技术

2.1苗根管护

浸泡苗根时确保时间足够、水分充足,以提高成活率。同时苗根在栽植前不能有太大的破损,尤其是根部,可以说是整个苗木的基础,一旦损害或水分不足,势必会影响到日后成长。做好假植活动,保证土壤和根系充分接触。造林时间也要合理选择,最好选择春天,具体时间则要具体而定,如油松等出芽较早,一般在4月底就要栽植。

2.2土壤管护

土壤是林木成长的重要条件,要保证土壤中水分、养分充足,所以要经常浇水、施肥。更新造林之前基肥和整地相结合,常用的基肥有泥炭肥、沤肥、绿肥等。追肥是在林木生长过程中施肥。追肥一般用化学肥料,可采用沟施法。也可将割下的绿肥作物茎杆或杂草、灌木茎叶埋人沟中压青。时间以每年树木的速生期之前为宜,即6月上旬进行。此外,还要做好及时松土、除草,进行适当的林农协调。

2.3抚育工作

金脉单药花的病害防治方法 篇14

能够危害到这种植物最主要的病害就是“黑斑病”了,我们从这种病的名字中也可以大概推断出它的危害。刚开始发病时,花儿的叶片上会出现一些褐色的或者近乎黑色的小点点,形状不太规则。如果病情持续加重的话,那么这些点点就会扩散,最终连成一片,形成大的圆形斑点,颜色也会完全变成黑色。

防治这种疾病,首先我们得将受到危害的叶片树叶和枝条都剪下来,并且集中处理掉,最好是全部烧毁。接下来,我们可以喷洒百分之七十五的百菌清八百倍药液进行防治,这个效果不错。另外,在接下来的养护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通风,那是因为这能够有效地减少这种疾病的发病几率。

虫害

第一种害虫叫做“介壳虫”,这种害虫经常群居出现,对植物影响非常大,可能会导致叶子出现斑点,严重的会使得叶子都掉落。对付这种虫,我们可以使用阿维菌素两千倍液进行喷洒。另外,同样也要注重通风。

第二种害虫叫做“红蜘蛛”,这种害虫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了。它们经常会聚集在叶子的柄上或者背面这些部位。防治这种害虫,我们可以喷洒百分之四十浓度的氧化乐果一千倍到一千五百倍的药液。另外,跟上述病虫害相同,我们也是要定时进行通风。

金脉单药花的栽培技术

基质

盆栽土可选用腐叶土、菜园土、河沙,加少量的饼肥作为基肥,也可选用珍珠岩、泥炭土、蛙石以12∶21∶1的比例混合作为栽培基质。

肥水

施肥应以“薄肥勤施”为原则。在生长期间每月追施稀薄液肥1-2次,或施稀释的MS大量元素营养液。冬季停止施肥,施肥时要注意避开植株的茎叶,以免产生肥害。生长季节要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夏季需每天向叶片喷水1-2次,如盆土缺水,则基部叶片容易干枯引起落叶。冬季应适当控制浇水,以增加植株的抗寒力。

光照

金脉单药花在明亮的散射光下生长良好,忌烈日曝晒,所以夏季炎热时宜将它放在半阴湿润的环境下,特别是中午前后要适当遮荫,过度强光照射容易使叶片上的斑纹色泽退去,影响观赏效果,但光线不足又极易引起徒长和叶色变暗,影响植株的正常开花。此外养护期间还要注意适当的通风,防止落叶,影响观赏效果。

温度

辣椒三大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篇15

1 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

1.1 症状

为害初期仅个别枝条的叶片或叶片局部出现萎蔫, 然后扩展到整株。病株中午萎焉, 2~3天后植株逐渐枯死, 但叶片仍保持绿色, 切断病茎可见维管束呈褐色, 用手挤压可见有白色粘液渗出, 有别于枯萎病。

1.2 病原由细菌青枯假单孢杆菌致病。

1.3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 病菌在残株上能营腐生生活, 在土中能活14个月。主要通过雨水, 人畜肥料传播, 病菌从根部伤口浸入体内, 细菌在导管大量繁殖, 造成导管阻塞及细菌中毒致叶片萎蔫。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

1.4 防治措施

(1) 实行3年以上水旱轮作; (2) 改良土壤, 多施石灰和草木灰; (3) 初发病株, 及时拔除, 并在病株周围撒入石灰防止病菌蔓延, 发病初期, 喷100~150mg/kg农用链霉素。

2 疫病

2.1 症状

多发生成株期, 可为害茎、叶、果实。病斑初呈现黑褐色针头状小点, 后迅速扩大, 病部发黑, 主茎受害可扩展至分枝, 植株急速凋萎死亡。潮湿时, 病部有白色霉层。

2.2 病原由辣椒疫霉真菌侵染引起。

2.3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孢子、菌丝体随同病残株在土壤越冬。病菌主要由雨水、灌溉水传播。越冬后病原借助雨水的作用, 把粘附在土粒上越冬病原物传到寄主上, 在条件适宜时侵入寄主内引起初次浸染, 又能通过气流、雨水等方式传播再次侵染。在潮湿环境条件下, 疫病发生普遍重。

2.4 防治方法

(1) 合理轮作, 增施有机肥料; (2) 选用抗病品种或无病种子; (3) 及时喷药保护是预防疫病发生蔓延较为有效的措施, 农户应在发病前用0.5%波尔多液或甲霜灵500倍液喷雾。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

3 炭疽病

3.1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和叶片, 叶片受害, 初呈褐绿水渍状斑点, 逐渐变成褐色, 稍呈圆形斑, 中间灰白色, 病斑上轮生小黑点, 病叶易脱落, 果实发病, 初呈水渍状, 近圆形至不规则形, 黄褐色病斑, 病斑扩大后凹陷, 中央灰褐色, 病斑上轮生小黑点。潮湿时病斑表面流出淡红色粘稠物或病部呈烫伤状皱缩。干燥时, 病斑干缩破裂。

3.2 病原由刺盘孢属真菌引起。

3.3 发病规律

病菌潜伏在种子内或附着在种子表面, 或以拟菌核随同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借雨水、昆虫传播。病菌多从伤口入侵。湿度大是炭疽病诱发的主要因素。在温度27℃左右, 空气湿度95%以上时病情发展快。

3.4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及无病品种; (2) 播前进行消毒、杀菌, 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福双美或克菌丹拌种; (3) 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福美双500倍液喷雾。

上一篇:七七事变演讲作文: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下一篇:高中数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