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害防治

2024-05-12

玉米病害防治(共12篇)

玉米病害防治 篇1

近年来, 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大及耕作制度的改变, 致使玉米病害的发生及危害呈加重趋势。现将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供农民朋友参考。

一、玉米黑粉病

1.症状。玉米黑粉病又称“乌霉”、“瘤黑粉病”, 病原菌为真菌, 是由玉米黑粉菌所引起的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该病原菌在土壤、粪肥、病株或种子上越冬, 成为次年初侵染源。春季气温回升, 病原菌随风雨、昆虫等进行传播。玉米凡是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均可被侵染发病, 如气生根、叶片、茎秆、雄穗、雌穗等, 形成大小不同的瘤状物。这些瘤状物初为白色或淡紫色, 逐渐变成灰色, 后期变为黑灰色。菌瘿成熟后, 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该病在玉米抽穗开花期发病最快, 直至玉米成熟才会停止侵染。

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水肥管理, 在玉米抽雄前后避免出现干旱。苗期, 结合田间管理拔出病株, 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拔节至成熟期, 在菌瘿成熟破裂前将其切除并深埋。轻病区, 应在玉米收割前剔除病株及病残体, 然后再秸秆还田;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 可与大豆等作物倒茬种植。2化学防治。在玉米快抽穗时用1%的波尔多液喷雾, 在玉米抽穗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 可以减轻黑粉病的再侵染。

二、玉米粗缩病

1.症状。该病多由灰飞虱传播。染病后, 植株矮化, 节间变短, 叶片浓绿, 主脉背面有蜡泪状突起。

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适期播种, 不进行套种, 彻底除草。2及时防治灰飞虱。可用50%抗蚜威或40%氧乐果2 000倍液喷施防治灰飞虱。必要时, 可田间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2.5%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18%高渗氧乐果15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3 000~4 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2 000倍液。

三、玉米大 (小) 斑病

1.症状。玉米大 (小) 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后, 先出现水渍状斑点, 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 形成边缘褐色、中间浅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 后期病斑多纵裂, 严重时病斑融合, 叶片变黄枯死。空气潮湿时, 病斑上长出黑色霉状物,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在23~25 ℃时最易发生。在适宜条件下, 如水分充足, 则病情发展迅速, 很容易造成大流行。7—8月份, 玉米正处于拔节出穗阶段, 如果田间相对湿度大, 则往往会暴发大 (小) 斑病。

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消除菌源, 去除植株下部2~3片老叶, 增施磷、钾肥, 加强管理。玉米收获后, 彻底清理田间病残体, 并进行深翻, 采用高温堆肥等措施在翌年玉米播种前将秸秆处理完。合理密植, 中耕松土,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2药剂防治。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 可在田间选择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每667平方米喷施药液50~70千克, 7~10天喷1次, 共喷2~3次。

四、玉米丝黑穗病

1.症状。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病原菌大部分在土壤中越冬, 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 孢子萌发适温为17~32 ℃。该病病菌主要危害植株穗部, 通常在玉米抽穗后出现症状, 雄穗受害时花器变形, 颖片变长, 不能形成雄蕊, 小花基部膨大形成灰褐色菌瘿, 以后菌瘿破裂散出大量黑粉。雌穗受害时, 果穗变短, 穗基部膨大, 除苞叶外, 整个果穗变成一个菌瘿, 成熟后苞叶开裂散出黑粉, 黑粉内混有许多丝状维管组织。一般情况下, 雄穗发病时雌穗都发病, 雌穗发病时雄穗却不一定发病。苗期也可发病, 一般在植株6~7片叶时表现出节间缩短、植株矮化、茎秆上粗下细、叶色深绿等症状, 有时叶上产生1~4条明显的黄白色条纹 (从叶基部延伸到叶尖) 。

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加强检疫, 从外地调进种子时应做好产地调查, 防止从病区传入带菌种子。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 重病地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可与大豆、蔬菜、马铃薯、油料作物等轮作。及时拔除病株并深埋或烧毁, 以免病菌落入土中。2药剂防治。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常用药剂有粉锈宁、立克秀和黑穗克星。生产中, 可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0.2%~0.3%的比例拌种, 或用2%的立克秀按种子质量0.3%~0.4%的比例拌种, 或用8.1%的黑穗克星按1∶50的比例进行包衣。

玉米病害防治 篇2

1.1典型症状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先在叶片上发小的病斑,然后快速发展成为梭形大病斑,长度一般达到2~5cm,严重发病的也有长度达到10cm以上的。有时多个病斑互相扩展连在一起,形成大斑。初发时病斑呈水浸样,后逐渐变成青黄色,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斑呈灰黑色霉状物,就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玉米小斑病的典型症状是,与大斑病相比是病斑较小,一般病斑的长度多在1cm以下,其宽度往往受到叶脉限制,接近椭圆形。病斑边缘颜色为赤褐色,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

1.2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是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的重要外界条件。玉米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最适温是在20~25℃之间,而小斑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最适温度是20~32℃之间。所以,在降雨量大、湿度高的年份,易造成玉米大小斑病的流行。

1.3防治方法

作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需要的的3个因素是:要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品种存在;要有大量的具有感染活性的病原菌存在;要存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也应从这3方面入手。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最为基本的也是随最为有效的手段。选用高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发展。采取轮作倒茬深翻可大幅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在发病初期,将底部4个病叶打掉,可以减轻发病程度。适当的提早播种时间,有规避病害的作用。适当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采取药剂防治、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一般玉米心叶期至抽雄灌浆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间采取药剂防治效果较好。一般采用的药剂有:500倍液的50%可湿性敌菌灵、800倍液的50%可湿性退菌特、500倍液的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的70%甲基托布津、65%代森锌500倍液等。一般在拔节后开始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7~10d喷1次,共喷2~3次为好。

2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东北地区发生较为严重,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就会造成全株绝收,严重影响产量形成。该病在东北地区俗称“灰包”或“乌米”。

2.1主要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病害,病原菌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抽雄后表现出明显症状。一般病穗较正常穗短粗,顶部尖,一般不会有花丝抽出。后期有的一侧苞叶开裂,散出黑色粉末,但孢子不易飞散,因其中混有维管束的残留物,呈现丝状。若雄穗发病,一般无花穗生出,顶端形成黑色孢子堆,有时熊穗生成类似叶状物。

2.2发病条件

头一年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在土中、粪肥或种子等越冬。翌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厚垣孢子萌发并且通过玉米植株芽鞘侵入幼苗,后菌丝进入生长点,并随植株生长,蔓延至雌雄穗,形成孢子堆,1a1次的侵染循环。土壤温度低、干燥,玉米出苗时间较长,病原菌侵染机会增加,发病率较高。因此,在东北地区气候冷凉,丝黑穗病发生就重。

2.3防治方法

2.3.1选用抗病品种可有效防除玉米丝黑穗病采用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是目前生产中最为有效的防病方法。

2.3.2实行轮作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实行3a以上的轮作方式,可以有效躲避病原菌的侵害。

2.3.3采用药剂预防,构建防病屏障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的方法效果较好。采用25%的粉锈宁或羟锈宁,稀释成0.3%的溶液拌种,防治效果较好。利用含有戊唑醇、烯唑醇等有效成分的种衣剂包衣也可达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3玉米病毒病

在东北地区发生在玉米上的病毒性病害主要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

3.1典型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如苗期发病,从心叶基部出现花叶,呈退绿条点状;逐渐蔓延到全叶,叶肉变黄而叶脉绿色,故呈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花纹。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整个植株矮化,整个植株呈现暗绿色,叶片肥厚挺直,有的心叶呈卷状,呈弓状弯曲,似鞭状苗。

3.2发病条件

玉米矮花叶病可以通过汁液传播,可以通过叶片互相摩擦接种,但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是蚜虫。该病的病毒除了危害玉米以外还可侵染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玉米粗缩病毒一般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其为持久性传毒。

3.3防治方法

3.3.1选用高抗病抗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为简洁、有效的手段。

夏播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篇3

【关键词】夏玉米;病害;防治技术

夏玉米是河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日前大部分地区即将进入夏玉米播种期。夏玉米生育期间正值高温季节,且旱、涝灾频繁发生,常引起多种玉米病害的发生流行,主要病害有粗缩病、苗枯病、叶斑病、纹枯病、锈病、青枯病、矮花叶病毒病等,这些病害不仅导致减产降质,而且还会造成农民经济损失惨重,但只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时防治,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1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病害。玉米感病后,叶片寬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病株矮缩,节间粗肿缩短,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结实少,重病株不能抽雄,雌穗畸形,籽粒很少,或者不能结实。预防该病应首先搞好传毒昆虫的防治,力争把传毒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一是用50%辛硫磷乳油与20%病毒AⅡ号按种子量的0.2%混合拌种;二是在玉米2~3叶期,毎667㎡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加20%病毒AⅡ号80~100g或0.5%粗缩杀星水剂40ml兑水喷雾,以防治灰飞虱和预防病毒病;三是结合间定苗拨除病株,以减少毒源;四是及时防除各种杂草减少虫源。

2 叶斑病

玉米叶斑病包括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和褐斑病等。叶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小斑点,小斑点连成片,造成叶片枯死。发生特点:麦收后播种的玉米易发病,肥力不足、长势弱的玉米易发病,玉米的幼苗到成株期发病均可造成较大损失。防治的药剂主要有:大、小斑病可用40%克瘟散,50%多菌灵、75%代森锰锌等药剂500~800倍液喷雾;弯孢菌叶斑病可用75%百菌清、50%多菌灵、70%甲基托津布500倍液喷雾;近年来个别品种的褐斑病发生较重,发病地块可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防治,同时还应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温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及时摘除老叶病等可减少菌源,减轻发病。

3 玉米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基腐病,是为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一类重土传真菌病害。发病高峰期在乳熟末期至蜡熟期,药剂防治可用12.5%禾果利2000倍液喷雾。栽培上应氮、磷、钾配合使用,注意排除积水,搞好培土,避免各种损伤,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并深埋或烧毁,减少传染源。

4 玉米纹枯病

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初侵染主要是散落于玉米田土表或浅土层的菌核。玉米田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土表的菌核开始萌发形成菌丝,侵染玉米基部叶鞘,并逐渐向上蔓延发展。温湿度条件是影响玉米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25~30℃气温、90%以上相对湿度是玉米纹枯病发生发展的适宜气候条件。该病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基部叶鞘感病后,初在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多时,可形成云纹状灰白色大斑,使叶鞘腐败,叶片枯死,并逐渐向上扩展。药剂防治可用20%三唑硐10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2.5%禾果利2000倍液喷雾,施药时要注意将药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杆上,以取得较好的防效。栽培上应及时清除病残体,开沟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玉米常见真菌病害及防治 篇4

一、玉米大斑病

(一) 发病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 严重时也为害苞叶和叶鞘。叶片病斑一般由下向上扩展, 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形的梭状病斑, 病斑中间宽, 两端渐细。初期为黄褐色或灰色, 中部颜色较浅, 边缘颜色较深, 以后病斑逐渐干枯。严重时几个病斑相互连接, 使叶片枯死。潮湿时病斑上产生大量的黑色霉层,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感病组织内外越冬, 带菌种籽以及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株残体上的病菌也能成为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借风雨, 气流传播到玉米上, 侵入叶片组织, 随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进行再侵染。在玉米生长期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病害发生的轻重除与品种的感病程度有关外, 还决定于温度和雨水。雨日多, 湿度大, 温度大约在18~25℃之间, 适合大斑病发生。

(三) 防治方法

防治该病应推广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农业防治, 配合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用抗病, 高产, 优质的玉米品种。

2.消灭初侵染菌源。

(1)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翻耕, 将病株残体翻入土中, 加速其腐烂分解。 (2) 秸秆不要堆放在田间地头。 (3) 实行玉米与其他农作物轮作1~2年, 轮作面积越大, 效果越好。

3.改进栽培管理

(1) 适当早播, 可有效减少病害发生。 (2) 合理间作套种。一般来说, 玉米与中矮秆作物套种, 效果较好。 (3) 宽窄行种植。单作玉米时可采用宽窄行种植, 种植密度要合理, 过密会加重病害发生。 (4) 加强肥水管理, 提高玉米抗病力。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 注意追肥, 特别是拔节和抽穗期追肥更重要。合理灌溉和排水, 不使田地干旱和过于潮湿。

4.药剂防治

可选用如下农药:50%敌菌灵500倍液, 75%百菌清300倍液或50%代森铵800倍液, 一般在发病初到抽雄期喷施, 7天1次, 连续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一)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 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病斑初期呈水浸状, 后变黄褐或红褐色, 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轮纹。病斑形状大小不一, 呈椭圆或长圆形。病斑密集时, 常相互连片融合, 致叶片枯死。在多雨潮湿情况下, 病斑上隐约可见褐色霉层,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内越冬。越冬病菌在来年遇到合适条件时, 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通过风雨传播到玉米叶片上, 形成病斑, 引起再侵染。病害发生轻重除与品种抗病性有关外, 还决定于温度和湿度。当气温达到25摄氏度以上, 雨水多, 湿度大时, 病害发生严重。此外, 连作, 地势低洼, 排水不良, 土质粘重, 播种过迟, 施肥不足等都会加重病害。

(三) 防治方法

参照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三、玉米丝黑穗病

(一) 发病症状

病株一般到穗期出现典型症状。病果穗较短小, 基部大而顶端小, 不吐花丝。除苞叶外, 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包。苞叶一般不易破裂, 黑粉不外露。后期有的苞叶破裂, 散出黑粉, 黑粉一般粘结成块, 不易飞散, 内部夹杂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多数受害雄穗保持原来的穗形, 只有个别受害小穗变成黑粉包。

(二) 发病规律

病菌冬孢子主要在土壤中越冬, 有些混入粪肥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该病属系统侵染, 只侵染一次。玉米播种后, 冬孢子萌发侵入玉米胚芽或根部, 菌丝随玉米生长进入花器, 导致穗部发病。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 菌源数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玉米品种感病, 土壤温度为21~28摄氏度, 湿度为中度偏干, 最适宜病菌侵入。同一茬口, 早播病重, 迟播病轻。连作, 播种深, 发病重。

(三)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此病的最根本措施。

2.利用农业栽培措施。

(1) 轮作和间作。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 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 (2) 提高播种质量。做好选种和晒种, 保证种子发芽势强;作好整地保墒, 覆土深浅适宜, 促使种子发芽出土快, 幼苗发育好, 减少病害发生。 (3) 拔除病株。在零星发病区, 结合田间管理, 及时拔除症状明显的幼苗和穗期病株, 病株可用于高温堆肥或青贮饲料, 不可随意丢弃或扔入普通沤肥坑中。

3.药剂拌种。可选用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3%~0.4%比例拌种, 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4%比例拌种, 20%克百威、福美双合剂乳油或多菌灵、福美双、克百威合剂乳油按药剂种子1:40~50比例拌种, 防治效果良好。

四、玉米黑粉病

(一) 发病症状

玉米黑粉病属局部侵染性病害, 侵染时间长, 玉米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侵染。苗期发病时, 靠近地面的茎基部或叶片背面产生小瘤状物, 茎基部黑粉瘤膨胀较大, 严重时可导致幼苗枯死。成株病害以雌穗发病危害最大, 发病时果穗的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产生瘤状菌瘿, 严重时全穗形成畸形菌瘿。初为白色, 以后渐变为灰色, 后期形成白灰至黑灰色的薄膜, 薄膜破裂后散出黑灰色的粉末 (即冬孢子) 。

(二) 发病规律

病菌冬孢子主要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在适宜条件下, 越冬孢子萌发, 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 随风雨、昆虫传播到玉米上, 侵入幼嫩分生组织, 在受侵部位形成病瘤。病瘤成熟后产生冬孢子, 冬孢子立即萌发, 进行再侵染。病害发生除与寄主的抗病性有关外, 还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天气干燥, 气温较低, 有利于冬孢子越冬。玉米抽雄前后, 前期干旱, 后期多雨潮湿, 或旱湿交替出现, 利于病害发生。此外, 连作, 高肥密植, 发病较重。

(三) 防治方法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

2.消灭初侵染源。

(1)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 (2) 秸秆不要堆积田边地头。 (3) 秋季深耕。 (4) 病重地实行2~3年轮作。

3.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1) 加强肥水管理, 特别是抽雄前后不要受旱。 (2) 不要过多偏施氮肥, 防止徒长。 (3) 尽量减少耕作机械伤。

4.早期摘除病瘤

病害防治实习 篇5

实验目的:到网箱养殖现场调查掌握鱼病诊断的方法

实验要求:理解鱼病诊断的常规步骤

思考题:鱼病诊断需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案:从现场调查、临床诊断、实验室检验三方面入手

二、细菌病的病原分离,初步鉴定

实验目的:掌握细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实验要求:熟练掌握细菌分离实验

实验材料:

1、体表病灶接种培养

2、解剖并对肝脏进行接种培养

3、培养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结果:该实验中共分离细菌3株,其中均为革兰氏阴性菌

三、中华鳖的病害实习

实验目的:到中华鳖养殖场熟悉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

实验要求:理解嗜水气单胞菌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巨大危害

思考题:通过现场问询和调查,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有哪些?

答案:自理

四、中华鳖细菌性病原的药敏试验

实验目的:理解药敏实验对细菌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意义

实验要求:掌握药敏试验的基本步骤

实验步骤:

1、取实验三所收集中华鳖细菌性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取梯度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SMZ、氟苯尼考、氧氟沙星、蒽诺

杀星等药物分别对细菌进行处理

3、取对细菌杀灭率为100%的药物的最低浓度作为治疗浓度

实验结果:嗜水气单胞菌对青霉素、氟苯尼考和蒽诺杀星高度敏感,对土霉素和SMZ中

敏感,对链霉素不敏感。

五、贝类病害的野外观察

实验目的:走访东风螺、珍珠贝、牡蛎和鲍鱼养殖场,了解贝类养殖常见病害

实验要求:了解上述贝类的主要病害

思考题:在你所走访的过程中所了解贝类病害主要有哪些?

玉米病害防治 篇6

关键词:玉米病害;症状特点;发病原因;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

中图分类号:S43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08-02

沈阳是辽宁省玉米的主产区。玉米作为我国四大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玉米病害是限制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沈阳地区玉米的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和丝黑穗病。这两种病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玉米的产量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1 玉米大斑病

1.1 症状特点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下部叶片先发病。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

1.2 发病原因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温度20~25 ℃、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当气温高于25 ℃或低于15 ℃,相对湿度小于60%,病害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

1.3 防治方法

1.3.1 种植抗病品种 注意防止其他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

1.3.2 加强田间管理和农业防治 适时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有机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

1.3.3 化学药剂防治 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10 d防1次,连续防治2~3次。

2 玉米丝黑穗病

2.1 症状特点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经发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有些品种在幼苗长出6~7片叶时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子密集,叶片发亮,颜色深,株型扭曲。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

2.2 发病原因

2.2.1 种植感病品种 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逐年积累,土壤带菌率较高,直接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频繁发生。

2.2.2 气候条件影响 如果部分玉米播种期偏早,从播种到出苗期间地温较低,地温上升慢,拉长了玉米出土和幼苗发育初期这个易感病阶段。而玉米抽穗后雨水偏多,给病原菌创造了更多的侵染机会,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严重发生。

2.2.3 对种子肥料处理不当 播前对可能带菌的玉米种子未拌种或拌种操作不当,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使用未腐熟的厩肥也会导致该病的严重发生。

2.3 防治措施

2.3.1 根据生育期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 针对土壤带菌传病为主和幼苗侵染病害的特点,选育玉米丝黑穗病抗病品种。通过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杀灭病原菌的方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2.3.2 加强田间管理 调整种植计划,合理轮作。通过深翻使病原菌深埋在地下减少与幼苗的接触,减少发病几率。轮作不仅能减少菌源的积累,而且能调节土壤的肥力结构,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

2.3.3 生物药剂防治 用种衣剂包衣。玉米播前按药种1∶40进行种子包衣或用10%烯唆醇乳油20克湿拌玉米种100千克,堆闷24小时。该方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优于三唑酮。未催芽的玉米种子用12.5%速保利0.4千克加水2~3倍拌种100千克,阴干后播种。玉米种子刚露白时,用2%立克秀0.6千克加水2~3倍,拌种100千克,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后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长山.几种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6):71-72.

[2] 杨琳娜,李俊龙,王文巧,等.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种子科技,2014(5):34-36.

[3] 黄剑秋.沈阳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5(3):40.

[4] 暴海英.浅谈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与控制技术措施[J].现代农业,2012(6):40-41.

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篇7

一、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 玉米上最主要的叶斑病, 常年发生且为害较重。

1. 症状。

可危害叶片、叶鞘和苞叶, 多从下位叶向上位叶扩展。叶上病斑长梭形, 灰褐色或黄褐色, 潮湿时病部产生黑霉。病斑易合并连片形成更大的病斑, 使叶片提早枯死, 对产量影响较大。

2. 发生规律。

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病原菌为凸脐孺孢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病残组织在玉米秸中越冬, 种子也可少量带菌。分生孢子由风雨、气流传播, 可有多次再侵染。7~8月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低洼地密度过大, 连作地易发病。

3.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绥玉7、绥玉10、龙单8等。二是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早播, 避开病害发生高峰;秋后清除病残体和病秸秆, 生长期及时摘除下位叶片;增施磷钾肥, 雨后及时排水;与水稻、蔬菜、豆类等轮作1年以上。三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打药, 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喷雾。隔10天左右1次, 连喷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1. 症状。

全生育期都可发病, 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危害叶片, 也危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叶片上病斑比大斑病的小很多, 椭圆形或纺锤形, 黄褐色, 边缘紫褐色, 有时病斑上有轮纹, 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 病部长出灰黑色霉层。果穗染病可致穗腐及种子霉烂。

2. 发生规律。

病原为玉蜀黍平脐孺孢菌。发病特点与大斑病类似。不同的是, 小斑病菌喜高温。如7~8月高温多雨, 发病就重, 反之发病轻。

3. 防治方法。

参见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抗病品种可选择绥玉7、绥玉10、龙单8等。

三、玉米丝黑穗病

1. 症状。

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 一般在抽穗后表现典型症状。有些品种在苗期就明显表现出病态, 表现为笋状型、矮缩丛生型、黄条型等症状, 染病的雌穗比健穗短, 下部膨大顶部较小, 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 黑粉飞散后残留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也有的苞叶畸形、变窄细、分叉多, 子粒重新发芽, 呈细长的芽叶状、黑粉少。雄穗染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许多小黑粉包, 包膜破裂散出黑粉;有的花器变形增生, 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雄花序被害变成黑粉包。偶尔侵染叶片, 形成长梭状斑, 表皮破裂散出黑粉或长出丝状物。

2. 发生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该病是系统性传染病害, 1年只侵染1次, 病菌以厚垣孢子在种子、土壤、病残体粪便肥中越冬。以土壤带菌为主。厚垣孢子可在土中存活2~3年。春季玉米播种发芽后, 越冬的厚垣孢子随之萌发, 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进入生长点, 随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而系统扩展, 并进入花芽和穗部, 最后在雌、雄穗上表现症状, 产生大量黑粉。连作重茬、覆土过厚、播种过早发病重;高寒、冷凉土壤、墒情差的旱地发病重;施用未腐熟的粪肥可加重病情。

3.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绥玉7、绥玉10、龙单8等。二是种子处理。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是防治的关键。用2%立克莠湿拌种剂以种子质量0.4%的药量拌种, 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以种子质量0.3%的药量拌种。三是加强栽培管理。玉米与水稻、蔬菜、豆类等轮作3年;播种不要过早;精耕细作, 适期播种, 生长季及早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处理,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使用腐熟的有机粪肥。

四、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又称灰包、乌霉、玉米黑粉病, 发生普遍。

1. 症状。

玉米植株地上各幼嫩部位都可受害, 在病部形成白色肿瘤, 其中雌穗上, 叶枕上和叶鞘上形成的瘤包较大, 叶片上、气生根上形成的瘤较小;肿瘤常成串或成堆着生, 雄穗上也可长菌瘤。以后肿瘤包膜变灰白并破裂, 散出大量黑粉。

2. 发生规律。

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病原菌为玉蜀黍黑粉菌, 病菌的越冬方式与玉米丝黑穗病相同, 该病不同于丝黑穗病之处在于, 病菌可侵害植株地上任何幼嫩部位而形成黑粉瘤, 黑粉瘤包膜破裂散出厚孢子, 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其他幼嫩部位或植株, 一个生长季中可有多次侵染。如果生长季雨水多、湿度大, 发病就重, 偏施氮肥、灌大水、栽植过密使植株生长过嫩, 以及连作重茬, 冰雹等致伤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绥玉7、龙单8、龙单13等。二是种子处理。同玉米丝黑穗病的。三是加强栽培管理。参见玉米丝黑穗病。四是喷药防治。发病初及时对植株喷药, 可用12.5%烯唑醇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如病情较重, 15天左右再防治一次。

五、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茎基腐病, 是病原复杂的土传病害, 一般病株率5%~10%, 个别地块病株率达50%以上。

1. 症状。

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 是危害玉米根和茎基部的重要土传病害。苗期表现根部腐烂, 植株矮化。乳熟末期到蜡熟期为发病高峰, 叶片由下而上表现青枯症状或黄枯症状, 也有叶片突然出现青灰色, 枯萎早死现象, 为急性症状, 植株茎基部松软、变褐、茎髓组织变褐、根系发育不良, 根少而短, 根和茎基部腐烂、果穗下垂, 可导致植株倒伏。

2. 发生规律。

本病是真菌性土传病害, 病原由几种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而致, 如禾生腐霉菌、禾谷镰刀菌等。自然条件下病菌腐生能力均较强,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卵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 种子也可带菌。病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致根茎腐烂并向地上茎基部发展而表现出多种症状。玉米抽雄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连作重茬、栽植过密, 排水不良, 虫害雹伤等都易加重病情。品种间抗病性上有明显差异。

3. 防治方法。

玉米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8

1 空秆

1.1 症状

玉米空秆是指植株不结果穗或有果穗而无籽粒。目前玉米空秆率一般为5%~10%, 严重者高达15%以上, 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空秆株在苗期基部为圆形, 叶片发紫, 顶端浓绿发紫, 叶脉相间有白色透明的斑点或条痕, 拔节期植株细弱矮小, 叶片淡绿、窄长, 与茎的夹角小。

1.2 发生原因

(1) 内部因素, 即遗传因素的影响, 如品种抗逆性不强, 种子生活力弱, 种子发育不健全。

(2) 种植密度过大。生产中不考虑品种特性、土壤地力和施肥水平, 留苗过多, 密度过高, 田间布局不合理, 造成玉米个体发育不良, 使空秆率增加。

(3) 植株之间生长不平衡。由于种子大小不整齐、播种深浅不一、覆土厚薄不匀、施肥不均, 造成幼苗参差不齐, 长势强弱不一, 造成大苗欺小苗。苗大的根深叶茂, 生长旺盛, 争光夺肥;苗小的则缺乏营养, 生长细弱, 发育不良, 果穗的分化与发育受到抑制, 自然正常发育果穗少。

(4) 营养失调。在玉米出苗后的雌穗分化阶段, 如果营养不良, 糖代谢缓慢, 有机物积累少, 植株瘦小叶黄, 光合面积较小, 不能满足果穗分化期对养分的需求, 雌穗发育不良, 空秆率提高。玉米旺长阶段, 矿质营养供应过多, 造成营养生长旺盛, 生殖生长减弱, 有机质向雌穗上分配的少, 从而形成空秆。

(5) 气候条件的影响。不良气候条件会增加空秆率, 穗分化的关键阶段 (喇叭口至抽穗前) 是玉米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如果这个时期干旱缺水, 根系瘦弱, 植株矮小, 光合作用受阻, 就会影响雄穗正常开花和雌穗花丝的抽出, 造成抽雄提前, 吐丝延迟, 花粉生活力弱, 花丝容易枯萎, 不能授粉受精。玉米抽雄散粉时期, 阴雨连绵, 光照不足, 花粉粒易吸水膨胀而破裂死亡或粘结成团, 丧失授粉能力, 而雌穗花丝未能及时受精, 造成有穗无籽。另外, 如果田间积水土壤缺氧, 根系呼吸困难, 吸收力减弱, 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空秆。

1.3 防治方法

(1) 确定合理密度。合理密植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增加单位面积种植株数, 扩大绿色叶面积和根系的吸收面, 有效利用光、热、水、气、肥等要素, 生产出更多的干物质。生产中可根据土、肥、水及品种、种植方式、田间管理水平来确定单位面积种植的株数, 这样既可保证个体的正常发育, 又可促进群体的充分发展, 减少空秆的发生。

(2) 合理用好肥水。拔节到开花, 是果穗分化形成和授粉受精的关键时期, 肥水必须及时供应, 以促进果穗的正常结实, 这对防治空秆有积极作用。

(3) 人工去雄。据测定, 生产上采用的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顶端优势, 一般每株玉米雄穗有1.0万~1.5万个花药, 每个花药大约有250个花粉粒, 而每株玉米雌穗最多只要1 000粒左右的花粉粒就可满足需要。当雄穗露尖时, 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 切忌带掉功能叶。去雄后, 全田只剩一半雄穗。授粉结束后, 将剩余的一半雄穗再去掉, 植株去雄后, 植株变矮, 改善了中部叶层的通风透光条件, 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增加有机物质积累, 减少空秆。此外, 拔除部分雄穗, 可将原来用于开花、花粉发育及后期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转运到雌穗, 使本来无效的果穗变为有效, 从而降低空秆率。

2 缺粒与秃尖

2.1 症状

玉米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 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 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籽粒细小, 呈白色或黄白色, 称为秃尖, 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 秃尖是玉米缺粒的主要形式。

2.2 发生原因

玉米缺粒与秃尖除与遗传特性有关外, 主要受不良气候环境和不当栽培管理的影响, 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1) 气候因素。以温度的影响最显著, 气温过高, 超过38℃, 雄穗就不能开放, 气温在32~35℃, 遇上干旱, 空气干燥, 可使花粉寿命变短或失去生活力, 同时, 花丝也易枯萎, 因而受精不良, 影响玉米雌雄穗的发育, 产生缺粒秃尖玉米散粉。玉米授粉时刮大风、无风或下大雨对开花受精也不利, 花粉在大气湿度过大的条件下, 会吸水结团引起死亡, 影响授粉结实, 刮大风或无风都可能授粉不良, 造成秃尖缺粒。

(2) 栽培管理不当。首先, 如果密度过高, 玉米群体内光照条件差, 植株生长细弱窜高, 体内养分无法满足果穗形成的需要, 果穗发育迟缓, 吐丝时雄穗大量散粉的时期已过, 特别是果穗顶部抛丝较迟, 不易得到花粉而造成秃顶。其次, 土壤贫瘠, 肥水管理失调, 影响果穗的分化形成, 而雄穗的发育则较少受到影响, 导致果穗吐丝和雄穗开花不遇, 受精结实受阻。最后, 土壤缺磷, 导致玉米孕穗开花时糖代谢紊乱, 影响果穗发育。另外玉米各种叶斑病和玉米苗枯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的发生, 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 致使玉米生长不良, 尤其是玉米蚜虫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 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 造成缺粒秃尖。

2.3 防治方法

(1) 加强栽培管理。一是要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地力和栽培方式, 因地制宜地确定密度, 以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满足中上部叶片对光的要求, 促进雌雄穗的发育。二是要加强中耕除草、培土技术, 尤其是拔节后培土, 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促进玉米根系发育。三是当遇到不良的气候条件而影响正常授粉时, 要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

(2) 合理施用穗肥。在拔节至开花期, 果穗的分化与形成对肥水反应敏感, 需要量大, 此时充足的肥水可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 能够收到穗大粒多的效果。穗肥要以氮肥为主, 在抽穗前10~15 d施入可以减少秃顶和缺粒。

3 倒伏

3.1 症状

玉米倒伏有茎倒、根倒和茎折3种类型。茎倒主要是因为茎秆节间细长, 植株过高, 基部机械组织强度差, 地上部重量和基部节间能承受的力量不相适应, 引起茎秆倾斜或弯折。根倒是由于根系发育不良、雨水过多或灌溉后遇大风而倒。茎折主要出现在抽雄前, 多因抽雄前生长较快, 茎秆组织脆嫩或遭虫害, 降低抗风能力引起的。

3.2 发生原因

(1) 品种特性。有些品种自身抗倒性弱, 多数杂交种茎秆粗壮, 根系发达, 抗倒能力强, 而农家品种茎秆细弱, 根系发育差, 易倒伏;高秆品种易倒, 而矮秆、株型好的品种抗倒能力强。

(2) 密度不合理。玉米田间布局不当, 株行距过小, 密度过高或稀密不匀, 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 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茎秆发育不良, 导致植株高而不壮, 抗倒力下降。

(3) 肥水管理不当, 田间管理不及时。如拔节期肥水过多, 特别是氮肥过量, 使茎叶疯长, 拔节过猛, 节间机械组织发育不良, 果穗以下节间伸长过度, 果穗位置相应升高, 易倒伏;播种过浅, 中耕培土不及时, 使根系发育不良, 扎根浅, 易遭灾倒伏。

3.3 防治方法

(1) 合理密植。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田间郁蔽, 植株之间相互遮阳会使茎秆徒长、纤细, 极易发生倒伏。所以, 生产中要按照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合理安排种植密度, 在一般生产条件下, 尽量不要超过品种推荐种植密度的上限。

(2) 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 缺钾地区要特别注意增施钾肥, 以增强茎秆强度, 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另外, 尽可能避免在拔节期一次性追施氮肥, 应将氮肥分成苗肥 (或种肥) 和穗肥2次追施。

(3) 培土。在多风地区, 于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以促进气生根发育, 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4) 蹲苗。苗期有旺长趋势的田块, 可采用中耕断根和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进行蹲苗, 从而有效防止玉米倒伏。但进行蹲苗的地块一般只适合于地力比较壮、土壤墒情比较好和有旺长趋势的地块, 蹲苗时间不宜太长, 在拔节之前一定要结束, 否则会影响果穗分化。

(5) 采用化控技术。种植密度比较大、有倒伏危险的地块, 可在拔节以后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来抑制株高, 降低植株重心。但在应用化控技术时, 一定要根据药剂说明书来严格掌握药剂用量和施用时间, 否则也会造成减产。

(6) 倒伏后的对策。玉米发生倒伏以后, 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发生根倒的地块, 在雨后应尽快人工扶直植株并进行培土, 以便重新将植株固牢。发生弯倒的地块, 雨后可用竹竿轻轻挑动植株, 抖落植株上的雨水, 以减轻植株压力, 待天晴后让植株慢慢恢复直立生长。但在抖落雨水时尽量不要翻动植株, 以防人为造成茎秆折断。发生茎秆折断的玉米地块, 要根据发生程度来区别对待。茎秆折断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块, 将玉米植株割除作为青饲料, 然后再采取一定的补种措施;茎秆折断比例较小的地块, 应将茎秆折断的植株尽早割除。

摘要:通过对当前玉米生产中空秆、缺粒与秃尖、倒伏等生理病害发生的症状、原因进行分析, 同时对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以达到玉米高产优质的目标。

关键词:玉米,生理病害,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赵仁贵.玉米栽培与加工[M].长春:吉林电子出版社, 2009.

[2]刘俊明.辽宁玉米栽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3]王成玉.法库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 (3) :84-85.

玉米的几种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篇9

1 玉米大、小斑病

1.1 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多发生于叶片及苞叶处, 其中叶片受损较为严重。在发病初期, 玉米叶片会出现水渍状斑点, 之后会扩大为梭形病斑, 病斑连片之后叶片就会枯死[1]。防治玉米大斑病, 需要选择良种并在收获玉米后及时对土壤内外的病原菌进行清理, 也可以将玉米与其他类型的旱谷作物轮作。可以选择浓度为50%的滴菌灵配成500倍液, 在玉米花丝抽花前后进行喷洒, 每周1次即可。

1.2 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也被称为斑点病, 会对玉米的叶片、果穗及苞叶造成严重侵害, 从玉米的幼苗期至最终的成熟期都有可能发病。种植人员在防治小斑病的时候, 需要及时将病株的底叶摘除干净, 还要在定苗之后及时施肥, 也可以选择百菌清、滴菌灵等进行喷洒防治。

2 玉米丝黑穗病

种植人员可以选择浓度为50%的甲基托布津及浓度为12.5%的速保利等药物, 根据玉米种子自身重量的0.5%进行拌种。此外, 种植人员需要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 对玉米的播种期进行科学调整, 也可以适当延迟播种时间, 或选择地膜种植[2]。

3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会严重侵害玉米的幼嫩部位, 形成黑粉瘤, 吸收玉米植株的养分甚至导致玉米出现空秆, 严重时会导致玉米出现80%左右的产量损失。

在防治玉米瘤黑粉病的时候, 种植人员需要选择发病较轻甚至不发病的品种, 并且在玉米黑粉瘤完全成熟之前将其摘下并进行深埋处理。在玉米收获之后, 种植人员需要将遗留的病株及时清除干净, 并且对土地进行相应的深翻处理, 这样可以有效加速病株的腐烂和死亡。种植人员需要做好玉米的密植处理, 并且适当增加含锌肥料的使用。对于防治药剂的选择, 种植人员可以选择浓度为50%的福美双并根据种子自身重量的0.2%进行科学拌种, 这样能有效避免玉米瘤黑粉病的出现。

4 玉米纹枯病

除了上述几种病害之外, 玉米纹枯病也是玉米生长中较常遇到的病害症状, 也被称作为烂脚瘟, 主要是由于病菌的侵染所导致, 对于玉米的最终产量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玉米纹枯病一般发生于玉米的叶片和叶鞘, 叶鞘发病之后会出现暗绿色的小斑点, 小斑点逐渐扩大之后就会出现云纹样的病斑, 且病斑的边缘部位为褐色, 中央则多为灰白色。若是病斑持续增多, 就会出现较大的不规则状态的云纹。若是叶鞘发病的情况较为严重, 会导致玉米的叶片大面积枯死。在玉米纹枯病的影响因素中, 气候因素十分常见。若是纹枯病病害发生期间的降水较多、湿度较高, 玉米纹枯病的进展速度就会较快[3]。

针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 种植人员需要选择良种, 确保种子具有较高的抗病害能力。在纹枯病的发病初期可以选用浓度为7.1%的井岗霉素加水进行防治, 也可以选择浓度为70%的甲基托布津配制成700倍液进行喷洒。此外, 当玉米收获之后, 种植人员还需要及时进行翻耕灭茬, 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玉米与豆类植物等进行轮作倒茬种植, 并且把握好玉米密植的程度。种植人员若是在田间发现了病株, 需要及时进行保护, 在玉米的植株下部与果穗处喷洒相应的药物, 及时消除病害。

5 小结

在玉米的种植及其生长中, 会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导致玉米出现不同的病害反应。其中, 最为常见的玉米病害基本为大斑病、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等, 相关人员若是无法针对玉米病害做好具体的防治工作, 就无法实现玉米的优质、高产种植, 进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所以, 相关人员需要对玉米病害进行详细分析, 并给予科学的防治技术, 确保玉米种植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婵.玉米几种常见病害防治方法[J].科技传播, 2012 (19) :212, 219.

[2]蔡红侠.玉米常见病害防治技术[J].现代化农业, 2015 (10) :24.

浅谈玉米栽培的管理与病害的防治 篇10

玉米富含维生素C等, 有长寿、美容作用。玉米胚尖所含的营养物质有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功能。能起到使皮肤细嫩光滑, 抑制、延缓皱纹产生作用。玉米有调中开胃及降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

玉米不仅具有单产高, 增产潜力大, 适应性广, 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而且玉米品种类型多, 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及栽培条件。既可春播、夏播, 也可秋播, 既可净作, 也可与麦类、豆类和薯类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是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的主要作物, 栽培种植好玉米是农村致富好项目。

1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

玉米品种、类型较多,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制度选择最佳的高产品种。

(1) 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 生产条件, 栽培水平。 (2) 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 选择优良的品种。 (3)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水平合理选择主栽品种与搭配品种。 (4) 要到正规的种子经营单位购买种子。 (5) 在确定购买品种后, 要认真查看种子的包装, 并认真查看种子的内外标签。 (6) 仔细观察种子外形特征, 直观判断种子优劣。 (7) 购种后要及时索要发票, 并妥善保管好。 (8) 妥善保管好种子。

2 根据当地栽培制度确定最佳种植方式

麦收后直播。这样可选生育期80~100天的玉米种, 合理密植。

3 适时播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栽培制度、品种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最适宜播期。

3.1 温度:

土壤温度稳定在10~12℃以上, 过早播种、土温低种子吸胀萌发慢, 长势弱, 不整齐, 缺苗严重。延迟播种, 生长发育快, 营养生长期短, 也不利高产。春玉米播种宜早不宜迟, 一般在3月中下旬为宜。

3.2 栽培制度:小麦套种玉米, 共生期20天为宜, 不超过30天。

3.3 播种方式:

一般在撒播、窝播、育苗移栽等几种方式。以育苗移栽最能培育壮苗, 缩短大田生长期, 充分协调早熟和高产, 当季与全年增产的矛盾。实行间套作, 可补缺代弱, 具有很大优越性。

4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玉米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 协调个体与群体, 地上部与地下部、营养生长与繁殖生长之间的矛盾。使群体发展适度, 个体发育良好, 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获得玉米高产的关键措施。密度的小根据品种、土壤肥力条件、栽培制度来决定。一般大穗型、迟熟品种、春播套种、土壤肥力较高, 一般亩植2800~3000株。如果是早熟品种、紧凑型、夏播净作, 一般亩植4500株以上。

5 地膜覆盖栽培

玉米地膜覆盖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新技术, 盖膜比露地栽培每亩可增收75~150公斤, 增产20%~50%。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温保湿, 保湿防旱, 抑制杂草促进微生物活动, 改变生态环境, 促进有机养分的分解和根系生长。

玉米地膜为0.8~0.9米宽, 一膜盖2行玉米, 出苗破膜, 引苗压土, 干旱可先盖膜, 破膜播种, 覆土, 亦可出苗后盖膜。

6 苗期田间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是通过促控措施促进根系发育, 控制地上部增长, 培育壮苗, 达到苗全、苗齐、苗壮, 为穗粒期的健壮生长和良好发育奠定基础。主要措施是:破土防旱、助苗出土, 育苗补缺, 间苗、定苗, 中耕除草, 追肥浇水, 防治虫害。

7 玉米施肥

玉米是高产作物, 需肥量较大, 必须合理施肥才能满足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 喷施新高脂膜大大提高养肥的有效成分率。据试验, 生产100公斤玉米籽实, 需氮2.5公斤, 需磷1公斤, 需钾2.1公斤。若亩产500公斤玉米, 亩需尿素33公斤左右, 或硝铵50公斤, 过磷酸钙31公斤, 硫酸钾13公斤。

玉米生长的三个阶段, 需肥数量比例不同, 苗期占需肥总量的2%, 穗期占85%, 粒期占13%。玉米从拔节到大嗽叭口期, 是需肥的高峰期, 施肥时做到合理施肥, 即底肥、种肥、追肥结合;氮肥、磷肥、钾肥结合;农肥、化肥、生物菌肥结合, 并配合喷洒壮穗灵增加玉米千粒重。底肥要施足, 这是基础, 一般亩施腐熟的有机肥2000公斤, 五氧化二磷7.5公斤, 钾肥5.5公斤做底肥。

在底肥、种肥施入水平不高, 地力条件较差, 种植晚熟品种的地块, 可在玉米6~7叶期, 进行追肥, 亩追尿素15公斤左右, 深追15厘米以上, 提高化肥利用率;底肥、种肥施入水平高的地块, 亩追尿素10公斤左右。

玉米追肥要及早进行, 方法一是前边追肥, 后边趟地, 追肥和趟地要结合;二是用镐刨坑, 深追15厘米以上;追肥时, 要化肥和生物肥相结合, 促进根系良好发育, 一般情况下, 亩追尿素10~15公斤, 加生物菌肥1公斤, 能促进玉米提早成熟。

在抽穗期灌浆期, 亩用0.25公斤磷酸二氢钾和0.5公斤尿素, 兑水50公斤, 进行叶面喷施, 可防秃尖、缺粒, 增加产量, 提高质量。有机食品玉米, 不能用化肥最好用发酵好的有机肥, 做底肥, 追肥用饼肥, 肥效平稳而持久, 效果好于化肥, 而且后劲长, 但追肥时, 饼肥与作物幼苗保持适当距离, 以免饼肥发酵时产生的热量灼烧幼苗。

8 玉米的病害

玉米的病害有30多种, 主要有大、小斑病, 丝黑穗病, 青枯病, 病毒病和茎腐病等。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管理预防之。虫害有玉米螟、地老虎、蝼蛄、红蜘蛛、高粱条螟和粘虫等。一般可采用药剂防治。

8.1 玉米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又称赤霉病、果穗干腐病, 在全国各玉米主产区均有发生, 玉米穗腐病在田间自幼苗至成熟期都可发生, 最典型的症状为种子霉烂、弱苗、茎腐、穗腐, 其中以穗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

种子霉烂与弱苗:病菌污染粘附在种子表面, 经播种后, 受害重者不能发芽而霉烂, 造成缺苗断垄;轻者出苗后生长细弱缓慢, 形成弱苗。

玉米螟危害严重的地块发病重, 凡被玉米螟危害的果穗或茎秆, 穗腐与茎腐同时发生, 经济损失重。

8.2 防治措施

玉米穗腐病的初侵染来源广, 湿度是关键, 因此在防治策略上, 必须以农业措施为基础, 充分利用抗 (耐) 病品种, 改善贮存条件, 农药灌心与喷施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结语

玉米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玉米品种类型多, 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及栽培条件。玉米可与麦类、豆类和薯类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 是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的主要作物, 选择玉米品种时要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 生产条件, 栽培水平;了解品种的特征特性, 选择优良的品种。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水平合理选择主栽品种与搭配品种;要到正规的种子经营单位购买种子。要掌握先进的科学的玉米栽培技术种植好玉米, 使玉米产量增加,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王宇

摘要:玉米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玉米品种类型多, 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及栽培条件。玉米可与麦类、豆类和薯类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 是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的主要作物, 栽培种植好玉米是农村致富的好项目。

玉米常见病害分析 篇11

关键词:玉米;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84-1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玉米病害的预防工作,玉米病害的预防工作首先要选用良种,选择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为主,然后可以适当的进行药剂处理,降低后期发病的可能性。另外一般来讲后期也要注意田间管理,有效的及时的田间管理可以保证植株健康成长,也降低了玉米的发病率。玉米锈病、玉米苗枯病、玉米纹枯病和和玉米黑穗病是玉米比较常见的病害种类,下面我们就一一进行介绍。

1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的分布在东北及华北地区,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为害较大,其病菌属真菌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柄侨胞菌属,寄主主要是以玉米为主,也危害高粱等作物。一般发生于玉米生育后期,分布虽广,但为害不大。有些品种可严重受害,使叶片早期枯死。其实严格来讲该病害全生育期均能侵染发病,但中后期发生严重。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浸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或卵形褐色小粉疱,后小粉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病菌夏孢子);夏孢子可进行扩大再侵染;后期病斑上生黑色近圆形突起,开裂后露黑褐色冬孢子。预防方法上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是首选,同时建议不要过多的使用氮肥,适当即可,后期注意田间管理。

药剂防治:用0.1%~1.5%的50%代森铵,65%代森锌,40%福美砷和波美0.2度石硫合剂,每7天1次,连续喷2~3次。在植株发病初期也建议喷施25%粉锈宁可湿粉或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超微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粉或25%敌力脱乳油3000~4000倍液,2~3次,隔10天左右一次,交替施用,喷匀喷足。

2 玉米苗枯病

玉米苗枯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产生褐变,后扩展到整个根系,根毛减少,根系变黑褐色,并向上引起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叶鞘变褐色撕裂。然后叶子萎蔫,逐渐干枯变黄,严重可以导致植株死亡,苗枯病一旦发生要及时治疗,以免造成减产。

预防避免需用陈年种子,最好用新种子,来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另外新品种也要选择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生命力旺盛的品种为宜。选好种子后播种时建议不要太深,可以适当的避免玉米苗枯病的发生。

药剂防治:可以选用适乐时拌种,可以预防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如果发现病株后,可以选用96%天达恶霉灵6000倍与1000倍天达2116混合喷雾,10天后用上法再喷一次,可基本控制为害。发病初期也可以选用96%天达恶霉灵6000倍+天达壮苗灵600倍喷施玉米基部,顺根入土,效果明显。

3玉米纹枯病

纹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苗期和生长后期很少发生。主要为害叶鞘和果穗,也可为害茎秆和叶片。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发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发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湿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预防方法:要选用抗(耐)病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并且要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菌源,减少初次侵染源。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可以玉米抽雄期喷5%井冈霉素AS 1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500倍液,或40%菌核净WP 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6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WP 1000~2000倍液,或50%苯菌灵WP 1500倍液,或50%腐霉利WP 1000~2000倍液,或50%退菌特WP 800~1 000倍液。

4玉米黑穗病

玉米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雄穗受害多数病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发病重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病果穗较粗短,基部膨大,不抽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被破坏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

预防方法:选用良种是关键,建议实行轮作倒茬,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是减轻玉米黑穗病的有效途径。特别是玉米黑穗病严重的地方,要多种一些薯类、豆类和花生、瓜菜等作物,努力避免连续多年重茬种植。实在倒不过茬的,也要轮换种植抗病品种。

药剂防治:15%或25%可湿性粉剂和20%乳油。处理玉米种子量可按种子100公斤用有效成分80~100克。以25%为例,即种子100公斤用商品药量320~400克。

5结语

玉米病害虫防治技术固然重要,建议农户还是以预防为主,一旦植株发病在选用药剂进行防治,同时要想种植出优质高产的玉米,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玉米种植技术,希望大家可以不断学习,努力种植出优质高产玉米。

参考文献

[1] 何艷霞,袁文先,韩旭东,张东勤. 夏玉米高产栽培十大技术[J]. 种业导刊,2009(01).

[2] 耿锐,刘善强,孔庆志,王久增. 夏玉米锈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07).

玉米病害防治 篇12

1.1 玉米大斑病发病症状

大斑病发病初期为褐色半透明水浸状, 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 病斑长梭形, 灰褐色或黄褐色。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 斑上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小斑病多在叶脉间产生, 先出现水浸状青灰色小斑点, 后形成边缘红褐色、中央黄褐色的椭圆形、长方形或纺锤形病斑。

1.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良种, 施足底肥, 适时进行锄草、间苗、培土、施肥等中耕管理;合理密植, 合理灌水;清洁田园, 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带病秸秆、集中烧毁, 中后期摘除带病脚叶;药剂防治, 苯醚甲环唑 (爱苗) 、70%丙森锌 (安泰生)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 玉米小斑病

2.1 发病症状

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侵染叶鞘、苞叶和果穗。病斑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出现, 逐渐向上蔓延。病斑的大小为10~15mm×3~4mm, 常表现为3种典型症状:在叶脉之间出现椭圆形或近长方形病斑, 有比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病斑的扩展不受叶脉的限制, 呈现椭圆形或纺锤形, 灰褐色或黄褐色;呈现黄褐色坏死的小斑点, 一般不扩大, 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在高湿条件下, 低洼地、田间密度过大郁闭时易发病, 病菌在叶面繁殖, 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2.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减少菌源。收获后, 集中掩埋田间遗留的病株;加强田间管理。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追肥, 注意及时中耕、排灌, 提高植株抗病力;化学防治。发病初期, 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 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以500~800倍液喷雾;用药液50~70kg/667m2, 每隔7~10d喷药1次, 共喷药2~3次。

3 玉米褐斑病

3.1 发病症状

6叶期至抽雄期为显症高峰, 主要发生在叶片基部和叶鞘交接处, 也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病斑初为油渍状黄白色圆形小斑, 后扩大变成褐色或紫色, 稍隆起成泡状的圆形斑块, 病斑周围组织发红, 在中脉或叶鞘上的病斑稍大。发病适宜温度为23~30℃, 高湿高温易导致该病流行。

3.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收获后, 集中掩埋田间遗留病株;追施苗肥, 注意及时排水, 提高植株抗病力;化学防治。可在玉米长出4~5片时, 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叶面喷雾, 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玉米发病时, 可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叶面喷雾。

4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4.1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 也危害叶鞘和苞叶。病斑刚出现时为水浸状圆形或椭圆形的褪绿淡黄色小斑点, 大小为1~2mm, 后来逐渐扩大成卵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的大病斑, 病斑的中心为乳白色, 病斑的边缘有深褐色的环, 并带有褪绿的晕圈, 大小为2~7mm。在潮湿条件下, 病斑的正反面会产生灰黑色的霉状物, 发病严重时玉米全株的叶片都有大量的病斑, 病斑相互结合后叶片枯死。发病高峰多是8月中下旬~9月上旬。

4.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收获后, 集中掩埋田间遗留的病株;化学防治。可在田间发病植株的比例达到10%时, 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 或75%百菌清600倍液, 或50%多菌灵500倍液, 或80%炭疽福美600倍液喷雾防治。

5 细菌性茎基腐病

5.1 发病症状

细菌性茎基腐病多在玉米10~14叶期危害中部茎秆和叶鞘, 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 散发出臭味, 病斑不规则, 边缘浅红褐色, 湿度大时, 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 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d后病部以上倒折, 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玉米高60cm左右时柔嫩组织易发病, 害虫危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

5.2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可实行轮作;严禁大水漫灌, 注意及时排水;收获后, 集中掩埋田间遗留的病株;在喇叭口期, 喷洒25%叶枯灵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有预防效果;发病初期剥开叶鞘, 用熟石灰1kg, 兑水5~10kg涂刷有效;发病后, 马上喷施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 防效较好。

为使玉米产量达到一定的高度, 就必须在选种、施肥、灌水上把好关, 还要在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管理上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玉米进入生长期的中后阶段, 高温高湿的田间气候条件容易导致玉米中后期病害的发生。通榆县2014年大部分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了玉米大小斑病, 严重影响了产量, 但是由于近几年来气候条件不正常和当地选品种时有制宜性, 其它病害也伴随发生。现介绍玉米中后期经常会发生的病害原因、症状及防治措施。

上一篇:生长习性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