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黄瓜主要病害防治

2024-06-04

大棚黄瓜主要病害防治(精选6篇)

大棚黄瓜主要病害防治 篇1

大棚黄瓜病害发生普遍, 病害种类繁多, 几乎瓜类中主要侵害, 如枯萎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都有发生, 极大的影响产量, 根据本人多年实践总结以下几点, 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一、几种主要病害的症状

1. 黄瓜霜霉病。

在适宜的条件下, 此病发展迅速, 一两周内可使整株叶枯死, 直接影响结瓜, 流行年份减产可达30%~50%, 黄瓜受侵染后正面呈不均匀的早褪绿、黄化, 逐渐产生不规则枯黄斑, 成株表现为叶面呈多角形斑, 但病斑边缘仍呈黄绿色, 潮湿环境下, 叶背部病斑上长出紫黒色霉层。

2. 黄瓜枯萎病。

常年发病率为10%~30%, 严重时可达80%, 本病典型症状是萎蔫, 中午明显, 早晚尚能恢复, 茎蔓基部稍缢缩, 有的被害部位溢出琥珀色胶体物, 基维管束呈褐色。

3. 黄瓜疫病。

该病能侵害黄瓜的茎、叶、果实, 以及茎蔓基部及嫩茎节部发病较多, 病叶枯萎时, 仍为绿色, 故症状为青枯型, 叶片被害初期产生绿色水渍状斑点, 后扩展为近圆形的大病斑, 果实被害形成暗绿色近圆形凹陷的水渍状病斑, 很快扩展到全果。

4. 黄瓜炭疽病。

苗期受害造成瓜苗猝倒, 在植株生长中, 后期为害较重, 可造成茎叶枯死, 果实受害后果形变小, 常开裂腐烂, 发病严重的田块长期不能再种瓜。

二、几种主要病害的防治

1. 种子处理。

黄瓜的种子可以带有黄瓜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等病菌, 特别是后两种病害, 种子带菌是病害主要来源之一。因此, 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很重要。方法有: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 或用100倍液福尔马林浸种30分钟, 用清水洗净后播种。

2.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是防治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的重要措施, 一般轮作应达到3年以上。

3. 加强栽培管理。

创造一个适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很重要, 同时健壮的植株对病害的抗性也强, 控制室内的温湿度能减轻病害的发生。

4. 选用抗病品种。

津研1、2、3、4号, 山东宁阳大刺瓜等较抗霜霉病, 北京小刺, 长春密刺, 宁阳早黄瓜等抗枯萎病, 长春黄瓜较抗疫病。

5. 小苗嫁接。

利用高抗品种黑粒南瓜做砧木嫁接, 经嫁接的植株生长健壮, 抗病力及抗逆性增强。

6. 高温处理。

在霜霉病发生的前期或中期利用高温灭菌方法处理很有效。方法:选晴天密闭大棚, 使温度上升到44~46℃ (以瓜秧顶端为准) 连续2小时, 处理后及时降温, 并加强管理。

7.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要及时, 对症下药, 喷药不仅要喷植株外, 并要喷地面或灌根以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常用药剂:75%百菌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 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大棚黄瓜栽培及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2

1 品种选择

栽培品种应选择耐热、生长势强、抗病、品质好、产量高的黄瓜品种。

2 整地施肥

播种前首先要进行清洁田园, 清理残根败叶和杂草, 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秋大棚黄瓜生长期比较短, 所以要重施基肥, 基肥以一特、环保有机肥为主, 每亩一特有机肥不低于1500 kg, 或优质环保有机肥2000 kg以上, 最好是沟施。沟施有机肥时每亩应增施硫酸钾 (或硝酸钾) 20 kg, 30 kg磷酸二铵。结合施肥, 深翻土地25~30 cm, 把肥翻入土中, 肥、土掺和均匀, 整细耙平。采用小高畦栽培, 畦高15~20 cm, 畦底宽80 cm, 畦上口为拱型面。也可做成瓦垄畦, 浇水采用膜下暗灌的方法, 既节水, 又可以降低棚室湿度, 减少病害的发生。畦的方向为东西行向、大小行, 大行距90 cm, 小行距50 cm (也就是140 cm双行栽培) 。采用黑色地膜效果比较好, 可起到降低地温、除草、保水、保肥的作用。

3 播种和育苗

秋大棚延后栽培采用直播或育苗方式均可但仍以直播方式较好。播种简便, 一次完成, 免去搬苗移栽的麻烦。同时也没有移植伤根的顾虑, 苗壮, 死苗少;但如果棚前茬作物长势良好, 不能及时倒茬时, 也可先在别处苗床上覆盖银灰色遮阳网降温保湿集中育苗。但最好用营养钵育苗, 苗龄不宜过大。

3.1 直接播种法

所谓直播, 就是前期不给温室和大棚覆盖塑料薄膜的情况下在棚内直接播种, 这种方法虽然省塑料薄膜式遮阳网。但由于高温、热雨以及阳光强烈照射, 使黄瓜出苗后茎叶易受伤害, 淹水后烂根或徒长土壤板结, 出苗不齐, 病虫害也严重。因此, 生产上多采用大棚前期高温期覆盖遮阳网, 以利于遮阴防雨, 降温保温, 保全苗。秋大棚黄瓜种植密度可稍大些。行距65 cm, 株距25~30cm, 按行距开沟, 沟深3~4 cm, 浇足底水, 随浇随播每隔7~8 cm点种1~2粒干种子, 一般不用浸种催芽, 播种后覆土形成鱼脊背并稍加镇压。或按行株距开穴, 每穴点播3~4粒种子, 播种后覆土, 稍加镇压, 随即浇水。

3.2 育苗法

种子用温汤浸种后即可播种在覆地苗床上, 苗床上临时搭起荫棚式覆盖银灰色遮阳网降温保湿、保出苗。

4 管理

苗期管理较省工, 只要播种前灌水量足而均匀, 一般播后2 d出齐苗。当幼苗子叶平展、第一片真叶出现时可分苗也可不分苗直接移栽, 分苗时将苗假植在营养钵内或分苗床内, 分苗后应及时盖遮阳网保湿缓苗。

不透明覆盖物的管理与大棚的光温条件密切相关。上午揭草苫的适宜时间, 以揭开草苫后大棚内气温无明显下降为准, 睛天时, 阳光照到棚面时及时揭开草苫, 下午棚温降至20℃左右时盖苫。深冬季节, 草苫可适当早揭晚盖, 一般雨雪天, 棚内气温只要不下降, 就应揭开草苫, 大风雪大, 揭苫后室温明显下降时, 可在中午短时揭开或随揭随盖。连续阴天时, 揭苫后会使室内气温下降, 但仍要揭开, 下午可早盖。久阴乍睛时, 要陆续间隔揭开草苫, 不能猛然全部打开, 以免闪苗。

协调瓜秧生长, 秋棚黄瓜生长期短, 结瓜期只有40多天。因此要充分发挥湘春七号对光照日时不敏感的特点及节成性好、瓜码密、结瓜集中的优势。早期以促秧为主, 12节以下侧枝摘除, 腰瓜后适当留3~4条侧枝, 每侧枝留一瓜一叶摘心, 达到主侧枝同时结瓜的效果。结瓜后期适当摘除底部老叶、病叶、减少养分消耗, 保证瓜条生长的需要。

5 病虫害防治

秋大棚黄瓜常见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疫病。虫害除蚜虫、茶黄螨外, 近年来潜叶蝇、菜青虫也有发展的趋势。仍应以预防为主。

5.1 霜霉病

叶背水浸状斑块。防治方法:叶面上喷施0.16%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0.2%白糖水;病害严重时可采用高温闷棚法;发病初期, 可喷75%百菌精可湿性粉剂500倍+甲基托布津500倍混合液或6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发病中期, 用杜邦克露、安克+品润混合液或西先玛林+代森锰锌混合液, 用量见产品说明。发病后期, 将病叶全部摘除, 采用高温闷棚法;注意喷药剂应该均匀的正反两面喷洒, 喷药量应该在60 kg药液/亩以上。

5.2 细菌性角斑病

叶背水浸状斑点。注意霜霉病是斑块, 有3~10 mm2。而细菌性角斑病是斑点, 大小在1 mm2以内。另外的区别还有: (1) 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白色菌脓, 干燥后为白色膜状或粉末状, 这与霜霉病叶背病斑上长出的紫黑色霉层不同; (2) 叶部病斑后期穿孔, 与霜霉病后期不穿孔不同; (3) 危害瓜条, 腐烂有臭味, 霜霉病不危害瓜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新植霉素50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 (dt杀菌剂)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 (dtm)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松脂酸铜 (绿乳铜) 乳油300~400倍液, 或7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 每隔7~10 d喷一次, 连续喷3~4次。铜制剂使用过多易引起药害, 一般不超过3次。喷药须仔细周到地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 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品种选择, 整地施肥, 播种和育苗, 田间管理及主要病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大棚黄瓜易发生的病害及防治措施 篇3

1.1 黑星病

1.1.1 症状识别。

黄瓜黑星病主要危害黄瓜的生长点, 且发病迅速, 几天内即可造成心叶枯萎。识别上注意3点: (1) 叶片病斑形成星状穿孔, 症状明显, 其他病害穿孔没有此现象; (2) 茎部病斑龟裂, 往往有胶质物流出; (3) 瓜条上病斑有透明胶状物流出, 后成疮痂状。无论茎上或瓜条上, 湿度大时, 病部长有烟黑色的霉层。

1.1.2 防治方法。

(1) 栽培措施:黑星病属低温高湿病害, 栽培中应注意升高棚室温度, 缩短叶片表面结露时间。覆盖地膜, 降低空气和土壤温度, 并及时清除棚内病残体, 带至棚外烧毁。 (2) 药剂防治:多采取25%杜邦福星80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喷雾防治。发病初期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效果较好, 喷药时不要漏喷生长点部分。

1.2 蔓枯病

1.2.1 症状识别。

观察烂头的植株, 多可以发现病菌从新叶边缘向内入侵, 并呈“V”字形病斑;茎部被害多发生于节部, 有琥珀色或透明的胶质物流出, 散生有大量的小黑点, 严重时造成蔓枯。诊断此病与枯萎病的主要不同是维管束不变色, 也不会全株枯死。

1.2.2 防治方法。

(1) 轮作换茬:实行与非瓜类作物3~4年以上的轮作换茬。 (2) 药剂防治:可用32.5%嘧菌酯·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6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防治。还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棚, 或茎部病斑涂抹9281 (果树用) 5倍液, 效果较好。

1.3 细菌性缘枯病

1.3.1 症状识别。

细菌性缘枯病在低温季节易发病。此病引起的黄瓜烂头症状表现为病菌侵染时, 从新叶边缘入侵, 引起叶边缘干枯, 叶脉弯曲褶皱, 叶片卷曲。

1.3.2 防治方法。

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喷雾防治, 每5~7天1次, 连喷3~4次。

2 大棚黄瓜大量起霜的原因及防治

2.1 发生原因

栽培地翻耕太浅, 根系扎得浅, 吸收力不强;栽培地沙性大, 土层太薄, 营养供应不充分;黄瓜生长后期植株衰老, 根系吸收力下降;病虫害严重, 植株老化;连作地块, 营养不良;气温、夜温过高;连续阴天, 日照不足。由于上述因素, 造成植株营养制造减少, 而呼吸作用加强, 导致呼吸消耗不足, 受到抑制, 而在果皮上产生蜡状物质。

2.2 防治措施

(1) 栽培地忌沙性太大, 生长后期还应注意施肥。施肥中应氮、磷、钾配合施用, 注意轮作。栽培地应进行30cm以上的深翻, 如无深翻条件, 可在播种前喷施免深耕200g, 加水100kg, 喷布地面;或在浇水时, 把免深耕随水冲入地中, 约20天, 50cm深的土壤即可疏松通透。这样可促使根系生长旺盛, 吸收力大大增强。 (2) 生长后期仍应注意防治病虫害, 避免植株早衰。保护地加强放风降温, 防止夜温过高, 降低呼吸作用强度。注意及时清洁大棚薄膜, 增加透光量。 (3) 每20天喷施1次天然芸薹素, 0.1%硕丰481液1次, 促进叶片光合作用进行, 生产更多的营养物质, 避免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利用黑子南瓜作砧木时, 黄瓜易起霜。而利用进口的日本南瓜作砧木时, 黄瓜起霜少, 注意选用砧木。

3 合理灌水、预防病害

3.1 定植期灌水

定植前必需造好底墒, 土壤含水量要恰当。定植采取水稳苗方式, 使秧苗成功完成缓苗、扎根。扎根水秧苗刚刚长出新根尖, 必需及时灌一次扎根小水, 此水在定植后12~13天中止。催瓜水当幼瓜长到14~16cm时, 要及时灌催瓜水, 否则会影响整个生育期的产量和效益。

3.2 始收期灌水

当根瓜长到125~150g可采收时要提早灌水, 灌水后采收无益于增进产量, 可促使接班瓜疾速生长。此水灌得不当会影响根瓜产量及接班瓜和腰瓜生长发育。高温期灌水普通来说, 温室冬茬黄瓜采收根瓜和第2条瓜时正值室外高温期, 假如大棚建得质量不高, 没有相应的保平和增温措施, 就保证不了黄瓜一般生长的温度条件, 所以, 必需少灌水。

3.3 腰瓜期灌水

此时温室内温度适合瓜条生长, 因此, 要恰当添加灌水次数和灌水量, 并增施多元素混合肥, 每667m2用量60~70kg。

3.4 盛瓜期灌水

温室每667m2日产鲜瓜在240~250kg时, 即进入了盛瓜期, 此期需水量明显增加, 普通4~5天浇1次水, 温度偏高时2~3天浇1次水。此期温度不是次要冲突, 次要冲突是水肥成绩。所以, 此期灌水应保证2~3天1次水。隔水带肥, 每次667m2施多元素混合肥50kg。另外, 后期要想植株持续有较高的产量和效益, 必需持续保持灌水追肥, 加强分枝技术措施的落实。

摘要:主要介绍了棚室黄瓜已发生的病害以及预防和防治方法。

日光温室黄瓜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4

1 霜霉病

1.1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于叶片,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小斑块, 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黄褐色斑块。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 致叶缘卷缩干枯, 严重发生的田块一片枯黄。

1.2 防治方法

1.2.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良种。这是防治霜霉病的根本措施, 可选用津优36、津优38、博为2、博为5、驰誉A3、驰誉A5等良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首先选好瓜地, 避免连作, 实行带状种植, 和矮架番茄、辣椒等隔畦间作, 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 便于管理, 减轻病害[1]。三是清除病残叶。彻底清除病残落叶, 并带至棚、室外妥善处理。

1.2.2 药剂防治。

有条件优先应用粉尘剂或烟雾剂防治[2]。选用45%安全型百菌清烟剂7.5 kg/hm2重烟预防, 7~10 d进行1次。发病初期喷洒38%恶霜菌酯800~1 000倍液;喷雾时应尽量把药液喷到基部叶背上。发病中后期喷洒38%恶霜菌酯800~1 000倍液, 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1 500倍液, 或40%阿米西达乳剂2 000倍液[3]。

2 细菌性角斑病

2.1 发病症状

该病发病初期为鲜绿色水浸状斑, 后变为淡褐色, 病斑黄褐或灰褐色, 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 病部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和果实上病斑为水浸状小斑点, 干枯后为白色。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

选用耐病品种。种子用55℃温水浸种20 min, 还可用100万U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 h, 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 min[4]。重病田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进行无病土育苗, 及时清除病叶、病瓜, 收获后清除病残株, 深埋或烧毁[5]。

2.2.2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7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铜乙磷铝 (DTM)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 (DT杀菌剂)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施, 每隔7~10 d喷1次。铜制剂使用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6]。

3 白粉病

3.1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茎上及叶背产生星状近圆形白色小粉斑, 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 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发病后期, 病叶黄枯, 白色霉斑变为灰色。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

不宜栽植过密, 棚室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浇水不宜多。增施磷钾肥, 少施氮肥, 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7]。

3.2.2 药剂防治。

喷洒15%粉锈宁 (三唑酮) 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或40%福星 (氟硅唑) 8 000倍液, 或10%世高 (苯醚甲环唑) 2 000倍液。三唑酮极易产生药害, 应注意浓度。

4 炭疽病

4.1 发病症状

炭疽病从幼苗至成株皆可发病。幼苗发病, 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 上有橙黄色点状胶质物。茎部发病, 近地面基部变黄褐色, 后折倒。成叶染病, 病斑近圆形, 灰褐色至红褐色, 严重时, 叶片干枯。茎蔓与叶柄染病, 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 黄褐色, 稍凹陷, 严重时病斑连接, 绕茎一周, 植株枯死。瓜条染病, 病斑近圆形, 初为淡绿色, 后成黄褐色, 病斑稍凹陷, 表面有粉红色黏稠物, 后期开裂。

4.2 防治方法

一般不专治, 可用50%扑海因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万霉灵6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 200倍液等药剂防治[8]。

5 灰霉病

5.1 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 病斑初为水渍状, 后变为不规则形的淡褐色病斑, 边缘明显。高湿条件下, 病斑迅速扩展, 形成大型病斑 (直径15~20 mm) 。茎蔓染病后, 瓜蔓折断, 茎部腐烂, 引起烂秧。

5.2 防治方法

5.2.1 农业防治。

一是清除病残体。收获后期彻底清除病株残体, 土壤深翻20 cm以上, 对土壤喷施消毒药剂。苗期、瓜膨大前及时摘除病瓜、病叶、病花[9]。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加强通风换气, 浇水 (忌在阴天浇水) 适量, 注意保温, 在花蕾期喷施壮瓜蒂灵[10]。

5.2.2 药剂防治。

大棚、温室或露地发病初期可喷药防治, 喷洒38%恶霜菌酯800~1 000倍液, 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65%抗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11], 每次喷药液750~1 200 kg/hm2。每隔7~10 d喷药1次, 连喷2~3次, 以上药剂复配或轮换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政兵, 欧高财, 郭海明, 等.湖南省露地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6) :48-50.

[2]李洪山, 申玉香, 马旭东.棚栽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化学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9) :62-64.

[3]王倩.保护地黄瓜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4]吕佩环.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读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998.

[5]王友平, 朱金英, 郭平银, 等.瓜类白粉病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 2009 (1) :37-42.

[6]陈利锋, 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7]李顺兴, 刘淑君.早春黄瓜日光温室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1993 (1) :31-32.

[8]王庆芬, 周晓, 常磊, 等.冬暖棚越冬黄瓜高产配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S2) :3.

[9]孟祥锋, 姜俊, 张明, 等.黄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J].河南农业科学, 2003 (8) :55-57.

[10]丁剑, 寇春会.冀北地区保护地黄瓜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6) :147, 149.

大棚黄瓜主要病害防治 篇5

1 发生特点

1.1 霜霉病

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 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可感病。初期病斑为水渍状淡黄色小圆点, 病斑逐渐扩大, 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 严重时病斑连成片, 呈火烧状。湿度大时, 叶片背面或叶正面的病部长出灰黑色霉层, 即病菌孢囊梗或孢子囊。病菌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 种子也可带菌。孢子囊借气流、雨水在田间进行传播, 雨日多、湿度大, 十分有利于病害流行。南昌县的露地黄瓜, 在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发病, 以5~6月梅雨季节、8~9月秋雨期为黄瓜霜霉病的两个发病高峰期。

1.2 疫病

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幼苗出土前染病可致烂种烂芽, 苗期染病可使茎基部及生长点出现似开水烫伤状的暗绿色不定形病斑, 病部很快呈暗褐色变软, 并逐渐缢缩死亡。成株期染病, 在茎基部、嫩茎节部较常见, 也可产生苗期症状病斑, 病部以上藤蔓逐渐萎蔫枯死。瓜条染病, 皱缩、软腐, 湿度大时病部可长出白色霉状物。病株根系正常。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借助雨水或灌溉水在田内或田块间传播扩散, 进行多次再侵染。南昌县露地栽培的黄瓜发生疫病, 主要在梅雨季节, 一般4月下旬开始发病, 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发病较重, 常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1.3 枯萎病

此病的主要症状是植株萎蔫。幼苗发病, 胚茎基部黄褐色软腐, 子叶萎蔫, 病重苗枯死。成株发病, 自开花、抽蔓到结果均可能被害。病株枝叶自下向上逐渐萎蔫, 发病初期, 早晚尚能恢复正常, 数天后枯死。病株茎基部常有纵裂和树脂状胶质溢出, 根系发育不正常, 后期为褐色腐烂, 极易拔断, 纵剖茎基部, 维管束呈黄褐色至深褐色。在多雨或高湿环境下, 病株基部茎上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的霉层, 在已枯死病株茎蔓上则更为明显。该病属维管束病害, 病菌在带菌的种子、土壤及未腐熟的有机肥中越冬, 在田间主要借助灌溉水和土壤的耕耙进行传播, 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隙侵入。

1.4 细菌性角斑病

幼苗子叶发病, 产生圆形水浸状病斑, 凹陷、褐色, 干枯。成株期发病, 叶片上初生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 后逐渐扩大, 因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 黄褐色。潮湿时, 叶背面病斑上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 干后具白痕, 病部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及幼瓜上病斑为水浸状, 近圆形淡灰色, 病斑常开裂, 湿度大时, 瓜条的病部流出菌脓, 受害瓜条腐烂有臭味。病菌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借雨水、昆虫或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从植株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

1.5 白粉病

此病主要在叶片、茎蔓及叶柄上发生, 一般不为害瓜条。初发病时, 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点, 扩大变为圆形白色粉状斑。在适宜条件下, 病斑连片, 形成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 布满全叶片, 呈灰白色。病斑表面产生许多小黑点, 叶片变黄, 质脆, 失去光合作用功能, 一般不造成落叶。叶柄、茎蔓上症状与叶片相似, 但白色粉状物较少。病菌在病残体及土面上越冬, 借气流、雨水进行传播蔓延。春、秋多雨, 白粉病易流行。

2 综合防治

2.1 农业防治

(1) 因地制宜栽培抗 (耐) 病品种, 如津杂3号、津研5号、津研7号、长春密刺等。尽可能地淘汰高感的地方品种。

(2) 合理轮作。南昌县露地黄瓜发生的以上5种主要病害, 其病原物均可在土壤中越冬, 且可存活多年, 实行与非瓜类作物5年以上的轮作, 是防治黄瓜土传积年流行性病害的最有效措施。

(3) 种子处理。从无病瓜上留种, 瓜种可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 或50℃温水浸种20分钟, 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4) 推广高畦栽植。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 开好三沟, 确保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雨后沟干, 避免田间积水, 有效降低田间湿度。

(5) 嫁接防病。用云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号做砧木与黄瓜进行嫁接, 可同时防治疫病与枯萎病。

2.2 药剂防治

(1) 种子消毒。用72.2%霜霉威水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半小时, 冲净后再催芽。

(2) 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克处理畦面。

(3) 土壤消毒。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千克, 混入细干土, 拌匀后施于定植穴内。

大棚黄瓜主要病害防治 篇6

1 霜霉病

1.1 发生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危害茎、卷须和花梗, 苗期子叶被害, 初期呈褪绿色黄斑, 逐渐扩大成黄褐色。真叶染病, 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 扩大后病斑呈多角形黄绿色, 后为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 湿度大时叶背面或正面长出灰黑色霉层, 后期病斑破裂, 导致叶缘卷缩干枯。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 温室和露地黄瓜霜霉病互为初侵染源, 病菌主要靠气流和雨水传播。

1.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合理密植, 多施有机肥, 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保持田间清洁,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和底叶, 集中烧毁, 适当控制浇水量, 加强通风。严格控制温室内温湿度, 上午棚温控制在25~30℃, 相对湿度为75%, 下午棚温控制在20~25℃, 相对湿度为70%, 夜间棚温控制在15~20℃。二是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杜邦克露800倍液, 每7~8 d喷1次, 连续防治3~4次[1]。

2 灰霉病

2.1 发生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幼瓜、叶和茎。叶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 表面着生少量灰霉, 茎受害后, 茎节腐烂, 瓜蔓折断, 植株枯死。侵染时主要靠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温室内低温高湿, 结露时间持续长, 通风不及时, 空气湿度大, 在这些条件下易发病。

2.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采用高畦栽培及滴灌栽培法, 适当控制浇水量及时放风, 降低湿度, 增强光照。二是及时清理田园。发病初期摘除病花、病瓜、病叶并深埋。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株, 并集中销毁。三是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用10%速克灵烟剂4 500 g/hm2, 或选用3%多抗霉素水剂600~9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 每隔7~10 d喷1次, 连续喷2~3次[2]。

3 白粉病

3.1 发生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和叶柄。发病初期, 叶片正反面出现近圆形白色星状小粉斑, 叶面居多, 向后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连片白粉;发病后期, 白色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 病叶黄枯, 有时病班上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 后变黑。病原菌在闭囊壳随病残体或温室内生长的瓜类蔬菜上越冬, 瓜类作物连茬的温室、大棚是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 从叶面直接侵入。当温度在15~30℃、相对湿度80%以上时, 易发病。

3.2 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合理密植, 多施腐熟的有机肥, 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保持田间清洁, 彻底清除病残体, 集中烧毁, 减少病原。二是化学防治。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 每隔7~10 d喷1次, 连喷2~3次[3]。

4 猝倒病

4.1 发生特点

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 后迅速扩大呈黄褐色水渍状大病斑, 病健分界明显, 最后整个果实腐烂, 且在病瓜外面长出1层白色茂密棉絮状菌丝。病菌以卵孢子在表土层越冬, 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当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孢子囊, 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 当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时病情加重。

4.2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 g+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g对细土4~5 kg拌匀, 浇1次透水, 待水渗下后, 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 播种后再将其余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 即上覆下垫。二是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 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 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喷雾防治[4]。

5 细菌性角斑病

5.1 发生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子叶侵染后, 产生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 后微带黄褐色, 真叶染病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 后渐变成浅褐色。幼瓜条上的病斑也为水浸状, 近圆形, 后变为淡灰色, 病斑中间常产生裂纹, 常腐烂早落。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灌水、风雨、气流、昆虫及农事作业等在田间传播蔓延。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 在病部溢出的菌脓, 借气孔、伤口、水孔侵入寄主。发病最适宜温度为18~26℃, 相对湿度75%以上, 湿度愈大, 病害愈重, 暴风雨过后病害易流行。

5.2 防治方法

一是浸种。播种前用50℃温水浸种20 min, 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浸种2 h, 然后用自来水洗净后晾干播种。二是改进栽培技术。可用无菌土育苗栽培, 深翻土地, 施足底肥, 增施磷、钾肥;避雨栽培, 清洁田园, 保护地注意放风排湿。三是化学防治。发病初期选用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 000~5 0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倍液, 每7 d左右喷1次, 连喷3~4次[5]。

摘要:针对近年来泾川县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猝倒病、细菌性角斑病等发生较重的现象, 分析了几种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病原因, 提出适宜当地的防治措施, 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光温室,黄瓜,病害,发生特点,防治,甘肃泾川

参考文献

[1]李洪山, 申玉香, 马旭东.棚栽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化学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9) :62-64.

[2]王倩.保护地黄瓜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利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4]李顺兴, 刘淑君.早春黄瓜目光温室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1993 (1) :31-32.

上一篇:英格兰银行下一篇:笛卡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