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内部产业(共12篇)
农业内部产业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随着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经济战略的实施, 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也与日俱增。怎样提高农民收入, 激发中国8亿农民的消费, 不仅涉及我国经济战略实转变, 更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农业产业集群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的原因。
产业组织理论告诉我们, 关联性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之一, 农业产业集群也不例外。农业产业集群并不是简简单单企业之间的“扎堆”, 而是“集聚”。“集聚”导致的最终结果是该产业集群所产生最大化的协同效应, 具体表现为三个特征, 即资源集聚能力强、分工合作能力高、知识共享能力既高又快。农业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存在着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各类企业, 也存在为这些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集群服务的行业协会、技术研发单位、提供必要支持公共产品和平台的政府。以荷兰花卉产业集群为例, 花卉从生产到营销的一系列过程中, 不仅有农户参与, 而且有荷兰花卉行业协会在监督, 相关科研单位 (主要是大学) 提供技术支持, 更有政府部门一系列政策支持。
农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具有密切的产业联系, 这些企业构成了该产业集群的核心网络层。仍然以荷兰花卉产业为例, 在这个产业集群内部, 花卉在培育、生产、分级、包装、销售、运输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这个产业体系内的企业共同构成了该产业集群的核心。在该产业集群内部, 每一个企业都是这个网络的一个节点, 它所拥有的资源及和集群内部其他企业的联系决定了该企业的地位。
位于集群中的企业, 其互动机制具有两重性: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该互动机制以信任为基础, 并且依靠来自社会或者法律等的制度来提高签约或者履约频率。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可有效扩展企业生产边际, 减少交易费用, 发挥集群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之间互动性表现为水平互动和垂直互动, 竞争与合作也交叉表现在其中。垂直互动是集群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动, 其生产互补性较强, 较水平互动而言, 其关系也比较简单, 本文不作讨论。本文利用博弈论相关知识, 着重研究农业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水平互动。
二、模型研究
(一) 合作策略的选择
假设在一个农业产业集群中, 存在位于相同产业链位置的两个企业为A、B。现在, 这两个企业面临的问题是, 两个企业是否选择合作, 以赚取最大化利益。在开始分析前, 做如下假定:A和B两个企业都具有完全理性;在该农业产业集群内部, A和B面临相同市场环境, 双方都完全知道对方的策略, 并根据对方策略及时改变自己策略;A和B的策略空间相同, 为合作与不合作;A和B生产同质且相互替代产品, 其边际成本均为c;两个企业进行重复动态博弈。
作此假定后, 以∏i (pit, pjt) 表示企业在t时 (t=0, 1, ......T) 的利润, 其中, pit为企业i索取的价格, pjt为企业j索取的价格, 在未来时期内, 企业都会最大化利润的现行贴现值:
即企业目标为:
上式中, δ为贴现因子, 可令δ=e-rt, r为瞬时利率, t为各期实际期间。δ的数值接近1, 说明价格快速的变化。
(二) 博弈过程分析
在每个时期, A、B两个企业同时选择他们利润最大化的价格 (pit, pjt) 。并且, 企业在t时期价格选择依赖于以前价格选择历史, 即: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是对于任何给定的t日期的历史Ht, 从t日期开始, 都是在对手从那时开始的战略给定的情况下, 追求利润贴现值最大化。下面, 分两种情况讨论博弈的结果。
当博弈时期是有限的时候, 即t取有限值。为了求出该博弈的精炼均衡, 需要用“逆向归纳法”。考虑A企业在t时期, 博弈论历史为Ht时的选择。B企业过去的价格并不影响A企业在t时期的利润, A企业在B企业价格给定的情况下, 选择自己当期利润最大化的价格, 即∏i (pit, pjt) 最大化。因此, 对于任何历史情况来说, 最终A和B两个企业的均衡都是伯川德均衡。即两企业都采取边际成本定价法:p1, t=p2, t=c。
再来考虑企业在t-1期的均衡, A企业在t-1的价格选择并不依赖企业在t-1期发生了什么事, A企业仍然是选择自己利润最大化的价格, 最终结果还是选择边际成本。因此, 对于任何Ht-1, 有p1, t-1=p2, t-1=c。如此可确定再前一期直到第一期的价格。可以看出, 该动态博弈最终结果将是边际成本定价:两企业都将获得零的利润, 两企业之间并没有合谋出现。尽管两个企业可以合谋, 索取垄断价格pm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但这并不是最终结果, 企业还是选择了不合作。
当博弈期限为无限时, 结果有所不同。假定A和B两企业一开始就选择了合作, 即选取垄断价格pm。在以后各期内, 他们都将选择pm, 否则, 企业都将得到边际成本c的惩罚性价格。A、B两个企业任何一个企业背离了这个价格都将导致另外一个企业的报复。在索取pm价格时, 企业在每一个时期都将得到一半垄断利润, 若其中任何一个企业稍微削减价格, 则企业在整个背离期间都能得到最大利润∏m, 但随之而来的, 将是零利润。如果:
则触发战略将是该博弈的均衡战略, 并得出
上述δ取值特点说明, 只要δ取值足够大, 双方就能够采取合作行为, 从合作中谋取更大利益, 走出囚徒困境。这个合作之所以能够进行下去, 是因为两个企业可能再次相逢进行相同的博弈。若A和B两者都看重未来的利润, 注重合作带来的共同利润, 两者的合作就能继续下去。在一个农业产业集群中, 处于同一产业链相同位置的企业, 都面临着相同的上下游生产环境, 任何一个企业的投机行为都会遭到其他企业的报复, 结果是整个处于相同位置的企业都无法获利。企业最佳的选择就是合作, 获取共同利润。农业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 是一种受到正反馈激励的合作, 企业之间合作次数越多, 合作越默契, 合作理性程度和合作次数之间正相关。
(三) 制度约束下合作策略的选择
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 不仅受到法律法规、合同等正式制度约束, 也受到区域文化、道德、传统等的非正式制度约束。某些情况下, 制度约束对集群内企业的行为具有很大影响。仍然以A、B两个企业为例, 企业在合作时, 每个企业获取垄断利润的一半;一方合作而另一方不合作时, 合作方获取利润为零, 不合作方获取全部垄断利润。但存在制度约束时, 不合作方要受到一定惩罚, 这种惩罚可能是法律上的惩罚或者企业信誉的降低。企业信誉降低对处于农业集群中的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设这一损失为M。M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而递增。依然用δ代表贴现系数, 存在制度约束时, 它反映了制度对违约企业的惩罚力度:δ越大, 说明社会制度越严格。此时, 企业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在博弈矩阵中, A和B企业都合作时, 每个企业获取收益均为企业利润, 两个企业平分市场。当一方不合作时, 不合作方获得全部垄断利润, 社会制度的存在, 使得不合作方要为自己的毁约付出代价, 因此, 不合作方企业收益为∏m-δM。A和B两个企业都不合作时, 两者获得利润为零, 总收益为社会处罚-δM。
可以看出, 当∏m-δM>∏m/2时, A、B两个企业的占优策略都是不合作, 最终结果是两个企业都获得零利润, 并且面临社会制度的惩罚。在本博弈中, 社会制度对集群内企业合作产生一定影响, 但并没有使合作成为企业间的纳什均衡。
三、模型结论
本文应用博弈论相关理论, 对农业产业集群内处于同一产业链位置的不同企业之间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企业若进行的是有限博弈, 该集群内部企业将获得零利润;若进行重复无限次博弈, 当贴现因素足够高时, 企业获得垄断利润。此时, 企业将采取合作策略。另外, 制度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利于遏制企业的违约行为, 提高L及贴现因子δ的值也有利于维护集群秩序。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离不开龙头企业。一般来说, 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 其行为策略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培养企业战略意识, 激励企业之间进行合作, 不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 加快集群间要素交流, 扩大技术、资源等的共享力度, 而且对农业集群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是推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农业产业集群面临规模小、产业链短、合作关系不稳定等问题。文章正是基于这一问题, 利用博弈论等相关知识, 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内处于同一位置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竞和关系, 进而得出企业合作的条件。文章的结论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链,博弈
参考文献
[1]、徐金海.农业产业市场中过度竞争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 2002 (9) .
[2]、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Michael 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2) .
[4]、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J].管理世界, 2004 (2) .
[5]、隋广军, 申明浩.产业集聚生命周期演进的动态分析[J].经济学动态, 2004 (11) .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7]、黄建康.产业集群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8]、李秉龙.农业经济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农业内部产业 篇2
【中文摘要】农业银行NH支行成立于1997年,它是一家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NH支行作为先进支行的代表,始终坚持惠农富民,倾情服务“三农”。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三农”的新业务、新产品,较好地满足了“三农”金融需求。截至2009年末,累计为33多万农户发放了惠农卡,同时NH支行也为此承担了巨大不良贷款,这表明农业银行NH支行为此负担了较大的成本,也象征着巨大的损失风险最终由农业银行NH支行来承受。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不断积累,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同时也暴露了很多内控机制缺陷问题。农业银行NH支行面临的风险更大、范围更广,危害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银行NH支行已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业务多元、运行严密的有机系统,这对农业银行NH支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银行都面临着内部控制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够,不仅自身承担着经营风险也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内部控制已成为各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不可缺少的方面。本文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和规范研究方法相结合,对农业银行NH支行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现有的商业银行内...【英文摘要】NH branch of Agricultural Bank was set up in 1997.It is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which mainly severs for‘the three rural issues’, promotes the linkage between urban
and countryside,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into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As the delegate of advanced branches, The NH branch of Agricultural Bank is always upholding the spirit of benefiting and enriching people and the’three rural issues’.It launches a series of new policies, measures and products which are mainly fo...【关键词】农业银行 内部控制 货币资金
【英文关键词】Agricultural Bank internal control monetary fund 【目录】NH农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4-6背景9Abstract6-7
摘要
1.1 研究
第1章 绪论9-12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1.3 研究方法及拟
第2章 文2.2 货解决的问题10献综述12-17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10-122.1 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12-13币资金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13-17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现状分析17-26基本状况17-18的问题18-20分析20-2626-37
第3章 农业银行NH 支3.1 农业银行NH 支行的3.2 农业银行NH 支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3.3 NH 支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章 完善NH 支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对策4.1 营造货币资金管理的控制环境26-284.2 增强对货币资金风险的评估28-29的控制活动29-34
4.3 规范和完善货币资金
4.4 完善货币资金的信息与沟通
34-3537-394.5 加强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35-37参考文献39-41
致谢41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探讨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原则;制度;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89-03
农业科研单位是以执行农业科研项目为主旨,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以及成果推广服务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及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增加,迫切要求农业科研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在内部切实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风险防范体系,并将内部控制贯穿到单位运营的每个环节,切实提升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1 内部控制的目标及特点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可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前者规范财务行为,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保障资金高效运转,确保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后者完善内部控制环境,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确保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并处于最佳状态。
1.1 内部控制的目标
农业科研单位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服务性、公益性及非营利性,接受相关行政部门与单位的领导和监督;二是通过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利用,来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内部控制目标是决定内部控制运行方式和方向的关键,也是认识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从总体来看,内部控制概念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等阶段。纵览这些理论,可将内部控制目标归纳为:经济、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根据授权进行业务活动;保障资产安全性及信息完整性;防止舞弊及错误行为;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1.2 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
从人员来看,内部控制由单位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完成,从单位负责人到所有普通员工,都对实施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其中单位负责人在建立、健全、有效实施方面负责。
从形式上看,内部控制表现为一系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措施及程序,便于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确保单位实现发展目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资产管理水平和法律遵循能力。但受管理层的逾越及串通舞弊等因素的影响,其仅向管理层提供合理保证。
1.3 内部控制遵循的原则
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必须以国家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为依据,包括《会计法》以及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内部控制应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做到责任与利益挂钩、过失与处罚对等。
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环节,涵盖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业务及岗位。为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应合理设置,使不相容的职务相互分离。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实行岗位分离、相互制约。农业科研单位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或任何人,都应当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者,其拥有的控制权力与承受的被控制压力应是对等的、平衡的。各项工作岗位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建立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关键控制点。
成本效益原则是人类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效益大于成本,农业科研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也应当遵循此原则。在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科研单位内部会计的控制点设置,既要有利于激励科研人员出成果,又要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力争用最低控制成本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2 农业科研单位内容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大多为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相对单一,资金去向相对固定,与其他行业相比,会计核算较为简单,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其存在诸多问题。
2.1 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有些农业科研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把执行内控制度作用负担,只强调上下级的行政关系,忽视权力的相互制衡。上述思想的存在,导致对建立内控制度不够重视,业务核算较为简单,运转环节少,仅限于资金收支没有问题及做好年度预算与决算,没有发挥内控制度应有的作用。有些单位虽然分别设置了相关组织架构,制定了相应职能规范,但由于内控意识不强,使得制度流于形式、组织架构形同虚设、信息失真。
2.2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
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主要由项目主持人凭经验估算,然而其对需要遵循的专项经费管理和财务规章制度了解较少,在忽视与财务部门沟通的情况下,常使得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存在缺乏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及绩效意识等问题。在此情况下,财务部门按科研项目预算和使用进度进行监督时,容易导致决算与预算差距较大。
2.3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弱
农业科研单位的职工素质良莠不齐,加之部分领导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不强,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信任度和威慑力下降。加之部分单位缺乏实施内部控制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对全面财务运行状况的准确把握及控制,极易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失控。
3 强化农业科研单位内容控制的措施
3.1 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应加强学习,强化现代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充分意识内部控制完整性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以此带动整个组织中的成员提高控制觉悟,形成自上而下严格按内部控制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
3.2 完善科研经费预算制度
对事业费、科研经费和科研开发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执行程序,并对预算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使预算差异控制在最小范围。
严格执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明确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特别是课题组、二级单位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确保科研单位权责分明,管理科学。
3.3 增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
采用灵活多变的措施,对会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准则、制度、政策等业务培训,全面提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水平。同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奠定基础。为减少和消除人为控制因素,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善部会计控制系统,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4 结语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确保农业科研单位出成果、出效益的重要措施。内部控制只有随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不断修订,才能保证对单位发展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448-449.
[2] 肖晓英.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J].财务与金融,2010(6):89-90.
[3] 向冰.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1(2):21.(下转第92页)
农业内部产业 篇4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制约因素,对策思考
伊犁州党委书记黄三平同志指出伊犁的全面小康, 基础和关键在农牧业现代化, 必须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和一、二、三产融合, 再造伊犁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新优势, 建设现代农牧业示范区。
一、制约伊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因素分析
1. 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综合实力和带动能力不强。
伊犁州直农产品加工企业仅占全疆的14.9%, 70%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管理水平较低, 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品牌打造能力弱、行业协会缺失或名存实亡, 导致同类产品品种繁杂、竞争无序, 使河谷区域特色品牌创建受限。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研发人才, 大部分企业生产的都是同型号、同档次的产品, 既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又难以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与世界第一产地 (法国普罗旺斯) 和第二产地 (日本北海道富良野) 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2. 产业链低端, 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当前影响伊犁州直农经作物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一是种植规模小。伊犁河谷特色农作物种植品种大约有30余种, 除薰衣草、红花和贝母形成一定规模外, 其余的特色小农经济作物, 均未形成一定的规模。二是种植成本高。小农经济作物一般种子和苗木都较大宗农作物成本高, 加上中草药、芳香作物等小农经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 使得人工成本涨幅过大, 生产成本更高, 严重影响了小农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精深加工少。小农经济作物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 精深加工链条短, 销售市场单一, 产业缺乏竞争力, 且产品价格不稳定, 市场风险较大。目前, 州直粮油加工、制糖、乳制品、肉制品、饲料等行业均以初加工为主, 生产成本高, 增值率低。
3. 产业化经济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农民获利少。
当前, 伊犁州直分散的小农户与资金、技术、生产、营销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相比地位明显不对等, 农户明显处于劣势, 通常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和利益的被盘剥者。企业和农户之间往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 不按合同履约、不按规程标准生产的短期行为, 两者停留在买断关系上, 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
4. 政策落实不到位, 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国家在政策上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 自治区、自治州也出台了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用水、用电、税收、交通、金融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 但这些政策在具体落实上还存在不配套、不到位、打折扣和办理手续繁杂、效率低下等问题。部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反映, 口岸通关环境、速度和退税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优化、提高效益, 口岸优势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5. 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
由于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分别由政府的不同部门来管理, 存在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 政策措施也不配套, 往往是引进企业时积极主动, 企业发展状况好时谁都想管, 企业落地后遇到困难时谁都不管, 相互推诿扯皮。有些部门并不是从对企业负责、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角度出发, 而是过多考虑本部门局部利益。
6. 土地流转率较低、流转方式单一。
土地流转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速度。由于伊犁州直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 限制了经营主体追求长期发展的目标。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 有的经营主体出于对土地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条文的制约等方面的考虑, 无法长期转入土地。另一方面, 随着国家出台新土地政策, 导致土地流转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复杂, 缺乏制度性约束, 土地租金持续快速上升, 直接影响到产业融合进程。
7. 融资渠道狭窄, 金融支持缺乏“精准”。
信贷难一直是制约伊犁农村三产融合的一大瓶颈。现阶段, 仍需要引导金融支持“三农”, 真正建立起农业投入长效机制, 建立起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 应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从而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8. 新型职业农民缺乏, 农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产业融合发展, 对农民的整体素质要求很高, 农民不仅是生产者, 更是经营者;不仅要掌握农业生产的知识, 还要具备一定的策划能力、销售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转变方式促进伊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 把握大局, 从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硬条件上下功夫
(1) 因地制宜,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伊犁州直应从实际出发, 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尤其是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2) 深化改革, 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 是由传统农业走向农业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州直部门应适时出台政策,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加强管理服务, 引导农村土地适度集中, 实行集约化经营, 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
(3) 更新装备, 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伊犁州直小农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低, 人工成本大, 建议加大小农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引进、研发和购置补贴力度, 使得小农经济作物真正成为高产、高效作物。
2. 转变方式, 从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软条件上下功夫
(1) 转变观念,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有效开发利用伊犁独具特色的优势农业资源为前提, 通过政府引导, 政策支持,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强化中间、带动两端, 助其“接二连三”, 拉长了产业链、价值链和增收链, 通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让特色资源发展成特色产业、主导产业。
(2) 内引外联,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三产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 群策群力、合力攻坚, 为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 市场导向, 促进农业品牌建设。优越的地理环境、宜人的气候条件, 孕育了河谷大地富饶的农业物产, 逐步形成了畜牧养殖、花卉果蔬、油料作物、特色林果、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 孕育一批独具特色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可以通过电商平台, 推介河谷的农特产品。
3. 创新实践, 从探索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上下功夫
根据州直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自然资源的差异性, 结合伊犁发展实际, 按照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能力、三产融合程度, 探索出适宜伊犁的三产融合模式:
(1) 龙头企业为重点, 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带动发展模式应该成为州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出表现模式, 至少占产业化经营形态的80%以上的份额。
(2) 农民合作社为基础, 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州直农民合作社虽然发展快, 数量多, 其辐射带动能力不及龙头企业, 但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模式之一。其表现形式为“合作社+农户”。
(3) 政府主导为核心, 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域特色愈加分明, 生产规模愈加壮大, 现代化的集约化程度会更高, 为此, 应以政府强力引导为前提, 区域性特色产业为主导, 以广大传统种植农户为本源, 兼顾产业催生的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具体实施主体, 形成某一优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膨胀, 及产业链的拉长和延伸, 并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迅速集聚和合理配置, 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 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式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群体。
(4) 休闲农业为抓手, 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近年来, 作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的休闲观光农业, 在伊犁河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种模式融合度高, 农民参与性强, 城乡交流互动明显, 易于实现“大农业”和“大旅游”有机结合, 因此, 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 才能实现产业发展、生态优美、农民致富的终极目的。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增强农业发展内驱力
延长产业链后的农业, 农民的定义就要与时俱进, 成为职业农民, 不仅需要掌握农业生产的知识, 还需要具备策划销售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这也是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农业内部产业 篇5
牟平区是一个农业区。全区总面积15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3万亩,65公里海岸线和30多万亩可开发的浅海滩涂,60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到80%,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区委、区政府近年来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振兴牟平农村经济的切入点,立足区情,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2001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1元,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水果、干杂果、畜牧、水产、蔬菜五业并进的经济格局。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牟平区委、区政府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从牟平的实际出发,按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着重抓好“两带一面”,即南部山区一带发展果品和干杂果,中北部一带发展蔬菜、瓜果,面上发展畜牧、蔬菜、瓜果、食用菌、水产品和干杂果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内在品质,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一是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全区果园面积达22万亩,果品生产以提高果品质量为主,推广苹果套袋6亿多个,果品总产量25万吨,优质果品产量13万吨,并在武宁镇、姜格庄镇两镇为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有限公司建立了1000亩的果汁加工型苹果生产基地;蔬菜、瓜果面积8万亩,引进了蔬菜、瓜果良种10多个,促进了全区蔬菜、瓜果品种的更新换代,总产达24万吨;食用菌养殖面积120万平方米,加工出口总量3 万吨;油料作物15万亩,总产3.25万吨;粮食总产16.6万吨,优质专用小麦和加工出口型花生种植面积达50%以上,粮油生产实现了由产量型向优质高效型的转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为1:1.8。全区已形成了食用菌、花生制品、肉食鸡、干杂果、水果、蔬菜、水产品等15大系列产品,有些农民还把发展野生植物的种植和深加工纳入了视野。
二是大力推广了瘦肉型猪的三元杂交及肉牛、肉羊冷配改良,加速了畜牧业的良种化进程。目前全区品种猪改良达到90%以上,兔品种改良达到80%以上,牛、羊品种改良达到85%以上,鸡全部实现了良种化。同时,野生动物的饲养也成了农民开发的热点,养殖品种发展到梅花鹿、野鸡、獭兔、银狐、甲鱼、肉食犬等多个品种。
三是发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围绕果品生产,培育了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有限公司,年可加工果品30万吨;围绕食用菌、蔬菜生产培育了烟台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和芦凤集团,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蔬菜汁加工能力8000吨;围绕畜牧业、肉食鸡的生产培育了花莲食品有限公司和蛤堆后贸工农总公司,带动了养鸡专业户近800个,使肉食鸡生产形成了从种鸡孵化、育雏到商品鸡宰杀、冷藏、包装、运输的系列化生产,年加工出口肉食鸡500万只;围绕粮油生产培育了烟台枫林食品有限公司、山东恒成集团,年加工花生、大豆等达3万多吨。这些龙头企业为牟平的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涌现了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示范基地。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运转的思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区有优质示范基地80多个,配套社会服务和科技人员2000余人,并有30多个村成立和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队。全区已形成了以区为龙头、以镇为纽带、以村为重点的科技服务队伍。由各镇政府牵头,依托各镇农技站,成立了农业产业化服务办公室。一些产业重点镇还成立了食用菌服务合作社、蔬菜瓜果协会,区里也成立了“牟平区果树协会”等,这些组织利益连接,机制灵活,具有协调生产、联合营销的重要作用,他们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从而有力地克服了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弱势,带动农民以整合优势进入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实施。
五是努力发育了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几年来,牟平区各乡镇党委、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培育各类农产品初级市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建了一批辐射能力强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如姜格庄的西瓜批发市场、大窑的大樱桃批发市场、观水的烟台观水果蔬批发市场、王家疃蔬菜批发市场、上庄蔬菜批发市场等,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卖果难、卖菜难的问题。既减少了流通环节,又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还
集散全国各地的供求信息,有序地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经验和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一些冲击,尤其是高成本、低质量、低竞争能力、低效益的农业更难以为继,为此,牟平区立足现实,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植名、优、稀、特、新产品,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
(一)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是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并在政策扶持、强化管理、完善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说,没有政府的引导,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
一是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温饱型的产品、传统的生产方式已远远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为此牟平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在区域结构的调整上要“南果北菜、南牧北渔”的区域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畜牧、水产、蔬菜、瓜果、干杂果及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推进全区农业生产和经营向新的领域、新的层次进军。各镇党委、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思路。大窑镇提出了以果品经济为龙头,以畜牧养殖为龙身,以水产、粮油经济为双翼的经济发展思路。目前全镇已形成了果品、畜牧、水产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王格庄镇地处山区,提出了建设“山上王格庄”的发展规划,根据本镇的实际,确立了以“山区开发为龙头,以发展干杂果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绿色王格庄”的工作思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镇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干杂果,目前发展板栗2万亩,银杏1万亩,柿子、大樱桃5000亩,干杂果已经成为王格庄镇一条新的具有鲜明山区特色的经济隆起带。再如姜格庄镇地处沿海,制定了“建设海上姜格庄,建设海上蔬菜、瓜果产业镇”的海陆并举的发展模式,把瓜果生产和海产品养殖作为两个主导方向。一方面,陆上搞西瓜、甜瓜和蔬菜种植,西瓜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年总产6万斤,甜瓜4000亩,总产3000吨,蔬菜达1万亩,基本垄断了威海蔬菜市场;另一方面,他们按照“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思路,每上养殖已成规模,其中扇贝养殖5000亩,抛石养海参400亩,基本实现了海参、对虾、螃蟹、大鲮鲆、鲍鱼、藻类、贝类等海产品的立体养殖。
二是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近年来,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农民改革旧的生产方式和种养结构。王格庄镇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无偿给农民提供干杂果苗木及部分新品种接穗,投资40多万元,用于扶持银杏开发及大樱桃园建设,并规定:板栗头五年,免征特产税。姜格庄镇规定,凡新上马的养殖、种植项目,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在形成经济效益后的3--5年内,给予特产税补贴,开发海上养殖项目的,在海域划分、岸边建房用地等方面为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优惠政策,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低息小额贷款。水道镇规定:农民每建一个0.5亩以上的冬暖大棚,可享受政府无息贷款3000元,发展优质长毛兔30对,享受政府无息贷款3000元。大窑镇规定,各村开发经济作物成方连片达50亩的,奖励5000元,达到100亩的,奖励10000元,成方连片建大棚10个以上的,每个大棚奖励1000元。这一政策一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仅去年一年,全镇就调出用于发展经济作物的土地6000多亩,主要用于蔬菜的开发;开发50亩的经济田方30个,100亩的经济田方11个,主要用于大樱桃、大枣、黄金梨为主的果品开发;建冬暖大棚70多个,主要发展优质油桃、葡萄为主的反季节水果种植。在土地流转上,他们灵活把握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采取返租倒包、土地入股、联合经营等形式,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土地调整问题。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帮助农民寻找市场。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但要发挥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正确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农产品的最终出路在市场,结构调整最有效的指挥棒是市场,只有让农民认识市场、进入市场、适应市场,才能获得高额利润,结构调整才能真正有动力。为此,区、镇统一规划,加强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全区目前已建成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贸易市场36处,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各镇驻地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同时还在国内大、中城市、沿海、沿边城市设立了30多个商情、销售、服务信息窗口,利用信息网沟通了与全国各地的市场信息网络,开始步入了“网上卖菜”、“网上卖果”的“E”时代。观水镇投资560万元建起了“烟台观水果
蔬批发市场”,解决了农民卖果难的问题。再如,姜格庄镇为了解决农民卖瓜难的问题,保护农民种瓜的积极性,他们每年筹办“西瓜节”,做到“建市促销,以节育市,以市促种”,使这个镇的西瓜销往全国各地。同时,西瓜节的举办,既是西瓜商品交流会,也是种植信息的交流会,各地的商贩为瓜农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减少了瓜农种瓜的盲目性。
(二)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带动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的过程。为了加快科技推广步伐,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牟平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坚持把科技放在产业化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努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引进、推广和应用体系,把新技术、新成果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一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窑镇成立了包括果品保鲜、珍稀动物研究推广、良种蛋鸡研究、肉食鸡研究、红灯大樱桃栽培技术等7个民办科研单位。二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通过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聘请专家举办专项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全区共培训各类技术骨干1万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技术明白纸3万余份。同时还组织农村党支部书记和种养大户外出参观学习。目前,全区已有1266名农民职称,有5300人获得绿色证书,加快了科技进村入户的步伐。三是建立完善了以示范区带示范户、以示范户带千家万户的科技示范推广模式。区先后在武宁、高陵、玉林店、观水等乡镇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在大窑镇建立了四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00亩蔬菜开发基地、2300亩的优质果品开发基地、1000亩的酿造葡萄开发基地和500亩的良种繁育基地。另外,还建有精准农业示范园14处、科技试验示范基地73处,村也都选定了科技示范户、示范田,初步形成了相互配套、上下贯通、示范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与经济相挂钩的科技推广新体制,为农业高科技的引进和大面积推广树起了科技龙头。同时,还依托示范基地,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大力引进推广国内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农产品与国际、国内市场的接轨,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几年来,全区共引进推广国内外瓜果、蔬菜、花卉等新品种100多种。
(三)建设经济专业村,培育特色产业
建设专业村是培植特色产业的基础,也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各镇立足原有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制定了专业村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发展标准。大窑镇对重点发展的专业村,实行了镇领导干部和镇直部门包村责任制,指派专人常年驻村,靠上帮扶,一包三年,通过努力,全镇已有多个具有特色的农业开发专业村,如以蔬菜加工为主的尹宋周村、以发展红灯大樱桃为主的西李山村、以红富士苹果为主的李家庄村、以特色大枣为主的西吕格庄村、以“锦丰梨”为主的石埠庄村等。同时,还积极引导和组织群众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示范带动周边村户,形成区域性的特色主导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
(四)龙头带动,直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首先是建立在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就构不成产业,但大规模的产品需要市场,这是农民所担心的。在市场上,政府作了不少文章,但是龙头企业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他们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他们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农业产业链的直接拉动者,他们比政府更具有号召力和直接的感召力。它可以直接消化产品,并能把市场信息、实用技术、管理经验等传给农户,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挂钩问题。农民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需要稳定的农产品供给,二者之间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民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交换机会和经济利益。牟平现有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安得利果汁有限公司、花莲食品有限公司、枫林食品有限公司、蛤堆后贸工农总公司、芦凤集团、海嘉水产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九发是上市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工厂化养殖双孢菇的基地,有着广泛的国外市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已成集菌种繁育、原料制备、生产养殖、加工冷藏、出口外销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公司,双孢菇原料制备和双孢菇系列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均达到2万吨以上,并研究开发出了利用培养基二次发酵生产高效功能性真菌菌丝复合颗粒饲料和利用食用菌菇柄提取真菌复合多糖、制作功能性食品、免疫增强剂、饮料添加剂等,利用这一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了全区160多个村的农民养殖双孢菇,为农民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蛤堆后村是全区最大的肉食鸡养殖、加工、出口基地,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大窑镇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肉食鸡生产作为带动和促进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发展的骨干主导产业来抓,建起了7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养鸡场、2100多平方米的肉食鸡系列化生产线。近年来,为扩大饲养规模,提高肉食鸡的产量和出口创汇能力,他们又采取了“放鸡出场、借窝下蛋”的作法,走出村外布点,扶持周边村庄和农户发展肉食鸡饲养,并向全镇、全区辅射发展。他们为养殖户提供饲料、鸡苗、药物及负责技术指导,实行保护价收购,养鸡户一律不用流动资金,全部由蛤堆后村所属企业提供,待鸡养成后统一结算,带动了养鸡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区已有养鸡专业户700多个,肉食鸡生产形成了从种鸡孵化、育雏到商品鸡宰杀、冷藏、包装、运输的系列化生产,年出口创汇达500多万美元,农民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芦凤集团、武州有机农场是蔬菜加工企业,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也投资4900万元,新上了蔬菜加工项目。加工的蔬菜远销韩国、东南亚,主要加工出口白萝卜、圆葱、大蒜、牛蒡、青刀豆、田豌豆、大葱、胡萝卜等二十多种蔬菜。这些企业实行由企业提供种子及技术服务,对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产品全部出口,实现了蔬菜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产业化经营,年可带动1000多农户的6000多亩蔬菜种植面积,解决了1000多农户的蔬菜销售问题。
(五)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效应
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效应是产品能够立足国际、国内市场的关键。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农副产品供给量的加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农产品销售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注重品牌。为适应市场的这一需要,各镇也花了大气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依靠科技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同时,淘汰和压缩了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产品的品种结构,打造自己的品牌。素有山东红富士第一镇 的观水镇,1990年就在国家商标总局首家注册了“观水”牌商标,1997年观水苹果又被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举办的“全国农民节”晚会选为优质农产品,苹果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姜格庄镇的西瓜也注册了“富姜”牌商标,销售渠道和产品的价格远远好于那些无牌瓜。大窑镇有6个村的3000亩苹果被省政府列为“苹果良种产业化工程示范园”,在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西埠庄村“锦丰梨”获金质奖,李家庄村的“新红星”苹果获银质奖,沟东村的“藤木一号”苹果获铜奖。西李山村自己培育的140多亩“红灯”大樱桃具有个大、口感好、上市早、管理简单、经济效益高的特点,个大味美,色泽诱人,畅销省内外,每年仅大樱桃一项,全村总收入达50万元,户均6000多元,西李庄村的梨枣个大、皮薄、又脆又甜,目前已发展到1000多亩,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尽管全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规模和数量还达不到产业化的要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还不尽合理。
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对农业产业化缺乏认识,误导了农民,有的甚至起了负面的作用。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大,产业内部品种布局仍然不够合理,或者说有些调整只停留在“粮经比例调整”这样低层次的调整上,农产品的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业化经营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没有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甚至有的龙头企业市场前景不好,企业经营不良,内部管理混乱,市场不稳定,措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四是农产品质量不高。有竞争力的蔬菜、水果、干杂果等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内在品质较差,有的化肥污染、农药含量超标严重,达不到绿色食品的内在质量要求,再加上加工、包装、贮藏手段落后,更没法进入国内外超市。
五是农产品结构单一,花色品种不多,上市时间集中,尤其是有的农民有“人家种啥我种啥”的思想,不在花色品种上作文章,结果造成了农产品的供过于求,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六是农产品产业链普遍较短,大部分卖的是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没有多少经过精、深加工,这是造成农业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水果只能搞简单的分级,不能搞深加工和保鲜,蔬菜加工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肉食类产品除了肉食鸡的简单加工外,其它的肉类加工还是空白。
七是农业科技推广滞后,农民的科技水平低,制约了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快速稳步增长。
八是农业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不健全,适应不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大环境。
因此,我们认为,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应该讲,牟平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刚刚起步,为适应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必须放眼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和生产绿色食品。随着人类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和生活质量及消费层次的提高,面对市场的需求和资源的制约,发展绿色食品已刻不容缓。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越来越成为市场上的亮点,只有发展绿色食品,才能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是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选准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要充分利用我区东临威海、西临烟台的地域优势,积极发展以蔬菜、瓜果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和特色农业,要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是科技兴农,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要通过品种改良和开发新品种,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在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培训,普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加大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一个龙头企业就是一个市场,就可带动一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其他县、市、区相比,牟平区的龙头企业数量还不多,其龙头带动作用也不是太强,或者发挥的作用不大,所以,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势在必行。
五是拉长农业产业链。其一是拉长生产环节,把国内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管理手段,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其二是拉长加工环节,就是要抓农产品的系列加工、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的多次转化、多次增值;其三是拉长销售环节,要通过培育和拓展市场,来拉动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其四是拉长配套服务环节,要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
六是完善相关机制。其一是完善利益调节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其它环节之间,所得的利益要分配合理,达到利益的动态平衡,实现互惠互利,共兴共荣;其二是完善产权实现机制,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基地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其三是完善法律保障机制,通过各方签订合同、契约,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七是引入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增强质量意识。要按国际标准来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努力创建名牌产品,促进全区农业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我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内部产业 篇6
1.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发展生产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的根本前提,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还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但是,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例如,小规模生产限制了大型综合性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分散的农户获取信息技术的渠道比较狭窄,个体农户的素质使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差,资金的缺乏使农民承担使用新技术的风险能力不强,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农民使用新技术的动力不足等。而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则克服了小规模生产的种种弊端。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各种科研机构,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通过培训班和实地指导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农业经营机制,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2.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民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的生产空间扩大,延伸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广大农民除了稳定获得种植业、养殖业的正常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到加工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扩大,可持续性也大大增加。各级龙头企业在搞好企业经营的同时,积极做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工作。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通过采用订单、最低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技术指导、种苗扶持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密切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确保农民增收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使农民“生活宽裕”有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3.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而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充分发挥这一主体作用的前提。农民专业培训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更是广大农民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其他经营、管理知识的“农家课堂”,通过学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引导农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搭建了促进农民提高素质的好平台。
建设新农村应充分发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帮扶作用。一般来说,经济合作组织和协会的组织者,基本上都是当地的经济能人、科技示范户和经纪人、村干部、党员以及热心村中公益事业的人。这些人或者有充足的资金,或者有丰富的技术,或者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或者有较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他们关心村中的公益事业,樂于助困扶贫,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对培育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乡风文明”起到了表率作用。
4.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
进一步完善基础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村、专业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下,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从本村(屯)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出发,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建立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逐步发展成为种植或养殖的专业村、专业屯。专业村和专业屯的人均收入比较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也比较高。富裕起来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集资、捐资等形式,统一改房、改水、改路、改厕,极大地完善了农村的基础公共设施,使农村道路畅通,房屋整齐,饮水安全,能源清洁,环境卫生。
5.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也是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的前提。农业产业化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完全是自我联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体现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培养了农民的民主意识,提高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规范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序,从而有利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同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在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机制上下功夫,使村务公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如扶贫项目款发放、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等。在管理方面,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组织,通过积极培育农村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协会结构,整合协会资源,选派能人到协会工作,使协会在技术服务、生产环节和销售市场上分工协作,做大做强。同时,抓好对协会会员的实用技术、生产管理知识培训,培养一批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会员致富代表,发挥龙头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达到了新农村建设中“管理民主”的要求。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分析 篇7
按照加入WTO的承诺, 中国银行业于2007年向外资银行实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的同时, 也对其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提出了挑战, 国有商业银行更是首当其冲。面对外资银行的冲击, 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公司治理架构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公司经营目标能否顺利有效地实施, 能否赢得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信任, 以及能否使国有商业银行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截止目前, 先后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完成了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变并成功上市, 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农业银行 (以下简称“农行”) 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 作为最后一家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其改革难度远超过其他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农行于2009年1月16日农行宣布改制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的背景下, 农行如何深化内部改革和各项业务经营工作、致力于自身公司治理架构的建设已成为农行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
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成功经验的借鉴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三家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 为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进行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是作为银行最大IPO的中国工商银行 (简称“工行”) , 在改制上市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工行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初期就提出了“一行一策”的工作思路, 且股改始终坚持独具特色的改革路径, 这充分体现在其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和引资安排方面。2005年工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 其两大股东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作为“委托管理人”分别持有工行50%的股权, 对其行使对等的“发言权”, 这是工行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的“第一次改善”。到了2006年年初, 工行法人治理结构的“第二次改善”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根据协议, 高盛投资团派驻一名董事进入工行董事会, 参与工行各项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 同时依据协议, 高盛集团帮助工行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 从实质上提升了工行的公司治理水平。这是其法人治理结构的一次关键和实质性的改善, 对于克服原国有改制企业“同一利益集团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股一股独大”等弊病有很大帮助。工行实现了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 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历史任务。
随后, 工行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建立了“三会一层”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和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层之间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运行机制。工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还在于引进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和银行家担任银行外部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另外, 实行董事长和行长分设, 董事会和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均设立有专门委员会,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划分明确, 他们各司其职、有效制衡、互相协调, 不断完善企业管治、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不断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 把为股东创造持续卓越的投资回报作为根本目标。
三、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1、进展
随着农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的推进, 其在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与模式、市场选择和机制转换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总的来说,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之间逐步形成了有效制衡, 各司其责, 协调运作的架构与机制。同时聘请了专业化的独立董事, 尤其是国际专业人才的加入, 使董事会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 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意识开始发生转变。通过引入科学的指标, 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从追求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向追求质量效益、股东价值及公司价值最大化转变, 依法合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第三, 经营模式转型, 业务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行在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益结构、营销渠道结构等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扩大中间业务的比重, 使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
第四, 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近年来, 农行初步建立了高管层目标管理体系和委托授权制度, 同时充分考虑公司利益、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协调发展, 建立了以市场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正向激励约束机制。
第五, 经营的绩效显著提升, 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因此, 农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控制风险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第六, 透明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按照建设现代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和大型上市公司的标准和要求, 农行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同时不断加强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2、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最后一家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农行改革难度之大, 远超过其他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农行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 比较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农行健全的经营机制和决策机制。与此同时, 由于法人股比例低, 公众股东分散, 外部董事制度刚刚起步、债权银行介入公司运作制度没有普遍推行等原因, 所有这些使农行董事会缺乏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
二是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农行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 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 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 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 无权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由于我国《公司法》等法律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以股东价值为导向, 致使农行只重视董事会的作用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 从而造成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三是股权结构尚未多元化。由于缺乏国际上的战略投资者, 因而农行离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目前的股权结构仍然是单一的国有资本。
四是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离国际一流商业银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股份制改革以来, 中国农业银行注重完善全行的风险管理战略与政策形成机制, 切实将风险偏好与风险管理战略目标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实施与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全程量化的全面风险管理, 在探索建立垂直化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努力构建严密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 努力向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标准靠拢。
五是信息化建设离一流的商业银行也有不少差距。目前, 农行在信息化银行的建设方面落在了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后面, 甚至落在了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后面, 这与农行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形象是极不相称的。
四、完善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对策
根据农行近10的发展战略, 到2017年左右, 力争使银行治理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三农”市场得到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其零售业务的经营管理资产规模得到更进一步的扩大;建设农行独特的先进企业文化, 突出农行的综合竞争力, 使其核心业务指标进入全球银行业前列;使农行成为立足本土、覆盖城乡和全球的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有鉴于此, 农行应在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上采取以下对策。
1、继续完善法人治理架构
农行应充分借鉴国外银行先进有效的管理方式, 以英、美商业银行矩阵式的组织机构为参照, 加快以业务为主线的战略性机构重组, 推行农行机构扁平化和业务管理垂直化, 加快以业务为主线的战略性机构重组的速度,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合农行发展的银行管理架构, 从而真正发挥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和职工监事的作用。
2、加快实现产权多元化
可借鉴英、美的外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模式, 将农行构建成为产权主体多元化、银行实体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的战略投资者。农行下一步要重点引进境外的战略投资者, 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带来新的理念、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和产品与服务, 进而改善公司的治理机制, 促进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3、不断提升财务治理的水平
农行应构建现代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管理体系, 强化公司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力度, 加强内部审计, 健全公司的会计制度, 加强内部的财务管理,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维护股东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配置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激励机制, 促使经理人员的经营决策与公司长期发展利益相一致, 从而满足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实行对“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 通过内部和外部双重约束机制, 促使经理人员依法合规地开展经营管理活动, 有效避免损害股东和债权人利益行为的发生。
5、积极推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方面, 要在董事会下设风险政策委员会, 全行贷款质量由总行按照统一标准集中进行五级分类审核认定;另一方面, 要增强内部控制, 构建稽核体系, 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 及时建立分别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负责的内部审计体系和内控合规体系, 使企业的内审监督更具有独立性和有效性, 构建和完善比较严密有效的内控监督体系, 实施与农行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全程、量化的全面风险管理。
6、着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努力强化科学技术对农行在公司治理、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方面的支撑作用。建设大型的数据库系统, 推动实施网络银行和数字化银行系统。同时, 应研究制定信息科技发展规划, 加大全行信息科技建设的投入力度, 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数据中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创新产品, 为客户不断提供一流的金融产品和安全、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
摘要:商业银行的治理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着重剖析了中国工商银行公司治理模式, 探讨了农行股改后公司治理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农行改制后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的对策, 以期为农行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治理
参考文献
[1]樊蓓姣: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比较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 2008 (10) .
[2]姚铮、汤彦峰: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否提升了公司价值——基于新桥收购深发展的案例分析[J].金融与保险, 2009 (7) .
[3]周宗安、于渤: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模式的评价与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4) .
农业内部产业 篇8
1 努力提高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1) 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指股东、董事会监理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及权利制衡的关系。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民主、透明的决策程序和管理议事规则, 高效、严谨的业务执行系统以及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反馈系统。如果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股东会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董事会处于瘫痪状态, 监事会形同虚设, 总经理一手遮天, 下属没有发言权, 失去内部监督的企业只有以失败告终。
(2) 提升经营者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经营者的素质 (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 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 包括企业接受风险的程度、关键岗位的人员轮换情况等。而管理当局是否愿意设立和遵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将极大地影响控制环境, 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的效率与效果。如果经营者以弄虚作假、投机钻营的方式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欺骗公众, 则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文化理念、信息沟通系统都将围绕这个观念展开服务, 其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必遭到破坏,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也就无从谈起。
(3) 设立良好的组织结构, 正确划分组织中各个组成部分及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合理的组织结构的设置与职责权限的划分, 可以使组织内部各个组成部门及其每一个成员清楚了解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职能、责任、权利、隶属关系、报告程序等, 做到“事事有人管, 人人有专责, 办事有标准, 工作有检查”, 有利于组织结构内部成员之间彼此协调配合, 提高工作效率。设置良好的组织结构及正确划分职责和权限, 不仅要对不相容职务实行分离, 使不同岗位之间形成相互检查制约的关系, 而且要对重要和关键的岗位实行定期轮换, 以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4) 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能使企业管理者和内部职工及时掌握企业运营状况, 及时上传下达, 集思广益, 发现和解决问题,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提高企业实施内部会计制度的效率和效果。
(5)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能确保执行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公司职员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有关聘用、培训、轮岗、业绩考评、晋升、待遇、淘汰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性。如果没有高素质、品行正直的执行人员, 再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会失效。当然, 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也可能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失效或削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企业内部会计措施的实施及控制目标的实现。如果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运行高度重视, 对任何违背内部会计控制的行为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则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必定较高。
2 制订相应的规范条例, 建立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1) 企业必须根据经营规模和业务特点建立科学、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同时符合以下要求: (1) 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体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以保证控制系统的权威性; (2) 一项完整的业务活动, 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岗位; (3) 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4) 在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要求的前提下, 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能够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和岗位以及企业各项业务过程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并将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 不得留有制度上的空白或遗漏; (5) 在业务流程的设计中, 应根据业务特点和岗位要求相应地赋予作业任务和职责权限, 明确规则和检查标准, 以责任为核心, 以权利为保证, 以利益为手段, 通过责、权、利的有机结合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保证。
(2) 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内容一般包括筹资业务控制、投资业务控制、货币资金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存货业务控制、固定资产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工程项目控、对外担保控制等。每一个具体控制制度的内部控制措施应包括: (1)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那些若由一个人担任就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 还可掩盖其错误和舞弊的职务要分离, 如单位的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和审计监督等职务要相互分离; (2) 授权批准, 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 必须经授权批准以进行控制; (3) 文件记录, 包括建立企业组织机构职能和授权审批权限一览表, 建立全员岗位说明书、业务程序手册, 统一会计政策、凭证编号、会计科目等; (4) 预算控制, 包括:建立预算体系、编制和审定预算、下达预算指标到个人或部门、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 (5) 财产保全控制, 包括:限制接近、定期盘点、记录保护、财产记录控制等; (6) 职工素质控制, 包括: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制定员工工作规范、定期培训员工、定期考核职工业绩、对重要岗位员工定期或不定期轮换工作岗位; (7) 风险控制, 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评估筹资、投资、信用及合同风险等; (8) 内部报告控制, 应建立内部报告体系, 包括资金、经营、费用、资产、投资和财务分析报告等; (9) 电算系统控制, 包括对电算系统构成和环境实施的控制和对电算化处理过程的控制———输入、处理、输出控制。
(3) 相关的奖惩条例。根据企业经营规模、业务特点及参考相关原则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如果没有量化、制度化的奖惩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将流于形式。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不是仅靠财务部门能完成的, 它依赖于企业所有人员的共同行动。企业应根据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 以制度的形式下达至每一个员工, 对于完成考核指标者予以奖励, 否则予以处罚。制度制定后, 企业应严格按规定执行, 只有这样,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 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
农业企业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审查、监督和评价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因此, 内部审计人员应针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农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 工作就越易于开展, 也越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监督评价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提高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
摘要:对农业企业如何建立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关建议。
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溢出研究 篇9
一、创新溢出的特性
创新是知识流动和资源活化的动态过程,是对原有技术进行改造和传播,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消费方式,它是一个渐进和持续的过程。创新溢出作为对创新成果外部化的形式,具有这几个特点。
1. 通过非正式交流导致溢出
非正式交流既是创新溢出的主渠道,又是创新的主要源泉,研究表明知识创新的绝大部分是通过非正式交流传播的,而非正式交流传播的速度要比正式交流快得多。非正式交流是隐含经验类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由于隐含经验类知识不能通过正规教育培训等途径获得,因此只能通过个人间交流共享,通过交流双方对交流主体的复杂性能够同时处理,借助于语言、情感等隐含表达方式使对方领悟到一些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本质,推动知识向外溢出。
2. 创新溢出具有两面性
创新溢出是创新社会化的过程,它对社会发展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正的经济效应。由于创新溢出的存在,能够加快创新网络内技术知识的扩散,使竞争中的企业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价廉的创新产品,增加社会财富;另一种是负的经济效应。对于创新行为主体而言,知识创新溢出降低了知识的独占性价值,当创新成为集群内部的公共知识后,集群内部企业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享有这些创新成果,将有可能使得创新者反而获取低于平均收益率的创新效率,而当企业创新收益小于创新成本时,从事创新的动力就会消失,进而将会产生抑制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积极性,进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二、创新溢出的途径
创新溢出通常是指技术领先者对同行业企业及其它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溢出所表现的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效应。由于创新的外部效应的存在,在集群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强化集群内部技术交流及合作,充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溢出主要是通过这几个途径实现的:
1. 示范与模仿作用
由于集群内部主导企业通过加强创新研发投入,产生核心技术或核心概念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形成领先优势,从而对集群内部跟随厂商产生示范效应,同时由于积极创新也加大了集群内部竞争压力,迫使跟随厂商谋求提高技术水平,避免被逐出行业。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创新主导企业的创新思路、创新行为以及创新产品为示范,充分吸收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形成进一步创新的活动。
2. 技术人员的流动
集群内部人员自由流动是促进创新在集群内部传播的重要方式。集群内部人员的流动一般要快于集群外的企业,这是因为集群内人才流动的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降低所致。集群内专业人才市场的存在及人才市场信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域内的迅速传播,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同时,集群内的从业人员有着相似的集群文化,这些人员在集群内的流动将不会遇到来自企业文化方面的抵制,人员流动的调整成本相对较低,这显然有利于技术人员在多个企业间流动。此外,集群内企业的良好的信誉,一方面会加大政府对集群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还能吸引大学和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到集群内企业工作。这种优秀人才在集群内外各种机构间的频繁流动,能不断激发创新的来源,并能带来知识和创新成果在集群内的传播。
由于地理临近性和处于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集群内部企业之间通常存在着大量的正式与非正式交流,相互学习。由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存在着长期合作关系,各种非正式的、偶然的、面对面的以及口头上的交流方式是非常常见的,例如,在硅谷,向竞争对手求助以解决某一技术难题是常见的事情。竞争对手也愿意提供必要的帮助,并相信这种行为在未来必然会得到回报。这种交流与学习方式使得在集群内聚集的企业和机构取得了比集群外企业更为有利的创新优势,无形中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3. 前向与后向联系
集群内部主导厂商在以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身份与其他企业建立起业务联系网络。在后向联系方面,主导厂商通过提高对供应商的产品的质量要求,促使供应商改进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有时主导厂商还会通过和供应商的合作,提高相关改进质量和技术的帮助和信息。对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帮助不仅存在于后项联系中,主导企业对处在下游的企业也会提供产品培训以及使用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帮助,这样,有关高质量的产品的知识,有时就会转化为下游企业自身的创造性活动。
三、创新溢出的效应分析
创新溢出是由于存在知识的非独占性,导致了创新成果向外溢出到相关企业,溢出的结果是促进了竞争者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知识的公共产品属性,企业的研究成果,就可能被其他企业无偿使用,进而削弱了创新厂商的竞争优势,创新投入相对于知识的传播显得过于昂贵,削弱了创新厂商进行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一个市场结构符合古诺模型(Cournot Model)条件,两个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同质,厂商根据对手的策略作出自己的决策,两个厂商不存在串谋行为。在这样一种市场条件下,对知识向外溢出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相应分析。
市场中存在两个生产相同产品的厂商,其需求函数为:
其中,a和b为需求曲线的参数,P为产品价格,qi为企业i(i=1,2)的产量,假定最初两个厂商具有相同的单位成本c,满足0
ci=c-xi-βxj i=1,2 i≠j 0≤β≤1为溢出系数
其中,xi是厂商i通过创新投入降低的成本;βxj是厂商j的创新投入使厂商i成本降低的幅度;当专利制度的保护力度足够大,厂商能够完全保护创新成果不向外溢出时,β=0;当没有专利保护的环境下,厂商之间的技术知识完全共享时,β=1。厂商的创新投入是收益递减的,其创新收益函数为: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C=MR,得到均衡产量为:
根据模型假设,厂商的收益由产量决定,当β=0时,产业集群内部厂商采取严格的产权保护措施,避免创新成果的向外溢出,厂商i没有获得外部创新溢出,此时,对于创新厂商而言进行非合作创新的收益最大化;当0<β<1,由于创新成果的公共性特征,创新成果在集群内部通过非正式渠道向外溢出,厂商i通过模仿、雇佣创新厂商的员工获得创新溢出。通过对溢出成果的利用,厂商i实现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自由流动有利于消除重复研究开发努力,因此有可能提高社会福利;当β=1,表明由于缺乏专利保护措施,创新成果在厂商之间被滥用,创新厂商由于没有得到进行创新投入而产生的竞争优势,创新积极性遭到打击,厂商的单独创新相对于合作创新而言成本过高。因此,当溢出系数等于1的情况下,合作创新就显示出更好的效果,通过合作企业会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品,不仅有利于合作厂商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会促进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四、结论
产业集聚有利于创新在集群内部溢出。一旦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内部的厂商就形成互动关系,它的效应是相互促进的,地缘因素会增加集群内部的信息和知识的集中度,除了加速一个产业内部信息流动的速,由于地缘之便所形成的特殊的沟通模式,创新也就随着供应商、客户的关系迅速扩散,由此带来的新的观念、新的机会和新的创新组合,共同促进创新的发展。同时,产业集群也帮助厂商的内在的惯性与僵化,打破竞争过于滞后的危机,加速厂商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李明轩等译:国际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徐怀伏等:技术创新溢出的经济学分析.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刘禹宏: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创新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天津:现代财经,2008.8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 篇10
一、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内控工作现状分析
意识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除了少数单位决策者、管理者仍然不重视内部控制以外, 大部分明确财务内控重要性的管理者也少有真正了解管理原则及管理方法的, 因此让财务内控形同虚设, 无法发挥实际功效。在管理队伍的素质方面也随着市场变化而产生了更多新要求, 人员素质问题也逐渐明显。在具体工作方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相对严重, 管理不够规范化、精细化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二、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内控的措施研究
文章已经提到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财务内控方面存在着的一些具体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了管理意识问题、人员素质问题等诸多方面, 所以想要切实提升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总体质量就必须从这些问题着手, 有针对性的, 有方向的进行对策研究, 从而切实提升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工作质量。
(一) 树立科学管理意识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一切企事业单位来说都是指导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农业科研单位在资金获取方面都是单纯依靠国家及地方财政进行支持与帮助, 从而让许多单位的负责人与管理者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不够重视甚至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进行管理, 她们的工作重点往往都集中与实际的科研项目研发当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所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加之国家财政与科研单位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大, 让科研单位自身也不得不开始重视财务管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当中也逐渐将财务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是事实上从工作效果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往往在于虽然很多单位领导者、组织者与决策者能够了解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如何将这种重要性运用于实际工作的指导当中, 从而让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变成了一句空头口号, 无法发挥实际功效。因此作为负责人与领导人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 加强关于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了解财务内控所需要重视的关键点与重要理论, 这样才能够避免盲目的呼吁而没有时效。
(二) 加强管理手段信息化升级
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着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的问题, 虽然科研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具有比较大的自由度, 但是在资金的内部分配上面仍然会习惯于倾向科研部门与成果转化等方面, 对于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控制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从而造成了在设备购置、信息化手段升级方面与其他部门之间产生了严重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是在工作效率方面的差距, 同时也严重阻碍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在数据信息收集方面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最终造成财务管理工作与部门运作之间的脱节, 让财务控制工作形同虚设, 甚至干扰到正常的部门运作。所以应该加强财务管理部门及财务内部控制部门在管理手段方面的信息化升级。信息化升级首先就应该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 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 同时还要根据农业科研项目开发在财务控制方面的特殊要求进行必要的财务管理软件使用, 管理软件目前可以采用直接购买成品软件以及定制专属软件两种方式达成, 成品软件价格相对便宜, 能够适应普通层面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管理需要, 而定制软件能够最大限度确保使用者的具体管理要求得以顺利达成, 能够更加契合使用者的实际情况, 但在价格方面也相对较高, 无论是购买成品软件还是进行专属软件定制都应该从实际出发, 不可盲目攀比, 在斟酌权衡之后做出作为明智的决定。在软件应用实现之后, 还要进行单位内部网络的建设与加强, 这样能够避免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产生, 能够实现信息传递的零距离、零时差, 能够确保财务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收集到准确信息从而帮助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能够有序推进。
(三) 加强人员队伍素质提升
人员队伍素质提升不仅应该包括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队伍素质提升, 同时也应该加强单位内部各部门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在财会队伍素质提升方面, 首先要按照国家规定将不符合财会人员基本要求的人员从管理队伍中清除出去, 同时根据农业科研单位在财务控制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及技能考核, 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管理环境与管理工作任务。同时还要加强对兼具资金管理知识、人员管理知识、农业科研项目研究专门知识以及财务控制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在其他部门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方面, 首先要切实提供更多技能培训与再学习再深造机会, 帮助她们更好的做好本职科研工作, 同时加强她们在财务控制管理工作方面的学习与掌握力度, 这样才能够帮助她们将本职工作与财务控制制度执行更好的进行结合, 增强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效率。
(四)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是农业科研单位项目推进的最重要物质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应该盘查单位固定资产及使用情况, 将不符合国家固定资产管理标准的资产从管理名录当中清除出去, 同时还要严格资产的购置程序, 加强资产购置的审批流程把关力度。同时对于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来说, 还要推行一对一的档案跟踪管理制度, 将固定资产从购置、管理、使用、报废回收等一系列环节都纳入管理范围之内, 同时还要对资产使用的主要负责人推行问责制度, 对于重要资产的责任落实还要推行终身问责, 从而提升管理者的工作自觉性与自律性, 对于闲置资产也可以采用租赁转让的形式让渡使用权, 为单位赢得更多流动资金, 促进单位在科研项目方面的进一步顺利开展。
摘要: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发展新型农业, 推动我国农业成果转化, 实现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经济发展再升级的重要机构, 而想要实现上述目的就必须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自身建设与内部管理, 当前时期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所有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核心与重点, 文章从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分析入手, 结合具体实际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水平。
关键词:科研单位,农业,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课题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讲解[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吴敏.试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 .
农业内部产业 篇11
近年来,抚松县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有效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主要集中在“参、蛙、菌、药、菜、莓、蜂、林、水”九大特色产业上。在政策上重点扶持特色支柱产业,专门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每年列支800万元扶持人参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人参标准化种植,已有150万平方米的人参通过GAP认证;每年投入200万元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上,投入30万元建设露水河镇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在发展蓝莓产业上,采取对农户栽培蓝莓进行补助,对组织工作到位的乡镇进行奖励等方式,鼓励蓝莓产业发展。
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全县已经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省级品牌数量达到13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47家,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日,就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撫松县农业和畜牧业局局长葛柏年。
葛局长首先介绍了目前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强化政策扶持、加快科技创新、打造知名品牌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规模、科技含量、内在素质、产品质量和辐射能力,形成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联结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引领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为统筹推进农村“三化”、加快抚松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舞龙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运作 为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导,中小型企业梯次跟进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抚松县在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大做文章。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96户,从业人员近6万人, 带动农户2.36万户。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6亿元,是2007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0.7亿元的近10倍。年平均增长率71.7%,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2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农业产业化工作连续5年获得全市第一名,并且2010年抚松县的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位列全省第二名。2011年7月获得2010年度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贡献奖先进单位称号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龙头企业基地也迅速发展, 10万亩(大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20万亩(玉米)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先后建立。2006年“中国蓝莓之乡”称号的取得,使抚松蓝莓栽培面积从2007年的800亩,发展到现在的7800亩,年平均增长率76.7%。
2.建基地,打造龙型经济产业链 积极立足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科学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既注重扩规模、增总量,又注重上档次、提质量。全县已形成了玉米、人参、蓝莓、五味子、食用菌、山野菜、蔬菜、生猪、蛋禽和鹿业等10大类优质产业基地;以万良、松江河、抚松镇、露水河、泉阳为主的4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及2个特色产业园区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同时,依托人参、蓝莓、山野菜等资源优势,继续全力打造龙型经济产业链:以兴禹公司、鑫源绿色食品为龙头的玉米加工产业链;以省林海雪原、市林海雪原、大唐食品为龙头的蓝莓加工产业链;以宏久参业、大自然生物工程公司为龙头的人参加工产业链;以鑫源生态、老关东食品公司为龙头的山野菜加工产业链等龙型经济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上项目,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能力 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大大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全省200户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中抚松就有7户被纳入(吉林日升木业有限公司旅游工艺品及木制画材生产线建设项目;抚松金秋木业有限公司多层板地板项目;抚松天赐参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车间及办公场所建设项目;吉林森工集团泉阳泉饮品有限公司人参功能性系列矿泉饮品项目建设;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加工500吨人参茎叶生产人参滴丸项目;吉林松宝生物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红松籽精深加工基地改造项目;白山市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3千吨人参发酵酒产能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4.9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49亿元。
4.抓扶持,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目前全县13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都申报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补助申请,除了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外,吉林森工集团泉阳泉饮品有限公司、吉林省林海雪原酿酒有限责任公司、白山华枫木业有限公司、抚松县大自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吉林松宝生物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白山市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6户企业还申报了13项专利,白山市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和吉林省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申报了两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通过项目鼓励,增强了企业的品牌意识,使企业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开发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名品精品,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原产地品牌。
2011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县蓝莓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围绕抚松县蓝莓产业基地及龙头企业建设,支持蓝莓基础产业的发展,设立了抚松县蓝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地专项资金额度不少于6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每年100万元。抚松县蓝莓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蓝莓基地种植,蓝莓产品的品牌认证、包装、储藏、科技创新等项目开发。2011年抚松蓝莓产业新上基地1780亩,蓝莓基地总面积达到7800亩。
5.跟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2011年实施“退粮还特”战略,主要是通过不断强化措施,科学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发展重心及时转移到参、莓、菌、药、菜等几个特色产业上来,把增收的主要渠道转移到特色经济上来,切实加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加快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步伐。2011年市定指标新增高效作物播种面积2万亩,抚松县自行加压30%,新增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目标2.6万亩,目前实际完成3.7万亩,完成市里指标任务的185%。
在介绍完抚松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进展后,葛局长也简单阐述了抚松县包括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谈到2012年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工作计划时,葛局长向我们介绍说: 2012年,抚松县将坚持开放开发的理念不动摇,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园区建设,壮大产业集聚规模;二是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200户全省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的服务和监管;三是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统计工作;四是做好蓝莓产业项目的申报工作;五是做好省、市、县三级龙头企业的申报工作。2012年争取新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户,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1户;六是转化政策优势为企业发展优势。深化“人参振兴计划”发展战略的同时,作为服务部门要紧紧抓住政策,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二五”期间,抚松县力争培育出1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3户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5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使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0户,市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0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20亿元。
最后,葛局长说,在抚松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县农业局将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彰显抚松农业新魅力。抚松县是中国的“人参之乡”、“蓝莓之乡”,人参、蓝莓已成为抚松的名片。我们相信:经过抚松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抚松的名片将越来越多,在不久的将来,长白山脚下的这片热土——抚松,将散发越来越迷人的光芒,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
农业内部产业 篇12
1 资产监督控制
1.1实物资产控制
计划不当,配置不合理可能会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使用效率低;资产管理职责不清、保管不善可能会导致丢失、毁损、积压;缺乏有效的购领存记录和清查盘点机制可能造成权属不清,账实不符,资产流失;处置没有严格的审核审批程序或不按规定执行,可能造成处置收入流失或处置行为不合法、不合规;对科研实验耗材、实验动物、实验形成的产品缺乏管理,可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处置无程序、不合规,处置收入流失。通过落实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明确资产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建立资产台账,定期或不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定期对账,按照“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对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做好资产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加强对资产的处置管理,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等控制措施,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完整,账实相符,权属清晰,配置合理。
1.2 货币资金控制
无论在企业,还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都存在超范围使用现金、白条抵库、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被挪用和贪污;不及时将现金送存开户银行,可能发生盗窃、丢失;不及时将现金收支入账或未逐日逐笔登记现金收支,可能造成账款不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不能满足日常业务活动需要等风险,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通过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不相容岗位分离,加强对印章、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加强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审批控制,核定库存现金限额;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加强与银行的对账工作,确保账款、账账相符;超限额现金必须使用公务卡结算或通过银行结算等控制措施,确保货币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1.3 对外投资管理
对外投资主要存在违反国家规定对外投资;投资缺乏可行性论证、投资程序不当或没有经过集体决策导致投资失败;不相容岗位未实现分离导致舞弊或腐败;没有明确管理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的资产保管制度和进行有效的追踪管理等风险。通过合理设置岗位,确保对外投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决策与执行、执行与会计核算、执行与监督以及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投资决策,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加强投资项目的追踪管理,及时、全面、准确记录投资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等,能有效防止对外投资风险。
2 内部审查控制
审查单位内部流转的凭证和发票,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领取和制作,是否都登记在册。有关收款和付款业务是否都完整记录在册,相关账簿是否完整,存根上的金额是否与相关记录相对应,是否存在缺页、缺号等。应记录的收款是否也都全部记录入账,是否出现虚开、造假、篡改、截留等异常情况。审查往来账项的核对工作是否完善。对于个人与单位之间大笔资金的转移和划转情况,要注意进行核对:将会计银行存款明细账、出纳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三者进行比较与核对,弄清楚划转资金的来龙去脉,保证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查相关项目账户及金额,将有关账目上记录存款状况与事业单位实际在银行的存款状况进行比较与核对,是否存在有关记录不一致或异常的情况。审查有关收款项目,对收缴的资金分项目分阶段进行比较和核查,分析是否存在少收、漏收、瞒报、截留或私设小金库等情况。审查有关支出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有批复的预算或符合预算开支范围和标准,重大经济业务和超预算支出是否按规定履行相关手续,资产采购是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款项支付是否严格控制大额现金并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对相关支出分项目、分类别进行整理、盘查,看是否存在篡改数据、弄虚作假、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情况。
2.1 收入业务控制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收入应做到应收尽收,票款一致,统一核算。在收入控制环节,主要存在收入相关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未实现相互分离,导致错误或舞弊;未按收费许可规定的项目和标准违规收取;各业务部门分散收取,缺乏统一管理和监控,导致收入金额不实、应收未收或私设“小金库”;票据、印章管理不当导致收入资金流失等风险。为有效防止上述各风险,单位各项收入应交由财务处统一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出纳负责收取,会计负责核算,业务部门负责合同协议签订,通过加强对收入业务的分析、对账工作,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专人负责对收款票据申领、启用、核销、销毁登记管理,并由监审、财务部门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部门进行小金库清理检查等措施进行控制。
2.2 支出业务控制
支出业务应当真实、合理、合法,符合单位设置的审批程序,付款票据附件完整齐全。但农业科研单位往往存在支出相关岗位设置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未实现分离,支出事项未经过适当的事前申请、审核、审批,支出范围及开支标准不符合相关规定,单据审核不严格,资金支付不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等情形。通过合理设置支出业务岗位,将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加强支出事前申请控制和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审批权限(按照业务类型和金额大小设置)、程序、责任,加强支出业务真实性、合法性、相关性以及报销金额准确性等审核控制;严禁大额现金支付,大力推行公务卡结算和银行结算;明确差旅费、公务接待、会议报销标准;加强支出核算和归档管理;加强支出分析控制等,有效防止错弊和违法违规情形的发生,如在人员经费管理中通过严格上下班考勤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编内外人员上岗情况清理,严格聘用人员聘用程序和聘用合同管理,在政策范围内发放津补贴,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可防止吃空饷,虚构聘用人员冒领工资,违规发放人员津补贴,绩效工资平均发放,确保工资发放真实、准确,津补贴发放符合政策规定,收入分配科学合理;在公用经费管理中通过严格公务接待标准、人数并定点接待;严格出国人数和审批程序;不超标准配备公务车,定点加油,定点维修保养等防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三公”经费超标等情形的发生;在项目经费管理中,通过严格支出审批程序,加强相关性审查,按照批复的预算使用项目资金,不列非预算支出,实行网签报账和预算控制,超范围和预算不予报销等措施,确保科研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支出内容与项目相关,符合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规定。
3 内部审计管理控制
科学地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的数量和预期的审计质量,合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突出审计重点,切实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查错防弊,有效保证经济活动合理合法合规是内部审计管理控制的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加强调查研究,合理制定审计计划;积极开展审前相关培训;编好审计工作和实施方案,使审计工作更具针对性;加强审计交流和信息反馈,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概括,形成书面资料,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加强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工作,加强审计结果信息反馈;加强审计计划的落实检查,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评估机制等控制措施,确保内部审计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
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单位领导是否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是否明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是否有效分离;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是否建立岗位责任制,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是否明确审批权限范围、程序、责任,审批手续是否健全等。
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情况: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符合单位实际,执行是否有效。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3.2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
预算业务:财务处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是否建立并有效执行,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预算执行分析机制、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机制、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机制是不建立并有效执行。
收支业务:收支管理制度建设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收入归口管理、印章和票据使用保管、“收支两条线”管理、支出票据审批程序及审批手续、是否挤占挪用项目经费、是不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是否进行定期核查等。
政府采购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情况,部门间沟通协调情况,采购方式及招投标管理、质疑投诉处理、采购申请的审核、验收、采购资料保管等是否合法合规。
资产管理:归口管理情况,资产记录、实物保管、清查盘点、账实核对情况,资产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等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对外投资是否进行可行性论证并进行跟踪管理等。
建设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集体决策,变更手续办理情况、立项、设计与概预算编制情况,招投标执行、工程监理、工程款支付、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决算审计、验收、资料保管、资产移交等情况。
合同管理:归口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登记、纠纷处理等情况。
科研管理:项目立项、审批程序,项目任务完成、预算执行情况,成果应用推广情况,奖惩情况,科研平台建设和使用情况。
人事管理:人员结构合理性,人员经费发放标准、合规性,人才引进、招聘程序等。
【农业内部产业】推荐阅读:
武川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思路05-27
农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管09-13
农业局内部廉政谈话12-2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12-1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07-24
优势农业产业06-16
农业产业转移07-06
农业产业安全10-28
传统农业产业11-20
农业产业集群11-22