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名词解释

2024-06-17

银行会计名词解释(精选8篇)

银行会计名词解释 篇1

逾期贷款是指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

同业存放是指金融机构在银行开立同业存放帐户,银行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的存取款业务,同时满足客户与本银行之间各类业务往来的资金清算需求。

存放同业是指商业银行存放在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之一。(前者是银行提供的业务,而后者则是银行的实施的一种行为)

存放联行款项是指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或各专业银行之间的存款和贷款。专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以及专业银行之间的存款和贷款都应当计息。

同业拆放主要是指银行同业间互相拆入/拆出资金,是银行筹措资金的一种行为。使用同业拆解利率。这种业务通俗些说,类似于银行之间的相互借贷;

拆放同业是指商业银行将自己暂时没用的钱,拆借给自己同行业的银行,来赚取拆借利息的行为。

短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贷款。短期贷款一般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中的流动资金需要。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一般在六个月左右,最长不超过一年;短期贷款只能办理一次展期,展期不能超过原定期限。

中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五年以下(含五年)的贷款;长期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的贷款。中长期贷款又可称为项目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

贷款呆帐准备是金融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呆帐准备。提取的呆帐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发生贷款呆帐损失,应冲销呆帐准备。已冲销的呆帐准备,以后又收回的,应冲回呆帐损失。全额提取的呆帐准备,增加贷款呆帐准备余额;差额提取的呆帐准备,年初呆帐准备帐面余额高于或低于应按贷款余额计算提取的呆帐准备的,应予调整,冲回多提的差额或补足少提的差额。贷款呆帐准备应单独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贷款的减项单独反映。抵押贷款和拆放资金、委托贷款不提取呆帐准备。

坏账准备是指企业的应收款项(含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计提的,是备抵账户。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短期投资是指企业购入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含一年)的其他投资,包括各种股票、债券、基金、国库券等。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或长于一年的经营周期之内转变为现金的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通常是为长期持有,以及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

长期债券投资是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券投资。企业进行长期债券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稳定的收益。为了获取高于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利息,并保证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

活期储蓄存款是一种没有存取日期约束,随时可取、随时可存,也没有存取金额限制的一种储蓄。按其存取方式又可分为活期存折储蓄、活期支票储蓄、定活两便和牡丹灵通卡等。

财政性存款主要是财政金库款项和政府财政拨给机关单位的经费以及其他特种公款等。包括国库存款和其它财政存款。分别设置“国库存款”和“其它财政存款”科目,采用收付实现制(现金制)原则确认。

银行会计名词解释 篇2

一、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企业取得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会计处理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 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 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

【例1】2008年7月3日, 甲公司购买乙股份有限公司15%股权, 支付价款及附带成本315 000元;2009年2月1日, 甲公司追加投资再购买乙股份有限公司50%股权, 支付价款及附带成本160 000元。乙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月28日, 宣告盈利100 000元, 不分配红利;乙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28日, 宣告盈利200 000元, 分配现金红利100 000元。甲公司持有的乙股份公司股权均为非限售股权。其会计处理如下:

1、2008年7月3日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股份公司315 000

贷:银行存款315 000

2、2009年2月1日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股份公司1600 000

贷:银行存款1 600 000

3、2010年2月18日W股份公司宣告分红:

借:应收股利 (1 0 0 0 0 0×6 5%) 65 000

贷:投资收益 (1 0 0 0 0 0×6 5%) 65 000

若乙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4月18日, 宣告盈利200 000元, 分配现金红利150000元。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股利 (150 000×65%) 97 500

贷:投资收益 (1 5 0 0 0 0×6 5%) 97 500

当然, 企业按照上述规定确认自被投资单位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后, 应当考虑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发生减值。在判断该类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时, 应当关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否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净资产 (包括相关商誉) 账面价值的份额等类似情况。出现类似情况时,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 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 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二、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 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会计处理

企业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权 (不包括股权分置改革中持有的限售股权) , 对上市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 将该限售股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企业在确定上市公司限售股权公允价值时,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有关公允价值确定的规定执行, 不得改变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确定原则和方法。

【例2】某上市股份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通达贸易有限公司受让公司控股子公司所持新材料公司10%的股权, 股权转让价款以新材料2 0 0 8年度经审计的净资产1 0830.24万元为依据, 确定为1 083.02万元, 公司于2009年1月5日以存款付讫。某上市股份公司持有的对新材料公司的投资属于文件所规范的这类情况。会计处理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0 830 200

贷:银行存款10 830 200

2009年1月1日未按上述规定确定所持有限售股权公允价值的,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处理。

【例3】2009年1月1日, 甲公司将其持有10%的丙公司股权23 000 000元的长期股权投资, 经评估确认其公允价值为24 000 000元。因该股权为限售股权, 按规定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甲公司适用所得税税率为25%。会计处理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23 0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1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23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750 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250 000

三、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的会计处理

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 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记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

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 属于费用性支出的, 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 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 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 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例4】2009年12月31日, 某建筑公司对正在施工的大型建筑计提安全生产费650 000元。其中, 600 000元用于当月购置了安全设备;50 000元于当月支付安全培训。会计处理如下:

借:工程施工——成本650 000

贷:专项储备650 000

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600 000

专项储备50 000

贷:银行存款650 000

借:专项储备600 000

贷:累计折旧600 000

当然, 会计准则解释同时规定, “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

企业提取的维简费和其他具有类似性质的费用, 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2009年1月1日前未按上述规定处理的, 应当进行追溯调整。

四、企业收到政府给予的搬迁补偿款的会计处理

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 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 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 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 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 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 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企业收到除上述之外的搬迁补偿款,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等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例5】乙公司因城镇整体规划将公司内一基本生产车间整体搬迁城外。车间厂房及土地使用权公允价值39 000 000元。2009年7月1日, 公司收到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40 000 000元用于购置土地使用权及建设新车间, 公司于当日将39 000 000元支付给某大型建设集团偿还建设新车间款项。

借:银行存款40 000 000

贷:专项应付款40 000 000

使用时:

借:应付账款39 000 000

贷:银行存款39 000 000

同时,

借:专项应付款40 000 000

贷:递延收益39 000 000

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1000 0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6)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银行高管薪酬特性及其解释 篇3

2007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的衰退,这场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银行家为了追求巨额薪酬而发行并持有高风险资产。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美国奥巴马政府签署的改革法案(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专门针对高管薪酬增设了特别条款。我国的商业银行系统虽然不如美国发达,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商业银行高管的角色逐渐从过去的政府官员转变为股东代理人,银行高管的这一角色转变也使得银行有了改变高管薪酬支付以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要求。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和提高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银行高管薪酬设置的要求和限制,合理设置银行家薪酬制度。近期财政部调查显示多家城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违规,彰显了这一需求的迫切性。

银行高管薪酬涉及到银行公司治理、银行家冒险行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以及金融稳定等多方面问题,一项研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只有先了解了银行现有的高管薪酬特性,明白银行高管激励背后的现实理论依据,才能深入研究银行风险行为,从而对银行审慎监管和金融稳定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以美国银行高管薪酬为例研究了高管报酬的历史变迁和横向特征,探究了这些特征背后的理论意义,为我国制定合理的银行监管措施,引导在银行提高效率的同时防范银行不审慎行为造成的金融风险提供借鉴。我们认为美国80年代早期开始的监管放松和金融创新扩大了银行的投资空间,使得银行高管薪酬水准和激励强度都显著增强;高财务杠杆、高度管制和易于监督的特性使得银行高管薪酬中基于企业股权价值的激励强度相对于其他行业更低;银行相对更大的企业规模使得银行高管的基本薪水高于其他行业。本文的研究为银行冒险行为、金融稳定研究以及相关的监管政策提供了基础,也为我国深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文章组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先纵向回顾银行高管薪酬的历史变迁,然后横向对比银行业高管薪酬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性;第二部分对银行高管激励特点进行理论解释;第三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美国银行高管薪酬结构与特性

如Murphy(1999)所言,大部分高管薪酬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与美国不同,我国的银行业高管薪酬股票期权和内部股份并不多见,以15家上市银行为例,国有银行几乎没有高管持有公司股份,他们的薪酬主要由基本薪水和绩效奖金组成,非国有银行高管(包括CEO和总裁)都持有部分内部股份,然而没有银行高管持有期权激励计划),银行高管薪酬也并不例外。这四部分分别是基本薪水、基于绩效表现的奖金(短期激励)、股票期权以及长期激励计划(包括限制性股票计划以及与长期绩效相关联的薪酬等),其中基本薪水是薪酬中的固定收入,后面三部分是薪酬中的激励部分。薪水和奖金部分通常以现金方式支付,而高管所持有的股票期权和内部股份则依赖于企业股票市场表现。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高管薪酬水准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节总结了美国银行高管薪酬的历史变迁以及银行高管与其他行业高管在薪酬水准和结构方面的差异。

(一)纵向差异:历史变迁

公司高管的薪酬在过去二十多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美国为例,在绝对水准方面,从80年代初开始高管薪酬已经有了惊人幅度的增加,到21世纪初,以不变价格计算的高管薪酬比当初已经增加了接近6倍。Frydman and Saks(2010)对长达70年的CEO薪酬分析表明,1980—1990年间CEO薪酬年度增幅为5.9%,1990—2000增幅为9.2%,2001—2003年保持了稳定但随后两年的增幅又高达7%。Murphy(1999)和Hall and Liebman(1998)表明,高管薪酬的这种高速增长大部分归功于股票期权激励的广泛应用。

与其他行业一样,银行业的高管薪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无论是绝对水准还是薪酬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Hubbard and Palia(1995)发现,从放松监管开始银行高管的薪水和期权激励显著增加。Crawford et.al(1995)发现,从1981年以后银行高管的薪酬对绩效的敏感性显著增强,以内部股权作为高管激励的方式也显著增加,Murphy(1999)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见Murphy (1999)表2和表3)。John and Qian(2003)通过对1992—2000年期间银行与制造业企业的经理薪酬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银行CEO薪酬总额和期权比例都有显著提高的趋势,总的直接薪酬在逐步增加,1992年是300万美元,而到1999年则翻了一倍多。二是期权授予在整个90年代显著增长,工资水平变化则很小。在直接薪酬中期权比例从1992年的20%上升到2000年的54%。

这些研究一致表明了银行高管薪酬从80年代早期开始从绝对水准和相对结构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薪酬绝对水准大幅提高,激励薪酬中股票期权和內部股票占总薪酬比重加大,股票期权激励参与程度显著增强。

(二)横向差异:行业对比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行业的高管薪酬都有显著变化,但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相比,银行高管薪酬还是有着显著不同。

Houston and James(1995)发现平均而言,银行CEO比其他行业CEO更少参与期权激励计划,持有更少的内部股权,总薪酬中股票期权和内部股权收益占比也更小,从而银行CEO薪酬整体激励强度更低。他们的研究同时还发现控制企业规模以后银行CEO现金形式的收入也更低,而现金形式收入对于年度财务表现的敏感性高于非银行企业。

John and Qian(2003)利用1992—2000年间120家商业银行的623位CEO作为样本也发现,制造业企业的薪酬绩效敏感性比银行高。按照股东价值增加1 000美元中CEO薪酬的增加额来表示薪酬绩效敏感性,用直接薪酬来衡量,银行的薪酬绩效敏感性比制造业企业低0.4(分别为-0.24、0.16),用与企业相关的经理财富变化来衡量,银行业要低12.81(分别为4.7、17.5)。

Adams and Mehran(2003)采用不同的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一是银行CEO薪酬中股票期权对工资和奖金的比例较小(1.0%对1.6%);二是银行CEO持股比例(2.3%对2.9%)和持股价值(0.279亿美元对1.338亿美元)较低。由于薪酬绩效敏感性的绝大部分来源于股票和期权,这说明了银行薪酬的激励强度较低。

总之,现有的文献分析表明,银行业经理的薪酬绝对金额较高,且持有的股票和期权比例逐步上升,激励比重快速增加。但与其他行业相比,薪酬的绩效敏感性(即薪酬比对于公司价值增加)仍然显得较低,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银行高管薪酬结构采用了相对比例更小的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

二、银行经理薪酬特征的初步解释

本文的第二部分已经总结了银行业高管薪酬的组成及其不同于其他行业高管薪酬的特性,本节将从一般企业高管薪酬决定的代理理论出发,分析这两个方面如何对一般企业经理薪酬决定产生影响,形成银行特殊的经理薪酬结构。

(一)经理薪酬决定的代理理论

正如Berle and Means(1932)以及Jensen and Meckling(1976)所揭示的那样,企业高管与投资人之间形成经典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绝大部分现有关于高管薪酬文献的理论出发点都是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高管薪酬安排是为了调和高管和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使风险厌恶的高管和投资人具有一致的利益,因而不会选择违背投资人利益的行为。经典代理理论的关键特征在于代理人的风险厌恶假定,认为委托代理合同在激励代理人努力和给风险厌恶的代理人提供保险之间权衡(代理理论的模型还包括了代理人风险中性的情形,这种假设下代理合同的核心在于道德风险租和效率的权衡),委托人给代理人不完全保险的支付促使代理人选择委托人希望的努力水平(努力只是对代理人行为空间的一种简化,各种具体模型则是对这种简化在对应环境下的具体)。

经典代理理论对薪酬支付的基本洞见包括了以下几点:

(1)信息量原则

代理理论若要激励高管采取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那么高管薪酬中就不应当包含有高管不能影响的因素,然而认为绩效表现是高管行动有噪音的统计量,因此对高管的激励是一个对高管行为的统计推断问题,从事后绩效的分布可以推断代理人的行动,因而把代理人的薪酬和具有噪声的产出关联可以促使代理人选择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Holmstrom(1979)认为,对高管薪酬基于股票市场价值并不是因为投资人偏好高股价,而是因为股票价格提供了高管的行为的信息。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股价是代理人行为的一个充分反映,即市場完全正确地反应了经理人的行为,那么基于股票价值的激励安排(包括股票期权和内部股份)的确可以作为委托人激励薪酬的一个有效安排,如果再加入其他信号反而会造成代理人的无效努力。然而股票市场并不总是强势有效的,因此信息量原则还认为,任何能够提高对高管行为估计准确度的可测变量(即加入该变量更加精确地反映了高管行为,包含该变量的可测变量联合提供了一个相对于不包含该变量的测量而言的“充分统计量”)。通常,企业财务表现提供了股票以外的信息,因此在高管薪酬中应该包含基于财务表现的部分,即奖金和红利。如果财务表现和股票市场价格分别提供了对方不包含的信息,那么高管薪酬应该同时包括这两部分,即通常所看到的股票、股票期权和奖金的组合。

(2)激励强度

薪酬中所包含的可变收入越高,对于经理的激励作用就越强,因此经常将薪酬中的可变部分占比称为激励强度系数。

薪酬合同的激励强度受四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利润对经理努力的依赖,或者说是经理边际生产率的大小,边际生产率越高,激励强度应该越大。二是利润变化的不确定性程度或测量利润的难度,不确定性或测量难度越大,激励强度越弱。这是由于经理是风险规避的,给定相同的等价收入,风险较高的风险收入所要求的风险升水就会提高。因此,从节约激励成本的角度考虑,就需要提高固定收入部分,降低可变收入部分。但这使经理总收入占企业的利润降低,从而使得激励强度降低了。从实际管理来看,如果一些经理或部门的业绩越难以测量,那么其收入中的可变收入就应该越小;反之,如果业绩非常容易测试,则可变收入就越高,固定收入应降低。三是经理的风险规避程度,如果风险规避程度比较大,即经理非常害怕风险,则为了满足经理的参与约束,就需要提高没有风险的固定收入部分,降低具有风险的可变收入部分。因此,经理越害怕风险,激励强度越弱。四是经理努力工作时的成本系数。该系数越高,说明经理努力工作时付出的代价就越高,那么高管就越需要有更高的薪酬以激励高管选择合意水准的努力。

(3)监督的作用

激励的信息量原则也意味着,委托人对代理人实施监督可能是有意义的,因为监督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参与人行动选择的信息。

然而,监督不可能完全替代激励,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因为监督本身的成本必须考虑进去,如果监督成本过高,即使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监督也可能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即使可以无成本完美监督,监督也不能完全替代激励。大部分委托代理模型都假定委托人清楚代理人的哪些行为是符合自己利益的,然而投资者雇佣高管的原因之一就是高管拥有比自己更加专业或者拥有超越自己的能力,因此即使完美的监督了高管的行为也有可能不知道这些行为人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还需要使用能够表示自己利益的信号变量来给高管提供激励。监督与激励的这种不完美替代也解释了为何几乎所有企业都同时存在监督(包括内部和外部)和高管激励,即使有良好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企业同时也会提供激励合同。

综合而言,经典代理理论为高管激励的结构、激励性合同与监督机制并存等基本特性提供了理论解释,但经典理论的激励与保险的权衡并没有完全阐释出影响不同行业激励特性的因素,而要对这些特性进行比较完美的解释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对经典模型进行扩展。

(二)行业特殊性与银行经理的薪酬特征

银行业的特殊性和监管对上述经理薪酬的决定因素产生影响,从而使得银行经理薪酬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银行业最显著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为:(1)银行(包括影子银行这样的类银行金融机构)具有远高于其他行业的负债比率;(2)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到了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高度管制;(3)银行吸引了更多的公共注意力;(4)银行的企业规模通常比较大。这四点不同改变了银行高管的激励环境,改变这些银行家的薪酬决定,使其呈现出了本文第二部分所描述的那些特征。本節我们具体分析这四点行业特征对高管薪酬的具体影响。

(1)高财务杠杆对银行高管薪酬的影响

Jensen and Meckling(1976)认为,股权具有凸性收益,而债券收益为公司价值的凹函数,因此股权持有人和债券持有人利益存在冲突。以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激励结构必然会引起风险转移行为,即企业经营者更倾向于采取高风险的项目以最大化股东权益,但这样却对债权人权益造成了损伤。在银行这样典型的高财务杠杆企业,债权人是主要的出资人,如果采用其他行业一样的最大化股东权益的激励结构,这种风险转移将尤为明显。

但和其他高杠杆的企业不一样,银行还有对自身债券的保险,即存款保险制度,公共部门对存款进行了明确的存款保险或者隐形保险,这种保险从两方面放大了经理人的风险转移代理问题。其他企业如果有风险转移行为将提高他们的长期融资成本而且加强了债权人的监督和接管可能性,股东权益增加和债务成本的提高之间的权衡会制约企业高管的风险转移。而银行保险的存在却使得银行的主要债权人——储户并不关心银行是否有风险转移行为,不会提高银行的融资成本,像普通企业那样的债务成本与股东价值之间的冲突消失了,因此银行如果采用如制造业一样强度的股票和股票期权激励将使得银行的风险行为扩大很多。

同时这种保险还给予了银行一个看跌期权,看跌期权的价值与企业股权价值波动性正相关,所以银行股东有动力去选择过度风险的行为以最大化看跌期权的价值。

银行的这种特性使得银行高管本身具有了双重代理性质,容易观察的股东回报和不容易观察的债务人风险控制,如Holmstrom and Milgrom(1991)所言,单纯基于股东回报的激励会扭曲银行高管行为,增强银行风险。因此,为了控制这种风险转移代理问题,银行高管的激励薪酬中基于股东价值的部分比例必须低于其他行业。

(2)管制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让政府意识到了银行倒闭的传染性及其引起的经济灾难,因而从斯蒂格尔法案开始银行就受到了严厉的管制。

Diamond and Dybvig(1983)指出,银行提供了流动性保险,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不稳定的挤兑均衡,从而使得银行具有了倒闭的可能,而政府的存款担保消除了这一均衡,然而由于担保的存在以及银行的存款可以直接作为支付手段,使得银行的主要债权人对银行高管的冒险行为监督和干预比起其他行业来远远不足,因此政府有必要代理存款人进行监管。

管制限制了经理人的行动空间,在高管行动集缩小的条件下,一方面高管能采取的行动中与股东利益不一致的部分相应也减少,因而可变薪酬的激励作用减弱。另一方面,通常来讲受监管行业的增长机会也相应减少,这降低了代理人努力的边际产出,根据代理理论的激励强度原则,激励性合同的强度应该相应降低。

Smith and Watts(1992),Mayers and Smith(1993)发现保险行业CEO的激励强度低于制造业,Murphy(1990,1998)也发现管制行业高管薪酬激励强度更低。Crawford et. al (1995)和Hubbard and Palia(1995)发现,银行高管薪酬从80年代开始,在水准和激励强度两方面的增强应该归因于监管放松,也证实了监管对银行高管薪酬激励特性的影响。

(3)监督的影响

监督产生了信息,如果这种信息包含了企业财务表现以及股票价格所不包含的信息,即监督信息与财务表现和股票价格的联合分布构成了一个相对于只有财务信息与股权价格而言的充分统计量,那么依据代理理论的信息量原则,激励薪酬就应该包括监督产生的信号。当代理人行为能够被准确观测到时,使代理人采取合意行动所需的激励强度也相应减小。因此,从激励理论可以推测,容易监督的行业高管的薪酬对绩效的敏感性应该相对较低。

比起其他行业,银行受到了更多的公共媒体和股票分析师的关注,因而,银行通常也比其他行业更加透明,体现高管行动的信息结构更加充分,所以银行的激励强度也相应减弱,激励薪酬对银行绩效的敏感性也相应地低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

(4)企业规模的影响

企业规模是另外一个影响高管薪酬的因素,一般而言,大公司的经理薪酬水平较高,但薪酬绩效敏感性较低,这是因为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管理较为复杂,但收益波动相对较小。Rosen (1992),Gabaix and Landier (2008)等认为,大企业市场均衡使得具有高边际产出(即更高天赋)的CEO占据了大公司高管位置,他们的边际产出更高,因而需要更高的薪酬。Jensen and Murphy(1990)认为,大公司更容易受到政治的影响与舆论的压力,因而薪酬对于绩效的敏感性相对会更低。Schaefer(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薪酬绩效敏感性随企业规模递减。

银行业是货币经营业,通常比一般企业的规模要大,它所提供的信贷服务和风险管理功能对管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因而其经理薪酬较高。但大企业(包括银行)往往因政治或舆论压力,经理的薪酬绩效敏感性较低。企业规模的这种影响与John and Qian(2003)发现银行高管薪酬有较高的绝对水准和较低的业绩敏感性, Houston and James(1995)控制企业规模以后发现银行高管收入水准更低这种现象是一致的。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体而言,银行高管薪酬除了受到与其他行业一样的因素影响以外,还受到了自身特性的限制,因而呈现出了高薪酬水准与低企业价值增加敏感性的特征。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监管放松,银行更多地参与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这扩大了银行的投资空间,因此银行高管薪酬的绩效敏感程度也相应增强。经历80年代末与90年代的银行兼并与收购潮,美国银行业的平均规模增大,因而银行高管的薪酬绝对水准也相应提高。

与其他行业相比较,银行的高负债比率导致风险转移可能性增高,高管制使得银行投资空间和增长机会减小,外部监督导致高企业透明度,相对较大的企业规模引起了更大的政治压力,這些因素使得银行高管薪酬的绩效敏感性低于其他行业,银行高管也更少地采用基于企业股权价值的激励薪酬。高度管制和较大企业规模增加了高管的努力成本和边际产出要求,因而银行高管通常有更高的薪酬水准。

本文的研究为我国银行发展提供了借鉴,为我国的银行监管提供了建议。首先,有必要将银行和其他高杠杆金融机构高管薪酬纳入监管范围。以往的监管如《巴塞尔协议》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银行资本要求以防止出现银行危机,而并没有对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加以限制。随着金融创新和衍生品的发展,银行的行动空间增大,如资本充足率等清偿力信号并不足以揭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例如北岩(NorthRock)银行和贝尔斯登等遭受债权人挤兑时自身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充足比率都远高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如果监管者不对银行高管的激励方式加以注意,银行则有动机而且完全可以通过表外业务或者证券化等方式避开这些传统的监管要求,而且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因此只有对银行高管的报酬方式施加恰当的引导,才能弱化这种冒险动机,促进银行的稳定发展。

其次,金融机构高管薪酬结构比绝对金额更重要。报酬中起到激励作用的是可变部分,单独针对绝对金额进行监管并不能有效防范银行的不审慎行为。而且如果薪酬中含有期权激励,期权价值很难以度量,从而也就难以有效实施绝对金额限制。因此不管是从效果还是从可行性方面来讲,对薪酬结构限制都更加重要。

最后,我国银行高管应当慎用股票期权激励。我国股票市场有效程度不高,股价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公司价值,如果在高管的薪酬中引入了股票期权激励则更可能引发高管为了增加自己所持有期权而操纵股价的行为。

作者简介:王诚(1981-),男,四川达州人,研究生,从事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研究;李松(1982-),男,四川达州人,金融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公司治理,经济增长,金融计量经济学研究。

(四川信托风险管理部;西南财经大学)

商业银行学名词解释 篇4

权益准备金:权益准备金也称银行的一般准备。银行的权益准备金是指根据全部贷款余额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

次级债务:银行的次级债务一般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求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银行长期债务。Z值评分模型:是一种多变量的分辨模型,它是根据数理统计中的辨别分析技术的,对银行以前的信贷案例进行统计分析,选择一部分最能反映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预测或分析价值的比率,设计出一个能最大限度区分风险额度的数学模型。

杜兰德九因素评分法:通过统计分析找出与发生消费信贷违约事件的相关9个因素,并用打分的方法刻画各个因素与风险的相关性,将各因素的分值加总获得个人信用积分。

回购协议:是对一种证券现实的购买或出售及日后做一笔相反交易的组合,即证劵销售者承诺在未来某一时刻按某一固定价格再购回这些销售的证劵,证劵持有者的收入为买卖差价。中央银行票据: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

分散化投资:分散化投资法是指商业银行不应把投资资金全部用来购买一种证劵,应当购买多种类型的证劵,这样可以使银行持有的各种证券的收益和风险相抵触,从而使银行能够稳定的获得中等程度的投资收益,不会出现太大的风险。

灵活调整法:银行的投资不固守一个模式,而是随着金融市场上证劵收益曲线变化随时调整。证劵调换法:证劵调换法是指市场处于暂时性不均衡而使不同证劵产生相对收益方面的优势时,用相对劣势的证劵调换相对优势的证劵可以套取无风险的收益。

利率风险:指利率变化导致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者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银行面临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持续期:是指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的所有预期现金流入量的加权平均时间,反映了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

贷款承诺: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前约定的条件向顾客提供约定数额的贷款业务 票据发行便利:是客户与商业银行缔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系列协议,银行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为客户的票据融资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以使票据发行顺利完成,使客户筹措到必要的资金 项目融资:是一种贷款人没有完全的追索权,依赖于项目的资产和现金流量,资金回报和费用较高的新型融资方式。

成本加利润定价法:它主要是指在估算产品平均成本上增加一定百分比作为利润,后以成本加利润来决定价格。

电子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的自助服务设施*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业务。核心存款:核心存款就是储户在银行持有的对市场利率变动不敏感且可以随时支取的那部分资金头寸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自身所吸收存款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

贷款政策:指商业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质押: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篇5

存款准备金制度:所谓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根据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简答:

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 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 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 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在有些国家,硬辅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门负责)。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指:

1.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

2.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3.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集中存款准备金。

2.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

1.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2.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定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3.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涵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 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具体形态。

独立:1.独立发行货币:政府不能强制其为自己融资2.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政府及各部门不应干涉,充分尊重其意见。3.独立监督、监测金融市场

相对独立:1.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 2.货币政策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中央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门,它不可能超过所隶属的整体。3.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都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 4.特殊情况下中央银行必须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总的来说,中央银行的着眼点应由整个宏观经济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决定,是谓独立。1.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具体体现在: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其与政府二者所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有所不同;保持独立性可能使其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互补和制约关系;保持独立性可增加宏观调控的时效性和提高其运作效率。.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具体表现在: 1)从金融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看,其作为金融系统的核心和管理者,应服从于经济社会大系统的运转;(2)从其承担的宏观调控职责看,其制定的政策目标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3)从其履行自己的职责看,其业务活动和监管都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部门的性质,其主要负责人也大都由政府委任;(4)在特殊情况下,其必须完全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按照通常意义上的标准衡量,中国人民银行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但其实际上的独立性呈不断增强的趋势。中国人民银行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但其实际上的独立性在不断增强。我国央行在重要事项的决策方面对中央政府的独立性较弱,但对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等而言,法律赋予央行完全的独立性,同时在货币政策操作、业务活动等方面,其独立性更强一些。

我国央行的独立性呈逐步增强的趋势:(1)从其行政地位看,它一直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其地位进一步增强。(2)从实际运作看,它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提出的方案一般都能得到国务院的顺利批准。央行和商行存款业务的区别 : 1.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央行的存款业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存款准备制度就是典型的例证;就财政部门、邮政部门的存款,一些国家也不同程度地以法律形式规定转存央行。商行的存款业务是自愿性的,多少根据个人意愿而定。

2.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央行吸收存款是出于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及执行其职能的需要。商行的存款动机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央行恰恰相反。3.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央行不直接面对个人、工商企业,而是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财政等政府部门的存款

4.存款当事人关系具有特殊性:除了经济关系外,还有行政性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央行与商行二者之间并非平等的经济利益主体 货币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的区别与概念:

★货币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 ★货币财政发行,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再贴现业务的概念,申请,审查:

概念: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它有利于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是央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业务开展的对象 :只有在中央银行开立了账户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够成为再贴现业务的对象。

★再贴现业务的申请和审查 :商业银行必须以已办理贴现的未到期的合法票据,即根据购销合同开具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申请再贴现。中央银行接受商业银行所提出的再贴现申请时,应审查票据的合理性和申请者资金营运状况,确定是否符合再贴现的条件。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

★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相同之处是: ●就其效果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支付,这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就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言,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实际上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不同之处:

资金的流动性不同,证券业务的资金流动性比贷款业务的高。

●业务收益方式不同,贷款业务可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证券业务只有买卖价差收益。●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证券业务一般要求该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贷款业务则要求较低。支付(清算)系统的概念

支付系统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亦称清算系统。大额支付系统与小额支付系统的区别:

 大额支付系统都是一种电子资金转移系统,如美国的联邦电子资金划拨系统(FEDWIRE),纽约清算所同业银行支付系统(CHIPS)和纽约自动清算所系统(ACH),英国的清算所自动支付系统(CHAPS),日本的日本银行清算网络(BOJ-NET),瑞士的瑞士同业银行清算系统(SIC)以及我国目前正在筹建中的中国自动化支付系统(CNAPS)等等。

 小额支付系统它是与社会经济与消费活动紧密交融、分布广而种类多的支付系统。其适用的支付工具较多,如银行卡及其其他各种卡类、支票等等。它一般由各国的金融机构、清算服务中介运行,如银行卡网络、ATM网络、POS网络、小额终端等。它多采用批量处理、净额结算方式

为什么说实时全额结算有利于规避支付系统风险: 净额结算:支付系统将在一定时点上收到的各金融机构的转账金额总数减去发出的转账金额总数,得出净结算头寸。支付系统对金融机构的净结算头寸通过中央银行或清算机构进行划转,从而实现清算。全额结算:支付系统对各金融机构的每笔转账业务进行一一对应结算。按结算发生时间的不同,又可为:定时(延时)结算:支付结算集中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一个指定时刻,如这一时刻为日终,则称为日终结算。实时(连续)结算:支付结算在营业日系统运行期间的任何时刻都可进行,支付指令随时发送随时处理。

首先,RTGS系统的显著特征在于“实时”和“全额”。既可实行非间断全额结算,也可实现支付信息的随到随处理,提高了支付效率。

其次,RTGS实现了支付信息的即时处理,将结算时隔降至最低,且所有支付业务是不可撤销的、终局性的,从而减少了清算过程中的因素干扰,提高了安全系数 货币政策目标: 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2.操作指标是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指标;

3.中介目标(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指标)之间。

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最终目标,包括: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3.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有哪些:

中介目标(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指标)之间。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主要有: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在一定条件下,贷款量和汇率亦可作为中介指标。操作指标是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指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一)主要标准:1.相关性2.可测性3.可控性 4.抗干扰性

(二)客观条件 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的优缺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 优点: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局限性: 其一,对经济的振动太大。其二,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 优点: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 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局限性:其一,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其二,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其三,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1.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2.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的进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3.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4.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5.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局限性:1.缺乏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其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差。2.各种市场因素的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3.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定义: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根本特点:针对总量进行调节 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涵义: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和不动产信用控制等。根本特点:针对结构进行调节 论述:

试论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1.在信用货币发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客观上要求信用货币的发行权应走向集中统一,由资金雄厚且有权威的银行发行能够在全社会流通的信用货币。2.国家以法律限制或取消一般银行的银行券发行权的方式,将信用货币的发行权集中到几家以至最终集中到一家大银行。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1.在银行数量增加、银行业务扩大和银行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由单一或少数银行自行处理结算和清算业务,已不能满足商品经济活动和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2.建立一个全国统一和公正的权威性清算机构,作为金融支付体系的核心,能够快速清算银行间各种票据,从而使资金顺畅流通,保证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3.关于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1.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活动的复杂化,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单个银行资金调度困难和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经常发生,因一家银行支付困难而导致金融业发生支付危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银行以至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客观上需要有一家权威性机构,适当集中各银行的一部分现金准备作为后盾,在银行出现难以克服的支付困难时,集中给予必要的贷款支持,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4.关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问题

1.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金融运行的稳定成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2.为了保证银行和金融业的公平有序竞争,保证各类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减少金融运行的风险,政府需要设置专门机构来实现对金融业的监管。3.这个专门机构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手段,还要在业务上与银行建立密切联系,以便于制定的各项政策和规定通过业务活动得到贯彻实施。5.关于政府融资问题

会计名词解释 篇6

收付实现制:指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会计主体: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会计核算服务对象,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的范围的界定。

持续经营假设:对会计主体经营时间长度的描述,是指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单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核算应以既定的经营方针和预定的经营目标继续经营下去,不需破产清算,因而其资产将按预定的目标去使用。

会计分期假设:将会计主体(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较短的,等间距的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按期考核并报告其经营活动成果。货币计量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和计量条件。

会计凭证: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据以登记账簿的依据。

会计账簿:指由一定格式的帐页所组成的,用来序时地、分类地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的名称。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设置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用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

复式记账:指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同时进行记录的方法。

填制和审核凭证:为了保证会计记录真实、可靠、完整、正确而采用的方法。登记账簿: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分门别类地记入有关簿籍的专门方法。成本计算:是将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按照一定对象进行归集,借以明确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专门方法。

财产清查:是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结算款项进行清查盘点,以查明其实物量和价值量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根据账簿记录的数据资料,概括地、综合地反映各单位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书面报告。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 篇7

答: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在对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资产进行初始确认时, 应当对被购买方拥有的但在其财务报表中未确认的无形资产进行充分辨认和合理判断,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 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一) 源于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

(二) 能够从被购买方中

分离或者划分出来, 并能单独或与相关合同、资产和负债一起, 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交换。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及其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二、企业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相关业务, 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是指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及其他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缓释合约, 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 信用保

护买方按照约定的标准和方式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信用保护费用, 由信用保护卖方就约定的标的债务向信用保护买方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融合约。信用风险缓释凭证, 是指由标的实体以外的机构创设, 为凭证持有人就标的债务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可交易流通的有价凭证。

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应当根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合同条款,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判断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否属于财务担保合同, 并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 属于财务担保合同

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除融资性担保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第八条的规定处理外, 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有关财务担保合同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中, 信用保护买方支付的信用保护费用和信用保护卖方取得的信用保护收入, 应当在财务担保合同期间内按照合理的基础进行摊销, 计入各期损益。

(二) 不属于财务担保合

同的其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 将其归类为衍生工具进行会计处理。

财务担保合同, 是指当特定债务人到期不能按照最初或修改后的债务工具条款偿付时, 要求签发人向蒙受损失的合同持有人赔付特定金额的合同。

开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相关业务的信用保护买方和卖方, 应当根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分类, 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或《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进行列报。

三、企业采用附追索权方

式出售金融资产, 或将持有的金融资产背书转让, 是否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答:企业对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的金融资产, 或将持有的金融资产背书转让, 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 确定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企业已将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 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 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 应当继续判断企业是否对该资产保留了控制, 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代付业务, 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委托行 (发起行、开证行) 与受托行 (代付行) 签订的代付业务协议条款判断同业代付交易的实质, 按照融资资金的提供方不同以及代付本金和利息的偿还责任不同, 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 如果委托行承担合同义务在约定还款日无条件向受托行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 委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将相关交易作为对申请人发放贷款处理, 受托行应当将相关交易作为向委托行拆出资金处理。

(二) 如果申请人承担合同义务向受托行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 (无论还款是否通过委托行) , 委托行仅在申请人到期未能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的情况下, 才向受托行无条件偿还代付本金和利息的, 对于相关交易中的担保部分, 委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财务担保合同的规定处理;对于相关交易中的代理责任部分, 委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一收入》处理。受托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将相关交易作为对申请人发放贷款处理。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和其他相关准则的规定, 对同业代付业务涉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贷款承诺、担保、代理责任等相关信息进行列报。同业代付业务产生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得随意抵销。

本条解释既适用于信用证项下的同业代付业务:也适用于保理项下的同业代付业务。

五、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 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的, 应当按照《关于执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做好2009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财会[2009]16号) 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 (财会[2010]15号) 的规定对每一项交易进行会计处理。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直至丧失控制权的各项交易属于一揽子交易的, 应当将各项交易作为一项处置子公司并丧失控制权的交易进行会计处理;但是, 在丧失控制权之前每一次处置价款与处置投资对应的享有该子公司净资产份额的差额,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确认为其他综合收益, 在丧失控制权时一并转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损益。

处置对子公司股权投资的各项交易的条款、条件以及经济影响符合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 通常表明应将多次交易事项作为一揽子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1) 这些交易是同时或者在考虑了彼此影响的情况下订立的; (2) 这些交易整体才能达成一项完整的商业结果; (3) 一项交易的发生取决于其他至少一项交易的发生; (4) 一项交易单独看是不经济的, 但是和其他交易一并考虑时是经济的。

六、企业接受非控股股东

(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 直接或间接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的, 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接受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确认条件的, 通常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是, 企业接受非控股股东 (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 直接或间接代为偿债、债务豁免或捐赠, 经济实质表明属于非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 应当将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

企业发生破产重整, 其非控股股东因执行人民法院批准的破产重整计划, 通过让渡所持有的该企业部分股份向企业债权人偿债的, 企业应将非控股股东所让渡股份按照其在让渡之日的公允价值计入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 减少所豁免债务的账面价值, 并将让渡股份公允价值与被豁免的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控股股东按照破产重整计划让渡了所持有的部分该企业股权向企业债权人偿债的, 该企业也按此原则处理。

七、本解释自2013年1月1日施行, 不要求追溯调整。

银行会计名词解释 篇8

入世后,我国银行业伴随着改革的步伐在防范经营风险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几大国有商行都发生过大案要案。分析这些案件大多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必须先防范会计风险。而银行会计风险的形成除了支付过程中的风险、银行内控机制方面的漏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会计信息失真。本文着重就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和确保会计信息真实谈点粗浅看法。

一、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几点对策

分析银行会计风险,其产生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时下不少金融诈骗犯罪通过伪造各类证许和票据骗取银行资金,而银行工作人员不按操作规程办事,让犯罪分子钻了空子;二是银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相当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会计制度缺乏深刻了解,不自觉地违纪违规操作,导致差错发生;三是不少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滞后,往往成为风险的直接原因。针对上述分析,笔者认为, 要防范银行会计风险须从这样儿个方面入手:

(一)要防范支付结算过程中的会计风险。近年来,银行支付结算風险大量上升,有这样几种表现:利用联行套取银行资金;利用票据进行诈骗;签发不合乎规定的票据骗取银行信用;伪造假凭证套取银行资金。等等。针对上述作案表现,我们也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杜绝。一是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制定支付结算操作规程,规范支付结算业务操作,减少漏洞。二是严格操作规程,不得随意简化账务流转程序。三是银行会计临柜人员必须熟悉每一种支付结算方式和各项支付结算法规,把握各项法规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开展支付结算业务。四是银行临柜人员必须掌握辨别真假票据和结算凭证的本领,以适应柜台监督的需要。五是银行会计人员要能够把握支付结算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容易出风险的票据和结算方式给予重点关注,在支付结算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严把票据的审查关、签发关、承兑关、付款关、挂失关等,杜绝重大差错、事故和案件的发生。六是严防银行内部人员作案,对一些关键岗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七是加快我国支付系统现代化进程,从支付结算手段的改革上,遏制支付结算风险的发生,同时,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行要做好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工作,严格操作权限,防范计算机犯罪。八是严格支付结算纪律,严惩支付结算业务中的犯罪行为。九是加强支付结算业务宣传,让客户理解掌握各钟支付结算方式的处理环节及其要点所在,杜绝由于客户原因形成的银行支付风险。

(二)要加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堵塞风险漏洞。加强内部控制是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有力措施之一。虽然,内部控制必须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目标而定,不可统一规定,但在银行会计手工处理与电算化处理并存的情况下,应分别从手工和电算化处理两个方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手工操作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各行劳务组合情况,规范会计凭证的传递及帐务处理程序,规定每个工作点应完成的任务,在帐务处理程序中选择关键控制点,通过帐帐、帐实、帐证各自是否相符,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堵塞漏洞。

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建立内控制度。采用电算化会计处理以后,银行各个管理部门越来越依赖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而这些记录和报表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取决于内控机能的强弱。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潜在的控制问题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更多,更为复杂,其技术性也要求更高。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风险,如系统文件被破坏等。所以,要提高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针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特点,从电算化系统的研制开发与维护、职责分离、系统鉴定、应用环境、操作、数据输入、输出、系统安全、硬件与软件控制等多方面研究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措施。

(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从根本上化解和防范风险。会计人员是一切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所以提高其素质是重中之重。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关键一环是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熟悉法律知识,以确保国家有关财经法律制度在银行会计管理中的具体落实。各行应将散布于各法律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整理,使之转化成银行会计业务操作和管理规程,使法律更具可操作性,缩短国家法律与银行会计工作的距离。《会计法》是银行会计

工作的基本法律,银行会计管理一定要认真落实,严格执行。同时还要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实施细则,以便更好地依法搞好银行会计管理。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何谓信息,按照信息论的解释,即用符号传送的报道,且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会计信息则是关于一个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具有会计专业技术特色的个体信息。银行作为经营钞票的特殊企业,跟所有的企业一样,其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银行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必将使银行经营产生极大的风险。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反映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帐目管理混乱。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帐帐、帐证、帐表、帐实不符。二是随意调节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三是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不遵循一贯性原则。四是会计报表编制失真,擅自改编各种财会报表,以假乱真。之所以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主要是内部防控存在漏洞;外部监督很不完善;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防控网络不周密等。

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各种表现及其根源,笔者认为要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即:内部财务监察稽核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对会计执行情况定期盘点,帐实核对,发现错位,及时纠正;全面预算制度,科学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执行程序,及时反馈分析结果,对预算差异及时调控;

内部审计制度,及时对本单位及下属部门财务收支、经济活动进行再监督;总会计师制度,为正确反映会计信息在组织上创造有力条件。

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违法性失真行为的查处力度。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通过其独立、客观、公正的鉴证作用,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止,提高信息质量;要改革政府审计,逐步将其包揽的应由社会承担的审计业务交还给社会审计;要完善财政、税务、物价监督,及时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检查,特别是对企业会计的真实性进行检查,发现有不实信息及时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追究。

其三,建立会计信息网,通过网络实现会计监督的群众性与广泛性,通过网络接受信息使用者的随时监督,使财务信息始终处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财务的透明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还要设立会计诚信档案,列出虚假会计信息黑名单,对制造假信息的有关部门和人员予以曝光,通过社会舆论让企业、经营者、会计人员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牢牢把住会计信息真实性大关。

其四,积极推行会计委派制,改变现有管理体制中经营者轻易操纵会计帐务的问题。要逐步实现会计人员与所在单位脱离依附关系,使之能不受外界力量的左右,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事物,独立行使《会计法》所赋予的职责和权力,为社会提供全面、连续、系统、完整、真实的财务信息。

其五,要加大会计检查和执法力度,不断净化理财环境。对发现的会计信息不真实的问题,在分清责任和原因后,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从而有效地遏制会计造假。

其六,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多元防控的网络。以银行会计为例:一是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分析网络。商业银行的会计分析在上报其上级行的同时,必须报至同级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汇总逐级拟写高水平的会计分析,使中央银行在宏观上掌握会计信息动态。二是各级人民银行基层行要在主管行长领导下,建立由会计、货币信贷、调查统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会计分析小组,并定期召开有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计分析联席会议,研究会计分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会计分析岗位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把会计分析工作的责任、权利细化,实行定岗位、定人员、定责任的三定制度。四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会计分析指标体系。首先是建立健全定期的月、季、年度的全面会计分析指标体系;其次是建立健全各项专题会计分析指标体系,如信贷资金分析指标体系、结算资金分析指标体系、货币资金投放与回流状况指标体系;再次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会计分析指标数学模型,使会计分析不断向科学化、数学化方向发展。五是建立健全会计分析档案和数学库:1.提高会计分析质量,让会计分析人员掌握大量的会计分析资料,其中包括会计资料、信贷统计资料和相关经济资料,并使这些资料保持时间的延续性,当会计分析人员需要时可供随时寻找。2.建立数据库,使会计分析所运用的计算公式和数学模型所形成的各种数据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六是实现会计分析工具的现代化。要建立健全会计分析软件系统,设计出会计分析计算公式和数学模型软件,多方面提高会计分析质量。

上一篇:参战退伍军人补贴政策下一篇:致园区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运行控制的公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