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管(共10篇)
农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管 篇1
银行业是风险行业, 加强监管是实现银行信贷业务安全性, 进而推进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础性重要环节。监督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科学管理是一切企业的共同特征。银行业作为风险企业, 加强监管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一、加强银行监管的重要意义
1. 加强监管是银行深化改革的需要。
当前, 银行正处于股改的关键时期,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银行的业务发展、经营转型、内部机制改革、信贷风险防控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以什么样的面貌和精神状态、工作态度和意志来迎接挑战, 缓解压力, 关键是要营造企业文化, 由此来打造强大的团队凝聚力。通过开展银行监管教育检查活动, 弘扬银行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重塑银行员工的职业新形象;通过培养员工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经营的良好行为意识和习惯, 营造合规文化新氛围;通过发扬员工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 展现员工自信从容的新风貌, 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打造支行的精神风貌和气质。
2. 加强监管, 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当前, 银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服务是否规范, 直接关系着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通过开展监管活动, 进一步规范员工的服务行为,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特色的服务文化、高效的服务质量, 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从而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应该说, 银行规范化服务的教育和制度检查得到加强, 窗口服务在总体上大有好转, 但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不到位的现象还是存在, 不能做到主动迎客, 不能做到先外后内, 工作拖拉、节奏缓慢等问题在个别部门和员工依然存在, 这是敬业爱岗思想不稳固的表现。
3. 加强监管, 有利于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部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 部分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到位, 尤其是银企对帐制度执行上存在较大的漏洞, 是产生职业道德风险的隐患。开展监管教育活动, 让员工清楚, 哪些行为是提倡和鼓励的, 哪些行为是反对和禁止的, 知道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能做, 从源头上防范或减少各类操作风险的发生, 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并常态化。
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具体举措
1. 开展警示教育, 提高经办人员防范风险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
对已发生的风险案例分析表明, 很多经办人在办理按揭业务初期, 就应掌握开发商可能套取贷款的部分信息, 由于忽视进一步核查工作, 造成损害银行利益。对这些人应严厉惩处, 有的免职, 解除劳动合同;有的降职;有的处分;情节较轻的, 可罚款或通报批评。对现有经办人员进行警示教育, 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道德修养, 把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 从根本上避免风险发生。
2. 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 完善贷款审批制度, 用规章制度约束风险发生。
一是本着“重点留住优质的, 努力争取中间的”原则, 将目标客户群体规定为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急待改善消费条件、还款意愿强的客户。二要严格按照规定落实面谈、面签制度, 通过电话回访、上门察访的方式落实借款人相关信息的真实性, 从源头上扼止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应逐步完善个人职业情况、家庭情况、与贷款银行的关系等内容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 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三要在办理贷款抵押时, 要先取得关于抵押物适销性和市场价值的公平、合法的评估意见, 避免抵押物不足值遭受损失。对有代表性和参照性的不需要足额贷款的抵押房地产, 商业银行议定抵押价值后, 确定抵押物价值比率并发放贷款。这样既可以节省评估费用和时间, 又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四要加强贷前调查, 切实核查开发商资质等级、信用水平、领导层资信及管理水平、自有资金实力、财务状况等, 选择优质开发商。五要认真审查借款人个人资料及资信状况, 核实借款人及共同还款人真实身份, 与借款人面谈, 严禁开发商代为办理贷款事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各岗位间相互制约, 业务流程优化。
3. 加强贷后管理与监控。
一是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及时掌握借款人还款情况, 借款人出现还款异常时, 及时查明原因, 严防出现新增不良贷款。对拖欠时间较长或恶意拖欠贷款的借款人, 要加大依法收贷力度。二是加强贷后和基础管理工作。加大对开发商的动态跟踪管理力度, 密切注意其财务状况及法人代表变动情况, 积极关注开发项目工程进度、销售及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建立借款人明细台帐, 对逾期贷款采取电话、短信、上门等多种手段催收, 分析产生逾期原因。进一步完善抵押手续, 加强档案管理, 提高贷后管理的科技含量, 通过技术手段对可疑贷款进行自动分类, 使贷后管理人员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情况, 为贷后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准备条件。四是认真应对政策和法律风险。银行应加强对宏观政策、市场变化、客户群体、同业等情况的调研, 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保持应有的市场敏感性和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寻找应对法律风险的措施, 加强对法律文件的研究, 努力防范法律对贷款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安然.金融监管边界:成本收益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农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管 篇2
监管政策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作 者:吴文江
学籍批次:1003 学习中心:广东佛山顺德大良成人文化技术
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6]A 层 次:专升本
专 业:会计学
指导老师:王海连
内容摘要
内部审计是一个系统,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和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由于银行经营的高风险特性,决定了银行业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银行监管政策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银行经营管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也深刻地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发展轨迹。银监会借鉴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实际,于2006年6月27日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下称《内审指引》),这是指导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活动的第一部“根本大法”,对于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独立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逐一分析《内审指引》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其政策。
关键词 :监管政策 银行 内部审计 影响 对策
一、银行监管政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影响之一:内部审计职能需重新定位
《内审指引》第三条和第四条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保证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监管部门规章的贯彻执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框架内,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增加价值。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看,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受过训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可见,《内审指引》上述规定是银行监管部门在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科学界定,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内部审计定义和目标在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具体化。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已经与国际标准趋于一致,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已经从监督评价转为监督评价与咨询活动并重,关注重点已经从查错纠弊转为更加关注组织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服务目标已经从单纯为管理层履职服务转为致力于为组织增加价值。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做法和《内审指引》要求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仍有较大的差距,需重新进行定位和审视。
影响之二:内审组织体制需改革完善
《内审指引》从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审计权限、报告路线等方面对内审组织体制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明确规定。关于内审管理体系,《内审指引》第九条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审计预算、人员薪酬、主要负责人任免由董事会或其专门委员会决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二十八条也规定,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应当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实行全行系统垂直管理。下级机构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上一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总行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董事会负责。关于内审组织架构,《内审指引》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负责建立和维护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董事会应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少于3人,多数成员应是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主席应由独立董事担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审计全系统经营管理行为的内部审计部门,可设立一名首席审计官负责全系统的审计工作。首席审计官由董事会任命并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核准范围”。关于内审权限,《内审指引》规定,内部审计部门“有权及时、全面了解经营管理信息,并就有关问题向审计对象和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质询、取证,有权列席或参加与内部审计部门职责有关的会议,有权向董事会直接汇报审计发现,有处理建议权和必要的处罚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二十七条也规定,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有权获得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信息和管理信息,并对各个部门、岗位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的监督和评价。关于内审报告路线,《内审指引》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与垂直管理体系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报告制度和报告线路”,“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应按季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报告审计工作情况。每年至少一次向董事会提交包括履职情况、审计发现和建议等内容的审计工作报告”。
影响之三:内部审计领域需拓展延伸
《内审指引》规定了内部审计事项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合规性及合规部门工作情况;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风险状况及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程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维护的情况;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风险相关的资本评估系统情况;机构运营绩效和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等。由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已经开始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新领域拓展和延伸,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了“英雄用武之地”。
(一)内部控制领域:内部审计是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监督力量,是COSO内控框架的组成要素之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指出,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回顾和检讨,并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银行组织结构、经营状况、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对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评价,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二)风险管理领域:商业银行的核心活动是经营和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是管理层的一项主要职责,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工作,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估和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内审指引》开宗明义就指出,内部审计工作应当“以风险为导向”,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要以风险为中心,关注、识别、评估、衡量和监督控制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各类风险,通过检查、测试、评价等各种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缓释风险的控制措施和稽核建议。对操作风险,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定期检查评估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作情况,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新出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进行独立评估,并向董事会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情况。对市场风险,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充分和有效性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既要对业务经营部门,也要对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进行。
(三)公司治理领域: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明确规定,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应设立审计(稽核)委员会,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包括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实施的监督。影响之四:内部审计技术需积极创新根据《内审指引》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稽核确认,还包括就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有关问题提供业务咨询、反舞弊调查、内控评价等各类增值服务,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方法、技术、工具、手段也面临着升级换代。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内部审计方法看,主要侧重于事后的静态的合规性审计和单个项目、常规性片面审计,检查被稽核单位的若干个产品线、控制环节是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以此来判断被稽核单位的内控管理是否有效,无法真正将稽核关口前移,在事前、事中揭示被稽核单位经营管理中的各项风险,即使开始尝试运用COSO五要素框架对被稽核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但由于测试检查的重点在具体业务产品和控制环节上,作出的评价难免会以偏概全,无法全面、系统地反映被稽核单位的整体内控管理状况和水平。从审计技术角度看,稽核手段一般都为询问、复算、观察、浏览、实地盘存等等,而很少开展穿行测试、抽样统计、函证、业务流程图、内控问卷调查、控制自我评估(CSA)等检查技术和程序,即便在审计过程中使用调查问卷和抽样技术,也缺少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对内控五要素进行评价的调查问卷,抽样一般也都是人为判断,随意性较大,而且虽然也开始借助于电脑技术开展非现场的辅助审计,但应用覆盖面不足,非现场稽核数据分析缺乏深度挖掘和再利用价值。因此,为适应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和内部业务发展的要求,内部审计技术需积极进行创新。
影响之五:内审人员素质需着力提升
《内审指引》对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水平、从业经验和道德准则作了详细规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也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配备充足的、具备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并建立专业培训制度,每人每年确保一定的离岗或脱产培训时间”。随着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作用的不断加强,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二、内部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对策之一:目前,在我国大型银行中,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陆续成功实现了上市,上市后,随着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要求的提高,对商业银行内控合规体系建设空前重视,管理层也更希望内部审计在提升银行价值、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独特的建设作用,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目前内控合规的重要性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对此各家商业银行要有充分的认识,并按照《内审指引》的要求对内部审计的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对稽核章程重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树立新的工作目标,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所在。要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内审指引》,加大对审计职能定位的内部宣传力度,使本机构全体员工人人知晓内部审计的职责、作用;要以审计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构建职能管理、合规控制、内部稽核三道防线内控体系,将内部审计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健全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积极转变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水平。
对策之二:要循序渐进地推进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之路。为此中行做了许多探索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总行垂直管理的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首先是确立了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其次是构建了新型的内审组织架构,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后是确立了全新的报告路线,稽核部门向董事会及其稽核委员会/上级稽核部门报告稽核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各级稽核工作人员还有权越级直接向董事会及其稽核委员会报告稽核发现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这一报告路线的设计既保证了内部审计的充分独立性,又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改进垂直化审计管理的有力措施。
对策之三:虽然内部审计领域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资源捉襟见肘的实际情况和内审发展阶段特点,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重心仍应放在稽核确认和内控评价上,因为这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基础性工作,是做好风险管理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的前提条件,而不能一味地赶时髦,贪大求洋,食洋不化。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国际银行的内部审计师在保证和咨询活动上的时间分配比例一般是:内部审计占75%,培训占5 %,咨询占20%。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当将至少80%的精力放在稽核确认和内控评价上,而且应当逐步减少现场稽核检查的比重,提高内控评价的份量。
农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管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会计管理 内部控制
目前,面对加入WTO的挑战,国内银行同国外银行相比,其差距是多方面的,其内部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或是内部控制软弱。反映在银行会计方面,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弱化等。本文拟对当前我国银行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及制约银行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发展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对如何改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社会环境,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进行一些探索。
商业银行的高风险特征,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责权分明、相互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控机制。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监控的第一道防线,健全有效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是银行内部控制的首要内容,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在商业银行运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商业银行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强化管理,银行会计内控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内控机构不断健全,内控制度日趋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范、化解了经营风险,为保障稳健经营、促进业务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商业银行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会计核算体系和核算手段有了跨越式发展,核算体系和核算手段的发展以及不断推出的新业务,也给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提出了新课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间竞争日趋激烈,出现揽存难、放贷难、收息难的局面,部分行从局部利益出發,乱拉存款,乱用会计科目,随意处理会计账务的情况时有发生。内控制度不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内控观念滞后,过程控制不到位,有章不循,违规违章现象时有发生,贪污、诈骗、内外勾结、挪用清算资金、违规挂账等大案、要案时有出现,尚未彻底抑制。从银行内部来讲,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内控风险,,特别是会计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一是把会计内控制度表象化,不能深层次理解内控制度内涵;二是口头上重视行动上滞后;三是重效益轻内部管理;四是人情关系代替制度的现象依然存在。
2.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现存的主要问题
2.1对会计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会计风险意识淡薄
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人员在办理各项业务的活动中因种种原因导致破坏银行信誉、造成资金损失、损害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主要包括核算风险、出纳风险、会计监督风险、人员管理风险等若干方面。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大多数银行会计人员停留在强调会计工作要做到“账平表对”、“账证、账账相符”、“钱账分管、印押证三分管”等规章制度的表面。但随着业务内容的复杂化,风险因素的增加,会计人员甚至高级会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落后于现实,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重规模、轻管理。
2.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动态的更新、补充
对商业银行来讲要建成真正的、具有国际水平的、规范化的商业银行,实现其各项既定目标,必须随着其业务的日新月异,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有效的内控制度。在现实工作中,商业银行往往忽视了会计内部控制是一种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环环相扣、平衡制约的动态机制,而常常反应为一成不变、机械僵化的形式,有些明显陈旧的规章制度或操作程序不能被新的更科学的制度所替代,特别是目前新的业务品种、金融工具不断推出,如果不及时调整补充内控制度,将无法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2.3执行规章制度未落到实处,有章不循和违章操作现象严重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得到有效的执行才能发挥作用,但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会计基本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法》、《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制度和“双人复核”、“大额授权”、“逐级审批”等业务的规定,贪图简单,越权操作,业务处理具有主观随意性,给作案分子以可乘之机。
2.4会计内部管理的重要控制环节控制不严
重要凭证、业务印章、密押器、金库钥匙、备份数据、会计档案等重要物品的保管;账户开户和销户环节的程序;会计科目的使用以及核算要素的管理都直接关系到业务的顺利进行和资金的安全。但目前一些银行在这些方面仍存在着很多漏洞,管理混乱,如对空白重要凭证保管不严;凭证装订不及时,随意放置;调阅凭证未按规定进行审批、登记;企业开销户手续过于简单;密码长期使用且管理手段差等现象时有发生,成为会计案件的发案点。
2.5银行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核算和监督是银行会计的两大职能,会计监督可以说是会计部门控制的基础。而目前银行会计过于偏重核算职能,对诸如现金管理、大额支付凭证审核、经营活动的合法及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等缺乏有效的监督。由于长期以来对银行会计监督职能重视不够,在这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研究较少,导致至今也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监督主要采用事后稽核、会计检查和审计,辅之以会计工作等级考核等手段,但实际上这些手段对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监督和控制职能未能充分体现。
3.强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3.1提高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近几年金融业案发势头上升,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地损害了银行的信誉和形象,影响了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案件高发除了外部环境和作案人主观贪欲外,也集中反映了一些行内部管理薄弱、漏洞百出,使作案分子有机可乘,对此必须从解决思想认识着手,认识到内部控制是风险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加强内部控制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中,要求员工充分理解制度的内涵,了解制度的作用和防范内容,由被动的遵循制度转变为主动以制度为准绳,规范日常的业务操作行为。
3.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一套规范、完善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商业银行要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争取主动,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严格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的要求,加快建立自身内部控制系统,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银行内部控制活动最终要达到三个目标:经营活动依法合规性、财务报告真实性、业务操作系统效率性。为达到这三个目标,将内部控制分为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系统和稽核监督。我国商业银行按照国际金融机构惯例建立内部控制框架才刚刚起步,应从我国实际出发,认真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方面的经验,建立一套规范、完善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使各种风险在刚出苗头时就能被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确保金融机构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
3.3建立严格的考评体系,规范银行会计内部控制行为
应完善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素质的激励机制,建立一套责权明确、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取得成果进行评价。对管理严格、责权分明、案发率低的单位进行奖励,切实把会计管理绩效与物质利益激励紧密结合起来。
3.4落实人本管理,控制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为适应加入WTO需要,近年来进行了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后的干部员工队伍年轻化,思想比较活跃,情绪多变,对遵守制度缺乏应有的重视,在某些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在工作中存在随意性的现象。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坚持依法治行的经营方针,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遵纪守法、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员工的内控意识,提高员工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在员工中加大宣传力度,使员工逐步认识到工作的随意性和一般性违章行为随时都可能成为案件的隐患,只有严格遵章守制才是自身安全的切实保障。在员工思想中扎牢安全网,绷紧防范这根弦。
参考文献:
[1]周宏杰.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规范[J]. 理论界,2003,(1).
[2]蒋建华.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稽核[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浅析公司会计的内部监管体系 篇4
一、内部监管的构成
国际上存在两种内部监管机制:单层董事会制和双层董事会制。单层董事会制下的内部监管, 只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 同时在董事会下设置各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多由非执行外部董事组成, 共同行使监管职权。审计委员会设在董事会下, 对内部监管起主要作用。审计委员会是隶属于董事会下的为控制监督服务的组织, 是代表董事会对外与注册会计师沟通的机构, 也是隶属于管理层下的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组织。为了确保审计委员会的职能能够充分履行, 委员会成员中, 独立董事应占1/2以上, 至少有一名独立董事是财务专家, 有一名是法律专家。
双层董事会制下的内部监管, 是在股东会下同时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 由监事会行使监管职权。双层董事会制内部监管还分为垂直式和平行式。垂直式指监事会与董事会成垂直“领导”关系, 董事会会在计划某项交易的初期就让监事会参与, 监事会有权否决某些交易。平行式指监事会与董事会是独立平行的, 监事会只履行监管责任, 对董事会的行为只能评价, 而没有否决权。监事由股东会选举, 和董事的任职资格基本相同, 在内部监管上起主要作用。
二、公司会计的内部监管体系所涉及的内容
1.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现阶段, 许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大部分的企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对于会计信息的失真仍然控制得不到位。第一, 合理、有效地设置会计机构。将企业的会计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分立, 分担不同的职能, 分属不同的领导。财务管理部门由总经理领导, 负责日常的财务相关工作。会计部门由董事会领导, 对董事会负责。主要会计人员由董事会任命, 这样可以使会计人员真正成为财务信息供给的主体, 为会计人员的独立工作创造条件, 使其有能力拒绝管理人员的不合理要求, 从而有效地避免管理人员舞弊。第二, 加强内部审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对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的内部审计监督, 由监事会领导, 对监事会负责。健全董事会、监事会机构, 使其认真履行其职责。职位分离, 解决好大权掌握在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人手中的现象, 防止其独断行事, 为自己谋私利。第三, 明确财务人员信息供给主体的地位, 强化披露财务信息的内部监督, 建立监督人员在企业中行使其职权, 保持高度独立性的保障机制。
2. 健全公司的内部约束机制
公司会计内部监管体系的建设要重视内部约束的力量。要求企业以《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 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 以会计准则为依据, 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约束机制。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约束机制, 完善基础管理制度, 控制舞弊行为, 防范经营风险。第一, 改革现行财务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建立对其的管理约束机制。财务会计人员通过上级财务会计部门统一管理, 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职权, 保持财务会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从源头上阻断财务会计弄虚作假, 充分发挥广大财务会计人员依法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作用, 使企事业内部财务会计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第二, 要明确企业单位责任主体在财务会计监督中的责任。现阶段, 很多公司中, 大多数的单位负责人权责过大, 对其限制不够。有时候, 这些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认识不够, 任意指挥;还有的单位负责人不顾公司的利益, 利用财务工作为自己谋私利。这就严重阻碍了企业财务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 我国企业应进一步落实《会计法》关于“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规定, 加强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财务相关知识的培训, 使其懂财会法律、经济法规。同时, 还要让其明确违反财务制度和法律的严重后果, 使其切实对自己负责, 对单位负责, 认真履行相应法律赋予的财务会计责任。
3. 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
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应包括对企业会计法规遵守情况的监督、对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运行各程序的监督。公司各个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等法规的要求, 健全单位负责人负责的, 由会计人员自我检查、审计部门全程审核、会计部门内部稽核相结合的, 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基础的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力争把不合格的虚假的会计信息消灭在企业内部, 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以保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维护单位的信誉。企业管理者要借鉴国家颁布的评价体系构建内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 全面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结语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体, 其职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2007年1月1日后新的会计准则实施, 也给会计人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公司一定要重视内部监管中会计人员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其力量, 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进行诚信教育,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诚信的会计氛围, 只有这样, 才能为公司内部监管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蒋晓凤:论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管[J].现代商业, 2009, (26) .
[2]谭丽丽, 魏春奇:企业集团内部会计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财政监督, 2006, (2)
会计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篇5
-------------------------
编辑整理: 出纳工作内容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会计国际化必然会对各国的经济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对银行监管的影响尤为显著。为有效应对会计国际化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会计和银行监管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协调会计与银行监管之间的关系,保证银行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
农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管 篇6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 盈利能力降低, 经营风险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现在的经营利润主要依靠利差收入。利率市场化后,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必然会提高存款利率, 而为了争夺更多的贷款客户又必然会降低贷款利率, 利率的变动可能会带来银行资产价值与收益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的不对称变化, 银行会面对利差收窄风险, 主营业务利润受到巨大影响, 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随之上升。
(二) 金融创新加快, 业务转型风险加大
利率市场化后, 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空间缩小, 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 传统的业务结构已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迫使商业银行打破原有的经营模式, 持续不断地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的金融服务产品, 以金融创新来分散风险, 并保证盈利能力的稳步增长。但是业务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 新兴金融产品存在着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 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业务转型的风险。同时, 对于内部监管而言, 又意味着监管范围的扩大和监管难度的增加。
(三) 资产负债变化, 流动性风险加剧
长期以来, 流动性风险都较为复杂、隐蔽且难以爆发。但利率市场化后, 存款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必将会被推高, 出于保值增值的角度考虑, 资金的流动性会更强, 在此情况下, 就容易引发存款“大搬家”和银行间恶性竞争的加剧。另一方面, 利率波动与热钱的跨境流动相互影响, 银行监管难度加大, 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引起宏观经济动荡, 危及金融秩序稳定。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建议
在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 为应对利率变动带来的诸多风险, 商业银行必然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 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提高存贷款定价能力, 加快完成业务经营转型, 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因此,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也必须跟上业务发展变化的步伐, 建立符合其自身发展状况的内部监管体系和监管模式, 以降低和控制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一) 牢固树立风险监管意识, 强化宏观监管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商业银行可能因经营失误而发生倒闭。如果银行内部不转变监管理念, 仍停留在以前的合规性、操作性、微观的单笔业务操作监管层面, 那将不足以抵抗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必须从合规监管转向风险监管, 从微观单笔监管转向宏观全局监管, 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监管过程, 从宏观上加强对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监测和控制, 以提高抗击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二) 扎实推进利率管理审计项目, 做好微观监管
利率市场化后, 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包含再定价风险、选择权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及基差风险。为应对这些风险, 商业银行要提高主动应对能力, 内部监管部门更应起好指导参谋的作用。内部监管部门要将利率管理审计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抓, 重点审计利率管理部门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利率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数据库建设的完整性、风险参数设置的科学性及风险模型设置的合理性等要素, 不断提高内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 积极参与金融创新产品监管, 实施有效监控
利率市场化催生的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使商业银行面临着业务转型的经营压力。建议银行内部监管部门积极参与金融新产品的研发过程, 了解和掌握产品属性, 加强产品风险监控, 有效识别金融新产品上市的必要性、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及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点, 查处以创新之名规避监管或者打擦边球的行为, 及时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避免对高风险业务的过度追求。
(四) 完善非现场监管, 转变监管方式
相对利率的频繁变动, 现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匮乏, 已无法对利率波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监测和预警。银行内部监管部门应建立对利率波动的高频度常态非现场监测体系, 并逐步健全对利率市场化后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分析和管理系统。对非现场监测发现的利率走势异常、存贷利差变化异常等相关风险预警事项, 内部监管部门可采取较为灵活的监管方式, 不拘泥于项目形式, 甚至可以一事一查, 及时地进行核实监管。
(五) 加强监管人员培训, 促进素质提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对银行内部监管人员也是如此, 但现有的内部监管人员擅长的还只是传统的信贷业务和财会业务监管。利率市场化后, 急需一批既了解金融市场化知识, 又具备识别、计量和控制市场化风险的复合型监管人才, 这就对监管人员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专业人才的匮乏, 内部监管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加大培训力度, 建立专业人才库, 实施持续的专业技能培训, 使大量的监管人员成为利率风险管控和金融创新监管等方面的复合型监管人才, 以保证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银行内部监管工作的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景红民.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法, 2012 (14) .
[2]赖志坚.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J].银行监管研究, 2012 (5) .
[3]郑科.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风险防控[J].商界论坛, 2012 (7) .
农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管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内部控制,规范
1 上市公司基于内部控制规范的会计监管:问题提出
会计监管被视为一种促使市场经济透明化的重要机制, 通过国内外的实践证明, 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能够有效地遏制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的操纵, 最大限度地维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有效的会计监管是企业内部监管、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系, 自从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案出台后, 单从外部完成会计监管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所以更多的目光开始投向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机构内部控制层面。
内部控制与会计监管之间的既有差别, 又有联系。差别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作用客体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内部控制与会计监管又存在联系, 两者不仅有共同的理论依据:委托—代理理论, 而且两者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内部控制与会计监管两者结合可以协调发展。首先, 良好的控制环境会提高会计监管的效果。控制环境通常包括治理结构、组织结构、权责分配、企业文化等, 这些要素对于会计监管的实施及其效果产生影响, 可见, 要发挥会计监管的作用,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必不可少。其次, 强化内部控制能够降低会计监管成本。因为两者在目标上具有重合的部分, 内部控制在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 也间接地实现了会计监管的目标。一方面, 内部控制自身有效, 外部会计监管就可以借用其工作成果;另一方面, 会计监管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的强弱进行划分, 缩小范围分类进行监管,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最后, 有效的会计监管会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会计监管的范围应延伸到内部控制, 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应予以惩罚, 敦促企业将内部控制建设落到实处。
内部控制与会计监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欲发挥会计监管的作用, 必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如今, 内部控制是会计监管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和内部保证, 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的研究重点也开始转向内部控制。为了适应发展潮流, 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对会计监管和内部控制界定和理解的基础上, 对“基于内部控制规范的会计监管”予以界定: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角度出发, 结合内部控制的目标, 对会计监管体系进行重构和补充, 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意识, 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2 上市公司基于内部控制规范的会计监管: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 我国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加强和完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 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下本文在总结发展情况的同时, 主要对基于内部控制规范的会计监管存在的不足加以分析。
2.1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 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结构设定的大环境之下, 同时公司治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方面。虽然我国《公司法》对于公司治理结构有一定的约束,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1.1 股权结构不合理, 董事会功能难以发挥
一方面,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 股权过于集中化, 这样会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缺乏制衡, 拥有绝对或者相对控股权的大股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易采取不正当的行为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 上市公司中在经理层担任职务的董事比率偏高, 甚至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 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制衡机制失效, 蓄意操纵盈余及造假行为的发生不足为奇。
2.1.2 监事会作用有限
监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专门从事监督的机构, 负责对董事会和经理的行为进行监控, 防止他们损害公司的利益。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方面, 如监事会规模偏小、组成人员来源于企业内部, 与被监督对象有上下级关系, 受内部人控制;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 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对监事会激励不足;监事会成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等。这些因素使得监事会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2.1.3 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制度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部门是执行会计监管的重要职能部门, 通过内部审计, 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会计工作加以检查。但是从目前来看,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未得到执行。一些上市公司不注重内部审计部门的组建,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业务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 受企业内部的限制较多。除此之外, 内部审计的定位矛盾,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内部机构, 独立行使监管职能;《审计法》则规定, 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一部分。这种矛盾使内部审计很难发挥应有作用。
2.2 企业组织结构、权责关系不明确
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会使内部会计监管效果优化, 会使内部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有效实施,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职责分配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的问题, 通过职责划分, 将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牵制, 防止舞弊和虚假会计信息产生。
我国现阶段一些上市公司, 特别是国企改制的股份有限公司, 仍然使用改制之前的管理模式, 组织结构不合理, 内部权责关系不明确。主要表现为:机构设置冗杂、臃肿;管理层次过多, 具体职责分配出现重叠或缺失现象, 各个层次之间混乱, 向谁负责, 向谁报告都不明确;官僚现象时有发生等。这些都会影响内部控制活动, 进而影响会计监管。
2.3 内部控制人文环境欠缺
2.3.1 人力资源政策不完善
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 对激励员工工作、提高员工素质与开展会计监管有很大帮助。在我国由于人力资源政策不完善, 使得会计信息失真进一步加剧。如管理层人员的选拔聘用机制, 当前经理人市场不完善, 大多数经理人是通过行政任命, 而不是通过公开透明的市场机制, 这就容易使经理人忽略企业的长远发展, 更加注重自身利益, 再加上受到的监督约束力小, 违法机会成本小, 一些经理人为了“业绩”操纵利润和粉饰报表。再如, 会计人员的招聘制度存在缺陷, 一方面容易造成内部人相互勾结, 会计人员不能排除利益的干扰, 提供虚假信息;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造成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不可靠。
2.3.2 企业文化缺失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价值观念的集合。”它引导着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参与, 能够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 但是我国上市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起步较晚, 对于企业文化重视不够等原因使得企业文化仍处于缺失的状态。具体来说, 高层管理者没有内部控制思想, 缺乏风险意识, 内部控制建设滞后;管理者存在短视行为, 职业道德缺乏, 会计人员责任意识差, 缺乏使命感;监督主体意识淡薄, 自律能力差, 唯命是从。
2.4 外部监管部门存在缺陷
我国现阶段政府监管部门有财政部、审计署、税务总局、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 主要各监管部门自成体系, 缺乏主动协调配合, 有时会出现职责的重叠与缺失, 导致会计监管没有形成合力、监管能力大打折扣。特别是各政府部门在制定措施、政策时, 由于各主体出发点和期望不同, 往往造成各部门争相出台规定, 导致各项法规缺乏内在一致性, 不利于对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信息进行监管。
3 上市公司基于内部控制规范的会计监管:完善思考
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的是建立有效的机制来监督内部运行, 加强风险管理, 以实现最终的目标。通过前文的论述可知, 在我国现有的会计监管体系下, 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应顺势转向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因此, 笔者希望通过对基于内部控制规范的会计监管探讨考, 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以实现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这样的阶段性目标, 进而实现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 从根本上保证相关者利益, 提高监管效率这样的总体目标。
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内部治理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环节, 是内部控制环境的要素之一, 所以笔者就内部治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1 优化股权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 这是公司治理中的关键问题。首先, 对于国有经济, 要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 逐步减少国有股的比例, 发挥多元持股的优越性。上市公司可通过可转换债券、股份回购等金融工具, 扩充流通股的比例, 在保证国家对国有企业控制的前提下, 促进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 实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其次, 在形成多元股权结构的同时, 促进各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和参加股东大会, 强化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控制, 尤其针对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最后, 培育发展机构投资者也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局面。机构投资者可以将众多小股东的资本集中起来, 增强实力, 从而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利益, 促使管理层披露可靠信息。
3.1.2 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的功能
强化董事会的监管功能可增加董事会独立董事的比重。首先要规范独立董事的选聘制度, 明确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对独立董事的推选比例, 保证中小股东提名的独立董事不受大股东影响的表决制度。其次, 对于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 应考虑其管理背景、专业背景, 选择那些有精力、有能力且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 人格上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的人员担任。再次, 要充分考虑对于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 如信誉机制。最后, 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 如建立独立董事基金, 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等。
加强监事会建设, 以保证其能独立、有效地对公司财务和董事会、经理层执行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第一, 监事会应真正由股东大会选出, 对股东大会负责, 监事会的报酬和其他福利应由股东大会决定, 不受董事会或经理层干预。第二, 扩大监事会的规模, 降低内部成员的比重, 吸收控股股东以外的其他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参加, 如银行、国家审计机关、中小股东等, 使监事会成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各种操纵行为的主体。第三, 赋予监事会更大的监督、弹劾、罢免、起诉的权利, 还可赋予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内外部审计人员的选择权。
3.1.3 加强内部审计的地位
首先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 为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应层次分明, 在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审部门, 内审部门应完善财务审计, 兼顾经营审计、合规审计等。最后,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业务素质, 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和专业考核, 加强与社会审计的交流合作。
3.2 设置科学合理、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
企业应结合经营目标、职能划分和管理要求, 根据自身特点设置内部机构, 明确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和基层作业单位的职责权限。例如, 为解决组织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的问题, 可重新构建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再如, 注重内部牵制,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会计信息应增加复核审批等程序, 实行岗位轮换制, 对关键岗位应轮换频繁一些。
3.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高层管理者处于关键地位, 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各项新制度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对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予以足够重视。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包括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建立严格的聘用体制, 提供多渠道的后续培训, 建立定期考核机制, 以适应会计业务的不断发展。
3.4 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
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管机构, 也可借鉴内部控制, 按照“部门优势, 相应监管”的原则划分监管职能部门的职责和监管范围, 使他们在各自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 避免监管重叠或真空地带出现。可以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权限, 对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 如把财政部会计监管裁决者的角色分离, 保留政策制定的功能;也可以考虑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会计监管领导小组, 协调各部门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1]程亭.会计监管和内部控制的辨析和协作[J].会计之友, 2011 (8) .
[2]李红群.完善我国会计监管体系策略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1 (5) .
[3]王竹泉, 毕茜茜.改革开放30年会计监督的发展创新[J].会计研究, 2008 (7) .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S].2010.
[5]池国华.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监管机构改革银行债务会计准则 篇8
据路透社报道, 全球的银行监管者希望限制银行在债务价格下跌时利润或资本获得虚增的能力, 并希望修改一项被批评为过于复杂且有违常理的会计准则。
实际上, 很多银行自身也对这一做法持有批评态度, 包括摩根史丹利和巴克莱银行。今年受益于这一利润增长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大通、汇丰银行和瑞银。这一会计程序被称为债务估值调整, 这意味着如果其自有的债券和衍生品价格下跌, 银行将计入额外的利润。因为银行可以以低成本回购债务。债务价格如果上涨则被计入银行损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去年曾寻求解决这一问题, 称银行应在其收入报告中的“其它综合收入”部分中包括这一改变, 而不是将其计入利润和损失内。
农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管 篇9
关键词:金融,银行,内部监管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监管概述
内部监管,就是对一个企业或机构内部的运作、人员的配置以及资金安全进行监管控制,是为了提高运作能力,保护所控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与执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程序和措施。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根据当前国际金融行业特点,同时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实际,以及银行业务存在的高风险性,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制定监管目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内部监管有其必要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自1930 年以来,大约130 多个国家,几乎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5% 的成员国的银行业都经历过严重危机。卡尔- 约翰·林捷瑞恩的实证研究发现,许多银行内部监管制度存在缺陷。1995年,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分行的交易员里森违规操作而倒闭; 2002 年,爱尔兰联合银行因违规交易操作在远期外汇交易业务中损失7. 5 亿美元; 2005 年1 月,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勾结外部人员卷逃客户资金10. 3 亿元人民币; 2007 年,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邯郸分行的5100 万库款被盗。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各大银行都不可避免地发生金融犯罪案件,大部分是由于银行内部员工违规操作,或勾结外部人员利用银行内部监管漏洞进行违法犯罪造成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与快捷化的趋势。但近年来由于银行内部监管缺失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干扰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于是加强银行的内控建设,防范内部人员的职务犯罪,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已成为新时期银行监管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 制度不完善,监管技术落后
1. 存在重复监管与空白监管
在金融活动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对监管机构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同一监管对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存在监管机构重叠、参照监管标准不一致等问题。不同的金融机构存在不同的金融诉求和不同的指导策略,因此存在着各类机构规则和公司要求。并且各大银行业金融机构拥有自己的监管目标和监管文化,各自的监管机构在制定信息报送格式和程序、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资本充足率标准、高级管理人员资格审查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有些机构会因为同一个问题,对一个部门或分行进行不同方式的监管和检查。而在一些需要应对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关键信息整合及影响机构发展的事项和决策上,却罕有监管部门进行现场监管与稽核。这种重复监管和空白监管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2.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各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建立分行扩张规模,但内部监管机构仍“原地踏步”。很多员工大多来自基层,属于操作型人才,缺少必要的金融理论知识,人员数量也不充足。并且在监管的过程中,使用的监管手段单一低效,大多为传统的手工作业,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力。在我国相关的内部培训中,对金融监管方面的重视程度非常低,不仅课程零散,培训的次数也少,监管人员学到的技能和专业技术少之又少,必然增加监管难度,使监管水平达不到要求。
( 二) 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衡制度
任何一个内部控制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出现“搭便车”现象,由于内部控制的主体是银行管理层,内部控制的程序也由管理层设置,意味着管理层的权力可以凌驾于内部控制系统之上,那么领导可以利用职权避开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管。
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职位序列的分级明显,缺乏相应的制衡制度。一些监管部门直接按照上级部门的指示,监管结果也只反馈给相应的主管。权利得不到制衡,信息无法在各层级有效流通,监管的执行效果不佳。
( 三) 监管权责不明确,处罚力度小
尽管我国在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方面不断创新,但也存在很多重复和遗漏,如金融监管职责归属问题模糊不清。我国银行机构中的稽核部门人员监管意识薄弱,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款对其进行约束,监管内容欠缺完整性和系统性。由于缺乏相应条款的明确约束,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诿,导致存在金融安全隐患。
另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存在高风险、高利润等特点,一些业务本身就具备高杠杆性,出现问题时,监管机构的处罚却并不严厉。并对可能出现更严重问题的高风险金融产品继续保持事后监管的放任态度,使内部监管难以操作。缺乏明确有力的处罚措施,相对较低的违规成本使相关人员违规经营,而且机构内部工作人员很容易利用职务之便绕开法律监管。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监管的对策建议
( 一) 加快健全内部监管体系
以审慎监管为原则,构建严格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以及必要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树立谨慎的投资理念。实现业务部门自律,对监管机构的每一位职员规定其监管职责,杜绝遇到问题时出现推诿现象。对监管机构进行全面升级,提高内部监管人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及时对银行内部系统进行升级,时时查漏。
( 二) 加强对领导层的监督,提高监管人员责任意识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领导具有绝对权力的弊端逐步显现,金融机构内部的高层管理者更应该加强沟通,在决策实施之前应经过缜密的多层审核才能执行。建立一个制衡部门,如稽核部门直接听令于总行,对分行所有的安全问题直接上报给总行,有权利对所在行进行检查,不受控于分行领导,这样会大大提高监管力度。
对于银行来说,经济效益越高意味着风险也就越大。而在机构获取巨额利益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增大,监管部门不能只看利润,而对风险不进行防范。必须加强对职员的风险意识教育,建立内部职员不分层级的相互监督制度。
( 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银行内部制度、程序和方法,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与评估,从而达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完整监控。员工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内部监管部门要将监管落实到每一个部门,任何业务的操作都要体现“内控优先”原则。实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行灵活变更与调整,使各项业务始终能够处于内部控制的管理范围内。
参考文献
[1]陈静.现代银行内控:追求稳健发展的自我均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柴艳茹.金融监管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11.
新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银行监管,应对措施
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1、对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影响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种损失准备的基础上的,这些准备金主要用于吸收银行的各种预期损失。而新会计准则强调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之前要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贷款损失业已发生,计提准备金是资产面值与未来全部现金流量贴现值之差。这种准备金计提原则与银行监管政策的审慎性和前瞻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相矛盾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监管当局评估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审慎性更为困难。
2、新准则对银行信息披露的影响
我国银行在会计信息披露中,银行对分类信息是在表内按各种标准进行披露的,而且对某些业务的披露格式尚不统一,不同分类标准交叉混用,貌似全面披露,实际上却降低了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效率。适当地运用财务报表附注进行信息披露,可以采用附表、旁注和底注的形式。另外在披露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信息披露的适当性,又要保证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既要保护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益,又要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作为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从中得到企业全部重要的信息,以便于他们做出最佳决策,同时又要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避免由于过分披露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应结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修订。
二、新准则下的银行监管在我国的实施难题及应对措施
1、我国银行监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1)银行监管关于运用会计专业水平判断的难题
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许多会计核算政策给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宽泛的会计职业判断空间很可能造成新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会计职业判断将会出现因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会计事项进行职业判断的结果不尽相同的问题的出现,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的变数,使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面临挑战。
(2)会计框架与监管框架兼容问题日益突出
新会计准则与现行监管框架的不兼容性,主要体现在按照新准则对银行负债的划分,银行负债可以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但负债的这种划分是建立在单个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对某一类负债或者整个负债的综合考虑上,因此,每笔活期存款都应归为交易性金融负债。新准则将所有活期存款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做法与现行监管框架存在偏差,这是解决的难题之一。
2、我国银行监管的应对策略以及未来展望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银行全面推进会计标准国际化,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实现稳健经营提供了重要机遇。
(1)组织强化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
首先,新准则对银行会计核算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给各层次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带来深刻挑战。银行必须加强有关金融工具国际准则和国内制度的理解、运用实务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就新准则规定的理论知识、实务操作等方面组织学习。其次,由于新准则的实施会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乃至整个经营管理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准则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专业方面,而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尤其是对风险管理部门。
(2)大力改善内部管理
首先,在新准则的实施过程中银行要切实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会计准则的转换将使银行的各种风险暴露得更及时、更彻底,银行将风险管理能力转化为盈利能力的渠道将更为重要,因此各家银行要把风险管理能力定位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着力培养。其次,为了适应新的会计准则,体现新的核算、管理理念,银行应该考虑对现有的部门设置、职能划分、流程优化作出重新安排,从而实现管理的整体改进。
(3)加强与财政部协调税收政策
新会计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形式在表内确认资产和负债,把未实现的损益在当期确认,这样会增加银行的税收负担。部分银行的实践表明,按新准则要求计算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要高于按监管当局计算的值,且远远大于税务机关规定的标准。所以监管部门应与财政部门加强沟通,明确贷款损失准备的税前扣除标准和未实现受益的纳税政策等问题。
三、结束语
【农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管】推荐阅读: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研究08-04
中国农业银行会计实习报告10-04
银行金融监管09-16
银行监管11-18
农业内部产业08-01
安全监管农业机械05-31
银行证券业务监管05-21
银行业务监管06-21
网上银行监管10-07
银行监管模式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