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活用

2024-08-03

名词活用(精选3篇)

名词活用 篇1

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是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类型, 同时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中考涉及的一个考点。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究竟如何才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识别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呢?本文试通过分析两者的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 并结合课本及中考中的一些典型例句进行分析, 让名词活用现象能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将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

一、文言文名词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可以用作状语修饰动词, 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但在现代汉语里已基本消失。

(一) 名词用作状语的判断

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用作状语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 其位置都在动词 (谓语) 的前面, 因此, 就一般情况说, 凡动词 (谓语) 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 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从他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通过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其用作状语的标准。文言文中名词用作状语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名词必须是表示时间的名词, 或者是具体指某一类人或事物的名词;二是名词必须用在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之前, 起修饰作用, 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方位、处所, 或事物发生变化的状态、性质等。

(二) 名词用作状语的类别

1.表示比喻, 可译为“像……一样”。

例:其一犬坐于前。 (“犬”意为“像狗一样”)

2.表示对人的态度,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 “把……当做……”。

例:吾得兄事之。 (“兄”意为“把他当做兄长一样”)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可译为“用……”。

例:船载以入。 (“船”意为“用船”)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处所) 、方式、时间。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 (处所) 。

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意为“向西”)

(2)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意为“当面”)

(3)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例:主人日再食。 (“日”意为“每天”)

二、文言文名词用作动词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是常见的现象。名词用作动词后, 主要表现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名词词性的临时性转换, 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其原先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

(一) 名词用作动词的判断

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名词用作动词的判断标准是:“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作动词;宾语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从他的分析中,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名词之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二是名词后面有一个表示人名、地名之类的名词或代词, 并对它们发出一个动作, 构成一个动宾词组, 而且这个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

(二) 名词用作动词的类别

1.两个名词连用, 构成一个动宾词组, 其中有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皆指目陈胜。 (此处名词“指”意为“用手指”, “目”意为“用眼看”)

“指目陈胜”是动宾结构, 两个名词连用, 前一个名词“指目”活用为动词, 作动宾结构中的动词部分。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 活用为动词。

例:富人于五所园也。 (修建园子)

“园”指园子, 放在“所”字后面, 活用为动词, 意思是“修建园子”。

3.名词之前有能愿动词修饰, 活用为动词。

例:人不得上, 以实奇。 (上去)

“上”是方位名词, 受能愿动词“不得”修饰, 活用为动词, 意思是“上去”。

4.名词之前有副词修饰, 活用为动词。

例: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宴”前面有程度副词修饰, 活用为动词, 意思是“举行宴会”。

5.名词之后有一个表示人名的名词或“之”等代词, 也活用为动词。

例:名之者谁。 (命名)

“名”是名词, “名称”的意思, 这里用在代词“之”的前面, 活用为动词, 意思是“命名”。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惊:使……惊;鸣:使……鸣)

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 表示使动, 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惊鹊”是“使鹊惊”的意思;“鸣蝉”是“使蝉鸣”的意思。

在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现象的这些基本特征和类别, 并引导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做出准确的判断, 那么名词的两种活用现象的问题就能轻松解决了。

名词活用 篇2

一、名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怎么样”。

1、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搬运时可以使牛出汗,收藏时可塞满屋子,“汗”本为名词,在这里译为驮运的书使宾语“牛”发出动作行为“出汗”,而不是牛自己使自己出汗,因而这里只能是“汗”活用为使动动词,译为“使„„出汗”。

2、生死肉骨:“死”是名词,但它后面又有一个名词“死”,意为“(恩情)使死者复生”;“肉”是名词,但它后面又有一个名词“骨”,意思是主语“恩情”使宾语“骨”发出动作“长肉”,而不是骨头自己长肉,所以“肉”活用为使动动词,译为“使„„长肉”。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既东封郑。(疆界——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称王)(《鸿门宴》)

二、名词活用为意动动词。意思为“以„„为”,“以为„„”。

1、幕天席地:指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形容胸襟旷达。“幕”、“席”是名词,后带宾语“天”、“地”,用如动词,表示意动,“幕天”把天当作幕,“席地”把地当作席。

2、草菅人命:官吏滥用刑罚,杀害人命。“草菅”是一种野草,比喻轻贱之物。在这里人主观的把宾语“人命”看成“草菅”这个名词所表示的物,因而“草菅”是意动用法,即“把„„看成野草一样”。

3、渔人甚异之。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6.吾从而师之。(老师——以……为老师)(《师说》)

7.耻学于师。(羞耻——以……为羞耻)(《师说》)

8.孔子师郯子、苌弘……(老师——以……为老师)(《师说》)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羞耻——以……为羞耻)(《师说》)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镜子——以……为镜子)(《阿房宫赋》)

三、名词活用为动词

1、樊增数目项王。

2、左右欲刃相如,3、驴不胜怒,蹄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8、秦军氾南,晋军函陵。..

9、杖汉节牧羊。

10、寻向所志。

11、二月草已芽。

1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3、一狼洞其中。

14、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1.与郑人盟。(盟约——订立盟约)(《烛之武退秦师》)

2.赵王之子侯者。(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触龙说赵太后》)

3.无乃尔是过与?(过错——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季氏将伐颛臾》)

5.填然鼓之。(鼓——击鼓)(《寡人之于国也》)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木——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7.五十者可以衣帛。(衣服——穿上)(《寡人之于国也》)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

9.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恶——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河水——游泳)(《劝学》)

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南面——南飞)(《逍遥游》)

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面——南行)(《逍遥游》)

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南面——南行)(《逍遥游》)

14.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过秦论》)

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

16.会盟而谋弱秦。(盟约——订立盟约)(《过秦论》)

17.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列——排列)(《过秦论》)

18.籍吏民,封府库。(册——造册登记)(《鸿门宴》)

19.道芷阳间行。(路——取道)(《鸿门宴》)

20.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鸿门宴》)

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道义——合乎道义)(《鸿门宴》)

22.沛公奉卮酒为寿。(寿辰——祝寿)(《鸿门宴》)

23.沛公军霸上。(军队——驻扎)(《鸿门宴》)

24.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鸿门宴》)

25.范增数目项王。(眼晴——使眼色)(《鸿门宴》)

2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寿辰——祝寿)(《鸿门宴》)

2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失——责备)(《鸿门宴》)

28.策扶老以流憩。(拐杖——拄着;扶着)(《归去来兮辞》)

2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船桨——划)(《归去来兮辞》)

30.兰亭已矣,梓泽邱墟。(邱墟——变为荒丘和废墟)(《滕王阁序》)

31.目吴会于云间。(眼晴——遥看)(《滕王阁序》)

3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老师——从师学习)(《师说》)

33.吾师道也……(老师——学习)(《师说》)

3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老师——学习)(《师说》)

35.君子不齿。(牙齿——提起)(《师说》)

36.其下圣人也远矣。(下面——低于)(《师说》)

37.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车——乘车)(《阿房宫赋》)

38.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出现龙)(《阿房宫赋》)

39.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彩虹——出现彩虹)(《阿房宫赋》)

40.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丝弦——奏乐)(《阿房宫赋》)

4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合族之人——灭族)(《阿房宫赋》)4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节——以礼相待)(《六国论》)

4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屋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4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称——命名)(《游褒禅山记》)

45.函梁君臣之首。(匣子——用匣子装)(《伶官传序》)

46.本其成败之迹。(根源——推究……根源)(《伶官传序》)

47.而此独以钟名。(名称——命名)(《石钟山记》)

48.垣墙周庭。(墙——砌墙)(《项脊轩志》)

49.乳二世。(乳汁——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

50.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旗帜——表彰)(《五人墓碑记》)

51.去今之墓而葬焉。(坟墓——修墓)(《五人墓碑记》)

52.其疾病而死。(疾病——患病)(《五人墓碑记》)

53.缇骑按剑而前。(前面——走上前)(《五人墓碑记》)

5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巡抚——担任巡抚)(《五人墓碑记》)

5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匣子——用匣子装)(《五人墓碑记》)

56.明烛天南。(蜡烛——照亮)(《登泰山记》)

57.江浙之梅皆病。(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58.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绳子——约束)(《病梅馆记》)

四、名词活用作状语

1、夜篝火,狐鸣呼曰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面——向上)(下面——向下)(《劝学》)

2.南取汉中。(南——向南)(《过秦论》)

3.西举巴蜀。(西——向西)(《过秦论》)

4.东割膏腴之地。(东——向东)(《六国论》)

5.北收要害之郡。(北——向北)(《过秦论》)

6.仓皇东出。(东面——向东)(《伶官传序》)

7.汶水西流。(西面——向西)(《登泰山记》)

8.济水东流。(东面——向东)(《登泰山记》)

9.东犬西吠。(西面——朝西)(《项脊轩志》)

10.骊山北构而西折(北面——从北面)(西面——向西面)(《阿房宫赋》)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1.席卷天下。(席子——像席子)(《过秦论》)

2.包举宇内。(包裹——像包裹)(《过秦论》)

3.囊括四海。(口袋——像口袋)(《过秦论》)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回声——像回声)(影子——像影子)(《过秦论》)

5.常以身翼蔽沛公。(翅膀——像翅膀一样)(《鸿门宴》)6.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孔鲤——像孔鲤一样)(《滕王阁序》)

7.人皆得以隶使之。(奴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8.廊腰缦回。(腰——像腰一样)(《阿房宫赋》)

9.蜂房水涡。(蜂窝——像蜂窝)(水涡——像水涡)(《阿房宫赋》)

C.表示动用行为的方式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眼睛——亲眼)(耳朵——亲耳)(《石钟山记》)

3.吾得兄事之。(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鸿门宴》)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脸——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5.道芷阳间行(小路——抄小路)(《鸿门宴》)

6.群聚而笑之。(人群——成群地)(《师说》)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1.内立法度。(国内——在国内)(《过秦论》)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间——在夜间)(《石钟山记》)

3.有大石侧立千尺。(旁边——在旁边)(《石钟山记》)

4.使不上漏。(上面——从上面)(《项脊轩志》)

5.前辟四室。(前面——从前面)(《项脊轩志》)

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旁边——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以瓮)(绳子——以绳子)(《过秦论》)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1.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天——每天)(《劝学》)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天——一天天地)(《阿房宫赋》)

注:名词活用作动语与作状语的区别

名词活用作动词,其后面没有其他谓语动词。例:左右欲刃相如。名词活用作状语,其后面还有其他谓语动词。例:又郊败之。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语的活用:

1、合流屈曲而南/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 ...

2、顺流而东也/顺流而东进也 ..

3、笼(之)/笼养之 .

练习:指出下列加点名词的活用方式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吾从而师之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不耻相师

5、乌鹊南飞

6、顺流而东也

7、狼不敢前。

8、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9、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10、沛公欲王关中。

11、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1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3、云青青兮欲雨。

14、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15、一狼洞其中。

16、驴不胜怒,蹄之。

17、布囊其口。

18、先主器之。

19、名之者谁? 20、失期,法皆斩

2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2、朝而往,暮而归

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5、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

26、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27、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8、父利其然也。

29、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练习: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南征北战 .....

5、蚕食鲸吞

6、不胫而走

7、风餐露宿

8、星罗棋布 .......

9、日理万机

10、不可理喻

11、未雨绸缪

12、先礼后兵 .....

13、春华秋实

14、风雨同舟

15、耳闻目睹

16、乌合之众 ........

17、蜂拥而至

18、衣冠禽兽

19、道听途说 ..... 答案: 1名作动,成为记功碑。

2、名作动,成为敌兵。

3、名作动,做。4名作状,向南、向北。5名作状,像蚕像鲸。

6、名作动,长腿。

7、名作状,在风里在露水中。

8、名作状。

9、名作状,每天。

10、名作状,用道理。

11、名作动,下雨。

12、名作动,以礼相待,动用武力。13名作动,开花,结果。

14、名作状,在风雨中;名作动,乘船。

15、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16、名作状,像乌鸦一样。

17、名作状,像蜜蜂一样。

18、名作动,穿衣戴帽。

19、名作状,在路上在途中。

“名词的活用”练习一 姓名

A:名词的使动用法 B名词的意动用法 C名词活用作动词 D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括号里指出加点名词的活用类型,并在横线上写出其意义。

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

3、无所事事()

4、南征北战()..

5、春风又绿江南岸()

6、名余曰正则兮()..

7、云青青兮欲雨()

8、吾得兄事之()..

9、日参省乎己()

10、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的活用”练习二 姓名

A:名词的使动用法 B名词的意动用法 C名词活用作动词 D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括号里指出加点名词的活用类型,并在横线上写出其意义。

1、蚕食鲸吞()

2、不胫而走()..

3、风餐露宿()

4、星罗棋布()..

5、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6、鱼肉百姓()...

7、夜篝火,狐鸣呼曰()

8、吾得兄事之()..

9、其下圣人也远矣。()

10、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名词的活用”练习三 姓名

A:名词的使动用法 B名词的意动用法 C名词活用作动词 D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括号里指出加点名词的活用类型,并在横线上写出其意义。

1、日理万机()

2、不可理喻()..

3、未雨绸缪()

4、先礼后兵()..

5、左右欲刃相如()

6、其一犬坐于前()..

7、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8、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9、顺流而东也()

10、顺流而东进也().. “名词的活用”练习四

姓名

A:名词的使动用法 B名词的意动用法 C名词活用作动词 D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括号里指出加点名词的活用类型,并在横线上写出其意义。

1、春华秋实()

2、风雨同舟()...

3、耳闻目睹()

4、乌合之众()..

5、友风而子雨()

6、生死而肉骨也()..

7、沛公欲王关中()

8、狼不敢前()..

9、合流屈曲而南()

10、斜削东下()..

“名词的活用”练习五

姓名

A:名词的使动用法 B名词的意动用法 C名词活用作动词 D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括号里指出加点名词的活用类型,并在横线上写出其意义。

1、风雨同舟()

2、蜂拥而至()..

3、衣冠禽兽()

4、道听途说()...

5、汗牛充栋()

6、耻学于师()..

7、去今之墓而葬焉()

8、群聚而笑之()..

9、笼之()

初中文言文名词活用现象浅析 篇3

关键词:词类活用;名词;特征;类别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虎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和名词活用作动词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本文试通过分析两者的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并结合初中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词进行分析,使这一问题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

一、文言文名词活用作状语

文言文中名词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已基本消失,但在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一)名词用作状语的判断

王力先生提出了一个通过普通名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其用作状语的标准,他认为:“用作状语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其位置都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因此,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谓语)的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从王力先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状语一般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这个名词必须是具体指某一类人或事物的,或者是表示时间的名词;第二,这个名词必须是用在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之前;第三,这个名词必须用以修饰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方位、处所,或事物发生变化的状态、性质、频数。

(二)名词用作状语的类别

1.表示动作行为的情况,有比喻修辞色彩,可译为“像……一样”。

例: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着)《狼》

2.表示动作行为的规格或对人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把……当作……”。

例: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侍奉)《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可译为“用……”,“按……”。

例:船载以入(用船载着)《黔之驴》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方式、时间。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

例:上使外将兵(在外面)《陈涉世家》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例:岁赋其二(每年)《捕蛇者说》

二、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为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一)名词用作动词的判断

关于古代汉语中名词作动词用这一特殊语法现象,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中是这样表述的:“凡是被助动词、副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带宾语或补语,活用为动词。名词前面有‘所’,或者前后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可以认为,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充当动词拥有三个基本的判断特征:第一,这个名词之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第二,这个名词后面有一个表示人名、地名、物名之类的名词或代词,并对它们发出一个动作,共同构成一个动宾词组;第三,这个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这三个基本特征具备其中之一,即可将这一个名词判断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类别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例:(1)皆指目陈胜(用手指,用眼看)《陈涉世家》

“指目陈胜”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指”活用作动词,作动宾结构中的动语部分。

(2)非显者刺(投名帖)《于园》

“显者刺”是主謂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后一个名词“刺”活用作动词,做主谓结构中的谓语部分。

2.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富人于五所园也(修建园子)《于园》

“园”是园子,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修建园子”。

3.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人不得上(上去)《于园》

“上”本是方位名词,受能愿动词“不得”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上去”。

上文关于名词作状语用和名词作动词用的基本语法特征和类别的分析,希望能帮助我们有效地阅读文言文,并有益于我们正确理解文言文中一些语句的真正意思。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名词活用现象的这些基本特征和类别,并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去判断一个名词是不是活用,那么名词的两种活用现象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薛金星.初中文言文全解[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2]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M].中华书局,1981.

[3]马汉麟.马汉麟古代汉语讲义[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

上一篇:平台产业下一篇:炭纤维复合材料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