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生理性病害(精选10篇)
黄瓜生理性病害 篇1
1 黄瓜苗“戴帽”
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 生活力弱, 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 种皮干燥变硬, 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 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 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 种皮在脱落前变干, 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措施: (1) 精选种子, 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 (2) 播前浇足底墒水, 播后用潮湿土覆盖。 (3) 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 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 (4) 幼苗发生“戴帽”时, 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 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2 花打顶
病因: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 定植后浇水不及时, 土壤溶液浓度高, 根系吸收困难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 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 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 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 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 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 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措施:发生花打顶后, 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1) 烧根引起的花打顶, 应及时浇水, 浇水后及时中耕, 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 不久即可恢复正常。 (2) 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 及时中耕, 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 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 (3) 夜温过低时, 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15℃左右, 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 (4) 采取地膜覆盖, 避免中耕的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 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3 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
病因:高温低湿是发病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 相对湿度低于80%, 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 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防治措施: (1) 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以下, 地温保持在25℃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较强, 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 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采用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左右, 地温保持在15℃以上。这样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 (2) 棚室底部温度过高, 湿度过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的活性。
4 低温生理病:又称黄瓜低温生理病
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 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 根系对旷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 养分运转速度减慢, 生理功能失调, 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防治措施: (1) 选用耐低温品种。 (2) 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 (3) 播种后种子萌动时, 棚室应保持在25~30℃, 出苗后白天保持25℃, 夜间应高于15℃。 (4) 棚膜选用无滴膜, 棚内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 采用加盖纸被、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 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5 苦味瓜
病因: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 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吸收例, 当氮肥施用过量, 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 容易造成徒长, 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时, 由于同化能力降低, 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再有就是地温长期低于13℃时, 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 也会出现苦味瓜。
防治措施: (1) 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 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 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 (2) 苦味具有遗传性, 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 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 (3) 注意温度管理, 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 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 (4) 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6 畸形瓜
(下转P57 (上接P28) 病因: (1) 弯曲瓜, 长型果品种易形成弯曲瓜, 其生理原因多与营养不良、植株细弱有关, 尤其在高温或昼夜温差过大、过小或光照少的条件下容易发生。 (2) 尖嘴瓜, 果柄附近粗, 先端细。单性结实力低的品种受精不良时易形成尖嘴瓜。 (3) 细腰瓜, 果柄基部和顶端正常, 在瓜条中间部分缢缩, 这是由于营养和水分供应不均衡造成的。 (4) 大肚瓜, 瓜条前端部分肥大, 中间及基部反而变细。这是由于雌花受粉不充分, 受粉的先端肥大, 基部发育迟缓而造成的。
防治措施: (1) 发现畸形瓜时及早摘除, 以降低营养消耗。 (2) 注意棚室内温、湿度的调节, 肥水供应要及时均衡, 避免发生生理干旱现象。 (3) 叶面多喷洒一些植物调节剂, 如绿风95等。
摘要:黄瓜生理性病害是由不良环境条件、营养不良、有毒物质污染等因素引起的非传染性病害。此类病害不相互传染, 一般情况下, 当致病因素消失后就不再发展。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产量和品质,病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温建军, 棚室黄瓜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 (17) .26-27.
[2]殷武、尹爱平, 大棚黄瓜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症状以及主要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3) .16-18.
大棚黄瓜的病害防治 篇2
关键词:大棚;黄瓜;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4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10-1
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好坏,是关系到能不能取得全年经济效益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地区设施蔬菜面积的不断扩大,黄瓜病害也呈上升趋势,已对黄瓜的优质、高产产生很大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成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研究,我们总结除了一套我地区大棚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1 霜霉病
黃瓜霜霉病是黄瓜上常见多发病害,蔓延速度快,危害严重,直接危害叶片。是一种真菌病害,它通过气流进行传播,遇到气温17-23℃空气湿度80%以上的适宜条件时易发病。染病初期,在叶的背面形成水渍状浅绿色斑点,叶正面呈淡黄色斑点,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斑块,棚内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外有成块黑毛出现。等病斑汇成一片,全叶干枯而死。
防冶要点:(1)实行湿差管理或上午温度到30-34℃夜间降到12-14℃。(2)药物防治,用霜霉净400倍液+990A400倍或西德进口普力克600倍喷雾。
2 白粉病
白粉病也是黄瓜常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有时茎和叶柄也发病。发病初期,叶面和叶背面上出现白色小斑点,在叶正面逐步扩大成片,布满一层白色霉层。到晚期,在病斑上产生小黑点。该病自下而上发病,最适宜温度是16-24℃。
防治方法:(1)加强防风降低湿度。(2)25%粉锈宁2000倍液喷雾,5天一次,连续2-3次。
3 枯萎病
枯萎病也叫蔓割病。是一种土传病害。黄瓜虽然通过嫁接,但是由于土埋住嫁接部位等原因,也可发病。黄瓜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幼苗期染病,子叶萎蔫下垂,茎基部缢缩变褐,发生猝倒。成株染病,下部叶片先萎蔫,早晚恢复茎基部呈水浸状腐烂,缢缩,变褐色,表皮纵裂,伴有胶状物流出,潮湿时病部长出粉红色霉。该菌通过种子,土壤和病残体传播,发病适温为28℃。棚内温度大时,发病中。
防治方法:(1)搞好种子消毒。(2)每亩用4kg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3)发病初期用敌克松1000倍液、双效灵3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灌根。
4 疫病
此病能侵害瓜茎、叶和果实,以蔓茎基部和嫩茎节部发病为多。靠近地面茎部染病,开始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部缢缩,叶片枯萎最后造成全株死亡,病叶往往仍为绿色,节部染病,病部缢缩扭折造成以上枝叶枯萎,叶片被害,开始产生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大块病斑,湿度大时全叶腐烂。空气干燥时,病斑的边缘暗绿色,中部褐色,干枯易裂,瓜条受害,出现暗绿色凹陷水渍状病斑,病果软腐,表面长有灰白色的霉状物。此病为真菌侵染。借空气流动传播,发病适温25-30℃,积水的地方病重。
防治要点:每平方8g瑞毒霉土壤消毒,600倍液瑞毒霉灌根喷雾,或200倍乙磷铝灌根喷雾。
5 蔓枯病
此病是真菌病害,土壤、种子等均能带菌传播。叶片被害时,病斑近圆形有时呈“V”字形或半圆形大斑,黄褐色,病斑上有许多小黑点。瓜蔓受害时,病斑椭圆形或菱形,灰白色,上有大量小黑点,有时干缩纵裂流出琥珀胶状物,严重时烂蔓,湿度大时病加重。
防治要点:(1)加强放风,降低湿度。(2)以50%托布津或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喷雾,每5天一次。(3)用刀片把病斑切除,涂托布津。
6 灰霉病
此病是真菌病害。在气温20℃左右,高湿条件下易发病,气流、水田间操作均可传播。是黄瓜重要病害之一,病菌先侵染开败的花,长出灰褐色霉层再侵入黄瓜。由脐部逐渐向上腐烂,病部密生灰色霉层。病花掉浇在叶片上,叶片即出现大型枯斑,表面上有少量的灰色霉,病部被害引起局部腐烂,重时能使茎梗折断。
防治要点:(1)放风排湿。(2)50%万霉灵800倍液喷雾或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
7 黑星病
此病是真菌病害,是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新出现的病害,对保护地黄瓜生产构成一定危害,目前已成为植物检疫对象。危害叶、茎和果实,叶片感病后先出现退绿的小病斑,渐渐变成圆形黄白色大病斑,干枯穿孔,边缘呈星状;茎上的病斑也是呈水浸状,颜色由浅变深绿或褐色,长形、凹形、龟裂,出现灰霉层,腐烂,致使植株萎蔫;瓜条感病后,病斑先呈凹陷,深绿色,疮痂壮,龟裂,并生有白色半透明胶状物,以后变成琥珀色,干则脱落。发病适温为20-22℃,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
防治要点:(1)定植前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2.4g,和木屑一起点燃,密闭一夜。(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黑星丹等都可防治。
8 角斑病
角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近几年发生比较严重,叶片被害,先呈水渍状斑点,以后呈多角形褐色斑,湿度大时,溢出白色菌浓,干燥后出现一层白色膜状物,易穿孔,茎须被害时,初为水渍状斑点,后成短条形,干后成一层白色薄膜,果实被害,有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呈灰白色。该病菌通过土壤、种子、风雨、昆虫传播。发病适温18-26℃,湿度75%以上。防治方法:农用链霉素3500倍或新植霉素250PPM喷雾,30%DT杀菌剂500倍液。
参考文献
[1] 袁素兰.无公害大棚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24).
[2] 孔凡玲,郭丽,刘富桐.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J].民营科技,2008,(07).
[3] 谷顼,段珍,左凌云.温室及大棚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知识,2008,(31).
[4] 郭红琴,郭勇,姚建斌,等.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9,(04).
黄瓜生理性病害 篇3
1. 症状。幼瓜残花未退即发黄萎蔫、停止膨大,最后呈干瘪状。
2. 发生原因。
黄瓜花芽分化盛期(1~4片真叶期),夜温过高,营养物质消耗过多,用于花芽分化的营养不足,易导致化瓜。黄瓜开花时气温偏低或偏高,妨碍受精,易引发化瓜。连续阴天、光照不足,也可导致化瓜。根瓜长10厘米前,水肥过量、夜温过高、也易导致化瓜。花多、坐果率高的品种易出现化瓜。黄瓜谢花时灌水过多,土壤透气不良,易导致化瓜。大瓜摘得过晚,养分供给不足时易化瓜。氮肥用量过大,水分充足,光照不良时易化瓜。
3. 防治方法。
在黄瓜开花时,用0.2%硼肥或0.3%硼砂溶液喷花。在水肥管理上注意促、控结合,在根瓜坐住前控施氮肥、减少浇水次数,保持较大的昼夜温差,争取多见光。合理疏瓜,可每隔2~3节留下1个顺直健壮的瓜,去掉多余的幼瓜。叶面选喷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惠满丰500倍液等。适时采收,早摘根瓜及畸形瓜。
二、花打顶
1. 症状。
黄瓜植株生长点分化为多个雌花而形成自封顶,不再有新的幼叶产生,使植株停止伸长生长及增加叶片数量。
2. 发生原因。
黄瓜苗期遇低温、短日照条件会大量产生雌花,养分消耗很大,使生长点内分生组织消失,成为自封顶植株。黄瓜生育期内温度、湿度过低或土壤浓度偏高,导致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最终因发育不良而出现“花打顶”。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增瓜灵等)使用不当,使黄瓜营养生长受抑,花原基大量转化为雌花,最终引发“花打顶”。
3. 防治方法。
从黄瓜出苗到10片真叶展开期,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要早揭晚盖草苫,棚内夜温保持在15℃左右。及时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部发新根。植株一旦出现“花打顶”现象,要及时将顶部雌花摘除,然后根据植株长势合理疏果,长势强的可留1~3个较大果,长势弱的应全部摘除;同时选晴天浇水施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0千克;也可用500毫克/千克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点。
三、苦味瓜
1. 症状。黄瓜中苦味素含量过多,导致瓜皮苦涩,果肉乏甜。
2. 发生原因。
氮肥用量过大,而磷、钾肥不足。地温低于13℃,植株养分和水分吸收受抑,导致出现苦味瓜和变形瓜。棚温长期高于30℃,导致植株同化能力减弱,也会出现苦味瓜。此外,黄瓜苦味带有遗传性,一般叶色深绿的黄瓜品种更易产生苦味果实。
3. 防治方法。选择栽培无苦味品种。加强温度管理,避免地温低于1 3℃或气温高于30℃。采用配方施肥,氮、磷、钾适宜配比为5∶2∶6。
四、大头瓜
1. 症状。大头瓜端部膨胀,中间纤细,多表现为弯曲果。
2. 发生原因。受粉不良,生长种子的部位养分集中导致先端膨大。在保护地条件下,营养不良也易产生大头果。
3. 防治方法。
加强养分、水分管理,防止植株老化。防止食花昆虫飞入棚中。不要强行打叶。尽量让下部叶片多见光,防止叶片枯黄。
五、小头瓜
1. 症状。瓜条近肩部粗大,前端纤细,严重者呈楔状。
2. 发生原因。高温、干燥、植株长势弱。植株单性结果低的品种,受精时遇到障碍。
3.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创造适宜黄瓜生长的环境,防止植株老化。选择种植单性结果强的品种。也可用50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溶液涂抹尖头部分。
六、尖嘴瓜
1. 症状。瓜条粗短尖嘴,叶片浓绿;或瓜条细长,瓜把较长,尖嘴,叶色浅而薄。
2. 发生原因。
早春温室密闭,黄瓜吸收水分、养分不足,光合作用降低,从而产生尖嘴瓜。缺水易使瓜条粗短尖嘴,叶片浓绿。缺肥易使瓜条细长尖嘴,瓜把较长,叶色浅而薄。温度过高或过低,植株长势异常,易导致受精不良。
3. 防治方法。
黄瓜常见病害的产生原因及防治 篇4
关键词:灰霉病;猝倒病;枯萎病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86-1
1 黄瓜灰霉病
1.1 症状 主要为害幼瓜,蔓茎和叶片也被侵染。病菌多从开败的花瓣处侵入,被害部分呈水渍状,密生灰色至淡褐色霉(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继而进一步侵染幼瓜,幼瓜受害后黄褐色,萎缩,引起腐烂,不久干缩脱落。叶片病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面上有轮纹,褐色或淡褐色,边缘明显,斑面长出灰霉。茎多发生在节部,灰白色,密生灰霉,当病斑环绕一周,其上部叶片呈萎蔫状枯死。幼苗受害引起苗腐,表面密生灰色霉状物。
1.2 传播及发病 病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黄瓜不耐低温,在13℃~16℃时,生长缓慢,5℃以下植株生理机能失调,病菌分生孢子在2℃低温下仍能萌发侵染,故在低温潮湿环境下易诱发本病。
1.3 防治措施 采用二次通风法、膜下暗灌降低湿度;连续喷施植物复壮剂增强抗病能力;及时摘除残花避免病菌侵染;夜间做好保温,避免叶面结露;发病初期叶面喷施25%腐霉利.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5%嘧霉多菌灵600~800倍液+25%异菌脲悬浮剂,7天一次,连喷3次;腐霉利烟剂熏烟每亩地300~500克、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2kg。
2 黄瓜猝倒病
2.1 症状 产生病害的时间在种子出芽后到幼苗未出土前这一时期,造成烂种、烂芽。幼苗出土时茎基部会有水渍状黄色病斑,后来会变成黄褐色,最后幼苗会突然倒伏以到死去。湿度大时在病部及其周围的土面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物。生长后期时瓜条面会现出水渍状大斑,以至于瓜腐烂,一层白色絮状物覆在表面,俗称绵腐病。
2.2 传播及发病 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以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瓜苗引起猝倒。病菌生长适宜温度15℃~16℃,温度高于30℃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10℃,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高能活动,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
2.3 防治措施 使用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机肥拌土育苗;土壤菌虫一扫光拌土杀菌处理;播种前55%甲硫恶霉灵喷洒苗床;定植时微生物菌肥抓窝使用健壮根系增强抗病;55%甲硫恶霉灵稀释1000倍+50%甲托500倍液或威百亩250~3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100毫升,连灌2~3次。
3 黄瓜枯萎病
3.1 癥状 黄瓜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死秧病,典型症状是萎蔫。幼苗期感病,茎基部变褐缢缩,严重时倒伏死亡;成株期发病,茎基部纵裂,潮湿时病部呈水浸状腐烂,并长出白色、粉红色霉状物,干缩后呈麻状。将病株茎蔓、根纵劈,可见维管束变褐,这是鉴别枯萎病的感观依据之一。
3.2 传播及发病 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中或未腐熟肥料中越冬,为主要侵染来源,病菌离开寄主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种子带菌(种子带菌率为0.14~3.3%),也是侵染来源之一。通过伤口和根毛顶端侵入。灌溉水和土壤的耕耙,地下害虫和土壤中的线虫既传播病害又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
3.3 防治措施
加大通风排湿,缩短叶面结露时间;发病初期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升,或杀菌王200~300倍液,每株100毫升,隔10天后再灌1次,连续防治2~3次,但一定要早防、早治,否则效果不明显;叶面连续喷施植物复壮剂类叶面肥增强抗病性,10天一次,连喷两次。
4 黄瓜黑星病
4.1 症状 此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幼苗、叶片、茎蔓及果实均可受害,尤以瓜条受害损失严重。幼苗发病,子叶上产生小斑点、以后烂掉,致幼苗死亡;叶片发病,产生近圆形褪绿色小斑点,后期病斑穿孔、致边缘呈星芒状;果实受害,幼瓜及成瓜均可发病,病斑水浸状向内发展、污褐色、圆形、不规则形至星芒状,逐渐深入向内部腐烂。
4.2 传播发病 黑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菌丝块随病残体上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并且可以粘附在棚室墙壁缝隙或支架上越冬。病菌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发病借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反复多次侵染。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是黑星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发病轻重与黄瓜连茬年限呈正相关。黄瓜前期长势差、抗性减弱,病害严重。
4.3 防治措施 冬季来临前控长不要过度,选用光合菌素合适剂量控制;加强通风管理,降低室内湿度;发病初期叶面喷施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光合菌叶面肥600倍液+细胞分裂素2粒喷雾,7~10天一次,连喷2~3次;每亩地冲施微生物菌肥20公斤+配方肥15公斤。
5 黄瓜炭疽病
5.1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幼苗期发病在子叶边缘处生半圆形病斑,呈褐色至红褐色,稍凹陷。茎蔓基部黑褐色缢缩,幼苗倒折。成株病叶上出现黄褐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红褐色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干枯后呈条状开裂穿孔。瓜条发病出现暗褐色凹陷病斑,长圆形,稍凹陷,并溢出粉红色胶状物,后期开裂。
5.2 传播及发病 本病属葫芦科刺盘孢侵染所致。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病菌生长适温为24℃,30℃以上10℃以下即停止生长。孢子萌发除湿度外,还需要有充足的氧气。
5.3 防治措施 加大通风排湿,缩短叶面结露时间;发病初期25%苯醚甲环唑稀释2000~3000倍配合银托喷雾,10天一次,连喷两次;叶面连续喷施植物复壮剂类叶面肥,增强抗病性。
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防治 篇5
一、几种主要病害的症状
1. 黄瓜霜霉病。
在适宜的条件下, 此病发展迅速, 一两周内可使整株叶枯死, 直接影响结瓜, 流行年份减产可达30%~50%, 黄瓜受侵染后正面呈不均匀的早褪绿、黄化, 逐渐产生不规则枯黄斑, 成株表现为叶面呈多角形斑, 但病斑边缘仍呈黄绿色, 潮湿环境下, 叶背部病斑上长出紫黒色霉层。
2. 黄瓜枯萎病。
常年发病率为10%~30%, 严重时可达80%, 本病典型症状是萎蔫, 中午明显, 早晚尚能恢复, 茎蔓基部稍缢缩, 有的被害部位溢出琥珀色胶体物, 基维管束呈褐色。
3. 黄瓜疫病。
该病能侵害黄瓜的茎、叶、果实, 以及茎蔓基部及嫩茎节部发病较多, 病叶枯萎时, 仍为绿色, 故症状为青枯型, 叶片被害初期产生绿色水渍状斑点, 后扩展为近圆形的大病斑, 果实被害形成暗绿色近圆形凹陷的水渍状病斑, 很快扩展到全果。
4. 黄瓜炭疽病。
苗期受害造成瓜苗猝倒, 在植株生长中, 后期为害较重, 可造成茎叶枯死, 果实受害后果形变小, 常开裂腐烂, 发病严重的田块长期不能再种瓜。
二、几种主要病害的防治
1. 种子处理。
黄瓜的种子可以带有黄瓜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等病菌, 特别是后两种病害, 种子带菌是病害主要来源之一。因此, 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很重要。方法有: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 或用100倍液福尔马林浸种30分钟, 用清水洗净后播种。
2.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是防治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的重要措施, 一般轮作应达到3年以上。
3. 加强栽培管理。
创造一个适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很重要, 同时健壮的植株对病害的抗性也强, 控制室内的温湿度能减轻病害的发生。
4. 选用抗病品种。
津研1、2、3、4号, 山东宁阳大刺瓜等较抗霜霉病, 北京小刺, 长春密刺, 宁阳早黄瓜等抗枯萎病, 长春黄瓜较抗疫病。
5. 小苗嫁接。
利用高抗品种黑粒南瓜做砧木嫁接, 经嫁接的植株生长健壮, 抗病力及抗逆性增强。
6. 高温处理。
在霜霉病发生的前期或中期利用高温灭菌方法处理很有效。方法:选晴天密闭大棚, 使温度上升到44~46℃ (以瓜秧顶端为准) 连续2小时, 处理后及时降温, 并加强管理。
7. 药剂防治。
黄瓜的栽培与病害防治 篇6
在诸多的蔬菜中, 黄瓜可能是最不为陌生的了。也正因为如此, 很多人认为黄瓜的种植与栽培以及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十分简单的工作, 实则不然。同其它蔬菜一样, 黄瓜的种植技术需要不断革新, 同时必须要做好黄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工作。否则, 势必会对黄瓜的产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2 黄瓜的种植技术分析
根据黄瓜的生长特点, 我们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即发芽期、幼苗期、初花期和结果期。
2.1 黄瓜的发芽期
一般情况下, 在发芽期, 对营养、水份、光照和温度具有较高的要求, 而上述条件是否能够达到发芽期的要求, 可以从植株的生长状态加以判断。这一时期植株的生长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发芽期的诸多外界条件都比叫适宜的话, 植株的生长发育良好。幼苗的下胚轴离地距离大约为3~4cm, 播种后的四天, 会有张开角度约为75度的2片子叶, 约5~6天完全展开呈水平状。2片子叶比较肥大, 色泽浓绿, 叶缘稍微向上卷起, 呈匙形。
2.2 黄瓜的幼苗期
花芽的分化期通常是指从真叶到5-6片叶的阶段, 最好多分化为雌花。
这一阶段, 要加强对温度的控制, 日温、夜温和低温应该分别在25℃、13~16℃和18~20℃左右。此外, 雄花多在干旱条件下分化成, 而湿润的土壤则有利于雌花的形成。为此, 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水份。在黄瓜的幼苗期, 适配要恰当, 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比例分配要合理, 多施磷肥可降低雌花节位, 多形成雌花;而钾能促进形成雄花, 花芽期应适量施用钾肥。
2.3 黄瓜的初花期
初花期通常是指从真叶5~6片定植开始, 在经历第一雌花呈现、开放后, 到第一瓜座住为止, 大约25天的时间。初花期的花芽持续形成, 花数也会不断增加。初花期的种植重点是就是要尽量增加叶面积, 但繁茂要适度。栽培上既要促使根系加强, 又要扩大叶面积, 确保花芽的数目和质量, 并使之座稳。
2.4 结果期
在这一时期, 主要是要注意及时采摘。否则, 很有可能会导致养分快速消耗, 出现化瓜和畸形黄瓜的现象, 进而影响到黄瓜的产量和质量。
3 黄瓜病害的防治
3.1 霜霉病
3.1.1 症状。
霜霉病主要是对黄瓜叶片的危害。在霜霉病发病的初期, 叶片的表面通常会呈现出淡绿色 (或者黄色) 、水浸状的小斑点, 并渐渐扩大, 直至变成黄褐色。在霜霉病发病的后期, 叶背的病斑上会有黑色的霉状物出现, 甚至连成一片, 让整个叶片变成黄褐色, 导致叶片干枯卷缩, 最终死亡。
3.1.2 防治措施。
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以农业措施、药剂防治为主。第一, 关于霜霉病的农业防治措施, 主要是在品种的选用上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或者是杂交的品种, 要好通风与排湿工作, 适量增施钾肥, 以此加强植株的抵抗能力。第二, 关于霜霉病的药剂防治措施, 主要可以喷洒200倍液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或者浓度为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浓度为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需要注意的是, 以上几种药剂要交替使用。
3.2 白粉病
3.2.1 症状。
白粉病不仅会对黄瓜的叶片产生危害, 甚至也有可能会对叶柄和茎产生危害。在白粉病发病的初期, 会有近圆形的、白色的小粉粒在叶面或者叶背产生, 发展到中期, 叶片的上面会布满白色的、粉末状的霉状物, 发病的后期叶片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小粒点, 最后叶片枯黄变脆。
3.2.2 防治措施。
第一, 白粉病的农业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 注意通风透光, 降低湿度。第二, 白粉病的药剂防治。对于白粉病的防治, 通常可以喷洒浓度为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或浓度为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
3.3 枯萎病
3.3.1 症状。
枯萎病通常在苗期发病, 发病后, 叶子会萎蔫下垂, 幼苗的生长缓慢甚至停滞, 严重时, 幼苗枯黄而死, 如果是在成株期发病, 初期植株中下部的叶片在白天会有萎蔫的现象, 但早晨和晚上会恢复, 数天后全株枯死, 潮湿时茎部呈现出黄褐色纵裂, 常有胶质状的物体流出, 病部的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的霉层生出, 将病株剖析, 可见褐色的维管束。
3.3.2 防治措施。
第一, 在农业防治措施方面, 可以采用黄瓜嫁接技术;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第二, 在药剂防治方面, 多可采用, 每1m2苗床用8g、浓度为50%的多菌灵与适量的干细土配成药土处理床面;或者用500倍液、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泡种子进行种子消毒;亦可采用浓度为10%的双效灵200倍液灌根。
4 结语
综上所述, 只要了解了黄瓜各个阶段对养分、光照以及水分的要求, 就可以尽快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黄瓜种植;与此同时, 只要能够深入了解黄瓜的生长特性, 掌握各种病害的发病阶段、发病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就可以有效保证黄瓜的生长发育, 进而黄瓜产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摘要:黄瓜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蔬菜之一。但是, 要想真正实现黄瓜的高产量、高收成, 就要不断创新黄瓜的栽培技术, 同时也必须要做好黄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为此, 以“黄瓜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为主要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希望能为大家更好地种植黄瓜, 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黄瓜,栽培,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何秀萍, 胡继军.申青一号黄瓜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 2009, (5) :40-41.
[2]齐春铃.黄瓜无公害种植栽培管理技术[J].农林科技, 2010, (31) :196.
棚室黄瓜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篇7
1 黄瓜霜霉病
1.1 发生症状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上最常见的一种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 发病严重时, 影响黄瓜结瓜或造成提早拉秧。发病初期, 在叶片上出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 后迅速扩展, 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出现霜霉状, 霉层为灰黑色, 病重时, 叶片病斑相互连片, 病叶枯黄而死, 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1.2 发病规律
黄瓜霜霉病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 适宜发病湿度为85%以上, 温度高于30℃或低于15℃, 可抑制该病的发生, 湿度低于60%时, 病菌孢子无法产生, 湿度低于70%时, 病菌孢子不能发芽造成侵染。
1.3 防治措施
黄瓜霜霉病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黄瓜品种;二是实行轮作, 加强管理, 使棚室内的温湿度不利于其发展, 且调控好肥水, 促进瓜秧健壮[1];三是药剂防治:①烟熏法。一般在结瓜期发病前进行, 用45%百菌清烟剂3 000~3 750 g/hm2于傍晚时将药剂放在棚内, 放置密度60~75处/hm2, 密闭棚室, 次日清晨通风。②喷雾法。常用药剂有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2 黄瓜角斑病
2.1 发生症状
黄瓜角斑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造成侵害, 受害部位主要为叶片。初受害时, 在叶片上呈现水渍状病斑, 后逐渐扩大形成多角形黄褐色病斑, 当外界湿度较大时, 有白色菌脓现于叶背病斑处, 且容易造成开裂或穿孔[2]。果实及茎受害后, 初呈水渍状病斑, 有白色菌脓着生其上, 果实上的病斑可沿维管束的果肉向内扩展, 并可蔓延到种子, 幼苗发病时, 子叶上初生水渍状圆斑, 稍凹陷, 后变褐色干枯。
2.2 发病规律
病原菌可随病残体或种子在土壤中越冬, 存活期可达2年。种子带菌, 发芽后即可引起初侵染, 对子叶造成侵害, 出苗后子叶病部溢出的菌脓, 可借昆虫、水流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 侵入部位有气孔、伤口及水孔, 从而造成多次重复侵染。低温、高湿、重茬的棚室发生严重, 特别是当叶片上有水珠或结露时间长时发病更为严重。
2.3 防治措施
黄瓜角斑病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从无病瓜上选留种, 瓜种可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 h或50℃温水浸种20 min, 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还可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 min, 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 h或100万U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 h, 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无病土育苗,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三是药剂防治, 用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预防, 7 d用药1次;当发病较轻时, 用氟硅唑咪鲜胺600~800倍液喷施, 5~7 d用药1次;当发病严重时, 用氟硅唑咪鲜胺300倍液喷施, 3 d用药1次, 喷药次数视病情决定。
3 黄瓜靶斑病
3.1 发生症状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 初受害时, 呈现直径1 mm左右的黄色水渍状病斑,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斑扩大为不规则形或圆形, 病斑整体褐色, 中央呈现半透明的灰白色, 叶正面的病斑粗糙不平。发病后期, 病斑直径可达10~15 mm, 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居于病斑中央, 当外界湿度较大时, 有稀疏的灰黑色霉状物着生于病斑上。
3.2 发病规律
黄瓜靶斑病由细菌和真菌混合侵染引起,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存活期可达6个月, 第2年外界条件适宜时, 病菌借雨水或气流进行传播, 完成初侵染。该病在结瓜盛期发生较多, 发病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 最终导致植株枯死[3]。
3.3 防治措施
黄瓜靶斑病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 彻底清除前茬作物病残体, 减少初侵染源, 同时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 驱避地下病虫, 隔离病毒感染, 不影响种子萌发吸胀功能, 加强呼吸强度, 提高种子发芽率。摘除中下部病斑较多的病叶, 减少病原菌数量。三是药剂防治。如发现病情即使用20%硅唑·咪鲜胺1 000~1 200倍液均匀喷施于患病处, 效果突出, 或用黄斑净对水进行叶面均匀喷雾, 或使用黄瓜靶斑净25 g对水15 kg均匀叶面喷施, 发生严重地块适当加大浓度, 间隔5~7 d再喷施1次, 可起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4,5,6]。
4 棚室黄瓜常见病害的识别方法
4.1 黄瓜霜霉病和角斑病的区别
霜霉病叶背面, 在高湿度环境下, 能看到黑色的霉层, 但如果温室环境比较干, 就无法看见较厚的黑色霉层, 角斑病则无黑色霉层。霜霉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几个多角形水渍状病斑, 病斑较大, 而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背面产生针状水渍状病斑, 往往几十个病斑同时发生, 病斑较小。角斑病的病斑颜色呈浅灰白色, 有透光感, 后期易穿孔;而霜霉病的病斑由于真菌寄生, 多呈不同程度的黄色, 不透光, 不穿孔。细菌性角斑病, 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而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4.2 黄瓜靶斑病与角斑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 叶两面色泽相近, 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 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 清晰可辨, 两面均无霉层。
4.3 黄瓜靶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枯死, 病健交界明显, 病斑粗糙不平;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 病健交界不清晰, 病斑很平[7,8,9]。
参考文献
[1]孙学亮.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9) :185-186.
[2]任素樱.保护地冬春茬黄瓜花打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1) :126.
[3]武秀梅, 李玉芬, 史军, 等.温室黄瓜栽培的生理病害及其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3) :122.
[4]杨桂花, 孙鹏.大棚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189, 199.
[5]李龙昌, 张立甫, 冯会敏.棚室黄瓜几种常见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学实验, 2001 (2) :19.
[6]徐爱霞, 李建峰, 魏钊, 等.黄瓜常见易混淆病害的识别及防治[J].西北园艺 (蔬菜专刊) , 2009 (1) :35-36.
[7]王华.棚室黄瓜几种病症的原因及防治[N].吉林农村报, 2010-05-05 (4) .
[8]李静.黄瓜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 (6) :39-40.
日光温室黄瓜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8
1 霜霉病
1.1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于叶片,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小斑块, 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黄褐色斑块。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 致叶缘卷缩干枯, 严重发生的田块一片枯黄。
1.2 防治方法
1.2.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良种。这是防治霜霉病的根本措施, 可选用津优36、津优38、博为2、博为5、驰誉A3、驰誉A5等良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首先选好瓜地, 避免连作, 实行带状种植, 和矮架番茄、辣椒等隔畦间作, 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 便于管理, 减轻病害[1]。三是清除病残叶。彻底清除病残落叶, 并带至棚、室外妥善处理。
1.2.2 药剂防治。
有条件优先应用粉尘剂或烟雾剂防治[2]。选用45%安全型百菌清烟剂7.5 kg/hm2重烟预防, 7~10 d进行1次。发病初期喷洒38%恶霜菌酯800~1 000倍液;喷雾时应尽量把药液喷到基部叶背上。发病中后期喷洒38%恶霜菌酯800~1 000倍液, 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1 500倍液, 或40%阿米西达乳剂2 000倍液[3]。
2 细菌性角斑病
2.1 发病症状
该病发病初期为鲜绿色水浸状斑, 后变为淡褐色, 病斑黄褐或灰褐色, 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 病部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和果实上病斑为水浸状小斑点, 干枯后为白色。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
选用耐病品种。种子用55℃温水浸种20 min, 还可用100万U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 h, 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90 min[4]。重病田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进行无病土育苗, 及时清除病叶、病瓜, 收获后清除病残株, 深埋或烧毁[5]。
2.2.2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7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铜乙磷铝 (DTM)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 (DT杀菌剂)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交替喷施, 每隔7~10 d喷1次。铜制剂使用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6]。
3 白粉病
3.1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茎上及叶背产生星状近圆形白色小粉斑, 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 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发病后期, 病叶黄枯, 白色霉斑变为灰色。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
不宜栽植过密, 棚室加强通风换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浇水不宜多。增施磷钾肥, 少施氮肥, 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7]。
3.2.2 药剂防治。
喷洒15%粉锈宁 (三唑酮) 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或40%福星 (氟硅唑) 8 000倍液, 或10%世高 (苯醚甲环唑) 2 000倍液。三唑酮极易产生药害, 应注意浓度。
4 炭疽病
4.1 发病症状
炭疽病从幼苗至成株皆可发病。幼苗发病, 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 上有橙黄色点状胶质物。茎部发病, 近地面基部变黄褐色, 后折倒。成叶染病, 病斑近圆形, 灰褐色至红褐色, 严重时, 叶片干枯。茎蔓与叶柄染病, 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 黄褐色, 稍凹陷, 严重时病斑连接, 绕茎一周, 植株枯死。瓜条染病, 病斑近圆形, 初为淡绿色, 后成黄褐色, 病斑稍凹陷, 表面有粉红色黏稠物, 后期开裂。
4.2 防治方法
一般不专治, 可用50%扑海因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万霉灵6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 200倍液等药剂防治[8]。
5 灰霉病
5.1 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 病斑初为水渍状, 后变为不规则形的淡褐色病斑, 边缘明显。高湿条件下, 病斑迅速扩展, 形成大型病斑 (直径15~20 mm) 。茎蔓染病后, 瓜蔓折断, 茎部腐烂, 引起烂秧。
5.2 防治方法
5.2.1 农业防治。
一是清除病残体。收获后期彻底清除病株残体, 土壤深翻20 cm以上, 对土壤喷施消毒药剂。苗期、瓜膨大前及时摘除病瓜、病叶、病花[9]。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加强通风换气, 浇水 (忌在阴天浇水) 适量, 注意保温, 在花蕾期喷施壮瓜蒂灵[10]。
5.2.2 药剂防治。
大棚、温室或露地发病初期可喷药防治, 喷洒38%恶霜菌酯800~1 000倍液, 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65%抗霉威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11], 每次喷药液750~1 200 kg/hm2。每隔7~10 d喷药1次, 连喷2~3次, 以上药剂复配或轮换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政兵, 欧高财, 郭海明, 等.湖南省露地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6) :48-50.
[2]李洪山, 申玉香, 马旭东.棚栽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化学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9) :62-64.
[3]王倩.保护地黄瓜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4]吕佩环.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读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998.
[5]王友平, 朱金英, 郭平银, 等.瓜类白粉病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 2009 (1) :37-42.
[6]陈利锋, 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7]李顺兴, 刘淑君.早春黄瓜日光温室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1993 (1) :31-32.
[8]王庆芬, 周晓, 常磊, 等.冬暖棚越冬黄瓜高产配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S2) :3.
[9]孟祥锋, 姜俊, 张明, 等.黄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J].河南农业科学, 2003 (8) :55-57.
[10]丁剑, 寇春会.冀北地区保护地黄瓜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6) :147, 149.
黄瓜生理性病害 篇9
1. 硫磺熏蒸器构造及防病原理
硫磺熏蒸器的上部是用铝做成的钵子,用来盛放硫磺粉,钵的下部是电热丝,通电后对铝钵加热,紧靠铝钵处设一控温器,当达到一定温度时自动断电,外壳用铁桶保护。通电加热后,硫磺升华成气态硫,进行杀菌。
每个熏蒸器加入硫磺粉20克左右(不超过30克),在大棚密封状态下,每天熏蒸3~4小时,断电5小时后进行放风,每3~5天熏蒸1次。
2. 不同品种黄瓜中毒症状
①荷兰早春旱黄瓜硫中毒症状。第一天中毒症状不明显,叶片上没有发现病斑。第二天下部叶片开始发生轻微的中毒症状,部分叶肉失绿,形成了白色斑点。第三天叶片的叶肉部分出现明显的药物中毒坏死斑,呈黄褐色,但叶脉仍呈绿色。第四至第六天叶斑处干枯易碎,叶缘向内卷曲,叶片呈枯焦状,完全失去功能。第六天调查了85株,平均每株8.5片叶,受害叶片为2.2片(多分布在从地面向上1~4片叶上),占总叶片数的25.9%。调查还发现,越靠近硫磺熏蒸器处的黄瓜植株受害越严重。
②辽研美丰黄瓜硫中毒症状。叶片中毒后,主叶脉两侧的叶肉被破坏,沿叶脉处发白,逐渐延伸至整个叶片,导致整个叶片呈白网状。与荷兰早春旱黄瓜有明显区别。我们进行了田间调查,共调查87株,受害67株,受害叶片为160片,占总叶片数的19.86%。
③BC-2黄瓜硫中毒症状。叶片中毒后,受害叶片叶肉上出现黄褐色叶斑,叶缘向上卷曲,严重时叶斑覆盖整个叶片的2/3,并且干枯易碎。我们共调查了84株,平均每株10.8片叶,受害叶片为2片(多分布在从地面向上1~3片叶上),占叶片总数的18.5%。
3. 硫中毒现象的防治对策
不同的黄瓜品种对硫的抗性不同,在没有提前进行试验的情况下,不宜盲目使用硫磺熏蒸器,以免造成为害。使用后如发现硫中毒,要在不影响黄瓜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加大通风量,尽快排除棚内的气态硫;用0.3%~0.5%的石灰溶液或合成洗涤剂溶液喷洒叶面,都能起到较好的缓解效果;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强植株自身的抗逆性。
黄瓜病害图像自动分割方法研究 篇10
黄瓜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蔬菜之一, 而黄瓜的病害对产量带来的损失非常大, 利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当前流行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黄瓜种植过程中的病害进行监测和防治是农业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病害图像分割是农作物病害识别的关键技术之一, 自然条件下获取的作物病害图像受外界条件 ( 光照、杂草、土壤等) 的影响较大, 其病斑分割与理想条件下的病斑分割相比较, 难度更大。当前比较成熟的用于图像分割的黄瓜病害图像多是在理想条件下获得的[1 - 2]。阈值分割法是一种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 因其实现简单、计算量小、性能较稳定而成为图像分割中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分割技术。阈值法效率的关键是设定图像分割的阈值。通常情况下, 阈值的设定由操作人员人工设置, 而人工选择合适的阈值需要实验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反复尝试, 效率低下。从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出发, 先得到各个灰度级的概率分布密度, 就可以选取一个或多个合适的阈值。为此, 提出一种利用二维最大熵法[3]和差分进化算法[4]自动生成图像分割阈值的方法, 并用这种方法进行自然条件下获取的黄瓜病害图像分割。
1 二维最大熵阈值法
二维阈值法通过确定图像直方图中每一特征的阈值来确定直方图的最优阈值点[5 - 6]。设图像的灰度级取值范围是0 ~ ( L - 1) , f ( x, y) 是像素点 ( x, y) 的灰度级, g ( x, y) 是以 ( x, y) 为中心, 大小为k × k的邻域内像素的平均灰度级。邻域的平均灰度级定义为
其中, 1≤x + m≤M, 1≤y + n≤N, M和N是图像的高度和宽度, k一般设为奇数。
二维直方图N ( i, j) 定义为灰度级f ( x, y) = i, 并且其邻域内平均灰度级g ( x, y) = j, ( i, j = 0, 1, …, L -1) 。对于一个大小为M × N的图像, 用元组 ( i, j) 进行表示。如果 ( i, j) 的出现的频率是fij, 则相应的联合概率pij分布定义为
其中, i, j=0, 1, …, L-1, 并且。由于pij是灰度级i和邻域灰度平均值j的联合概率分布, pij的分布集中分布在对角线 (0, 0) ~ (L-1, L-1) 的周围。使用像素灰度值和邻域平均灰度值就可以求得二维灰度直方图, 如图1所示。
在图1 中, 区域A表示识别的对象, 区域B表示背景, 远离对角线的区域C和区域D表示边界和噪音。因此, 图中{ s, t} 的最优阈值可以在区域A和区域B中使用二维最大熵法得到, 使得图像中识别对象和背景分布值的后验熵最大。
由于在区域识别对象区域A和背景区域B中的概率分布不同, 为了使目标和对象的熵具有可加性, 需要对区域A和区域B的概率进行归一化。设二维阈值{ s, t} ( 0≤s < t≤L - 1, s, t∈N) , A和B的概率为
则二维熵为
识别对象和背景的二维熵为
则熵的判别函数为
考虑到识别对象A和背景B在图像中占的比例较大, 而作为噪音和边界的区域C和D在图像中的影响较小, 所以远离对角线的噪音和边界的概率可以忽略掉[7]。因此, 区域C和区域D的概率设为0, 即pij= 0, ( i = s, …, L - 1; j = 0, …t - 1, ) 和 ( i = 0, …, s - 1; j = t, …, L - 1) 。因此有
则 φ ( s, t) 可以转换为
{ s, t} 的极大阈值为
2 基于差分进化的二维最大熵阈值分割
差分进化算法[4]是Storn和Price在1997 年提出的一种基于种群差异的进化算法, 是一种采用实数向量编码的优化算法, 在连续空间中随机搜索寻找最优解。差分进化是基于种群的优化算法, 与遗传算法不同之处在于差分进化的变异是个体算术组合的结果, 而遗传算法的变异是个体基因轻微扰动的结果。差分进化算法原理简单、易于实现, 运行结果可靠性、鲁棒性较强, 收敛速度快。差分进化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图像处理[8]、模式识别[9]、农业及水利[10]及电力系统调度[11]等领域。
2. 1 适应度计算
适应度函数值确定进化算法中个体的选择。在本文中, 适应度函数定义为
其中, Ψ ( s*, t*) 就是式 ( 12) 中得到的{ s, t} 的最大阈值。
2. 2 个体编码
个体编码使用的是元组 ( i, j) , 其中i表示像素 ( x, y) 的灰度级, j表示 ( x, y) 邻域平均灰度级。由于在元组 ( i, j) 中只有两个数值, 因此选择n个元组构成个体, 个体组织为
在实验中, n设为8。初始化阶段, 个体由随机生成的 ( 0, L - 1) 间的整数构成, 并且在同一个个体中数值不能重复。
2. 3 终止条件
终止条件为最大循环次数100 或者两次进化结果差别小于10- 6。
2. 4 基于差分进化的二维最大熵图像分割算法
步骤1: 输入图像数据Img并转换为灰度级, 将Img图像进行HSI转换, 得到H变量、S变量和I变量。邻域大小设为k = 3。
步骤2: 设定差分进化算法交叉率CR、缩放因子F、种群大小NP和算法终止条件t = 1。
步骤3: 利用式 ( 2) 计算二维直方图联合概率pij。
步骤4:生成如 (14) 所示的初始种群。
步骤5: 进化操作。1子步骤5. 1 差分进化算法变异操作; 2子步骤5. 2 差分进化算法交叉操作; 3子步骤5. 3 从个体中将 ( i, j) 分离出, 按照 ( 13) 计算每个 ( i, j) 的适应度值; 4子步骤5. 4 差分进化算法选择操作。
步骤6: 如果循环达到了终止条件, 输出 ( i, j) 的差分进化结果, 退出差分进化; 否则如果t < 30, t = t+ 1 返回步骤5。
步骤7: 利用求得30 次的 ( i, j) 的平均值求解阈值Thresh。
步骤8: 利用阈值Thresh对I变量进行分割得到二值图像tmp。
步骤9: 对二值图像tmp进行形态学运算。
步骤10: 二值图像tmp与img图像数据进行逻辑与运算, 输出分割结果。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1 参数设置
实验中, F = 0. 9 and CR = 0. 5, NP = 50。
3. 2 实验结果
本文采用在实际自然环境下拍摄的黄瓜病害图像进行验证。黄瓜炭疽病叶图像如图2 所示, 黄瓜灰霉病叶图像如图5 所示, 黄瓜霜霉病叶图像如图8 所示。本实验分两部分: 第1 部分是单独一次运行二维最大熵过程生成阈值进行图像分割; 第2 部分为了降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偶然性误差的可能性, 在实验中将差分进化算法分割独立运行30 次, 然后将30 次生成的阈值的平均值用于相应的黄瓜病害图像分割。两部分实验得到的阈值如表1 所示, 未经差分进化优化后的阈值进行分割的炭疽病图像如图3 所示, 灰霉病图像如图6 所示, 霜霉病图像如图9 所示, 经过差分进化优化得到阈值进行图像分割得到的结果如图4、图7 和图10 所示。从两种不同方法图像分割结果中可以发现, 本文中提出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将自然条件下获得的病害图像中的病斑分割出来。
4 结论
提出了一种黄瓜病害图像自适应阈值图像分割方法, 利用二维最大熵产生阈值, 并用差分进化算法对产生的阈值进行优化, 阈值30 次独立实验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生成的阈值。利用本方法进行黄瓜灰霉病叶、霜霉病叶以及炭疽病叶图像的分割, 在与未经差分进化算法进行优化的阈值图像分割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 本文提到的方法在图像分割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由于在实验过程中的阈值完全自动产生, 灰霉病图像分割结果中少量的病害图像像素被分离掉; 而在霜霉病和炭疽病病斑分割中, 病斑之间的少量绿叶像素没有完全被去掉。因此, 提高自动阈值图像分割的精度是以后需要改进的工作。利用分割的图像, 选用合适的分类器进行自然条件下农作物病害图像的识别以及防治也是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
摘要:黄瓜病害图像分割是其病害图像识别及后续工作的重要步骤。为此, 基于二维最大熵原理, 结合差分进化算法生成图像分割阈值, 提出了一种黄瓜病害图像自动分割方法。为了避免实验中出现的偶然性误差, 采用30次独立运行的差分进化优化结果平均值作为图像分割的阈值。自然条件下摄取的黄瓜炭疽病叶图像、灰霉病叶图像和霜霉病叶图像的实验测试表明, 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性能。
关键词:黄瓜病害,自动图像分割,二维最大熵,差分进化
参考文献
[1]司秀丽.黄瓜病害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06.
[2]刘志华, 程鹏飞.黄瓜侵染性病害图像处理及特征值提取方法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6 (3) :351-354.
[3]A.K.C.Wong, P.K.Sahoo.A gray-level threshold selection method based on maximum entropy principle[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1989, 19 (4) :866-871.
[4]Storn R, Price K.Differential Evolution–A Simple and Efficient Heuristic for Global Optimization over Continuous Spaces[J].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1997 (11) :341-359.
[5]P.K.Sahoo, S.Soltani, A.K.C.Wong.A survey of thresholding technique[J].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Image Process, 1988, 41 (2) :233-260.
[6]A.Abutaleb, A.Eloteifi.Automatic Thresholding Of GrayLevel Pictures Using 2-D Entropy[C]//Proc.SPIE 0829,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X, 29 1988.
[7]刘健庄.基于二维直方图的图像模糊聚类分割方法[J].电子学报, 1992, 20 (9) :40-46.
[8]陈荣元, 林立宇, 王四春, 等.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差分进化的遥感图像融合[J].自动化学报, 2010, 36 (3) :392-398.
[9]Rami N.Khushaba, Ahmed Al-Ani, Adel Al-Jumaily.Differential Evolution based Feature Subset Selection[C]//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Tampa, FL.2008.IEEE.ICPR 2008:1-4.
[10]覃晖, 周建中, 王光谦, 等.基于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的水库多目标防洪调度研究[J].水利学报, 2009, 40 (5) :513-519.
【黄瓜生理性病害】推荐阅读:
大棚黄瓜主要病害防治06-04
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09-08
保护地黄瓜病害10-06
番茄生理性病害08-03
水稻生理性病害防治06-22
芹菜生理病害防治06-07
玉米生理病害防治方法07-13
畸形黄瓜06-07
早春黄瓜08-16
黄瓜花叶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