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保护(共7篇)
营养保护 篇1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机体耐受性和协调性较差, 多因其肌肉、韧带力量较弱, 关节稳定性差, 不能负担较大的运动负荷;再加上动作技术不熟练没有参加系统的训练, 如果运动中的身体姿势不正确, 或者变换步伐不得当时, 都容易引起关节的损伤, 特别是膝关节。膝关节由软骨、韧带、含有润滑液的关节囊组成, 关节软骨为关节表面的薄层透明软骨, 表面光滑, 可减小关节运动时的摩擦力。关节软骨含水约80%, 固体胶原、蛋白聚糖及其他约20%。分为表层、固有层、胶原纤维、软骨细胞和蛋白多糖, 表层又分为粘液层 (可能是透明质酸盐) 和纤维层, 固有层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及糖蛋白。保护关节健康的营养原则如下:
一、抗氧化, 保护关节免受自由基损伤
运动时产生过多的自由基, 自由基致使脂质过氧化, 还直接与软骨中的透明质酸反应, 攻击其中结合多糖的化学键, 使透明质酸发生解聚和降解, 可引起软骨细胞的形态、生长状态和功能改变, 抑制蛋白多糖的合成, 导致骨胶原蛋白变性。运动产生过多的自由基不仅可破坏软骨基质, 而且损伤软骨细胞, 甚至引起膝关节及踝关节软骨的损伤与病变。
二、补充关节恢复的原料
氨基葡萄糖有助于保持体内结缔组织的结构, 如韧带、肌腱, 它对于软骨的维护和再生至关重要。青少年运动员在运动后补充氨基葡萄糖, 可以提供关节软骨组分的前体, 如糖胺。软骨素对于维护软骨的功能和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是构成软骨结构必不可少的组分, 也能增强抗压力。
三、抗击炎症, 缓解疼痛
关节日常磨损导致了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 软骨细胞造成胶原蛋白聚糖酶上调, 最终导致关节软骨和细胞外基质受到破坏, 疼痛和僵硬很快随之而来, 而胶原蛋白能够帮助受活动相关的关节疼痛折磨的运动员减轻疼痛。还有一些其他植物活性成分如姜黄素等能有效地抗击炎症、缓解关节疼痛的效果。
四、增强钙的吸收
我们都知道补充钙对于骨骼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而关节健康与骨骼健康密不可分。但是除了补钙以外, 我们还要重视促进钙的吸收, 维生素D支持钙在肠道的吸收, 保持矿物质在体内的平衡;而维生素C能抑制破骨细胞, 激励成骨细胞, 从而促进骨形成而非再吸收, 因此能预防低代谢率骨质流失。
五、健康小贴士
1.优先考虑ω-3脂肪酸。这些必需脂肪酸已经证明能降低慢性炎症。尝试增加摄入深海脂质鱼类 (金枪鱼、鲑鱼等) , 核桃和亚麻籽。如果你不能通过食物获得充足的ω-3脂肪酸, 建议每天补充鱼油获取1~3g的EPA/DHA;
2.补充水分。水分能帮助顺滑关节。
3.试着减少摄入四腿动物和增加每周对无腿动物蛋白如鱼、豆类及两腿禽类蛋白的摄入, 以帮助降低引起关节疼痛的炎症蛋白的量。
4.如果你已经感觉到关节疼痛, 尝试摄入氨基葡萄糖软骨素30~90天, 每天摄入500mg, 分3次补充。如果你的疼痛没有得到缓解, 停止服用, 就当有可能你没有反应。
5.彩虹饮食法—增加摄入蔬菜和水果的颜色种类和总量, 从而降低关节炎症的发生。采用蔬菜和水果来取代含糖、含盐零食, 从而获得更好的关节健康。
6.抗氧化剂能消除自由基, 过多的自由基可能会损伤关节。以富含VC、VA、V E和硒的膳食为目标, 记住采用彩虹饮食法, 选择黄色和橙色水果和蔬菜比如胡萝卜、哈密瓜、杏子, 以及深绿色蔬菜以获得VA。VC的很好的食物来源包括红灯笼椒、花椰菜、柑橘类、木瓜和树莓等。牛油果、杏仁、花生酱和全谷物面包是很好的VE食物来源, 而富含硒的食物有巴西果、鲑鱼和糙米。
7.菠萝蛋白酶——菠萝中的活性酶, 已经表明具有抗炎和止痛的特性。很多研究已经证明菠萝蛋白酶和其他酶如木瓜蛋白酶对缓解骨关节炎的效果。
8.豆类和其他脂肪含量低的蛋白质是肌肉和软骨的合成原料, 而肌肉和软骨与关节健康有着紧密联系。蛋白质是维持组织的修复和新生的基本原材料。很好的低脂肪蛋白食物来源包括豆类、无皮家禽、鱼类和海鲜、和适度的坚果。
9.保持健康的体重。过多的体重意味着关节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如果你超重了又想降低关节疼痛, 是时候总体来注意膳食了。从一些简单的策略开始, 如吃原生态的食物, 尝试选择完整和天然形式的食物, 使用通过食物来使身体变得干净的菜单, 减少使用加工食品和化学调料, 尽量维持自然状态使用原材料的饮食习惯。尝试每天摄入4~5次小餐。每一份的量:真的要注意每一份的量。认真阅读标签, 认识到你实际上摄入了多少。
10.吃原生态的食物。加工食物不含有天然的复合营养素。确保你摄入的食物80%是天然原生态食物, 如全谷类食物、蔬菜、水果、坚果、种子及豆类和脂肪含量低的蛋白质。
(专栏稿件由康比特特约提供)
营养保护 篇2
营养缺乏、过量或不平衡都会直接导致植物生长繁殖障碍甚至死亡,通过改良土壤或补充矿质元素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植物营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已经从传统人工生态系统发展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但总的来说,这一学科还没有真正渗透到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领域中来.中国各植物园目前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工作,但人们都只重视了物种的引入,却忽视了它们在迁地保护过程中业已存在和可预见的生长繁殖障碍,对迁地保护植物的研究很少涉及其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条件.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目前应开展的几项工作:(1)明确优先开展植物营养学研究的.物种范围;(2)物种原产地土壤与植物化学元素背景值的分析;(3)迁地保护物种营养状况动态监测与营养诊断.该研究思路的提出,无论是从植物营养学与植物保育学的学科交叉角度,还是从珍稀濒危物种迁地保护保育策略的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万开元 陈防 陈树森 钟志 李作洲 苏丽 Kaiyuan Wan Fang Chen Shusen Chen Zhixiang Zhong Zuozhou Li Manli Su 作者单位:万开元,Kaiyuan Wan(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陈防,陈树森,李作洲,苏丽,Fang Chen,Shusen Chen,Zuozhou Li,Manli Su(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
钟志,Zhixiang Zhong(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武汉,430070)
论烹调中营养素的保护 篇3
一、选料精细,合理的加工
选料精细,合理的加工是中国菜肴的特点之一。烹调之前,首先要选购新鲜卫生、无病毒的原料。只有这样的烹饪原料才富有营养,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凡污染和变质以及有的畜禽肉都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不可食用,加工前一定要严格选料。
烹饪原料的合理加工,应坚持先洗后切的原则,切后的原料不要放在水中浸泡,经加工处理的块要尽可能切得大些,以减少原料中营养素的氧化反应,并避免原料中维生素C、维生素A的过量损失。对新鲜原料进行初步加工采用沸水烫料时,应根据烹调的要求而定。鲜菜尽量不烫而应直接烹调,因为高温会破坏较多的维生素C、B1、B2,但有时为了除去原料的异味,增加香味或调整各种原料的烹调成熟时间而非烫不可的原料,也要整棵或整块地烫,操作一定要大火水沸,加热时间要短,操作速度要快,原料分几次下锅,使水温降得不致过低,由于火旺水温很快又可达到沸点,原料在沸水中翻转几下即可捞出。这样不仅能减轻原料色泽的变化,同时可减少维生素的损失。比如新鲜的菠菜,除含有草酸成分外,还有大量的叶绿素,经过合理加工沸水烫制后,由绿色变为碧绿色,这是大多数蔬菜的新鲜色泽的标志 ,能给人一种清新美感。菠菜在烹饪过程中如盖上锅盖,菠菜中所含的草酸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就会溶解在菜汤中,致使叶绿素发生生化反应,结果菠菜变黄;敞开锅盖能减轻叶绿素变黄,从而保护碧绿素。只要缩短烹调时间,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保持菠菜的叶绿色,经沸水烫后,虽然有少部分维生素的损失,但能除去约60 %的草酸,所以合理的加工才能保护食物中的营养素的存在。
二、合理搭配
烹调中科学合理地搭配菜肴是保持营养素的关键。原料合理配料会使菜肴所含营养素比例相对平衡,符合色、香、味、形完美要求。一般菜肴的质量,要求把经过加工处理的几种主料和配料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使之成为一个菜或一席菜。通过多品种多样化的合理搭配达到营养互补的作用。
1.菜肴营养和质地的搭配
保护菜肴的营养价值,使食用者获得更为全面的营养,是合理配菜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配菜时不仅要配质地,软配软、脆配脆、韧配韧、嫩配嫩等,更重要的是营养搭配。首先要注意营养平衡;其次要注意营养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不同食物的营养特点。多种食物相配,荤素搭配,使一份菜或一席菜的营养成分更为全面,提高菜肴的营养价值。例如“肉丝炒绿豆芽”一菜,猪肉所含蛋白质、脂肪是绿豆芽的10余倍,而绿豆芽则含有丰富的猪肉所缺少的维生素C和其他维生素,二者搭配使菜肴的营养素得以互补,提高了菜肴的营养价值。
2.菜肴数量搭配
一份菜肴的量,是按一定比例配置的各种原料的总量,也就是一份菜肴的单位定额。每一份菜肴都有一定数量的定额。它通常用各种不同规格盛器的容量来衡量确定。配菜时,首先取出适应某一菜肴所要求定额的盛器,然后将组成此菜所需的主配料搭配,必须突出主料,配料只起陪衬、烘托和补充营养的作用。所以,主料应选用含营养丰富的动物性原料,而且主辅料的比例要恰当,一般为4:3或3:2,并应选用多种原料配菜。
3.菜肴色泽搭配
菜肴的色泽搭配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类:一是顺色搭配,二是异色搭配。这都是把菜肴的主配料的色泽搭配协调,使其美观大方。要用配料衬托主料,突出主料,使烹制出的菜肴具有一定的美感,促进食欲,刺激消化腺的分泌,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率,从而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比如“滑炒肉丝”一菜,主料与配料均为白色,给人以清香淡雅之感,食之利口而不腻,这是顺色搭配。异色搭配,比如“爆炒鸡丁”一菜多以青豆、笋丁、胡萝卜丁、黄瓜丁为配料,色泽各异,一起烹调使菜肴色泽鲜艳而协调、鲜香脆嫩。色泽的搭配大大地增加了菜肴的各种营养素。
4.菜肴味的搭配
菜肴味的搭配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不同的主配料以及调味品来确定其味,搭配后的味大体分为浓淡相配、淡淡相配和异香味相配等,以丰富菜肴的营养素。
5.菜肴形的搭配
菜肴形的搭配有同形搭配和异形搭配两种。同形搭配,要求原料形态、大小一致,要丁配丁,片配片,丝配丝,条配条,块配块;异形搭配就是主辅料形状不同,大小不一。但不论是哪种形状,辅料都应当小于主料,衬托主料,达到外观更美观。
三、合理烹调中的调味
烹调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菜的要求和原料的特点,一般蔬菜与水同煮20分钟,维生素C将损失30 %左右。煮菜时若加入碱,维生素B、C将被破坏。要减少营养素在烹调中的损失,旺火急炒的烹调方法相对会减少营养素损失。炒菜时应注意不宜过早加放盐,因为过早加盐由于渗透压增大会使原料中的水分和水溶性营养物质溶化,而遭受氧化破坏或流失。加放食醋也是烹调中抑制营养过多流失的方法之一。蔬菜中所含的维生素性质比较活泼,多数维生素具有碱性或酸性,在碱性条件下损失率比较大,而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此外酸性具有溶解钙等无机盐的作用,对人体钙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在不影响菜肴口味的前提下,加入食醋除能去腥解腻,增加鲜味和香味外,还能在食物加热过程中使维生素C减少损失,并可使烹饪原料中钙质溶解而利于人体吸收。
四、挂糊、上浆、勾芡保护
挂糊、上浆、勾芡是菜肴制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原料过油也是影响菜肴营养素的重要因素,如果原料挂糊上浆后,并且长时间炸制,会使原料便于成熟上色;如果主料不挂糊上浆进行温油接触,那么主料就会失去本身的营养成分以及成品色泽。所以烹调原料经过不同改刀成型后,用淀粉或鸡蛋上浆、挂糊,烹调时糊浆就在原料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外壳,保护了营养素不被更多氧化。原料受糊浆层的保护间接传热,不会因直接的高温使蛋白质变性过深,又可使维生素少受高温分解破坏,这样烹制出的菜肴不仅色泽美观,味美鲜嫩,营养保存多,而且消化吸收率也较高。
在烹调中,勾芡不仅能使汤汁浓稠与菜肴融和味美可口,而且也能起保护营养素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芡汁中的谷胱甘肽含有硫基,具有强还原性,可保持维生素C还原状态,以减少维生素C氧化破坏,保存较多营养素。
五、现吃现烹,现烹现切,烹后即食
中国菜肴的制作要求切配好的原料马上烹调,烹调好的菜肴立即食用,这样可尽量减少营养素在烹调食用中的氧化流失。热菜热吃,不仅色、香、味、形具佳,而且符合营养卫生的要求。如果烹后缓食或慢食,尽管菜肴不再受热,但其中的热量仍在氧化作用中,水溶性维生素仍在不断溶解,如果剩余过多需要重新加热,则营养素损失更为严重。所以烹调与食用的协调也是保护营养素减少损失的措施之一。
六、正确选择炊具,择器而烹
目前,还有一个平时较容易忽视的问题,也会对营养素的流失产生影响,这就是烹具的选择。一般铁制和铝制的烹具都适应做烹饪器具,其中铝制最理想。铜制及某些金属对维生素C具有较强烈的破坏作用。
除了加工和烹调等环节中营养有流失外,贮藏中的流失也是一大方面。人们使用盐腌的方法贮藏蔬菜,既能可达到贮藏目的,又可增加独特的风味。但从营养的角度分析,就显示出某些弊端,在腌的过程中,由于盐的渗透作用,破坏了蔬菜组织内部原有的平衡,使水分与原料汁液被析出,产生亚硝酸盐,在它的作用下,维生素B、维生素C等大量流失,所以盐腌法对蔬菜中营养素的保护具有破坏作用。我们在烹调中应注意盐腌时间应尽量短些,以减少原料中的营养损失,保护更多营养素的存在。
营养保护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选取健康成年SD (Sprague-Dawley) 大鼠45只, 雄性, 体重200~250g,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1.2 实验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CNTF治疗组、b FGF治疗组, 每组15只。各组又分为7、14、21、28天四个时间段, 每组15只大鼠, 每只动物进行单眼实验, 另一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三个实验组视神经夹挫伤后, 伤眼球后立即注射0.9%生理盐水注射液0.1ml、CNTF0.1ml、b FGF 0.1ml (2000u) , 双眼分别于伤后7、14、21、28天随机处死动物取材, 每次5只。
1.3 观察方法
1.3.1 病理学观察
0.6%戊巴比妥钠过量给药处死大鼠, 尽量多保留球后视神经摘除眼球。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隔日, 沿角膜缘环形剪开, 去除晶状体, 固定24h。固定后眼球的石蜡包埋, 以视神经和外直肌缝线处为标志, 于视盘边缘向颞侧切片, 连续切片三张, HE染色。留取部分视神经组织, HE染色, 纵向切片。
1.3.2 RGC计数及轴突形态学观察
由视盘边缘向颞侧取材连续切片三张, 长宽固定HE染色, 光镜40倍下选取RGC最密集的区域行RGC计数, 每片连数两个视野;取球后视神经3mm,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轴突形态学变化。
2 结果
2.1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形态
正常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与人视网膜组织结构相似, 内界膜清楚, 神经纤维层较稀疏, 水平排列, 较规整;节细胞呈单层排列, 胞核较大, 呈圆形或椭圆形, 染色较淡, 排列整齐;内网状层较厚、疏松, 呈较明显的网状结构;内核层由3~5层细胞构成, 胞核较大, 染色稍深;外网状层明显薄于内网状层;外核层较厚, 由8~10层细胞组成, 胞核较小, 染色深, 排列较紧密;外界膜边界清楚、整齐。视神经夹挫伤后, 初期节细胞皱缩变小, 对照组随时间延长, 节细胞分布愈发稀疏, 细胞间出现空泡。节细胞核亦明显稀疏, 大而染色浅的细胞核基本消失。28天时最明显。
CNTF治疗组和bFGF组在各阶段内形态学上较接近, 随治疗时间延长细胞间逐渐出现少量空泡, 细胞核缓慢丢失。
2.2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
治疗7、14、21、28天时, 三个给药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 差异有显著性;bFGF治疗组和CNTF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P<0.01, 差异有显著性;bFGF组和CNTF治疗组两组间比较P>0.05, 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3 讨论
b FGF是近年来研究中较为广泛而又深入的神经营养因子, 国内外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b FGF对促进中枢神经的再生有确切意义, 并且小部分应用于临床, 比如治疗视神经疾病。b FGF在正常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剂, 与其它生长因子共同在神经系统的塑型过程中发挥作用, 国内李景恒用其治疗急性多发性视神经炎20例疗效显著, 认为其主要作用是阻止神经元继发死亡和促进神经组织的再生[1]。并有研究显示, 在治疗中发现治疗效果除了与年龄有关外, 还与病程长短及视力损害程度有关[2]。本实验可见, 伤后7天对照组的节细胞即有明显死亡, 随时间推移每组各时间点节细胞数逐渐减少, 但CNTF组和b FGF组之间比较差异始终无显著性。说明CNTF组和b FGF组在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调节中有许多独特的功能。
摘要:目的 观察球后注射神经营养因子 (Ciliary neurotrophicfactor, CNTF)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作用。方法 将45只健康成年大鼠、体重200~225g、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组, 对照组、CNTF治疗组、bFGF治疗组每组15只, 每只动物进行了单眼实验, 另一只眼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形态及细胞计数。结果 视神经急性损伤后bFGF组和CNTF组各时间点检测指标比较P>0.05;随给药时间延长, 各组节细胞数均有丢失, bFGF组和CNTF组分别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 两组之间比较P>0.05;伤后7天生理盐水组胶质细胞明显增多, 视神经纤维排列紊乱, 而bFGF组和CNTF组伤后28天视神经纤维的排列略有稀疏, 细胞器的结构仍保持得较完整。结论 CNTF治疗组与bFGF治疗组均对视神经有保护作用,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关键词:bFGF,CNTF,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神经损伤,视神经保护
参考文献
[1]李景恒.20例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细胞生长肽疗效观察[J].临床脑电学杂志, 1997, 6 (4) :255.
营养保护 篇5
关键词:水库;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028-02
1大中型水库富营养化内涵及现状
1.1水库富营养化内涵
水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一些营养物质大量地进入湖泊、河口、水库、海湾等级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富营养化后,会影响水体的水质,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微生物、藻类大量的繁殖,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少,使生物从有氧代谢转化为无氧代谢,如果长时间这样,会对水生动物有害,甚至会导致动植物的大量死亡,并且,水中的植物会加速繁殖。例如,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这些物质排放到水体中,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其他水生生物将会大量的减少,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又如人体排泄含有一定数量的氮,使用含磷洗涤剂,磷灰石、硝石、鸟粪层的开采、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都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还有,一些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并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1.2大中型水库富营养化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加剧,其污染源极其复杂。潜在的危害很大,这已成为水环境保护中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我国近几年的调查显示,一些大中型水库水体处于中度营养化到富营养化的过度状态,其水体的氮磷比值为20.94~97.35,这说明了水体的氮磷污染严重。例如对一些水库的监测结果看,各水库Chla值范围在4.62 mg/m3~36.40 mg/m;TP范围在0.012 mg/~0.323mg/L;TN范围在0.005 mg/L~5.94 rag/L;SD范围在0.48 m~1.95 m:CODMn范围为1.24 mg/L~7.03 mg/L,所有的水库均产生了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并且,随着季节和降雨出现较大的波动,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也在不断地上升,这给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恶性循环,造成大量的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无法在水中生存,并且还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2 大中型水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2.1 大量富营养化废水的排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产生
所谓营养化废水就是指一些含有氮、磷等过量有机养分的废水。如人类食用后扔掉的食物残渣,生活污水以及丁业废水等,它们融合在一起,就产生大量的固体悬浮物。这些固体悬浮物的特点是:色、嗅、味异常,含病原体较多,含氮和碳量较高,溶解氧很少,几乎不溶解,有机物的含量也较高。正是因为这类废水排入到水库,才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2.2 大量死亡水生物的沉积,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在水底有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的尸體,这些尸体未能及时清除,存积在水底,被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出现恶臭,水体还呈现出蓝色、红色、乳白色等多种颜色。一些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底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阻碍而死去,腐败后放出营养物质,再提供浮生物生长繁殖,这样大大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2.3水库水温过高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水温在15℃~30℃之间时,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而水温又会随季节而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层现象。这就导致了营养盐在深、表层不断地迁移和积累,增加了藻类的繁殖密度,使水质浑浊,透明度下降。植物在进行光和作用的时候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水中碳酸不断分解,致使水体的PH不断增高,产生水体富营养化。
3 国家为保护大中型水库富营养化所采取的措施
3.1 应控制蕾养物质进入水体
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可采取疏浚底泥、去除水草和藻类等生物,引入低营养水稀释、藻类的回收与利用、恢复水生植被、人工植物浮岛、生物操纵、实行人工曝气以及上下层水体混合交换等措施,这样能有效地将水库水质净化、生态恢复和景观建设有机结合,控制水库水体。
3.2采用灰色聚类法
水库水环境是一个灰色系统,为了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适合于水库水体富营养化探究的模型,可以将灰色聚类法应用到水库富营养化中。从而合理地探究出水库富营养化评价的标准和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特点,确定各项指标在灰类中的聚类权以及聚类系数,这为水库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3 利用水动力条件,找出水库富营养化的规律
基于国内外对气候条件和营养盐条件对藻类生长速率的影响,我国对水库水体采用了机理分析和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了水动力条件对藻类生长速率的影响特点,为水库富营养化演变态势提供基础。进而为有效防治富营养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3.4通过控制水生生物,减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水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的关键,是需要了解和抑制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及其生长规律。国家采用生物控制技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通过富营养化水体中水生生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及其新陈代谢活动,去除营养物和污染物,调整水库中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从而达到抑制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作用。国家采用生物控制技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最大的特点是,不但投资少,而且更有利于建立良性生态平衡。
3.5 积极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减少水库富营养化的发生
为了有效的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再度发生,科学家们研究并制订了新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技术。这个生态修复技术就是要通过合理地构建大漂、苦草和鲢鱼组成新的生态系统,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等有机化合物,抑制藻类异常增殖,恢复良好的水体生态功能,从而达到对水库中水体富营养化进行修复的效果。
3.6 利用泥沙沉降减少水库富营养化现象
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型水库中都生长着大量的藻类等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许多的氮和磷等一些有机化合物,为了减少水中有机化合物的产生。通过把一些泥沙沉降到水底,使水体中的TN、TP不断增大,从而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4 总结
营养保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2008年9月~2010年10月的胃肠道手术患者24例,其中,男女各12例;平均年龄57.2岁;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6例,全胃切除术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胆肠吻合术4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12例)和中药组(12例)。所有病例均无术前进食困难,营养状况基本正常,心、肺、脑、肝、肾等重要脏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术后均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前及术后观察期间均未进行免疫治疗和放、化疗,病情基本一致,具备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常规进行术前检查准备,术后常规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抗炎、完全肠外营养治疗,按公斤体重计算热量,并注意调节离子紊乱,两组用药基本一致,平均肠外营养治疗时间10.5 d,最短7 d,最长12 d。中药组在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0.4 g加生理盐水500 mL,日1次静点,与肠外营养治疗同时给药,停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则停用丹参注射液,最长用药时间为2周,用药期间患者无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分别于术后1 d、术后3 d及术后7 d检测患者的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和循环D-乳酸(D-lactate,D-Lac),用改良的酶学分光光度法测定[1]。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中24例病例无脱落,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基本正常,无并发症出现,治疗前后无死亡。
2.1 两组血清二胺氧化酶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3 d较术后1 d升高(t=3.1002,P<0.05),中药组患者术后3 d较术后1 d显著升高(t=4.520 4,P<0.01),术后1 d和3 d两组之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7 d较术后3 d进一步显著升高(t=3.967 2,P<0.05);中药组术后7 d较术后3 d明显降低(t=5.00 9,P<0.01)与术后1 d无明显差异(t=0.488 5,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t=12.069 2,P<0.01)。见表1。
注:与同组术后1 d比较,t=3.100 2,*P<0.05,t=4.520 4,●P<0.01;与同组术后3 d比较,t=3.9672,○P<0.05,t=5.009 0,▲P<0.01;与对照组比较,t=12.069 2,※P<0.01
2.2 两组循环D-乳酸比较
术后3 d两组患者较术后1 d均升高(t=3.132 3,P<0.05),且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7 d较术后3 d进一步显著升高(t=3.030 9,P<0.05);中药组术后7 d较术后3 d明显降低(t=4.462 3,P<0.01)与术后1 d无明显差异(t=0.063 4,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t=8.884 1,P<0.01)。见表2。
注:与同组术后1 d比较,t=3.132 3,*P<0.05,t=4.525 7,●P<0.05;与同组术后3 d比较,t=3.030 9,○P<0.05,t=4.462 3,▲P<0.01;与对照组比较,t=8.884 1,※P<0.01
3 讨论
全胃肠外营养已成为外科临床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随着TPN临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更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长期TPN治疗带来的问题。Thompson等[2]和Hosodda等[3]等先后研究总结认为较长时间的禁食和TPN治疗使肠黏膜缺乏食物刺激,缺少营养,使胃肠道黏膜核酸与蛋白质含量减少、绒毛缩短、黏膜萎缩,进而发生肠道功能障碍甚至衰竭,这一观点已得到临床广泛认可。
肠道功能不仅有消化和吸收作用,肠黏膜还通过机械、免疫、化学、生物机制发挥肠道屏障功能,阻止微生物迁移和毒素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因此,维护创伤、术后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肠道功能障碍从早期的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到肠黏膜的表层坏死直到出现腹膜炎等,其表现轻重程度不一,早期临床症状难以早期发现,直到肠黏膜屏障功能被毁坏,临床表现为肠麻痹、不耐受食物以及应激性肠黏膜病变,甚至消化道出血或腹膜炎等症状出现才被临床发现。因此,通过监测肠壁黏膜通透性就可以早期判断肠道屏障功能是否完整,并对肠道功能的转归作出预判。如果能在肠黏膜受损早期,通过改善肠黏膜的通透性,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就可以防止出现更严重的肠道功能障碍甚至衰竭,使肠道功能尽早恢复。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监测肠黏膜通透性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血清DAO与D-Lac由于其测定方法简单、可靠、快速、实用,已被广泛应用于监测肠黏膜通透性的实验研究中。
DAO是特异性存在于哺乳动物肠黏膜上皮细胞胞质中具有高度活性的细胞内酶。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血浆中,只有当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胞内的DAO释放进入细胞间隙、淋巴管和血循环,使血浆DAO升高。血浆中的DAO活性稳定,其升高和降低,与肠黏膜结构的损害及恢复是一致的,所以血浆DAO水平可以及时反映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
D-Lac是肠道细菌发酵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不能穿越肠黏膜屏障。哺乳动物本身不能产生D-Lac,也不能代谢它,故血中无D-Lac的存在。只有当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黏膜通透性增高时,肠道细菌产生的D-Lac才会入血。因此,监测血浆中D-Lac的水平可以及时反映肠黏膜损害程度和通透性变化。
本研究所选病例均为临床常见腹部手术病例,术后常规应用TPN,且时间较长,加上机体对手术的应激反应等,术后均出现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两组病例术后第3天血浆DAO和D-Lac两项指标均较术后1 d升高(P<0.05),且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7 d两项指标均较术后3 d进一步显著升高,可见随着TPN治疗时间的延长,肠黏膜损伤程度逐步加重,肠黏膜通透性进一步增加。通过对对照组血浆D-Lac和血浆DAO两项指标的检测,很好的反应出腹部术后TPN治疗病例的肠黏膜损伤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中药组经过丹参注射液治疗3 d后两项指标仍较术后1 d升高,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经过连续7 d用药,术后7 d两项指标较术后3 d均明显下降(P<0.01),并恢复至术后第1天水平(P>0.05),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7 d指标(P<0.01)。说明术后患者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黏膜通透性增加,经丹参持续治疗后,使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受损逐步加重的趋势得到扭转,两项监测指标均明显下降,提示丹参能修复受损肠上皮细胞,恢复肠黏膜屏障正常的形态学完整性和通透性,阻碍毒素吸收入血,保护肠道屏障功能。目前丹参对肠道屏障保护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孔庆林等[4]认为丹参是通过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增加血流量,实现对肠黏膜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杨继恒等[5]证实丹参对早期肠黏膜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之一是直接清除组织细胞中的活性氧。
总之,本研究表明丹参可以明显改善腹部术后长期TPN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提高肠道屏障功能,修复肠道黏膜受损细胞,消除肠功能障碍。但其作用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研究,而且丹参对肠黏膜化学免疫屏障等方面的影响还值得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
摘要:目的 研究丹参注射液对术后完全肠外营养(TPN)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4例术后T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和中药组(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TPN治疗,中药组在常规TPN治疗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静滴,分别观察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的二胺氧化酶(DAO)和循环D-乳酸(D-Lac)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与中药组患者术后第3天与术后1 d比较,DAO和D-Lac均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7天较术后第3天DAO和D-Lac显著升高(P<0.05);而中药组术后第7天较术后第3天明显降低(P<0.01),且DAO、D-La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丹参可以明显改善腹部术后长期TPN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提高肠道屏障功能,修复肠道黏膜受损细胞,消除肠功能障碍。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完全肠外营养,肠屏障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黎君友,于燕.分光光度法测定血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活性[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6,18(4):28-30.
[2]Thompson JS,Luk GD.The effect of the route of nutrition diliveryon gutstructure and diamine oxidase levels[J].PEN,1987,11(1):28-32.
[3]Hosodda N,Nishi M,Nakagawa M,et al.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lter-ations in the gut of parenterally or enterally fed ra ts[J].Surg Res,1989,47(2):129-133.
[4]孔庆林,朱锦祥,张锡庆.丹参对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6,16(5):826-828.
营养保护 篇7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孕产妇,危重症,营养支持,肠道保护
我院在2009年11月~2010年2月期间, 作为我市孕产妇甲流危重症患者的唯一救治医院, 接诊了9例危重症甲流患者。经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综合治疗, 8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不同程度遗留肺纤维化, 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 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对其救治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 其中营养支持及肠道保护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9年11月~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9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孕产妇患者。9例均为住院病例, 诊断依据卫生部2009年12月颁布的《甲型H1NI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试行版第3版) 》。患者年龄22~31岁。9例患者均无基础疾病, 均宫内孕6个月以上。
1.2 方法
对以上危重患者的病情、救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尤其是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及肠道保护的回顾性分析。
1.3 给予营养支持的方式
均给予肠道营养。其中, 1例未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的患者, 予口服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余8例患者剖宫产术后给予静脉营养, 排气、排便后, 逐渐增加鼻饲肠道营养量, 过渡到全肠道营养。
1.4 营养成分的组成
1例为整个病程为自主肠道全营养, 其余均为肠道、静脉营养制剂。除了三大营养成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外, 注意加脂溶性、水溶性维生素, 多种微量元素, 磷制剂以及钾、钠、氯、钙、镁等无机离子。同时, 监测血糖情况, 依具体情况给予适量的胰岛素调整血糖, 按照25~30kcal/kg给予能量支持。
2 结果
7例患者经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 由全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的过渡性营养模式及其他综合治疗, 患者预后良好。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 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并发菌群失调性肠病, 给予思联康、思密达、活性炭等药物治疗, 并给予全肠外营养, 抢救成功。1例胃肠营养时出现轻微腹泻, 继续维持原营养支持治疗。
3 讨论
营养支持作为重症病人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认识危重症代谢与营养状态的改变, 是实现有效营养治疗的基础。把握治疗时机及选择恰当途径, 意味着一个良好的开端。早期经胃肠道提供足够的营养仍然是理想的营养治疗选择[1]。肠内营养应结合胃肠道功能情况决定何时开始以及如何加量, 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时, 及早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并逐渐加量, 过渡到完全胃肠营养支持。通过选择肠外+肠内序贯方法, 逐渐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的营养模式是危重症患者较合理的营养支持实用模式[2]。危重患者由于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衰竭, 机体代谢呈现为分解消耗状态, 多存在营养不良, 因此具备接受营养治疗的必要性。创伤和感染可导致肠萎缩和粘膜通透性增加, 从而导致细菌和内毒素易位, 诱发系统炎症反应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胃肠营养可维持内脏血流的稳定及胃黏膜的功能的完整性。对危重患者行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效果确切, 并发症少, 且费用低廉[3]。
此次甲流流行期间危重症, 有相当数量妊娠晚期患者, 大多均同时予剖宫产术, 而腹部手术需等待患者排气, 甚至排便后才能给予肠道营养, 且肠道功能需逐渐恢复。同时, 危重症患者代谢快, 消耗多, 肠道充血水肿, 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或加重肠道的负担。
对于甲流的危重症, 尤其是剖宫产术后的患者, 给予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 保护胃肠粘膜, 对于防治应激性溃疡有重要意义。对于术后患者积极主动的促进肠蠕动、改善肠道功能, 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具体措施: (1) 给予足三里穴位注射, 促进肠蠕动; (2) 开塞露塞肛, 促进排便; (3) 给予肠道活菌制剂, 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一旦排气, 即给予少量肠内营养, 呈循序渐进, 待肠道功能逐渐恢复, 同时机械通气患者易致腹胀等副作用, 给予加静脉营养补足所需能量, 故需循序渐进增加肠内营养更为稳妥。
总之, 对于孕产妇甲流的危重症患者, 早期促进肠蠕动, 注意保护肠道功能, 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 过渡性肠道营养模式, 对患者的恢复有利, 可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费用, 有利于患者体力的恢复, 同时肠道营养更有利于保护静脉, 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因病例数较少, 可能有不足或片面之处, 今后会继续关注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问题及肠道保护问题, 为今后的临床救治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周华, 许媛.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11) :925-928.
[2]李君, 李映兰.危重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6 (3) :8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