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银行模式

2024-05-11

内部银行模式(精选12篇)

内部银行模式 篇1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但是,集群内的企业融资困境并没有得到缓解, 在经济下行趋势下, 银行紧缩信贷的政策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 另一方面,受到我国长期的金融抑制政策,较低的存贷利率,以及房地产调控、股市低迷等因素影响, 民间资本缺乏高效、合法的投资渠道。 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融资模式创新, 真正实现中小 企业集群融 资需求与民间资本的对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构建基于集群内民营银行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模式。

一、集群内民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整体框架

集群内中小企业按照自愿原则, 根据严格的准入制度, 共同出资成立集群内平台公司, 该平台公司通过信用部门、股权交易部门、担保部门对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监控。 由地方政府引导, 集群平台公司发起筹建集群内民营银行, 同时吸引民间资本参股该民营银行。 集群内民营银行是整个框架的主体, 主要面向集群内中小企业服务, 同时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获得财税优惠, 提供较高利率吸引民间游资和居民储蓄存款。 集群内企业需要资金时,直接向民营银行递交申请, 银行对集群平台公司定期提供的集群内企业监控资料以及平台公司担保部门提供的集群企业共同担保协议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直接发放贷款。如出现违约, 平台公司将先通过股权交易部门对违约企业股权变价抵债, 不足部分将根据担保协议由集群内所有企业共同承担债务见下图。

二、集群内民营银行的构建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 银行业的准入制度逐步放宽, 这就为民营银行的筹建提供了政策便利。 在民营银行筹建中,地方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民营银行的建立需要地方政府牵头,在集群平台发起设立后, 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政策便利并游说当地大型民营企业注入资本, 同时政府的参与更有利于吸引基金、企业等民间资本入股。在筹建中, 可以由地方国有企业持有一定比例股份,以增强政府色彩,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

关于民营银行股份构成, 集群平台公司入股目的是为了发起设立民营银行, 以便于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其投入的资金需要由集群内中小企业共同出资。 因此,为了使集群内中小企业获得更大的融资放大倍数, 集群平台公司持股比例不宜过多, 另外根据现有的民营银行试行规定,发起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故而集群平台 公司持股比 例应控制在5%—10%之间为宜。 为实现民间资本与集群企业资金需求的对接,70%以上的股份应由民间资本持有, 主要包括当地大型民营企业、基金机构、民间财团、个人自有资金等形式的民间资本。

民营银行应该通过公司章程为集群中小企业贷款制定专门的流程,包括信用审核机制、担保审核机制、贷款额度限制、抵押品管理等。集群内平台公司应该定期向银行股东大会提交集群内企业的监管资料,包括会计报表、 信用监控、发展运营状况等,由银行内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

除信贷业务外, 民营银行还可以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创新金融服务。 一方面, 民营银行可以为集群内中小企业承销集合债券, 拓宽集群企业融资渠道。同时,也可以为集群企业提供业务结算、集合票据融资、承兑汇票、贸易融资以及其他创新金融服务, 充分发挥集群内银行作为集群内企业融资平台的作用。

地方政府也应该大力支持集群内民营银行的发展。一方面,在税收政策上, 对于民营银行为集群内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收入实行减免税政策, 降低民营银行发放贷款成本, 以鼓励民营银行为集群内企业提供贷款; 另一方面, 对于民营银行与集群内企业的信贷业务, 由政府以财政资金为依托提供再担保, 与集群内企业的贷款担保共同构成双层担保体系, 降低民营银行的贷款风险, 保证民营银行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集群内平台公司的构建

集群内平台公司是由集群内企业按照自愿原则, 共同出资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是构建集群内民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的关键环节。

平台的设立由地方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引导,并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准入制度应当从企业的规模、营运状况、 信用记录、 行业中的地位等多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平台公司注册资金由集群内企业按照持股比例共同出资, 出资企业成立股东会。 股东会作为平台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 具有负责集群内企业加入平台公司的资格审核、 贷款信用标准的制定、 对集群内违约企业的惩罚决议、 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决策等职能。

信用部门是平台公司里专门负责集群内企业信用监控的专职部门,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职能。 其一, 信用部门负责对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情况、 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企业信用交易记录、 企业贷款信用记录等信用资料整理和收集;其二, 负责整理并分析集群内各企业的财务报表,对各企业成员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信用风险等做出客观可靠的评估;其三,要建立整个集群内的风险预警模型, 对集群整体的行业风险做好预警分析工作,确保集群的稳定发展; 其四, 负责定期向董事会上报各企业的信用评估报告和集群整体风险预警分析报告,并将所整理的信用资料、风险资料定期上报民营银行相关部门; 其五, 集群内某一企业向民营银行申请贷款时, 信用部门要对该企业做出信用评估报告并上报民营银行相关部门。 信用部门只有充分发挥以上职能, 才能做好整个 借贷体系内的 信息流动, 降低体系各参与方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带来的风险。

担保部门是为集群内企业申请贷款提供担保的部门, 其职能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在平台公司设立之初,公司章程会对集群内企业贷款担保做出规定, 由担保部门负责对审核通过的贷款申请起草担保协议, 然后由集群内各企业授权签署担保协议, 集群内所有企业法人为担保人。 担保部门还要负责将签署的担保协议递交民营银行,并做好担保协议资料保管工作。

股权交易部门是集群内企业股权交易的平台, 对整个集群融资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其一,当集群内企业出现违约无法偿还资金时, 平台公司可以根据协议将该企业股份放在股权交易部门进行出售, 所得资金来偿还债务;其二,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一种退出机制, 当集群内个别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或 者其他困难需 要退出集群 时,为了维持集群内企业稳定,可以将其企业股份置于该平台交易;其三,股权交易平台认购方为集群内企业或集群内企业认可的其他企业, 这也有利于引进集群外新鲜血液, 增强集群发展活力,扩大集群外部影响力。

四、集群内企业贷款流程设计

第一步, 集群内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向银行递交贷款申请书, 同时向集群内平台公司递交贷款申请书、 股权质押协议书、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第二步, 集群内平台公司信用部门根据历史资料以及最近调查资料对该项贷款申请进行信用评估, 做出评估报告递交股东会决议; 经股东会决议批准后由担保部门组织签署贷款担保协议书,担保人为集群内所有企业,被担保人为贷款申请人; 股权交易部门负责签署股权质押协议, 并对违约股权处置做出具体协议规定。第三步,集群内民营银行根据集群平台公司提供的历史资料, 以及最新的关于贷款企业的资料对贷款对象做出审核。第四步,审核通过后, 签订贷款协议、 担保协议 (第二步中的协议 ),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为担保协议签订再担保协议。 第五步, 集群内民营银行向贷款申请企业发放贷款, 并由集群平台相关部门负责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五、集群内民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适用条件

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是该模式适用的外部条件。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 民营银行牌照发放标准逐步放宽, 政策导向开始鼓励民间资本规范化发展,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陆续出台, 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政策的稳步推进等。 这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为该模式的运行奠定了外部环境基础。

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是民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适用的内部条件。 发展成熟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环境, 拥有良好的集群内部信用环境, 集群企业已经形成较强的根植性, 这些都是该模式必备的内部条件。 同时成熟的产业集群还拥有完善的信用监管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 能够降低信息成本和监管成本, 从而确保该融资模式的高效运转。

六、结束语

本文对集群内民营银行间接融资模式进行了初步设计,但是,对于民营银行出资比例的具体设计、 集群内部的风险预警、 集群平台和民营银行具体的治理模式、违约治理模式、该融资模式整体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具体研究还不够深入, 这也是本课题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内部银行模式 篇2

职工行龄在15年(含15年)以上或行内职务(含享受同等待遇)为支行行长以上级别的,综合授信限额最高为80万元;职工行龄在10-15年(含10年)或行内职务(含享受同等待遇)为支行副行长级别的,综合授信限额最高为60万元;职工行龄在5-10年(含5年)或行内职务(含享受同等待遇)为支行行长助理、主办会计的,综合授信限额最高为50万元;职工行龄在5年以下的,综合授信限额最高为30万元。职工贷款用途主要为解决职工工作、生活需要,如购车、购房、装修等的消费贷款,职工贷款不得用于从事第二职业、炒股、参股等明文禁止的用途。

贷款期限应根据职工收入、工作年限、还款能力等确定,贷款期限原则上最长不超过3年,中长期贷款可采取以下二种方式还本付息:(1)按季等额本息还款;(2)按本金3:3:4比例逐年还本,按季还息方式。

贷款额度=((家庭净资产+本行贷款)×0.3+(上年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性净收入+上年投资性收益-上年各种消费性支出)×授信期限)×信用等级权重系数;

贷款期限为壹年:贷款额度=(上家庭年收-上家庭年支出)*0.8 借款人未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均不得再发放新的贷款,且从逾期的次月起,按月从贷款人、保证人月收入中扣收收贷款本息直至清偿完毕,即以每月全部收入扣除生活费(以公布的最低生活费标准为依据)以外的全部收入用于归还所欠贷款本息。

重构商业银行内部机制 篇3

首先,要设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组织和协调机制。要按客户群而不是按银行业务设立机构。国外很多银行已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机构设置。我国商业银行应参考国外银行,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对原有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或合并组建,向客户提供一揽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最终形成“二线为一线服务、一线为客户经理服务、客户经理为客户服务”的组织机构体系。银行的市场拓展则要依赖三大机制:联动机制、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同时,还必须淡化行政区和行政级别的概念,按效率和合理的原则设置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由等级制转向扁平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同时,银行系统内部应在业务发展战略和营销策略的制定、责任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信息的收集和资源的共享利用、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协助、金融产品开发和推广的沟通协作等方面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

其次,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建设。随着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将成为决定银行竞争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多限于自动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知识再造的认识与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离不开准确、及时、完备的信息支持。这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市场反应敏捷的信息采集系统、提高银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建立起网络信息共享系统,对银行内部信息流程进行整合。另外,还要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逐渐将业务系统向客户延伸,建立新型的银行分销网络。此外,还要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中,加强经营管理部门与电脑科技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以提高服务方式和信息结构的合理性。

再次,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的研究上还基本处于跟随,模仿、一哄而上的阶段,金融创新尚处于低水平开发阶段,与国外商业银行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相差甚远。客户经理作为银行竞争战略的最终实现者,与商业银行系统内部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息息相关,要最大程度发挥其效用,必须有一套高效、灵活的研究和开发机制。

为此,商业银行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研发的战略规划研究,提高客户服务系统和客户经理行为的针对性,突出市场开拓重点,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注重研发的组织管理研发,促进工作方法的更新和操作流程的简单,高效,从而确保客户的价值观念始终贯穿于银行的整个产品开发和服务体系中,以客户为中心开展工作:建立客户数据库,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抢占市场先机,尽早摆脱规模竞争和价格竞争的“陷阱”,跨入高层次、高附加值的服务竞争行列;建立银行新产品研制开发,推广中心。

最后,客户经理制的成败还要靠有效的考核方式来推行。客户经理的考核主要包括素质评价和业绩考核两方面。素质评价多以定性方式进行,通过走访客户了解客户经理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政治思想等方面情况,素质评价多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业绩考核多以定量方式进行,主要考核“三收”(收贷,收息,收存)、中间业务、发展优质客户等市场营销指标的完成情况,主要由客户经理管理部门负责。在严格客户经理准入条件并加强考核的同时,要建立完备的客户经理培训制度。客户经理更要在政策水平、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市场分析、信息拥有量、公款能力和客户认识度以及对银行的亲和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必然要求制度化、经常化的系统培训作为保障。

内部银行模式 篇4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1日

比尔·贝克特在其著作《内部审计职能体系》中指出, 价值问题将会取代独立性来支配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虽然不直接从事经营活动, 但不等于不创造价值,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发现内控缺陷和风险提出建议为银行减少损失, 创造直接价值;通过审计部门的“震慑价值”, 促使其他业务部门做出被动“自控”行为, 提高工作效率, 这可谓是间接价值。归根到底, 内部审计本质上就是一种防范经营风险、增加组织价值的工作机制。

目前, 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职责范围大不相同, 部分仍停留在以对照制度检查为主的合规审计和以查错纠弊为主的真实性审计阶段, 对于以评价经营管理的效益性和风险为主的风险导向审计、以流程再造为主的内部控制审计等增值型内部审计进展缓慢。内部审计部门是继续发挥传统第三道防线的再监督作用还是向风险、内控导向的审计转型处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一种观点为, 内部审计要完全排斥监督的活计, 要干审计的活;另一种观点认为, 内部审计要服从组织目标, 继续监督职能的发挥。其实, 监督、评价、建设职能是内部审计的三项主要职能, 是不可分割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和以前的内部审计没有严格的分水岭, 增值型内部审计并不是一种新生的审计类型, 只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仍然承担着查错纠弊的角色。与其争论, 不如在实务中根据企业公司治理完善程度开展业务, 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企业, 内部审计继续多担负对管理层责任履行效率的监督检查;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企业, 内部审计可以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增值的途径和方法。在保持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基础上,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是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方式, “无论黑猫白猫, 逮到老鼠就是好猫”, 内部审计部门要在实践中不断寻求验证自身存在的价值。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优势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 归属于企业, 服务于企业, 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一支监督力量, 在体制、队伍、技术等方面, 具有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独特优势。

(一) “垂直管理、相对独立”审计体制的保障。

独立性作为内部审计的最基本原则, 是职业开展、提升价值的保证。商业银行已经按照监管部门要求, 在审计章程对相对独立和垂直管理的审计体制和独立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 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垂直管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 在实践中已进行了长期探索。

(二) 高素质审计队伍的支撑。

内部审计发展至今, 已经形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相对专业的职业群体, 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能适应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 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支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金融企业经营模式发生着深刻变革, 经营风险也日趋多样、隐蔽和复杂。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大部分业务信息为电子化数据, 且数据巨大, 完全采用手工方式已无法满足审计实践的需求, 内部审计信息化应运而生, 并正在快速发展。

二、探索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新途径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型、投资方式、业务规模的不断变化, 企业的所有权人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更多需求, 外部监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设置和作用发挥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职能不断变化, 审计理念不断更新, 由传统“价值保护”向“价值增值”转变, 由揭露问题型向持续改进型转变, 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 由单纯强调独立性向积极追求价值增值转变, 由过程控制型向风险管理型转变, 由借鉴应用型向开发创新型转变, 这些转变对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应用内部控制基础审计方法论。

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的精髓, 离开了内控基础审计的理念和方法, 内部审计也就失去了灵魂。正是因为有了内控基础审计的理念, 才体现了内部审计有别于业务检查, 凸显了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掌握了内控基础审计这一“魔杖”, 审计人员就可以超越单一的业务, 整合各方面、各业务领域的信息, 进行“跨界式”的综合分析, 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待各业务、各环节间控制的有效性、合理性、健全性, 真正体现内部审计的专业性和审计价值。

内部控制审计不是一类专项项目, 而是一种方法论, 贯穿于每个审计项目流程中, 是在揭示遵循性问题的基础上, 基于内控分析视角分析问题根源,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执行看制度、流程和系统, 发现内部控制在设计和执行上的薄弱环节, 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新的领域探索, 进一步增加内部审计的价值。

探索内部控制审计, 还需要集中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内部控制可信赖程度的方法。一般方法是访谈、调查问卷、分析以往审计成果、风险程度评估等, 但是这些方法均有共同的缺陷, 即无法对评估过程进行重检复核, 审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评价内部控制可信赖程度的标准。目前基本采用的是专家评估, 主要依靠人的主观判断, 没有可借鉴的计量方法;三是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及评价标准。任何内部控制审计的结论, 必然要指向特定的控制缺陷。但是审计实务中, 缺陷的具体表现多样, 一般可分为设计缺陷 (包括控制过度、控制不足) 、管理缺陷、执行缺陷。但是对得各自的具体含义, 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明确的标准,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专门的研究和探索。

(二) 逐步建立“参与型”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中掺杂了冲突、排斥、协作、服务等各种情愫, 内部审计如何既当好“警察”又当好“保健医生”, 是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掌握的一种平衡艺术,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双方的相持不下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

“参与型”内部审计, 是一种为了改善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对象关系而进行的新尝试, 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共同分析问题, 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措施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在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要主动做出与被审计对象协作的姿态, 被审计对象要积极提出见解和意见, 双方建立更加融洽和谐的关系,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审计工作, 改善以前紧张的关系, 增强内部审计的主动性和建设性, 提高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高度。

建立参与型审计,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内部审计的内部性与独立性。内部审计的产生, 来源于股东的委托, 必须服从、服务于组织本身。内部审计作为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第三道防线, 不应将工作置于所有工作流程的最末端, 而应更具有前瞻性, 立足于查找风险, 着眼于服务组织发展。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是向董事会、股东大会报告的“独立性”, 是组织内的独立性, 非孤立于组织之外。过分的强调独立性, 会损害内部审计的本质价值, 脱离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

开展参与型审计, 应从审计立项入手。有关审计项目的选择, 应服从于银行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 结合银行整体风险状况和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 体现不同时期的审计重点。比如, 在当前银行业务发展面临困难、信用风险加剧的状况下, 就应加大信贷业务的审计资源投入, 突出对重大信用风险的审计, 提高审计价值的创造力, 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发展。

开展参与型审计, 更应加强后续审计的投入。内部审计不仅要发现问题, 更应该注重解决问题, 将事后防御推进到事前、事中预防, 进行流程再造,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的后续审计———内部审计跟踪工作, 不仅是督促和确认被审计机构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减少直接损失;更要深层次分析审计发现问题成因, 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业务流程、职责分工等方面, 逐一查找问题产生根源, 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上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完善管理流程;从根本上解决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的问题, 实现系统性整改, 促进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从而发挥审计间接增值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跟踪的效果, 跟踪工作思路正在转变, 将跟踪工作日常化, 实现对一般问题的常态化跟踪, 对重点问题和风险的专门跟踪。

(三) 研究网络化的审计作业平台和手段。

当前, 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形势。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 经济发展波动频繁, 银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 “大数据”思维不断冲击;银行政策更迭, 产品推陈出新, 风险更加隐蔽, 对审计的查证思路、方法、查证手段提出更新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 必须创新思维, 进一步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发挥审计的增值作用。

内部审计要以更宽广的审计视野, 掌握更精准的审计方法, 延伸查证的触角, 利用好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 拓展查证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审计发现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和行业性风险。一方面必须着力研究开发网络化审计平台, 更全面地整合银行整个系统内部业务数据, 实现审计模型的集中管理, 建立集中分析、快速反应、及时反馈的风险监测和检查机制, 针对全行性的突发风险、监管重点及热点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查证工作, 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要借助互联网、发票查询、应收账款登记系统、房管局等政府公开网站进行查询、印证, 拓宽和提升审计视角, 形成风险预判, 在更广层次、更深程度上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责。

(四) 探索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

英国管理学家H·赫勒提出过著名的赫勒法则, 即有效监督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了衡量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效用, 每个企业都会遵循一定的原则, 应用一定的方法, 建立一套评价体系, 以更好地评价各部门、各位员工的价值及对企业的贡献度。

商业银行现行考核体系突出了工作业绩—重要审计发现的考核, 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但为了利用好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 有效发挥激励约束作用, 可参考平衡计分卡适度增加客户角度的考核维度, 让被审计对象为内部审计打分, 更好地实现“服务发展”的目标。

摘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环节, 在增加组织价值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上参差不齐, 内部审计要同时兼顾监督、评价、建设三种职能。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审计实务等方面, 探索增加组织价值的新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庆龙.成为明日胜任的内部审计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

[2]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3]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4]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5]唐侠飞.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构建[J].商业经济, 2009.5.

[6]万静芳.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J].金融论坛, 2004.11.

[7]高文进, 刘介星.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功能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4.

[8]欧阳琴.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功能与实现模式研究[J].毕业论文, 2008.

银行内部控制 篇5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以及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一体化和自由化,金融机构的风险越来越大,特别是银行业的危机频繁发生。从世界各国大量的银行危机案例中,我们看到,尽管原因多种多样,但几乎都与银行内部管理和内控不力有关,从巴林银行的倒闭到日本大和银行事件,从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的倒闭到东南亚金融危机,无一例外地验证了这一点。可见,当今复杂的外部经济金融环境下,银行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任何松懈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建立健全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各商业银行得以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石和保障。因此,如何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商业银行的一切业务和财务活动事项均表现为货币资金的收付,这种货币资金的收付最终又都是由会计部门来完成,可以说会计工作是商业银行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赋予银行会计一定监督权,其重要任务就是要审查经济往来和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经政策、规定;会计提供准确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业务和财务活动的分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然而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始终伴随着货币资金收付的全过程,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的财务信息失真,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甚至影响损害银行信誉、生存和发展。因此,商业银行的内部会计控制极为重要,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核心,其基本作用就是保证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按有关制度和规定执行,准确、及时地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提供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下面本人将从内部会计控制方面以及自己从事多年的银行工作经验来谈一下看法和建议。

1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1.1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含义

所谓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行为,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系统化、规范化形成一个有效的控制机制。

该机制是银行为确保其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以生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为目标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制度等所形成的一种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它贯穿于银行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否则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从而无法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2构建商业银行高质量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则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会计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加强会计内控制度建设,发挥会计内控制度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达到最佳的内控效果,切实防范各项金融风险。根据本人所在银行会计内控建设情况,结合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认为应符合下列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它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紧密结合各行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准确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有效性原则。它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能约束银行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成为他们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操作指南,任何个人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

3)全面性原则。它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涵盖银行内部会计业务、资金清算等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不留有任何死角。

4)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不相容职务是指集中于一个人办理时,发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它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对银行会计的各个岗位及其职责权限合理划分,以确保不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产生漏洞,严禁办理业务“一手清”的做法。

5)适时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动态系统,所以必然受制于银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适时性原则要求银行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从而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

6)安全性原则。银行会计、清算涉及银企资金安全,不论制度制订、人员安排、流程设计、程序开发、业务处理、信函传递、密码管理、备份保管以及业务用品(具)保管和使用等,都必须符合安全、谨慎的要求,同时对会计信息按要求进行保密,不得随意泄露。

2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各商业银行均已充分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商业银行在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监督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现通过自己对所从事工作的了解和调查,对目前会计内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2.1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认识不深、不全

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在审计等领域的运用广为人知,但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不少人对内部控制制度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则存在着不少误区。有些商业银行把内部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控制机械地理解成各种规章的制定、装订和汇总,认为做了建章建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有的商业银行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后督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有的商业银行虽然在理论上比较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在实际实践中则发生了背离,在把握内部控制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与经营风险的关系上,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一味追求“规模经济”,其结果是业务不按规定的要求发展,最终导致管理上失控,大案、要案相继暴发。

2.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动态的调整、充实过程

近几年,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速度很快,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岗位设置方式和业务处理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制度应该与业务的发展相适应,但实际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却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牵制乏力。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仅是相互割裂的,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如有的商业银行个人业务从条线上管理归属个人金融部,会计部门不参与其前台操作流程管理,而个人金融部作为经营管理部门,又偏重于业务开拓,导致个人业务操作管理和内控管理落于真空地带。

(2)部分制度针对性差、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有些制度在制定时过于贪多求全,要求在办理一项业务时,前台人员处理较多的工作环节或要求客户提交较多的资料。但在现实工作中,这些要求较难实现,客户反响较大,使得基层网点在实际处理业务时常采取变通方式,导致一项制度在不同机构执行时,存在不同的实践版本。另一方面,目前银行会计制度的制定还存在着“发生一个案件,增加一个制度”的现象,且新制定的制度又仅针对出案的那项业务的某一个环节,制度制定缺乏体系,增加了柜面人员的操作难度。

(3)制度更新迟缓,未能与业务发展、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保持同步。商业银行有关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通常都散见于有关会计制度中,制度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既缺乏完整性,也弱化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同时内控制度对新技术、新问题研究不充分,在会计制度中所体现的内控措施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占有客户资源,在业务开拓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地推层出新,而相应会计制度和操作规程却未能及时跟进,形成了内部控制领域的盲点,更有甚者是先开展业务后进行制度补救,给银行业埋下了巨大隐患。

2.3人力资源配置及人员素质与内部会计控制要求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根据业务流程,确定每一个风险控制点,对商业银行相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关业务人员进行控制和检查,其核心控制要求是职责分离。根据内部控制这一要求,商业银行基层网点要根据业务品种不同,各个环节必须按规定做到分人分岗。但目前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还停留在按业务量定编定岗的方式上,对基层网点的人力资源配置与基层网点内部控制的关系重视不够,往往会出现增加了业务品种,基层网点却没有能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在增加风险环节上合理配置有关人员,结果出现了混岗操作,一人多岗,于是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随着银行网点的不断扩张,有部分会计前台人员是从后勤等其他岗位转岗而来,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前台人员的总体业务水平有所下降,有的前台人员对制度理解不到位,未充分认识到每一项制度规定所规避的风险点,在经办业务时随意简化操作,在会计管理中走形式,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操作人员缺乏遵守制度的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往往人情重于制度,信任大于制度,有章不循、麻痹大意,对风险存在侥幸心理,视制度而不顾,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2.4内控机制运行监督弱化,缺乏评价指标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有专门的会计稽核、内部审计、事后监督等部门,应该说机构较健全。但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及银监监管要求的提升,监督重心已由一般的业务工作差错转变为金融风险防范,现行一些监督方法与控制手段已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一是侧重于事后监督,事先与事中的风险防范不够。二是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没有及时适应监督重心的转移,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三是监督手段相对落后,尤其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下的风险防范措施执行情况如何,不仅在监督手段上,而且在监管人员素质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银行的广泛运用与我国商业银行技术管理的相对薄弱以及稽核监督的长期空白已经形成了非常尖锐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从而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和自身壮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议

针对会计内控现状及面临的新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3.1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合规经营观念

合规经营是一个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础,合规守法是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更是高管层的责任。一家先进的银行必然有良好的合规文化做支撑,“合规人人有责”。因此,高层要率先垂范,其次,每个员工要把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合规守法当成自觉遵循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增强内控优先意识。在目前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存款成为评价基层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时,须将合规经营列为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项目,或实行内控管理达标制,促使各级领导重视强化内控制度,有效防范案件的发生。

3.2加强账务控制

进行会计核算必须有一系列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专门方法和规范,包括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会计科目、登记账簿等,它是银行会计控制系统的基础,强化内部会计控制首先就要加强账务管理。会计人员进行账务记载,必须是凭经严格审定的有效会计凭证,除此以外不能接受任何指令。各项会计核算必须经过复核,账务核对应适时进行,要保证账账、账款、账实、账表、账据、内外账核对相符。银行会计电算化使综合核算与明细核算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由计算机内部完成,久而久之,银行会计的双线核算制度将为人淡忘。会计人员应掌握双线核算的基本原理及制度,加强账务核对工作。

3.3设置科学的操作规程

目前各行的内控制度已基本建立,但内控制度与具体的业务操作联系不够紧密,业务环节不连续,谈风险防范必须从业务操作规程入手。根据规范、实用、安全、有效的原则,设置标准化操作规程,涵盖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上岗对下岗负责,下岗对上岗监督的运行机制,严禁独自一人操作业务全过程,做到环环相扣,不漏项、不空白。会计业务是综合性、复合性业务,要求整个业务操作过程必须综合管理动态控制。因此操作规程要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断地补充调整。特别是每推出一项新业务时,应根据及时性原则,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之前建立健全新业务的各项操作规程,使新业务开展时就有章可循,以减少开展新业务的风险。

3.4建立严密的分级授权制度

对会计业务处理必须实行岗位分工,各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后道工序制约前道工序,后台制约前台。各种业务必须交由不同的人完成,不相容的岗位一定要分离管理。对各个程序及岗位,合理地授予相应的处理业务的责任和权力,对重要会计事项如错账冲正、开销账户、调整积数、大额付现等必须坚持授权审批,形成分工明确、权责对等的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

3.5加强重要物品、重要岗位控制

库款、凭证、印章、密押等是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物品,掌握这类物品的柜员及会计主管处于重要岗位,为防范风险,必须加强对重要物品及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重要物品要专人保管,明确责任,缩小接触重要物品的人员范围;业务操作过程中重点控制款、证、章、押,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离柜应收起锁好;库款和空白重要凭证实行限额管理,合理控制柜员尾箱;营业终了,重要物品应入库或入保险柜妥善保管,以保证此类物品安全;重要物品章、证、押必须分开保管,相互制约;领用、交接手续必须严密,防止各环节出现漏洞;重点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平行交接。

3.6构建会计电算化安全控制体系

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于银行会计业务,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计算机安全控制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加强计算机风险防范已成为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中之重。

明确分工和职权分离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手段。坚持科技部门和操作应用部门职责分离;程序员、操作员、系统管理员职责分离;严禁程序员单独接触系统;严禁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人员介入实际会计业务操作。系统的设计开发是计算机控制的关键,软件系统越完善,控制越有效。在计算机处理业务过程中,最容易出错和作弊的环节是数据输入,因此必须加强输入控制。输出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应采取双备份、异地存放、严禁任何人修改等控制办法。

3.7强化内部检查系统

监督检查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防范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必须建立合规、稽核、财会、监察等紧密型一体化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加大检查力度,彻底扭转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

3.8提高内控人员素质

人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银行内控制度的质量,因此,强化银行内部控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完善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考评工作体系,形成激励机制。按照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不同,分别制订岗位责任制,并定期组织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商业银行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风险将伴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全部过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既有来自外部的政策风险、信用风险,也有内部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实践中,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部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内部风险往往也是外部风险的一个重要诱因。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防范内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而商业银行的内部会计控制极为重要,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核心。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倪锦忠,《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2]、张小霞,《现代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内部银行模式 篇6

银行业的惯性思维是缺乏理性的经营思想作祟,其结果将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内部控制是银行业内部管理的灵魂,通过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控制银行内外的风险,并保证银行资金的有效配置。

一、案件的起因

2005年7月8日,内蒙古新丰电厂发生了一起坍塌事故,这次事故导致6人死亡,8人受伤。事故发生后,中央调查组进驻事故现场。调查组很快发现,出事电厂竟是未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建设项目。其建设规模为2台30万千瓦燃煤机组,工程总投资28.88亿元。之后的两个多月里,内蒙古一系列电力违规建设项目相继被中央调查组查出。共有10个违规电站建设项目,其中7个违规项目属于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内蒙古电力集团”)的。

银监会也迅速组成调查组,对被叫停的建设项目涉及的贷款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内蒙古电力集团7个被叫停的建设项目,根本没有资本金,全部是用贷款建造的,是以委托贷款形式,通过中国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内蒙古业务部发放的,贷款共计83笔,金额高达59.5亿元。

同时,银监会也对内蒙古电力集团的贷款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共有9家银行和2家财务公司对这家集团进行了贷款,贷款余额超过200亿元。随后的检查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同一项目重复发放贷款的情况大量存在。即内蒙古电力集团曾用一个项目申请了几家银行贷款,贷款数额远远超过了项目总投资。银监会检查发现,内蒙古电力集团旗下共有17个项目存在这种重复贷款,重复贷款高达12.01亿元。

在2006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内蒙古的违规电厂建设项目一律停建。停建则意味着贷出的款项无法收回,在这次内蒙古违规电站贷款事件中,各家银行的损失都不小,经验和教训也是惨痛的。

案件发生之后,引起人们诸多的思考,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民不举、官不究的潜规则。电站工程建设项目不是半年、一年就能建成的,投资数额大,建设工期长是它的主要特点,而在长期的工程建设中,竟没有一种力量能够阻止违规项目停下来,也没有一家银行放弃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在发生突发事件引起中央重视之后,违规事件才得到解决,这不仅反映了我国制度监管中的缺陷和漏洞,也揭示出各级政府、各类监管部门的工作责任心和职能作用发挥的有限性,而且,从侧面说明银行业信贷控制管理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内部控制失效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侥幸心理来控制风险是要不得的,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是信贷管理中的首要条件。

二、案情分析

在整个违规事件中,姑且不管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冒天下之大不韪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而单从重大项目的资金来源角度看,九家银行都犯了行业管理的大忌。

(一)追问为什么

1.商业银行应如何贷款

商业银行应如何对外贷款?这本来不是行外人应提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却一直困绕着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企业,追逐利润是其生存的需要。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银行业的对外贷款也是如此,必须在合规合法的范围内进行贷款,否则就容易产生助纣为虐的效果。在我国,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必须经过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如果没有发改委的立项批准就是违规项目,谁为违规项目贷款是要付法律责任的,这一点银行业是非常清楚的,这也是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的基本原则。

因此,《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客户未按国家规定取得以下有效批准文件之一的,或虽然取得,但属于化整为零、越权或变相越权和超授权批准的,商业银行不得提供授信。批准文件主要包括:

(1)项目批准文件;

(2)环保批准文件;

(3)土地批准文件;

(4)其他按国家规定需具备的批准文件。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第四条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安全、稳健经营。

内蒙古电力集团7个违规项目没有取得国家项目批准文件,不具备贷款条件,作为商业银行是可以否决的。可是在上述事件的9家银行中,竟没有一家银行去执行,显然这些银行并没有按照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进行尽职调查。一家银行犯错误可以用疏忽和大意来解释,可是九家银行犯同样的错误,都没有勤勉尽责地履行行业制度,这种现象的出现则让人不可思议。当任何事件带有普遍性时,往往其中就有一种规律在起作用,这个规律是什么?就有深入探究的必要,该事件正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2.为什么会出现频繁的重复贷款

从一般企业的角度讲,能够从1家银行取得贷款已经很不容易,它需要具备各种文件资料,要有实地检查和抵押或有担保企业作后盾,经过层层程序审核后,才能取得银行贷款的批准。也就是说,对一般企业发放贷款的手续是规范的,制度是严格的,其发生重复贷款的概率极低。可是在内蒙古电力集团的贷款中,“奇迹”则不断出现。仅对内蒙古电力集团一家企业,9家银行就争先贷款,竟出现了只要有项目就给贷款的局面,在短短的两年中竟发生重复贷款17个项目,累计金额高达12亿元。重复贷款的结果是贷款金额远远超过了项目的投资总额。经营企业不仅不用筹集自有资本金,项目完成后还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按照银行的内部控制规定,贷出的款项必须实施贷后管理,如果有一个信贷员能够认真负责地进行贷后管理,进行现场检查,可以肯定地说,不会出现所谓的重复贷款问题,即使出现一笔重复贷款也会用下次贷款额度直接抵回重复贷款金额,决不会发生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贷款问题。贷前不审核,贷后不管理,现场检查不到位,整个银行信贷操作规程完全没有按规定要求去做,是导致大量重复贷款产生的主要原因。银行的日常内部控制程序和信贷操作规程是比较严格的,可是在内蒙古电站建设项目的贷款问题上,不是发生一家银行内部控制失效,而是参与贷款的几家银行都在犯着同样的错误,这种羊群效应带给中国市场的是一种不良的影响。

3.为什么银行频频违规操作

从形式上看,在所有的经营企业中,银行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是最为成熟和严格的,可实际上在严格的层面下却隐藏着诸多的漏洞。在内蒙古电力集团的贷款项目中,9家银行都存在对借款人重要信息掌握不完整、不全面的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既不调查也不询问,各个部门都大开绿灯,一路放行,而且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都是跨区域发放贷款。按照《贷款通则》的规定,银行在发放异地贷款前后,应该向当地监管部门备案,但这些银行都没有进行备案,而是急切地将贷款放出去。对金钱的追逐竟然使这些银行主动放弃多年来贯彻执行的内部控制流程,进行违规操作。由此看到,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如此的脆弱,它对银行贷款行为的约束是多么的有限。从银行上述贷款的做法看,只要预计有利可图,就可以跳出固定审核程序、放弃正常内部控制管理直接走捷径。这样做看起来既有效率,又有魄力,但也急剧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使内部控制这堵防火墙失去了作用。

(二)原因分析

1.对国字号的投资项目信任过度

改革开放20年来,银行虽然也经历了一次次市场竞争的冲击,但总的来讲是在国家的保护下进行经营的。国家对银行业的支持是不惜余力的,由于各种原因所产生的巨额坏账,国家给予了一次性剥离,不足的资本金国家给予直接投入。这种扶持养成了银行对国家的依赖和信任,在对外信贷方向的选择上,银行基本是政府项目有求必应,在贷款控制管理中,执行着不同的控制管理标准。对于信誉不同的贷款客户,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采取区别对待政策,按照不同的审核标准进行贷款项目审批,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银行对外贷放出去的资金毕竟是真金白银,是银行赚取利润的资本,必须保持应有的谨慎。可实际上,很多银行将信任放纵得太远,对于他们主观上认为没有风险的项目,没有经过最基本的风险评估,就直接批准受信额度,给予贷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各银行纷纷向高校提供贷款。在学校申请贷款项目中,基本没有风险评估的审核程序,学校提出的贷款要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银行之所以对高校贷款给予如此的宽容,在其潜意识中认为学校是国家的,如果学校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国家肯定要给背起来,所以银行根本不怕学校不能还款,因此出现了有多少需求就给贷多少资金的现象。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在经营上还存在着国有情结,即使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当一遇到国有客体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认为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放松管理的。内蒙古电站项目的贷款就是这种情结的反映,在银行业的决策判断中,认为是国家项目,有国家的强力支持,只有赚钱的机会,没有赔钱的份。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银行业对凡是带国字头的项目,都放松管理和监督,更将风险评估抛到脑后。这种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是非常可怕的,放松贷前、贷中和贷后的调查和管理,银行就没有经营的主动权,潜在的经营风险有可能就会发展成为现实风险。例如,对电站建设盲目发放贷款,而各个地方都盲目上电站项目,几年之后如果电力需求饱和,生产的电卖不出去,电厂将拿什么来还贷款?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还能再为银行的坏账买单吗?只要认为是政府建设的项目,银行就可以破坏自己制定的规矩,可见内部控制经不起任何诱惑和考验。人们不禁要拷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它的有效性到底有几成?

2.对能源型项目的过度迷信

在我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拉闸限电的现象时有发生,电力缺口一直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从保护能源的角度大力发展水利电站。国家集中建设的电站项目在几年后都将全面投产运营,到那时电力缺口将完全能够弥补,并可满足电力需求增加的需要。所以,目前的宏观调控和限制重复建设,可以避免投资损失,增加资源配置的效率。即:电力市场的发展也必须实现供需平衡。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银行业一直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违规的项目中都有银行的身影,而且贷款金额巨大,其损失当然也不会小。

在银行业的惯性思维中,电站项目就是赚钱项目,所以,对于电站项目的贷款,银行业是一律大开绿灯,不管其手续是否健全,只要能够挤进贷款队伍就认为是抱起了金娃娃。正是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出现了银行为电力建设项目争着抢着贷款,甚至不惜重复贷款的热烈局面。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贷前调查审核,中央决定项目停建,不仅对银行业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而且也打破了对电力建设项目的迷信,不是所有的电力项目都包赚不赔,而是在国家统一布置下的电站建设项目才能收回投资,并且获得投资回报,否则就会出现血本无归的局面。银行是追逐利润的企业,但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保证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经济决策的基础。要保证经济安全就要控制经营风险,这是银行持续经营的前提。

三、教训与启示

(一)经验教训

1.教训之一:赌徒心理。在银行业的管理者中,存在着一种赌徒心理,认为电力项目是国家建设项目,有地方政府和电力集团保驾护航,即使没有合法的项目批准文件,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所以,不计后果,匆忙为其贷款。

2.教训之二:惯性思维。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和法制不健全,银行业可放心贷款的行业越来越少,而集聚在银行的存款必须找到出路才能获得盈利。为了获得货币的时间价值,就必须让资本流动起来。电力项目在以往的贷款实践中都是只盈不亏的投资,是贷款最为安全的项目。在这种惯性思维下,求利心切,出现了不按正常内部控制程序运行,最终造成为违规项目盲目贷款的结局,从而导致银行资金的巨大损失。

3.教训之三:制度文化没有成为企业的习惯。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了加强银行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控制风险的能力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控制管理制度,从法规建设的角度,其内部控制的涵盖范围广、规范约束具体、授权指引明确。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止住银行业的违规操作,这说明制度文化仍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短板。由于制度文化没有形成,经营决策由单位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纠正,各种制度规范就很难有效地执行。

(二)启示

1.应强化流程控制管理,培养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内部控制管理的结果,它是企业上下运用制度约束而形成的基本习惯,是他律与自律的有效结合。其中强化内部流程的控制管理,形成制度约束习惯,是培养制度文化的基础。因此,各个银行必须强调内部控制流程的严格执行,加强控制流程的管理,并实施控制关键点的责任追究的问责制。要求内部流程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操作,让制度要求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制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需要监督和惩罚作保证的。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惩罚制度,将有利于制度文化建设的速度。只有形成制度文化,才能避免拍脑袋项目,才能理性地进行投资和经营,取得经济效益才能有充分保证。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以企业制度文化为基础,这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前提。

内部银行模式 篇7

一、加强银行监管的重要意义

1. 加强监管是银行深化改革的需要。

当前, 银行正处于股改的关键时期,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银行的业务发展、经营转型、内部机制改革、信贷风险防控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以什么样的面貌和精神状态、工作态度和意志来迎接挑战, 缓解压力, 关键是要营造企业文化, 由此来打造强大的团队凝聚力。通过开展银行监管教育检查活动, 弘扬银行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重塑银行员工的职业新形象;通过培养员工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经营的良好行为意识和习惯, 营造合规文化新氛围;通过发扬员工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 展现员工自信从容的新风貌, 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打造支行的精神风貌和气质。

2. 加强监管, 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当前, 银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服务是否规范, 直接关系着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通过开展监管活动, 进一步规范员工的服务行为,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特色的服务文化、高效的服务质量, 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从而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应该说, 银行规范化服务的教育和制度检查得到加强, 窗口服务在总体上大有好转, 但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不到位的现象还是存在, 不能做到主动迎客, 不能做到先外后内, 工作拖拉、节奏缓慢等问题在个别部门和员工依然存在, 这是敬业爱岗思想不稳固的表现。

3. 加强监管, 有利于提高防范风险能力。

部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 部分制度不健全, 执行不到位, 尤其是银企对帐制度执行上存在较大的漏洞, 是产生职业道德风险的隐患。开展监管教育活动, 让员工清楚, 哪些行为是提倡和鼓励的, 哪些行为是反对和禁止的, 知道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能做, 从源头上防范或减少各类操作风险的发生, 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并常态化。

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具体举措

1. 开展警示教育, 提高经办人员防范风险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

对已发生的风险案例分析表明, 很多经办人在办理按揭业务初期, 就应掌握开发商可能套取贷款的部分信息, 由于忽视进一步核查工作, 造成损害银行利益。对这些人应严厉惩处, 有的免职, 解除劳动合同;有的降职;有的处分;情节较轻的, 可罚款或通报批评。对现有经办人员进行警示教育, 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道德修养, 把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 从根本上避免风险发生。

2. 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 完善贷款审批制度, 用规章制度约束风险发生。

一是本着“重点留住优质的, 努力争取中间的”原则, 将目标客户群体规定为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急待改善消费条件、还款意愿强的客户。二要严格按照规定落实面谈、面签制度, 通过电话回访、上门察访的方式落实借款人相关信息的真实性, 从源头上扼止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应逐步完善个人职业情况、家庭情况、与贷款银行的关系等内容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 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三要在办理贷款抵押时, 要先取得关于抵押物适销性和市场价值的公平、合法的评估意见, 避免抵押物不足值遭受损失。对有代表性和参照性的不需要足额贷款的抵押房地产, 商业银行议定抵押价值后, 确定抵押物价值比率并发放贷款。这样既可以节省评估费用和时间, 又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四要加强贷前调查, 切实核查开发商资质等级、信用水平、领导层资信及管理水平、自有资金实力、财务状况等, 选择优质开发商。五要认真审查借款人个人资料及资信状况, 核实借款人及共同还款人真实身份, 与借款人面谈, 严禁开发商代为办理贷款事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各岗位间相互制约, 业务流程优化。

3. 加强贷后管理与监控。

一是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及时掌握借款人还款情况, 借款人出现还款异常时, 及时查明原因, 严防出现新增不良贷款。对拖欠时间较长或恶意拖欠贷款的借款人, 要加大依法收贷力度。二是加强贷后和基础管理工作。加大对开发商的动态跟踪管理力度, 密切注意其财务状况及法人代表变动情况, 积极关注开发项目工程进度、销售及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建立借款人明细台帐, 对逾期贷款采取电话、短信、上门等多种手段催收, 分析产生逾期原因。进一步完善抵押手续, 加强档案管理, 提高贷后管理的科技含量, 通过技术手段对可疑贷款进行自动分类, 使贷后管理人员能一目了然地了解情况, 为贷后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准备条件。四是认真应对政策和法律风险。银行应加强对宏观政策、市场变化、客户群体、同业等情况的调研, 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保持应有的市场敏感性和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寻找应对法律风险的措施, 加强对法律文件的研究, 努力防范法律对贷款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银行内部审计 篇8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它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 提高组织的效率, 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为了加强金融监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该指引的颁布对于规范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 有效识别、揭示和管理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 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得到不断加强, 但是银行内部审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 内审理念滞后,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落后于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内部审计重点关注遵循性等较基础的审计目标, 审计方法经常采用“业务检查”的模式, 即采用查阅财务资料、信贷档案和现场检查等方式, 通过比照现行规章制度来发现问题。简单地用是否符合现行制度作为判断标准, 并要求被审计对象对照整改的模式, 无法提供有建设意义的审计信息及实质性的咨询服务信息。内审检查只停留于表面的“查错纠弊”, 有宽度无深度, 大部分精力用于“捡芝麻”, 从而忽视“西瓜”的存在, 内审理念与现代银行业发展步伐不一致。

(二) 内审人员培训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阶段性培训重点与不断变化的银行业务品种未保持同步

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对内审人员未建立正规的培训规划和培训体系, 更新银行业务品种及电子化操作流程的同时, 内审人员的培训未同步跟进, 出现滞后甚至培训缺失, 无严格和完善的考核机制, 无健全的鼓励机制。

(三) 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和计量方法缺乏专业性, 缺少实施先进风险计量方法的必要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银行内部审计数据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 受技术力量所限, 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明显滞后于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目前多数金融机构仍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式, 审计过程中缺少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所有这一切都将使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工作需要。

三、提高内审职能的几点建议

(一) 更新内审理念, 加强内审理念的宣传

内部审计除了要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 更要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分析、确认、揭示和防范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加强审计理念的宣传有助于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积极宣传新的理念是基础, 并将内部审计归纳为“重监督也重服务;重结果也重过程;重事后更重事中、事前;重财务也重业务和管理;重合规更重3E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重审查也重建议;重当前也重战略性和长远性;重静态更重动态;重内部控制也重风险管理;重独立行为也重互动”,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逐渐推行绩效审计和电子化审计的理念和方法等等, 这些理念值得我们内部审计人员认真掌握, 并将它进行有效运用。

(二) 注重以人为本, 不断提升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 熟练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 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外, 更应丰富专业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精通风险管理技术、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 通过娴熟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协助组织预防和减少风险, 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银行应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设定有计划的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机制, 为审计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不断提升他们的审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为满足金融体系国际化的需要, 银行应采用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

内部审计对现代内部控制的焦点不仅在于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 而且在于强调风险分析和计量, 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采用更为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 如允许银行通过内部评级确定风险函数计量加权风险资产;运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和风险模型计量操作风险等。内部审计可以借鉴新资本协议的方法, 对风险进行计量和解析。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取时, 应采取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主观判断不同结果的可能性, 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性格和不同职位的人对风险判断都可能不同。

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网络化进程, 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手段, 研发和引入合适的审计软件, 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高效结合, 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 提高审计效率, 并将审计关口有效前移。

目前, 我国的金融业经历着体制的深化和金融业务的创新, 银行内部审计作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也面临着适应环境变化的挑战。只有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力量的建设, 通过健全而相对独立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来加强银行内部审计监督, 才能实现银行的良性发展。

摘要: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建立和审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形式,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 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 内部审计的作用也显得相对突出, 但是通过对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践的观察研究, 发现其在工作重点及审计深度及广度等方面, 并未发挥出应有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银行内部审计业务质量, 充分发挥银行内审的作用, 是当前银行业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涵,银行内审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研究 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银行会计,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作为一个对资金及资金运行统筹、计算、以及监管等的活动, 在各行各业中都是重要的存在, 在银行业这样一个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中更为重要。在世界经济市场的发展中, 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银行业的经营方式, 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与此相对应的, 风险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近几年来, 国际上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今年年初, 更是传出了二十年前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又有重来之势的消息。而所有的金融危机都与货币脱不了干系, 究其原因, 还是银行会计内部对货币等方面的控制体系不够规范, 因此, 及时的发现银行会计内部的问题, 提出有效的策略, 加强银行会计内部的控制管理, 增强银行会计行业面对变革和风险的能力, 才能正本清源, 事半功倍, 不会在金融风暴中被淹没。

一、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1.会计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有着长久的研究历史, 控制包含会计和管理两方面, 会计控制是对资金方面的控制, 管理控制是对管理者的决定与策略的控制,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作用。毫无意外的,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该方面的研究略有滞后, 但是在金融危机的不断锤炼下, 在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相互碰撞中, 我国的控制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方面, 在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上, 各学者分析了我国当前的不足之处, 并比对中西差异, 引进西方一些先进之处, 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措施。另一方面, 在应对风险的问题上, 不同的银行有着不同的评价体系, 对于评价的主体, 是会计师或是管理者, 也存在分歧。另外, 我国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研究, 也逐渐的具体化, 在对某银行的具体研究中发现问题, 寻找策略, 将研究进行具体化、实际化。

2.会计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对于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还不太成熟, 因此研究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虽然国家在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方面颁布了一些规定, 但是关于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相应的责任问题、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与边界等方面的问题, 并不能真正的解决, 因此相关法规难以对理论研究产生指导意义。另一方面, 会计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结合还不顾完善, 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够明确, 理论难以完全的应用于实践。另外, 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研究方面, 也常常产生重此轻彼的现象, 两者无法达到很好的平衡。因此, 会计内部控制理论党的研究还有待发展, 以期对内部控制产生指导意义。

二、我国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发展不理想

从整体而言, 我国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环境有所不足, 主要体现在: (1) 对内部控制认知欠缺:许多管理层忽视了内部控制与会计的关系, 使会计无法充分的发挥其作用, 许多会计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 岗位与员工安排不明:不同的员工适合不同方面的业务, 如果不能是两者相适应, 则极易造成效率低下、业务不精的现象, 此外, 有时还存在一人多岗, 一岗多人的现象, 使工作的分配不明确, 责任的划分不明晰。 (3) 会计的能力与素质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及其迅速, 会计的能力如果不能随之提高, 则会难以适应行业的发展, 无法满足行业的需要。 (4) 鼓励制度不完善:鼓励制度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成正比, 越完善、详尽的鼓励制度越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的效益。

2.风险评估手段落后

任何行业都是存在风险的, 频繁的金融危机说明, 银行的风险更大, 而我国银行对风险的应对还有所欠缺, 主要存在风险意识薄弱、风险控制力度不足、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其中, 风险评估系不完善占很大的比重, 我国的风险评估手段过于单一和简单, 导致难以及时的发现风险, 及早的找到应对策略, 在风险发生时处于被动局面。

3.控制活动效力不足

一方面, 在金融业的发展中, 计算机逐渐普及, 计算机操作逐步替代了原有的人工操作, 操作方式进行了变革, 而银行会计内部控理体系却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革, 自然而然的, 控制体系对工作运行、资金流通等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建设已经比较完善, 然而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在业务管理与工作的各个环节不能有效的落实, 使各方面的工作不能严格的按照理论制度进行, 造成各环节工作的脱节, 制度实施的不严谨, 也使得制度成为一种摆设, 使制度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无法做到“令必行, 禁必止”。

4.信息披露内容不完善, 真实性不足

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许多行业的信息是不进行公开的,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 人们对知情权的要求, 信息也开始进行公开化、透明化, 尽管如此, 很多信息的公开力度还是不足够, 公开的内容也不详尽和完善, 很多重要信息也会模糊化, 导致信息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在银行这样与货币打交道的行业, 如果信息不能清晰的公开, 会严重的影响公平程度, 很容易滋生腐败等现象。

5.内部监督机制发展过慢, 人员约束机制不完备

银行业的发展及其迅速, 然而相应的内部监督机制的发展却过于缓慢, 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 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形成有效的监管制约, 无论是监督体制还监督力度都有所欠缺, 没有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约束。一方面, 会计监察辅导工作有所不足, 辅导岗位和监察人员由于业务繁忙等原因对内部的监管不力。另一方面, 监督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部门没有对监督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指导, 使得监督人员在工作的效率低下, 成果不突出。 另外, 还有可能存在着监督力量不到位, 对监督约束工作重视度不够的现象。

三、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策略

1.设定会计内部控制期望达成的目标

在银行会计控制的管理工作中, 一昧的加强管理很容易造成倦怠, 而设定一个合理的期望达成的目标, 则会减轻疲倦, 增加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斗志。在期望目标的设定中, 可以设定一个总体的大目标和若干个的阶段性的小目标, 目标的设定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 稍高于日常工作量的难度, 又在可以完成的范围内, 以此激励员工更好的完成工作, 在不知不觉间增强内部控制的管理。

2.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 全面精准的明确内部控制的观念, 提高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整体认知, 加强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 使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韵味并加以传承, 使员工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 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 最终以员工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代替内部管理的控制。 (2) 将岗位与员工合理安排, 努力使员工在自己最擅长的业务上工作, 做到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实现效益最大化。 (3) 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在招聘等环节加强把关, 做到择优录取, 避免鱼目混珠。另一方面, 加强内部的培训工作, 切实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此外, 还要加强员工的法制教育, 提高会计师的思想水平。 (4) 健全鼓励制度, 激发会计的工作热情, 营造出蓬勃向上、积极热情的工作环境。

3.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在增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理中, 除却环境等人为因素外, 还存在着风险这样的不可控因素。在应对风险中, 应该加强风险意识, 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 及早发现风险并规避风险, 并且在风险之后进行有效的补救和下一步的战略措施。其中, 在风险评估方面, 应该改变传统单一、孤立的评估体系, 整合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 建立全面化的、系统化的, 具有实际意义的、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估体系, 以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应对。

4.设计系统性的控制活动

在控制活动的设计中, 一方面, 要对薄弱部分的业务进行重点化的建设, 使之可以与其他方面的业务同步进行, 不会对整体的进展造成滞后或损失, 与此同时, 也不能忽视优势部分业务的建设, 以优势业务带动弱势业务, 使各方面平衡发展, 共同前进。 另一方面, 可以将各个单方面的业务控制活动进行分析、重组、和整合, 最终设计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化的会计内部控制活动体系。此外, 还可以增加现代化高科技的投入, 减少人工成本, 也减少人为性的失误。还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国家、其他行业较为先进的理论体系, 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理论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

5.持续改进会计内部监督方法

会计内部监督方法的改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也不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持续的、长期化的不断改进, 才能够适应行业的发展, 对管理工作产生促进作用。对会计内部监督方法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改善监督体系常规思想, 一方面将上下级监督, 同级监察相结合, 另一方面将业务各环节的审核、管理、监察相整合, 形成全面化的监督体系。 (2) 加强对监督工作的重视, 增强监督团队的力量, 提高监督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等方面的素质, 努力将风险与失误扼杀在摇篮里。 (3) 增强监督力度,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对事故的造成这严惩不贷, 树立起良好的风气。

四、总结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国际经济的发展, 各国各地区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 银行业面对的风险也日益增大, 与之相应的, 银行会计内部的控制管理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无论是内部环境的改善, 风险评估体系的健全, 还是监督制度的改进, 都不可能沿用传统的理论和制度, 而必须在时代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发展, 及时的发现问题, 及早的解决问题, 做到防患于未然, 是我国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霞.现代银行内控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13-15.

[2]杨立霏.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 2013 (10) .208.

[3]庄瑞豪.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弊端显现总行扮演双重角色字号[J].财经, 2014 (01) .

[4]王旭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日本政策研究及启示[J].财会学习, 2013 (09) .65-68.

[5]张华.关于完善我国城市性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探讨[J].现代商业, 2014 (03) .38-39.

内部银行模式 篇10

关键词:内部银行,集团内控,作用

一、内部银行的作用及职能

随着国家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以及市场的自然规律, 形成了许多通过以资金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对人力及物力的控制对下属各成员单位进行控制, 特别是资金的控制, 对经营活动实行内部约束和自我监督的管理, 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途经。

《会计研究》中“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研究表明,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资金管理模式, 内部银行是建立在内部经济责任制基础上, 把集团内各部门的业务往来进行汇总, 在集团内部进行结算, 目的是提高企业资金管理力度、通过确定各成员单位的内部职责、细化内部核算、达到节约资金使用的目的, 提高资金周转度、减少筹资费用、有力的促进了集团的发展。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职能:

(一) 结算职能

各分子公司在内部银行设立内部结算账户, 办理集团内部往来结算。集团总部对各分子公司的现金统一结算时间、结算方式、结算程序, 通过统一的结算制度, 大大缩短了集团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结算时间, 活化了资金, 既节约在途资金机会成本, 又降低了内部结算的成本, 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 节约了资金成本。

(二) 调配职能

一是充分发挥内部银行的“蓄水池效应”, 优化资金筹集。通过集中结算的方式, 把生产经营中短时留存、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 使之成为集团资金调剂的“蓄水池”。这主要靠集团紧密型管理的权威, 靠行政干预的强制性来完成。

二是通过发放内部贷款。集团总部为各成员单位核定的资金和费用定额, 根据需要, 内部银行对其发放贷款。

使内部银行成为集团公司有效的资金融通和资金运作枢纽, 各成员单位拥有一定的现金决策权, 在保持经营发展的必要动力的情况下,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 融资职能

将各成员单位的融资权全部收回, 由集团公司统一对外融资, 筹措资金, 一方面由于集团的流动资金量大, 提高了企业集团在银行之前的话语权, 增加了银行信誉, 而通过“蓄水池效应”, 以集团名义向银行争取到各种融资优惠, 可以实现集腋成裘、集散钱办大事。

(四) 内控职能

1. 监控职能, 通过内部银行对成员单位分散的资金集中管理、

统一筹划和调配, 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集团各成员单位资金流向和使用状况, 通过内部银行信息资料, 在事中就对集团各成员单位资金进出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审核, 通过风险审计导向, 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的错误, 并纠正。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 进而达到控制资金运用的目的。

2. 反馈职能, 通过收集内部银行反馈体系的信息资料, 集团能随时查阅子公司的财务状况, 监控各个子公司的经营情况。

各管理层也可以据此对资金运动情况进行有效地分析, 通过各成员单位的收、支、余情况核实经营业绩, 进而为集团决策和资金分配提供依据。

二、内部银行在内控管理的作用

国外的研究已经说明, 使用现金流量指标配合利润指标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管理层的重视, 内部银行正是记录与反映了各内部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动, 通过加强内部单位资金管理与监督, 能切实提高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效益。

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单位将内部银行仅仅理解成内部结算的工具, 认为内部银行就是办理内部结算、资金往来划拨, 从而忽视了内部银行在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控制的功能。

笔者所在的鸿飞公司是一家国有集团企业, 没成立内部银行之前, 各分子公司是单打独斗, 没有形成合力。而内部银行的成立成了集团内控管理的关键, 在将集团营业款归集到一起, 在对各分子公司的生产运营短缺资金进行调剂的同时, 集中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资金筹集。如通过对原在银行的贷款进行质换, 节约集团运行成本, 提高了集团效益, 在日常的监控上增强了集团的话语权。

通过上述描述, 我们知道, 内部银行的重要职能就是监控, 建立高度权威的监管系统, 形成上通下达、反馈迅速信息系统, 使集团资金流动处于集团的监控之下。集团通过内部银行对资金运动的监控, 可以知道集团的运营状况, 分清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成效, 有利进行绩效考核, 也有利于集团形成减少资金占用和强化内部管理的作用, 这些体现了内部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方面。

反过来, 严格的内控更会促进内部银行的管理, 具体的来讲, 一是内部银行业务经过适当的授权。例如在拨付资金实行严格的内控管理, 进行分级审签。

二是统一企业集团财务制度, 完善集团内部交易作价机制, 集团站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对内部交易进行协调, 合理有内部结算价格能有效的反映分子公司的经营状况。

这些内控措施都有利于内部银行得到有效运转。通过加强内控管理, 减少失误、规避风险, 实现集团发展战略目标和保证资本安全。

三、内部银行运用中的思考

内部银行虽然被实践证明是实现资金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手段, 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实践的有力工具。但目前我国运用他的作用和理解还很不平衡, 例如一些单位仍停留于资金调度这一传统功能, 而内部银行的控制企业内部资金流量、流向、流程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表明, 在不同的地区和行业, 内部银行的主要作用有差异, 自我造血强的行业主要表现在财务费用和内部结算, 而自我造血弱的行业主要表现在集中控制收支功能。内控制度健全的企业对内部银行的运用就要强些。

集团运用内部银行的职能作用不同, 但只要依据实际情况, 重点选择最能体现发展的职能, 只要使资金管理达到均衡和高效, 集团效益最优, 就是最优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杨雄胜.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国企业的做法及思考[J].会计研究2001.2.

[2]石红莲.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初探[J].财会研究, 2006年第4期.

[3]陈福军.集团企业实施“内部银行”结算制度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 2008年12月, (第22卷第12期) .

[4]高会琴.国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07-08.

银行内部人士惊曝违规贷款黑幕 篇11

商业银行违规贷款案屡屡曝光。在局外人看来,这么高的违规率是个匪夷所思的现象。既然“规”已在焉,为什么还动辄有“违”呢?

7月18日,曾经是某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的员工李先生在得到不透露其真实身份的承诺后,向《经济》透露了国有商业银行违规贷款的“一般程序”。李先生是资深金融界人士,他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总行,对国有银行的内部运作机制和程序了如指掌。

尽管记者能想象出一些存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违规贷款手法,但是李先生讲述的具体做法仍让人深感震惊。

制度漏洞

“简单说来,问题的根子在于我们国家用的是发达国家的审批手续,而我们国家的企业则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这是李先生的一个总结。

有一家北京的国内企业向一家美国银行申请贷款80万美元.与国内的做法不同,这家美国银行并不过于强调担保,而是要让该企业全体职工填几十个单子,回答题目做填空,其中包括对这个企业是否有信心、对企业领导人的评价等等,而且要看你的现金流。特别需要中间公司调查该企业产品的市场情况。

而国内的国有商业银行不是看这些,他们是机械地按照企业注册负债率等情况加以考察 。你如果查现金流,对账单,那很多企业就根本贷不着钱。于是许多企业就根据贷款条款编造数字,达到贷款要求。事实上如果真正要达到要求的话,用企业自己的话讲,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真达到贷款要求的那么高,那我就根本不需要钱了,还要贷什么款?

我们国家的银行系统中很少有干过企业的人,无论学习多么深入,还是难免纸上谈兵。当企业没有发生法律纠纷的时候,银行业不能直接查他的东西,只能听从企业汇报,企业拿过来的东西很多都有“诈骗”的味道。再加上许多中间人帮助做假,甚至有一些专业公司在帮助企业作假账,银行的信贷人员在自己义务水平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更是防不胜防。

更严重的问题是,在很多时候不是银行业务人员的能力问题,而是和申请贷款的企业联手违规甚至违法。有些贷款要想顺利通过审查,几乎非行贿不可,法律制度规定行贿和受贿同罪,于是双方自然订立攻守同盟,一环套一环,丝丝入扣,只要不出重大事件,基本上可以平安无事。

行长权力

国有银行行长是人民银行往下派,虽然搞了一个独立董事,但还是人行左右和指导,国家的《公司法》在银行没有彻底实行。

据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一位股东讲,有一次他参加行长述职会,下边的股东代表们根本不听他的,全在底下聊天,行长只好匆匆讲完话就下来了。会后股东跟行长开玩笑说:你行长是上面任命的,你的报告我再有意见也没有办法,听不听有什么区别?说我们要有责任感,好啊,我们想派会计,你同意吗?

现在地方银行基本上财政是大股东,股东代表都由地方党组织部门派。唯一例外的在昆明有一家银行,民营企业已经占到第三第四股东,快到控股地位了,那家银行行长好像也是自己选的,但人民银行就了有指导性的意见,还要派独立董事。

现在行长的确权力很大。在银行系统内,如果行长让你下岗,你这辈子都难端上这个金饭碗。因为其他银行也不敢用你,行长同意的贷款,一般授意专业的人,把报表作得很专业,符合条款。有时候他所谓不同意,只是掩人耳目。

行长也需要有保护自己的技巧。如果上级领导指定的贷款,而这一笔又比较危险,行长可能会找审贷委员会十个人中的六个人,打招呼让他们别同意。这样行长就可以对上面交待说,你看我作已经做工作了,但大家不同意我没有办法。

审贷委员会作用有限

国有银行里一个很滑稽的现象是,作为风险控制最核心部门的审贷委员会,其人员构成非常杂,有会计的、有稽核的、有纪检的、有零售业务部门的,甚至有办公室的。这样的审贷委员会的业务能力非常值得怀疑。比如零售业务部是拉存款的,拉存款和贷款完全不一样,拉存款面对的储户情况大同小异,而贷款则一个企业一个情况,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和储蓄部门很不相同,比如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分行,贷款一般分15个行业,细化到仪器、仪表、计算机、毛纺等等。搞储蓄的人突然审议关于毛织品的贷款,其实毫无发言权。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审贷委员会其实往往只是个摆设,放不放贷款,只看行长眼色。行长同意,他们自然也就同意了。

人员素质

“银行的员工结构是很成问题的。”

国有银行员工一般分四块,一部分是银行职工的子弟,一部分是大学生,一部分是军转干部,一部分是靠关系进来的。大学生是在业务上干活最多的一些人,有路子的人会到一些好的部门,跟银行家属一样的待遇。靠关系进来的人则多少还有存款等方面的资源。而其他人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就都比较差了。

在国有银行中,那些业务素质差的人往往也是非常浑的人。都不太懂业务,就连成一片,拉帮结派,他们形成的链条是很难搞断的。他们很擅长搞人的关系,在信贷、人事等岗位上沆瀣一气,没有人能搞掉他们。这种现象在国有银行的基层机构里相当突出。

最近的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位军队转业干部身份的某国有银行支行副行长,他原来在分理处当主任,本来分理处是吸收存款的,不允许放贷款,他却搞了一个假手续,直接做贷款业务了,10个亿的资金搞体外循环,没收回来。后来人跑了,也没有抓回来。据说他“个人资产”数亿,近日暴死,说是心脏病。

安全回扣的规矩

在许多企业看来,要贷款,给银行关键人物回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银行这边的人也必须遵守一些游戏规则,否则就有可能玩翻了。

其实回扣都是摊在成本里的,所以要有个度,要“比例贪污”,要“安全贪污”。比如,回扣要在利息里出,否则要把本金都回扣走了,谁还能还得起贷款?如果还不起,追查企业自然牵扯出银行拿回扣的人。很多银行出事,都是拿回扣的人不懂规矩,还有的是拿了钱,却不给人办事,不平者上告,导致事发。

治本之策

李先生是个对经济学和金融理论都很通的人。他不同意说这些是管理问题或委托代理问题,只要优化内部治理或加强管理就能解决。他反问了一句:问题是谁来优化谁来加强?既然银行都是国家的,那到底谁有积极性去优化内部治理和加强管理?

推行内部银行加强财务核算管理 篇12

过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集中型”或叫“集权型”。集团的人、财、物、产、供、销大权统统集中在集团综合管理部门, 片面强调集中统一, 即统一制定计划, 统一对外签定合同, 统一采购材料, 统一销售产品, 统一核算盈亏, 统收统支。

2001年集团按照各报、各公司及二级核算单位, 全面推行分级管理, 下放了人、财、物、产、供、销的权力, 同时实行各报、各公司及二级核算单位经济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 超计划利润分成奖励。集团内部的一切经济往来业务关系, 包括集团综合管理部门与各报、各公司之间, 各报与各报、各报与各公司、各公司与各公司之间, 都必须按照集团统一规定的计划价格进行内部结算, 实行“买卖制”。这样, 各报、各公司要按照自己的营业收入来补偿经营过程中的一切耗费, 并获得盈利。为了搞活经济, 各单位在完成集团下达的经营目标责任计划的前提下, 还有权开展业务, 同时还可自行采购生产中急需的材料和其他物资, 因此各报、各公司有对外的经济结算业务, 有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

面对这个形式, 集团计财处如何组织、管理好划小核算单位以后的内部与外部的货币结算工作, 对集团的全部流动资金又如何管理和控制?

为了适应集团的不断发展, 经过反复研究决定, 集团计财处也不得不调整财务核算与管理模式, 更好为集团的发展服务。在此期间, 集团计财处推行了内部银行核算管理方法, 以便更好地管理集团资金,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这样, 集团的《內部银行》即应运而生。

一、《內部银行》的组织与管理

集团计财处在正式成立《內部银行》后, 它在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及会计核算上相对独立。《內部银行》代表集团在银行独立开户, 集团各报、各公司必须在《內部银行》开户, 也就是把集团的银行存款帐户独立化、职能化。集团和各报、各公司的一切货币开支, 都必须经过《內部银行》结算、记帐。同时, 《內部银行》有它自己的会计帐户。这样, 集团以《內部银行》为纽带把集团与各报、各单位联系在一起, 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会计核算网络。《內部银行》在银行开户, 只有它直接与银行发生经济业务关系。各报、各公司之间在《內部银行》开户, 只能直接与《內部银行》发生经济业务关系。各开户单位的一切货币收支都必须通过《內部银行》结算记帐。各开户单位之间的相互结算, 通过《內部银行》进行, 表现为收款单位与《內部银行》以及《內部银行》与付款单位之间的关系。

《內部银行》模拟银行管理办法, 统管全集团货币资金, 对各独立核算单位的流动资金实行预拨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 各开户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发生资金困难, 可向《內部银行》申请贷款, 但必须经集团领导批准, 到期还贷。

集团各开户单位的对外结算业务可以使用银行规定的各种结算形式, 如现金支票、转帐支票、电汇、委托收款等。《內部银行》根据收付存根记帐, 各开户单位则根据《內部银行》的回单记帐。

各开户单位之间的结算采用集团内结算凭证, 通过《內部银行》办理转帐结算。

集团可通过《內部银行》向各报、各公司收取各项上交的费用。如折旧费用、工会经费、教育经费、垫支的养老保险费等。

二、《內部银行》的职能

《內部银行》把各个开户单位联结在一起, 是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 统一管理全集团的货币资金, 有自己的帐户, 因此负有重大的责任。

它是集团的货币出纳中心, 现金和各种转帐结算均需通过它来办理。

它是集团的信贷中心, 必须平衡收支, 向银行办理贷款, 保证集团正常的资金供应, 同时根据生产发展需要, 定期核对各开户单位的货币资金, 为资金不足的开户单位办理贷款业务。

它是集团的结算中心, 《內部银行》和银行之间及内部开户单位之间的一切经济往来的结算工作, 均需由它来进行。

它是集团货币资金的控制和监督中心, 对各单位的现金管理, 银行存款的使用, 必须按制度执行。

三、《內部银行》的会计核算

《內部银行》与银行发生经济业务时, 使用“银行存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会计科目, 《內部银行》向银行借入一年期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如是一年期以上借款,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借款。《內部银行》支付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 贷:银行存款—集团。收取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集团, 贷:财务费用。

《內部银行》与各单位发生经济业务时, 可根据开户单位的多少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如一公司向《內部银行》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公司借款, 贷:银行存款—集团, 归还时则分录相反。其它开户单位类同。

各开户单位通过《內部银行》与银行发生经济业务关系时, 不论是现金收付还是转帐支付, 均使用银行存款会计科目, 按开户单位设置明细帐, 如一公司通过《內部银行》向银行提取现金时, 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公司, 贷:银行存款—集团 (公司则借:现金, 贷:银行存款—公司) , 转帐收付时分录相同。

《內部银行》根据业务填制收、付款记帐凭证、登记日记帐, 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解表。

上一篇:怎样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下一篇:油田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