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处理化

2024-06-06

预处理化(精选12篇)

预处理化 篇1

0引言

目前,图像处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 国外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人员有微软研究院的Richard Szeliski教授和匹兹堡大学的Sevket Gumustekin博士等。 Sevket Gumustekin博士主要对消除在固定点旋转摄像机拍摄自然景物时形成的透视变形,以及如何将捕获的图像拼接成全景图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是通过标定摄像机建立成像模型,再利用成像模型将捕获到的图像投影到统一的高斯球面上,从而获得拼接图像。这种方法具有效果好、可靠性高的优点,可以对摄像机透镜由于自身畸变参数引起的图像变形忽略不计,但是对摄像机的精确标定有过高要求。在国内,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图像匹配和拼接方面做了较多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主要是利用模板匹配的方法进行搜索来确定重叠区边界或最佳匹配位置,从而获得拼接图像。该方法的优点是原理比较直观,相对来说容易实现,缺点是计算量大,容易发生误匹配;浙江大学的许雷、张恒义等利用基于傅立叶变换的相位相关法对眼底图像的拼接进行了研究;香港大学的Paul Bao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素等则对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拼接方法进行了研究[1-3]。

在全景视频监控中,鱼眼镜头是构建全景视觉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鱼眼镜头会引起图像的经向变形和切向变形。随着全景技术的发展和拼接算法的完善,以及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4],全景监控提出了更高画质的图像效果需求。然而目前的全景合成技术在处理上都存在缺陷,其根源在于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原因在于视频正常播放帧率为25~30fps,意味着至少必须在0.04秒内合成一幅全景帧。如果需要满足这些要求,可以采取硬件升级的方式,也可以设计优越的处理算法。然而提升硬件成本较高且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处理算法的复杂度过高。在结合算法进行视频处理时,速度达到最快的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编译环境、C + + 和OpenCV2.0库函数编写。实验视频的分辨率为800×600像素,处理速度达到14帧/秒。相对于实时视频播放速度25帧/秒,现有处理速度是不够的。

本文利用C++结合OpenCV和MPI在Linux系统集群下测试图像并行化处理算法,以提高图像实时处理速度,满足视频实时监控的目的,并得到最佳的处理进程数。

1并行化图像处理算法

针对现行图像处理速度缓慢的问题,提出图片处理的并行化算法,且借助MPI和OpenCV在Linux系统实现并行算法,以实现图像并行化处理,达到全景监控的目的, 处理步骤如下:1问题分析。分析图像处理初始问题,建立算法的串行模型;2并行算法。提取算法串行模型中计算量较大、独立性强的局部进行并行化处理,设计图像并行化处理算法,进而建立算法的并行模型;3环境配置。 搭建算法测试集群环境,进而实现并行算法,并运行调试;4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考虑到处理的是圆形图片,需要对圆形图片半径上的像素点进行逐个处理。因在对半径进行微分处理时,全部的点不是都在半径上,则根据其特性选择了双线性插值对一个全景图像图面张开,以确定待处理图片的圆心和内外圆半径[5-7]。这两个参数直接影响柱面的展开效果和质量。采用霍夫圆变换得到全景图片的中心,采用Canny、 Soble等算法进行边缘检测,将边缘图像中每个非零点在三维累加器中累计,以此选择全景图像的中心点O(x0, y0),同时确定全景环状图内圆半径R。

其中,Wkeep是处理后保存下来的,Wcut是处理后丢弃的。全景图像中的某一点Q(xq,yq)对应在矩形图中O(x0,y0)的映射如下:

其中,θ为为全景环状图的中心点。这为快速柱面展开算法,同时利用双线性插值解决因为内环区域像素压缩程度大导致图像失真的问题。并行处理分解如图1所示。

2并行算法设计实现

本文采用C++与OpenCV、MPI结合设计并行化处理算法,并在Linux集群中实现运行。首先读取待处理图片,其次MPI进行初始化处理,进而实现多进程并行处理图片数据,如采取图片像素点、计算填充新图片像素点、完善图片区域等。随后划分图片,组合各个进程处理图片部分像素,对比先后图片并保存。并行化处理算法设计流程如下:

(1)程序初始化。

(2)处理程序的核心代码。

(3)并行程序结束。

MPI_Finalize();//MPI程序的最后一个调用,最后一条可执行语句

3实验结果分析

运行环境为曙光T3600集群,内含10个CB65-G双路刀片服务器计算节点,内存2*8GB DDR3 1333MHz, 存储为2TSATA硬盘。实验测试运行外界所得的640× 480的图像视频,并进行并行处理,表1列出了不同进程数的播放速度。

实验数据显示,随着进程的增加,播放速度先增加后减少,当达到32个进程数时,即总进程为33个时,播放速度可以满足实时监控的要求。从整体运程进程来看,如果进程数不断增加,则用于进程的通信耗时也会随之增加。 可见,进程间的通信耗时成为提高并行处理效率的瓶颈。 得出的结论是,在提高算法并行处理效率时,需要整体权衡各方因素选择处理进程数,从而达到算法设计优化的目的。

4结语

本文利用并行处理实现了全景监控的实时监控,并在Linux系统环境下利用C++与OpenCV结合设计实现视频图像的并行化处理算法。实验结果表明,32个进程数为最佳进程数,此时处理播放速度可以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同时,随着进程数增加,并不一定可以减少运行时间。在借助并行设计思路处理类似问题时,应该结合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进程数,以达到最优的处理速度。

摘要:针对传统串行处理算法无法满足实时处理视频播放的问题,提出利用图像拼接并行化处理的设计思路,利用霍夫圆变换与Canny、Soble算法结合进行边缘检测,以边缘图像中每个非零点在三维累加器中累计以确定处理图片的中心。同时利用双线性插值解决了图像高度压缩导致失真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并非处理进程数越多越好,实验得出32个进程数为最佳。

关键词:全景监控,图像拼接,并行化处理

预处理化 篇2

个人简历进行精简化处理

对个人简历进行精简化处理可不是单单的删除字词句,这些不过是实施精简化处理的具体手段而已。至于处理的方法才是最关键的,接下来就看看怎么将简历变得简单而精炼。 方法一,对简历里所有的板块做份量上的定性,哪个板块份量高就投入重兵反之就不用耗费太多的功夫。所谓投入重兵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个,第一,就是字数方面大致投入多少是很关键的;第二,采用的表现形式是否具有强烈的效果,如果哪个板块很重要当然要采用效果显著的表现形式,反之就没必要在表现形式上刻意耗费精力。 方法二,在简历里对重复的话、漂亮话、废话等没意义的话进行直接删除的处理,当这些无意义的话从简历里消失后你会发现你的简历明显简洁了,阅读起来会感到非常舒服所也明显提高了效率。在这里小编提醒大家还要认识下重复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所谓重复的话可不仅仅是重复相同意思的话,还包括表明某个意思而采用的不同方式或案例等,求职者想表现个人在校交际能力很强于是通过讲述组织游戏比赛、处理寝室矛盾等情况,只要一种方式或一个案例即可因为你说明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方法三,在简历组成成分上入手可以令其达到整体精简的效果,也就是保留单单的简历页面而像简历封面、图片、案例、求职信等都是没有必要出现的。所以说想要简历显得精简化就必须先在总体上做到这一点,再通过栏目和具体内容实现精简的目标,并不是内容少才称之为精简而是价值度和表现方式。

教材内容的作文素材化处理 篇3

如果没有平时长期的扎实的积累,考前的强化往往于事无补。因此,倘使我们能把自己多年来使用过的相对比较熟悉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理挖掘,做一些作文素材化处理,完全可以成为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一套中学教材如同一座材料仓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学生作文不仅要从生活中取材,从课外阅读中取材,更不可忽视课本这个作文材料源源不断的“江河湖海”。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教材”,不仅仅是语文教材,还包括除语文之外的数、理、化、生、政、史、地、外、音、体、美等所有学科的教材,它们都可以成为作文素材的来源。

通过多年来教育教学实践的运用和思考,笔者以为教材内容的素材化处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下点力气,花点功夫。

一.注重从教材中搜罗整理、分类归纳大量的哲理名言、古典诗词佳句,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给作文增添亮色。

学生能在考场作文中活学活用教材中的素材,往往会取悦阅卷老师,赢得优势分数。翻检学生使用过的各科教材,其中丰富的名人哲理名言,浩如烟海的诗词佳句,俯拾皆是,成为时刻涵养我们精神世界的心灵鸡汤。文史学科教材中贯注着古今中外大量的哲理名言和诗词佳句。从以孔子、孟子、墨子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到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和改革家,他们的思想以他们的著作为载体,启迪着后人。教材在介绍这些人物时,往往都要介绍闪耀着他们思想光彩的文字、诗词,自然就成了我们搜集素材的范围。例如,《论语》选篇一直是中学语文不可更改的经典,初中、高中阶段都要学习,已经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数理学科的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介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成为科学大家的同时,又往往有着丰富的人文素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睿智的名言警句。

在诗词名句的素材搜集方面,只要下功夫,处处皆精华。从《诗经》开始,历代都有精品杰作被选入语文课本,每每到高考、中考时,都要归纳整理,让学生进行反复记诵。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都成了人们心中不朽的文化丰碑。每一个经受了长期诗歌文化浸润的有心人,拿起笔来都能信手拈来。在整理积累时,可以让学生分类归纳,比如热爱家国类、珍惜时光类、教育励志类、人格品质类、情感友谊类、风光景物类、哲理思辨类,等等,便于学习运用。这里以中学语文中荀子《劝学》为例,围绕“学习问题”可以归纳出来的名言警句类素材有:

①强调“学不可以已”。

②学习上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学习上要重视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学习贵在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通过课本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的主题多角度筛选,把它作为素材恰当地转化为作文题材,使作文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

各学科的教材,都精选了本学科中人类精神文化、科技发明、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精华,其中涉及到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人物和事件。他们高尚的思想人格、杰出的科技贡献、耀眼的文化艺术创造及在历史舞台上的重大活动,都给后人以启发和激励。这些素材经过加工都可以进入作文,成为作文的丰富原料。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海伦·凯勒、海明威、史铁生……他们的思想灵魂、文化成果、人生史事都会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活思考。课本上反映的历史上每一次改革、重大政治事件、科学发明、技术革命等都凝聚了许多人的奉献和牺牲,都伴随着一些震撼人心的人和事。这些都是素材的来源。同时,教材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名人名言、人物传记、成语故事、逸闻趣事、寓言故事等,都可以通过教材的延伸拓展,成为作文素材的丰富源泉。

这里不妨围绕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积累素材列举一些事例,以供学生参考仿照。人物故事类如:

①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尘世的忧伤化作优美的诗句,个人的感伤上升到人类的关怀,愿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却把自己拒绝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堂之外。

②朱自清《荷塘月色》: 外面世界的光线很暗,于是,走进清华园看荷塘,用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从文学的门廊走过。

③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用博爱搽亮种族的锈蚀区,用仁慈图绘种族的灰色彩,告诉人们,什么是自由、民主、平等与光明,用最嘹亮的歌喉唱响古老的黑人灵歌。

④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求知的渴望,乐观向上的态度,对人类的真挚友爱,一只丑陋的小鸭,在精神的上空飞翔成一只白天鹅。

历史事件类如:

①《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看清局势,胸有成竹,舍身救国。

②《勾践灭吴》:勾践矢志不移,存恤爱民,终于流芳百世。

③杜牧《阿房宫赋》:秦国,永远的强者,永远的辉煌,可也是永远的奢靡的笑柄。于是告诉人们,俭守天下,爱民应如子。

④苏洵《六国论》:占六国天时、地利,却不占人和,面对强者,请直起自己的胸膛,无使积威之所劫!

三.提炼教材中课文作者与作品人物的闪光思想和人生感悟,进行整理归纳,转化为作文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可以显示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巨大魅力。

翻开教材,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作者,不仅他们的作品被人喜欢,而且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操,以及作品人物的形象魅力同样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例如,以作者人格魅力感染人心者如:

①屈原《离骚》:为国的忠贞,虽九死犹未悔,以香草,芰荷为裳。只可惜,在小人奸诈,君王昏庸的压迫下,“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上的一道忠魂,五千年来,飘荡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

②司马迁《报任安书》:承受世间最痛的苦痛,屈辱匍匐的活着,在历史的绝壁上顽强地让思想蔓延,煌煌巨著照耀整个文学天空。

③杜甫《登高》《蜀相》《兵车行》:百年多病之躯,历经沧桑,用浑浊的的泪眼,凄凉的心境,悲万里清秋,怜天下苍生,以沙鸥的姿势深沉地栖在顿挫之中。

④史铁生《我与地坛》:不能承受生命之痛,残疾的躯体,在轮椅上思考,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应该健康的活着,恪守并遵循生命的轨迹。

⑤苏轼《赤壁赋》:朝廷容不下你的八斗才情,“乌台诗案”的风波涟漪将你倾覆得山高水远,一爿草屋,一杯辣酒,一支怨曲,再加上一两清风明月,天地之间,顿时,横贯豪迈之气,大江东去,淘尽风流无数,赤壁江边,临风而立,一立就是千年,转过烟云之身,你依然是遨游的飞仙。

以作品人物的形象感染人心者如:

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坚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③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窦娥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和贪赃枉法的桃杌县令的共同迫害,最后冤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关汉卿《窦娥冤》)

⑤夏瑜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狱中劝牢头造反。(鲁迅《药》)

总之,学生使用过的各科教材,内容丰富庞杂,如果我们能有效挖掘,注重日积月累,就可以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宝库,从而有效解决学生作文材料单薄、运用不当、使用不准、滥用乱用、记忆不清、张冠李戴、老调重弹、生拉硬拽等一系列问题。

预处理化 篇4

一、注重教材分析, 摆正横向数学化的位置

横向数学化一般需要教师创设能让学生感受到与相应数学知识和技能直接相关的情境, 但学生的个人经验千差万别, 适合甲生的情境不一定适合乙生, 因此不是每节课的情境创设都是必需的。比如,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对于诸如4×5+3×5= (4+3) ×5这样的逆向表达式来说, 学生很可能会在课堂推进中无意识地去反向重建现实意义, 而小学数学中的很多问题是很难直接面对一个现实问题的, 它必定是忽略了一些生活中无法控制的因素, 而去服务于教学。而纵向数学化是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上位知识为支撑点, 是共有的经验,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迁移性。例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分配律”, 第79页第9题的相关练习从乘法意义上看就是在为分配律做铺垫;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中, “ (长+宽) ×2=长×2+宽×2”则很明显地已将乘法分配律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三年级开始接触到笔算乘法竖式时就已经在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了。基于这些共有的上位知识开展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例如, 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不必总想着要体现新意, 要跳出分苹果分饼的俗套框架, 从数学素材出发, 直接分圆片都是很好的, 课的精彩与否关键还在于包含在横向数学化之中的纵向数学化的展开和把握。所以不必在创设情境上大费脑筋或牵强联系, 只要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框架内, 指导学生进行纵向数学化即可。

二、关注数学本质, 迅速过渡到纵向数学化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情境创设各不相同 (见表1) 。人教版是基于“25个4人加上25个2人就是25个6人”的实际意义得出模型, 这一点与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老教材、浙教版新教材是相通的。而浙教版新教材第 (2) 个情境的设置与其他都不同, 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其他情境在不脱离具体情境的情况下, 算理是一致的, 如将15×5+20×5= (15+20) ×5解释为5个15元+5个20元=5个一套 (15+20) 元。但去情境后上述解释就说不通了, 因为相同加数是5, 即15个5加20个5等于35个5。任意写一个式子都是如此, 这就说明这些情境只是现实中的孤立的片段, 即横向数学化与纵向数学化是一种“多对一”的关系, 纵向数学化完全舍弃一切丰富的具体的现实意义, 这就是纵向数学化,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 教师不能过于依赖情境而要迅速过渡到 (a+b) ×c=a×c+b×c这一数学本质上, 从“几个几”这一乘法意义入手, 去研究、揭露隐藏在等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的特点———让课堂快速向纵向数学化铺开, 从而使学生在纵向数学化上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有效减少学生从形式出发进行简单模仿, 碰到变式就错误百出, 即使到五、六年级还有不得要领的现象发生。

再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师常常会出示类似于书本“儿童公园”的情境图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都不是老师想要的数学信息) 你还有什么新发现?除了这些, 还有别的发现吗?还发现了什么? (有些失望) ……10分钟过去了, 学生就是说不出相关的“数学信息”, 这种现象在低年级是很普遍的。教师因为不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话题不断地被学生叉开, 这导致了教师不能很好地从横向数学化中过渡到纵向数学化上来。其实教师可以抛弃这么复杂的生活情境, 直接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展开教学, 从而达到创设情境为纵向数学化服务的本质目的。因此教师除了要明白横向数学化不只是创设实际情境, 通过对上位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数学经验也是横向数学化的材料之一, 还需要抛弃一些故弄玄虚的毫无数学价值的提问, 避免产生无用的导向和心理暗示, 迅速聚焦本课目标。

三、灵活运用变式, 拓展纵向数学化的内涵

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基于纵向数学化展开的, 学生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刚学或已学的数学自身的素材, 而习题不仅能巩固已有知识, 更是一种纵向数学化的再创造, 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数学素材 (例题、习题) 的变式运用, 为学生的纵向数学化进程提供一个个阶梯, 让习题重复但不呆板, 既有创新意味, 又能夯实基础, 从而有效地拓展纵向数学化的内涵, 让教学效果从低下回归高效, 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合理的新知网络。例如, 对于人教版教材“众数”的教学, 教师一般从“选择学生参加舞蹈比赛”的情境图切入进行概念教学, 然后提供大量的实例来说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了解众数的特点, 用众数对生活现象作出解释。但也有教师在教授了概念后出示表2, 要求学生找出众数, 解决众数的有无和个数问题, 然后将五 (2) 班的数据拎出来形成表3, 让学生再接着找出中位数和平均数, 然后提问:我把120记成了162, 是不是刚才所做的工作都白做了?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 巧妙地解决了三个统计量的对比问题, 在深入思考和对比中更进一步明确了众数的意义, 了解了三个统计量的特点。因此教师只要对数学素材进行灵活变式, 用足用好, 就能让学生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展现数学本质的内涵和魅力!

四、联系上位知识, 提升纵向数学化的效益

前面阐述中已经提到, 生活情境的创设具有局限性, 但它所指向的数学本质内涵则很丰富。因此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数学上位知识, 丰富彼此间的联系, 在对比中回忆旧知, 学习新知, 完善结构, 尽一切可能提高课堂效益, 让课堂丰富饱满。

例如, 人教版教材中对“梯形”概念的教学:新概念教学可以由现实生活典型事例抽象概括引入, 也可根据数学自身素材 (相关旧知, 原有概念———上位知识) 等引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水坝的横截面, 注意到是一个四边形, 且有一组对边平行, 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进而引出概念, 让学生明确内涵。但如果教师注重教材的前后联系, 就会发现下面的引入对于提高课堂效益更为有效:引导学生研究四边形, 根据一组对边是不是平行进行分类:

然后将其中的一类“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称为“梯形”。学生在明确梯形概念的同时, 也明确了梯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关系, 大大拓宽了思维视野, 把纵向数学化发挥极致。

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干化方式总结 篇5

污泥所含的污染物一般均有很高的热值,但是由于大量水分的存在,使得这部分热值无法得到利用。如果焚烧高含水率的污泥,不但得不到热值,还需要大量补充燃料才能完成燃烧。

如果将污泥的含水率降到一定程度,燃烧就是可能的,而且,燃烧所得到的热量可以满足部分甚至全部进行干化的需要。同样的道理,无论制造建材还是其他利用,减少含水率是关键。因此,可以说污泥干化或半干化事实上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第一步。

目前主要运用的污泥干化模式有: 自然干化、传统人工污泥干化和太阳能污泥干化。现分别叙述如下:

自然干化:

污泥自然干化,即将污水厂湿污泥铺垫在自然地面上,一般为远离城市的荒地或戈壁等。通过太阳照射、风干等作用将污泥干化。这种方式可以节约能源,降低运行成本。但要求当地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可使用的土地多、环境要求相对宽松等条件,故受到一定限制。由于目前城市用地的紧张、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方式已经越来越少使用了。

人工干化:

污泥人工干化,采用最多最普遍的是热干化,降低污泥的含水率。在我国大连开发区、秦皇岛、徐州等污水厂已经采用热干化工艺烘干污泥达到污泥减量效果,目前这些工程均运行良好。

但是污泥热干化工艺因消耗热量较大,一般应与利用余热相结合,利用工业余热、发电厂余热或其他余热作为污泥干化处理的热源;若采用优质一次能源作为主要干化热源,则会造成燃料消耗大、运行成本高以及投资过大等问题;

污泥热干化一般均需要专门的污泥干化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防范热干化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对设备技术要求及生产管理的要求很高。根据目前的运行经验,一般在大型集中式的污泥干化处理工程中采用此方式,小型干化处理工程极少采用。

太阳能干化:

太阳能污泥干化是指利用太阳能为主要能源对污泥进行干化处理。该工艺借助传统温室干燥技术,结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于污泥处理领域,主要目的是利用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作为污泥干化的主要能量来源,在所有污泥干燥系统中是最节能,也是最环保的;同时,由于其工程建设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运行管理简单,对环境影响很小。因此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在欧洲,虽然太阳能资源并不是很丰富,但也已经建成了很多此类工程,运行状况良好,目前在我国正处于积极推广过程中。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烈,属于太阳辐射一类区,是中国太阳总辐射能量最多的地方之一,因此非常适合利用太阳能污泥干化技术。

其工作原理如下:

太阳能干化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干化室、翻泥机等组成。其中干化室顶板和侧壁是由透光性、隔热性能好的材料构成,地板经防渗处理,类似于温室的作用,结构简单。

污泥在温室内主要存在有以下三种干化过程:①辐射干化,当温室内的污泥接受外部太阳光线有效辐射后温度升高,使其内部水分得以向周围空气加速蒸发,从而增加了污泥表面的空气湿度,甚至于达到饱和;②通过自然循环或通风,将温室内的湿空气排出,使污泥表面的湿度由原先的饱和状态进入非饱和状态,从而促使污泥内部水分进一步向周围空气蒸发,后者在污泥干化过程

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③当污泥中的含水率减至近40%~60%时,污泥中有机物会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发酵,污泥堆的内部温度的进一步升高,起到加速干化作用,同时也使污泥得到稳定化处理。

在干化过程中,通过自动化的翻泥系统,使污泥得到经常性的翻动并混合均一,从而不断翻新蒸发面积,同时也起到供氧作用,避免污泥堆内部出现局部厌氧而释放恶臭气体。

太阳能污泥干化与传统的热干化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

①能耗小,运行管理费用低(在无附加除臭系统的条件下,蒸发1t水耗电量仅为25~30kWh,而传统的热干化技术需耗电为800~1060kWh);

②处理后污泥体积减少可达3~5倍,污泥稳定; ③系统运行稳定安全,温度低,灰尘产生量小; ④可同时解决污泥存储的需要;

⑤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来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⑥工程投资小,相对来讲,太阳能干化工程投资远小于利用热能人工干化设备;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细腻化处理 篇6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细腻化 路径

受应试理念的长期影响,教师专业知识普遍严重欠缺,导致课堂教学病态常存,“满堂灌”“滿堂练”“满堂问”“满堂导”、照本宣科或喧“辅”夺“本”等久治难愈。这些病态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角度看,共性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简单粗暴、粗略模糊,学生只能囫囵吞枣、食不甘味。

例如,人教版新课本必修Ⅰ“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教学中,就至少有两处内容的教学逻辑层次粗略,导致该节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功能尽失。其一,关于伽利略对运动原因分析的教学内容中已有丰富的逻辑层次,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却没有体现出来,使得学生对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没有清晰的感受,觉得稀里糊涂。其二,教科书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不同观点来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教材忽略两千年中曲折研究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的内容,许多教师照本宣科,着力渲染伽利略完胜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教学过程似乎突出了伽利略勇于质疑、不畏权威的高尚品质,殊不知这种断章取义的说教已经起到了相反的效果,给学生造成“古人真笨”的印象,无法理解为什么“两千年无人反驳”,更无法理解“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含义,以至于本应该充满生机活力的物理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情感与灵性的自然流露。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细腻化处理就是将知识的逻辑层次以及知识的认知逻辑层次展现得细致入微、丰满充实,使学生的认知思维过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和透彻理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基于三维目标,融合四个物理核心素养,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细腻化。

一、知识梳理细腻化

1.按照概念、规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阶段性细腻化知识点

例如,对速度概念的细腻化梳理。(1)为什么引入?运动有快慢和方向,为了比较运动快慢和确定运动方向。(2)做什么?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运动快慢也就是位置变化快慢。(3)是什么?定义方法是比值法;其内涵的文字表达是“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图示是有向线段;数学表达式(定义式)是v=△x/△t;量化国际单位是m/s;外延分类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4)深化“为什么”。因为除了匀速直线运动,同一质点的不同阶段的速度不同,原来的概念有局限性。(5)深化“做什么”。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瞬时速度精确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6)深化“是什么”。平均速度:某阶段的平均速度的方向和相应位移方向一致。瞬时速度:文字表达是通过某一位置或某一瞬时的速度,是无限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等于很短时间的平均速度(近似测量原理);数学表达是v=△x/△t|△t→0 ;是速度图象某点的纵坐标;是位移图象的斜率;方向和轨迹相切。(7)不是什么,疑似什么?与其他概念的区别联系以及阶段性认识的干扰与融合,如与速率、速度变化、加速度的区别联系,速度和力的关系,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速率,瞬时速度大小就是瞬时速率,初中学习的速度其实是平均速率,所以初高中速度概念的台阶很高。

2.化抽象为具体,解释通俗化

例如,判断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直依据是速度和合力(或加速度)方向在不在同一直线上。“同一直线”什么含义?需要更加具体的说明。“同一直线”就是速度矢量图示和合力矢量图示平行,包括方向相同或相反。再如,P=Fv应用于动力机械(各类交通运输工具和起重机)的发动机,各量的意义具体解释为:P表示发动机输出功率,F表示发动机提供的动力(或牵引力),v表示受到动力的物体沿动力方向的速度。

3.挖掘教材中欠缺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教材不少地方更粗放,前后知识的逻辑联系没有显性呈现出来,这便于促使学生“独立”探究,教材如果写得很明了,学生在探究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翻书找答案,而不独立思考。所以,教材粗枝大叶有利于逼迫学生主动独立思考和探究。例如,行星运动轨迹是椭圆,在高中阶段近似处理为圆周,为什么运动性质是匀速圆周运动?教材上略去这一结论的推理过程,教师应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开普勒定律经过推理得到结论:因为椭圆十分接近圆,所以处理为圆,太阳在圆心上;在此基础上,根据“面积”定律可知,行星运动为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关系中半长轴应改为轨道半径。又如,关于重力势能教学,教材中缺少一个重要的逻辑层次:重力势能变化为什么与重力功密切相关?郑青岳老师发表的关于重力势能的教学设计中,就设计了这一认知逻辑层次。

4.发现学生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混淆层次

例如,重力和压力的区分,对于不少学生并非易事。有三个混淆层次:“重力就是压力”“重力的大小等于压力”“重力是产生压力的原因”。又如,在分析带电粒子受力情况时,常有学生默默地把忽略重力和忽略质量等同。

二、技能训练细腻化

1.细化技能要领

例如,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操作技能:(1)会打开开关,在后续的实验中,显示出不少学生这一技能很低。如掀翻了小车轨道,推倒了铁架台,他们往往以打开墙壁上固定牢固的开关技能来处置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开关。(2)连接纸带技能。把纸带接到车上、重锤上,把纸带穿过计时器。(3)会安装计时器。特别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需要把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是比较难的技能。(4)会更换复写纸或墨粉纸。

2.明确技能培养程序

该程序为引领、示范、讲解、训练、矫正(预设矫正和过程矫正和反馈矫正)。

三、过程展开细腻化

1.融合教学过程与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是明线,思维过程是暗线,二者要相辅相成,运用问题化手段,使明线服务于暗线。例如,“探究合力求法”的教学中,记录了两个分力和合力大小方向之后的教学逻辑层次设计:(1)先用同一标度,做出各力图示;(2)观察、猜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有学生说:“四边形关系”;(3)任意四边形是不是规律?(4)假设是平行四边形关系;(5)如何驗证假设?以两个分力图示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做出对角线,与合力图示对比;(6)结论;(7)重复验证。从(2)到(5)教学过程,运用问题导向使思维过程落到实处。

2.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改变满堂灌、满堂练、满堂问,照本宣科的现象,要认知化,教学过程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以认知化策略处置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细腻化。根据“抑制”“思维定势负迁移”等认知心理障碍,增设激发认知冲突、知识比较以及变式训练等教学环节丰富充实教学逻辑层次。

例如,“力的分解”教学过程的逻辑层次设计。(1)演示一个“四两拨千斤”实验(兴趣化)。(2)引出课题,界定概念。把一个已知的力作为合力,求等效替代它的几个分力(重视思想方法)。(3)寻求策略和方法。策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一分为二是基础,是二合为一的逆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图示法和计算法。图示法基本步骤是:作图(规范图示),测量出邻边长度和邻边与对角线夹角,按标度比例计算出分力大小;计算法的基本步骤是:作图(示意图),解三角形(方法细腻化)。(4)把一个力的图示作为对角线,你能做出多少平行四边形?无数!这样的工作没有实际意义!有实际意义的分解是在限定条件下的分解。(5)解决具体问题时,我们常常根据实际作用效果判断分力方向或指定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正交分解),按照实际效果分解静止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力。(6)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是固定不变的吗?(运用变式)。(7)分析“四两拨千斤”现象。(8)再问:静止在斜面上物体受几个力?排除力的分解对受力分析的抑制效应。

四、方法教学细腻化

方法要讲细讲透,避免囫囵吞枣,需要教师心中知方法。一知方法有分类,如物理思想和方法、思维方法、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强方法,弱方法)等;二知方法之间的搭配逻辑关系;三知方法有步骤;四要知轻重,要从注重解题技巧向重视科学方法转变,从重视“强方法”向重视“弱方法”转变。

比如,前面例子谈到,力的合成、分解的方法有许多,“图示法”“计算法”“平行四边形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辅助线转化法”“余弦定理法”“正弦定理法”(推论:拉密定理法)、“动态作图法”等。如果教师毫无逻辑地讲这些方法,学生会不知所措,无法融会贯通,只好生搬硬套。而学生需要厘清这些方法之间的搭配逻辑关系以及步骤,才能灵活应用。

又如,平抛运动的分解过程,应当从两个方面细腻化。一个方面先画出速度矢量和重力矢量,提出问题:请同学提出分解方案。分解初速度,再分解合力,这个分解的过程一般被忽略了,教师认为太简单,忽视分解初速度和分解合力的过程,因而“分解方法”的基本步骤没有学习,所以,很少有学生能够运用这一方法去处理其他曲线运动。另一方面应设计一个教学过程:沿斜上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分解,大家判断分运动性质?比较而言,前者分解的分运动更简单。经过这样的两个过程,曲线运动的“分解”方法才比较有效地落实了。

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落实细腻化

1.要善于渗透

比如,让学生算一算从高速行驶的汽车释放一个矿泉水瓶的动能,体验其具有的破坏力,这个知识的应用过程就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重视某一物理现象的应用与防护知识,则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方法;理想模型的教学体验,能够培养学生抓主要矛盾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2.要充分挖掘

实施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深入研究物理学发展的过程,清楚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创设鲜活、真实的学习情境,带领学生领略物理学的价值,体验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学中,要精心研究有关科学方法的物理学史内容的教学逻辑层次,运用问题化手段,让学生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那些最关键的步子。

3.要巧妙融合

把现实探究和探究的历史巧妙融合,着力为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形成提供营养。例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教学中,教师对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实验做了以下细腻化处理:学生用量程电流表探究失败;换用灵敏电流计,依然失败;选用微电流传感器,成功;穿越时空,法拉第研究时没有电流表,怎么办?经历这些细腻的教学过程,学生切身体会到成功来之不易,感悟到法拉第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有利于科学态度的形成。

4.要严拘小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落实的实质是学科教育的落实,教育无小节,教师不经意的一个“随便”,都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冲击。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师演示随便、放任学生随意探究、教师一味“鼓励”式评价等“随便”现象,导致不少学生认为科学探究就是敢于随便玩玩。比如,一些简单的探究实验,常常忽略收集数据的记录表格设计等重要的探究环节。所以,对于探究实验,即使简单也切不可随便,要严拘小节,精心设计细节,重视言传身教、规范管理、中肯评价。

教材内容的作文素材化处理 篇7

如果没有平时长期的扎实的积累, 考前的强化往往于事无补。因此, 倘使我们能把自己多年来使用过的相对比较熟悉的教材内容, 进行有效整理挖掘, 做一些作文素材化处理, 完全可以成为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一套中学教材如同一座材料仓库, 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学生作文不仅要从生活中取材, 从课外阅读中取材, 更不可忽视课本这个作文材料源源不断的“江河湖海”。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这里所说的“教材”, 不仅仅是语文教材, 还包括除语文之外的数、理、化、生、政、史、地、外、音、体、美等所有学科的教材, 它们都可以成为作文素材的来源。

通过多年来教育教学实践的运用和思考, 笔者以为教材内容的素材化处理,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下点力气, 花点功夫。

一.注重从教材中搜罗整理、分类归纳大量的哲理名言、古典诗词佳句,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 给作文增添亮色。

学生能在考场作文中活学活用教材中的素材, 往往会取悦阅卷老师, 赢得优势分数。翻检学生使用过的各科教材, 其中丰富的名人哲理名言, 浩如烟海的诗词佳句, 俯拾皆是, 成为时刻涵养我们精神世界的心灵鸡汤。文史学科教材中贯注着古今中外大量的哲理名言和诗词佳句。从以孔子、孟子、墨子为 代表的儒家,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到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和改革家, 他们的思想以他们的著作为载体, 启迪着后人。教材在介绍这些人物时, 往往都要介绍闪耀着他们思想光彩的文字、诗词, 自然就成了我们搜集素材的范围。例如, 《论语》选篇一直是中学语文不可更改的经典, 初中、高中阶段都要学习, 已经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数理学科的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介绍,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成为科学大家的同时, 又往往有着丰富的人文素养,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睿智的名言警句。

在诗词名句的素材搜集方面, 只要下功夫, 处处皆精华。从《诗经》开始, 历代都有精品杰作被选入语文课本, 每每到高考、中考时, 都要归纳整理, 让学生进行反复记诵。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都成了人们心中不朽的文化丰碑。每一个经受了长期诗歌文化 浸润的有心人, 拿起笔来都能信手拈来。在整理积累时, 可以让学生分类归纳, 比如热爱家国类、珍惜时光类、教育励志类、人格品质类、情感友谊类、风光景物类、哲理思辨类, 等等, 便于学习运用。这里以中学语文中荀子《劝学》为 例, 围绕“学习问题”可以归纳出来的名言警句类素材有:

①强调“学不可以已”。

②学习上要不断地反思自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学习上要重视积累,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④学习贵在坚持,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二.通过课本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的主题多角度筛选, 把它作为素材恰当地转化为作文题材, 使作文变得更加丰富而充实。

各学科的教材, 都精选了本学科中人类精神文化、科技发明、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精华, 其中涉及到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人物和事件。他们高尚的思想人格、杰出的科技贡献、耀眼的文化艺术创造及 在历史舞台上的重大活动, 都给后人以启发和激励。这些素材经过加工都可以进入作文, 成为作文的丰富原料。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海伦·凯勒、海明威、史铁生……他们的思想灵魂、文化成果、 人生史事都会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活思考。课本上反映的历史上每一次改革、重大政治事件、科学发明、技术革命等都凝聚 了许多人的奉献和牺牲, 都伴随着一些震撼人心的人和事。这些都是素材的来源。同时, 教材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名人名言、人物传记、成语故事、逸闻趣事、寓言故事等, 都可以通过教材的延伸拓展, 成为作文素材的丰富源泉。

这里不妨围绕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积累素材列举一些事例, 以供学生参考仿照。人物故事类如:

①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尘世的忧伤化作优美的诗句, 个人的感伤上升到人类的关怀, 愿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却把自己拒绝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天堂之外。

②朱自清《荷塘月色》 : 外面世界的光线很暗, 于是, 走进清华园看荷塘, 用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从文学的门廊走过。

③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用博爱搽亮种族的锈蚀区, 用仁慈图绘种族的灰色彩, 告诉人们, 什么是自由、民主、平等与光明, 用最嘹亮的歌喉唱响古老的黑人灵歌。

④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求知的渴望, 乐观向上的态度, 对人类的真挚友爱, 一只丑陋的小鸭, 在精神的上空飞翔成一只白天鹅。

历史事件类如:

①《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看清局势, 胸有成竹, 舍身救国。

②《勾践灭吴》:勾践矢志不移, 存恤爱民, 终于流芳百世。

③杜牧《阿房宫赋》:秦国, 永远的强者, 永远的辉煌, 可也是永远的奢靡的笑柄。于是告诉人们, 俭守天下, 爱民应如子。

④苏洵《六国论》:占六国天时、地利, 却不占人和, 面对强者, 请直起自己的胸膛, 无使积威之所劫!

三.提炼教材中课文作者与作品人物的闪光思想和人生感悟, 进行整理归纳, 转化为作文的素材, 运用到作文中去, 可以显示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巨大魅力。

翻开教材, 我们会发现, 许许多多的作者, 不仅他们的作品被人喜欢, 而且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操, 以及作品人物的形象魅力同样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例如, 以作者人格魅力感染人心者如:

①屈原《离骚》:为国的忠贞, 虽九死犹未悔, 以香草, 芰荷为裳。只可惜, 在小人奸诈, 君王昏庸的压迫下, “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上的一道忠魂, 五千年来, 飘荡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

②司马迁《报任安书》:承受世间最痛的苦痛, 屈辱匍匐的活着, 在历史的绝壁上顽强地让思想蔓延, 煌煌巨著照耀整个文学天空。

③杜甫《登高》《蜀相》《兵 车行》:百年多病之躯, 历经沧桑, 用浑浊的的泪眼, 凄凉的心境, 悲万里清秋, 怜天下苍生, 以沙鸥的姿势深沉地栖在顿挫之中。

④史铁生《我与地坛》:不能承受生命之痛, 残疾的躯体, 在轮椅上思考, 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 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应该健康的活着, 恪守并遵循生命的轨迹。

⑤苏轼《赤壁赋》:朝廷容不下你的八斗才情, “乌台诗案”的风波涟漪将你倾覆得山高水远, 一爿草屋, 一杯辣酒, 一支怨曲, 再加上一两清风明月, 天地之间, 顿时, 横贯豪迈之气, 大江东去, 淘尽风流无数, 赤壁江边, 临风而立, 一立就是千年, 转过烟云之身, 你依然是遨游的飞仙。

以作品人物的形象感染人心者如:

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在失聪之时, 凭着坚强的意志力, 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 (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③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 他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 他曾说: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窦娥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和贪赃枉法的桃杌县令的共同迫害, 最后冤死, 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关汉卿《窦娥冤》)

⑤夏瑜被捕入狱, 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 在狱中劝牢头造反。 (鲁迅《药》)

粗粒化处理的材料优选 篇8

粗粒化技术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处理含油污水的工艺。在粗粒化材料的作用下含油污水中的小油滴聚结成较大的油粒, 进而在浮力等作用力的作用下脱离粗粒化材料并利用油水比重迅速上浮, 达到油水分离的目的[2]。

选择何种粗粒化材料是决定含油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本文对各种粗粒化材料以及油田常用的粗粒化材料进行了解和介绍。通过室内实验的方法, 确定在特定实验条件下具有较好聚结和分离效果的粗粒化材料。

1 粗粒化材料的作用原理及分类

粗粒化法又称聚结法, 其定义是指利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复合的方式, 将流体中不相溶的分散相颗粒由小变大的过程。由于油、水对粗粒化材料的亲和力不同, 因此当含油污水通过装有粗粒化材料的处理装置时, 小油滴会滞留于粗粒化材料表面和空隙内, 形成油膜, 当油膜的厚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便会在浮力、曳力等水力作用下脱离粗粒化材料表面并逐渐聚结成较大的油粒[3]。

现有常见的粗粒化材料从形状上分可分为粒状、纤维状和板状;从材质上可分为人造材料和天然矿石两大类, 其中天然矿石具体有石英砂、蛇纹石和无烟煤, 人造材料具体有聚丙烯塑料球、陶粒等;从材料装填方式上分, 粗粒化填料又可分为规整填料和散堆填料[4]。

在国内的油田生产中, 粗粒化装置常采用粒状材料作为填料, 具体为陶粒滤料、无烟煤滤料、核桃壳滤料、纤维球滤料和石英砂滤料[5]。

2 粗粒化材料的优选

污水处理效果好的粒状的粗粒化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油性能, 不能被油溶涨或溶解, 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不易磨损和板结, 清洗方便[6]。此外, 还需考虑其是否有充足的来源, 价格是否便宜, 加工、运输是否方便。

通过调研油田常用的几种处理含油污水的粗粒化材料, 考虑每种材料的经济性及其来源是否广泛等, 选择核桃壳、石英砂这两种材料进行室内优选试验。由于粗粒化技术不是单一作用的油水分离技术而是一种提高除油效率的方法, 即粗粒化处理含油污水是在已有的油水分离器前加上粗粒化装置, 以此大幅提高后续油水分离设备的除油效率[7]。对于本文所进行的实验, 后续设备选择的是聚并等流型分离器。

2.1 粗粒化材料优选实验步骤

实验流程在室内进行, 实验介质采用白油和清水。油和水在螺杆泵的作用下从储液罐流出, 在输出管路中进行混合, 充分混合后的油水混合物首先进入套管与粗粒化材料充分接触, 随后再进入装有粗粒化材料的聚并等流分离器中心管进行分离。实验操作后被分离以和未被分离的液体通过各自的管路再回到储液罐中, 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实验装置见图1。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 依次打开阀门, 套管上输出管路的阀门及螺杆泵;

(2) 调节储油罐、储水罐阀门的开度, 待稳定后, 利用密度法测量油水混合物在进入套管时的含水率, 使其达到实验要求;

(3) 调节油水分离器出口处的阀门, 测量采出液体的含水率;

(4) 调节进液量, 使得油水混合物在进入套管时达到实验要求含水率, 重复步骤2) 、3) ;

(5) 更换沉降杯中的滤料, 重复步骤2) ~4) ;

(6) 实验结束, 停泵, 关闭电源。

2.2 实验分析及结论

分别对沉降杯中装有石英砂、核桃壳滤料的分离器进行含水率为70%、80%、90%、95%、和的油水分离室内实验。调节进液量, 测量在不同含水率下经过装有核桃壳和石英砂滤料的油水分离器处理后, 液体中的含水率, 含水率值越大, 则表明油水分离效果越好, 即该材料的粗粒化效果越好。实验结果如图2~5所示。

从图2, 3中可得, 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石英砂、核桃壳材料的油水分离效果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在单杯液面下降速度较低时, 处理后液体的含水率大致相同。随着单杯液面下降速度逐渐增大, 经过装有石英砂材料的分离器处理后的液体比经过装有核桃壳材料的分离器处理后的液体含水率高, 即较多的油被分离出去, 分离效果好。因此, 实验条件下石英砂的分离效果要优于核桃壳。

分析认为, 石英砂、核桃壳填料处理含油污水效果不同是因为:石英砂的粒径较核桃壳小且均匀, 可以紧密堆积形成大量空隙, 因此当含油污水通过时, 溶液中的小油滴相互碰撞聚结的机会更多, 更易在表面附着形成大粒径的油滴。因此, 石英砂较核桃壳的粗粒化作用效果更好, 含油污水处理能力更佳。

所以, 经室内优选实验, 最终确定石英砂为实验条件下含油污水处理效果较好粗粒化材料。

摘要:国内各大油田经过多年的开采开发, 均已经进入“三高阶段”。过高的油田综合含水率打破了采出水与回注水量的平衡。因此, 研究出一种新型的高效率污水处理工艺, 适应现场实际生产需要, 达到高效率、节能降耗的目的十分重要。研究的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粗粒化技术。通过粗粒化处理使小油滴聚结成较大的油粒, 提高了油在水中的上浮速度, 使得除油设施的整体除油效率大幅提高。分析了粗粒化技术的作用机理, 进行了聚结材料的优选实验, 确定出实验条件下具有较好处理效果的粗粒化材料。

关键词:粗粒化,油滴聚并,油水分离效率

参考文献

[1]魏敏.油田采油污水处理技术及面临的问题[J].山东化工, 2007 (5) :19~22.

[2]陈李斌.国外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J].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5 (3) :38-40.

[3]刘亚莉, 吴山东, 戚俊清.聚结材料对油品脱水的影响[J].化工进展, 2006 (25) .

[4]Michelet J F, Sangesland S.Downhole separation of oil and water[C].In the Underwater Technology Conference Bergen, Norway.

[5]MORVIN E Yost.Coalescence of water and oleophilic liquid dispersions by passage through a bed of anion exchange resin[P].United States Patent:3, 800, 944, 1974-04-02.

[6]顾大明, 王吟, 宋中健.粗粒化聚井法油水分离技术[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5, 35 (2) :65-67.

凝胶图片二值化处理 篇9

1 基本原理

1.1 噪声去除

凝胶图片采用数码相机拍摄,一般是灰度图像,由于紫外光线照射角度,凝胶制作等因素,会产生噪声。图像去除噪声的方法较多,本文中采用中值滤波器和梯度锐化滤波器进行处理。

中值滤波器是非线性平滑滤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克服平均值滤波等带来的图像细节模糊问题,而且对过滤脉冲干扰及图像扫描噪声非常有效。中值滤波器采用一个基数点的滑动窗口,将窗口中心点的值用各点的中值代替。常见的滑动窗口采用3×3,5×5等奇数点范本[1,2]。

1.2 锐化

采用中值滤波后,图像部分细节会变模糊,因此要对图像进行锐化处理。常见的锐化方法是梯度操作数法和拉普拉斯操作数法[3,4,5]。

对灰度图像f(x,y),在其(x,y)上的梯度可以定义一个二维向量:

向量的模值GM[f(x,y)]定义为:

对于数字图像,上式计算量大,因此采用差分方法近似。

常见的近似操作数有Roberts操作数、Sobel操作数和Prewitt等。其中Roberts操作数采用2×2范本,Sobel操作数和Prewitt操作数采用3×3范本。

1.3 二值化处理

对于灰度图像,可以进行二值化处理,将图像变成黑白图像。本文中二值化采用3×3模板,灰度图像在点(x,y)处的灰度值记为(x,y),定义:

如果th≥6,则G(i,j)=0;否则G(i,j)=255。

2 实验结果

本文中采用3×3奇数点模板进行中值滤波,滤波之后,使用Sobel操作数进行水平方向的锐化处理,然后再使用3×3模板进行二值化处理。处理过程如图3所示。

图4是凝胶图像的原始图像,一般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为灰度图片,并附加了一些噪声。对原始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后,可以滤除部分噪声。噪声滤除能力与所选模板大小相关,模板越大,噪声滤除能力越强,但图像越模糊。图5是中值滤波后的图像,中值滤波采用3×3奇数点模板进行中值滤波,图像边缘有些模糊,但凝胶条带信息并没有破坏。图6是使用Sobel操作数进行水平方向的锐化处理后的图像,锐化后,条带拖尾的现象得到很好的抑制,条带信息并未丢失。图7是使用Matlab标准函数产生的二值图像,图8是使用3×3矩阵进行二值化得到的图像。图7与图8比较可以看出,图8更能准确表示凝胶条带的信息,条带图谱更较清晰,采用3×3模板进行二值化,图像边缘略有展宽,条带位置更加清晰准确。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凝胶图像进行中值滤波、锐化后,并使用3×3矩阵进行二值化处理,二值化图像较好地反映了凝胶条带的信息。使用3×3矩阵进行二值化,有效地防止了干扰信息的误判,尽管条带略有展宽,但条带位置信息准确,为进一步处理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摘要:该文使用3×3模板中值滤波方法对凝胶图像进行噪声去除,使用Sobel算子进行锐化,使用3×3模板进行二值化。结果表明,经过该文处理后,有效地防止了干扰信息的误判,且凝胶图片条带位置信息准确,为进一步处理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凝胶图片,Sobel算子,二值化

参考文献

[1]Lee C Had,YU kuo.Adapted weighed fuzzy mean filtering[C].Process.IEEE-FUZZ96,1996(3):2110-2120.

[2]Brownrigg D R K.The weighed median filter[J].Communic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1998,27(8):807-818.

[3]姚敏.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徐飞,施晓红.Matlab应用图像处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闪电坐标的网格化处理方法 篇10

1.1经纬间距的取值与研究范围

众所周知, 地球是一个椭圆体, 平均半径6371.004km, 赤道半径6378.140km, 极地半径6356.755km。据球坐标定义, 为保证网格化时每一格点纵横距离的相等, 对地球半径不作平均处理, 取每一纬度的间隔距离Le=6356.755×2×π/360=110.946 (km) ;取赤道上每一经度的间隔距离Ln=6378.14×2×π/360=111.319 (km) 。

根据天气学原理, 雷暴有单体雷暴和雷暴带之分。雷暴作为一种中尺度现象, 一个雷暴单体的水平尺度约十几千米。雷暴带由多个侧向排列的雷暴单体组成, 虽水平尺度可大至数百千米, 但雷暴带的移动是侧向移动, 而不是线向移动, 故对某地而言, 即使受雷暴带影响, 也是受雷暴带中的单体雷暴影响。因此, 在研究某一地点的雷电特征或成因时, 只考虑数十千米范围内雷电情况, 在网格化处理经纬坐标时, 以北半球为适用范围来讨论闪电坐标的网格化处理方法。

1.2距离、方位与圆圈面积的计算

图1, 设闪电地点为A, 分析地点为B并设为原点, 两点对应的经纬坐标分别为:A (xa, ya) , B (xb, yb) , A点与B点所在的经线交于C, 根据三角函数公式, 考虑地球赤道和极地经圈半径差异, 将球坐标下的经纬坐标转化为地球表面的平面坐标和方位坐标。则二点之间:

经向 (横向) 间距, AC= (xa-xb) ×Ln×cos (ya)

纬向 (纵向) 间距, BC= (ya-yb) ×Le

直线距离, AB= ( (AC) 2+ (BC) 2) 0.5

圆圈面积, SEF= (BF2-BE2) π, 如果EF=1, 则公式为SEF= (2BF-1) π

A点相对于B点的计算角, ∠ABC=Arctan (AC/BC) ;

360度方位角取值方法:Ⅰ象限“0+∠ABC”;Ⅱ象限“360+∠ABC”;Ⅲ、Ⅳ象限“180+∠ABC”。

上列计算公式是闪电坐标网格化的基础, 均在下面的编程或计算中用到。

2闪电坐标网格化

2.1条件设置

闪电坐标网格化是将闪电的不均匀经纬坐标归并为地球表面上按一定长宽格距的网格之中。对闪电特征的分析, 我们既要考虑闪电的空间分布, 同时也要考虑闪电点相对于分析点的方位和距离。为了使网格化数据适用多区域对比 (如多次雷灾对比或多城市对比) 分析需求, 设网格化之前, 已知闪电经度、闪电纬度、分析区域、中心经度、中心纬度五列数据, 且格点的长宽均为x, 并置于A1中, 见表1。按正方形网格实行网格化。

2.2技术处理

根据1.2给出的计算公式, 在Excel中, 令:

经向距离H3= (A3-D3) *111.319*COS (B3*PI () /180) /$A$1

纬向间距I3= (B3-E3) *110.946/$A$1

经向格点J3=IF (H3<0, H3/$A$1-1, H3/$A$1+1)

纬向格点K3=IF (I3<0, I3/$A$1-1, I3/$A$1+1)

以填充方式获得同列各行数据, 用分列功能对J、K两列进行分列, 去除小数部分, 获得闪电坐标网格化后的格点坐标。

3闪电坐标方位化

3.1距离圈形化

在表1中, 设闪电点至分析点距离的取值步长为y, 且置于B1。令:

填充同列各行, 分列去除小数部分, 得到各闪电点到分析点的距离圈。距离圈内的所有闪电点均被认为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3.2位置方位化

据反正切函数计算方法, 在表1中求出所有闪电点相对于分析点的方位角。令:计算角M3=ATAN (H3/I3) /PI () *180, 填充同列各行, 获得各闪电点相对于中心点经度的夹角, 夹角取值±90o之间, 是由公式计算出来的计算角, 并不是相对于中心点的方位角。因此, 要对象限角进行处理, 才能将计算角转化为360o方位角, 判断闪电相对于中心的方位。

根据360度方位角取值方法, 令方位角:

N3=IF (AND (H3>=0, I3>=0, M3>=0) , M3, IF (AND (H3<0, I3<0, M3>=0) , 180+M3, IF (AND (H3>=0, I3<0, M3<0) , 180+M3, IF (AND (H3<0, I3>=0, M3<0) , 360+M3) ) ) ) , 填充同列各行, 得到360o方位角。

将360度分成n个方位, 每个方位含360/n度角, 其中北方为 (0±180/n) 度, 其它方位依序类推。令:O3=N3/360*$C$1+1.5, 填充同列各行, 用分列方式保留整数, 将O列等于方位数n+1的数改为1, 则数字1、2、3...n共n个数字, 从北方开始, 按顺时针方向, 依次代表n个方位。

4网格化数据的二次处理

闪电坐标的方格化和方位化, 完成了数据处理的重要一步, 用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功能, 通过更改字段设置, 可得出求和、计数、平均、最大、方差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表和绘制出相应的数据图。但很多时候需要绘制闪电密度、强度的等值线分布图和玫瑰图, 这就需要对网格化资料进行二次处理。

4.1密度分布图数据的处理

气象工作者常将每年每平方千米面积上出现的闪电次数称为闪电密度。因为闪电受纬度、地形、热源等多种因素影响, 各格点闪电次数相差很大, 少的不足1次, 甚至为零, 多的达几十次。如果有较多格点数据为零, 会导致密度图出现不连续或孤岛现象。此时, 应适当采用扩展统计面积的方式以减少格点数据为零的状态。具体方法是在A1格输入更大的步长, 直至能绘制出连续美观的密度分布图为止。

闪电密度分布图的绘制, 需要使用第三方软件才能实现, 这里推荐使用Surfer软件。Surfer软件对导入的表格数据有格式要求, 只能包含横坐标、纵坐标和数据项三列。所以, 在导入数据绘图前, 要对网格化数据库进行二次处理。其步骤是:

(1) 在应用数据透视表时, 将A列设为经格, B列设为纬格, C列设为闪电强度的统计数据 (字段设置为计数) 。

(2) 使用键盘复制 (ctrl+c) 的方法复制透视表全部数据到空白表。

(3) 删除B列所有空行。方法 (Excel2003) :选择B列-F5-定位条件-勾选空值-鼠标置于B列任意空行-右键-删除-整行-确定。

(4) 令:D2=IF (A2=0, D1, A2) , 填充各行, 复制D列数据到记事本再复制返回粘贴到A列, 删除D列数据, 并另存为单独的Excel文件。

此时表格数据格式符合Surfer软件要求, 可以通过“网格-数据”对闪电数据进行最后的网格化处理, 在选择“网格化方法”时, 可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选择, 如果不太了解, 可选“最小曲率方法”或“克里格法”。此两种方法能绘制出较为美观的闪电密度分布图。同理, 在第一步中, 只要将字段设置为平均, 也可绘制闪电强度分布图。

4.2密度玫瑰图数据的处理

玫瑰图的绘制不需要使用第三方软件, 但需要对雷圈格点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其步骤是:

(1) 选用方位、距离、强度, 用透视数据表功能, 取字段设置为计数方式, 将方位作为行字段, 距离作为列字段, 强度作为数据项获得透视数据表, 并采用键盘复制方式将表中所有数据复制粘贴到空白区域。

(2) 借用圆圈面积计算公式, 求出对应区域的闪电密度。设方位数为8, 雷圈数量为4, 令:B31=B19/ (A19*2-1) /PI () *8, 复制填充至E34。然后, 将B31-E31中的“A19”改为“$A$19”, 变为B31=B19/ ($A$19*2-1) /PI () *8形式, 复制B31-B34, 填充至8个方位对应列, 获得雷圈方位闪电密度。据此闪电密度, 可以对闪电方位、距离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和绘制密度玫瑰图。

5结束语

通过对闪电坐标网格化处理方法的研究, 给出了闪电坐标网格处理的计算原理、操作方法、应用步骤, 并在科研工作中得到应用。应用表明:闪电坐标的网格化处理方法简单有效, 精度高、误差小, 适用科研人员在雷电、雷灾特征及成因分析前, 对海量闪电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 以适用其分析要求。

摘要:闪电定位仪采集到的闪电数据, 是深入研究雷电空间特征与成因的重要数据。因为闪电的发生受多种条件影响, 发生位置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离散性。导致初始状态下的闪电坐标难以直接用于统计分析。根据数学计算方法和软件sufer绘图要求, 利用Excel表格, 对闪电坐标经过网格化、方位化等技术处理, 给出了绘制闪电分布图、玫瑰图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闪电坐标,数据处理,网格化,方位化,图形绘制

参考文献

[1]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649;

[2]同济大学, 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 重庆大学.高等数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26

预处理化 篇11

【关键词】商标翻译;文化传递;消费者文化心理;产品促梢

在进行商标的选用和翻译时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既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对等,在译人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域文化在译人语中再现,又要迎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以达到促销目的。具体来说,在进行汉语商标翻译时,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处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尽量传达原商标的文化内涵

语言学家注重商标译名的语言学特性,要求译名响亮悦耳、易记,词法简洁,有积极的联想寓意,与原名有联系(如音似)更佳。因为品牌具有巨大的无形价值,所以译者倾向于保留商标名原名的特点以保护其价值,音译类译法往往成为译者的第一选择。许多商标名是姓氏名或新造词,本身并无太多含义,就可以采用音译法。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保留原商标名的语言形式特征,以达到价值保存或品牌名“洋化”、“异化”的效果。如将“MOtorolS"译为“摩托罗拉”," Elizabeth Arden”译为“伊丽莎白·雅顿”," Mentholatum”译为“曼秀雷敦”," Est-ee Lauder”译为“雅诗兰黛”等,这些品牌特意向读者传递一种“异国情调”,满足了人们追求异国情调的心态,因此它们在中国的销售都很好。同样,一些中国品牌也可以直接采用音译法保留其中国特色。如安踏(ANTA)、利郎(LILANG)、拼牌(PIN)等。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采用变通的方法,有时可采用意译法,尽力传达原商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杜康”的音译Dukang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我们不妨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好酒的联想。“芳芳”不如译成" Fragrance(芳香)”,效果要好得多。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识,因此也达到了翻译的目的。中文商标“皇朝”葡萄酒,英文译名是“Dynasty",不仅使人一下就联想到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酿造了数百年的陈年好酒,还会让人禁不住诱惑想去品尝一下美酒的味道。“飞鸽”牌自行车有令人喜爱的英文商标“Flying Pi-geon,它是和平的象征,而Flying更是把自行车的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

二、优先考虑消费者文化接受心理,服务于商品推销

音、形、意等只是商标的表层符号,而真正能深刻影响读者的是其精神、文化、审美等深层次需要,如马斯洛提出的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因此,商标译名应在音美、形美及意美的基础上揭示产品的价值、功能与特点,译名应符合其品牌形象定位,迎合读者在文化、审美及消费心理方面的需求,做到与译语文化及其价值体系有亲和力等。

如果译者过分拘泥于音译或直译,不仅难以传递汉语原文寓意,有时还会译出不良的英语词形引起英语读者的误解。在音译与意译法无法照顾到受众文化接受心理的时候,要优先考虑受众心理,服务于商品推销的目的。

商标翻译者可以采用借译或改译的方法,迎合读者在文化、审美及消费心理方面的需求,这种方法也叫“音义结合法”。“音义结合法是传达商标神韵的有效手段。又称为谐音取义,即并非严格按照音译,而是取与原商标名发音大致相近的谐音,赋予译名实际意义,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文化信息,诱导接受信息者产生种种联想和遐想,起到跨文化营销的理想效果”。如“雅戈尔”服饰商标借译为Younger,英文意思是“更年轻”,译名富有神韵,给人一种“穿上它会更年轻”的美好暗示。“乐凯”胶卷,其汉语商标叫起来朗朗上口,易识易记,音译成“Lucky",增添了受众国的文化信息,词美意好,诱导接受信息者购买“Lucky",起到跨文化营销的理想效果。又如,与“长虹”商标的纯音译不同,“海信”采用了改译的方法,注册了“HiSense”的英文商标,它来自high sense,即“高灵敏、高清晰”的意思,这非常符合其产品特性。同时,high sense又可理解为“高远的见识”,体现了品牌的远大理想,具有全球战略眼光。

有时宁愿用一个无具体意义但不带任何负面效应的品牌名。即生造一个音韵性质较好且在多种文化中无明确含义,因此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商标名。例如索尼(SONY),不论是中文名还是英文名,都没有具体的内涵,不会带来任何负面效应。当然,此类译名在使用之初常会遇到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会得到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

三、译名要因地域而异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禁忌语。如果我们把商品投人市场时,商标的翻译违背了当地的禁忌语,就会造成不堪想象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做好调查研究,对同一商品在不同文化地区采用不同的译名,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

在对英语国家推销产品时,不要把“白象”方便面的商标译为White Elephant,因为英语中white e1-ephant是“大而无用的东西”。也不要把中国传统出口产品“帆船牌”地毯的商标译为“Junk",因为英语中junk除了“帆船”之意外还有“垃圾破烂”的意思。

商标的作用就是让消费者能对商品的种类及特色一目了然,商标本身就是一则最为简洁有力的广告,给消费者的感性认识更为直接,更容易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目的之一是诱使潜在的消费者对商品产生兴趣,激发其购买欲并使其采取购买行动。因此,与其他翻译不同的是,商标翻译不应单纯地以“忠实原文”、“形式对应”为衡量标准,而应立足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译名不但要能较好地体现产品的特色,使原商标承载的信息的多重意义及功能最大限度地通过翻译体现出来,还应该考虑到消费者的文化接受心理和审美心理等,依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汉译英中有关名词化结构处理问题 篇12

名词化是英语使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夸克 (Randolph Quirk) 指出一个名词短语和一个分句结构有系统的对应关系, 就叫名词化 (norminalization) 。而Trauth&Kazaazi (2000) 认为名词化是指名词从其它词类的派生, 如动词 (communication, drawing) 或形容词 (rudeness, the rich) , 但也可以从名词派生 (childhood) 。Bussmann (1996) 认为, 作为一个能产的构词过程, “所有词类的词都可以通过名词化而被当做名词来使用”。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 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也就是说名词或名词短语还可以从小句派生, 例如, 小句The thermometer is complex变为The complexity of the thermometer。因此, 广义上的名词化现象不仅包括从其他词类, 如动词、形容词等派生出名词, 而且还包括从一个名词派生出另一个名词, 或从一个小句派生出一个名词短语。也就是说, 名词化本身是个过程, 这一过程不管是派生是零转换, 其结构都是出现或产生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 名词化指的是把某个过程、特征或评价看做事物, 而词性转换只是这种现象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

2 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有关名词化处理的几个问题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汉译英中出现有关名词化方面的语法错误或者译文不地道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所致。英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两种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汉语在表述上重视主题意识, 表现为: (1) 多用“人称”主语; (2) 多用动词; (3) 多用主动语态; (4) 多用无主语句及主语省略句; (5) 多用话题主语, 由主题来陈述描述话题, 使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很松散。英语在表述上注重客体意识, 具体变现为: (1) 非人称主语句用的多; (2) 多用名词; (3) 被动句与主动句并重; (4) 主语一般不能省略。这些特征能增强英语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使得行文严谨。思维上的差异导致语言的差异, 语言差异使得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很难摆脱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要认识英汉语言之间的重要差异, 从而获得地道的译文。下面我们通过例句来看看学生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而在汉译英过程中造成有关名词化方面的错误或不地道之处。

2.1 介词后面的名词化处理

汉语中是主语+谓语结构, 学生在翻译时不考虑介词后面应该用名词性结构这一原则, 翻译时仍然译为主谓结构, 违背了英语语法规则。而正确的方法是汉译英时需要把主谓结构名词化。在处理这种问题时有几种名词化的方法:

(1) 把“主语+系表结构”变成“名词所有格或名词性物主代词 (从主语变换来) +名词 (从表语结构名词化而来) ”形式。例如:

1) 他尽管有病, 但还是来参加了会议。

2) 尽管年纪已高, 他仍然在学习驾驶。

(2) 把“主语+动词谓语结构”变成“名词所有格或名词性物主代词 (从主语变换来) +名词化动词 (该谓语动词的名词形式或动词ing) ”形式。

例如:你如何解释你今天早上没有来开会?

(3) 把“主谓结构”变成“the fact that+主谓结构形式”。

例如:你如何解释你今天早上迟到了?

误:How can you account for you were late this morning?

2.2 形容词+名词的名词化处理

学生在平时的汉译英过程中由于汉语思维的影响习惯按照汉语的逻辑顺序逐字逐句地对应译为英文, 而更地道的翻译方式应该是尽量使用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名词化短语。

例如:那是最美好的时代, 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 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光明的季节, 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信仰的时期, 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希望的春天, 那是失望的冬天。

译文1:It was the best times.It was the worst times, it was the wise age, it was the foolish age, it was the light season, it was the dark season.

译文2: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从上述两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1只是简单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 而译文2对相关的形容词进行了名词化。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译文2比译文1更加地道, 也更书面化。

2.3 汉语单句包含多个动词时的名词化处理

中国学生习惯按照中文思维习惯逐字把汉语中的所有动词翻译为对应的英文谓语, 这就造成英译文中谓语动词过多, 短句过多, 冗长啰嗦的特点, 不符合英语简洁明了的表达要求。要翻译出地道的英文, 我们应根据情况把非主要的主谓结构进行名词化处理, 而只保留一个主要动词充当谓语。例如:

上述几个例句中汉语都有多个动词谓语, 在英译时把次要句子的主谓结构名词化, 只保留主要谓语动词, 这样更加简洁, 也更符合地道的英文表达习惯。

2.4 汉语单句压缩成英语名词化结构

汉译英时, 把两个甚至更多的句子合译为英语的一句,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转换手法。在合句翻译时, 我们也可以把一个汉语单句压缩成一个名词化结构充当另一个句子的某种成分。英语之所以用名词化短语在于长话短说。

例如:当一种语言消失时 (句子1) , 也就将导致一种文化的消失 (句子2) , 这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一个无法逆转的损失 (句子3) 。

在译文2中, 直接将译文1中的第一个单句when one type of language disappeared压缩成为一个名词disappearance, 作英译句的主语, 使得译文信息浓缩, 结构紧凑, 主次分明。将become extinct, 中的形容词转换成了extinction。这样做的好处, 强调了一个新的词组result in, 从而突出前者是后者的因;而因和果的都不是转换过程本身的这个动作, 因此在这里使用名词化就非常合理。另外句子三中由于有“这”这个词可以把句子3转换成一个定语从句, 从而更加强化主句的中心地位, 使主题更加突出。

3 结束语

以上简单讨论了学生在汉译英学习过程中有关名词化处理的几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汉语言之间这方面的差异, 让他们认识到汉英翻译时尽量采用名词化结构, 以减少动词的使用, 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含蓄, 从而使译句的英语味道更浓, 更符合英美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并恰当地再现书面语体的风貌。

摘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英语语法或者不地道的表达方式。本文主要探究有关汉译英过程中名词化处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汉译英,名词化,名词化处理,英汉差异

参考文献

[1]刘信波.浅析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8 (9) .

[2]侯崇莹, 吉哲民.浅析科技英语翻译的名词化现象[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8 (5) .

[3]李际平.汉译英名词化动词短语的类型与构造[J].中国科技翻译, 2001 (8) .

上一篇:金融调控下一篇:政论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