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化处理

2024-05-11

名词化处理(通用7篇)

名词化处理 篇1

1 名词化的定义

名词化是英语使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夸克 (Randolph Quirk) 指出一个名词短语和一个分句结构有系统的对应关系, 就叫名词化 (norminalization) 。而Trauth&Kazaazi (2000) 认为名词化是指名词从其它词类的派生, 如动词 (communication, drawing) 或形容词 (rudeness, the rich) , 但也可以从名词派生 (childhood) 。Bussmann (1996) 认为, 作为一个能产的构词过程, “所有词类的词都可以通过名词化而被当做名词来使用”。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 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也就是说名词或名词短语还可以从小句派生, 例如, 小句The thermometer is complex变为The complexity of the thermometer。因此, 广义上的名词化现象不仅包括从其他词类, 如动词、形容词等派生出名词, 而且还包括从一个名词派生出另一个名词, 或从一个小句派生出一个名词短语。也就是说, 名词化本身是个过程, 这一过程不管是派生是零转换, 其结构都是出现或产生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来看, 名词化指的是把某个过程、特征或评价看做事物, 而词性转换只是这种现象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

2 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有关名词化处理的几个问题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汉译英中出现有关名词化方面的语法错误或者译文不地道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所致。英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两种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汉语在表述上重视主题意识, 表现为: (1) 多用“人称”主语; (2) 多用动词; (3) 多用主动语态; (4) 多用无主语句及主语省略句; (5) 多用话题主语, 由主题来陈述描述话题, 使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很松散。英语在表述上注重客体意识, 具体变现为: (1) 非人称主语句用的多; (2) 多用名词; (3) 被动句与主动句并重; (4) 主语一般不能省略。这些特征能增强英语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使得行文严谨。思维上的差异导致语言的差异, 语言差异使得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很难摆脱母语思维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要认识英汉语言之间的重要差异, 从而获得地道的译文。下面我们通过例句来看看学生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而在汉译英过程中造成有关名词化方面的错误或不地道之处。

2.1 介词后面的名词化处理

汉语中是主语+谓语结构, 学生在翻译时不考虑介词后面应该用名词性结构这一原则, 翻译时仍然译为主谓结构, 违背了英语语法规则。而正确的方法是汉译英时需要把主谓结构名词化。在处理这种问题时有几种名词化的方法:

(1) 把“主语+系表结构”变成“名词所有格或名词性物主代词 (从主语变换来) +名词 (从表语结构名词化而来) ”形式。例如:

1) 他尽管有病, 但还是来参加了会议。

2) 尽管年纪已高, 他仍然在学习驾驶。

(2) 把“主语+动词谓语结构”变成“名词所有格或名词性物主代词 (从主语变换来) +名词化动词 (该谓语动词的名词形式或动词ing) ”形式。

例如:你如何解释你今天早上没有来开会?

(3) 把“主谓结构”变成“the fact that+主谓结构形式”。

例如:你如何解释你今天早上迟到了?

误:How can you account for you were late this morning?

2.2 形容词+名词的名词化处理

学生在平时的汉译英过程中由于汉语思维的影响习惯按照汉语的逻辑顺序逐字逐句地对应译为英文, 而更地道的翻译方式应该是尽量使用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名词化短语。

例如:那是最美好的时代, 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 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光明的季节, 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信仰的时期, 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希望的春天, 那是失望的冬天。

译文1:It was the best times.It was the worst times, it was the wise age, it was the foolish age, it was the light season, it was the dark season.

译文2: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从上述两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1只是简单地把汉语翻译成对应的英语, 而译文2对相关的形容词进行了名词化。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译文2比译文1更加地道, 也更书面化。

2.3 汉语单句包含多个动词时的名词化处理

中国学生习惯按照中文思维习惯逐字把汉语中的所有动词翻译为对应的英文谓语, 这就造成英译文中谓语动词过多, 短句过多, 冗长啰嗦的特点, 不符合英语简洁明了的表达要求。要翻译出地道的英文, 我们应根据情况把非主要的主谓结构进行名词化处理, 而只保留一个主要动词充当谓语。例如:

上述几个例句中汉语都有多个动词谓语, 在英译时把次要句子的主谓结构名词化, 只保留主要谓语动词, 这样更加简洁, 也更符合地道的英文表达习惯。

2.4 汉语单句压缩成英语名词化结构

汉译英时, 把两个甚至更多的句子合译为英语的一句,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转换手法。在合句翻译时, 我们也可以把一个汉语单句压缩成一个名词化结构充当另一个句子的某种成分。英语之所以用名词化短语在于长话短说。

例如:当一种语言消失时 (句子1) , 也就将导致一种文化的消失 (句子2) , 这对人类文明来说是一个无法逆转的损失 (句子3) 。

在译文2中, 直接将译文1中的第一个单句when one type of language disappeared压缩成为一个名词disappearance, 作英译句的主语, 使得译文信息浓缩, 结构紧凑, 主次分明。将become extinct, 中的形容词转换成了extinction。这样做的好处, 强调了一个新的词组result in, 从而突出前者是后者的因;而因和果的都不是转换过程本身的这个动作, 因此在这里使用名词化就非常合理。另外句子三中由于有“这”这个词可以把句子3转换成一个定语从句, 从而更加强化主句的中心地位, 使主题更加突出。

3 结束语

以上简单讨论了学生在汉译英学习过程中有关名词化处理的几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汉语言之间这方面的差异, 让他们认识到汉英翻译时尽量采用名词化结构, 以减少动词的使用, 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含蓄, 从而使译句的英语味道更浓, 更符合英美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并恰当地再现书面语体的风貌。

摘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汉译英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英语语法或者不地道的表达方式。本文主要探究有关汉译英过程中名词化处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汉译英,名词化,名词化处理,英汉差异

参考文献

[1]刘信波.浅析英语中的名词化现象[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8 (9) .

[2]侯崇莹, 吉哲民.浅析科技英语翻译的名词化现象[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8 (5) .

[3]李际平.汉译英名词化动词短语的类型与构造[J].中国科技翻译, 2001 (8) .

[4]彭秀林.利用名词化结构实现汉译英转换[J].惠州学院学报, 2009 (4) .

名词化处理 篇2

一、词义的延伸与隐喻和转喻的联系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其实质是概念性的、自发性的、无意识性的认知过程。隐喻是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且这两种概念之间有相互关系,即相似性和顺接性。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是发生在两个已经相互联系的词之间,即两个意义邻近的词之间。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基本的二轴关系,即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Jakobson指出横组合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特征是“邻近性”,而纵聚合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特征是“相似性”,这两个特征正是转喻和隐喻特征。因此 ,当词汇意义以隐喻思维延伸的时候, 其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相似性”,它们的意义不在同一个域中,属于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这就是隐喻。当词义以转喻思维延伸的时候,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邻近性”,处于同一个域中时,属于同一域中的映射,这就是转喻。Goossens对转喻和隐喻的关系作了如下总结:隐喻来源于转喻;隐喻中有转喻;转喻中有隐喻;隐喻语境中非转喻化(即转喻的消失)。由此可以得知,转喻和隐喻确实存在交叉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分析词义的时候,不但要分别分析转喻和隐喻,而且要考虑二者之间的交叉关系。

二、词Hand的义项分析

词汇义项大致可分为本义和引申义。词义的引申过程是再次对事物进行范畴化或概念化的过程, 从单义词的一个中心结构变为多义词的多中心结构。本文以《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中名词hand的义项为语料,分析各义项的形成转喻和隐喻的思维结构及它们之间连续统的关系。《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 中名词hand的义项有:(1)手。 (2)(复)掌握;责任;拥有。 (3)(仅用单数)势力;作用。 (4)(仅用单数 )提供消息等的人。 (5)(仅用单数 )技巧。 (6)做事的人。 (7)船员。 (8)轮值;活动中的一份。 (9)钟面或表面等上之针。 (10)方向;方面。 (11)(仅用单数)笔迹;书法。 (12)(正式用语)签名。 (13)一手之宽。 (14)(口)拍手喝彩。

对hand以上概念的改变将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从本义的邻近性关系考虑,在本概念域内进行拓展,这是认知转喻的思维结构;二是从本义的相似性关系考虑,向不同概念域映射、拓展。因为人最初的概念来自于具体的、形象的,空间的经验,所以(1)项是属于物理空间概念,即(1)项是本义,其他义项是延伸义。义项(4)、(6)、(7)、(8)、(12)带有转喻的认知特征,由于“手”是人身体的必不可少的部位,用“手”替代人是很自然的,表示各种各样的人、提供消息的人、做事的人、船员、活动中的一份等,这是转喻思维模式之一,即以“部分代整体”。义项(13)以“手”表示长度或高度的度量单位,也同样带有转喻的色彩,虽然表达模糊,但很形象,在表示长度或高度单位的时候脑海里会出现“手”的概念。在英语里常说He is a hand taller than his wife ( 他比他妻子高 一手 ), 事实上在比较两个人高矮的时候, 比较的是人整个身体的高矮,相差的高度可以用手度量,因此,(13)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认知转喻思维模式。同理,义项(5)、(11)、(14)是用“手”代替手写的“字迹”、“技巧”和“结果”,是因为字迹、技巧和结果与手有直接的联系,同属于“生产者转喻产品”的认知思维模式。义项(9)与本义具有相似性的特征,具隐喻性思维模式,因为该义项中的实体引起手映射到不同域即钟表,钟表的“指针”与第一个义项具有相似的特征。义项(10)是由于手有左手和右手之分,将其映射方向域就形成两个对立面,即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二者有相似的特征,也具有隐喻性思维模式。这些都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验主义哲学思想。义项(2)、(3)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表达的意思从具体物理域“手”跳到抽象域“掌握,势力,作用”,如In yourhands, 用一个物理的实体替代一个抽象的心理实体 , 由于它们二者所处的域不同,即从一个域映射到另一个域,可以被认为是隐喻。二是用“手”代替拥有者,如change hands,是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认知转喻思维模式。根据分析 , 该义项既可看做是隐喻,又可看做是转喻,属于转喻和隐喻的交叉或是连续统。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知:(1)在14项意义中,本义1项,转喻9项,转喻与隐喻的交叉2项,隐喻2项。转喻性义项多于隐喻性义项。以转喻思维为基础所产生的词义多于以隐喻思维为基础所产生的词义, 即在词义延伸中转喻的作用大于隐喻。虽然转喻是词义延伸的最基本过程之一,它延伸的基础是思维上的微观分解,具有思维邻近性关系特征,但结果都是视觉焦点的转移,表具体的事物,语义延伸范围较大,类型多,既有具体意义,又有抽象意义。其余义项是隐喻性思维意义延伸,是在相似性基础上产生的联想,语义范围小。由此,可以认为,hand的多义性的产生主要靠的是人类的转喻性思维,以事物的邻近性为基础。 (2)当词汇义项以转喻思维结构进行延伸的时候,各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属于同一域中的映射,各义项之间虽然独立,却有联系,词义以连锁和辐射性方式拓展。当词汇义项以隐喻性思维结构延伸的时候,各事物之间表现为相似性特征,属于不同域之间的映射,各义项之间均没有联系,但与本义具有相似性的特征,与本义联系紧密,词义以连锁方式延伸。词义的隐喻和转喻性延伸都是人以自身的认知为基础的,形成概念结构。 (3)认知义项的排列顺序是转喻→转喻和隐喻的连续统现象→隐喻,而且义项特征由邻近性逐渐过渡到相似性,义项逐渐由同一域中的映射发展为不同域间的映射。这是由于转喻是一种比隐喻更基础的认知思维方式, 符合人的认知思维结构,首先认识、感知自己熟知的、具体的、同一域的事物,然后逐渐认知周围不熟知的、新生的、抽象的、不同域的事物。因此,词义的延伸不是随机进行, 而是由人的认知机制决定的,具有系统性。

三、结语

本文以名词hand为例, 分析了多义词延伸的认知思维结构和呈现方式。词义延伸主要依赖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思维特征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转喻

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而且转喻思维比隐喻思维发挥的作用更大。转喻呈连锁状方式和辐射状方式,隐喻呈连锁状方式, 当词义从转喻向隐喻方向延伸时, 离本义越远,修辞程度就越高。

摘要:转喻和隐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以《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中hand义项为语料,分析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词多义现象。

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研究综述 篇3

刘丹青的担心曾经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国内对从句的研究状况。但是, 随着类型学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已开始注重对关系从句进行研究。本文拟对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重点对汉语关系化五十多年来的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梳理, 以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对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类型学视角对名词短语关系化进行研究成为一个趋势

对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视角在不断扩大, 从对单一语言的研究扩大到对跨语言的研究, 从共时的研究视角扩展到历时的研究视角。学者们从类型学的共时和历时视角来考察不同语言的关系化现象, 总结和归纳出跨语言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并尝试对其作出理论解释。主要研究成果有:Greenberg (1966) , Keenan&Comrie (1972, 1977) , Andrews (1975) , Givon (1975) , Downing (1978) , Maxwell (1979) , Fox (1987) , Dryer (1992) , Croft (2000) , Hawkins (2007) , Song (2008) , Hendery (2012) , 刘丹青 (2005) , 唐正大 (2005, 2006) , 王远国 (2011) , 刘丹青、唐正大 (2012) , 许余龙 (2012, 2013) 等。Greenberg (1966) 最先注意到了关系从句与语言语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Keenan&Comrie (1972) 提出了“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序列”;Hendery (2012) 指出, 在关系从句和标记词的演变过程中, 语言接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内学者刘丹青、唐正大 (2012) 从类型学视角对名词性短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系统的考察。王远国 (2012) 认为从关系从句和核心名词的语义关系来看, 对于关系从句的非限制性用法英语比汉语更广泛。汉语关系从句的非限制性用法仅限于对核心名词的描述[4]。许余龙 (2012) 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 考察了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是否遵循Keenan&Comire提出的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序列。学者们从类型学视角对名词短语的关系化进行研究, 扩大了对关系化的研究视野, 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不足之一是由于类型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无定名词短语和非限定性关系从句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 造成了对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研究成果较多, 对非限定性关系从句以及以无定名词短语为中心语的关系从句研究的忽略。不足之二是类型学家借鉴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成果比较片面。我们认为, 广泛吸收不同类型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的关系化现象, 深化英汉关系化现象的研究, 同时能进一步促进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理应引起更多学者的更多关注。

二、对关系从句的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注重两者之间的结合

Hendery (2012) 从功能角度定义了关系从句, 从历时类型学的视野重点考察了关系从句的标识词 (marker) 在不同语言中的历史演变。卢丽萍 (2010) 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框架, 从原型范畴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和语法化理论解读了英语关系从句的分类的模糊性, 分支方向的认知理据, 关系词的语法化[5]。余玲丽 (2005)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英汉关系从句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 认为英语关系从句因组成策略的不同经常违背从后景到图形信息编排原则, 而汉语的关系从句则很少违背此原则;英语关系从句可蕴涵图形信息, 而汉语关系从句因句法限制则不可蕴涵图形信息。文旭、刘润清 (2006) 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了汉语关系从句的限定性与非限定性, 认为汉语关系从句有无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 最关键的问题是说话人在心理上赋予关系小句及其中心语什么样的地位[7]。蒋仁萍 (2007) 探讨了交际动因在汉语关系从句中的具体体现, 探讨了关系小句中交际动因的运用, 并概括了语言的经济、象似、交际三大动因的互动关系[8]。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对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解释力度不够深入, 致使汉语关系从句是否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的区别, 以及如果存在功能差异, 如何对其进行鉴定都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此外, 学者们对于汉语中的句法与语义是否匹配存有争议。杨彩梅 (2011) 认为, 用“NP-DP-VP-省略”这种形式手段可以证明无论英语关系从句还是汉语关系从句都有句法上的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区别来与语义上的该区别相匹配。而韩景泉、周敏 (2012) 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汉语存在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关系从句, 但对其界定不能采用任何句法区别手段, 只能用句法-语义不匹配分析法, 因为这两者有相同的句法特征和生成机制, 只存在语义上的区别而并没有任何显性形式句法上的差异[10]。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需要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三、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研究层次不断细化

借助语料库等辅助手段成为学者们经常采用的研究途径。国内外学者不但研究书面语体的关系从句, 而且注重对口语、方言中关系从句的研究, 研究内容也逐渐细化。比如Fox&Thompson (1990) 利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的美国口语语料库 (Corpus of Spoken American English) 对英语对话中关系代词省略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梅、宋贞花 (2004) 以叙事语体的关系从句为参照, 以自然口语对话材料为统计对象, 考察了对话语体里关系从句的篇章功能和语义表达功能。徐赳赳 (2008) 考察了汉语关系从句的语法特征和篇章特征。认为关系从句的语法特征表现在其句法结构、出现的位置和修饰成分上;其篇章特征表现在关系从句在篇章中的分布、关系从句的复杂性、关系从句的缺失以及关系从句的主语和被修饰中心词的所指关系上。董秀英 (2003) 以法律文献中“的”字短语的为例, 探讨了“的”字短语做后置关系从句的用法。

四、注重多种学科的相互融合

学者们从应用语言学、心里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角度, 通过实验或测试手段, 探讨关系从句的习得、加工机制和翻译等问题。如Hsiao&Gibson (2003) 从对汉语进行自控步速阅读 (self-paced reading) 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认为汉语提取宾语的关系从句比提取主语的关系从句容易获取;Hawkins (2007) 探讨了日语、韩语以及粤语的关系从句的习得问题;吴芙芸 (2011) 探讨了Hawkins的领域最小化理论对有效加工汉语关系从句的指导意义及潜在问题。蒋秀玲 (2009) 考察了中国学生是否有意识回避产出关系从句这一问题。在英汉关系从句的互译方面尽管研究成果丰硕, 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英汉关系从句的研究比例不平衡。对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教学和翻译策略探讨的研究远远多于对汉语关系从句的相关探讨。二是研究的内容多有重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的深入开展。

以上我们较为详细地总结了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现状, 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进行突破。首先, 从研究内容来说, 可以根据汉语的特点, 从语义和语用功能出发对汉语名词短语的关系化进行严格的界定, 将汉语的无定名词短语纳入研究范围, 扩大和深化汉语关系从句的研究内容;其次,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 改变以往对关系化的研究只对原始语料进行考察的传统, 增加对英汉互译双语平行语料库的考察, 对英汉源语文本与翻译文本进行两方面的对比分析, 保证结论的相对客观性, 可以更为细致地考察英汉关系从句的异同。

摘要:对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研究是目前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对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近五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 从四个方面对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 并尝试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关系化,英语关系从句,汉语关系从句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名词短语的可及性与关系化——一项类型学视野下的英汉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 (5) :643.

[2]Quirk, R., S.Greenbaum, G.Leech&J.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5:1245.

[3]刘丹青.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J].当代语言学, 2005 (3) :193.

[4]王远国.类型学框架下英汉关系从句之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5) :97-101.

[5]卢丽萍.英语关系分句的认知语言学解读[J].琼州学院学报, 2010 (3) :171.

[6]余玲丽.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汉关系分句认知对比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 :57.

[7]文旭, 刘润清.汉语关系从句的认知语用观[J].现代外语, 2006 (2) :112.

[8]蒋仁萍.汉语关系小句的类型学特征与交际动因的运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357.

[9]杨彩梅.界定关系从句限制性-非限制性句法区别的形式手段[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6) :814.

[10]韩景泉, 周敏.汉语关系结构的限制性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5) :212.

[11]许赳赳.关系小句的语法和篇章特征分析[J].汉语学习, 2008 (5) :8.

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功能分析 篇4

关键词:英语语法结构,名词化,语言变化,功能分析

一、名词化结构应用在英语语言的必要性

1.有利于简化语言结构表达。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由于名词化结构是从英语语法中提炼出来的重要英语语句表现与变换方式,研究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将英语语言中的长短句、难句进行浓缩或结构整合。在保障语意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简化英语语言的结构表达。例如:My brother teaches algebra.可以转换成My brother is an algebra teacher.都可以称这名词化。只有将其放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方可看出简化的好处。

2.有利于推动英语语言教改。中职院校对于英语教学一直在尝试英语语言教学改革。由于英语语句的长难句,句子成分复杂,句子结构冗繁。学生在接触时,很难有效吸收相关的名词化转换知识要点。教师在开展课程中,获得的教学效果一般。研究分析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形式和结构特点,可以辅助教师更好的开展名词化结构语言内容的教学。通过将抽象化的名词性结构具体化,有利于不断丰富教学方式,进而推动语言教学改革。

3.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关于名词化结构的英语语篇难度系数较高,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英语语言可以借助实际交流、沟通的方式丰富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特别是关于语法结构的学习,借助名词化结构的语言应用,可以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体会和理解名词化语言变化的特点以及名词化结构的关键点和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进而不断提升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组成方式

1.直接加后缀名词化。对于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理解和学习,可以通过词根词法名词化的相关内容来进行。一般而言,将动词名词化,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直接在单词后面加后缀。例如:动词后加er、or、ee等。如:em plover,em ployee,learner等等。同样的名词化结构的标志就是后缀的使用。语言中包含许多语音,语音的后缀读音识别对于名词化结构理解意义重大。

2.动词转换非谓动词。英语语言中名词化结构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组成特点就是动词非谓语化,即将谓语动词转换为非谓语动词。一般直接在动词后加ing或ed,对于以辅音字母加e结尾的动词,在转换成非谓语时需要去e加ing。对于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的,需要双写辅音字母再加ing。例如:He likes to drink more water than winter in summer.可以转换为Drinking more water is his like。

3.语言句子词型转换。其一,名词代替小等式做定语。例如语言名词化语句ou ster ahem pt(ahem ptoust som ebody),fight back cam paign(cam paign to fightback)。其二,名词代替形容词做定语。例如名词化结构语句luxury hotel(1uxurious hotel),这种代替小是任何情况卜都可以的。例如名词化结构语句:tom b bom b可代atom is bom b。其三,名词代替从句或分句。

三、名词化英语语言变化的功能特点

1.语言重点鲜明功能。在英语语言中,使用名词化结构的表达方式,可以在英语日常口语交际过程中,明确语言的重点内容。并能借助名词化结构的鲜明特征来有效甄别。在语言表述中,关于人物外貌等特征一般采用形容词性的偏正语法结构来实现,将形容词名词化后,可以极大感受到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变化功能特点。通过动名词等非谓语成分的分析,可以理解语言强调的具体内容以及语言的隐藏语意。

2.语言正规表达功能。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相互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强自身的英语语言素养以及语篇写作能力。英语语言的名词化结构,在语言语句表达中,可以将抽象的名词形象化,相应就会提升语言表述的正规性。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的也就显现促进语言表述着正规表达的语法功能。

3.语意的高容性功能。由于名词化结构的英语语言就是将不同性质的语句名词化,展现名词的可描述性和整体感知的性质。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表达的变化还体现在语意的高容性能。一些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从句可以借助一两个动名词进行语意阐述,这就会使得在相同数量的单词语言运用之中,极大提升语言的包容性,也就是语意隐藏较多,可以借助名词化结构语言整体感知出来。

四、结论

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主要可以通过直接加后缀、动词非谓语化以及句型转换实现语言结构以及内容的浓缩整合。英语语言名词化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通过本文,希望读者可以深刻理解名词化的变换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宗衍.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功能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6(11).

英语科技文体中的名词化隐喻 篇5

1.语法隐喻及名词化

语法隐喻 (grammatical metaphor) 是Haliday (2000) 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框架下提出的, Halliday认为隐喻现象不仅发生在词汇层面, 而且发生在语法层面。在语法层面, 语法形式或范畴发生转换时, 即发生语法隐喻, 用不同的能指表达相同的所指。从功能上, 语法隐喻可以分为概念隐喻 (ideational metaphor) 和人际隐喻 (interpersonal metaphor) 。概念隐喻是及物系统内部的隐喻化。在Halliday看来, 及物系统体现着概念功能。及物系统把人类的经验按照性质和特点编到语言当中, 由此, 活动过程、过程的参与者以及和过程相关的环境成分便由语言来反映。按照及物性理论, 人类的活动可描写为六个过程, 分别为: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过程。概念隐喻体现为一个过程被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在过程的转化中, 各小句的功能成分之间可以互相隐喻化, 被转化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为一种形式隐喻为另一种形式 (候春杰, 2006) 。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点, 语言是一个由音系层 (phonology) 、词汇语法层 (lexico-grammar) 和话语意义层 (discourse semantics) 构成的三层次符号系统。这三个层次之间表现为象征和被象征, 或者体现和被体现。具体的讲, 音系层体现词汇语法层, 词汇语法层体现话语意义层。体现关系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致式 (congruent form) 即无标记形式;非一致式 (incongruent form) 即有标记形式 (朱永生, 2006) 。Haliday认为一般式中的语义和形式、语义学和语法之间存在“自然”的关系。例如, 及物系统中的动词词组体现过程, 名词词组体现参加者。但是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非自然的。例如, 名词词组可以体现过程和特征, 动词词组和介词词组可以体现逻辑关系。这种非自然的体现关系即非一致式, 就是隐喻体现 (李柯平, 2001) 。

概念隐喻主要表现为原本由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过程 (process) 或性状 (quality) 以名词形式表达。名词化是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方式, 指的是“将过程和特性经过隐喻化, 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 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 (胡壮麟, 1996) 。从语义功能来看, 名词化是指把过程、评价或特征事物化, 即动词名词化或形容词名词化, 从而增加小句信息容量, 使表达观点更加客观、准确 (江淑娟, 2008) 。Quirk等人 (1995) 从词性转化出发, 对名词化加以界定, 将其视为“一个在形态上与小句谓语相对应的名词短语”。根据朱永生的观点, 名词化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作事物, 而词性转化只是这种现象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 (2006) 。名词化隐喻通常是把一致式中的动词和形容词转换成隐喻式的名词, 即把原小句中的过程和属性转变成名词词组中的中心词。这样, 小句形式降级为名词词组, 在隐喻式小句中充当语法成分的一部分。

2.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隐喻

科技语篇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命题、介绍或论断, 来展示科研成果、普及科技知识、唤起科技意识。作者往往将事物有关的特征、属性、发生的动作、经历的过程等抽象化为具有更高信息密度的名词 (词组) (刘承宇, 2003) , 以此来丰富语篇的信息容量, 弱化动作施事, 提高客观性与准确性, 增强表达效果。

2.1名词化隐喻浓缩信息, 以简单表达复杂

概念功能中表达过程的动词、表达属性与特征形容词, 以及相应的小句、嵌入句发生级转位 (rank shift) , 在词汇语法层用名词来表达, 实现名物化, 与此同时, 经验意义被抽象化。

(1) The presence of a gene clay crystal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 made up of a mixture of other inorganic, and organic substances, could influence the organization of that environment.

(2) The application of chemistry to the study of rocks has many uses in petroleum geology.

(3) The importance of a successful conclusion to the activities of a mission–oriented design team leads frequently to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that inhibit creative thought.

上述例句中, 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discover, present, apply以及表示性状的形容词important均被名词化, 若还原为一般式, (1) To present gene clay crystal…或A gen clay crystal is presented…任何一种还原方式都会改变句子的整体结构, 让句子变得繁冗; (2) To apply the chemistry to the study…虽然句子意思尚可表达完整, 仍不紧凑; (3) importance一词暗含着小句A successful conclusion to the activities of a mission is important.由此我们看出, 这些名词化隐喻兼具了作为过程的动词范畴意义和作为个体的名词范畴意义, 语法隐喻所具有的语义凝聚作用使我们可以用短语表达小句蕴含的意义, 其直接结果就是降低了句法的复杂性, 浓缩信息, 增大了词汇层面上的信息密度。

2.2名词化隐喻弱化施事, 以模糊凸显客观

在用动词体现过程时, 按照动词的价位和句法要求, 动词往往需要带有主语, 有时还需要带有补语, 这就使表达出过程的参与者成为必然。而通过名词化, 名词体现了原先由动词体现的过程, 一个过程转化成另外一个过程, 直接结果是, 与旧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可以省略掉, 由此, 弱化施事可以凸显表达的客观现实性。

(1) Continued exposure of the eye to light of great intensity would cause loss of sight and many other health related problems.

(2) 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 can be effected by 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 in the technology advanced society.

(3) The addition or remove of heat may change the state of matter.

上述例句还原为一般式, (4) If you/we/he exposed your/our/his eyes continuously to light of great intensity, you/we/he would lose your/our/his sight. (5) We/He/They can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when we/he/they use super–heated steam. (6) If you/he/we add or remove the heat, the state of matter may change.我们由此看出, 名词化exposure, improvement, addition和remove的使用, 在简化句子结构的同时, 巧妙的避免了使用动词表达过程时所需要的主语。通过名物化生成的语法隐喻可以模糊科学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意图, 从而使表述更精准、更具有客观性。

3.结语

Halliday认为, 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表现语义上的“事物化”和语法上的“名物化”。他曾指出创造语法隐喻唯一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名物化。通过这种方法, 在一致式中作为过程的动词和作为特征的形容词被隐喻为名词, 它们的作用已经变为以名词词组的形式表达“事物性”, 而不再是在小句中充当过程或属性 (1994) 。科技文体不仅要求语言表达上言简意赅, 具有经济性;而且要求语篇组织上紧凑严密, 具有逻辑性。本文在分析英语科技文体的特点之后, 详细阐释了名词化隐喻在科技文体中的具体体现及功能, 即如何浓缩信息, 以简单表达复杂以及弱化施事以模糊凸显客观。

摘要:英语科技文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语法隐喻现象。语法隐喻在语义上是“事物化”, 在语法上表现为“名物化”。名词化作为概念隐喻的重要表现方式, 通常是把一致式的动词和形容词转化成隐喻式的名词, 即以名词形式表达本该由动词或形容词表达的过程和性状。名词化有浓缩信息、增加小句的信息量;模糊施事, 表达客观真理和事实的功能, 这些功能使得科技文的语言更加凝练、精准、客观,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经济性, 与此同时, 也使得文章阐述更加明晰, 说理更加有力。

关键词:科技文体,语法隐喻,名词化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damental Grammar (2nd edition) [M].London:Amold, 1994.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dament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3]Quirk, 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am.1985

[4]候春杰.语法隐喻的篇章实现功能[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9 (3) :5-9.

[5]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4) :1-7.

[6]江淑娟.科技英语中的语法隐喻[J].广西社会科学, 2008 (1) :162-165.

[7]李柯平.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隐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3) :46-51.

[8]刘承宇.语法隐喻的文体价值[J].现代外语, 2003 (2) :121-127.

[9]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 2003 (3) :51-57.

[10]杨林.语法隐喻与科技英语功能文体分析[J].西北第二名族学院学报, 2006 (2) :128-132.

[11]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系统功能语法下名词化功能的研究 篇6

1 名词化功能研究

从系统功能语法下元功能的视角下考虑, 名词化的功能可以分为三类: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下面, 将从这三个功能展开详细论述名词化在语篇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1 概念功能

名词化结构通过把动词词组和形容词词组转化成名词, 使得小句的信息量被压缩, 在较小的空间里蕴含大量的信息, 这样语篇就会显得紧凑, 从而使得文章表达简洁有力;其次, 将主语或主位名词化可以把某些不确定的信息变得更加确定, 使信息显得自然而且容易被接受。从概念功能考虑, 名词化的功能主要体现为简约、紧凑、正式。

1.1.1 简约功能

名词化隐喻将小句压缩成词组, 或者是将多个复杂小句转化成一个简单小句, 减少句子的数量, 从而减少单词量, 使得整个语篇句子结构简单, 节省空间, 使得文章简约, 蕴含丰富的信息。这样简化的语言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秦秀白 (2002) 指出, 在新闻语篇中, 记者为了尽可能地将更多的信息压缩在一个简单句中, 会在名词或动词前使用大量的修饰语从而使得句子表达完整。在这个名词化的过程中, 名词所包含的信息丰富, 而通过名词化后, 整篇文章显得简洁、节约。Reah (1998:21) 提到, 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得一个句子更加灵活, 因为它蕴含着大量的信息, 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

Doubts on Revival of Rover Plant (Times, 11/11/2005)

从以上例子中, 我们发现相当复杂的信息浓缩在名词词组中, 能够使得新闻标题简洁有力, 富有信息, 而且吸引观众眼球。其实, 运用名词化来打包信息在新闻报纸中随处可见。

1.1.2 紧凑功能

Halliday (1985:300) 曾指出, 书面语言中, 一个相对简单的语法结构中往往蕴含着相当大的词汇量。也就是说, 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很大的词汇量转换为一个简单的语法结构, 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名词化使得整篇文章显得更加紧凑。

例如:

In the retraction, published by Nature on Thursday, the researchers said, “Moreover, we have found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some of the figures and data published in the paper and the original data.We have therefore lost confidence in the reported conclusions.”

在这个例子中, 有四处地方被名词化, 通过名词化, 整个关系结构更加清楚, 同时, 也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如果我们继续使用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整个结构就会相当复杂和破碎。而名词化通过把小句转化为词组, 使得信息表达紧凑。将信息打包成名词词组, 意味着名词前后将出现大量的修饰语, 名词化也可以为句子所要表达的其他信息提供大量的空间。

1.1.3 正式功能

英语名词化的使用和文体紧密相连。文章使用名词化的频率越高就会越抽象, 越抽象也就越书面化, 这样语篇就会越正式。名词化隐喻一般被用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言中。比如, 在很多的新闻报道、科技语篇中, 就会要求使用正式语言, 此时名词化就会不断被应用, 以便加强文章的正式度。因此, 名词化的正式功能在各种书面文体中就得到了体现。

Halliday (1985:342) 指出, 成人语篇中到处充满名词化隐喻, 不涉及隐喻的语篇只有儿童文章。作为语法隐喻的一种最有用的表达形式, 名词化在成人语篇中最突出的文体功能就是正式。其实, 名词化可以看作成人语篇的标志之一。

1.2 人际功能

1.2.1 非人格化功能

在语气系统里, 名词化把句子的主语省略, 将动作的行为者模糊化, 这样就使得所要表达的信息“非人格化”, 人们就不容易辨别谁是事件的责任人。其次, 名词化通过省略小句的限定成分, 将发生的时间隐藏, 将要表达的信息客观化, 给人一种不可改变、无法商量的感觉。

例如:

(Edwards=Chairman of BL, BL=British Leyland factory) Edwards tells BL unions that strike would bring closure.

在例子中, 行为者被省略, 名词化的strike成了句子的主语, 似乎变成事件发生的原因, closure成了strike导致的直接结果。事实上, 并不是袭击者造成工厂的关闭, 而是一个公司的董事层才有这样的权利关闭公司。因此, 名词化的使用掩盖了动作的发出者, 使其逃避责任, 同时挽救所谓的面子。

1.2.2 掩盖情态来源功能

在情态系统中, 名词化把情态的来源省略或者隐藏, 这样读者就无法确认信息的真伪, 只能无端相信报道。进而说话者将自己的主观评价传输给读者, 使得读者下意识地接受信息, 并把信息当作事实。名词化削弱了主观性, 加强了文章的客观性。名词化掩盖了评价的来源, 以达到更好的客观效果。此外, 名词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进一步被评价 (Eggins&Slade, 1997:127) 。Thompson (1990) 曾指出, 名词化的过程是无限的, 它不局限于说话的时间, 也不具有情态性质。

例如:

Tuesday’s attacks on New York and Washington...sends the world into its first global recession since 1974...

在例子中, 名词词组未提及动作的行为者, 使得没有人对事件负责, 逃避了应负担的责任。因此, 名词化的运用可以使得动作行为者避免谴责, 逃避责任。

1.2.3 隐藏主观评价功能

一致式的过程主要由动词或动词词组体现, 名词词组体现参加者, 形容词词组起到修饰作用;然而动词词组或者形容词词组经过名词化后, 使得原先由动词体现的过程转变成由名词体现, 动词过程转化成名词的过程实际上就减弱了主观性, 将相关的参与者省略了, 加强了文章的客观性。

例如:

Any failure to deal with previous incidents led directly to the death of Mr.Chen.

在上述例子中, 名词化的failure把记者自己的评价隐藏在小句to deal with previous incidents中, 这样就达到了信息的客观性和事实性。

从人际功能方面考虑, 名词化可以使信息“非人格化”;掩盖情态来源来加强说服力;隐藏主观评价来加强客观性和事实性。

1.3 语篇功能

名词化通过压缩小句或者是短语, 将小句或者短语转化成名词或者名词词组, 由名词或者名词词组充当句子的主语。语篇中句子的主述位可以由名词化的词组体现, 前句的主位仍是后句的主位, 或者是前句的主位成为后句的述位, 或者是前句的主述位成为后句的主位。这种主述位的推进模式, 能够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同时名词化结构能够使得未知的信息得到凸显, 并且预设已知的信息, 这样整个语篇的信息就会变得更加连贯。

从语篇功能考虑, 主要把名词化的功能分为两类:语篇衔接和语用预设。

1.3.1 语篇衔接功能

“主位—述位”是语篇衔接与连贯重要方式之一。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是通过“主位—述位”衔接实现 (范文芳, 1999) , 即前句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名词化后, 可作后句主位、述位或主述位组成成分。胡壮麟 (1994) 指出, 名词化能够促进语篇衔接, 这种衔接关系主要是由主述位的关系推进的, 通常有三种语篇衔接模式:前句的主位仍是后句的主位T1-R1—T2 (=T1) -R2;前句的述位是后句的主位T1-R1—T2 (=R1) -R2;前句的主述位成为后句的主位T1-R1—T2 (=T1+R1) -R2。

1.3.2 语用预设功能

名词化的语用预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把过程改变成事物, 或者改变语篇结构和相应的信息分布, 来实现把所要表达的信息隐藏在文章中, 然而所隐藏的信息言者往往是知道的, 而且言者也知道读者有能力识别自己所隐藏的信息。所以名词化能够隐藏言者的动机, 是实现语用预设的很好的工具。程晓堂 (2003) 提到过, 名词化是一种很好的语用预设工具, 能够将作者的意思隐藏在名词化的词中。

虽然名词化是一种语法形式的变化, 但是实际上它也是一种语义现象。事物经过名词化后会具有多重语义特征, 动词所体现的过程意义, 形容词所体现的属性意义除了保持原有的语义外, 又被附加了新的语义, 也就是隐喻的意义。名词化的使用使得小句的语篇结构和语义结构发生变化, 这样语篇的意思也会随之变化。其中, 在转化的过程中, 有的语义被增加, 同时有的语义就会被删除, 动作的行为者和话语的情态、语气就被省略了。然而, 这些信息表面上似乎减少, 实际上都被作者隐藏在了名词化的词组中。这些作者都是知道的, 或者说是作者故意为之, 但是读者不一定知道。名词化的词组中就会包含预设, 读者能够通过推敲将作者的意思推理出来。

2 总结

名词化虽然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科学思维工具的功能, 具有简洁性、紧凑性、客观性、抽象性、多重语义等特征, 但却不大适合日常生活的要求。通过名词化转化而来的词大多数是抽象名词, 这些抽象名词一般比较晦涩难懂, 从而使语篇的信息量加大, 使得语义发生歧义, 容易让人误解, 因此, 名词化隐喻的使用一般出现在正式的书面语中, 在口语中很少运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1985.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Reah D.The Language of Newspaper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8.

[4]Eggins S, Slade D.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Cassell, 1997.

[5]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 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6]程晓堂.名词化与语用预设[J].外语研究, 2003 (3) :19-22.

[7]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 1999 (1) :9-12.

[8]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1994.

[9]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11]王晋军.名词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 2003, 13 (2) :4-8.

人文类语篇中的名词化现象 篇7

今年12月份起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改革, 翻译是其中的一项改革重点, 从原来的单句汉译英转变成了篇章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 所以分析这类语篇的特点成了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众所周知, 人类的语言是由口语向书面语, 由简单到复杂演变的过程。在英语中, 口语体多以动词来表达, 而书面体则大多采用名词来表达。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 英语中的名词化常常出现在各类语篇当中, 一直以来是语言学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但是一直以来, 语言学家都把目光投向科技语篇和法律语篇当中的名词化, 对人文类语篇的研究甚少。例如, 董晓明 (2013) 仅从及物性的角度分析了人文类语篇的文体特征。要分析人文类语篇当中的名词化, 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叫名词化。本文从名词化的定义和类型着手, 选取了15篇关于西方婚嫁习俗的人文类语篇, 对当中的名词化现象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使用更地道的英语来翻译此类短文。

二、名词化的界定

在语法和语义层面上, 一般用动词词组来表示过程这个语义, 用名词词组来体现实体 (参与者) 这个语义, 形容词则用来表示属性语义, 而环境成分 (地点、时间等) 可以用介词短语或副词表示。这种语法和语义的一一对应, 即一个语法范畴体现一个语义特征就叫一致式。“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 形式和语义并非一一对应, 这样就产生了语法的隐喻, 而隐喻式是通过名词化来体现的” (胡壮麟等, 2005) 。在各种语篇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化, 韩礼德将词汇语法的转换和语义的转换结合起来, 通过对科技语篇的分析, 提出了名词化 (nominalization) 这个概念。英语的名词化顾名思义就是, 用名词来体现本来动词或形容词要体现的“过程”或“特征” (Halliday, 1994) 。也有专家学者从语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出发, 区分了“名物化”和“名词化”两个概念。“‘名物化’专指动词形容词的‘述谓’义在语义平面转化为‘名物’ (或‘事物’) 义, ‘名词化’则专指动词、形容词在句法平面转化成名词的现象” (胡裕树、范晓, 1994) 。传统语言学对名词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名词化的概念和分类层面上, 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名词化的研究已经上升到语篇层面。杨信彰 (2006) 运用语料库的方法分析了名词化结构在简易读物、科技语篇和法律语篇中的分布, 总结出语篇的语体越正式, 名词化使用的程度越高。并指出, 从结构上来说, 名词化就是把动词和形容词通过一定的方式, 如加缀、转化等语法手段转变成名词的过程。例如, 句子“Mr.Wang explained his lateness”, 可以改写成, “Mr.Wang gave an explanation for his lateness”。动词“explain”通过加上词缀派生实现了名词化的转变。

三、名词化在人文语篇中的使用情况

(一) 名词化的分类和分布

词汇的名词化, 通常是利用结构发生转变来实现的。比如, 动词转变成名词, 可以用加缀派生成名词, 这类词缀有, -ion, -ing, -er/or, -ment, -ence, -y, -ity, -th, -age等。而形容词转换成名词的词缀有-ness, -ance。还有一类动词转换成名词是通过零词缀转变, 如use, appeal, change, research, display等。形容词则通过在前面加定冠词the来实现零词缀的名词化转变, 如the+popular。本文对所选取的语篇进行整理, 挑选出语篇当中出现的名词化, 结合名词化的类型, 对语篇当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名词化进行统计, 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 所选取的15篇语篇, 句子的总数是169, 其中使用了名词化的句子有25句, 名词化占句子总数的比重为15% (表中未体现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 笔者又从词缀出发, 对语篇中出现的名词化进行分类。结果表明, 动词加上后缀-ion变成名词的使用情况最多, 占总数的24%。其次是零词缀的变形, 占名词化总数的20%。这类名词化了的词汇有两种使用情况, 一是和一些介词搭配, 组成习惯用语, 如“appeal to”, “desire for”等;二是放在短语“the+n+of...”的结构当中使用, 如“the use of...”, “the change of...”等。另外, 动词加上-ing转变成名词的使用也是人文语篇中比较常用的, 占了总数的16%。其他加缀使动词名词化的使用还有-ity, -y, -er/or, -ence, -ment, 词尾e变成-al, 分别占名词化总数的4%、4%、8%、8%、4%、4%。语篇当中, 形容词转变成名词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形容词后面加上词缀-ness, 如形容词“cheap”加上词缀变成名词“cheapness”。二是在形容词前面加上定冠词the, 如“the popular”。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人文类语篇当中的名词化大多都是动词转变成名词, 而形容词转变成名词的现象很少。而一些可用于固定搭配中的动词同根名词, 则一般用其名词形式来表达, 如“make a decision”, “make a distinction”, “preference for”, “desire for”等。

(二) 名词化在语篇中的作用

1. 充当主语成分。

当句子当中的主语不明确时, 作者往往会把句子当中的表示过程语义的动词转变成相应的名词, 这时被名词化的动词在句子当中充当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 (由过程转变成参与者) , 如下面这个例句:

在这个句子中, 由于不清楚“link”这个过程的施事者, 所以动词link通过加上后缀-ing转变成名词, 在句子当中充当主语, 同时省略了施事者。这样的例子在名词化的使用中占大多数。

2. 为了使句子更加简练。

这类名词化主要出现在知道主语的情况下, 而且前后两个句子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例如:

句子当中的“preference”就是由动词“prefer”加上词缀-ence转变过来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更加简练, 并且可以省略掉多余的成分 (该句中是主语) , 由原来的“People prefer to hold wedding in June”和“This custom may derive from an instinctive human urge”这两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

3. 为了使叙述通过因果关系展开。

名词化在某些情况下, 可以将表示事件的词转变成中心名词, 使这些事件在下文中成为参与者, 利用这种手段可以使叙述通过因果关系展开。例如:

例句当中的“discovery”是动词“discover”的名词化, 句子想表达的是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句子, “人们在南非发现了钻石, 结果引发了一场营销革命”。“发现钻石”是“营销革命”产生的原因。译文把“discover”这个表示过程的动词名词化成中心名词, 即在语义层面上, 从原来的“述谓”义转换成“名物”义, 这样在整个句子当中, “the discovery of diamonds”充当主语, 是动作“led to”的执行者。

四、小结

大学英语四六级是我国高校用来测试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十几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把四六级成绩当做招聘条件。随着四六级的改革, 试卷中翻译部分从原来的单句汉译英变成了篇章汉译英, 分数比重也增加了, 从原来的5%上升到15%, 分值变化加大。所以研究这类文章的翻译成为必要。而名词化作为英语翻译当中的主要技巧,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结合英语四六级考试当中翻译的改革, 选取了15篇人文类的语篇, 对语篇中的名词化进行分类, 分析了各类名词化在语篇当中的使用情况分布和名词化在语篇中的作用,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翻译这类语篇时, 能灵活利用名词化的翻译技巧。

摘要:名词化是常见的语言使用现象, 存在于各种语篇当中。本文对名词化的概念进行梳理, 选取15篇关于西方婚嫁风俗的语篇, 对其中出现的名词化现象进行分析, 旨在帮助学生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 能更好地利用名词化的翻译技巧来翻译这类文章。

关键词:名词化,人文语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

参考文献

[1]董晓明.从及物性角度看人文类语篇的文体特征[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 (8) .

[2]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Halliday, 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 1994.

[4]胡裕树, 范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中国语文, 1994 (2) .

[5]杨信彰.名词化在语体中的作用——基于小型语料库的一项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2) .

上一篇:盈利预测下一篇:整形改进式包皮环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