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名词搭配

2024-07-25

动名词搭配(精选4篇)

动名词搭配 篇1

词语搭配是语言深层知识的体现, 对词语搭配形式掌握的程度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水平。词语搭配不仅是本族语学习的一个难点, 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相对于动词而言, 学者们对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研究还显不足, 尤其是对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研究。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已经比较成熟的词语搭配理论及语料库技术, 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249个单音节形容词 (459个单音节形容词词项) 与名词的搭配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我们根据单音节形容词所搭配名词的数量将其分为“高自由度”“低自由度”和“无自由度”三类, 并从搭配能力、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单音节形容词词项与名词搭配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大部分词项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在我们统计的459个词项中有271个词项可以与名词搭配, 也就是说, 有近60%的单音节形容词词项可以直接修饰名词。

第二, 所搭配名词的数量相差悬殊。可与名词进行搭配的271个词项中有144个词项只可以与10个以内的名词进行搭配, 而可以与100个以上的名词进行搭配的词项仅有7个。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受语义的影响, 同时, 搭配双方还具有选择性和限制性等特点。

第三, 所搭配名词呈现义类的特征。与某一词项进行搭配的名词可以按照意义分成不同的类别, 具体的类别取决于形容词词项的意义。例如, 与“长”搭配的名词主要涉及身体部位、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自然环境等几类;与“全”搭配的主要是表示范围、时间和群体的名词。此外, 同一类形容词词项所搭配的名词在类别上也具有共性。例如, “白、黑、红、黄、绿、青、紫”等颜色词所修饰的名词主要涉及身体部位、服装饰品、生活家居、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环境等。

第四, 不同性质、不同时间的语料对形容词词项所搭配名词的数量、形名搭配使用的频率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 “黑”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综合类等各类语料中所搭配名词的数量明显不同。

根据研究统计结果, 本文编制了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搭配表》。该表中的形容词以义项为单位, 表中的形名搭配形式均来自自然语料, 并且出现频率较高, 所搭配名词按意义分类排列并且标有等级。此外, 该表还对汉语、英语、俄语三种语言中具有文化含义的形名搭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总之, 词语搭配是词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涉及语法、语义、文化等各个方面。掌握更多的词语搭配形式, 不论对母语学习者还是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只对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希望此研究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词语搭配的关注,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实际教学有帮助。

动名词搭配 篇2

The future of this project is (hanging) in the balance. 这项目的下一步仍然悬而未决。

The fate of the African wild dog hangs in the balance. 非洲野狗的命运还是个未知数。

in the air 在空中;在流传中;渺茫

Cats can see in the dark. 猫在黑暗中能够看见。

All the lights went out and we were left in the dark. 灯全部熄了,我们面前一片漆黑。

【注】该短语通常与动词be, hang搭配使用。

in the beginning 起初,在开始时

He disliked it in the beginning. 他开始时不喜欢它。

In the beginning I lived next to her. 开始我住在她崐 隔壁。

【注】也可说 at the beginning。

in the circumstances 在此情况下

I had to give up my attempt in the circumstances. 在此情况下我必须放弃我的尝试。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ere is little hope for an early settlement. 在这种情况下,及早解决是没什么希望的。

【注】也可说under the circumstances。

in the dark 在黑暗中;全然不知

Cats can see in the dark. 猫在黑暗中能够看见。

All the lights went out and we were left in the dark. 灯全部熄了,我们面前一片漆黑。

【注】表示“在黑暗中”时,in the dark 也可换成 in the darkness。

in the distance 在远处,在很远的那边

We saw a light in the distance. 我们看到远处有灯光。

I made out three figures moving in the distance. 我隐约看见远处有三个移动着的人影。

in the end 最后,终于

We looked everywhere and, in the end, we found the key. 我们到处找钥匙,最后终于找着了。

We talked and talked about where to go and stayed at home in the end. 我们东讨论西讨论要到哪里去,结果是留在家里。

in the event 结果,到头来

We were afraid he would be nervous on stage, but in the event he performed beautifully.我们担心他在舞台上紧张,但事实上它表现得很好。

I was worried about the hotel bill, but in the event I had enough money to pay. 我一直担心旅馆的费用,结果我的钱足够。

in the extreme 极端地,非常地

The palace is magnificent in the extreme. 那宫殿极为富丽堂皇。

It’s annoying in the extreme. 讨厌至极。

in the flesh 本人,亲自

His appearance in the flesh ended the rumours about his death. 他亲自露面使传说他死亡的谣言不攻自灭。

She was very excited about finally seeing the famous movie actor in the flesh. 终于见到了那个著名的男电影演员本人,她十分激动。

in the future 将来,未来

Who knows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往后的事情谁知道?

I hope I shall be more prompt in the future. 我希望自己今后能更加果断一些。

in the interim 在此期间

“My new job starts in May.” “What are you doing in the interim?” “我的新工作五月开始。”“在这期间你干什么呢?”

I shall see you again next week; in the interim, write to me. 我下周会与你见面,与此同时,你要给我写信。

in the know 知道内情,熟知内幕

He is in the know about it. 他了解这事的内情。

In a print shop, Mr Harvey is in the know, but in a kitchen he can’t even cook an egg. 在印刷所里哈维先生是个内行,但在厨房里他连鸡蛋也不会煮。

in the least 丝毫;极少;一点儿

Are you in the least interested in skiing? 你对滑雪多少有点儿兴趣吗?

You are not disturbing me in the least. 你一点也没有打扰到我。

in the main 大体上,基本上

The boys are hard workers in the main. 这些小伙子大体上工作勤勉。

The article has in the main preserved the fairness of news reporting. 这篇稿子基本上保持了新闻报道的公正性。

in the meantime 在此期间,与此同时

I’ll call you Sunday, but in the meantime say nothing. 星期天我会打电话给你,其间什么也别说。

Some of them have eaten nothing save a few cocoanuts in all the meantime. 整个期间,他们当中有的除了吃些椰子外什么也没吃过。

in the open 在户外,公开的

The party will be held in the open if it doesn’t rain. 如果不下雨,聚会将在户外举行。

The secret is now in the open. 秘密现已泄露。

in the past 在过去,从前

He could remember events far back in the past. 他能记得很早以前的事情。

I’ve been there many times in the past. 我从前去过那儿很多次。

in the raw 不加粉饰的,未加工的;无衣着的,裸体的

They saw life in the raw among those wild tribes. 他们在那些原始部落中看到了未开化的生活。

Nudists spend a lot of their time in the raw. 赤裸主义者许多时间一丝不挂。

in the red 负债,亏欠

My bank account is 50 in the red. 我的银行账户有50英镑的亏空。

Our company was making money, but now it’s in the red. 我们公司本来是赚钱的,但是现在出现了赤字。

in the right 正确;有理

He is in the right in this dispute. 在这场辩论中他是正确的。

He had put himself in the right by his generous apology. 他非常大度地道了歉,从而反倒得了理。

in the saddle 在马上;在职,掌权

The boys were all in the saddle. 男孩子们都在马上。

He was sick for months, but got healthy and is back in the saddle again. 他生病数月之久,但已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

in the way 挡住去路;碍事的

Go away, you’re always in the way. 走开,你总是碍手碍脚的。

Tell that boy not to get in the way. 叫那孩子不要挡住路。

in the world 在世界上;究竟;根本

They say he is the best tennis player in the world. 据说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网球选手。(39)

What in the world happened? 究竟地发生了什么事?

She will never in the world say no. 她绝不会说“不”。

in the wrong 有错,负有责任

She was in the wrong. 她错了。

Granted this is true, you are still in the wrong. 这话即使真实,你仍然是错的。

动名词搭配 篇3

【关键词】语料库 形容词名词搭配 英语专业学生 外语教学

一、形容词名词搭配错误类型

James把词汇错误分成两大类:形式错误和语义错误。通过分析CLEC子语料库st5(中国英语专业低年级学习者英语写作)和st6(中国英语专业3~4年级学习者英语写作)两个语料库中标注的形名搭配错误(CC4),本文将形名错误分为以下五个大类,分别是:

1.语义搭配错误(SemM)

(1)形容词和名词的语义结合不符合英文用法(SemM1),如*The wealthy[cc4,1-1]experience中,wealthy强调的是物质上的富有,不能和experience搭配使用。

(2)形名搭配存在冗余赘述(SemM2),如*in his inner soul[cc4,1-],soul就是人内在的属性,不需inner再进行修饰。

2.搭配语法错误(GM)

(1)形容词在定语和表语位置上的错误使用(GM1),如*The competition is keen[cc4,2-],keen常用作定语,此处却用在了表语的位置上,产生搭配错误。

(2)形名搭配前的冠词、限定词导致搭配错误(GM2),如*a far[cc4,2-1]distance中,distance是不可数名词,前面的冠词a导致形名搭配错误。

(3)形容词和(或)名词的数不匹配(不正确)(GM3),如* many fun[cc4,1-]中的many只能修饰可数名词复数,而fun是不可数名词,二者不能搭配使用。

3.句法表达错误(SynM)。SynM由形名搭配的句法结构错误引起,如*The computer's complete use[cc4,1-]claims people's rich knowledge这句中,s结构是用于有生命事物的所有格,正确的表达应是the complete use of computers。

4.语境限制产生的错误(CR)。这类错误是指形名搭配存在,但在文本语境的限制下不能使用,如*contributing element[cc4,1-]in destroying the nature中,contributing element这个短语在英语中虽然存在,但是用于对自然的破坏上,显然与整个语境不符。

5.形式误选(FM)。这种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学习者错误地选取了与目标形容词形式相近的词,如*The college life has a very clear[cc4,-]frame这句话中,学习者错误地使用了与framework在词形上相近的frame,导致搭配错误。

二、语料库中形名搭配错误类型统计和分析

通过wordsmith检索统计,st5和st6两个语料库中的形名搭配错误总频数及比例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SemM1(61.3%)错误最为常见,分析发现多是母语负迁移导致的。第二种常用错误FM占10.4%,说明学习者对词语掌握不够扎实。CR占7.5%,这类错误或由于学习者的用词不切合主题,或对搭配的使用语境并不清楚。

GM2与GM3错误各占6.6%和5.7%,多由于学习者误将母语词汇用法植入英语写作中。SemM2、GM1和SynM这三种错误占比例较小,说明学习者对形名的语义及句子结构掌握较准确。

根据表2和表3,尽管st6中的写作是词汇量较大的高年级学生完成的,但与st5中的搭配错误类型相比,st6中GM和CR类错误更多。

1.教师在教授形名搭配时,一定要准确地剖析形容词、名词的语义,避免学生在词汇使用中出现词义冗余的搭配或用印象中类似的词汇进行替代而出现错误。

2.“词汇和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均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出形名搭配的使用语境,进而增加学生在写作中形名搭配的多样性和使用的准确率。

3.在学生英语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语法和句法等因素对写作的影响。尽管英语专业的学习者们对英语语法的掌握相对牢固,但是在写作这种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词汇的丰富使用可能会让他们忽略语法、句法等因素对写作的限制。

参考文献:

[1]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M].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1998:95-196.

动名词搭配 篇4

“基本层次范畴”作为一种经典的范畴理论, 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 国内学者一直比较倾向于对“原形范畴”的研究, 基本层次范畴研究相对较少。近几年有部分学者开始予以关注并将其应用于词汇研究, 改变了以往我们对基本词汇划分内涵不清、外延不明的状况。

目前的研究多倾向于基本层次范畴词的提取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不过基层词汇包含的内容很广, 词语间的搭配也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 所以本文旨在应用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从词汇的层级性角度探究它们的组配关系。

二研究背景

(一) 前人研究综述

词语之间的选择搭配是汉语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尤其是动宾搭配, 以往学者们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 语法和语义。

邢福义 (1991) 从语法角度分析了及物动词后非常规性宾语的带入现象。李临定 (1983) 从结构和语义两方面考察了名词宾语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意识到用语法形式似乎难以总结全部搭配规律, 只能把符合规律的归入语法范畴, 那些不合规律的则归为修辞问题。所以有部分学者认为词语之所以可以搭配, 是深层的语义系统在起作用。林杏光 (1994) 就直接将搭配问题归于语义系统。张志毅、张庆云 (2005) 也持同样观点, 认为“组合中的语义规则起着主导作用, 语用规则通过语义杠杆起着辅助作用”。陈平 (1994) 将语义规则贯彻于动宾搭配研究, 给出了一个充任宾语的语义角色的优先序列:受事>对象>地点>系事>工具>感事>施事。即便如此, 汉语的动宾关系极其复杂, 用语法难以把所有搭配归入语法规律当中, 总有例外;用语义虽然可以说清很多例外的搭配现象, 但分类过多, 难以把握。这些现实压力迫使一些学者另辟蹊径。

2. 韵律。

吕叔湘 (1963) 早就意识到汉语单双音节的搭配是有一定限制的, 具体到三音节的动宾结构, [1+2]式的组合要多于[2+1]式, 但当时并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冯胜利 (1997) 和端木三 (1999) 从重音理论的角度解释了这种动宾组合在音节上的倾向性, 冯胜利认为汉语[1+2]式大于[2+1]式的原因在于, [1+2]式符合普通重音的要求, 而[2+1]式很容易导致“扬抑”结构, 普通重音无法实现。

用韵律的方法研究搭配的确简单明了, 即在动宾结构中, 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名词的[1+2]式组配合于韵律, 在数量上有绝对优势。但汉语内容丰富, 在实际语言中, 反韵律的情况经常出现, 像汉语中“折磨人、看重钱”这样[2+1]式的动宾搭配并不在少数。

3. 认知。

王灿龙 (2002) 认为动宾搭配中, [1+1]和[2+2]式是常规组合, 最具有原型性, [1+2]和[2+1]式是非常规的、具有标记性的组合, 并用认知的“相似性”与“相邻性”来解释这种组合的原因, 试图从心理层面解决“韵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吴为善 (2011) 从基本层次范畴的角度, 提出了词语组配的四条原则:同一层次范畴组合的优选性, 基本层次范畴下向组合的合理性, 下位层次范畴上向组合的限制性, 基本层次与上位层次的不可组性。

综上所述, 学者们对动宾搭配的研究是层层深入的, 目前认知研究是解释性较强的理论方法。我们顺着前人的思路, 从认知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入手, 以动宾搭配为研究对象, 深入分析基层动词与名词宾语搭配的情况。笔者通过封闭式的统计数据, 观察在人们的认知层级上, 动词和名词的搭配是否真的具备某种对应性, 它们又是如何对应的。

(二) 本文研究方法

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建立的范畴是具有层级性的, “基本层次范畴”就是其中最“易于被感知、被掌握的范畴等级” (杨同用, 2005) , 因为它在认知和语言上比其他层次更为显著。汉语中的动词和名词都可以按照这种等级进行划分:处于中心的是基层词, 向上是较为抽象的上位层次范畴词 (简称“上位词”) , 向下是更为具体的下位层次范畴词 (简称“下位词”)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

从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上位词具备其所属成员的共同属性, 但缺乏具有普遍特征的整体形象;下位词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进一步具体化与细化;而基层词既不像上位词那么抽象, 又不像下位词那么具体。

在一种语言的共时体系中, 基层词必须具备“经验感觉上的完形性、心理认知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王寅, 2006) 等特点, 再加上使用一种语言的人群往往在地域上邻近、有共同的文化背景, 可以说是比较稳定的。作为基层词向上和向下的延伸, 其上位词和下位词也相对稳定。

词汇的等级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选择搭配。我们就以动宾式中基层动词和各层级名词的组配为考察对象, 做个初探性质的研究。具体操作步骤是:1.提取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基层动词。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 从苏新春主编的《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2013) “生物活动”部分进行提取。因为基层动词在生物基本行为范畴领域最多, 最具有动作的凸显性, 而在心理活动范畴、关系范畴等较为抽象的领域极少。 (苏新春、宋贝贝, 2013) 提取标准有二:一是经验感觉上的“完形”性, 通过其清晰的完形结构, 我们很容易对这些动作进行辨析和把握, 这也是基本层次范畴的本质属性的体现;二是使用频率标准, 相较于上位词和下位词, 基层词的使用频率高, 因为“在没有具体原因时, 我们总是在基本层次上讨论事实” (Taylor, 2003) 。经过筛选, 我们初步得到典型基层动词37个:

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基层动词大都不只具备单一义项, 我们选取其义项中表示基本动作义的, 其他义项不予考虑。2.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和《汉语常用动词搭配词典》中逐一找出这些动词与名词宾语组成的动宾搭配, 共得到搭配例证232个, 以此为基本语料, 分析在动宾结构中基层动词和名词宾语的搭配情况。

三基层动词与名词宾语搭配情况分析

表面看来, 与基层动词搭配的名词是杂乱无章的。232个动宾组合中, 共包含名词196个。按照基本层次范畴的等级划分, 我们先将这些名词做分类整理。首先是提取基层名词, 提取的标准与提取基层动词的标准一致:一是该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具有清晰的完形结构;二是该名词在整个名词范畴中具有使用频率高的特点。然后以基层名词为主要基点和参照点, 对上位名词和下位名词进行区分:上位名词缺乏单一完形性, 突出其所属成员的共有属性, 有概括功能;下位名词和基层名词的完形性高度一致, 凸显的是事物个别的、特殊的属性, 有具体的指向功能。从构词形式上看, 基层名词通常表现为单音节形式, 上位词和下位词往往形式较为复杂。对于三者之间的区分, 昂格雷尔和施密德曾有较为清晰的阐述 (李福印, 2008:118) , 在此不再赘述。

分类结果为:上位名词6个, 基层名词80个, 下位名词110个。从数据上看, 基层动词与各个层级上的名词都可以搭配, 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基本范畴词汇在组合上的特点, “就是与其搭配的词语是比较自由的” (高兵、杨同用, 2010) 。但经过深入分析, 我们发现基层动词无论与哪种名词搭配, 其实质都是与其同级的基层名词的搭配。

(一) 基层动词与上位名词的搭配

语料中包含上位名词6个:行李、东西、点心、障碍、声音、零食。与它们搭配的基层动词分别是:拿、包、跳、听、吃。基层动词与上位名词的搭配情况如下:

我们看到这6个名词, 很难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形象, 因为“上位范畴的最大特征就是缺乏具有普遍特征的整体形象, 所以对于上位范畴的成员很难通过完形结构来把握” (李福印, 2008) 。人们很难表达清楚“东西”“障碍”究竟是什么, 从心理上无法与它建立直接的认知, 也缺乏相应的视觉完形, 要弄清这些上位词, 只有借助于它所对应的基层词。因为上位范畴是“寄生范畴”, 是倚靠基本层次范畴存在的, 上位范畴的特征也是从基层范畴中获取的。正因如此, 要理解和分析上位名词, 最直接的办法是把它分解为对应的若干基层名词。我们参照《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中的释义, 将6个上位名词分解如下:

在动宾组合中, 宾语表示动作支配和关涉的对象, 受前面的动词性成分控制。如果做宾语的名词性成分不具有整体的完形结构、较为抽象, 动词是无法对其进行直接的支配和关涉的。如“吃食物”, “食物”是一个模糊概念, 如果不借助其下位概念“米、面、汤、菜、酒、肉”等, 我们就不知道“食物”为何物, 更谈不上“吃食物”了。所以从本质上说, 与动词直接发生关系的, 是这些抽象的上位名词所对应的基层名词。具体对应情况如下:

从上述对应例词可以看出, 与基层动词相对应的, 实际上是上位名词的肢解形式———若干基层名词, 如动宾组合“听声音”, “听”的是“歌、曲、戏”等具体形式的声音, “歌、曲、戏”等基层名词赋予了“声音”[+可听]的语义属性, 从而与基层动词“听”呈现出共同特征, 使它们能够共现并搭配使用。所以“基层动词+上位名词”的搭配, 实际上等同于“基层动词+基层名词”的搭配。当基层名词具有和基层动词相符的属性时, 二者就具备了搭配的可能性, 如果若干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基层名词都具有和这个基层动词相符的属性, 那么基层动词就有了和这些基层名词的上位词进行搭配的可能性。

(二) 基层动词与基层名词的搭配

我们统计的196个名词中, 基层名词有80个, 主要包括以下9类:

1. 人体类:人、手、头、脸、嘴、身、腿、脚、拳、汗、胳膊、舌头、身子

2. 日常用品类:笔、碗、书、牌、杯、杠、杆、纸、绳、筐、门、电、旗、车、圈儿、台灯、锄头、椅子、凳子、鞭子、桌子、电话、半导体、喇叭、沙发

3. 酒水类:酒、水、茶

4. 动物类:牛、羊、马、骆驼

5. 饮食类:饭、饼、肉、菜、瓜、元宵、饺子

6. 兵器类:枪、刀、棍

7. 服装类:鞋、帽、衣服、袜子

8. 植物类:树、花儿、苹果

9. 杂类:路、舞、球、戏、歌、山、墙、土、丝、片、味儿、毽子、沙子、老师、电视、电影、音乐、长江

其中单音节54个, 双音节25个, 还有1个三音节词。基层名词中单音节占大多数, 这也反映了汉语基层词的一个基本情况。

除了音节数量, 这些基层名词还具备很强的完形感知功能。提到“羊”, 我们脑中立刻就会浮现出一只白白的、毛乎乎的完整的羊的形象。说到“山”, 那种高大巍峨、层峦起伏的形象就会跃然眼前。而基层动词的完形结构虽然不如名词那么明确, 往往也具有很强的认知凸显性, 像“穿、拉、举、洗、擦、跳、踢、吃”等都是人或事物最基本的动作, 动作义很强, 就算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 也容易被感知。上述的“完形性”和“易辨性”, 实际上也是一种象似性现象, 是基层名词与基层动词的象似性。正是这种“象似性”, 把基层名词与基层动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认知上有相邻和相似两大原则, 就我们讨论的具体问题来说, 这两个原则非常适用, 表现为人们“在进行句法组合时, 一般倾向于把距离近的或某方面特征相同、相似的语言成分安排在一起”。 (王灿龙, 2002) 就像我们一说到基层动词“穿”, 共同的反应就是想到与其同级的基层名词“衣服”;一说到基层名词“车”, 共同的行为反应就是“坐”。由此可见, 基层动词和基层名词之间的认知依赖性很强, 甚至可以相互定义。

“世界是由物质和动作组成的, 而动作又体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如此组成了各种各样的活动。” (赵艳芳, 2000) 基层动词与基层名词相组合, 构成了一个联系动作与物质的“事件范畴”, 而且是基本层次的事件范畴。相对于词汇层面来说, 事件已跨越到句法层面, 我们一般讨论的基本层次是对词语而言的, 由基层词构成的句法结构已不在基本层次的研究范围。但是, 我们在语言研究中依然可以清晰地感知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像“清理房屋———扫地———洒扫洋灰地”带给我们的完形感知就是有绝对差异的, 前者抽象, 末者具体。正因如此, 可以把句法层面的“事件范畴”认定为基本层次范畴的从属范畴, 而“基层动词+基层名词”组合位于该范畴的中心。

(三) 基层动词与下位名词的搭配

在我们统计的封闭式的语料中, 下位名词的数量是最多的, 共有110个:

这些名词大都是偏正复合词, 由一个修饰语加上基层名词组成。与基层动词搭配的名词中, 下位名词所占的数量最多, 这并不是说这种组配最优或最典型, 而是因为下位名词在整个名词系统中所占的数量最多。随着我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 下位名词数量还会不断增加, 因为我们需要不断创造新的下位名词来满足区分新生事物的需要。

下位名词与上位名词一样, 也属于寄生范畴。它是对基本范畴名词进一步、更细致的区分。换句话说, 下位名词是基层名词进一步切分的结果。通过考察语料中的下位名词, 我们发现由基层名词切分为下位名词的途径主要是由“属”降格为“种”。如下位名词“车铃、电铃、哑铃”是基层词“铃”细化的结果, “雪球、煤球、皮球”是基层词“球”细化的结果。这些下位名词采用的是“属加种差”的构词方式, 这在汉语中最为常见, 词的前半部分表示“种差”, 后半部分表示“属”, 按照语义学的术语来说, “属”就是该词所归属的“义类范畴”, 而这种义类范畴, 往往就是我们说的基层词。像汉语中的基层名词“马、牛、羊、鸡、狗、猪、鸟、花、草、眼、嘴、心、耳、刀、枪、棍、棒”等, 都可以在前面加上表示“种差”成分的字来构词, 由此汉语催生了大量的偏正复合词, 使下位名词范畴扩大不断。

正因为下位名词是基层名词切分的结果, 而且多以“属加种差”的构词方式出现, 所以基层动词只要能够与基层名词产生搭配关系, 就基本上可以与基层名词对应的所有下位名词进行组合。如基层动词“穿”可以与基层名词“衣服”搭配, 它就可以与“衣服”的很多下位名词搭配, 如“穿大衣、穿秋衣、穿棉衣、穿线衣、穿雨衣、穿花衣、穿毛衣、穿浴衣、穿睡衣、穿僧衣、穿孝衣、穿囚衣、穿号衣、穿外衣、穿蓑衣、穿潜水衣”等;“吃”可以与“饭”搭配, 就可以说“吃白饭、吃粗饭、吃米饭、吃炒饭、吃盖饭、吃干饭、吃泡饭、吃八宝饭、吃盒饭、吃冷饭、吃剩饭、吃斋饭”等。基层动词与下位名词的搭配, 实质上是基层动词与基层名词的搭配。只是由于人们的特殊需要, 想更细致地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才用到下位名词。如果没有这种需要, 我们一般还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表达。

四结论

以往的动宾搭配研究, 较少从认知的层级性角度进行考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基本层次范畴的研究应该有更大的适用空间。我们说基层动词与基层名词组成的动宾搭配位于动宾搭配的基本层次, 其他组配都是围绕着基本层次的组配上下浮动的, 终其本质都是“基本动词+基本名词”, 这与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和认知心理密切相关。

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都属于“寄生范畴”, 寄生于基本层次范畴。相应的, 上位词和下位词也属于“寄生词”, 寄生于基层词。基层词处于我们直接的认知层面, 而上、下位词是间接的, 更多反映的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抽象概括和具体细化。从词汇的产生过程来说, 只能是先有基层词, 再衍生出上位词和下位词。Lakoff把“最先进入语言词汇的层次”作为基本范畴特点的重要一条 (转引自李福印, 2008) , 旨在说明从历史层面看, 基层词的历史是早于其他词的, 人们最初的造词也是从基层词开始的。从儿童语言习得的角度看, 基层词也是儿童最早习得的范畴。研究证明, 4~5岁儿童所掌握的词汇, 有80%是基层词。拿本文所探究的动宾搭配问题来说, 基层动词“吃”分别可以与上位名词、基层名词和下位名词“蔬菜”“菜”“白菜”搭配成动宾词组“吃蔬菜”“吃菜”“吃白菜”, 我们查阅了北大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部分, “吃蔬菜”共有57例, “吃白菜”有15例, 而这些词组在句子中都可以用“吃菜”来替代。

摘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对现代汉语动宾式中与基层动词搭配的名词宾语做了分类。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 考察了基层动词与上位名词、基层名词、下位名词的搭配情况。研究发现, 无论基层动词与哪种名词搭配, 其实质都是与其同级的基层名词的搭配。

上一篇:地下车库渗漏原因分析论文下一篇:艺术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