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调控

2024-06-06

金融调控(共12篇)

金融调控 篇1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9日

作为中观尺度的区域金融发展是要受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所定经济政策影响的, 因此区域金融调控自然也要受到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决定。作为不同的市场经济主体,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调控上的立场目标和内容自然也会有些区别, 因此区域金融调控必须首先划分调控的主体, 研究不同调控主体的利益诉求、目的、调控方式和调控手段等。

一、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和目标

根据区域宏观调控的动力来源不同, 区域宏观调控的主体可以分为区域宏观调控的国家主体和区域宏观调控的地方主体两类, 相应的不同主体的目标自然也有所区别。

(一) 区域金融调控的国家主体及其目标。

虽然区域金融是中观尺度的金融活动, 但是由于金融资本的高流动性及其经济影响的高风险性, 区域金融必须考虑区域与区域、区域与国家金融活动的宏观关系问题。因此, 在区域金融调控中必须包括区域内部之外的金融调控问题, 即区域与国家金融的关系问题和区域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发展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处理, 单纯依靠中观的视域下的地方政府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区域金融调控中, 国家是一个重要的调控主体。站在国家的角度, 国家的金融调控也必然应该包括区域金融调控。

国家的金融调控中涉及到区域金融问题的调控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国家金融调控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发挥金融与经济的互动效应, 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然而, 任何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都是由各个区域的经济状况决定的, 各个区域的经济健康运行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条件, 因此运用区域金融调控的首要目标应该为一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服务, 即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将成为一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因此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各个国家都努力追求的一个宏观经济目标。然而, 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离不开金融活动的支持, 但是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使得金融活动自身反而有着加大区域经济差距的倾向, 因此要克服这一缺点, 只有加强金融调控, 发挥金融活动的积极作用, 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结果的实现必须依靠区域之上的国家通过调控才能实现, 因此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国家进行区域金融调控的重要目标。

3、保持区域金融调控体系的健康运行, 理顺金融调控传导机制。

区域金融调控是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调控中的具体化, 是中央金融调控政策传导渠道的重要枢纽。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中央宏观金融调控在行使调节职能时就需要由区域金融调控体系作为中央金融调控的具体执行者, 并将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 以便中央金融调控及时进行调整。因此, 以国家为主体的金融调控应该注意建设和完善区域金融调控, 以使得整个金融调控体系能够健康运行, 调控措施能够有效发挥功效。

(二) 区域金融调控的地方主体及其目标。

虽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点上,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就有了与中央政府不完全一致的利益诉求。在区域金融的发展上, 中央政府更侧重整体金融活动的总体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这种总体效益最大化优势是建立在对某些区域利益损害的基础之上的。而地方政府虽然要执行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 负有遵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责任, 但它们更侧重对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 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为了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在区域金融调控上, 由于利益诉求的不一致, 地方政府有着与中央政府不一样的目标。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点:

1、促进保持本区域内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区域金融调控由于调控的范围和属性不同于国家的宏观金融调控, 属于中观尺度的金融调控范畴, 而且区域金融调控不需要考虑本币币值的稳定和外汇收支的平衡, 主要目标便是促进保持本区域内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区域经济起飞阶段, 应着重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就业的增加;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应着重致力于保持区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区域经济成熟阶段, 即步入经济稳态阶段, 应着重致力于技术、产业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创新和发展。

2、相机配合国家金融调控。

区域金融调控的总目标必须服从国家宏观金融调控的需要, 在不与宏观金融调控目标相冲突的前提下, 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 进行符合区域内经济发展利益的区域金融调控。一方面配合宏观调控的需要, 如在宏观紧缩时期, 对区域金融供给进行紧缩控制, 在宏观扩展时期, 对区域金融进行扩展刺激;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与宏观调控方向相逆进行本区域金融调控。如, 在宏观紧缩时期, 对区域放松金融供给控制, 实施区域金融扩张政策, 或者在宏观扩展时期, 对区域金融进行紧缩控制, 实施区域金融紧缩政策。

3、培育和发展健全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

健全的金融市场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一般存在的功能小、品种少、层次低、发展慢等问题, 这些问题就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发达区域的金融市场一般相对发达,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面对激烈竞争, 发展永无止境。因此, 区域金融调控应该通过适当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健全的金融市场。

二、区域金融调控的模式

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分为国家主体和地方主体, 而且它们的调控目标也不尽然一致, 因此在考虑区域金融调控模式时首先要考虑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选择。

(一) 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现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 大国的金融活动和大国的经济一样都存在区域性, 也即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区域间的经济和金融差异就要求金融调控必须区域化。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就要发挥国家宏观金融调控的主体作用, 通过各种调控政策区域化的方式来实现区域金融调控的目的。具体而言, 以国家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金融政策区域化。

在区域化视角下, 一国金融政策的制定不应是简单统一的“一刀切”, 而应根据各个时期、各区域经济运行情况的客观需要, 采取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政策。简单统一性货币信贷政策固然可以保持宏观调控的一致性, 但在经济基础条件与市场环境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 它将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 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反会损害区域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 形成地域间的“剥削”, 引起经济区域间的不同产出, 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 最终要付出巨额的制度成本。只有实行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政策, 才能有效地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具体而言, 金融政策的区域化应该包括:有差别的区域存款准备金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利率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有差别的区域再贴现政策、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服务政策等。

2、金融监管区域化。

由于区域间的金融体系完善程度不同, 发达地区金融体系完善的条件下, 对金融监管的化解渠道和方法自然较多, 而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 其渠道和方法自然较少, 因此统一的监管政策使其实际绩效在区域间表现为发达地区金融监管较松, 欠发达地区金融监管较严。因此, 加强区域金融调控就应该实行有差别的区域化的金融监管。

3、金融调控组织与责权体系区域化。

一国金融组织制度的构造, 既要体现国家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的要求, 也要体现国内各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央宏观金融调控部门在实行统一的调控法规, 完善统一宏观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建设的同时, 必须构筑能体现区域特点的中观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具体来说, 应该给予各区域中央银行这样两项权力:第一, 在金融政策区域化前提下, 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第二, 在金融监管区域化前提下, 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监管政策制定与自主权。

(二) 以地方为主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在区域化视角下, 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应该拥有自主调控本区域内金融活动的权利。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可以根据中央金融调控部门的金融调控政策, 以及本区域的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状况, 在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 制定出适合本区域的具体的金融政策和监管措施, 完善区域内的金融调控机构与责权体系, 通过实施区域内的金融调控更好地促进本区域内金融的健康运行乃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途径包括: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再贴现政策、金融服务政策等;建立健全本区域内的金融监管体系, 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具体的监管法规等。

在具体调控方法层面, 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虽然应该拥有更多的区域金融调控自主权, 但是这种放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无节制的。因为地方政府和地金融调控部门与中央政府和中央金融调控部门毕竟是有区别的, 他们不可能像国家宏观金融调控那样, 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调控工具和其他间接信用控制手段, 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的方法只能更多地依靠一些直接调控方式。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调控部门可以更多地运用直接调控方式, 针对区域经济中的信用结构和质量进行调节控制, 通过影响信用的方向和用途来达到调控目标, 如直接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和消费信用控制。这些金融调控措施和方法虽然中央金融调控部门也可以运用, 但是由于区域金融调控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具体调控中比中央部门更加能够找到和抓住明确的、针对性的市场主体, 以及可观察的中观或微观经济、金融指标, 所以其实施效果将会更加可控和明显。

实施金融调控的地方政府在加强金融调控力度的同时, 应该加强对自身调控体系和调控工具的建设。比如, 在中央银行放权的基础上区域“央行”建立健全区域内的金融调控组织体系,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市场基础, 培育和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金融微观主体;建立区域金融调控的实施、评价体系, 及时评估、总结调控措施的效果, 检查区域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协调程度, 依据区域经济、金融参数在调控期内的变化, 及时对区域金融调控的具体措施进行纠正;建立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判别区域金融调控的效果和调整方向, 确定区域金融的调控方案。

(三) 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以国家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和以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都各有利弊, 任何单纯的以国家为主体或以地方为主体的区域金融调控都将难以实现最好的区域金融调控效果, 将二者结合起来从理论和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都是最佳的选择。

实施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调控模式, 就是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越结合起来, 但是二者要结合好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既要发挥原有的中央金融调控的权威性, 保持和维护国家整体金融安全稳定, 但同时也要使中央金融调控部门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差异, 给予各地区充分的灵活自主权, 还要照顾到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调控中的积极性, 使区域金融调控在各区域都能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达到区域金融调控的最佳效果, 但同时也要通过国家和地方的结合, 适当地约束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调控的不良干预, 削弱地方政府将区域金融财政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姚景超.区域金融调控:货币资金流动的角度[J].新疆金融, 2005.5.

[2]赵晓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3]李成.非均衡经济中区域中央银行金融调控与监管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01.9.

[4]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我国区域金融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7.4.

金融调控 篇2

金融监管和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传统上对于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认识侧重于对金融机构市场行为的监督管制。对于金融监管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和监管方式,最早涉及金融监管领域的概念是“最后贷款人”(Thomton Herry,1802),强调通过中央银行等政府机构的干预以避免挤兑和金融机构链式危机的发生而给经济造成大的影响。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支撑为公共选择和市场失灵。经济周期会引发信用危机,从而暴露出金融的脆弱性特征(H. Minsky,1985;Kindleberger,1985);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中介职能也是其脆弱性的根源(Friedman & Schwartz,1986;Di-amond & Rajian,);另外,危机还有在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传递的特点(Cagan,1965;Kaufman,)。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有必要通过金融监管以弥补市场失灵(Fisher,1933;Stiglitz,1981;Varian,1996)。并且金融监管的介入在实践上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Anna Schwartz,1988;ZentaNakajima & Hiroo Taguchi,1995)。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观点同样应用到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分析领域,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成为需要进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维护公平的市场交易,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Diamond & Dybvigr,1983;Stigliztz & Weniss,1981;Walsh,1995)。基于信息与博弈理论的分析强调需要通过信息披露监管以提高信息对称性,但是,正如我们在上一部分内容当中所分析的那样,许多情况下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泡沫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在信息方面的金融机构或投资者违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针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金融监管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而是将会具有更加广泛的职能。

尽管目前的许多研究在分析了金融监管介入金融交易过程的必要性之后赋予金融监管一些具体的职能,但是,这些监管措施均针对在信息披露、市场准入、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交易准则、交易范围和交易规模等方面违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违规的交易行为,尚未见到明确提出通过金融监管直接应对理性和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及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我们认为,传统金融监管关注违规监管,而完全非违规的理性与非理性价格泡沫属于市场交易行为的结果,尽管存在市场失灵,但涉及监管机构对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的干预。这种监管没有较为明确地列入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范围,然而其危害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历次金融危机和现代经济安全最大的威胁。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表现出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在内整体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扩展原有金融监管的主要职能,实施针对金融资产价格的金融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变革的一个方向,并应明确列入金融监管范围、详细具体措施。

三、经济调控成本与微观经济调控机制。

除了金融监管以外,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在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领域里,传统理论与实践都倾向于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进行。但是,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波动风险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从而会贻误调控时机、增加调控的负面效应、提高调控成本;而通过金融监管的形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会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和减少调控成本,因而有必要赋予金融监管以新的、更强的金融资产价格监管职责。

根据传统意义上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认识,只有资产价格大幅度和大范围偏离价格基础才能被认为存在资产价格泡沫。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传统治理模式往往在资产价格泡沫已经形成或其形成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且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调控,采取提高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债券等具体措施减少流动性。但是,货币政策措施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却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机往往已经有较为明显的泡沫显现,错过了初期治理的时机,并且货币政策效果的显现也存在时滞,这都将会提高现实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另一方面,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仅影响资产价格,其覆盖面将远远超出政策目标范围,使得产业资金需求、创新资金需求都受到相应影响,波及较大范围正常运行的资金链,产生较大的治理政策副作用,增加了宏观经济的治理难度。根据我们的分析,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赋予金融监管机构更大的职能责任,以金融监管的模式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微观调控则可以降低治理成本,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优势;通过建立对于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等核心和主要金融、融资抵押物、金融相关资产价格监管体系,形成资产价格泡沫预警系统,及时预测资产价格泡沫的发生,根据泡沫发生程度、范围和趋势、发展速度做出分级预警(比如以绿、黄、橙、红等颜色由低至高进行程度预警),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干预措施(比如风险提示、市场价格警示、交易限制措施、交易参与、价格限制措施等价格干预和影响)及时化解资产价格泡沫威胁。

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对宏观经济形成威胁。如果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和治理,一方面,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能在泡沫产生初期发挥效力;另一方面,在泡沫演化成为宏观经济失衡时,则已经贻误早期防范的时机,增加了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因此,我们认为,通过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价格的监管和相应的微观调控机制,能够及早防范这一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威胁,降低经济调控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成,龚杰。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金融监管制度变迁解读[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

[2] 刘凤元。资产价格泡沫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 潘志刚,李忠民。西方金融监管理论演变文献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6)。

[4] 文彬。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及在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11)。

[5] 吴卫星,汪勇祥,梁衡义。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J].经济研究,,(4)。

[6] 杨爱文,林丹红。金融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3)。

[7] 叶静雅。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综述[J].皖西学院学报,2008,(4)。

[8] Allen,Franklin,Gorton and Gary.Churning Bubbl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3,60(4):813-36.

[9] Carl Chiarella,Roberto Dieci,Laura Gardini.Asset Price and Wealth Dynamics in a Financial Market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6,30(9):1755-1786.

[10] De Long J.B.,Shleifer A.,Summers L.H.,Waldmann R.J. 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Finance,1990,45(2): 379-395.

[11] Jones S.,Lee D.,Weis E.Herding and Feedback Trading by Different Types of Inference on Cointegra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emandfor Mone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52(2):169-210.

[12] Jose A. Scheinkman,Wei Xiong. Overconfidence and Speculative Bubbl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1(6):1183-1219.

[13] Kaufman,G. G,Bank Failures,Systemic Risk and Bank Regulation. CATO,Vo. 1996,(16):17-45.

[14] Lux T.Herd Behavior,Bubbles and Crashe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5,105(431):881-896.

[15] Stiglitz J. E.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3(3):

393-410.

[16] Topol R. Bubbles and Volatility of Stock Prices: Effect of Mimetic Contag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91,101(407):786-800.

对房地产泡沫的金融调控 篇3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政策调整;金融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89-02

一、房地产投机需求过剩,房地产泡沫越滚越大

近年来我国房价增长速度过快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调控措施,其目的在于减少市场中的投机行为、稳定房价,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国际游资涌入,以及当前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流动性过剩,导致投机资本大量涌入。国家经济增长依靠的“三架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中,出口受阻,内需疲软,在GDP驱动政策下,只有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对于中国这个金融创新还很缺乏的国家来说,这么多的资金大部分流向了有保值、增值作用的房地产行业。各投资者对未来房价走向的预期过度乐观,从而导致房地产投机者开始增加房地产的购买和囤积,以期从中获利。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就与房地产投机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投机需求的增加造成市场的假象繁荣,引起进一步的涨价预期,于是形成了一个循环,最终转化为房地产泡沫。

二、中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经济过分依赖于房地产行业

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房地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房地产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接近20%,占GDP的比重接近10%,有些地区的这一比例更高,甚至有些地区把房地产业做为当地政府的经济命脉。而从房地产投资占GDP比例这个指标中,可以反映整体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程度。从可查的历史记录来看,从1997年的4.02%开始一路上涨,到2007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0.13%,这是无论哪个国家任何时候都没出现过的增幅。由于房地产对相关经济的带动作用,其对GDP的贡献可高达3.15×10.13%=32%,所以说房地产绑架了GDP,毫不夸张。

(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1994年分税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客观上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而转移、支付制度又不完善,这也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要承担大量的公共事务支出。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相互竞争开始浮出水面。GDP和税收等是中央政府作为评价和奖惩地方官员的主要依据,所以地方政府便把GDP的增长作为业绩的评定标准和目标。地方政府由于巨大的压力,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地方政府将目光放在了其拥有的巨大资源--土地上。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房地产发展模式,即“政府垄断土地-土地升值-加大房地产投资-房价上涨-土地升值”,这对当地经济GDP总量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带来巨大的税收收入。于是房地产行业成为地方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但对其他产业发展及居民消费却产生了严重的“挤出效应”。而房地产的暴利已使得地方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开发商组成利益链条共同体,导致其财富短时间内大量流向少数人手中,全国人民的财富向各级地方政府转移分配。

(三)机构和个人的炒房行为

房地产泡沫的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机构和个人的房地产过度投机。房价的不断上涨,由于“羊群效应”使得投机者和投资者不断增加,房地产投资者预期从房地产价格上涨中获得收益。这种投机行为会产生大量的虚拟需求,原本投资到实体经济中的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从而推动房价大幅度上涨。于是房地产开发商盲目增加投资,一幢幢高楼迅速地拔地而起,导致泡沫迅速膨胀。而真正需要住房的刚性需求者由于房价过高买不起房子,本该用来居住的楼房都被握在了投机者的手里,成了等待升值赚钱的工具,出现了空置率极高的社会现象。

三、中国房地产泡沫背景下金融政策的调整

如何加强金融调控,避免房地产业带来的循环放大的负冲击,显得由为重要。基于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因此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一)合理定位房地产行业。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对房地产行业有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首先,“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是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GDP量得扩张。另外,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所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必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把房地产作为关乎民生的行业,目标在于居者有其屋,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

(二)合理界定金融调控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很重要,因此要做到准确界定调控目标。一是应建立多层次调控目标,使调控目标更有针对性。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分解为近期、中期和最终目标,各个阶段所针对的目标不同。基于房价调控的时效性,可以将维持房地产场稳定运行,抑制房价的短期异动作为近期目标。由于房地产存在供需数量与结构的双层失衡,将实现房地产市场结构均衡作为中期调控目标。二是最理性的房地产价格应与当地GDP与可支配收入挂钩,依据当年国民的平均收入和经济发展状况建立一个房地产价格调控上下线数量指标,确定房地产调控的价格指标,明确规定房价波动不能超出或低于这一稳定区间,比如价格涨幅低于本年度GDP与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金融调控据此进行工具操作,防止房价大幅度波动。

(三)差异化的金融调控手段。根据我国中低收入群体的现状,我国房地产有效供给明显不足。房地产市场繁荣的标志是供需平衡,同时也是房价稳定的基础。针对我国房地产现状,应加快住房有效供给。一是要加快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创新,通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房地产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社会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从投机转向理性投资。二是加大经济适用房,保障性安居工程,廉租房的资金支持力度,采用选择性金融工具,直接性工具,增强调控的针对性。三是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金融调控指导理念上避免强调政策的全国统一性,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各地区区域性的货币政策,要体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化的特点,体现调控的层次性。四是引导房地产需求向以消费品为主导,租买并举的住房消费方式转变,避免盲目投资和投机炒作行为,促其健康发展。

(四)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从制定实施到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这之间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传导过程。金融政策工具主要通过利率、贷款等手段进行调控,其着眼点在于通过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不足,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房地产价格和供给具有很大波动性,供给和需求难以达到合理的均衡。而财政政策工具主要通过税率、财政收支等手段进行调控,其直接对象是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因此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尤为重要。在中国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任何一种单一的调控政策效果都很有限,所以针对当前由于结构性失衡引发的价格波动,调控方向、重点和力度上必须使两大政策相互协调配合;二是中央银行应建立自己的房地产预警预报体系,统筹安排和协调与财政政策的作用期限,缩小时滞效应带来的副作用。三是注重与其他相关政策配合。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加强市场监管,从完善土地供应体制、健全房屋交易和租赁市场、发展住房金融体系等方面综合治理,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管理。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岳冰(1987— ),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现为郑州大学商学院2010级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商业银行政策与管理。

参考文献:

[1]谢太峰.以房地产当支柱能撑多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

[2]任志强.土地供应问题是解决房价的根本[N].扬子晚报,2010.3.

[3]高岩.为什么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无法控制?[J].广角镜.2006.

[4]陈伯庚.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双重目标的矛盾和协调[J].住宅产业,2010.

[5]王峰,李宇嘉.我国经济增长背景下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稳定[J].财贸研究,2008,(5).

宏观金融调控下企业资金链诉求 篇4

一、国内外宏观金融形势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原油价格高升、世界粮食价格高涨三大问题困扰着世界经济。美国次贷危机自2007年年中爆发以来不断升级,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大幅震荡。今年3月中旬,以贝尔斯登公司濒临破产事件为代表,美国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在此期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自2008年初每桶突破100美元大关后,多次冲高历史纪录,目前已突破145美元;年初以来,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一直高位波动。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基本农产品价格指数2006年上升了8%,2007年上升了24%,而2008年前3个月就同比上升了53%。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导致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石油和粮食价格不断攀升,而油价和粮价的快速上涨,加速了世界性通货膨胀。世界金融形势的动荡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受美元贬值、世界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影响十分巨大,同时国内三大问题矛盾尖锐。一是储蓄与消费比例的失衡。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在减弱。现实表明,我国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远小于富余劳动力所需要的工作机会,就业问题在我国已经十分严峻和突出。我国消费水平上不去,劳动就业不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以说,没有就业状况的根本性改善,居民消费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储蓄与消费比例的失衡状况就无法改善。二是股市和楼市的暴涨暴跌。我国资产价格持续高位攀升,已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股票市场为主要内容的资产市场价格持续高位攀升。股票价格从低位腾空而起,上证指数从1100多点,一路攀升到2007年10月18日的6124点。然而,进入12月以后,股市连续暴跌,2008年4月22日,上证指数跌至2990多点,跌去一半还多,上下震荡达3000千点。由于股市和房市都有企业资金、民间资本、国际游资和信贷资金介入,暴涨暴跌已经严重危害了国家宏观金融资金安全。三是物价指数持续高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1月涨7.1%、2月涨8.7%、3月涨8.3%、4月涨8.5%、5月涨7.7%、6月涨7.1%,今年上半年CPI同比平均上涨7.9%。下半年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主要是国际原材料、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形成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向国内传导,使得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居高不下。今年以来,国际初级产品特别是石油和粮食,价格增幅都在30%以上。

二、企业资金链困境诉求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货币政策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从贷款利率水平来看,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2002年2月21日的历史低点5.31%,缓慢地加息,进入2007年形势急剧变化,连续8次提高基准利率,至2007年底,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升至7.47%。从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来看,存款准备率从1999年11月6%的历史低点,缓慢地上调,进入2007年以来飞速发展,至2008年6月的一年半时间连续1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此存款准备金率已上升到17.5%,为20多年来的最高点。在从紧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环境下,企业的资金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给企业造成融资渠道堵塞、资金成本率畸高、资产流动性不畅、销售收现率低下、资产负债率攀升、营业利润亏损、资金链断裂,直至企业破产而亡。

资金链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所需要的基本循环资金链条。资金链是企业现金流在某一时点上的静态反映[1]。企业资金链按资金周转运营可表现为: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循环过程。企业资金链的这一循环过程,反映了资金链的三个环节,即资金投入链、资金运营链和资金回笼链。资金投入链是企业资金链的源头,主要与企业筹资能力相关。资金运营链是企业资金链的灵魂,资金运营链是企业业务运营在资金链上的反映。资金回笼链是企业资金链的关键,企业投入资金的目的一是能安全收回,二是能创造资金的增值。

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出现了许多不利情况。如国家土地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原材料的涨价、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节能减排方案的大力实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加上央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连续上调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加剧了企业融资的难度,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经济运营中值得高度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企业经营环境趋紧。由于煤、电、油等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我市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利润增幅大幅回落,企业亏损面扩大,亏损加重,二季度企业景气指数降至两年来的最低点。企业融资困难加剧,部分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较为严峻。受国际经济滞缓、贸易政策调整和汇率变动等因素影响,一些外贸出口企业经营困难。”一位市长在半年度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如是说。

“在货币从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几乎翻了一番。”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据调查,自去年10月监管部门收紧银行信贷新增规模后,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提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目前银行一年期的基准利率为7.47%,在此基础上各家银行还可上浮20%至60%。而担保公司担保费用,一般每年为1%至3%。按此计算,一家中小企业如果通过担保公司获得贷款,年利息率已接近15%。

在宏观金融调控下,企业更是苦不堪言,诉求种种。

材料采购: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中间产品价格升值,采购成本增加,企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资金。人工费用:劳动力成本提高,CPI上涨,工人薪酬增加,福利相应增加。制造费用:能源价格上涨,维修折旧提高,车间管理费用增加。上述三项构成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比企业将增加许多投资,企业为了正常生产经营,到处筹借资金,千方百计保障资金供应。

销售费用:一般产品销售困难,促销费用提高,服务费用增加,流转税收上扬,必须增加费用支出。财务费用:融资渠道堵塞,疏通费用增加,资金成本翻番,利息支出大幅提高。管理费用:离退休待遇提高,各项管理成本增加。企业为了销售和营运都必须垫付更多的资金。上述三项加上产品生产成本和企业报酬,构成产品的出厂价(PPI),出厂价格显著上升,物价水平怎能监控。

货款回笼:产品价格上涨,物价指数提高,居民一般消费满足,企业采购资金紧缺,出口退税改革,人民币升值,内销外销都面临危机,货款怎么回笼?企业简单再生产难以维持,扩大再生产更难,无论内涵还是外延扩大再生产都需投入资金。投资者在宏观调控下等待观望,经营者在宏观调控下筹资困难,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政府推动,没有市场机制运营,企业怎能生存与发展,社会怎能和谐与发展。

三、流动性过剩原因与危害

基于次贷危机深远影响,全球已经从流动性过剩、市场高涨的情形迅速逆转为金融市场动荡、信心萎缩和经济衰退的境地。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无法回避外部世界急剧变化的金融动荡。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居民储蓄进一步增加,CPI高居高不下,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所有这些都是针对我国存在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所采取的措施。显然,现阶段我国为了扼制明显的通货膨胀,有较高的加息要求;然而美国大幅度连续减息,导致中美利差严重倒挂,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2008年5月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2007年下半年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显示,中国自2005年汇率改革至2008年4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8.4%。如果考虑到中美两国不同的通胀水平,实际升幅已达22.7%。因此,无风险套利将导致全球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出美国流入中国,使我国的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恶化。

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英国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解释,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判断流动性,发达国家如美国,一般是看基础货币的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因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一般是看存款/贷款的比率。

流动性过剩的形成,从微观上探讨是我国居民的储蓄持续上升,消费率却一直难见明显提高,其根源: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居民选择储蓄养老;二是市场经济转型期贫富不均和投资风险使许多人选择银行保险箱;三是金融市场不发达,影响了储蓄和投资的有效转化。从宏观上分析我国正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目前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多年贸易顺差,导致大量外资热钱涌入国内;外汇储备的增加形成了对人民币需求过多的压力,央行被迫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进而引起宏观上的流动性过剩。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一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三个因素短期不会改变:贸易顺差是一个趋势;外资流入增长势头非常快;对外投资短期内难以快速增长。二是央行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加重了流动性过剩解决的难度。“流动性泛滥”和“升值压力”形成了当前宏观调控的双重目标。当前宏观背景下,中国经济中的利率政策呈现一定的双轨特征,从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来看,在银行信贷市场上力求通过维持相对较高的利率,来达到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目标;在货币市场上,则力图维持相对较低的利率,来抑制升值的预期和压力。而正是这种双轨特征,使得解决“流动性过剩”变得非常复杂[2]。

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的较快上涨。

面对流动性过剩,央行已经通过使用发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高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试图扭转局面,然而,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没有改观,截止2008年6月末国家汇外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新增约2806亿美元,增速达35.7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3.90万亿元,同比增长18.85%[3]。宏观金融调控造成了企业资金链全面告急,资金成本急剧上升,企业效益全面下降。

四、维系企业资金链对策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复杂的,但造就社会和谐、践行科学发展观,都必须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为基础,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公司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将严重动荡不安。所以,宏观金融调控,一方面要克服流动性过剩,可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另一方面更要保证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营,绝不能“杀鸡取蛋”。因此,宏观金融调控应更多地为企业着想,从市场运营方面寻找突破口。从市场运营角度进行宏观调控,维系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营可考虑以下对策。

之一:发展债券和股票市场。

债券和银行存款之间的替代关系最大,债市的发展无疑是化解流动性过剩十分有效的措施。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企业债券余额仅为同期GDP总量的1.3%,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规模和质量都具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继续扩大股市规模。虽然目前股市低迷,很多人被套,但中国股市发展前景巨大,在股价高涨期,我国的股市的市场价值仅占GDP的50%左右,而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比重都在100%以上[4]。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的持续性为继续扩大股市规模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企业融资打开了大门。

之二: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融资租赁作为全球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在许多发达国家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据伦敦金融集团最新的《2007世界租赁年报》披露,目前全球租赁交易总额达到5820亿美元。但我国融资租赁交易却只有42亿美元左右,在全球交易额排名中列23位,与欧洲小国捷克差不多。从2004年我国逐步放开外商独资融资租赁公司审批以来,上海融资租赁公司数量由当初的5家迅速扩张到24家,其中五分之四的是美国、日本等外商独资或合资的融资租赁公司。中国银监会2007年2月发布了修订后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出资人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这是中国自1997年要求商业银行退出金融租赁公司以后,首次明确商业银行可以进入金融租赁业。截至目前,已有银行控股的5家金融租赁公司获得了国务院批准,其中交行和招行的金融租赁公司落户上海。

我国现代租赁业起步晚、规模小。数据显示,我国的融资租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一,我国的融资租赁企业总共才100多家,其中80家是外资背景的,而美国就有3000多家。我国的租赁交易额仅为美国交易额的百分之二;其二,去年全社会固定设备投资总额为10.99万亿元,而租赁额只有550亿元,如果达到发达国家10-15%的平均渗透率,我国的租赁规模应在10000-16000亿元,市场尚有96%的发展空间[5]。

我国的融资租赁尚处在起步阶段,巨大的市场潜力已引起经济界的关注。许许多多企业盼望融资租赁业为企业输血,盼望《融资租赁法》早日出台,为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外部环境,以及扩大消费需求的内在动力,使得融资租赁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之三:支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最近,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据透露,为了更好的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从今年7月开始,浙江将逐步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首批小额贷款公司经审核、依法注册登记后,将于9月初正式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试点期间,原则上在每个县(市、区)设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列入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杭州市、温州市、嘉兴市、台州市可增加5家试点名额,义乌市可增加1家试点名额。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要从管理规范、信用优良、实力雄厚的当地民营骨干企业中选择,要求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欠发达县域不低于2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连续三年盈利且利润总额在1500万元(欠发达县域600万元)以上。

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设立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不得低于5000万元(欠发达县域不低于2000万元);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得低于8000万元(欠发达县域不低于3000万元)。试点期间,注册资本的上限为2亿元(欠发达县域为1亿元)。据了解,在民资发达的温州地区,基本都是执行上限标准。

在宏观金融调控下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可谓一举二得。一是解决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地下金融的方式出现,尽管操作灵活、利息高,但是获取贷款的门槛低,又缺乏信用体系管理、抵押担保等种种保险机制,一旦市场发生大幅波动就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对银行体系造成一定的冲击。二是通过政府的合法渠道切实帮助企业解困助资,为企业多渠道供应资金。

之四:关注企业可持续增长率

美国财务学家罗伯特·希金斯(Robert C.Higgins)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公式,即:

可持续增长率(g)=销售净利润率(p)×总资产周转率(A)×资产净资产比(T)×留存收益比率(R)=净资产收益率(ROE)×留存收益比率(R)[6]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在当前宏观金融调控的形势下,不但融资困难,而且融资成本极高的情况下,要维系企业的资金链正常运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保持资本结构的前提下主要靠盈余滚动来发展,削减股利支付比率提高留存收益的比率,使更多的利润留在企业内部支持企业高速增长。而且要避免对单一客户、供应商的过度依赖。要依靠主营业务稳定的利润实现滚动发展,忌讳资本结构的巨大波动、忌讳价值链过度延伸、忌讳过度对外投资及资本来源成本高于产出效益。

之五:运用EVA评价企业绩效

EVA (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是指经过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企业全部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本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EVA的计算公式为:EVA=NOPAT-TC×WACC其中:

1、NOPAT(税后净营业利润),根据财务报表中的税后净利润进行调整计算得到税后净营业利润。

2、TC(资本总额),指所有当期已经投入企业进行正常业务经营、产生或旨在产生经营利润且能为经营管理者控制的资本,它是从开始对创造现金流有实质性贡献的使用资金的角度加以确认的包括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

3、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指公司债务资本和股本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EVA的计算结果为正值表明企业经济增加,负债表明企业经济减值。

假定某企业有股本资本200万元,成本率10%,债务资本100万元,成本率15%,全年经营获得的净利润10万元,调整后获得的税后净营业利润35万元。

则该企业的EVA=35-(200+100)×[200/300×10%+100/300×15×(1-33%)]=35-30=5(万元)

运用EVA评价企业绩效,其目的是通过考核投入的债务资本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增加值,以判断维系企业资金链的能力和是否需要借入债务资本。

之六:充分发挥高储蓄率的作用

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关键取决于储蓄率的高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储蓄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高储蓄是必要条件。如果说美国的储蓄率低是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最主要问题的话,那我国的高储蓄恰恰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必备条件。按照2004年诺奖得主普雷斯科特的研究,资本一产出比大约在3左右,那一国以10%速度增长,净储蓄要达到30%左右,加上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折旧率大概是12%,因此,总储蓄要达到42%以上才能支撑经济的10%的速度增长。美国的储蓄率在17%左右,美国的经济增长在3~4%之间,如此推算,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保持在9~10%,没有现在这样的高储蓄率是难以支撑的[7]。

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国高储蓄率的作用,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储蓄转变为企业的生产资金,为维系企业资金链开一切方便之门。如果将储蓄锁在保险柜中,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哪么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热钱套利,对社会、企业和人民都无益处。

参考文献

[1]王志忠、邢现忠.企业资金链研究,现代商业,2008年第5期

[2]曾红颖.流动性过剩问题及各方反应,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6期.

[3]谷秀军2008年上半年金融运营总体平稳,金融时报,2008年7月15日

[4]龙汉涛.我国流动性过剩探析,知识经济,2008年第4期

[5]陈惟.上海融资租赁市场“芝麻开门”,文汇报,2008年6月16日

[6]吴应宇,赵震翔.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衡量方法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9期

金融调控 篇5

上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离不开全国全市人民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共同努力。同时我认为,我们所以能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关键的原因是党和国家,以及天津市政府为规避国际贸易风险而采取了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

一、为了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国际经济失衡加剧,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本,导致区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量,利用自己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强势地位,会运用各种打压方式,压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甚至不惜损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转嫁发达国家的困难和危机。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这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从一个原本闭关锁国的计划经济时期转移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在一个大市场中进行商贸往来的环境。我们已经不能单单只根据国内的情况,仅仅着眼于从调整国内的宏观金融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要跳出中国看中国,放眼世界看中国,从全球经济发展中找准我们的位置,发挥我们的优势,实现我们的目标。

二是,从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已经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已经从实质上置身于全球化经济发展之中,国内国际市场化的竞争态势主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三是,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会挨打,这已经在中国的历史上得到验证。世界金融危机是一个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国外的经济大势紧密联系的全球化问题。在世界性的经济博弈中,实力的强弱,往往会决定竞争的胜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是金融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必须讲究竞争艺术,具有战略性的应对举措,这就是实行对内与对外相协调的宏观金融调控。

四是,从国际政治斗争和经济霸权主义的情况来看,我国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但是,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竞争的复杂化,使国际经济秩序很不规范,很不平等。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首先爆发在美国,蔓延到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强烈冲击。国际贸易既是合作、竞争,又是一场斗争。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加剧和放大。为了防止大国政治对我们的冲击,就必须实行宏观金融调控,并辅以必要的外交手段,应对大国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贸易上对我们设置的重重障碍,实现贸易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宏观金融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了经济刺激计划,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所以说必须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已经向着趋于稳定的方向发展,但我们还不能说经济运行已经根本好转,复苏的根基还不牢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提醒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要使得经济复苏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就要拿起宏观金融调控的武器,随时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可能出现的危机余波甚至狂澜再起。

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很脆弱。在一定程度上讲,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对我们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冲击,而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要作艰苦的努力。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还没有做到完全和国际经贸规则接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滞后的矛盾依然突出。由于对国有资产的行政监管缺位,还有大量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劣势企业干扰着经济发展。国内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和内需消费,还是在初始的、封闭的、粗放的状态下产生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受国际因素的牵制不大。为了防止这些潜在危险的出现,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金融调控政策。

第三,在宏观金融调控政策上存在着缺失和不足,需要完善和加强。比如对金融机构本身的管控乏力;对不良资产的监管和控制使用还不够有力;大量的财政投入与实际收益还不成比例,等等。再如,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达到数万亿美元。一方面说明我国在财富上的储备能力,而另一方面又说明一旦出现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面临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必须予以合理适度的控制。

金融调控 篇6

一、“宽货币、紧信贷”的具体表现

(一)货币供给总体较为宽松,但货币流通格局偏紧

5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4.6%,增幅与上年末持平,低于2003、2004年同期水平,但高于2001、2002年同期水平。目前M2同比增速和同期GDP同比增速与CPI变化率之和的差距为3.4个百分点,与上年基本相同。结合宏观经济指标看,今年以来,工业生产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再惯性下滑,稳定在较高水平,甚至出现小幅反弹。就反映全社会资金供给状况的广义货币M2而言,总体是较为宽松的。

但是就反映企业生产资金松紧的狭义货币M1而言,5月末,M1同比增长10.4%,比上年末低3.2个百分点,低于2003、2004年同期水平8个多百分点,低于2001、2002年同期水平4个多百分点。可见,企业生产资金是较为紧张的。M1增速的明显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贷款收缩使得企业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在于去年10月份的加息中,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从而促使企业将部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

M2与M1的不同变化使得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持续下降,表明货币流通格局出现收缩趋势。5月末,货币流动性比例由年初的37.7%下降到35.6%,低于2000年以来各年的同期水平。货币流动性比例下降表明居民和企业储蓄意愿增强,短期有效需求减少。

(二)信贷供给持续收缩,短期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明显少增

前5个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9875亿元,同比少增1604亿元。少增部分贷款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

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同时构成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前5个月,累计新增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5198亿元,同比少增28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累计同比少增1059亿元,而票据融资累计同比多增773亿元。

中长期贷款以基建贷款与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为主。前5月累计新增中长期贷款4408亿元,同比少增1251亿元。少增的中长期贷款主要是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受去年10月上调贷款利率以及今年3月份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调整影响,前5个月,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主要是房贷)累计同比少增874亿元,占同期中长期贷款少增的70%。与此相比,前5个月,基建贷款累计同比少增214亿元。基建贷款少增幅度较小与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是一致的。

(三)银行系统“存差”不断扩大,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

“存差”是银行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的一种状态。2004年5月份以来,在存款相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贷款持续萎缩,导致银行体系“存差”增长加快。今年5月末,“存差”同比增速由上年末的28.7%上升到40.6%,规模也由上年末的63162亿元扩张到76574亿元,累计增加13412亿元。银行体系“存差”的持续上升反映出银行资产非贷款倾向加强。

除了信贷资产外,商业银行拥有的其他盈利性资产还包括备付资产和债券资产。央行在今年3月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促使商业银行减持备付资产,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率由3月份的4.17%下降到4月份的3.38%。随着银行“存差”不断扩大,信贷资产与备付资产均出现收缩,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资产比例有所上升,全部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占存款的比重从去年上半年的12%左右提高到今年第一季度的14%强。银行资金大量涌入使银行间债市交易非常活跃。5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日均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同比增加114%。

(四)民间借贷“填空补缺”

民间借贷的活跃对M2与贷款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居民和企业绕开银行,直接相互提供信用,民间借贷与银行体系的贷款存在此消彼涨的竞争关系。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的资金是以现金或银行存款的方式存在的。借贷发生后,资金只是由某一个人(企业)的现金或存款转化为其他个人(企业)的现金或存款。因此,民间借贷资金大部分仍包含在货币当局统计监测的广义货币M2之中。银行贷款减少,促使企业和个人转向民间借贷来筹措资金,但由于现金与银行存款增长并未受民间借贷的影响,M2增速仍保持稳定。

2004年宏观调控后,经济增长、工业生产与固定资产投资没有由于贷款收缩而明显放缓,这说明民间借贷为经济活动的持续活跃提供了资金支持。据抽样调查,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省民间融资规模分别约在550亿、450亿和350亿,相当于各省当年贷款增量的15—25%。

二、货币政策保持中性,抓紧时机扩大直接融资

我们曾分析,“宽货币”的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导致外汇占款投放过多,“紧信贷”则源于银行顺周期偏好及资本充足率的硬性约束。这两方面因素在短期内均难以改变,“宽货币、紧信贷”格局可能会持续全年。一方面,人民币汇率调整时机未到。受2004年宏观调控影响,投资需求受到抑制,内需放缓使得当前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依赖程度加大。从去年三季度起,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贸易顺差占GDP比重由去年三季度的2.99%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7.9%。如果此时采取人民币升值,将对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并进一步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目前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汇率出现阶段性走强,这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从以上两点考虑,人民币汇率仍应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目前经济增长进入新一轮周期的调整阶段,经济景气度下降,物价稳定在较低水平,企业亏损与库存出现上升。而商业银行改革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银行“慎贷”短期难以改变。在当前格局下,金融调控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重视“信贷偏紧”,保持货币政策中性,避免出现银根过度收紧的现象

面对松紧不同的货币与信贷指标,我们应更关注贷款收缩导致的企业资金紧张。不能因M2反映出总体社会资金宽松,而进一步收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应保持中性,重点防止银根过紧。

目前,不仅金融指标内部存在冲突,经济指标也有“冷”有“热”。这些“冷热不均”反映出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矛盾。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和短期政策,在化解这些矛盾方面难有所作为。事实上,由于“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具有一定内生性,货币政策数量工具的执行余地和效用已较为有限。对冲外汇占款目前已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任务,操作模式也已固化为定期发行央行票据。在商业银行“慎贷”已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主要影响到银行间市场的资金面,对信贷的控制效果甚微。对于价格型工具,再次调高贷款基准利率会使内生性信贷收缩进一步加剧。现实中,银行贷款利率由于放开上限,其浮动水平已经有所提高。而货币市场利率与民间借贷利率的下降也不支持贷款利率的进一步上调。因此,货币政策在下半年执行中,应保持中性。在政策工具选择上,主要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二)利用“窗口指导”,继续发挥信贷政策结构调节功能

与货币政策不同,由于依托监管,采取直接控制,信贷政策在解决结构问题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2004年的宏观调控中,央行与银监会配合,采取了“窗口指导”等信贷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当前信贷结构性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应继续通过“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支持,保持对个人消费的贷款力度。

(三)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改善融资结构

在社会资金总体充裕、银行间接融资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应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发展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为重点的金融市场,以满足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满足的资金需求。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满足资本性开支的要求,通过发行债券,满足流动性资金的要求。目前企业债仅在交易所市场发行。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利率处于较低水平,对于加快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债是很好的时机。今年,央行推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使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获准在银行间发行金融债券,这是扩大企业发债规模的一个好的尝试。为促进企业债发展,应进一步改革企业债的发行制度。

(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低下的社会信用状况,增强了银行的“惜贷”倾向。风险保障措施的缺失,制约了银行信贷投放。为此,应尽快组织建立起有效的社会信用征信系统,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预期。特别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及个人信用登记制度,给银行防范风险以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合理引导民间借贷

日益扩大的民间借贷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个人、企业生产及其他急需,弥补金融机构信贷不足,加速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正面作用。因此,对于民间借贷,应加强监控,合理疏导。一方面,应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研究和分析,在分析社会资金流动、制定金融调控政策时,须充分考虑民间借贷的影响程度及其对政策的抵消效应,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应尽快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和办法,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鉴于目前民间借贷普遍存在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应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规》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

金融调控 篇7

近日, 中国移动LTE试验网的一期测试已经告一段落, 并正式进入第二阶段, 此次测试汇集了工信部、中国移动、系统设备商及测试厂商的关注, 此次大规模实验网测试覆盖范围非常广, 并且主体在于对LTE各项性能特性、网络特性及设备性能的测试, 可以说通信测试已经成为护航LTE等新产业稳步推进的必备环节。

从整个产业角度来看, LTE、100G、OTN的新兴产业覆盖了芯片、器件、配套设施、设备、系统方案等各个层面, 全面、系统化的发展才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崛起。益莱储 (北京) 检测设备租赁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益莱储) 总经理潘海梦告诉记者, 这些新型设备的价格往往非常昂贵, 如骨干层面的系统测试设备, 仅有运营商、华为等资金雄厚的企业会采购, 对于大多数处于中下游产业的企业而言, 无力支出, 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有效支撑企业降低资产投入

伴随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市场发展的可预见性降低, 大多数企业在资产投入方面日益谨慎, 潘海梦告诉记者,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 目前大多数的科技公司都会在测试设备上进行了大量投入, 资本开支较大, 不利于资金的回转, 尤其是对于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企业, 科技租赁更符合他们的研发需求;从市场来看全球市场很不稳定, 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对于市场的预判越来越短, 以前所做的1年的市场规划, 已经无法跟上现在市场的变动, 很多企业只能预估30天之内的市场变化, 这要求科技类企业在资金调控方面更有的放矢, 更好地在市场生存和竞争, 租赁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金融手段。

近年来, 国内对于科技租赁的接受力度加大,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过后, 很多公司都开始对资产进行理性化的管理, 如今通信技术更新速度很快, 对于测试设备的资产投入成本日益扩大, 如今南方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已经率先接受了科技租赁的思路, 他们利用租赁的力度较大, 而且较为成功。

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提升了大家的风险控制意识, 所有的厂家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可控、合理地利用资本同时规避风险;设备租赁在这一大背景下就显得格外意义重大、举足轻重而深入人心。

国内科技租赁市场前景乐观

潘海梦表示, 受金融危机影响, 租赁市场较之2005�2008年有所萎缩, 但是随着市场回暖, 购买力回升, 租赁需求会持续增长。尤其中移动预计2013年商用的4G网络TD-LTE, 也为科技租赁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益莱储也要抓住这次契机, 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们就已经准备一些支持LTE测试的库存, 为研发公司提供服务。

单从LTE市场来看, LTE相关测试产品的市场需要增长明显, 一些支持LTE测试的高端频谱和信号源是目前益莱储的主打产品。例如N9020A/N5182A等, 后续还会根据市场的反映增加LTE终端测试仪和协议分析仪。“我们预计在2013年商用之前的一段时间LTE仪表的租赁需求会逐步增加, 我们也会加强与安捷伦等厂家的沟通, 随时关注市场的动向。”

潘海梦认为, 科技租赁的发展走势会继续向上走, 从全球来看, 目前的经济形势已经隐现萧条前兆, 从客户反应来看, 好多企业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降, 尤其是在欧美等国家, 如今已临近圣诞节, 本应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销售黄金期, 销售额的下滑也开始让一些企业意识到危机, 这也反向刺激了科技租赁产业的市场。他同时强调, “跟欧美发达国家比较, 科技租赁在中国还远远没有达到其应该占有的市场份额, 而中国又是当前世界上少有的快速经济增长国, 所有我们有理由对租赁市场的前景表示充分的乐观。”

市场竞争力优势显著

谈及益莱储在科技租赁市场的竞争力, 潘海梦非常自信。他表示, 益莱储跟全球的几大测试仪表厂商都有合作, 公司成立于1965年, 是北美历史最为悠久和最大的设备租赁公司, 在美国有5亿台设备的库存, 每年更新1.5亿台设备。在测试厂商的设备在还未推出之前, 益莱储就会得到消息, 并且确保在第一时间推出最新款的产品, 由于公司的规模和财政较好, 在美国已经连续两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100家最有信用度的公司之一。

益莱储的主要客户群是通信领域的研发机构及生产商。一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 (如上海交大) 、华为、中兴等都是益莱储的长期服务客户。另外我们是设备制造商安捷伦的惟一指定租赁伙伴, 与泰克、罗德施瓦茨、JDSU等保持着长期的互惠互利的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测试设备方面, 益莱储所提供的设备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通信测试领域, 包括无线、射频、光通信, 及通用测试等。移动通信领域所使用的设备为公司的强项, 从协议层研发到终端制造, 益莱储提供的服务都能够帮助客户圆满地完成测试任务。

农村金融服务保障与调控策略探析 篇8

一是使民营资本获得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的机会。民营资本对于发展农村金融有着重要的意义, 应当为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更为可靠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使民营资本在农村金融行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实现利率市场化,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实现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 能够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 有效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使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与国际接轨, 从而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提高农村金融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三是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对于农村金融机构, 可以允许不同的机构开展相同的业务, 并且不断地开发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使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竞争,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实力,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四是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政府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发挥着指导与调控的作用, 政府应当针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制定相应的政策, 从而为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政策支持。使村民在进行各类不同贷款时, 能够得到更具有保障的服务。

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

一是合理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改革, 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 在某些地区, 政府为了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不断地建立多家金融机构, 并且大力改革, 但结果适得其反, 金融行业的发展并未能够满足农村贷款的需求, 而农村人民也未能从中获益, 因此, 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与改革必须适度;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组成成分。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多家大型农村金融机构, 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但由于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服务性质、业务种类等各方面的限制, 使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更多需求, 因此, 必须建立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为农村人民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服务;三是合理制定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范围。政府应当制定更为具体的农村金融行业发展政策,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地参与到三农事业发展中去, 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 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培养新型农村商业性金融主体。我国应当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适当地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门槛, 准许更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并且要通过金融监督部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 保障其金融行业的操作规范, 提高对农村人民的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实现资金向农村流动

一是引导城市金融机构投资农村信贷。城市金融机构投资农村信贷, 将会为农村金融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活力, 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改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同地区应当因地制宜,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改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 简化贷款审批环节, 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扩大农村金融市场, 将更多资金用于促进农村发展;三是充分发挥银行机构的职能。银行在农村金融行业发展中, 发挥着提供经济保障的作用, 国家以更为有力的政策, 鼓励银行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 满足农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四、丰富农村金融产品

一是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类型。农村金融产品应当根据当地需求, 丰富信贷服务方式, 并且引进更为可靠的保险业务。同时,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相关周边业务, 为农村人民提供更多的信贷选择;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农村经济发展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 农村金融机构所面对的业务较多, 因此必须要通过建设自动化服务系统等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并做好金融风险控制工作, 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五、实现相关制度和创新

一是采取相应政策激励银行机构。政府可以发挥其职能, 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为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吸引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金融行业的投资;二是建立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立更为可信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加快金融资金在农村经济中的流转速度, 解决农村信贷中的担保问题, 为三农贷款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三是建立健全保险制度。要使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更具有保障, 就必须建立健全农村保险制度, 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赔偿额度, 向农村大幅度推广保险业务, 降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风险, 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角度, 为农村经济进步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六、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监管力度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金融行业规模也在不断地壮大, 不同的农村金融机构逐渐地进入市场,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 必须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监管力度, 从而使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能够保持良性竞争, 并且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 开发更为丰富的农村金融业务, 以此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同时, 要加强对农村金融行业风险的控制力度, 避免风险发生, 保证农村金融行业的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戈, 邢艳梅.农村金融服务弱化的不良影响及其矫正[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6.

金融调控 篇9

一、对房地产市场商品房价格长期处于高位的原因分析

(1) 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造成价格被严重哄抬。

价值规律告诉我们, 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关系对价格有时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近几年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城市需要提供更多的商品房来供给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这种现象造成了商品房市场长期处于卖方市场, 卖方对价格有决定的影响, 房地产商实际处于价格的垄断地位, 广大的购房者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来圆自己的居家梦。这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这也将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

(2) 一些地方的部分地产机构囤积商品房及个人的投机行为加剧了这一供需矛盾。

部分大的地产商为了把房价炒高, 不惜囤积居奇, 而一些个人也利用了房价价格上涨的趋势, 趁机购买多套住房以求牟取暴利, 这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加剧住房的供需矛盾, 引发商品房的价格快速上涨。

(3) 一些地方政府为增加本地的财政收入, 不惜高价卖地, 这增加了住房建设的成本。

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来自的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其价格必然是高价的, 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拍卖的方式获得土地的收益, 最后这也将成本转嫁到购房者的身上。

二、我国在金融调控中的问题分析

(1) 政府的市场判断不够敏锐, 金融调控滞后。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经历08年经济危机以来虽然增速放缓但仍然动力强劲, 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对整个国名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带动了金融业、建筑业、交通业等等行业的发展, 面对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火爆, 政府没有很好地预期到它会带来的社会问题, 过多的关注了它的经济效益, 导致调控严重滞后, 住房已经达到高位, 政府再想压低房价将会引起很多的相关问题, 使得政府出于两难的境地。

(2) 一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使得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很难得到贯彻和执行。

中央政府为了打压房价出台了很多规定和办法, 例如出台限购令等。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担心会因此影响地方财政收入, 会变相的去执行中央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凭借保障性住房寻租, 起不到实际增加供给的作用, 房价还是处于高位。

(3) 房地产市场的不明朗和政府信息的不透明导致人们购房的盲目性。

在政府调控的决心后面我们也看到了房价并没有预期的大幅度讲价, 而且房地产市场在很大程度爱上都是不确定的, 人们无法准确的预计房价的趋势, 在很多时候购买行为呈现盲目性, 或者一拥而上, 或是集体观望, 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极度不稳定。

三、对金融调控的改革分析

(1) 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多种组合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房地产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大的产业, 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很多方面, 金融调控不能只着眼于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在涉及金融的方面也要做好政策引导。对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实施信贷支持, 这样有利于增加商品房的供给, 也有利于减少商品房的成本等等。

(2)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要密切配合, 在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 制定科学的调控政策。

地方政府应该深刻的理解中央的决策, 并且加以贯彻和实施, 地方政府要加快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金融调控配套措施, 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保障性住房要依据资格进行审核配给, 防止个人的投机行为, 解决特殊群体的住房问题。

(3) 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公开, 金融调控政策的透明化, 以及引入监督机制等。

人们只有充分的了解了住房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政府对房地产的规范要从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公开开始, 同时也要适时的对政府的调控政策加以公布, 这样就能避免人们的盲目购买行为, 也能让房地产市场真正的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时大众媒体和舆论也可以较好的进行监督, 反应自己的意志, 使得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总结:

政府的政策应该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有权威性。同样政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调控也时刻都不能放松,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这样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就能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R], 2012 (3) [1]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R], 2012 (3)

[2]张璐, 李越, 从金融政策视角浅析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与调控.[J].金融经济, 2011 (12) [2]张璐, 李越, 从金融政策视角浅析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与调控.[J].金融经济, 2011 (12)

金融调控 篇10

关键词:金融政策,房地产市场,调控,细化,建议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异常迅速,纵观其发展历程,始终与金融政策的支撑分不开。即使在紧缩的政策下,房地产行业的项目开发贷款、购房者的按揭贷款都对其行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商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以该项使用权等做抵押从银行取得开发贷款,从而融通一批资金,用于之后的项目进展。另外,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产品预售,一般在产品移交给客户之前,只能收取少量的预收款;而开发商在收取购房者的首付款的同时,办理下预售证后通过银行取得购房者的住房贷款,相当于已取得房屋的全部款项,而此时住房往往还未交付使用。从以上两项主要业务即可发现金融政策与房地产市场高度的关联性,围绕两者的发展、变动进行以下分析:

一、金融政策与国家整体调控政策相辅相成,共同调控房地产市场

2006年上半年开始,国务院与国家税务总局、房管及建设部门均相继出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加大调控力度,当时的房地产市场行情由政策之频繁、力度之大可见一斑。金融系统也不甘其后,自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连续7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连续4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亦创下历史新高;项目贷款政策也收紧:从土地质押标准到贷款额度及贷款期限均进行了规定。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在政策支持、通胀恐慌、外贸出口受阻的三大因素下,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得到放松,2008年9—10月间,央行连续三次降息;与救市相关的减免税政策也相应出台。各种政策的组合实施,使被打压至冰点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加温、火爆上涨。

二、金融政策的变动、实施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

在全球金融危机前后,金融政策变动频繁,使房地产业饱尝其政策的酸甜苦辣;危机后政府及金融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又使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起来,房价不断迈向新高。2010年上半年开始,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史上最严厉的宏观调控《国十条》、新《国八条》,给房市降温。金融政策体现最为明显的先是对第二套房的首付款不低于50%,后提高至6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结合住建部政策)开发商买地不得贷款;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连续5次调高贷款基准利率。2012年6月7日、7月6日,央行在持续了三年半的基准利率情况下接连两次宣布降息,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使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成本降低,进而使市场得到部分回暖。

各项金融政策的落实、实施,使房地产市场的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客户按揭贷款的盲目性也在减弱,从而使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涨势减缓。

三、金融政策在实施中不断细化、完善

经历了金融危机中为救市放开政策而使房地产市场再次疯涨的教训之后,金融政策再次制订时更趋理性、明朗化。

2014年9月30日,央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贷款的家庭,再次申请贷款购房仍按首套房执行。通知强调,家庭首套房的最低首付比例为30%,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4年10月9号,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发展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通知》,其主要内容为:放宽贷款申请条件(连续交纳6个月以上),取消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公证、新房评估和强制性机构担保等收费,实现异地互认、转移接续。同时该通知强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对象为购买首套自住住房或第二套改善型普通自住住房的缴存职工,不得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缴存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两项政策文件的字里行间均透露出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的刚需、改善型购房者;政策正从普惠型向定向型转变,更突出其杠杆、调节作用。

四、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建议

由于金融政策从开始实施到落实到位,有一定的时间差,且有些地方金融机构有意无意中延缓金融优惠政策的实施,使一部分刚需客户在购房中苦不堪言。

金融政策在紧缩政策下,各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政策执行上较快,一方面使其门槛提高,可以更方便地筛选优质客户;另一方面增加效益,在有限的贷款规模下取得更为丰厚的综合收益。

而在政策放得较为宽松时,银行的执行力度就会大打折扣。以2012年工商银行河北分行为例:石家庄、廊坊在首套房的按揭贷款利率一度执行基准利率的8.5折,而在河北省其他市的工商银行,该政策却不到实施。从政策制订者的角度,优惠政策给符合条件的群体以优惠倾斜、照顾;而实施的不到位,在增加刚需人群压力的同时,也无形中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公信力。

故政策在实际执行当中,应依据政策的制订精神,及时、准确地予以执行,以充分发挥政策的效果,达到其通过调控进而改善房地产市场的目标。

五、结论

金融调控 篇11

但是在今天,艺术品与金融资本的交集越来越多。过去,收藏者通常只将收藏作为一种个人爱好。现在,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开始将艺术品视为回报丰厚的金融产品。艺术品市场金融化正方兴未艾,不过,艺术品金融化也正面临着质疑和争论。

有人担心,艺术品被金融包装一下,便和普通商品没什么差别,与收藏无关,更与文化无关,只与经济利益挂钩,高雅、圣洁的殿堂会遭到玷污。而更多的人则担心,对于中国这个尚未完全成熟和规范化的艺术市场,艺术品金融化的兴起为时尚早。

“从经济安全角度看,放开艺术品金融化、放开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经济调控压力能缩小一半。”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执行董事郑惠文持另一种观点。

就在争议声中,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丰富投资品种

艺术品金融化,指的是研究如何将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纳入个人和机构的理财范围”,以及使艺术品转化为“金融工具”,将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等。是当代资本市场和金融界对艺术品市场的介入,试图将艺术品市场资本化规范操作的尝试。

艺术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投资业务最大的几家银行,包括瑞士联合银行、瑞士信贷、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涉猎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下设有专门的艺术银行部。

这类艺术银行服务项目里包括鉴定、估价、收藏、保存、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专业的金融手段。藏家将艺术品藏品保单交由银行保管,就可以以艺术品为担保从银行领取资金,作为其他类型投资的杠杆,同时,藏家还可以将藏品“租借”给银行举办展览等,获取额外的收入,艺术银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供服务来获取利益,就是一种典型的双赢。

目前我国的银行业对这个新生事物大多还持观望态度,民生银行“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率先试水探路。

对艺术品金融化更加热衷的则是艺术品交易所,这类交易所将艺术品份额化提供给客户交易,即按艺术品价值等额拆分,拆分后按份额享有的所有权公开上市交易。

在近年来股市低迷状况下,对中國投资人来说,艺术品金融化进一步丰富投资品种。

有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62万亿元,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士数量已达50万人。而在投资方向上,直接购买国内住宅的投资热情下降,同时对黄金、艺术品投资等热情上涨。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朱相远称,艺术品金融化可将62万亿元个人可投资资本引导到一个可以增值的渠道上去。

给游资找出路

除了丰富投资,对于维护经济安全,艺术品交易也能助一臂之力。

“艺术可以给游资找出路。”郑惠文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艺术品金融化可以将游资吸引到虚拟经济中,减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近年来,国内物价上涨迅速,其中一部分是经济因素使然,但有相当部分则是游资使然。“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等等,其中频频闪现游资的身影。由于热钱的趋利性,一些人不把大豆、蒜、中药材等作为实体经济看,只将其作为套利工具,在实体经济中乱冲乱闯,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游资?在房地产调控前,对游资来说,房地产有一个很好的投资回报,但在调控后,大笔游资从房地产撤出,而股市又持续低迷,他们需要找个出口,找来找去,发现农产品受天气、信息不对称、供求关系等影响,适宜炒作,就闯进农产品市场横冲直撞,不但对农民造成极大伤害,对老百姓生活也造成很大冲击。”郑惠文说。

游资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了民生,国家又不得不出台多项政策干预调控,而结果很可能收效甚微。

“放开艺术品金融化,可以引导游资到与民生关联不大的领域,离开实体经济。在艺术品交易这个虚拟经济中,因为都是热钱与热钱之间的套利,即便大涨大跌,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没有太大影响。”郑惠文说,“这样一来,我们很多经济调控部门的压力也能缩小一半。”

此外,郑惠文还认为,艺术品市场金融化后,也会吸引普通人群去了解艺术品,从而间接达到教育功能。

银行参与存管

由于艺术品交易所属于新生事物,尚没有配套规范措施来严格监控,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各方争论的焦点所在。

比如客户资金安全问题,是目前各类交易所普遍面临的问题,此前已有惨痛教训。2008年北京华夏现货交易所老总郭远峰卷客户上亿元资金潜逃,至今客户资金无法得到偿还。

鉴于此,汉唐艺术品交易所先给客户提供一枚“定心丸”,与华夏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华夏银行作为第三方资金存管机构,类似股票交易中银行第三方存管功能,从根本上杜绝交易所挪用客户资金。目前为止,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是唯一一家第三方资金监管交易所,其他交易所还是直接到交易所开户并交易。

此外,艺术品份额化与股票份额不同,通常公司上市是发行股票融资,而艺术品则是通过份额化将特定艺术品卖给客户,而非融资,这种方式可以为未能参加拍卖的客户提供参与艺术品的机会。

目前汉唐艺术品交易所有两只产品,分别是“白玉链瓶”和“翡翠百财”,于8月26日正式上市交易,存续期8年,截至9月8日,交易平稳,不太活跃。

“首先是艺术品特性决定,不能看一两天的涨跌幅,而是按年来看涨跌,因此持有份额的人现在并不想卖,而想买的人现在又想低价买,没有契合点,所以交易不活跃。其次因为现在品种少,一般要有20个品种后,交易才会活跃,套利的空间才会多。一个市场只有投资、投机都存在的时候,才会活跃而且平稳,如果都是投机,就表示没人看好这个艺术品。”郑惠文表示。

金融调控 篇12

一、核算、监测、分析支持体系的构想

近两年来, 国家宏观调控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 对人民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对货币政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调整的依据, 是国家综合各种复杂因素和宏观调控协调机制所集中的大量信息, 进而作出的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人民银行处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的关键地位, 要使各项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的连续性、稳定性、科学性、有效性, 同样需要以各类信息为参考, 需要有符合其履职需要的支持体系。综合基层央行所承担的各项工作, 可以把这些信息和体系归为三类。

第一类:核算体系。主要是指人民银行承担的会计、国库、发行、资金清算、事后监督、支票影像等业务核算类系统。这些业务系统可以集中大量支付结算、财政收支、货币发行、外汇收支、社会经济活动、商品交易、外商投资等信息, 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作用效果的数量化反映。

第二类:监测体系。主要指人民银行承担的货币信贷、调查统计、账户、反洗钱管理、外汇管理等监测类系统。这些监测系统可以集中大量经济金融、债券发行和交易、资金拆借、外汇交易等统计数据、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及合规性信息, 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质量化反映。

第三类:分析体系。主要指人民银行承担的调查研究、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社会信用体系评价等分析类系统。在各级人民银行, 既有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 又有各业务核算、监测部门根据所集中的大量信息做出的模型分析、预测分析、指标体系分析, 可以建立起分析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台, 可以掌握和了解金融创新的进展和成果, 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提供纠偏化支持。

综合上述三类支持体系, 可以基本涵盖基层中央银行履行金融宏观调控职责所需要的支持类信息, 由此形成的基层央行履职核算、监测、分析支持体系。这是人民银行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果, 也为各级人民银行履行央行职责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构建核算、监测、分析支持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构建基层央行履行金融宏观调控职责支持体系, 是针对目前分支机构风险内部控制、加强分支机构机制建设的必然选择。

1、有利于克服“无为论”, 使基层央行能有作为。

基层央行履职支持体系, 虽然建立在微观操作层面, 但是对打造服务型央行, 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那些认为基层央行无所作为, 在地方经济发展上没有话语权的论调, 是自己首先丧失履行岗位职责的主动权。事实上, 人民银行通过金融卫星网、内联网、计算机专用通信网络, 建成了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中央国债簿记系统、现代化支付系统、外汇核销交易系统、征信、金融统计、会计、国库、发行核算等业务应用系统, 较好地满足了所有业务系统运行需求和电子政务开展的需要, 形成了强大的履职支持体系, 为广大职工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操作平台, 还有更多具体工作可做, 在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稳定、金融服务上仍然大有作为。

2、有利于克服“无权论”, 使基层央行要有作为。

2003年以来, 监管职能分设, 基层人民银行尤其是县支行的工作重点由检查、监督逐步向协调、服务、调研转移, 同时, 随着会计、统计业务的集中和国库服务器、办公自动化服务器的上收、基层发行库零库存的变化, 致使部分职工认为人民银行的职能削弱了、地位降低了、作用不如以前了, 对人民银行的职能定位和发展前景感到迷惘。但是, 面对繁重复杂的核算、监测、分析支持体系, 更需要基层人民银行职工看到任务的艰巨、形势的紧迫、使命的自豪, 更需要巩固履行宏观调控职责的独立性和超脱性, 在履职支持体系的实践上, 端正态度, 勇于创新, 使履职支持体系扩大影响面, 增强影响力。

3、有利于克服“无适论”, 使基层央行更有作为。

基层央行部分职工面对新职能、新任务, 产生畏难情绪, 接受新理念、新知识、新业务的主动性不强, 知识层次和结构不能完全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高质量、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和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 工作压力增大。这就需要基层央行更新理念, 在调查研究、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以及反洗钱、征信管理等业务系统上将视野由金融机构延伸到环保、工商、质监等政府经济职能部门和乡 (镇) 村、企业、商户等更多经济领域, 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主动认真思考分析问题,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克服怕麻烦、怕“求人”心理, 在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上下功夫, 在履行职责上更有作为。

三、构建核算、监测、分析支持体系的几点建议

1、提高基层央行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可以为支持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是继续开展学习型队伍建设,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 加强对领导干部、高层次人才和业务骨干的培训, 加快建立高层次专业人才库。二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完善的用人机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对履行宏观调控职责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用改革统一思想, 用工作统一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建立干事创业激励机制, 建立支持体系人才梯队, 防止出现人才脱节。对支持体系贡献突出的集体和个人, 在年度绩效考核、选拔培养任用上实行政策倾斜。三是加强文明单位和央行文化建设, 通过思想理念的引导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理解文明单位和央行文化的深刻内涵, 牢牢把握用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行为, 不断丰富活动形式, 着力构建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四是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 用过硬的纪律约束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逐步构建以岗位标准化管理为主线、行为规范化管理为形式、绩效考核和外部监督为保障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 进一步强化党建保障作用, 切实转变作风, 提高工作效率。

2、制订各项业务系统应急处置预案, 加强基层人民银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一体化, 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十分复杂, 突发性事件越来越多,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防止突发事件给人民银行各个业务支持系统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一是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确保应急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定期或实时地组织演练, 对既有应急预案进行风险评估, 及时发现因业务创新、系统改造等原因形成的风险, 认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明确风险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标准, 对现有预案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及时修订。二是做好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确保应急管理体系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制度化。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演练, 对自然灾害、计算机网络、重要业务系统等突发事件的演练, 保证相关岗位特别是关键岗位的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处置程序和操作技巧,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三是加强应急信息管理, 确保应急管理体系的指导性、协调性和持续性。按照总行《关于规范应急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 规范应急信息报送的内容、方式以及报送责任等事项, 上级行要加大对下级行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力度。采取教育培训、专题论坛、范例举荐、经验介绍、召开座谈会、组织考察等方式, 加强各单位、各部门间的宣传、沟通、交流,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3、推进基层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 提高支持体系的科技化水平。

面对金融电子化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新情况, 应充分认识面临的严峻挑战, 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基层央行履行职能、开展业务的重要安全保障。加强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认真执行金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计算机安全规章制度, 明确责任, 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和实施, 加强对计算机安全使用情况的检查, 消除安全隐患。加大科技投入, 逐步改善网络和计算机运行环境。积极创造条件, 逐步对机房安全环境、电源、网络线路进行改造, 确保符合安全要求。根据电子设备购置专项指标,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设备更新计划, 保证重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对机房电源、重要网络设备进行备份。建立健全设备技术档案, 实行设备统一调度, 根据各业务部门发展的实际需要, 统一调度硬件资源,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货币政策从紧基调不宜短期改变, 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上应更有叙说作为[N].金融时报, 2008-7-18 (3) .

[2]、杨子强.切实发挥从紧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2) :3-5.

[3]、艾志锋, 夏淑萍.浅谈央行会计集中系统业务流程再造[N].金融时报, 2008-6-2 (6) .

[4]、杜斌.以“四大体系”打造服务型央行[N].金融时报, 2008-4-14 (6) .

上一篇:适龄儿童下一篇:预处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