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名词概念

2024-09-28

解释名词概念(通用8篇)

解释名词概念 篇1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现代“考古学” 一词的含意:一是指考古学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二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三是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迹: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遗存。

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社会集团。【适用于史前考古研究】

绝对年代:是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相对年代:是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亦即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地层: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一是一般的进化的原理,即从事物都是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演化的;

二是相似性原理,即根据遗存的相似程度分类和排列次序。

文化区:指的是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遗物的研究而确定的。

文化类型,指的是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它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金石学: “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的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著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

解释名词概念 篇2

C P I——消费者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 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 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 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在美国, 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共分8大类:食品酒和饮品;住宅;衣着;教育和通讯;交通;医药健康;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由劳工统计局每月公布, 有两种不同的消费物价指数。一是工人和职员的消费物价指数, 简称CPI—W。二是城市消费者的消费物价指数, 简称CPI—U。

参考指标

CPI是一个滞后性数据, 但却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但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 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 市场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近几年来, 欧美国家GDP增长一直在2%左右波动, CPI也同样在0~3%范围内变化, 而中国情况则完全不同。首先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 近两年来GDP增长都在9%以上, CPI却没多少波动, 表面看来这可以说是“政府对经济运行调控自如, 市场行为反映十分理性”。二是一年内CPI大起大落, 前后相差几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 除非经济生活中有重大的突发事件 (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 CPI是不可能大起大落的, 所以2004年中国的CPI大幅波动有些异常。三是随着CPI大幅波动, 国内经济一时间通货膨胀率过高, 民众储蓄负利率严重, 一时间居民储蓄又告别负收益, 通货紧缩阴影重现。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令人担忧, 因此, 如何理解CPI指数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计算公式

CPI= (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 (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 ×100%。

CPI告诉人们, 对普通家庭支出来说, 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 如1995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费用为800元, 而2000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 那该国2000年消费价格指数为 (以1995年为基期) CPI=1000/800*100=125, 也就是说上涨了25%。

在日常中生活中, 人们更关心的是通货膨胀率, 它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公式:T= (P1—P0) /P0

式中, T为1时期的通货膨胀率, P1和P0分别表示1时期和0时期的价格水平。如用上面介绍的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价格水平, 则通货膨胀率就是不同时期的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的百分比。假如一个经济体的消费价格指数从去年的100增加到今年的112, 那么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就为T= (112—100) /100*100%=12%, 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为12%, 表现为物价上涨12%。

与就业形势报告 (非农) 结合在一起, 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成为金融市场上被仔细研究的热门经济指标。它获得关注的原因显而易见:通货膨胀影响着每一个人, 它决定着消费者花费多少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左右着商业经营的成本, 极大地破坏着个人或企业的投资, 影响着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而且对通货膨胀的展望有助于设立劳动合同和制定政府的财政政策。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测量是随时间的变化, 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零售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这200多种商品和服务被分为8个主要的类别。在计算消费者物价指数时, 每一类别都有一个能显示其重要性的权数。这些权数是通过向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而确定的。权数每两年修正一次, 以使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偏好相符。

核心CPI

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目前我国对核心CPI尚未明确界定, 美国是将燃料和仪器价格剔后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核心CPI。这一方法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 (Robert J.Gordon) 于1975年提出, 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 而当时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不少经济学家认为, 美国发生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 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 因此提出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从1978年起, 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 (PPI) 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但就是在美国经济学界, 关于是否应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格水平, 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论, 反对者大有人在。

CPI意义

名词数的概念迁移解释 篇3

【关键词】概念 认知 名词数 迁移

一、引言

概念迁移研究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最新方向,根据Jarvis & Pavlenko(2008)理论,概念是人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涉及跨语言影响的八个基本领域,即物体、情感、人称、性别、数、时间、空间和运动。任何语言都有数的范畴,数有单复之分,由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名词数形态句法运用的不同,通常将语言分为量词语言 (classifier language) 和非量词语言即名词类语言 (noun class language)两大类。量词语言如日语和汉语普通话,这些语言在句法和词法上缺乏数的标志,但有复数概念。非量词语言如英语和法语是典型的单复数语言,有明显的复数标记。本文将从名词数的分类以及數的概念范畴进行概念迁移解释。

二、概念迁移理论概述

“概念迁移”这一术语由Aneta Pavlenko于1998年首次提出。异于语言迁移(Odlin 1989)主要侧重于研究其他任何已习得(或未完全习得)语言与目标语之间异同点所产生的影响,概念迁移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处,即概念这一层面来研究语言迁移现象。语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种语言习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扰,会影响其对当前语言的理解和产出(Jarvis 2007)。Jarvis & Pavlenko(2008)提出涉及跨语言影响的八个基本领域,即物体、情感、人称、性别、数、时间、空间和运动。

国内概念迁移研究刚刚起步。在理论方面主要注重概念迁移的理论介绍和发展脉络的梳理(如:姜孟,2009;李锡江,刘永兵2013;等)。实证研究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对空间介词,动词,名词等词汇概念迁移的研究(如:张会平,2013)。

三、名词数的概念迁移解释

1.物体名词 (count noun)与物质名词 (mass noun)。语法上通常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概念上将其分为物体名词与物质名词。物体名词指那些在外形上有完整边界的物体,在概念表征上主要突出物体的形状及可数性,在形态句法上有数的标记,例如“book-books”。物质名词则指在外形上没有完整边界的物质,在概念表征上突显的是物质的材料,例如 tea, coffee, water。这些名词没有复数,但是前面可带有非限定量词(indefinite quantifiers),例如,little,much。然而,在一些语境中不可数名词也可以标记复数,例如,“beauty(美丽),beauties(美人)。”

2.“数”的概念范畴。根据概念迁移理论,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在语法现象上的分类方式,从而在语际之间产生迁移。由于英汉两类语言在物体数量的句法标记上要求是不同的,名词类语言如英语为母语的人们习惯有形态标记,在他们的思维里,复数概念范畴和复数标记大部分是对等的。量词类语言如汉语为母语的人们则无需形态标记,仅有“们”这个后缀词可表示复数,如“人们”。在表达复数概念时可以借助某些限定词,如“很多(人)”或重复某些量词,如“一辆辆(车)”。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英语时会本能的为名词添加复数标记,而汉语中虽然也有数的概念范畴,但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由于其语法概念表征的不同,常会在形态句法上标记名词的数时出现偏误,出现表证丢失的情况。汉语者在学习英语时,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语法概念系统,否则容易出现概念迁移,表现在语言的句法层面依据母语中标记某物体与物质的标准,来标记英语中对应的物体与物质,如英语中“chalk”是不可数名词,而汉语中的“粉笔”则可数,可以表示为“几支粉笔”。

然而同为名词类语言,在一种语言中被看作可数的名词,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会被标记为不可数名词。例如在英语中,news(新闻)属于不可数名词范畴,但在法语中却被标记为可数名词nouvelle(s),在这种情况下,这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学习对方语言时,也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概念。

四、结语

在二语习得中,母语是量词语言的人们在学习名词类语言时,由于概念的不同,他们常会在形态句法上标记名词的数及使用相应限定词时出现偏误,出现表征的丢失。这种迁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句法迁移,最根本的是概念范畴的迁移。因此,无论在学习或是研究时应从更深层的概念角度挖掘名词数习得偏误的原因。

参考文献:

[1]Aneta Pavlenko.SLA and acculturation:conceptual transfer in L2 learnersnarratives.Paper presented at AAAL,Seattle,WA,1998:1-19.

[2]Jarvis S.The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ceptual transfer[A].VIAL,2007(4):43-71.

[3]Jarvis,S.& Pavlenko,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Routeledge:New York,2008.

[4]Odlin,T.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66-171.

[6]李锡江,刘永兵.从对比分析道概念迁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01 -104.

名词解释 篇4

1、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2、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货币资金集中到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需要资金的各部门,充当有闲置资金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人,实现资金的融通。

3、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帐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的等业务活动。

4、商业银行体系:指一国商业银行分为哪些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然后这些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组成该国商业银行整体的结构。

5、流动性目标: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能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其他支付的需要。

6、储备金:是为了应付未来回购、赎回资本债务或防止意外损失而建立的基金。

7、银行资本充足性: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能够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该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新增资本的具体目的。

8、风险加权资产:银行在风险权数给定的基础上,利用加权平均法,将各项资产的货币数额乘以其风险等级权数得到该项资产的风险加权值,然后得到的累加值即为银行表内风险加权资产。它是确定银行资本限额的重要依据之一。

9、分母对策:优化资产结构,尽量降低风险权数高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加强表外业务,尽可能选择转换系数较小及相应风险权数小的表外资产,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额,提高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重。

10、分子对策:针对《巴塞尔协议》中的资产计算方法,尽量地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改善和优化资本结构。

(分子对策和分母对策是建立在《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概念之上的。试图通过加大分子——商业银行的总资本,压缩分母——商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总额,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降低经营风险,改善经营效益。)

11、存款工具创新:银行根据客户的动机和需求,创造并推出新的存款品种,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

12、次级债: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

13、可用资金成本:也称为银行的资金转移价格,指银行可用资金所应负担的全部成本。

14、再贴现:指经营票据贴现业务的商业银行将其买入的未到期的贴现汇票向中央银行再次申请贴现,也称间接借款。

15、回购协议:是指商业银行在出售证券等金融资产时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以获得即时可用资金的交易方式。

16、现金资产:现金资产是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库存)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一般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存放同业存款、在途资金。

17、超额准备金:广义的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后的余额,即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狭义的超额准备金则是指在存款准备金账户中,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上保有的用于日常支付和债权债务清算的资金。

18、基础头寸:是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之和,它是商业银行随时可以动用的资金,是一切资金清算的最终支付手段。可用头寸:是指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全部资金,它包括基础头寸和银行存放同业的存款。

19、贷款政策:是指商业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和。

20、贷款承诺费:指银行对已承诺贷给顾客而顾客又没有使用的那部分资金收取的费用。

21、补偿余额:是借款人应银行要求而保持在银行的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和低利率的定期存款。这通常要作为银行同意发放贷款的条件,写进贷款协议中。

22、信用贷款:是指银行完全凭借款人的良好信用而无需提供任何财产抵押或第三者担保而发放的贷款。

23、担保贷款:是指银行要求借款人根据规定的担保方式提供贷款担保而发放的贷款。

24、票据贴现:是一种以票据所有权的有偿转让为前提的约期性资金融通。

25、不良贷款: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26、信用分析:是对债务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

27、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28、可疑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29、经营性租赁:是一种短期租赁,指的是出租人向承租人短期租出设备,在租期内由出租人负责设备的安装、保养、维修和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等。

30、融资性租赁:是以融资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租赁活动,是具有融资和融物双重性质(特征)的信用交易,是企业进行长期资本融通的一种手段。P186

31、转租赁:是指由出租人从一家租赁公司或制造厂商租进一件设备后转租给客户的租赁业务,即租进租出。

32、回租租赁:指设备所有者将自己拥有的设备资产卖给租赁公司以获得融资便利,然后再以支付租金为代价将其从租赁公司租回的租赁业务。

33、杠杆租赁:也称衡平租赁或代偿贷款租赁。指银行租赁部门若一时无能力购买巨额价值的设备,可在小部分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向其他银行或保险公司筹借大部分贷款(一般占 60% ~ 80%)并以所购设备作为贷款抵押、以转让收取租金的权力作为贷款的额外保证,然后将设备租给承租人,以收取的租金偿还贷款。

34、委托贷款:指委托单位将信托基金预先交存银行,并委托银行按其指定的对象和用途发放贷款,银行负责贷款的审查、发放和监督使用,并到期收回贷款,银行只收取手续费。P201

35、信托投资:指由信托机构将个人、企业、团体的投资资金集中起来,代替投资者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最后将投资收益和本金偿还给收益人,银行收取手续费的金融信托业务。P203

36、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37、备用信用证:又称担保信用证,是指开证行根据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对申请人开立的承诺承担某种义务的凭证。

38、商业信用证:是指进口商请求当地银行开出的一种证书,授权出口商所在地的另一家银行通知出口商,在符合信用证规定的条件下,愿意承兑或付款承购出口商交来的汇票单据。

39、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中期的(一般期限为5—7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循环融资承诺,属银行的承诺业务。根据这种承诺,客户(借款人)可以在协议期限内用自己的名义以不高于预定利率的水平发行短期票据筹集资金,银行承诺购买客户未能在市场上出售的票据或向客户负责包销或提供没有销售出部分的等额贷款。票据发行便利实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是借款人(银行客户)与投资者(票据购买人)之间的直接信用关系,银行充当的是包销商(余额包销)的角色。

40、远期利率协议:是买卖双方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时期开始,在某一特定时期按照约定利率借贷一笔约定数额和币种的名义本金的契约。

41、互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易对手方根据预先制定的规则,在一段时期内交换一系列款项的支付活动。

42、贷款承诺:是银行与借款客户之间达成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契约。银行将在有效承诺期内,按照双方约定的金额、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的要求向其提供信贷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承诺佣金。

43、贷款出售:是指商业银行扬弃了简单地持有贷款,单向开展贷款业务的传统经营哲学理念,视贷款为可销售的资产,在贷款形成以后,进一步采取各种方式将贷款债权出售给其他投资者,从中获得手续费收入。

44、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政府、企业单位、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以及居民个人的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代表委托人办理一些经双方议定的经济事务的业务。

45、代理融通:又叫代收账款或应收账款权益售与,指的是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代为收取应收账款,并为委托者提供资金融通的一种中间业务。

46、保付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购买票据的方式购买借款企业的应收账款,并在账款收回前提供融通资金之外的各项服务,如信用分析等。

47、资产管理思想:资金来源的水平和结构是银行不可控制的外生变量,银行应主要通过资产方面项目的调整和组合来实现“三性”原则和经营目标。

48、负债管理思想:商业银行资产按照既定的目标增长,主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项目,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的主动性负债,或者“购买”资金来实现银行的三性原则的最佳组合。

49、资产负债管理思想:又称相机抉择资金管理,在融资计划和决策中,银行主动地利用对利率变化敏感的资金,协调和控制资金配置状态,使银行维持一个正的净利息差额和正的资本净值。

50、利率敏感性资金:又称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金,意指在一定期间内展期或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定期重新定价的资产或负债。

51、融资缺口:由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之间的差额来表示。

名词解释(二) 篇5

(二)1、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就是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大类。

3、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4、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5、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也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6、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7、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

9、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利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10、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 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1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2.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13.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14、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15.行政职务关系是指公务员基于行政职务而与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16.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17.行政委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能委托给某一机关干部、机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办理的行为。

18、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19.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是否遵纪守法所进行的监督。20、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 效果的行为。

21.行政立法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22.行政执法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权的社会组织执行或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使法律、法规或规章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实现的活动。

23.行政司法行为是指行使政机关作为第三立,裁决行政争议的行为,行政司法中法律关系是三方法律关系,以行政机关的为一方,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各为一方。

24.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根据法定方式进行或者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才能生效的行为。)25.不要式行政行为指不需要具备特定形式或特定程序,只需行为人口头意思表示就可生效的行政行为。

26.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

27.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影响其权益的行政行为。

28、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

29、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有明显或重大违法情形,自始至终不产生法律效力。

30、行政行为的撤销: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如发现 其违法或不当,由有权国家机关予以撤销,使其失去法律效力。

31、行政行为的废止: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因某种法定情形而依法宣布失去法律效力。

32、V行政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33、情报公开制度:是指与行政立法有关的情报、资料以及对行政立法计划的解释、说明等,凡是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密的情况,公民均有权向行政机关了解。

34、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

35、行政立法程序: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定权限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所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

36、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向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37、行政许可实施主体是指行使行政许可权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38、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39.行政强制执行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40.直接强制执行指义务人拒不履行其应当履行的义务时,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其人身或财产施以强制力直接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或者通过强制手段达到义务人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一种强制执行措施。41.间接强制执行指行政主体通过间接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其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或者达到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强制措施。42.代执行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必要的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

43.执行罚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替代的作为义务的主体,科以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措施。

44.即时强制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45.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变更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46、行政合同的变更:是指现存合同基于行政主体的权力如为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一定的裁量权和其他法律事实,在不改变现存合同性质的基础上,对涉及合同主体、客体或内容的条款作相应的修改、补充或限制。

47、行政合同的解除:是指合同尚未履行或尚未全面履行时,当事人提前结束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48、行政指导就是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或者法律原则,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该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动的管理行为。

49、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对违反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50、人身罚也称自由罚,是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51、行为罚又称能力罚,是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制裁方式。

52、财产罚是指限制主体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予的剥夺财产权的处罚形式。

53、申戒罚又称精神罚、声誉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谴责和惩戒。

54、一般行政监督又称一般职能的行政监督,指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的监督。

55.行政监察指国家各级行政星空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纠举、惩戒,具有行政法律 效力的专门活动。

56.审计监督是根据会计记录等有关经济资料和国家法律法规,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核和稽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议报告,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的活动。

57.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58.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及共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59.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60.行政救济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61、行政机关救济:是指行政管理相对方依法向有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请求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纠正或追究其行政责任的一种救济途径。

62、司法机关救济:也就是行政诉讼,是指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接受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诉讼请求,依照法定的审批职权和诉讼程序,通过处理和裁决行政争议,纠正行政违法,维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

63、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 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64、行政复议申请人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依法以自己的名义提出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64、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指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

66、行政复议管辖是指不同行政复议机关之间受理复议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67、行政复议机构: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内设臵的专门负责复议工作的机构。

68、行政追偿是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制制度。

69、行政赔偿即行政侵权赔偿。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

70、危险责任原则又称为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和行政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侵犯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的,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国家均应承担赔偿责任。

71、行政先行原则是指在行政赔偿请求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之前,应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由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处理。72、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73、行政诉讼法指有关高速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所形成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74、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用以指导整个行政诉讼活动或者行政诉讼主要阶段的活动的基本原则。

75、选择复议原则是指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复议的情况下,相对方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既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申请,对复议决定不服时,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76、司法变更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经过审理后改变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

77、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又称人民法院主管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并审理行政争议的范围。

78、行政诉讼管辖指上下级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79、级别管辖是上下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80.地域管辖又称“区域管辖”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81、裁定管辖指人民法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以裁定的方式确定行政案件的管辖法院。是法定管辖的补充。

82、行政诉讼参加人指因与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的人及与他们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83.行政诉讼当事人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

84.行政诉讼参与人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除诉讼参加人以外,还包括证人、鉴定人和翻译有员等。85.行政诉讼原告是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86.行政诉讼被告指因原告认为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后通知参加应诉,并受人民法院终局裁判拘束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87、起诉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88、第二审程序指上一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根据当事人在法宝定限内提起的上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行政判决或者裁定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

89、审判监督程序指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 反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

90、行政案件的执行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对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义务时,强制其履行义务,保证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得到实现的活动。

91、诉讼阻却是指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使诉讼过程中断或者不能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

92、执行阻却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导致执行程序暂时不能进行或者根本不能进行的特殊情况。

93、行政诉讼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为保证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和人民法院裁判的顺利执行,对有妨碍诉讼秩序行为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手段。

94、执行回转是指执行程序完毕后,因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依法被撤销,或者出现其他原因,有由执行人员采取措施,恢复到执行前的状况。执行回转是纠正执行错误的一项补救制度。

95、再执行是指执行程序结束后,因发生某些特殊情况需要再次执行。96、行政诉讼证据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97、3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必须就应由自己举证的事实加以证明,否则便承担败诉风险及不利诉讼后果的诉讼法律责任。

98.涉外行政诉讼指人民法院受理、审理和执行具有涉外因素的行政案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99、撤诉是指原告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或裁定前,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放弃其起诉权的诉讼行为。

100、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于发生某种无法克服和难以避免的特殊情况,人民法院裁定暂时停止诉讼程序的进行。

101、诉讼终结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因出现使诉讼不能继续进行且不能恢复或者诉讼继续进行已没有实际意义的情况,人民法院裁定结束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

102、行政诉讼判决指人民法院根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对审理终结的行政诉讼争议作出的实体裁判。

103.行政诉讼裁定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针对行政诉讼程序问题作出的裁决。

104.行政诉讼决定指人民法院在诉讼期间,对诉讼中遇到的特殊事项作出的裁决。

105、维持判决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作出的维持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

106、撤销判决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查作出的否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判决。

107、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

108、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在其自由裁量权权限内,但背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

二、填空

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

3、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4、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 相对方 申请为前提。

5、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 组织。

6、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以分为 中央 行政机关和地方 行政机关。

7、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 制定规章权 和 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

8、机关的民事行为同公务行为可以根据各自行为的特征来确认:具有纵向管理性质的作为属于公务行为,具有平等有偿特点的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

9、根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10、行政行为通常具有的法律效力是公定力、确定力、约束力、执行力。

11、行政立法依其权力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

12、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民主原则和效率原则。

13、以许可的书面形式及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文件的许可。

14、许可申请的审核一般包括程序性审核和实质性审核。

15、行政许可设定权的分配是指各种主要法律渊源形式在设定行政许可上的权力配臵。

16、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17、根据行政许可法第60条和第61条规定,行政许可监督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和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两种。

18、行政强制的对象是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物。

19、根据强制执行的对象分为财产、行为、人身三种执行方式。20、行政合同的缔结主要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直接磋商等方式。

21、行政合同一般采用书面形式。

22、行政命令是行政机关依职权进行的,对相对方科以义务的行为。

23、以行政指导的功能差异为标准,可将行政指导分为规制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助成性行政指导

24、申戒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警告和通报批评。

25、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26、人身罚主要有劳动教养和行政拘留。

27、行政监督属于行政行为,与行政立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和行政执法行为同等重要。

28、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

29、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30、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理的方法。

31、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

32、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

33、行政侵权行为是构成行政赔偿责任的首要条件。

34、追偿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后补式”的追偿,一种是“先赔后追”的方式

35、把复议作为行政诉讼的必经阶段,即复议前臵原则,是一些国家行政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

36、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方式为开庭审理。

37、我国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管辖主要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

38、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有不同的称谓。在二审程序中,称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39、行政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40、起诉应以书面形式,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原告。

41、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得以调解为必经审理程序及结案方式。但是,行政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42、第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有书面审理和开庭审理两种方式。

43、行政案件的执行程序必须按一定的方式提起,提起的方式有:申请执行和移送执行。

44、可定案证据的特征是: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

45、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可将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46、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具体适用于各种行政案件,从而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专门活动。

47、行政判决分为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两种。

48、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

49、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在其自由裁量权权限内,但背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

50、执行根据是指人民法院据以采取执行措施的生效法律文书。

商法名词解释 篇6

2.形式意义上的商法,是指奉行民商分立立法原则的国家在民法典之外制定的以“商法”命名的法典。

3.实质意义上的商法是指一切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的形式包括各种有关商事的专门法规;法规范不仅仅存在于商法典之中,而且还大量地存在于民法、行政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判例之中。

其概念的理论理论着眼点为商事法律规范的性质、规范的作用、规范的构成、规范实施的方式等在理论上的有机统一。

4.商法的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商法的性质和宗旨,调整商事法律关系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它是制定商法典的根本出发点,更是适用商法的指导原则。

5.商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商法作为特殊的法律规范体系对现实生活发生作用的范围.6.商法的体系是指商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内部具有逻辑联系的各项商事法律制度所组成的系统结构。

7.商主体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参与商事法律关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行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包括个人和组织。

8.固定商人,指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组织完整的机构,有计划地、反复连续地从事一种或多种商事行为,在经营中全部法律行为适用商法的商人。

9.拟制商人,指虽经商事登记,但仅从事小商人的业务或不从事商事行为的人,法律将其视为商人。

10.表见商人,是指虽非完全商人,也未在商事登记簿上注册登记,但已经以商人的表象从事了商行为,而应被视为商人的人。

11..商法人是依法定的构成要件和程序设立的,拥有法人资格,参与商事法律关系,依法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

12.国有商法人,由国家投资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具有独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获得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公司。

13.集体商法人,由公民和集体单位组合而成、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独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并获得法人资格的集体商事组织。

14.合营或合资商法人,如果是不同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组建的,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5.私营商法人,由私人投资经营而取得法人资格,投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商法人以全部财产对外承担责任的商事组织。

16.外商投资法人,外国投资者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的商业企业。

17.商合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法律和合伙协议的规定设立,普通合伙人对合伙经营所产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商事组织。

注:商合伙作为商主体,具有从事商行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但不具有完全责任能力。

18.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自然人,按照合伙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投入的财产由个人所有,由合伙人同共使用,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由合伙人共有;发生亏损由合伙人负连带清偿责任的商事组织。

19.合伙型联营是指企业事业单位之间依照联营合同组建的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润、共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商事组织。

20.合伙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法律和合伙协议的规定设立,普通合伙人对合伙经营所产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商事组织。

21.商个人是指按照法定构成要件和程序取得特定的商主体资格,独立从事商行为,依法承担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个体。

商个人作为法律拟制的主体,享有商事权利能力和商事行为能力,但不具备完全责任能力。

22.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指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主要以个人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归个体劳动者自己支配的一种经济形式。包括个人经营、家庭经营、个人合伙经营三种形式。

23.个人独资企业,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24.私营独资企业,指企业资产归一个人所有和控制,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25.商中间人又叫“独立的商事辅助人”,是指不参加商事主体的营业组织而辅助其从事营业的人。

26.代理商是指一种独立的商事经营者,他接受委托,固定地为其他业主促成交易或以其他业主的名义缔结交易。

27.居间商是指为获取佣金而从事契约缔结之促成活动的商人。

28.行纪商是指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购买或销售货物、有价证券,并以其作为职业性经营的人。

29.商辅助人又称商使用人,它是指在商事交易过程中,从属于商主体,受商主体委任或支配,辅助商主体开展商事经营活动的人。

30.代办人,以代办权为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代办权是指代办人的代理权在与第三人交往中被商人限定于一个有效范围,这种代理权称为代办权。

31.商行为是指商主体所从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行为

32.绝对商行为,又称“客观商行为”,此类行为无论是由商人实施还是由非商人实施,也不论行为人是否具有营利性营业目的,均应依法认定为商行为

按照多数国家商法的规定,票据行为、证券交易所内的行为、融资租赁行为、保险行为和海商行为等均属于绝对商行为。

33.相对商行为又称“主观商行为”、“营业商行为”,它是指在法律所列举的范围内,仅由商人实施时以及仅基于营利性营业目的实施时方可构成商行为的行为。

34.双方商行为指行为人双方均为商主体所从事的营利性营业行为。

35.单方商行为是指行为人一方为商主体而另一方为非商主体所从事的交易行为。

36.基本商行为是指直接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商行为。如:买卖商行为。

37.辅助商行为又称“附属商行为”,它是指虽不具有直接营利性内容,但却能起到协助基本商行为实现作用的辅助行为。

38.固有商行为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或法律列举可以直接认定的商行为。

39.推定商行为是指不能直接根据法律规定或法律列举加以认定,而必须通过事实推定或法律推定方可确认其商行为性质的行为。

40.一般商行为是指在商事交易中具有共性的、并受商法规则调整的行为。

41.特殊商事行为是与一般商事行为相比较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商事交易中具有个性、并受商法中的特别法规所调整的商事行为。

42.商事交互计算:是指把在一定期间内由商事交易所产生的债权债务进行一次性结算的特殊商事合同。它实际上是一种活期账务结算。

43商事买卖是指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商事法律行为。

44.商事代理是指在商事交易中,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其结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商行为。

45.商事行纪,商事行纪是指商主体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委托人)购买或销售货物、有价证券,由此获取报酬,并以此作为职业性经营的行为。

46.商事居间是指商主体为获取一定的佣金而从事的为委托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提供缔约机会或者进行介绍,以促成合同订立的行为。

47.信托又称为信任委托,它是指委托人将其财产移转给受托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依照委托人的指定,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管理或者处理财产的行为。

48.商事信用:它是指在商事活动中,商品销售、提供服务、提供贷款等交易中取得商品、接受服务或贷款的一方,同意在将来规定的日期支付贷款、服务报酬、贷款本息的承诺。

49.商事期货交易是商事买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按照期货交易所的规定,期货买卖的双方当事人在交易所内预先签订有关产品的买卖合同,而货款的支付和货物的交割要在约定的远期进行的一种特殊商事行为。

50.融资租赁:是融租人和承租人双方商主体约定,融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规定,向承租人选定的第三方(供货方)购买承租人选定的物件,然后将其租给承租人长期使用,以承租人支付租金的方式收回投资的一种商行为。

51.商事仓储是保管人储存货物人交付的仓储物,存货人支付仓储费的一种商事行为。

大陆法系国家商法典中,仓储是一种典型的商事行为,但这一商事行为是以民法中的寄托行为理论为基础的。

在传统商法中,仓储包括仓储和保管,两者在立法上未作十分严格的区分。

52.商事运输是指承运人将旅客或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者收货人支付票款或者运输费用的一种特殊商事行为。

53.商事登记是指商主体或商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主体资格,依照商事登记法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向登记机关提出,经登记机关审查核准,将登记事项记载于登记簿的法律行为。

54.商事登记的管理机关是指按照商事登记法的规定,接受商事登记申请,并具体办理商事登记的国家主管机构。

55.开业登记:商主体的开业登记是指商主体的创设人为设立商主体而向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并由登记机关办理登记的法律行为。

56.变更登记是指商事登记机关对已成立的商主体,因其自身情况发生变化,变更已登记事项的法律行为。

57.注销登记是指登记机关依法对被终止经营的商主体,收缴营业执照、公章、撤销其登记注册号,取消其商主体资格或经营权的法律行为。

58.商号又称商业名称,它是指商主体在从事商行为时所使用的名称。即商主体在商事交易中,用以署名或其代理人与他人进行商事交往时使用的名称。

59.如果商号仅仅由一个姓名组成,这个商号便是简单商号。

简单商号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号,也可以成为其他商号的核心部分,加上其他附属物成为新的商号。

60.由核心部分(简单商号)和附属部分组成的商号是组合商号

61.如果一个商号由经营者的姓名加经营内容组成,这个商号便是独资商号

62.如果商号中并不包含完整的公民的姓名,而是专有标记,常常向人们揭示商主体是某种性质的公司,这种商号则称为公司商号

63.原始商号:商主体创设时命名的商号被称为原始商号

64.派生商号:如果商号是人名商号,该商号被继承,现有商号所有人拥有与原商号中使用的相同的姓名,如孙子从祖父那时继承一个独资企业,这个商号便被称为派生商号。

65.继获商号:是指商主体的经营内容发生变化或商号持有人发生变化,商号依然可以被其共同使用。

66..商号的登记,是指商主体对其所选定的商号按照法定要求和程序,在商事登记机构办理注册手续,经审查后获得专有使用权,并实现公示的过程

67.商号创设登记商主体创设时商号的登记

只有履行了创立登记的商号才能成为商主体的名称,才能对外产生效力,才能用以对抗善意第三人。

68.商号变更登记,商主体在经营期间变更原登记商号的全部或一部,而在登记机关履行的登记。

69.商号转让登记,商主体将其商号转让给其他商主体使用或者与其他商主体共享使用权时所必须履行的登记

70.商号废止登记,商主体终止经营时为废止商号的继续使用而履行的登记。

71.商号撤销登记,当法定事由发生时,主管机关依职权撤销商主体经营资格,同时撤销其商号,所依法进行的登记。

72.商号继承登记,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经营所办理的登记。

73.商号权是指商主体依法享有的对商号的专有使用权。它主要包括专有权和使用权两个部分。

74.商号的出借,是指商主体将商号使用权部分或全部让与他人的行为。

商号出借的效力是借用人通过协议依法取得对他人的商号的使用权,出借人仍然保留商号的所有权,但不保留或部分保留商号的使用权。

75.商事账簿是指商主体为了表明其财产状况和经营状况而依法制作的会计账簿。其制作和表现形式既有书面形式,也有电子形式。

76.会计凭证,是指记录商主体日常经营活动情况并作为依据的书面证明,是登记商事账簿的依据。

77.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指在商事交易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发生和完成情况的原始书面证明,它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书面证明。

78.记账凭证,又称记录凭证、记账凭单,是指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按照交易业务内容予以分类填制的,可以直接作为记账依据的凭证。

记账凭证的作用在于对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确定会计分录,为直接记账提供凭据。

79.会计账簿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连续和分类并反映商主体经营业务的簿册。

分类:①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簿,是指按照交易活动的时间先后逐项记载交易活动内容的账簿。②分类账簿,是指按照会计科目分类记载全部交易活动内容的账簿。

① 备查账簿,狮子对一些日记账簿或分类账簿未能记载或记载不请安的交易内容或项目予

以补偿记载的账簿。

80.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商主体依法向政府或向社会披露其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①会计报表,又称会计表册,它是指用货币形式综合反映商主体在一定时间内,即一定会计几件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一种书面报告文件。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及其他表。

②会计报表附注,是指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记载的相关事项作出的解释。② 财务情况说明书,是指为了方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而对商主体的财务情况作出成果的具

体说明。

解释名词概念 篇7

量化研究由来已久,研究角度多种多样,如生成句法(May,1977,1985)、逻辑(Bach,1989)、认知语法(Langacker,1987)、哲学(Quine,1991)、语用学(Levinson,1983)、数学(Montague,1974)和功能语言学(Kuno et al.,1999;杨春雷,2004)等角度的研究。国内对量化词研究多集中于量词辖域、理论介绍及汉英对比等领域(李晓光,1991;伍雅清,2000;梅德明,杨春雷,2002;何宏华,陈会军,2003;薛小英,2006;张炯,2009)。Pollard&Sag(1994:328)指出多种因素都会影响量化词的辖域,包括词汇差异、名词的长度、线性顺序、嵌套(embedding)深度和辖域岛(scope islands)等。我们认为要完全解决量化词的疑问,需要在各个研究方法间相互借鉴,才可能得到能够精确描述、解释和生成量化词的机制。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决定量化词的语义语用解释,这些因素可以总结为相应的语言规律的形式化表达,成为约束条件(expert),用来进行歧义消解。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约束条件系统,以确定语篇环境下量化名词短语的语用解释。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面向计算:既有的研究成果中一些在现阶段难以计算实现的约束条件将被删除或取代。2)基于语料:本研究以真实语料的语篇分析为基础,探索篇章中影响量化名词短语的语用解释的约束条件。3)扩大研究范围:以前的相关研究大多限于双量化词句的歧义研究的范围,本研究将单量化词和多量化词句一并纳入考察范围。

二量化名词短语的语用解释

Chen(2004)对量化名词短语的语用解释的分类基于“可辨性”(identifiability)概念,即篇章中听话者对指示语所指的认知状态。如果说话者认为听话者能够通过语境中涉及的其他事物辨认出所指的特定事物,这个所指是可辨的;反之,则是不可辨的。如量化词“两”在(1)中不可辨,但是在(2)中可辨。

(1)回想到我们中国人,有整个的王云五大字典供我们搜寻两个适当的字来代表我们自

己……(张爱玲《必也证明乎》)(2)李光头那次一口气看到了五个屁股,一个小屁股,一个胖屁股,两个瘦屁股和一个不

瘦不胖的屁股……(余华《兄弟》)但是自然语言中的语用解释并不能简单归于可辨或者不可辨,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本

研究中的量化名词短语的语用解释的分类主要是基于Stockwell et al.(1973)的研究,如图1所示:

其中,定指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都明确知道名词词组的所指;特指是指只有说话者才知道所指;泛指是名词词组指代一类事物,而非某个(些)特定个体;不定指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都不知道所指。此外,不定指含义还可以细分为:全指(如“全”等)、分指(如“每”“一”等)和互指(如“彼此”等)。

量化词的形式和语用解释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对应。例如(3)(4)中数量短语“三个人”有不同的语用解释:(3)中的“三个人”指三个确定的人,属定指解释;(4)中指三个不确定的人,属不定指解释。

(3)你认识昨天来的三个人吗?

(4)我们得找三个人帮忙,什么人都行。

最复杂的是量化词“一”,在不同的语境中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分别举例如下:

(5)只要有人有需要,总有一位心理医生会帮他。

(6)他想当一位心理医生。

(7)他咨询了一位心理医生。

(8)他咨询了这/那一位心理医生。

例(5)中的“一”是不定指,没有人知道这位心理医生是谁;例(6)中的“一”是泛指,是集体名词,指代一种职业而非个体;例(7)中的“一”是特指,某位心理医生第一次被引入,只有说话者知道他是谁;例(8)中的“一”是定指,说话者和听话者都知道这位心理医生是谁。

三量化词的约束条件系统

约束条件系统(expert system,简称ES)在自然语言处理、自动化、人工智能领域更多地译为“专家系统”。这种研究方法最早始于上世纪60年代,指用户通过回答系统给出的提问,准确描述某个待解决问题的特征,然后系统参考专家经验给出结论。

约束条件系统是通过建立在数据库基础上的规则系统描写语言规律,理解语义并生成新的语句。它主要包括规则系统和作为经验基础的数据库两个组成部分。数据库的作用像专家,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专家经验以解决问题。约束条件系统在语言研究中应用的代表是Weiss&Kulikowski(1991)、Kuno et al.(1999,2001)等。

Kuno et al.(1999)提出了一个描写英语、日语和汉语中量化词辖域的约束条件系统。按照13个约束条件对句子中的量化短语进行分析,给符合条件的量化短语赋予相应的点数(vote),点数相加得出点数和(tally),点数和大的辖域则大。两点数和的差的绝对值为点数差(ratio),点数差越大,无歧义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点数差很小,则句子倾向于有歧义。

Aoun&Li(2000)对Kuno et al.(1999)提出了质疑,指出他们的系统试图通过双量化句的点数差判断句子的歧义性,但是没有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点数差作为预判的标准。杨春雷(2004)提出了一个汉语量化词辖域的约束条件系统。该系统涵盖了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个层面上的共17个约束条件。通过语料分析,确定采用3为判断歧义性的点数差基准。

但前文提及的两个系统在以下两方面存在不足:首先,即使系统判断出量化句无歧义,它仍无法确定句中量化名词词组的语用解释。其次,系统本身的不足,如没有全面反映语境信息、量权过度、条件定义过于主观、不适于计算实现等,会导致判断错误,如:

(9)许多男人千寻万觅找到一个可爱的女人。

旧系统预测(9)有歧义,“一个女人”有可能指一个特定的女人或分别针对“许多男人”而言不同的女人。但是如果这句话出现在一篇讨论爱情的散文中,自始至终并没有特定的“男人”或“女人”出现,那么(9)并没有歧义,即“一个”只能解释为不定指用法。

本系统在以上两方面进行改进后,将不仅适用于双量化句,而且适用于篇章中所有量化名词短语的语用解释消歧。我们认为,篇章中确定量化名词短语的语用解释的过程是处理其确定性(definiteness)的过程。短语的点数和越高,说明它的可辨性越强,确定性越高,即说话者认为听话者越容易在语篇中辨认出所指的特定事物。这个具体过程可以用图2中的级差表示。

四对既有约束条件系统的修正

对于各约束条件的具体讨论,参见Kuno et al.(1999,2001)、杨春雷(2004)等文献,在此不再赘述。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基于语料分析,我们增加、删除、拆分或修改了部分约束条件。

1.增加。1)强化词“是”:量化主语前面的“是”倾向于增加它的语用解释的确定性。例如:

(10)鸿渐辨声音,是一个旁听自己英文课的学生。(钱钟书《围城》)

(11)有一天下午,电话铃响了,刚巧小艾从堂屋里走过,不见有人来接,只得走去接听,是一个男子的声音,找老爷听电话。

(张爱玲《小艾》)

(12)他们看清楚了是一辆汽车在奔驰过来,还听到了汽车鸣叫的喇叭声……

(余华《兄弟》)

根据现有语料分析,这个约束条件的作用显著,所以暂定赋予它3个点数。

2)文体的影响:文体在许多语言现象的意义选择中扮演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学者在人工智能领域运用电脑自动识别文体。如Karlgren(2004)进行了一项基于数据的分析实验,通过对人称代词、指示词、言谈动词(verbs of utterance)、“私”动词(“private”verbs)和单词词长等方面的考察,研究不同文体的特点,如广告、特写、悼词、评论和书籍等。本研究中的文体变量暂只包括议论文和叙述文。根据第一批语料的分析结果,叙述文中的量化名词短语倾向于具有确定的语用解释,所以暂赋予它3个点数。

2.删除。既有的约束系统中,量化词级差规定存在量化词的辖域大于全称量化词的辖域。“是否存在量化词”这个约束条件又将赋予此类量化词更多点数,所以对它的量权与量化词级差出现重复。对该条件权重的调整,可以直接在量化词级差约束条件中实现。

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计算实现,所以在现阶段计算机无法识别或主观性过强的约束条件将被删除,包括“语篇紧密度”和“积极性”。删除这两个约束条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现阶段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准确地计算出量化词短语在特定语篇环境下是否联系更加紧密或者更积极。其次,这两个约束条件和其他的条件重叠,引起重复量权或者量权过重。例如英语和汉语中主语都处于宾语的左方,句子的左首成分或者说主语一般表示语篇中的旧信息,语篇联系更紧密。在Kuno et al.(1999)中,这三个特征都被列为约束条件并赋予了共4个点数。在第一批语料中,这三个约束条件完全吻合。同样,人类属性和讲话者约束条件也体现出该量化词短语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如果对反映相同规律的条件被重复赋予点数,会导致量权过重,也可能导致有歧义的双/多量化句具有过大的点数差。例如:

(13)他们每人每天正常值勤在10个小时左右,换班后只得借助车站大厅一角稍事眯盹儿(1)。

可以看出(13)是歧义句。“每人”既有可能借助同一角也可能借助不同的角落休息。两个量化词的点数比是9(每人):3(一角),其中“每人”的9点分别来自于:主语1/左首1/更加积极1/同指3/人属性1/全称量化词1/修饰语1。旧系统都错误地判断(13)无歧义,因为前四个约束条件(共计6点)都体现了该量化短语的语篇联系更紧密。

3.拆分。旧系统把时体归为一个约束条件,但是不同时态和体(2)对量化名词短语的语用解释力可能不尽相同。为了能够在自然语料分析中得到验证,与时体相关的条件被拆分为时态和体的细类分别考察。

4.修改。原来只在双量化词量化句中才考察的约束条件,如人称、是否表人类、是否疑问量化短语和句法位置等,同样可以影响甚至决定单量化词量化句的语用解释,因此每个量化词都会被考察是否符合这些约束条件的特征。

综上所述,数据库中包括的19个约束条件见表1。

五语料分析结果

(一)数据来源及分布

第一批语料库包含171条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的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的量化词检索结果。为了更客观地考察修改后的约束条件在整个约束条件系统中的预测力,我们又利用Access建立了一个包含600条量化词例的小型专门语料库。语料分别来源于三位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语料库标注的示例如图3、图4所示。标注的内容除了各约束条件外,还主要包括量化词的形式类别(FType)、语用解释类别(SType)和定位信息,如篇章来源(TSource)、段落来源(PaNo)、段内顺序(QNo)等。

(二)分析结果

约束条件系统的改变必然导致量化名词短语的点数和变化,从而影响对语用解释的预判效果。表2反映了各语用解释在新旧系统中的点数和对比情况。

表2支持前文所做的关于语用解释级差的假设,级差上各语用解释和它们的点数和排列一致,如图5所示。

根据表2数据生成的图6,可以观察新旧系统对点数和变化走势的影响。

据表2可以看出,按照旧系统计算出的各语用解释的点数和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参照新系统计算后,指代解释的点数和的增加值和增幅都明显大于非指代解释的点数和的增加值和增幅。这使语用解释之间的差异更显著,层次更清晰。

此外,数据还表明,不同语用解释的点数和的分布显示出较高的集聚性特征。如果采用点数和4作为区分指代和非指代解释的标准,可以正确判断75%的语料,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高点数和都密集分布于确定性高的语用解释,低点数和密集分布于确定性低的语用解释。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现阶段还不能使用单一的点数和标准或多个分区标准来准确判断量化名词短语的语用解释,但是通过不断扩大语料库规模和提高算法精确度,这个目标可以实现。

六反例分析及深入研究方向

现阶段遇到的一些反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如(14)是特指用法的一个反例。

(14)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可是我对于人名实在是非常感到兴趣的。

(张爱玲《必也正名乎》)

新系统中特指用法的点数和平均值为5.9(见表2),但(14)中的量化名词短语“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点数和仅为4。我们认为不同的人称和量化名词短语同指时,对后者的语用解释具有不同的影响力。相对其他人称形式,第一人称单数形式对后者的确定解释的影响更明显。此外,否定、修辞等因素在特定语境下也会影响量化名词短语的语用解释。它们的影响力和点数分配等需要结合自然语料进一步考察。

名词解释:心室重塑 篇8

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即在心脏负荷增重的刺激下,心脏也会像骨骼肌一样通过增加肌肉组织的质量(体积)来适应工作负荷的增加。心室重塑既包括心肌细胞大小、数量和分布的改建,也包括胶原间质的多少、类型和分布的改建,同时还包括心肌实质和间质两者的比例改建。心肌组织是由心肌细胞和非心肌细胞两种成分组成,前者约占心脏结构空间的75%,后者约占25%,其中包括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少量的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及其产生、分泌的胶原蛋白所构成的间质网络。重塑的过程可历时数年,持续的心室重塑可致心腔进行性增大伴功能减退,最终发展至不可逆性心肌损害的终末阶段。心室重塑是引起心力衰竭进行性死亡的主导原因。

心室重塑的心室重量、大小和形状的改变,始发于心肌损伤、压力超负荷及容量超负荷改变。这些结构变化的初始目的是保持有效的心功能,但长时间后则是有害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因此,心室重塑是引起心功能不全乃至心力衰竭的内在原因。例如,引起左室重塑常见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及重症心肌炎等。新近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早期心室重塑是可以阻止或逆转的。

上一篇:学玩平衡车作文500字下一篇:通讯公司客服组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