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黄瓜病害

2024-10-06

保护地黄瓜病害(精选7篇)

保护地黄瓜病害 篇1

保护地黄瓜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灰霉病、蔓枯病、角斑病、枯萎病、白粉病、褐斑病、菌核病、黑星病、根结线虫病、花叶病毒病等。随着我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及鞍羊路产业带开发工程项目的实施, 保护地黄瓜种植面积逐年增大, 病害成为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 其科学防控措施如下:

1 黄瓜霜霉病

1.1 症状

黄瓜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 在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 病斑受叶脉限制, 呈多角形, 后为淡褐色, 潮湿时病斑生长黑色霉层。病叶由中下部向上发展, 严重时全株叶干枯。

1.2 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 一旦发病, 蔓延很快。低温、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发病的适宜温度16~22℃, 如果温度高于27℃, 只能存活5~10d, 棚温达45℃, 持续2h病菌即可死亡;棚内通风不良, 或浇水过多, 遇到阴雨天气, 湿度过高, 叶片结露多, 易于发病。

1.3 防治方法

1.3.1 用抗病品种:

大棚黄瓜品种主要是长春密刺、津春3号等。

1.3.2 生态防治:

温度、湿度、光照是黄瓜生育和发病的主要因素。黄瓜在白天25~30℃光合作用最旺盛, 此时期内湿度小, 叶片干燥, 病菌受到抑制不发病;下午至上半夜棚温降到16~20℃, 这时光合产物由叶片向瓜条输送养分, 此时也是发病的最适宜温度, 若棚内湿度大, 有水滴形成而发病;下半夜10~15℃为好, 此时呼吸消耗小, 也不易发病。根据生态防治的温湿度的指标要求, 上午温度25~30℃, 湿度60%~70%, 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 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 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 湿度低于85%;傍晚20℃及时盖帘保温, 有利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 最低10℃, 湿度90%左右。注意浇水一定在晴天早晨进行, 切不可阴雨天浇水, 苗期少浇水, 浇小水, 盛瓜期适时浇水, 浇水后立即闭棚升温, 当棚温达30℃时通风排湿, 当棚温降到25℃再闭棚, 棚温升到30℃时再放风散湿。

若发生较重, 可以进行高温闷棚。应先浇水, 后闷棚, 浇水后第2d中午棚温上升高达45℃时不要通风, 使棚温维持45℃达2h后再慢慢放风, 棚温降到25℃时再闭棚。这样10d左右选晴天高温闷棚, 连闷2~3次, 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1.3.3 化学防治:

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物较多, 75%百菌清600倍液, 70%代森锰锌500倍液, 80%乙磷铝500倍液, 25%瑞毒霉800倍液, 58%瑞毒锰锌600倍液, 72%克露600倍液, 72.2%普立克600倍液。每5~7d喷施1次, 连喷2~3次。如果遇到阴雨天气, 棚内湿度大, 不宜喷雾, 可以用20%百菌清烟雾剂, 每100m2用50g, 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 每667 m2棚室用药1kg。

2 黄瓜灰霉病

2.1 症状

黄瓜灰霉病主要为害花和幼瓜, 病菌多从花和幼瓜蒂部侵入, 先呈入浸状, 软腐, 表面密生灰褐色霉状物, 烂去瓜头。烂花落在茎、叶上造成烂茎、烂叶, 并有灰色霉状物。

2.2 发病条件

低温、高湿是黄瓜灰霉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特别是遇到阴雨天气, 光照不足, 棚内温度低 (20℃左右) , 湿度大, 多水滴, 病害很快蔓延。

2.3 防治方法

2.3.1 除病残体:

发病后及时摘除病花、病瓜、病叶, 带出棚外掩埋, 减少病原。

2.3.2 生态防治:

同黄瓜霜霉病, 可以兼治。

2.3.3 药剂防治:

50%速克灵1500倍液, 50%扑海因1000倍液, 75%百菌清600倍液, 50%多菌灵500倍液, 50%农利灵500倍液, 65%甲霉灵1000倍液, 50%多霉灵1000倍液, 每隔5~7d喷施1次, 连喷2~3次。若遇阴雨天, 不宜喷雾, 可改用10%速克灵烟雾剂, 335g/667m2, 或10%灭克粉1kg/667 m2喷粉。

3 黄瓜角斑病

3.1 症状

黄瓜角斑病属细菌性病害, 主要为害叶片, 先是在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的小病斑, 病斑扩大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 黄褐色, 带油光, 无黑霉层, 病斑易破裂形成穿孔。有时可为害瓜条, 使瓜条腐烂并伴有臭味。

3.2 发病条件

病菌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存留土壤中越冬, 低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重茬地发病重。

3.3 防治方法

3.3.1 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15min。

3.3.2 土壤处理:

主要是苗床, 可用50%多菌灵 (防治炭疽病、枯萎病等) 和30%DT (防治细菌性病害) , 按10g/用量, 加适量细干土拌匀, 撒于畦面, 划入土中, 再播种育苗。

3.3.3 药剂防治:

50%DT500倍液, 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 50%丰护安500倍液, 34%绿乳铜500倍液, 77%可杀得500倍液。每7d喷1次, 连喷2~3次。

4 黄瓜蔓枯病

4.1 症状

黄瓜的茎、叶、瓜条都能被害, 茎部受害病斑呈现油浸状, 黄褐色, 有时出现白色胶物, 严重时茎节变黑褐色, 腐烂, 易折断, 病斑常龟裂, 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 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瓜条受害, 多在瓜条顶部出现水浸状, 有白色粘胶物。

4.2 发病条件

病菌可随种子或病残体进行传播, 高温、高湿有利发病, 植株生长势差, 根系不发达, 生长后期发病严重。

4.3 防治方法

4.3.1 种子消毒处理:

用55℃温水浸种, 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4.3.2 增施磷、钾肥:

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注意通风降湿, 抑制病害发生。

4.3.3 药剂防治:

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 70%代森锰锌500倍液, 50%多菌灵500倍液, 每5~7d喷1次, 连喷2~3次。也可用以上药剂涂茎防治。

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防治 篇2

一、几种主要病害的症状

1. 黄瓜霜霉病。

在适宜的条件下, 此病发展迅速, 一两周内可使整株叶枯死, 直接影响结瓜, 流行年份减产可达30%~50%, 黄瓜受侵染后正面呈不均匀的早褪绿、黄化, 逐渐产生不规则枯黄斑, 成株表现为叶面呈多角形斑, 但病斑边缘仍呈黄绿色, 潮湿环境下, 叶背部病斑上长出紫黒色霉层。

2. 黄瓜枯萎病。

常年发病率为10%~30%, 严重时可达80%, 本病典型症状是萎蔫, 中午明显, 早晚尚能恢复, 茎蔓基部稍缢缩, 有的被害部位溢出琥珀色胶体物, 基维管束呈褐色。

3. 黄瓜疫病。

该病能侵害黄瓜的茎、叶、果实, 以及茎蔓基部及嫩茎节部发病较多, 病叶枯萎时, 仍为绿色, 故症状为青枯型, 叶片被害初期产生绿色水渍状斑点, 后扩展为近圆形的大病斑, 果实被害形成暗绿色近圆形凹陷的水渍状病斑, 很快扩展到全果。

4. 黄瓜炭疽病。

苗期受害造成瓜苗猝倒, 在植株生长中, 后期为害较重, 可造成茎叶枯死, 果实受害后果形变小, 常开裂腐烂, 发病严重的田块长期不能再种瓜。

二、几种主要病害的防治

1. 种子处理。

黄瓜的种子可以带有黄瓜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等病菌, 特别是后两种病害, 种子带菌是病害主要来源之一。因此, 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很重要。方法有: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 或用100倍液福尔马林浸种30分钟, 用清水洗净后播种。

2.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是防治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的重要措施, 一般轮作应达到3年以上。

3. 加强栽培管理。

创造一个适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很重要, 同时健壮的植株对病害的抗性也强, 控制室内的温湿度能减轻病害的发生。

4. 选用抗病品种。

津研1、2、3、4号, 山东宁阳大刺瓜等较抗霜霉病, 北京小刺, 长春密刺, 宁阳早黄瓜等抗枯萎病, 长春黄瓜较抗疫病。

5. 小苗嫁接。

利用高抗品种黑粒南瓜做砧木嫁接, 经嫁接的植株生长健壮, 抗病力及抗逆性增强。

6. 高温处理。

在霜霉病发生的前期或中期利用高温灭菌方法处理很有效。方法:选晴天密闭大棚, 使温度上升到44~46℃ (以瓜秧顶端为准) 连续2小时, 处理后及时降温, 并加强管理。

7. 药剂防治。

黄瓜相似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篇3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和靶斑病是危害黄瓜的主要病害, 角斑病为细菌侵染所致, 霜霉病和靶斑病为真菌侵染所致。三种病害症状相似, 不易区分, 需要仔细辨别。如果防治不及时或用药不对路, 会给黄瓜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严重影响菜农经济效益。为了有效地提高防效, 减少损失, 提升黄瓜品质。现将三种病害的区别和防治总述如下。

一、症状区别

1. 病斑大小和颜色

三种病害皆因受叶脉限制而形成多角形病斑。细菌性角斑病病斑较小, 颜色较浅, 呈灰白色;霜霉病病斑较大, 颜色较深, 呈黄褐色, 扩散蔓延快, 易连结成大病斑, 病健交界处不清晰, 病斑很平;靶斑病病斑大小不一, 小的斑为多角形, 受叶脉限制, 大的斑直径有1.5~2 cm, 近圆形, 病斑凸起, 病斑中间凹陷, 中部呈灰白色○至灰褐色, 呈靶心状, 病健交界处明显, 并且病斑粗糙不平。

2. 病斑穿孔

把病叶摘下来对光透视,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斑较薄, 有适光感, 后期易破裂穿孔;霜霉病病斑较厚, 无透光感, 后期常干枯但不穿孔;靶斑病病斑颜色深浅不一, 一圈一圈像靶子, 有适光感。

3. 背面特征

空气潮湿时, 细菌性角斑病病斑周围水渍状明显, 背面溢出白色菌脓, 清晰可辨, 两面均无霉层;霜霉病病叶背面长有灰黑色的霉点或霉层;靶斑病病斑叶两面色泽相近, 病斑靶心外围形成一个黑色霉菌组成的菌圈, 在叶片正反两面均可出现。

4. 发病部位

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茎、果实上均可发病, 茎、叶柄发病常产生水渍状黄色病斑, 并常有白色黏液, 果实发病初为水渍状, 逐渐形成褐色凹陷病斑, 龟裂, 分泌出白色黏液, 病斑可向内发病, 变色;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 茎、卷须及花梗受害较少;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 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 发病从下部叶开始, 逐渐向上部蔓延, 重病株中下部叶片相继枯死, 造成提早拉秧。

二、防治措施

1. 农业措施

(1) 轮作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2) 及时清除病叶残体, 减少菌源

清洁田园, 生长期间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残体深埋。深翻土层, 加速病残体的分解, 减少初侵染菌源。

(3) 合理水肥

增施有机肥料, 合理水肥, 调控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4) 温湿度管理

搞好棚内温湿度管理, 注意放风排湿, 改善通风透气性能。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 农业防治上均可利用大棚能调控温湿度的条件, 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 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生态环境, 抑制病害发生。具体做法:上午日出后迅速使棚内温度提高到25℃~30℃, 最高不超过33℃, 湿度在75%左右, 控制温湿度, 满足黄瓜光合作用的要求, 增强抗病性, 抑制发病。下午适当通风, 使棚内温度降至20℃~25℃, 湿度降至70%左右。夜间温度控制在12℃~15℃。在拂晓温度降至最低, 湿度达到饱和时放风, 降低棚内湿度。

2. 化学防治

(1) 细菌性角斑病

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可选用20%龙克菌悬浮剂500~700倍液, 或可杀得77%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或代森铵50%水剂1 000倍液, 或农用链霉素72%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进行喷雾, 注意交替用药, 每7~10 d喷一次, 连喷3~4次。病害进入流行始盛期以后应适当提高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喷药须仔细地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 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2) 霜霉病

可选用锰锌·乙铝7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霜霉威72%水剂800倍液, 或甲霜灵·锰锌58%可湿性粉剂, 或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甲霜灵·霜霉威2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每7~10 d喷一次, 连喷2~3次。

喷粉可使用百菌清5%粉剂, 每0.067 hm2喷1 kg。视病情每隔8~10 d喷一次, 连喷4~5次。晴天必须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阴雨天全天可喷药。

熏蒸可在傍晚闭棚后, 将百菌清45%烟剂200g或霜疫清15%烟剂250 g, 均匀置于棚内, 点着烟后闭棚, 次日早晨通风。隔7 d熏一次, 次数视病情发展而定。

(3) 靶斑病

发病初期喷洒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多·硫40%悬浮剂500倍液, 或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每隔7~10 d喷一次, 连喷2~3次。发病严重的加喷铜制剂, 可选用硝基腐殖酸铜3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轮换交替用药, 在药液中加入适量的叶面肥, 效果更好。喷药重点是喷洒中、下部叶片。保护地棚室可选用百菌清45%烟剂熏烟, 每亩次 (1亩=0.067 hm2, 下同) 250 g, 或喷洒百菌清5%粉尘剂, 每亩次1 kg, 隔7~9 d喷洒一次, 连续2~3次。

(4)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混合发生

棚室黄瓜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篇4

1 黄瓜霜霉病

1.1 发生症状

黄瓜霜霉病是黄瓜上最常见的一种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 发病严重时, 影响黄瓜结瓜或造成提早拉秧。发病初期, 在叶片上出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 后迅速扩展, 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出现霜霉状, 霉层为灰黑色, 病重时, 叶片病斑相互连片, 病叶枯黄而死, 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1.2 发病规律

黄瓜霜霉病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 适宜发病湿度为85%以上, 温度高于30℃或低于15℃, 可抑制该病的发生, 湿度低于60%时, 病菌孢子无法产生, 湿度低于70%时, 病菌孢子不能发芽造成侵染。

1.3 防治措施

黄瓜霜霉病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黄瓜品种;二是实行轮作, 加强管理, 使棚室内的温湿度不利于其发展, 且调控好肥水, 促进瓜秧健壮[1];三是药剂防治:①烟熏法。一般在结瓜期发病前进行, 用45%百菌清烟剂3 000~3 750 g/hm2于傍晚时将药剂放在棚内, 放置密度60~75处/hm2, 密闭棚室, 次日清晨通风。②喷雾法。常用药剂有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2 黄瓜角斑病

2.1 发生症状

黄瓜角斑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造成侵害, 受害部位主要为叶片。初受害时, 在叶片上呈现水渍状病斑, 后逐渐扩大形成多角形黄褐色病斑, 当外界湿度较大时, 有白色菌脓现于叶背病斑处, 且容易造成开裂或穿孔[2]。果实及茎受害后, 初呈水渍状病斑, 有白色菌脓着生其上, 果实上的病斑可沿维管束的果肉向内扩展, 并可蔓延到种子, 幼苗发病时, 子叶上初生水渍状圆斑, 稍凹陷, 后变褐色干枯。

2.2 发病规律

病原菌可随病残体或种子在土壤中越冬, 存活期可达2年。种子带菌, 发芽后即可引起初侵染, 对子叶造成侵害, 出苗后子叶病部溢出的菌脓, 可借昆虫、水流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 侵入部位有气孔、伤口及水孔, 从而造成多次重复侵染。低温、高湿、重茬的棚室发生严重, 特别是当叶片上有水珠或结露时间长时发病更为严重。

2.3 防治措施

黄瓜角斑病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从无病瓜上选留种, 瓜种可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 h或50℃温水浸种20 min, 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还可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 min, 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 h或100万U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 h, 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无病土育苗,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三是药剂防治, 用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预防, 7 d用药1次;当发病较轻时, 用氟硅唑咪鲜胺600~800倍液喷施, 5~7 d用药1次;当发病严重时, 用氟硅唑咪鲜胺300倍液喷施, 3 d用药1次, 喷药次数视病情决定。

3 黄瓜靶斑病

3.1 发生症状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 初受害时, 呈现直径1 mm左右的黄色水渍状病斑, 随着病情的发展, 病斑扩大为不规则形或圆形, 病斑整体褐色, 中央呈现半透明的灰白色, 叶正面的病斑粗糙不平。发病后期, 病斑直径可达10~15 mm, 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居于病斑中央, 当外界湿度较大时, 有稀疏的灰黑色霉状物着生于病斑上。

3.2 发病规律

黄瓜靶斑病由细菌和真菌混合侵染引起,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 存活期可达6个月, 第2年外界条件适宜时, 病菌借雨水或气流进行传播, 完成初侵染。该病在结瓜盛期发生较多, 发病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 最终导致植株枯死[3]。

3.3 防治措施

黄瓜靶斑病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 彻底清除前茬作物病残体, 减少初侵染源, 同时喷施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 驱避地下病虫, 隔离病毒感染, 不影响种子萌发吸胀功能, 加强呼吸强度, 提高种子发芽率。摘除中下部病斑较多的病叶, 减少病原菌数量。三是药剂防治。如发现病情即使用20%硅唑·咪鲜胺1 000~1 200倍液均匀喷施于患病处, 效果突出, 或用黄斑净对水进行叶面均匀喷雾, 或使用黄瓜靶斑净25 g对水15 kg均匀叶面喷施, 发生严重地块适当加大浓度, 间隔5~7 d再喷施1次, 可起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4,5,6]。

4 棚室黄瓜常见病害的识别方法

4.1 黄瓜霜霉病和角斑病的区别

霜霉病叶背面, 在高湿度环境下, 能看到黑色的霉层, 但如果温室环境比较干, 就无法看见较厚的黑色霉层, 角斑病则无黑色霉层。霜霉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几个多角形水渍状病斑, 病斑较大, 而细菌性角斑病在叶片背面产生针状水渍状病斑, 往往几十个病斑同时发生, 病斑较小。角斑病的病斑颜色呈浅灰白色, 有透光感, 后期易穿孔;而霜霉病的病斑由于真菌寄生, 多呈不同程度的黄色, 不透光, 不穿孔。细菌性角斑病, 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而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4.2 黄瓜靶斑病与角斑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 叶两面色泽相近, 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 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 清晰可辨, 两面均无霉层。

4.3 黄瓜靶斑病与霜霉病的区别

靶斑病病斑枯死, 病健交界明显, 病斑粗糙不平;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 病健交界不清晰, 病斑很平[7,8,9]。

参考文献

[1]孙学亮.大棚黄瓜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9) :185-186.

[2]任素樱.保护地冬春茬黄瓜花打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1) :126.

[3]武秀梅, 李玉芬, 史军, 等.温室黄瓜栽培的生理病害及其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3) :122.

[4]杨桂花, 孙鹏.大棚黄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189, 199.

[5]李龙昌, 张立甫, 冯会敏.棚室黄瓜几种常见生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学实验, 2001 (2) :19.

[6]徐爱霞, 李建峰, 魏钊, 等.黄瓜常见易混淆病害的识别及防治[J].西北园艺 (蔬菜专刊) , 2009 (1) :35-36.

[7]王华.棚室黄瓜几种病症的原因及防治[N].吉林农村报, 2010-05-05 (4) .

[8]李静.黄瓜几种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 (6) :39-40.

大棚黄瓜栽培及主要病害防治技术 篇5

1 品种选择

栽培品种应选择耐热、生长势强、抗病、品质好、产量高的黄瓜品种。

2 整地施肥

播种前首先要进行清洁田园, 清理残根败叶和杂草, 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秋大棚黄瓜生长期比较短, 所以要重施基肥, 基肥以一特、环保有机肥为主, 每亩一特有机肥不低于1500 kg, 或优质环保有机肥2000 kg以上, 最好是沟施。沟施有机肥时每亩应增施硫酸钾 (或硝酸钾) 20 kg, 30 kg磷酸二铵。结合施肥, 深翻土地25~30 cm, 把肥翻入土中, 肥、土掺和均匀, 整细耙平。采用小高畦栽培, 畦高15~20 cm, 畦底宽80 cm, 畦上口为拱型面。也可做成瓦垄畦, 浇水采用膜下暗灌的方法, 既节水, 又可以降低棚室湿度, 减少病害的发生。畦的方向为东西行向、大小行, 大行距90 cm, 小行距50 cm (也就是140 cm双行栽培) 。采用黑色地膜效果比较好, 可起到降低地温、除草、保水、保肥的作用。

3 播种和育苗

秋大棚延后栽培采用直播或育苗方式均可但仍以直播方式较好。播种简便, 一次完成, 免去搬苗移栽的麻烦。同时也没有移植伤根的顾虑, 苗壮, 死苗少;但如果棚前茬作物长势良好, 不能及时倒茬时, 也可先在别处苗床上覆盖银灰色遮阳网降温保湿集中育苗。但最好用营养钵育苗, 苗龄不宜过大。

3.1 直接播种法

所谓直播, 就是前期不给温室和大棚覆盖塑料薄膜的情况下在棚内直接播种, 这种方法虽然省塑料薄膜式遮阳网。但由于高温、热雨以及阳光强烈照射, 使黄瓜出苗后茎叶易受伤害, 淹水后烂根或徒长土壤板结, 出苗不齐, 病虫害也严重。因此, 生产上多采用大棚前期高温期覆盖遮阳网, 以利于遮阴防雨, 降温保温, 保全苗。秋大棚黄瓜种植密度可稍大些。行距65 cm, 株距25~30cm, 按行距开沟, 沟深3~4 cm, 浇足底水, 随浇随播每隔7~8 cm点种1~2粒干种子, 一般不用浸种催芽, 播种后覆土形成鱼脊背并稍加镇压。或按行株距开穴, 每穴点播3~4粒种子, 播种后覆土, 稍加镇压, 随即浇水。

3.2 育苗法

种子用温汤浸种后即可播种在覆地苗床上, 苗床上临时搭起荫棚式覆盖银灰色遮阳网降温保湿、保出苗。

4 管理

苗期管理较省工, 只要播种前灌水量足而均匀, 一般播后2 d出齐苗。当幼苗子叶平展、第一片真叶出现时可分苗也可不分苗直接移栽, 分苗时将苗假植在营养钵内或分苗床内, 分苗后应及时盖遮阳网保湿缓苗。

不透明覆盖物的管理与大棚的光温条件密切相关。上午揭草苫的适宜时间, 以揭开草苫后大棚内气温无明显下降为准, 睛天时, 阳光照到棚面时及时揭开草苫, 下午棚温降至20℃左右时盖苫。深冬季节, 草苫可适当早揭晚盖, 一般雨雪天, 棚内气温只要不下降, 就应揭开草苫, 大风雪大, 揭苫后室温明显下降时, 可在中午短时揭开或随揭随盖。连续阴天时, 揭苫后会使室内气温下降, 但仍要揭开, 下午可早盖。久阴乍睛时, 要陆续间隔揭开草苫, 不能猛然全部打开, 以免闪苗。

协调瓜秧生长, 秋棚黄瓜生长期短, 结瓜期只有40多天。因此要充分发挥湘春七号对光照日时不敏感的特点及节成性好、瓜码密、结瓜集中的优势。早期以促秧为主, 12节以下侧枝摘除, 腰瓜后适当留3~4条侧枝, 每侧枝留一瓜一叶摘心, 达到主侧枝同时结瓜的效果。结瓜后期适当摘除底部老叶、病叶、减少养分消耗, 保证瓜条生长的需要。

5 病虫害防治

秋大棚黄瓜常见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疫病。虫害除蚜虫、茶黄螨外, 近年来潜叶蝇、菜青虫也有发展的趋势。仍应以预防为主。

5.1 霜霉病

叶背水浸状斑块。防治方法:叶面上喷施0.16%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0.2%白糖水;病害严重时可采用高温闷棚法;发病初期, 可喷75%百菌精可湿性粉剂500倍+甲基托布津500倍混合液或6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发病中期, 用杜邦克露、安克+品润混合液或西先玛林+代森锰锌混合液, 用量见产品说明。发病后期, 将病叶全部摘除, 采用高温闷棚法;注意喷药剂应该均匀的正反两面喷洒, 喷药量应该在60 kg药液/亩以上。

5.2 细菌性角斑病

叶背水浸状斑点。注意霜霉病是斑块, 有3~10 mm2。而细菌性角斑病是斑点, 大小在1 mm2以内。另外的区别还有: (1) 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白色菌脓, 干燥后为白色膜状或粉末状, 这与霜霉病叶背病斑上长出的紫黑色霉层不同; (2) 叶部病斑后期穿孔, 与霜霉病后期不穿孔不同; (3) 危害瓜条, 腐烂有臭味, 霜霉病不危害瓜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新植霉素50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 (dt杀菌剂)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磷铝 (dtm)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松脂酸铜 (绿乳铜) 乳油300~400倍液, 或7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 每隔7~10 d喷一次, 连续喷3~4次。铜制剂使用过多易引起药害, 一般不超过3次。喷药须仔细周到地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 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品种选择, 整地施肥, 播种和育苗, 田间管理及主要病害防治等技术措施。

黄瓜病害图像自动分割方法研究 篇6

黄瓜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蔬菜之一, 而黄瓜的病害对产量带来的损失非常大, 利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当前流行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黄瓜种植过程中的病害进行监测和防治是农业物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病害图像分割是农作物病害识别的关键技术之一, 自然条件下获取的作物病害图像受外界条件 ( 光照、杂草、土壤等) 的影响较大, 其病斑分割与理想条件下的病斑分割相比较, 难度更大。当前比较成熟的用于图像分割的黄瓜病害图像多是在理想条件下获得的[1 - 2]。阈值分割法是一种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 因其实现简单、计算量小、性能较稳定而成为图像分割中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分割技术。阈值法效率的关键是设定图像分割的阈值。通常情况下, 阈值的设定由操作人员人工设置, 而人工选择合适的阈值需要实验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反复尝试, 效率低下。从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出发, 先得到各个灰度级的概率分布密度, 就可以选取一个或多个合适的阈值。为此, 提出一种利用二维最大熵法[3]和差分进化算法[4]自动生成图像分割阈值的方法, 并用这种方法进行自然条件下获取的黄瓜病害图像分割。

1 二维最大熵阈值法

二维阈值法通过确定图像直方图中每一特征的阈值来确定直方图的最优阈值点[5 - 6]。设图像的灰度级取值范围是0 ~ ( L - 1) , f ( x, y) 是像素点 ( x, y) 的灰度级, g ( x, y) 是以 ( x, y) 为中心, 大小为k × k的邻域内像素的平均灰度级。邻域的平均灰度级定义为

其中, 1≤x + m≤M, 1≤y + n≤N, M和N是图像的高度和宽度, k一般设为奇数。

二维直方图N ( i, j) 定义为灰度级f ( x, y) = i, 并且其邻域内平均灰度级g ( x, y) = j, ( i, j = 0, 1, …, L -1) 。对于一个大小为M × N的图像, 用元组 ( i, j) 进行表示。如果 ( i, j) 的出现的频率是fij, 则相应的联合概率pij分布定义为

其中, i, j=0, 1, …, L-1, 并且。由于pij是灰度级i和邻域灰度平均值j的联合概率分布, pij的分布集中分布在对角线 (0, 0) ~ (L-1, L-1) 的周围。使用像素灰度值和邻域平均灰度值就可以求得二维灰度直方图, 如图1所示。

在图1 中, 区域A表示识别的对象, 区域B表示背景, 远离对角线的区域C和区域D表示边界和噪音。因此, 图中{ s, t} 的最优阈值可以在区域A和区域B中使用二维最大熵法得到, 使得图像中识别对象和背景分布值的后验熵最大。

由于在区域识别对象区域A和背景区域B中的概率分布不同, 为了使目标和对象的熵具有可加性, 需要对区域A和区域B的概率进行归一化。设二维阈值{ s, t} ( 0≤s < t≤L - 1, s, t∈N) , A和B的概率为

则二维熵为

识别对象和背景的二维熵为

则熵的判别函数为

考虑到识别对象A和背景B在图像中占的比例较大, 而作为噪音和边界的区域C和D在图像中的影响较小, 所以远离对角线的噪音和边界的概率可以忽略掉[7]。因此, 区域C和区域D的概率设为0, 即pij= 0, ( i = s, …, L - 1; j = 0, …t - 1, ) 和 ( i = 0, …, s - 1; j = t, …, L - 1) 。因此有

则 φ ( s, t) 可以转换为

{ s, t} 的极大阈值为

2 基于差分进化的二维最大熵阈值分割

差分进化算法[4]是Storn和Price在1997 年提出的一种基于种群差异的进化算法, 是一种采用实数向量编码的优化算法, 在连续空间中随机搜索寻找最优解。差分进化是基于种群的优化算法, 与遗传算法不同之处在于差分进化的变异是个体算术组合的结果, 而遗传算法的变异是个体基因轻微扰动的结果。差分进化算法原理简单、易于实现, 运行结果可靠性、鲁棒性较强, 收敛速度快。差分进化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图像处理[8]、模式识别[9]、农业及水利[10]及电力系统调度[11]等领域。

2. 1 适应度计算

适应度函数值确定进化算法中个体的选择。在本文中, 适应度函数定义为

其中, Ψ ( s*, t*) 就是式 ( 12) 中得到的{ s, t} 的最大阈值。

2. 2 个体编码

个体编码使用的是元组 ( i, j) , 其中i表示像素 ( x, y) 的灰度级, j表示 ( x, y) 邻域平均灰度级。由于在元组 ( i, j) 中只有两个数值, 因此选择n个元组构成个体, 个体组织为

在实验中, n设为8。初始化阶段, 个体由随机生成的 ( 0, L - 1) 间的整数构成, 并且在同一个个体中数值不能重复。

2. 3 终止条件

终止条件为最大循环次数100 或者两次进化结果差别小于10- 6。

2. 4 基于差分进化的二维最大熵图像分割算法

步骤1: 输入图像数据Img并转换为灰度级, 将Img图像进行HSI转换, 得到H变量、S变量和I变量。邻域大小设为k = 3。

步骤2: 设定差分进化算法交叉率CR、缩放因子F、种群大小NP和算法终止条件t = 1。

步骤3: 利用式 ( 2) 计算二维直方图联合概率pij。

步骤4:生成如 (14) 所示的初始种群。

步骤5: 进化操作。1子步骤5. 1 差分进化算法变异操作; 2子步骤5. 2 差分进化算法交叉操作; 3子步骤5. 3 从个体中将 ( i, j) 分离出, 按照 ( 13) 计算每个 ( i, j) 的适应度值; 4子步骤5. 4 差分进化算法选择操作。

步骤6: 如果循环达到了终止条件, 输出 ( i, j) 的差分进化结果, 退出差分进化; 否则如果t < 30, t = t+ 1 返回步骤5。

步骤7: 利用求得30 次的 ( i, j) 的平均值求解阈值Thresh。

步骤8: 利用阈值Thresh对I变量进行分割得到二值图像tmp。

步骤9: 对二值图像tmp进行形态学运算。

步骤10: 二值图像tmp与img图像数据进行逻辑与运算, 输出分割结果。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1 参数设置

实验中, F = 0. 9 and CR = 0. 5, NP = 50。

3. 2 实验结果

本文采用在实际自然环境下拍摄的黄瓜病害图像进行验证。黄瓜炭疽病叶图像如图2 所示, 黄瓜灰霉病叶图像如图5 所示, 黄瓜霜霉病叶图像如图8 所示。本实验分两部分: 第1 部分是单独一次运行二维最大熵过程生成阈值进行图像分割; 第2 部分为了降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偶然性误差的可能性, 在实验中将差分进化算法分割独立运行30 次, 然后将30 次生成的阈值的平均值用于相应的黄瓜病害图像分割。两部分实验得到的阈值如表1 所示, 未经差分进化优化后的阈值进行分割的炭疽病图像如图3 所示, 灰霉病图像如图6 所示, 霜霉病图像如图9 所示, 经过差分进化优化得到阈值进行图像分割得到的结果如图4、图7 和图10 所示。从两种不同方法图像分割结果中可以发现, 本文中提出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将自然条件下获得的病害图像中的病斑分割出来。

4 结论

提出了一种黄瓜病害图像自适应阈值图像分割方法, 利用二维最大熵产生阈值, 并用差分进化算法对产生的阈值进行优化, 阈值30 次独立实验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生成的阈值。利用本方法进行黄瓜灰霉病叶、霜霉病叶以及炭疽病叶图像的分割, 在与未经差分进化算法进行优化的阈值图像分割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 本文提到的方法在图像分割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由于在实验过程中的阈值完全自动产生, 灰霉病图像分割结果中少量的病害图像像素被分离掉; 而在霜霉病和炭疽病病斑分割中, 病斑之间的少量绿叶像素没有完全被去掉。因此, 提高自动阈值图像分割的精度是以后需要改进的工作。利用分割的图像, 选用合适的分类器进行自然条件下农作物病害图像的识别以及防治也是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

摘要:黄瓜病害图像分割是其病害图像识别及后续工作的重要步骤。为此, 基于二维最大熵原理, 结合差分进化算法生成图像分割阈值, 提出了一种黄瓜病害图像自动分割方法。为了避免实验中出现的偶然性误差, 采用30次独立运行的差分进化优化结果平均值作为图像分割的阈值。自然条件下摄取的黄瓜炭疽病叶图像、灰霉病叶图像和霜霉病叶图像的实验测试表明, 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性能。

关键词:黄瓜病害,自动图像分割,二维最大熵,差分进化

参考文献

[1]司秀丽.黄瓜病害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06.

[2]刘志华, 程鹏飞.黄瓜侵染性病害图像处理及特征值提取方法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6 (3) :351-354.

[3]A.K.C.Wong, P.K.Sahoo.A gray-level threshold selection method based on maximum entropy principle[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1989, 19 (4) :866-871.

[4]Storn R, Price K.Differential Evolution–A Simple and Efficient Heuristic for Global Optimization over Continuous Spaces[J].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1997 (11) :341-359.

[5]P.K.Sahoo, S.Soltani, A.K.C.Wong.A survey of thresholding technique[J].Computer Vision Graphics Image Process, 1988, 41 (2) :233-260.

[6]A.Abutaleb, A.Eloteifi.Automatic Thresholding Of GrayLevel Pictures Using 2-D Entropy[C]//Proc.SPIE 0829, Application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X, 29 1988.

[7]刘健庄.基于二维直方图的图像模糊聚类分割方法[J].电子学报, 1992, 20 (9) :40-46.

[8]陈荣元, 林立宇, 王四春, 等.数据同化框架下基于差分进化的遥感图像融合[J].自动化学报, 2010, 36 (3) :392-398.

[9]Rami N.Khushaba, Ahmed Al-Ani, Adel Al-Jumaily.Differential Evolution based Feature Subset Selection[C]//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Tampa, FL.2008.IEEE.ICPR 2008:1-4.

[10]覃晖, 周建中, 王光谦, 等.基于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的水库多目标防洪调度研究[J].水利学报, 2009, 40 (5) :513-519.

基于环境因子的黄瓜病害预测研究 篇7

日光温室中病害的预测预报是病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防治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的依据,更是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前提[1]。病害预防是降低产量损耗、减少农药施用量和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最佳途径。当植株生长到已有病害症状发生时,即使人们能做出准确诊断和恰如其分的治疗处理,也是一种被动的补救措施。虽然这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此时施用农药防治效果差且易造成农药污染,致使蔬菜农药残留超标,这又是人们所不希望得到的结果。日光温室内湿度大、温度高,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会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给菜农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正确识别诊断黄瓜病害,及时地采取得力措施防治,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重要措施[2]。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它在农业上的应用尤为广泛。影响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因素较多,包括气象条件、自然环境、农业生态条件、本身表现出的密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等。这些因素对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因此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在对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情况进行预测应用时受到较大的限制。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是一种非线性预测理论,由于它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容错性能力,因而在模式识别和系统辨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人工神经网络已成为研究这一领域问题的新手段和方法[4,5,6,7,8,9,10,11,12,13,14]。

在神经网络模型中,前馈式的BP神经网络是一种最简单且用途广泛的人工神经网络,它适用于非线性的模式识别和分类预测问题。BP人工神经网络因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已成为研究这一领域问题的新手段和方法。因此,本文运用BP神经网络理论和方法,建立了根据环境因子预测黄瓜常见流行病,为解决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提供简便的方法。

1 黄瓜病害的环境原因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保护地栽培黄瓜的面积逐年增加,但是产量得不到明显提高[15]。气象资料统计分析,黄瓜的生长对气候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温度方面,黄瓜喜温怕寒,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 ℃,夜间适温为15~18 ℃;在光照方面,黄瓜比较耐弱光;在水分方面,黄瓜不喜旱,喜潮湿,要求土壤和空气有较高的湿度,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因此,黄瓜生长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以及适宜的温度,不适合的温度、湿度会引起黄瓜的各种病害。由于温室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多年种植,黄瓜病害的种类、数量及为害程度都有了新的变化,防治愈来愈困难。能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黄瓜病害已成为黄瓜能否高产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讲,温室大棚黄瓜生产是持续同病虫害斗争的过程。

能够准确且及时地对病虫害做出诊断,采用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往往需要在现场用较短的时间做出识别和诊断。每种病害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与病虫害有关的前期因子较多,而且很复杂。其中,气象因子与病虫害关系密切。不过,气象因子与病虫害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因此用常规的数理统计方法找出气象因子与病虫害之间的某种函数关系有一定难度。病害主要有霜霉病、黑星病、细菌性角斑病、枯萎病、灰霉病、白粉病和病毒病等。黄瓜的每种病害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黄瓜黑星病又叫疮痂病,是大棚温室黄瓜的毁灭性病害,危害叶、茎、瓜、果,尤以嫩叶幼瓜生长点受害最重。它的发病环境条件以17℃左右最适合,相对湿度达90%以上。

2 BP神经网络结构及学习算法

2.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BP网络(Back—Propagation network)是一种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ANN模型,由一个输入层、一个输出层和一个或多个隐层组成。输入层节点与输入特征一对一联接,各相邻层的节点之间单方向互联,如图1所示。

2.2 BP神经网络的算法

设网络输入为X,输入神经元有r个;权值为w,隐含层有s1个神经元,激发函数为F1;输出层内有s2个神经元,对应的激活函数为F2,输出为Y,目标矢量为T

2.2.1 信息的正向传递

1)隐含层中,第i个神经元的输出为

y1i=f1(j-1rw1ijxj+b1j)(i=1,2...,s1) (1)

2)输出层中,第k个神经元的输出为

y2k=f2(i=1s1w2kiy1i+b2k)(k=1,2,...,s2) (2)

3)定义误差函数为

E(W,B)=12k=1s2(tk-y2k)2 (3)

2.2.2 求权值的变化及误差的反向传播

1)输出层的权值变化。

对从第i个输入到第k个输出的权值变化为

Δw2ki=-ηEw2ki=-ηEy2ky2kw2ki=η(tk-y2k)f2´y1i=ηδkiy1i

(4)

式中,δki=(tk-y2k)f2´=ekf2´ek=tk-y2k

同理可得

Δb2k=-ηEb2ki=-ηEy2ky2kb2ki=η(tk-y2k)f2´=ηδki

(5)

2)隐含层权值的变化。

对从第j个输入到第i个输出的权值,其变化量为

Δw1ij=-ηEw1ij=-ηEy2ky2ky1iy1iw1ij=ηk=1s2(tk-y2k)f2´w2kif1´xj=ηδijxj

(6)

式中,δij=eif1´,ei=k=1s2δkiw2ki

同理可得,Δb1i=ηδij

3 建立B-P神经网络病害预测模型

根据造成温室黄瓜病害的环境因素条件,建立基于黄瓜病害的知识库。通过知识库建立以环境因素为输入、病害为输出的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未来的病害。这个知识库现在大概包含10多种的病害环境条件。根据造成黄瓜病害温度、湿度的数值和病害的种类,建立B-P神经网络病害预测模型。以常见的4种病害—蔓枯病(0001)、猝倒病(0010)、枯萎病(0100)和黑星病(1000)为例,建立病害预测模型。

如果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分别为r, q, m。则该3层网络可表示为BP(r, q, m)。本研究采用在标准结构基础上设计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为BP (2, 16, 1),隐含层的激活函数使用可导函数tansig,输出层使用线性函数purelin。网络阈值和初始权值初始化为随机数。网络的训练目标为总均方差小于0.02。以MATLAB7.0作为系统仿真平台,进行建模仿真。模型训练过程如图2所示。

4 模型的模拟结果及检验

随机抽取未参加学习的、当年的10个样本进行预报,并对这个独立样本预测结果进行检验。表1给出了4种常见病的预测结果。由表1可以得到,其预测精度是令人满意的。

5 结论

1)BP人工神经网络因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已成为研究植物病害预测这一领域问题的新手段和方法。

2)人工神经网络抗干扰能力和非线性拟合能力强,具有高度的鲁棒性,建立的网络模型稳定性好。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植物病虫害诊断和预测的精度。

3)在研究过程中发现,3层BP网络方法虽然是一种处理非线性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但在BP算法的学习训练过程中收敛速度较慢,而且在网络训练时会在极小点附近产生振荡,导致不收敛等问题。建议考虑采用相关算法,针对上述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4)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预测时,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病虫害及影响因子,选择学习训练样本。因此,该方法灵活且方便。

上一篇:计算机电子商务下一篇:颈部血管彩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