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调控

2024-11-01

营养调控(共9篇)

营养调控 篇1

夏季天气炎热, 种鸡食欲下降, 饲料利用率降低, 钙的流失量增大。如果用其他季节的饲料饲喂种鸡, 营养就会不足。不但产蛋率下降, 体质也下降, 抗病力也随之下降。同时种蛋的蛋壳质量下降, 维持胚胎发育的营养也不足, 孵化出的下一代残弱雏增多, 对下一代的生产性能有很大影响。为保证种鸡有较好的生产性能和高质量的种蛋, 不但要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还要调整种鸡的日粮, 以保证种鸡摄入足够的营养充分, 发挥其生产潜力。

一、提高饲料营养浓度

夏季温度较高, 种鸡采食量下降, 各种营养成分不能满足种鸡产蛋营养需要。在25℃以上的温度, 每升高1℃, 鸡采食量下降1.6%, 时间一长, 容易导致种鸡体重下降、体质下降、抗病力下降、产蛋数及蛋重下降、蛋壳质量下降。因此, 夏季种鸡必须采用营养浓度较高、易消化吸收的日粮, 并保证各种氨基酸平衡, 才能满足种鸡的产蛋需要。

二、提高饲料蛋白能量比

夏季气温高, 鸡维持自身体温所需能量很少, 只要满足产蛋需要即可。蛋白质、氨基酸由于采食量下降而摄入不足。所以要提高蛋白质饲料及脂类饲料的比例, 如豆饼、菜籽饼、花生饼, 比其他季节高1%~2%, 适当减少玉米、高粱饲料的比例 (一般不超过55%) , 适当增加麦麸、米糠低能量粗饲料的比例 (一般不超过20%) 。提高植物性蛋白饲料, 减少动物性蛋白饲料, 降低饲料的油腻感, 以增加适口性, 提高采食量。

三、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含量

夏季气温高, 维生素分解或流失较快, 再加上采食量下降, 机体抗热应激所需维生素量增大, 易导致维生素不足。同时维生素可抑制肾上腺皮质酮的合成, 降低血液中皮质酮浓度, 促进免疫蛋白的合成, 增强机体抵抗力;还具有缓冲热应激, 提高生产性能, 降低破蛋率的作用。一般维生素比其他季节增加2~4倍, 有必要补充单项维生素。如维生素C可缓解热应激, 在高温下对蛋壳强度及厚度、受精率有良好作用, 还可以降低料蛋比;维生素E提高繁殖力, 抵抗大肠杆菌的侵袭, 具有抗氧化性和抗应激作用等;维生素A促使骨骼正常发育, 保护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上皮细胞完整, 增强抗病力;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 增强骨骼发育, 降低破蛋率;热应激、感染对维生素B1需要量增加;环境温度、繁殖期对维生素B2需要量增加;高温环境下叶酸活性丧失较快等。

四、添加矿物质饲料

钙是夏季蛋种鸡饲料中需要补充的重要矿物质元素, 钙可抑制鸡产热中枢, 解热除烦, 抗热应激, 提高产蛋率及蛋壳质量。一般在下午单独补钙, 因蛋壳是在黄昏时沉积的, 下午单独给母鸡提供可溶性钙质, 如贝壳粉、牡蛎粉粒等, 以使补充的钙能在蛋壳形成过程中被直接利用, 进而改善蛋壳质量。一般补充含钙粉粒量为日粮的1%~1.5%。蛋鸡在夏季也容易缺磷, 表现为食欲减退, 产蛋量下降, 并诱发疲劳症、啄癖、脱肛、脂肪肝等疾病。一般在饲料中加0.4%~0.8%磷酸氢二钙来补充磷。另外, 饲料中添加铬元素, 对高温环境引起的胸腺、法氏囊、脾脏等免疫器官萎缩以及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并能减轻因热应激引起的全身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改善生产性能。

五、添加抗应激饲料添加剂

在蛋种鸡日粮中加入抗热应激添加剂, 能减轻应激对机体的作用, 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和抵抗力, 有助于产蛋量的维持和提高。

1. 碳酸氢钠

鸡热喘息呼出大量二氧化碳, 血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含量降低, 容易导致体内酸碱平衡、渗透压平衡被破坏。因此必须进行补充, 以保持体液的酸碱平衡、渗透压平衡, 另外也有利于蛋壳形成, 提高产蛋率, 降低死亡率。碳酸氢钠的添加量为日粮的0.1%~0.3%。

2. 氯化钾

钾是影响鸡热应激的主要因素, 可刺激机体水的消耗和尿的产生, 有利于生理调节。饮水中加入0.1%~0.3%的氯化钾, 可调整蛋鸡血清中各种激素水平, 缓解热应激, 提高耐热性和适应性。

3. 氯化铵

添加氯化铵可使鸡的呼吸数、喘气率、血液p H值和血糖水平等生理指标显著下降, 具有明显的缓解热应激功能。夏季蛋种鸡日粮中氯化铵的添加量为日粮的0.3%, 饮水的0.15%。但氯化铵只能适用于急性热应激, 不能在慢性热应激时使用。

4. 胆碱

鸡在产蛋高峰时, 内源合成的胆碱不能满足自身代谢的需要, 在长时间高温环境下, 容易导致某些鸡群发生脂肪肝综合征。胆碱在饲料中添加量为0.05%。

5. 中草药

可使用一些中草药方剂来缓解或治疗热应激。如板蓝根、金银花、藿香、消暑散、龙胆草、苍术等混合粉碎, 按1%加入饲料中, 可以清热解暑、解毒化湿, 且无副作用。

6. 调味剂

为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增加食欲, 在保证饲料质量的前提下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调味剂 (如香味素) 来增加鸡的采食量。

7. 其他添加剂

在高温热应激条件下, 饲料中添加0.01%颗粒包膜型杆菌肽锌, 对产蛋鸡有促生长作用和提高产蛋性能的效果。氯丙嗪、延胡索酸、丁酸二酯等化合物对缓解热应激、增加采食量、提高产蛋率有良好的作用。

六、增加青绿饲料

青绿饲料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 适口性好。夏季适当增加一些青绿多汁饲料, 可以减少维生素的用量, 并且降低成本。但一般饲喂量不超过30%。

七、供足优质凉水

供足优质凉水是保持产蛋所必须的。在炎热的气候下鸡的饮水常达采食量的2倍多, 如果断水几小时, 会影响采食量和产蛋, 如断水12小时, 对产蛋影响达1周以上。同时种鸡饮清凉的水还可以降低体温。

营养调控 篇2

本文研究了种植芦苇和菖蒲,放养鲢,接种有益微生物对滩涂富营养水体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数量、生物量等.不同处理藻的种类有差异,对照和放养鲢水体无隐藻门和黄藻门,其他两处理都有7门.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接种有益微生物都可以使水体藻类多样化,减少蓝藻生物量比例.放养鲢水体藻类种数减少,提高了蓝藻生物量的比例,优势种群变为铜绿微囊藻、针状蓝纤维藻、线形棒条藻等.对照和放养鲢处理水体原生动物种类较多,其生物量比例较高;接种有益微生物水体浮游动物数量最多、生物量最大,以轮虫类和枝角类为主.接种有益微生物大幅度地降低生态系统中总氮、氨态氮、总磷的浓度,其含量分别是对照的57.1%、42.7%、57.9%;同时可以降低COD值,提高溶氧水平和透明度.总之,种植芦苇、唐菖蒲等水生植物或接种有益微生物可以改善水体微生态机构和生态结构.

作 者:韩士群 范成新 严少华 HAN Shi-Qun FAN Cheng-Xin YAN Shao-Hua  作者单位:韩士群,HAN Shi-Qun(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南京,210014)

范成新,FAN Cheng-Xin(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奶牛围产期阴离子日粮营养调控 篇3

关键词:奶牛;围产期;阴离子;营养调控

中图分类号:S8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82-2

0 前言

奶牛围产期对奶牛的健康、生产和经济效益非常重要。这一阶段奶牛免疫功能下降,各种感染性和代谢性疾病如产褥热频发,并能诱发真胃移位、酮病、胎衣不下、产后乳房炎等疾病。尤其以乳房炎的发病率最高。据报道,美国大约66%的经产母牛产犊后患有亚临床型低血钙(Horst等,l997),约有8%发展为乳热症。在产前45天饲喂DCAD为-128.5mmol/kg DM的日粮时,乳热症的发病率下降47.4%。因此应用阴离子营养调控技术降低奶牛围产期代谢疾病越来越被重视。

1 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奶牛的影响

1.1 日粮阴阳离子平衡的表达

DCAB又称日粮电解质平衡,是指日粮中每千克DM所含阴阳离子毫摩尔之差,亦称为日粮阴阳离子差值(Dietary Cation-Anion Balance,DCAB)。表达为日粮中的主要阳离子(K+、Na+、Ca2+、Mg2+)、主要阴离子(CI-、PO43-、SO42-)毫摩尔数与电荷数乘积之差。目前多采用的计算方法:

DCAB(mEq/kg)=[(%Na/0.0023)+(%K/0.0039)]

-[(%Cl/0.00355)+(S/0.0016)]

1.2 DCAB对奶牛代谢性疾病的影响

在干乳期中应用离子平衡,可以预防和防止奶牛的产乳热和低血钙病的发生。进几年来,国内许多研究人员也对此进行了研究,李大刚等在产前3周饲喂-307.5mmol/kg DM,对胎衣不下的发生率下降到10%;对血浆钙离子浓度有一定的增加;李斌等饲喂阴离子盐日粮(DCAB-375.6mmol/kg DM)5天使尿液pH值显着降低(P0.05);增加奶牛產后l2h(P<0.05)、2d(P

1.3 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

李斌等采用28头荷斯坦经产牛按配对试验设计研究了添加阴离子盐对奶牛血液离子浓度、胎衣不下发病率及产后6个月泌乳性能的影响,对比得出饲喂了阴离子盐饲粮后的阴离子盐组牛在产后4个月的自然产奶量较对照组均有所提高。周凌云等采用由中畜阳光牧业有限公司提供的新型阴离子盐饲料添加剂,将阴离子盐按照奶牛精料补充料的0.2%和0.1%的添加量分为两组试验(阴离子盐1组和阴离子盐2组),设1组对照,共3组,54头牛,每组18头牛重复,阴离子盐对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效果明显,阴离子盐1组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产奶量5.6kg,阴离子盐2组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产奶量5.1kg,达到了显着的提高产奶量效果。尽管JoyceI等的试验认为,饲喂阴离子盐对于产奶量和乳成分没有显着影响,在该日粮中加入阴离子盐,使DCAB值降至172mEq/kg DM,则产褥热降至此产前2-3周饲喂阴离子盐(氯化钙、氯化镀或硫酸镁等)降低DCAB,可预防围产期低血钙症,并减少轻瘫和乳房水肿的发生率;泌乳期提高DCAB,可增加血液缓冲力,减轻热应激的影响,降低酮病发生率。

2 围产期阴离子日粮营养水平

据资料报道,应选择生物学效价高、适口性好的阴离子添加剂,把它与浓缩料或玉米青贮以一定比侧混合饲喂。从进入围产期开始增加精料,由原来的每天每头牛4kg,每天增加0.3kg,直至每天6kg后不再增加。喂给优质干草,日喂量不低于体重的0.5%,长度在5cm以上的干草应占以上。分娩前30天开始喂低钙日粮(钙占日粮干物质0.3-0.4%,总钙量为每头牛每天50-90g),钙磷比1:1;分娩后使用高钙日粮(钙占日粮干物质0.7%,)钙磷比1.5:1或2:1,以预防母牛产后瘫痪。分娩前15天或7天,将牛移入产房,减少运动,提供易消化吸收的优质青、粗饲料。做好接产前的准备工作。分娩前1周至分娩后3周最好不改变饲料。

3 阴离子日粮对奶牛摄食的影响

3.1 研究结果

添加1.7%的NaHCO3。使日粮DCAB从对照的168增加到320mEq/kgDM时,试验牛的干物质进食量(DMI)提高了18%;而添加2.3%CaCl2使DCAB降为-191mEq/kgDM时,试验牛的干物质进食量降低了29.4%。West等(1991)对娟珊牛和荷斯坦牛的研究结果表明,DCAB增至47和167mEq/kgDM时,干物质进食量分别提高17%和45%,但继续增至324mEq/kgDM时干物质进食量不再上升。Jatkson等(1992)报道,随DCAB的增加,生长奶牛的干物质进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呈线性增加。West等(1991、1992)报道,高温季节随DCAB升高,干物质进食量升高,但3.5%标准乳产量不受影响。

3.2常用的阴离子矿物盐种类

有氯化铵、硫酸铵、硫酸镁、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钙等。其中,硫酸铵适口性最好,氯化铵和氯化钙适口性较差。为了避免阴离子矿物盐影响奶牛干物质进食量,在生产实践中常将阴离子矿物盐拌入全混合日粮中,或拌入不少于3.6kg的混合精料中进行饲喂。

3.3 阴离子日粮的饲喂方法

3.3.1 日粮的营养要求与饲养管理

(1)限量补钙:对分娩前半个月内的奶牛要实行低钙日粮饲养,使日粮中的钙质含量减至平时喂量的1/3-1/2,这种喂法可使奶牛骨骼中的钙质向血液中转移,有效地防止奶牛产后麻痹症。

(2)精粗平衡:不要把奶牛喂得太饱,以免在分娩后的前几天奶牛患胴尿病,这一段精料的最大饲养喂量不可超过奶牛体重的1%。

(3)少喂食盐:奶牛产前半个月左右,要减少食盐的饲喂量,增加运动量,这样可以减少奶牛乳房水肿的发生。

(4)产后挤奶:奶牛产后第1天的挤奶量应为日产量1/3,从第2天起逐渐增加,到第4-5天,泌乳和消化机能恢复后再正常挤奶,这样可有效地防止乳热症的发生。

(5)饲养管理:为了促进奶牛产后恶露的排出,产后应立即喂饮5-8kg益母草水(用1000g益母草熬制而成)。如果加入250g红糖则效果更好。同时,还要加强产后的饲养管理,产后1-3天要饲喂易于消化的玉米面,产后3-4天,如果奶牛食欲,粪便正常,可随着产奶量的逐渐增加,逐渐增加精料的饲喂量,以满足奶牛哺乳和产奶的需要。

3.3.2 避免日粮改变过快 应避免突然改变饲料种类和增减饲喂量的情况,改变饲料和增减喂量都要逐渐过渡,减少应激引起的代谢疾病。

3.3.3 使用适口性好的原料 围产期奶牛食量下降,尤其是配制阴离子日粮时,由于阴离子盐适口性较差,要添加一些适口性好的原料,如糖蜜、甜菜渣、苜蓿草粉等,并充分混匀饲喂。

4 小结

大多研究认为,围产期的营养调控多以预防乳热症或亚临床低血钙症为目的,奶牛产前3周日粮较适宜的日粮阴阳离子差值为-100至-200mg/kg。而泌乳牛采用阳离子日粮,则有助于增加干物质采食量,提高产奶性能。Block等认为,泌乳早期适宜的日粮阴阳离子差值为400mg/kg干物质,泌乳中期为275-400mg/kg干物质,犊牛比较适宜的日粮阴阳离子差值为370mg/kg干物质。阴离子盐味通常苦、涩,若直接将阴离子盐洒在精料表面或简单混拌,则不利于牛的采食;影响饲喂,可将阴离子盐加入精料补充料再充分搅拌均匀后饲喂,一般不影响采食。在饲喂时要有一段时间的过度,添加一些适口性好的原料,最好能与精料混合,做成全混合日粮进行饲喂,则不影响其适口性。

参考文献

[1] 张显华,张翠艳.奶牛围产期疾病的营养调控[J].中国草食动物,2005,25(4):53-54.

[2] 李大刚,王加启,王跃进,等.阴离子盐对奶牛围产期血浆离子平衡的影响[J].中国奶牛,2006,7:6-8.

[3] 李斌,郭卫忠,孙长勉,等.干奶后期饲喂阴离子盐对奶牛离子平衡和产奶的影响[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3,105:186-189.

[4] 蒋云雷.围产期奶牛饲喂阴离子盐对血液钙磷浓度、尿液pH值、产奶量及产后健康状况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58-562.

[5] 吴文旋,刘建新,叶均安,等.阴离子型日粮及补Ca对围产期奶牛代谢与健康及其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 2006,26:1-6.

[6] 周凌云,周振峰,于建国,等.不同浓度阴离子盐饲喂奶牛效果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4,31(10):14-15.

调控营养缓解蛋鸡热应激 篇4

蛋鸡降低体温的方法一般是增加饮水, 而在夏秋季节蛋鸡饮水过度则极易引起腹泻。实践证明, 通过调控营养可有效缓解蛋鸡热应激。

1 调节日粮能量水平

高温时节, 蛋鸡采食量下降, 而为保证蛋鸡生长提高日粮营养浓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此时可根据蛋鸡采食量的下降程度调整日粮中营养水平。

一般产蛋鸡对粗蛋白的需要量占日粮的16%左右。为追求蛋重或蛋的大小而在饲料中增加豆粕、鱼粉等高蛋白原料的喂量, 其结果会造成蛋鸡发生脱肛和吸肛, 并引起鸡群粪便发黄, 排稀粪, 进而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户可通过提高蛋鸡日粮能量水平避免其出现脱肛、吸肛及粪便黄、稀等现象。具体可在日粮中添加油脂来提高能量水平, 但油脂含脂肪较高, 易氧化变质, 为避免油脂变质可在蛋鸡饲料中适量添加抗氧化剂。

对蛋鸡的高蛋白日粮可适当地降低其蛋白质水平, 也可用氨基酸替代部分高蛋白饲料, 以减缓蛋鸡热应激发生, 进而减少蛋鸡腹泻。

2 控制饲料盐分含量

养殖场为提高蛋鸡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 一般均在饲料中添加鱼粉等高蛋白原料, 但鱼粉含有较高的盐分。如果养殖场在设计日粮配方时缺乏整体考虑, 则极易造成蛋鸡因饲料中的盐分含量过高而腹泻, 因此, 在炎热季节, 适当控制蛋鸡饲料中的盐分含量对缓解热应激症状十分必要。

3 石粉应逐步添加

养殖场在蛋鸡饲料中添加石粉可满足蛋鸡对钙质的需要。蛋鸡在开产初期所需的钙量虽有所增加, 但需要的钙量还没有达到最高水平, 如在蛋鸡开产初期就添加过高水平的石粉, 则会导致蛋鸡血钙浓度过高, 并加重蛋鸡的肾脏负担而引起肾肿腹泻。

在给蛋鸡添加石粉时, 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应随着蛋鸡产蛋量的上升逐渐增加石粉的添加量, 并将其增加的幅度控制在每周0.5%~1%以内。

4 保持粗纤维水平

蛋鸡饲料中含有适量的粗纤维可促进蛋鸡胃肠蠕动, 有利于提高蛋鸡对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并可防范蛋鸡发生啄癖。

给产蛋期蛋鸡配制日粮时, 一定要配以适量的麸皮等粗纤维饲料。一般在蛋鸡的配合饲料中添加2%左右的粗纤维饲料就足够, 添加粗纤维不宜过多, 如添加过多不仅会稀释饲料的营养浓度, 而且还易导致蛋鸡排便不成形。

5 严防饲料霉变

天气炎热且空气湿度大时, 谷物籽实类饲料 (特别是玉米) 极易发霉, 发霉的饲料易产生霉菌毒素, 如给蛋鸡饲喂这种霉变饲料或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 则会降低蛋鸡免疫力, 并损坏蛋鸡的肠黏膜, 进而导致蛋鸡腹泻。

高温季节应特别注意蛋鸡饲料的保管, 饲料应储存于通风、干燥、阴凉的地方, 储存的时间不宜超过15 d, 蛋鸡的饲料应现配现喂。一旦发现饲料霉变和遭到霉菌毒素污染, 应立即改用其他新鲜饲料。

饲喂蛋鸡易霉变的饲料 (特别是含玉米的配合饲料) 时, 应注意添加防霉剂、霉菌吸附剂, 并补充其他营养物质 (如维生素和蛋白质) , 以保障蛋鸡安全。

6 添加抗应激添加剂

高温会导致蛋鸡代谢和内分泌紊乱。热应激会诱发蛋鸡腹泻, 导致蛋鸡产蛋量和蛋壳质量下降。

蛋鸡的营养供给和调控 篇5

1 育雏、育成期的营养供给

鸡的骨架的生长速度和体重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以罗曼褐商品蛋鸡为例, 成年鸡的胫长是106~107mm, 4周龄时的胫长53mm, 已完成全部发育的50%;8周龄胫长80mm, 完成75%;16周龄则完成全部的胫长发育。而体重的发育4周龄时250g, 仅完成成年体重的13%;8周龄590g, 完成30%;18周龄1440g, 完成72%;36周龄才达到成年体重2000g。而在9周龄到18周龄的时间内, 体重增加了850g, 占成年体重的43%, 是体重发育的关键阶段。从上看出, 育雏期以骨架发育为主, 育成期则以肌肉 (体重) 发育为主。而骨骼的发育 (0~8周龄) 取决于蛋白质的高低, 肌肉的发育 (9~18周龄) 则取决于能量的高低。因此, 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和营养供给是不同的。

根据体形发育的特点, 在饲养管理中应着重抓好8周龄前的胫长发育和18周龄前体重的生长。力争使8周龄胫长达标或超标, 体重达标准体重的上限, 均匀度达90%以上;18周龄体重达标或超标, 均匀度80%以上。要达到这些标准需采取以下措施:

1.1 高营养育雏

雏鸡生长发育迅速, 代谢旺盛, 但胃容积小, 消化率低, 而且经常受温度变化, 免疫、断喙等因素的刺激, 影响了采食量和体型的发育。因此, 育雏前期 (0~4周龄) , 应精心配制日粮。罗曼褐商品鸡的营养要求, 代谢能2900千卡/kg, 粗蛋白21%, 蛋氨酸0.48%, 赖氨酸1.2%, 并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的需求。这不但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骨胳系统, 而且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免疫系统, 使雏鸡的胫长和体重提前达标。

1.2 适时分群, 及时调整营养水平

根据雏鸡体型发育特点和鸡体结构的变化规律, 要求在4周龄、8周龄和12~16周龄进行彻底的分群、整群。具体做法是:4周龄时挑出低于标准体重10%的鸡只, 8周龄和12~16周龄挑出低于或高于标准体重10%的鸡只, 进行单独饲养。对于4周龄体重低于平均值10%的鸡只, 继续饲喂育雏前期料至8周龄, 其它鸡只可更换为育雏后期料。平时, 应及时挑出弱小鸡进行单独饲养, 但病残鸡应及时淘汰。

1.3 育雏向育成的过渡是一个连续的饲养过程,

而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饲养阶段

不能不顾实际, 一到时间马上换成育成料。0~4周龄采用高营养育雏的鸡群, 一般8周龄胫长能达标准, 甚至超标。对于达标或超过标准的鸡群应立即换成育成料;对于不达标的鸡群, 应继续饲喂育雏后期料至10周龄, 但最晚不超过12周龄。如与标准体重相差太大, 可从15周龄添加1~2%的植物油以提高日粮能量水平。这对骨架发育良好, 体重偏轻的鸡群是有效的。

2 产蛋期的营养供给和调控

产蛋率取决于能量, 蛋重取决于蛋白。而能量是产蛋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实际生产中, 人们往往更重视蛋白质。按目前生产中蛋鸡的采食量来推算, 蛋白质的摄入大部分超过了需要。研究表明, 能量是产蛋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当能量充足时, 每只鸡每日蛋白质进食量从13.1g提高到20.7g, 对产蛋率影响很小;但即使是在低蛋白质水平 (日采食13.1g) 时, 能量摄入量从184千卡提高到312千卡, 产蛋率则会从45%迅速提高到85%。另有研究表明, 产蛋期42周前, 大多数鸡群出现体重下降现象, 究其原因, 主要是能量摄入不足造成的, 严重影响高峰期的产蛋率及持续时间。

2.1 产蛋上升期和产蛋高峰期满足蛋鸡的营养需要

产蛋高峰上升期是产蛋期管理的关键阶段。高峰上升期指开产到产蛋高峰阶段。现代蛋鸡品种这个阶段一般只有6~8周的时间, 达高峰期约为24~26周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鸡体要做一系列生理上的调整。首先要适应新环境, 鸡群一般应在17周龄前 (三阶段饲养) 转入蛋鸡舍, 有可能的话10~12周龄 (二阶段饲养) 就转舍, 这对于开产早的现代鸡种更有利, 可以使鸡群尽早适应新环境, 减少应激对产蛋的影响。其次, 这个阶段鸡只已基本达到性成熟, 要加速卵巢的排卵进程, 迅速达到产蛋高峰。同时, 该阶段仍要完成一部分体重增长。因此这个阶段的负担极重, 营养需求比育成期应有提高, 但这时鸡的采食量增长幅度不能满足营养需要, 往往动用后备鸡的营养储备。为满足蛋鸡此阶段的营养需要, 要设计一个营养适宜的预产期配方, 海兰褐壳蛋鸡提供的标准是:每只鸡每日进食量蛋白质16g, 代谢能286~297千卡, 钙2.25g。

满足产蛋高峰期的营养需要, 创造适于高产的饲养环境, 延长产蛋高峰期,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蛋鸡在产蛋高峰期代谢强度大, 繁殖机能旺盛, 此时应提供营养全面、质量稳定、适口性好的饲料, 以满足高峰期的营养需要。产蛋率达5%时 (一般18周左右) 立即换成高峰期饲料, 海兰褐壳蛋鸡的标准是:只日进饲量蛋白质18g, 代谢能275~290千卡, 钙3.75g。同时供给充足的饮水,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 为鸡群持续高产创造适宜条件。

2.2 产蛋后期的营养调控

高峰维持期及高峰下降期适时调整饲养程序和营养供给。蛋鸡的生长在36~38周龄基本完成, 以后体重的增加几乎是脂肪的沉积, 应适时调整饲养程序或日粮配方, 适当降低蛋白质含量, 增加可利用钙、磷原料配比。这样既节省了饲料成本, 又可保持鸡只适宜的体重, 使鸡体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保证产蛋高峰维持时间长、产蛋后期产蛋率下降平缓, 提高整个产蛋期的生产水平。海兰褐壳蛋鸡每只每日蛋白质进食量18~35周龄18g, 36~52周龄17g, 53周龄以后16g。根据现在的原料成本, 每降低1个蛋白, 每kg饲料约减少成本0.08元, 一只蛋鸡36~52周龄约耗料12.5kg, 53~70周龄耗料15kg, 这样每只鸡可节省成本3.5元。

牦牛养殖的营养调控方式 篇6

1 牦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环境较为恶劣,冬季较为漫长,牧区的枯草期也较长,牧区在每年的10月份下旬开始进入冷季,直到次年的4月份左右气温才会慢慢回升,牧草才能返青。每年牧区进入冷季时,牧草的营养质量会明显的下降,再加上草地资源遭到人为以及鼠害的破坏,最终导致了牦牛牧草需求的严重不足。针对怀孕母牛以及初生的犊牛,它们在长期缺少草料的冷季会由于营养的严重不足而影响胎儿以及初生犊牛的正常发育,长期下去则会形成僵牛。

其次,目前牧区主要采用的饲养方式仍是传统的放牧生产体系,即“靠天养畜”,很少对牦牛进行舍饲补饲,然而初生的犊牛以及怀孕的母牛需要摄入充足的营养才能够保证胎儿以及初生犊牛的正常发育,否则将导致其发育迟缓,形成僵牛。

最后,对于牧民来说奶茶、酥油等是藏家传统的必备食物,牦牛奶则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牦牛每天产奶量较少,在满足人们食用的基础上便无法满足犊牛吃奶的需要,犊牛后期生长发育较快且营养需求量越来越高,然而缺奶、缺料等无法满足犊牛的生长需求,致使犊牛的存活率较低,即便存活下来的犊牛也会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足而形成僵牛,给牦牛养殖的综合效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2 牦牛养殖的营养调控方式

2.1 不同营养调控方式对采食量及营养摄入量的影响

牦牛的生长发育需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这是牦牛生长的物质基础。反刍动物采食量的多少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消化道容积、动物年龄大小、激素分泌等。通过补饲精料能够使牦牛中僵牛的营养物质摄入量以及僵牛的采食量不断地增大,从而达到正常牦牛的水平,同时在此基础上添加开胃健脾舔砖以及半胱胺酸,能够进一步提高僵牛的营养物质摄入量,增加僵牛的采食量。此外,牦牛营养物质摄入量以及采食量的变化也与营养物质利用率以及机体消化液的增加等相关,开胃健脾舔砖中所含有的槟榔等中草药调控物质能够促进消化液分泌量的增加,促进小肠的快速蠕动,增加牦牛的食欲,进而提高消化与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

2.2 不同营养调控方式对牦牛体尺的影响

体尺作为衡量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能够直接的反映出动物生长的变化。在牦牛的养殖过程中,补饲精料能够有效的满足牦牛机体成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传统放牧饲养方式中营养严重不足的弊端,这样便能够使牦牛的生长速度提高,进而出现补偿生长的效应。

2.3 不同营养调控方式对牦牛复胃生长的影响

反刍动物幼龄时复胃发育的程度决定了其成年后的消化能力以及采食量,若瘤胃能够较好的发育,则能够大大地提高反刍动物的饲料转化力。在牦牛的养殖过程中,饲喂精料比饲喂粗料更能促进瘤胃的早期发育,通过补饲营养调控能够促进牦牛中僵牛各个胃室的生长及发育,添加半胱胺酸则能够促进僵牛复胃的发育。

2.4 不同营养调控方式对牦牛肠道生长的影响

肠道是消化系统中相对早熟的器官,初生犊牛的主要消化作用是依靠肠道以及皱胃共同承担的。小肠的发育能够部分的反映出机体的状况,是营养物质的主要消化与吸收的肠道,而大肠则是从小肠排出来的未消化的大分子营养素在该肠段进行降解,大肠与小肠的发育程度对机体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通过补饲精料以及营养调控能够促进僵牛各个肠道的生长发育,精料补饲能够满足牦牛的正常生长需求,在精料的基础上添加半胱胺酸与舔砖则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使牦牛对饲料的消化率进一步提高,促进牦牛更好的成长发育。

总之,通过正确的营养调控方式能够使僵牛恢复正常的生长能力,保障牦牛养殖的经济效益。首先,应在牧区推广精料补饲技术,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牦牛中僵牛的成长能力,全面保障牦牛所需要的营养。其次,舔砖是一种廉价又方便的功能性饲料,开胃健脾舔砖以及加剂半胱胺酸能够持久的促进牦牛的生长。第三,对于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幼龄牦牛,应在该时期加强对幼龄牦牛营养的调控与管理,为今后牦牛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针对牦牛养殖过程中所遇到的僵牛问题,也应加强重视,做到防范于未然。一是要加强犊牛的饲养与管理,尽早的给犊牛断奶从而采用饲喂开胃食料与精料,缓解人与犊牛争奶的局面,二是要充分地保障怀孕母牛在冷季营养摄入的需求,进而使胎儿的体质进一步增强,防止后期僵牛的形成。同时还要加强带犊母牛的营养调控,保障带犊母牛的营养摄取,使犊牛能够有充足优质的牛奶摄入。

3 结束语

家禽肠道疾病的营养调控 篇7

1 家禽肠道微生物

有640多种微生物, 其中90%尚未确认, 人们一直用10%的知识来推测整个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2 维护动物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动物优异生产性能的前提是良好的健康水平、均匀度和体增重。良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前提是动物肠道保持高度的健康, 饲养动物就是养动物的肠道。

3 肠道健康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坏死性肠炎 (NE)

在肉鸡18~23日龄期间爆发, 全球肉鸡业的年损失达20亿美元, 目前控制方法是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亚临床症状的NE只持续4~7天。

肉鸡生长期短 (35天达2千克体重) 。适宜的健康管理极为重要, 短期感染亚临床疾病会影响动物终生的生产力, 因为没有时间完成补偿生长, 因此预防和尽早治愈亚临床疾病非常重要。

4 调控肠道健康的营养手段

4.1 胃肠道菌群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竞争营养物质;与黏液素互作改变胃肠道吸收表面积, 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诱导机体免疫应答, 这可能会降低食欲和消耗能量, 可能引起疾病, 如肠炎;帮助消化难以利用的饲料成分, 产生抗菌物质;解毒。

4.2 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作用机制

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抑制非病原菌的生长-降低了与宿主对营养物质的竞争;降低了毒性代谢产物, 胆汁降解, 肠道炎症-降低了免疫应激反应;降低了肠道壁的厚度-提高了营养物质吸收;提高了动物生长和饲料利用率。

4.3 抗生素在饲料中的应用

目前饲用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防治亚临床症状, 在肉鸡生产中用于控制坏死性肠炎。抗生素的另外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在长达50年的实用过程中 (55个国家, 12153次的研究报告) 抗生素有72%的把握可提高生长率和料肉比2%~3%。

长期在日粮中添加低于治疗剂量的抗生素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当动物生病时, 抗生素处理无效;抗药菌株可以传递给人类, 危及人类健康;因此, 最终我们将在饲料中取缔AGPs的使用, 从而减少耐药性的出现;仅将抗生素用来治疗人类和动物的疾病。抗生素的药性可以在三周内出现。

5 中国的现状

养殖环境恶劣, 对抗生素 (AGPs) 依赖;我国对AGPs使用颁布了相应法规, 但真正严格执行有困难;政府对AGPs的禁用、取缔没有时间表;某些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减少或停止使用AGPs。

6 改善肠道健康的策略

通过竞争性和选择性排除, 去除肠道中的病原菌;通过酸化和使用酶制剂等手段来改善肠道环境;给畜禽肠道接种有益菌群, 通过刺激保护性免疫反应提高动物的恢复能力。

6.1 通过营养手段改善肠道健康

酸化剂;益生菌、微生态制剂:活菌;寡糖:甘露寡糖;营养物质:核苷酸;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NSP酶;植物提取物:草药。

6.2 甘露寡糖作为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

甘露寡糖的作用机理, 调控肠道微生物, 调节免疫功能, 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日粮中甘露寡糖他提供甘露寡糖, 占据受体部位, 以帮助防止病原菌进入。

6.3 核苷酸强化免疫系统的机理

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促进抗体的分泌, 促进免疫细胞再生和增殖, 促进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实验结果显示粪便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数目降低, 粪便中嗜酸性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目增加。对肠道微生物生态有正面影响。减少病原菌, 增加有益菌, 降低PH值, 改善肠道健康, 减少下痢, 改善生产性能。

6.4 酶制剂改善肠道健康的作用机理

分解非淀粉多糖, 降低食糜粘度, 提高饲料消化率, 改善动物的营养状况和免疫水平;减少到达后段肠道被致病微生物利用的养分的比例, 减少病原菌数量;分解日粮中的纤维成分, 产生具有益生功能的物质, 如寡糖。

7 总结

后备母猪培育的营养调控技术 篇8

1 配种前的营养调控

后备母猪体重在30kg前, 每kg配合饲料应含消化能12.5~13.5MJ, 粗蛋白15~16%, 赖氨酸0.85%, 钙0.75%、磷0.65%, 自由采食, 促其尽快生长。体重达45 kg以后, 日粮中的钙、磷水平可再提高0.1%。5月龄体重达80~90kg左右时开始限饲, 以减少因过肥或体重过大导致的肢蹄疾病发生, 同时避免过肥引起的繁殖功能障碍。在采食上述日粮情况下, 日采食量根据体况控制在2.0~2.6kg。据研究, 如果后备期间小母猪自由采食, 则所产仔猪窝数低于限饲组;但是, 限饲不当会导致初情期延迟和发情不规律, 同时对成年后的性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6~7月龄时对收腹较明显的后备母猪, 要增大饲料中粗纤维水平, 改用湿喂法并喂足料, 尽量多喂青饲料, 使母猪腹部在短期内尽快发育, 呈一定弧度, 便于日后怀孕产仔。配种前的营养水平可影响卵泡发育, 从而影响卵母细胞的质量及其发育能力, 进而影响妊娠早期胚胎的存活率。在保证能量和蛋白质供给的同时要保证氨基酸平衡, 每kg日粮应含赖氨酸6.8g, 蛋氨酸2.3g, 苏氨酸5.3g, 蛋+胱氨酸5.4g。

做到后备母猪配种前2周的催情补饲, 目的是通过提高采食量增加胰岛素的释放进而促进排卵, 从而达到最大产仔数。但配种受胎后应立即停止催情补饲, 这样有助于胚胎的存活。研究发现, 配种前两周饲喂2.8倍维持需要的青年母猪比饲喂2.1倍维持需要的母猪有较高的胚胎存活率, 而且收集的囊胚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有较大的代谢和分泌能力, 同窝内的囊胚发育差异较小。同时后备母猪对Ca供给较敏感, Ca、P失衡可造成不易受胎、产仔数少等情况。建议110kg以上的母猪每kg日粮中应含Ca15g, P10g, Na-Cl15g。

2 妊娠阶段的营养调控

尽管配种前较高营养水平会提高青年母猪的卵母细胞的质量和排卵数, 但配种后若继续高水平饲喂却会增加妊娠期胚胎死亡率, 尤其是初产母猪, 死亡率可达30~50%。营养影响早期胚胎存活率的关键时期是在配种后的前20天左右。研究发现在配种后第1天降低母猪采食量, 比第3天降低采食量, 胚胎的存活率提高8.58%。因为配种后3周内, 受精卵形成胚胎几乎不需要额外的营养, 给母猪低水平的饲粮 (DE<12.5MJ/kg, 粗蛋白<13.0%) , 喂量约1.8 kg/d即能维持正常的繁殖需要。相反摄入过高营养水平的饲粮, 配种后最初12~24h内机体代谢旺盛,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从而影响孕激素的分泌, 降低血液中黄体酮水平和子宫异性蛋白质的分泌, 从而造成胚胎死亡。

在整个妊娠期间, 如果用高能量水平日粮或过度饲喂, 不仅会导致胚胎死亡和泌乳期间体重和体脂损失过多, 还会影响母猪泌乳期间的采食量。研究表明, 怀孕期间采食能量越高, 哺乳期间采食量越低, 从而影响断奶到发情的间隔。妊娠前期每kg饲料应含消化能12MJ, 粗蛋白13%, 赖氨酸0.6%、钙0.75%、磷0.65%。从怀孕84d开始, 日粮营养水平可提高到每kg含消化能12.5~13.5MJ, 粗蛋白14%, 赖氨酸0.75%、钙0.80%、磷0.65%。整个妊娠阶段一般采取前低后高的饲喂方法, 即妊娠前期, 根据母猪体重大小、体况、健康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 确定饲喂量。早期日喂1.7~2.1kg, 5~12周喂2.2~2.4kg, 13~16周喂后期妊娠母猪料2.4~3.1kg。分娩前2~3d, 日喂量降到1.8kg左右, 以免引起难产。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相比, 在怀孕期间必须摄入更多的蛋白质和赖氨酸来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研究表明, 赖氨酸由20g提高为47g, 平均仔猪窝重从40.01kg提高至49.99kg, 母猪体重损失由19.55kg下降至4.49kg, 断奶至发情间隔由5.3d缩至4.6d。

3 泌乳阶段的营养调控

怀孕是母猪营养的贮存, 分娩和泌乳则是母猪营养的输出。泌乳期营养不足会导致初产母猪损失过量的体重, 将严重影响泌乳量和后期的繁殖性能, 导致断奶至发情的间隔延长、受胎率降低等。研究认为此阶段限制能量摄入使LH的分泌减少, 尤其对于实施早期断奶的仔猪, 母猪泌乳期的营养和采食量显得尤为重要。

母猪泌乳期的营养调控策略是最大限度地增大采食量。母猪产仔后5~7天, 要逐渐增加到最大喂量, 并相应提高日粮的蛋白质含量, 以保证泌乳高峰期的持续维持、延长后备母猪使用年限和实现多胎高产。实践证明将初产母猪的采食量由4.5kg/d增至5.5kg/d, 第2胎的平均窝产仔数可以增加1头。此期每kg日粮应含消化能13.2~13.8MJ, 粗蛋白质16~18%, 赖氨酸0.72~0.76%, 钙0.85%、磷0.72%。提高泌乳期蛋白质水平和赖氨酸对母猪的采食量影响不大, 但却显著提高了泌乳期间蛋白质和赖氨酸的摄入量, 降低体失重, 缩短母猪断奶至发情的时间间隔。研究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从16%提高到18%, 赖氨酸水平从0.6%增至1.51%, 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可缩短1.75天, 下一窝产仔数可提高1头。在泌乳早期和中期饲喂高营养日粮并增大母猪采食量, 不仅提高断奶窝重和育成仔数, 而且对母猪今后的繁殖性能至关重要。有条件的地区在泌乳期间适当喂一些干净的青绿多汁饲料, 可提高母猪的食欲, 增加乳汁的分泌。

4 小结

降低奶牛氮排放的营养调控措施 篇9

1 氮污染的危害

奶牛的氮素大部分是通过饲料进入的,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氮不是结合在乳、动物组织等产品上而是留在养殖场。Mac Rea[1]指出,反刍动物将日粮中蛋白成分转化为畜产品的效率还不到20%,而多数未被利用的氮则排向环境,产生很大的污染。据Tamminga[2]估计,荷斯坦奶牛摄入的总氮从尿、粪中排出体外的分别50%、29%,而只有剩下的21%被机体吸收利用。奶牛粪中氮的主要形式为蛋白质、氨基酸和尿素等有机氮及氨态氮,约占粪尿总氮量的60%,氨态氮主要是以NH4HCO3为主的铵盐。

氮对空气环境的影响是由其分解产物所造成。粪尿中含氮物质的分解均能产生氨气并在分解产物中占的比例最大。由氮产生的氨气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排放到畜舍空气的氨会使家畜的眼结膜充血出现炎症、甚至导致失明。其次还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中毒性肝病、心肌损伤炎症。氨气还可导致家畜的采食量和生产性能的下降,并对工作人员产生不良影响;氨会产生酸雨,对土壤、水体、农作物和城市建筑造成影响。粪尿不加以任何处理随意排放或施用不当,以致于超过土壤的自我洁净能力时,不仅会对土壤本身造成污染,而且会使土壤表面渗出硝酸盐,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并且通过土壤冲刷和毛细管作用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Alice[3]报道,非洲在1999年有31%的牧场因畜禽粪便污染而导致土壤盐渍化,降低了土壤肥力。大量的含氮物进入水体会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导致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生长和水生动物迅速繁殖,从而大量消耗溶解氧,最终水生生物因缺氧无法生存而死亡。

2 营养调控措施

2.1调节原虫数量瘤胃中含有大量的原虫,这些原虫可以利用发酵淀粉和可溶性糖,从而降低瘤胃内淀粉和可溶性糖的浓度,达到稳定p H的作用。然而,原虫在营养方面也存在负效应:瘤胃原虫主要靠吞食细菌获得氨基酸,合成自身蛋白质,每分钟约有1%的瘤胃细菌被原虫吞食[4]。所以去不去原虫一直是一个很争议的问题。试验发现去原虫以后,细菌的数量增多,而细菌具有更强大的脱氨基活性,可以使日粮中可降解蛋白更多地转化为菌体蛋白。体内试验也已经证实控制原虫可减少原虫对细菌的吞噬,增加瘤胃内细菌的数量,增加进入十二指肠的日粮蛋白质和细菌蛋白质,降低瘤胃氨浓度和尿中氮。韩春艳等[5]研究表明,全部驱除原虫和部分驱除原虫可降低瘤胃内NH3-N的浓度,各组绵羊瘤胃内NH3-N浓度的高低依次是:对照组>部分驱组>全驱组。说明控制原虫可减少原虫对细菌的吞噬,增加瘤胃内细菌的数量,促进微生物蛋白的合成。Jounay等[6]认为原虫不能利用NH3合成自身的蛋白质,而本身又分泌脱氨酶不断释放NH3,因此原虫是NH3的净生产者。这也是去原虫后可以降低瘤胃中NH3浓度的原因。Lvan等[7]认为驱除原虫降低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会降低瘤胃肽和氨基酸的浓度。瘤胃原虫可改变淀粉的消化位置,稳定瘤胃内p H,维持瘤胃内厌氧环境稳定,故去原虫意味着瘤胃微生物区系间生态关系的失衡,不利于瘤胃发酵。以上引用试验证明,去除部分原虫有利于减少氮的排放。

2.2蛋白质包被技术Rotz[8]认为减少氮排泄最好解决方式是饲喂经保护的蛋白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使在瘤胃降解率高的蛋白质加以保护,提高反刍动物小肠可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提高养分吸收,达到减少氮排放目的。过瘤胃保护氨基酸技术在满足反刍动物限制性氨基酸需要的同时,还可提高蛋白质饲料的利用率,改善畜产品质量,同时还可以减轻氮对环境的污染。所以提高粗蛋白的生物学价值不仅可以节约蛋白饲料而降低养殖成本,而且在提高生产性能的同时还可减轻氮对环境的危害。Crooker等[9]研究了添加经甲醛(3 g/100 g)处理的大豆粉对瘤胃蛋白质消化及对产奶量、奶组成成分、蛋白质降解的影响。试验揭示了添加甲醛(3 g/100 g)将减少大豆蛋白的瘤胃蛋白降解率。Broderick等[10]研究表明当日粮蛋白质从18.6%降低到16.1%,同时补充过瘤胃蛋氨酸,可以提高氮的利用率,降低氮的排泄。Chen等[11]发现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蛋氨酸,可以提高表观氮效率(乳氮/吸收氮)和奶牛能量校正乳产量,并且可以降低低蛋白日粮对奶牛采食量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2.3饲料加工方式饲料的不同加工方式直接影响着其在瘤胃中消化率,也就意味着影响着氮素的利用率。王桂瑛等[12]在用蒸汽压片和干碾玉米饲喂奶牛的研究中发现,蒸汽压片玉米可以使粪氮量和尿氮量减少,虽然蒸汽压片氮的摄入量减少,但提高了氮的利用率。陈涛[13]在奶牛日粮中添加蒸汽压片玉米大幅度提高了奶牛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有效地降低了氮、磷的排放,并确定蒸汽压片玉米最佳添加范围为混合精料的10%~20%。大豆是奶牛主要的高能量、高蛋白饲料。通过加热的方式(如膨化、挤压、糖化)来提高蛋白质消化率,减少氮排泄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加热主要是通过使蛋白质变性,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从而降低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但由于热处理费工、费时、耗能,且营养元素遇热的稳定性,一些氨基酸遭到破坏等,大多数学者已放弃对其的研究。粗饲料的长度会对蛋白质消化产生一定影响,这是因为粗饲料长度过长会影响瘤胃内微生物与日粮的接触,导致蛋白质的降解率降低;通过切断和TMR揉绞的方式提高粗饲料在瘤胃的作用时间,提高了氮素的吸收率。适当地减小日粮粒度可加快瘤胃外流速度和食糜排空速度,从而降低瘤胃蛋白质消化率,减少氮的排泄。

2.4合理调整配方

2.4.1日粮精粗比例近几年来,奶牛日粮的精粗比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发现,泌乳奶牛日粮精粗比对饲料瘤胃降解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时,提出高精料日粮显著抑制了纤维素分解菌的活性,导致蛋白质的降解也受到限制。这是由于在高精料条件下蛋白和淀粉分解菌将成为优势菌群而使纤维分解菌数量降低的缘故,而且瘤胃在分解大量的糖和淀粉形成酸性环境易引起酸中毒,对奶牛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但日粮粗料的比例也不宜过大,因为随着粗料比例的增高,瘤胃液中乙酸比例就越高,合成的甲烷也相应的高,且甲烷的释放必然造反刍动物饲料能量的损失。试验发现精粗比为7:3、1:1和3:7时对日粮有机物、中性洗涤维和酸洗纤维的降解、蛋白质的转化和微生物合成效率的影响,指出精粗比为1:1时可降解氮的利用效率最高且提出饲养实践中精料的比例以不高60%为宜,70%可能是极限。可见适宜精粗比对提高氮利用效率起重要作用。

2.4.2氨基酸平衡日粮畜禽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构成蛋白质的多种氨基酸的数量及相互比例的需要。孙健全等[14]在研究不同日粮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对奶牛产奶性能、氮利用和血液代谢激素的影响时发现,赖氨酸含量相同时,日粮粗蛋白含量为14.1%或12.6%,奶牛产奶性能不受影响,乳氮产量增加,氮利用率提高;当奶牛日粮赖氨酸含量从0.60%降到0.45%,尽管蛋白质含量相同,但奶牛产奶量下降,乳蛋白略呈下降趋势,乳氮产量降低,氮利用率降低。理想氨基酸模式是指日粮中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与动物需要的氨基酸及其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比例。理论上动物对理想蛋白质的利用率为100%。利用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日粮,不仅可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饲料成本,还可以降低日粮含氮量和排出量[15]。但是,反刍动物的瘤胃就使采食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蛋白质和氨基酸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大部分被分解并合成微生物蛋白。这样不仅要考虑动物食入的氨基酸,还要计算菌体蛋白。充分利用理想蛋白质这一模式,平衡奶牛所需氨基酸可大大降低氮的排泄。

2.4.3日粮蛋白质水平日粮适宜的蛋白质水平对控制奶牛氮摄入起着积极作用,这也是泌乳奶牛氮素减排的营养措施之一。Castillo等[16]试验研究了添加不同蛋白水平和降解能力的青贮对奶牛日粮氮排放量的影响,研究指出,尿氮排出量随着蛋白质降解和添加水平而增加,说明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可以减少氮素的排放,并提出奶牛日粮氮不要超过(400 g N/d),否则就会随着尿液排出。娜仁花等[17]试验验证:粗料为青贮玉米时,随日粮精料水平的提高粪氮比例减少,而尿氮比例增加。王星凌等[18]研究蛋白质水平对奶牛氮利用的影响时发现,氮排出量随日粮蛋白水平提高而增加,当饲粮中粗蛋白水平为12.56%时可以得到最低的粪氮和尿氮排出量,15.53%时尿氮排出量不再上升,粪氮只在16.93%蛋白水平时出现明显增加(P<0.05)。同时证实了乳氮效率(乳氮/摄入氮)并未随蛋 白水平提 高而升高 , 日粮水平 为13.96% 时乳氮效 率明显高 于其他高 蛋白水平 组(P<0.05或P<0.01),可以满足产奶量28 kg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对氮素的需求。Petit等[19]发现,日粮蛋白含量(16%和18%)对粪氮排泄量无显著影响,而对尿氮和总氮排泄量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通过降低饲料粗蛋白的水平、在日粮中增加消化率高的饲料用量不仅可以降低饲养成本、减少浪费,同时可以减少氮污染。

2.5调调控控瘤瘤胃胃发发酵酵,优化微生物蛋白合成日粮含氮物在瘤胃发酵降解产生的氨基酸、氨等物质为瘤胃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提供了原料,而日粮中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则为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提供了能量。含氮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均为微生物生长所必需。如果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同步降解,会促进氮转化为微生物蛋白质,而较多的微生物蛋白合成减少了日粮中外来蛋白质的供给数量,也就是减少了氮的输入和氮的排泄。通过添加饲料添加剂,可以控制瘤胃的发酵,继而提高氮的利用率,减少氮素在粪尿中的排放。瘤胃素在反刍动物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最初以抗球虫为主,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投入商品化生产,并广泛用作肉牛、羊的增重剂和猪的生长促进剂。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瘤胃素,能够直接或者间接降低瘤胃中蛋白质的降解和脱氨基酶活性,从而增加了过瘤胃蛋白数量[20]。益生菌常常被用来改善机体对饲料的利用率和提高抗病能力。有酵母作为益生菌大家族的一员,因其较高的粗蛋白含量和丰富的维生素,通过改善肠胃环境和菌群结构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使得其在实际生产中越来越受到青睐。酵母所含蛋白为瘤胃慢速降解蛋白,在瘤胃发酵过程中,可以相对缓慢地释放其中的氮素,为机体提供更多的过瘤胃蛋白,从而实现较高的氮素吸收率和利用率[21]。

3 结语

上一篇: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下一篇:分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